第一篇:加快我县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加快我县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坚持不变的基本国策。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已基本形成。近年来,**和全国各地一样,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后发优势,不断完善招商方式,拓宽招商渠道,优化投资环境,发展外经外贸和服务外包,开放型经济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6年-2009年,全县共引进实体型企业780家,总投资 229.53亿元。全县外贸出口完成54439万美元,外经营业额150万美元,服务外包执行额达2410万美元。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与兄弟区县特别是沿海地区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主要是开放型经济发展思路欠宽,产品科技含量低,外资利用水平不高、利用领域不广,引进的大项目、好项目不多,项目信息来源单一,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依然突出,“十二五”期间开放型经济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
一、开放型经济发展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创新发展为动力,以转型升级为主线,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制定的总体发展目标,坚持实施重点项目带动战略,主攻招商引资,加速产业集聚,实现外资、外贸、外经、服务外包“四外”联动发展,推动全县开放型经济水平再上新台阶。
二、开放型经济发展主要措施
(一)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水平
“十二五”对**来讲是关键的五年。这五年,将是我县花更 多的精力来推进现代化、城市化的五年,是我县县域经济做大做强、转型升级的五年。而这些工作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水平。
1、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看,必须加快提高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水平。经过“十一五”的发展,**已进入了巩固小康成果,提高小康水平的新阶段,正处在工业化转型、城市化加速的关键时期。在新的发展阶段,提高**经济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力,必须把开放型经济向更优更高的目标推进。这不仅是量的继续扩张,更重要的是质的提升。只有开放型经济的质量提高了,才能带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才能促进新型工业化和城市现代化的发展,进而推动全县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的提升,加快富民强县步伐。
2、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看,必须加快提高我县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水平。开放型经济是我县经济的主力军之一,也是资源、能源消耗大户。近几年我县每年都有大量土地用于招商引资项目,也相应地消耗了大量的电力能源、交通运力等。“十二五”期间,如果我们继续沿袭以前高消耗、高投入、以粗放型增长为主的发展模式,那么我县的土地、环境等资源都将难以为继,可持续发展能力也将面临严峻挑战。加快提高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水平,推动开放型经济节约发展、集约发展,直接关系到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直接关系到产业的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也直接关系到科学发展观在我县的贯彻落实。
3、从建设全方位开放县域的现实需要看,必须加快提高我县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水平。全方位开放是当下县域经济取得突破的现实需要。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开放型经济的总量和增长速度都得到明显提升,但总量不等于质量,速度不等于水平,规模不等于效益。我县外资总量小,外资结构不合理,多集中在制造业,服务业和农业引进外资数量偏少,进入金融保险、中介服务、社会事业等领域的外资更少;县内企业产品结构单一,科技含量低,外贸拓展能力弱,全县外贸出口由少数明星企业拉动;“走出去”仍然相对滞后,涉外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有待完善等。这说明我县开放型经济发展一方面还有很大潜力,另一方面必须加快提高水平。只有外资、外贸、外经齐头并进,服务外包突破发展,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全方位开放。
(二)夯实基础,创新发展举措
“十二五”期间,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坚定信心、明确重点,全力推动我县开放型经济水平再上新台阶。
1、加快招商转型。一是强化专业招商。抓好招商队伍建设,对现有招商人员进行考核、考察,组织竞争上岗,实行优胜劣汰;制订激励政策,采取委托、聘请的方式,吸引有招商资源、招商才能的优秀人才帮助我县招引项目,切实打造一支精干、多元化组成、善于捕捉信息、谈判水平高的招商队伍。着重提高招商人员的产业知识、接待水平、谈判技巧、业务技能,建立招商人员定期培训制度,采用专题讲座、以会代训、外出挂职学习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不断提高招商策划水平,对重点项目信息,精心编制《项目建议书》和《投资环境说明书》,制定个性化谈判策略,有针对性地开展对接,切实提高项目引进成功率。二是突出产业招商。充分利用我县环境、交通、区位等优势,选定生物医药为优先发展产业,组织团队,进行运作包装,力争引进国外知名企业集团落户;同时,继续加大对汽车及汽摩配件制造、电子产品制造、工程机械和液压元件制造、新型材料、泵阀制造、绿色食品等产业的招商力度,形成产业招商“一主多元”的格局。三是明确招商重点。一方面,突出重点区域招商,继续巩固温州、上海、深圳等重点地区,突破台湾、香港、日本及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研究制定针对海外资本的优惠政策,全力寻求境外企业招商新突破。尤其是通过以 “台商”引“台资”的方式,引进组团式的台资企业,逐步形成台资企业集群效应。另一方面,突出招大引强,充分发挥好资源、政策、机制、服务优势,瞄准国内500强企业、上市公司、集团公司,结合实际进行筛选,选择性跟踪联系,重点抓好全国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企业引进。对高科技、高附加值、高税收、成长性好的重点项目实行“一企一策”,给予特殊优惠政策倾斜,千方百计抓好引进。四是优化招商方式。坚持领导靠前招商,加大主要领导带头招商、分管领导带队招商力度,不定时不定点组织小分队外出开展招商活动。坚持资源招商,积极营造人人想招商、议招商、重招商的浓厚氛围,充分挖掘招商资源。巩固驻点招商,配强人员、保障经费,锁定目标、主攻重点,获取优质项目信息。抓好委托招商,加强与上海、浙江、广东等地区有资源、信誉好的信息技术公司、专业投资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大型进出口企业及行业协会的联系协作,制订奖励政策积极进行对接,进一步拓展项目信息获取渠道。强化以商引商,加大现有落户企业扶持服务力度,促使客商自愿提供项目投资信息、推荐其他客商前来投资,形成“葡萄串”效应。落实网上招商,拓展招商网站功能,明确专人负责,提供在线问答,提高信息化招商水平。五是严格考核奖惩。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目标责任管理体系,建立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招商机制,完善招商考核奖惩办法,研究制定考核细则,年初签订招商目标责 任状,按月、季进行考核,并实行招商人员绩效工资,将招商服务人员的工资收入、福利待遇、年终评优与招商实绩考核直接挂钩,顶真碰硬,严格考核奖惩到位,让工作绩效的差距真正体现出来,充分调动全体招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突破开放领域。多年来,我县开放的领域主要局限于工业或者局限于工业的某些环节,特别是工业的某些劳动密集型的生产环节上。因此,“十二五”期间,我们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突破开放领域上,扩大开放点,提升开放度,推动整个**社会层面的国际化、管理的国际化。要积极引导各类内资企业积极开发生产出口产品,鼓励支持外贸经营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组织各类生产型和服务型产品出口,努力形成以一般贸易快速增长推动全县对外贸易全面发展的新格局。要在继续推进制造业引进国际资本和重要产业的同时,抓住我国服务业扩大对外开放的机遇,主动出击,努力形成以外向型服务业跨越式发展促进全县利用外资全面增长的新格局。要鼓励支持有条件的本地企业“走出去”,到境外投资设立生产型或经营型企业,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开展异地生产和跨国经营,拉长外经这条“短腿”,努力形成以外经逐步成熟发展推动“四外齐上”、“四外联动”的新格局。
3、提升载体功能。园区是我县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是全县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要让县开发区及各镇工业配套区等各类载体发挥更大的效益,把其政策、功能优势放到最大,使园区不仅成为产业的最佳载体、产业积聚最大的区域,而且成为环境最美、人气最旺的现代化新城区。一要强化科学规划。促进资源整合,把投资强度、产出效率、财政税收、土地集约利用度等作为衡量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提高开发区建设水平。二要突破发展瓶颈。集中全县各类要素向园区倾斜,重点突破用地、用工、用水、资金等要素制约。三要完善功能配套。要按照现代物流理念完善基础设施网络。通过统筹规划,整合物流资源,以园区为产业核心,加快现代化的交通、信息等网络体系建设,尽快形成一体化、信息化、高效率的大物流系统,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经营管理需求,不断提升园区招商吸引力和项目承载力,提高园区品位。
(三)优化服务,提升软环境水平
招商引资的竞争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服务环境的竞争。一个地区的投资服务环境,事关一个地区的发展大局,关系到招商引资工作的水平和成败。
1、构建考核奖惩机制。按照部门职能权限,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细化工作内容,界定岗位职责,优化工作流程,加快形成分工明确、层层负责的管理体系。大力实施责任捆绑,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通过科学的考核奖惩,“考”出快节奏,“考”出高效率,“考”出高增长。
2、围绕项目开展服务。项目筹建阶段,本着方便客商的原则,积极为客商提供代办服务,加强配合衔接,缩短项目办证时间;根据项目开工时间节点,提前做好土方平整、水、电基础配套准备和各种手续办理,督促项目加快规划设计及筹建进程,特别是紧抓项目筹备期间的重点和难点,提前介入、积极引导客商选择好设计、勘探、图审、监理、施工等单位,为项目投资顺利到位打开通道,保证项目开工进程。项目在建阶段,建立优惠政策激励机制,将入区项目的投资规模、投资强度、建设周期、税收贡献等与其享受的优惠政策挂钩,充分调动投资方加大投入、加快建设的积极性;成立在建项目工程建设小组,负责项目建设的指导、协调;推行招商项目工程进入招标市场制度,将招商项 目工程全部纳入招投标市场规范管理,坚决杜绝自行乱发包现象和工程分包行为,提高施工单位质量,减少施工矛盾,保证项目建设进程;完善项目推进工作协调机制,根据项目推进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推进会议,及时协调解决各种具体困难和问题,切实提升项目推进速度与水平。
3、不断优化服务质量。着力营造安全文明的法制环境、诚实守信的人文环境、开明开放的政策环境、高效快捷的政务环境和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在政策上做到让小利、求大利,舍眼前、谋长远;在服务上想其之所想,急其之所急,排其之所难;在环境上要营造出舒适、宽松、和谐的最佳状态;在时效上紧紧围绕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三项制度”,突出限时办结、效能问责这一核心,自觉改进作风、提高行政效能、提升服务质量。
第二篇:南开区2010年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服务月活动方案
南开区行政审批管理办公室
“2010年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服务月”活动方案
按照市行政审批管理办公室《关于在市和区县行政许可服务中心开展“2010年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服务月”活动的安排意见》(津审„2010‟513号)和区政府办公室《转发区招商与合作交流办
区对内、对外开放办拟定的南开区2010年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服务月活动方案的通知》(南开政办发„2010‟15号)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南开区行政审批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审管办)定于今年6月在区行政许可服务中心(以下简称许可中心)集中开展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服务月活动(以下简称服务月活动)。现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市行政审批管理办公室和区政府办公室关于服务月活动要求,围绕 “简化办事手续,提高服务效率”的活动主题,创新管理方式,改进工作作风,提升服务标准和服务质量,不断优化开放环境,全面完成好我区今年各项工作和任务,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活动内容
服务月活动期间,安排主要活动内容如下:
(一)动员部署。6月1日,在许可中心利用“局长联合接待日”活动,开展审批再提速新举措政策宣讲日活动,向社会和新闻 媒体集中解读我区最新政策和法规。6月11召开“南开区行政许可服务中心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服务月活动动员部署会”。通过发文、媒体报道等方式,全面启动服务月活动。
(二)启动和坚持长效服务机制。一是6月11日,在许可中心举办“提高行政效率与优化投资发展环境咨询服务接待日”活动,集中受理企业公众咨询、办件,宣讲服务举措。二是6月中旬,组织相关审批部门开展“深入百家企业、解决审批难题”活动,主动了解查找企业在申办行政审批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制定有效措施,有针对性地切实加以解决。三是6月中下旬,组织相关审批部门深入街道办事处就审批后期照后服务暨企业信用评估运行机制建设情况进行调研推动,开展审批后期全程跟踪服务。四是6月下旬,组织召开“开放型经济发展与行政审批服务恳谈会”,请区领导及相关审批部门领导参加,听取企业对行政审批工作方面的意见建议,及时解决企业遇到的审批难题。
(三)推进审批服务再提速。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开展推进审批服务再提速系列活动。
1、实施审批手续再简化
各审批部门要深入落实市、区政府《关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审批服务再提速的实施意见》(津政发„2010‟5号、南政发„2010‟4号)等文件规定,把行政审批服务再提速的措施执行好、落实好。特别是要进一步落实减少审批事项,减少申请材料和审批环节,审批再提速后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要严格执行新的申请材料目录,确保取消的事项真正取消,下放的审批权限真正到位,减少的申请材料不再提交,将简化手续,减少环节落到实处。
2、实现审批效率再提速 各审批部门要严格落实压缩后的审批承诺办结时限,立等可取事项和网上办理事项要按承诺向企业和群众兑现办理。严肃落实限期办理制度,认真执行简化后的审批流程,把住进口,控制出口,全程监督,确保压缩的审批时限能够全部实现,并大幅度地缩短实际办理审批的时间。
3、进一步落实“一审一核、现场审批”
各审批部门要认真落实关于在许可中心推行“一审一核、现场审批”的工作要求,对现行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由行政一把手重新向本部门驻许可中心首席代表签发现场审批授权书,确保各部门在许可中心的现场审批率达到95%以上。
4、依法规范行政审批行为
按照全市统一部署规范我区行政审批的办事指南,审批办理工作要做到程序合规、服务高效、质量保障。
5、进一步加快投资项目联合审批
联合审批部门要强化投资项目联合审批,严格执行一窗接件、效能登记、帮办领办和审批时间与自然时间双限时的措施,确保每个投资项目联合审批立项阶段15天、规划阶段90天、开工阶段35天,共计140个自然天数完成全程审批,促进项目快审批、早开工。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协调配合。各审批部门要加强领导,深刻认识开展服务月活动的重要性,将服务月活动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抽调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做到任务明确、措施有效、责任落实,各部门之间要顾全大局,相互协调与配合。
(二)创新服务方式,注重活动实效。各审批部门要作出活动 安排,制定工作措施,狠抓落实。要创新服务方式,建立长效服务机制,着重解决难点问题和突出问题。
(三)加强行政效能综合考评。各进驻窗口要深入开展窗口规范化建设和工作人员标准化服务活动。按照“一件一评议”、“一事一回访”的要求,坚持对办结的审批事项进行评价反馈和跟踪回访。许可中心将会同监察局,加大对各部门行政审批办理工作的监督、管理和考核力度。
(四)加大宣传力度。服务月活动期间,各部门要及时向区审管办综合科报送服务月活动的相关信息和简报。要采取多种方式,宣传开放政策,报道先进典型,介绍服务企业的经验,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五)做好活动总结。活动结束后,各部门要认真总结活动,查找不足,将服务月活动总结于7月2日前反馈至区审管办协调科。
南开区行政审批管理办公室
二〇一〇年六月八日
第三篇:加快特色工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加快特色工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一、工业现状
(一)调整结构,工业初具规模。巴东工业经历三峡库区搬迁复建,按照国办[1999]53号文件精神,对企业实行关、停、并、转、破,原国有、县属集体工业企业 除巴东县电力公司外全部关闭、破产。巴东工业经历结构调整的“阵痛”。近几年来,县委、政府加大了项目争取、招商引资力度,确定“产业兴县”的发展目标,工业得到快速发展,工业经济在全县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迅速提升,无论是工业产值,还是利税贡献均翻了几番。截止2009年底,全县共有工业企业2589家,就业职工人数达到23205人。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5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就业职工人数5723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额达到23.24亿元,国有工业企业资产总额6.27亿元。水电、采矿、农副产品加工业初具规模,产业集群基本形成。特别是电力,已成为巴东工业的支柱产业。截止2009年底,水电工业完成现价总产值12亿元,占全县工业现价总产值的38.15%,占规模工业现价总产值的59.88%;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1.18亿元,占全县工业销售收入的36.38%;上交税金9334万元,占全县工业上缴税金总额的50.66%。
(二)壮大产业,工业初见成效。在一、二、三产业结构调整中,工业在全县产业增加值比重逐步扩大,通过全县上下艰苦卓绝的努力,工业经济在三次产业中所占比重上升到第一,使我县县域经济在全省的排名从2007年的69位前进到37位,首次进入全省二类县市行列,对财政的贡献率也逐年上升。截止2009年底,工业企业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31.45亿元。规模工业企业实现现价总产值20亿元,国有企业实现总产值11.7亿元,占总数的58.42%;私营企业实现总产值8.3亿元,占总数的41.58%。三大支柱产业优势突显,其中电力产业总产值12亿元,占总数的59.88%;煤炭开采总产值1.43亿元,占总数的7.12%;农副产品加工业总产值2.5亿元,占总数的12.46%。
2009工业企业利润2.6亿元,实现利税总额5.44亿元,上交税金1.84亿元。其中国有企业实现利税总额2.48亿元,上交税金0.93亿元;私营企业实现利税总额2.12亿元,上交税金0.7亿元;个体企业实现利税总额0.81亿元,上交税金0.21亿元。
2009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0.73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9.15亿元,县属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9.54亿元。
(三)后劲乏力,发展问题突出。纵向比,我县工业发展的速度比较快;横向比,即使不看发达地区,与周边县市也还存在很大差距。目前,巴东工业存在三大突出问题,一是产业技术支撑力较弱。缺少产品升级研发队伍,难以形成附加值高的拳头产品抢占市场,产业结构升级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技术创新成果的支撑。一方面,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创新的动力与能力不足;另一方面,科技体制和机制不适应建设创新型产品的要求,没有真正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结合。技术支撑力不足致使产业升级缓慢,如果不尽快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发展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的产业,势必影响工业持续发展。二是缺少办大工业交通运输条件。办工业需要便捷的交通运输,交通运输不便,不仅制约了本地企业的发展,还制约了招商引资的大环境。三是缺少形成产业集群的龙头企业。现有企业拉动力较弱,龙头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实力较弱,产品的数量不大、知名度也还不高,市场空间仍很狭小,一业兴、百业旺的格局还没形成,难以支撑和拉动一个或几个产业集群。
二.发展思路
巴东要大发展,核心在工业,出路也在工业。工业是连接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纽带,在整个产业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进一步加快推进特色工业发展,这是我县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发展
工业要突出立足县情,在特色资源中寻求项目,在特色地理环境中寻求差异,在特色人文环境中寻求商机。抓住商机,突出发展特色工业,是我县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寻求特色是发展我县工业过程中的重要课题,必须切实引起高度重示,不断加强研究。
(一)立足资源,推进特色工业发展。资源是加快工业发展的基础,是加快我县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虽然县内各种资源储量丰富,但是我县地处武陵山区腹地和长江中上游,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较弱。在资源型工业发展的进程中,要用活、做足资源文章,不能重复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完善资源市场。巴东具有开发价值的自然资源主要有水能、煤炭,石灰石、硅矿、铁矿、煤矸石,要把围绕这六大资源开发,作为加快工业发展的载体,不断加强项目前期研究;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力争把“蛋糕”做大;作为工业发展研究的重点,咬定“青山”不放松,不断加强研究。为确保我县资源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通过科学制定资源利用的中长期规划,确保资源合理有序开发和利用,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规范资源使用,促进资源型工业健康发展。
(二)强化措施,抓好重大项目谋划。项目是发展的载体,没有更多的项目,增长就难以保证,结构就难以调整。要加快工业发展、扩大工业总量规模,关键在项目。现在面临的问题是缺乏大项目的支撑,有了项目又存在着难以落地的问题。要分层次,分进度,着力加大项目的争取和建设工作。一是支持已投产项目扩能增效。大力支持三峡酒业、阅山硅公司扩大生产规模,成为我县新的年产值过亿元企业。二是支持在建项目加快进度。加快博爱科技、优拓电子、长友公司、水布垭银杏酒业、福诚矿业、金德矿业、杨家坝和白磷岩电站等企业的建设进度,早日投产,早日见效。三是支持意向项目早日落户。力促御食园食品、三峡现代农业、预拌商品混凝土项目、日产4000吨水泥项目等招商引资企业落户巴东,及早启动项目建设。四是加强项目前期研究工作,选择一批有发展前途的大项目,争取国家支持和引进投资业主。
(三)突出优势,统筹产业集群建设。产业集群是某个特定产业中相互关联、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的若干企业和支撑体系的集合。推进产业集群发展是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强劲推力,是产业发展由单一型、粗放型向科技型、集约型转变的必然要求,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和打造“区域品牌”的有效途径。为培育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根据我县资源分布状况和品质特点,重点发展电力产业集群、矿产产业集群、畜产品产业集群、建材产业集群、茶叶产业集群、特色蔬菜产业集群、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等6个产业集群,具体把握我县产业集群发展方向。
三、对策与建议
要实现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必须进一步深化狠抓工业经济的认识,继续坚持“产业兴县、工业优先”的决策不动摇,继续坚持“对外开放,对内开发”的决定不动摇,继续坚持“举全县之力支持开发区建设”的决心不动摇。
(一)引导企业增强创新意识。一个具有品牌效应的好产品,就能拉动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要组织企业积极参与产学研活动,引进先进技术和科技人才,不断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对引进先进技术,进行自主创新,加强品牌建设的要给予政策支持和奖励。支持鼓励企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围绕支柱骨干产业抓工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县17大产业已初具雏形,电力、煤炭、畜牧、桑蚕、蔬菜、魔芋、柑桔、药材等一批重点产业优势已凸现出来,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未来几年,要紧紧围绕这些优势产业,优化工业布局,促进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电力产业作为县域经济支柱产业,电源点建设要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开发”的原则,加快沿渡河、桥河、后河、支井河、泗渡河、庙坪河等流域的综合开发,力争5年内实现电力现价工业产值20亿元。矿产业作为县域经济支柱产业,主要包括煤矿、铁矿、硅矿开发。采取整合、扩能、新建的方式,重点加快麻沙煤田的兴建,力争5年内现价工业产值达到18亿元。
(三)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进程。提高产业化水平是今后县域经济增长的关键所在。农副产品加工产业作为县域经济支柱产业,按照“建基地、扶龙头、创品牌、兴科技、拓市场”的发展思路,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要遵循国家产业政策,充分利用项目资金的调控手段,继续强化“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把产业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发展相结合,实行“农、工、贸”和“产、供、销”的良性互动。引导企业和农户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魔芋、蔬菜、桑蚕、小杂粮、茶叶、药材基地。要靠规模经营赢得效益,要把“农业大县”做成真正的“产品大县”和“商品大县”。促进农副产品加工业上规模,上水平、创品牌、闯市场、增效益。力争5年内农副产品加工现价工业产值达到12亿元。
(四)努力培植工业产业集群。重点促进资源基地、生产加工、市场销售以及产品研发、中介服务的有效配置和组合。工业发展起着龙头牵引作用。巴东工业产业集群,必须以服从全州产业集群的规划布局为前提,实行有效链接和集聚。重点建设洁净能源、煤矸石、煤炭、铁矿、硅矿、新型建材、茶叶、特色蔬菜精深加工、畜禽产品精深加工、魔芋、特色饮料、粮食精深加工及特色食品开发、药业等13大产业集群体系。
巴东工业发展必须以产业集群为契机和手段,实现产业的规模增容、结构优化和提升。一是要注重错位发展。融入全州工业产业布局,实现区间协作和产业整合,要抢占重点产业工业集聚中心的制高点,抓住特色、错位发展。具体地说,就是率先在州内培育和发展具有龙头带动和产业聚集作用的大企业,形成大企业引领,中小企业配套的格局,利用各种经济资源,扩大产业规模。二是实行非均衡发展。要针对我县经济的调整布局和经济中心建设,结合全县资源分布、交通条件以及其他生产要素特点,打破行政区划概念,力避重复建设和无序开发,实行非均衡发展,实现特色明显、优势突出、辐射带动的工业体系建设目标。三是加大产业优化组合力度。产业集群必须以现有17大产业为基础,实行优化和组合,在全县4大工业体系中,着力培育水电、矿产、农副产品精深加工3大重点产业集群。当前,要着眼于这3大产业的大项目、大企业的引进和落地,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完善,实现关联产业的配套和融合。
推进产业链延伸。以支柱产业为主体,大力发展与产业发展相配套的产、供、销上下游产业和企业,建立产业发展配套服务体系,促进优势产业、龙头企业提档升级,以产业和企业发展带动产业链条的延伸。结合我县产业发展实际,全力推进农副产品加工、矿产开发等产业链条的延伸,符合“产业兴县”发展战略的要求,是加快推进资源型工业发展的有效措施。把推进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与培育各类市场主体相结合,扶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经纪人,形成优质农副产品基地建设、生产、加工、仓储、销售以及其他配套项目的产业链条,以标准化建设推进产业链延伸。
(五)创新招商引资工作方式。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是产业发展最重要的途径。以经济开发区为基础平台,结合经济开发区发展规划和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以园区支柱产业为中心,切实提高招商引资工作的针对性,把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作为招商引资工作的目标,引进高科技、少污染、有市场的企业和项目,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优化资源配置,引导关联产业向园区聚集,提高产业集中度,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实现招商引资工作从单一项目招商向产业集群招商转变。
(六)加快经济开发区开发建设。经济开发区建设与发展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平台。园区的快速发展和推进,对工业经济发展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我县经济开发区建设刚
刚起步,处于打基础的阶段,要把握时机,进一步完善经济开发区发展规划,突出发展优势产业,把经济开发区发展规划与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结合起来,坚持“产业集聚、布局合理、集群发展”的原则,切实把园区建设成承载产业集群发展的载体,提高园区经济品味。
(七)努力打造招商投资软环境。我县仍然存在“硬环境不硬,软环境不优”的问题。在硬环境方面,交通、水电、资金、土地、人力等资源要素的配置仍然不能满足我县工业经济发展需求,尤其是电力、资金仍然是制约我县工业经济发展的瓶颈,经济开发区很多企业都受到供电供水问题的困扰,在资金问题上,一是要加大协调力度,做好金融部门与企业对接。二是政府应搭建平台,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工业企业。发展是硬道理,环境是硬条件。环境好,发展快,工作推进有力;环境差,难发展,事业举步维艰。改善环境的关键是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把政府的工作的重心放在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上,放在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全面激发社会活力上,把该管的切实管好、管到位,把不该管的真正放下去。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充分发挥行政服务中心的职能职责,对行政流程、工作模式再创新、再突破,不断简化审批程序,提高行政效率。按照州委、州政府《关于建立重点项目绿色通道承诺制度的通知》精神,对项目审批流程进行再优化,审批程序进行再简化,这是政府优化服务,提高效率的一项硬举措,并以此为契机,把简政放权的工作深化到各部门、各行业,不断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发展环境的优化。
第四篇:明确思路,千方计加快我州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明确思路,千方计加快我州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明年是落实省委提出的“今年打基础,明年加快发展”的关键一年,也是实现我州“赶式、跨越式”发展目标的重要一年。做好明年的农业农村经济工作,是关系到农业能否增效、农民能否增收,农业 农村经济能否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各级党委、政府要一如往地重视农业农村经济工作,加强领导,突出重点,采取措施,千方百计加快我州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州委六届四次全会精神,按照“调特调优第一产业”的思路,围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从加快优势家产品开发的目标出发,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切实搞好和实施优势家产品区域化布局规划,继续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用工业经济的理念经营农业,大力扶持龙头业,用工业品牌的理念指导农业,全面提家产品质量,致力构建城乡统筹与工农联动,结构调整与产品加工、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产业化经营与劳务经济、龙头企业培植与特色农业发展等六大平台,努力提高优质农产品、现代畜牧业、林产业、农产品加工业、非农产业和非
农人口等六个比重,为我州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二)主要目标任务
——完成第一产业增加值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7,粮经比例调整到75:25;农业资金投入增长到10以上;
——完成畜牧业总产值19亿元,畜禽综合商品率由778提高到80以上;农民人均畜牧业纯收入实现390元以上; ——收购烟叶46万担,实现 税收4600万元,烟农收入23亿元以上;
——完成退耕还林50万亩。速生丰产林40万亩,同时抓好天保工程、珠防工程建设;
——实现乡镇企业总产值(现价)103亿元,增长111;营业总收入(现价)142亿元,增长12;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08以内,计划外多孩控制在300人以内,年总人口控制在33531万人以内。
(三)采取的主根子措施
1、坚持把农民增收放在农业 农村 工作的突出位置来抓。一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按照《文山州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布局规划》,突出优势产业培植和产品开发,认真组织实施“八带二区”建设。通过3—5年的努力,建成三
七、、优质稻、蔬菜、香料、油料、亚麻、水果等8
个产业带,特别要用市场化手段步建成平远特色食品工业园区、系列产品加工园区,让山津渝色素厂、达平责任有限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进入园区,带动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通过努力,到2007年和2010年,力争区内产业带生产规模达到375万亩和443万亩,作物产量达到155亿公斤和179亿公斤,比2002年分别增长4倍和52倍;实现产值633亿元、857亿元,分别增长12倍和2倍,带动农民人均纯收入714元和1001元。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围绕上述产业培植,千方百计争限国家更多支持,使结构调整有重大进展,农民增收有重大突破。二是把农村小城镇建设摆上重要日程,在农村户籍制度改革、城镇建设用地、金融投资、交通、能源建设等方面制定具体扶持政策,把着力点放在发展经济上,增强乡镇经济势力,完善功能,促进二、三产业发展,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增收创造广阔的领域。三是要加快乡企业结构调整、体制创新和技术改造,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建立健全产加销、工农一条龙体系,不继提乡镇企业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的比重,鼓励农民土乡,进厂进城,带动农民增收。四是搞活农产品流通,确保农民增产增收。流通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是农产品价值和农民收入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各地要在抓好生产的基础上,把主要精力放在开拓市场、引进企业、组织流通,促进窕产品营销上,变产品优
势为商品优势,变商品优势为经济优势。五是认真贯彻国家粮食购销政策,引导和鼓励农民发展优质粮食,提高农产品质量,用价格杠杆来引导农民进行结构调整。六是加强市场建设和管理,消除一切流通障碍,建立农产品长途贩运“绿色通道”,确保农产品货畅其流。七是积极引导、扶持农产品流通中介服务组织,壮大农产品营销队伍,组绢多种形式的促销活动。八是要坚决按照中央和省把农民增收和再就业工作作为经济工作的两大重点的要求,集中精力抓好农民增收。把促进 农民增收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坚决杜绝向农村“三乱”,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2、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措施来抓。一是继续深入开展以“放下包袱、与时俱进、加快脱贫、赶小康”为主题的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在总结第一战役和小康示范村建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按照“统一规划、片区推进,到村入户,综合实施”的要求,认真组织实施好第二战役,确保实现一村一村地成为亮点,一片一片地脱贫致富奔小康目标,为我州加快脱贫、赶小康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是千方百计做好易地开发扶贫工作。围绕“增加一个移民点,建成一个产业区,带动一片群众,致富一方农民”的目标,坚持以县内转移为主,相对集中,整体开发,坚持政府引导与群众自愿相结合,坚持国家扶持与自力更生相结合,体现以人为本,选择具备生存环境、有发展条件、能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安置点,认真搞好易地开发扶贫规划。在抓好2003项目实施的基础上,积极做好项目的编制上报,继续争取省的支持,使 我州易地迁工作有较大进展。
三是努力做好全国科技先行试点建设工作,国家和省把我州 用为全国的科技扶贫先行试点,各级要按照州 人 民政府《关于开展科技扶贫工作实施意见》,立足高起点,确保“十五”期间每个科技扶贫先行试点乡(镇)平均有3—5个产值上1000万元的新兴重点产业,科技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实现人均增收400元以上。
四是强化扶贫开发项目、资金、物资的管理,杜绝违法乱纪行为。在资金的管理使用上我多次强调过,这是人民群众的救命钱,乱动不得。可是从审计部门对全州扶贫资金管理使用的审计情况看,虽然国家明令规定禁止挤占、用,但有的县、乡和部门仍然我行我素,不听招呼,用扶贫资金作接待费、发奖金、买汽车、建盖办公用房等,已经严重地违反了国家的有关规定,实质上是侵犯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今天我次强调: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重视另强扶贫资金的管理使用,对已经查明有审计决定的,要督促落实整改。将资金归还原渠道。今后要坚决实行专户存贮、专款专
用、提款报账,坚决实行管理责任制、公示制、政府采购制。决不允许贪污用,决不允许做账,上瞒下。纪检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要认真履职,强化监督,如有违纪,必须坚决依法惩处,绝不搞下不为例、姑息迁就。
3、坚持把冬季农业开发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内容来抓。冬季农业开发是我州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党委、政府要继续重视冬农业开发,把冬季农业 开发作为农业农村经济的增长点和农民增收的新亮点来抓,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基础,以科技为依托,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围绕支柱产业调结构,突出重点,特色农业开发的路子,在扩大开发范围、拓展开发内涵两个方面取得突破,大力发展冬马铃薯、冬早蔬菜、冬早西,饲料、亚麻等经济作物,力争完成冬季农业开发面积65万亩,通过冬季农业开发实现农民人均增收6元以上。围绕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在小春生产上,以优质小麦、“双低”优质油菜、精细
第五篇:加快陕西县域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加快陕西县域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2012-7-26 8:50:00陕西统计局
最近几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陕西县域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2011年全省83个县(市)实现GDP已经达到6671.26亿元,占全省的53.8%,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但是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依然是陕西县域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当前陕西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推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全面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仅对确保当前全省稳增长,而且对全省实现“十二五”末“三个上台阶”和进入中等发达省份行列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展水平有待提高:差距与问题
当前,陕西县域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与全国及发达省份相比,实力较弱,差距较大。2011年,陕西83个县(市)县均GDP80.38亿元,仅相当于全国2010年县均水平的79.8%;县均地方财政收入3.52亿元,仅相当于全国2010年县均水平的69.2%。陕西“十强县”县均GDP248.84亿元,也仅相当于全国“百强县”2010年县均水平的52.3%;县均地方财政收入15.42亿元,也仅相当于全国“百强县”2010年县均水平的53.1%。如果与发达省份江苏、山东相比,实力则更弱。2011年,陕西“十强县”县均GDP仅相当于上述两省“百强县”2010年县均水平的40.6%和51.4%。
二是从自身发展看,问题较多。首先,区域差距悬殊。2011年,关中县均实现GDP76.95亿元,是陕南的1.8倍,陕北县均GDP126.57亿元,是陕南的3倍。其中榆林市神木和府谷两县GDP总量达1178.95亿元,比陕南三市之和还多出111.93亿元;其次,产业结构层次低。2011年,全省县域三次产业之比为14.4:60.8:24.8,农业占比偏高,不仅比全省高4.6个百分点,也比全国高4.3个百分点,而服务业占比相对较低,不仅低于全省10.2个百分点,也低于全国18.3个百分点;第三,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2011年,全省83个县(市)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2:1,该比值虽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与全国水平相当,但与江苏2.4:
1、山东2.7:
1、浙江2.4:
1、辽宁2.5:
1、福建2.8:1相比,明显偏大。第四,强县依靠资源产业支撑。2011年,陕西“十强县”除高陵县外,其余均是矿产资源富集县(市),经济增长对矿产资源严重依赖;第五,多数县(市)经济发展滞后。2011年,全省一半以上的县(市)GDP低于全省80.38亿元的平均水平,近四成的县(市)GDP不及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12个县GDP不及全省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面对这些差距和问题,既需要我们冷静思考,进一步强化发展意识,更需要我们坚定信心,不断丰富壮大县域经济发展思路,扎实有效地做好推进发展工作。
二、发展条件利弊并存:优势大于劣势
陕西83个县(市)虽然地理区位、经济基础不同,资源禀赋各异,但经过多年的发展,基本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经济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总体来看,优势大于劣势,有利于经济发展。分区域看:
陕北地区,矿产资源储量丰富,不仅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也是陕西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陕北榆林、延安2市下辖23个县,按照矿产资源蕴藏情况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矿产资源县,另一类是非矿产资源县。从矿产资源县看,县域总数达到19个。其中,煤、油、气资源较为丰富的神、府、靖、定、横以及吴(起)、志、安、子、甘、黄(陵)、延川、延长13个县,近年来依靠能源经济的强力带动,工业发展迅猛,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1年13个县实现GDP达2513.1亿元,占陕北县域的86.4%,占全省县域的近四成,有6个县位居全省“十强县”,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目前虽然这些县产业结构单
一、公有制成分较偏重、水资源匮乏、后续产业不足,但能矿资源储量丰厚,发展潜力巨大,今后随着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步伐的加快,以及引黄工程的加快实施,加之交通基础设施条件的普遍改善,工业将持续发力,县域经济将保持较快发展势头。与矿产资源有关的米脂、佳县、吴堡、子洲、富县、宜川6个县,矿产资源开发有限,工业发展迟缓,特色农业发展不足,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2011年6个县实现GDP146.72亿元,占陕北县域的5%,仅占全省县域的2.2%,县域经济发展处于全省中下游水平。但是今后受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带动,矿产资源开发力度将会进一步加大,同时面临国家、省上在吕梁山区、白于山区和黄河沿岸土石山区实施连片扶贫政策的良好机遇,加上较好的农业特色产业基础,这些县的经济发展潜力将会得到有效发挥;从非矿产资源县看,仅清涧、绥德、洛川、黄龙4个县。其中,洛川工业相对较强,其他3个县以农为主,工业基础十分薄弱。2011年4县实现GDP251.26亿元,占陕北县域的8.6%,占全省县域的3.8%,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中除洛川发展靠前外,其他3县均居全省后10位。但是这4个县农业优势资源明显,特色产业突出,洛川的苹果产业、清涧的红枣产业、绥德的小杂粮和物流产业、黄龙的林特产业等都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且紧邻矿产资源县,具有发展配套工业的区位优势,加上国家、省上实施连片扶贫政策,县域经济发展空间较大。
关中地区,文化积淀深厚,科教实力雄厚,产业基础良好,在我省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关中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杨凌示范区5市1区下辖35个县(市),按照区位产业发展特点大致可分为三类,即矿产资源县、工业县和农业县。从矿产资源县看,包括两大块,一个是地处渭北黑腰带的煤矿资源县,一个是地处秦岭腹地或周边的非金属、金属矿产资源县。煤矿资源县主要是韩城、合阳、澄城、蒲城、白水、彬县、旬邑、长武、宜君、麟游、陇县11县,多年来这些县(市)依靠煤炭资源和优势农业,大力发展煤炭、煤炭配套产业及特色农业,县域经济取得快速发展,经济实力有了较大提升。2011年11县(市)实现GDP755.05亿元,占关中县域的28.0%,占全省县域的11.3%,有2个县位居全省“十强县”,是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板块。目前虽然黑腰带东部个别县(市)煤矿资源枯竭,但钢铁、电力、建材产业快速跟进,黑腰带西部彬、旬、长、麟、陇煤炭资源陆续开发,以及农业特色产业的不断壮大,这11个县经济将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非金属、金属矿产资源县主要是凤县、华县、潼关3个县,依靠丰富的矿产资源,大力发展铅、锌、钼、黄金产业,带动精细化工、新型材料等相关产业发展,县域经济也取得了较好发展。2011年3县
实现GDP210.08亿元,占关中的7.8%,占全省县域的3.1%,其中凤县位居全省“十强县”。目前虽然存在矿产资源开发产业链条短及矿产品粗加工问题,但矿产资源丰富,设施农业、特色旅游业等发展势头良好,特别是在矿产品价格向好的情况下,将会保持较快发展;从工业县看,主要是地处关中腹地的高陵、凤翔、岐山、华阴、户县、三原、兴平、眉县、富平、乾县10个县(市),工业基础较好,近年依托大企业集团或传统工业,强力发展制造业,县域经济较快发展。2011年10个县(市)实现GDP1073.89亿元,占关中县域的39.9%,占全省县域的16.1%,其中高陵县位居全省“十强县”,是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目前虽然部分县存在工业不大不强的问题,但随着关天经济区发展战略的深化实施,以及临靠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和技术优势,抢抓机遇,大力招商引资,积极发展高端制造业,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将会进一步加快;从农业县看,主要是扶风、千阳、太白、泾阳、礼泉、永寿、淳化、武功、大荔、蓝田、周至11县,以农为主,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2011年12个县实现GDP654.13亿元,占关中县域的24.3%,占全省县域的9.8%,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中处于中下游水平。目前虽然工业发展缓慢,农业龙头企业少或规模小,但区位优势优越,苹果、蔬菜等优势产业发展较好,又有关天经济区发展战略的带动,以及国家六盘山连片扶贫政策的实施,加上最近几年招商引资项目的建设与投产,县域经济发展机遇良好。
陕南地区,水、生物、矿产、旅游资源丰富,不仅是我国南水北调重要的水源地,而且是我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主战场。陕南安康、汉中、商洛3市下辖25个县,按照工业发展水平大致可分为2类,一类是工业县,另一类是农业县。工业县主要是石泉、柞水、南郑、勉县、平利、略阳、旬阳、白河8个县,拥有一定的工业基础,特别是近几年大力发展循环工业,积极培育林特产业,县域经济发展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2011年8个县实现GDP418.53亿元,占陕南县域的39.2%,占全省县域的6.3%。目前虽然综合发展实力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中处于中下游水平,支撑全局的大项目、大企业不多,但是县县拥有丰富多样的矿产资源和林特资源,招商引资成效显著,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入驻县域工业园区,加上国家秦巴山区连片扶贫政策实施,以及陕南避灾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程全力推进,县域经济将会迈出新的步伐。农业县主要是除上述8个县之外的其他17个县,工业基础薄弱,县域经济发展滞后,2011年17个县实现GDP648.49亿元,占陕南县域的60.8%,占全省县域的9.7%,大部分县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中处于下游水平。目前虽然工业基础薄弱,以农为主,但拥有上述8个县同等的发展机遇,且在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的引导下,凭借丰富多样的优势资源,大力招商引资,实施大工业战略,一批大项目已引进落地并加快实施,加上林特产业整合提升,旅游资源有序开发,县域经济发展将会提速发展。
三、加快发展之路:路径与措施
当前陕西县域经济继续保持着竞相发展、跨越发展、科学发展的良好势头,只要我们坚持发展不松懈,不断完善发展措施,更加突出优势,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就能在整体水平上推进县域经济实现大提升。分区域看:
陕北地区,要把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就矿产资源县而言,首先,发展的重点在能源化工产业,关键是要加大能源深度转化,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同时要提早动手,做到未雨绸缪,从陕北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加强生态修复和保护,加快发展非矿产资源工业,力争形成多元化工业发展格局;其次,要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大力发展地域优势特色农业。陕北矿产资源县其实也是特色农业县,神、府、吴(堡)、佳及两延(延长、延川)的红枣,富、宜、延长、子长、黄陵的苹果,神、府、靖、佳、横、吴、志、安、两子(子长、子洲)两延(延长、延川)的马铃薯和羊子,以及横、志等县的小杂粮,品质优良,驰名中外,是传统产业,也是富民产业,关键是要从资金、技术、设备和管理上扶持这些特色产业发展,培育和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提高产品竞争力,形成农工互动、产业相融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第三,积极发展交通运输、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工农业生产效率,提升服务业发展能力,推动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就清涧、绥德、洛川、黄龙非矿产资源县而言,发展的重点在农业,要立足优势农业资源,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按照规模化、企业化、品牌化发展要求,做大做强县域支柱产业。此外,要充分利用与矿产资源县相邻的区位优势,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发展“飞入地”工业,实现县域经济发展新突破。
关中地区,要把创新发展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对地处渭北黑腰带的煤炭资源县而言,首先,与, , , , , , 陕北能矿资源县一样,要依靠高新技术加大煤炭资源转化力度,提高煤炭产业附加值。面临资源枯竭或开采后期的县域,要尽早加快产业转型,借助区位优势招商引资,借助中心城市科技优势大力发展制造业。其次,地处渭北黑腰带的煤炭资源县同时也是我省苹果产业的优生区,要继续发展壮大果业和果品加工业,带动农民收入上台阶;对地处秦岭腹地或周边的非金属、金属矿产资源县而言,要加强技术创新,改造生产工艺,加大矿产品加工深度,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矿产品附加值。同时要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如华县的设施蔬菜、凤县的花椒,积极发展特色旅游业,推进县域经济协同发展;对于关中腹地的10个工业县而言,高陵、凤翔、岐山、户县、兴平要依靠大企业、大集团加强配套协作,特别是在招商引资上提高产业关联效应,壮大产业集群,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眉县、三原、华阴、富平、乾县要立足工业园区,加强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提升,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工业发展水平;对于关中农业县而言,一方面要突出农业发展特色,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加快粮食生产向种粮大户集中,建设现代农业。同时要规划农业特色产业功能区,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农业支柱产业;另一方面,要抢抓关天经济发展区战略、六盘山及秦巴山区国家连片扶贫机遇,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区位优势,开展招商引资,积极发展民营工业,拓展县域经济发展空间。
陕南地区,要把循环产业发展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不论是工业县还是农业县,都要围绕水、生物、矿产、旅游四大产业发展优势,实行生态优先,集约化发展,规模化经营。对于工业县而言,首先,要加大对绿色食品、蚕桑丝绸等优势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促其转型升级;其次,要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优化环境,整合优势矿产资源,大力招商引资,使更多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大企业、大集团落地发展。第三,要围绕优势林特产业和特色旅游景区,打造产业亮点,提升县域综合实力;对于农业县而言,发展的重点在农业。首先,要把林特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做大做强,力争形成一批茶叶产业大县、绞股蓝产业大县、魔芋产业大县、中药材产业大县等特色产业大县。其次,要把旅游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做大做优,加大投资力度,搞好景点开发,使旅游产业上水平、出效益,带动关联产业快速发展。
第三,要以优势矿产资源为切入点,强化招商引资,发展矿产工业,使资源优势尽快形成经济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