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议加快**县城镇化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文 章
来源莲山
课件 w ww.5 y kj.Co m来源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这一论述阐明了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历史趋势和基本原则,为我国的城镇化进程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刚刚闭幕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城镇协调发展,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要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要坚定不移地走城镇化道路。本文结合**实际,就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如何抢抓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作一些初步探讨。
一、城镇化建设的现状和特征
**县位于甘肃省中南部,临夏回族自治州南端,总面积1083平方公里,全县辖5镇10乡、152个行政村、1614个合作社、1个居委会,总人口24.4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仅1.3万人。全县总人口中汉族占43.6%,回族占52.96%,东乡族及其他民族占3.44%。2004年生产总值为4.21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为2.98亿元,工业总产值为1.35亿元,财政收入完成1777万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20元,城镇化水平为5.31%。城镇是生(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产诸要素的聚焦点,是城乡经济的连接点、交汇点和支撑点,县域经济在小康建设中具有固本强基的作用。近年来,**县对城镇化建设十分重视,以“一城十二镇”为基本框架,全力加快小城镇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县城旧城改造基本完成。从1995年开始,先后投入资金1.338亿元,完成了大规模的县城旧城改造工作,共拆迁房屋1900间,2.5万平方米,修建楼房120幢,24万平方米;投资250万元完成了县城绿化、亮化工程;投资48万元新建了占地6.2亩的三角花园,在县城安装灯箱广告牌198个,拱形宣传门2个;拓通了公安路、康兴路,并对县城东、西、南出口进行了拓宽改造,修建了长3235米,宽8米的环城路;康上路、东、西环城路、定新、康和公路**段、康广路铺油改造工程,**县社区老年福利服务中心已竣工,同时,投资200万元,沿定新、康和公路两侧建成了长100公里的“绿色长廊”;投资1002.33万元的县城给水改扩建工程已完成水源地开挖,埋设管道22公里;投资200万元的文化图书馆已完成主体,正在进行内装饰;投资880万元的滨河文化广场建设工程进展顺利;投资1168万元的莲花山旅游专道项目即将开工建设;县城道路与排水工程已完成可研、初设和环评;垃圾处理场已完成选址,集中供暖中心、污水处理工程已完成项目建议书,争取列入世行贷款项目;投资3000万元的红色旅游项目已完成项目建议书并上报省发改委;全县实现了移动通讯无缝隙覆盖,截止2004年底,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1万户,固定电话及小灵通用户达到1.3万户。二是开展了较大规模的乡(镇)集镇改造。共投入资金1311万元,拆迁房屋4800间,5.8万平方米,修建集镇道路12.5公里,修建排水边沟25公里,硬化铺设人行道75平方公里,完成了苏集、八松、胭脂、草滩、五户、景古、莲麓、流川、白王九个集镇改造,各集镇全部接通了自来水,部分集镇还栽植了行道树,安装了路灯;苏集、胭脂、景古、莲麓四个乡实现撤乡建镇。三是完成了新的县城规划。针对原有《**县城总体规划》(1985年编制)已不适应城镇化建设需要的实际情况,投资25万元委托甘肃省城乡规划设计院完成了新一轮县城总体规划(2003-2020年)的编修工作,规划面积由原来的1.321平方公里增加到3.62平方公里,控制区面积达12.85平方公里,完成了康美大道、莲花山路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今后的城镇化建设绘制了蓝图。四是市场建设得到加强。全县现有附城镇新治街综合交易市场等13处综合集贸市场和县城活畜交易市场、畜产品交易中心等5个专业市场,2004年农村集市贸易成交额为3283万元。从1995年至今经过10年的不断发展建设,**县的城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对促进全县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带动全县城乡协调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县城已成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交通的中心,各乡(镇)集镇已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平台和跳板。
二、制约城镇化建设的不利因素和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有利条件
综观**县的城镇化发展历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城镇辐射带动县域经济,着力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小城镇已初具规模,城镇基础设施也有一定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还较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明显,发展不平衡,“三农”问题比较突出。截止2004年底,全县城镇人口1.3万人,城镇化率仅为5.31%,比全省的27%和全州的21.8%低21.69和16.49个百分点。二是城镇等级结构不完善,缺乏非农业人口3000人以上规模的二级过渡镇,县城的带动作用不能逐级传递下去。三是各乡(镇)产业、职能雷同,皆以农业为主,是相应等级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没有充分发挥各自资源、区位优势而形成特色产业。四是只对县城进行了城市建设规划,但对各集镇尚未编制科学合理的长远规划,而且在建设中随意改动城镇建设规划的行为时有发生,给城镇建设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和混乱。五是全县小城镇包括县城在内,城镇建设规模普遍较小,起点低,还处于自然发展阶段,没有自我发展能力,使小城镇无法承担起衔接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职能,对经济带动作用有限。六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水平不高,城镇公共设施不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没有集中供暖、供气、排水、垃圾污水处理等设施,城镇吸引力不强,导致城镇化、文明化、现代化水平较低。七是在城镇规划和城镇建设中对城镇绿化工作重视不够,绿化面积总量不足,缺乏供居民经常休憩活动的街头绿地和居住区集中绿地,道路绿化行道树少。2004年全县城镇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为1.54%、20.77%、1.21平方米,远远低于全国25.8%、29.75%、5.36平方米的水平。城镇公共绿地尚未形成系统,未能形成良好的城镇环境和景观,对城镇居民生活环境、质量的提高不利。
县域城镇体系发展的有利条件。一是**县确定了“林畜药莱富农,科教工贸兴县,开发两业三川,建设绿色经济强县”的发展思路,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将有力的促进城镇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全县农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高效农、林、牧业的发展,以畜产品加工、商贸、旅游业为主的主导产业的发展,都将推动城镇化的发展。二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实施为西部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将促使县域内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大幅度提升,对外交通便利,各城镇之间信息、物资交流更为快捷,职能分工更为明确,有利于推动城镇体系结构的完善与发展。三是国家关于小城镇建设的战略决策,为县域内城镇建设和体系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环境。四是新的户籍制度的实施,城镇基础设施的改善,城镇建设规模的扩大和城市品位的不断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所提供的众多就业机会,都将吸引大量农民进入城镇并在城镇置业投资,进而促进城镇发展。
三、城镇化建设的思路和目标
对于**这样一个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94.87%的农业大县来说,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不断提高城镇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水平,就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在城镇发展中充分考虑到农村、农民问题,并做好农民变市民、农村变城镇的转变工作,让农村不再是农村,农民不再是农民,做到减少农民、富裕农民,促使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变,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措施,也是加快**县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实施追赶战略,不断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的核心所在。因此,我们要坚持以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把发展作为振兴**经济的第一要务,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按照州委《关于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意见》,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繁荣农村经济,改善全县人民生产、生活条件和推进城镇化为目标,以扩容提质,完善功能,提高规划、建设、管理、经营水平为主要内容,把县城建设成为全县政治、经济、科教、文化、交通中心,以绿色农(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林畜产品深加工、商贸、旅游、服务为主导产业,环境优美,基础设施配套的小城市。有重点的把苏集、八松、胭脂、草滩、五户、景古、莲麓、虎关、流川、白王等集镇建设成为布局合理、结构协调、规模适度、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和富有特色的小城镇。逐步把鸣鹿、上湾、八丹三个集镇建设成初具规模的小城镇。从而使**县成为以胭脂三川为代表的产业结构优化,生态环境改善,市场体系完善,商贸流通活跃,人员素质较高,人民生活水平接近全面小康,特色农业与现代加工工业有机结合,畜牧业与林业大力发展,服务业与旅游业为主导产业,城镇体系等级序列完整,职能分工明确,综合经济实力相对较强的绿色生态经济强县。力争城镇化水平2010年达到20%,2020年达到30%。
四、城镇化建设中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根据新的发展形势和**的现实,**县的城镇化建设应从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出发,逐步建立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能最大限度促进生产力发展、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布局合理、等级协调、职能明确、组合效益最佳的城镇体系。提高**县城镇化水平,应做到六个结合。
1、与市场化建设相结合,以市场化带动城镇化。城镇是市场经济的发祥地和载体,而市场发展起来以后反过来会形成城镇的磁场效应,会使农村人口自觉地向城镇转移。若重“城”轻“市”,则城镇建设只会成为简单的造城运动,无益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应始终把市场建设作为发展城镇的助推器,立足实际,围绕优势产业,同步科学规划布局,同步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努力培育形成综合性、专业性以及产地型、集散型等不同类型的市场网络体系,以特色市场打造特色城镇。特别是县城,要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在已建成各类市场的基础上,着力打造有规模、有档次、有品牌的专业交易市场,重点完善以牛羊为主的牲畜和中药材交易市场,同时积极修建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农资、建材、服装、蔬菜、瓜果、农产品市场;在重点集镇修建农产品、牲畜交易市场和综合性市场,在全县逐步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从而活跃商贸流通,使市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同时,要树立经营城镇的新理念,以市场化的机制运作城镇建设,逐步建立起以民间资本为主,政府、企业、个人共同投资的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投入机制。要把土地作为经营城镇的主要载体,采取政府高度垄断国有土地一级市场,通过市场运作的方法,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对城镇原存量部分土地进行收购储备,以供应和调整城镇建设的用地需求,并且要建立健全土地收购、储备、出让等各项制度,实行城镇建设综合开发和土地有偿出让;经营性国有土地使用权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对新建部分市政公用设施建设项目,可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通过招商引资,由个人或单位投资建设并管理,从而拓宽城镇建设融筹资渠道,加快城镇建设步伐。
2、与产业化相结合,以特色化定位城镇化。特色就是“比较优势”,特色经济是城镇发展的潜力所在、希望所在。要在不断深化县情认识的基础上,深入反复论证,在找准特色经济上狠下功夫。结合地理特征和自然条件,壮龙头、兴园区、夯基地、拓市场,紧紧围绕“林畜药莱富农,科教工贸兴县,开发两业三川,建设绿色经济强县”的总体思路,根据各区域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因地制宜,发展区域内最优的产业,宜林则林,宜牧则牧,以市场为导向,突出区位优势,压粮扩经,压劣扩优,压常规扩专用,走“调优结构,调新产业,调特产品,调高质量”的路子,以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最大的土地效益为目标,使多的好起来,好的多起来,形成区域特色,逐渐形成县域内以畜牧、中药材、旅游、水能为主的特色产业,加快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步伐。例如八松、鸣鹿、上湾的大豆种植,胭脂、草滩、五户、景古的药材生产均可扩大规模,替代当地的粮食生产,形成专业生产基地,以提高土地的经济效益,莲麓、八松、鸣鹿还可依托莲花山风景区、药水峡风景区和东湾风景区积极发展旅游业。
3、与发展乡镇企业相结合,以工业化、商业化支撑城镇化。建设城镇的终极目的是发展经济,而企业是工业和商业的基本载体,没有企业的发展,城镇建设就失去了支撑,其发展只能是一具空壳。在城镇化建设中,可利用**县丰富的农业资源,积极发展以畜产品、洋芋淀粉、中药材加工开发为主的地方工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剩余资金通过乡镇企业、私营经济等进入小城镇,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借以增加城镇人口,提高非农业人口比例。还可利用多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招商引资引进工业项目,通过工业企业的引进建设,为全县的工业化发展建立支撑点,推动城镇经济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多的进城就业机会,进而促进人流的聚集和商业的活跃,拉动消费的增长。
4、与深化制度改革相结合,以非农化提升城镇化。城镇化的实质是减少农业人口,增加非农业人口,提高第二、三产业的比重。而增加非农业人口必须通过发展第二、三产业来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使农民离开土地后有真正的谋生致富之路。城镇建设本身带来的就是建材、建筑、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城镇发展起来以后,相应带来的就是就业岗位的大量增加,为有效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可能。可以利用旧城改造和小城镇建设之机,通过建立各类综合或专业市场、修建铺面来增加就业岗位,促使农村人口向城镇大量集中,形成新的消费群体,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与此同时,积极推进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取消各种限制,实行农村进城务工、经商人员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待遇,从政策上支持和鼓励“农转非”,加速农村人口的城镇化。力争到2010年城镇人口达到3万人,2020年达到5万人。
5、与项目建设相结合,以经济发展项目化带动城镇化。城镇是县域经济中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西部大开发项目是关键,现阶段**经济比较落后,自身财力有限,然而抓住了项目就抓住了机遇,抓住了项目就抓住了发展县域经济的核心问题。我们应牢固树立项目发展观,按照“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的基本方针,以城镇化为着眼点,以城市规划为龙头,以区域开发为突破口,争取项目、整合项目,大力实施项目带动发展战略,以项目建设为出发点推进城镇建设。要认真研究国家和省上的投资政策导向,实行项目建设领导责任制,组织精干力量,全力进行项目攻坚,例如国家现阶段实施的农网改造、退耕还林工程、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易地搬迁扶贫开发工程以及农村能源建设工程等项目,都会有力地支持城镇化建设,应积极争取。同时,要发挥项目建设的杠杆效应,撬动民间资本在市场建设、房地产开发等方面的投资热潮,把做活民间投资作为**县今后城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来抓,拓宽筹资渠道,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6、与增加文化内涵相结合,以文化的高品位塑造城镇新形象。文化特色是一个城镇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无形资产,一个城镇没有自己的特色与文化内涵,就等于没有灵魂。在城镇化建设中要把文化建设贯穿于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把“碧水蓝天、绿地鲜花、淡墙红瓦”和“水在城中、城在林中、街在绿中、院在花中,人在景中”作为目标,并充分挖掘白云寺、蜂窝寺、亥姆寺及齐家、半山、马家窑、马厂文化遗址这些人文资源和景古线家楼红色旅游资源,通过精心筹划维修重建,再现历史风貌,特别是景古线家楼还可以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使人们在旅游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同时,要不断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在县城规划建设各类广场,在各乡(镇)都成立文化站,大力引导居民行为文明化,居住环境优美化,全面提高城镇居民的整体素质,以先进的文化建设引领城镇建设出形象、出品位。
文 章
来源莲山
课件 w ww.5 y kj.Co m来源
第二篇:新时期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新时期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发布时间: 2008-3-3 16:18:39 被阅览数: 2266 次 来源: 《农业科技与信息》杂志文字 〖 大 中 小 〗自动滚屏当前农村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规划起点低,布局不合理 一些地方缺乏长远、科学的规划,致使小城镇规模小,布局散乱。一段时期以来,一些地方争相提高本地行政区划级别(如乡改镇、县改市),没有把城市化看成是一个经济过程,一个由量的增长到质的提高的过程,小城镇的设置与建设出现了数量盲目扩张的问题,导致了建设成本的加大和自然资源的浪费。此外,还存在规划起点不高、千篇一律、特色不显著等一系列问题,别人建高新技术开发区,他也盲目跟随,圈地筑墙,在偏僻的小山沟大搞开发区,别人建批发市场,他也努力效仿,全然不考虑当地实际。一些地方公路两侧随意建房,占用良田,破坏环境,影响交通。
1.2城乡分割,户籍管理制度落后 “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始于1958 年, 当时制定这项政策的主要原因在于城市无法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和社会福利,只能通过户口这种形式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为城市居民提供稳定的农产品, 为工业生产提供廉价的原材料。这一政策的特征主要体现在, 一是以商品粮供应为标准, 将户口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形成城乡户口性质的二元结构;二是通过多项“农转非”政策和计划控制指标, 对农村人口进城进行严格控制, 在城乡之间人为地设立起一道森严的壁垒。户籍制度在形成的最初时期, 对于减轻城市和工业化进程中的就业压力, 保障城市工业的优先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确实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改革开放后,它的消极作用日益明显。这种户口管理制度,严重制约着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是导致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主要原因,也是制约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最大制度障碍。
1.3 基础设施不配套,经济聚集效益低 一些地方存在“把耕地围起来、楼房建起来、农民进城来就是城市化”的片面认识,没有按照构建“三位一体”(小城镇建设、乡镇企业改造、自然村庄合并)的农村城镇发展新格局的要求,忽视了供电、供水、供气、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如有的城镇几公里长的大街甚至整个集镇找不到一个公共厕所。此外,基础设施的建设与产业发展不协调,忽略了与第二、三产业的配置,造成乡镇企业难以向小城镇集中。加上城镇规模也不大,居住分散而不稳定,第三产业有效需求不足,就业机会相对较少,限制了城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进一步吸纳。因此,以上存在的种种不利因素,使得小城镇的经济聚集效益难以充分发挥。
1.4 机制不活,管理滞后 市场机制的作用不强,小城镇的建设资金大都以当地政府投资为主,没有形成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机制,既造成投入不足,同时也产生了乡镇政府负债过多等问题。小城镇管理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政出多门,既存在“政府主体越位”的现象,又存在“政府主体缺位”现象,一些管理漏洞长期得不到治理。如小城镇中“农民亦城亦农、城乡兼得”,进城购置了房产,享受城镇居民的各项待遇,农村中宅基地受政策保护仍可保留,造成稀缺土地资源的重复占用。而建镇所需土地则相当紧缺,土地“闲置”与“紧缺”矛盾日益突出。一些城镇企业管理、户籍管理等严重滞后,针对乡镇企业的各种不合理收费名目繁多,农民进镇户口迁移手续繁杂,要缴纳城镇增容费、城建费、保险费等,这些都为农民进镇经商、办企业设置了重重障碍。此外,一些地方“重建轻管”,卫生、治安等社会管理疏散,“脏、乱、差”现象比较严重。新时期加快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对策措施
2.1 着眼“三农”问题的解决,做好农村区域城镇网络体系的前瞻性规划。1978年改革带来的城乡社会分化,使原本城镇与农村对立的两个世界,分化成城镇与城镇之间、城镇各单位之间以及农村各社区之间众多的对立与差别,并在不断整合的基础上产生了纷繁多样的城乡系统,形成了不同的区域。使得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农村相对贫困化的程度加剧,“三农”问题越来越突出,现已成为社会上下普遍关注的焦点。因此,进行农村城镇化建设,必须着眼“三农”问题的解决,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民的非农就业率进行科学的前瞻性规划。农村城镇化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不断聚集的过程,而不是加大对现有城镇的投资,增加现有城镇的公共福利和抬高城市门槛,拉大城乡差距。因此,应改变过去以中心城市为主体、城乡单向辐射的城乡布局,加快建立以小城镇为主体、以广阔乡村为依托、通过高密度、高强度的相互作用连接起来的组团式、开敞式的城乡布局。不同农村地区,小城镇的规划与建设要各具特色,切忌千篇一律。在建设形态上应采取“据点式”城镇与“网络式”城镇相结合, “内涵式”城镇与“外延式”城镇相结合,“政府引导性”城镇与“民间推动性”城镇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2.2 大力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积极培育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的产业基础 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提升要靠坚实的产业基础,如果第二、三产业不发达,农村产业结构仍以第一产业为主,就不可能提供农村劳动力转移所需要的就业岗位。因此,推进城镇化的关键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能顺利转移到城镇并实现稳定就业,城镇实现稳定就业的关键又在于城镇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城镇化是手段,不是目的。推进城镇化的目的,在于减少交易成本、增加群众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城镇化靠的是利益驱动--比较收益和比较生活质量。农民从边际生产力较低的农业部门转移到边际生产力较高的非农部门,是期望获得较高的收入。农民只有在认为转移后预期收入能够提高时才会向城镇转移。只有在城镇的边际生产力明显高于农村,第二、三产业的边际生产力明显高于农业时,才能驱动农村剩余劳动力源源不断涌向城镇。显然,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取决于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只有夯实农村城镇化建设所依赖的产业基础才能真正达到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进程的目的。各地要立足自己的资源条件,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工业主导型”小城镇,发展重点应放在使乡村工业上规模、上水平上;“商品流通型”小城镇,则应通过增强市场覆盖范围,增强商品集散地和集市贸易区的职能;“矿产、旅游等特色资源开发型”小城镇,要通过特色资源的开发利用来发展特色经济。
2.3 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努力搞好以小城镇为中心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经济要发展,基础设施要先行。要深化小城镇投融资体制改革,放开兴办公用事业的限制,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鼓励企业、个人及外商参与投资,形成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机制。要加快农村地区与生活消费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如乡村公路、电网、自来水建设等,改善农村滞后的消费环境及农村生活条件。除大力筹措社会资金外,仅靠县、乡、村投资,显然资金是不够的。建议采取中央和地方共同出资的办法,将政府积极财政政策的投资向农村的水、电、路三大设施建设倾斜。以往政府对直接关系农民生活的水、电、路建设重视不够,只局限于向城市居民提供这方面的服务,农民在许多公共产品方面享受不到与城市居民同样的国民待遇。财政是全民的财政,不是城市居民的财政。政府要摒弃那种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只是城市的事情,完全不考虑农村地区的指导思想,加大对农村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
2.4 改革城乡户籍制度和劳动就业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我国传统的户籍、就业制度不仅不符合国际经济发展的主流,而且与国内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的政策不相适应,它体现了国家政策对农民的继续歧视和不公平。因此,应尽快予以废除,以降低农民进城的门槛和农民转换身份的负担。应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尽快建立以职业划分农业与非农业人口,以居住地划分城镇与农村人口的户籍管理制度,尽快消除限制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各种壁垒,以促进农民到城镇就业由流动就业向稳定就业转化,这就要求彻底改革城
乡二元户籍管理体制,按照国际惯例,建立全国统一的以身份证管理为主的一元户籍制度,以解除农民进城的户口限制,推行社会就业的市场化和城乡社会保障的一体化,使农民进城后享受与城镇居民一样的国民待遇。应尽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为农民进城进镇务工经商创造条件。政府要积极推行专门面向农村转移进城人员的教育就业培训工程,要充分考虑进城农民人地两生、信息不灵的不利地位,强化并规范面向进城农民的劳务中介服务,降低农民工的就业成本,缩短就业安置的时间。
2.5 创新农地使用权制度,推动农地资源的重新整合、顺畅流转和优化配置 城镇化的推进要求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具有流动性。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农民面临着进城后与原有土地的关系怎样处理、农地的使用权是否转让、原有宅基地是否还耕等问题,这些都是影响农民进城安居乐业的现实问题。众所周知,目前农村土地的家庭承包责任制,既是农民生活的保障,又是农村社会的稳定器。但由于过度分散和小块经营,农业经营成本居高不下,规模化、商品化程度低,市场风险大,农民的农业收益增长下降。所以,降低农业成本、增加农民收入,需要推进农地的相对规模和集约经营。此外,城镇发展也存在着用地指标与城镇扩张的矛盾。显然,无论是农业的规模经营还是农业用地变为城市用地,都要求制定合理的农地流转政策,建立开放的农地流转市场,允许那些向城镇转移的农户,通过承包地和宅基地市场转让其土地使用权。允许离开土地的农民以其土地使用权入股本地集体经济,参与分红,以减少其入城风险。还可允许农民以其宅基地置换城镇中的土地,以减少其入城成本。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农地的顺畅流转和农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收到推进城镇化和发展农村经济的双赢效果。
第三篇:新时期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新时期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txt我都舍不得欺负的人,哪能让别人欺负?一辈子那么长,等你几年算什么我爱的人我要亲手给她幸福 别人我不放心我想你的时候我一定要找得到你不许你们欺负他!全世界只有我才可以!放弃你,下辈子吧!
新时期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发布时间: 2008-3-3 16:18:39 被阅览数: 2266 次 来源: 《农业科技与信息》杂志文字 〖 大 中 小 〗自动滚屏当前农村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规划起点低,布局不合理 一些地方缺乏长远、科学的规划,致使小城镇规模小,布局散乱。一段时期以来,一些地方争相提高本地行政区划级别(如乡改镇、县改市),没有把城市化看成是一个经济过程,一个由量的增长到质的提高的过程,小城镇的设置与建设出现了数量盲目扩张的问题,导致了建设成本的加大和自然资源的浪费。此外,还存在规划起点不高、千篇一律、特色不显著等一系列问题,别人建高新技术开发区,他也盲目跟随,圈地筑墙,在偏僻的小山沟大搞开发区,别人建批发市场,他也努力效仿,全然不考虑当地实际。一些地方公路两侧随意建房,占用良田,破坏环境,影响交通。
1.2城乡分割,户籍管理制度落后 “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始于1958 年, 当时制定这项政策的主要原因在于城市无法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和社会福利,只能通过户口这种形式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为城市居民提供稳定的农产品, 为工业生产提供廉价的原材料。这一政策的特征主要体现在, 一是以商品粮供应为标准, 将户口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形成城乡户口性质的二元结构;二是通过多项“农转非”政策和计划控制指标, 对农村人口进城进行严格控制, 在城乡之间人为地设立起一道森严的壁垒。户籍制度在形成的最初时期, 对于减轻城市和工业化进程中的就业压力, 保障城市工业的优先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确实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改革开放后,它的消极作用日益明显。这种户口管理制度,严重制约着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是导致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主要原因,也是制约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最大制度障碍。
1.3 基础设施不配套,经济聚集效益低 一些地方存在“把耕地围起来、楼房建起来、农民进城来就是城市化”的片面认识,没有按照构建“三位一体”(小城镇建设、乡镇企业改造、自然村庄合并)的农村城镇发展新格局的要求,忽视了供电、供水、供气、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如有的城镇几公里长的大街甚至整个集镇找不到一个公共厕所。此外,基础设施的建设与产业发展不协调,忽略了与第二、三产业的配置,造成乡镇企业难以向小城镇集中。加上城镇规模也不大,居住分散而不稳定,第三产业有效需求不足,就业机会相对较少,限制了城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进一步吸纳。因此,以上存在的种种不利因素,使得小城镇的经济聚集效益难以充分发挥。
1.4 机制不活,管理滞后 市场机制的作用不强,小城镇的建设资金大都以当地政府投资为主,没有形成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机制,既造成投入不足,同时也产生了乡镇政府负债过多等问题。小城镇管理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政出多门,既存在“政府主体越位”的现象,又存在“政府主体缺位”现象,一些管理漏洞长期得不到治理。如小城镇中“农民亦城亦农、城乡兼得”,进城购置了房产,享受城镇居民的各项待遇,农村中宅基地受政策保护仍可保留,造成稀缺土地资源的重复占用。而建镇所需土地则相当紧缺,土地“闲置”与“紧缺”矛盾日益突出。一些城镇企业管理、户籍管理等严重滞后,针对乡镇企业的各种不合理收费名目繁多,农民进镇户口迁移手续繁杂,要缴纳城镇增容费、城建费、保险费等,这些都为农民进镇
经商、办企业设置了重重障碍。此外,一些地方“重建轻管”,卫生、治安等社会管理疏散,“脏、乱、差”现象比较严重。新时期加快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对策措施
2.1 着眼“三农”问题的解决,做好农村区域城镇网络体系的前瞻性规划。1978年改革带来的城乡社会分化,使原本城镇与农村对立的两个世界,分化成城镇与城镇之间、城镇各单位之间以及农村各社区之间众多的对立与差别,并在不断整合的基础上产生了纷繁多样的城乡系统,形成了不同的区域。使得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农村相对贫困化的程度加剧,“三农”问题越来越突出,现已成为社会上下普遍关注的焦点。因此,进行农村城镇化建设,必须着眼“三农”问题的解决,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民的非农就业率进行科学的前瞻性规划。农村城镇化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不断聚集的过程,而不是加大对现有城镇的投资,增加现有城镇的公共福利和抬高城市门槛,拉大城乡差距。因此,应改变过去以中心城市为主体、城乡单向辐射的城乡布局,加快建立以小城镇为主体、以广阔乡村为依托、通过高密度、高强度的相互作用连接起来的组团式、开敞式的城乡布局。不同农村地区,小城镇的规划与建设要各具特色,切忌千篇一律。在建设形态上应采取“据点式”城镇与“网络式”城镇相结合, “内涵式”城镇与“外延式”城镇相结合,“政府引导性”城镇与“民间推动性”城镇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2.2 大力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积极培育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的产业基础 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提升要靠坚实的产业基础,如果第二、三产业不发达,农村产业结构仍以第一产业为主,就不可能提供农村劳动力转移所需要的就业岗位。因此,推进城镇化的关键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能顺利转移到城镇并实现稳定就业,城镇实现稳定就业的关键又在于城镇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城镇化是手段,不是目的。推进城镇化的目的,在于减少交易成本、增加群众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城镇化靠的是利益驱动--比较收益和比较生活质量。农民从边际生产力较低的农业部门转移到边际生产力较高的非农部门,是期望获得较高的收入。农民只有在认为转移后预期收入能够提高时才会向城镇转移。只有在城镇的边际生产力明显高于农村,第二、三产业的边际生产力明显高于农业时,才能驱动农村剩余劳动力源源不断涌向城镇。显然,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取决于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只有夯实农村城镇化建设所依赖的产业基础才能真正达到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进程的目的。各地要立足自己的资源条件,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工业主导型”小城镇,发展重点应放在使乡村工业上规模、上水平上;“商品流通型”小城镇,则应通过增强市场覆盖范围,增强商品集散地和集市贸易区的职能;“矿产、旅游等特色资源开发型”小城镇,要通过特色资源的开发利用来发展特色经济。
2.3 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努力搞好以小城镇为中心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经济要发展,基础设施要先行。要深化小城镇投融资体制改革,放开兴办公用事业的限制,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鼓励企业、个人及外商参与投资,形成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机制。要加快农村地区与生活消费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如乡村公路、电网、自来水建设等,改善农村滞后的消费环境及农村生活条件。除大力筹措社会资金外,仅靠县、乡、村投资,显然资金是不够的。建议采取中央和地方共同出资的办法,将政府积极财政政策的投资向农村的水、电、路三大设施建设倾斜。以往政府对直接关系农民生活的水、电、路建设重视不够,只局限于向城市居民提供这方面的服务,农民在许多公共产品方面享受不到与城市居民同样的国民待遇。财政是全民的财政,不是城市居民的财政。政府要摒弃那种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只是城市的事情,完全不考虑农村地区的指导思想,加大对农村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
2.4 改革城乡户籍制度和劳动就业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我国传统的户籍、就业制度不仅不符合国际经济发展的主流,而且与国内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的政策不相适应,它体现了国家政策对农民的继续歧视和不公平。因此,应尽快予以废除,以降低农民进
城的门槛和农民转换身份的负担。应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尽快建立以职业划分农业与非农业人口,以居住地划分城镇与农村人口的户籍管理制度,尽快消除限制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各种壁垒,以促进农民到城镇就业由流动就业向稳定就业转化,这就要求彻底改革城乡二元户籍管理体制,按照国际惯例,建立全国统一的以身份证管理为主的一元户籍制度,以解除农民进城的户口限制,推行社会就业的市场化和城乡社会保障的一体化,使农民进城后享受与城镇居民一样的国民待遇。应尽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为农民进城进镇务工经商创造条件。政府要积极推行专门面向农村转移进城人员的教育就业培训工程,要充分考虑进城农民人地两生、信息不灵的不利地位,强化并规范面向进城农民的劳务中介服务,降低农民工的就业成本,缩短就业安置的时间。
2.5 创新农地使用权制度,推动农地资源的重新整合、顺畅流转和优化配置 城镇化的推进要求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具有流动性。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农民面临着进城后与原有土地的关系怎样处理、农地的使用权是否转让、原有宅基地是否还耕等问题,这些都是影响农民进城安居乐业的现实问题。众所周知,目前农村土地的家庭承包责任制,既是农民生活的保障,又是农村社会的稳定器。但由于过度分散和小块经营,农业经营成本居高不下,规模化、商品化程度低,市场风险大,农民的农业收益增长下降。所以,降低农业成本、增加农民收入,需要推进农地的相对规模和集约经营。此外,城镇发展也存在着用地指标与城镇扩张的矛盾。显然,无论是农业的规模经营还是农业用地变为城市用地,都要求制定合理的农地流转政策,建立开放的农地流转市场,允许那些向城镇转移的农户,通过承包地和宅基地市场转让其土地使用权。允许离开土地的农民以其土地使用权入股本地集体经济,参与分红,以减少其入城风险。还可允许农民以其宅基地置换城镇中的土地,以减少其入城成本。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农地的顺畅流转和农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收到推进城镇化和发展农村经济的双赢效果。
第四篇: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
农村城镇化建设分析
三农”问题历来是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大基本问题,从 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历史选择上分析,“三农”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家工业化发展战略重点、排序和资源配置导向侧重于重工业和城市,从而导致国民收入再分配向不利于“三农”的方向发展。我国由于农业人口众多、工业经济基础薄弱等现实国情,决定了在我国进行农村城镇化更具有现实的迫切感。目前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不仅可以有效的吸收返乡农民工,缓解失业与城市压力,加快城市工业的转型,同时可以推进农村的适度规模经营,推动乡村工业的聚集和结构升级,促进农村非农产业增长及增长方式的转变有重要的意义,最终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
关键字: 三农农村城镇化一、农村城镇化发展的表现
农村建设和发展要按照城镇规划,叫农村城镇化建设,具体说是指县域范围内的农村人口向小城镇的集中过程。
1、人口的分布由原有较为分散的农村居住点逐步向相对集中的小城镇集结。其结果是城镇人口比重不断提高,农业人口比重日益下降,城镇与农村的差别不断的缩小,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格局。
2、农村土地由原有比较单纯的的从事农业生产逐步缩小,出现大量的住房用地和以工商业为主的建设用地,农村土地逐渐的流失。同时,随着农村公路的修建,出现住房逐渐向交通方便的路段发展,以至于特别是在山区或丘陵坡上大量的空置房,无人居住,其结果严重浪费了农村土地。
3、在金融危机下,政府实施的4万亿投资建设以拉动内需的政策,主要用于了农村公路、工业区开发等固定资产的建设。各城市先后规划建设经济开发区,招商引资,拉动地方经济发展,使城郊农村城镇带来发展契机,在城镇规划及农民自主创业的拉动下,出现了城乡结合,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这对加快农村城镇化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4、大量的闲置农民劳动力得到有效的就业,同时返乡农民工也在家乡就业或自主创业,对促进农民收入增加,当地农村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别,实现农村城镇化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二、农村城镇化发展的路径
农村城镇化发展路径为以城市功能区建设为动力,带动农村城镇化
近年来,萍乡实施万亩工业园计划,其工业区向北发展,位于北部的赤山镇万新、横板、院背等村被划为开发区,带动了该镇部分农村的改造,加快了区域内城镇化进程。
三、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成就
1.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
城市建设投入的加大,有力地推进了全省城市建设水平的迅速提高,推动了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人口占该镇总人口比重不断增加,城镇住宅区面积有所增加,城镇经济更加活跃。
2.城市交通状况明显改善
城市交通和道路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全市城市公共交通投资累计有所突破2城市道路总长度快速增长,运营车辆的增加以及运营线路网的扩大方便了旅客的出行,为城市居民的生活带来了更大的便利,城市之间的时间距离显著缩短,大大提高了城市功能和效率。
3.城市供水供气能力增强
随着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加快,加大了企业改革力度。如建成了天然气供气项目,不仅为政府节约了大批投资,而且提高了市民生活用气质量。同时,随着工业园区的建设及城镇设施的完善,城镇供水项目得到完善,可喜的是大部分村已铺设管道,在未来一两年内将会覆盖全镇。
4.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
近年来对全镇生产总值(简称GDP)增长率和城镇化水平这两个指标进行相关分析,得出城镇GDP增长与城镇化水平之间呈高度相关关系,表明城镇化对城镇经济的发展具有高度的促进作用。
5有效地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就业人数
城镇化有助于工业和城市服务业的发展,城镇化能增加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的需求,还能增加就业岗位,促进二、三产业发展,改变产业和就业结构。2
6推动了社会全面进步、和谐发展
科教文卫、人口及劳动力素质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城市人口和劳动力素质的提升是现代化的重要条件。伴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镇科教文卫、人口文化水平也得到同样快速提升。
以上分析表明,城镇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越来越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源泉。
四、农村城镇化发展的主要问题
1城市的经济聚集和辐射功能发挥不充分
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不是为城镇化而城镇化,而是为了利用城镇对人口、资本、资源、技术和商品的集中所带来的集聚效益和城镇经济的扩散效应来促进经济发展。由于大城市有悠久的经济发展史,完善的经济结构,成熟的市场与雄厚的技术力量,它们能够迅速吸收和大量创造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孕育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和产业,形成巨大的生产和流通能力,极大地提高规模经济效益,提供广阔的就业机会,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投资效率。因此,相对于小城镇而言,大城市更能发挥城镇的集聚效益和辐射能力,对周边地区产生巨大的辐射力和吸引力,带动一大片区域的繁荣和进步。
2、城镇基础设施落后
城镇基础设施缺乏,直接影响着招商引资,企业落户,不利于城镇经济结构的合理发展,影响城镇工业生产的正常进行,使城镇工业集聚效益不强,影响城镇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并给城镇居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3 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严重
农村人口向小城镇的迅速转移,造成了农地的大量减少,同时由于缺乏治理污染的措施,小城镇的企业所排放的“三废”还污染了大量农田,严重影响农地质量,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恶化。
五、加强农村城镇化的措施
1、统筹城乡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
赤山镇农村人口多,农业比重较大,近几年产业结构虽有所升级,但还是出于农业区生产粗放结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在合理的分工基础上,形成城乡工业一体化的发展格局。为此,赤山镇需利用市经济开发区的优势为该地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为农业提供物质技术基础,为城镇化提供产业支撑,为城镇化提供产业支撑;进一步明确农村工业的发展方向,加大扶持力度,鼓励继续吧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主要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有地区资源优势、特定市场优势的特色产业;加大农村工业布局的调整力度,引导企业合理的聚集。推进城乡就业结构战略性的调整,逐步实现城乡劳动力与就业市场的一体化。
逐步实现城乡就业和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不仅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发育要素市场和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促进农村闲置劳动力有序的转移,关键是明确政府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负有重要的职能和责任,从机制上不断完善劳动力市场,逐步建立以劳动力素质为主要就业标准的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和统一、开发、竞争、有序的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的流动。
3统筹城乡社会教育和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城乡社会事业全面进步、随着农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农村居民对教育和健康的要求不断提高,所以,需要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教育和公共卫生服务支出,建立农民基本的医疗保险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促进城乡可持续协调发展。4 用先进的规划理念,制订科学的城市规划
要用先进的规划理念,制订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在深入研究本地居住方式和风俗民情的基础上,进行精心创意构思,充分展示城镇的历史内涵、现代风貌和鲜明的地方特色。要注重城市规划与区域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重大基础设施规划的有机衔接,以城市为核心统筹规划,实施规划全覆盖,不能盲目建设,每一块土地都要列入规划,不能留下空白,形成以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重大专项规划为重要内容的综合规划体系。总之,要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先储备后开发的原则,以提升城市设计和建筑的水平。
5广开投入渠道,加大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城镇功能。
城市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应当引入市场机制,在政治宏观调控下,利用市场手段按照投资主体利益化的要求,形成筹资渠道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设施使用商品化和政府管理规范化的新机制。一方面政府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要通过财税政策,稳定城镇建设的财政资金来源,另一方面要多途径地引导社会资金、国外资金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6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农村城镇化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加强政府在农村城镇化中的引导作用,适时把由农民自发推动的城镇化转到由政府引导和规划的城镇化方向上来,实现由自下而上城镇化向自上而下城镇化的转变。
7进行城镇建设投资体制的改革,实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调动民间投资建设小城镇的积极性。当前特别要加大各级政府对农村城镇化的财政支持和金融支持,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小城镇的城市化水平,增强城镇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小城镇要大力发展服务于农村社会的第三产业和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加工业,突出资源优势,做到“一镇一品”,把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既奠定小城镇的产业基础,又带动农业“龙头”企业兴起和周边农村地区的发展。
六 加快农村城镇化的意义
1在新的历史时期,农村城镇化能有效地克服农民收入徘徊和停滞的局面,拉动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成为启动中国农村市场乃至整个国内市场,解决需求严重不足问题的“切入点”。加快农村城镇化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农民转移到城镇成为市民后,彻底割断了同土地的“脐带”,耕地可以向种田能手集中,从而扩大农户的经营规模,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转移到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成为农副产品的购买者,可以扩大农副产品的需求量,有利于解决当前对农产品需求不旺,农副产品“卖出难”、“卖价低”等问题。加快小城镇交通、供水、供电、通信、文化娱乐设施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引导农民进镇建房、买房,可以直接带动建筑、建材、轻工装饰、机化、家电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2农村城镇化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缓解了农村人口压力与土地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一方面可以缓解流动人口对大城市造成的压力;另一方面,农村人口从土地上转移出去后,留在农村地区的人口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可以缓解农村人口压力和土地承载力之间的矛盾。
3、农村城镇化推动着乡村工业的集聚发展和结构升级,成为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乡镇企业向集约化发展的“突破口”。首先,将分散的乡镇企业向交通方便、基础设施较完善的小城镇适当集中,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城镇的集聚效益,集中治理环境污染问题,减少对耕地资源的占用,从而提高乡镇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乡镇企业迈上新的台阶,推动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其次,乡镇企业向城镇集中,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可以带动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升级。
4、农村城镇化拓展了农业产前产后发展的空间,为孕育和培植大批龙头企业和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创造了条件,成为农业产业化向深层次发展的载体。小城镇作为农村地区资金、技术、信息的聚集地,是龙头企业天然的载体和依托。通过大力发展小城镇,加强小城镇连接大中城市和辐射农村的功能,可以促进各种市场中介组织和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为龙头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孕育和培植大批龙头企业和农副产品交易市场。许多地区正是通过“城镇兴龙头,农村建基地”的方式,充分发挥城镇在拓展农业产前产后发展空间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果。
参考文献:
【1】宋戈.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利用问题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2】陈鸿彬.农村城镇化研究、建设及管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第五篇: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
农村城镇化建设是我镇发展的当务之急
目前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不仅可以有效的吸收返乡农民工,缓解失业与城市压力,加快城市工业的转型,同时可以推进农村的适度规模经营,推动乡村工业的聚集和结构升级,促进农村非农产业增长及增长方式的转变有重要的意义,最终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结合我镇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主要采取几下措施,全面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
1、统筹城乡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在合理的分工基础上,形成城乡工业一体化的发展格局。为此,核桃园镇利用山石资源丰富的优势为该地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合理有序的开发山石资源,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为城镇化提供产业支撑,为城镇化提供产业支撑;进一步明确农村工业的发展方向,以山石资源为依托,洋葱、大蒜种植为基础,加大扶持力度,鼓励继续把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主要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有地区资源优势、特定市场优势的特色产业,核桃园要充分利用金山旅游资源,合理规划开发,发展特色产业,以旅游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推进城乡就业结构战略性的调整,逐步实现城乡劳动力与就业市场的一体化。
逐步实现城乡就业和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不仅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发育要素市场和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促进农村闲置劳动力有序的转移,关键是明确政府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负有重要的职能和责任,从机制上不断完善劳动力市场,逐步建立以劳动力素质为主要就业标准的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和统一、开发、竞争、有序的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的流动。我镇积极与人设局进行沟通,了解劳动市场的需求,提供经费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相关专业的培训,使其专业技能能够符合市场要求,能够找到好环境,高工资,有前途的工作。3统筹城乡社会教育和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城乡社会事业全面进步、随着农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农村居民对教育和健康的要求不断提高,所以,我镇积极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教育和公共卫生服务支出,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相关政策措施,大力发展农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做到乡镇全覆盖,促进城乡可持续协调发展。
4广开投入渠道,加大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城镇功能。
核桃园镇府前广场建设全部竣工,正式对外开放使用。府前广场总投资218万元,占地16.6亩,毗邻满庄新村商贸一条街,于金山旅游区练成一体,成为核桃园镇娱乐、文体休闲中心。镇党委政府注重广场日常维护,致力于服务全镇群众,为全镇群众日常健身娱乐提供了一个设施齐全、广阔卫生的绿色场所。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城镇化摆到了更高的位置,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农村建设是推动乡镇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必然趋势,更是群众生活需求的体现。针对群众需求,近年来,核桃园镇坚持高定位、高起点,结合金山旅游资源,精准谋划,快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先后开工建设满庄新村、齐山新村,建设完工府前广场,为近千户群众提供规范化高质量住房,为两千多户群众提供了完善现代化的公共休闲娱乐设施。
下一步,核桃园镇计划快步推进环镇北路建设,现已完成前期道路清障工作,道路建设已全面开工,为群众出行提供便利,为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规划建设吴平坊新村、凤凰山社区,将核桃园镇新农村建设推向高潮,实现全镇经济社会事业的跨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