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华卿氏族谱研讨会[大全]
卿氏族谱研讨会
会议纪要
2013年1月3日,卿氏族谱研讨会在四川省华蓥市国土资源局1号会议室隆重举行并取得圆满成功。这是一次团结的盛会,是一次百花齐放的盛会,是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会议。这次会议为我们开启了编纂《卿氏族谱》的新篇章。
参加会议的有卿先迪、先志、卿波、卿兵、卿涛、卿江、圣海、乐尧、胜利、圣云、圣地、圣金、昭立、卿源、昭学、昭洪、昭飞、小强、明亮、明统等30余人。
会议由卿氏家族清明委员会主任先迪老前辈主持。卿氏家族清明委员会重要成员先志、先志、卿波、卿兵、卿涛、卿江、圣海、乐尧、胜利、圣云、圣地、圣金、昭立、卿源、昭学、昭洪、昭飞、小强、明亮等先后就自己的工作、想法、打算等进行了积极的讨论、发言。会议由明统记录。
上午:
首先听取了照飞关于族谱的修订情况。一是主动接受任务;二是困难重重,迎难而上;三是相互鼓励,不断前进;四是取得成效,尚待提高。在乐尧通报具体收支、账上余额(4万6千元)等财务情况后,先宽、昭洪、卿江等分别介绍了族谱在庆华、合川等地收集情况和湖南考查情况。由先迪老前辈做上午总结发言:一是要借鉴湖南、广西经验;二 1
是要广纳财源,特别是明亮今天捐1万元,组委会很感谢。三是族人要为族谱编撰辛勤劳动、不计报酬、任劳任怨,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四是介绍了编谱思路,建两套班子即理事会和修编委员会。
下午:会议就编委会成员、第二届清明会举办、理事会等进行了精彩的发言。
会议最后达成一致意见:
1.修谱历史意义。会议认为,盛世修谱是牢记祖德、延续亲谊、教化后代的需要,是承前启后、传承历史的需要,也是姓氏文化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早动手、早规划、早完成,努力为家族“立德、立功、立言”,为家族事业繁荣昌盛作出贡献。
2.理事会机构。
会长:卿先迪
副会长:圣金、昭立
重要成员:先志、卿波、卿兵、卿涛、卿江、圣海、乐尧、胜利、圣云、圣地、卿源、昭学、明亮
3.编委会机构。
顾问:卿圣海
主编:卿昭飞
副主编:卿昭洪、卿晓强、明统
4.修编活动经费问题。会议认为,先迪、昭飞两位同志为修编工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不能让
英雄流血、流泪、经济困难,决定每月补助先迪1200元、昭飞每月800的津贴,以之感谢。
5.第二届清明会。会议认为,当前修编工作已进入攻坚阶段,加之人力、物力、财力比较紧张,以及安全责任、时间紧迫等问题,决定第二节清明回不在2013年举行,拟定在《卿氏族谱》发行时举行,并坚持3年一小庆,10年一大庆,30年一大修的原则。
6.会议强调,卿氏族人“同心同德、共襄盛举”,一部厚重辉煌的《卿氏族谱》将会诞生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我们倍感自豪,卿氏将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傲立于中华民族之林。
卿氏家族理事会卿氏族谱编委会
2013年1月3日
第二篇:徐氏族谱序之
徐氏族谱序之
始祖太公讳明辅,原籍陕西长安五陵人,秦始皇封为东海边郡(注:东海郡,今鲁南,苏北交界处,郡治所郯城,现仍存有豹公墩一处,传为徐姓发源地之一说)长史,至二世,楚汉争锋,祖遂罢官未回,避秦乱隐居东云台山西坡当路徐家大村,老守田园,修理宗谱供奉云台,子孙世守保全,明辅祖卒墓葬云台山西坡老龙口子第一天门北边,地名鱼鳞石地计祖坟九座。明辅祖四十七世孙讳善堂公在大宋末年皇 昺世乱授任山西大同府将谱带至衙内珍藏楼上其地盗贼蜂拥四起将城攻陷善堂公仅逃家属而已何睱他计,因而宗谱被焚,后世名讳无可考证,后人无法公议立善堂公为宗家始祖。善堂公生子一人讳从圣公,字愿学,武进士授浙江金华府参府,室王氏诰封恭人生子二人,长讳元文公,字望西,授任同安县知县,次子元武公。元文公室王氏,生子三人,长子仁龙,次子义龙,三子礼龙(迁山东诸城凤墩)。元武公,生子三人,长子智龙,次子信龙,三子惠龙。仁龙公生子三人,长子宝公,次子宽公,三子官公,义龙公生子二人,长子寓公次子寅 公(迁山东莒南县徐家岭)。智龙公生子一人宣公,惠龙公生子一人(注:查无此字,自造)。公、兄弟、父子、叔侄、十三人均在大明洪武二年(注:公元1369年)
遭洪军赶散之难。有迁山东,有上江南、浙江、安徽、江西、淮安一带,远年湮没,派繁衍设,无谱牒载,如木之无本,水之迷源。奉修通谱东西南北二十余县。通谱宗旨:东海者,均系我徐氏因洪军赶散而来。系出东海者,均系明辅祖一人之后也。六三年完整的家谱“文革”遭焚,现存宗谱系八八年靠族人回忆续修,因条件限制,较粗浅。此次续修依八八年宗谱为依据,逐员逐户审查校对。完善祖辈名字失讳,支系不清的记录。年代久远,我祖贯一太公何时何地迁来,无考证。族人公立贯一太公为吾宗之始祖,陵墓迁至公墓后则,墓地南北长24.9 米,东西19.9米
(注:四至按其砼地梁外沿外延壹米为吾祖墓之界)。墓直径3.33 米,墓高2.99米,碑高2.69米。诸祖公除迁出外,克泰公卒葬石沟埃,余公卒葬公墓。徐朱范、石沟埃、古城、班庄、欢墩埠、王半路、李格庄等均系贯一祖一人之
后,班辈按明辅公至善堂公计启至贯一祖五十八世续之(附排行字说明表一份,世袭表一份)。
值此缅怀銮程公、中达公、中聚公、德焕公、德敏公、德伦公、勤贵公、化彬公、绍廉公、绍余公,为我族上几次修谱所作出的贡献深表敬意。对此次修谱德云公、德印公、德支公、化从、化军、绍荣、绍廷、化荣、化金、化月、进迎、进通、进胜等所作贡献表示感谢。
故辑之敬呈
诸宗台鉴 家谱序言,族谱序言,原文
一、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史所以纪一国之事迹,谱所以叙世代之源流。盖祖宗以一人之身,散而传之千百人之身;且四方错落,有见面莫相识,尊卑莫能辨者;虽一本之亲,几何不秦越视之,世序之淆乱散涣极矣。家谱之修,上以敬宗,下以收族。大宗小宗列其序,昭穆世次绘为图。由本支百世,上而溯之,同出一源,此涣而受之以萃之义也。稽吾族自始祖讳泰公──系出豫章,原籍赣州府安远县杨家寨黎木社庄,于前明嘉靖年间迁徒北流,侨寓县西门刘家井,继迁六贡桥——燕翼贻谋,创业垂统,是为吾族之一世祖也。厥後皆耕读为业。五传至高祖象家公,家日益饶,复迁翰堂,遂卜居焉。是时土寇窃发,蹂躏乡里,公设法捍御,赖以保存者甚众。迨伯祖复斋公、叔祖著斋公以晋秩请封。追源溯流,欲创修家谱,志焉未逮。迄今又数十余年,生齿日繁,支派愈盛。族愈远而支愈分,更再踵而不修,则一脉之贻如同陌路,无以动其水源木本之思,又何以笃其睦族敦伦之谊。爰是悉心采访,详加纂辑,务令昭穆不紊,世次井然。凡祖宗之行述、事迹、名号、爵秩与历代墓所、祭产及生忌年月之可以考查者,悉行纂录,寿诸枣梨,传为家乘。由今日逆而溯之,原其本出自一人。自始祖顺而推之,溯其流一十三世。所以联属族人,使览斯新谱者,父兄宗族俨在庭帏,长幼尊卑秩然不紊。俾咸之一本之谊,共敦九族之亲,而尊祖敬宗,敦伦收族之心有不感发而兴起者乎。家谱序言(王氏)
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滋养了一个伟大的中华民族,培育了一门勤劳勇敢、仁爱智慧的王氏家族。王氏家族是当今中华民族中的第一大族,数千年来探天人之道,穷古今之变,畅时事之运,励志自强,建功立业,英豪遍神州,美名扬天下。其中一支于明永乐年间从山西晋州迁居到而今的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旧城镇武集居住,重孝悌、信仁义,温良恭俭,开创基业,武集曾经的繁华也有着我先祖的一份功劳。据传武集地处水陆要道,四通八达,商贾云集。曾经有十二作坊,其中就有我先祖一作坊,济宁、兖州、洛阳、开封、龙口等大都市都在这里设有分号,是方圆百里的集贸中心。后因黄河泛滥,洪水滔天,鼎盛一时的武集被洪水吞没,我先祖四处逃难,家谱尽失,自此家道中落,续谱之事一直耽搁。
今逢盛世,国泰民安,人心思源。为晓宗族之谱系,传国学之大义,有王氏守字辈牵头,寻脉络,访亲友,汇众声,集资料,编制此本《王氏家谱》,宣扬家风,以正道义,实乃大有意义之为。此书不仅是王氏族人智慧、力量与精神的继承和延续,更是王氏一门家风、家魂的砥砺和升华,定能起到追思先人,启迪今生,激励后人,树君子之风,行仁义之举,开万世基业之功效。历史老照片不能说的秘密慈禧军阀明末清初文革晚清
作为王氏家族的后人,缓缓翻阅着这本厚重的王氏家谱,探寻家族文明的源头与流程,祖先们慈爱的面容鲜活如在眼前。我仿佛看见,数百年来,王氏家族的族人们在这片广袤的黄土地上,昂起不屈的头 颅,挺起倔强的脊梁,燃起炽热的心,向着光明的未来,风里雨里一步一步艰难地走来,直至今日的初成基业。斗转星移,今天的王氏后人们正在祖国的大江南北立志有为,奋发图强,代代风流写春秋,千秋万载耀荣光。读毕此书,神圣自豪的情绪,扬鞭奋进的使命感,大格局、大担当的情怀激荡胸中。这是一部血脉相连、魂魄相依的基因脉络,这是一番壮怀激越、勇往直前的奋斗历程,这是一篇大爱盈胸、休戚与共的亲情诗篇。读着,读着,我的眼泪就不自禁地掉了下来,掉在了喷发着细微墨香的字里行间,掉在了族人们共赴时艰、相濡以沫的大道途中。
拙浅文字不足以抒写对祖宗先辈恭敬、向往之万一,唯恐才疏学浅,有负重任。人生征程漫漫,唯愿吾辈及后人以忠孝礼仪之心,行仁义礼智之举,创光大家门、彪炳史册之业,上告祖宗,下慰族人,天地此心,日月可鉴。此为序
王姓祖训
三槐世第,及至于今,英才辈出,卓尔不群。孝悌为先,忠信为本,惟耕惟读,恩泽子孙。
不奢不侈,颗粒成廪,婚丧从俭,持家以勤。嫁女择媳,勿尚重聘,积德行善,不惟俗伦。自强自立,处事以忍,广结贤良,不谋非分。当差有事,尊上宽仁,努力进取,友朋谨慎。勿以诱善,祸及自身,勿以亲恶,招惹公忿。酗酒无度,伤其身心,聚众赌搏,财帛散尽。贪婪飘荡,荒废青春,胡作非为,辱没先人。恋衙投宦,必爱人民,忌才害贤,毒族害群。耸人告讼,不如兽禽,利令智乱,灾难必临。祖灵在天,察尔甚真,阴诛阳谴,追究必深。祖灵阴佑,和顺永存,后裔繁昌,福寿盈门。一荣一辱,天地一新,世德世业,纠察昭昏。一谦受益,一满招损,神灵有鉴,莫辱斯文。阴受其殃,阳恶是因,安贫乐道,其心也欣。焚毁朝夕,何堪明晨,纨绔堕落,愧对乡邻。不肖为贤,浪子如金,振兴美族,直上青云。秉公惩戒,繁荣后昆,恭愿后裔,永传家珍。百世不竭,积厚且纯,张德扬惠,守规遵训。
徐氏族谱序言 仙游金沙
延寿徐氏族谱世系表(伯恭公系)序言
徐姓有着悠长历史的渊源,出自黄帝轩辕氏次子昌意之子颛顼帝的第九世孙,伯益的次子若木,夏启帝赐封他到徐国为王,以国为姓即姓徐,都锡土邳州(今苏北徐州),即今天以安徽泗县为中心的安徽东北部,山东的西南部,江苏西北部一带。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通过姓氏族谱,我们知道自己的血脉传承,明白自身的来源,继而开展未来,即要承先也要启后。徐氏宗族的厚道,仁义,团结和睦,重视子女教育,不逞强凌弱,允文允武,重视孝道等精神,也必须世代延续下去。族谱记载了每个亲族的起源,分支,迁徙,繁衍生息的生命历史,让宗亲们知道自己的责任,教化后世子孙,并协助人类社会的发展,让文明文化传统得以延续。
而此族谱,则记录了仙游金沙延寿徐伯恭公系的子孙世代传承。
徐氏家谱--东海郡崇善堂 序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升斗之民,必有其家;名门望族,必有其谱。
徐氏发源于东海之滨的东夷族徐国,汉代后的郡望就是东海郡。几千年来名人辈出,家族兴旺,所以,徐氏宗祠的楹联称:“东海家声远;南洲世泽长。”下联典出东汉时期的高士徐穉。徐穉,字孺子,豫章南昌人,家境贫困,靠种地度日。桓帝时,不满宦官专权,朝中多次征聘,他坚决不愿做官。南洲指豫章郡,时人皆称徐孺子为“南州高士”。
《元和姓纂》上记载:“颛顼之后,嬴姓,伯益之子,夏时受封于徐,至偃王为楚所灭,以国为氏”。唐韩愈著《衢州徐偃王庙碑》中曰:“徐氏十望其九,皆本于偃王”。徐氏源自嬴姓,得姓始祖为徐若木。乃伯益之子,伯益曾佐大禹治水,为禹治水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在论功行赏时,伯益的儿子若木被封到徐地并立徐国,今山东省南部、江苏省北部、安徽省东北部一带。传到三十二世徐偃王时,由于他爱百姓,施仁政,不仅徐国,连周围三十几个小诸侯国都衷心拥戴。《列子·周穆王》记载:“穆王不恤国是,不乐臣妾,肆意远游„„”。徐偃王遂起代周为天子之意。后来,周穆王命造父联合楚军进攻徐国,徐偃王主张仁义不肯战,遂败逃,数万百姓感其义追随。徐偃王临终曰:“吾赖于文德,而不明武务,以至于此。”周穆王得知徐偃王如此深得民心,大为感触,于是便让偃王之子继续治理徐国。因若木首封徐国,其后代便以国为氏,称为徐氏,徐若木便为徐姓的得姓始祖。
夏代徐国的第五代国君徐豹,因世封徐国君,“食邑东海”,有墓在山东郯城北,人称“豹公墩”,号称“中华徐氏始祖陵”。
徐姓是廿一世纪中国的第十一大姓,全国总人口约有2000万,尤其在江苏、浙江和安徽人丁兴旺。徐姓的向南搬迁,自唐代以后,几乎络绎不绝于道,分布江南各地。尤以江苏、广东、浙江、四川、山东、江西、安徽人数最多,上述七省的徐姓约占全国汉族徐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五。
樊汊徐氏东海郡崇善堂这一支老三房,原有家谱,一九六六年夏,与书画、古玩齐遭“浩劫”焚毁。祖上口传:东海郡崇善堂樊汊徐氏原藉江南,明初“红巾赶散”时从苏州阊门沿运河北上迁至扬州樊汊镇西南朱家厦。历时六百年左右,后代子孙已千余人。昔日先祖蛰居朱家厦,今朝子孙散处全国各地。列祖列宗,创业守成,辛苦倍尝。今朝有的为国戍边;有的从政为民;有的传道授业;有的悬壶济世;有的投资兴业;有的耕读传家。他们既是祖国的保卫者和建设者,也 是创造中华民族历史的一员。当然,各人的成功失败绝非偶然,总离不开时代的潮流,盛极而衰,否极泰来。总而言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人和贵,君子当外圆内方。
今日修谱,资料馈乏,实勉为其难。不过,为勉励后人勤奋好学,勤俭持家,自重自爱,宽人律己,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聊尽绵薄,无愧于先人而代代生生不息、代代薪火相传。
二零一二年八月
字辈排行
湖南沅江徐氏字辈:“坡应连生志爱鸾景必桥思木先之荣世上发达光启后贤良传家永远道德文章守业继绪诗书义长益以明礼万代其昌”。
湖南资阳徐氏字辈:“廷崇允嘉大一正德贤良孝友清时用才华上国光勋名辉盛世伟业焕鸿章”。
湖南竹山徐氏字辈:“坡应运生志爱鸾景必桥思本先之荣世上发达光启后贤良传家永远道德文章守业继绪诗书义长益以明理万代其昌孝友清时用才华举国扬英名辉玉宇伟业焕鸿章博学怀雄略高歌壮太航廉仁传绮范义勇卫霞邦协力兴民建精心振纪纲和平同日永雅谊共天久”。
湖南长沙徐氏字辈:“道恭顺政胜廷邦显士元登大先承继时开运泰长宗功来瑞彩祖泽发荣祥忠信傅家国文章耀玉堂,存仁增善美树德毓贤良孝友贻谋远箕裘百世昌”。
湖南益阳徐氏字辈:“名世文彦永绍廷良钦子应鼎日大共光维祖明德克兆延昌守在典则序以伦常善之余庆孚乃家邦”。
慈南图屿徐氏字辈:
门头支:“玉满堂孝慈友震山恢荣成怀”;
墙务支、龙山支:“大文行忠信朝廷邦永”;
新屋支:“公文永德显一双秉与泰杨尚林祥”;
沙田支:“敬光德龙履华立志元允宾善”;
冷湾支:“富光圣友一秉泰性”;
墙下支:“文子圣显仕友廷明金启见美”;
大地支:“文士元亨利宏贞仁义道”。
江苏宝应徐氏字一支辈:“寿文正(振)宝国”。
江苏宝应徐氏字一支辈:“贵大顺丙德作刚尚”。
江苏连云港徐氏字辈:“正志光有定行宝”。
江苏灌南徐氏字辈:“林观学志永庆”。
江苏盐城徐氏字辈:“佃鹤长文锦彩”。
安徽淮地徐氏字辈:“广汉景(井)佩(沛)怀基”。
安徽宿州徐氏字辈:“元兴发存”。
安徽广德徐氏字辈:“福宜业(叶)同光”。
安徽阜阳徐氏字辈:“万贺克文玉继”。
安徽无为徐氏字辈:“书立修欣益”。
山东泰安徐氏字辈:“清焕志(田)学宗鲁”。
山东寿光徐氏字辈:“天会长新林炜基铸泰”。
山东苍山徐氏字辈:“安保会启邦广庆和太昌永传献吉祥敬修怀锦信浩月登辉扬”。
山东郯城徐氏字辈:“简静书慎贞敏祗勤熙嘉辑新绍镇培烈起船续乃延”。
四川合江徐氏字辈:“天下文章曰显先有国超三四代元光宗体祖昌明远永享荣华富贵全”。
四川泸县徐氏字辈:“德启洛文长银念光先泽云中应守成”。
四川营山徐氏字辈:“芳荣稣英遇国尚正元文鸿才兴邦家名立万代存”。
浙江山阴徐氏字辈:“洪维祖德朱虎为俦佐舜赞禹尽献嘉谋泽延东海望重南州忠考济美义烈杨休奕叶礽来永保徽猷”。
浙江金华徐氏字辈:“美绍总联芳昭宣丰豫胜蕃萃益金章纪叙云礽俊”。
浙江永康、武义徐氏字辈:“乾坤贤茂盛俊杰德富贵忠良明显达慈孝享荣华彝伦攸叙正 大立纲常敬”。
河南邓州徐氏字辈:“成存士泽礼已”。
河南淮阳徐氏字辈:“天乃公汝其克”。
河南夏邑徐氏字辈:“金清汝同”。
湖北南漳徐氏字辈:“先怀在可升传”。
湖北恩施徐氏字辈:“宗祖仕显盛大光先列秀新启明昆”。
湖北徐氏一支字辈:“祖代留方永德配远长清坤名文关照高宗又翻春”。
江西铅山徐氏字辈:“享太富贵善忠荣”。
江西新建徐氏字辈:“尚永朝一甫明曰嘉隆盛维新昭伟烈济美协其祥”。
贵州铜仁徐氏字辈:“砚明洪学仕文治进朝廷”。
贵州遵义徐氏字辈:“怀开水源”。
广东和平徐氏字辈:“德仲成友惠广世仁诵嘉日大斯之廷元延振东海声名焕南州福泽绵一言开有自百粤永其传善集家余庆宜敦谱若联克绍庭训在忠孝步前贤”。
广东揭东徐氏字辈:“一志功业成英哥必聪明六代名位响”。
河南光山徐氏字辈:“承先光正大永世保宗传嘉庆安定守文明道德天”。
云南昭通徐氏字辈:“达德捷敬文朝维念光先荣宗应守诚泽齐思治国世发绍家声”。
辽宁鞍山徐氏字辈:“殿德洪文士”。
甘肃会宁徐氏字辈:“加登恒生汉克份步守仰(世)”。
徐氏敦睦堂一支字辈:
名派:“人伯崇尚守世大乐雍熙有缘生贵子积累造宏基泽荫遗徽远英芳宾璐联文华开景运万代相君贤”;
字派:“敬良廷时郎之应惟公明仲体祖宗德季元启赞成敦睦传先绪诒谋袷后昆经纶匡上国冠冕拜龙恩”。
徐氏一支字辈:“峻定开洪运斯道碧龙昌”。
徐氏一支字辈:“万世久昌盛延传忠孝贤仁义礼智信福禄寿喜全先祖乃崇凤德行真美善少昊金天始伯益后代衍若木建国君源望在邳郯南北为堂号东海是家元”。
徐氏一支字辈:“文明(德化)进大同福国保安(天)泰云风肇其光庆新周万代时贤广济美循声自英迈家在苏鲁兴孔繁一世界怀祖念厚图群宗博以爱”。
徐氏一支字辈:“学崇先进尊德行仁孝友传家忠道永登宗尚明达祖作孙绳丕振绍述显延斯文善自可继本支昌荣”。
徐氏一支字辈:“惟有春光在其华兆以明国昌治海东盛杰永古存”。
第三篇:水泊张氏族谱序
水泊张氏族谱序
族有谱如国之有史,国无史何以知兴衰而鉴先后,族无谱何以彰祖德而别宗派。
始祖讳成,籍属山西洪洞县仙鹤鹊。明初洪武十四年迁于山东汶邑运河西宋道人堂,传二世祖一人公让,承祧至三世祖三支,长祖讳敬,次祖讳忠,三祖讳贵,敬祖逾越运河东,迁於东平州城东南,二十里铺迤东,东原杨柳庄,即今大杨庄,名下添一先字曰:敬先。忠祖远迁河南仪封县东门里,俱另有支派。惟吾贵祖守原地安居,为吾本支始祖也。嗣后生齿,繁庶枝叶,蔓及梁山,密居本土,散居外村,更有远涉千里之外者。吾张氏不但人丁旺盛,而且英贤济济。明清两代固有名宦达人,而今仍是人才辈出,此皆吾始祖之积德和遗泽之所致。自始祖迁居以来,历时六百余载,如不多次联属,年岁久远,何以昭示后人?本源莫喻,有忘祖而隶於他族者也,有冒族而附於吾宗者,紊序乱宗,莫此为甚,故此谱不可不修也。
自三世分支,吾贵祖支派修谱较疏,敬祖支派每次修谱,皆同吾贵祖支派会议。吾祖从始祖讳成至十五世命名随意,自十六世两支派间命名相同,定以:方、汝、之、昭、衍五字为例,自二十一世定以:振、清、淑、继、光五字为例,为避先人名讳,吾支族将命名中之“光”字改成“良”字,自二十五世后定以:立、道、树、培、广五字为例,自三十世后定以:祥、开、运、会、长五字为例。本次续谱,族间命名自三十五世后定以:勤、朴、刚、毅、勇,世、传、续、久、昌十字为例,族谱寡修,宗序昭然。
一九八七年,吾族祖衍春、衍荣、衍诗、衍府、衍松召族会议,商议修谱,各支派无不赞成,族情振奋,踊跃献资,组织人员,分工合作,考祖茔碑阴之所志,质诸先人以来之所传,查阅各支派谱本之所载,外居者必究明迁於何年,宅於何所,各支花名数月汇齐。贵族而下分为四支,长支讳茂,次支讳广,三支讳海,四支讳深,以次而序,是以父子祖孙相承相继,支派虽繁,条理不紊,展卷视之,秩然有序。此谱上以明先人之派,下以启来世之绪,使支干相属。子孙虽多,居住虽远,展视此谱,实示一脉所传,虽百世犹如一家。望吾族人上纪先人,下教子孙,精诚团结,奋发图强,为国出力,为族争光,使吾张氏家族世代兴旺,河本不才,幸亏吾族祖衍坦(住小杨庄)、衍奎指教,始成此序。
堂子村二十二世
清河
沐手敬序 公元一九八八年春岁次戊辰谷旦
吾族从始祖至十五世命名随意,自十六世,族间统一命名定以:
方
汝
之
昭
衍
振
清
淑
继
良 立
道
树
培
广
祥
开
运
会
长 勤
朴
刚
毅
勇
世
传
续
久
昌
第四篇:海盐《张氏族谱》简介
海盐《张氏族谱》介绍
宋兵
海盐张元济图书馆馆藏《张氏族谱》(全六册),系著名教育家、出版家、文献学家张元济的家族宗谱。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刻本,为张氏第二十一世孙张元勋(张元济从兄)所纂修。据张元勋谱后跋中记载:“„„从弟元济发起重修族谱,并提议建设宗祠,合并各公祭,拟立规则统一管理,禀请族长暨公众共同赞成,推举勋担任修谱调查主稿并监视建筑工程„„” 是谱系光绪二十五年十八世孙张寿康等修《海盐张氏族谱》之续修谱。自明天启四年修纂《盐官张氏族谱》起至民国二十三年,前后经过五次重刻、续修、重修而成。是一部反映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文献,对研究海盐乃至中国的历史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1998年10月,张元济先生侄孙女张霭和、张静娥两姐妹委托张树年先生(张元济子),将珍藏了四十余年的《张氏族谱》捐赠给海盐张元济图书馆。张树年先生并在族谱卷首题跋:“振声先兄临终前,将《张氏族谱》一部计六册交其两女霭和、静娥妥为保存,时隔四十载,姐妹两详商后,决定将《族谱》捐献与家乡张元济图书馆,使之有一良好归宿,并得永保。今两侄女交下,乘树年回盐之便带呈,谨祈收藏。”
据《张氏族谱》记载,始迁祖张留孙(张元济二十世祖),字文占,号其志,系出宋崇国公讳九成后。张九成,字子韶,自号横浦居士,原籍河南开封,生于1092年,正当北宋末年。金兵南下时随宋高宗南渡,定居浙江钱塘。后为南宋绍兴年间进士,历任著作郎、宗正少卿、礼部侍郎,为官“正色立朝、敦尚气节”,是南宋时的一位名臣。明洪武初(约14世纪六七十年代),始迁祖张留孙带领他的一支儿孙自钱塘迁海盐,数百年繁衍生息。海盐张氏家族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至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300多年间,共受皇上敕命14道,诰命13道。然自始迁祖张留孙而降,历数各世之仕禄,罕有隆显。张元济十九世祖张秀三,明洪武癸酉诏访贤才,有司以公荐,不受。十八世祖张显,明洪武壬戌征为学士,不受。十六世祖张礼,明宣德、天顺诏聘处士,俱不受。十世祖张奇龄诰赠中宪大夫湖南上荆南道,曾立家训“吾宗张氏,世业耕读,愿吾子孙,善守勿替„„”九世祖张惟赤,授户部山东司主事,为官以直言敢谏著称。八世祖张月告授内阁中书,后选考刑部福建司主事,告老返乡后,以书为友,乐善好施,乡人敬仰。有不愿为官者,亦有为官清廉者。当二十一世孙张元济就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参与戊戌政变失败遭革职后,其母反感欣慰,感慨道:“有子万事足,无官一身轻”,是即张氏家族世累代积的经验之谈。但是,其家世源流中,有一点值得注意,则习书业儒者众。据记载,凡张元济的前辈,有著作者约40人。自张元济十世祖以下,著书、刊书者亦未为少数。如:十世祖张奇龄(1582-1638),著有《铁庵集》、《存笥集》等;九世祖张惟赤(1615-1676),著有《入告编》三集、《退诗轩诗集》;八世祖张月告(1640-1709)著有《名家诗钞》等;七世本生祖张芳湄(1665-1730),著有《员谷诗选》;六世祖张宗松,刊《王荆公诗笺注》,著有《扪腹斋诗集》等;六世伯叔张宗楠,著有《带经堂诗话》。等等。
除了著书外,藏书、刻书亦盛极一时,特别在清雍正、乾隆两朝,藏书、刻书活动达到了极盛时期。海盐张氏涉园亦成为以藏书、刻书、读书著称的一邑之胜,名播江浙。
《张氏族谱》共10卷,首一卷,另有附录。内容较为丰富,纲目清楚,体例完整。卷首为徐从治《盐官张氏族谱序》,张月令《重刻族谱序》,陈石英《张氏续修族谱序》,张寿康、张德明《张氏重修宗谱序》,以及《宗谱告成跋》、《客园公家训》、《续修谱例》、《海盐张氏族谱目录》、《续修张氏族谱目录》、十二世螺浮公至二十世德斋公遗像。
卷一为《诰敕》。共27道。其中涉及张元济诰命三道,有“刑部主事加四级张元济之本生祖父母诰命一道”,“刑部贵州司主事加四级张元济之祖父母诰命一道”,以及“刑部贵州 1 司主事加四级张元济之父母诰命”。
卷二为《志》。记录了同里张宁(明景泰进士、礼科给事中)、贺南儒(明隆庆进士、福建闽令)、钟兆斗(明万历进士、工科给事中)、徐名琦(明崇祯进士、湖北江夏令)、郑宣(康熙进士、淮安府同知)、彭孙遹(康熙吏部侍郎)、上饶郑以伟(万历进士、大学士)、山阴胡兆龙(顺治进士、宫保少宰)、高阳李蔚(顺治进士、大学士)、海宁陈世倌(康熙进士、太保大学士)、钱塘梁同书(乾隆进士、书法家)等高官名人所撰写的墓志铭19篇。以及张氏宗祠全图、张氏公墓全图、列代墓图、涉园图彝罇等31幅。张氏公墓为张元济主持并出资创建,位于涉园遗址之西侧,占地16亩,规定亡者不论男女长幼,富贵贫贱,一律按宗祠统一编号的穴位循号入穴。号召薄葬,破除迷信。张氏公墓的创建,对改变当地旧丧葬陋习有很大的推动,县里徐、冯等大族相继效仿。
卷三为《表》、《传》。记录荆楚熊光裕(顺治进士)、海昌沈珩(康熙翰林院编修)、江都韦佩金(广西凌云令)等撰写的墓表3篇。同里陈所学(嘉靖吏科给事中)、刘世埏(万历刑部主政)、秀水朱国祚(万历大学士)、海昌沈珩、归安孙在丰(康熙工部侍郎)等撰写的人物传18篇。
卷四为《序》、《启》、《记》。记录嘉兴钱应晋(明蓬州刺史)、秀水冯梦祯(明大司成)、归安韩敬(明翰林院修撰)、武林沈守正(明万历举人)、仁和丁澎(顺治礼部郎中)、昆山徐乾学(康熙探花、大司寇)、海宁周春(乾隆进士、山东滕令)等撰写的序文7篇。海宁许汝霖(康熙进士)、同里吾祖望(乾隆进士、户部郎中)所撰写的征诗启文2篇。以及《张氏有政堂记》一篇,碑记六篇,《涉园张氏宗祠记》一篇。
卷五至卷十为世系表。记录始迁祖以下五世,六世至十世汉文公支、敬哉公支、碧溪公支,十一世至十五世敬哉公支第二房樸庵公支、敬哉公支第六房圣瑞公支,十一世至二十五世敬哉公支第三房赤符公支、碧溪公支第三房鸣九公支。张元济属二十一世敬哉公支。
附录记录《祭产总志》一篇,《合族为建设宗祠归并祭产公呈》一篇,以及《宗祠总章》七章二十九条。另有张元勋修谱筑祠跋文一篇,以及《续修族谱收支帐目》一篇,记录总共收银肆百捌拾叁圆,其中张元济捐银壹百圆。
《张氏族谱》是一部记载海盐张氏家族兴旺发展历史的珍贵档案,也是张元济图书馆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张人凤.智民之师——张元济.济南:山东画报社,1998.10 2.汪叔子.张元济家世源流述略.见海盐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张元济图书馆编.出版大家张元济——张元济研究论文集.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1
第五篇:周氏族谱历史名人简历
周氏族谱历史名人简历
先祖轩辕黄帝18世:文王姬昌54世:亚夫号细柳
67世:周瑜字公瑾92世:敦颐字茂叔号濂溪125世:恩来字翔宇 125世:湖南省衡南县江口镇夏岭周氏宗祠孟宗青云房大周继瑞派家字班辈 周季历之子周文王周朝开国帝王(公元前1152年——前1056年)享年97岁 周勃之子周亚夫西汉将军(?——公元前143年)
周异之子周瑜(三国)吴国名将大都督(公元175年——210年)享年36岁 周辅成之子周敦颐北宋哲学家大理寺丞国子博士理学派开山鼻祖
(公元1017年——1073年)享年57岁
周贻能之子周恩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总理军事家
(公元1898年——1976年)享年7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