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贡溪傩文化现状与保护的调研报告
关于贡溪傩文化现状与保护的调研报告
贡溪历史悠久,物产丰富、民族风情浓郁;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侗族人民,勤劳、能干、智慧。创造并传承了多姿多彩的原始农耕文明和让人赞叹的神秘乡土文化----侗傩文化。近年来,我乡的傩文化得到了很好的开发与保护,但是仍存在着传承人年龄老化断代,表演规模较小,文化风气还比较淡薄等诸多问题。为此,我们专门成立调查小组就我乡傩文化的开发与保护问题开展专题调查。调查组通过走访、座谈、提问、实地查看、查阅资料、听取意见等多种方式,发现了制约我乡侗傩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主要因素和存在问题,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贡溪傩文化的介绍
贡溪特殊的历史、特殊的地理、特殊的气候,孕育了贡溪丰富的文化资源,这里的文化底蕴丰厚,民俗文化浓厚,有许多充满传奇色彩的民间故事,有高超的傩技表演,最具吸引力的是古老神秘的中国侗傩文化遗产—侗族傩文化。傩戏和傩技在这里世代流传。四路村天井寨的“咚咚推”于2006年6月入列国家侗傩文化遗产,为湖南省获批准的28个名录之一。傩戏“咚咚推”被称为古代戏剧的“活化石”。起源于远古的驱鬼逐疫仪式,是一种原始宗教的巫文化现象。傩活动可追溯到殷商时期。经历了两三千年历史的积淀和衍化。有的发展为傩戏艺术,有的仍停留在祭仪阶段。人们今天看到的傩,就其内容或形式来讲,乃是夹杂着巫、儒、道、释的混合体。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考察后,赞誉贡溪傩文化是世界上最原始、最古老和保持得最完整的艺术瑰宝。
(二)、贡溪傩文化的传承现状
贡溪傩文化以傩戏和傩技为主。傩戏流行于贡溪四路天井寨,大江寨等侗族村寨。现主要参与人员约有40余人,因演出时在“咚咚”(鼓声),“推”(一种中间面凸出的木锣声)的锣声中跳跃进行而得名。这种古老傩戏,在演出时念唱全系侗语。据龙姓迁徙史分析,“咚咚推”这种古老艺术是在明永乐年间传来。目前它的剧目有反映本民族生活的《跳土地》、《跳小鬼》、《瘌子偷牛》、《斩瓜精》、《菩萨反局》、《老汉推车》、《天府掳瘟、华佗救民》等共14出;也有《关公捉貂蝉》、《古城会》、《关公教子》、《云长养伤》、《过五关》等以关公为主角的7出三国戏;所唱曲调多由当地山歌,侗歌发展而成,常唱的曲调有“溜溜腔”、“石垠腔”、“呤诵腔”、“垒歌”等等。演唱时所有的角色头戴面具,常用的面具称为“交目”共36个;最具古老遗风的是身披“稻草”衣,这也是“咚咚推”傩戏的特有道具。“咚咚推”具有民族学、人类学、文化传播学、戏剧学、旅游学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在中国傩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与“咚咚推”傩戏构成姊妹篇的是贡溪傩技。如果说“咚咚推”是“文戏”,那么贡溪傩技可称得上“武戏”。傩技“上刀梯”、“过刀桥”、“踏火海”、“踩红犁”、“咬瓷碗”、“衔红铁”等,显现出傩文化的粗犷、原始和神奇。
(三)、贡溪傩文化目前发展与面临的困境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我乡傩文化发展的总体形式是好的。但是,随着现代化的迅猛发展,农耕文明正在迅速瓦解,传统的民间的侗傩文化已逐渐丧失了赖以生存的环境;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西方强势文化强力扩散,在农村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等,都对我乡傩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构成了严重威胁。第一,傩技传承
断代。目前傩技的传承人已经偏于老龄化,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新一代传承人姚仕彬也已经40岁,假如再没有新生年轻力量的注入,我们的“上刀梯”、“过刀桥”、“踏火海”、“踩红犁”、“咬瓷碗”、“衔红铁”等傩技将面临失传的危险。第二、傩戏剧目的单一化。傩戏演出念唱全系侗语,由于侗语没有文字,只能靠一代代的口传心授,传到当代很多经典剧目已经缺失,新的剧目也还有待完善。各界人士的关注力度不足。自民间傩文化团体自发成立后,很少得到主管部门的重视和指导,导致研究傩文化的人员和经费没有保障。剧本都是靠业余爱好者创作,使得傩戏很多剧目剧本现在处于残缺状态。这一切都告诉我们,我乡的侗傩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亟待加强。
(四)、解决措施及未来方向
为了搞好贡溪侗族傩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应当具备前瞻性的思维和务实的行动来应对其日益恶化的生存状况。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措施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1.提高文化自觉,端正思想认识。
在此次调研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保护与传承我乡侗傩文化工作这几年虽然有了良好的开端,但保护工作机构尚未建立,普查工作尚未全面展开,工作推进缓慢、滞后。这些问题源于领导对侗傩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认识上还存在着种种误区。例如,重申报而轻保护、重开发而轻管理,把“申遗”的成功当做目的,当做标榜的对象,而成功之后该做什么,该怎么做,却没有得到很好的考虑;一些人认为侗傩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不过是“一阵风”,过一段时间后就会过去,因而得过且过,采取应付态度;如此等等。这对于保护工作是极为不利的。侗傩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的、不可重复的文化现象,是我们侗族的血脉。对此,我们应该增强领导重视,把对侗傩文化传承与保护放到战略高度,充分提高自身的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和危机意识,认识保护与传承侗傩文化遗产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珍爱、尊重祖先传下来的精神财富,对处于弱势地位且脆弱无比的侗傩文化,应该刻不容缓地采取有效措施抢救与保护,使之再现生机与活力。
2、加强机构和队伍建设,强化保护工作基础。
机构和队伍建设是侗傩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键环节。目前,我乡侗傩文化基层组织机构相当薄弱,相当一部分保护工作机构尚未建立或健全,尚没有专门工作人员,保护力量明显不足,工作无法正常开展。此外,很多工作人员都不是专门人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还不能适应保护工作的需要。
要健全工作机制,分级负责,层层落实,使侗傩文化保护与传承这项工作的以正常开展;培养一大具有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的从业人员,将保护工作切实落到实处。
3、以人为本,完善传承人保护机制,以人为本,完善传承人保护机制,是侗傩文化遗产保护的重中之重。我国侗傩文化遗产的传承链十分脆弱,传承人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一是普遍“高龄化”。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大部分年龄都在60岁以上,且不少体弱多病。二是后继乏人。由于许多传统技艺难度高、强度大、耗时多、收入低,很少有人愿意学,不少民间艺术大师面临无弟子或弟子太少的尴尬境地。三是缺乏基本保障。传承人绝大多数是土生土长的民间艺人,长期以来,他们的艺术创造得不到社会应有的承认与回报,生活困难,工作条件艰苦。如果政府不能给予他们有力的扶持和资助,仅靠“热爱”维系的创
作活动肯定是难以长久的。加大对传承人的培养力度,着力做好新一代传承人的培养工作。目前大江寨已经开始培养最新一代的传承人弟子,让身体条件好的小孩在课余时间去接受传承人项目的系统训练。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只有保证了我们有足够的新鲜血液注入,我们的侗傩文化才会真正的发光发热,青春永驻。
4、加大经费投入,保证工作正常开展
经费保障是做好侗傩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前提。在调研中,我们所到地区反映强烈的一个问题,由于缺少专项经费,无法添置必备的电脑、照相机、舞台、服装、道具等,代表性传承人的扶持和资助也是被杯水车薪。为此,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加大经费投入,将保护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以保障此项工作的正常进行。同时应多渠道筹集资金,既要争取上级的资金支持,也要吸纳社会团体的赞助,作为侗傩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基金。
目前,我乡的侗傩文化的开发与保护工作正在轰轰烈烈的进行中,只要我们做好了以上工作,可以预见的是,在不久的将来,我乡的侗傩文化将会成为我乡一张靓丽的名片,为我乡的发展谋求新的思路,为我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大踏步前进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篇:傩文化调研
傩文化调研
傩文化调研-江口傩文化传承、保护的建议
江口傩文化传承、保护的建议 接到县城一个老贤士“关于傩文化艺术有快失传绝灭的危险”反映后,我们带着这一问题到江口县民间傩文化艺术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进行了走访调查了解。现将江口傩文化传承简史、传承现状以及建议作探索如下:
一、傩文化简介 傩,起源于远古的驱鬼逐疫仪式,是一种原始宗教的巫文化现象。傩活动可追溯到殷商时期。傩戏,被誉为戏剧的“活化石”。经历了两三千年历史的积淀和衍化。傩,有的发展为傩戏艺术,有的仍停留在祭仪阶段。人们今天看到的傩,就其内容或形式来讲,乃是夹杂着巫、儒、道、释的混合体。
傩的活动主要有两大类,即:“冲傩”、“还愿”。“冲傩”一般是临时性的,主要是傩信仰者家中一旦发生了不幸;如家中有人生了急病,受了灾害等,就及时请傩法师来“冲傩”。他们以为傩法师法术高超,可以上通天曹,下通地府,凭借手中平时养着的几十万神兵神通广大,威力无穷,用法术惩罚鬼邪,强制他们远离主家永不再来。这种仪式比较简单,一般只要两个法师一个晚上便可完成。“还愿”则不同,这是主人事先许下的“愿”,其“愿”的种类很多,祈求老人长寿的“寿愿”,求子的“子童愿”,孩子满十二岁许的“过关愿”,还有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一家人四季平安许下的愿等等。凡许下的愿如愿之后,主人就要选定良辰,请掌坛师来举行傩祭“还愿”。“还愿”是一种酬谢神灵的活动。因此,比较隆重,少则三天,多则十天半月。“还愿”的仪式大体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
为“开坛”,这阶段包括“请师”、“还神”、“发文”、“立楼”、“搭桥”、“调兵”、“差兵”等内容;第二阶段为“开洞”,即由和尚通过地盘请出唐氏太婆,打开桃园上、中、下三道洞门,请出24个正戏;第三阶段为“和坛催愿”,把主人许下的愿催交愿官;第四阶段为“勾愿送神”,即是由判官勾销主人许下的愿,由掌坛师收兵、送神。“还愿”结束这天,亲朋好友要前来祝贺,晚间还要唱戏祝贺主人平安,款待来贺亲友。
傩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傩祭鬼逐疫。祭中有戏,戏中有祭,通过傩祭酬神驱鬼,通过戏娱人娱神。再就是通过生动形象的别具一格的傩面具化妆来进行表演,每个面具都固定的名称,代表扮演角色的身份,掌坛师视其为神祗。正戏中有24个面具,代表24神,在这24神中,又有正神和凶神两大类,每个面具大都有传说故事,说明他的来历。傩戏面具是根据它所代表的人物性格刻划出来的,如凶神的主要任务是驱邪打鬼,布
面具的形象狰狞恐怖,充满杀气。古老傩戏面具不仅是傩文化的珍贵文物,而且是古代民间雕刻艺术瑰宝。
傩的活动除了正祭之外,还有上刀梯、过天桥、下火池、开红山、下油锅、踩红铧、衔耙齿、翻茅、悬斗、栽牛角、钉鸡、筛子装水、吞钉子、吃碗等特殊祭仪绝技。
二、傩文化的承传现状
傩文化遍及江口七乡二镇76个行政村。筹建江口县民间傩文化艺术协会。全县尚有傩戏班20个,具有掌坛资质的土老师24人,傩戏道具制作的民间艺人6人。据传明未清初,由岑巩土老师到河南学法返回后,与河神作斗,挽救了无数无辜妇女的性命,名声大振,波及我县民和、官和地区。受巴楚文化的影响,傩文化从铜仁、松桃传入我县太平、桃映、怒溪、坝盘,从石阡、印江传入闵孝、得旺地区,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发展模式。清未年间,我县傩文化已传入三百多年。民国时期被禁止,只在
偏远村寨留传。解放后特别是文革期间,傩文化被再度禁止,土老师被批斗,道具被销毁,使传承已久的傩文化销声匿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傩文化才被赋予了生存空间,得到了适实发展。江口傩文化艺术代表胡胜光、邓科发、文启发等10人被邀请到日本访问演出,受到日本、德国、南非等外国友人的赞誉。,被西南傩文化研究中心定为研究基地。
三、傩文化承传保护的建议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我县傩文化发展的总体形式是好的。但是,依然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思想认识存在误区。认为搞傩文化就是搞封建迷信,不敢沾边,忽略它的文化艺术价值、民族性地域特征、历史科考等不可替代的宝贵史料,从而使没有得到广泛发掘和应有的发展空间。二是各界人士的关注力度不够。自民间傩文化艺术协会后,很少得到主管部门的重视和指导,导致研究傩文化的人员和经费没有保障。三是协会
工作开展力度不大。研究工作没有得到积极开展,进程比较缓慢,更重要的是培训新生力量有限,不能适应研究的需要。
针对存在的问题或不足,提出以下五点建议:
1、江口县文化局应加强对江口傩文化艺术协会的领导,将其纳入工作计划,对其布置任务,经常检查,解决困难,正确引导,使之沿着党的文艺、方针,健康发展。
2、加大对协会组织的投入力度,积极培训傩文化艺术的新生力量;
3、协会应加大对傩文化艺术的开展力度,认真发掘、研究、搜集、整理有关资料,不断丰富和壮大傩文化艺术;
4、有关傩文化的原始曲词,在保留其历史原貌的前提下,应整理完整存入档案,提供科学考察,历史研究的真实依据;
5、应将傩文化的发展与旅游业发展结合起来,作为旅游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纳入“云舍土家第一村”的建设和保护日程,不断推动傩文化的深入发展。
第三篇:大湘西傩文化旅游资源的源流和传承现状
大湘西傩文化旅游资源的源流和传承现状
发布时间:2011-8-
3信息来源:《市场论坛》2006年第3期
作者:刘冰清 王淑贞 转贴自:市场论坛
文化有狭义与广义之分。从广义的角度上来说,文化是人们的活动方式及其成果的总和。巫文化是旧石器时代中后期,人们在万物有灵观念和图腾崇拜支配下的重要采集方式、渔猎方式及其成果。巫文化传承到农耕时代,就演变为傩文化。傩文化是高级的巫文化,是人们在傩神观念支配下的活动方式,是以敬奉傩神为主的多神论信仰的观念体系和操作系统,是人们在农耕生息过程中祀奉傩神的综合性活动。
大量的考古资料表明,大湘西是巫傩文化的重要发源地。2005 年秋,在澧水下流津市境内的虎爪山遗址,考古发掘发现一批旧石器时代的打击石器,距今约40 万年。这表明40 万年前,这一带就有人类居住。新晃波州、中方荆坪等多处人类早期遗址考古发掘表明,早在二三万年至十万年前,这一带就有人类居住。古沅陵上堡乡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聚居遗址。澧沅一带新石器时代遗址就更多了。早在1986 年底仅沅陵县境内就发现了十五处之多,《怀化地区先秦文化考古综述》载,早在一万年前左右,该地区就已经有了农业。澧县彭头山遗址和临澧城头山遗址表明,这一带在九千至一万年前,人们就已经修建房屋,集聚而居,从事农业耕作与祭祀活动,留下了稻作与祭祀遗址。距今七千四百多年前的洪江高庙遗址的陶器上有“太阳与鸾鸟”结合的人面獠牙纹和人面鸟爪、口长象牙的神农氏头像纹。这表明该地那时就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傩文化。
《楚辞》中的相关内容表明,屈原在被流放沅湘时,溯沅水经沅陵、辰溪到溆浦一带,亲眼目睹了民间的巫傩文化,创作了《九歌》、《山鬼》等名作。先秦之时,湘西就已经盛行巫傩文化。后世《楚辞》的注释者们都充分肯定了这一点。如《旧唐书·刘禹锡传》载“蛮俗好巫,每淫词鼓舞,必歌俚辞。”朱熹《楚辞集注(》卷二)称“:昔楚南鄙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使巫觋作乐,歌舞以娱神。”盛襄子先生在《湖南省苗史述略》中对此作了概括性总结。他指出,“发明农业,奠定中国基础;神道设教,维系中国人心,是三苗对中国的伟大贡献”。三苗是蚩尤部落遗民,聚居于洞庭及其以西一带。系现今苗瑶黎彝族等少数民族的祖先。盛先生强调指出:“余征之古史,苗瑶盖为中国巫教之首创者。”可见,在远古时,洞庭三苗人皆可巫,始创并盛行着巫傩文化。
湘西一带傩事经书内容也表明,大湘西在母系氏族社会后期就出现了巫傩文化,傩文化的主神是傩公傩母。傩公傩母是漫天洪水后兄妹成婚,繁衍人类的始祖,是带领子孙种植水稻进行农耕的农神。他俩的子孙祭祀祖先,祈求他们佑护自己,而逐渐形成巫傩文化。这一带傩文化祭祀的诸神中,多为女神、女祖神、女神兵等等,女性比例大,可见其母系氏族的遗风。这表明傩文化在这一地域的母系氏族社会后期就已出现并逐渐盛行了。
可见,早在一万年前,大湘西的先民就已经进入农耕时代,为傩文化的形成奠定了社会实践基础。7400 年前,以洪江高庙人为代表的湘西人就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傩文化。三苗时期及至楚秦,荆南沅水一带就已经盛行巫傩之风。几千年来,傩文化经历着兴盛衰落的演变历程。明清以前,巫傩文化盛行于宫廷、军队、寺院和民间,形成宫廷傩(国家傩、天子傩)、军傩、寺院傩、乡傩和民傩。明清至民国,宫廷傩和军傩逐渐淡化而衰落,中原一带的巫傩也因种种原因而逐渐衰落。与此相反,以沅陵为代表的湘西一带,巫傩文化却处于中兴状态,出现了一系列变化。一是傩坛声乐与江西戈阳高腔融合,形成了崭新的辰河高腔。二是傩坛戏剧化、傩戏系列化,形成独特的系列辰河戏。此后,汉戏、阳戏、灯戏、土地戏先后搬上傩坛,使傩坛祭祀与戏剧相结合,形成多种腔调、多种锣鼓点子、多种面具相配套的傩坛声乐、器乐、歌舞、戏剧的傩文化艺术体系。三是傩坛数增加快,从业人员多。明清至民国,由于湘西一带社会生活较为稳定,人口增加较快,经济发展平稳,在“人皆信巫”的环境中,原已盛行的傩事活动就更加频繁了,傩坛数也就迅速增加,原来数村一坛发展为一村数坛,一个乡多达30 余坛。傩坛数量的增加,进行傩事活动的巫觋人数及其协助人员也就相应增加,加上傩戏班子的演出人员,傩文化队伍就比较庞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湘西人崇信鬼神的观念逐渐淡化,笃信巫傩者越来越少。文化革命期间,傩事活动因其迷信而被批判和禁止、傩事器具和经书被收缴封存,有的甚至被烧毁,傩文化处于历史的低潮。
改革开放之后,傩文化活动才在民间逐渐复兴、活跃起来。尤其是张家界等地的旅游业迅速发展起来之后,傩文化作为民族风情文化旅游资源才被社会各界重视,湘西各县文化、旅游管理部门牵头,着手恢复傩文化活动。20 世纪90 年代,怀化市文化局等单位,先后举办了层次和规模不一的傩文化研讨会。这些会议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有力地推动了湘西一带的傩文化活动。
近些年,大湘西傩文化活动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村民基于巫傩文化信仰自发进行的零星的傩事活动,这同历史上的“民傩”是一致的;二是理论界对大湘西傩文化的田野调查与研究活动。三是政府部门、经济组织或个人等,对傩文化的保护开发、娱乐性节目演出、文物收藏等活动。村民自发进行的傩事活动是大湘西傩文化活动的第一个层面。其宗旨和目的,归结起来主要有: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繁盛,人丁兴旺,健康长寿,家和邻睦,国泰民安。时间一般安排在秋冬季。
傩事活动因阳教与阴教的不同而不同。阳教活动主要有还傩愿、安坛、接龙谢土、明香大会、打洞求雨、三十六解(又叫打翻邦或打解)、打保护(又叫度关)、传法度职、招魂、送白虎等等;阴教活动主要有:上刀山、下火海(又名下雪山)、钢针穿喉、筛子端水、九牛推车(如大方桌自转)、金线吊葫芦(如用穿了线的针吊起一升米)等以及现已绝传的赶尸、撒竹叶成鱼、攀云遮日等等。这些阴教活动展示的是巫傩绝技。现在湘西一带做的较多的傩事活动主要是还傩愿。它因意愿不同分为恩傩、寿傩和喜傩等不同形式。还傩愿的时间有长有短,一个昼夜谓之单傩,三个昼夜及其以上谓之夹傩。在现代文明进步条件下,傩文化意识正在现代化中淡化。一般人家几十年只做一次,一个村子一年到头也只那么一户到二三户做一次,大多数乡村多年都不做。
傩文化活动的组织载体主要是坛。坛是由一名掌坛师为主进行傩事活动的最小单位。一坛,除了度了职的掌坛师外,还有尚未度职的徒弟,少则一人,多则数人。据抽样调查,沅陵县七甲坪镇现有40 多坛。全县约有200 余坛。每坛以2 人计,估计有400 余名“老司公”(度了职的掌坛师,土家语叫“梯玛”,苗语叫“闹沙”)和300 余名学徒。泸溪县40 余坛、桑植县20 余坛。其他县市区的傩坛数、掌坛师的人数要少一些。有的县区已无人会做,如鹤城区、武陵源区等。傩坛活动的坛职人员,除了掌坛师、帮坛师之外,还有锣鼓师(或锣鼓手)、傩戏演员和勤杂人员等组成。现在的“老司公”年龄大都在七十岁以上,不少人已经八九十岁。
傩坛敬奉的傩神众多。敬奉的主神是傩公傩母。其他神因傩事活动形式不同而不同。如“安坛”祀奉的有放牛童男神、养猪玉女神、除凶化险的五猖神、招财进宝的三霄姐妹神、主人丁兴旺的男女生殖神和兵将神等。“ 接龙谢土”敬奉的是保五谷丰收的地母龙神。这些神祗,除了主神为雕塑像之外,一般以画像的形式张挂在傩堂正中和左右两壁,是老司公非常珍惜的艺术品。
傩事活动的礼仪、程序大体分为开坛、请神、敬神、祈神、娱神、酬神(谢神)、送神各个环节,各种傩事活动都要占卜问卦,卦象表明主管神同意或默许,才能往下开展活动。由此形成一系列祀神问卜的操作规范。
傩事活动中,老司公一般身穿对胸、长襟、大袖、背绣蟠龙红色天师袍,头戴天师帽,外镶五佛冠。手执的法器主要有:司刀、令牌、水牛角、牌经(即绺旗)等。唱诵的经典教义主要是傩公傩母繁衍人类的创世说,盘古神话,湘西先民农耕劳作史话、反抗压迫的民族史话等。
傩事活动离不开鼓乐。乐器主要有鼓、大锣与小锣各一,大钵、小钵与唢呐各二。由此配器,形成一系列的锣鼓点子。依照傩事程序和老司公唱词的主旨,配以适当的锣鼓点子,适时的燃放鞭炮,使整个傩坛歌舞与锣鼓点子、鞭炮响声协调有序,热闹非凡。
傩戏是湘西一带傩事活动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表演傩戏的目的一是娱神,一是娱人。傩戏的种类剧目相当多,尤其是沅陵、泸溪一带的辰河戏,形成“十本”、“八记”、“六袍”、“四印”、“四阁”、“四亭”、“连台四大本”和“四大稀有剧目”的庞大系列。还有阳戏、汉戏、灯戏、土地戏等,其他的剧目主要有姜女戏、龙女戏、搬开山、搬算匠、蛮八郎买猪、教女等等。傩戏表演的一大特点就是表演者戴面具,傩面具是一个系列,因角色而异,多至四五十个。
湘西一带的傩文化传承演变到现在,就是由以老司公为代表的巫傩从业人员,傩坛、傩神系统、祭祀礼仪、问卜规范、经典教义、傩歌傩舞、傩乐、傩戏、傩面具、傩衣帽、傩法器、傩经、傩神造型(雕塑或雕刻、画像、剪纸)、傩坛布局、傩事程序、傩咒、傩诀、傩符篆、罡步、行为禁忌等要素的有机体系。这些年来,大湘西一带傩文化活动的第二个层面就是政府部门、高校和文化艺术界组织的学术性研讨活动。1991 年,怀化市文化局在洪江市的黔城召开了一次全国文艺界傩文化学术研讨会。傩文化现场表演采取封闭管理方式,外界鲜为人知。1998 年,沅陵县文化局在该县七甲坪镇召开了一次国际傩文化研讨会,会议期间,该镇文化站为这次大会组织了一场三天三夜的夹傩,表演了上刀梯、踩火铧犁、咬烧红的犁头、踩红炭、滚刺床等巫傩绝技。这次研讨会在国内外引起了较大反响。此后,沅陵、泸溪、吉首、麻阳、新晃等县先后举办了多次规模大小不一的傩文化研讨会。这些研讨会引起人们对湘西傩文化的高度关注,吸引了一批中青年爱好者跟老司公学习,引起了各地政府开始重视保护傩文化,也引起各地旅游开发商、文化经济开发商的关注。
这些年来,傩文化活动最突出的层面,就是随大湘西旅游业的迅速发展而兴起的傩文化保护与开发热潮。20 世纪和21世纪交替的这些年,张家界市旅游开发商们,在挖掘土家民族风情旅游资源的过程中,把傩文化中的傩技、傩戏等搬上了舞台,使傩文化进入了市场。继之,吉首、凤凰、沅陵、麻阳、新晃、怀化、会同等地先后把傩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推上前台,整个大湘西从北至南走上傩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之路。
参考文献:
[1]瞿湘周.古老·神秘·豪放——沅陵巫教和傩文化调查纪实[R].泸溪: 泸溪民族教育印刷厂(内部印刷), 1999.作者简介:刘冰清(1969-), 湖南沅陵人, 怀化学院经管系副教授, 研究方向: 旅游文化;王淑贞(1976-), 湖南张家界人, 怀化学院经管系教师, 研究方向: 民俗和旅游管理。
第四篇:调研报告-泥溪乡社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泥溪乡
泥溪乡社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挂职地点:云阳县泥溪乡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卢俊、史博智
重庆大学于2011年暑假开展大学生下乡挂职乡团委副书记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我们二人服从组织要求来到云阳县泥溪乡挂职一个月。
在泥溪乡开展挂职活动期间,我们通过走家入户、发放传单、问卷调查、与乡村干部一起调研交流等方式,掌握了第一手泥溪乡的发展资料,了解了村民所想、所需、所盼、所忧,虚心求教,听取建议。本次调研我们结合泥溪现状,统筹资料,将我们的调研结果以调研报告的形式整理汇报。
总述
泥溪乡位于长江南岸的歧耀山麓,磨刀溪河畔。全乡幅员面积127平方公里,人口1.75万人,辖8个行政村、2个社区,104个村民小组,森林面积11.7万亩,森林覆盖率61.5%,居全县前列。境内有著名的旅游景区南三峡、鱼鳞森林公园、火山峡漂流和正在筹备钻探开发的地下温泉。辖区内建设完成1800千瓦时的火山峡电站。特产主要有黑木耳、香菇、蜂蜜、植物油等。泥溪乡是森林资源和旅游资源大乡,已被重庆市命名为“重庆市黑木耳之乡”。2010年,泥溪乡被中国科协、财政部评为“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
根据泥溪乡发展现状及我们收集、分类资料,以下主要从经济发展与政治文化两个大方面阐述泥溪乡发展情况。
经济发展
(1)特色产业:以黑木耳、香菇产业发展为例
一、现状:
在泥溪至桐林大溪河沿线延伸至枞林等村,建立黑木耳产业园区。其中200棚(1万段)以上的生产点28个。预计今年年产黑木耳20万袋。
二、存在问题:
我们参观了黑木耳生产基地。发现生产规模大起来了,但是仍存几大问题。
1、日常管理力度不足。我们参观的黑木耳基地去的两次都无人看管。基地所有青
杠木段完全露天放置。基地里遍草丛生,无人清理。青杠木段上生长出许多其他菌体,必然会存在与黑木耳菌种抢夺养料的问题。
2、科技投入力度不足。露天黑木耳种植基地,黑木耳生长周期很大程度上会受自
然气候的影响。不能做到产收精确化,数据化。若强行定期收获,必然存在部分黑木耳没有完全长大,青杠木段养分没有完全吸收的情况,这部分资源的浪费必然带来成本的提高,收益的减少。我们了解到青杠木也是需要培育种植,投入资金的。黑木耳生长需要较为潮湿的环境,虽然我们看到基地在木段上方架设浇水管道,但是这一类设施过于简陋,不能实现均衡浇水。木耳生长环境因素不稳定的现象。从而生长周期较长,一年只能双收。
3、发展方向单一。现在黑木耳生产完全是照搬复制,一味扩大生产规模。种植黑
木耳的木段现在只有青杠木,黑木耳种类也很单一。但是产业发展必然是一个全面化、均衡化的过程。
种植黑木耳增收的乡村人员较少。我们了解到的情况是,大部分村民对黑木耳种植增收积极性不高,认识程度不足。黑木耳种植基地只是由较少的一部分人
4、承包种植。村民获得的只是承包地的钱。
5、品牌宣传力度不足。至少我们来重庆读书两年,直到这次来云阳,到泥溪才搜
索知道泥溪是重庆市的“黑木耳之乡”。可见泥溪黑木耳在重庆的名气还需进一
步提高。
三、我们的建议:
1、加大管理力度。分配人员定期值班,观察记录黑木耳生长情况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加大科技投入。学习全国各地木耳种植生产经验,增进交流。实现黑木耳生长周期可控、可调,降低成本,提高收益。
3、多方向发展。扩大规模同时,引进多种木耳品种,同时运用多种木段,种植生产多种类的黑木耳,满足各个消费阶层,各种不同的消费需求。
4、积极吸收更多村民加入特色产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加大宣传,让村民看到实实在在的收益,帮扶更多村民种植生产黑木耳。
5、逐步打响品牌战。高宣传,有计划的,成为重庆市的特色品牌,进一步走向全国,让更多的人知道泥溪黑木耳,由此带来高回报。
此外,泥溪乡还有香菇、蜂蜜、植物油等多种特色产业。完全可以多条腿走路,以黑木耳为主,实现“一超多强”。
(2)旅游产业:
一、现状:
泥溪乡森林资源丰富,是森林资源和旅游资源大乡。旅游资源主要有风景旖旎的南三峡自然风景区和被誉为“天然氧吧”的鱼鳞、枞林森林公园以及正在筹备开发的地下温泉。动植物种类繁多,动物有野猪、獐子、猴子、刺猬、麂子、白鹭等,植物有中华蚊母、马尾松、罗汉松、水杉、铁青杠和种类繁多的名贵兰草。
此外泥溪人文底蕴厚。有保留着原始的吊脚楼等,还有部分村落农民保持着土法造纸、老式碾米、传统制陶、水磨机磨面等生产生活方式。
二、存在问题:
1、开发力度不够。南三峡自然风景区旅游开发都还处在较初级的阶段。鱼鳞、枞
2、林两个森林公园也还没有开发起来。基础设施条件落后。首先是公路问题。因为泥溪乡这些旅游景点远离城区,交
通必然要便利。可是这方面现在仍是很大难题。路建不好,旅游就没法搞。另
外还有一大问题就是饮用水问题。旅游是一条吃住玩的产业链。饮食清洁卫生
3、必然是一个重点。资金问题。开发资金是最大难题。没有钱,什么都搞不了。
三、我们的建议:
1、招商引资,合作开发。泥溪单独开发存在资金不足问题,可以引进外资,和其他集
团企业一起开发。另外也可以和周边乡镇合作,共同开发成成片地旅游经济带。
2、基础条件落后的情况。公路问题需要上级与泥溪乡出钱出力,共同解决。这不仅仅
关乎旅游,更是基本民生问题。现在最紧迫要解决的是泥溪至龙角路段。饮水问题同样也是民生问题。我们住在乡政府尚且一到雨天只能用浑水。村里的情况可想而知。自来水取水地水质需要进一步提高,水库建设也刻不容缓。同时加大饮用水安
全的宣传力度也是一项重要工作。
这里提一下,我们来的时候带了一些关于饮用水安全的宣传画,可是张贴过后两三天就会不见踪影。我们和一位阿姨交谈宣传饮用水安全时她也是听了一笑了之。可见这方面村民根本未给予足够重视。
希望通过旅游业的发展,能够顺带解决这些问题。
(3)小结:
经济发展需要泥溪乡政府的正确引导,泥溪乡所有人的共同努力。而且经济发展,需要各方面基础条件的发展,这必然是一个较长的过程。
问题总是可以一个个解决的,但是我们很明显的发现,村民对本乡镇发展缺乏信心。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家里只留老人小孩,“空心村”现象比较严重。打工的“外汇”占了村里经济增长的很大比重。这还是本地就业岗位不足造成的。这个问题是全县的问题。人口问题与经济问题密切相关。由于目前农村地区传统耕地和畜牧业劳动量大、收入不高,加上沿海地区工资的相对优厚,将大批年轻人口吸引出去,致使村中适龄劳动人口减少。我们不禁担忧:泥溪乡缺少了中青年一代的中坚力量,将来村社发展会举步维艰。
所以,要想发展本地经济,务必要扩大规模,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要努力将本地知识分子引回来,提供他们较好的创业环境,政府加大扶助力度,让大家看到希望,增加信心。
因此,从泥溪而言,大力发展本乡的特色产业,做大、做广、做强,在扶植、补助农业的同时,大力开展旅游等第三产业,形成多条稳固的产业链,创造一系列就业机会和良好的待遇,才能留住本乡的年轻人,为泥溪的发展做出贡献。
政治、文化发展
(1)政府工作
一、存在问题:
对于政府工作方面的成效,我们在此次社会实践过程中也作了访问和调查。总体而言,泥溪乡社会治安秩序良好,村民热情好客,村两委会班子战斗力较强,在村民中有威望较高。政府在住房问题、家庭增收、社会福利等方面成绩显著,很好地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其中,住房问题包括居民拆迁安置;家庭增收包括农村万元增收目标;社会福利包括低保户的补助以及农村养老保险的落实,等等。
当然,政府工作中难免会存在不足,我们在走访的过程中发现乡民反应强烈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1.政府工作中存在干部脱离群众的现象。
2.政府工作中存在政策宣传不到位的现象。
民众有反应,政府机关的领导和干部走进群众的积极性不够,导致民众与政府之间存在距离感,对政府政务的信息不了解,民意无法有效地向上传达。
另一方面,政策宣传不全面,民众对部分政策执行有“怨言”。受到生活条件制约,乡里不能很好的对村民集中开会宣传学习,农民对国家各项政策特别是当前很多惠农政策知悉度低,对惠农政策的落实产生影响,群众监督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走访、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多数村民对例如重庆市委三届九次会议关于缩小“四个差距”的政府政策不了解,了解过后也仅对其中的目标表示赞同,但对是否能够落实到位持保守的态度。还有,部分村民对购买农村养老保险持消极态度,主要原因就是对政策不熟悉,不能以长远的眼光看待前期的投资。
二、我们的建议:
对于以上两个问题,基于泥溪乡的现实情况,我们认为,政府工作虽然忙而繁重,但是干部与群众的血肉关系不可分割,否则将对政府工作的开展形成阻力。因此,希望领导和机关干部能够抽空下来,走进村民家中,了解民情。落实好云阳县“大走访”的政策,真正达到“串千家门、知千家事、解千家难、暖千家心”的目的。
同时,干部与群众加强联系也能解决政策宣传不到位的情况。在这个基础上,乡政府应向乡民加大力度宣传各级政府传达的政策,只有让乡民真正了解惠民政策,才有利于政策的执行。
(2)文化生活
一、存在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过观察发现乡里群众文化娱乐活动单一,馈乏。乡民们在闲余之时通常只是打扑克、搓麻将、看电视、聊天等消遣。有些居民会自发组织利用空地和音响跳跳跳舞,但是毕竟是少数。
二、我们的建议:
精神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乡民的日常文化活动也应该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发展,摆脱一般性的娱乐方式。乡政府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修建广场或者公园,为乡民创造娱乐聚集的环境,提倡农村的“坝坝舞”,将传统文化与农村人民的娱乐活动相结合,加强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
(3)小结:
政治、文化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保障,是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因此必须和经济发展两手抓。总体而言,泥溪乡社会发展稳定,政治、精神文明的建设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农村小康社会的全面发展。
总结:
在泥溪乡社会实践挂职的一个月里,由于我们时间和精力有限,加之我们自身水平不足,因此在报告中只能就我们了解的现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难免有不妥之处,请见谅。
不可否认,这次社会实践对我们意义重大,让我们能够不拘泥于学校,走进社会,了解中国的农村和重庆发展的现状,让我们再次意识到作为当代中国大学生肩负的历史使命。这次社会实践虽然结束了,我们也会在今后的发展中继续关注农村的发展,为重庆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也相信,泥溪乡、云阳县、重庆市能够发展的越来越好!
第五篇:文化资源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一、丰富的文化资源
1、历史文化资源
滹沱河这条古老的母亲河,贯穿了东西,孕育着两岸的儿女,创造了历史文明,遗留下了诸多文物古迹。根据考古发掘资料,最早在这里劳动生息的是距今有7000余年的仰韶文化时期的人们(即母系氏族社会时期),这在遗址底层和故城遗址、南乐乡遗址出土的轮制圜底,红地红彩的陶钵等器物上得到了印证。目前,我市现有省保古文化遗址7处,市保古文化遗址3处。
商代遗址:是市西10公里处的一个村庄。遗址以三个高大土台为中心,分别为西台、南台、北台,由墓葬和居住遗址构成,总面积约十万平方米,年以来,尤其年与年两年间,文物考古工作者在“西台”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发掘面积3000平方米,出土各类文物4000余件,获得了十分重要的科学成果,其中的铁刃青铜城,是目前发现的我国年代最早的铁器,它把世界用铁的历史提前了700年;古老的医用手术器械即3400年前的手术刀,也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手术器械;脱胶麻织品——“麻布残片”的纺织水平已相当于千余年后的西汉长沙马王堆汉墓中的麻织品。这些珍贵文物揭示了冀中平原商文化的全貌,对研究商人与西北地区诸文化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为探讨世界冶铁技术以及商代医药、纺织、占卜、酿造、文字、漆器、建筑、水利、农业等方面的起源的发展,增添了重要实物资料,在世界考古学界引起极大的反响,也为滹沱河流域的考古树立了一个永久性的标尺。该遗址已于年被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氏家族墓四清及文革时遭到严重破坏,石碑坊推倒深埋,大多数碑刻运走修了村中小桥,现墓区种果树,大批石刻文物挪作它用,墓区有古墓100多座墓丘,现夷为平地。防止被破坏盗窃,大多数石像被埋入地下。
九门古城遗址:九门古城址位于市区西北15公里,现是回民自治乡所在地,南临滹沱河,东靠机场路,是我市回族聚居的村庄。九门古城址始建于战国时代,是赵国的北方边陲,是防御中山国和齐国的战略要地,北是中山国,都灵寿,无极、以东即为齐之版土,城镇处于非常重要的地理位置,赵武灵王正是基于战略考虑,才“出九门、登临野台”,东眺齐土,西望中山,运筹帷幄,决定作战方略。
九门古城址总面积90万平方米,村位于遗址之上,村中心地势较高,四周地理形势沟壑纵横、地面凹凸不平,断崖暴露处,瓦砾堆积,文化内涵从战国、秦汉、南北朝、隋唐至宋朝文物标本延续不断,并有文物不时出土。年,城址北端,庄货头古代寺院遗址在修机场路动土时出土了一批北朝石造像残件,全部是汉白玉质的,石质晶莹细腻、滋润洁白,雕琢技术精湛,玲珑剔透,造型优美,寓义深刻,高贵华丽,这件文物是九门古城址的宝贵实物资料,由此反映出九门古城文化的经济发达,社会繁荣,也是九门古城的鼎盛时期。九门古城址年被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革命文化资源
不但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英勇的儿女为反抗封建统治、民族压迫,用宝贵的鲜血和生命写下了可歌可泣的战斗诗篇。抗日战争时期,在山西忻口战役中壮烈殉国的原国民党爱国将领陆军中将郝梦龄是我市庄合人;在芦沟桥事变打响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第一枪,从此揭开中国人民8年抗战序幕的爱国将领何基沣是我市北席人。这里还留下了象征人民聪明智慧的地道战遗址和控诉侵华暴行的梅花惨案遗址。前事不忘,后世之师,为了纪念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为解放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解放后境内修建了许多烈士塔、烈士亭,上面镌刻着烈士英名2500多名,寄托着人民对烈士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梅花惨案纪念馆始建于年。年8月因特大洪水全部倒塌,年2月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领导小组批准,总投资350多万元,进行了重建。基地由北院、南院和村西辘轳把水坑遗址三部分组成,占地27.9亩,总建筑面积736平方米。北院、南院隔路对置。座北朝南的主体工程位于北院正中央,面积576平方米,为一正方形建筑。馆中间高出6米的半球体,寓意“神州陆沉”,纪念馆正门上方由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吕正操同志题写的“梅花惨案纪念馆”的馆名。北院大门是两个大写的“九”字,相对而立,示意着惨案发生的时间(农历九月初九)。展厅中央为高2.35米的铜雕,其后是一座长7.02米,高2.65米的巨型浮雕。四面是“沃野明珠”、“铁狮怒吼”、“九九血证”、“历史昭示”的环形展览。展厅内还配置了VCD及背投电视,以播放与惨案有关的资料、物证、人证等纪录片。梅花惨案遗址年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年旧城改造时,对旧陵园进行了搬迁,新建陵园座落在城区西北水上公园北面,占地面积82.5亩,主要建有烈士纪念塔、无名烈士陵墓以及对园林进行绿化。烈士塔建在陵园中轴线偏南处,塔有台基和塔身两大部分组成,通高30米左右,烈士塔为水泥大理石结构,阳面白色大理底面上刻有吕正操亲书“旷世英灵塔”五个金色大字,阴面刻有中共市委、市政府敬辞“为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献身的英烈们永垂不朽”十九个金色大字。陵园北端修建一圆形大理石墓丘,墓葬内埋有从旧陵园迁移过来的烈士们的遗骨,正面黑色大理石上刻有“无名烈士墓”字样,东北角有三个解放军烈士的陵墓,陵园南北中轴线上修筑水泥通道,两旁栽种翠柏、绿松两行,并植有花草。
陵园座北朝南,树有方形四角攒尖顶双阙大门,市烈士陵园年9月被市政府公布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道战遗址:地道战遗址位于市镇村内,系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为了狠狠打击日军的侵略气焰,英勇的村人民运用自己的智慧,利用地道战为敌人布下了天罗地网。当时,村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挖成了深4米,高1.6米,宽1米多的四条大干线,以及和四条干线相连的九条支线,把全村和各家各户的地道连接在一起,形成了能攻能守,能藏能打的防御工事,给侵略的敌人以沉重地打击。
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中,英雄的人们,在党的领导下,运用地道战、地雷战,配合区小队、县大队、主力部队打伏击,端炮楼,共打死打伤日、伪军400多人,获得不少战利品,曾荣获冀中军分区“东进大门紧闭”锦旗奖,还多次受到通报表扬,荣获县人民政府授予的“铁大门”光荣称号,解放后,村民兵代表曾出席国庆典礼,幸福地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
地道战遗址成为人民抗击敌人、英勇斗争的历史见证。目前,原地道在年发大水时被冲塌,原状已不在,现在保存的是年备战时在原地道的基础上挖的地道。
3、民间文化资源
我市物产丰饶、民风淳朴、文化灿烂、底蕴深厚,村故事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战鼓、乱弹、战鼓、西辛庄吹糖艺术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我市城乡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形成了五大特色文化。
镇村民间故事:村民间口头文化源远流长,共有4000多篇故事,45位民间故事家,其中,老人能讲550个故事,其他故事家也能讲几百个故事不等。村故事函盖神话、人物、地方传说、幻想故事、生活故事、土特产、中医药故事、动植物故事、笑话等。已成为口头文学宝库。
从年到现在,共三次进村进行普查、采录、挖掘、整理村故事。先后出版了内部卷本《村故事百家》五部,公开出版了《村民间文学论稿》和部分大故事家专集,《靳正祥故事百篇》、《花灯疑案》、《兰桥断》、《卧牛山恩仇》、《秀姑》等。年又编纂16开精装本3卷450万字的《村民间文化大观》,在全国发行,影响国内外。年10月,在代表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的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颁奖典礼上,《村故事一千零一夜》获得“山花奖”
村故事村民间文化现象震动了全国乃至世界,年在村举办了村故事国际学术研讨会,联合国科教文卫官员、国内各省市领导专家、国际上美、德、英、日等国学者、专家与会考查参观,后来各国专家又相继多次来村考察,村故事村名扬四海。
镇村、镇村的金钹战鼓:金钹战鼓,相传,起源于唐朝天宝年间,是市农村优秀的传统民间花会。它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域,北部地域是挎鼓、架鼓(也就是正定东洋庄的常山战鼓)。金钹战鼓是以大鼓、大绕、锣镲为伴奏,以钹为舞具又兼伴奏的男性群体舞蹈艺术。表演特点:舞钹队员武术动作,跳、跃、翻、滚、内、展、腾、跨。鼓点节奏明快,激烈喜庆,鼓声雄厚壮阔,如春雷滚滚,钹音律动铿锵清脆,优美动听。全市近百个鼓会,主要分四大派系,鼓点大致分13套,四个派系表演动作套路各异不同,其总体表演风格是:龙腾虎跃,气势磅礴;武术击打,剽悍壮烈;钹花翻飞,激人奋进;鼓乐齐鸣,场震魂魄,具有浓重的燕赵古风。
近年来,由省市县三级文化馆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挖掘、整理,不断改革创新,金钹战鼓更加涣发青春,被国家文化部列为民间艺术精品,并录为中国民间舞蹈集成一书。年被文化部命名为“民间艺术之乡”。现在金钹战鼓已由当除十几个鼓会发展到现在近百支鼓会,年后妇女相继参加到金钹战鼓表演行列,女子鼓会发展到20多个。
金钹战鼓先后参加北京第六届、九届“龙潭杯”全国花会大赛均获金奖。年获文化部群星奖。连续参加省民间艺术大赛,均获金奖。年获省会首届鼓王大赛三星鼓王奖。年少年儿童虎娃挎鼓获鼓王大赛铜鼓王奖。年3月在第五届鼓王争霸赛暨中国北方鼓乐展示大会上,我市的金钹战鼓节目荣获银鼓王称号。年香港回归、年澳门回归均应邀到天安门参加庆典表演。年参加昆明世博会周演出,到北京参加年中英美24小时联播活动。十几年总共参加国家、省、市活动几十次。
镇村乱弹:乱弹,是传统的地方剧种,村有“乱弹之乡”之称。清咸丰四年,村建立了乱弹同乐会,民国18年又新增了乱弹义合会,年两会合并为兴华乱弹剧团,文化大革命中乱弹禁演,年村乱弹剧团恢复成立在民间演出至今。
乱弹曲调高亢激昂,婉转动听,属四弦秧歌板腔体,文场乐器有笛子、嗦呐、曲笛,武场乐器有单皮鼓、大饶、大锣、后场乐器又增添了二胡、板胡、三弦等。武场乐器现将大铙改为饶钹。上演剧目120余个,主要保留剧目《岳飞传》、《烈火杨州》、《反五关》、《文天祥》、《銮天带》、《王怀女》、《调冠》、《临潼山》、《小放羊》和《顶灯》等。
锁家寨、前西关民间吹歌:我市农村民间吹歌是在两位老艺人聂炮台、张荣贵带动培育发展壮大起来的一支新型民间吹歌队伍,二位老艺人与省会吹奏家张来阳先生60年代同时拜师学艺。聂炮台主攻管子、嗦呐,在锁家寨村最早成立民间吹歌团,招收学员,培养新人,在他的影响带动下,锁家寨最盛时期成立了十三个民间吹歌团,广泛活跃在冀中各县区域演出,从业人员达300余人,锁家寨也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化村、小康村。张荣贵主攻嗦呐、笙、咔戏,最早在前西关成立民间吹歌团,目前在前西关周围各村也相继成立了十几个吹歌团。
二、飞速发展的文化产业
近年来,以镇宫灯、镇鼓业制造等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得到飞速发展。
工资总额就达到近4000万元。宫灯产业已初步形成了以村为主,辐射周边十几个村的灯座、钢丝、灯罩专业化生产、销售一条龙的产业,从业人员达到5万多人。2005年以来,镇按照“政府启动、业户参与、前店后厂、区市结合”原则,在村规划建设宫灯园区和市场,拓展宫灯产业发展新空间,引导企业进区发展,目前,宫灯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产业集群规划占地南北长1000米,东西为进村公路两侧各100米宽,总占地面积300多亩,现有较大宫灯生产企业50余家。同时,挖掘宫灯特有的喜庆文化元素,国旗、彩旗、舞蹈扇、婚庆充气拱门等衍生产品生产实现迅猛发展,相关生产企业发展到100多家,年产值实现3亿元,目前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国旗生产基地。市宫灯研制开发有限公司已经发展成为宫灯生产的龙头企业,其研制的纸雕宫灯已经拥有三项国家技术专利,先后被指定为北京奥运会特许商品和上海世博会特许商品。纸雕宫灯具有独特的喜庆文化元素和灵活丰富的宣传形式,目前已成为机关企业宣传自身文化的首选礼品,现在正在开发生产金属、红木等不同材质的高端宫灯礼品,争取把宫灯列入国礼行列。“
2、镇鼓业制造借势腾飞。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面缶同时震响的场面,也让名华乐器有限公司(原市中华鼓乐厂)名镇国内外。该企业是全国最大的鼓类生产基地之一,具有百余年的历史,已在国家商标局注册”宝文“牌商标,产品外表精美,样式新颖,有几十个品种,年产值达到400多万元。产品以北方最好的椿木、牛皮做原料。生产出的鼓具有声音洪亮、悦耳动听,做工精细,经久耐用,深受国内外好评,部分产品出口到欧美、东南亚。年被市文化局命名为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年被省文化厅命名为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目前,该企业正在研制精美的家具用鼓,以茶几类型,下设鱼缸,配以精美的图案,开创家具用品新思路,积极向礼品行业发展,为企业发展增添了强大的后劲。
3、文化旅游后劲十足。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资源禀赋、区位条件、文化底蕴优势,整合宫灯、村故事、商代遗址、果蔬采摘、梅花惨案纪念馆、工业园区、新民居等优势资源,倾力发展万亩观光采摘区、民俗文化体验区和工业形象旅游区,打造出集”温泉度假、文化古韵、红色旅游、生态农业、现代工业、农村新貌“于一体的观光旅游业,叫响了”泡温泉、赏宫灯、游观光园、摘特色菜、品新鲜的青岛啤酒、听享誉中外的村故事“独具特色品牌,文化旅游为我市旅游业注入了发展后劲。
三、基本健全的文化设施
1、市级文化设施
我市市级文化设施较为完备,目前,城区拥文化广场、文体活动中心、文化馆、图书馆、电影院、广播电台等基础设施,还有5个开放式公园广场和1个老干部活动中心。另外,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也都拥有一些群众文化娱乐场所和配套的文体活动器材。这些文化基础设施都承载着特定的群众文化娱乐功能,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市人民广场:我市投资3000多万元建成集健身、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群众公共活动场所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和文化广场,建设儿童公园、水上公园、街心游园20多个。我市文化广场始建于1998年3月,总占地面积18.36万平方米,是省县(市)级最大的文化广场,整个广场是集文化、娱乐、休闲、集会于一体的开放式公共场所;
市文化馆:我市文化馆于年进行了重建,年文化馆在国家评估定级中被评为二级馆。文化馆为4层楼的独立馆舍,建筑面积达2000平方米。文化馆设有艺术排练厅、美术作画厅、艺术展厅和老年及少儿排练室等。近几年来,我市又先后投资40余万元,分别购置了成套演出和培训器材,文化馆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我市投资10万元对文化馆进行了装修改造,购置了电脑、文化设施等办公用品,文化馆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进一步改善。
xiexiebang.com范文网[CHAZIDIAN.COM]
2、农村文化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