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福建厦门企业信息管理师培训认证
● 企业信息管理师资格认证
一、职业背景:
为应对和赢得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竞争,我国企业必须及时转变管理观念,尽快实
现以信息化为核心的管理现代化,进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全社会范围内培养一支既懂管理科学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企业信息管理人才队伍已是当务之急。在跨国公司里,企业信息管理已渗透到企业的营销、财务管理等各个领域,并且产生了ERP等先进的信息管理模式。
二、培训对象:
包括企业内从事信息化建设的人员、从事信息化服务的人员、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在校(毕业)生和其他准备从事企业信息化工作的社会人员等。
三、培训内容:
该职业资格共分五级:企业信息管理员、高级企业信息管理员、助理企业信息管理
师、企业信息管理师、高级企业信息管理师。
四、培训价值:
职业化的信息管理人才,能够增强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识别能力,决策能力,实施能力和动作能力,规避投资风险,真正提高经济效益。
五、收费标准:
企业信息管理师(二级):3980元/人(包含培训费、教材费、考试认证费);
企业信息管理师(一级):6980元/人(包含培训费、教材费、考试认证费);
六、咨询热线
报名热线:0592-5070126QQ:1360013731杨老师
厦门分校:厦门市思明区湖滨东路6号华龙大厦1201室
总部地址:福州市五一北路158号高景商贸中心6楼
承办单位:福建省前沿职业培训学校博思达企业管理事业部
欢迎来电咨询,详情请登录:
地址:厦门市思明区湖滨东路6号华龙大厦1201室咨询方式:0592-5070126杨老师
第二篇: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
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
加入WTO后,我国各行各业面临着来自国际、国内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为应对和赢得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竞争,我国企业必须及时转变管理观念,尽快实现以信息化为核心的管理现代化,进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然而,中国企业(尤其是传统企业)在信息化进程中正面临着一个巨大瓶颈的制约,这个瓶颈既不是技术,也不是资金,而是复合型信息管理人才的匮乏。人才的匮乏严重困扰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正常进行,极大影响了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快速提高。因此,在全社会范围内培养一支既懂管理科学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专业化、正规化的企业信息管理人才队伍已是当务之急。在此背景下,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根据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适时制定并颁布了《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该《标准》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企业信息管理人员的职业培训和资格认证有了统一规范和科学依据,必将积极促进我国优秀CIO人才的大批涌现。
《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将企业信息管理师定义为“从事企业信息化建设,并承担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系统开发、维护、管理以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复合型人员”,并按知识和技能水平的不同将该职业划分为助理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和高级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三个等级。根据该《标准》,符合申报条件,经过正规培训并且鉴定合格者,可获得相应等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包括六大职业功能模块:信息化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信息网络构建、信息系统维护、信息系统运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由于企业信息管理师是以IT为核心的管理类职业,直接面向日新月异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变化很快,并且这种变化的复杂程度很高,因此,单纯依靠过去“书本教材+面授课堂”的传统培训方式,很难完全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所以,为保证本职业的先进性、适用性,《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明确规定了网上培训的最低学时数,目的在于实现本职业培训内容的及时更新和“滚动化”提升。据此,人力资源和保障部培训就业司通过下发劳社培就司函[2003]153号文件,专门确定了本职业“面授培训与网上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方式。面授培训主要围绕《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开展,侧重于“完整成熟”的系统性课程;网上培训则主要围绕CIO网站的操作性多媒体课件开展,侧重于“与时俱进”的适应性课程(如ERP、SCM等)。两者互不重复,且互为补充。面授培训与网上培训的内容基本上各占一半,学员需将两部分内容全部学完(缺一不可)后,方可参加鉴定考试。
根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文件规定,企业信息管理师是“全国统一鉴定职业”,也即该职业的鉴定考试活动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组织开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是“全国统考”的具体组织实施单位。该中心与各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共同组成本职业全国统一鉴定运作体系,并在各级劳动行政部门的政策指导下全面承担本职业的各项鉴定组织工作。
企业信息管理师这一新职业的推出,备受社会各界尤其是广大CIO的瞩目。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上百家新闻媒体以及新浪、新华网等数千家网站均给予了详细报道。全国企业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欣然接受邀请作为本职业全国统一鉴定工作的“总顾问单位”,并于2003年4月至6月份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联合举办了首期及第二期企业信息管理师、高级企业信息管理师试验性资格认证培训班,来自全国各地大中型企业的300余名CIO和高管人员参加了培训鉴定。此项活动产生了十分积极、广泛和强烈的社会影响。
显然,将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所急需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纳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一方面反映了该领域在社会经济当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另一方面也预示着该领域在人员培训、人员招
聘及人员任用方面即将全面实现标准化、正规化和科学化。有关专家推断,随着国家大力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企业对信息化人才需求的进一步加大,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将会越来越得到广大企业的普遍认可和欢迎,并成为今后几年最热门的资格证书之一。
第三篇:企业信息管理师中级-论述题
1、如何进行信息系统的可行性?
答:可行性分析也成为可行性研究,信息系统的开发需要进行可行性研究,以避免盲目投资,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信息系统的可行性研究一般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1)技术上的可行性。根据新系统的目标来考虑系统的软硬件设备、计算机联网能力、网络及数据安全保护设施、输入输出设备、大容量存储设备等。软3)额;
4)
行为数据,例如,客户与企业交往的历财务数据,例如,开户行,信用,消售
链接软件。
第三种方法,是采用专门的整合技术或软件来扩展ERP的功能。这种软件专门用来对SCM软件包和ERP软件包进行整合的。通过这种技术的整合,ERP系统就变成了一个具有业务服务框架、中央信息库和数据发布的系统了。
总之,整合方案取决于使ERP和SCM之间数据
史数据,如客户的喜好,已购买产品的分类;
(四)数据库类型
运营型(业务信息化,与一般数据库无区别); 分析性(数据仓库形式)
数据库与数据仓库的对比,不同特点,不同要求? 保证一致的方法。SIS(Special Integrated Software)件方面着重考虑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等配置和功能。技术力量则不仅考虑技术人员的数量,更应考虑他们的经验和水平。
(2)经济上的可行性。新系统的经济可行性分析是指估算新系统开发和运行所需的费用,以及新系统的效益,将投资和效益进行比较,说明在经济上的合算的。一般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设备费用、人员费用、材料费用、其他费用。
(3)管理上的可行性。当前系统的管理体制是否有条件提供新系统所必需的各种数据,企业最高层领导及各级管理人员对开发建设一个新系统来替代现有系统的需求是否迫切,即新系统的必要性。
(4)开发环境的可行性。企业领导意见是否一致,有无资金,能否抽出骨干力量参加新系统开发等,简单地说就是企业能否为新系统的开发建设提供一个长期良好的环境,这是可行性阶段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2、B/S模式对信息系统的影响?
答:B/S优势:
1、简化了客户端;
2、简化了系统的开发和维护;
3、使用户的操作变得更简单;
4、B/S特别适用于网上信息发布,使得传统的信息系统的功能有所扩展。
1、CRM(客户关系管理)(一)客户数据库是核心资源。
(二)数据库在CRM中都发挥了哪些方面的作
用?
1)数据库可以准确地记录客户信息; 2)帮助企业判定客户的消费标准; 3)
帮助企业在最合适的时间,用最合适的产品满足客户的需要,发展新的销售机会,促进重复购买;
4)帮助企业更准确的搜索定位潜在客户; 5)
建立企业与客户间的紧密联系,从而建
立稳定忠实的客户群体。
(三)数据库应记录哪些内容?
1)基础数据,例如,名称,主营业务,规
模等;
2)
统计数据,例如,客户累计的购买额度,最大/最小购买额,平均额度,购买间隔等;
1)
数据组织方式不同:一般的按照流程组
织;数据仓库按主题组织;
2)
结构化的程度不同:关系型数据库结构
化程度高;数据仓库信息结构不固定;
3)
响应实时性要求不同:一般实时性要求
高;分析性CRM实时性要求不高;
4)
数据抽象程度不同:严格符合业务要求,描述较细节;数据仓库抽象。
2、SCM(供应链管理)(一)
涉及的领域
供应链管理主要涉及到四个领域:供应(Supply)、生产计划(Schedule Plan)、物流(Logistics)、需求(Demand)。
(二)改革的基本原则
1)根据客户所需服务特性,划分客户群; 2)设计企业后勤网络; 3)倾听需求信息; 4)时间延迟;
5)与供应商建立双赢的合作策略; 6)在整个供应链领域,建立信息系统; 7)建立纯净考核准则;
3、供应链环节法的分析方法,五个阶段四个环节?
五个阶段:顾客、零售商、分销商、制造商、供应商;
四个环节:顾客订购环节、补充库存环节、生产环节、获取环节。
4-、SCM软件与ERP软件整合的方法? 答:目前有三种将SCM软件和ERP软件包进行整
合的方法:
第一种是相互一致的方法,即要求供应链中的所有企业都采用同样的系统。在一个大规模的供应链中,这种整合的思路被认为是不可行的。有关信任和安全方面的问题是主要障碍。
第二种整合的思路是开发中介软件(也叫中间软
件或者接口软件)。这种方法虽然非常实际可行,但是
成本却相当昂贵,程序员需要在不同的系统之间建立
就是专门设计用来允许ERP和SCM两个系统共享流程和数据的软件标准,采用标准技术可以大大改善针对每一个软件商开发接口界面进行开发的局面。
5、实施供应链管理系统,应注意的问题? 1)
提高用户信息满意度:应用软件的成熟
度;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培养高素质的实施顾问
2)
正确面对实施面临的挑战:获得合作伙
伴的信任困难;内部对变革的抵触;开始总是错误百出
3)企业领导是系统中的重要一员 4)强化项目管理 5)观念的转变
论述题:信息系统维护的主要内容包括: 1.硬件设备维护。硬件设备应有专职的硬件维护人员来负责,主要有两种类型的维护活动:1)定期保养性维护。2)突发性故障。2。数据维护:数据维护一般是由数据库管理员来负责,主要负责数据库的安全性和完整性以及进行并发性控制。3.软件维护:软件维护主要是指系统中用于程序的维护。
第四篇:高级企业信息管理师选择题考点
1、ERP理论的形成阶段:大致经历了基本MRP阶段、闭环MRP阶段、MRP-Ⅱ阶段及ERP的3、制造业生产管理技术三种主要方法:订货点法、物料需求计划、准时化生产 形成阶段。
4、专利法的特征:①专有性②地域性③时间性
2、为了不出现物料短缺而影响生产的情况出现,则应该在安全库存量的基础上增加—定
5、高级企业信息管理师必须具备能力:①能够分析判断企业经营战略目标对信息化的要的数量库存,因为物料的供应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必须有一定的时间提前期。求②能够以信息化环境进行分析③能够主持制定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
3、订货点法应用条件:物料的消耗相对稳定物料的供应比较稳定物料的需求独立 物料的价格不是很高
4、运行MRP的主要数据:物料的需求信息产品结构采供提前期库存信息
5、建立基本MRP的两个假设:基本MRP是建立在两个假设的基础上:一是生产计划是可行的,即假定有足够的设备、人力和资金来保证生产计划的实现;二是假设采购计划是可行的,即有足够的供货能力和运输能力来保证完成物料供应。
6、工作日历:在日历中标明了生产日期、休息日期和设备检修日
7、计划BOM:主生产计划项目就是通用件、各种基本组件,而系列的变型产品用一个产品大类代码来表示,此时,进行主生产计划生成,需要使用计划BOM作为拆分的标准依据,与标准的BOM相比,它用于主生产展开,因此称为(主生产)计划用物料清单。
8、MRP运算与制订的基本原理 :由最终产品的主生产计划导出有关物料(组件、材料)的需求量与需求时间;根据物料的提前期确定投产或订货时间。
9、MRPⅡ管理模式特点:①计划的一贯性与可行性②管理的系统性③数据共享性④动态应变性⑤模拟预见性⑥物流、资金流的统一
10、准备数据:准备阶段数据可分为三类:初始静态数据 业务输入数据业务输出数据
11、供应链: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
12、供应链的分类:根据供应链的功能模式(物理功能和市场中介功能)有效性供应链和反应性供应链
13、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供应链管理的实质是深入整个供应链的增值环节,将顾客所需的正确的产品(Right Product)能够在正确的时间(Right Time)、按照正确的数量(Right Quantity)、正确的质量(Right Quality)和正确的状态(Right Status)送到正确的地点(Right Place)——即“6R”,并使总成本最小
14、供应链管理主要涉及到四个领域:供应、生产计划、物流、需求
15、供应链流程的环节法分析 :
16、拉动流程:在拉动流程执行过程中,需求是已知的、确定的,而在推动流程执行过程中,需求是未知的,因此必须进行预测
17、供应链管理运作机制:合作机制决策机制激励机制自律机制
18、供应链管理中的决策机制,要求节点企业的决策模式是:群体决策模式
19、SCOR是第一个标准的供应链流程参考模型20、功能性产品:有效性供应链(匹配)反应性供应链(不匹配)
21、虚拟供应链 :可以被看作是:合作伙伴基于专门的信息服务中心提供的技术支持和服务而组建的动态供应链
22、流程重组理论的诞生有三种理论起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价值链理论供应链管理理论核心竞争力理论
23、企业流程重组(BPR):组织环境的变化三个方面:全球化浪潮 技术快速更新顾客至上
24、组织内部的变革:部门割裂完整的流程员工缺乏顾客导向的思想官僚习气严重缺乏资源共享的信息平台
25、流程重组理论的诞生有三种理论起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价值链理论 ·供应链管理理论·核心竞争力理论
26、BPR业务流程的特点:目标性逻辑性层次性
27、BPR的种类从驱动力的角度分: 战略驱动的BPR顾客需求驱动的BPR 信息技术驱动的BPR 从实施范围分:内部重组外部重组
28、BPR的实施原则 七原则说:原则一:围绕最终结果而非具体任务来实施重组工作 二:让后续过程的有关人员参与前端过程 三:将信息处理融入产生该信息的实际工作中去 四;将地域上分散的资源集中化 五:将并行工序连接起来而不是集成其结果 六:决策点下移并将控制融入过程中 七:在源头获取信息
29、流程重组的特点:内部流程规范化改造 30、BPR项目实施的四个阶段步骤:流程识别、流程创新、流程试运行、了解顾客需求
31、BPR的实施技术:标杆管理:标杆管理是一个系统的、持续性的评估过程,通过不断地将企业流程与世界上居领先地位的企业相比较,以获得帮助企业改善经营绩效的信息。流程优化技术:为了实现企业经营策略,为了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企业常常采用次序改变、合并、消除、自动化等方式来重组流程。具体的流程设计基本原则是:E(Eliminate清除S(Simplify)简化 I(Integrate):整合A(Automate):自动化
32、商业智能(BI)的结构和内容:联机分析处理OLAP:它的技术核心是“维”这个概念
33、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1约束理论(TOC)2 准时制生产(JIT)3 精益生产(LP)4敏捷制造(AM)5柔性制造(FMS)6并行工程(CE)7 协同商务(CB)
34、TOC理论帮助企业识别出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存在着哪些制约因素(TOC理论称之为“约束”),并进一步指出如何实施必要的改进来消除这些约束,从而更有效地实现企业目标。(约束和改进消除约束)TOC理论是一套日常管理工具TOC的主要技术工具:思维流程分析法:现实树、当前现实树(描绘当前现实树(CRT)时,即要回答“改进什么”时)、消雾法、未来现实树、负效应枝条、必备树、转变树 物流分析法:典型的“V型物流”企业如炼油厂、钢铁厂等。其特点有:(1)最终产品的种类较原材料的种类多得多;(2)所有的最终产品,其基本的加工过程相同;(3)企业一般是资金密集型且高度专业化的。三步诊断法:明确以市场为导向的观念、改善内部环节、改善外部环境
35、准时制生产(JIT):JIT的目的是减少库存,缩短工时,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JIT与传统生产系统对库存存在不同的认识,体现在:JIT认为库存掩盖了生产管理的问题 JIT的4个基本成功原则,即消除浪费、员工参与决策、供应商参与、全面质量管理 JIT应用与开发的研究:消除浪费研究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采购研究质量研究
36、敏捷制造(AM)敏捷制造的概念:指“能在不可预测的持续变化的竞争环境中使企业繁荣和成长,并具有面对顾客需求的产品和服务驱动的市场做出迅速响应的能力”敏捷制造的三要素:集成高速 人员自信心和责任心(员工不光是有熟练的劳动技能、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责任心和自主意识)。
37、柔性制造(FMS)系统的组成:系统软件:系统软件用以确保柔性制造系统有效地适应中小批量多品种生产的管理、控制及优化工作,包括设计规划软件、生产过程分析软件、生产过程调度软件、系统管理和监控软件。*****************************
1、结构数据模型包含:数据结构、数据操作、数据完整性约束三个部分
2、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原型方法:原型方法是20世纪80年代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在关系数据库系统(RDBS)、第四代程序生成语言(4GL)和各种系统开发生成环境产生的基础之上,提出的一种从设计思想、工具、手段都全新的系统开发方法。
6、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报告内容:①环境分析②制定战略③设计信息化总体架构④拟定信息技术标准⑤项目分派和管理
7、战略信息管理是企业信息管理的高级阶段
8、信息资源管理是战略信息管理的核心
9、中国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由基本指标、效能指标和评议指标三部分组成
10、组织行为学理论基本知识:“组织”概念的定义是要强调组织的几大特征:组织的目的性、结构性、系统性、开放性
11、企业信息化标准规范设计:制定方法: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的建立:基础标准:是面向资源的基本标准,如分类编码标准、数据格式标准等。
12、标准的分类:层级、对象、性质分类法。
13、我国信息化标准规范现状:首先,标准化与企业信息化脱节;其次,企业信息化需要的许多标准缺乏;最后,标准的制定滞后于新技术的发展。
14、CIO处于企业战略决策层,参与企业整体战略的制定,具体负责企业信息化的规划、实施、全面协调各部门的信息化建设。至少有三个基本职责:根据企业的经营战略,考虑和提出企业的信息化战略;负责企业的信息化推进工作,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人员配备、资源调配等;全面负责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工作。
15、信息系统开发建设的主要范围:从企业管理的几个主要领域分析信息系统究竞能给传统生产、销售、财务管理等带来何种革新,企业在制定信息系统总体规划上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考试。①营销管理②生产管理③人力资源管理④财务管理⑤决策支持
16、在设计项目组织时,考虑遵循以下原则:①整体性原则②统一指挥和分工协作原则③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则④均衡性原则
17、项目管理中的度量问题:规模度量:一种方法是用程序的代码行数(LOC)来表示的直接度量方法。
18、业务流程具有一定的逻辑结构,传统的逻辑结构与应用BPR目标逻辑结构有如下差别:①逻辑主体②逻辑联系③逻辑结构的特征
19、系统分析:开发人员同用户一起,通过对当前系统的详细调查和分析充分理解新系统目标,即用户需求,并将它明确地表达成书面资料---系统说明书。系统说明书是系统分析阶段的最后结果,它通过图表和文字说明描述了新系统的逻辑模型。20、系统设计:系统设计说明书是系统设计阶段成果。系统设计阶段的工作是将新系统的逻辑模型转换成物理模型
21、调试:系统的调试大致分为三步进行:第一步是模块调试,即程序调试;第二步是分调,也称子系统调试;第三步是总调,也称系统调试。
22、系统开发的生命周期(SDLC):代表性的“瀑布模型”
23、结构化方法的基本思想:结构化分析:其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一句话:“自顶向下,由粗到细,逐步求精”“自顶向下,逐层分解“
24、结构化设计:以下特点:①相对独立、功能单一的模块结构②块内联系大、块间联系小③采用模块结构图的描述方式。
25、在分析网络应用约束过程中,需要分析的方面包括:政策约束、预算约束和时间约束。
26、网络性能参数:从系统设计、管理、维护等角度来考察,需要有四个性能参数需要重点考虑:吞吐量、利用率、时延和带宽
27、平均故障间隔时间和平均修复时间是两个表示可用性的参数
28、网络管理WEB化的实现方式有两种:代理方式和嵌入方式
29、信息系统维护的组织机构可参考三种形式:一是单域控制模式;二是部门域控制模式;三是主域控制模式。30、系统维护人员岗位分析制度包括:工作分析、工作描述、工作详述等三个阶段。信息系统运作是指把系统当作一种特殊的生产经营工具,通过一系列围绕信息系统的技术操作、管理运行和业务应用等活动,使企业产生或提高经济效益。
31、通过信息系统进行知识管理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借助信息系统实现知识的集约过程、应用过程、交流过程、创新过程。
32、战略信息化应用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支持,比较典型的应用系统有KM(知识管理)、CI(竞争情报)、BI(商业智能)
33、知识在企业中贡献的大小在于数量上的多少,主要取决于知识的流动速度
34、决策分析系统建设的目标主要包括数据仓库系统和辅助决策支持系统两个方面
35、信息系统运作效果:技术方面评价内容:①系统效率②系统可靠性③系统可扩展性④系统可移植性
36、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内容包括:①企业信息资源的开发、调配和组织管理②信息传递与交流组织③信息的揭示、控制与组织④信息研究、咨询与决策⑤信息服务与用户管理
37、制定和执行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制度时,应当注意四个方面的问题:①与其他法规保持一致②适度超前③确保职责分明④要注重原则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结合
38、按照预测的性质,可分为:定性预测法、回归预测法(包括计量经济学模型)、时间序列预测法和组合预测法四类
39、决策支持过程:①情报阶段②设计阶段③选择阶段:对每种方案的利弊加以评价,评估每种方案的可能实施结果,并从中选择出一个最优方案④实施阶段。40、信息资源规划,概括地说,结合信息系统规划,完成三项任务:①建立全企业信息系统的功能模型②建立全企业信息系统的数据模型③建立全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标准
41、信息资源规划的作用:①帮助理清并规范表达用户需求②整合信息资源,实现已有应用系统的集成和集成化的系统开发③指导SCM、ERP、CRM等应用软件的选型及实施
42、信息工程基本原理:①数据位于现代数据处理系统的中心②数据结构是稳定的,处理是多变的③最终用户必须真正参加开发工作
43、战略制定案例分析:第一个问题:业务单位:公司的一个组成部分,它销售一组独特的产品或服务,为一组特殊的客户服务,与一组限定的竞争者竞争。这意味着组织中的单位需要划分或重组以达到一个合适的战略计划分组,叫做战略业务单位。
44、面向资源的管理制度的制定:组织管理制度
45、数据流程调查阶段的工作可分成“收集”和“分析”两个步骤
46、信息运行效益分析可以从企业效益分析、社会效益分析、投入成本分析等三个方面来进行
47、IEM认为信息工程的基本原则是:
1、数据位于现代数据处理系统的中心
2、数据结构是稳定的,处理是多变的
3、最终用户必须真正参加开发工作
48、职业道德:道德准则、道德情操、道德品质的总和 职业道德形式:职业道德往往采用“守则”、“公约”、“规章”等形式。信息管理师职业守则:遵纪守法、恪尽职守;团结合作、热情服务;严谨求实、精益求精;尊重知识、诚信为本;开拓创新、不断进取。
第五篇: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
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
加入WTO后,我国各行各业面临着来自国际、国内的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为应对和赢得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竞争,我国企业必须及时转变管理观念,尽快实现以信息化为核心的管理现代化,进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然而,中国企业(尤其是传统企业)在信息化进程中正面临着一个巨大瓶颈的制约,这个瓶颈既不是技术,也不是资金,而是复合型信息管理人才的匮乏。人才的匮乏严重困扰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正常进行,极大影响了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快速提高。因此,在全社会范围内培养一支既懂管理科学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专业化、正规化的企业信息管理人才队伍已是当务之急。在此背景下,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根据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适时制定并颁布了《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目的在于为我国企业信息管理人员的职业培训和资格认证提供科学规范和法律依据,从而积极、健康地推动我国优秀CIO人才的大批涌现。《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包括基础知识部分和六大职业功能模块(信息化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信息网络构建、信息系统维护、信息系统运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基础知识部分包括信息技术基础、企业管理基础和法律法规基础三部分内容;六大职业功能模块均按级别划分为工作内容、技能要求和相关知识三部分内容。整个《标准》涵盖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全部工作环节,并对相关“技能”和“知识”做出了明确要求。《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以国家法规的形式详细规定了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从业人员应该具备的复合型、综合性技能和知识水平,并明确对相应的职业培训和资格考试的形式、要素和方法进行了规范。可以说,《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既是用人单位衡量企业信息化建设从业人员知识和能力水平的法定依据,又是企业信息化复合型人才培养和资格认证的基本纲领。
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和鉴定考试完全依照《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开展。显然,这一特点既反映了国家考试制度的基本要求,又预示着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将成为中国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领域最规范、最科学、最权威从而最热门的资格证书。
来源:中国企业信息管理师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