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低保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低保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王传雄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下简称“农村低保”)是对持有本市农业户口家庭纯收入低于本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困难居民实行差额救助的制度,是社会救助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的救济制度的改革与发展,其根本目的是保障农村困难居民的基本生活。农村低保制度的建立,较好地保障了农村困难居民的基本生活,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但是,在农村低保制度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一问题,在推进农村低保规范化建设当中,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与完善。
一、当前农村低保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保障对象难界定。根据农村低保制度的定义,保障对象即是家庭纯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困难居民。目前,各地民政部门普遍采用的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办法来确定保障资格;但实际上,这种“农民人均纯收入”办法的测算核定难以落实在具体工作当中,从而很难把好低保对象入口关。与城市低保对象家庭收入测算核定相比,农村居民收入测算核定显得更为复杂。第一,收入的项目繁多。农村居民的家庭收入,除务工等货币收入外,其主要的收入的组成部分种植业、养殖业以山林等实物收入。
第二,实物收入评估核定繁杂。由于种植、养殖等具体项目品种不同,产值、投入及价格也不一样,这些收入的测算核定缺乏一种较为合理的衡量标准。第三,抚(扶)、赡养费以及隐形收入更难核定。另外,还有基层工作人员因人情关系等原因,没有按照低保标准认真核定核实,草率估算,随意填报,导致了一些不符低保条件的对象纳入了保障;少数地方为了平衡关系,但又受保障经费的限制,存在着人为的“拆户保”现象。
(二)保障标准偏低。现行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普遍偏低。以枣阳市为例,大部分镇的保障标准为每人每每人每月80元、60元、30元。一方面,这样低的保障标准,一是很难维系一个农村居民的基本生存需求;二是严重地脱离了实际,如果农村困难居民的家庭收入据实核算的话,符合保障条件的对象恐怕是微乎其微的。另一方面,为了保障农村困难居民的基本生活,只能人为地降低农村低保对象家庭经济收入。这样,必然会造成农村低保政策上的混乱。
(三)工作程序繁杂。农村低保工作程序是参照城市低保工作程序而确定的,实行的是“三级调查、三级评议、三榜公示”。和城市低保工作一样,农村低保的工作重心是落在村委会;与城市低保不同的是,居委会的工作人员是全脱
产的,而村委会干部是半脱产的,他们还有自己的份“责任田”。因此,有些工作程序就难以按部就班到位。
(四)基层工作力量薄弱。基层低保工作人员的严重不足,影响了农村低保工作的正常开展。就目前的镇民政所来说,大部分只有一人,他们不但承担大量民政工作,还要积极参与镇中心工作。实际上,农村低保镇级的调查、评议也只是流于形式。
二、农村低保工作的对策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建立农村低保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平、公正是开展农村低保规范化建设的基础与核心,也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如何解决上述问题?进一步完善农村低保制度,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合理界定保障对象。农村低保对象原则上应该定位在老、弱、病、残等缺乏劳动力的农村困难居民。对于有身体健康、劳动能力正常且处于劳动年龄成员的家庭,原则上不得纳入保障。这样,既可将保障对象资格确定的复杂性进行了简单化,同时,又促使身体健康、劳动能力正常的农
村困难居民通过自身的努力,开展生产自救,摆脱贫困,消除他们等、靠、要的消极依赖思想。
(二)细化家庭收入核定意见。尽可能地细化家庭收入核定指导意见。县级民政部门要结合当地实际,会同财政、统计、农业、物价等部门,深入乡村及市场对农业收入的项目、产值、投入成本及价格进行认真细致地调查;同时“按照扶弱就低”原则,统一家庭收入核定项目、核定标准,促进家庭收入核定的公正与公平。
(三)简化工作程序。基于农村干部“半脱产”的实情,农村低保不能照搬城市低保操作程序。应该实行“三查、三评、一公布”,“三查”即为:村委会入户调查、镇民政所入户核查、县(市、区)民政部门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抽查;“三评”即为村委会、镇、县(市、区)民政部门三级评议;“一公布”即为村委村一榜公布。但是公布的内容一定要齐全,并要设立镇的举报电话。同时,建立受理举报投诉制度,及时受理受理群众的举报与投诉;有明确举报投诉人的,还要将调查处理结果限期反馈给举报投诉人。
(四)据实调整保障标准。农村低保标准应依据农村居民基本生活(包括吃、穿、住、医、教等)必需品的实际需求及各级政府财政实际承受能力等因素确定,并结合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及物价指数的变化不断调整。首先,要根据当地的生活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财政的实际承受能力等实际情况,给农村低保标准一个正确的定位,即定位在生命线、温饱线或发展线。其次,县级民政部门要会同财政、物价、统计等有关部门,对农村居民基本生活必需消费支出或上年度的农民纯收入要据实进行测算,用市场菜篮法或恩格尔系数法,测算出符合当地实际的农村低保标准。
(五)加强社会救助机构建设。一是在民政部、厅、局下设二级机构即社会救助工作管理局,并根据业务量的大小,解决相应的编制,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及必备工作经费和设施。二是加强镇民政所建设,要根据各镇规模的大小、城乡低保等救助对象的人数的多少,配备与工作量相对应的工作人员,解决必要的工作经费。三是村委会要建立社会救助站,落实专人。四是加强社会救助工作队伍建设。县级民政部门要作出培训计划,定期对镇社会救助工作人员进行政治理论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政治理论和业务水平。五是县(市、区)、镇和村三级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工作责,实行责任追究。
作者单位:湖北省襄阳市供销社“三万”工作组
第二篇:浅谈农村低保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农村低保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下简称“农村低保”)是社会救助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的救济制度的改革与发展,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给予救助农村困难群众的新型社会救助制,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是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生活问题的重大举措。其根本目的是保障农村困难居民的基本生活。农村低保制度的实施以来,较好地保障了农村困难居民的基本生活,保障了老年人、农村贫困户、在生产和生活上得到了改善;对多子女不孝老人的老年人得到地帮助。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但是,在农村低保制度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和规范农村低保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改进和完善。
一、当前农村低保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低保对象界定难把握。根据农村低保制度的规定,保障对象即是家庭纯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困难居民。目前,各地民政部门普遍采用的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办法来确定入门资格,但在实际工作中,“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测算核定难以操作,从而很难把好低保对象入口关。与城市低保对象家庭收入测算核定相比,农村居民收入测算核定显得更为复杂。第一,收入的项目繁多。农村居民的家庭收入,除务工等货币收入外,其主要的收入的组成部分种植业、养殖业以山林等实物收入。第二,实物收入评估核定繁杂。由于种植、养殖等具体项目品种不同,产值、投入及价格也不一样,这些收入的测算核定缺乏一种较为合理的衡量标准。第三,抚(扶)、赡养费以及隐形收入更难核定。另外,还有基层工作人员因人情关系等原因,没有按照低保标准认真核定核实,草率估算,随意填报,导致了一些不符低保条件的对象纳入了保障;少数地方为了平衡关系,但又受保障经费的限制,存在着人为的“拆户保”现象。第四,享受低保对象不能分配比例,因地区之间、贫困之间有所区别,要本着因地制宜。
(二)工作程序繁杂。农村低保工作程序是参照城市低保工作程序而确定的,实行的是“三级调查、三级评议、三榜公示”。与城市低保工作相比,低保工作重心都是落在村(居)委会;与城市低保不同的是,居委会的工作人员是全脱产的,而村委会干部是半脱产的,他们还有自己的份“责任田”。因此,有些工作程序难以按部就班落实到位。
(三)基层工作力量薄弱。基层低保工作人员的严重不足,影响了农村低保工作的正常开展。就目前的乡镇社保所来看,大部分只有一人,他们不但承担大量社保工作,还要积极参与乡镇其他中心工作。实际上,农村低保乡镇级的调查、评议也只是流于形式。
(四)助长了四种不正之风。一是助长了懒惰之风。个别困难户是因懒生贫,家里穷得一无所有却成天游手好闲,然而政府还要养着他,许多农民看不惯也很反感。二是助长了赌博风。经常是穷得无米下锅,还去长期赌博。村干部和评议团的人看到他的妻儿可怜还是给他家评上了低保。误认为:吃上低保不出力、不流汗就有钱拿,觉得沾沾自喜,于是不思进取成天等着拿低保金,等、靠、要思想还根植于他们的脑中。三是助长了人情风。少数低保户是社、村、乡镇、县级层层打招呼吃上低保;有少数村社为了本届安定,为了照顾情绪,让历届退职村社干部吃上低保,有个别的已享受了民政部门的各项补助也在吃低保。而特困群体中个别身患绝症和无经济来源的人却未吃上低保。四是助长不孝风,特别是多子女家庭不孝敬父母的现象时有发生,基层为了达到社会和谐让这部分老年人吃上低保,少数家庭双老因病残而子女不闻不问,只靠低保来维持生活。
二、农村低保对策
(一)加大宣传,明确意义。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低保政策的宣传教育力度,明确国家实施这项政策的目的和意义。各地应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让广大困难群众充分了解国家实施农村低保这项制度的目的、意义和办事程序。同时要通过培训,提高基层干部对农村低保工作业务素质和政策水平,提高办事效率。让广大群众充分了解农村低保的范围、条件、程序和诉求渠道。通过宣传教育让群众懂法明理,知谦让廉耻,从思想意识上根除等、靠、要的想法。
(二)严格程序,加强监督。群众收入来源的复杂多样要评议小组来评议,并坚持三榜公示:即村级收入调查和民主评议情况要公示;乡镇政府对低保制度收入的核查情况要公示;县级民政部门对于低保对象的审批结果要公示,通过公开来达到公平、公正。同时要加强对农村低保资金的监管。
(三)完善机构,保证力量。目前,农村低保主要是乡镇社保所人员具体抓,而乡镇社保所普遍只有一至二名工作人员且身兼多职,工作中他们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因此必须加强社保组织的建设力度,抓好人员配备、业务培训等工作。各乡镇要在不突破原有编制总数的前提下,充实人员到社保队伍中,配强配足乡镇专职人员,同时将社保所人员由事业编制纳入行政编制,稳定社保队伍。各级财政要解决乡镇农村低保工作的必要经费,并列入各级财政预算。
(四)加强领导,狠抓实施。各级各部门要廉洁从政,以身作责,不给基层施加压力,确保农村低保顺利实施。一是认真贯彻农村低保实施办法。农村低保是对农村特困群体的最低生活保障,体现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不是对赌博者、懒惰者、子女不孝敬老人的照顾,对这三类低保户要坚决取缔,真正解决民生问题,以树农村正气。二是扎实落实老、伤、残、绝症人员的农村低保。这部分人员既丧失了劳动能力,又无经济来源,更有甚者生活都不能自理,因此,要重点解决他们的最低生活保障,真正把我国的惠民政策落到实处。三是加强监督,确保实施。各级财政、民政部门对上报的农村低保户要认真进行核对,并到村、社实地调查和了解情况,采取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抽查,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大监督力度,对查出有循私舞弊的,必须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第三篇:浅谈农村低保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农村低保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对持有本县农业户口,家庭纯收入低于本县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困难居民,实行差额救助的制度,是社会救助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的救济制度的改革与发展,其根本目的是保障农村困难居民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2007年,我县建立起覆盖全县140万农村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县财政部门积极协助有关部门认真做好农村低保“三级核查、三级评审、三榜公示”等工作,并对资金实行“一卡通”发放,取得了明显成效。通过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财政总投入由2007年的1801万元增加到2009年的4871.58万元,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人数由2007年的47352人增加到2009年的66507人。经过近年来的实践与推进,农村低保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直接影响了低保对象的生产、生活,影响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在推进低保规范化建设中,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与完善。
一、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过低
按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设计标准,农村最低生活标准必须保障低保对象的衣、食、住,适当考虑电、燃料、未成年人义务教育等费用及物价的上涨,我县农村低保对象保障标准平均每人每月是42元,人均一天也就是1.4元钱,现在我县市场上面粉价格是1.3-1.5元/每斤,大米价格都在2.5元/每斤,加上穿衣等费用,低保资金对失去劳动能力的农村低保对象来说无异于是杯水车薪,这样低的保障标准,很难维系一个农村居民的基本生存需求。
(二)保障对象难界定。
保障对象即是家庭纯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困难居民,目前,各地民政部门普遍采用的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办法来确定保障资格;但实际上,这种“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办法难以落实到具体工作当中,第一,收入的项目繁多。农村居民的家庭收入,除务工等货币收入外,其主要收入组成分种植业、养殖业及其他实物收入。第二,实物收入评估核定繁杂。由于种植、养殖等具体项目品种不同,产值投入及价格也不一样,这些收入核算缺乏一种较为合理的衡量标准。另外,有很多基层工作人员因人情关系等原因,没有按照低保标准认真核定核实,草率估算,随意填报,导致了一些不符低保条件的对象纳入了保障;我县现有140万左右农村人口,享受低保的人数66507人,由于僧多粥少,为了平衡关系,又受保障经费的限制,存在着人为的“拆并户”现象。
(三)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退出机制不健全。
基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确定难度大、低保户家庭收入动态监测困难、信息化滞后等原因,一些农村低保户人均收入超过了低保标准线后,不能及时被退出或不愿退出低保等现象时有发生,更有些情况是家庭有人口出嫁多年或去世多年依然享受低保,由于农村低保制度的含金量日益增多,比如低保户子女上大学每年可以申请补助3000元,城乡医疗救助针对低保户不限病种只要住院报了新农合后剩余资金财政还可以给予补助,还有其他就业,住房等方面都有优惠,使一部分人形成了“福利依赖“,受助者不愿放弃福利待遇,宁可不就业或少就业,该制度虽不能使他们摆脱贫困,但至少可以不劳而获。
(四)缺乏有效的组织保障。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一项全新的、长期的社会救助制度,涉及人口众多,需要准确掌握如此庞大人群的家庭收入及其变动情况,接受低保申请和咨询,进行情况核实与审批,这项工作相当繁重,现在基层低保工作人员严重不足,大部分村委会干部都是半脱产的,他们还有自己的一份责任田,有些工作程序很难按部就班到位,就目前乡镇民政办来说,大部分只有一两个人,他们不但承担者大量民政工作,还要积极参与乡镇其他工作,实际上,农村低保村级和乡镇级的调查、评议很多只是流于形式。
(五)财政监管难度大
从目前的农村低保管理办法来看,财政部门主要侧重于低保资金的拨付、发放的过程监管,对个别基层单位未按规定程序操作的行为难以发现及有效监控,财政监管职能难以充分发挥。
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几点建议
(一)据实调整保障标准。首先,农村低保标准应依据农村居民基本生活(包括吃、穿、住、医、教等)必需品的实际需求及各级政府财政实际承受能力等因素确定,并结合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及物价指数的变化不断调整,给农村低保标准一个正确的定位,即定位在生命线、温饱线或发展线。其次,县级民政部门要会同财政、物价、统计等有关部门,对农村居民基本生活必须消费支出或上的农民纯收入要据实进行测算,用市场菜篮法或恩格尔系数法,测算出符合我县实际的农村低保标准。
(二)合理界定保障对象。农村低保对象原则上应该定位在老、弱、病、残等缺乏劳动能力的农村困难居民,对于有身体健康、劳动能力正常且处于劳动年龄成员的家庭,原则上不得纳入保障。这样,既可将保障对象资格确定的复杂性进行了简单化,同时,又促使身体健康、劳动能力正常的农村困难居民通过自身的努力,开展生产自救,摆脱贫困,消除他们等、靠、要的消极依赖思想。
(三)强化政府责任体系,提升工作水平。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落脚点。一是确定各级政府领导负责制。层层签订责任状,通过政府统一组织领导,确保各部门执行政策时相互协作。二是建立科学监督体系。建立审计、财政、监察三位一体的监督网络,完善各部门及财政内部职能科室的监督检查制度。整合监督资源,明确监管部门及相关人员的责任,减少监管部门行政不作为,促进经办单位改进工作方法。三是严格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农村低保制度的,严格追究部门相关人员和地方政府的责任,增加违纪成本,减少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四要设立乡(镇)的举报电话。建立受理举报投诉制度,及时受理群众的举报与投诉;有明确举报投诉人的,还要将调查处理结果限期反馈给举报投诉人。
(四)加强救助机构建设。一是在民政局下设二级机构即社会救助工作管理局,并根据业务量大小,解决相应的编制,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及必备工作经费和设施。二是加强乡镇民政办建设,根据各乡镇规模大小,城乡低保等救助对象的人数多少,配备与工作量相对应的工作人员,解决必要的工作经费。三是村委会要建立社会救助站,落实专人。四是加强社会救助。加强舆论引导,鼓励和支持企业、民间组织、个人对农村低保对象进行帮扶。发动基层党员、干部献爱心、开展邻里互助等活动,让农村低保对象得到社会的关爱。五是对生活不能自理的农村低保对象家庭而言,社会帮扶难达到救助效果,可以让他们到敬老院生活居住,享受五保集中供养待遇。六是保证在农村低保对象生活标准与经济增长相一致基础上,增加农村低保覆盖面。
第四篇:浅析我国农村低保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浅析我国农村低保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发布日期: 2014-05-11 发布:
[关键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现状;问题;对策
一、调查的目的及问卷设计
为了确定农村居民及村干部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了解状况及低保制度的实施状况,笔者于2013年2月对金峡村三社140户农户、4位村干部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对农户的调查分为两种,即低保户和非低保户。由于金峡村居民人口多且居住密集,考虑到样本的集中代表性,笔者仅对该村的一个社进行了调查。发放调查问卷144份,共收回144份,根据研究需要,对数据进行了筛选,剔除关键数据的农户调查样本9份,剩余有效问卷135份,其中农户的有效问卷为131份,村干部有效问卷4份。
二、对金峡村最低生活保障的调查分析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金峡村属于甘肃省靖远县平堡乡,人口总计4300,享受低保的人有360人,受保比例约为8.37%,关于低保的标准,保障标准划分为四个层次:一类对象的保障标准为每人每月117元;二类对象的保障标准为每人每月80元;三类对象的保障标准为每人每月60元;四类对象的保障标准为每人每月50元。
在对农户调查的131份调查样本中,112份为非低保户,19份为低保户,低保户占总样本数的14.5%,高于全村低保比例。调查样本中,男性户主为121人,占92.4%,女性户主为10人,占7.6%,男性户主比重远大于女性。从年龄结构上看,户主年龄在40―49岁的户数为80户,占61%。从家庭类型来看,112户非低保户中,核心家庭(父母与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为73户,占65.2%,主干家庭(父母与一对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为28户,联合家庭(父母与多对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或已婚同辈联合组成的家庭)为11户,占9.8%,在19户低保户中,核心家庭为13户,占68.4%,联合家庭为2户,占10.5%,单身家庭为4户,占21.1%。从家庭人口数来看,在112户非低保户中,家庭人口数在4人以上的为100户,比例为89.3%;在19户低保户中,家庭人口数在4人以上的有12户,比例为63.2%,且多数有老人及高中和高中以上的在读学生,家庭人口数为一人的有4户,占21.1%。从文化程度上看,在112个非低保户总人500人中,接受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有179人,占35.8%;在19个低保户总人68人中,接受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有14人,占20.6%,可以看出低保户的文化程度相对偏低。从职业结构上看,金峡村低保户大都在家务农或外出打工,学生群体成为农村低保家庭救助的主要对象,有慢性病、重大疾病的群众或没有劳动能力的老人也占相当一部分。
(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
1.低保对象和标准难以准确界定
现阶段金峡村确定低保对象的主要依据是家庭收入,但是由于农村居民家庭收入存在复杂性、多样性和不稳定等因素,给确定核算家庭收入带来了较大困难,也给农村低保补助标准的确定增加了难度。一是农村居民家庭收入除了农业收入这一主导性收入外,还有外出打工收入、工资收入(如教师),有6.87%的家庭有除上述之外的其他收入(如出租车收入,养老保险,子女给予等)(如图1)。家庭收入来源的多样化,使得入户核算居民家庭收入时面临较大困难。二是农村家庭收入主要以农业收入为主,农作物等实物性收入占了很大比重,在价值转化过程中,扣除农业生产投入等诸多因素,估价存在较大困难,难以货币化。三是农作物的收成有较强季节性,且受环境因素、自然灾害、市场因素等影响较大,使得家庭收入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
2.低保覆盖面窄,未能实现应保尽保的目的
覆盖面窄是当前我国农村低保制度实施过程中非常棘手的问题,特别是在一些贫困地区,由于地方财政能力有限,应保未保的现象比较普遍。根据调查发现,在131个农户中,有95户认为存在应保未保的现象,比例高达72.5%。根据调查粗略估计,该村低保覆盖面至少应该达到15%才能实现“应保尽保”的目标,而该村的实际低保覆盖面为8.37%,且目前仍然有相当一部分生活困难但与达不到当地救助条件的低保边缘户,难以成为低保对象。在本次调查的112户非低保户中,有14户提出过低保申请,但仍未得到低保,占比为12.5%,有38户认为自己的家庭属于最低收入家庭,占比为33.9%。这一部分贫困家庭最终成为被低保制度排斥的边缘家庭,而实际工作中“低保边缘户”问题也最为棘手。农村低保覆盖面太窄,既对“低保边缘户”造成了一定的社会排斥,又加剧了干群之间、农户之间的矛盾,影响了社会的公平与稳定。
3.农村低保退出机制落实不到位
低保退出机制是农村低保制度公平性的体现,它有利于提高低保资金的有效利用率,促进农村低保制度的健康发展。根据调查发现,农村低保进入机制和资金保障机制发展较快,但农村低保退出机制发展相对缓慢。金峡村出现了进入容易、退出难的问题,福利依赖现象严重。分析调查问卷可知,在19户低保家庭中,有17户仅仅依靠农业收入或出卖体力劳动来维持生计,抵御外在风险的能力很弱,而农村低保制度“含金量”又不断增加,外延不断扩大,低保对象又可享受医疗、危旧房改造、子女教育等各方面的救助。因此,享受低保的困难群体都比较看重低保,不愿意轻易退出。
4.村民对本地低保政策的了解程度低
在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中提到,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情况要进行民主公示。但根据调查发现,农村居民对当地低保政策的了解程度很低,在131个样本中,有78户不清楚低保对象的初审与确定是否进行公示,占比为59.5%,超过样本总数的一半。在问及农户对该村低保政策的了解状况时,有73户表示不了解,有50户表示一知半解,而仅有8户表示了解(如图2所示)。由此可知,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把低保问题上升到民主参与的层面上去看,这使得村委的公示成了一种过场、一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基层工作者进行民主公示的积极性,不利于农村低保的有效实施。
5.低保工作中存在违规违法行为
由于基层力量薄弱,监督机制不健全以及农村低保工作监督具有难度等,导致基层工作的粗放化以及人情保、关系保等违规违法行为的出现。以金峡村为例,在131户调查样本中,有60户认为在低保家庭的评审中人情保、关系保的现象很普遍。在村级评议阶段,村支书和村主任在低保户的确定中起着重要作用,群众对农村低保程序的公平、公正有意见。
三、对有效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对策建议
(一)科学核算家庭收入,准确界定低保对象
核定家庭收入是确定低保对象的关键环节,能否科学准确的核算家庭收入,直接影响到农村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际效果。针对家庭收入核算中遇到的困难,可引入家计调查方式对家庭收入进行分类核算。在家庭固定收入方面,可采取逐项计算的方式。第一,对粮食、果木、畜禽等种、养殖收入,在扣除必要的生产成本后,可依据市场价格进行测算;第二,对有固定工作的家庭成员,按实际工资计算;第三,对外出务工人员,按务工地最低工资标准计算收入。在家庭非固定收入方面,可采取家计调查的方式。这部分收入主要是家庭经营的偶然性收入,打临工获取的报酬或外出务工人员的部分隐形收入,子女提供的抚养(赡养)费,以及亲朋馈赠的收入等。家计调查要求工作人员入户调查,走访邻里,细心观察,并在民主评议的基础上,反复核查,避免漏保、错保现象的发生,维持社会的公平、公正。
(二)逐步扩大覆盖面,适当兼顾对低保边缘户的救助
获得社会救助或最低生活保障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因而应覆盖所有亟需生活救助的贫困群体,体现全民性。目前我国农村低保覆盖面不断扩大,但从总体上来看其“应保尽保”目标还远未达到。完善农村低保制度要逐步扩大低保覆盖面,以确保所有符合救助条件的贫困农民均能获得低保救助,使其分享到社会改革发展的成果。而且,随着低保制度的不断完善,要适当考虑对低保边缘户的救助,以防止低保边缘户的生活与低保对象出现明显反差,造成社会不公平。在适当的情况下,农村低保制度可将低保边缘户纳入其中通盘考虑。
(三)加强低保动态管理,逐步完善退出机制
低保对象的动态管理,必须从完善低保户收入监控体系,建立低保档案信息系统入手,并依据低保人员致贫原因进行分类管理。管理人员必须在定期审核的基础上,根据档案信息定期或不定期对低保对象的家庭经济状况进行入户调查,对困难程度缓解,达到低保线上的人员促使其及时退出,对收入发生变动但仍在低保线下的,应根据实际情况或增或减,切实做到补差标准有升有降,享受人员有进有退。
低保退出机制应当提供相应的脱贫辅助措施,保证低保对象在退出后能维持正常的基本活动。第一,帮助低保人员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生产经营,加大对农村低保对象进行专项农业技术推广,引导其科技致富。第二,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内容的职业技能培训,使低保人员能掌握一技之长,提高他们在社会上自谋职业、自我生存发展的能力。第三,加大文化扶贫力度,培育农民文化自觉的意识,转变思想观念,让他们树立感恩思想,培育他们乐观向上、自立自强的精神。
(四)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思想教育
基层工作人员有义务向基层民众宣传低保政策,让广大民众了解低保政策,保证困难群众从该政策中获益。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媒体、街头标语等形式,广泛宣传农村低保制度的政策规定。让困难群众了解低保申请条件和审批程序,发挥群众和社会的监督作用,督促农村低保工作公开、透明、规范操作,最大限度地保护农村贫困居民的基本权益。另一方面,政府通过总结和宣传各地的好经验、好做法,积极动员社会各种力量参与到社会救助中来,使农村低保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下健康有序地发展。
公民参与公共决策可以提高政策的合法性,但一些农民素质偏低、思想观念落后,不能有效地参与到低保的建设与管理中来。因而,对农民进行教育与培训,如在村委会定期开办讲座,向村民介绍与他们利益相关的政策措施等,增强农民的权利意识,让农民参与到低保政策的执行中来,提高政策在村民中的可接受性,保证低保的顺利实施。
(五)设置独立的基层低保工作岗位,实现工作人员专业化
低保工作要获得实质性进展和长足进步,离不开一支专业化的基层工作队伍。加强基层低保
工作人员的专业化建设,除了要建立相对独立的基层低保工作岗位之外,还应对岗位的任职资格、工资待遇、保险福利等加以明确规范。同时,还应加强对低保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培训内容要涉及与低保有关的政策、法规的学习和掌握,还要注重现代化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的培养。
第五篇:当前农村低保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农村低保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
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 时间:
2008-04-24 09:20
于江 刘健 烟台市民政局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下简称“农村低保”)是社会救助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的救济制度的改革与深化,是国家为保障农村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帮助解决他们生活中遇到的特殊困难而建立的一项制度。自1996年以来,烟台市坚持整体规划、精心实施、多途并举、相互配套、规范管理的原则,不断加快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设步伐,农村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了有效的保障,促进了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截止到2007年底,全市共有农村低保对象76499人,县均农村低保标准为每人每年1138元(最高的为1400元),月人均补助水平46元。近年来特别是去年以来,各级民政部门按照摸清底数,扩大范围,提高标准,加强管理,逐步实现应保尽保的工作思路,狠抓落实,扎实推进,农村低保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基层实际操作中也遇到一些问题。现就当前基层农村低保工作存在问题及下步对策建议,作一简要阐述。
存在问题
一是保障对象的界定不规范。目前,确定农村低保对象的标准和范围仍然达不到规范化和透明化。谁应作为低保对象,谁不应作为低保对象?目前各级民政部门普遍采用的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办法来计算,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政府确定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家庭和人员应列入保障对象,且重点是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或抚养人的人员,因伤致贫人员,因病致贫人员,因灾及其他原因致贫人员。但实际上,这种“农民人均纯收入”办法的计算由于程序复杂、项目繁多、计算繁琐而难以落实在具体实施中,从而很难把好低保对象入口关。和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收人有其自身特点,使得在收入界定上存在一定困难:第一,收入难以货币化。由于农村居民收入中粮食等实物收入占相当比重,在价值转化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第二,收入的不稳定性。除农作物收成的季节性及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等因素外,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也增大了收入的不稳定性。第三,相关农村社保制度未完全普及。特别是由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还未完全普及,那些丧失劳动能力和经济来源的老年人口其生活、就医、子女求学等方面的困难加大。在审查、审核低保对象时,个别地方还存在人户分离,把年老父母与子女分开,单独由父母申请农村低保,而把法律规定由子女承担的赡养义务推向政府。此外,有的基层工作人员还因人情关系的原因,没有按照低保标准认真核定核实,草率估算,随意填报,将不属于低保对象的人确定为低保对象,使一些人钻空子、占便宜;有的基层工作人员觉得困难人数多,工作难做,得罪人还不得安宁,所以宁愿少报也不多得罪人。在县一级上,可能有的县市区为了多争取上级拨款而多报困难人数,也可能有的县市区为了减轻本级财政的负担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拒之门外。
二是保障标准的确定仍偏低。目前,烟台市农村低保标准是根据农村居民的平均实际收入和消费水平,市场综合物价指数,以及经济发展状况和财政收入状况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来确定。测算的依据是按保障基本生活的原则进行。由于全市经济、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全市平均保障标准(1138元/人.年)目前看来还是不算太高,而各县市区情况不同也造成了农村低保标准和范围存在较大差别。例如,莱山区和开发区的农村低保标准已达到1400元,低保人员人均月补差分别达到58元和70元;而栖霞市的农村低保只有900元,低保人员人均月补差也仅有33元。由于部分县市区农村低保标准相对偏低,因此实施范围相对较窄,覆盖面不大。目前全市已纳入农村低保的贫困农民共有76499人,不足全市农村居民总数的3%。农村低保标准偏低,远不能满足农村困难群众的实际需要,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其困难,达不到保障基本生活的效果,而每个月三十几元的补差标准相对于当前的物价水平来说,也只能是杯水车薪。
三是保障资金的落实不到位。低保资金能否很好落实,直接影响到农村低保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低保预算资金落实不及时,是导致低保金发放难的直接原因。据调研得知,县级农村低保资金的来源渠道主要包括上级下拨的低保资金(即省、市两级低保补助资金)和县级安排的低保预算资金(目前烟台市大部分县市区已取消了乡镇一级负担农村低保资金)两大部分。2007年,山东省财政安排的643万元和烟台市财政安排的289万元农村低保补助资金已落实。实际上,这两部分补助资金12月份才由省、市两级财政拨给各县市区,但是2007年全市县一级财政预算计划安排农村低保专项资金2332万元,至三季度末落实不到1500万元,缺口仍然很大,导致了有的县市区由于资金不到位,没有按计划落实,特别是新增人员的农村低保金迟迟未能发放,一直拖到年底,等省、市两级低保补助资金到位后,才陆续进行发放。另一方面,低保资金短缺和落实不及时也影响了全面实现农村低保应保尽保的目标。2007年烟台市纳入农村低保范围的人数为7.6万人,如果加上因为患大病和遭受自然灾害而生活窘迫的农民,还不止这个数字。
四是配套措施的落实不完善。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全面建设农村低保制度的配套措施仍不完善,农村低保制度在与农村其他社会保障制度衔接上缺乏协调性。最低生活保障主要是解决低保对象的最低生活需求,保障其生存,但仅靠有限的低保金是难于解决低保对象大病治疗、子女教育以及其他不可预料的突发事件造成的生活困难。因此,需要有关部门建立和完善与之相关的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生产、司法等专项救助制度,以提高农村低保工作的整体水平,确保农村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如果这些配套措施不落实,农村低保制度建设将成“镜之花,水中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更是空谈。唯有配套好各项优惠政策,才能更加有效地帮助困难群众摆脱贫困。
五是基层工作力量较为薄弱。基层低保工作人员的严重不足,已影响了工作的开展。目前,烟台市纳入农村低保的困难群众已有7万多人,到今年将有可能增加到8万人享受农村低保,涉及的低保金有4000多万元。这就要求各级民政部门具体负责农村低保工作操作和运行外,还需要设立专门的低保工作机构和配备低保工作人员。但目前全市只有部分县市区设立了专门低保科或低保中心,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编制。可以想象,一个县市区少则上千名多则上万名低保对象,仅家庭收入核查都应接不暇,更不用说实行动态管理,因此工作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为了完成工作,只有采取应付的方式,造成了农村低保工作不到位。而到乡镇(街道)一级仅设民政助理1-2人负责,而且是兼职。乡镇(街道)民政办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是根据传统的民政业务种类和工作量来安排的。近年来,就新增加了城乡低保、城乡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大病救助以及其他配套社会救助等主要民政工作。政策性强、对象多、覆盖范围广的社会救助全面实施以后,乡、村两级的民政社会救助工作量和工作难度空前加大,并呈继续加大之势,原有力量显然不能适应现有工作需要,严重制约了农村低保工作的进一步规范管理和长远发展。可见,给农村低保工作配备机构和专职人员已是刻不容缓。
对策建议
(一)科学测算收入、准确界定低保对象。农村低保制度是保证农村贫困群众基本生活的最后一道防线,而科学准确地测算低保申请人的家庭收入是确定保障对象及补助标准的主要依据,家庭收入的类别应为种植、养殖、加工、劳务等纯收入和接受或应该接受的扶(抚、赡)养费等。由于农村家庭经营收入类别繁杂,价格按地域高低不一,因此在家庭收入的具体计算上,应本着宜粗不宜细的原则,制定一个科学的量化标准(比如农作物的地域亩产量、扶养费支出比例等),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分类进行匡算,但必须计算纯收入。如种植、养殖、加工等收入的计算,应以总收入减去种养加过程的投入费用,才能计算出实际收入。
(二)适时提高保障标准。农村低保标准应依据农村居民基本生活(包括吃、穿、住、医、教等)必需品的实际需求及各级政府财政实际承受能力等因素确定,并结合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及物价指数的变化不断调整,由当地政府予以公布。保障标准既不宜过低也不宜过高,确定过低保障不了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确定过高政府财力又难以承受,也易助长人的隋性,助长不劳而获的思想。所以,农村低保标准要实行科学化管理,不断缩小保障水平和农村贫困群众的实际生活需求之间的差距,缩小贫富差距和城乡差别。依据国际贫困线法(贫困线标准应为人均纯收入的1/3)和恩格尔系数法(贫困线标准应为食品支出占人均生活消费总支出的1/2),结合物价指数变化,并考虑到各级财政的承受能力,建议到十一五末,农村低保标准应不低于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4。
(三)切实落实农村低保专项资金和工作经费。政府最基本的职能之一是为公众谋福利。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各级财政均应适时农村低保工作的投入,不断增加低保资金预算和工作经费投入,增长幅度应与经济发展增幅同步,并可以考虑从福利彩票公益金中安排一定数额资金作为低保资金或工作经费。另外,为使低保资金能尽快地落实到低保对象手中,建议上级下拨到县级的低保补助资金的拨付时间由每年年中或年底调整到每年年初,到下一年年初再根据上年实际发生额进行冲抵。农村低保资金在发放方式上应实行社会化发放,由县级财政部门根据同级民政部门提出的发放名单和金额,以财政涉农资金“一本通”的方式直接发放到户。
(四)认真落实与农村低保相关的各项配套政策。农村低保制度是农村社会救助体系中基础性的兜底制度,与农村其它专项救助制度相比,在救助对象和保障功能方面有明显的区别,既不能相互替代,又需要衔接配套。只有以农村低保制度为基础,把各项救助制度有机结合,才能形成针对农村贫困人口的多层次、全方位的救助体系,构建保障农村贫困群众基本生活的安全网。各级政府在实施农村低保制度的过程中,应积极探索构建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健全对农村困难群众的长效帮扶机制,各有关部门要对低保对象在医疗、教育、住房、法律援助等方面制定有关优惠政策或帮扶措施,提供及时、必要的救助。
(五)尽快设立低保工作机构并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随着去年下半年以来农村低保扩面工作的深入开展,目前各地农村低保人数都有大幅度增加,具体工作极其繁重,因此市、县、乡、村各级有必要配备相应机构和工作人员。由于大量的具体工作在乡镇(街道)一级中进行,因此要特别注重在乡镇(街道)设立低保工作站并配备相应专职工作人员,具体负责低保工作。村(居)委会可从村(居)干部中派出专门工作人员负责相应的低保工作。对于编制落实困难或暂时无法落实的,可由民政部门内部调剂解决,以保证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