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型的三种模式[五篇材料]

时间:2019-05-12 12:48: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经济转型的三种模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经济转型的三种模式》。

第一篇:经济转型的三种模式

近代城市化进程始于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和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发,一座座向社会提供矿产品及其初加工产品的矿业城市相继诞生。矿业的快速发展,加速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也带来了资源消耗加剧、环境污染严重、产业结构失衡和就业形势严峻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发达国家陆续对矿业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进行探索,积累了不少经验。

英国伯明翰:以服务业为中心,脱胎换骨,旧貌变新颜

伯明翰是一座典型的煤炭城市,曾享有长达一个半世纪的“世界工厂”名声。直至上世纪70年代,伯明翰的就业人口中仍有近半数捧的是制造业的饭碗,至2003年这一比例已下降到20%,预计到2010年将持续下降到10%。从20世纪70—80年代开始,伯明翰经历了向非工业化城市转型的漫长历程。

布林商业街是伯明翰城市改造的一座里程碑,标志着伯明翰由一个工业化城市转变成以服务业为龙头的非工业化城市。布林商业街位于伯明翰市中心,于1964年竣工,是一组典型的20世纪60年代风格的水泥建筑。20世纪80年代后期,查尔斯王储在谈到布林街时曾毫不留情地说:“它没有吸引力,没有人情味,没有个性。它是一场被策划的意外祸害。”当时,布林被公认是伯明翰衰败和不堪入目的标志。而今日的布林,却成为伯明翰发展非矿产业、实行非工业化转型的新象征。经耗资5亿英镑的改造,布林已脱胎换骨。明亮的玻璃顶街道和空中走廊,开放的室内室外公共空间的巧妙转换,上百家品牌店,热闹的可供文艺表演的广场、食品铺、咖啡室和娱乐中心,等等,将昔日“水泥丛林”的灰暗面目一扫而光。布林的重新开张,为伯明翰创造了8000个就业岗位,带来了每年1.8亿英镑的收入。伯明翰市政议会在制订城市改造方案时,不单单考虑经济转型,也把市政建设和文化建设视为转型的重要内容。此举对伯明翰转型的影响真是非同小可。伯明翰从实际情况出发,把转型重点放在发展金融业、专业咨询、零售业尤其是会展业方面。伯明翰位于伦敦和英国工业革命发源地曼彻斯特的中点,得交通地利之便。为了发展会展业,伯明翰加大市政服务和文化设施建设的力度。1991年,伯明翰市政议会斥巨资建成国际会议中心。国际会议中心的建立吸引了私营地产商,各种会展场所和旅馆相继出现。市政议会前的维多利亚广场改造完毕后,又引发了私营地产商的新一轮投资热。

伯明翰的运河水道比意大利威尼斯的还要长,虽然这些水道已少有货船的踪影,但“运河游”却一直是英国相当热门的旅游项目,很多英国人夏季携家带口租船度假,在船上一呆就是一两个星期,甚至更久。现在,伯明翰运河两旁,昔日的工厂多已改建成为旅游服务的餐馆和酒吧。市政议会还沿运河安装了触摸式屏幕,既介绍运河和伯明翰的历史,也推荐伯明翰的众多消费场所。

法国洛林:综合措施多管齐下

洛林是法国历史上以铁矿、煤矿资源丰富而著称的重化工基地。自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洛林开始下大气力实施经济转型战略。其间,他们采取了多管齐下的综合性措施:一是彻底关闭煤矿、铁矿、炼钢厂等生产成本高、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的企业。比如煤炭,虽有资源,但因矿井较深、开采吨煤成本大大高于世界市场煤炭价格,于是采取了逐步放弃的政策,至2005年煤矿已全部关闭。尽管铁矿资源丰富,但由于钢铁工业成本高,吨钢销售价远高于进口,所以干脆将采矿、炼铁、炼钢企业全部关闭。二是根据国际市场的需要,重点选择发展核电、计算机、激光、电子、生物制药、环保机械和汽车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三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提高其技术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四是制订优惠政策,吸引外资,使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与国际接轨。

洛林还把煤炭产业转型同国土整治结合起来,并列入整个地区规划。为此,专门成立国土整治部门,负责处理和解决衰老矿区遗留的土地污染、闲置场地重新有效利用的问题。自1979年起,洛林设立援助受影响工业的专项基金。企业关闭后,进行重新改造包装,或建设居民住宅、娱乐中心,或植树种草、美化环境。

洛林还注重创建企业创业园,扶持失业人员创办小企业,在初期和成长期为之提供各种服务。在洛林地区,转型后创办的10人以下的小企业星罗棋布,占全部企业的90%以上。洛林把培训职工作为安排失业者重新就业的重要途径,培训后可供选择的职业岗位达100多种。与此同时,洛林市政府还对安置煤矿富余人员的企业实行税收和信贷优惠,对聘用下岗矿工的公司每吸纳1人资助3万法郎。

洛林经济转型大约花了30多年时间,整个地区由衰退走向了新生。

德国莱茵—鲁尔区:矿产业与非矿产业同时得到发展

莱茵—鲁尔区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中积累了多方面经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矿产业和非矿产业同时得到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得以优化。

第一,重视煤炭生产及就地加工,促进经济综合发展。鲁尔煤炭自1804年起进入现代化开采阶段,1939年达到1.3亿吨。1982年鲁尔煤田商品煤产量为7024万吨。近年由于采取限产政策,2001年煤产量降至5450万吨,2005年又进一步降至约2000万吨。鲁尔区对煤炭注重就地加工,与电力、钢铁、煤化工、建材等联合生产,同时重视轻工、农业发展。莱茵—鲁尔区虽是工业及人口密集区,但至今农牧用地仍占土地面积的40%,谷物、肉类及牛奶产量相当高。

第二,根据市场需要实行“再工业化”。莱茵—鲁尔区重型化的经济结构,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面临危机,煤及钢产量不振,重型机械销路呆滞,工业结构老化,煤矿工人及人口外移。为此,联邦及州政府制订新的区域规划,发展以知识技术密集型工业为重点的新产业,同时加强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改造传统工业的措施主要有:将煤业向利伯河以北发展,减少煤矿数量,扩大煤炭公司,使采煤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96.8%,居世界首位,煤液化合成汽油质量高于石油提炼的汽油;钢铁厂从东部向莱茵河岸集中并以杜伊斯堡为中心。建立石油化工、汽车、电子、电器、精密机械和仪表、纺织服装等新工业部门,并使之迅速发展。第三,美化矿区环境,有效控制污染。在鲁尔河上修建100多个澄清池净化污水,废弃煤矸石山培土植树铺草,塌陷矿区辟成湖泊疗养地。区内人均占有绿地130平方米。各工厂建立粉尘有害气体回收处理装置,排放不达标不准生产。如今矿区已是绿色田园,有3000多个公园,黑烟遮天蔽日已成为历史。

第四,制订和执行区域规划及城市规划,平衡生产力布局。全区已高度城镇化,区内无相差悬殊的先进与落后地区之分。城市群分为三大片,各城市发展有所侧重,不追求把大城市都建设成政治经济文化等功能齐全、规模过大的综合中心。各城市都悉心保护自己的古建筑及文化纪念地,从而形成个性化的城市功能和建筑风貌。

日本北九州和夕张:煤炭产区转型成高新技术区和旅游中心

北九州是日本著名的煤矿产区。为推动经济转型,日本政府对九州地区煤矿实行全面退出的关闭政策,用了10年左右的时间将该区域转换成高新技术产业区。在推进北九州产业转型的过程中,主要采取的措施有:一是从企业层次推动。对开发区内安置煤炭工人及其子女就业的企业给予补助,视用人比例的高低给予差别优惠。二是从政策法规上予以保证。为此,陆续发布了《煤炭产业合理化临时措施法》、《煤炭离职人员临时措施法》、《产煤地区振兴临时措施法》和《煤炭对策大纲》。三是落实人才培训工程。对失业煤炭工人实行免费培训,然后帮助其再就业。四是对原煤炭生产场地进行复垦改造。将关闭的煤炭生产矿井改造成旅游景点和科普教育场地,使之继续发挥作用。

北海道夕张市同样是“煤炭之都”,却走出一条与北九州完全不同的道路。夕张地处山区的狭长谷地,19世纪末因发现煤炭资源而成为煤城。20世纪40—60年代,夕张达到鼎盛时期,人口升至11万,年产煤400余万吨,占北海道煤炭总产量的20%。1963年,日本政府决定削减煤炭生产,以煤炭为支柱产业的夕张被迫进行经济转型,于1990年3月关闭了最后一个煤矿,彻底告别了作为“煤炭之都”的历史。

夕张四面环山,昼夜温差大,而且土质优良,土壤中含有养分丰富的火山灰,自然条件非常有利于甜瓜生长。自1961年起,夕张农民历经40年杂交试验,终于成功培育出新的甜瓜品种,创造了夕张历史上首个“日本第一”的产品,成为畅销日本的高档名牌水果,每年仅甜瓜一项收入就占全市农业收入的90%以上。

夕张并不具有天然旅游资源,但基于“煤炭之都”的历史背景,围绕一个“煤”字策划旅游景点,修建了集教育、娱乐功能于一身的煤炭历史村(博物馆)。此外,夕张还开设了机器人科学馆、动物博物馆、冒险家游乐场等设施,修建了滑雪场,使男女老幼、爱好各异的游客都能在此度过愉快的时光。自1990年起,夕张每年2月组织一次电影节,随着国内外知名影星的到来,商机也不断涌现。2003年,夕张电影资料馆问世,又成为一处新的旅游景点。近10年来,每年前往夕张观光的游客达160万—230万人次,到煤炭博物馆参观的人数达40万—50万人次。

休斯敦:发挥市场作用,促进经济多元化发展

休斯敦的转型模式是按照延伸传统产业(石油)、新建主导产业(航天)、带动相关产业(金属加工和食品加工)、完善基础产业(交通通信)这样的顺序逐步推进的。每一步都运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功能,使城市从起初的石油城市变成以石油为主、包括多种产业集群组成的综合性基地,变成集资本、知识、技术密集和高新技术于一身的现代化大都市。

休斯敦是一个巨大的石油中心,石油工业积累起来的巨额财富使它具有发展多元产业的雄厚基础。尽管石油和石化工业居于支配地位,休斯敦的经济结构却并不单一,而是属于经济学家们所说的“纵向组合”:以石油与天然气为基础,依次而上是石油化工、金属加工以及食品加工、交通运输等多种产业。每一种产业都形成由初级产品到高端产品的产业链,整个城市则形成既竞争又协调配合的循环经济网络。美国钢铁公司在这里设有全国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的钢铁厂。休斯敦及其港口是全美头号小麦出口地,菜牛与大米出口也占有重要的地位。这里还拥有全国最先进的医疗服务体系、许多大的法律事务所和其他较为完备的社会服务体系。

休斯敦的管理者把城市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他们通过为企业提供服务和种种优惠措施,如土地、基建、经营费用价格低廉等,以求保持城市长久繁荣。但由于城市缺乏全面规划,不断兼并周围地区和一味实行自由企业制度,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问题随之逐渐凸现出来。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休斯敦市通过征收销售税和制定有约束力的土地规划法等措施,大力改善城市交通和环境状况。1992年,休斯敦被美国《幸运》杂志评为“能应付21世纪全球性竞争挑战的最佳城市”。全美60个最佳商城,休斯敦名列第二。90年代初休斯敦还被评为全美30个大城市中减少交通堵塞成绩最佳的城市。在美国300个城市的清洁、环保和美化评比中,休斯敦名列第一,并获得“废物处理业的硅谷”称号。有益的启示

从发达国家矿业城市和地区经济转型的实践来看,由于各国、各地区的自然及社会经济条件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相同。欧盟国家主要依靠政府的干预,美国休斯敦主要依靠

市场调节,而日本则通过产业政策对相关行业及城市进行结构调整。发达国家对于矿业城市和衰退产业的援助方式主要有资金援助、技术援助、政策优惠等,基本对策包括产业多元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把市政和文化建设作为转型重要内容、地方财政支援以及吸引企业参与等,具体措施有建立预警系统、紧急经济援助、就业培训、建立社区赔偿基金和专项保险机制、鼓励地方参与和企业的地方购买、实施区域规划、促进协调发展、综合考虑环境和经济效益、促进污染地开发和再利用等。

研究发达国家的这些做法和经验,无疑对我们富有启迪意义。我国矿业城市在资源型产业的形成、发展、现实状况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点,完全照搬国外做法难以奏效,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既要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更要不断创造和总结自己的经验,走自己的矿业城市转型之路。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

第二篇:经济转型的三种模式

城市转型是城市发展进程及发展方向的重大变化、重大转折,是城市发展道路及发展模式的大变革。城市经过较长一段时期的发展,都面临着从产业结构、城市功能、城市建设等进行全面调整与转型的要求,以适应城市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转型是世界各大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共同课题。芝加哥、伦敦、新加坡、香港等许多世界先进城市在自身发展的道路上,都经历过城市转型的风雨历程,它们的成功转型模式和经验将给处于经济转型阶段的无锡带来一些借鉴和启示。

模式一:产业多元化战略――芝加哥以服务业为主的多元化经济体系

产业多元化战略一般是由原来资源采掘加工或传统制造业等单一的产业格局,转变为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等多元产业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无论是传统工业城市,还是资源型城市,实施产业多元化战略是世界城市经济转型中应用最广、最典型的转型模式。下面以美国芝加哥实施产业结构多元化转型的成功经验为例来说明。

芝加哥在实施产业多元化战略,推动城市经济转型过程中,逐渐站到了各个领域的最前沿,形成了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极具特色的多元化经济体系。

芝加哥是美国老工业城市之一,历史上芝加哥经济结构的主要基础是商业贸易和制造业,尤其是重工业,位于城市南部的钢铁工业、金属加工和机械制造业,以及市区的食品加工、印刷业历来是芝加哥的经济支柱。但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美国工业结构的转型,重工业的重要性日益下降,就业岗位大量减少,1967年到1982年制造业就业减少了46%,有1/4的工厂被关闭。面对复杂的城市经济、社会问题,芝加哥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对策实施产业多元化战略,进行产业调整、转型与升级,到20世纪90年代芝加哥基本完成了经济调整与转型,重新复兴。

芝加哥经济转型的主要措施可总结为以下方面:

一是重点推动第三产业发展。芝加哥政府在分析原有产业结构的基础上,提出重点发展第三产业。芝加哥充分发挥并加强了传统金融贸易中心的地位,大力发展商业贸易、金融业、会议展览及旅游业,使服务业成为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在经历了数十年的经济结构调整以后,芝加哥逐步建立了以服务业为主的多元化的经济体系。1990年至2002年期间,芝加哥服务型经济的重要地位急速提升,使其在商务服务业领域的表现毫不逊色于纽约,10年间服务业就业岗位总量增长了82%,达到56.58万人。

二是大力吸引投资,积极发展高科技产业。作为一个国际城市,芝加哥大力吸引外资,到1998年底,大芝加哥地区共有外资企业3400个,提供就业岗位24万个。除了外资,芝加哥也成功地吸引了不少本国跨国企业。值得注意的是,芝加哥致力引进新兴高科技工业中的管理、研发、营销等价值链高端部门。如波音飞机公司的总部原在西雅图,但当芝加哥政府得知波音公司为了接近市场而有意迁往美国中部地区时,主动向波音公司提出优惠条件,终于使波音总部迁入芝加哥。波音总部的迁入为芝加哥带来了300多位高级市场管理、项目开发专家。

三是立足传统优势工业,调整制造业产业结构。在经济调整过程中,芝加哥并没有因为追求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而完全放弃传统制造业,而是重点扶植如包装工业、食品加工及

金属加工等传统优势制造产业,不断调整优化制造业产业结构。

模式二:产业更新战略――伦敦创意产业推进城市更新运动

产业更新战略,即利用资源开发所积累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或借助外部力量,建立起基本不依赖原有资源的全新产业群,把原来从事资源开发的人员转移到新兴的产业上来。如用三产替代二产,用高新技术产业替代传统产业,用高附加值产业替代低附加值产业,用“多产业支撑”替代“一产独撑”等等。产业更新模式无疑是最彻底的产业转型模式,它摆脱了对原有资源的依赖。下面以英国伦敦发展创意产业,实施产业更新战略的成功经验为例来说明。

伦敦通过发展创意产业实现了城市产业更新,从一个传统的工业和金融服务业城市成功转型成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

第一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大伦敦这个传统的工业中心开始衰落,环境污染和房地产昂贵等问题日益突出。大伦敦规划指导产业向伦敦西部发展,还规划了里丁、斯拉夫、布拉克尼尔等新镇,并限制高污染工业的进入,这些都从客观上为新兴产业的发展与集聚创造了条件。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伦敦开始实施以银行业等服务业替代传统工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战略,获得了很大成功。产业结构从制造业为主转向以金融、贸易、旅游等第三产业为主,商业和金融服务部门及其他一些高科技支撑的产业创造的就业占到全市1/3,并且生产出40%的财富。伦敦成为全球第一大国际金融中心,金融业和金融区的发展对大伦敦地区和英国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牵引作用。伦敦金融区的GDP占伦敦GDP的14%,占整个英国GDP的2%。经过近20年的发展,伦敦的金融服务、商业服务业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疲态。但伦敦对此早有预见,成功借助创意产业实现了城市的产业结构又一次优化和升级。

第三阶段:进入21世纪,创意产业已经成为伦敦重要的经济支柱和核心产业。在伦敦,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彻底改变过去的商业模式,不再以生产制造为中心来做思考,更强调创意、营销等概念。位于伦敦东区的霍克斯顿临近剑桥大学,聚集了500多家创意企业和大量优秀的创意人才,是世界著名的创意产业园区。《哈利波特》自1997年问世以来,全系列书已卖了2亿本,以数码特效制作的电影,首集在全球缔造5亿多美元的票房,一系列电脑游戏软件,销售也破数百万套;“古墓奇兵”系列游戏,全球至今已销售2800万套。文化创意产业所创造的财富仅次于金融服务产业,同时也是第三大容纳就业人口的产业领域,是增长最快的产业。2003年,英国首相战略小组指出,用就业和产出衡量,伦敦创意产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已经超过了金融业,一年中伦敦的境内外游客在艺术文化方面的花费超过了60亿英镑。据《伦敦市长文化战略草案》的数据,伦敦的文化创意产业估计年产值为250亿-290亿英镑,从业人员达到52.5万。而且,伦敦创意产业人均产值也远远超过全国的水平,2005年伦敦创意产业人均产值为2500英镑左右,几乎是全国创意产业人均产值1300英镑的一倍。

模式三:产业高端环节战略――新加坡从“制造基地”到“总部基地”

产业高端环节战略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高端产业以及产业的研发、营

销等价值链高端环节,并将一些传统的低端产业或处于价值链低端的产业环节适时适度地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实现城市的产业转型和功能提升。纽约、新加坡、香港、东京等国际大都市都是发展产业高端环节实现城市转型的典型。下面以新加坡为例来探讨实施产业高端环节战略这一转型模式。

新加坡城市转型经历了一个典型的从“制造基地”到“总部基地”的发展历程,成为发展总部经济的全球典范。新加坡国土面积不大、人口只有四百多万,却一直是亚洲经济发展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自1959年独立以来,新加坡经过40多年的发展,产业结构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经历了三次成功转型,即从传统的转口贸易转向发展“进口替代”工业;从进口替代转向发展出口导向工业,打造亚洲国际金融中心;从“制造基地”转向“总部基地”,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高端产业。如今,新加坡已经转变为云集了绝大部分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新兴工业国家,新加坡总部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典型的从“制造基地”到“总部基地”的发展历程。

在以总部经济为核心的城市转型过程中,新加坡主要推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一是政策大力引导奠定总部经济基础。20世纪80年代初,新加坡全面接受了跨国公司的资本、技术和管理模式,为后来总部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新加坡十分注重发展金融和商业服务业,政府先后制定《1972预算报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经济发展规划》(1981年)和《新加坡经济:新方向》(1986),确立了亚太地区金融中心和商贸中心的地位。新加坡还制定了吸引“总部”的差别性优惠政策,包括特准国际贸易计划、商业总部计划、营业总部地位和跨国营业总部奖励等,对不同类型的总部给予针对性的优惠政策,并提供良好的环境、服务及设施。如对从事五大商品交易的国际贸易机构,营业额超过2亿新元或具有全球贸易网络及良好公司业绩等条件的公司每年只征收10%的公司所得税;政府授予“区域总部”头衔的企业将享有15%的税务优惠;获颁“国际总部”称号的企业除享有区域总部企业的优惠外,还可获得额外优惠。

二是总部经济引导产业转型。上世纪80年代,在新加坡吸引大量跨国公司总部入驻的同时,制造业成本的上升又迫使企业将制造环节外迁,新加坡政府在此期间,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既使总部及研发部门留在新加坡,又加快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目前,新加坡制造业基本属于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先进制造业占GDP比重超过四分之一,拥有不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尖端科技产品,被称作国际高新产业中心和技术服务中心。现代服务业也是新加坡的支柱产业,200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已占GDP的64%,其中商业服务(包括对外贸易)、交通通讯、批发零售、金融服务等是服务业最主要的行业。在金融(银行、保险、会计、律师、审计)、交通(快捷的空运、海运和高效的港口)、商业、酒店餐饮等领域发展迅速,被公认为东南亚地区的金融中心、运输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

三是确立全球总部经济城市地位。新加坡已无可争议地成为东南亚乃至全球著名的总部聚集地之一,在全球化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选择新加坡作为进军东南亚的起点,更多的跨国公司通过在新加坡设立地区总部实施其海外扩张战略。目前,共约有7000多家跨国公司到新加坡投资,其中许多世界500强公司,如惠普、壳牌、佳能、IBM、朗讯、联邦快递等都在新加坡设立了分部。跨国公司在新加坡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电子、电信、信息科技、化学、银行、保险、旅游、高级餐饮及建筑业等。2006年6

月1日,德国大众汽车公司、瑞典伊莱克斯电器公司、英国布莱克韦尔出版公司等8家国际企业在新加坡设立了区域总部,这8家国际企业区域总部将为新加坡带来857个就业机会和每年2亿多新元(约1.5新元兑换1美元)的商业开支。大量跨国公司和外国企业的进入,不仅带来了大量资金、科技、管理经验和国际人才,还吸引了众多银行的进入,从而使新加坡逐步跨入国际市场轨道,成为全球企业总部之都。

世界先进城市经济转型的成功模式为我市城市经济转型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但也应注意到,由于城市规模、发展阶段、发展模式和发展重点的不同,其经济转型的方向和模式也各不相同。处于经济转型期的城市,应立足于城市自身特点、针对具体发展问题,有选择地借鉴并创新世界先进城市经济转型模式。我市属于传统加工制造型城市,可适当借鉴芝加哥模式,采取产业多元化战略实现城市经济的成功转型。只有立足城市发展实际,在借鉴成功转型模式和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加以创新,才能探索出适合城市发展阶段、发展特点的经济转型模式

第三篇:经济转型

经济结构转型

中国当前经济工作的重点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在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正以前瞻的目光面向未来。中国经济转型,不仅将为国内发展奠定基础,对推动世界经济健康发展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也具有深远意义。温家宝在报告中指出,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夯实长远发展基础。我们把保增长与调结构紧密结合起来,加快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经济转型的必然性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有望恢复性增长,国际金融市场渐趋稳定,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趋势没有改变,世界经济格局大变革、大调整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仍然脆弱,金融领域风险没有完全消除,各国刺激政策退出抉择艰难,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和主要货币汇率可能加剧波动,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加上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资源等全球性问题错综复杂,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多。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比如,经济增长中投资所占比重过大、一些地方“三高”(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产业尚未得到根本遏制、一些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根本的出路在于调整结构,推进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社会经济的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转型措施

措施一:继续推进重点产业调整振兴。

①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用好技改专项资金,引导企业开发新产品和节能降耗。

 ②促进企业兼并重组。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推动优势企业兼并困难企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 ③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引导企业以品牌、标准、服务和效益为重点,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强化社会责任。切实加强市场监管和诚信体系建设,努力把我国产品质量提高到新水平。

措施二: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决定国家的未来,必须抓住机遇,明确重点,有所作为。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

措施三: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o ①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

抓紧修订中小企业划分标准,加快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信息服务网络和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进一步减少、简化行政审批,坚决清理和取消不合理收费。②继续落实财政对中小企业支持政策。对部分小型微利企业实行所得税优惠政策。中央财政预算内技术改造专项投资要覆盖中小企业,地方政府也要加大投入。

 ③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完善小企业信贷考核体系。鼓励建立小企

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切实解决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措施四:加快发展服务业。

①大力发展金融、物流、信息、研发、工业设计、商务、节能环保服务等面向生产的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有机融合。

 ②大力发展市政公用事业、房地产和物业服务、社区服务等面向民生的服

务业,加快发展旅游业,积极拓展新型服务领域。

 ③农村服务业基础薄弱、发展潜力大,要加快构建和完善以生产销售、科

技信息和金融服务为主体的农村生产生活服务体系。

 ④加快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服务业准入制度,鼓励社会资本进入。进一步

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逐步实现国家鼓励类服务业用电、用水、用气、用热与工业基本同价。

措施五: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和持久战。

①要以工业、交通、建筑为重点,大力推进节能,提高能源效率。 ②要加强环境保护。积极推进重点流域区域环境治理及城镇污水垃圾处

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重金属污染综合整治等工作。

o

第四篇:加快经济转型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适应国际经济环境新变化的迫切要求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途径

(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更好地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在需要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理念的形成历程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理念的提出

(二)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危机后的新发展

三、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和重大战略”的理解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反映,是对我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历史必然性的深刻把握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对经济发展指导原则的新发展新跨越

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五个坚持”

(一)坚持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二)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支撑

(三)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四)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五)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措施

(一)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二)促进节能减排

(三)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特征”。这是对现实的清醒判断,也是对未来的关键抉择。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现代化“三步走”战略成功走过两步,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赛程过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处在关键时期。现实的压力让我们清醒地看到,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尽管改革发展的成绩巨大,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相当突出: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实现质与量的统一、快与好的统一、物与人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离不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但发展中也面临许多问题,如经济结构不够合理,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投资、出口、消费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越来越大,收入分配关系亟待理顺,等等。所有这些,都凸显了实现科学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性、紧迫性。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适应国际经济环境新变化的迫切要求

从国际上看,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它不仅导致世界经济的深度衰退,而且也带来了全球金融体系和世界经济格局的重大调整。过去那种亚洲生产、欧美消费、资源大国提供资源的模式将难以为继。世界经济包括贸易未来将进入增速减缓的时期,围绕着市场、资源、技术等方面的国际竞争更加剧烈,同时能源安全、资源安全、粮食安全、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

国际金融危机暴露了全球经济增长模式的不可持续性,以发达国家过度消费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需求动力结构正在发生变化,而新兴市场国家的需求增长在短期内还难以完全承担起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突显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弊端。在“后危机时代”,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抢占世界经济发展新的制高点,把握好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离不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形势的复杂变化,全球经济可能在较长时间里处于低速增长,我国发展的外部空间将受到制约;全球科技和产业变革、国家间贸易关系的调整,将使我国未来发展面临的国际产业、技术竞争更加激烈;应对气候变化的博弈和能源资源的获取,粮食供求形势和金融体制的变化调整,也将影响我国经济安全。各国在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同时,都在抓紧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为未来更高水平的发展做准备。美国等发达国家重新重视实体经济,纷纷推出绿色新政、再工业化等战略,力图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领域扩大优势、抢占制高点。在这一新的背景下,如果我们不能尽快适应世情变化,改变传统发展模式,就很难更好地抵御各种风险冲击,就很难改变在国际产业链中处于低端位置的状况,就很难保障能源资源安全。只有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经济增长更多地建立在扩大内需、结构优化、科技创新的基础上,才能应对新的挑战,在未来的国际经济竞争格局中赢得主动,扩大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空间。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为基础,除此以外,至少还应包含经济结构的优化、社会结构的改善、环境的治理和美化、收入分配的合理化等,它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因此,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除了涉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之外,还需要统筹兼顾处理好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比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内涵更广,要求更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贯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必将引起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过去,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重增长、轻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不高。二是发展的成果没有很好地惠及民生。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上述不合理发展方式的冲击。进入后危机时代,发达国家抢占发展制高点的战略意图,更加剧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紧迫性。因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形势所迫、大势所趋。“十二五”期间我国将面临很多的转型,包括从总量到结构、从投资到消费、从二元到一元、从开放到全球、从增长到发展等等。能否成功转型,既关系到我们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又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途径

日本内阁于2011年2月14上午公布了2010年日本名义GDP总值。数据显示,经季节性因素调整后,日本去年10-12月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折合成年率下降1.1%,总计为54742亿美元。日媒报道说,尽管美元贬值有利于日本GDP换算美元时数值提高,但抵不过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势头,2010年日本GDP低于中国2011年1月公布的58786亿美元,日本已经正式交出了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位置。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表示,中国经济总量的增加、位次的提高使中华民族复兴的物质基础更牢固。“我们一方面要看到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也要看到我们的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我们还有很多重大的经济结构需要优化。单位GDP所消耗的能源、水和资源比较高,我们在经济发展的质量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均GDP排序在100位以后。这是中国的现实,我们要冷静客观地对待这个现实。事实上,GDP只是总体经济实力的一个方面,如果从整体经济实力来看,如经济结构、增长方式、发展阶段人均GDP来看,中日差距很大。GDP是衡量一国经济实力的核心指标之一,但不是唯一指标。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世界位次不断提升是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但同时更要看到,中国经济的差距和不足,看到百姓生活水平仍待提高,看到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漫长。“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GDP不但只有日本的十分之一,甚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而日本的发展,比如城乡之间、经济社会之间的发展比较平衡,而我们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差距很大。”相对于GDP总量,人均GDP能更好地反映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数据,中国人均GDP在世界排在第100位左右。按照每人每天1美元收入的联合国标准,中国仍有1.5亿贫困人口。

当前,我国人均GDP已近4000美元。从国际经验来看,这个阶段既拥有继续发展的有利条件,也处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环顾全球,成功启动现代化进程的国家不在少数,能够持续推进现代化进程并最终获得成功却不多见。不少国家在迈入现代化进程后,最初的发展势头相当不错,后来却出现停滞甚至发生逆转,关键原因就是没有及时对发展方式作出调整。对于我国而言,要成功应对挑战,保持现代化的连续性,就必须把握全局、抓住机遇,使发展方式的转变,由市场的自发走向改革的自觉。

发展是第一要务。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和挑战都前所未有。在过去的10年中,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就意味着未来5年中国的发展将要在“世界第二”这样一个起点上往前走。人均GDP将超过3900美元甚至突破4000美元,意味着中国社会已经开始从中等收入国家迈向高收入国家。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虽然我们的经济总量是世界第二,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排在世界第99位,人均国民总收入更是排在世界100位之后。

从“十二五”时期国内外各方面的情况看,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仍然具备较多的有利条件,但同时也存在诸多挑战。一方面,城市与农村、沿海与内地的差距扩大以及经济与社会、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等一些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成为影响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另一方面,伴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消费行为、社会利益格局和大众诉求也在发生深刻变化,这些都对现有的增长模式提出了重大挑战。从国际上看,能够达到中等收入的国家不少,但能跨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的却不多,根源就在于不平衡、不协调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不可持续,在于发展的模式没有根据世情、国情和发展阶段的变化而转变,最终落入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我们要在这一重要时期实现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就必须未雨绸缪,切实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抓住机遇、趋利避害、化解矛盾,这样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关键所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改变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大力提升管理水平,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关键。目前,我国在这些方面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产业结构不合理,突出的是一产不稳、二产不强、三产不足;缺乏核心技术,主要是因为投入不足、机制不健全和人才不足;管理方式粗放,主要是决策机制不灵、内控机制不严、组织管理不精细。2009年,我国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明显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008年单位研究开发经费产出的发明专利仅为韩国的1/5。创新效率不高使得我国对外技术依赖程度较高。比如,我国服务业比重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0多个百分点,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规模和质量远不能满足需求,这不仅加大了资源环境压力,也不利于缓解就业矛盾。要根本解决我国产业发展中的结构、技术和管理等方面问题,必须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各项改革,完善市场体制,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增强经济的竞争力。

(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破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的重大举措

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这一基础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这些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未来五年发展有许多有利条件,比如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科技教育等发展的基础条件不断完善。改革开放使得发展的活力和潜力进一步释放等等。但在社会发生深刻变化中,也存在许多不利因素。

不利的因素集中表现在,就是我们发展当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这个经济发展、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的矛盾更加突出了、加剧了。第二个问题就是几个方面失调,包括我们需求结构过多地依赖出口、依赖投资,我们的产业结构,三次产业结构发展过多地依赖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比重相对是比较低的,你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什么?应该依靠科技、依靠体制的活力,应该依靠管理的创新,但是相对来说,我们更多还是依靠物质投入,这个也应该转变。第三个就是妨碍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体制、机制障碍还比较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就举世瞩目,但能源资源消费也大量增加。2009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是美国的2.9倍、日本的4.9倍、欧盟的4.3倍、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消费的铁矿石、粗钢、氧化铝和水泥分别达到8.7亿吨、5.67亿吨、2600万吨和16亿吨,约占世界消费总量的54%、43%、34%和52%。为了满足国内经济发展需要,能源资源进口越来越多,2009年石油、铁矿石等资源的进口依存

度都超过了50%。我国自然资源禀赋总体较差、人均拥有资源量偏低,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正在逐步提高,能源资源供应风险明显增加。如果说一些短缺资源可以通过进口解决,而生态环境是无法直接进口的。当前,很多地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环境承载能力下降。近年来,一系列水污染事件,一些地区的重金属污染事件,再三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面高度关注。如果继续沿着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增长路子走下去,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约束将进一步加剧,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将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只有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才能增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更好地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在需要

经济发展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是经济发展的有效保障。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改革成果,是“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内容。“十一五”期间,我国在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的同时,社会事业较快发展,民生得到较好保障,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分别比“十五”末实际增长了47%和38%,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是,也要看到,有的地方,经济发展了,青山绿水没有了,群众生活质量的改善与经济增长不相匹配;居民收入总体水平不断提高,但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偏低,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有所扩大;在教育、医疗、保障性住房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领域,投入不足,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等问题仍较突出,这些都不同程度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破解这些难题,出路在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始终把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工作首位,努力使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每一场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都要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标准。对社会主义中国而言,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从来就不是单纯的财富积累,而是不断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顺应人民的新期待,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证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让人民从发展中共享成果,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第五篇:经济转型升级

经济转型升级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是2010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也是决定江苏经济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到优先发展的位置,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规划引导,推动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等产业实现更大突破;下更大力气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坚持不懈抓好节能减排,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充分利用沿海开发开放和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有利条件,统筹推进苏北振兴、苏南提升和苏中崛起,在更大范围内优化生产力布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向创新型经济转型是江苏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的发展正在经历第三次经济转型。第一次转型以发展乡镇企业为标志,实现了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历史转变。第二次转型以扩大对外开放为动力,实现了向开放型经济的转型。现在正处于第三次转型的阶段,核心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由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向创新型经济升级,着力建设“三个高地”:就是建设产业高地、创新高地和人才高地;加快实现“三个提升”:就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围绕这一目标,发展理念要进一步转变,发展路径要进一步转轨,产业发展要进一步转型。

首先要关注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了解全球科技发展的最新趋势,立足自身优势和现实基础,重点培育和发展六大新兴产业。

一是新能源产业。围绕再生能源利用、新能源设备制造和智能电网三大重点,加快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集团,使新能源产业成为江苏的战略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二是新材料产业。依托骨干企业,加大投入力度,提高研发能力,加快新材料产业化进程。

三是新医药产业。以生物制药、现代中药为重点,积极开展重大技术项目攻关及科技成果产业化工作,着力引进一批技术领先的知名企业和重大项目,加快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特色优势明显的医药产业群。

四是环保产业。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低碳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发展环保新技术,开发环保新产品,加强环保基地建设,促进环保产业扩大规模、提升水平。

五是软件和服务外包。积极开拓市场,加快软件园和苏南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带建设,实现从中低端向高端、从一般外包向品牌外包转变,着力提升软件和服务外包发展水平。六是新传感网产业。努力突破核心技术,加快建立产业基地。在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的同时,要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发展,推动制造业向研发设计和营销服务两端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产业竞争力。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幅度提高服务业占GDP比重、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其次,要着力推进自主创新。

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科技服务“四大平台”,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使更多的“江苏制造”变为“江苏创造”。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为重点,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做大做强一批科技型企业,建设一批功能完善、高水平的创新载体。最后,要突出抓好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

在大规模培训人才、提高人才素质的同时,大力引进高端人才,大幅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到突出位置,实行优先投入,实施更加优惠的政策,特别要重视引进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创新团队。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深化改革,锐意创新,为发展创新型经济输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另外,苏南、苏中、苏北经济基础不同,所处的发展阶段也有差异,发展模式的多元化,既是江苏的重要特点,也为我们转型升级拓展了广阔的空间。要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处理好产业转移和产业转型的关系,发展新兴产业与发展传统产业的关系,立足当前保增长与着眼长远促转型的关系,企业主动、市场驱动与政府推动的关系,推动经济又好又快持续发展。

下载经济转型的三种模式[五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经济转型的三种模式[五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经济网点转型

    根植六种文化铸造精品网点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以来,XXXXXXXX着力在统筹兼顾中夯实学的基础,在解决问题中抓牢做的关键,XXXX把党章党规和系列讲话作为党员“必修课”,注重......

    经济转型成果如何分享

    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是国情的呼唤、中央的部署、时代的使命。金融危机的影响并未远去,二次探底的警钟仍在敲响;土地、资源、环境等优势流失,传统的发展动力正在减弱;工资要集......

    国外现代农业三种模式

    国外现代农业三种模式1、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短缺型典型的国家是荷兰,以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量和种植高附加值农产品为主要特色。荷兰人多地狭,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435人,堪称世......

    关于课堂教学的三种模式

    关于课堂教学的三种模式 前言: 最近到山西新绛中学去考察了课堂教学改革,引发了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度思考。其实,任何改革,它的宗旨都是打破满堂灌,解放学生,真正让学生动起来,......

    英语阅读教学三种模式

    英语阅读教学三种模式: (一)、bottom-up approach自下而上模式:即生词短语→单句理解→段落理解→全文理解,强调阅读中的语言形式。 (二)、top-down approach 自上而下模式:即全文理......

    三种课堂教学模式(xiexiebang推荐)

    三种课堂教学模式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路宽 本文概要: 我们的教育教学就是在体验生活本身,只不过是把生活加以高度浓缩进行集中体验罢了。关键在于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体验的......

    三种双语模式(合集五篇)

    英语教学的主要三种双语模式 1.全外语型(沉浸式)双语教学,以外语教授教学内容,本民族语不用于教学模式之中,乃至学校也不用本民族语,以便是学生沉浸于弱势语言之中。 2.混合式双语教......

    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型:鄞州模式

    鄞州推动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型的经验与启示 省委十三届三次、四次全会明确提出,要推动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型,加快形成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经济布局和发展方式。这是全面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