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必要性[5篇材料]

时间:2019-05-12 12:45: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第一篇: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摘要】:民族的兴盛,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当代高中生却忽略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对祖国的传统文化越来越陌生,渐行渐远,甚至是产生了冷漠感。殊不知没有“源头活水”,就不会出现清澈沟渠;没有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做根基,就不会有今日的璀璨文明。作为语文教师,应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己任, 在教学过程中将传统文化渗透于语文教学中,引领学生走近传统——了解传统——解读传统——继承发扬传统,从而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作者单位】:江西省新建县第一中学熊艳

【关键词】: 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渗透必要性

【正文】:

“文化之于人,正如水之于鱼,一方水养一方鱼,无文化之国家,无文化之民族,无文化之人群,便如无水之鱼,无本之木,欲求成长发展而永无可能。”先哲们很早就告诉我们这个道理:无论是民族的发展还是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文化。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文化母体,它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精神,培育了一代又一代自强、仁爱、勤奋、探索、创新、助人为乐的优秀人才。作为语文教师,应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己任,在教学过程中将传统文化渗透于语文教学中,引领学生走近传统——了解传统——解读传统——继承发扬传统,因为传承传统文化不仅关乎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祖国的未来,民族的昌盛。下面笔者就从青少年的成长与社会的发展两个方面谈谈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一)塑造青少年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熏陶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原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著名学者刘国正认为:“中国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如胶似漆,密不可分。多年来,我们对这方面探索甚感不足。学习传统文化,使语文教育丰富多彩,不再是干巴巴的几条筋,还增进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它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高尚情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全文刊登在《成才之路》杂志)

第二篇: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思想,是一个长远的目标,一个国家的发展,不应该只是经济的发展,更应该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因此,高中语文教学肩负着这一重要的使命。

【关键词】传统文化 诗歌 戏曲

高中语文教学的目的,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对高考,其中,得高分成了时下高中语文教学心照不宣的努力目标,而且师生为此疲于应战,又不能说不。其实,拿高分有时是促进学好语文的一个动力,但这个动力太统治一切了,就会影响高中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向,就整个国民素质和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而言,分数未免太急功近利了,作为教师,两头都得顾,在不影响高考拿分的前提下,要着眼于渗透我国的传统文化,这是每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身上肩负的不可推卸的责任。为此我做了如下的努力。

一、让诗歌教学变的厚重

诗歌教学之所以有一席之地,是因为在高考试卷中,有诗歌阅读这个题型,说实话,教师在教学中有不得已而为之的嫌疑,并不是出于诗歌本身的魅力而主动去探索。面对这一文化瑰宝,其实不应该由高考来作动力,他应该是一个举国上下达成共识的自发的爱国行为。就单个人而言,力量毕竟是单薄的,但只要有人为此努力,就是值得鼓励和赞扬的。这坚定了我为之努力的决心。如何让诗歌教学变的厚重?其主旨就是要在诗歌教学中渗透我国灿烂的传统文化,民风民俗,提高学生本身的国民素质和爱国情怀。例如:在诗歌教学中渗透我国的传统节日,了解古人在传统节日中的习俗。其中,《元日》就是一首这样的古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尤眨?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爆竹是古代驱年兽的必燃物,将竹子置于火上,燃烧时发出噼噼啪啪的清脆的响声,用以驱邪,后来逐渐演化成现在的鞭炮。屠苏是什么呢?当我问起这个问题,学生一时蒙住了,不知屠苏为何物,为此,我让学生查阅资料,自己解决这个问题,经过查询,学生们恍然大悟,了解到原来屠苏是一种酒。古时候的风俗,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里,元旦取出来,全家老小朝东喝屠苏酒。祛病消灾。为此我给学生们讲到古人的生活习惯,有些是很不错的。比如这种屠苏酒,就是一种药酒,它能祛病消灾,强身健体,而且酒能舒筋活血,再加上屠苏的药用价值,人们自然身体康健,并逐年流传。像这种酒文化,在别的诗歌当中也可以看到。比如李白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猛一看,似乎酒里有很多绿色的小蚂蚁,是另一种药酒蚂蚁酒吗?若细究,其实则不然,这首诗讲的是好友相聚,在一个冬日的黄昏,天色渐晚,似乎有一场雪要飘洒下来,林中小屋里,老友相对,小酌几杯,酒是新酿,里面还有像绿色的小蚂蚁一样的酒糟,新酒佳酿,老友相陪,这是怎样的一种难得的情怀呢?屋外天色将晚,屋内红泥小火炉里的火暖暖的,任谁都有喝一杯的冲动,更何况是面对老友?酒文化让诗歌变的厚重。

二、在戏曲文化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传统文学中的一部分,有一种是学生很排斥的,那就是传统文学里的戏曲,学生们因为年轻气盛,所以接受不了慢节奏的戏曲文化,咿咿呀呀的唱,让学生反感,如何让这一传统文化继续被传承?我选择了他们最感兴趣的爱情主题,我把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展示给学生们,让他们感受戏曲的魅力。里面的经典唱词发人深省。学生们可以探讨爱情的问题。自由大胆的追求爱情,在封建礼教束缚的时代,是多麽难能可贵?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他表达了一种向往理想爱情的追求,我还将戏曲知识补充了进去,使得学生这一方面的知识变得更丰富。

三、渗透传统节日和传统精神

高中语文教学中同样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传统节日。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写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便是极力渲染民间欢度元宵佳节时的热闹景象;杜牧有诗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不正是民间传统节日清明节;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写道“于是怀石,遂自投泊罗以死”,这正是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来历;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说“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这里的“ 初七”指的便是七夕情人节;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中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此处“ 明月”即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月亮,说的就是中秋节;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里说的就是九九重阳节。诸如此类的例子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是贯穿始终的。

传统精神指导着对学生的传统美德的教育,促使着学生了解和认识我们本民族的民族精神、道德观念,影响着塑造期的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影响着学生的人格修养以及思维方式。在民族精神方面,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厚德载物的宽容性,是属于我们传统文化中必须认同的。在世界观和价值观方面,中学文言文中表现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主要有两种:一是重义轻利,一是尚君唯上? 在思维方式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维方式是充满辩证法的整体观的。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思想,是一个长远的目标,一个国家的发展,不应该只是经济的发展,更应该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因此,高中语文教学肩负着这一重要的使命。

第三篇:浅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浅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摘 要:高中语文是培养学生交际、汲取文化知识等的重要科目,而高中生作为未来祖国的希望,在传承传统的文化方面具有重大作用。现如今教育进入了不断的改革,语文也逐步担任起继承名族文化的任务。本文就高中语文教学现状和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简单的向如何将传统文化渗透于高中语文教学中展开研究。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一个国家的语言是绝对不可以脱离其传统文化的,语文只有渗透了传统文化才有灵魂,即便当今时代语文的教育已经进入了新的改革,但是现在的高中语文课堂依旧存在一些弊端,对于传统文化没有做到足够的重视,所以本文将简单讨论如何将传统文化渗透于高中语文教学中[1]。

一、高中语文教学现状

高中语文课堂对于学生的要求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高,但是却依旧存在以下两点教学弊端。

1.教学模式单一

虽然现在提倡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但我们多数地方为了追求分数仍然采取老师讲,学生听的老旧模式。学生上课失去主动性,完全被动的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但是由于语文这门科目的特殊性,对想象力和思考能力的要求很高,单一的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使学生们的思维都变得狭窄。

2.教学内容刻板

语文这门科目本身就没有什么所谓的标准答案,而现代许多条条框框的标准答案把学生变得十分拘束,在语文教学中,照本宣科,内容十分的刻板,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经常忽视[2]。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都是我国文化发展的核心,一个国家传统的优良文化有必要代代相传。将传统文化渗透于高中的语文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们的爱国精神,让学生们一直以中国为荣,并且在长时间的传统文化的传授过程当中,逐渐养成许多传统文化中的优良美德,并且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们的情操,随之学生们所掌握的知识也越来越丰富。

三、如何将传统文化渗透于高中语文教学中

1.将古诗词和传统文化融为一体

古诗词的教学在语文课堂上使不可忽视的重要一部分,优美的古诗词从古代流传到当今,里面沉淀着满满的传统文化,所以为了将传统文化渗透于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上,首先就要将古诗词的教学和传统文化融为一体,《孟子》中曾有这样一句话: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句话的主要含义是:上天将重大使命安排在这个人身上,首先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受到煎熬,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使他饿的体无完肤,使他身体变得十分虚弱,使他做事错乱不顺心顺意,从而使他心理承受能力增加、性格变得坚韧不拔,增加他所没有的才能。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像来是我们国家传统文化所宣扬的,该古诗主要是指万事都必须经过苦难、磨练,才能达到成功,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铭记自己的理想抱负,老师在课堂上讲授该古诗时,一定要联系我国的传统文化,将优良的美德传承给下一代,重点培养学生们故事中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和永不服输的理想抱负,教会学生从古诗词当中寻找中国的传统文化,主动的投入语文课堂中,和老师、同学们一起将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2.将作文教学和传统文化融为一体

作文向来是考验学生整个高中语文的标准,因为作文中文字表达、语言、技巧等都可以很明确的反映出该学生的语文功底。

一篇文章的题目就是整篇文章的灵魂,老师在教学写议论文时,可以导向性的以一些和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词语,如拾金不昧、尊老爱幼等,从根本上帮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用辩证的思想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入进去,更好的为祖国传统文化发展做准备[3]。

除了教学写议论文之外,老师还可以以半命题的形式,例如,写一篇关于“仁”的文章,仁这个字眼最早出现在诗经的洵美且仁当中,接下来就是论语中的智者乐山,仁者乐水,这些都是高中古诗词中必备诗句,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学生们首先会从语文书上的相关例子找起,这样就可以潜移默化的将这些古诗词运用进作文当中,从而帮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这些古诗词,更广泛的传承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时传统文化的重要一部分,每年的清明节、端午节等,老师都可以安排写与其相关的作文,曾有一句诗这样说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是带着忧伤的,学生通过描述清明节所发生的事,帮助学生们更好的了解清明节的背景,从而使学生们更好的?鞒兄泄?传统。

3.将四大名著和传统文化融为一体

中国的《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是高中语文必读的四大名著,老师可以每周安排一次语文阅读课,要求学生们阅读其中一本书,慢慢品读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陶冶学生们的情操[4]。

结语

所以通过以上简单的论述可以得到以下结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语文作为高中教学中的重要科目,老师一定要多元化的将传统文化渗透于语文课堂的教学中,保证每个学生都学习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且将其发扬光大,为我国未来发展做出贡献,帮助我国发展的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田新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方法[J].文学教育(上),2017(07):58-59.[2]王晓艳.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教育现代化,2017,4(12):238-239.[3]米家卓.浅谈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课外语文,2016(22):120-121.[4]朱志刚.浅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J].学周刊,2016(30):192-193.

第四篇: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浅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

贵州省兴仁县大山中学黄国超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灿烂文化史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包罗万象、源远流长。提到传统文化,人们就会想到“天人合一”的哲思想;想到成熟、准确、丰富而优美的熟语;想到先秦散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更会想到“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的做人准则;毫无疑问,这些都是我们的传统文化的精华。然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并非都是值得弘扬传承的,如:“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条扁担抱着走。” 的婚姻模式,就有悖于我国现行的《婚姻法》。所以,我们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时,更应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外来文化在中国不断传播蔓延,甚至泛滥,比如,大部分学生、社会人都迷上了过洋节,而淡化了我们自己的春节、端午节等等。传统文化作用在逐渐减弱,受到了空前冷遇。尤其在我们上语文课时,对传统文化基础知识方面很少涉及,或者基本没有涉及过,原因是害怕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这是我们教学的思维误区。所以,我们必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讲解一些基本的传统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让他们意识到传统文化之美,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真正价值,自觉地去继承与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提升全民族的文化素养。

而语文恰好是传统文化的载体,语文课程是最具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的,她能涵盖伦理道德、艺术审美、哲学思想等元素,融载道、载情、载史于一体。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既感受、体验到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表现力、生命力,又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开阔视野,提高审美情趣和精神品格,形成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语文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现行中学语文教材蕴涵着丰富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那些传诵已久、脍炙人口的篇章,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精神。因此,依据《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语文教学要在注重语言积累、感悟、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的同时,通过文化的感染、思想的熏陶、精神的提升,建构人文精神与人文性格,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地人生观,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我走上教师岗位即开始思考并努力付诸实施的重要课题。二十多年来,我在每天的语文教学中,从备课、上课、布臵作业等环节入手,寻求渗透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法,争取在每一堂语文课上,都能有传统文化的影子,达到细水长流,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效果。现在,回顾自己所走的教学之路,谈一谈自己的得失成败,以之抛砖引玉。

一、提高自身人文素养,拓展传统文化的宽度

正如王尚文在《走进语文教学之门》里所说的“教师应该比学生更可教”一样,教师作为发展中的个体,不仅要着眼于知识素养的提高,更要把握人的发展的深刻内涵,为人的终身发展打好精神的底子。为此,新课标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要广博,思维要灵活,师生关系要和谐。在新型的课堂中,师生的角色已经发生了质性的改变,学生的思想被进一步解放,质疑生问的方向更广,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改变,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是如何调节教学方式,让教师游刃有余地驾驭新的课堂。而教学方法有效与否就取决于师生双方的人文素养的高低,而人文素养的提高则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语文课堂是渗透传统文化的主阵地

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原野,而语文课堂就是学生培养、提高自己文化素养,丰满生命、锻造生命的乐园。所以,在语文课堂上不仅是要传授语文知识,更要注重渗透传统文化。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根据语文教学实际,创设必要的情境,给学生提供接触、感受传统文化的渠道,让学生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进行甄别、汲取,使他们在活动中感悟文化,体验文化,规范自己言行举止。这样,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得到的不仅仅是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传统文化的熏陶、滋养。最终,学生将获得一个灵秀、丰满的生命。

二、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所谓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而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为内核,兼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酒令、歇后语等。要想把这些文化因素渗透、融入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实在不是一件容易事。本人是这样尝试的:

在备课时下足功夫。所谓备课是教师根据自己所教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最合适的表达方式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我们要想在教授学生知识中渗透传统文化,就必须在备课时下功夫。要备课,首先要备教材,其次要备学生。备教材时,要弄清楚一篇课文有没有涉及传统文化的影子,又包含了多少传统文化的因子,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如何创设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接触、感受传统文化;备学生时,要弄清楚学生现阶段所掌握的传统文化知识,知道什么样的传统文化要渗透,什么样的传统文化已不需要耗费时间等。

在上课时做足功夫。所谓下足功夫,其实可分为两种情况,即显性教授和隐性渗透。显性渗透就是在学习课文时,一些传统文化知识就在其中,是必须学习的一部分。例如,我们在学习高中语文必修课时,古文部分已然分开,即散文和韵文之别。

先说散文,散文大致分为:

论说文(如韩愈的《马说》、贾谊的《过秦论》等)

应用文(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等)杂记文(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等)史传文(如左丘明《左转》、司马迁的《史记》等)而如果从创作时间上划分的话,大致可分为: 先秦散文(如左丘明《左传〃曹刿论战》)两汉至南北朝散文(如王羲之《兰亭集序》)唐宋散文(如唐宋八大家作品)

明清散文(如归有光《项脊轩志》)

这些不同时期不同形式的散文,最终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与之同时滋养我们的精神世界的还有韵文,即诗、词、曲、赋等文体。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其体裁之完整,技巧之纯熟,风格之遒上,境界之高远,都达到了完美与辉煌,堪称中国传统诗歌之集大成者。

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一般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等。选入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课的诗歌如《诗经〃硕鼠》《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中国讲究平仄、对仗和压韵的诗体。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近体诗是唐代以后的主要诗体,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重要地位。选入人教版初中中语文课本的诗歌如李白的《行路难》、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种独立的重要的文学形式。它原是配合隋唐“新声”(燕乐)而创作的歌词,直到晚唐五代才逐渐脱离按曲拍谦词的束缚,成为一种长短句的诗体,以格律诗的形式流传至今。

词,即宋词,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选入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的有李清照的《如梦令》和苏轼的《水调歌头》等。豪放派表现出充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作词豪放、大气。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元曲起源于金、元之际民间流行的“俗谣俚曲”,因而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风味。

曲,即元曲,主要由杂剧和散曲组成。我们高中语文鲁人版必修课本主要有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赋,主要是汉赋。是由楚辞衍化出来的,当然也继承了《诗经》讽刺的传统,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汉赋也经历了汉赋、辞赋、俳赋和文赋等几个变体。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中像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属于辞赋,而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则属于文赋。

这些传统文化皆是显性教授的内容。那么,隐性的传统文化又在哪里呢?答案当然是在课文里。

归有光在他的《项脊轩志》中讲到“吾妻来归”。“归”是指古代女子出嫁。为什么叫“归”呢?唐代大学者孔颖达注疏说:“女人……以夫为家,故谓嫁曰归也。”而且,称嫁曰“归”早在先秦时期就确定了。《诗经•周南•桃夭》有诗句云:“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归有光又在文中讲到“吾妻归宁。”“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看望父母。《诗•周南•葛覃》:“害浣害否,归宁父母。”朱熹解释说:“宁,安也。谓问安也。”即出嫁的女子向自己的父母问安。《左传•庄公二十七年》:“冬,杞伯姬来,归宁也。”杜预注:“宁,问父母安否。” 这就是传统文化。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有这么一句:“屈平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这短短的一句话就包含了两个传统文化的因子:古代官员的任免升降制度,和战国时期的合纵连横。古代官员的任免与升降,这里简单地讲。除、授、拜、封、召等都表示授予官职,如李密《陈情表》中讲到“拜臣郎中”“除臣洗马”等;还有转、调、徙、迁等都表示调动官职,如《张衡传》中讲张衡仕途“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罢、免、黜、左迁主要表示免职或降级,如上文讲到的“屈平既黜”等。

合纵连横简称纵横,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苏秦是当时著名的纵横家,他曾经联合“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而欲攻秦”(《战国策〃秦策》三),他游说六国诸侯,确定“合纵”政策,要六国联合起来西向抗秦。秦在西方,齐、楚、燕、韩、赵、魏在东方,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与合纵政策针锋相对的是连横。连横是强秦为了避免六国真正团结起来,自己孤立无援,就派张仪游说各国帮助秦国攻打其他弱国。后来的成语“纵横捭阖”就是由此而生。

不管是显性的传统文化还是隐性的传统文化,我们都应该认真对待,努力让传统文化渗透、滋润我们的年轻一代。

不忘渗透传统文化的第二战场——作业。我们一定不能忘记,作业是我们渗透传统文化的第二战场。作业大致可分为平时作业和假期作业。平时作业除了考虑复习、巩固所学知识之外,还可以借势渗透传统文化。在布臵平时作业时,大致可以有以下几种情况:

1、古诗文的熟读与背诵。古诗文本身就是传统文化,或者是其载体,熟读或者背诵的过程就是传统文化渗透的过程。

2、作文的布臵与写作。

学生在写作文时,多多少少会引用古代名人的事迹或其诗句,而这也是一种传统文化的渗透。

3、成语的日常积累。

我们整日讲中考考题型,说成语是一种必考题型,想办法帮助学生学习和积累,但请不要忘记,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如“完璧归赵”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破釜沉舟”出于《史记〃项羽本纪》,“草木皆兵”出于《晋书〃苻坚载记》。可见,成语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同时还是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

除了平时作业,还有假期作业。我们布臵假期作业时,已经并且还将如此进行下去,即让学生在假期中读一本古代名著(如《三国演义》),看一部高质量的古装电视剧,抑或让学生体会春节的习俗,看一看挂满街头的灯笼,抄录并仿写几幅对联等等,相信传统文化不知不觉中浸入学生的头脑和思想意识当中。

4、重视书法教学,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用筷子吃饭,用毛笔写字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作为传统文化之一的书法艺术,是我国几千年文化的结晶,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汉字构型中表现出来的对称、平衡、流动与形象四种美,书写过程中的动态美、新鲜美,使中国书法成为具有图像性美感的艺术。放眼世界文字,没有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字像汉字那样可以独立发展成一门享誉世界、博大精深的艺术。

四、做渗透传统文化的主要使者

其实,以上几个方面的工作,还需依靠教师的推进和落实。教师就是要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要渗透传统文化,语文教师当仁不让。而要做好这个艰巨的工作,首先需要高度的责任感。没有责任感,为教书而教书,或是为高考而教书,语文教师就成了一个狭隘的工具;有了责任感,语文教师才能勇于贯彻传统文化的精神,把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其次,需要自身素质的提高。俗语说,要想教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拥有一桶水。要想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我们语文教师的自身文化素养必须达到一定的高度。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总之,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民族文化的传承已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语文教学具有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职责。事实证明学生对传统的东西不是不感兴趣,而是因为缺乏生动有趣的形式让他们接受,也缺少参与感受民族文化的机会和氛围。只要引导得法注意营造“书香校园”及“书香氛围”,学生一定会在祖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语文教师们,让我们行动起来,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吧。常言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力量是伟大的,教育者的责任是重大的。我们要以忠诚为信念,以模范为榜样,以责任为准绳,以创新为追求,全心投入,努力工作,做一个人民满意的教师。

第五篇: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内容摘要

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纷纷沓至而来,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我们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让学生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

一、接近古诗文,体悟文化意蕴,增强民族精神积淀

二、亲近古诗文,营造文化氛围,领略民族文化风采

1、创设文化课堂教学情景

2、挖掘语文教材文化内涵

三、走进古诗文,加强文化实践,弘扬民族文化精髓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古诗文

当前,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对外文化交流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纷纷从世界各地沓至而来,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祖先用文字记载了长达五千多年中华民族的光辉历程,形成了中国文明于世界的传统文化——语文。《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传统文化智慧。”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

一、接近古诗文,体悟文化意蕴,增强民族精神积淀

1、诵读积累

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是传统语文教学的法宝,也是语文学习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用诵读的方式学习和积累传统文化是最具民族特色的,传统经典可积累的内容很多,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要求七年级学生主要背诵我校中华传统文化校本教材《三字经》和《国学经典诵读》,其中包括:《弟子规》《三字经》《笠翁对韵》《经典古文名句249条》《中国百句名言实录浅议》《中华传统美德格言》。每天利用晨读时间让学生大声地朗读,让朗朗的读书声充满校园。要求学生对所选内容反复朗读,以至熟读成诵,牢记在心。这个诵读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是博闻强记、增强记忆力的过程;也是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民族精神熏陶的过程。

2、情境解读

传统文化是厚重的,时代的变迁使有些诗词句的内涵显得深奥,学生不易接受,针对此种情况,我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讲述“二十四孝”的故事,文化名人的故事“凿壁借光”“程门立雪”等,自主趣味解读《三字经》,利用自读课为学生讲解《笠翁对韵》中历史典故,趣闻故事,如“庄周梦化蝶,吕望兆飞熊。”“紫盖黄旗,天象预占江左地;青袍白马,童谣终应寿阳儿。”“金屋闲来,赋乞茂林题柱笔;玉楼成后,记须昌谷负囊词。”„„他们听了故事,了解了历史,体味了诗词的蕴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了文化底蕴。

3、趣味训练

训练是语言学习的手段,也是文化传承的手段,尤其是那些富有情趣的训练内容,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祖国语言的美妙。针对学生写错别字的现象,组织学生寻找文字的起源,知道了汉字的造字法有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了解了汉字的发展过程,讲述了关于汉字的一些有趣的故事,如《杨修巧解字》《欧阳修追字》《多写一撇打了败仗》《神奇的“打”字》《“马虎”的由来》等,同时透过汉字还可以看到祖先的生活,学生感觉汉字很神奇,引起了极大的兴趣,写字不再随随便便,而是用心写字,错字逐渐在减少。学生在活跃有趣的气氛中领略了中国文化,掌握了字词。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运用一些有趣味的训练内容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使学生了解了语言表达的灵活性,语言训练的趣味性以及诗与词之间的区别。如:读一读山海关外孟姜女庙的这副对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这些训练让学生明白汉字的一字多音,汉语的停顿以及语序等都能使我们的表达更丰富更灵活。

4、节日熏陶

传统节日活动本身就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最佳机会,在此期间开展的传统教育活动会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中秋节、重阳节组织学生朗读李白的《月下独酌》孟浩然的《秋宵月下有怀》等诗篇,在清明祭扫烈士墓和怀念亲人是引导学生诵读程颢的《郊行即事》王禹俏的《清明》等诗篇。将节日融入中华经典诵读的内容,都将激发孩子们热爱祖国、热爱幸福生活,建设美好明天的激情。利用语文研究性学习或综合性学习的形式,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进行语言实践。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如端午节有哪些别名?端午节的来历及与哪些著名的人物有关?你知道屈原、伍子胥的生平事迹吗?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通过出板报,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形式进行交流。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

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陶冶性情,感悟人生哲理,提升传统文化素养,而且使学生积累了宝贵的写作素材,提高了语文学习水平,一箭双雕。

二、亲近古诗文,营造文化氛围,领略民族文化风采

语文本来就是“文化”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载体,历来是一个人文化水准的最外在、最鲜明的标识。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魅力。

1、创设文化课堂教学情景

(1)空间情景: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快餐”一角,每天一首古诗,一句名言,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

(2)导语情景: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在教学《伤仲永》时,用汉乐府《长歌行》的诗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作为导入语,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方仲永因没有接受后天的教育而“泯然众人”的结局,自然地导入新课,使学生茅塞顿开。

(3)音乐情景: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播放音乐,或激昂慷慨或沉缓婉转的音乐语言有利于把汉语言文字之美烘托出来。如教杜甫的《石壕吏》可以配上古典乐曲《十面埋伏》文中的悲惨气氛显现而出,易于学生理解文章内涵。

2、挖掘语文教材文化内涵

课文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韵,字里行间处处流淌着中国文化浓浓的鲜活的血液。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因子,引导学生求真、求美、求智慧。(1)古诗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在语文课堂上的运用是最容易的,可以在导入中运用,也可以在任何需要引用古诗词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用,还可以在课堂小结或总结时引用。当然,大量的引用古诗词主要是为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例如,爱国主义情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初中学生都会接触到的这些名篇名句:“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中写道:“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诗人点名自己虽然年迈力衰独处孤村,但并不悲哀绝望,还想着替国家出征防守边关,表达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岳飞的《满江红》、王昌龄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都抒写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做祖国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王维的《杂诗》作者表现自己对家乡强烈的热爱和恋恋不舍之情。孟郊的《游子吟》,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亲人的关爱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王昌龄的《芙蓉楼送别辛渐》、高适的《别董大》、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都是为朋友而作,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他们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亲情教育,友情教育等,使之受到感染,进而对学生进行中华文化传统教育,让古诗这一颗璀璨的历史明珠放射出更加耀眼夺目的光芒。

(2)在文言文当中蕴涵并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

文言文负载着传统文化信息,文言文教育工作者要想更好的让学生理解掌握文言知识,吸取更多的有益成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这一教法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从文学艺术上,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学艺术。教师在讲授优秀文言文篇章过程中要着重它的艺术造诣的讲解,鼓励学生从古代文学和古代文人思想中吸取优秀的艺术创造力,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学艺术素养,达到古为今用的艺术教育目标,真正实现文言文教学的最直接的现实意义,使之大放异彩。比如:郦道元《三峡》描绘自然之美,范仲淹《岳阳楼记》抒写情怀之美,柳宗元《小石潭记》的意境美,《论语》论述哲理美等。此外,一篇好的古文,必须有上乘的思想内容,缺乏灵魂的文章不会成为优秀的篇章。因此,我们弘扬传统优秀文学艺术还要注重文章思想内容的学习,看看作者的思想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思想,作者的思想内容对我们有什么现实意义,我们写文章怎样才能塑造出如此之深的思想高度。我们在学习《送东阳马生序》教师可顺便将现在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过去学生的处境作比较,让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从而使他们明白读书必须勤奋、吃苦,方能成才的道理。此外,我们还要注重从文章的写法上、结构上、修辞上等等来弘扬传统优秀文学艺术,只有多方面的弘扬才能真正作到弘扬传统优秀文学艺术,否则的话,只能是触之皮毛。

其次,在文言文教学当中我们要注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弘扬,让学生深刻体会并继承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良道德传统,从而实现文言文教学在思想道德上的教育目标。比如:七年级语文教材中《<论语>十则》中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指导我们对朋友要以诚相待。教学中,可用先贤的言论来教育学生养成诚信的美德。在《陈太丘与友妻》中,又从反面教育学生与人交往“应守信重礼”,否则将会被七岁顽童所不齿。像这些简短的故事,语言质朴,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教师不须一言说教,学生自然能感受到文学形象的人格魅力。在作品爱憎分明的情感熏陶中,学生能够自然感知着是非曲直,接受着诚信美德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走进古诗文,加强文化实践,弘扬民族文化精髓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寻根,探得宝藏。我们要建立起开放式的语文教学理念,努力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把书本学习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成为不仅是文化知识的消费者,而且是文化知识的发现者,要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素质。在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的过程中,让学生在理解其含义的基础上付诸行动,实施了“孝”的活动,布置了爱心家庭作业。开展了为父母“三送”(即送一句问候,送上一首儿歌,送上一杯热茶)“三做”(做一回家长,做一次家务,做一件好事)活动,从日记和家长的反馈中了解到他们的行动,受到了家长的好评。“良言一句三日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礼仪之邦——中国,我们有礼,更应该守礼。因此,我们还对学生进行了“礼”的教育活动。教育学生从小学做有礼貌的人。待人有礼,处事有礼,接物有礼。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发扬光大,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传统美德。

我们掬古典之泉,濯蒙尘之心,我们在愉悦中学会孝敬,学会关爱,学会诚信,学会思考,学会勤奋,学会优美,学会深刻…… 语文让我们快乐,语文让我们聪明,语文让我们美丽,语文让我们高尚,语文让我们有了内涵,语文让我们体现出了人的意义、人的价值、人的尊严!

总之,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需要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努力,需要每个学生的努力,更需要每一个中国人的关注和努力,使学生热爱祖国文户的感情充盈胸中,良好的人文素质也在祖国文化熏陶下形成。只有这样,中华传统文化才会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满市九中 龙伟迎

下载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必要性[5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必要性[5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初中阶段主要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为重点,提高自身认......

    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 目前,随着我国在国际上大国地位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渴望了解中国,他们更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纷纷从世界各地来到......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泰安三中 杨伟 德育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其途径有多种,而在语文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德育,不失为一条事半功倍的途径。韩愈有言:“师者,所以传道受......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晴隆一中语文组 陈清龙 德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各个学科都蕴含着德育材料,尤其是语文学科,德育......

    德育教育渗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范文)

    德育教育渗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内容提要】:本文从时代的特点、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语文学科的特点等方面阐述了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结合教育教学的实......

    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之初探

    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之初探 旬阳县赵湾中学 徐斯花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 “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高一语文组曾韬 德育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其途径有多种,而在语文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德育,不失为一条事半功倍的途径。韩愈有言:“师者,所以传道......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探讨[范文模版]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探讨 摘 要:语文学科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学科,也是现代课程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是讲解语文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将语文知识应用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