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调研报告
XX县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调查与思考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民生、发展民生的基础,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最后一道“安全网”。近年来,XX县最低生活保障以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为着力点,进一步规范完善低保制度,有效地缓解了社会矛盾,充
分发挥了社会“稳定器”作用。
一、XX县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现状
XX县是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总人口XXX万,其中农业人口XX万人,有城市低保对象XXX户、XX人,占全县非农业人口XX%。农村低保对象XX户、XX人,占全县农业人口XX%。
一是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自然增长机制,切实提高城乡低保保障水平。XX县城乡低保保障线标准先后经过5次提标,今年,再次大幅度提高保障标准。城乡低保保障线标准分别由月人均260元、年人均1100元提高到340元、1700元,与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初期分别增长117%、136%。同时提高了城乡低保人均补差标准,城乡低保分别按月人均74元、25元的标准进行了提标,目前,城乡低保绝对月人均补差标准分别达到205元、92元,与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初期分别增长253%、207%,二是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年度核查制度,进一步规范城乡低保工作。每年将第二季度定为低保年度核查期,利用3个月的时间,对全县所有低保对象和拟新增对象进行年度核查。通过采取入户调查、民主评议等措施,加强低保对象动态管理,建立保障金额有升有降、保障人口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机制,体现低保公平、公正、公开,解决“低保终身制”问题。今年,通过核查,取消因家庭条件变好的低保对象1498户、3980人,新增保障对象1768户、3834人。
三是扎实开展了城乡低保公开公示年活动,力推最低生活保障“阳光”救助。2012年,扎实开展以“三覆盖、三统一”为重要内容的城乡低保公开公示年活动,重点加强村和社区公示公开阵地建设,在各乡镇设立永久性固定公示栏。今年,筹集13万余元,按照公开简明政策及申报程序、评议小组名单、保障对象信息、县乡投诉电话等四部分内容,为全县半数以上的村建立永久性公示墙,提高公示的效果和质量。同时加大村级公开公示巡回检查力度,杜绝农村低保公开无阵地、流于形式和不规范现象。
四是建立了临时生活救助和农村低保特困家庭特别救助制度,进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从2008年起,建立了临时生活救助制度,每年县财政安排临时生活救助资金60万元,有效地帮助城乡困难群众缓解突发性、临时性生活困难问题。“两节”期间,筹集资金,通过增发最低生活保障金、发放一次性生活补贴、领导走访慰问等形式,妥善安排节日期间困难群众生活。今年,开展了金秋低保助学活动,按照每人补助2000元的标准,资助132名低保家庭子女上大学。10月份,建立了农村低保特困家庭特别救助制度,对农村低保一类保障对象中无劳动能力且家庭收入微薄的重病、重残、高龄体弱的特困家庭,在享受一类保障对象补助金的基础上,按二类保障对象补助金标准增发特别救助金。目前,为农村低保特困家庭526户、658人,按照月人均增发107元的标准,从7月起增发了特别救助金。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孝昌县通过多年的实践和努力,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进行了卓有成效地创新,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但也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最低生活保障地方配套经费落实难。按照省政府要求,开展城乡低保工作,地方财政每年需要按照一定比例配套资金。城市低保应按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0.8-1.5%、农村低保按照省与地方5:1比例落实配套预算资金,因财政困难,配套资金基本落实难度较大,临时生活救助资金和医疗救助资金提取有难度,多年来城乡低保低标准运行。
二是自身能力建设不足,部门配合不够。按照国务院45号文件和省政府18号文件精神,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低保经办机构建设。由于机构改革,县低保局人员编制、机构设置与省、市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乡镇无低保专设机构,无专职人员,工作经费没有保障。随着国家对保障民生资金的不断投入和政府职能从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基层力量薄弱已成为社会救助政策不能很好贯彻落实的重要原因。同时,低保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单靠民政力量有限,必须引起相关部门如人社、住房、工商、税务、公安等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齐抓共管。
三是最低生活保障管理刚性约束不强,经常出现骗保、漏保和强行索要低保现象。低保对象采取民主评议、入户核查、邻里走访等手段来认定,由于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程序不规范,少数村干部受利益驱动,认定低保对象存在随意性,错保、漏保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子女赡养老人观念淡化,一些空巢老人、因病因残老人等
第二篇: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调研报告
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调研报告
2月21日,*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带领社会建设工委和教科文卫工委组成人员调研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情况,通过走访低保户、听取汇报、座谈交流等方式,对我县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情况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县低保工作各项政策严谨、制度完善,运作规范、成效显著,城乡困难居民的生活得到了基本保障。2021年,全县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14654户,28644人,全年累计救助347026人次,发放低保金及补贴1.59亿元。(一)低保政策不断完善。
2021年县政府多部门联合出台文件,将10079名脱贫人口和701名防返贫监测对象纳入低保,为城乡低保工作的有序运行提供了保障,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二)低保管理不断规范。
对低保对象实行动态管理,坚持线上线下同步公示,严格审批程序,将第三方核查和乡镇互查相结合,确保应保尽保、应退尽退。(三)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自2021年7月起,我县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641元提高到每人每月673元,初步形成了低保标准与经济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同步增长机制。二、存在问题
(一)低保相关政策法规宣传广度、深度不够。
对低保相关政策条例宣传不够深入,造成部分群众对低保政策认识不足、理解不到位。(二)动态管理不到位,进退机制不健全。
动态管理缺乏专业管理机构及专业人员,管理较为粗放。低保对象与政府机构中信息存在不对称,且工作人员较少,入户复核覆盖率低。(三)信息共享不畅,审核把关标准有待提高。
低保对象的家庭经济收入核查涉及到银行、工商、税务等多部门,由于信息共享不畅,不能及时把握低保对象的有关信息,容易造成“错保”“漏保”现象。三、几点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政策宣传效果。
县政府及相关部门要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定期深入城乡对低保政策进行宣传,加强宣传广度和深度,不仅要让直接受益群众知晓政策,也要让非直接受益群体知晓、了解政策,这样更加有利于接受群众监督,更加有利于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二)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助力从源头解决问题。
一是加大就业政策宣传,提高低保人员对相关就业政策的知晓率,教育引导低保户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二是加强就业培训力度,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适应性和有效性;三是建立就业信息平台、就业信息库,为低保人员及时提供相关就业信息;四是拓宽就业渠道,将农村低保资金救助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积极扶持低保户创业、就业,真正变“输血”为“造血”。(三)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动态管理。
一是健全完善制度,促进低保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切实发挥兜底作用;二是严格动态管理,进一步细化低保核查、严格审核程序;三是整合信息资源,实现信息共享,着力解决入户调查难、数据不准确问题,进一步提高低保工作信息化水平。第三篇:盘县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调研报告
盘县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调研报告
盘县民政局课题组
〔内容摘要〕通过对盘县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 键 词〕 城乡居民生活保障 调研报告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是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最后一道防线”。盘县自1998年实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在上级民政部门的大力指导下,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建立了以城乡困难群众生活保障、医疗救助、廉租房补助等为核心的社会救助体系,对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盘县城市低保对象约22555户44999人,年发放保障金6732.6万元,月人均补助125元;农村低保对象59655户112001人,年发放保障金5918万元,季人均补助132元;全年发放医疗救助金400.386万元,其中:支出117.111万元帮助112001名农村低保对象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障金,为5976名城乡困难群众解决大病医疗救助金283.275万元。
一、存在的问题
由于城乡社会救助工作涉及面广、基层工作力量薄弱,现阶段,还存如下问题:
(一)工作难度大。城乡社会救助工作涉及面广、人员复杂,其隐性经济收入、家庭财产、就业情况难以准确掌握,群众、基层组织和社会监督有其局限性,较难界定申请对象实际收入和确定低保对象补助标准。由于人户分离,低保受理、调查难度较大。
(二)保障对象的界定不规范。当前,对低保对象的界定普遍采用的是按人均纯收入的办法来计算,对家庭月人均收入水平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城镇居民纳入城市低保,对家庭年人均收入水平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居民纳入农村低保。但实际上,人均纯收入的计算程序复杂、项目繁多、计算繁琐,较难把好低保对象入口关。盘县目前纳入城市低保范围的对象有80%以上属于工业占地农转非的失地农户和在校的贫困大中专学生,除户口性质有变化外,在收入结构上与农村居民无异,而农村居民收入因其自身特点,使得在收入界定上存在一定困难:第一,收入难以货币化。由于农村居民收入中粮食等实物收入占相当比重,在价值转化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第二,收入的不稳定性。除农作物收成的季节性及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等因素外,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也增大了收入的不稳定性。第三,相关农村社保制度未完全普及。特别是由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还未完全普及,那些丧失劳动能力和经济来源的老年人口的生活、就医、子女求学等方面的困难加大。在审查、审核低保对象时,个别地方还存在人户分离,把年老父母与子女分开,由父母申请农村低保,而把法律规定由子女承担的赡养义务推给政府。此外,个别基层工作人员因人情关系,没有按
照低保标准认真核定核实,草率估算,随意填报,将不属于低保对象的人确定为低保对象,使一些人钻空子、占便宜等;而对一些家庭生活困难,按要求应纳入保障的对象,因与基层工作人员关系不好,被拒之门外。
(三)低保金社会化发放困难较大。通过银行发放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可有效保障资金发放安全,及时将资金发放到保障对象手中,减轻管理人员工作压力,但因各种因素的制约,低保金社会化发放工作还面临着许多困难,一是金融部门营业网点少,除农村信用社营业网点较多以外,其它金融部门根本不具备开展社会化发放条件;二是乡镇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够,提供资金发放资料不及时、不准确,如2007年通过盘县邮政储蓄发放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过程中,出现过资金发放不及时或发放错误等问题;三是低保金社会化发放工作没有给享受低保待遇的对象带来便利,由于享受低保待遇的对象大多生活在较为偏远的地区,交通不便,到银行取款和到乡镇取款相比较,需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
(四)工作经费不足,管理人员少,人员素质亟待提高。为保证所有困难群众都能得到及时有效保障,低保管理办法规定,对低保对象实行动态管理,按季调整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按年调整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每次调整需走访对象几万人次,年填写各类表册数十万份,年发放各项救助资金1.26亿元,由于大多数乡镇民政社会事务办、低保办只有一至二人,同时还要承担乡镇中心工作,工作压力不堪重负。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千头万绪,工作繁琐,熟悉业务需花费较长时间。乡镇进行机构改革后,一些熟悉业务的人员被调整,新调整到岗位的工作人员缺乏必要培训,在短期内难以胜任。经测算,全县一年共需必要的工作经费约315万元,但现在各乡镇基本没有安排工作经费,难以保证工作正常运转,严重制约了城乡社会救助工作质量和健康发展。
二、对策及建议
(一)科学测算收入、准确界定低保对象。科学准确地测算低保申请人的家庭收入是确定保障对象及补助标准的主要依据,家庭收入的类别应为种植、养殖、加工、劳务等纯收入和接受或应该接受的扶(抚、赡)养费等。由于农村家庭经营收入类别繁杂,价格按地域高低不一,因此在家庭收入的具体计算上,应本着宜粗不宜细的原则,制定一个科学的量化标准(比如农作物的地域亩产量、扶养费支出比例等),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分类进行匡算,但必须计算纯收入。如种植、养殖、加工等收入的计算,应以总收入减去种养加过程的投入费用,才能计算出实际收入。
(二)加大低保对象疏通渠道。促进就业仍是积极和根本的脱贫手段。一是应逐步健全促进就业的政策体系,落实促进就业的责任制,并作为各级政府考评的重要内容。二是健全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促进就业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对安置贫困人群的企业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三是重视职业介绍。在劳动市场管理职能和政策上给予支持,尽可能多地为这部分人群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建立健全民政工作机构,确保人员编制。目前,大多数乡镇民政社会事务办、低保办,只有一至二人。民政工作的对象在基层,根基在基层,实效也体现在基层。随着以人
为本,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有关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也会随之增多,民政工作任务也会越来越重,因此,建议各级党委、政府制定出台相关文件,统一建立基层民政工作机构、编制和人员,特别是健全和完善乡镇城乡低保工作社会救助所(站),真正做到有人做事,有人做好事,好事有人做。
(四)切实解决城乡低保工作专项经费。建议各级党委、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实行分级负责制管理,由县、乡两级按照城乡低保社会救助资金总支出的比例,预算和安排工作经费,由财政专款划拨,妥善解决城乡低保业务工作经费,不受领导者的变动或业务工作增加等因素的影响,彻底改变城乡低保工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现状,为基层民政干部积极创造工作条件,确保城乡低保工作正常运行。
(五)进一步完善监管模式。进一步探索具体的低保监管新模式,进一步完善城乡低保评定、审核机制和动态管理机制,切实提高低保工作监管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切实加强对入保对象入保前的评定审批,进一步细化审查标准,最大限度地做到公平公正,应保尽保,杜绝关系保、人情保、工作保。着力强化对入保对象入保后的动态管理,力求做到能进能出,彻底打消入保者固有的低保“铁饭碗”、“终身制”思想。继续加大督查力度,建立健全预防和纠正机制,不定期对入保对象进行督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使低保政策在我县得到全面的落实,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和民心效应。
(六)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做好城乡低保与医疗救助、临时困难救助工作的衔接配套工作,逐步建立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长效工作机制,确保城乡社会救助工作真正成为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安全网”。加强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与协作,注重各项救助制度衔接与配套,完善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全面搭建以城乡低保为依托的社会救助体系工作平台。加强社会救助工作人员上岗的政策和业务培训,提高基层民政干部队伍素质,强化为民服务意识,规范操作程序,提高社会救助效益。
第四篇:关于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调研分析(范文模版)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收入难以维持最基本生活的农村贫困人口而建立的社会救济制度。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左右,建立农村困难群众的低保制度,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对川中某市低保的调查分析
该市是四川西部成都平原一个经济较为发达的中等城市,从2000年
开始在全省率先开展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目前6个县市区先后建立和实施了该制度。到2005年9月,农村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户数达2.66万户,人数达5.48万人。从该市实施情况来看,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1)城乡“低保”标准差距较大。农村居民“低保”标准仅为城市的40%,月均补差为城市的20%,城市居民低保标准最高线为年均1992元/人,低线标准为1560元/人,月均补差为59.25元/人。农村居民低保标准一类为年人均800元,二类为年人均720元,三类为年人均600元,人平补差月最高为20.33元/人,月最低仅10.10元/人,全市农村“低保”人均月补差仅有10.98元。这点钱只能买少量生活必须品,解决群众困难的作用十分有限,现行低保政策与实行农村低保的初衷距离存在不小差距。(2)农村居民低保标准低。2004年,该市314.3万农业人口中,实际收入水平低于国家扶贫办核定的年人均纯收入627元特困户标准的农户1135户,农村居民68136人。按目前该市农村低保标准,全市70.58%的低保户,人口享受的低保标准低于年人均纯收入627元的绝对贫困标准,仅按627元标准,已保户数仅占应保数的83.38%,而应保数仅占该保人数的79.41%.(3)农村低保资金投入不足。农村低保尚处于地方试点阶段,中央和省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很小,根据对该市的调查报告得知,该市、县(市、区)财政安排的农村低保资金投入仅700余万元,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较低。近年来税收体制调整后,县市区级财政收入增长慢于支出增长,严重制约了对农村低保资金投入的增长,使农村低保仍然处于低标准的水平。一些丘陵县债务沉重、工商税收不足,农业税免征后,财政更加困难,对低保投入就更难确保长期落实到位。(4)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确定难。虽然该市制定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暂行办法》,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对低收入家庭的房产、储蓄、有价证券、隐性收入等难以合理核定;二是有劳动能力的保障对象的隐性收入核算难;三是农户外出务工收入或临时性收入计算难;四是确定农户具有法定赡养、抚养关系且在一起共同生活的全体人员收入难;五是因危房基本改建导致生活困难的人员是否列入保障对象不明确。
上述的个案,也是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从目前全国大多数实施的来看,还存在几个突出的问题:(1)农村低保覆盖的面太小。据统计,截至2004年我国有2610万农村人口年人均收入不足668元,生活在绝对贫困线以下,还有4977万农村人口年人均收入不足924元,属于相对贫困。[1]目前已有581.3万农村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约占农业人口0.6%,与全国实际特贫人口3000万人相比,差距仍然很大。[2](2)农村基层负担重。中央财政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上投入少,各地实际采取的都是地方财政和乡村集体共同负担的办法,具体分担比例视当地经济情况而定,乡村经济条件好则分担比例大一些,乡村经济比较差的则由县级财政负担大头,基层的负担重。因此,需要在深入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更加系统科学地构建我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体系。
二、建立和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消除城乡差别、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贯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思想的根本体现,是实现农民国民待遇和社会公平的基本要求。让人高兴的是2004年农村家庭得到最低生活保障的多达228.7万户,比上年同期增长39.4%;[3]截止2005年10月,全国有15个省,2000多个县市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但是,还需要不断对这一制度进行补充和完善。
1、合理界定低保对象。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只能是那些生活水平低于或等于国家公布的最低生活水平的人群,一般是以家庭人均年收入指标为标准来界定低保对象。具体来讲:(1)家庭成员均无劳动能力或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无劳户,如没有依靠、没有生活来源的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等;(2)因灾、因病及残疾致贫的家庭;(3)由突发性自然灾害造成生活一时困难或因农产品市场的激烈竞争生产经营不善而面临困境的农村居民;(4)有一定的收入来源,但是生活水平低于或等于国家规定的最低生活水平标准的农村居民。农村低保对象界定标准上确有一定困难,如收入难以货币化、收入的不稳定性等因素,因此在界定时,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要以通过最
大努力,仍达不到最低生活保障线为衡量标准,在较为全面调查了解掌握贫困家庭的成员结构、收入状况、生活费列出、致贫原因等情况的基础上,结合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的确定,分类别、分情况制定出属于保障对象的条件与范围,防止“搭便车”的行为。
2、科学确定低保标准。要发挥最低保障制度应有的功能,重要的在于要科学制定最低生活标准。世界各国大都以恩格
尔定律为依据制定各自的最低生活标准。在确定时要考虑以下几方面:(1)力争低标准、广覆盖,既发挥效益,实现满足困难群众最基本的生活需要这一低保制度功能,又体现社会公平与公正。(2)根据地域和发展的不平衡,允许存在层次性和差别性。(3)对于一些情况特殊的低保对象,如孤寡老人和孤儿以及单亲家庭可以考虑适当提高标准10~20%.(4)优抚对象的生活困难不应该在低保制度中解决,而应该参照低保制度的保障方式重新设计国家补助制度,标准应该高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3、建立较为完善的低保资金保障和筹措制度。资金的保障与筹措是建立低保制度的核心问题。鉴于此,应及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中央财政投入力度,完善财政拨款制度,将低保资金列入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的预、决算,做到“预算、定期拨付、年终决算、结余流转”。根据实际情况相对明确中央和省、市、县、乡各级财政和村集体分担的比例,并以社会捐赠和社会互助等作补充。一般中央财政应负担50%,特别困难的地方中央的负担比例还可以再提高,余下的部分,乡村经济条件差的省与地、县、乡三级负担,负担比例可为2∶4∶4;乡村经济条件一般的县、乡、村三级负担比例各为三分之一或3∶3∶4.并且各级政府应建立低保专门帐户,专账要按已定好的分摊比例做好收入账,中央、省、市、区(县)各多少。同时,建议将个人所得税作为支持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主要财源。在发达国家,个人所得税约占整个财政收入的30%左右,而主要用于社会保障的公共支出约占财政支出的20~30%.另外还可适当开展社会捐赠活动,充分发挥民间慈善团体的作用。
4、完善低保管理体制。建立政府统一协调、民政部门归口管理、相关部门联动的管理模式。对基层管理机构和服务网络要加强建设,要将工作重心下移,夯实基层工作基础,现在基层单位专项负责的人很少或没有,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在管理上坚持属地管理原则,以户口所在地作为低保救助管理的基本单元,不论贫困人员住在何地,都要纳人户口所在地的乡镇统一管理。同时加强检查和督促,确保低保金及时足额发放。
5、实施相应的配套改革。建立低保制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有相应的改革措施与之配套。(1)完善政策法规,实现最低生活保障的法制化、规范化管理。(2)制定与之配套的优惠政策。如对已享受低保救济但生活仍较困难的村民,可对其子女教育费用等实行减免政策;对有劳动能力的农村经营者实行减免税金等优惠政策。(3)积极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乡镇企业和组织农村劳务输出,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消除农村居民的贫困问题。(4)营造良好的氛围环境。政府应高度重视,管理部门要加强同财政、劳动保障、工商、税务、教育、卫生等部门的沟通与协调,探索实行医疗救助和教育救助等办法与措施,做好低保工作;社会各界要用理解和爱心,积极认同和参与,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为农村低保提供捐赠和资助,真正形成部门齐抓共管、社会互助互济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五篇:申请最低生活保障报告
申请最低生活保障报告
上级政府有关部门领导:
我叫赵中秋,男,现年40岁,家住接城堤新巷口,村民因小进候患有精神病。现在我一家四口,妻子彭飞红无工作单位,生活一直无法维持下来,我和妻子为了养家糊口,东奔西找,寻找就业岗位,可好话说尽,也无处录用。在这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我只有求助于政府。求助于民政部门,对我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好让我儿子按期完成学业后,待他们学业有成,再来报答党和政府的求助之恩。
为此,我特求政府及民政部门根据我家的实际困难,给予适应解决。我们衷心地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全家的关心和资助。
特此报告。
报告人:赵中秋
2012年10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