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问发展探究

时间:2019-05-12 12:15: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企业问发展探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企业问发展探究》。

第一篇:企业问发展探究

企业问发展探究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一、企业竞争表面上是产品和服务的竞争。但在产品和服务的背后是技术和管理,在技术和管理的背后却是员工的素质和企业文化。大量的案例证明,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企业文化的与时俱进是推动企业前进的原动力。企业文化建设不仅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谋求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还是拓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和渠道、展示思想政治工作新作为的需要。正确把握二者的关系,在完善企业文化建设的同时,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一项重要使命。

二、有助于扩大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覆盖面。企业文化具有人情化,它强调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强调人对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大作用,重视提高人的积极性;企业文化还具有群众性,它是企业职工群体共有的一种文化,是企业群体意识及其外在的行为表现。因此,企业文化建设从企业发展的需要和职工思想实际出发,加上活动形式的多样化,可以寓教于义、寓教于美、寓教于乐。职工乐于接受,乐于参与。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这些优势,借助企业文化为载体,可以大大丰富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形式,吸引更多的职工积极参与到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不断扩大其覆盖面。

三、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对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推动作用

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都是做人的工作,强调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以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协调内部人际关系,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积极性为目的。企业文化注重培养员工的群体意识,突出员工自我激励。思想政治工作解决人的思想认识、观点立场问题,以育人为业,以转变人的世界观为本,旨在用共产主义精神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思想政治工作经常采取的一些途径,如对员工进行党和国家政策的宣传,市场经济教育,社会主义道德法制教育,企业面临的形势任务教育;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文化体育活动等等,对企业文化的宣贯、养成和持续改进也几乎完全适用。

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都是在特定的企业环境中进行的。企业环境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内部环境指企业的经营生产状况、产品结构、员工素质、技术水平、经济效益等;外部环境指企业生存发展的社会条件,包括国家的产品政策、市场行情、社会责任等。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都是在这种既确定又变化的环境中进行的,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要根据各自的特点,找准工作点,确定工作重点和突破口,以求两项工作同步获得成功。借助企业文化,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经营生产的融合。企业的目标、精神、理念、使命和宗旨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它们反映了企业的基本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的发展,决定了企业文化建设更接近于企业经营生产。具体而现实的企业目标,能够有效地激发员

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感到只有企业的价值实现了,才能实现自身价值。这种价值取向的一致性,正是思想政治工作所要达到的目的。

第二篇:职业教育发展探究

肥西教育发展新探

——沭阳教育改革调查报告

安徽省肥西花岗职业高级中学 段能建

一、他山之石

2010年12月21日,肥西县教育局一行在江苏省沭阳县教育局相关领导的陪同下对沭阳县教育情况进行了实地考查。通过走访、实地体验到了沭阳教育伴随着1996年的县委书记仇和大刀阔斧进行“不争论,解放思想,敢闯敢试”的号召所进行的艰辛的探索,走出了一条适合自主发展的改革之路。

(一)沭阳县情

沭阳县总面积2298平方公里,辖35个乡镇(场),178万人口,是江苏省陆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县份。近年来,该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求实务实落实,奋力创业创新创优,瞄准加快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发展定位,深入实施以项目推进为主体、以全员招商和全民创业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发展战略,全面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进程,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2007年,实现财政收入15亿元、一般预算收入8亿元,分别增长68.5%和59.7%,一般预算收入在苏北24个县市中由2005年的第8位上升到第5位,国税收入增幅在全省58个考核县(市、区)中由2006年的第5位上升到第2位,被省政府评为“财政收入增收表彰单位”。2009年,实现财政收入35亿元、一般预算收入20亿元,经济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二)教育发展情况

解决有着177万之众的人口大县的“上学难”问题,对于欠发达的沭阳来说,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但是沭阳人立志要把教育抓上去,因为他们深深懂得:沭阳要加快发展,治本之策在教育;沭阳要把人口众多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关键一环也在教育。发展教育的根本出路在改革。近些年来,沭阳一手抓公办教育改革,一手抓民办教育发展,不断深化教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投资渠道等领域的改革,以此推进全县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

改革教育管理体制。按照“以县为主”的工作方针,着力抓好教育内部改革。对教师实行聘任制度和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对所有中小学教师全部实行聘任录用、合同管理,对经考核、考试认定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一律予以辞退或转岗。对教干任用实行竞争上岗制,以公开选拔的方式确定人选,阳光操作,公开透明。同时,全县设立校长、副校长人才库,现已有270多名优秀人才入库。对分配实行结构工资制,在中小学教师工资由县里统一发放的框架下,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再分配,多劳多得,优劳优酬。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在确保九年义务教育政府投入的前提下,创新办学体制,广泛吸纳民资、外资兴办民营学校,实现教育投资多元化。总投资4500万元的沭阳县第二实验小学,绝大部分投入来自社会和民间资本,这所色调明快、设施先进、充满现代化气息的学校,即便在大城市,其规模和档次亦堪称一流。由骨干教师牵头创办的修远中学、潼阳中学、红岩中学等民办学校都深得广大学生和家长青睐。与此同时,沭阳还不断加大政府投入,推进农村中小学的布局调整,全面完成“六有”工程建设任务,全县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已今非昔比,大大改观。沭阳的教育改革,既为教育事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丰富了教育资源,使教育事业得到快速发展,也让广大农民群众获得更多更好的教育机会,为欠发达地区开创了“穷县办富教育”的先河。具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起步阶段

从1998年开始,在县财政极度困难阶段,为了解决经费不足办教育的矛盾,县委、县政府号召“走出去,引进来”大力发展民办教育,使得教育在苏北这块“人口大县、财政弱县、工业小县、教育落后县”的土地上开始萌发生机。

第二阶段:发展阶段

从2004年开始,在经济得以复苏、健康稳步提升阶段,对民办教育进行规范提升,要求民办教育严格进行标准化建设,不断进行整合。

第三阶段:高速发展,规模整合,提升档次阶段

近几年,沭阳经济高速处于发展阶段,由过去的“财政弱县、工业小县、教育落后县”,已经发展成“经济殷实、工业强盛、教育先进县”。

近几年,沭阳通过三件事,一个提升来进行创新改革。第一件事抓学校工程建设,通过“三新一亮”、“六有工程”、“四配套工程”、“校校通工程”等来提升办学档次;第二件事抓好公办学校内部机制改革;第三件事抓好职业教育规模发展,必须达到通过“省三星级”验收才允许招生、运作。

总体可以概括为“城乡结合、以城为主”,“公民齐上,以公为主”,“长短结合,以长为主”,“虚实兼顾,以实为主”。即高中教育向城区靠近,以公办为主、职业教育以学制教育为主,办真正教育辅助以必要的舆论宣传。

(三)发展中的探究

1、在全县教育实行资源整合,实现初步规模化、规范化的同时,现在面临着如何提升办学内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沭阳人正在努力探索。

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直接领导下,先后投入1亿多元,通过整合沭阳中学、怀文中学、华冲中学、庙头中学成立沭阳如东高级中学的沭中集团,新建、改建办学用房10万多平方米,是解放以来至1997年底建筑面积的5倍,并添置和更新了大量的教学设备。目前学校占地350亩,拥有了12440平方米内有教学反馈系统的现代化教学楼,9500平方米内设天文台的省内一流的科技楼,6000平方米内有2800个固定座位可承办国家级比赛的体育馆,以及现代化的13200平方米的男女学生公寓和8400平方米可供3000余人同时就餐的师生食堂,学校投资110多万元建成的宽带网已经投入使用。这些,为实施大规模、现代化、有特色的办学计划提供了充分的物质保障。目前引进如东管理经验确定了面向未来的办学方略:用管理促效益,以科研求突破,凭质量图发展,靠特色创名校。

沭阳县教育产业园是县委、县政府统筹考虑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城区开发建设现状而规划建设的功能性园区。产业园位于城区新长铁路以西,杭州路以南,松江路以北,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首期启动面积1平方公里,首期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主要规划建设:(1)培训中心(含学历教育区),总建筑面积83703平方米,其中,主楼高92.7米,22层;(2)职教中心,按照江苏省四星级和国家示范职业高中标准设计,计划在校生10000人,总建筑面积138353平方米;(3)高级中学,按照40轨、120班、7000人,省四星级以上标准设计,总建筑面积114467平方米;(4)体育中心,建有可容纳6000人体育馆、恒温游泳馆、400米标准体育场及全民健身中心等,总建筑面积28700平方米;(5)公共图书馆、档案馆,两馆合一,总建筑面积25027平方米,其中,图书馆,按照馆藏图书45万册以上设计;档案馆按照县级一类标准设计,馆藏档案数量20万卷以上。

硬件设施已初具规模,正在逐步完善,但对于教育产业园的内部机制管理和各部分的资源共享,沭阳县委、县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正在积极筹划、探究之中。

2、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不明显

目前,沭阳县经济开发区有500~600家企业,其中有全国最大的电池企业、全国最大的画装企业、全国最大的手机扬声器企业等共5家,用工量达10万人之多,工资待遇在1500~3000多元不等,基本解决了学生的实习实训。但大多数的职高毕业生都不愿留在本地就业。主要是觉得留在本地没面子,还有想到外面的世界看看,还有一部分带有想有更多更好的机会解决个人及前途问题。大多数就业人员都是返乡人员及本地成年人。

二、思考

我县经济正处在高速发展期,工业及第三产业两翼已经展开,肥西经济正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我县今年已跻身全国百强、中部十强,荣登安徽第一县。为了适应肥西经济的快速发展需求,肥西教育结构及布局调整一直在探索过程之中,到目前为止高中布局调整第一阶段已落下帷幕。但由于地理位置的影响,毗邻省会合肥,教育竞争激烈,合肥优质教育资源较多,对我县教育影响较大。但随着社会用人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用人单位用人的重点不在是唯学历而用,而是更加学生的技能素养。因而,如果我县能在注重为国家输送拔尖人才的同时,率先将培养重点放在技能素养的培养方面将会造福国家、造福当地。

三、想法

鉴于考查及梳理后的思考,对我县教育布局调整设想有二:

设想一:我县随着城乡公路及村村通建设逐步完善,交通变得越来越便捷。在工业迅猛发展、新型农业遍地开花、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的大好形势下,老百姓富了,思想观念转变了,重视教育程度加大了。因而从学前教育到九年制义务教育、乃至接受普通、职业教育都是家长非常重视的事。他们更加关心的是孩子的全面成长和今后的适应性发展。因而,学前教育应依据地缘关系,全方位、均衡布局,引进社会资金,从教育内容、硬件设施、配套设施上规范办学模式,高起点、高标准取缔、整合现有学前教育资源,从教育源头上抓起、抓好,提高我县学前教育质量。学前教育管理人员要懂得学前教育规律,教师要专业化。

同时,伴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加快,九年制义务教育以中心城镇为中心的时机已经成熟,通过拍卖、引资整合教育资源,完善配套设施,丰富教学内容。依托寄宿制实施精细化管理;依据教育规律和多元智能理论让学生在六年级阶段实行分流,分为技能应用型培养目标和研究性培养目标,进入七年级学校根据分流情况设置不同课程,因材施教、分类教学,使得每个学生都有成就感,都能发挥出自身的潜能。在学校的管理上仍然要求专家化,教师要专业化。

对应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分流,极力打造一所硬件设施一流的、环境一流的、师资力量一流的国家级示范高级中学,应该面向全国乃至对外引进外籍教师,向教育强省、教育强校引进管理人才,高起点、高标准打造一所适应经济百强县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级中学,并在建设中努力引进外部资金,弥补经费上的不足。专门培养研究创新型人才,为国家培养输送合格的研究性人才。

同时,可以根据义务教育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对于义务教育阶段技能应用型人才可以设立一所类似于沭阳县教育产业园规格和设施的职教基地,对技能应用、美术、音乐、体育进行分类专业化教育。整合现有三所公办职教资源及专业设置,在用人机制上给予充分自主权。实行“一统多分”的管理模式,即对外实行招生宣传、校企合作、资金运作等管理的统一,对内公共资源调配的统一,对内实行专业的相对独立管理:可设置机械加工类、艺术设计类、体育音乐类、经济管理类、对口升学类等。培养目标一是为大地方及小地方输送合格的专门技能型员工,二是为高一级应用类大学输送合格毕业生。

在人才整合方面,配合现有人事制度改革,依据学科及专业进行综合调配,依据以县为单位进行综合调配,对于过剩及落聘人员进行分流转岗或参加培训直至适应岗位需要。并且灵活用人机制,依据学科和专业设置及实用原则聘用既懂技术,又懂教育的企业人才和高级别岗位人才,实行人才管理的动态化,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拥有人事管理权。

对于分类培养后的人才可以进行互通式交流,使得人尽其才。

对于教育产业园的设立应依托省会及我县工业园区,“整体规划设计建设、区域功能相对分开、建设档次适度超前、公共资源共享共用”的指导原则,精心进行规划设计,努力使产业园建成后具有承担职业教育、成人学历教育、常年短期培训、体育健身,接待参观考察、会议,兼顾娱乐休闲等综合功能,着力打造一个生态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善、生活服务配套的现代化教育城。地点可选择在工业园交界地带,如柏堰工业园和桃花工业园靠近县城的类似区间。

想法二:对于学前教育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依据想法一的做法。对于高中及高中后,对应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分流,极力打造两所所硬件设施一流的、环境一流的、师资力量一流的国家级示范高级中学,应该面向全国乃至对外引进外籍教师,向教育强省、教育强校引进管理人才,高起点、高标准打造一所适应经济百强县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级中学,并在建设中努力引进外部资金,弥补经费上的不足。专门培养研究创新型人才,为国家培养输送合格的研究性人才。

对于职业技术类可以将肥西师范进行升格,升格为专科技术类院校,如皖中技术学院。将现有的金桥职高作为肥西西北分院或教学点,花岗职高作为肥西东南分院或教学点,承担职高阶段的教学任务毕业后直接进入皖中技术学院,既可以防止资源浪费,又使得教育资源配置更趋合理,避免恶性竞争。协同一致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及影响,积极吸收省内外其他地方生源,进行为皖江产业带、合肥大都市建设服务。

在建设上在实验中学和农兴中学的基础上扩大规模、完善设施、优化环境,对肥西中学、农兴中学、实验中学教师进行整合、考核、分流。对于肥西中学原校进行资产转让,进行资金置换,同时也给城区的改造和统一规划带来了便利。

职业类的三所学校则在原有的基础上利用国家职教经费和地方财政补贴进行土地增补,完善硬件设施,美化校容校貌,形成“一个中心,两扇翅膀”的布局,创新新的办学模式,承担高、中等职业教育、成人学历教育、长、短期培训相结合。作为两翼的两个分院或教学点,可以作为较为巩固的能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农村返乡农民工和农村成年人的技术培训点,用来进行技术提升和转型,服务于地方工、农、苗木花卉业发展。

最后,借助孙金龙书记的话来激励我们解放思想,大胆尝试吧。“——为了实现合肥未来的更大发展,要进一步冲破墨守成规、怕担风险的思维定式,树立敢试敢闯、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冲破固步自封、四平八稳的封闭心态,树立眼光向外、大气创业的开放意识;冲破空谈说教、只说不做的不良习惯,树立知行合一、埋头苦干的实干意识;冲破轻视规则、人情变通的落后习俗,树立公平竞争、阳光透明的诚信意识;冲破不思进取、自甘平庸的无为思想,树立自强不息、力争上游的拼搏意识。”

第三篇: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探究(本站推荐)

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探究

摘 要: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管理体制导致城乡贫富差距越来越大,面对以工业经济为基础大力发展的城镇经济,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广大农村经济却举步维艰。电子商务,以其高效率低成本,不受时空限制等优点为农村区域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我国农村相关知识匮乏、文化水平低、物流水平差等不利因素也制约着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本文从农村实际出发,探究合适农村的电子商务发展形式。

关键词:农村;电子商务;信息化

引言

电子商务,一个新兴的产业,在中国从零基础到如今几乎每个地点都有人使用,仅仅只花了不到不到20年的时间。但是我们也看到,电子商务基本都是在经济富裕地区得到快速发展,而在广大的三四线城市以及农村还未得到全面普及。随着消费主力由大城市逐渐向中小城市以及农村转移。电子商务,这种面向跨越地域的消费方式给广大农村经济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必要性

农村的贫困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贫困就是因为农民素质低、没文化、愚昧、自然环境条件差,等等。我们把贫困的原因归结到穷人本身,好像贫困与政府、制度、主流人群没有多大关系。但是在很大程度上,贫困源于没有权利,贫困源于主流社会设计的不合理制度。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乡发展不均匀,贫富差距也在逐步增大(见图1)在目前已经不均衡发展的条件下发展类似城市的工业道路是走不通的。在这种没资金,没人力资本的条件下,要发展农村经济,似乎只剩下了电子商务这条路了。而农村电子商务,对促进农村科技进步和农村社会进步,改善农产品流通,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业经济结构改革,缩小城乡差距有着极大的作用。

二、农村电子商务现状

(一)政府对农村电子商务建设缺乏足够的重视

电子商务是近十年才在中国发展起来的新兴事物,对计算机知识需要有一定的掌握能力才能了解并运用电子商务,我国基层政府部门干部,特别是与农业部门相关的干部,往往并不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加上农民就是要种地的传统思想束缚。对网络经济的认识不清晰。导致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缓慢。

(二)农村电子商务基础设施薄弱

电子商务,一个依赖于网络进行交易与服务的商业活动,其存在的基础就是互联网。而我国的网络通信设施,不管是从硬件的通讯速度、数据库要求还是从软件的网络管理信息技术、相关从业人员等都远远不能满足高速发展着的电子商务要求。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较2013年底提升了1.1个百分点。但是我国网民中农村网民仅占比28.2%。2

根据世界银行近日发布的《中国农村信息化:三省研究》中对农村信息化需求的问卷调查显示,仅有20%的家庭拥有个人电脑或使用互联网,主要原因是缺乏使用技能以及不了解电脑和互联网的好处。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培训机会有限。尽管很多农村学校已经接入了互联网,但其中只有四分之一向当地社区开放其设施,提供培训的公共信息化设施还不到10%。

(三)涉农网站数量稀少,且分布不均衡

截至2010年底,我国涉农网站已近2万个,诞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中国电子商务逐渐摆脱一开始专注城市,“一条腿走路”和窘境,开始在农村沃土生根发芽。3但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涉农网站地域分布的不均衡。东南沿海、长三角地区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远远优于内陆中、西部地区。

(四)农村电子商务物流落后

物流,一个自电商出现后便和电商再也难分难舍的名词。其代表的不仅仅是货物运输的速度,在极大程度上物流就可以代表着消费者对电商服务的满意程度。物流是电商最后一公里的急行军,谁能早一秒触到用户,谁就能获得胜利。在京东刚成立三年之际,刘强东便做出要自建物流的决定。之后更是在2013年的11月11日这一天打出了“双11,怎能用慢递”的标语。直指对手的软肋。这说明,在现代的快节奏生活下,用户已经不满足于慢节奏的快递速度,他们要的就是快,更快。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网发布的《2012中国网购消费者满意度调查报告》中显示,网购消费者遇到最多的消费争议分别是:产品质量差59.45%、商品与描述不符53.48%、送货不及时33.58%等(如图2)。目前电商行业的整体服务水平表现不高,物流配送服务差、商品与图片不符、退换货难等事件层出不穷。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5.94%的消费者没有过不愉快的网购经历,74.06%的消费者都曾遇到过不愉快的购物体验。其中,对购物网站物图不符、快递送货时间长的反映最为集中,85%以上的消费者都为此表示不满。

对于农产品,由于其特殊的保质期限,物流的快慢就更是十分重要了。但是在目前广大农村,农业物流的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农村交通不发达,有些偏远地区的农村甚至都没有公路。而农业物流前期的投入是非常昂贵的,在经济不发达地区,根本无力承受如此高昂的成本代价来发展物流。

三、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思考

(一)发挥政府在农村电子商务中的领导作用

实践证明,只要有领头人做出表率,并证明能够获得收益,广大农民就会从被动的服从转变为主动的去做。因此,政府需要转变思想,积极扶持和鼓励农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让地方龙头企业充当农业电子商务的急先锋,或者作业农户与电子商务市场的桥梁,从而带动整个农业电子商务的繁荣。

(二)加强农村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电子商务的投资是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必经阶段,只有基础打好了,才能谈快速发展,引入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属于自己的信息化人才。构建信息共享与信息预警平台,加强网站建设、组织大型的综合性农村信息化网站及乡镇一级的电子商务网站,对引到农民积极进入市场,多层次、多渠道地参与电子商务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搭建农业电子商务平台

农村企业生产规模小,交通不便,信息沟通不畅快。因此,不可能做到农产品直接面向消费者的传统B2C模式。应该在B2C的基础上进行深化(如图3),将传统的生产者面向消费者改变成由中介统一收购后输送给电子商务网站,由电子商务网站进行统一配送。由于是集中配送物品,物流站便可以建在电子商务网站的仓库旁,这样农户也可以直接将产品送到物流站,这样既解决了农业网站数量稀少,产品稀少的现状,也解决了物流运输的问题。在广大的农村地区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实现农产品到消费者的对接。从发展的眼光来看,这种模式应该是我国未来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的主要模式。

(四)大力打造特色农副产品

随着现代物流的发展,消费者已经可以从任何一个地点买到市场上任何商品,商品的同质化也使得农村电子商务不能走一般电商的道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从普遍情况而言,一线农村地区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和活性正在下降,对于农业产业而言,本地消化的能力将大大降低,我们要知道,在农村发展电子商务的根本是帮助农民增收,增收的关键是:其一,减少农产品的滞销,获得更多销量;其二,让农产品卖出更高的价格,获得单量溢价。农产品进行品牌化运作便为农产品实现溢价增收开创了先决条件。现代消费者追求的就是一个新奇,发展农村电商,就是要做别人没有的,属于本地的特色产品,这样才能够在繁杂多样的电商市场中抓住消费者的眼球,目前来看,特色农副产品是没有产业集群先天优势的农村经济体不多的电商切入点。而易腐易坏的生鲜类农副产品,涉及的冷链物流和品质管理,投入甚高,运作复杂,且几乎90%的生鲜电商都处于亏损状态,农村经济体初涉电商,操作门槛太高。因此,打造特色农副产品才是农村电商需要做的。

四、结语

农村电子商务不能按照城市电商模式,而是需要积极创新,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虽然目前农村电子商务困难重重,但随着新型农村电子商务模式的出现,电子商务必将在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中得到更大程度的应用,农业中的家庭生产和大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也将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注释:

1.数据来源:中经网统计数据库.2.《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3.农产品营销模式日益完善[N].农民日报,2012-12-25(06).参考文献

[1] 郑亚琴.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区域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的主成分聚类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7,1

[2]岳云康.对农村电子商务新模式发展的探讨[J].农村网络信息,2008,12

[3] 孙百鸣.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初探[J].北方经济,2005,9

[4] 王景河.实施电子商务对加快农村经济建设的思考[J].农村经济,2004,2

[5] 李志刚.扶植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条件及促进对策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7,1

[6] 李国敬.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几个问题[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4

作者简介:刘邱淅(1990-),男,湖北孝感人,就读于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第四篇:我校发展改革探究

我校发展改革探究

摘要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以及学校发展外部环境的日渐复杂,传统的经验型高校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高校的发展, 大学科学规划、战略发展思想的重要性凸显了出来,战略规划成为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途径,实行战略与规划管理也成为了高校管理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今年是我校建校115周年,又是“十二五”规划的起始年,需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明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发展战略,谋划今后的改革发展规划,使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能力和总体办学水平再上新的台阶,实现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的高水平交通大学的发展目标。关键词:战略必要性、战略可行性、主题、品牌特色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expansion of scale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school development in an increasingly complex external environment, the traditional experience-based management model has been difficult to adapt to the university college's developmen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planning, strategic development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thinking out, planning to become college strategic necessity of the development by leaps and bounds way, the implementation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and planning in university management has become a hot issue.This year is the 115 anniversary of our school, and also a “ Twelfth-five” start planning, the need for a new historical starting point on the school as a clear positioning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planning for futur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plan, so that school personnel training qualit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the overall educational level to a new level to achieve the building distinctive, internationally renowned high-level development goals Jiaotong University.Keywords: strategic necessity, feasibility strategy, theme, brand characteristics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工程的蓬勃开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高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以及高等教育国际化所带来的对资源的激烈竞争也使高校面临着重大挑战,通过科学制定并有效实施发展战略规划,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各种资源,提升核心竞争力与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已经成为高校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战略与规划管理起初是从政府和企业开始实施,高校作为学术型组织,不可能完全照抄照办政府和企业的做法,必须从高校自身实际出发,确定目标、举措和衡量标准,形成规划,指导学校的工作,才能使学校朝着理想的方向前进[1]。

一、高校实施战略与规划管理的必要性

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高校一切办学资源全部靠政府投入,高校发展水平更多的是注重投入性指标,因此高校战略规划管理基本上没有提上历史日程。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国际化的到来,高校之间对资源的竞争日趋激烈。如何通过科学制定并有效实施战略规划,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各种资源,提升核心竞争力与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已经成为各个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2]。

第一,高校实行战略与规划管理是我国高教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是使高校真正成为办学的主体,而战略与规划管理是保证大学稳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如战略规划所确立的大学发展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及重要政策与措施等。因此,战略规划指引着整个学校的发展方向,从宏观上指引着大学该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第二,实行战略与规划管理是高等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2007年我国高等教育在校人数已经达到2700万人,预计到2010年在校人数将达到3000万,毛入学率达到25%,我国高等教育显然已经步入大众化阶段。各大学之间在生源和社会支持、办学质量和特色等方面展开激烈竞争。同时,经济的全球化与国际化也深刻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使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日益加剧。对于大多数大学而言,需要根据自身的历史背景、环境特点、学科特色、资源结构等实际情况,制定本校的发展战略规划,提高自身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第三,实行战略与规划管理是高校利益相关者的迫切希望。高校利益相关者中除了学校内部的教师、学生以外,还有学校外部的政府、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及捐赠者。对于学生和学生家长来说,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权力

作为新的制度设计的重要参考因素,把学生及其需要作为关心的重点,并把学生看作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参与者,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参与感与角色感。同时,现在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学校发展了,社会声誉和影响力相应提高,学生就业力才能增强,学生和学生家长才能对学校有认同感和信心。从教师方面来说,教师是高等教育的提供者、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与合作者,他们是高等学校人力资源中最宝贵的一部分。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让他们亲身感受到学校的发展,教师才会有认同感和归属感,学校才能留得住人才,这也是高校教师自己所期待的。从用人单位等外部利益相关者来看,他们都要求高校改革传统的大学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合自身利益发展需要的人才。

二、高校实行战略与规划管理的可行性

第一,国家为高校实行战略与规划管理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高等教育法》的颁布实施,从法律层面明确了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使高校有了实行战略与规划管理的法律保障。《高等教育法》颁布以后,高校在学校管理、招生政策、经费使用、人才引进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自主性,这都为高校实行战略规划与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第二,国际国内高校实行战略与规划管理的成功案例为我国高校实行战略与规划管理提供了借鉴。纵观国内外运用战略与规划管理取得成功的高校,我们不难发现:实行大学战略与规划管理必须以探索真理和培养人才为前提;以办学理念和大学精神为核心;以学科优势和特色为主要内容;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基础。这些经验都为我国高校实行战略与规划管理提供了借鉴。

三、我国高校实行战略与规划管理的建议

近年来高校实行战略与规划管理成为了一个热门,各个高校都在提倡战略与规划管理,这是个好现象,但是,战略与规划管理不能光停留在口号上、文件上、模仿上,而应该切实结合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科学定位,开展相应的研究,这样战略与规划管理才能真正起到推动高校发展的目的,不然就会流于形式[3]。

第一,要准确把握高校的发展定位。定位是指在科学分析学校外部环境和自身实力的基础上,根据一个或一组定位特征,合理确定学校在某一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位置。办好高校的前提首先是确定学校的发展定位,高校发展定位不仅是高校发展的航标,也是高校发展的一种信念,更是高校发展的自我规范。发展定位内

涵丰富,涉及诸多方面,包括层次定位、类型定位、学科定位、人才定位和规模定位等。定位是高校实行战略与规划管理的首要问题,没有科学的定位,就不可能对高校的远景与使命进行明确的、适切的展望,也就不可能实行科学的战略与规划管理。

第二,要广泛开展院校研究。院校研究源于美国,内涵是收集制度信息以便对机构的政策做出反思。院校研究实际上涉及两个层面:一是与自身相关的理论建设的研究;二是各高校实际开展的以解决自身管理问题的应用性研究。两个层面的研究都是必要的,理论性研究是基础,应用性研究是目的,前者为后者服务。中国大学开展的院校研究不管是自身相关理论建设的理论性研究,还是以解决自身管理问题的应用性研究,其目的都是为我国高校实行战略与规划管理提供现实与理论的支持,也能为高校实行战略与规划管理更好地指明方向。

四、我校发展战略的研究

一、抓住发展的主题,把握时代机遇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驶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轨道。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大,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加速改革,高等学校进入了一个改革、调整和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个时期,如何紧抓发展的主题,及时地制定发展战略,为学校的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加快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步伐,是许多学校面临的严峻课题。我们学校在这个时期,勇抓时代机遇,谋划战略发展,为学校的成长、发展、壮大创造了一个崭新的起点和良好的开端。

西南交通大学始建1896年,曾先后定名为“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唐山交通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等,是中国近代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素有“中国铁路工程师的摇篮”和“东方康奈尔”之称。在一个多世纪的征途上,学校以教育兴国为己任,始终秉持“灌输文化尚交通”的历史使命,弘扬“竢实扬华、自强不息”的交大精神,传承“严谨治学、严格要求”的办学传统,为国家培养了二十多万名毕业生。在他们中间,有40多位两院院士,有“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有学界泰斗和工程界翘楚,有政府领导、行业领军人物和优秀企业家以及为数众多的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和学者,为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特别是轨道交通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4]。

今天,西南交通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工科为主,工、理、管、经、文、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是进入国家“211工程”、“特色985工程”建设和设有研究生院的全国重点高校[5]。

一、创新学科体系,突出特色与品牌

高校发展的核心是学科专业的成长以及在学科专业基础上拓展起来的相关事业的发展。大学要办出特色,必须以学科的特色为基础。纵观世界一流大学,无一不是以一流的学科而闻名于世[6]。

西南交通大学为铁路而诞生,因铁路而发展。从詹天佑主持修建的我国第一条自主设计、自主施工的京张铁路,到我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的建设;从举世公认的地质条件最复杂、工程难度最大的成昆铁路建设,到2006年7月投入运营的青藏铁路建设;从解放后我国第一台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的成功研制,到世界首辆载人高温超导磁悬浮试验车的诞生;从我国第一条万吨重载列车大秦线运行试验成功,到我国第一条载人磁悬浮列车工程示范线的联调成功;从我国所有城市地铁的设计与建设,到著名的杭州湾大桥、东海大桥的建设;从京津城际铁路、武广客运专线,到正在建设中的京沪高速铁路„„这些成就无不饱含着西南交大人的智慧与心血。近年来,学校紧紧围绕国家轨道交通事业的进步与发展,尤其是高速铁路的迅猛发展,在轨道交通、磁浮交通、高速铁路、大型桥梁隧道、现代交通信息等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诞生了以“机车车辆整车滚动振动试验台”(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高温超导磁悬浮试验车”(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现代轨道车辆耦合相关理论及其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等为代表的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为国家科技创新做出了新的贡献,成为国家轨道交通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不仅如此,学校还充分利用办学优势,加大了服务西部和地方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力度[7]。

三、结合行业优势,推进科技创新

建设多科性、研究型、国际化的高水平大学,一个首要的条件是学校要拥有相当雄厚的科技实力,具有高度发展的科技水平。从战略发展的思想来思考一所大学的科技发展,不仅要靠长期的积蓄实力、推陈出新,而且要善于寻找和发现学校科研创造的生长点和突破口,建立某方面的自身优势,然后以相对优势取胜,并带动相关学科提升学校整体科技水平。

实践证明,大学的发展“有预则立”已是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然逻辑。随着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向纵深处推进,大学战略规划、战略决策、战略实施、战略管理将更加成为高等教育加速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必要途径。对于我国大多数高等学校来说,加强战略发展研究且保证战略规划的常态性工作机制是一个应引起重视的重要问题。

【1】高校改革与发展参考09

【2】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3】中国高教研究2009

【4】、【5】西南交大学校概况

【6】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8

【7】西南交大学报

参考文献 年第15期 第31卷第8期 年第一期 年2月

第五篇:中国公益广告发展探究

中国公益广告发展探究

摘 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社会公益事业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作为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部分,公益广告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和提升民众文化道德水准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试从我国公益广告发展现状入手,概括总结了我国主流媒体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中国公益广告事业做出的贡献,提出公益广告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及解决途径,以期使中国公益广告发展取得更大成就。

关键字 公益广告 发展 媒体 作用

公益广告最早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初的美国,亦称公共服务广告、公德广告,是为公众服务的非盈利性广告。中国通过电视媒体播出公益广告,最早出现的是1986年贵阳电视台摄制的《节约用水》。随后,1987年10月26日,中央电视台首次在黄金时间开播《广而告之》栏目播放公益广告,这种被称为“公益广告”的广告新类型开始走入普通百姓的生活。公益广告虽然不像商业广告那样一字千金,却以极强的亲和力在传播着社会文明,倡导着健康的社会风尚。

一、中国公益广告发展现状

(一)中国公益广告的开始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广告成为我国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公众开始客观地审视广告的积极作用和负面作用,要求广告承担起社会公益责任,于是展现广告积极作用的公益广告应运而生。而“改革开放起步七年后,公益广告迎来了历史发展的机遇”[1]。

1986年,贵州持续干旱造成严重缺水,为了提高广大人民的节水意识,贵州市节水办公室与贵阳电视台合作,采用电视艺术的表现手法制作了“请君注意节约用水”的广告,这就是我国出现的第一条电视公益广告——《节约用水》。不同于以往党政机关宣传作品采用的平面和广播媒体,侧重说教,表现简单直白,《节约用水》运用解说说明水的重要性,运用电视画面表现水资源匮乏的重要性,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该公益广告播出后,引起了当地市民的强烈反响,浪费水资源的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据统计“在当年第四季度,贵阳市自来水消耗比上年同期减少了47万吨” [2],自觉节水的意识走入千家万户,公益广告首次发挥了强大的作用。这则电视公益广告在我国的公益广告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开启了我国电视公益广告发展的序幕。

1986年,在中广协电视委员会举办的“第二届全国优秀电视广告评选”活动中,对贵州电视台创作的《节约用水》,评委们一致给予好评,并授予一等奖。唐忠朴作为专家评委对获奖广告进行讲评时,提出了“公益广告”的概念,指出“它不同于商品广告、企业广告和服务广告,是电视广告中的新类型,它的出现代表着我国电视广告的新发展,应该引起重视” [3]。

公益广告由此成为了宣传优良道德风尚、倡导精神文明的有效方式,它契合全社会对于道德素养日渐地下、信仰危机、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思考,表达了社会大众的舆论评判,弘扬了高尚的社会行为。此后,我国公益广告开始由点向面地发展起来。

(二)媒体及企业对公益广告发展的推动

在我国公益广告的起步阶段,媒体成为推动公益广告发展的主要力量。1987年中央电视台在黄金时段开办的第一个公益广告栏目《广而告之》,定期播出公益广告,揭开了我国公益广告发展史上新的一页。《广而告之》创作播出了一批主题鲜明、生动活泼的公益广告,其中影响较大的有《高高兴兴上班来,平平安安回家去》、《啊!真对不起》、《别挤了》、《救救孩子》等,通过反映热点问题吸引人们广泛关注,从而发挥其作用,促进一些社会问题得到关注和解决。国家级媒体开办公益广告栏目,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各地电视台也纷纷播出公益广告片,开办公益广告节目,激发了全国电视媒体参与公益广告的积极性。

随着广告市场的进一步深入发展,一些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加强,不少企业认识到公益广告是提升自身社会形象的有效方式,开始逐步参与到公益广告运行当中。自1993年,孔府家酒厂、海尔集团、联想集团等企业开始以承担广告制作费用的方式加盟《广而告之》,缓解了央视广告部制作经费的压力,同时也借国家级的媒体平台宣传了自己。企业参与为公益广告注入了活力,也为公益广告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支撑。

从1989年开始,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和中国广告协会电视委员会主办的“全国电视广告‘印象奖’(所谓“印象奖”是指广告作品小而短,一眼看上去就能给人深刻印象的好作品)”,首次设立了公共广告类奖项,公益广告首次从商业广告评选中分离出来,成为单独的奖项系列。评选奖项的单独设置,激发了公益广告的创作热情,有利于提高公益广告的质量,改善媒体播放的公益广告作品单一重复的状况。在1990年4月第四届电视广告“印象奖”评选中,福建电视台《电子游戏》、中央电视台《安全交通系列节目》、《养成好习惯》、《广而告之》、重庆电视台《保护线路》等公益广告作品获奖,由此揭开了公益广告评奖的序幕。

从1996年到1998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在全国范围内每年都组织开展不同主题的公益广告活动。1999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公益广告创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将每年举行的全国性公益广告评选活动改为每两年一次,各地方就可以结合当地实际,按或每两年安排本地区的公益广告评选活动,对公益广告的发展更是起到了政策性的带动作用。

(三)中国公益广告走向成熟

进入新世纪,我国的公益广告事业继续得到发展,政府更是出台了多个文件,进一步完善公益广告的管理。2001年被称为公益广告年,从年初开始,由中央电视台、共青团中央等单位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多主题、规模空前的公益广告活动,政府部门的组织力度也相应加大。2002年,中央文明办、国家工商局、共青团中央、中央电视台还共同主办了我国首届电视公益广告大赛,风格各异的广告作品让人耳目一新。2006年,由国家工商局、贵州省工商局主办的“国酒茅台杯”中国好风尚电视公益广告大赛举行,全国各省市有将近30家媒体踊跃参加;至2008年,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广告节“国酒茅台杯”中国公益广告黄河奖也吸引了全国媒体、广告公司的广泛参与,影响巨大。2007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长达2分钟的公益广告《相信篇》,首次尝试公益广告与电视新闻报道组合,以著名演员濮存昕真挚感人的话语,消除人们对于公益广告事业的不信任,唤起人们内心的公德意识和行动信心,阐释了“公益广告也是一盏灯”的中心思想。

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大力宣传,我国公益广告也开始呈现出自觉性发展的趋势。在2008年奥运会、2008年冰冻灾害、“汶川大地震”等社会大事件中,我们都能看到公益广告所宣扬的凝聚力带来的巨大影响。由原来的配角成为今天不可或缺的主角,公益广告的发展越来越深入人心,越来越平易近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的公益广告已经从幼稚走向成熟,开启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公益广告作品数量和质量明显上涨;社会各界支持、参与公益广告创作的热情明显升温,北京东方捷先广告公司、北京电通广告公司等多次参与思想道德公益广告征集比赛,成为公益广告制作的知名品牌;丁俊杰、濮存昕等一批广告专家和影视专家,也为提高我国思想道德公益广告制作水平贡献了聪明才智。

二、我国主流媒体对中国公益广告事业的推动

公益广告从开始到发展成熟的几十年时间里,政府、媒体、企业等对其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作为承载公益广告的重要平台,媒体对公益广告的发展尤其功不可没。

(一)电视媒体——以中央电视台为代表

中央电视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电视台,肩负着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责任,引领着电视媒体的发展方向。1978年,中央电视台开始播出公益广告类的节目,此后持续在公益广告的创新、制作和播出方面投入大量资源。先后制作播出了“倡文明之风”、“下岗职工再就业”、“知识改变命运”、“希望工程助学行动”、“公民思想道德”、“抗击非典”、“节约创造价值”、“红盾护农”、“新农村”、“抗震救灾”、“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等一系列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公益广告活动。“近几年,央视16个开播频道每年播出的公益广告对应的时段价值高达10亿元” [4]。

1998年,围绕着90年代进行的国有企业改革、下岗职工再就业政策,央视以“下岗职工再就业”为主题创作了一系列鼓舞人心的作品,包括《从头再来》、《脚步》、《支持就是力量》等,这些作品演绎真人真事,借助胶片拍摄,内容丰富,具有深刻的感染力。在《从头再来》中,刘欢深情演唱的“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激励了一代人走向追梦的道路,还有那英的演唱,都鼓舞了下岗职工在内的广大人民走出低谷,重拾梦想,再创辉煌事业。片子播出后,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成为当时人们的话题之一,至今许多人仍记忆犹新。

2003年“非典”爆发,为增强广大人民抗击非典必胜的信心,唤起民众爱心与行动,给广大人民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中央电视台制作播出了20个“非典”系列公益广告。其中《小女孩篇》讲述了一个小女孩在课堂上念思念妈妈的作文,因为她妈妈是坚持在“非典”一线的医护人员,她好久没看到妈妈了;《英雄篇》展现了“非典”期间的医护工作者、工人、学生等坚守自己的岗位,用普通的行动谱写英雄的事迹的人们。除此之外,还有《直到永远》、《生命永不言败》、《纸鹤篇》、《疫苗篇》、《群众篇》等多部公益短片。央视如此大规模地集中地制作公益广告,史无前例密集的播放频率,在公益广告宣传史上开了先河,自此,中央电视台的公益广告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里程。

2004年4月,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放了一条由青岛模范工人许振超亲自出演的公益广告《劳动创造价值》,时长达1分钟。《新闻联播》在对青岛模范工人许振超的先进事迹进行报道之后,紧接着播放由央视组织制作的公益广告,广告片由许振超亲自出演。配合前面的报道,这一公益广告体现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以艺术化的手法、平民化的视角拉近了观众与许振超的距离,寓教于文,引起了观众强烈的感情共鸣,真正收到了“入心、入脑、入耳”的效果。

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到来,央视又集中精力制作播出“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系列公益广告,为2008年夏季奥运会营造文明、热情、和谐的社会氛围,拍摄制作了《婴儿篇》、《鼓掌篇》、《相信篇》、《心愿篇》、《曲艺篇》、《福娃篇》、《采访篇》等公益广告。该系列公益短片邀请濮存昕、刘欢、姜昆、于魁智等各界名人参与拍摄,拍摄地点遍布全国各地,参与人员超过2000人,明星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参与很大程度上扩大了主题影响力。除了在全台14个频道播出自己制作的关于短篇之外,央视还将该系列公益短片免费提供给各地方电视台播出,在平面、网络等多种媒体平台上宣传,并在英国天空电视台等海外电视机构播出,可见影响极大。

为了产生一批有影响力的公益广告,中央电视台于2012年6月起面向全社会征集公益广告主题、创意和成片,吸引了社会各界的踊跃参与,感动了无数观众的《爱的表达式》,就是在征集到民间作者张德元的创意后,再由专业公司制作而成的。它通过动漫形象表达家庭关系中的责任和爱的温暖,正是这种家庭的温暖,打动了人们的心,激荡了人们尘封已久的记忆,使很多观众从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2013年自一月份起,央视就逐渐加大了公益广告的力度,甚至在蛇年春晚上,都出现了不少公益广告,除了一个“回家”系列,一则关于夫妻“沟通”的短片也感动了不少网友。短片描写一对情侣从热恋到夫妻,从以前坐在自己家的路边聊天,到后来每人工作忙碌面对的只是电脑,从有话聊到后来基本没话聊。直到有一天,过年回老家,吃饭间丈夫推说自己出去喝酒,妻子难掩落寞的表情,随后妻子接到丈夫短信,原来是丈夫要带妻子又重新回到热恋时坐的路边小板凳。不少观众表示这个也触动到了自己目前真实的生活状态,看了很自省。

几十年来,中央电视台在公益广告方面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已使其成为中国公益广告事业的主力军。中央电视台袁正明副总编辑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有力量的媒体,一定要具有引领主流价值观的力量。作为国家电视台,我们有责任为13亿中国人打造一片绿色的精神家园,倡导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传播先进文化,用公益广告凝聚国家和民族的力量。”中央电视台数十年的公益广告发展历程证明了,社会责任是公益广告发展的重要动力,公益广告的发展潜力无穷。

(二)纸质媒体——以《人民日报》为代表

《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党委会的机关报,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公益广告事业繁荣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投入大量资源,制作刊出了一大批主题鲜明、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制作精良的平面公益广告,对弘扬时代主旋律、讲文明、树新风、针砭时弊、战胜自然灾害、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和谐社会等发挥了积极作用,体现了党和政府的治国方略。

1996年9月,中国公益广告史上开始了第一个由国家行政管理部门组织开展的大规模以“中华好风尚”为主题的公益广告活动月,围绕这一主题,《人民日报》刊发了《爱我长城,强我中华》、《希望工程:能改变孩子的命运》、等11幅歌颂中华好风尚的好作品,这也是《人民日报》第一次由自己队伍创作并发布的报纸公益广告,标志着《人民日报》公益广告活动进入全面发展新阶段。

2008年,《人民日报》参加了由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工商总局、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联合开展地“我们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夺取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主题公益广告活动,刊登了《任何困难都压不倒伟大的中国人民》、《钢筋铁骨傲然挺立》等公益广告。7月又参加了“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平面)展示”的主题公益广告设计和刊登。

2010年3月,《人民日报》参加了中央文明办及中国志愿者服务基金会在5月至10月刊登“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主题的公益广告,在这次活动中《人民日报》刊登了《常思反哺之意,常怀感恩之心》等公益广告。

为提升平面媒体及其它公益广告创意策划的吸引力、感染力,推动我国公益广告宣传事业的进步,2013年5月30日在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六部委联合指导下,全国平面媒体公益广告制作中心在人民日报社挂牌成立,同时“讲文明 树新风”首届全国平面公益广告大赛正式启动。在为期5个月的作品征集活动中,国内各大广告公司、主流媒体、重点高校以及公益活动的热心参与者和独立创作人纷纷投送稿件,掀起了一股公益广告创作与传播的热潮,共收到来信来电各类咨询数千个,征集稿件七千余幅,体现出当前中国人关注公益、热心公益、参与公益的高度热情。

十几年来,《人民日报》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各种题材主题公益广告的制作发布。自1996年起,共计刊发30类题材主题的公益广告,共计260余次,2003年在具备出版彩报条件后,又以彩报形式刊发,更是为公益广告增添了艺术性和观赏性。此外,对于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的公益广告活动,《人民日报》都当做政治任务完成,并抓准特殊形式主动出击。汶川地震期间,“十指连心”、“大哉诚信”等抗震救灾公益广告主题明确,体现了全国人民的爱心和凝聚力,以“发乎于情,震人心魄”的感染力,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使《人民日报》公益广告的社会影响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人民日报》的公益事业在探索中前进、发展,不断迈上新的台阶。在承担引导舆论的社会责任的同时,《人民日报》创作的公益广告作品以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落实到每次公益广告活动中,取得了重要的成就,获得了“中华好风尚”二等奖、“改革开放,走向辉煌”二等奖、“全国优秀公益广告铜奖”等18项荣誉。在未来的公益广告事业中,《人民日报》要更加紧密配合党政工作,落实中央政策,为达到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继续担当公益广告主力军的角色,与社会各方面了力量写作配合,调动民众参与的热情,把公益广告活动作为一项长期事业,深入开展下去,推动我国公益广告事业的发展与繁荣。

(三)广播媒体——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代表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是最早参与公益广告制作宣传的广播媒体之一。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就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制作播出公益广告,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992年,为配合“希望工程”的宣传和实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制作播出了第一条公益广告“我要上学”,并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宣传播出,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甚至许多听众和单位纷纷索取广告文案和节目录音,这则广告在次年的中国广告节上荣获广播类金奖。随后广告部又制作播出了禁毒系列、推广普通话系列、环境保护系列、社会公德系列等主题较鲜明的具有教育意义的公益广告。

2008年对中国媒体来说是强化公益主题的一年,中国媒体整体上表现出极大的社会动员力,作为主要媒体之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不例外,7月28日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制作的“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等7件公益作品在电台各频率循环播出。同年对汶川大地震、冰雪灾害、神舟七号发射等重大事件的公益宣传,一方面加强了电台内部的凝聚力,另一方面也表现出相当大的影响力,使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发展有了质的飞跃。

“踊跃报名应征,接受祖国挑选,中国人民解放军欢迎优秀青年加入!”伴随着大阅兵铿锵有力的步伐行进声和现代化战机呼啸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于2010年10月首次播出征兵宣传公益广告。此次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征兵公益广告,既适应青年人的特点,也发挥了广播特色,是我国征兵工作中的创新之举。

2012年,中央电台高质量地完成“迎十八大、讲文明树新风”主题公益广告制作播出活动,同年,建立公益广告月报制度,制约播出行为,公益广告摆脱了在一些人心中是可做不可做、可播不可播的观念,全台上下都能重视公益广告的创作播出工作,并严格遵守播出时段、播出条次、播出数量等规定,使中央电台的公益广告宣传纳入良性、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作为国家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长期坚持致力于公益广告的制作和播出,服务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实际行动履行了相应的社会责任。作为主流媒体,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始终坚持落实公益政策,集中力量做好公益宣传工作,不遗余力地发挥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主渠道作用,是公益广告事业的中流砥柱。

三、公益广告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及解决途径

公益广告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教育和文化传播形式,在西方国家,已经被广泛运用于传达政府意识、疏导社会心理和缓和社会矛盾等方面,并取得了显著效果,是使社会变得更加和谐的重要力量。我国公益广告的发展起步晚,进步快,在取得重大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社会大环境问题

政府机构对于公益广告缺乏一个社会意识的引导。公民公益意识的缺乏在于相关教育引导的不到位,例如,红绿灯形如虚设,凑足一拨人横穿马路的现象时有发生;开车的人在等红绿灯的时候发生冲撞;酒后驾车等。交通法规已经制定,交管线也已经划好,为什么还会出现这些状况呢,除了意识,这里还应该注意教育、惩罚等具体的执行问题。要知道,公益广告不仅是政府的事,慈善家的事,而是整个社会的事,真正的公益广告活动,应该是全民公益,全社会应该形成人人参与公益,人人热心公益的氛围,调动全社会的公益广告资源。应该教育每个人都去做,都愿意把精力花费到为公益广告的奉献中。

(二)资金支持问题

这是公益广告发展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政府可以拿出一部分资金,但这不是长久之计,公益广告的长远发展,主要应该依靠企业、民间机构和组织,当然也可以建立基金,考虑社会捐赠与赞助。从公益广告的全民参与性角度来说,应该积极引导、教育广大民众,调动全民参与公益广告的热情,从而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最好是企业和社会机构出资制作公益广告,企业参与公益广告,一方面通过宣传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价值观念、经营理念,企业宗旨等来塑造企业在社会上的良好形象,沟通企业与公众的关系,从而扩大企业的知名度,提高企业的美誉度;另一方面,在公益广告中企业名称的出现,带给观众商业信息,观众逐渐信赖该企业,并对其产品和服务产生好感和信赖。从这种互利的关系入手,鼓励企业、社会团体、中介组织等社会各界对公益广告的投入,对发布公益广告数量、质量及效果比较突出的广告企业,以政府的名义进行表彰并给予一定的奖励,激发企业发布公益广告的热情,逐步引导企业成为公益广告的主体。此外,政府可以在政策上给予一些补偿,比如减免税收。企业投入到制作公益广告上的资金,可以在税收上得到减免,这样就相当于把这部分资金转变成了公益广告的发展基金,还能够使企业主动参与公益广告活动,并使之变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行为。

(三)运行机制问题

政府主导的性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公益广告的发展,改变这种现状,使我国公益广告事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需要转变政府角色,使得政府在公益广告的发展中从直接组织与管理的角色转变到协调、鼓励与监督上来,通过制定相应的法规,政府鼓励与保障企业参与公益广告制作发布的积极性,形成有效的公益广告激励机制。同时,在公益广告的运行流程中引入商业化、市场化的操作规则,发挥市场机制在公益广告传播过程中的作用。

政府希望企业在做商业广告的同时考虑到公益广告的投入,那就可以在企业的公益广告支出里面,以及相应电视台、电台、报纸等媒体的机构里,考虑对其进行财政税收方面的政策扶持。如果没有政策扶持,企业是很难持续公益广告活动的。而对于公益广告,企业有选择做与不做的权利,就像帮别人打扫卫生一样,一两天可以坚持,三四天也可以坚持,但天天做是很难持续下去的。这就需要有这么一个轮值的机制,以及相应的有法律效应的规定,这样才有可能保证公益事业持续较好地发展。

(四)法律问题

在整个法律框架和产业结构中,对于公益广告来说,并没有多少预留空间。政府在这里扮演的角色大多是行政或政策上的指引,比如针对某个主题举办公益广告的评比活动;在一定范围内征集某个主题的公益广告作品。但是,其实公益广告和社会慈善活动是一个相互关联,又相互影响的事物,使它们发挥最大的效用,这就需要较好地运用制度和法律,把公益广告明确纳入到广告法的范畴,使公益广告的发展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四、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是思想道德建设却没有与之相应。要改变这种现状,唤起公众的社会意识,提高广大人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人民生活质量、人口素质的提高,为社会公众创造一个和谐的生活环境,公益广告在这里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在明确公益广告重要作用的同时,我们也要认清现阶段发展的不足,逐步引导,使公益广告发挥它更重要的作用。

注释:

[1] 中国传媒大学、全国公益广告创新研究基地《中国公益广告年鉴》,1986年综述,第2页。[2] 中国传媒大学、全国公益广告创新研究基地《中国公益广告年鉴》,1986年大事记,第2页。[3] 中国传媒大学、全国公益广告创新研究基地《中国公益广告年鉴》,1986年大事记,第3页。[4] 中国传媒大学、全国公益广告创新研究基地《中国公益广告年鉴》,杨慧编写《中央电视台:公益广告弘扬主旋律》,第118页。

参考文献:

1.中国传媒大学、全国公益广告创新研究基地《中国公益广告年鉴》。2.丁俊杰《现代广告通论》,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版。3.黄升民《中国广告图史》,广东: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年第1版。4.汤劲《现代公益广告解析》,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版。致谢:

在撰写本文的过程中,指导老师刘苹教授在确定选题(收集资料、整理思路等)方面给了我细心的指导,在论文完成之际,特此向尊敬的老师表示诚挚的谢意。China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service ads

Zhang Qiannan

Directed by Prof.Liu Ping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fter several decades of development, China's social welfare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As an important part of social welfare undertakings, public service ads play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enhancing our spiritual civilization and moral standards and other aspects of public culture.This paper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current situation PSAs start by analyzing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Chinese mainstream media made PSAs development proposed PSAs bottleneck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their sol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PSAs greater achievements.Keywords

Public Service Ads

Development

Media

Effect

下载企业问发展探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企业问发展探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企业面试,应该问什么?

    面试是企业人才招聘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企业通过面试想要达到的目的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招聘到适合本企业需要的人才。那么,面试应采取怎样科学有效的方式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

    企业为什么问职业规划

    企业为什么问职业规划?一般来说,职业规划是一个人对于自己职业生涯的初步规划,也许很模糊,但是必须要有。所以应该由个人来设计,虽然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能完全按照个人规划来完成......

    企业文化知识50问

    企业文化知识50问 1、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主要区别是: b 。 答:a、思想政治工作是一种行政教育手段 b、企业文化是以心理精神因素感化人 c、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并无......

    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探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探究 作者:张 霞 宋志国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02期 [摘 要]社会经济形态正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知识经济给财务管理观......

    关于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建设探究

    关于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建设探究 摘要:通过对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含义进行阐述并结合实际,从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原则和途径方面,对作为独立经营实体的高校后勤企业要生......

    探究中国人寿保险企业文化建设doc

    【本文摘要】 不少人寿保险公司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只停留在物质层面上,如公司标识、险种包装、企业外观形象或职工的统一着装等,而对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精神”层面则缺......

    地勘企业文化建设探究

    地勘企业文化建设探究摘 要: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地勘单位也必须尽快建立起现代企业公认的、全体员工......

    华为企业文化建设探究

    摘 要:企业文化差异对企业管理的影响越来越被认识和重视。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成功再次印证了企业文化对于企业运行机制、企业发展动力的关键性。分析华为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