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企业文化与社会责任的关系
企业文化与社会责任的关系
【摘要】文章探讨了企业文化与社会责任两者的关系。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社会责任同样是企业谋求长远发展的必备素质。文章尝试把两种概念相结合,通过对比与比较,找寻出二者的异同点,从而试图为新经济形势下中国企业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企业文化 社会责任 关系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terprise culture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terprise culture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To an enterprise, Enterprise culture is the core competence, and also,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s necessary quality in order to seek long-term development.This paper attempts to integrate the two concepts by contrasting and comparing each other, then search out the differences and same points in them, thus shedding new ligh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nterprise to tried to adapt to the change of economic environment.Key words: enterprise culturesocial responsibilityrelationship
1.企业文化解析
1.1企业文化的基础概念
关于企业文化的定义多达180多种。清华大学教授魏杰说“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信奉并附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爱德加·沙因(Edgar.H.Schein)则认为:“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依据美国学者特雷斯·E·迪尔和阿伦·E·肯尼迪的观点,企业文化主要是由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人物、习俗仪式、文化网络等因素组成的。从结构上看,企业价值观或经营理念是企业文化的内核,而企业和员工的行为模式则是企业价值观的外在体现,这两个方面构成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所以,对于企业经营管理来说,企业文化最重要的不在于其价值观宣示了什么,或者宣示得有多好,而在于企业及其员工对企业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在于企业的实际行为如何表现。只有那些转化为企业和员工自觉行为的价值理念,才是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1.2企业文化的重要意义
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培养,最终决定了企业的命运。它是一个优秀企业区别其它企业的无法模仿和复制的主要标识,是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如丰田公司“三位一体”的理念支撑着TOYOTA成为了世界性的汽车公司。又如韩国的三星,其文化理念兼备了东西方文化混合特征,既强调企业及员工的社会责任,又非常重视开放思维和创造力。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较高级的文化管理模式,它需要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一定阶段,才能将原有的价值、理念整合成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方式。因此,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和发展阶段,结合战略分析和设计,提炼出独特的足以支撑企业所有行动的一系列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是企业发展的高级阶段,也是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的动力。
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创始人彼得·圣吉认为,当人类追求的愿景超出个人的利益,便会产
生一股强大的力量,远非追求狭窄的目标所能及,组织的目标也是如此。
美国3M(明尼苏达矿业和制造公司)以成为“世界上最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日本本田公司以“世界性的视野造出性能优异而价格低廉的产品”、索尼公司以“技术领先”作为企业的共同愿景。优秀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求企业确立超越利润的社会目标,以为社会创造价值、为社会尽责、为员工发展创造条件作为基本的经营目标,这种企业文化所形成的文化氛围和价值导向是一种精神激励,必然能够调动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员工潜在的智慧充分诱发出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长远的、永不衰竭的动力。
2.社会责任探讨
2.1社会责任的定义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的概念,是1924年由美国人谢尔顿提出的,指企业不能以获取利润为唯一目的,还应照顾到包括雇员、消费者、债权人、社区、环境、社会弱势群体及整个社会的利益。此外,著名的瑞士达沃斯经济论坛也对“企业社会责任”下过一个定义,共包含四个方面:1.好的公司治理和道德标准,包括遵守法律、共同规则以及国际标准,防范腐败贿赂;2.对人的责任,包括员工安全计划,就业机会均等,反对歧视和薪酬不公平等;3.对环境的责任:包括维护环境质量,使用清洁能源,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4.对社会发展的广义贡献,例如举办、参与慈善和捐赠活动等。这个定义较为全面地概括了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也为企业在获取经济利益之外的行为指明了方向。
企业的社会责任超越了以往只对股东负责的范畴,强调对包括股东﹑ 员工﹑消费者﹑社区客户﹑政府等在内的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其本质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对其自身行为的道德约束,它既是企业的宗旨和经营理念,又是企业用来约束企业内部生产经营行为的一套管理和评估体系。
2.5社会责任的重要意义
社会是企业利益的来源,企业作为一个“社会公民”,必须融入社会群体中,与各种组织良性互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自身伦理道德的要求,社会责任正在成为制约未来企业竞争力的新要素。在企业竞争力的问题上,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不仅对企业本身,而且对当地的社会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可以赢得声誉和社会各方认同,也可以更好地体现自己的文化取向和价值观念,为企业发展营造更好的社会氛围,使企业得以保持生命力,长期可持续地发展。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行为,可以平衡个人与企业的权利与义务,可使员工和社会受益,使包括股东在内的所有企业利益相关者受益;履行社会责任,可以使企业减少政府管制,降低风险,扩大市场影响力,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社会责任声誉较好的企业能够吸引更多更好的员工,吸引优秀人才资源并且使员工对企业产生强烈的认同感、荣誉感和归属感,这些都将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从经济学角度看,企业的基本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但要求得利润最大化,前提是求得企业的长远生存。为此必须承担社会义务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成本。
3.企业文化与社会责任的关系
3.1企业文化应放眼社会
当代最著名的已故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也明确指出:“企业的目的必须在企业本身之外,事实上,企业的目的必须在社会之中,因为工商企业是社会的一种器官。”
松下幸之助认为:一般都认为企业的目标就是追求利润,诚然,利润不可少,但它不是企业追求的最终目的,企业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事业经营谋求提高人类共同生活。企业文化只有在为社会做贡献的同时并获得合法的利润才是正确的,如把利润放在第一位,就可能出现非法人头传销诈取利益等此类恶性事件,这样的企业是不能生存的,也是为人们所痛恨的。
3.2企业社会责任应内化到企业文化当中
企业文化和社会责任是鱼水关系,企业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企业建立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社会是企业利益的来源,任何企业不管是提供产品还是提供服务都是为了社会的人们,都是在对社会作出贡献,在履行社会责任,所以企业文化首先应该具有社会责任,不管是企业的领导者还是职工,都要有为社会做贡献的思想。如松下的自来水哲学、强生的减少病人痛苦的信念、杜邦公司安全炸药理论、迪斯尼公司给游客以欢乐的理念、日本九州电力公司要与社会携手共进,创造出丰富多彩美好的社会的理想都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企业为大众忠心服务的目标。
虽然很多企业都把企业文化看做十分重要的东西,但在许多企业文化的内容里,很少有将自己的企业文化与社会责任联系到一起的,事实上这是一种认识、理念甚至是勇气的缺失。许多企业原始积累的时候,都不同程度地有过各种不规范的行为,当他们做大做强以后,依然没有把社会责任当回事,至少对社会责任的理解存在着偏差。须知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必须以创建和谐社会为宗旨,将自己的企业文化与社会责任联系在一起,把自己的行为视为创建和谐社会的一部分。
企业的目的是什么?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什么?回答往往是这样的:企业的目的是经营利益的最大化。企业的社会责任呢?难道只是简单地捐捐款、做点公益活动而已吗?这些对企业责任的片面理解说明了许多企业在热衷于自己企业文化的同时,并没有把企业的真正责任弄明白,甚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忘记了自己的责任而随波逐流。
举例说明,国内建筑市场的恶意竞争已存在多年,许多企业都参与过虚假招标、竞相压价、行贿受贿、“自相残杀”等行为,并且还形成了一个“共识”:不这样做就拿不到工程,不这样做就没有饭吃。私营企业肆无忌惮,无所不为,国有企业随波逐流或同流合污。造成的结果是建筑行业的利润降低,以至施工中以次代好、偷工减料的现象频出,直接威胁到工程质量。这种局面的形成,作为一个企业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企业自己参与和充当了违反游戏规则、破坏竞争环境和市场次序的角色,在其它行业、其它领域里,不也同样存在着类似的情况么。结果,受害的不仅是企业自身,也给社会造成了许多混乱和不安定的因素。
3.3企业文化与企业社会责任应相互促进
企业的文化与企业社会责任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企业构建自己的核心文化时要充分考虑到社会责任,积极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不仅会给企业带来好的声誉,吸引人才,而且能够增加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使企业获得经济回报;另一方面,企业的社会责任感能够加强企业文化的凝聚功能、增强企业文化的激励和约束能力、明确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企业以承担的社会责任来打造自己的强势文化,进而将企业做大、做强、做长久、塑造强势品牌。
4.结语
通过对两者的分析与比较得出,企业文化与社会责任需要相互推动,相互配合,共同促进企业长足发展。市场经济给企业创造了一个自由配置资源、自主经营的发展环境,但企业仅仅依靠提高产品质量、完善服务、增加创新力度等措施是难以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的,还必须与市场、社会进行有效的交流和融合,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在稳定发展的基础上获
得新的竞争力。
研究企业文化和企业社会责任的论文,鲜有把二者结合探讨其中的关系,本文为此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苏勇.社会责任指数:衡量企业的新风向标.[Z].2009
[2] 杨谨华.浅论新经济时代的中国企业文化.[Z].2009
[3] 陈鸿亭.企业文化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机制.[Z].2009
[4] 汤正华.试析当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现状与成因.[Z].2009
[5] 梁艳.论企业社会责任.[Z].2010
[6] 张珧江.社会责任对企业核心层竞争力影响机制分析.[Z].2010
[7] 蒋运杰.企业文化与社会责任.[Z].2009
第二篇:社会责任与经济绩效的关系
补充知识点:社会责任与经济绩效的关系
企业的天生责任是为所有者创造利润,即经济责任。而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责任。例如玫琳凯通过向“春蕾计划”捐赠资助了近万名失学女童重返校园,这就是企业主动承担经济责任以外的社会责任;而三鹿在婴幼儿奶粉中添加对人体有害的三聚氰胺,就是严重不负社会责任的行为。社会责任和经济责任共同构成了全球化背景下企业成长的新的发展理念。
大量研究表明:从短期来看,企业社会责任同经济绩效之间的关系是中性的;但是,从长远来看,企业的社会责任同经济绩效之间是正相关的。即高利润的企业有更强的动力去承担社会责任;反之,经常参与社会活动(尤其是公益活动)的企业将获得更高的消费者认同感,因而获得更高的市场回报。例如王老吉凉茶在汶川大地震之后捐赠1亿元用于赈灾,此举获得了广大消费者的高度认可和赞赏,这使得王老吉的销售规模连年翻番,大大超出了投资者的预期。而双汇集团在“瘦肉精”事件后股票市值大幅缩水、市场份额大幅下滑,也是一个最有说服力的反例。
第三篇:浅谈企业文化与员工关系
浅谈企业文化与员工关系
企业文化,大道无形,看不见也摸不着,让不少管理者感到很“虚”,不知道如何下手,文化建设重点在那里,也不知道如何才能够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从本质上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使得很多企业的所谓企业文化建设最终变成口号式的结果。
企业文化离开了员工固然不行,但从员工的角度又是如何看待企业文化的呢?中国人力资源调研网曾经做过一项历时3年的关于员工离职情况的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员工离职和钱的关系并没有人们想象中大,相反,更多的主要原因是感觉企业没有给他一种归属感,例如和中层领导的不和,其中包括管理者说话技巧不好等因素;员工的工作做好了却没人表扬,没人关注。这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企业文化对员工的影响。从每个员工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时间比例来看,在工作场所的时间占了一天时间的1/3的,如果加班或者其它原因的话,占的比例更大了,可以说每天在工作场所和同事相处以及进行一些与所在企业有关的活动所化的时间往往比和家人相处的时间还长。因此,在一个好的工作环境和好的氛围下工作是每个员工所希望的。企业文化对于一个员工来说,如果既没有吸引力,也没有向心力,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必然造成员工“身在操营,心在汉”的状态,员工自己不开心,企业也没有发挥到每个员工的积极能动性,更不能达到人尽其材的作用。正如最近在职场上十分流行的一本畅销书《鱼》所说那样,每个人不管你是老板还是一般的职员,凡是工作的人都希望能够在“一个新颖而且有责任感的工作环境”下工作,“在那里可以快乐、专注、忘我地工作,唤起心中潜藏的活力、热情、能力和创造力”。虽然现实中并不是每种企业文化都认同和提供这样的一个工作场所给员工,但每个员工都希望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乐土。
中消研一项历时3年关于员工离职情况的调查结果表明:员工离职的原因跟钱的关系并不大,反而是跟中层领导的不和成为了导致他们离职的第一位原因,其中包括管理者说话技巧不好等因素。造成员工离职的第二个主要原因是他们工作做好了也没人表扬、没人关注。
笔者不由陷入深深思索,结合自己在不同性质、不同规模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这项关于员工离职情况的调查结果非常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其解决方法也绝不是简单的加强经理人员的沟通,尤其是反馈技巧的培训就解决得了的。这实际上一个员工关系管理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个企业文化建设的问题,笔者就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体会,从企业文化建设角度谈谈笔者对员工关系管理的理解,以就教于同仁。
一、员工关系管理的几个方面和员工关系管理的最终目的
员工进入企业、成为组织的成员后,就进入员工关系管理的框架。从理论上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从三个方面影响企业和员工、员工与员工的之间的联系,这三个方面就是工作设计、人力资源的流动和员工激励。工作设计是指根据企业目标和业务特点,确定每个工作职位工作内容和所应承担的职责,彼此之间的工作联系、管理关系和方式,以及承担这些工作对员工的要求。工作设计明确了员工应该做什么和如何做才能达到要求。员工异动,是指员工从进入企业到离开企业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员工为实现本人的职业发展计划和企业为保证业务运转的整个人力资源配置过程,以及满足企业和员工本人对工作能力要求而进行的绩效评估、能力转化和提升过程。员工激励,指的是如何通过内外部激励手段,不断促进企业目标实现和员工个人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内外部的激励手段,既包含报酬体系、福利体系,也包含其他满足员工心理需求的措施。
从影响员工关系管理的三个方面,我们不难得出员工关系管理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让员工满意,而应该是使每一位“权力人”满意的结论。“权力人”应该包括顾客、员工、出资人、社会与环境,甚至包括供应商和竞争对手在内。从目前成功企业的企业文化分析中看,他们都非常重视对企业各种“权力人”权力的尊重。惠普的企业文化明确提出:“以真诚、公正的态度服务于公司的每一个权力人”的思想,这与IBM公司的“让公司的每一个成员的尊严和权力都得到尊重,为公司在世界各地的消费者提供最上乘的服务”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时常听到有的管理者讨论如何让员工努力工作,但很少听到管理者认真研究他们如何实现对员工所承担的义务的承诺。包括工作的引导、资源的支持、服务的提供,更谈不上生活的关心;我也时常听到直线经理关于别的部门不配合自己部门工作的抱怨,特别是关于相互间的推诿、办事效率低的议论,不过我们很少逆向思考我自己是如何配合别人的。试想一下,我们为什么不从自身角度改变服务观念,先让别人满意而做先行者和倡导者呢?作为管理者,我们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为什么不能成为公司利益的代言人、企业文化的宣传者,而只是一味抱怨呢?当听到消极的、负面的或者笼统称作所谓员工“不满意”的议论时,我们为什么不能从公司的角度、从积极的角度、从正面的角度加以重视、加以引导、加以解决而是任其蔓延呢?这些问题或许尖锐了一点,但这样的反思会帮助我们梳理和更进一步认清员工关系管理的目的,换句话说,员工关系管理的目的是我们每一个管理者必须首先明确和弄清楚的问题。惟有如此,我们管理者才能以正确的心态和寻找适当的方法去面对和解决员工关系管理中的种种问题。
二、员工成长沟通管理是企业管理者进行员工关系管理的重点
从广义的概念上看,员工关系管理的内容涉及了企业整个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构建。从企业愿景和价值观体系确立,内部沟通渠道的建设和应用,组织的设计和调整,人力资源政策的制订和实施等等。所有涉及到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联系和影响的方面,都是员工关系管理体系的内容。
从狭义的概念上看,即从人力资源部门的管理职能看,员工关系管理主要有劳动关系管理、员工人际关系管理、沟通管理、员工情况管理、企业文化建设、服务与支持、员工关系管理培训等内容。
不论从影响企业和员工、员工与员工的之间的联系的工作设计、人力资源的流动和员工激励三个方面,还是从员工关系管理的广义和狭义内容角度,我们都会发现,沟通渠道建设特别是涉及员工异动的员工成长管理,我们姑且称之为“员工成长沟通管理”是管理者进行员工关系管理的重点。
(一)员工成长沟通管理的内容与目的:
员工成长沟通可以细分为“入司前沟通、岗前培训沟通、试用期间沟通、转正沟通、工作异动沟通、定期考核沟通、离职面谈、离职后沟通管理”等八个方面,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员工成长沟通管理体系,以改善和提升人力资源员工关系管理水平、为公司领导经营管理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信息。
(二)员工成长沟通管理的具体内容与类别浅析:
1、入司前沟通:
(1)沟通目的:重点对企业基本情况、企业文化、企业目标、企业经营理念、所竞聘岗位工作性质、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加盟公司后可能遇到的工作困难等情况进行客观如实介绍,达到“以企业理念凝聚人、以事业机会吸引人、以专业化和职业化要求选拔人”之目的。
(2)沟通时机:招聘选拔面试时进行。招聘主管负责对企业拟引进的中高级管理技术人才进行企业基本情况介绍等初步沟通,对拟引进的一般职位负责完成“入司前沟通”;对拟引进的中高级管理技术人才,人力资源部经理和公司主管领导完成“入司前沟通”。
2、岗前培训沟通:
对员工上岗前必须掌握的基本内容进行沟通培训,以掌握企业的基本情况、提高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全面了解企业管理制度、知晓企业员工的行为规范、知晓自己本职工作的岗位职责和工作考核标准、掌握本职工作的基本工作方法,以帮助员工比较顺利的开展工作,尽快融入企业,度过“磨合适应期”。
3、试用期间沟通:
(1)沟通目的:帮助新员工更加快速的融入企业团队,度过“磨合适应期”,尽量给新员工创造一个合适、愉快的工作环境,即使新员工最终被试用淘汰应该是经过了企业努力属于员工自身的责任。
(2)沟通责任者:人力资源部、新员工所属直接和间接上级。人力资源部主要负责对科室管理人员进行试用期间的沟通;科室管理人员以外的新员工沟通、引导原则上由其所属上级负责。
(3)沟通频次要求:
A、人力资源部:
新员工试用第一个月:至少面谈2次(第一周结束时和第一个月结束时);
新员工试用第二、三个月(入司后第二、三个月):每月至少面谈1次,电话沟通1次。
B、新员工所属直接上级:可以参照人力资源部的沟通频次要求进行。
(4)沟通形式:面谈、电话等方式外,人力资源部还应不定期组织新员工座谈会进行沟通,可与新员工岗前集中培训结合进行。
4、转正沟通:
(1)沟通目的:根据新员工试用期的表现,作出是否转正的建议意见。建议同意转正的,应指出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今后的改进建议和希望;系不同意转正辞退或延长试用期的,应中肯的分析原因和提出今后改进建议。
(2)沟通时机:
A、新员工所属直接上级:进行新员工转正评价时,并形成部室意见。
B、人力资源部:在审核科室员工转正时,并形成职能部门意见。
5、工作异动沟通:
(1)沟通目的:使员工明确工作异动的原因和目的、新岗位的工作内容、责任、挑战及希望,以使员工比较顺利的融入到新岗位中去,同时以期达到员工到新岗位后更加愉快、敬业的工作之目的。
(2)沟通时机:
A、人力资源部:在决定形成后正式通知员工本人前。
B、异动员工原部门直接上级:在接到人力资源部的员工异动决定通知后立即进行。
C、异动员工新到部门直接上级:在异动员工报到上岗之日,相当于新员工的入职引导和岗前培训沟通。
6、定期考核沟通:
企业可以结合员工绩效管理进行。
7、离职面谈:
(1)沟通目的:本着善待离职者原则,对于主动离职员工,通过离职面谈了解员工离职的真实原因以便公司改进管理;对于被动离职员工,通过离职面谈提供职业发展建议,不让其带着怨恨走;诚恳的希望离职员工留下联系方式,以便跟踪管理。
(2)沟通时机:
第一次:得到员工离职信息时或作出辞退员工决定时;
第二次:员工离职手续办清楚准备离开公司的最后一天,一般安排在结帐前。因此时离职员工再无任何顾忌容易讲真话。
(3)离职面谈责任人:原则上由人力资源部和员工所属部门负责人共同组织:
A、第一次离职面谈:对于主动提出辞职员工,员工直接上级或其他人得到信息后应立即向其部门负责人和人力资源部人力主管反映(人力资源部落实专人负责员工关系管理),拟辞职员工部门负责人应立即进行离职面谈,了解离职原因,对于欲挽留员工应进行挽留面谈,对于把握不准是否挽留的应先及时反馈人力资源部以便共同研究或汇报,再采取相应措施。对于科长级以上的管理干部主动辞职的,得到信息的人应先将信息第一时间反馈人力资源部负责人以便决策。对于企业辞退的员工,科长级以下员工由员工所在部门负责人进行第一次离职面谈;科长级以上干部(含科长级)由人力资源部组织进行第一次离职面谈。
B、第二次离职面谈:对于最终决定同意离职的员工,由人力资源部进行第二次离职面谈。主管级以下员工由人力主管进行离职面谈;主管级以上员工(含主管级)由人力资源部经理及以上负责人进行离职面谈,原则上企业谈话人应比离职者的职级略高至少应对等。对于科室员工以外的员工离职,第二次面谈可以采取离职员工填写《离职员工面谈表》的相关内容方式配合完成。第二次面谈应技巧性让离职员工自愿留下联系方式,以便跟踪管理。
(4)离职原因分析:离职原因分析每月应定期进行1次,由人力主管负责完成,报人力资源部经理和分管领导,以便改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8、离职后沟通管理:
(1)管理对象:属于中高级管理人员、关键技术人员或具有发展潜力的科室员工、生产、营销一线骨干岗位员工,并且不是因人品、工作失职等原因主动离职,同时是属于企业希望其“吃回头草”的离职员工。
(2)管理目的:通过诚心、真心的关心,建立友善的终生关系,使其能成为企业外部可供开发的人力资源,更是企业文化、企业形象的正面宣传窗口。
(3)管理方式:
A、人力资源部负责员工关系管理的人力主管应建立此类员工的离职后续管理档案,档案内容至少应包括离职去向、离职原因、联系方式、后续追踪管理记录等内容。
B、离职时诚恳的要求留下联系方式。
C、一般应在员工离职后1月内、3个月内、半年内、1年内分别电话沟通关心一次。
D、每年给离职员工寄生日卡和新年卡,由副总级以上分管领导亲笔签名。
E、把离职员工列入公司内部刊物邮寄名单(至少3个月1次)。
F、定期(原则上3个月1次)为离职员工寄发有公司近况和经营业务的电子邮件。
三、企业文化——员工关系管理的最高境界
1、员工关系管理的起点是让员工认同企业的愿景
企业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都是通过企业共同愿景的实现来达成的。因此,员工关系管理的起点是让员工认同企业的愿景。没有共同的愿景,缺乏共同的信念,就没有利益相关的前提。但凡优秀的企业,都是通过确立共同的愿景,整合各类资源,当然包括人力资源,牵引整个组织不断发展和壮大,牵引成员通过组织目标的实现,实现个体的目标。
企业的价值观规定了人们的基本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或者说是习以为常的东西,是一种不需要思考就能够表现出来的东西,是一旦违背了它就感到不舒服的东西。因此,可以说是企业的价值观是企业的伦理基准,是企业成员对事物共同的判定标准和共同的行为准则,是组织规范的基础。有了共同价值观,对某种行为或结果,组织成员都能够站在组织的立场做出一致的评价。这种一致的价值观既是组织特色,也是组织成员相互区分的思想和行为标识。
所以,认同共同的企业愿景和价值观,是建设和完善企业员工关系管理体系的前提和基础。
2、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是员工关系管理的根本
企业有多种利益相关者,但其创立和存在的核心目标在于追求经济价值,而不是为了单纯满足员工个体利益需求。因此,企业组织的目标和其所处的竞争状况,并建立企业与员工同生存、共发展的命运共同体,是处理员工关系的根本出发点。如何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包括晋升机制等,合理利用利益关系就成了员工关系管理的根本。
3、心理契约是员工关系管理的核心部分
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施恩提出了心理契约的概念。虽然心理契约不是有形的,但却发挥着有形契约的作用。企业清楚地了解每个员工的需求和发展愿望,并尽量予以满足;而员工也为企业的发展全力奉献,因为他们相信企业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与愿望。
心理契约是由员工需求、企业激励方式、员工自我定位以及相应的工作行为四个方面的循环来构建而成的,并且这四个方面有着理性的决定关系。心理契约给我们员工关系管理带来的思考是:
企业在构建心理契约时,要以自身的人力资源和个人需求结构为基础,用一定的激励方法和管理手段来满足、对应和引导员工的心理需求,促动员工以相应的工作行为作为回报,并根据员工的反应在激励上做出适当的调整;员工则依据个人期望和企业的愿景目标,调整自己的心理需求,确定自己对企业的关系定位,结合企业发展目标和自身特点设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因此决定自己的工作绩效和达成与企业的共识:个人成长必须依附企业平台,离开企业这个平台谈员工个人目标的实现只能是一句空话,这好比大海与溪水的关系,企业是海,个人是水,离开大海,溪水是会干枯的。这就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心理契约循环过程,也是企业员工关系管理的核心部分。
4、职能部室负责人和人力资源部门是员工关系管理的首要责任人
在企业员工关系管理系统中,职能部室负责人和人力资源部门处于联结企业和员工的中心环节。他们相互支持和配合,通过各种方式,一方面协调企业利益和员工需求之间的矛盾,提高组织的活力和产出效率;另一方面他们通过协调员工之间的关系,提高组织的凝聚力,从而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因此,职能部室负责人和人力资源部门是员工关系管理的关键,是实施员工关系管理的首要责任人,他们的工作方式和效果,是企业员工关系管理水平和效果的直接体现。
综上所述,员工关系管理的问题最终是人的问题,主要是管理者的问题。所以,管理者,特别是中高层管理者的观念和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员工关系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中,管理者应是企业利益的代表者,应是群体最终的责任者,应是下属发展的培养者,应是新观念的开拓者,应是规则执行的督导者。在员工关系管理中,每一位管理者能否把握好自身的管理角色,实现自我定位、自我约束、自我实现、乃至自我超越,关系到员工关系管理的成败和水平,更关系到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建设的成败。或许,这才是我们每一个管理者进行员工关系管理时应该深深思索的问题。
第四篇:企业文化与领导人关系
企业文化与领导人关系
企业文化是企业组织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组织成员所共同信仰的管理哲学、行为规范和价值体系的总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企业文化是贯穿企业各项工作的生命线。而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就是企业领导人所展示的文化。企业领导人的思想文化、行为文化和语言文 化,最终影响和形成了企业的企业文化,因此,要建立有特色的企业文化,首先要从企业领导人的“领导人文化”抓起。
一、领导人的思想文化
作为企业家,最重要的也是他的思想。企业的领导人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他治理企业的思路上。领导人有思想,企业才会有大思路,也只有大思路,决定着企业的发展与出路。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斯和沃特曼说:“一个真正的领导必须同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大师:他是思想的大师,善于把握高度抽象的所谓逻辑;又是行动的大师,善于处理最精细的实际事物。”
思想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企业要求得长足的发展,企业领导人就是设计师,企业文化的从无到有,从零散到规范,形成独树一帜的体系,都离不开主要领导人的规划与设计,企业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工作,如果说“海尔是海”,那么张瑞敏首先是“海”,拥有海的深邃、博大与丰厚。张瑞敏喜欢研究毛泽东,钻研老子、孔子和孙子,同时善于借鉴西方优秀企业家的管理智慧,在不断的学习与感悟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文化。比如他的“激活休克鱼”的思想、“东方亮了,再亮西方”的思想、“赛马不相马”的思想等等;正是张瑞敏在海尔发展过程中“三步一计”,运筹帷幄的思想谋略,指引着海尔健康强劲的发展。可以说,海尔的发展历程,就是张瑞敏思想的发展历程。
(一)领导人的思想必须具有创新意识,超前意识。
创新意识和超前意识指领导人的发展眼光要远,要结合国际国内社会发展的形势,分析国家发展的政策走向,分析国内外企业发展的模式,从而对自己企业的发展有大体的发展规划,并形成一系列系统一的发展思路,当然,不可能要求领导人完全料事如神,企业的发展规划也决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是在企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领导人必须树立与时俱进、与时俱变的观念,敏锐的观察下一步企业将面临的形势,并相应作出新的调整。如果一个企业领导人做不好这一点,原因只有一个:他还不具备做领导人的素质。
(二)领导人的思想必须切合实际,经得住实践的检验。这是指领导人的思想必须与企业发展的实际相符合,不可流于空泛,大而无当。比如张瑞敏“激活休克鱼”的思想,就非常具体而富有操作性,“休克鱼”是指鱼的肌体没有腐烂,而鱼处于休克状态,比喻企业的思想观念有问题,导致企业停滞不前。这种企业一旦注入新的管理思想,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很快就能够被激活起来。因此领导人正确客观的思想理论往往会指引企业不断走向胜利。
(三)领导人的思想必须具有真知灼见,而不是人云亦云。真知灼见就是自己的头脑思考的结果,是用自己的嘴巴说自己的话,不是东边抄一句,西边借一句。而只有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不断培植、总结出的思想,才可能真正地指导企业的实践。
(四)领导人的思想必须是从学习与思考中来,从实践中来。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张瑞敏之所以形成了独特的思想,这与他大量的学习和积极的吸收有关,更与他结合实际反复的思考有关,他学习、思考的最终目的是用于企业实践,所以看他说出的话,写下的文字,几乎都是把相关的道理灵活运用在企业中,天下万千道理皆为我用,这样才成就了他不同于别人的大智慧。也成就了海尔不同于其它企业的大发展。
二、领导人的行为文化
企业领导人可称之为企业的精神领袖,领导人的文化要转化成企业的文化,需要领导人和广大员工之间的有效沟通,而沟通的方式有话语沟通、行为沟通、思想沟通等。其中,最直接、最有意义的沟通就是行动。中国人历来讲“上行下效”、“上梁不正下梁歪”。几年前首钢公司蒸蒸日上的时候,一位记者采访首钢董事长,发现他的办公室十分简陋,于是问他,作为大型企业的老总,为什么办公室这么寒酸,首钢的这位老总说了一句十分简单而感人的话:“办公室再好也出不了钢”。领导如此,即使他不教育下面的人如何艰苦奋斗,估计也不会有人把自己的办公室装得象别墅。
上述这些领导人的行为文化给我们很多的启示,由此我们分析,领导人的行为文化应该包含以下内容:
(一)领导人的行为必须具有表率作用。要求下属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下属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举例说,如果领导要求下属艰苦奋斗,自己却动辄以各种理由旅游、吃喝,大肆挥霍。久而久之,领导的话说了
如同没说,甚至引起职工的反感。
(二)领导人的行为必须具有沟通作用。领导要经常深入到职工群众中去,在企业繁荣昌盛的时候要这样做,在企业遇到困境的时候更要这样做。有的领导长期只知道坐在办公室听汇报,下面的职工从来见不到他,这样必然导致自塞视听,无法了解职工群众心里真正的想法,他们对企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职工常常会不清楚领导在干什么,不知道他们在领导心中的位置和作用。这样,领导人的行为文化不可能对职工发生作用,也很难转化成企业文化。美国最大的零售企业沃尔玛的创始人山姆.沃尔顿经常这样教育公司员工:“具有影响力的领导者并不是坐在办公桌后面的,我们的领导是走出去与您在一起——不论您是在商店、会员制商场、配售中心亦或我们的其他机构,随时随地地向他们请教吧——因为他们随时和你们在一起并恭候着你。”
(三)领导人的行为必须具有非凡的教育意义。领导看似一些无意的举动,有时甚至会影响下属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等等。比如海尔集团,张瑞敏忍痛亲自抡起铁锤,砸烂了76台质量不合格的冰箱。他的这一举动,传达的并不是要求他的属下把所有的不合格品全部砸掉,而是通过此事教育他的员工:要么不干,要干就要争第一,质量问题决不可轻视,不合格品就是废品。
(四)领导人的行为必须和他的话语相一致,不能说一套做一套。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言必行、行必果”。否则,如果领导向职工做出了承诺,比如一项活动、一个决策,结果却虎头蛇尾,不了了之,时间长了,领导就会失去职工群众的信任,甚至失去对企业的信任,而如果职工失去了对企业的信任,企业绝难谈得上凝聚力、向心力的。诚信的失落,是一个企业根基的腐朽,最终将导致企业的死亡。
三、领导人的语言文化
企业领导人话语的特色,最终会影响到整个企业的话语特色。而企业的话语氛围会对企业文化产生重要影响。比如海尔集团,张瑞敏针对不同的工作领域说出的一些很形象的话。他讲到企业发展的目标、决策时说:“可能许多人认为我有些保守,觉得我太求稳,其实我主要是想创新,就跟自己驾车在高速公路上狂奔一样,既想高速又想稳定”。因此,企业领导人的语言文化主要包括以下内涵:
(一)领导人的话语必须真实、恰当,实事求是。这是指领导人的话语必须符合自己企业的实际,同时不能过分地拔高、夸大。比如,某企业的企业理念之一是“只要努力没有办不成的事情”,这话本来带有主观色彩,经不住推敲,空洞的理念只会产生空洞的效果。
(二)领导人的话语必须形象、到位,具有感召力。这是指领导人的话语必须有一定的通俗化、生活化,还要相当的哲理化,而不是板着面孔教训人,说一些硬梆梆的理论、大话、套话。可以学习的比如毛主席“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邓小平同志的“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发展是硬道理”等等,既生动又形象,话一出口,就会深入人心,产生极大的效果。
(三)领导人的话语必须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这是由现代企业职工的整体文化素质决定的,也是现代企业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决定的。企业如果真正要做成经典,最重要的不是某个方面,比如效益、管理、服务等等,最重要的只有一点,那就是企业的文化内涵。还是海尔,从海尔回来的人都会感慨:走进海尔,脚步所至,目力所及,处处都有文化。企业有了这样的文化,不论发展到什么阶段,它会因其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闪烁永久的光芒。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企业文化建设与领导人休戚相关、紧密相联。企业成功的关键在于要果断地跳出“人管人”、“制度管人”的旧圈子,上升到“文化管人”的高度,用企业领导人的思想去感染人、行为引导人、语言说服人,使企业广大员工自觉地与企业领导人保持步调一致,同时,企业领导人又要不断地从企业管理、生产、经营实践中吸取经验教训,不断优化、升华、完善、矫正自己的思想、行为和话语,不断完善企业文化建设,就一定能够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第五篇:企业文化的社会责任研究
企业文化的社会责任研究
2013年05月10日 09:48 来源:《北方经济》2012年第7期下 作者:曹 鹏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106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作为经济社会的企业必然要有肩负社会责任的企业文化并承载起社会文化赋予的使命和责任,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在阐述企业文化及其社会责任的基础上,分析了企业文化的社会责任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如何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社会责任的对策。
企业文化不仅是企业管理手段,也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是企业竞争力的综合表现,是企业的精神生活和内在需求,是企业推动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更是企业承载社会责任的具体表现。新时期,作为市场经济的企业,通过加强和提升企业文化的社会责任属性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是社会与时代赋予企业的神圣使命。
一、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最早于1924年由欧利文·谢尔顿提出来,但开始有较清楚的论述是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强调企业除了赚取最大利润外,也应该重视员工、客户、供货商、环境及社区之间的平衡。20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及由此造成的新的社会问题的出现,企业社会责任逐渐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运动。目前,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逐渐趋于完善,部分发达国家纷纷专门立法对其加以规范。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企业经营的一种战略思维与战略管理方式日益受到企业界的广泛重视。
二、社会责任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文化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反映并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战略。企业的战略体现企业的未来发展导向,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之前有目的地筹划。在企业战略分阶段制订和分阶段实施的过程中,在企业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需要从企业文化的社会责任角度指引企业从战略层面肩负起社会效益的责任。企业要将自身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自然资源的科学与合理开发、社会资源的和谐运用紧密相连,从自身发展和社会责任的角度进行人力资源的开发与使用,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关注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问题,减少和治理企业生产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向生态化和清洁化生产方向努力。同时,企业文化的社会责任是贯穿和融合在企业文化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各层面之中的责任。建立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文化必须根植于文化基本假设和价值层面,而不应停留于文化的表层物像。企业在进行人、财、物等资源的调配和经营中,在制定各类制度和行为规范中,都需考虑和承担起社会赋予企业的责任。企业责任观是在企业核心价值观驱动下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总的看法及对企业如何承担责任的总体思路和指导。
三、如何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社会责任
1.要充分认识企业文化的社会责任
企业文化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反映并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战略。企业的战略体现企业的未来发展导向,是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企业文化 企业在经营活动之前有目的地筹划。企业要将自身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自然资源的科学与合理开发、社会资源的和谐运用紧密相连,从自身发展和社会责任的角度进行人力资源的开发与使用,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关注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问题,减少和治理企业生产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向生态化和清洁化生产方向努力。企业在进行人、财、物等资源的调配和经营中,在制订各类制度和行为规范中,都需考虑和承担起社会赋予企业的责任。
2.要在促进企业发展的同时注重社会全面发展
企业社会责任就是企业在追求经济利润、股东利益的同时,承担起对员工、社会和环境的责任,包括遵守职业道德、生产安全、职业健康、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等。企业文化建设要抓住企业的社会责任,一方面,要实现企业内部的和谐文化,为企业创造利润,为员工提供安全的生产条件,依法维护其合法权益,构建相关利益群体之间的和谐氛围;另一方面,要在企业外部树立诚信、守法、公正的企业形象,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为社会创造财富,主动承担对自然环境、社会各利益群体的义务,扶贫济困,赞助社会公益事业的企业文化,将企业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紧密相连,肩负起构建和谐社会的企业责任。
3.要加强企业的自律和职业道德建设
企业参与构建和谐社会,企业文化的和谐是前提条件,通过企业文化的和谐可以促进企业内部和外部和谐的实现。和谐的企业文化要立足于“以人为本”,和谐处理企业与员工、企业与消费者、企业与竞争对手、企业与市场环境等的关系。一要理顺企业与员工的关系,将维护员工的根本利益、追求员工的全面发展作为实现企业内部和谐的关键。二要协调企业与消费者和上下游客户的关系,将尊重和服务消费者作为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环节,做到尊重消费者的权利,构建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和谐关系;三要正确对待企业与竞争对手的关系,崇尚在竞争中合作的经营理念,遵守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经济运作规律;四要提高企业家素质,诚信经营,强化自律,树立起良好的职业道德风范,以公德诚信为道德基础,致力于回报社会、服务社会和贡献社会。
总之,企业文化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企业文化越来越关系企业的兴衰和永续发展,并直接作用影响社会的发展。和谐社会又是企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外在环境和内在需求。因此,将和谐企业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紧密联系在一起,强化企业文化的社会责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是当今企业的责任,更是一种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李建军.企业文化与制度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陈云龙、陈国生、康健.民营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浅析[J].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06(8)
[3]郭俊华.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理论与现代化,2008(4)
[4]张家瑞.建立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文化[J].商业经济研究,2007(9)
[5]李国强.全面认识企业社会责任[J].光彩,2006(6)
[6]宋东梅.企业文化与社会责任[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S2)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