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浅析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浅析
作者:安玲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22期
摘 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国有企业都有着几十年的历史和传统,在此基础上,打造好国有企业特有的企业文化,一定能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文章分析了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提出了建设企业文化的原则、措施及建议。关键词:企业文化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F4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8(a)-0206-0
1引言
一个企业必须有自己的优秀的企业文化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文化形成于企业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并在企业员工心目中引以为自豪的一种理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际先进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引进,我国企业竞争的重点已从产品竞争转变为企业形象的竞争。为了增强国有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我们必须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正视和分析企业是否已经在全力进行企业文化的建设,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哪些问题,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促进企业管理和经营,使其发挥重要的作用。
1我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国有企业在计划经济时代,没有激烈的竞争,主要以产品生产为主,而在目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大多数国有企业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企业文化并没有在制约、激励和凝聚这几个方面发挥出明显的积极作用。
1.1 我国大多数国有企业并没有属于自己企业的文化
在我国大多数人并不了解企业文化的实质是什么,有些人认为企业文化就是在办公室或厂区墙壁上贴一些标语和口号,或简单的认为企业产品的商标就是企业文化的全部。而实际上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管理实践中所凝结起来的一种文化氛围。大多数国有企业没有建设企业文化的意识,因此也不可能建立相应的建设企业文化的机构,企业文化建设完全被忽略。
1.2 国有企业管理者没有建设企业文化的意识,因此对企业文化建设没有予以重视
企业的管理层对企业文化的重视不够,认为企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还是生产及产品的销售环节,没有把企业文化建设当做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日常的管理活动中并没有企业文
化建设这一项,企业的管理者只重视企业产品的产、供、销,并建立一系列的保障制度,给予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则认为可有可无。
1.3 企业文化建设既需要稳定也需要创新
我国正处在转型时期,社会以及政策在不断的变化,而企业文化的内涵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不能为了追赶潮流,或者为了达到某些目的,随意地不断变更企业文化的内容。然而,企业文化又不能只固守老的文化传统,需要随着新生事物的出现,不断地调整和改进,在适应社会发展的同时,形成企业自己有鲜明特色的企业文化。
1.4 企业文化应具有企业特色
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具有企业创立和发展的历史,并具有自身文化的积累和沉淀,它是企业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源泉。现在我国一些国有企业只崇拜和学习一些先进企业的企业文化,而没有认识到应该认真而深刻的总结和提炼自身企业的文化精神,没有企业自身的文化色彩,本企业的价值观、企业环境、文化仪式都没有真正体现,员工心中没有为本企业自豪的感悟,无法对员工产生强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企业形象无法让公众识别,严重影响了对企业的认同。
2企业文化建设的原则
2.1 以人为本
企业要尊重和理解员工的感情,开发员工的潜能,激发员工的热情,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企业中强化团体意识,创造互相团结,互相友爱,相互信任的企业氛围,使人心凝聚在一起,员工做为企业的主体和企业的主人,形成共同的价值观,有着共同的目标和理想,为实现共同目标努力完成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使员工价值升华与企业发展形成统一的整体,实现企业和个人共同的发展目标。
2.2 实事求是
企业文化建设不能一味地照搬先进文化建设企业的模式,要从企业自身的历史条件出发,制定一套符合企业实际的实用、健全的的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企业文化组织操作机构,实事求是地进行企业文化的建设。
2.3 管理者的意识和理念
国有企业管理者的经营理念决定了企业的经营策略和模式。如果管理者企业文化建设的理念比较先进,就会积极地倡导、推进,进而转化为企业的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管理体制和企业规范,因此国有企业的领导应与时俱进,积极学习和思考企业文化建设的先进理念和经验,带动整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
2.4 特色鲜明
我国的国有企业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应挖掘和发扬企业优秀的文化传统,提炼整理出本企业与众不同的文化内涵、企业环境和价值观,并分析探索本企业目前的经营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建立一套具有本企业鲜明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机制,促进企业蓬勃发展。
3企业文化建设的措施及关键
3.1 传统文化的扬长避短
我国是有着悠久历史和文明的国家,注重感情,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应考虑到中国文化特点,企业文化与民族文化充分相融,企业文化的价值观也应符合中国文化特点,这样才能在企业员工心中产生共鸣,进而积极参与,实现共同的奋斗目标。但国有企业文化也不能完全固守传统,应注重引进国外或我国先进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适应我国市场经济潮流,建设理性和规范的企业文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3.2 国有企业的制度管理
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企业制度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内涵,文化是制度的升华,制度是文化的保障,企业文化建设的战略性在于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它的建设至关重要,而各种规章制度是企业文化执行的基础,它使企业文化得以顺利地贯彻实施,因此,企业文化建设的同时,也是企业制度健全、完善、规范和落实的过程,在企业规章制度约束下,员工自觉遵守,形成良好的企业氛围,人际关系和谐,员工利益受到保护,从而为实现企业和员工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3.3 良好的物质基础
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要有良好的物质基础,它能够使企业文化发挥巨大和持久的作用,国有企业在经营管理中要对企业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投入做出计划和决算,从资金上保证企业文化建设持之以恒地开展。企业物质文化的塑造要以企业核心价值观为中心,首先搞好产品生产和经营活动,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另外完善企业的文化设施,创造良好的体现企业文化的生产环境,活跃员工的精神文化生活,让职工在这样的生产环境愉快地工作,使员工感受到企业充满活力和希望,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强化了员工的归属感。
近年来,随着知识经济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只是单一的产品的竞争,而是越来越表现为文化的竞争,而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有企业为了在新的环境中求生存、谋发展,必须进行深刻的变革,建立现代企业管理体制,而企业文化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了企业竞争力的基础,决定着企业的兴衰,因此我们要重视对企业文化的研究、运用和实践,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促进我国企业的健康、蓬勃发展。
第二篇:浅谈国有企业文化建设
安全文化建设就是要不断地提升人的安全素质,优化安全管理制度和基础条件,营造良好的安全氛围。下面,就如何加强安全文化建设谈一些粗浅看法。
一、浅谈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意义
安全是生活和工作中永恒的主题,是企业发展的基石,是对员工最大的福利。以人为本,发展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保障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是一切生产活动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也是安全文化的灵魂。人是安全保障的客体,也是施行安全行为的主体。人对安全的认知和情感化程度,直接影响在生产活动中的安全行为,很多时候甚至超过了制度和环境的影响。因此,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提高人的安全素质,是保障安全生产的第一道防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时安全管理中高层次的工作,是实现零事故目标的必有之路,是超越传统安全管理来解决安全生产问题的根本途径。安全文化是安全生产及管理的基础和背景、理念和精神支柱,一经形成,对安全生产的影响就具有惯性和持久性。浓厚的安全文化,它能促使人们在生产活动中,自觉地、主动地采取安全行为,化解安全风险,保障安全。
三、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意义
文化有其特有的功能,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建设企业安全文化就是对企业安全行为进行规范、约束,使其产生企业安全管理的长期效能。所以,企业安全文化具有导向、约束、规范企业从业人员行为的作用。
企业文化提倡、崇尚什么,将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员工的注意力逐步转向企业所提倡、崇尚的内容,接受共同的价值观念,从而将个人的目标引导到企业安全目标上来。企业安全文化通过改变员工的兴趣,爱好和娱乐方式,使员工融合于其中,使其安全生产行为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企业安全文化对企业每个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这种作用与传统的管理理论所强调的制度约束不同,它虽也有成文的硬制度约束,但更强调不成文的软约束,他通过文化的功用使信念在职工心理深层形成一种定势,构造出一种响应机制,只要有诱导信号发生,即可得到积极响应,并迅速转化为预期行为。这种约束机制能够有效地缓解员工自治心理与被治现实形成的冲突,削弱由其引起的心理抵抗力,从而产生更强大、深刻、持久的约束效果。
因此,建设企业安全文化的重要意义就在于通过提高员工的安全文化素质来规范其安全行为。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动机是由需要引起的,在需要的推动下,就产生了行为动机(念头和想法),动机是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原动力,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原因,需要的形成和动机的产生受内部因素(包括心理、生理、思维、价值观等)和外部因素(包括舆论、风俗.道德等)制约,同样的需要,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动机是不同的,因此,建设企业安全文化对约束规范员工安全行为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当安全观念、安全伦理道德在企业员工的思想上扎根后,员工就会积极主动地了解掌握安全科技知识,就会自觉地按企业安全的要求去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当每一个员工的安全意识成为一种自觉心理,并转化为规范的安全行为后,企业的安全生产目标就能有所保证,这就是建设企业安全文化的目的。
二、国有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现状
一、安全文化的发展历史
在1986年国际*****召开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后评审会”上提出了核安全文化,1986年美国NASA机构把安全文化应用到航空**的管理中。1988年在其“核电安全的基本原则”中将安全文化的概念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原则予以落实,并渗逶到核电厂以及相关的核电保障领域。1991年国际核安全咨询组织的《安全文化》小册子正式出版,它标志着核安全文化的开始。1993年我国劳动部部长李伯勇同志指出“要把安全工作提高到安全文化的的高度来认识”。安全文化从核安全文化、航空**安全文化等企业安全文化,拓宽到全民安全文化,由此发展到了由安全观念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安全物质文化组成的全民安全文化的新时代。在该阶段,安全教育体系正在形成,儿童和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已经起步,大学和成人的专业化安全教育已初具规模,在有关**机构领导下的安全文化普及教育正蓬勃发展;安全科学作为独立的学科体系已经建立,安全科学形成了由安全科学技术基础学科、安全学、安全工程等构成的多学科体系;安全管理机构进一步健全,建立健全了一大批国际的、**的、行业的、社会的、企业的安全管理机构;在法规、标准、安全制度方面,体现在面向全民的安全建设开始起步,面向行业的、企业的安全法规、标准、制度、操作规程等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在安全宣传方面,一个社会化的安全宣传网正在形成,出现了一些面向大众、宣传安全光荣、安全就是效益的作品,“安全**,预防为主”的安全哲学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劳动部李伯勇部长在1994年为中国文化系列丛书作序时强调指出,“……安全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它涉及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诸学科,它为安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形成提供乳育的胚胎;它既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安全文化是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在生存和繁衍中与世界其他民族一起创造并传播了安全文化。安全文化在我国的发展也经历了人类对安全与健康的盲目追求、核安全文化出现、全民安全文化的兴起等三个阶段。
1992年国际核安全咨询组织的《安全文化》小册子被译成中文,并在国内出版以来,核安全文化模式迅速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文化吸收世界其他**安全文化建设的经验,特别是核安全文化建设的经验,把企业安全文化融会于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之中,形成了企业安全文化。特别是“安全**,预防主为”一直作为我国工业发展方针,在全国始终开展普遍的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和安全技术的基础建设,使我国具有一定的安全文化教育基础,安全文化一词在中国一出现,其范畴和范围便得到发展,企业安全文化发展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作为专业名词在我国出现,它标志着系统研究和传播安全文化的时代的到来。1993年10月在成都召开的亚太地区职业安全卫生研讨会暨全国安全科学技术交流会上,发表了“论企业安全文化”的论文。会议期间,《中国安全科学》编辑部和《*钟长鸣报》社达成合作计划,决定自1994年1月起在《*钟长鸣报》上由中国安全科学学报编辑部协办,辟出安全文化月末版,向公众、向社会宣传安全文化。1994年3月,***应急办公室召开了全国核工业系统核安全文化研讨会,它标志着深层次企业安全文化传播的开始。同年6月劳动部李伯勇部长在《安全生产报》试刊上发表了题为“把安全生产工作提高到安全文化高度来认识”的指导性文章,在全国安全生产电话会议上,***副总理邹家华、吴邦国等都反复强调要倡导安全文化,提高安全水平,强化全民安全意识把倡导安全文化、加强安全宣传和教育作为提高全民、全社会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的重要手段。
这标志着安全文化由企业安全文化拓延到了全民安全文化,一个研究,传播安全文化的时代已经开始。
企业安全文化存在的问题
现存问题
近年来,为切实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和事故防范能力,促进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坚持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和示范企业创建活动作为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积极采取平台推动、宣传发动、典型带动和考核促动等措施着力推进活动开展。虽然在各政府监管部门及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成绩,加快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和示范企业创建活动进程,但在活动开展过程中,也同时发现了如下问题。
1.1 意识不强
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企业规模、经济效益、管理水平等因素影响,一些地方和企业对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认识不到位,没有提升到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安全发展”要求的高度来认真对待,在组织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和示范企业创建活动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同程度存在“上面热下面冷”的现象,致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滞后。
从地方层面看,一些地方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和示范企业创建活动重视程度不够,存在组织保障不严密、推进机制不健全、督促指导不经常等问题,没有真正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扎实推进,导致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和示范企业创建活动成效不明显。有的地方甚至多年仍处在“起点”,辖区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数量长期“空白”。
从企业层面看,一些企业思想认识不正确,没有把安全文化建设作为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对待,尤其是中小企业,仅注重安全设施设备等“硬件”建设,而忽视了安全文化等“软实力”,对创建工作敷衍拖延、消极应对,积极性和热情不高。还有的企业,认为安全文化建设标准高、内容多、要求严,存在畏难情绪和观望心态,致使各项工作停滞不前。
1.2 基础薄弱
良好的安全基础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和示范企业创建的重要前提和有效保障。从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现状看,截至2016年3月,荣获各级“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称号的119家企业(国家级3家、省级6家、市级110家)都是规模以上企业(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这与企业安全管理规范、设备设施先进有很大关系。而在数量众多的规模以下企业中,多数创建基础比较薄弱,除受发展规模、经营理念等方面影响,存在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不了解、不认同的思想因素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安全管理机构和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不健全等问题尤为明显,安全管理水平低下,缺乏安全文化建设应具有的良好基础和环境氛围。
1.3 质量不高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项持久工程,需要循序渐进、常抓不懈。而在基层实践中,一些企业没有将其作为一项长期性、基础性工作来对待,一味追求短期效应、眼球效应和形象效应,导致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和创建活动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彰显自身特色和恒久活力。
“短期效应”,主要是指有的企业以“攻关”“过关”心理对待创建工作,为创建而创建,对安全文化建设内容、目标、要求、标准以及环节把握不全面,理解不深刻,执行不到位,安全文化缺乏思想内涵,感召力和渗透力不强,职工认同、接受安全价值观的程度较低,没有真正做到固化于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没有充分发挥其在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中应有的作用。
“眼球效应”,主要是指有的企业在安全文化建设和创建活动中走捷径,定制度、贴标语、挂刊板等表面文章做得多,理念培养、行为规范、条件改善等实际行动做得少,安全文化没有真正融入到企业安全生产的全过程,在企业内部没有形成完善的安全文化体系,对企业生产与发展也没有起到有效促进作用。
“形象效应”,主要是指有的企业开展安全文化建设和创建活动时,不是从加强内部安全管理、保护职工安全权益的需要出发,而是从提升企业对外形象和影响力的角度出发,将安全文化建设视为“面子工程”,致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脱离了安全管理实践,不仅难以引起职工共鸣,还会让职工反感,失去了安全文化建设的意义。
1.4 动力不足
近年来,为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创建,推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广泛深入开展,国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相关鼓励、激励政策,并在《国务院关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意见》(国发〔2011〕40号)、《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大力推进安全生产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安委办〔2012〕34号)等文件中提出了明确要求,但一些地方贯彻落实不够有力,不但没有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激励和扶持政策,上级规定的有关激励政策也执行得不够到位,对辖区内荣获“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称号的企业没有在经济政策、评先评优、监管措施等方面区别对待,导致了辖区企业建设安全文化的动力不足,参与面和参与率不高。对策建议
安全文化作为现代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基础性地位日益凸显。笔者认为,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应在增强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方面下功夫,不断提升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成效。
2.1 深化“三个认识”增强主动性
(1)要认识到安全文化建设是企业安全管理的“助推器”。安全文化是企业在生产活动中创造的安全生产观念、行为、环境的总和,体现为职工对安全的态度、思维程度及采取的行动方式,是得到职工自觉接受、认同并遵守的安全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企业如果把安全文化建设作为安全管理的核心,通过建立健全完善的自我约束管理体系和良好的安全作业环境,可以逐步推动企业职工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我能安全”转变,对安全生产各项制度措施的执行由强制性向自觉性转变,使企业安全管理工作不断得到深化和加强,实现以文化促管理、以管理促安全、以安全促发展,从而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促进企业长治久安。
(2)要认识到安全文化建设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减压阀”。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不断增加,要提升自身竞争力、加快发展步伐,需要有安全、和谐和稳定的生产环境。在目前多数中小企业安全基础比较薄弱、职工安全素质不高的情况下,一旦发生安全事故,企业必将会为此付出沉重“代价”,严重影响和阻碍企业发展。通过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稳步提升职工安全意识,打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企业就可以有效降低事故风险,集中精力组织生产,提高综合竞争实力。
(3)要认识到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提升职工素质的“发动机”。企业通过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可以为职工提升安全素质搭建宽阔平台,并运用安全文化的力量来启发、引导、培育和规范职工行为,使其自觉强化安全防范意识、提升安全技术水平,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要求落实到行动中,养成遵章守法、规范操作的良好安全行为习惯,做到自我规范、自我约束,筑牢安全生产第一道防线,进而实现企业安全生产。
2.2 构建“四个体系”增强针对性
(1)构建安全理念文化体系。安全理念文化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是建设企业安全文化的基础。因此,企业应围绕“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核心安全理念,结合自身实际、岗位状况以及文化传统,提炼出贴近实际、独具特色、易于记忆、便于理解的安全理念文化并形成体系,然后在此基础上,加大宣贯力度。例如,可以通过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安全文化活动,采取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方式,吸引职工积极参与到安全文化建设中来,提高职工对安全理念的认识程度;通过设置安全温馨提示、安全文化园地、安全文化长廊、安全文化橱窗等形式,将安全理念文化融入职工生产生活,做到处处能看见、时时有提醒,使职工不论走到哪里都能受到熏陶。通过不间断地渗透和影响,最终使安全理念成为全体职工的共识,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境界与效果。
(2)构建安全制度文化体系。安全管理制度是企业安全理念文化的实践体现。企业应根据生产经营特点和安全管理需要,重点从安全责任、安全预防、安全监督和安全管理4个方面,建立健全“行为有规范、考核有依据、奖惩有标准”的安全制度文化体系。在制度建立上,应对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有关要求,对企业现有各项安全制度、安全措施进行细化完善,进一步建立符合自身实际并具有较强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安全目标、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在此基础上,将各种制度发放到所有职工手中,教育引导职工严格遵守各种安全制度,自觉规范安全行为,切实增强安全制度的执行力和安全管理的生命力。(3)构建安全行为文化体系。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土壤是职工,职工的安全行为是决定企业安全管理成效的关键。企业应在编制职工安全行为准则的同时,把提升职工安全素质贯穿到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全过程,建立规范化、常态化的安全教育培训机制。在培训过程中,应按照“分类培养、按需施教、注重实效”的原则,结合各类岗位需求,采取专项培训、定向培训、岗位练兵等形式,加强岗位技能和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方面培训,着力提高职工抵制“三违”、应对风险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做到“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别人伤害”,最终实现“人人上标准岗,人人干安全活”。
(4)构建安全环境文化体系。营造良好的安全环境文化,对提高职工归属感、认同感至关重要,也是培养职工主人翁意识的有效途径。企业应从“软”“硬”2方面入手,加强安全环境文化建设。“软环境”建设,就是要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职工劳动价值,对在安全生产工作中表现突出的职工,企业要舍得给荣誉、给奖励,以提高职工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同时,还要关注职工的精神状态,对情绪不稳定、思想波动大的职工要及时进行教育和疏导,对家庭困难的职工要给予关心和关爱,让职工感受企业的温暖,使他们能够集中精力遵章操作,实现作业安全。“硬环境”建设,就是指企业要加大安全生产投入,改善作业场所环境,淘汰严重危及安全生产或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工艺设备,通过运用先进安全技术装备提高本质安全水平,将事故发生概率尽可能降到最低,为职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2.3 强化“三个保障”增强实效性
(1)强化组织保障。各地方政府应把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和示范企业创建活动作为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健全组织领导、评审验收、考核奖惩等推进机制,形成齐抓共管、常抓不懈的工作格局,推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和创建活动常态化、长效化。各级政府监管部门应发挥监管优势,积极引导企业将安全文化建设与安全生产标准化、安全宣传培训、隐患排查治理等工作有机结合,统筹推进,以安全文化引领和推动企业安全生产。各企业作为安全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应积极开展安全文化建设和示范企业创建活动,把关心、尊重和爱护职工作为安全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倡导安全文化,持续传播安全理念,营造安全文化氛围。
(2)强化政策保障。各地方在建立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和示范企业创建活动的调度督导、工作考核等制度的同时,应健全完善激励机制,制定并落实优惠政策,支持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安全文化建设。对安全文化建设成效明显的企业要及时给予通报表扬,并在先进单位评选时予以优先考虑;对荣获“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称号的企业,根据不同级别,采用以奖代补形式给予一定资金奖励,并将获得相关荣誉信息纳入企业安全生产信用挂钩联动记录系统,并及时通报给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主管部门,作为企业信用评级的重要参考依据,提升企业的荣誉感、优待感和自豪感,促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和示范企业创建活动广泛深入开展。
3)强化服务保障。各级政府监管部门应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和示范企业创建活动的跟踪指导。例如,可以组织经验丰富的专家或技术人员,采取上门服务、现场指导的方式,为企业提供专业支持和服务保障,指导企业对照AQ/T9004—2008《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等有关标准和要求,将安全文化融入生产经营建设全过程,真正让安全文化落地生根、遍地开花。同时,应精心培育典型,特别是重视和发挥好大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以大带小、以强带弱,解决好部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不会建、建不好的问题,提升整个地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整体水平,不断巩固和扩大示范企业创建成效。结语
综上所述,安全文化的建设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做好安全文化的建设工作尤为重要。针对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要及时采取对策做好处理,以确保安全文化的建设质量,从而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为什么会存在这些问题
三、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要想真正建设好企业的安全文化,并不断将其推动和发展,就不能仅停留在对安全文化理念的空洞宣教上,也不能仅着眼于局部的、个别的文化形式,企业安全文化建设问题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的问题。因此,开展企业组织的安全文化状况分析和评价,是企业安全文化得以发展的基础。但是,企业安全文化涉及到企业的人、物、环境的各个方面,与全企业的理念、价值观、氛围、行为模式等深层次的人文内容密切相关,客观地分析和评价一个组织机构的安全文化水平是很困难的。
企业安全文化的表现形态多种多样,一般可以分为物质态、制度态、行为态和精神态四个方面。企业安全文化的物质形态就是安全文化在企业生产经营所涉及到的各种实体事物上表现出来的状态(形态)。例如,安全宣教用品的使用状态的表现。
企业安全文化的制度形态就是安全文化在企业所规定的各种规章制度上表现出的状态(形态)。
企业安全文化的行为形态就是安全文化在企业每一个员工的各种肢体动作行为和大脑思考行为中表现出来的状态(形态)。
企业安全文化的精神形态就是安全文化在企业所确定的管理理念、观念、宗旨、方针、目标,以及个人的安全座右铭、禁忌心理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状态(形态)。
充分了解企业安全文化的各种表现形态,对于认识和把握具有“虚无”特性的安全文化,会起到很大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降低事故的发生,提高人们的安全素质.国内兴起了安全文化的研究热期。安全文化建设的重爵方面是如何建立和培养符合时代要求,塑造企业精神,突出企业特点的企业安全文化。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目标是:提高企业员工的安全素质.增强安全意识。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在提倡“以人为本、珍惜生命、关心人、爱护人”的基础上,把“安全**”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的首要价值取向,形成强大的企业安全氛围。在这一氛围中,通过安全知识教育和普及.健全安全法规制度,使安全生产政令畅通,安全技术咨询便达,安全操作合格达标,安全预*预报系统好用,意外事放应急处理快捷、有效。进行企业安全文化制度建设,主要体现在企业安全生产理念及规章制度的建立以及企业安全文化宣传教育制度上的创新和发展。为达到安全文化建设的目标,要结合实际,创出一些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途径,即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安全文化宣传、教育、培训、实践活动。例如,利用广播、电视、图书、报刊、黑板报、宣传栏、文艺会演、专题讲座、培训班、研讨会、表演会、安全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宣传安全文化知识,传授安全科学技术.传播应急处理办法和自救技巧,使广大职工和家属从多渠道、多层次、多方面受到安全文化的熏陶。做好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一要坚持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因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群策群力,全员奋斗.***通力合作;二要坚持循序渐进、常抓不懈.因为安全生产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工程,必须与时俱进,不懈努力,不断往更高的安全目标奋斗;三是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价值.保护人的生命与健康为根本宗旨。
参考文献:
[1]孙明伟、韦歆瑶、于立友.浅论机械行业企业安全文化建设问题及对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12).[2]孟宪法.克服思想障碍 抓好安全文化建设[J].中国职工教育.2011(01).
第三篇: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探析
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探析
[摘要] 国有企业是一种特定的企业形态,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资本结构的国有化,国企改革在我国已进行20多年,其中有成功也有失败,总结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我们可以发现这么一条规律,即国企改革的成功总是离不开企业本身管理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人预言,21世纪企业最高层次的竞争就是企业文化的竞争。的确,企业文化在塑造企业形象,规范企业行为,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促进企业管理和经营,增强企业凝聚力和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国有企业 改革 企业文化
国有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必须先形成适合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企业文化,如果说我国的国有企业是计划经济大笔勾勒出的一幅幅草图,那么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市场经济体系在我国的逐渐确立,国有企业的原有生产模式,经营理念,员工的思想认识,就需要一种完全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企业文化即国有企业文化来更新和替代。
一、企业文化的概念、内涵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的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及行为规范的总称,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对企业成员具有感召力和凝聚力,能把众多人的兴趣、目的、需要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统一起来,是企业长期文化建设的反映。企业文化本质上属于企业管理的范畴,它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即:企业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企业的精神文化是用以指导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种行为规范、群体意识和价值观念,是以企业精神为核心的价值体系。企业的制度文化就是企业的法规、管理制度等,它是企业的法律形态、管理形态的集中体现。企业的行为文化就是企业员工在日常生产经营、学习娱乐中产生的群体行为。企业的物质文化就是在企业的产品、服务、环境、设施等物质形态中体现出来的文化形态。四者的关系是:精神文化建设是先导、制度文化建设是支撑、行为文化建设是基础,物质文化建设是载体。其主体内容大致分为:1.劳动文化(主体是劳动者);2.生产文化(主体是管理人员);3.经营文化(主体是决策层)。它是企业领导倡导、培植并身体力行的结果,通过各种方式灌输到全体员工的日常行为中去,日积月累地逐步形成。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反过来对企业经营管理发挥巨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即使领导人更换,也会代代相传。
二、企业文化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我们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我们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国企改革与其他国家国企改革中面临背景的最大不同,也是我国进行国有企业改革中最大的国情,因此,要研究我国国企改革中的企业文化,更应该关注企业文化的来源以及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企业文化热的兴起,源于美日在七八十年代由于产业竞争形成的企业文化的调查研究,而在中国明确提出应该进行企业文化研究的是台湾。台湾管理学界和企业界把企业文化研究的宗旨归结为寻求中国式管理模式,认为“即使在现代世界中,中国社会及中国人仍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则是传统旧文化与外来新文化相互调节与整合的结果”,因此,研究的宗旨是“创造与采取崭新的中国式管理”,以便“在崭新的中国社会管理新的中国人”。
熟悉中国企业管理历史的人们都知道,80年代美国管理学者津津乐道的企业文化早在半个世纪之前当欧美企业大力推行泰罗科学管理制度时,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家就发现了它的神妙功能,并在自己的企业内大力塑造企业精神。
范旭东和侯德榜创办的以六大精盐厂、永利制碱厂和黄海化学工业研究所构成的企业集团,1935年正式公布了它的四项基本信念:
我们在原则上绝对地相信科学;
我们在事业上积极发展实业;
我们在精神上以能服务社会为莫大光荣;
我们在行动上宁愿牺牲个人而顾全团体。
其他如宋斐卿创办的东亚公司的“东亚精神”,刘国钧经营的大成纺织印染公司的“大成精神”,青岛华新纱厂的“华新精神”都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所留给我们的企业文化遗产。
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鞍山钢铁公司培育、倡导了“以厂为家,埋头苦干”的“孟泰精神”。60年代大庆油田培育、倡导了‘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的 “铁人精神”。80年代中期,我国企业界掀起了塑造企业精神的热潮。许许多多企业都概括、提炼出自己企业的口号和信条。
著名的第二汽车制造厂成为国内最早倡导企业文化建设的大型骨干企业。陈清泰厂长以企业家的战略眼光,看到“二汽文化”应该成为二汽生产经营管理、思想政治工作乃至生活管理工作的惟一标准。他说:“二汽的企业文化,应是我们待人处世所遵循的原则,是二汽家庭中的职工之间、二汽与社会交往的值价观。它代表了我们的信念、精神、行为准则,是我们制订政策的基础。”在整个汽车城,谈论企业文化已成为一种时尚。他们成立了二汽集团企业文化研究会,并创办了《企业文化》杂志。二汽党、政领导密切配合,把企业管理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总结和弘扬以“视今天为落后”的二汽哲学为核心,以系统观、发展观、动力观、创造观为基本结构的“二汽文化”,有力地推动了二汽集团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迅速发展。
具有50多年历史的上海嘉丰棉纺厂,素以严细成风、质量求新闻名,早在1961年该厂产品即已获得出口免检的殊荣。近几年,该厂继承和发扬了“虚心好学,严细成风,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嘉丰风格”,同时结合企业的转轨变型,为企业文化注入了新的内容——“面向市场,不忘国家,赶超世界”。该厂既具有老企业的成熟,又焕发新时代的朝气,经济效益和企业素质同步提高,1989年荣获全国“金马奖”和十佳企业的光荣称号。
些五六十年代以培育“企业精神”闻名全国的企业—大庆油田、鞍钢、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长春百货大楼、上海无线电十八厂等,则趁企业文化的热潮,对本企业的传统进行解剖和升华,在确认本厂优良文化的同时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长远目标的要求出发,进一步提出了更具时代特点的崭新企业文化,把本企业的文化建设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构建国有企业文化的理论原则和措施
我国国有企业的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要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渊源。中国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统治下形成了以儒家文明为主体的多种文化的互相融合统一,形成了现在独特灿烂的中华文明。其中一些传统观点不仅对我国,而且对东南亚各国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并形成了一个广泛的儒家文化圈。这些地区的许多著名企业,如松下公司、三星集团等,便是以儒家文化作为其企业文化的主体,造就企业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一种互相信任,互为依托,共同生存的关系,从而使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能立于不败之地。
1.儒家文化重视人伦的思想有助于我国企业形成“以人为本”的管理特色
中国儒家崇尚“天人合一”,历来的统治者都以“得民心者得天下”,作为自己的最高统治思想。而我国兵法里面也说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而重视人的力量转化到企业里面去就是关心职工的生活,家庭,娱乐等各方面,只有在企业中作到“以人为本”,才有可能凝聚职工工作的热情,发挥其创造力和生产力。
2.儒家文化重视道德传统有助于在企业中形成确立优秀的价值观,孔子说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顺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便是说,只是依靠刑罚和制度来约束管理人民,是不能建立起人的羞耻之心,而只有依靠道德的教化,才能让人民真正从思想上和行为上服从于纪律。企业文化的精髓便是要让职工能从思想上接纳其观念,并在实际操作中恪守自己的职业道德,这是我国企业建立企业文化的宗旨。
3.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礼仪的民族,“汤汤大国,礼仪之帮”,其中有敬老爱幼的礼仪,有尊崇师长的礼仪,更有忠君爱国的礼仪
在企业建设中,礼仪的延续不仅是必要的更是应该的,比如,对领导的尊敬,对年老职工的照顾,特别是对企业的忠诚,这是任何一个团体任何时刻凝聚力量的来源。
而封建社会的一些腐朽没落的思想也会对我国企业文化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
1.大一统国家崇尚中央权威的思想是对企业独立法人地位的挑战
在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曾经出现过企业遇到困难“不找市场找市长”的反常现象,国有企业本身作为一个企业而存在,要满足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话,其改革也是应该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通过行政手段指挥企业运行向经济手段、市场手段过渡的改革。
2.“均天下,平富贵”在我国传统民众思想中也是根深蒂固的 孔夫子曾经说过,“不患寡而患不均”,这种思想用时髦的现代语言来说就是“平均主义”,这种思想在推翻封建统治建立民主制度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对于现在进行的市场经济改革,却是弊大于利。首先,市场经济的灵魂是崇尚竞争,竞争力是企业保持生存和发展活力的核心条件,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可避免地产生不平等,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最大特点,而平均主义的观念从根本上是反对竞争、反对优胜劣汰的。其次,我们知道现代企业的扩大再生产是一个不断积累资本的过程,而平均主义则要求对企业利益进行平均分配,这对企业扩大再生产能力会有重要影响。
国有企业文化建设还应坚持吸收国外著名成功企业的企业经营理念,做为企业文化建设的补充,因企而宜,洋为中用。但是,任何成功的经济模式和管理文化,都不可能靠照抄别人的经验和成果而获得,因此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文化时,应考虑到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现状,考虑到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更应该考虑到我国国有企业中存在的的传统思维方式及管理文化现实,在充分了解自己现状的同时,借鉴和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成果,并使之与本企业、本国的实际结合起来,塑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模式。因此,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1.要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企业为目标的原则
任何企业的发展和生存都应该树立自己的目标,这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所在,没有发展目标的企业,就像没头的苍蝇,到头来会撞的自身伤痕遍体,甚至死亡。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只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才能适应这样的经济环境。因此我们的国企改革必然要朝着这一目标努力,这是我国企业摆脱困境,实现自身竞争力的唯一方向性选择。
2.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发展方向
“以人为本”是指在企业生产过程内外,要充分考虑企业职工各方面的权利、利益,因此在企业改革过程中必须把企业职工的福利及切身利益同改革放到显著的位置,特别是在大型的国有企业当中,只有真正的照顾到职工的生活和生产各方面利益,我们才可能真正把所有的企业职工团结在一起,向一个共同的目标奋斗,这是企业领导者的一项道德标准,更应该成为企业本身的制度性标准。
3.要培养企业内部员工的竞争、忧患意识
“竞争“是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的动力所在,他存在于企业运营的每一个角落。在现代化的新型企业里面,我们要摒弃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那种“吃大锅饭”的混天度日的腐朽风气,一个不会竞争的企业,不会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同样,一个不能适应竞争的员工,也不应该是一个合格的员工,员工的竞争力是企业的脉搏,强而有力的脉搏会带动企业无穷的生命力。因此,我们在精神上必须重视“榜样”,“模范”的作用,在制度上必须奖罚分明,只有这样,才能在企业面对外来强大竞争力之时,能够统一步调,应付困难。
4.要创建开放包容创新的企业文化氛围
现代化的新型企业,必然是一个与外部联系很紧密的企业,比如和外来企业的竞争,对外部知识和人才的吸纳,对国内外市场的联系,这就要求企业始终有一种开放包容的文化,只有包容,才能够多元,只有多元,才能实现企业对各种信息资料的采集,才能实现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最优选择”。
正因为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具有开放性,与社会各方发生广泛联系,各企业之间在经济活动中,就会有相互竟争、相互比较的机会,要想在相互竞争和比较中取胜、就要有不断创新的意识。这种创新,是立足于本企业特色和特征基础上的创新,因此在创新后仍然具有自己企业的风格和特色。企业文化只有不断创新,企业内部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才能经久不衰。
5.要培养企业内部“参与”氛围
正如任何一项工程,如果没有民工的参与,可能就只是一张纸上的草图,任何一项企业计划,如果没有员工的参与,那就只是一个毫无意义的构思,永远不可能成为现实,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参与原则、主要是指企业内全体职工对企业目标、企业经济哲学、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宗旨、企业道德取得确认和认同。要实现这个参与原则,就要尊重企业内全体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尊重企业全体职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全体职工的个人价值观和心理要求,从而使全体职工能够积极自觉地参与企业目标、企业经营哲学、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宗旨、企业道德的确立和建设中来。只有这样,企业文化建设才能真正体现企业全体职工的参与,使企业文化真正植根于全体职工心中。
6.企业领导要率先垂范
企业文化是企业领导人的人格化,作为企业文化的第一倡导者和实践者,企业领导人应当成为企业文化的“传教士”,不遗余力地宣传、贯彻、推进企业文化。其次,要身体力行,成为企业文化的模范实践者。如果企业文化倡导的是创新,领导人就应该带头创新,如果企业文化倡导的是质量第一,就应该真正在产品的设计、制造、服务等方面做到尽善尽美,坚决果断地纠正那些与企业文化相悖的思想和行为,宁愿牺牲短期利益,也要确保质量方针的贯彻执行。
以上6条是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中建立企业文化的一些原则性总结,而具体到不同的行业部门,应根据不同情况有所区别,“有的放矢”,才能真正作到对症下药,从而促进企业文化建设健康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庆善:企业动力之源-企业文化.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1年11月
[2]苏勇:中国企业文化的系统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9月
[3]赫明道等:中国企业文化概论.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年7月
[4]张德刘冀生:中国企业文化-现在与未来.中国商业出版社,1991年10月
[5]黄厚载:中国社会主义企业文化.石油大学出版社,1991年5月
[6]张兴华: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发展思路.科技创业月刊,2005年第1期
[7]李宁:企业文化的价值.山东经济,2005年01期
第四篇:国有企业文化建设
国有企业文化建设
时下,国有企业扭亏增盈工作已成为我国各级政府面临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国有企业改革几经周折,却难达到预期效果,其中症结何在呢?笔者认为,其中一个原因是由于国有企业员工的思想认识、企业的经营理念与市场经济不谐调。即缺乏一种良好的企业文化,推动企业的机制转换。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按国家指令性或指导性计划进行生产、销售,由于各营销环节有国家计划的保障,因而国有企业员工形成一个固定的认识与拘泥的思维模式。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原有的条条框框被打破,国有企业被推动市场的最前沿。因此,国有企业的原有生产模式,经营理念,员工的思想认识,就需要一种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企业文化即国有企业文化更新,替代。
国有企业化其基础应该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有五千年的历史,是人类的一种本源文化,在漫长的岁月,各种思想、观点不断地经历着冲击,变革相互借鉴,沈淀出来的思想意识、文化体系反应了中华民族的聪明与智慧。以其主流儒家文化而言,不仅中国,在东亚其它国家,东南亚各国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并形成了一个广泛的儒家文化圈。这些地区的许多着名企业,如松下公司、三星集团等,便是以儒家文化作为其企业文化的主体,造就企业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一种互相信任,互为依托,共同生存的关系,从而使企业在国际竞争能立于不败之地。儒家文化宣扬诚信,重义勤俭,所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见义不为,无勇也”,“言必信,行必果”,“君子险而不争,群而不党”,在我国,已经深深植根于人们内心,国有企业只有通过对这些理论重赋新义,将传统瑰宝,再植灵根,弘扬继承儒家文化精华,才能逐渐确立企业文化的根基。当然传统文化的其它分支文化,诸子百家,包括兵法、谋略等也应为企业文化有分别的吸收。商场与战场,现在,世界各国研究《老子》、《孙子兵法》、《三国》的热潮正方兴未艾,通过研究将理论成果引入企业决策,“知其力,用其势”,以加强其竞争力。因此,国有企业文化建设要敢于突破原有认识模式,将一切有用的传统文化都继承过来,去粗存精,全面利用。
国有企业文化应坚持吸收国外着名成功企业的企业经营理念,做为企业文化建设的补充。因企而宜,洋为中用,只要对自己有用的,不妨拿来,文化的不断交流融合,将促进文化的进步。我们可以看到,一些西方的营销理念已被我国企业所接受。比如“顾客至上”、“产销统一”等,在西方企业文化中,“产品质量”与“销售服务”是企业营销的两个主要因素。企业遵循的原则就是为顾客提供最好质量的产品与最佳的服务,目前,社会上流行的“承诺服务”制度也正是我国服务窗口行业对此的内涵延伸。
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分为两部分:员工管理文化和生产营销文化建设。员工管理文化是指企业对员工的日常工作和行为进行规范教育的主体文化。生产营销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活动和产品销售活动中应具有的继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客体文化。
员工管理文化实质是员工的管理,即人的因素,也就是通过各种宣传,教育,引导员工树立企业与员工利益一致的思想,真正做到以企为家,从内心 回应、遵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同时,教育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责任感。
生产营销文化实质是员工管理文化的延伸,即强调物的因素,主要体现企业生产出品质、质量优良的产品,并拥有自己的良好品牌,同时经营、销售手段有深深的文化内涵,既不喧众取宠,但又讲究策略,去蠃得消费者的信赖。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两部分是密不可分的,两者有互相促进的作用,良好素质的员工可以生产出优质的产品,优质的产品透过品牌等行销战略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促进员工的积极性,通过这种良性回圈,从而使企业不断壮大。
诚然,国有企业文化建设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但拥有良好企业形象与优秀企业文化无疑将是企业的一笔巨大的无形财富。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实现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
省属国有企业是关系国家安全和山西国民经济发展命脉,在我省煤炭、冶金、电力、化工、装备制造等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的重要骨干企业。这些企业是我省国有企业的排头兵,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发挥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省属国有企业以文化建设促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近年来,省属国有企业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紧紧围绕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改革管理体制,创新经营理念,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在培育企业精神、推动制度创新、塑造企业形象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以培育企业精神为核心,着力培育了“艰苦创业、勤俭办矿”的潞安石圪节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太钢李双良精神和“勇于奉献、争创一流”的大同煤矿精神,有效地激发了广大干部职工振兴企业、产业报国的激情,体现了国有企业艰苦奋斗、敬业爱国的主人翁意识和无私奉献的社会责任感,展现了我省工人阶级的崇高境界和精神风貌,为企业改革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二是以创新经营理念为重点,各个企业精心提炼了具有现代气息和自身特色的文化理念,如:国际电力“选好一个总经理、用好一个年薪制、确定一套考核指标”的“三个一”经营理念,阳煤集团“基础为本、科学严谨,程序为先、集约为细”的管理理念,同煤集团“做强同煤、造福员工”的发展理念,晋煤集团“创新、创业”的核心理念,漳山发电“舒心工作、舒心生活”的行为理念,大同齿轮集团“经营品牌、创造市场”的市场理念,以及太原煤气化、山西焦煤、潞安集团等企业提炼的学习理念、质量理念、安全理念、营销理念,等等,极大地丰富了省属国有企业企业文化的内涵,成为助推企业改革发展的思想先导和精神动力;三是以加强制度建设为基础,省属企业大力推行阳泉煤业集团的“6S”行为养成和“REM”精细管理模式,把企业精神、经营理念等融于管理制度中,渗透到管理过程的每一个细节,建立和完善了系统规范的管理体系,实现了管理制度与文化理念的对接,有效地规范了企业管理,推进了管理升级,提升了管理水平;四是以导入企业识别系统为契机,不断优化和提升企业形象。据不完全统计,由省国资委监管的36家企业中,已有20多家按照现代企业管理要求导入了CI企业识别系统,通过优化企业形象,打造了企业品牌,增强了企业的美誉度和市场影响力,成为推进实施品牌战略的有效手段;五是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和创建学习型企业为载体,注重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规范和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员工,为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增强了创新能力和发展实力;六是以挖掘与整合传统文化资源为基础,加强企业文化阵地建设,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化体育活动,营造了和谐发展的企业环境和健康向上、宽松和谐的文化氛围,极大地满足员工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了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七是坚持以文化育人、典型引路为方式,培养了李双良、马六孩、叶晋庆、栗俊平、顾翠云等一大批国家级劳动模范,造就了一大批高层次的科技人才和懂经营、善管理的优秀经营管理者,培育了一支敢打硬仗、能打胜仗、勇于奉献的“四有”员工队伍,为我省企业的改革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几年来,省属国有企业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育了核心竞争力和企业创新能力,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2005年,由省国资委监管的36户大型国有企业资产总量达到了2946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776亿元,增加工业产值476.85亿元,上缴税金252.34亿元,实现利润86.8亿元,涌现出了像太钢集团、山西焦化、国际电力、太原重工、晋城煤业、潞安矿业、杏花村汾酒等一批具有相当规模和市场竞争实力的大公司和大集团。据今年国务院国资委公布的全国国有企业主要经济指标统计,我省在全国各省市的排位是总资产第6位,净资产第5位,销售收入和利润为第6位,与2004年省国资委成立时全省经营性资产和总资产排在第17位比,有了很大进步。
近年来,省属国有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省属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发展并不平衡,与国内外优秀企业相比,与我们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我们自身的需求相比,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为:(1)认识程度还不高。一些领导干部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还不足,文化管理的意识还不强,自觉参与重视的程度还不够,还没有将其真正整合到企业发展战略中,列入企业管理的议事日程,作为一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工作来抓;(2)务实程度还不够。目前,我省的企业文化建设还没有真正形成有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缺乏总体规划,目标、措施还不明确,经费、人员仍需要进一步落实,企业文化建设政工化、部门化、项目化现象还比较突出,普遍缺乏统一的思想基础和全员参与的管理互动机制,合力不足,力度不够;(3)内容还缺乏特色。在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上,不少单位理念雷同,内容相近,共性成分多,个性成分少,缺乏各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和张扬个性的创新能力;(4)文化与管理脱节。一些单位就文化抓文化,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与企业使命、愿景目标、发展战略等不相适应,与员工的切身利益关系不大,缺乏人本性和企业意识,文化建设与生产经营融合度小,关联性差,存在经济工作与文化管理“两张皮”现象;(5)检查考核力度不够。对企业文化建设,多数单位倡导布置的多,检查考核的少,缺乏主要领导亲自抓的工作机制和主动参与的内在动力,普遍存在工作人员素质不高,企业文化建设雷声大、雨点小、应付差事等形式主义现象;(6)宣传不够到位。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普遍存在宣传力度小、教育培训差、基本知识普及率低等方面的问题,不少员工甚至一些中高层管理人员对企业文化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政治思想工作”加“文体活动”的阶段,也有人把“企业文化”当作一些大同小异的标语、口号或企业标识,并没有真正体现出企业员工所追求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等深厚内涵,也没有真正发挥其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力量。
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国有企业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党要带领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这就非常突出地强调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作为社会主义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文化,是激发和凝聚企业员工的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强大思想基础,是实现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精神动力。在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快,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一是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有力保障。以市场为导向、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国有企业改革,必然会促进企业的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而所有创新的基础,必须以理念创新为先导,促使员工解放思想观念、主动参与改革,以合理调整企业内外的各种利益格局、不断增强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促进企业改革目标的顺利实现。二是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战略举措。目前,全球500强企业中我省榜上无名,进入中国500强的企业中,我省也仅有太钢集团、山西焦煤、山西建工、山西路桥、煤炭进出口、省煤运、潞安矿业、晋城煤业、同煤集团和阳泉煤业集团10户国有企业,这与我省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占有的地位、发挥的作用很不相称,与山西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的发展需要很不适应。在经济全球化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国有企业面临着跨国公司和国内多种所有制企业的双重竞争压力,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建设与世界接轨、与时俱进的先进企业文化。三是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长期以来,党坚持对国有企业实行政治领导,不断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形成了国有企业鲜明的政治优势。新形势下,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更有利于发挥这种政治优势,增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有效性,帮助员工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经营理念,为国有企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四是实现企业与员工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从本质上讲也是做人的工作的。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可以营造一种良好的企业氛围和人才辈出的人文环境,促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员工队伍建设和企业家队伍、经营管理者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等企业各类人才队伍的建设,实现员工与企业的互动双赢和和谐发展。
三、加强省属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机遇与挑战同在,希望与困难并存。省属国有企业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中做强做大、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紧紧抓住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和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这个良好的发展机遇和有利时机,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和加速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着力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明确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国有企业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念,以爱国奉献为追求,以人本管理为核心,以学习创新为动力,坚持制度创新与观念创新相结合,着眼于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立足于文化强省、产业报国,力争用3-5年的时间,基本建立起适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符合企业发展战略、体现员工根本利益、反映山西文化发展和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全面推进山西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二)规范企业文化建设内容和体制机制。文化管理的核心就是要为企业建立一套做人、处事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保证企业选正确的人、做正确的事,为企业提供发展动力和人才保证。加强省属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必须遵循文化管理的基本原理,扎实推进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在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基础上,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精心提炼和培育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与企业精神,构筑引领企业发展之魂;二是在概括和总结企业生产经营与管理实践的基础上,吸收优秀的文化成果与管理经验,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营宗旨、管理哲学、发展战略、企业道德等理念体系,全面加强企业管理,推动企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三是以人本管理为主线,寓文化理念于管理制度中,改革完善企业劳动、人事与收入分配制度,建立企业绩效考核制度与奖惩激励机制,整合企业制度,优化管理流程,开发人力资源,以科学的制度体系规范企业行为,以有效的制度创新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四是以塑造企业形象为目的,规范企业识别系统,加强企业文化设施建设,优化企业环境,打造企业品牌,增强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社会影响力,提升企业的知名度、信誉度和美誉度,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管理工程,需要企业各个部门的密切配合与通力合作,才能有效实施。在管理体制机制的建设上,应按照省国资委制定出台的《关于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成立与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相适应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构,确定相对专业的工作人员,建立工作制度与考评激励机制,真正做到领导重视、人员落实、制度保证、经费保障,确保企业文化建设步入决策理性化、管理制度化、操作规范化的良性发展轨道。
(三)推进省属企业文化建设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企业文化是一门系统性、实践性较强的综合管理科学。省企业文化研究会、省属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机构与广大理论工作者,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我省企业的产业特点和加快新型能源与工业基地建设的实际,按照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和系统、科学、实用的原则,加强企业文化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一是从解决企业面临的主要矛盾入手,围绕企业改革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集中精力在企业发展战略、管理体制与企业兼并重组等一些重大问题上进行研究和探讨,制定省属国有企业企业文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二是从企业文化建设的机制、内容上入手,总结成功经验,为我省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一套科学、规范、具体、可操作的评价体系;三是从企业资产重组、体制变革和制度创新入手,加强对企业文化建设中带有全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问题的研究,为省属企业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与经验指导,扎实推进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转型与再造,为省属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文化剖析:“三刀”砍向国企
应该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一家企业的成长、发展、壮大,都与其文化因素有关。尽管这些年来,中国市场环境在日臻完善,并逐步走向成熟,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国企业集团经过一系列的持续改革,获得了迅猛的发展,但这多是以国家政策为主导所带来的规模效应,并非完全出自于企业自身的生存发展要求。客观地讲,经过二十多年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从中看到了很多与计划经济完全不同的东西,体悟到了不少市场经济道理,也实施了不少与市场接轨的内部改革举措。从量上看,国有企业与二十多年前相比确实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但从质上来看,国有企业仍然不像“企业”,这种现象可以从国有企业的文化建设进行深入剖析。
为什么国企不像“企”?我认为,企业文化是剖析国有企业的一把锋利的刀。我这把刀要砍三下,从外向里剥。第一刀砍向国企文化的表层,是有文化还是没文化;第二刀砍向国企文化的中层,是真文化还是假文化;第三刀砍向国企文化的核心层,是活文化还是死文化。下面,我就按这个顺序依次将刀砍下去,剖析情况慢慢听我道来。
第一刀:国企是有文化还是没文化。
几十年来,由于“先天”独有的基因,国有企业在中国经济格局中一直处于一种政策优势地位或者经济主导地位,经济上的雄厚助长了“国老大”的意识,在经济全球化、市场开放化的今天,这种意识一直还在滋长。这种滋长主要体现在企业文化建设上的一种“不甘示弱”的面子观念。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来,跨国公司像洪水猛兽般涌入,国内民营企业像雨后春笋般迅速成长,竞争汇集到一个焦点上就是企业文化。那些具有百年文化底蕴的跨国公司以其独特的企业文化优势在中国市场上表现出一股强劲的势不可挡之势,而国内一批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更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广泛吸取中外企业的文化优势,在市场竞争中绽放勃勃生机。
相比之下,我们的国有企业又怎样呢?正所谓“老大”难,难于上青天。这个难不是市场争夺的难,不是规模实力的难,也不是资源瓶颈的难,而是管理适应的难,是企业魅力的难,是形象品位的难,说到底,就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难。不管怎样,“老大”还是老大,尽管企业文化不如人家,但企业面子还是要撑起来,表面上是为国家争光,为民族争气,可骨子里还是“官老大”的习气不肯在市场经济面前低一下头。于是乎,众多国有企业不得不关起门来做文化,回过头去找文化,群策群力补文化。
不可否认,任何企业都有自己的文化,国有企业亦不例外。绝大多数国有企业都是从计划经济时代走过来的,它们的文化存量都表现出共同的特征:那就是战争年代传承下来的革命文化,国家建设初期烙下的创业文化,“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的奉献文化,等等。当然,在这些存量文化中蕴含着宝贵的至今还用得上而且需要大力弘扬的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敬业奉献的传统精神,但是与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环境相比较,光有这些革命精神还不够,如果仅以这点文化存量来论全球化、国际化、信息化,那只是杯水车薪,还只算万里长城的第一步。现在,对国有企业来说,要变革的东西,要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令人可喜的是,在市场经济大潮下,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现在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已经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从目前情况看,大多数国有企业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竞争,官本位的思想比较浓厚,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从计划经济走入市场经济的时间毕竟只有这么长,国有企业的转轨变型和脱胎换骨还需要一个较长的缓冲过程。国有企业有文化,有自己积极的存量文化,而且值得深入地挖掘整理一下,但并不是说,我们有了这点文化底子就可以与人家走过百年时光的跨国公司论伯仲、比高低,现在我们真正要学的是百年老店的那种坚定执著精神,那种与“市”俱进精神,那种永无老气、充满青春活力的精神。不管我们的文化是寻根问祖找出来的,还是几个秀才整出来的,关键是我们的文化是不是符合企业战略的,是不是反映了企业做事处世的态度,是不是表现出企业里里外外的统一。如果以这些标准来评价当今国有企业的文化建设,我敢断言,能够合格的只怕为数寥寥。
我之所以用“有文化还是没文化”作为剖析国有企业的第一刀,就因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是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是以遵循路径依赖为前提的,路径依赖是什么?就是特定市场、用户价值、企业历史和文化背景。这里暂且不论特定市场和用户价值,就从企业历史和文化背景来看,国有企业尽管有一些历史沉淀和文化基础,但并不足以构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人家麦当劳、可口可乐公开就讲,它们卖的是品牌,经营的是文化;现在我们的国有企业恐怕没有几家可以说,我们卖的也是品牌,经营的也是文化。为什么?在市场经济面前,国有企业缺的就是品牌,就是企业文化。
别看现在的国有企业上至国资委,下至一般的地方小国企,企业文化建设搞得那么火热,搞得似乎有板有眼,但我总认为这是“虚火”,缺少持续燃烧的后劲,终究烧不了多久。根本原因就是我们不是因企制宜打造企业百年的核心动力,而是靠行政在推动企业文化运动。不少国企老总或多或少在不同场合表现出这样的言论,“现在企业都在搞企业文化,我们不搞不行啊!”“与国外企业交流,人家都有成套的企业文化,我们比不过人家。”“国资委这几年对企业文化建设抓得很紧,上面要求这样做的。”“咱们上市公司按要求向股民披露情况,企业文化这块内容不能没有。”„„如此等等,也反映了现在大多数国企的文化建设是被动的,是上面要求的,是被逼无赖的,而不是企业发自内心,主动去做的。
所以,我这第一刀剖析国有企业的结果是,国企既有文化,有自己的存量文化,又没有文化,没有适应市场经济的增量文化,没有真正发自企业内心、符合企业长远发展要求的个性文化。
第二刀:国企是真文化还是假文化。
如果说,我的第一刀是砍向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表层,那么,这第二刀是砍向国企文化建设的中层。或许,我的第一刀分析得并不客观,有国企不服气,“凭什么说我们没有文化”,那好,我这第二刀就是砍给那些不服气人们看的。你不是有文化吗?再砍一刀看看,你的文化到底是真文化还是假文化!
我认为,中国国有企业是善于做文化的高手。为什么这么说?我看很多国有企业为了响应市场、社会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号召,正在加快企业文化建设的进程。有的企业确定企业价值观和核心理念,不会找词汇,就到处寻章摘句,就捡最漂亮、最时髦、最能煽动人心的话往自己企业脸上贴,有的为了避抄袭之嫌,就改头换面,换一种说法,有的就干脆将这个任务转包给社会上的咨询公司。一夜间,就能将企业文化的种种要素完全补上来,看起来还真有那么一回事。我曾问过一家国企的同行,说他们的企业文化做得很有特色,而且可以与某某知名跨国公司媲美。这位同行暗地里给我吐露实情,说就是参照那家跨国公司的,我说你们企业也是很知名的,而且有自己的文化基础,为什么不按自己企业的路子来梳理文化,干嘛照搬别人?他说这样省时省力省钱,而且人家的文化已经市场检验了的,这样更具权威性。
还有一个例子,我在北京做企业文化的时候,一位在读研究生自称是某某知名企业文化教授的高足,听到某国有大型企业集团正在做企业文化建设纲要,就主动上门推销自己。为了证实自己的实力,他当场搬出厚厚的一个大部头,说是给河南某国有矿企业做的企业文化项目。这个部头看上去很气派,就像一本汉语大词典,我翻了翻,企业文化的内容比较全面,就是没有什么个性的东西,而且看得出,他们为这家企业做文化,并没有费多大工夫,因为里面的内容,无非是把这家企业已有的五花八门的制度、产品、技术、管理程序、形象识别等按时下流行的企业文化模子进行分门别类,然后再包装一下,内容看起来多,其实很简单,没什么特色。其中还有一个插曲,之前这个人来过我做文化的那家企业,当时还拿走了一份企业文化建设初稿,他这次来推销,领导一翻他带来的那个部头,竟然发现这家国有矿企业的企业文化纲要与他拿走的那份企业文化纲要初稿一模一样,而且没有改一个字,当时领导感到很惊讶,也很气愤,说:“你们做咨询的就这么拿我们的东西为他人作嫁衣!”
我举上面两个例子,也许只是几个特殊的案例,不能代表整个国有企业,但是,有一点可以证明,国有企业现在的企业文化来得都比较容易,甚至可以“不费吹灰之力”。俗话说:事非经过莫知难。企业文化建设不仅是企业一辈子的大事,也是企业几代甚至千秋万代的基业。国有企业的文化如果自身不经历一番阵痛,怎么会有真正属于企业自己的文化。像上述两个例子,虽然表面上看企业很重视,但那是不负责任、极端草率的行为。人家跨国公司经历百年的文化积累和经营管理感悟,才有今天独特的企业个性和核心竞争力。我们看人家的企业文化往往表现出来的是最优秀的一面,说的本质一点,就是只看到了跨国公司百年之后形成的企业文化模式,但不能体会到它百年磨练的艰难历程。当然,我们学习人家好的经验和做法,尽可以大胆实施“拿来主义”。可以肯定地说,现在这些跨国公司的经营管理成果是经过市场洗礼和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之后形成的企业文化结晶。国企如果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并为我所用,有助于我们迅速缩短与国外企业的经营管理差距。
我第一刀砍的是有文化还是没文化,从上述例子可以得知,应该多数国企都有自己可以搬得出而且可以登堂亮相的文化了,所以,为了进一步解剖有文化到底是什么样的文化,我不得不砍下第二刀,国企文化是真文化还是假文化。既然多数国企文化来得都比较容易,做得都比较痛快,正所谓来得容易去得快,这种作秀的文化终究不是企业自己的,终究维持不了多长时间,所以,我说是假文化,这个“假”并不完全是真假的意思,还有通假字的引申,就是借来的文化。
有的国企虽然有了自己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但是“说一套做一套”、言行不
一、制度不定、人治代替法治,有制不行,有章不循,我说这只是执行力不强造成的,只要循序渐进,逐步治理改善,终究会走上文化管理的轨道。所以,像这类国企文化不能一概而论真假,而是要看企业文化是否真正落地了。
第三刀:国企是活文化还是死文化。
前面两刀,完成了对国企文化两个命题,即有和无、真和假的剖析。现在,我要挥舞第三刀砍向国企文化最致命的核心层,剖析国有企业的文化是活文化还是死文化。
在我看来,所谓活文化,就是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能够使企业充满活力,青春永驻,能够管今后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企业文化。活文化的主要特征是能够适应市场和环境变化,具有开放性和竞争性,充满创新精神和变革思想,不但与时俱进,而且与“市”俱进。所谓死文化,从状态上讲,这种文化像死水一潭,没有活力,不能应对各种挑战,在一定的稳定环境中,这种文化也许可以暂时维持企业的生存,但是不能促进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壮大,这种文化持续下去,只能加速企业的衰落,最终走向死亡。
当然,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国有企业的生死还不能完全由市场说了算,市场顶多还只是判断国企生死的一个预警指标,国企的生杀予夺权力很大程度上还操持在政府手中。正如要对企业价值进行评估一样,企业价值到底多大,按照评估操作程序,肯定要剔除一些非正常因素,就是把那些有失公正和非常因素排除掉,最后再对企业本身的进行价值评估。我这第三刀砍下来,也不考虑政府对企业的行政左右权,完全从市场竞争的角度来判断国企文化到底适不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到底是活文化还是死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0年代以来,人们对搞好国有企业倾注了太多的精力、智慧和辛劳,但结果并不令人乐观。现在人们说,国企最大的难题是改革,最大的弱点是缺乏竞争力,缺乏核心竞争力。
拿改革来说,改革开放进行了多少年,中国国有企业就进行了多少年的改革。大的产权制度改革姑且不谈,就现在国有企业普遍推行的分流改制、资产重组、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等改革来说,效果并不很佳,由于国有企业自身承担着维持一方稳定的政治责任,有许多国企出现了走回头路的迹象。还有,企业内部管理上的改革,一旦遇到利益问题、人事问题,就会出现中梗阻,企业为了不影响全局的改革,总会在改革的局部问题上实施变通,尽量让当事人满意,从而导致改革走样、走形式的现象层出不穷。
国企改革是一场革命,但是真革命还是假革命,这是由国有企业的文化特征决定的。国有企业与国外企业竞争为什么缺乏竞争力?我认为,主要是国有企业投入的成本和付出的成本太高,投入成本高是因为人员多、负担重,而且国企管理机构庞大,内部损耗太大,导致效率低,成本居高不下;付出成本高是因为每推行一项管理上的变革,总要经历一个由阻止到不适应到磨合再到低效率起步的艰难过程,其中付出的管理成本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都是巨大的,应该说,这个付出的管理成本,就是国有企业在变革过程中造成效益流失的一个特大黑洞,到目前为止,这个问题还没有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国有企业改革难,说明国有企业本身的文化就缺乏适应性,企业文化本身就应该变革,或者再造,或者重塑。
谈到国企的创新问题,前不久,科技部副部长尚勇在第十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举办的有关论坛上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开展科技活动的仅占25%,研究开发支出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0.56%,只有万分之三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我国一些产业领域正在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对外技术依赖,大到飞机、汽车、制造装备,小到服装、日化用品,国外品牌和国外技术主导的格局日益显现”。
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国家战略的当今,“只有万分之三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实,既表明我们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同时也说明国企的文化缺乏活力,因而不能培育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文化氛围。胡锦涛总书记年初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依靠自主创新”。国有企业作为中国自主创新的主战场,本身就承担着创新主力军的作用,但是国企要实现真正自主创新的行为,首先要从企业文化建设上激发活力。如果文化还是一潭死水,创新就没有动力。
总的来讲,我这第三刀砍出来的结果是,当前国有企业文化中“死”的成分居多,活力不大。只有当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真正提升的时候,国企的企业文化才能是真正“活”了文化。
第五篇: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探析
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探析
[摘要] 国有企业是一种特定的企业形态,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资本结构的国有化,国企改革在我国已进行20多年,其中有成功也有失败,总结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我们可以发现这么一条规律,即国企改革的成功总是离不开企业本身管理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人预言,21世纪企业最高层次的竞争就是企业文化的竞争。的确,企业文化在塑造企业形象,规范企业行为,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促进企业管理和经营,增强企业凝聚力和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国有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必须先形成适合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企业文化,如果说我国的国有企业是计划经济大笔勾勒出的一幅幅草图,那么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市场经济体系在我国的逐渐确立,国有企业的原有生产模式,经营理念,员工的思想认识,就需要一种完全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企业文化即国有企业文化来更新和替代。
一、企业文化的概念、内涵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的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及行为规范的总称,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对企业成员具有感召力和凝聚力,能把众多人的兴趣、目的、需要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统一起来,是企业长期文化建设的反映。企业文化本质上属于企业管理的范畴,它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即:企业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企业的精神文化是用以指导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种行为规范、群体意识和价值观念,是以企业精神为核心的价值体系。企业的制度文化就是企业的法规、管理制度等,它是企业的法律形态、管理形态的集中体现。企业的行为文化就是企业员工在日常生产经营、学习娱乐中产生的群体行为。企业的物质文化就是在企业的产品、服务、环境、设施等物质形态中体现出来的文化形态。四者的关系是:精神文化建设是先导、制度文化建设是支撑、行为文化建设是基础,物质文化建设是载体。其主体内容大致分为:1.劳动文化(主体是劳动者);2.生产文化(主体是管理人员);3.经营文化(主体是决策层)。它是企业领导倡导、培植并身体力行的结果,通过各种方式灌输到全体员工的日常行为中去,日积月累地逐步形成。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反过来对企业经营管理发挥巨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即使领导人更换,也会代代相传。
二、企业文化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我们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我们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国企改革与其他国家国企改革中面临背景的最大不同,也是我国进行国有企业改革中最大的国情,因此,要研究我国国企改革中的企业文化,更应该关注企业文化的来源以及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企业文化热的兴起,源于美日在七八十年代由于产业竞争形成的企业文化的调查研究,而在中国明确提出应该进行企业文化研究的是台湾。台湾管理学界和企业界把企业文化研究的宗旨归结为寻求中国式管理模式,认为“即使在现代世界中,中国社会及中国人仍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则是传统旧文化与外来新文化相互调节与整合的结果”,因此,研究的宗旨是“创造与采取崭新的中国式管理”,以便“在崭新的中国社会管理新的中国人”。
熟悉中国企业管理历史的人们都知道,80年代美国管理学者津津乐道的企业文化早在半个世纪之前当欧美企业大力推行泰罗科学管理制度时,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家就发现了它的神妙功能,并在自己的企业内大力塑造企业精神。
范旭东和侯德榜创办的以六大精盐厂、永利制碱厂和黄海化学工业研究所构成的企业集团,1935年正式公布了它的四项基本信念:
我们在原则上绝对地相信科学;
我们在事业上积极发展实业;
我们在精神上以能服务社会为莫大光荣;
我们在行动上宁愿牺牲个人而顾全团体。
其他如宋斐卿创办的东亚公司的“东亚精神”,刘国钧经营的大成纺织印染公司的“大成精神”,青岛华新纱厂的“华新精神”都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所留给我们的企业文化遗产。
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鞍山钢铁公司培育、倡导了“以厂为家,埋头苦干”的“孟泰精神”。60年代大庆油田培育、倡导了„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的 “铁人精神”。80年代中期,我国企业界掀起了塑造企业精神的热潮。许许多多企业都概括、提炼出自己企业的口号和信条。
著名的第二汽车制造厂成为国内最早倡导企业文化建设的大型骨干企业。陈清泰厂长以企业家的战略眼光,看到“二汽文化”应该成为二汽生产经营管理、思想政治工作乃至生活管理工作的惟一标准。他说:“二汽的企业文化,应是我们待人处世所遵循的原则,是二汽家庭中的职工之间、二汽与社会交往的值价观。它代表了我们的信念、精神、行为准则,是我们制订政策的基础。”在整个汽车城,谈论企业文化已成为一种时尚。他们成立了二汽集团企业文化研究会,并创办了《企业文化》杂志。二汽党、政领导密切配合,把企业管理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总结和弘扬以“视今天为落后”的二汽哲学为核心,以系统观、发展观、动力观、创造观为基本结构的“二汽文化”,有力地推动了二汽集团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迅速发展。
具有50多年历史的上海嘉丰棉纺厂,素以严细成风、质量求新闻名,早在1961年该厂产品即已获得出口免检的殊荣。近几年,该厂继承和发扬了“虚心好学,严细成风,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嘉丰风格”,同时结合企业的转轨变型,为企业文化注入了新的内容——“面向市场,不忘国家,赶超世界”。该厂既具有老企业的成熟,又焕发新时代的朝气,经济效益和企业素质同步提高,1989年荣获全国“金马奖”和十佳企业的光荣称号。
些五六十年代以培育“企业精神”闻名全国的企业—大庆油田、鞍钢、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长春百货大楼、上海无线电十八厂等,则趁企业文化的热潮,对本企业的传统进行解剖和升华,在确认本厂优良文化的同时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长远目标的要求出发,进一步提出了更具时代特点的崭新企业文化,把本企业的文化建设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构建国有企业文化的理论原则和措施
我国国有企业的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要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渊源。中国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统治下形成了以儒家文明为主体的多种文化的互相融合统一,形成了现在独特灿烂的中华文明。其中一些传统观点不仅对我国,而且对东南亚各国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并形成了一个广泛的儒家文化圈。这些地区的许多著名企业,如松下公司、三星集团等,便是以儒家文化作为其企业文化的主体,造就企业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一种互相信任,互为依托,共同生存的关系,从而使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能立于不败之地。
1.儒家文化重视人伦的思想有助于我国企业形成“以人为本”的管理特色
中国儒家崇尚“天人合一”,历来的统治者都以“得民心者得天下”,作为自己的最高统治思想。而我国兵法里面也说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而重视人的力量转化到企业里面去就是关心职工的生活,家庭,娱乐等各方面,只有在企业中作到“以人为本”,才有可能凝聚职工工作的热情,发挥其创造力和生产力。
2.儒家文化重视道德传统有助于在企业中形成确立优秀的价值观,孔子说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顺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便是说,只是依靠刑罚和制度来约束管理人民,是不能建立起人的羞耻之心,而只有依靠道德的教化,才能让人民真正从思想上和行为上服从于纪律。企业文化的精髓便是要让职工能从思想上接纳其观念,并在实际操作中恪守自己的职业道德,这是我国企业建立企业文化的宗旨。3.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礼仪的民族,“汤汤大国,礼仪之帮”,其中有敬老爱幼的礼仪,有尊崇师长的礼仪,更有忠君爱国的礼仪
在企业建设中,礼仪的延续不仅是必要的更是应该的,比如,对领导的尊敬,对年老职工的照顾,特别是对企业的忠诚,这是任何一个团体任何时刻凝聚力量的来源。
而封建社会的一些腐朽没落的思想也会对我国企业文化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
1.大一统国家崇尚中央权威的思想是对企业独立法人地位的挑战
在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曾经出现过企业遇到困难“不找市场找市长”的反常现象,国有企业本身作为一个企业而存在,要满足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话,其改革也是应该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通过行政手段指挥企业运行向经济手段、市场手段过渡的改革。
2.“均天下,平富贵”在我国传统民众思想中也是根深蒂固的 孔夫子曾经说过,“不患寡而患不均”,这种思想用时髦的现代语言来说就是“平均主义”,这种思想在推翻封建统治建立民主制度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对于现在进行的市场经济改革,却是弊大于利。首先,市场经济的灵魂是崇尚竞争,竞争力是企业保持生存和发展活力的核心条件,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可避免地产生不平等,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最大特点,而平均主义的观念从根本上是反对竞争、反对优胜劣汰的。其次,我们知道现代企业的扩大再生产是一个不断积累资本的过程,而平均主义则要求对企业利益进行平均分配,这对企业扩大再生产能力会有重要影响。
国有企业文化建设还应坚持吸收国外著名成功企业的企业经营理念,做为企业文化建设的补充,因企而宜,洋为中用。但是,任何成功的经济模式和管理文化,都不可能靠照抄别人的经验和成果而获得,因此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文化时,应考虑到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现状,考虑到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更应该考虑到我国国有企业中存在的的传统思维方式及管理文化现实,在充分了解自己现状的同时,借鉴和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成果,并使之与本企业、本国的实际结合起来,塑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模式。因此,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1.要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企业为目标的原则
任何企业的发展和生存都应该树立自己的目标,这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所在,没有发展目标的企业,就像没头的苍蝇,到头来会撞的自身伤痕遍体,甚至死亡。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只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才能适应这样的经济环境。因此我们的国企改革必然要朝着这一目标努力,这是我国企业摆脱困境,实现自身竞争力的唯一方向性选择。
2.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发展方向
“以人为本”是指在企业生产过程内外,要充分考虑企业职工各方面的权利、利益,因此在企业改革过程中必须把企业职工的福利及切身利益同改革放到显著的位置,特别是在大型的国有企业当中,只有真正的照顾到职工的生活和生产各方面利益,我们才可能真正把所有的企业职工团结在一起,向一个共同的目标奋斗,这是企业领导者的一项道德标准,更应该成为企业本身的制度性标准。
3.要培养企业内部员工的竞争、忧患意识
“竞争“是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的动力所在,他存在于企业运营的每一个角落。在现代化的新型企业里面,我们要摒弃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那种“吃大锅饭”的混天度日的腐朽风气,一个不会竞争的企业,不会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同样,一个不能适应竞争的员工,也不应该是一个合格的员工,员工的竞争力是企业的脉搏,强而有力的脉搏会带动企业无穷的生命力。因此,我们在精神上必须重视“榜样”,“模范”的作用,在制度上必须奖罚分明,只有这样,才能在企业面对外来强大竞争力之时,能够统一步调,应付困难。
4.要创建开放包容创新的企业文化氛围
现代化的新型企业,必然是一个与外部联系很紧密的企业,比如和外来企业的竞争,对外部知识和人才的吸纳,对国内外市场的联系,这就要求企业始终有一种开放包容的文化,只有包容,才能够多元,只有多元,才能实现企业对各种信息资料的采集,才能实现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最优选择”。
正因为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具有开放性,与社会各方发生广泛联系,各企业之间在经济活动中,就会有相互竟争、相互比较的机会,要想在相互竞争和比较中取胜、就要有不断创新的意识。这种创新,是立足于本企业特色和特征基础上的创新,因此在创新后仍然具有自己企业的风格和特色。企业文化只有不断创新,企业内部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才能经久不衰。
5.要培养企业内部“参与”氛围
正如任何一项工程,如果没有民工的参与,可能就只是一张纸上的草图,任何一项企业计划,如果没有员工的参与,那就只是一个毫无意义的构思,永远不可能成为现实,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参与原则、主要是指企业内全体职工对企业目标、企业经济哲学、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宗旨、企业道德取得确认和认同。要实现这个参与原则,就要尊重企业内全体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尊重企业全体职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全体职工的个人价值观和心理要求,从而使全体职工能够积极自觉地参与企业目标、企业经营哲学、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宗旨、企业道德的确立和建设中来。只有这样,企业文化建设才能真正体现企业全体职工的参与,使企业文化真正植根于全体职工心中。
6.企业领导要率先垂范
企业文化是企业领导人的人格化,作为企业文化的第一倡导者和实践者,企业领导人应当成为企业文化的“传教士”,不遗余力地宣传、贯彻、推进企业文化。其次,要身体力行,成为企业文化的模范实践者。如果企业文化倡导的是创新,领导人就应该带头创新,如果企业文化倡导的是质量第一,就应该真正在产品的设计、制造、服务等方面做到尽善尽美,坚决果断地纠正那些与企业文化相悖的思想和行为,宁愿牺牲短期利益,也要确保质量方针的贯彻执行。
以上6条是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中建立企业文化的一些原则性总结,而具体到不同的行业部门,应根据不同情况有所区别,“有的放矢”,才能真正作到对症下药,从而促进企业文化建设健康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庆善:企业动力之源-企业文化.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1年11月
[2]苏勇:中国企业文化的系统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9月
[3]赫明道等:中国企业文化概论.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年7月
[4]张德刘冀生:中国企业文化-现在与未来.中国商业出版社,1991年10月
[5]黄厚载:中国社会主义企业文化.石油大学出版社,1991年5月
[6]张兴华: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发展思路.科技创业月刊,2005年第1期
[7]李宁:企业文化的价值.山东经济,2005年01期
论企业文化建设
在 企业 工作的20年里,笔者深深地感悟到企业文化建设对一个企业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如果套用一句话,那就是:一个没有优秀民族文化的民族,不能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样,一个没有优秀企业文化的企业也不能自强于市场竞争之中。道理好懂,实践难行。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企业文化蓬勃 发展 起来,这表明企业文化的作用力与 影响 力越来越大。但是真正搞起企业文化建设来却又不知从何下手、由哪个部门管理,困惑、误区、模仿、失败,都是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常常碰到的 问题。厦门卷烟厂也不例外,在企业文化建设的道路上从未停止过思考:厦门卷烟厂的企业文化是什么?厦门卷烟厂的企业文化将如何建设?厦门卷烟厂的企业文化将会是什么样的?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企业文化建设既具有丰富的内涵,又呈现出多姿多彩的个性。在这里,笔者仅就厦门卷烟厂的企业文化建设谈一些个人的体会与思考。
一、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使企业健康发展
笔者认为,谈企业文化首先要谈对企业文化概念的认识。什么是企业?企业是以市场为向导,以赢利为主要目的,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活动的 经济 组织。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同时也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因此,企业文化就是一个团队在完成一项事业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由于企业文化具有灵魂、凝聚、约束、向导、激励等几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也就决定了企业文化其实就是一种以做大做强企业为基本 内容 的企业发展观点和经营理念。企业文化建设只能紧紧围绕这一中心,搞好生产经营和服务,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使企业健康、稳步地持续发展。这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根本所在,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惟一使命。
在实践中,每干一件事,每搞一次文化理念的宣传,我们都要思考这样做是否有利于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是否有利于员工的精神和物质需要,是否在搞形式主义,是否在实事求是地塑造具有厦门卷烟厂特色的企业文化。对此,不敢有丝毫麻痹。笔者感觉这其中的每一个过程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都是一个如履薄冰、负重前行的过程。近几年,厦门卷烟厂的经济效益每年都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其原因就在于这一指导思想的正确性。同时,我们注意到,一些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中高喊 科技 兴国、为 社会 服务、为消费者服务等口号,这种做法显然偏离了企业发展的实际,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事实证明,好高骛远是会耽搁企业发展前程的。企业文化建设,很实际的目的就是要让企业健康地活下去,并且要越活越好、越活越强大。俗话说,有用就是真理。离开生存和发展,离开经济效益,企业文化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不能落地,不能扎根,徒剩一堆美丽的辞藻。
二、企业文化建设的中心——经营理念
品牌形象既是企业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企业的品牌之中。曾经有人说,中国 的品牌是一流的产品、二流的包装、三流的营销、四流的服务。无论这句话有多少水分,但作为一名企业领导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品牌革命 时代 已经到来,品牌就是企业的生命。对于日趋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企业领导者必须高瞻远瞩,具备与时俱进的战略眼光,对塑造品牌文化的利弊,要及时果断地扬弃,把职工的整体素质提升上去。并且要不断地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创造出企业优秀的品牌,使企业具备更强的竞争力。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稳步地发展壮大。由此可见,搞企业文化建设不能离开品牌谈文化,而要以品牌为载体彰显企业文化,这也是厦烟人的经营理念。
产品是品牌的实物载体,质量是品牌发展的基础。厦门卷烟厂视质量为生命,高度重视产品的内在品质与外观质量,一直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先”,塑企业优秀的品牌。近年来,厦门卷烟厂不断加大质量管理力度,不仅要求结果出精品,更追求过程出精品。1998年导入ISO9002—94版质量认证体系,提高产品的质量控制管理水平;1998年第四车间被评为“全国样板车间”;1999年第一、三车间被评为“福建省样板车间”,设备管理达到国家二级管理标准;2001年进行了质量管理体系换版——ISO9001-2000版,进一步规范产品设计和开发过程,在行业内首创产品开发过程质量控制的“五书”制度,即:产品设计和开发建议书、任务书、策划书、鉴定书、批量投产准许书,以此提高产品的质量控制水平。2000年以来,厦门卷烟厂大力实施品牌、营销、管理和服务“四大工程”,夯实产品、市场、管理和服务“四大基础”,不断提高企业产品核心竞争力。目前,厦门卷烟厂正在进行新厂建设,投资8亿元,力创七个一流:管理一流,工艺一流,产品一流,效益一流,人才一流,设备一流,环境一流;力戒两个一流:花费一流,享受一流。要求每个员工树立“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形成“现场就是市场,做过程精品,每一道工序质量零缺陷”的认识,从单一追求结果到追求过程与结果的统一。厦门卷烟厂还特别注重综合技术水平的提高,积极与国内外知名烟草 研究 机构和烟草公司开展技术合作,1986年率先与美国雷诺士烟草企业(现为日本烟草)开展合作,以此提高企业管理、工艺、技术水平。“十五”期间,厦门卷烟厂制定了企业新的发展目标,即向烟草行业同等规模中最具竞争潜力、最有活力的企业行列迈进。
总结 厦门卷烟厂的经营理念,笔者认为厦门卷烟厂是在实践中塑造一种适合行业特色的企业文化,它必定会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三、企业文化建设——人本素质管理
企业只有具备一流的素质,才能创造出一流的产品。近几年来,一些颇具远见卓识的企业领导者都尝试着从资本管理向“二本论”管理转变,“二本论”管理即资本管理加人本管理。凡是人本企业都有它明显的管理特征:一是在信任员工的基础上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和能动性;二是倡导员工进行有效 学习,推动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三是培养有利于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价值观。为此,厦门卷烟厂以品牌文化建设为契机,带动企业综合素质的提高,尤其是人的综合素质的提升。企业每创造、培育一个更高档次的品牌,就标志着其综合素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实现了一次质的飞跃。厦烟人很清楚,企业综合素质不提高,就不可能创造出新品牌来,即使创造出来了也不可能培育起来。企业界有人形象地把靠吹捧走红的企业品牌比作“螃蟹”,意思是经不起市场和时间的考验,一红就死。所以企业品牌的培育过程必须是一个全面提高企业整体素质的过程。厦门卷烟厂决不做一红就死的“螃蟹”。厦门卷烟厂创建于1954年,有近50年的发展 历史,如果从其前身华康烟厂(解放前的一个私营企业)算起,历史就更长了。经过近50年的发展,特别是在厦门成为经济特区以后,厦门卷烟厂借改革开放的东风,充分发挥特区的两大优势——区域和政策优势,抓住机遇,不断发展壮大。今天,厦门卷烟厂的发展水平已处于全国烟草企业先进行列,主要经济指标跃居前15位左右,是烟草行业“36家重点发展企业”之一。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企业素质、员工素质的全面提高。在抓员工综合素质提高的过程中,厦门卷烟厂着重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狠抓解放思想,更新陈旧观念。“变”是惟一不变的真理。企业要发展,靠老思路、老办法是不行的,要学习,要变革。“变则通,通则久”。把“变”的思想、“变”的观念植入员工的头脑之中,让他们想别人所不敢想,做别人所不能做,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
(二)狠抓敬业精神,培养认真习惯。厦门卷烟厂要求企业员工牢记这样一个理念:不认真工作者就是“小偷”,在“偷”企业的钱(工资)。员工所做的工作要对得起自己的工资,这是最起码的信用关系。企业要培养员工良好的敬业习惯:操作认真的习惯、负责任的习惯、使命感和事业心的习惯。
(三)狠抓团队建设,营造真诚氛围。一个优秀的企业领导者,是不会把眼光只盯在报表利润的增减上的,而是在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厦门卷烟厂倡导团队精神,倡导团队英雄,就是这个道理。每个人都是团队中的一员,发展个人才能发展团队,进而发展企业。这是必然的因果关系。团队成员之间要坦诚、真诚、零距离,营造团队真诚的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激活员工的思维,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
心理契约与现代企业文化建设 在企业之间或是企业内部,凡是存在良好契约的就会形成一种利益上的趋同和共识,最终组成共同获利的群体。契约可由最简单的承诺来兑现,它会理性地向规则、向协约、向合同发展。无数的事实和正在进行的实践反复证实着这种契约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个体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也必然存在着契约,而比较完整的、合理的契约便形成了文化。在企业文化的培育中,首先是个体或群体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相通和相融。理性地、科学地、符合企业实际地研究心理契约对现代企业文化的因素构成和价值影响,能够准确的评价现代企业文化的优劣。
(插入心理契约相关概念特点等)
心理契约与企业文化的内在关系
心理契约是个体关于其与他人之间互惠交换关系的基础和条件的理解。与正式的劳动契约不同,心理契约在作用基础、作用条件和作用机理等方面具有特定的组织效应。具体到企业中,就是个体与企业群体之间的互惠关系的问题,就是个体在利益的最大化和企业整体的利益最大化之间的相互博弈和妥协最终达成相互理解、促进、合作、共赢的过程。
心理契约和企业的制度、合同是不同的两种概念。现实工作中的劳动关系合同是通过书面合同或口头合同来确定的,这些合同均可由第三方见证,具有法律效力。心理契约是当事者在特定时期和特定条件下对对方所承担责任的期望,它难以用正式的书面文件或口头格式予以表达。心理契约形成的基础不是法律和制度,而是道德、责任、习惯、信任等人文因素。契约的履行虽不具备法律上的强制性,但对法制化和制度化日益细化的现代企业来讲,心里契约因其形成的基础是非法律和非制度范畴,并以企业文化为基础的个体的道德、责任、习惯、信任。因此它赋予个体丰富的人文色彩,可以填补企业文化中制度化的、非人性化的缺陷。
契约心理和现代企业文化两者之间能不能形成互动,是优势文化、强势文化与自然生长的文化、自发阶段的文化之间的区别。所以,企业文化建设就是要建立强势的
企业文化、自觉的企业文化、系统的企业文化。但有强度的同时还要有精神高度,让文化来引领制度框架。制度是有空隙的,但制度之间的空隙可以用文化填充。也就是说,文化可以在制度发挥不了作用的地方发挥作用,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建立强势文化、优势文化的原因。文化的工具性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有用性、适应性。这种有用性的存在必须是以建立在人性化的基础之上,要在心理契约、思考方式等层面形成一种足以影响人的文化氛围。
心理契约效应对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
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和意义就在于发挥它的“文化力”作用,促进企业蓬勃发展。企业文化发挥作用的结果评价总体来说,就是要个体与企业群体在契约心理的管理效应上,达成以下几个方面的一致性:一是企业文化导向与企业文化战略要保持一致性;二是局部与整体的企业文化环境要保持一致性;三是价值观与行为要表现出一致性;四是理念与制度的流程要保持一致性;五是文化效能度与企业业绩提升要保持一致性;六是文化管理体系与组织结构保持一致性。企业文化是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方向的基础,也是实现企业战略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一个企业战略制定的前提是企业的价值观和经营宗旨。价值观和经营宗旨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理念是实施企业文化的支撑。所以,文化既是战略的前导也是战略的支持系统。但是,企业员工个体之间价值观的特点是不一样的,每一个人的行为特点也不一样。每一个人处理事情的方式和出发点都不一样,这正好契合了心理契约概念中涉及的一个重要问题:个体如何理解自己与他人(这里主要指企业)的互惠交换的基础和关系问题。相互博弈的结果如果是达成共识并形成企业最终想要达成的一致性,则视为企业找寻到了发挥企业文化的途径,发挥了企业文化应有的效能。
企业文化建设通过个体和企业群体搭建一个双方都认可的心理契约平台,让与企业经营密切相关的个体行为背后的不同价值观达成一致,培育出企业共同的价值观。现代企业的文化价值观应建立在注重人的能力充分发挥这一基石之上,企业的一切经营管理活动都围绕如何正确发挥人的能力旋转。这里的能力,特指有益于企业人的合理生存发展、社会职业活动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其精神实质在于倡导企业员工充分发挥其能力,为企业多做贡献,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
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员工把自己的工作自由与权利交给企业安排,是因为他们相信企业的代理企业家能实现他们个体的心理预想,能提供与之工作绩效对称的发展。否则,这种平衡是不能维持的。建设以人的能力为本的企业文化,实现人尽其能,人尽其用,高效开发员工的能力与潜力,无疑需要个体与企业之间达成并维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契约”,它可以增强员工努力工作的热情与信念,积极兑现心理契约所包含的对企业的忠诚与承诺。
因此,企业文化的建设要求个体与企业群体共建企业的心理契约,要求企业及其管理者为个体的能力发挥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有效机制、正确的政策和宽松的企业氛围,让个体和企业找到达成彼此心理契约的共同之处。并在这种文化的推动之下,经营理念得以落实,共识得以建立,公司使命得以实践,实现人与企业及人与人的理想结合。
论IT企业的文化建设
有一种说法,一年企业靠运气,十年企业靠经营,百年企业靠文化。那么百年企业的文化如何得来?我认为,其关键就在建设。企业文化的建设,就是价值观的建设。这种建设,反映的是企业的管理水平,凸现的是团队的智慧结晶,显示的是领导的长远眼光,体现的是员工的生存状态。企业文化的内容,虽然因企业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他们的核心都是诚信。必须“诚”字当头,“信”在其中。
IT企业作为企业的一种,同样是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的。虽然产品种类和服务内容千姿百态,但其实质只有一个,那就是产品体现文化。企业的所有产品与服务都是企业思想与人格的体现,深深地带着创意者及制造者的思想品质,能力水平、欣赏眼光及工艺水准的印记。因此,企业文化的建设要首当其冲,从一而终。
IT企业具有“变”的特点,其企业文化的建设首要在“宗”。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家IT企业的生命力在于他是否能对环境的变化做出快速的反应。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指的就是企业的文化。无论一家企业经营的产品、涉猎的范围如何变化,都必须无条件地遵从企业的道德规范,即企业的文化。同时,企业文化不具有重复定义性,所以一经确定,就必须从始至终,从上而下地规范,使公司上下达成共识,劲往一处使,人心所向,则无所不至,无坚不摧。
IT企业具有“快”的特点,其企业文化的建设重要在“易”。IT是“Information Technology”的英文缩写,从诞生之初就以颠覆性的势力席卷全球,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虽然企业文化可能有文字、歌曲、书籍等多种承载形式,但都应具有“易”的特点,即简单、明了、易于理解。从这个角度讲,企业文化的承载形式最终将衍变成一种抽象的符号,如微笑、图形等。一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突破国界的限制、语言的障碍、文化背景的差异,形成广泛的理解与共识的抽象符号。
IT企业具有“苦”的特点,其企业文化的建设关键在“润”。快速的生活节奏、沉重的工作压力、透支的身体状态,重复的思维惯性。如果不加以“润”,则企业难以形成持续的、长远的发展。“润”不仅要给予员工物质上的福利、待遇,还要给予员工精神上的肯定、疏导。使员工在面对客户时,能将这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关爱得以传递,在企业内外形成良性的循环。IT企业具有“新”的特点,其企业文化的建设突出在“启”。IT企业的员工平均年龄大多在25岁。这样一支年轻、充满活力的队伍,还应不断吸纳新的力量,将新人历练成IT专业人士。这个过程中,需要领导垂范、文化创承、行为规范、成果催生。正如开启了一扇又一扇的心门,让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共创未来。
IT企业具有“跃”的特点,企业文化的建设着力在“载”。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将面临着一次飞跃性的成长。在发展壮大的同时,企业不应成为一个冰冷的机器,而应用厚德载物,为员工提供一个具有宽广胸怀、无限包容力、有承载度的舞台,以及各种展现风采、施展才智的机会。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当前,世界经济正跨入信息社会的新时期,物质资产的地位逐渐降低,文化资产日渐成为一种新的资本形式。特别是IT业,塑造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将使我国IT业的发展迈上一个崭新的台阶。
工业革命以机器的发明和大规模使用为标志,给生产力带来了飞速发展,使土地、厂房、机器、设备等成为获取利润最重要的资本。随着市场经济形成和发展,世界经济出现了不同于工业时代的许多新趋势:全球正在变成统一的大市场,资本凭着追求利润的本能把触角伸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知识和信息成为重要资源,社会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依赖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经济和文化日益紧密结合。在生产力的要素构成上,信息知识、企业形象等文化要素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塑造自己独特的企业形象,建立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体系,是我国IT业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目标的重要条件。
“二战”以后,特别是最近20多年来,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经济发展极为迅速,取得了令世人惊异的辉煌成就。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香港企业界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香港企业文化是由香港回归以前特殊的政治地位和独特的经济环境决定的。
由于历史原因,香港成为东西方文化交融之地,从而产生了以儒家伦理思想和西方现代文化价值观交融为主要特征的香港企业文化。正是这种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使得香港的企业在世界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浪潮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在美国,IT业的文化资产投入占第一位,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日本企业更是以其卓越的企业文化征服了欧美市场,推动各国企业界进入了形象竞争的新时代。
在IT业消费领域,消费者们不仅要求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而且要求产品和服务中要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以满足精神、心理需要和审美情趣。要求企业的产品除了具备使用价值以外,还要在品种、形式、规格和外观设计等方面体现越来越多的附加价值。人们对那些设计精巧,包装雅致,富有文化气息,能够表现独特个性的产品尤其钟爱。特别是当人们在消费产品时,使用功能实现之后,文化功能就成为主要的了。由于在IT业消费和生产领域中的文化内涵成为人们的内在需求,于是,IT企业文化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资源。我国IT业面对日益竞争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面对西方IT业的逼人攻势,建立自己独特的IT企业文化,在生产、经营和服务中融入更多的文化内容,将为我国IT业与西方IT业的竞争注入活力。
建设企业文化、塑造企业形象,重要的是要建立科学、系统的文化资产运作机制。企业文化是适应信息时代的经营管理而产生的一种高层次的管理理论,是一种“以人为中心”、“以市场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IT企业文化建设,首先要以邓小平理论为根本指导思想,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厚德载物,以人为本,提炼企业精神。用企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统一员工的职业道德和行为方式。确立与社会的正确价值导向相符合的企业价值观,培育富有时代特征和鲜明个性的企业精神,树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经营理念,重视人才的开发和培养,创建智能优势。
再就是要注重提升企业形象,加强实施CI策划和名牌战略,创造更多更好的具有知名度、美誉度、可信度的产品和服务,使之植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之中。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经营管理活动中形成的价值观念、经营理念、管理思想、群体意识、行为规范及其物化形态。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融为一体,形成自己鲜明的特性。IT产业,作为以高科技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产业,企业文化的建设、文化资产的资本构成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更是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我们期待着中国的IT业,尽快形成和完善自己独具特色的IT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