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教育厅关于召开全省高校校
XX教育厅关于召开全省高校校(院)校长办公室工作会议的通知
各高校校(院)长办公室主任(或副主任):
为了进一步加强高校校(院)长办公室工作,促进全省各高校校(院)长办公室工作的协作与交流。教育厅准备于2001年4月16日至19日,在××市××大学学术交流中心报告厅召开全省高校校(院)长办公室工作会议。请各高新校校(院)长办公室主任(或副主任),每校1——2人,4月15日持本通知到学术交流中心接待室报到。
会议的注意事项有四点:
(1)、请参加会议人员将到达时间、车次和返程时间及车次提前电告会务组,以便安排接待和代办购票.(2)、请填写所附《与会表》,加盖单位公章,于4月10日前邮寄给会务组(设在××大学校长办公室),以便统计与会人数,安排住宿;
(3)、请各校将拟提交的会议交流的经验材料自行打印80份,在报到时交会务组。
(4)、往返路费和住宿费自理,回单位报销,会议伙食标准每天××元。
会议的注意事项有四点:
(1)、请参加会议人员将到达时间、车次和返程时间及车次提前电告会务组,以便安排接待和代办购票.(2)、请填写所附《与会表》,加盖单位公章,于4月10日前邮寄给会务组(设在××大学校长办公室),以便统计与会人数,安排住宿;
(3)、请各校将拟提交的会议交流的经验材料自行打印80份,在报到时交会务组。
(4)、往返路费和住宿费自理,回单位报销,会议伙食标准每天××元
联系电话:×××——××××××××,联系人:××大学校长办公室×××老师,传真:×××——××××××××,邮编:××××××。
请各高校校(院)会议人员准时参加。
XX省教育厅
X年X月X日
第二篇:江苏省教育厅2004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定稿]
江苏省教育厅2004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课题指南
重点课题:
1、马克思主义当代创新路径研究
2、中国现代学术思想研究
3、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研究
4、高等教育对江苏现代化的影响
5、公共政策科学化与民主化研究
6、“三个代表”与科学发展观
7、当代中国社会稳定问题研究
8、科学发展观与江苏实现“两个率先”的理论创新与政策研究
9、江苏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研究
10、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江苏制造业发展研究
11、苏北苏南经济差距的状况、根源及缩小差距的实证研究
12、中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管理模式研究
13、江苏农村教育现代化问题研究
14、关于建设江苏教育强省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15、发展民营经济的法律问题研究
16、江苏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研究
一般课题:
1、江苏地方立法的理论问题研究
2、人力资本理论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
3、土地征用的法律问题研究
4、新类型犯罪的性质及标准研究
5、江苏科技发展的法律对策研究
6、公益诉讼研究
7、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法律协调
8、房屋拆迁安置补偿中的法律问题研究
9、当代国际法发展中的新问题研究
10、《行政许可法》的实施问题研究
11、职务犯罪的预防与控制
12、国有企业改制的法律监控研究
13、农民工权益的法律保障研究
14、江苏省劳务输出的法律问题
15、江苏对外开放中的法律问题研究
16、经济的科学协调发展与经济法的功能研究
17、中产阶层的法社会学研究
18、公司治理中的公平与效率
19、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基于互联网的营销实务与创新研究
20、民营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完善
21、沿江开发战略与产业集群建设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22、利用外资研发产业与江苏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研究
23、长三角经济区第三方物流发展模式研究
24、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机制形成的知识管理系统研究
25、企业隐性知识流动与转化的系统研究
26、江苏企业诚信形象的管理伦理理论与实践研究
27、江苏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发展指南
28、江苏专利活动分析与专利战略研究
29、江苏粮食物流的科学化运作与管理研究
30、经济全球化与会计规范机制创新
31、加强大学科技园孵化功能及其支撑服务体系建设
32、现代化卫生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
33、管理者的职业化研究
34、城市化进程中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35、江苏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整合与共享研究
36、转型时期青少年的道德品质教育研究
37、网络文化时代学校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38、大学城建设中的理念、政策与机制研究
39、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控制与评估研究
40、现代大学制度与大学文化研究
41、教育改革的新思路与新途径研究
42、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与改革研究
43、新时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44、国外先进课程与教材引进的本土化问题研究
45、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
46、长三角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整合与互动研究
47、青少年的公共安全教育与健康教育研究
48、中小学课程改革问题研究
49、高等学校跨学科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50、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问题研究
51、经济全球化与转轨国家经济发展研究
52、土地因素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苏南苏北比较研究
53、农村公共卫生体制建设与相关政策研究
54、农村财政体制研究
55、城市土地市场运行与政策研究
56、我国农村土地使用权资本化问题研究
57、推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研究
58、中小企业集群发展问题研究
59、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研究
60、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制度建设
61、江苏省与浙江省经济发展的环境差异分析
62、科学发展观与政治经济学的创新
63、全球化背景下江苏区域经济的协调与组织研究
64、东亚经济合作关系的变化对江苏经济的影响
65、建立适应“两个率先”的江苏产业结构
66、地区竞争战略研究
67、江苏绿色GDP核算研究
68、农民收入研究
69、科学发展观与政治经济学的创新
70、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的比较研究
71、维护高等校学校校园稳定运行机制和预警机制研究
72、长三角地带乡镇市民社会兴起的理论研究
73、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趋势研究
7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安全指标体系研究
75、我国现阶段村落社会治安研究
76、江苏大城市交通拥挤问题研究
77、城市社区建设研究
78、江苏中等收入群体的培育与发展研究
79、城市建设征地和拆迁中的利益冲突及其调整
80、流动人口的统计监测方法研究
81、社会安全感的调查评价研究
82、西方人眼中华人形象的百年变迁
83、中国中产阶级的跟踪研究
84、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关系研究
85、中国生命伦理学学科建构与研究方法
86、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历史唯物主义研究
87、中国哲学中和谐稳定观及其当代意义研究
88、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问题研究
89、科学发展观与当代马克思主义技术哲学研究
90、诚信与当代中国社会道德建设
91、网络道德规范与社会秩序研究
92、社会转型期的制度伦理建设与反腐败研究
93、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比较研究
94、先进文化与社会理想信念关系研究
95、“两课”教学与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研究
9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研究
97、“两课”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研究
98、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的现状、发展态势与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99、科学发展观与社会发展模式创新研究
100、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研究
101、党内民主程序与监督机制研究
102、人本民先政治观研究
103、新时期大学生政治思想与心理素质研究
104、当代中国农村公共产品需求与供给研究
105、科学发展观与政府绩效研究
106、国际安全与全球治理研究
107、社会转型期公民参与形态与规律研究
108、提升地方政府服务能力研究
109、丝绸之路上的大国关系研究
110、当代中国移民问题研究
111、中国与北美国家关系研究
112、中国与欧盟关系研究
113、苏北史前文化研究
114、中国与俄罗斯独联体关系研究
115、中国与亚太地区国家关系研究
116、明清时期江苏地区商业史研究
117、江苏近代社团研究
118、江苏近代城乡关系研究
119、江苏近代人文精神研究
120、西方大国现代化进程研究
121、中国古代小说与传统伦理研究
122、昆曲杂剧研究
123、中外文学与文化研究
124、九十年代城市与文学研究
125、吴文化研究
126、扬州学派研究
127、泰州学派研究
128、汉语语言学和当代理论语言学研究
129、江苏籍语言文字学家著作整理学研究
130、汉语句子信息结构研究
131、教学语言学研究
132、第二语言学习策略可教性研究
133、翻译思维学
134、古代科技文献语言文字研究
135、中医英语语料库研究
136、从当代艺术哲学角度重组造型研究
137、国家新美术课程的实施与师范大学美术学教学改革的研究 138、从时尚看中国审美观念之变化
139、当代中国音乐发展道路研究
140、江苏省高等音乐教育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141、江苏现代书法研究
142、江苏特色音乐种类发展前景研究
143、中国交响音乐史
144、中国流行音乐史
145、新技术媒体对音乐发展影响研究 146、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研究 147、西方当代艺术现状研究 148、现代书法理论研究
149、当代美术批评研究
150、雕塑学与城市现代化研究 151、视觉文化与传达方式研究 152、外国当代数码媒体艺术研究 153、设计历史与思潮研究 154、中国传统器具设计研究
155、传统工艺保护与现代转换研究 156、当代设计教育理论研究 157、当代音乐教育文化学 158、中国雕塑研究
第三篇:吉林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
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资助课题
课题名称
(综合研究报告)
课题编号:
课题负责人:
课题组成员:
课题起止时间:
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吉林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二〇一三年九月二十九日
第四篇: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
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
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
川教[2015]61号
各有关市教育局,各高等学校,省级有关部门:
为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建设工作,全面提升高校教师师德素养,根据《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教师?2014?10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就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统一思想认识,深刻领会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重要意义
高校教师的师德素养直接影响着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建设工作,对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长期以来,我省广大高校教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潜心治学、教书育人,为我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当前社会变革转型时期所带来的负面现象也对教师产生了一定影响。少数高校教师理想信念模糊,育人意识淡薄,教学敷衍,学风浮躁,甚至学术不端、言行失范、道德败坏等,严重损害了高校教师的社会形象和职业声誉。一些高校对新时期师德建设重视不够,工作方法陈旧、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不健全。各高校要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从根本上遏制和杜绝高校师德失范现象的发生,切实提高高校教师师德水平。
二、明确总体要求,统筹谋划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坚持立德树人、以人为本,充分尊重高校教师主体地位,激发高校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注重宣传教育、示范引领、实践养成相统一,政策保障、制度规范、法律约束相衔接,建立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高校师德建设工作机制,引导广大高校教师自觉成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践行者。
三、创新宣传教育,营造师德建设良好氛围
将师德宣传作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宣讲《教师法》、《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师德规范要求,坚持师德宣传制度化、常态化。把培育良好师德师风作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在校园内设置师德宣传专栏,充分利用教师节等重大节庆日、纪念日契机,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站及微博、微信、微电影等新媒体形式,组织开展先进事迹宣传展示、巡回报告、师德论坛、演讲征文等活动,集中宣传高校优秀教师的典型事迹,展现教师良好精神风貌,促进学校教风、学风、校风建设,努力营造崇尚师德、争创师德典型的浓厚氛围。密切关注高校师德建设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应对并有效引导。
将师德教育摆在高校教师培养首位,贯穿高校教师职业生涯全过程。将师德作为新教师入职培训和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下,开展丰富多样的师德教育活动,引导广大教师修身立德,铸造师魂。创新教育理念、模式和手段,找准共鸣点,增强高校师德教育的针对性和贴近性。建立师德专家库,邀请师德模范、教书育人楷模等一线优秀教师走进校园,用他们的生动事迹阐释师德内涵。举行新教师入职宣誓仪式和老教师荣休仪式。将师德修养融入教师专业发展,结合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开展师德教育,鼓励广大高校教师参与调查研究、学习考察、挂职锻炼、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将师德建设与专业发展相结合,切实增强师德教育效果。鼓励教师开展师德建设相关课题研究,促进师德研究与学科建设的深度融合。
四、健全考核激励,引导教师提升师德素养
将师德考核作为高校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师德考核要充分尊重教师主体地位,坚持客观公正、公平公开原则,采取个人自评、学生测评、同事互评、单位考评等多种形式进行。考核结果应通知教师本人,考核优秀的应当予以公示表彰,考核不合格的应当向教师说明理由,听取本人意见。考核结果存入教师档案。师德考核不合格者考核应评定为不合格,并在教师聘用、职务(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等环节实行一票否决。各高校要结合实际制定师德考核的具体实施办法,明确师德考核标准、程序和结果运用,引导教师将外在的制度约束逐步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修养。
完善师德表彰奖励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评奖评优的首要条件。在同等条件下,师德表现突出的,在教师职务(职称)晋升和岗位聘用、优秀教师评选、各类高层次人才遴选推荐中优先考虑。开展师德标兵评选活动,在广大教师身边树立一批师德先进典范,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引领师德风尚。
五、强化监督惩处,有效防止师德失范行为
将师德建设作为高校教育质量督导评估重要内容。高校要建立健全师德建设评议、师德状况调研、师德重大问题报告和师德舆情快速反应制度,及时研究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政策措施。构建高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多方参与的师德监督体系。健全完善学生评教机制。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会、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等在师德建设中的作用。高校要建立师德投诉举报平台,及时掌握师德信息动态,及时纠正不良倾向和问题。对师德问题做到有诉必查,有查必果,有果必复。
建立健全高校教师违反师德行为的惩处机制。高校教师不得有下列情形:损害国家利益,损害学生和学校合法权益的行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行;在科研工作中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篡改侵吞他人学术成果、违规使用科研经费以及滥用学术资源和学术影响;影响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兼职兼薪行为;在招生、考试、学生推优、保研等工作中徇私舞弊;索要或收受学生及家长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等财物;对学生实施性骚扰或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其他违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有上述情形的,依法依规分别给予警告、记过、降低专业技术职务等级、撤销专业技术职务或者行政职务、解除聘用合同或者开除。对严重违法违纪的要及时移交相关部门。建立问责机制,对教师严重违反师德行为监管不力、拒不处分、拖延处分或推诿隐瞒,造成不良影响或严重后果的,要追究高校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六、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师德建设工作体系
高校是师德建设的责任主体,主要负责人是师德建设的第一责任人。高校要明确师德建设的牵头部门,成立组织、宣传、纪检监察、人事、教务、科研、工会、学术委员会等相关责任部门和组织协同配合的师德建设委员会;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院系具体落实、教师自我约束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师德建设合力。要建立一岗双责的责任追究机制。要加大师德建设经费投入力度,为师德建设提供坚实保障。高校主管部门要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建立和完善师德建设督导评估制度,不断加大督导检查力度。支持高校设立师德建设研修基地,搭建教育交流平台,积极探索师德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提升师德建设科学化水平。
高校要健全教师主体权益保障机制,明确并落实教师在高校办学中的主体地位。完善教师参与治校治学机制,在干部选拔任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学术评价和各种评优选拔活动中,充分保障教师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充分尊重教师的专业自主权,保障教师依法行使学术权利和学业评定权利。保护教师正当的申辩、申诉权利,依法建立教师权益保护机制。广大高校教师要充分认识自己所承担的庄严而神圣的使命,发扬主人翁精神,自觉捍卫职业尊严,珍惜教师声誉,提升师德境界。要将师德修养自觉纳入职业生涯规划,明确师德发展目标。要通过自主学习,自我改进,将师德规范转化为稳定的内在信念和行为品质。要将师德规范积极主动融入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实践中,提高师德践行能力。要弘扬重内省、重慎独的优良传统,在细微处见师德,在日常中守师德,养成师德自律习惯。各高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并报教育厅备案。
本实施意见自发布之日30日后实施,有效期5年。
第五篇:宁波市高校领导小组会议召开
科学定位 稳中求进 改革创新 全面发展
——宁波市高等院校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召开
2月22日下午,市委副书记唐一军主持召开高等院校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宋伟等高等院校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共17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听取了市委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局局长黄士力关于我市高等教育工作的情况汇报,专题研究了宁波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启动宁波研究生园建设方案论证工作、推进宁波高等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以及召开宁波高等教育工作会议等几项具体工作。唐一军副书记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
唐一军指出,去年的高等教育工作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在上级教育部门的支持、指导下,取得了新的进展和成效,高教事业呈现出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高校的改革、发展取得了新的成绩,可圈可点、可喜可贺。
唐一军强调,宁波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十七大的要求来思考和谋划。党的十七大对高等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老百姓也有新的期盼,在此宏观背景之下,宁波高等教育工作如何去适应新背景、解决新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研究。具体来说要认真研究和把握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在工作指导上要坚持“稳中求进”的指导方针。宁波的高等教育在十几年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大发展、大跨越,目前面临着如何稳定调整、内涵发展的问题。稳定并不等于停滞,“稳”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是为了结构优化、提升水平。第一,从宏观上讲,今天的“稳”是为了明天更好地“进”。稳定规模、内涵发展都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更好地前进。第二,今天的“稳”也不是一点不动、一点不进,还是要该进的进、该退的退、该调整的调整。“稳”和“进”是辩证的关系。在高等教育发展中要坚持稳中求进,目标是“进”。这里的“进”并不是单纯的外延扩张,不是盲目冒进,不是量的扩张、越大越好,它是一个量质并举的过程。一是我们的长处要精进,要做大做强。二是我们的弱项要快进。比如宁波的研究生教育,无论是从教育本身来看,从宁波作为浙江省的副中心来看,还是从宁波对高端人才的需求来看,都是不相适应的,过分的悬殊是不合理的,必须因地制宜,尽快地加以改变。三是改革创新要加快推进。四是管理水平和办学水平要促进。
二、在工作方略上要强化统筹协调
强调辩证和统筹协调首先要搞清宁波高等教育的基本定位。不能只站在宁波看宁波,要立足宁波又跳出宁波来看待宁波高等教育,来评估宁波高等教育的现状,同时来谋划我们的工作,做到与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一是在长三角的定位。宁波作为长三角南翼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中心,高校的设置、目标的制定和学科的建设都要与这个定位相适应。二是在浙江省的定位。宁波高等教育要立足宁波,面向全省,辐射长三角。三是在宁波人才工程建设中的定位。其次要正确处理几个关系:一是综合性大学与职业高等院校的关系。宁波作为浙江省副中心,作为长三角南翼经济、贸易和文化中心,作为一个沿海开放城市,作为一个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它的历史定位和城市发展要求决定了必须有一所有品位、高水平、高质量的综合性大学。二是高端人才与应用型、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的关系。三是一般性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宁波高等职业教育走在全国的前列,但发展宁波高等教育不仅要发展职业教育,还要重视一般性教育。
三、在工作把握上要大力改革创新
对宁波来讲,在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关键在于创新型高校的建设。从实践上看,十几年来,我市的高等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有弱变强,都是改革创新的结果,它的继续发展、继续前进也都离不开改革创新。创新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基本途径,这要求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力推进创新型高校的建设。高校的创新包括办学理念的创新、办学模式的创新、体制创新、管理机制创新以及办学手段创新等多个方面。今年是改革开放30年,对宁波高等教育来讲,纪念改革开放30年,相比总结过去,更重要的在于开拓未来,在既有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力度。
4、在工作要求上注重全面发展
要把握这么几个关系。(1)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现在宁波高等教育的硬件建设初具规模,基本上有了一个比较好的硬件条件,有了基本的平台。下一步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改革内部管理体制、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上。(2)教学科研与教学管理的关系。现在普遍存在重教学科研轻管理的观念,实际上管理就是生产力、管理就是效率,这个道理很多人没有体会到。(3)教书与育人的关系。高等院校是教书的地方也是育人的园地,要授业更要传道,既要注重智育更要注重德育,既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智商更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情商。(4)发展事业与队伍建设的关系。高校既要注重事业发展又要注重自身队伍的建设。高校党委要真正履行做好高校党的建设的主体责任义务,高校党委书记要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一手双责。一手抓事业,一手抓队伍建设;一手抓工作,一手抓人才。加强高校党的建设。一是要加强思想建设,高校党委要认真学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真正用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工作。二是加强组织建设,选好配强领导班子。三是加强能力建设,提高领导同志的工作能力。四是把先进性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做到事业发展壮大,干部健康成长,事业、队伍、班子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