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河北省国家税务局所得税管理处专题
关于印发《所得税管理处 2009年度工作要点》的函
各市国家税务局:所便函„2009‟1号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的工作部署和省局《税收管理跨越年建设的实施意见》的精神,为做好2009年企业所得税和利息税征收管理工作,我处制定了《所得税管理处2009年度工作要点》。现印发给你们,供工作中参考。
附件:所得税管理处2009年度工作要点
二○○九年二月二十七日
所得税管理处2009年度工作要点
2009年所得税征收管理工作,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围绕“服务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税收”主题,按照全省国税工作会议的部署,全面贯彻落实全国税务系统企业所得税管理和反避税工作会议提出的“二十四字”工作方针。完善和落实所得税政策,大力组织所得税收入,进一步推进所得税科学化、专业化和精细化管理,做好全年各项工作。
一、切实做好组织收入工作
(一)加大组织收入工作的力度。在继续坚持“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的组织收入原则基础上,按月跟踪各市企业所得税、利息税收入计划完成情况,高度重视经济危机及税收政策带来的减收因素,努力将其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对完成收入计划较慢的地区,实施重点督导,确保完成全年收入计划。
(二)深化收入分析预测工作。在坚持按月收入分析的基础上,拓宽分析数据来源渠道,进一步改进收入分析的内容和方法,深化按行业、按经济类型、按地区的细化分析,通过收入分析发-1-
现征管漏洞,改进和加强征管。继续做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征管措施等因素对收入变化的影响分析。深化经济形势变化、经济增长下滑趋势、金融危机、企业利润下降等因素对企业所得税收入影响的分析预测工作。加强对暂免征收利息税等减收因素的分析,及时采取应对性措施,保证企业所得税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研究企业所得税重点税源行业和企业的分级跟踪管理制度,探索企业所得税重点税源企业管理办法。
二、做好企业所得税预缴和汇算清缴工作
(三)加强企业所得税预缴征收工作,确保税款均衡、足额入库。
(四)根据“明确主体,规范程序,优化服务,提高质量”的汇算清缴工作要求,进一步提高汇算清缴质量和水平,认真做好2008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做好汇算清缴工作的宣传、指导工作,提高实施《企业所得税法》后的汇算清缴质量和水平,确保汇缴收入及时足额入库。
(五)按期完成新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申报软件的修改和测试工作,做好综合征管信息系统的升级和维护工作,为年度申报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六)做好汇算清缴数据的汇总统计分析工作。
三、强化企业所得税的征收管理
(七)做好企业所得税征管范围调整的贯彻落实工作。贯彻落实总局关于调整新增企业所得税征管范围文件精神。按季发布-2-
已办理企业税务登记未作企业所得税税种登记的纳税人信息,防止出现漏征漏管企业。
(八)做好企业所得税分类管理工作。研究探索企业分规模、分行业、分信用等级、分征管方式的管理方法。按照“抓大、控中、核小”原则,遵循“全程、集约、监控”的要求,对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和税源大小进行归类,实行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分层级管理,探索属地管理与专业化相结合的征管模式,在属地管理基础上,集中统一管理,充分发挥专业化管理优势。
(九)规范减免税管理,制定减免税审批备案办法。根据总局文件精神,对新税法框架下的企业所得税减免税政策进行全面梳理,本着方便纳税人、便于基层国税机关工作的原则,明确审批、备案程序及内容,为基层国税机关执行减免税政策提供审核指引。
(十)继续强化纳税评估工作。依托税源管理平台,充分利用采集的行业即时信息、企业的历史信息等相关数据,科学、合理地补充、更新、完善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指标及其预警值。积极探索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分行业企业所得税评估方法,逐步完善企业所得税分行业纳税评估体系。
(十一)建立企业所得税预警分析指标体系。按照数据管税的内在要求,抓住业务优化和机构职能整合的契机,理顺省、市、县管理职能,完善岗责体系,逐步实现管理环节流程化、管理手段数据化。配合有关处室做好管理员平台拓展为税源管理平台的-3-
业务需求及测试工作,所得税的管理今后要依托税源管理平台,利用各种区域性指标、专业性指标和行业性指标,对各级国税机关的管理质量和纳税人的纳税水平,实行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多纬度、立体化扫描预警,包括分区域的企业所得税评价体系,重点税源监控体系和行业预警体系三个主要部分,逐层揭示管理存在的问题,有效地对各地区重点税源企业和重点行业进行评估、分析和预警,促进管理水平的提升。
四、加强人才培养和培训工作
(十二)以培养专业化、实用性人才为出发点,侧重财会知识、预警分析和计算机应用,不断提高企业所得税管理人员的综合业务能力。坚持专业培训与业余学习相结合,加大对从事所得税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力度,使其在政策咨询、资料受理、税款征收等各个环节,与现代高效、快捷的税收管理相吻合。举办两期业务培训,主要培训内容为大学本科会计专业相关知识,对象为各级所得税业务骨干,每期50人。通过培训达到各级至少有一名师资力量。
(十三)做好日常工作。完成日常文件运转、各部门的征求意见、会签文件反馈及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二篇:所得税管理处二○○八工作总结
所得税管理处二○○八工作总结
及二○○九年工作规划 一、二○○八工作总结
二○○八我处所得税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提高管理为主题,以信息化手段为依托,根据总局企业所得税“分类管理、优化服务、核实税基,完善汇缴,强化评估,防范避税”的二十四字新的工作方针,不断创新管理办法和工作措施,切实提高了企业所得税征管的质量和效率。按照年初的工作安排,我处已完成了各项工作,主要内容如下::
(一)建立企业所得税收入分析的长效机制,促进收入稳步增长
各级税务机关严格遵循“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的组织收入原则,加强所得税税源管理和收入弹性分析,及时发现和堵塞征管漏洞,促进所得税收入随着经济发展而实现大幅度增长。为了准确判断所得税收入形势、掌握所得税收入进度、及时发现组织收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推进企业所得税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全省国税系统建立了所得税收入定期分析工作制度,完善了重点税源企业和铁矿采选业所得税收入监控分析制度,按照总局的要求每月按时向总局报送了所得税收入分析报告。全省1-12月份累计完成企业所得税收入188.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6.8%,同比增收39.8亿元;其中内资企业所得税累计入库146.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4%,同比增收27.9亿元;外资企业所得税累计入库41.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0.4%,同比增收12亿元;企业所得税收入占全省总收入的16.9%,增长1.1个百分点。所得税收入对整体税收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升,职能作用进一步发挥,对优化税制结构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二)采取有效措施,做好贯彻落实新税法的各项工作 为确保贯彻落实新税法的各项工作有序进行,我处下发了《关于做好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工作的通知》和《贯彻落实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方案》,在加强组织领导、搞好宣传培训、严格依法治税、加强协调配合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就贯彻落实新税法的各项工作做出了具体安排部署。
为取得地方党政领导对贯彻落实新税法工作的重视和支持,我处起草了贯彻落实新税法的有关情况向省委、省政府进行了汇报,从新税法实施的重大意义、新税法的的主要特点、新旧税法差异、新税法实施对本地税收和经济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并从促进经济发展的角度对新税法施行提出若干切实可行的建议,赢得了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新税法的理解和支持,进而为新税法的顺利实施创造了条件。
为便于广大税务干部和纳税人及时了解新税法,掌握各项政2 策规定,在省局门户网站上开辟了新税法宣传专栏,及时发布有关政策法规及我处的有关工作信息,截止到目前为止,在内外网上共发布了204条信息。为配合全省的新税法培训工作,省局组织人员,编写了千余道新税法练习题,练习题在河北国税内网上陆续发布,并要求各市局在组织培训的同时,认真做好练习题,切实做到对新税法的融会贯通。
开展了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培训:省局在全省国税系统贯彻实施新税法工作会议上对各市局业务骨干进行了培训,3月份举办了企业所得税月(季)度预缴申报师资培训班、4、5月份分别举办了两期企业所得税法培训班,聘请了经贸大学的财税专业的教授讲授了税法与会计差异,为各市局培训了师资;省局在全省精选了5名业务骨干,组成新税法培训小组,根据各地需求,统筹安排全省的新税法培训工作,保证了培训质量和效果。
做好后续配套文件的学习和贯彻落实工作。今年以来,总局陆续出台了新税法配套文件,我们组织全处同志认真学习研究,还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具体落实意见,确保了政策执行到位。
建立了高效畅通的信息传递机制,对各市局反馈的新税法实施中的问题进行总结,每月按时反馈总局,以便总局能够及时完善相关政策和规定,解决征管实践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对各地在贯彻落实工作中好的做法和经验,将及时总结推广,供其他地区学习借鉴。
(三)加强组织领导,搞好二○○七汇算清缴工作 根据“明确主体、规范程序、优化服务、提高质量”的汇算清缴工作要求,为搞好07汇缴工作,一是下发《关于做好2007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部署全省07的汇缴工作,强调2007年是执行旧企业所得税制度的最后一年,也是全面实施新企业所得税法(以下简称新税法)的夯基之年,做好07年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意义重大;二是及时解答基层机关及纳税人电话咨询和网上咨询的业务问题,到目前为止共回答网上咨询问题514道;三是严格各项税收政策,对企业上报的各项审批和备案事项认真审核,搞好服务,提高办事效率。
(四)加强税前扣除项目和减免税审批工作,防止税款流失
根据《河北省国家税务局落实国家税务总局〈税收减免管理办法(试行)〉的实施办法(试行)》和《河北省国家税务局落实国家税务总局〈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实施办法》的规定,进一步规范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和减免税的管理。在税前扣除项目审批时,除要求企业出具中介机构的审核报告外,还要求出具税务机关审查人员的审查报告,防止企业虚报或不符合条件上报、侵蚀所得税税基,造成税款流失。同时,要求主管税务机关要加强对减免税企业的管理,认真核实其收入、成本和费用,如企业在享受减免税期间存在不计、少计成本和虚开发票以及关联方转移利润等问题,应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4 税收征收管理法》及有关规定进行处理。截止到目前,我处共审批了41户企业的656笔呆账损失,共计30.76亿元;13户企业的34笔财产损失,共计6.46亿元;批复了30户企业的减免税,预计减免企业所得税17961万元。
为确保新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落到实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下发后,我们密切配合省科技厅,积极组织市局参加培训,进一步规范了减免税的审批手续。以确保减免税政策执行落实到位。
(五)按期完成企业所得税08年一季度预缴申报工作 新税法实施后,总局对月(季)度申报表进行了修改,在第一季度申报工作牵涉部门多、时间要求短、情况复杂的多重压力下,我处与征管、计统、信息中心等部门统一认识、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确保了企业所得税预缴申报工作顺利实施,平稳运行。一是协助信息中心、征管处、计统处作好企业所得税08年一季度预缴申报表的软件开发和测试工作,及时解答政策问题,给予所得税业务支持,并为软件公司安排了不同类型的纳税人进行客户端的测试。
二是做好预缴申报表的培训工作。3月22日至23日,由我处牵头,召集各市负责企业所得税、计统和综合征管软件运维的业务骨干60余人,牺牲周末休息时间,举办企业所得税月(季)度预缴申报师资培训班,省局齐建波总会计师亲自参加培训班,所得税处姜涛处长在培训班上对如何在季度预缴工作中认 真贯彻落实好新企业所得税法提出了具体要求。培训班主要就《企业所得税月(季)度预缴申报表》及《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暂行办法》、计会统有关业务调整内容、综合征管软件操作规范、数据采集、补充录入等工作要求进行了明确和讲解,同时,就有关业务问题进行了座谈,及时解决预缴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六)制定相关管理办法,规范所得税管理
按照总局企业所得税二十四字工作方针,根据国家税务总局《企业所得税分类管理指导意见》,省局广泛征求各地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房地产开发企业所得税管理办法(试行)》下发全省,并自2008年1月1日起执行,在此基础上,我们要求各级国税机关继续开展深入广泛的调查研究,全面了解本地区企业所得税纳税人的基本情况,掌握税源底数和税源结构,选择两三个行业,制定管理办法,9月22日我处召开部分地市进行行业分类管理办法交流经验会,与会地市都根据自己所辖企业行业管理特点制定了行业分类管理办法,在会上进行了一一介绍。我们将选择有代表性的行业分类管理办法进行补充和完善,成熟后在全省推广,对全省加强所得税管理具有指导意义。
(七)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做好企业所得税的纳税评估工作 根据总局提出的所得税管理工作要坚持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指导思想,按照省局协调联动机制工作要求,今年全省进一步了强化企业所得税的纳税评估工作。
在河北国税内网“协调联动专题”上发布了《2007企业分行业有关信息》、《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指标分行业预警值》、《连续三年亏损企业》等信息。要求各级税务机关按照省局发布的指标信息进行评估,各地市按月报送评估案例,省局每月筛选两个质量高的按时报联动办。9月份我处召开座谈会,邢台作为典型单位就所得税分析预警指标体系建立的情况和经验进行了发言,与会地市讨论研究,提出更多业务需求,为进一步深化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工作提供可靠依据。全年全省共评估企业9832户,其中有问题企业4070户,移交稽查81 户;共调减亏损额62184万元;补缴所得税10851 万元,罚款和滞纳金入库804万元。
(八)积极探索加强所得税管理方法,制定加强所得税管理实施意见
新企业所得税法2008年正式施行,基于我省所得税管理基础相对薄弱这个现实问题,按照省局管理提高年的工作要求,3月12日,我们召开了全省企业所得税管理研讨会,就我省当前企业所得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下一步工作思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形成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所得税管理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的基础框架。4月份又召开部分 市局座谈会,对实施意见初稿进行了研究讨论,现已定稿,并经局务会讨论通过,等总局全国会议后,结合总局文件下发执行。实施意见的主要内容包括: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企业所得税管理总体思路和目标;规范了工作流程;建立了企业所得税征管综合评价体系;建立了分类管理监控体系;明确了企业所得税评估新思路;尝试引入涉外汇算清缴软件,实现数据增值利用;发挥中介机构作用;培训工作有新想法。
(九)精心组织,做好利息税免征的各项工作 利息税政策调整后,我处重视利息税税率调整的落实工作,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确保政策调整工作按时落实到位。及时主动与省级各金融机构联系,互通信息、密切配合,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做好扣缴利息税政策调整的学习、业务软件的修改、调试、应用工作,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部按时完成了利息税业务软件的修改、调试及应用。二、二○○九工作规划
(一)大力组织收入,切实提高收入分析水平
1、确保完成收入任务。08年新税法实施,由于总局减免税相关的配套政策没有出台,导致企业应享受的减免税在08年未实现,全部在09年体现,同时全球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也将会延续到09年,这些不利因素会使收入大幅降低。我们要通过提高分析质量,掌握所得税收入情况,坚持“依法征税,应8 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的组织收入原则,大力组织收入,确保完成全年所得税收入任务。
2、做好所得税收入的定期统计、分析工作。加大数据分析的力度,研究数据分析的方法,改进数据分析的手段,提高数据分析的质量。重点分析影响收入增减变化的经济、政策和征管因素,特别要及时分析新出台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因政策调整带来的收入增减变化情况和加强征管的做法、成效及存在问题和建议。充分利用综合征管软件中的数据报告开展所得税征管数据分析。通过对征管数据进行行业分析、地区分析、经济性质分析和重点税源分析,掌握所得税收入、所得税负担及纳税遵从度情况,判断基层税务机关的所得税征管质量和各类(各个)纳税人的缴纳所得税质量,指导基层及时发现问题,同时要充分运用收入分析的成果,通过收入分析为纳税评估工作提供数据信息。
(二)做好二○○八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
1、根据“明确主体,规范程序,优化服务,提高质量”的汇算清缴工作要求,进一步提高汇算清缴质量和水平,认真做好2008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做好汇算清缴工作的宣传、引导工作,提高实施新税法后的汇算清缴质量和水平,确保汇缴收入及时足额入库。做好汇算清缴数据的统计分析工作。
2、按期完成新企业所得税申报表申报软件的修改和测试工作。协助信息中心和软件公司作好企业所得税纳税表 申报软件修改和测试工作,及时解答政策问题,给予所得税业务支持。
(三)继续强化企业所得税管理工作
1、建立所得税预警分析指标体系。按照数据管税的内在要求,抓住业务优化和机构职能整合的契机,理顺省、市县管理职能,完善岗责体系,实现管理环节流程化、管理手段数据化。
依托税源管理平台、利用各种区域性指标、专业性指标和行业性指标,对国税机关的管理质量和纳税人纳税水平实行由面到线到点的的多维度、立体化扫描预警,逐层揭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促进所得税管理水平的提升。目前已经完成业务需求的编写,正在通过论证。明年上半年试点,下半年全省推开。以上内容包括分区域所得税评价体系、重点税源监控体系和分行业预警体系三个部分,可有效对各地区、重点税源企业和重点行业进行评估、分析和预警。
2、建立所得税分项审批模本,规范审批事项。
目前的减免税管理办法已不适应管理的要求,我们按照核实税基的要求,对各项审批内容、如高新技术、基础设施、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优惠内容分项制定统一规范的审核模本,探索模本化管理管理的新路经,经过逐级培训,提高全省的管理水平。
3、继续做好所得税分类管理工作。对已经制定的采矿业、房地产业和钢铁行业的管理办法进行完善的基础上,明年继续制10 定2-3个行业管理办法,并制定行业数据模型,对这些行业进行评估和跟踪管理。
(四)继续做好系统业务培训工作
首先在年初搞好申报表的培训工作,协助数据处理中心作好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的软件开发和测试工作,给予所得税业务支持,按期完成新申报表的推广应用工作。此外,依托经贸大学,举办四期业务培训,主要培训内容为大学本科会计专业相关知识,对象为各级所得税业务骨干,每期50人,时间一个月,通过培训达到每县、区有一名师资力量。
(五)继续搞好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工作
1、进一步提高对企业所得税实行纳税评估的认识。要充分认识纳税评估工作是加强企业所得税征管的一项重要举措,加大对企业所得税的纳税评估力度,是提高税收征管水平、促进依法治税的有效途径。
2、加强培训,提高评估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大力开展系统培训,对评估工作涉及的税收业务、财务管理、计算机相关知识等内容进行系统学习培训,努力培养出一批能胜任评估工作的干部队伍;其次是狠抓参评人员专项业务知识的评前培训,对各类企业可能实施的各种违法行为进行分析和探讨,辅导相关的会计和税收政策,使参评人员迅速进入角色;另外要建立纳税评估典型案例评析制度。定期召开纳税评估案例分析会,通过典型剖析、行业解剖,掌握企业(行业)财务管理、税收管理中的深层 次问题,并对纳税评估中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及时进行汇总、分析、交流和推广,不断积累行业所得税税源控管的有效方法,以提高税收管理部门的日常税源监控水平,堵塞管理漏洞。
3、合理选择企业所得税评估对象。依据计统部门的税收宏观分析数据、税源管理部门提供的行业税负监控结果等数据,结合各项纳税评估指标及预警值和税收管理员掌握的企业实际情况,参照企业所属行业、经济类型、经营规模、信用等级等因素进行全面、综合的审核对比分析,合理确定纳税评估对象。
4、综合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估方法。所得税纳税评估要综合运用各类对比分析方法,通过计算机或人工进行纳税评估。
5、依靠科技手段广泛采集各方的信息。在现有征管资料的基础上,要重视企业的会计资料信息,进一步拓宽资料的来源渠道,加强与工商、银行、政府等部门的横向联系,获取最新数据;充分考虑企业所处的环境、面临的风险和资金投向等信息资料;随时掌握企业的经营动态信息,了解结算资金变化情况,实现对企业经营行为的全方位监控。
(六)针对各类企业特点,实施分类管理
企业所得税管理上采用针对各类别税源的不同特点,实施分类管理,创新管理方式和手段,是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重要内容。开展深入广泛的调查研究,全面了解本地区企业所得税纳税人的基本情况,掌握税源底数和税源结构,选择两三个行业,制定管理办法,成熟后在全省推12 广。同时,在实施分类后,要加强信息采集,充分依托信息化手段,实现数据资料的归集分析管理。
二○○八年十二月十日
第三篇:非居民企业所得税问题-青岛国家税务局
附件2:
国际税收问题解答
一、2009年非居民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相关问题解答 问题一:哪些非居民企业须进行所得税汇算清缴?
答: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且实际管理机构不在中国境内,但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非居民企业,无论盈利或者亏损,均应按照规定进行汇算清缴。
问题二:什么情形的非居民企业可不参加当的所得税汇算清缴?
答:1.临时来华承包工程和提供劳务不足1年,在中间终止经营活动,且已经结清税款的;
2.汇算清缴期内已办理注销的;
3.凡经过主管税务机关依法指定,采用代扣代缴方式缴纳企业所得税的非居民企业,可不参加当的所得税汇算清缴;
4.其他经当地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可不参加当所得税汇算清缴的企业。
对于承包工程和提供劳务并采用自行申报方式缴纳企业所得税的非居民企业,凡预计劳务时间超过一年的,均应参加当的所得税汇算清缴。
问题三:汇算清缴时限是如何规定的?
答:
(一)企业应当自终了之日起5个月内,向当地主管税务机关报送《非居民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及其附表,并汇算清缴,结清应缴应退税款。
企业因特殊原因,不能在规定期限内办理所得税申报,应当在终了之日起5个月内,向主管税务机关提出延期申报申请。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后,可以适当延长申报期限。
(二)企业在中间终止经营活动的,应当自实际经营终止之日起60日内,向税务机关办理当期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
问题四:某公司是一多子公司的企业集团,总部在境外,在中国境内投资设立多家子公司。因为总部向子公司进行了技术转让,每年子公司均向境外总部支付一定的技术服务费,款项汇出前,均向支付当地国税机关履行了代扣代缴义务。请问作为非居民企业的总部是否还需要就这部分已代扣代缴的所得税做汇算清缴?
答:实行源泉扣缴的非居民企业,不需要进行汇算清缴,因此总部不需要作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
问题五:目前采取核定征收方式的非居民企业,是否仍需遵循分季预缴、年终汇算清缴的纳税方式?如已有扣缴义务人,非居民企业是否还需要进行申报?
答:根据税收征管法第35条的规定,税务机关可以采取核定征收方式,因此核定征收方式是在非居民企业符合税收征管法的相关规定的前提下税务机关采取的措施。实行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方式的非居民企业仍应履行正常的税款申报义务,这是税收征管法的要求。
问题六:在办理汇算清缴时,非居民企业如何准备财务报告?采取核定征收方式是否可以免除提交? 答:应按照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以及国税发【2009】6号文件规定,非居民企业在办理所得税申报时,应当如实填写和报送下列报表、资料:(1)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及其附表;(2)财务会计报告;(3)税务机关规定应当报送的其他有关资料。采取核定征收方式的不能免除提交上述材料的义务。
二、关联交易申报相关问题解答
问题一:关联业务往来报告表只是外资企业填报吗? 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包括内外资企业在报送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时,应当就其与关联方之间的业务往来,附送关联业务往来报告表。
问题二:不管有无关联交易,所有的企业都要报送关联业务往来报告表吗?
答:根据国税发(2009)2号文件规定,只是实行查帐征收的居民企业和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并据实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的非居民企业填报,在打开申报表的初始,对话框提示企业是否存在关联关系和关联交易、是否存在对外投资和对外支付款项,如果选择“否”即不需要填报附表。
问题三:对于企业未按照规定向税务机关报送关联交易业务往来报告和未保存同期资料的。如何处理?
答:按照《征管法》第六十条和第六十二条的规定,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二千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并对企业做出特别纳税调整的补征税额在加收利息的同时加征5%的罚息。
问题四:2009的关联业务往来报告表申报的方式有哪些?
答:使用互联网免费网页方式申报的纳税人(尚未开通网页申报功能的纳税人需事先到办税服务厅申请开通),通过青岛市国家税务局网站中“我的办税厅”进行申报。未开通网上申报功能的纳税人自愿选择以下申报方式:与软件服务单位联系购买客户端申报软件;到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开通互联网免费网页申报资格;通过中介机构进行代理申报;可填制纸制报表上门手工申报。
问题五:非母子公司等关联关系公司的销售(如境内独立法人的来料加工/进料加工业务)是否需要进行关联申报?
答:根据《特别纳税调整实施办法(试行)》第二章“关联申报”的有关规定:关联关系除从控股角度加以判定外,还有考虑借贷资金控制,管理人员控制,购销等方面的情况加以判定。相关的关联申报应按照第二章有关规定进行申报。
问题六:在国税发[2009]2号文中:(1)第九条
(二)中的“借贷资金总额”是指什么?(2)第九条
(八)中的“家族、亲属关系”如何判断呢?
答:“借贷资金总额”就是企业债权性投资总额,债权性投资总额按照资本弱化的有关规定具体计算。
“家族、亲属关系”是指与企业股东或相关负责人因婚姻、血缘等关系而形成的姻亲关系。
问题七:国税发〔2009〕2号第九条规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一百零九条及征管法实施细则第五十一条所称关联关系,主要是指企业与其他企业、组织或个人具有下列之一关系:……
(六)一方的购买或销售活动主要由另一方控制
(七)一方接受或提供劳务主要由另一方控制。”对这两个“控制”应作如何理解?具有长期合作关系的独立企业在供货和销售上难免会有依存关系,税务总局是否倾向于将这类企业也定义为关联企业?
答:这里的“控制”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主要是指对购销或劳务的定价等方面构成实质控制。如果独立企业之间在供货和销售上存在依存关系,只要这种供销活动构成实质控制,即可以判定构成关联关系。
问题八:关联公司间代垫费用是否属于关联交易? 答:只要是关联公司之间发生的交易都属于关联交易,而不区分具体项目。因此,关联公司间代垫费用应属于关联交易。
问题九:关联交易申报工作具体由基层局的哪个岗位负责?
答:关联交易申报工作协调、统计、考核由基层局的国际税务岗负责。
问题十:什么是关联关系,都有哪些类型?
答: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一百零九条及征管法实施细则第五十一条所称关联关系,主要是指企业与其他企业、组织
(一)一方直接或间接持有另一方的股份总和达到25%以上,或者双方直接或间接同为第三方所持有的股份达到25%以上。若一方通过中间方对另一方间接持有股份,只要一方对中间方持股比例达到25%以上,则一方对另一方的持
(二)一方与另一方(独立金融机构除外)之间借贷资金占一方实收资本50%以上,或者一方借贷资金总额的10%以上是由另一方(独立金融机构除外)担保。
(三)一方半数以上的高级管理人员(包括董事会成员和经理)或至少一名可以控制董事会的董事会高级成员是由另一方委派,或者双方半数以上的高级管理人员(包括董事会成员和经理)或至少一名可以控制董事会的董事会高级成员同为第三方委派。
(四)一方半数以上的高级管理人员(包括董事会成员和经理)同时担任另一方的高级管理人员(包括董事会成员和经理),或者一方至少一名可以控制董事会的董事会高级成员同时担任另一方的董事会高级成员
(五)一方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由另一方提供的工业产
(八)一方对另一方的生产经营、交易具有实质控制,或者双方在利益上具有相关联的其他关系,包括虽未达到本条第(一)项持股比例,但一方与另一方的主要持股方享受基本相同的经济利益,以及家族、亲属关系等。
问题十一:什么是关联交易,各有那些类型? 答:
(一)有形资产的购销、转让和使用,包括房屋建筑物、交通工具、机器设备、工具、商品、产品等有形资产的购销、(二)无形资产的转让和使用,包括土地使用权、版权(著作权)、专利、商标、客户名单、营销渠道、牌号、商业秘密和专有技术等特许权,以及工业品外观设计或实用新型
(三)融通资金,包括各类长短期资金拆借和担保以及
(四)提供劳务,包括市场调查、行销、管理、行政事务、技术服务、维修、设计、咨询、代理、科研、法律、会计事务等服务的提供。
三、同期资料准备相关问题解答
问题一:什么是同期资料、同期资料准备?
答:同期资料又称同期文档、同期证明文件,是指企业与其关联企业交易中发生的有关价格、费用的制定标准、计算方法及说明的资料,所谓同期,是指关联交易的发生和交易资料准备的同期,即保存的资料与发生关联交易的时间一致,必须在一个税务里记录该的关联交易定价方法,不能在若干年后再返回纪录若干年前的关联交易。
同期资料准备,是企业把实际发生关联交易的转让定价等情形,采用恰当的方式方法进行整理,以书面的形式记录并加以存档。
问题二:准备同期资料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答: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一百一十四条。问题三:同期资料包含哪些内容?
答:
(一)组织结构,;
(二)生产经营情况;
(三)关联
(详见《特别纳税调整实施办法(试行)》第第十五条)问题四:哪些企业应准备同期资料?
答:依照《特别纳税调整实施办法(试行)》规定,除下述企业外,均应准备同期资料。
一是发生的关联购销金额(来料加工业务按进出口报关价格计算)在2亿元人民币以下且其他关联交易金额(关联融通资金按利息收付金额计算)在4000万元人民币以下,上述金额不包括企业在内执行成本分摊协议或预约定价安排二是三是外资股份低于50%且仅与境内关联方发生关联交易。
问题五:免于准备同期资料的有哪些例外规定? 答:根据相关规定,以下企业不管是否属于免于准备同期资料范围,均应准备同期资料。
一是跟踪管理期间为2008年及以后的企业,应准备跟踪管理的同期资料;
二是跨国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承担单一生产(来料加工或进料加工)、分销或合约研发等有限功能和风险的企业,如在2008年及以后出现亏损,应准备发生亏损的同期资料。
问题六:同期资料的准备、提供及保存时间规定都有哪些?
答:除另有规定外,企业应在关联交易发生的次年5月31日之前准备完毕该同期资料(2008的同期资料准备完成可延续到2009年12月31日),并自税务机关要求之日起20日内提供。
企业执行成本分摊协议期间,应在本的次年6月20日之前向税务机关提供成本分摊协议的同期资料。
跨国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承担单一生产、分销或合约研发等有限功能和风险的企业,应在亏损发生准备同期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并于次年6月20日之前报送主管税务机关。
被实施跟踪监控的已调查企业,应在跟踪的次年6月20日之前向税务机关提供同期资料。
企业因不可抗力无法按期提供同期资料的,应在不可抗力消除后20日内提供同期资料。
同期资料应自企业关联交易发生的次年6月1日起保存10年。
问题七:未保存、提供同期资料法律责任都有什么规定?
答:企业未按照规定保存同期资料或其他相关资料的,依照征管法第六十条和第六十二条的规定处理。
企业拒绝提供同期资料等关联交易的相关资料,或者提供虚假、不完整资料,未能真实反映其关联业务往来情况的,依照征管法第七十条、征管法实施细则第九十六条、所得税法第四十四条及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一百一十五条的规定处理。
企业按照本办法规定提供同期资料和其他相关资料的,或者企业符合规定免于准备同期资料但根据税务机关要求提供其他相关资料的,可以只按基准利率计算加收利息。企业按照规定免于准备同期资料,但经税务机关调查,其实际关联交易额达到必须准备同期资料的标准的,税务机关对补征税款加收利息。
问题八:不准备同期资料可能面临哪些税务风险? 答:一是增加税务机关检查的风险,不准备保存同期资料是可能被列为重点调查对象;二是加收罚息,不按要求提供同期资料的,应加收利息;三是核定所得,不准备同期资料属于核定所得税的范畴;四是不受理预约定价申请。
四、预提所得税相关问题解答
问题一:新所得税法第十九条规定了法的第三条第三款规定的所得涵盖的范围,法的第二十七条第五项规定了上述所得可减免所得税,实施细则第九十一条又规定,法的第二十七条第(五)项规定的所得可减按1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此的疑问是,第十九条第三项的“其他所得”是否有更进一步的明确?是否包涵了非居民企业派员提供劳务所得?原先只有预提所得税是按10%的税率征税的,即只有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和利息、租金、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转让财产所得等是属于预提所得税的征税范围,新的税法是否还有“预提所得税”的概念?如果有这一概念,新法中是否还是只有“预提所得税”可按10%的税率征税,还是按法的第三条第三款的规定,所有未设立机构场所或虽设立机构场所但与之没有实际联系的所得(含劳务所得)都可以适用10%的税率?
答:预提所得税不是一个税种,而是对非居民企业取得的来源于我国境内的所得实行源泉扣缴方式征收的企业所得税。这类源泉扣缴所得的范围包括股息、红利、利息、租金、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转让财产所得或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所得。这类所得是属于非居民企业未在中国设立机构场所取得的所得,或虽设立机构场所但取得的所得与该机构场所没有联系的所得。根据企业所得税法,适用的基本税率为20%,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以优惠形式将税率减为10%。
问题二:国税发【2009】3号文《非居民企业所得税源泉扣缴管理暂行办法》第八条中提到:
(一)“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和利息、租金、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以收入全额为应纳税所得额,不得扣除税法规定之外的税费支出。”请问:这条规定中“不得扣除税法规定之外的税费支出”,具体指哪些税费?而哪些是税法规定内的税费支出呢?例如,今年我们接受外国企业的培训,本地的税局机关要求我们按照收入全额缴纳预提所得税税,但我们首先要缴纳营业税,营业税应该是税法规定内的税费支出啊?为什么也不能在预提所得税的计税依据中扣除呢?
答:目前为止,没有任何可以扣除的税费支出,营业税不属于税法规定的税费支出。
问题三:A在美国,B在香港,A与B是关联方,A持有中国境内M公司的股权,A将这部分股权转让给B,问:境内M公司是否需代扣代缴A转让股权产生的所得税?税法依据?
答:如果M公司不构成《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104规定的支付人,也未被税务机关指定为扣缴义务人,则M公司无需代扣代缴A应该缴纳的所得税。
问题四:《非居民企业所得税源泉扣缴管理暂行办法》(国税发〔2009〕3号)第九条规定:“扣缴义务人对外支付或者到期应支付的款项为人民币以外货币的,在申报扣缴企业所得税时,应当按照扣缴当日国家公布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折合成人民币计算应纳税所得额。”如何理解?是以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的当天(如合同约定支付利息的当天),还是企业到税务部门申报扣税的当天? 答:应该是企业到税务部门申报扣缴的当天。问题五:非居民企业所得税是否一定必须代扣代缴,非居民企业能否自行申报?
答: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实行源泉扣缴的所得为: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虽设立机构、场所但取得的所得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应当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
扣缴义务人未依法扣缴或者无法履行扣缴义务的,由纳税人在所得发生地申报缴纳。
问题六:代扣代缴单位不肯履行义务,要求境外公司自己交纳企业所得税。请问,境外单位是否可以把税款汇到税务机关的账户?如果税务机关不同意这样做,境外企业该如何纳税?
答:如果境内单位是法定扣缴义务人,就必须履行扣缴义务,否则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所以,代扣代缴单位不能随意不履行扣缴义务,并自行要求境外单位缴纳企业所得税。如果扣缴义务人未依法扣缴或者依法履行扣缴义务的,由纳税人在所得发生地缴纳。
问题七:向境外支付代垫的委派员工工资是否不判定为来华提供劳务? 答:非居民企业派雇员来华提供劳务,构成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机构场所,对于该机构场所取得的所得应按税法规定缴纳企业所得税。适用税收协定的,按协定规定执行。
问题八:如果中方企业与外方企业签定的合同中规定了相关劳务由外方在境外提供,但如何判断实际劳务是否在境外完成呢?
答:税务机关不完全依据合同规定的内容来做出实际判断,依据实际情况,比如说是否派人到中国境内从事劳务,或者工作量的境内外的分配和对外支付等情形,予以判断。
问题九:如果居民企业与非居民企业2009年签订的服务合同,但实际付款是在10年或以后的支付此项服务费,税务对此是否有时间的要求?
答: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企业受托从事建筑、安装、装配工程业务或者提供其他劳务等,持续时间超过12个月的,按照纳税内完工进度或者完成的工作量确认收入的实现。
问题十:我公司与一家美国公司签订了一份设计合同,合同约定税款由我公司承担,设计费按合约支付。请问:我司应该如何计算应缴税款?
答:对于问题中提到的设计合同约定的包税问题,计算非居民企业所得税时,应按照有关规定将不含税收入换算成含税收入。
问题十一:项目”和“项目所在地”如何界定?例如境外企业与境内集团总公司签订劳务合同,但实际劳务接受方为境内的多家子公司;这种情况会被认定为一个项目还是多个项目?该境外企业应当在各劳务接受方所在地分别进行税务登记还是在合同签署地进行税务登记?境外企业又该如何进行纳税申报,是否可在某地汇总纳税?
答:项目所在地就是劳务发生地。境外企业与境内集团总公司签订劳务合同,但实际劳务接受方为境内的多家子公司,这种情况会被认定为多个项目,在各项目发生地办理税务登记和税款申报纳税手续。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取得劳务所得,以机构、场所所在地为纳税地点。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机构、场所的,经各机构、场所所在地税务机关的共同上级税务机关审核批准,可以选择由其主要机构、场所汇总缴纳企业所得税。主要机构、场所,应当同时符合下列条件:(1)对其他各机构、场所的生产经营活动负有监督管理责任;(2)设有完整的账簿、凭证,能够准确反映各机构、场所的收入、成本、费用和盈亏情况。
非居民企业经批准汇总缴纳企业所得税后,需要增设、合并、迁移、关闭机构、场所或者停止机构、场所业务的,应当事先由负责汇总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的主要机构、场所向其所在地税务机关报告;需要变更汇总缴纳企业所得税的主要机构、场所的,依照前款规定办理。
问题十二:如果支付人被税务机关指定为扣缴义务人的话,是否还有代纳税人申请税收优惠的机会?还是只能按照税务机关出具的文件缴纳税款?
答:支付人被指定扣缴的情形下,不影响支付人代理纳税人按税法规定申请享受优惠待遇,如税收协定待遇。
问题十三:如果非居民企业向居民企业提供服务,且全部在境外提供,若扣缴义务人未履行扣缴义务,税务机关很难直接向非居民企业追征税款,在实际操作中是否会向境内的扣缴义务人来追讨税款?
答:根据《税收征管法》有关规定,扣缴义务人应扣未扣税款的,由税务机关向纳税人追缴税款,对扣缴义务人处应扣未扣税款50%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问题十四:非居民企业派其雇员至中国境内提供咨询劳务,如果我国与该非居民企业所属国间没有签订协定,该如何征税?要区分构成常设机构与否?是统一按25%的税率征税,还是按10%的税率征税?
答:与我国没有签订税收协定的国家和地区的企业派遣雇员到中国境内提供咨询劳务,通常构成企业所得税法意义上的机构、场所,应对归属于该机构、场所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适用25%的税率,不再区分是否构成常设机构。
问题十五:非居民企业派其雇员至中国境内提供咨询劳务,如果我国与该非居民企业所属国间没有签订协定,该如何征税?要区分构成常设机构与否?是统一按25%的税率征税,还是按10%的税率征税?
答:与我国没有签订税收协定的国家和地区的企业派遣雇员到中国境内提供咨询劳务,通常构成企业所得税法意义上的机构、场所,应对归属于该机构、场所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适用25%的税率,不再区分是否构成常设机构。
问题十六:非协定国居民企业在我国境内取得收入,其所得税纳税义务怎么判断?与是否到境内的天数有怎样的联系?
答:如非协定国企业来华提供劳务,应以其境内设立的机构场所为纳税人,不管其派员在华停留的天数。
问题十七:如果非居民企业在国内承包工程,合同的期限是三年,但实际在中国工作的时间只是三十天。在判断非居民企业在中国是否构成常设机构时,是看哪个时间,是合同期限还是实际在中国的天数?
答:按照有关规定,判断承包工程是不是构成常设机构,应按承包工程的持续时间进行认定,其中临时性或季节性停工不减少工程持续时间。
第四篇:陕西省国家税务局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暂行办法
陕西省国家税务局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进一步规范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行为,保证国家税款及时、足额入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国家税务总局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暂行办法》及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核定征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二)依法、据实、集体评定的原则;
(三)服务、规范、分类管理的原则。
第三条
纳税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依法采取核定征收方式征收企业所得税:
(一)依照税收法律法规规定可以不设账簿的或按照税收法律法规规定应设置但未设置账簿的;
(二)擅自销毁账簿或拒不提供纳税资料的;
(三)账目设置和核算虽然符合规定,但并未按规定保存有关账簿、凭证及有关纳税资料的;
(四)虽设置账簿,但账目混乱或者成本资料、收入凭证、费用凭证残缺不全,难以查账的;
(五)只能准确核算收入总额,或收入总额能够查实,但其成本费用支出不能准确核算的;
(六)只能准确核算成本费用支出,或成本费用支出能够查实,但其收入总额不能准确核算的;
(七)收入总额及成本费用支出均不能正确核算,不能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供真实、准确、完整纳税资料,难以查实的;
(八)发生纳税义务,未按照规定的期限办理纳税申报,经税务机关责令限期申报,逾期仍不申报的;
(九)纳税人申报的计税依据明显偏低,又无正当理由的。但下列纳税人不得实行核定征收的管理办法:
1、金融保险企业;
2、汇总纳税成员企业;
3、房地产企业;
4、处于筹建期的企业。
第四条
核定征收方式包括定额征收和核定应税所得率征收两种办法,以及其他合理的办法。
定额征收是指税务机关根据纳税人生产经营状况,按照一定的标准、程序和方法,直接核定纳税人应纳企业所得税额,由纳税人按规定进行申报缴纳的办法。原则上只有符合第三条第七款所规定情形的纳税人适用。
核定应税所得率征收是指税务机关根据纳税人生产经营状况,按照一定的标准、程序和方法,预先核定纳税人的应税所得率,由纳税人根据纳税内的收入总额或成本费用支出等项目的实际发生额,按预先核定的应税所得率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的办法。
企业所得税的核定征收应以核定应税所得率征收方式为主。第五条
纳税人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方式的划分:
纳税人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方式应按照《企业所得税征收方式鉴定表》(见附表1)中的五项标准进行确定,五项中有一项不符合标准,即可实行核定征收的管理方法。
第六条
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工作的组织机构。为确保核定征收工作的公开、公正、公平合理,各区(县)国税局应成立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审议委员会,负责对实行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纳税户的核定工作,成员由局领导、税政、征管、监察、计统、税源管理等相关部门人员组成。第七条
核定征收方式的基本要求:
(一)税务机关对实行核定征收方式的纳税人的生产经营、资金流、货物流以及履行纳税义务等情况要全面分析,为认定其所得税的征收方式提供依据;
(二)对实行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纳税人,主要围绕督促纳税人正常纳税申报,以合理核定为重点,以户籍管理和调查核实为手段,提高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逐步引导其向查账征收方式转变。
(三)要根据纳税人的生产经营行业特点,综合考虑同一区域同类企业的所处地理位置、经营规模、收入水平、利润水平等因素,分类逐户核定应纳所得税额或者应税所得率,保证核定征收的公平合理。
(四)结合日常管理,随时掌握纳税人生产经营范围、主营业务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及时调整应纳税所得额或应税所得率。符合查账征收条件的,要及时调整征收方式,实行查账征收。
(五)对实行应税所得率核定征收的纳税人,要区分不同核定方式加强管理。对按销售收入确定应税所得率的纳税人,要强化对财务会计报表销售(营业)收入的监控,按期将企业申报的企业所得税收入总额与增值税、营业税申报的收入总额比对;对按成本费用支出确定应税所得率的纳税人,要通过加强发票、工资表单、材料出库单等费用凭证的管理,加强对成本费用支出真实性的控管。第八条
核定征收企业认定的时间,原则上为每个纳税3个月之内认定完毕(税务机关依法直接核定的企业不受此限制),当年新办的纳税人需要核定征收的,应在税务登记下发之日起3个月内认定完毕。核定征收企业包括符合第三条情况之一的企业、改变征收方式的企业、调整核定税额的企业、调整应税所得率的企业。
第九条
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的确定,采取纳税人申请、税务机关审定和税务机关依法直接核定两种方式进行。
第十条
纳税人申请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的办理程序和步骤。
(一)纳税人申请。
需要进行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鉴定的企业,应主动向主管税务机关提出申请。申请时间为每个纳税终了45日之内。
(二)申请核定征收所需资料:
1、《企业所得税征收方式鉴定表》(附件1,一式3份);
2、《企业所得税征收方式调查表》(样表,附件2,一式1份);
3、不能实行查账征收的情况说明和相关证明;
4、改变核定征收方式(由定额改为定率或定率改为定额)的情况说明和相关证明;
5、调整定额或应税所得率的情况说明和相关证明;
6、主管税务机关规定的其他资料。上述资料由纳税人根据申请事项进行具体选择。
(三)具体程序及步骤:
1、纳税人向主管税务机关的文书受理岗提出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的书面申请,如实填列《企业所得税征收方式鉴定表》,提供本条第(二)款要求的相关资料;
2、文书受理岗应在两个工作日内将相关资料转税源管理部门,税源管理部门在接到相关申请资料后,应及时安排到纳税人的实际经营场地进行调查,确认其是否符合核定征收的范围,可根据纳税人经营状况、经营规模,采取下列任何一种方法核定其应纳税款或合理确定纳税人应税所得率。
(1)参照当地同类行业或者类似行业中经营规模和收入水平相近的纳税人的税负水平核定。经营规模可以从经营场地面积、位置、机器设备数量、员工人数等因素进行判定;
(2)按照营业收入或者成本加合理的费用和利润的方法核定;(3)按照耗用的原材料、燃料、动力等推算或者测算核定;(4)按照其他合理方法核定。
采用前款所列一种方法不足以正确核定应纳税额时,可以同时采用两种以上的方法核定。
调查完成后,税源管理部门应出具书面调查报告,填写《企业所得税征收方式调查表》(样表见附件2),并在《企业所得税征收方式鉴定表》中“税源管理部门意见:”栏内填写具体意见,签字盖章后连同其他资料在收到申报资料后5个工作日内报税政部门。
3、税政部门在接到税源管理部门递交的书面调查报告、《企业所得税征收方式调查表》(样表)、《企业所得税征收方式鉴定表》以及其他相关资料之日算起5个工作日内,严格按照规定提出审核意见,并提交局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审议委员会集体研究决定。
4、根据审议委员会的研究决定,税政部门制作《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方式告知书》(样表,见附件3),并由税源管理科(所、分局)在3个工作日之内送达纳税人,并在局内办税服务大厅《公告栏》上进行公示。纳税人若有异议,应自公示和送达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向税政部门提出,税政部门应在7个工作日内到企业进行实地复查并重新出具意见,提交审议委员会讨论决定。如无异议,税政部门应在《企业所得税征收方式鉴定表》中“主管税务机关意见”栏内填写审批意见并签字盖章,一份留税政部门备案备查,两份由税源管理部门存档及送达纳税人并根据核定结果在CTAIS相应模块进行录入修订。
第十一条
对采取查账征收方式征收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如税务机关在税务检查、日常管理、纳税评估中发现有本办法第三条所列情形的,认为应采取核定征收方式的,应由主管税务机关税源管理部门提出意见,并通知纳税人填写《企业所得税征收方式鉴定表》,按照第十条规定的程序进行报批。如果纳税人拒绝填写《企业所得税征收方式鉴定表》的,可由税源管理部门根据掌握的实际情况直接填写,并要注明纳税人拒填原因,按本办法第十条规定的程序进行报批。
第十二条
《企业所得税征收方式鉴定表》中“征收方式”栏,纳税人和税务机关都必须详细填写采取的是核定征收方法中的定额征收还是定率征收。如采取定额方式征收,税务审批机关必须明确填列应纳企业所得税额;如采取定率方式征收,税务审批机关必须明确是按收入总额还是按成本费用支出额计算,并填列核定的应税所得率。
第十三条
主管税务机关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时,要尽量保证同一地方、同等规模、相同条件的纳税人的税负相等。确保核定征收的公正、公平。纳税人应纳税额或应税所得率一经核定,原则上在一个纳税内不得调整。除发生下列情况外,确需调整的,必须按本办法第十条的规定程序上报审批。
(一)生产经营范围、主营业务发生重大变化的;
(二)生产经营规模、利润水平显著变化的(波动幅度超过20%);
(三)原材料、燃料、动力耗用量显著变化的(波动幅度超过20%);
(四)因遭受风、火、水、震等人力不可抗拒灾害的;
(五)注册资本显著变化的(20%以上)。
第十四条 主管税务机关应指定监察部门公开受理纳税人对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问题的投诉,公布监督举报电话,自觉接受纳税人的监督。
第十五条 实行核定应税所得率征收办法的,应纳所得税额的计算公式如下: 应纳所得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 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应税所得率
或应纳税所得额=成本费用支出额÷(1-应税所得率)×应税所得率 应税所得率应按下表规定的标准执行:
应 税 所 得 率 表
行 业
应税所得率(%)
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 7-1
5建筑业 10-20
饮食服务业 10-25
娱乐业 20-40
其他行业 10-30
应税所得率的确定应结合本地区实际,按照科学合理、税负公平的原则进行细分和适当调整,每类行业的最低应税所得率标准不得低于同地区同级税务部门确定的标准。适用应税所得率征收方式的纳税人在办理申报时,年应纳税所得额在10万元以下(含)或3万元以下的,可以享受27%或18%的两档税率。
企业经营多业的,无论其经营项目是否单独核算,均由主管税务机关根据其主营项目,核定其适用某一行业的应税所得率。主营项目是指纳税人内营业(销售)收入最多的项目,其中同行业的经营项目收入可以合并计算。第十六条
纳税申报:
(一)实行定额征收办法的,主管税务机关应将核定的年应纳税额分解到季,由纳税人根据各季核定的应纳税额,在季度终了15日内进行纳税申报。如果企业所得税的缴纳方式是在中间变更为定额征收方式的,应从变化所属季度起按各季核定的应纳税额进行纳税申报。
(二)实行核定应税所得率征收办法的,纳税人应在季度终了15日内进行纳税申报;终了后四个月内进行纳税申报及汇算清缴,纳税人应根据全年的收入总额(或成本费用支出额)计算全年应缴所得税,多退少补。
第十七条
税务机关在核定应纳税款和应税所得率过程中,对纳税人提供经营信息和相关涉税资料不真实,造成核定征收税款偏低的,或者采取核定应税所得率征收的,在纳税申报中隐瞒收入或实际发生的成本费用,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的有关规定给予处罚并补征税款。
第十八条
纳税人实行核定征收方式的,不得享受国家现行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纳税人按规定在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期间或优惠政策到期后3年内,如出现本办法第三条规定的情形之一的,一经查实,应追回因享受优惠政策而减免的税款,其中,按规定执行优惠政策尚未到期的,还应按核定征收的方式恢复征税。
第十九条
本办法未尽事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执行。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各市国税机关可根据本办法制定具体操作办法。
第五篇:湖北省国家税务局房地产开发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
湖北省国家税务局房地产开发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
(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房地产开发企业所得税的征收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以及《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房地产开发业务征收企业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6〕31号)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经营特点,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由全省各级国税机关负责征收企业所得税的各种经济性质的内资房地产开发企业,以及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的其他内资企业(以下简称开发企业)。
第三条 凡具备纳税人资格的开发企业(包括总机构、分支机构和开发项目,下同),由开发经营所在地主管国税机关征收企业所得税。第四条 开发项目指根据国有土地使用权证上所载土地范围所进行的开发,无论是否分期开发,均以国有土地使用权证所载土地范围为一个项目。
开发产品指开发企业开发、建造的住宅、商业用房以及其他建筑物、附着物、配套设施等。
成本对象指每栋独立建筑物,以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或预(销)售许可证上载明的单栋建筑为一个成本对象。
第二章 登记管理 第五条 开发企业自领取营业执照起30日内,向所在地主管国税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
开发企业进行异地开发,自取得第一份国有土地使用权证起30日内,向所在地主管国税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
第六条 开发企业应按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的规定设置账簿,根据合法、有效凭证记账,进行会计核算。开发企业应当自办理税务登记事项之日起15日内,将其财务、会计制度或者财务、会计处理办法报送主管国税机关备案。
第三章 征收方式
第七条 对开发企业原则上采取查帐征收的方式征收企业所得税,但不得事前核定其应纳税额。
第八条 开发企业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主管国税机关可对其以往应缴的企业所得税按核定应纳税额方式进行征收、管理并逐步规范,同时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等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处理,但不得事先规定开发企业的所得税按核定征收方式进行征收。
(一)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可以不设置账簿的。
(二)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应当设置但未设置账簿的。
(三)擅自销毁账簿的或者拒不提供纳税资料的。
(四)虽设置账簿,但账目混乱或成本资料、收入凭证、费用凭证残缺不齐,难以查账的。
(五)发生纳税义务,未按照规定的期限办理纳税申报,经国税机关责令限期申报,逾期仍不申报的。
(六)纳税人申报的计税依据明显偏低,又无正当理由的。第九条 开发企业出现第八条所列情形之一的,主管国税机关可有权采用下列方法顺序核定其应纳税额,应税所得率一律为20%:
(一)在开发企业只能准确核算收入总额,不能准确核算成本费用支出或只能准确核算成本费用支出,不能准确核算收入总额时,主管国税机关按应税所得率计算核定应纳税额。
(二)在收入总额和成本费用支出均不能正确核算,难以查实时,主管国税机关可以按房地局测绘大队的测量(丈量)报告中所载总建筑面积乘以房产部门公布的开发项目成交均价或经营规模相近开发项目的成交均价计算收入总额,并按应税所得率计算核定应纳税额。经营规模相近的开发项目是指在地段(土地等级)、面积(建筑面积)、层高(低层、多层、中高层和高层)、用途(住宅、商业用房、办公用房和工业用房)、结构(砖木、砖混、钢砼、全钢和其他结构)和品质(建筑用材)等方面相近的开发项目。
(三)按其他合理方法核定。
第四章 申报与缴纳
第十条 开发企业缴纳企业所得税,按年计算,分月预缴。月度终了后十五日内申报预缴;终了后四个月内汇算清缴,多退少补。第十一条 开发企业在依法进行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时,应向主管国税机关报送企业所得税申报表、财务会计报表以及国税机关要求报送的其他资料,主要包括:
(一)下列资料在取得后,复印件随当月申报表一同报送:
1、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及出让合同,《国有土地使用权成交确认书》;
2、建筑用地规划许可证;
3、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规划用地红线图(规划局出具)及建设规划总平面图、建筑红线定位图;
4、合作建房的合同协议;
5、土地使用权投资合同协议;
6、项目设计单位的工程设计概算;
7、代建工程的合同协议;
8、开发资金的借款合同协议;
9、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建筑工程施工合同、分项目施工预算书、开发项目工程总预算;
10、预(销)售许可证、预售商品房标准层平面图;
11、建筑规划合格证;
12、测量(丈量)报告;
13、建筑工程竣工验收备案证、权属证明书;
14、当月每个完工对象《完工对象成本统计表》(附件一);
(二)每月随同申报表一同报送的资料包括: 1、产品销售明细表(附件二);
2、销售价格变动情况,包括销售价格具体变动情况,及销售价格执行时间。
(三)申报时应附报其他资料:
1、开发企业须出具有关机构对本完工产品实际销售收入毛利额与预售收入毛利额之间差异调整情况的税务鉴定报告以及审计部门出具的已完工开发项目工程决算报告。
税务鉴定报告的基本内容包括:开发项目的地理位置及概况、占地面积、开发用途、初始开发时间、完工时间、可售面积及已售面积、预售收入及其毛利额、实际销售收入及其毛利额、开发成本及其实际销售成本等。
2、房地产业务开发统计表(附件三)。
(四)国税机关要求报送的其他资料。
第十二条 开发企业在申报纳税时,应对涉及报国税机关审批或备案的税前扣除项目逐笔逐项进行核实。凡未按规定报批或备案以及手续、资料不全的,要及时补办有关手续、资料,否则,不得在税前扣除。
第十三条 开发企业开发、建造的住宅、商业用房以及其他建筑物、附着物、配套设施等开发产品,在其未完工前采取预售方式销售的,其预售收入先按预计计税毛利率按月计算出当期毛利额,扣除相关的期间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后再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企业可以按税法规定先弥补以前亏损后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待开发产品结算计税成本后再行调整。
相关的期间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指不包括在本办法第二十六条中各项目,不应计入开发产品成本的其他项目。
第十四条 经济适用房项目预售收入的计税毛利率不得低于3%。
(一)经济适用房项目必须符合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国土资源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经济适用房管理办法〉的通知》(建住房〔2004〕77号)等有关法规的规定。
(二)开发企业对经济适用房项目的预售收入进行初始纳税申报时,须报送下列相关证明材料:
1、城市房产行政主管部门关于经济适用房建设项目的的批准文件;
2、物价部门批准的基准价格和浮动幅度;
3、受理已取得购房资格家庭的购房登记清单;
4、本办法第十一条中规定的相关资料。
凡不符合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国土资源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经济适用房管理办法〉的通知》(建住房〔2004〕77号)的规定或未附送房产行政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以及其他相关证明材料的,一律按销售非经济适用房的规定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第十五条 非经济适用房开发项目预计计税毛利率按以下规定确定:
(一)开发项目位于武汉市城区和郊区的,不得低于20%。
(二)开发项目位于其他地及地级市城区及郊区的,不得低于15%。
(三)开发项目位于其他地区的,不得低于10%。
各市州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在不低于上述规定的前提下,确定具体预计计税毛利率,并报省局备案。
第十六条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应视为开发产品已完工:
(一)竣工证明已报房地产管理部门备案的开发产品(成本对象),取得竣工验收备案证(证明)即可认定为开发产品完工;
(二)已开始投入使用的开发产品(成本对象);
(三)已取得了初始产权证明的开发产品(成本对象)。
第十七条 开发产品完工后,开发企业应根据收入的性质和销售方式,按照收入确认的原则,合理地将预售收入确认为实际销售收入,同时按规定结转其对应的计税成本,计算出该项开发产品实际销售收入的毛利额。该项开发产品实际销售收入毛利额与其预售收入毛利额之间的差额,计入完工的应纳税所得额申报缴纳税款。业主收房后即应将预售收入确认为实际销售收入,合同规定收房截止日后15日内无正当理由不收房的,也必须将预售收入确认为实际销售收入。
凡已完工开发产品在完工未按规定结算计税成本,或未对其实际销售收入毛利额和预售收入毛利额之间的差额进行纳税调整的,主管国税机关有权确定或核定其计税成本,据此进行纳税调整,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对其进行处理。
第五章 开发产品收入的确认
第十八条 开发产品销售收入的范围为销售开发产品过程中取得的全部价款,包括现金、现金等价物及其他经济利益。
开发企业代有关部门、单位和企业收取的各种基金、费用和附加等,凡纳入开发产品价内或由开发企业开具发票的,应按规定全部确认为销售收入;凡未纳入开发产品价内并由开发企业之外的其他收取部门、单位开具发票的,可作为代收代缴款项进行管理。第十九条 开发产品销售收入应按以下规定确认:
(一)采取一次性全额收款方式销售开发产品的,应于实际收讫价款或取得索取价款凭据(权利)之日,确认收入的实现。
(二)采取分期收款方式销售开发产品的,应按销售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款和付款日确认收入的实现。付款方提前付款的,在实际付款日确认收入的实现。
(三)采取银行按揭方式销售开发产品的,应按销售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款确定收入额,其首付款应于实际收到日确认收入的实现,余款在银行按揭贷款办理转账之日确认收入的实现。
(四)采取委托方式销售开发产品的,应按以下原则确认收入的实现:
1、采取支付手续费方式委托销售开发产品的,应按销售合同或协议中约定的价款于收到受托方已销开发产品清单之日确认收入的实现。
2、采取视同买断方式委托销售开发产品的,属于开发企业与购买方签订销售合同或协议,或开发企业、受托方、购买方三方共同签订销售合同或协议的,如果销售合同或协议中约定的价格高于买断价格,则应按销售合同或协议中约定的价格计算的价款于收到受托方已销开发产品清单之日确认收入的实现;如果属于前两种情况中销售合同或协议中约定的价格低于买断价格,以及属于受托方与购买方签订销售合同或协议的,则应按买断价格计算的价款于收到受托方已销开发产品清单之日确认收入的实现。
3、采取基价(保底价)并实行超基价双方分成方式委托销售开发产品的,属于由开发企业与购买方签订销售合同或协议,或开发企业、受托方、购买方三方共同签订销售合同或协议的,如果销售合同或协议中约定的价格高于基价,则应按销售合同或协议中约定的价格计算的价款于收到受托方已销开发产品清单之日确认收入的实现,开发企业按规定支付受托方的分成额,不得直接从销售收入中减除;如果销售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格低于基价的,则应按基价计算的价款于收到受托方已销开发产品清单之日确认收入的实现。属于由受托方与购买方直接签订销售合同的,则应按基价加上按规定取得的分成额于收到受托方已销开发产品清单之日确认收入的实现。
4、采取包销方式委托销售开发产品的,包销期内可根据包销合同的有关约定,参照上述1至3项规定确认收入的实现;包销期满后尚未出售的开发产品,开发企业应根据包销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款和付款方式确认收入的实现。
已销开发产品清单应载明售出开发产品的名称、地理位置、编号、数量、单价、金额、手续费等项内容,以月或季为结算期,定期进行结算,并在规定期限内向国税机关进行纳税申报、预缴税款。对不按规定定期结算、纳税申报和预缴税款的,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五)开发企业将开发产品先出租再出售的,凡将开发产品转作固定资产的,其租赁期间取得的价款应按租金确认收入的实现,出售时再按销售固定资产确认收入的实现;凡未将开发产品转作固定资产的,其租赁期间取得的价款应按租金确认收入的实现,出售时再按销售开发产品确认收入的实现。
(六)开发产品预租收入的确认。开发企业新建的开发产品在尚未完工或办理房地产初始登记、取得产权证前,与承租人签订租赁预约协议的,自开发产品交付承租人使用之日起,出租方取得的预租价款按租金确认收入的实现,承租方支付的预租费用同时按租金支出进行税前扣除。
第六章 其他业务的税务处理
第二十条 合作建造开发产品的税务处理。
开发企业以本企业为主体联合其他企业、单位、个人合作或合资开发房地产项目,且该项目未成立独立法人公司的,按下列规定进行处理:
(一)凡开发合同或协议中约定向投资各方分配开发产品的,开发企业在首次分配开发产品时,如该项目已经结算计税成本,其应分配给投资方(即合作、合资方,下同)开发产品的计税成本与其投资额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如未结算计税成本,则将投资方的投资额视同预售收入进行相关的税务处理。
(二)凡开发合同或协议中约定分配项目利润的,应按以下规定进行处理:
1、开发企业应将该项目形成的营业利润额并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统一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不得在税前分配该项目的利润。同时不能因接受投资方投资额而在成本中摊销或在税前扣除相关的利息支出。
2、投资方取得该项目的营业利润应视同取得股息、红利,凭开发企业的主管税务机关出具的证明按规定补交企业所得税。开具证明内容应包括投资方投资额、项目总利润额,投资方实际分得利润额。第二十一条 以土地使用权投资开发项目的税务处理。
(一)企业、单位以换取开发产品为目的,将土地使用权投资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按以下规定进行处理:
1、企业、单位应在首次取得开发产品时,将其分解为转让土地使用权和购入开发产品两项经济业务进行所得税处理,并按应从该项目取得的开发产品(包括首次取得的和以后应取得的)的市场公允价值计算确认土地使用权转让所得或损失。
2、接受土地使用权的开发方应在首次分出开发产品时,将其分解为按市场公允价值销售该项目应分出的开发产品(包括首次分出的和以后应分出的)和购入该项土地使用权两项经济业务进行所得税处理,并将该项土地使用权的价值计入该项目的成本。
(二)企业、单位以股权的形式,将土地使用权投资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按以下规定进行处理:
1、企业、单位在投资交易发生时,应将其分解为销售有关非货币性资产和投资两项经济业务进行所得税处理,并计算确认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
上述土地使用权转让所得占当年应纳税所得额的比例如超过50%,可从投资交易发生起,按5个纳税均摊至各的应纳税所得额。
2、接受土地使用权的开发方在投资交易发生时,可按上述投资交易额计算确认土地使用权的成本,并计入开发产品的成本。第二十二条 开发产品视同销售行为的税务处理。
开发企业将开发产品转作固定资产或用于捐赠、赞助、职工福利、奖励、对外投资、分配给股东或投资人、抵偿债务、换取其他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非货币性资产等行为,应视同销售,于开发产品所有权或使用权转移,或于实际取得利益权利时确认收入(或利润)的实现。确认收入(或利润)的方法和顺序为:
(一)按本企业近期或本最近月份同类开发产品市场销售价格确定;
凡签订合同或协议时销售价格低于最近一期销售价格表的,主管国税机关可要求开发企业说明情况,如不能说明情况或理由不充分的,一律应按最近一期销售价格予以调整收入。
(二)由主管国税机关参照当地同类开发产品市场公允价值确定;具体办法按照第九条第二款的规定确定。
(三)按开发产品的成本利润率确定。开发产品的成本利润率不得低于15%,由主管国税机关确定。
第二十三条 代建工程和提供劳务的税务处理
(一)开发企业代建工程和提供劳务不超过12个月的,可按合同约定的价款结算日或在合同完工之日确认收入的实现;持续时间超过12个月的,可采用完工百分比法按季确认收入的实现。
完工百分比法即是根据合同完工进度同比例确认收入和费用。完工进度可按累计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占合同预计总成本的比例、已经完成的合同工作量占合同预计总工作量的比例、测量已完成合同工作量等方法确定。
(二)开发企业在代建工程、提供劳务过程中节省的材料、下脚料、报废工程或产品的残料等,如按合同规定留归开发企业所有的,应于实际取得时按市场公平成交价确认收入的实现。
第七章 成本费用的扣除
第二十四条 开发企业在进行成本、费用的核算与扣除时,必须按规定区分期间费用和开发产品成本、开发产品会计成本与计税成本、已销开发产品计税成本与未销开发产品计税成本的界限。
第二十五条 开发企业在结算开发产品的计税成本时,按以下规定进行处理:
(一)开发产品建造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支出,当期实际发生的,应按权责发生制的原则计入成本对象;当期尚未发生但应由当期负担的,除税收规定可以计入当期成本对象的外,一律不得计入当期成本对象。
(二)开发产品必须按一般经营常规和会计惯例合理地划分成本对象,同时还应将各项支出合理地划分为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和共同成本。
(三)开发产品完工前发生的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和共同成本,应按配比原则将其分配至各成本对象。其中,直接成本和能够分清成本负担对象的间接成本,直接计入成本对象中;共同成本以及因多个项目同时开发或先后滚动开发而不能分清负担对象的间接成本,应按占地投影法、建筑面积法或概算法等方法计算分配。
1、占地投影法:指按已动工开发成本对象占地投影面积占开发用地总投影面积的比例进行分配。地价、拆迁费、广告费等应当按照本方法计算比例后予以分摊;
计算公式:某一成本对象应分配的成本=该成本对象占地面积÷全部成本对象占地总面积×应分配的开发成本。
对于分期开发的,首先按本期全部成本对象占地面积占开发用地总积面的比例进行分配,然后再按某一成本对象占地面积占期内全部成本对象占地总积面的比例进行分配。
2、建筑面积法:指按已动工开发成本对象建筑面积占开发用地总建筑积面的比例进行分配。前期费用、公共设施配套费、基础设施建设费等项目应当按照本方法予以分摊。
计算公式:某一成本对象应分配的成本=该成本对象建筑面积÷全部成本对象建筑面积×应分配的开发成本。
对于分期开发的,首先按本期全部成本对象建筑面积占开发用地计划建筑积面的比例进行分配,然后再按某一成本对象建筑面积占期内全部成本对象建筑积面的比例进行分配。
3、概算法:按期内某一成本对象概算收入(成本)总价占期内全部成本对象概算收入(成本)总价的比例进行分配。本方法仅适用于一次性开发或同一期内的成本分配。不能分清负担对象的间接成本,应按照各成本对象概算予以计算分配,再将其分入各成本对象。计算公式:某一成本对象应分配的成本=该成本对象概算÷期内全部成本对象概算×应分配的开发成本。
对于共同成本分摊一般应采用上述三种方法,企业采取特殊分配方法或对于特定项目不按上述方法分配的,需在申报前向主管税务机关备案,主管税务机关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其方法进行调整。4、直接成本包括建筑成本、销售收入提成、规费等项目。5、公司形象广告及不能分清负担对象的间接成本,应按照各项目工程概算予以计算分配,再将其分入各成本对象。
(四)计入开发产品成本的费用必须是真实发生的,除税收另有规定外,各项预提(或应付)费用不得计入开发产品成本。
(五)计入开发产品成本的费用必须符合国家税收规定。与税收规定不一致的,应以税收规定为准进行调整。
(六)开发产品完工后应在规定的时限内及时结算其计税成本,不得提前或滞后。如结算了会计成本,则应按税收规定将其调整为计税成本。
第二十六条 下列项目按以下规定进行扣除:
(一)已销开发产品的计税成本。当期准予扣除的已销开发产品的计税成本,按当期已实现销售的可售面积和可售面积单位工程成本确认。可售面积单位工程成本和已销开发产品的计税成本按下列公式计算确定:
可售面积单位工程成本=成本对象总成本÷总可售面积 已销开发产品的计税成本=已实现销售的可售面积×可售面积单位工程成本
(二)开发企业发生的应计入开发产品成本中的费用,包括前期工程费、基础设施建设费、公共配套设施费、土地征用及拆迁费、建筑安装工程费、开发间接费用等,应根据实际发生额按以下规定进行分摊:
1、属于成本对象完工前发生的,应按计税成本结算的规定和其他有关规定直接计入成本对象。
2、属于成本对象完工后发生的,应按计税成本结算的规定和其他有关规定,首先在已完工成本对象和未完工成本对象之间进行分摊,然后再将应由已完工成本对象负担的部分,在已销开发产品和未销开发产品之间进行分摊。
(三)应付费用。开发企业发生的各项应付费用,可以凭合法凭证计入开发产品计税成本或进行税前扣除,其预提费用除税收另有规定外,不得在税前扣除。
合法凭证是指填制内容、方式符合有关税收法规、财务会计制度规定的原始凭证,包括套印税务机关发票监制章的发票以及经省级税务机关批准不套印发票监制章的专业发票和财政部门管理的行政性收费收据以及经财政部门、税务部门认可的其他凭证(如工资单、领料单等)。
(四)维修费用。开发企业对尚未出售的开发产品和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或合同规定对已售开发产品(包括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进行日常维护、保养、修理等实际发生的费用,准予在当期扣除。
(五)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维修基金。开发企业将已计入销售收入的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维修基金按规定移交给有关部门、单位的,应于移交时扣除。代收代缴的维修基金和预提的维修基金不得扣除。
(六)开发企业在开发区内建造的会所、停车场库、物业管理场所、电站、热力站、水厂、文体场馆、幼儿园等配套设施,按以下规定进行处理:
1、属于非营利性且产权属于全体业主的,或无偿赠与地方政府、公用事业单位的,可将其视为公共配套设施,其建造费用按公共配套设施费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2、属于营利性的,或产权归开发企业所有的,或未明确产权归属的,或无偿赠与地方政府、公用事业单位以外其他单位的,应当单独核算其成本。除开发企业自用应按建造固定资产进行处理外,其他一律按建造开发产品进行处理。
(七)开发企业在开发区内建造的邮电通讯、学校、医疗设施应单独核算成本,按以下规定进行处理:
1、由开发企业投资建设完工后,出售的,按建造开发产品进行处理;出租的,按建造固定资产进行处理;无偿赠与国家有关业务管理部门、单位的,按建造公共配套设施进行处理。
2、由开发企业与国家有关业务管理部门、单位合资建设,完工后有偿移交的,国家有关业务管理部门、单位给予的经济补偿可直接抵扣该项目的建造成本,抵扣的差额应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
(八)开发企业建造的售房部(接待处)和样板房,凡能够单独作为成本对象进行核算的,可按自建固定资产进行处理,其他一律按建造开发产品进行处理。售房部(接待处)、样板房的装修费用,无论数额大小,均应计入其建造成本。
(九)保证金。开发企业采取银行按揭方式销售开发产品的,凡约定开发企业为购买方的按揭贷款提供担保的,其销售开发产品时向银行提供的保证金(担保金)不得从销售收入中减除,也不得作为费用在当期税前扣除,但实际发生损失时可据实扣除。
(十)广告费、业务宣传费、业务招待费。按以下规定进行处理:
1、开发企业取得的预售收入不得作为广告费、业务宣传费、业务招待费等三项费用的计算基数,至预售收入转为实际销售收入时,再将其作为计算基数。
2、新办开发企业在取得第一笔开发产品实际销售收入之前发生的,与建造、销售开发产品相关的广告费、业务宣传费和业务招待费,可以向后结转,按税收规定的标准扣除,但结转期限最长不得超过3个纳税。
新办开发企业是指2006年1月1日后依法设立的内资房地产开发企业。
(十一)利息。按以下规定进行处理:
1、开发企业为建造开发产品借入资金而发生的符合税收规定的借款费用,属于成本对象完工前发生的,应配比计入成本对象;属于成本对象完工后发生的,可作为财务费用直接扣除。能直接归属于某一成本对象的,应直接计入该成本对象;属于不同成本对象共同负担而不能直接归属于某一成本对象的,按概算法在期内各成本对象按比例进行分配。
2、开发企业向金融机构统一借款后转借集团内部其他企业、单位使用的,借入方凡能出具开发企业从金融机构取得借款的证明文件,其支付的利息准予按税收有关规定在税前扣除。
3、开发企业将自有资金借给全资企业(包括分支机构)和其他关联企业的,关联方借入资金金额超过其注册资本50%的,超过部分的利息支出,不得在税前扣除;未超过部分的利息支出,准予按金融机构同类同期贷款基准利率计算的数额内税前扣除。
4、在建成本对象发生非正常中断、且中断时间连续超过3个月的,应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书面报告,其当应分摊的借款费用不入该成本对象,可作为财务费用直接在当期税前扣除。
(十二)土地闲置费。开发企业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进行房地产开发的,必须按照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约定的土地用途、动工开发期限开发土地。因超过出让合同约定的动工开发日期而缴纳的土地闲置费,计入成本对象的施工成本;因国家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而形成的损失,可作为财产损失按税收规定在税前扣除。
(十三)成本对象报废和毁损损失。成本对象在建造过程中如单项或单位工程发生报废和毁损,减去残料价值和过失人或保险公司赔偿后的净损失,计入继续施工的工程成本;如成本对象整体报废或毁损,其净损失可作为财产损失按税收规定扣除。
(十四)折旧。开发企业将开发产品转作固定资产的,可按税收规定扣除折旧费用;未转作固定资产的,不得扣除折旧费用。
第八章 税源管理
第二十七条 对开发企业涉税信息的采集。
(一)国税机关要加强与国土局、工商局、地税局、开发办、规划局、房产局、银行、媒介等部门建立联系制度,定期采集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相关信息,用于核对纳税人所报资料。
1、从城市综合办公室取得房地产企业的立项项目及立项时间、竣工时间等信息。
2、从国土资源局取得开发企业的土地使用情况及使用面积,土地的用途、动工开发期限、土地出让金付款等信息。
3、从规划管理局取得开发企业房屋规划面积、施工时间等信息。
4、从房产管理局取得开发企业的可售房屋建筑面积信息和房屋预售面积、房屋已售面积等信息。
5、从工商部门取得开发企业办理营业执照的情况。
6、从地税局取得开发企业营业税计税收入信息和施工企业的纳税信息。
7、从银行和金融机构取得开发企业收取的个人银行按揭贷款购房情况、开发企业银行资金等信息。
8、从媒体机构取得开发企业发布的楼市开盘广告和房屋价格等信息。
(二)由市州国税局统一进行采集工作的,由市州国税局将采集的信息整理后逐级分发至主管国税机关,主管国税机关利用涉税信息,全面分析辖区内开发企业的经营情况,为税收管理员实施税源监控提供信息支持。
第二十八条 开发企业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和滚动开发性及生产周期长、投资额大等行业特点,并且财务核算的专业性较强。主管国税机关应遵循属地管理与专业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实行集中管理,专人负责。
(一)税收管理员在日常征管中必须及时收集开发企业的各类信息资料并进行认真整理、归档,应收集和整理的信息资料包括:
1、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的开发企业应申报资料;
2、各职能部门、媒体和网站公布的开发企业相关信息;
3、主管国税机关从外部收集和取得的涉税信息;
4、企业税款缴纳和以前稽查评估信息等。
(二)税收管理员每季度要深入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施工现场,掌握开发项目的经营情况并做好工作日志。
(三)税收管理员应分户建立《房地产开发企业所得税税源跟踪管理档案》(附件四1-3),详细记录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经营地址、注册资本、开发项目、可售面积、完工进度、预售收入、应预征税款、入库税款、工程完工结算等情况。
第二十九条 主管国税机关应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实行税源监控,掌握开发项目的整个开发流程,实施动态管理。
(一)对开发项目开工前进行监控。在开发项目开工前,税收管理员应督促开发企业上报第十一条所列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掌握开发企业的基本情况、开发项目规划、建房的方式、主要材料供应方情况、与建筑公司的承包合同、销售方式、开发项目的名称、开工建设时间、开工建设地点、预计竣工时间、项目总投资数目、借款情况和工程总预算等,从总体上掌握整个开发工程的概况,为后期的税源监管打下基础。
(二)对未完工开发产品预售的监控。开发企业取得房屋预售许可证后,税收管理员应督促开发企业按月向国税机关完整填报《产品销售收入明细表》,掌握开发企业的每个开发项目预售收入申报情况,将开发企业当期申报的预售房款收入与房产部门网上公布的预售信息相比对,看有无隐瞒预售收入的情况。将开发企业预售广告上公告的销售价格与企业申报的单位价格进行对比,看有无价格不实的情况。
(三)对完工开发项目结转销售的监控。税收管理员要随时关注开发企业竣工交付备案的办理情况,并实地调查开发产品的投入使用情况,及时掌握开发产品是否已完工。应督促开发企业结转销售收入,计算实际销售毛利额与其预售收入毛利额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严格从税收角度规定开发产品的完工标准,以保证国家税收不流失。
(四)对完工开发项目销售的监控。开发企业完工后,税收管理员应督促开发企业按月上报《产品销售收入明细表》和税务鉴定报告,将开发企业当期申报的销售收入与房产部门网上公布的销售信息相比对,看有无隐瞒销售收入的情况。将从金融机构取得的开发企业销售开发产品的付款信息,监控开发企业收入情况,防止企业转移销售款项和推迟申报收入。
(五)对完工开发项目成本的监控。开发企业完工后,税收管理员应督促开发企业上报《完工对象成本统计表》,审核企业是否在结转销售收入的同时,按规定结算开发项目的计税成本,有无多列成本的情况,必要时应当核实其合法凭据的真实性。
(六)对房地产开发项目定期巡查监控。主管国税机关应组织人员深入到开发工地和销售地点了解工程进度和销售情况,并结合《产品销售收入明细表》进行核实,保证税款的及时足额入库。
第三十条 主管国税机关要把开发企业列入每汇算清缴申报审核的重点,审核人员应认真审核开发企业的申报资料,及时掌握企业征管情况。
第三十一条 对开发企业和以销售(包括代理销售)开发产品为主的企业不得给予新办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严格各项所得税前扣除的审批和备案管理。
第三十二条 各市州级国税机关应于每年5月30日前向省局报送《房地产开发企业所得税征管情况统计表》(附件五)及房地产税源管理工作总结报告。
第九章 评估检查
第三十三条 主管国税机关每年应根据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纳税申报信息、行业平均指标和部门涉税信息,对开发企业营业收入、成本费用和应纳税额进行全面评估分析。
第三十四条 主管国税机务应通过对典型企业的座谈和调查,加强对开发行业评估指标的分析研究,不定期发布开发行业的纳税评估指标预警值(正常值、上限和下限),有效地指导纳税评估工作。第三十五条 对开发企业实施纳税评估的主要内容:
(一)审核开发企业未完工产品的预售收入是否申报准确。
1、企业取得的预售收入是否按本办法规定的预计毛利率计算当期毛利额,扣除相关的期间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后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申报缴纳了企业所得税。
2、通过对开发企业销售中心记录的预售金额与企业财务账簿及纳税申报表所列数额进行比较,看有无账实不符的情况。
(二)审核开发企业的销售收入是否申报准确。
1、抽取部分购房客户资料,开展外围调查,通过电话联系或走访,检查开发企业开具的发票(或收款收据)是否存大头小尾或不入账等问题。
2、审核开发企业附属设施的销售情况,检查企业有无附属设施销售收入不入帐的问题。
3、将从地税部门取得的开发企业营业税计税销售收入,与企业申报的企业所得税收入进行比对,看是否一致。
(三)审核开发企业的生产成本是否真实、合理。
1、审核建筑施工单位报送的工程预算书,查其申报的施工成本与预算书的差异情况,分析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审核成本费用的相关合同与结算发票是否一致,与资金的流向是否一致,有无虚列成本费用的问题。
2、审核开发企业完工产品与未完工产品的成本计算是否正确,对共同成本以及因多个项目同时开发或先后滚动开发而不能分清负担对象的间接成本,是否按照配比原则进行了分摊,特别是前期工程费、基础设施建设费、公共配套设施费、土地征用及拆迁费、建筑安装工程费、开发间接费用等费用,是否按规定计入了开发成本。
3、审核当期申报扣除的已销开发产品的计税成本,是否按当期已实现销售的可售面积和可售面积单位开发成本计算确认。可售面积单位开发成本的计算是否准确,已实现销售的可售面积是否真实。
(四)审核开发企业税前列支的各项费用是否真实、合理。
1、审核有关费用如广告费、业务宣传费、业务招待费和借款利息等是否超过规定标准列支,是否将取得的预售收入也计入了广告费、业务宣传费、业务招待费等三项费用的计算基数。
2、审核是否将应计入开发成本的支出计入期间费本。
(五)审核开发企业是否存在关联交易。
1、开发企业是否存在关联方企业,购进材料或与建筑施工企业的关联交易是否按规定价格进行结算。
2、审核开发企业向关联企业的借款是否超过注册资本的50%。第三十六条 税收管理员在纳税评估中如发现纳税人存在重大疑点或存在关联交易并转移利润情况的,应移交稽查部门或反避税部门立案查处。第三十七条 主管国税机关每年应对开发企业开展一次日常检查,强化对开发企业的征管。
第十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八条 纳税人违反本办法规定的,主管国税机关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的相关规定处理。第三十九条 各级国税机关应按本办法加强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日常监控管理,对未按规定进行监控管理,造成国家税收流失的,按照《湖北省国税系统税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实施办法》的规定进行处理。
第十一章 附 则
第四十条 本办法未明确的有关应税收入和税前扣除的确定,应依据有关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四十一条 本办法自2006年1月1日起执行,此前没有明确规定且尚未进行处理的税务事项,按本通知执行。第四十二条 本办法由湖北省国家税务局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