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律师服务与现代企业知识产权风险防范研究
律师服务与现代企业知识产权风险防范研究
摘要 当今企业竞争已经呈现国际化、立体化、垄断化、两极化的趋势。面对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企业知识产权风险,常使企业家们忐忑不安,束手无策。那么企业对知识产权风险如何进行有效防范呢?律师在风险防范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呢?本文拟把律师服务与现代企业知识产权风险防范进行挂钩,找到两者的契合点,在改革律师服务的传统模式,拓展服务空间的基础上帮助企业更好地解决所面临的知识产权风险问题。
关键词 知识产权风险防范意识律师服务
一、企业知识产权法律风险防范的重要性
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围绕专利、版权、商标等知识产权问题和标准的国际纠纷接连不断。从海信商标被抢注、台积电起诉中芯国际,到震惊业界的思科起诉华为案,再到被寄予厚望的贵州微硬盘遭到日立起诉,跨国巨头们设下的种种知识产权陷阱让中国企业付出了昂贵的代价,并且已经敲响了未来中国经济安全的警钟[1]。据不完全统计,中国企业在应对外企提起的知识产权诉讼中最后胜诉的屈指可数。知识产权诉讼已经成为中国企业的“软肋”。知识产权是企业竞争力的发动机,也因此极易成为企业利益冲突的焦点和纠纷的导火线。在这样的情况下,该如何保证企业充分利用知识产权这一武器参与市场竞争,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的同时又不侵犯其他企业的知识产权,已是摆在我国企业面前无法回避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企业学习和掌握知识产权知识已迫在眉睫。若想在国际商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品牌、专利技术。“走出去”的中国企业要充分了解和掌握竞争对手及其所在国同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和法律法规,掌握国外知识产权专利诉讼的游戏规则。知己知彼,方能在诉讼中游刃有余。
二、我国企业知识产权风险防范的现状
对中国企业而言,无论是已经跨出国门的百强企业还是规模有限的中小企业,无论是中央企业还是地方企业,无论是公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离不开法律规则限制这个基本底线,因为任何一个企业总是处在一个既定的法律环境中,当然也就离不开对法律风险的防范和控制[2]。相对于法律风险,大多数中国企业家都对商业风险比较敏感,对企业法律风险及其防范还不够了解。2005年我国出口企业遭遇的技术壁垒达到50%以上[3],2006年我国审结涉外知识产权民事案件比上年增长52.16%。中国加入WTO以来,关于知识产权纠纷的案件每年都在迅速增长,中国企业为此支付的赔偿金额已经超过10亿美元。有些纠纷对有关产业甚至形成毁灭性打击
[4]。国内企业间的知识产权纠纷也逐年增加,2005年,中国各级法院一审审结知识产权民事案件1.2万余件,较2004年同比增长45.5%[5]。目前,国内80%的知识产权侵权案件的受害者是国内企业。通过以上的数据材料可知,我国企业在知识产权风险控制上的现状不容乐观,本文认为其原因主要有:
1.由于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观念落后,防范法律风险的意识不强,自己不具备处理法律问题的能力也不寻求律师帮助。没有充分意识到加强企业法律风险分析和防范的重要性。大部分 企业没有建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内部制度建设、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善。未形成有效的管理制度,特别是有关知识产权的归属和对发明人的激励机制等都无明确的规定,容易造成知识产权纠纷和挫伤积极性[6]。在生产经营中遇到法律风险时经常不知所措“,病急乱投医”,最后致使法律风险加大、损失扩大。
2.由于广大法律服务人员未很好地系统研究企业面临的知识产权风险,服务的项目少,缺乏专业化和系统化。大多数律师仅仅为企业提供事后救济服务,成为专业“讼师”,不具备专业性、全面性和系统性;没有专业人士对企业进行很好的知识产权风险教育与引导,企业因此就不会
认识到知识产权法律风险的严重性;企业缺少强有力的对知识产权风险研究专业的法务人员。虽然在几年前已经开始建设企业法务制度,尤其是首先在中央企业和大型国有企业中建立法务制度。但企业法务还仅仅是企业的一个很弱的部门,远远不如国外企业实施的“首席法务官”制度[7]。
3.政府引导、支持力度不足。国务院国资委2006年6月6日发布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指导中央企业结合国内外风险管理经验和央企管理实践,强化风险管控工作[8]。针对民营企业集团高速发展管控中出现的突出问题,2007年全国工商联也发布《关于指导民营企业加强危机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用以指导民营企业增强危机意识,开展和加强危机管理工作,建立防范风险的危机预警机制和用于解决危机的应急处理机制,提高危机防范与危机化解的能力和水平[9]。但整体观之,各级领导特别是经济主管部门对企业各类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比较重视,对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建设关注很少,各类文件对如何支持企业建立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工作提及不多,缺乏必要的宣传和引导,全社会重视、支持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工作氛围、工作机制尚未形成。
三、律师在企业知识产权风险防范中的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以及中国加入WTO的大背景下,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范机制不再仅仅是适应中央企业改革发展和加强国有资产监管要求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而是各类企业、组织都必须学习,必须熟知的一门课程。那么如何完成这样一项重要工作,如何结束这门课程呢?本文认为,在这之中必须重视发挥企业法律顾问的重要作用。
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建设要形成由企业决策层主导、企业总法律顾问牵头、企业法律顾问提供业务保障、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法律风险责任体系。要通过规章制度来规范各部门、各岗位在法律风险防范中的职责,共同对法律风险实行全程监控和管理。通过识别和评估法律风险,来确定对法律风险的应对措施并组织实施[10]。从宏观层面看,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远未形成,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和观念亦尚未普遍形成;从微观层面看,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很薄弱,从观念、制度、人员到基础设施都亟待加强。那么律师在这一观念与制度改革过程中,具体应该承担哪些职责呢?
在企业风险投资过程中,律师的主要任务主要表现在:为企业正确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对企业重大经营决策提出法律意见;起草或者参与起草、审核企业重要规章制度;管理、审核企业的各类合同,参加重大合同的谈判;参与企业分立、合并、破产、解散、投融资、担保、租赁、产权转让、招投标及改制、重组、上市等重大经济活动;了解核心技术成果的权属关系是否清晰;技术转移法律手续是否完备,企业过去的融资、债务和资信状况,拥有专利、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情况和保护范围,以及过去的案件诉讼情况等,以尽可能发现投资对象潜在的法律风险。以优质的服务推动企业知识产权风险防范机制建设。当发现目标企业存在重大法律风险时,律师所承担的任务就是如何找到方便有效的解决措施。一个好的律师不仅要能够发现风险,而且还要尽可能地找到消除风险的办法。一个好的律师善用谋略,是企业家的参谋、是企业防范法律风险的军师、是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的“保健大夫”。由于企业法律风险的防范和控制伴随在企业生产与经营的全过程,需要在风险产生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多管齐下,全面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并且事前和事中的防范控制比事后的救济更为重要。这好比上医医无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的道理,一流律师作军师(事前预警),二流律师作良师(事中防范),三流律师作讼师(事后维权)。企业
在出现重大法律风险时聘请律师无疑是患者请扁鹊疗病,但企业更需要好的律师作为法律顾问为自己的企业时常体检,防微杜渐,化风险于无形[11]。
除了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外,公司律师和总法律顾问还要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为企业做好有关法律风险的防范,填补经营管理中的漏洞,防止和减少企业法律诉讼纠纷,从而增强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12]。正是由于律师在防范企业知识产权风险上的重要地位,中国现代
企业理应以推行企业律师与法律顾问制度为契机,强化企业知识产权法律风险防范体系建设,减少投资风险,降低损耗,提高企业竞争力。
四、提高企业知识产权风险防范的措施
事后救济不如事中救济,事中救济不如事前防范。但是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的法务部门始终活动在企业生产经营之外,以事后的法律诉讼服务为主。这种被动的、局部的、事后的救济服务是企业知识产权风险防控的下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予以革新。笔者主张对企业知识产权法律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控制,将风险控制前移,使得企业法律工作从以事后救济为主向以事先防范为主转移;使得企业法律工作贯穿到企业不同部门、不同岗位以及不同业务流程中,真正做到未雨绸缪,运筹帷幄而决胜千里,实现自身价值以及企业利益的最大化。所以,笔者认为律师在这一体制改革过程中应当做到如下几点:
1.律师可以通过开展培训,举办讲座等形式培养、提高企业领导层的法律思维和知识产权法律风险防范意识,强化企业员工的法律意识和建立依法经营的企业文化,以便更好地帮助整 个企业树立法律风险防范意识。因为风险的防范及管理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企业工作人员的素质提高,才能充分有效发挥知识产权风险的防范及管理体系的作用。
2.律师要协助企业建立健全企业知识产权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在企业内部比如制定保密制度、与技术人员签订保密协议、知识产权协议、采取保密措施等。在这一过程中重点是建立和健全企业的规章制度和业务流程,企业的规章制度和流程的建立,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符合公司章程。这要求律师应深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去,根据自身参与市场竞争的内外部环境,对涉及知识产权法律风险的重要事项,以企业规章制度的形式对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补救作出明确规定,保证企业重要事项有章可循,杜绝因规章制度不健全引发法律风险。另外,应遵守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和中国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防止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发生,从而避免相应的法律风险,同时企业也应对来自外部的侵权行为积极应对,可以通过向有关行政机关举报非法行为,或向法院提起诉讼。
3.律师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企业知识产权法律风险进行诊断和评估。企业在不停地发展,企业所处的环境也在不断地变化,故而不能期望于一劳永逸,仅仅进行一次评估和治理就能解决问题[13]。一个负责任的顾问律师会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企业的全部或者某一领域的业务进行审查,预测潜在的法律风险,提出排除风险的方案,从而提高企业内部运营效率,减少企业违规操作和诉讼案件的发生。对于在诊断中发现的重大潜在损失,非要经过诉讼或仲裁才能够救济的,要及时立案,把企业损失降到最低。适时进行法律诊断是企业防范法律风险的有效手段。
4.律师应协助企业收集、研究法律风险案例。企业应当多方面收集国内外企业案例。从有效识别、评估、防范法律风险且取得重大效益的案例中学习经验;从忽视法律风险管理并遭受重大损失的案例中汲取教训。
参考文献:
[1]吴红.知识产权诉讼———中国企业的“软肋”[J].企业活力,2006,(4):34.[2]郭平珍,张继昕.律师事务所应该成为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和控制的专业机构
[EB]..2007-08-02.[3]2006年中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状况[EB].http://.2007-03-02.[4]知识产权诉讼:中国企业昂贵的一课
[EB].http://.cn/2008/04/***7.shtml 2008-4-15.[9]全国工商联办公厅.关于指导民营企业加强危机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
[N].http:///govmach/xgsl/atts/2333-7571.doc2007-02-24
[10]黄淑和.进一步加强中央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建设———在中央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建设工作会议暨总法律顾问培训班上的讲话(摘要)[J].上海企业,2006,(8):58.[11]蒙茂国.顾问律师是企业防范法律风险的军师[EB].http://.2008-10-26.[12]第七届中国律师论坛分会场.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与控制暨2007(第二届)公司律师与企业法律顾问年度峰会
[EB].http:///html/2007-6-26/2007626162428.htm.2
007-06-26.
第二篇:律师执业风险与防范[推荐]
律师执业风险与防范
律师更多的时候要先保护好自己,才能做好当事人权利的捍卫者。但这绝非易事。
现行各种规范和行业规则对律师的约束很多,其实这是有利于律师业形成一个严谨的事业,只有这样,才更加能取得当事人的信任,取得社会对律师业的高度信任、高度认同和高度尊敬。
一、风险
1、刑事责任:
1)、《刑法》第306条 在刑事诉讼中,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毁灭、伪造证据,帮助当事人毁灭、伪造证据,威胁、引诱证人违背事实改变证言或者作伪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提供、出示、引用的证人证言或者其他证据失实,不是有意伪造的,不属于伪造证据。第307条 以暴力、威胁、贿买等方法阻止证人作证或者指使他人作伪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帮助当事人毁灭、伪造证据,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司法工作人员犯前两款罪的,从重处罚。
2)偷税罪。
3)泄露国家机密罪。散布、遗失材料
4)私分国有资产罪。国企改制中,律师参与
5)行贿罪。与法官间多发
2、民事责任
1)工作失职造成当事人损失的赔偿。
2)对法律问题理解的偏差,造成错误
3)专业化程度低,不可能全知全能,造成风险
3、行政责任
因律师本身的职业风险大,行政主管部门反而宽容一些,所以实际上行政责任相对小些。
4、行业处分风险
5、个人人身安全
有的素质较的当事人、或对方当事人,可能会发生肢体冲突。
6、执业声誉、道德评价的风险
二、风险形成原因
1、职业性质
律师职业处于是非、矛盾、漩涡的中心。
2、职业歧视
公、检、法、党政部门对律师的态度是---自尊而又自卑。他们认为律师唯利是图,而自己有一种职业优越感;他们从来不把律师当作“法律职业共同体”的一员,这只是律师一厢情愿;他们对律师采取的是机会主义心态---趋利避害;他们常常可能对律师进行职业报复,行使对律师的“合法伤害权”。
这种职业歧视无法消除,只能化解。
3、当事人素质与他所处环境
个人客户特别是素质低的个人客户,极容易与律师间产生纠纷;越大的客户特别是企业客户,不容易发生
麻烦。
另当事人有时的处境十分悲惨,仇恨社会,容易成为与律师矛盾的导火索。
4、收费混乱引起
协商收费,容易引起争议。
5、市场环境的混乱
法律工作者、退休的法检人员等,扰乱法律服务市场秩序,导致当事人与律师间存在误解产生矛盾。
三、风险防范
1、低调做事,平和做人。保持风度,得饶人处且饶人。对公检法及同行的尖锐表现只会损害自己形象。
2、严格把握自己的底限。包括道德底限、执业底限等,绝不对案件结果轻易承诺。是在对证据的搜集、对证人的辅导方面,千万千万把握好底限。
3、与公、检、法工作人员间应把握如下准则:对事不对人,就事论事;礼节周到,态度诚挚;得理之时,适可而止,把道理讲透则已。针对“滑、拖、耍”等行为,书生意气不足取,要适用示弱和示强。
4、避免与当事人之间风险的做法:只做一般代理,要求当事人出庭;适当时候签订“风险告知书”“备忘录”;多强调不利因素,不断传达可能败诉的信息,防止裁判结果对当事人造成过度刺激;不与当事人交朋友,神秘感产生威信;始终以适当形式表示对当事人的关注,主动打电话报告情况。
5、收费中的风险避免:不要过度承诺,特别不能轻易答应当事人搞定法院的要求;对单位客户尽可能是提供收费表作为自己收费的依据。
6、不要贬低同行。“狗咬狗,一嘴狗毛”,说人是非者,必定是非人。
7、构建关系网,为自己提供保护。律师的渗透力是很强的,灵活建立社会关系网络,以备不时之需。掌握人际关系生态循环,“烧热灶”成本高,“烧冷灶”成本低。
8、心理控制在实务中的适当应用。实践中好好总结并提高这方面的能力。
第三篇:浅谈律师解析房地产企业法律风险与防范
浅谈律师解析房地产企业法律风险与防范
房地产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来自于自身,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正是自己对法律风险的防范意识不强。许多房地产企业往往把法律风险与法律纠纷混为一谈,轻视事前及事中的法律风险防范,只重事后法律纠纷解决,而事前防范往往比事后处理更重要。
一、房地产企业法律风险的主要表现
(一)房地产企业在内部管理中的法律风险
房地产企业内部法律风险,是指由于房地产企业内部管理不当而引发的法律风险。首先,房地产企业管理者缺乏法律风险防范意识的风险。许多房地产企业负责人及管理者没有法律风险防范意识,往往要等到发生法律纠纷之后才想到找律师代理诉讼。有的房地产企业即使聘请律师担任法律顾问,但是很大程度上只是把顾问律师当作“花瓶”角色,重大决策及管理过程并不让律师参与,没有让顾问律师产生其管理和防控法律风险应有的效用。其次,房地产企业法律风险防控制度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企业公章管理不规范,乱盖公章可能给房地产企业带来麻烦;合同签订与管理不严格,未建立档案管理制度,重要法律文件散落于角落或者没有存档而丢失,发生法律纠纷时无据可查,最终因证据缺失承担败诉风险;人力资源管理上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不依法缴纳社会保险,面临违法用工赔偿的法律风险,还有用人不当导致管理失误的风险等。
(二)房地产企业在签订和履行合同中的法律风险
房地产开发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签订和履行好各种合同。合同签订中的法律风险较多。首先,合同签订中对方预埋对房地产企业不利的内容的法律风险。合同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意味着潜在的利益或者损失,因此,草拟合同时双方均会小心谨慎和深思熟虑。但是由谁草拟合同谁就占据主导地位,律师提醒房地产企业千万不要为了节省律师费而简单参照各类格式文本或者简单按照对方的范本订立合同,因为任何一方在草拟合同时均尽可能写清楚自己有利的条款,而尽可能给对方增加不利的条款,有时为了在合同谈判中对自己有利,草拟合同的一方往往还尽可能采取比较隐蔽的表述规范和限制对方的权利,增加其义务。虽然在谈判时可以提出来修改,但是增加谈判的难度,有的内容认为是小问题而忽略;有的内容因为碍于情面羞于启齿;有的内容大而化之麻痹大意;有的内容可能因为疏忽而没有发现风险,又是再精明的高手也很难将对方预埋的地雷完全排除,即使排除也无法掌握主动。
其次,合同主体不适格的法律风险。合同当事人主体合格,是合同有效成立的前提条件之一。作为房地产开发一方要具备房地产开发资质并办理相关手续,对外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房地产项目应当是经依法批准的合法项目,如果项目不合法可能导致对外所签订的合同无效。另一方面,合同的相对方也应当具备民事主体资格,比如作为建筑施工企业要具备相应建筑资质及独立法人资格,避免挂靠或借用资质承包施工情况,尤其是一些个人假冒建筑公司,私自雕刻具有资质的建筑公司的公章从事承包活动,可能导致合同无效而引起纠纷或者诉讼的法律风险,房地产开发企业要认真核实,否则出现工程质量或者施工纠纷时无法保障自身合法权益。
再次,合同内容不完整及表述不规范的法律风险。实践中许多房地产企业往往简单使用有关部门制定的或者从网络上下载的格式合同文本,不认真理解和审查合同内容而导致意思表示不真实的法律风险。这些格式合同无法将房地产领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囊括进去的,一般都过于笼统,很难切合实际,不易操作;还有对合同内填写不完整,实践中常出现应填写内容的横线处空白、日期空白等情况,因合同一式几份,空白处很容易自行添加内容,为日后纠纷埋下隐患。对违约条款约定过于笼统,违约金具体数额或者计算方法不具体,缺乏可操作性,一旦发生争议,没有违约赔偿的标准。
(三)房地产企业面临行政上的法律风险
由于房地产法律体系建设不完善、房地产立法相对滞后,政府对房地产行业开发的行政干预较大,从土地价格、银行信贷利率等主要环节都由政府来把控,由此给房地产企业的开发运营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有的地方领导的指令常常比政策、法律规定更具效力,而且朝令夕改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这就给房地产企业的开发带来了无法估量的风险。比如对于城市规划区内的集体土地,应在政府部门征为国有土地并已对土地上的附着物补偿安置后才能出让,而且该笔补偿费用依法应由政府支付,但是政府往往会在出让土地时附条件转嫁给房地产开发企业,附着物拆除补偿问题也往往由房地产开发企业想办法处理;还有受让土地四至界限不明确或者重叠的风险,虽然法律法规规定国土部门出让土地必须是“净地”,禁止“毛地”出让,但是实践中所出让的土地基本上都是无法干干净净的,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存在,尤其是由于土地四至界限是用坐标定位,实际丈量中差距较大,四至界限重叠及面积不足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产生的纠纷及法律风险较大;还有政府城镇规划变化也可能给房地产企业带来法律风险,政府出让土地的时候承诺的土地容积率、周边交通环境、公共设施等可能因领导变化或者领导意志的变化而变化,一旦满足不了房地产事先规划,则直接给房地产开发造成较大影响。还有政府不断升级的楼市调控风险,你不知道政府下一步会出台什么限制性政策,我国房地产行业没有什么市场规律可循,政府的把控力度直接影响房地产市场走势,房地产企业只有提心吊胆的被政府宏观调控牵着走,给房地产企业带来不确定性的风险。
(四)房地产企业在商品房销售中的法律风险
我国实行严格的商品房销售管理制度,房地产开发企业不能随心所欲的销售商品房。近些年,国务院及建设主管部门连续出台商品房销售限制政策与措施,如果违规销售,逾越红线,房地产开发企业可能受到严厉的处罚,如果违反法律销售,企业可能承担经济处罚责任,负责人甚至面临刑事法律责任的严重后果。首先,房地产开发企业在进行商品房广告宣传时,公告内容必须真实、合法、科学、准确,即使为了吸引购房者关注,也不得欺骗和误导公众。其次,未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的,不得进行商品房预售。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面临被确认无效的法律风险。实践中大部分房地产开发商均在未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的情况下,为了吸收资金,以收取定金或预订款的名义预售商品房,与买受人签订《认购协议书》,此时收取费用法律风险巨大,房地产开发商及其负责人可能面临行政、经济处罚甚至刑事处罚的危险。对房地产开发企业未取得预售许可证而非法预售或变相预售的,房地产管理部门可以依法进行查处,责令其限期整改;对拒不整改的,要从严查处,直至取消开发企业资质。如果未完善相关手续而预售收取预售款,根据2011年1月4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规定,房地产开发中如果未完善相关手续而预售收取预售款,不具有房产销售的真实内容或者不以房产销售为主要目的,以返本销售、售后包租、约定回购、销售房产份额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罪。
二、房地产企业法律风险防范
房地产开发风险无处不在是正常的,关键要正确把握和掌控风险,不出现系统性偏差和原则性风险,这需要必要的风险防范手段和措施。
(一)加强内部管理,自觉守法、诚信经营,强化房地产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意识
树立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理念,加强房地产企业风险防范制度流程建设。古人有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防风险比处理风险所花代价要小得多。房地产企业管理人员树立法律风险防范理念是企业风险管理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建立和完善内部风险评估机制和风险防控机制,构筑房地产企业内法律风险的内控防火墙。加强对企业员工的房地产法律风险知识培训,教育企业员工自觉学法、模范守法,使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熟悉掌握与房地产相关的法律知识,树立诚信守法、依法经营的观念,不断提高依法管理的水平;加强规范化开发过程的监管,从土地的取得直至房地产销售、租赁、工程管理、客户服务、物业管理等方面逐一实行严格的风险管理,最大限度的发挥法律风险防范的效用,为企业的盈利避免额外的损失。
(二)高度重视合同的签订与管理,避免房地产企业合同纠纷
房地产开发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要以合同管理为中心,建立合同管理及履约责任制;建立完备的合同签订、交底、履行管理制度,确保合同签约与履行质量。起草合同时要学会从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的角度研究合同的每一个条款,对合同可能遇到的风险因素有全面深刻的了解。合同是比较严谨的法律文书,应当注意用词严谨,不要在合同中用模棱两可的词句或多义词。完善的合同可以防止或减少争议,从而减少费用,如果在合同中没有严密的表达,很可能给合同履行或者索赔留下隐患。尤其要认真审查和确定《商品房买卖合同》条款,商品房销售过程中的商品房买卖合同直接关系到房屋买卖的顺利进行,有的开发商不经过律师审查随意起草合同,或者简单使用主管部门提供的格式合同,或为迅速成交将一些不切实际的承诺作为合同条款,还约定一些极易产生歧义的条款,导致开发商在合同履行过程中极为被动,也为以后产生纠纷埋下了很大的隐患。要建立和完善档案管理制度,对重要法律文件统一归档管理,合同最好多备份,必须由专人负责登记、保管,不要发生合同遗失或者找不着最后上对方牵着走的风险。
(三)增强服务意识,加强房地产企业品质控制
只有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水平,才能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客户的信赖,从而赢得市场,这是市场的要求。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管理和服务是相辅相成的,只有规范的管理才能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同时服务意识的提高又有利于管理水平的提高。房地产企业尤其要加强企业品质控制,品质控制是提供优质商品房所必须的优良的规划设计、建筑施工和细致的服务等一系列活动。房地产企业要建立专门的品质控制机构,制订严格统一的系统化质量标准和管理体系,负责设计、施工、验收交付、客户服务等各环节的全面质量监督、检查和管理,严肃建筑物验收标准的执行,不断提高客户服务质量。
第四篇:刑事诉讼律师的风险与防范
刑辩律师执业风险与防范
[内容摘要]由于受法律传统的消极影响、民众法治意识的淡薄、立法的不完善等因素的存在,刑辩律师的生存环境并不理想,执业权利并未得到有效保障,严重影响了刑辩律师执业时的独立性和有效性。刑辩律师应当清醒评估自己的执业风险,采取有效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
一、刑辩律师执业风险来源
(一)当事人
国外有句老话“律师最大的敌人是当事人”。来自被告人、委托人的各种压力常令人无法承受,有些被告人为了打赢官司,不惜制造并向律师提供虚假证据,之后将法律责任推到律师身上。有时,被告人会以高额的律师费用,强求律师铤而走险。不能满足委托人要求或违法满足委托人要求的律师很可能遭遇执业风险。
(二)司法机关
律师的辩护工作与司法机关人员的工作带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对抗性,任何一个律师的成功辩护都意味着公检法一方被错案追究。刑辩律师依法执行职务尚且可能会受到不公正对待,倘若在工作中疏忽大意,出言不慎则甚至会面临刑事追究,即使最终被判无罪,律师的名誉及经济损失也将无可挽回。
(三)刑辩律师自身的执业操守问题 刑辩律师自身的执业操守的问题。有些刑辩律师为争揽业务来源,提高业务收入,向委托人明示或暗示自己和法官有某种关系,从而承诺办案结果等;还有些刑辩律师过分追求辩护效果,在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辩护的过程中存在不遵守职业道德和违反有关法律规定的行为。
二、刑辩律师执业风险防范措施
(一)正确处理与当事人之间的关系 当事人贯穿刑事辩护业务始终。刑辩律师要正确处理与当事人之间的关系,既要与其保持适当距离,又要与其保持融洽关系是避免执业风险的重要方面。刑辩律师在具体工作中须注重一些细节:在接受委托时,应向当事人阐明律师正常办案的流程,预先提示诉讼风险,及时和当事人沟通案件的办理进展情况;随时配合当事人提出法律意见;对当事人不合理的要求,要婉拒,坦诚说明理由,耐心做好解释工作,取得理解。另在矛盾较重的有被害人的案件中,应注意用语客观,论证充分,避免激化矛盾,招致不满尤其要注意充分考虑受害人的实际受损状况,结合委托人的过错程度、经济能力等,把握好双方利益的平衡点,做好受害人及其家属的安抚工作,最大限度的化解双方之间的矛盾。
(二)与司法机关加强沟通,严格遵守相关法律规定
刑辩律师在执业过程中,与司法机关的接触主要体现在会见权、调查权、阅卷权、庭审辩护等环节。首先,在会见时如遇侦查机关的恶意拖延,律师应当积极与侦查机关沟通,并保留证据方便日后控告或者向上级机关投诉。会见时,一定要找人陪同,全程做好会见笔录,向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充分解释所涉罪名和可能涉及到的罪名。会见后,不向委托人泄露案件其他信息,防止串供等影响侦查的违法行为。其次,在审查起诉阶段查阅、复制案卷材料,律师可以通过复印、摘抄、拍照等方式进行复制。但仍应尽量遵照审查起诉机关的规定,并妥善保管案卷材料,决不泄露给当事人。最后,调查取证在刑事辩护中的风险等级最高,要慎之又慎。律师在此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的程序规定,不要诱导证人作假证,更不要伪造证据、篡改证言。如能申请司法机关进行调取为最佳方案。如果需经司法机关批准的调查在未获批准之前不可进行调查。如果可自行调查的材料,应当及时提交司法机关,供其核实,避免搞庭上证据突袭。必要时,作同步录音录像以备查考。
(三)强化技能培训,加强道德修养,锻造高素质刑辩律师队伍
律师的执业能力强弱、道德修养水平的高低和执业风险大小之间应当是反比例关系。尽管目前刑辩律师的生存环境还不太尽如人意,但作为律师自身,我们更应该时刻反思。法官、检察官每年均有专业化的选任和培训制度,作为要与公诉人对抗、说服法官采纳意见的辩护律师,更应当要加强职业技能的培训。另由于我国律师行业管理能力滞后,受到律师评价体系的错误导向,律师的执业行为几近被完全商业化。律师一旦将追逐利益作为目标,失去了道德底线,其行为也一定是没有边界的,违规触法在所难免。遵守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约束律师的行为,更可以促使他更加注重自己执业行为的合法性,会得到普遍的尊重,是防范执业风险的基本保证。
执业风险对于刑辩律师来说是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分析刑辩律师执业风险的来源及防范应对措施后,建议刑辩律师要严格依法执业,遵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严守道德底线,努力提高执业水平和自我保护能力。同时也借此呼吁全社会,尤其是我们的各级立法和司法机关能为刑辩律师依法履行职责营造良好的执业环境,最终确保被告人能依法获得辩护权利能够真正得以实现。
第五篇:防范企业风险
1建立财务评价体系
财务支付能力是衡量企业财务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建立一个以现金支付能力为标准的建筑企业评价体系十分必要。该体系可以包括付现能力分析、变现能力分析、现金流量预测分析等关键指标。付现能力分析通过对建筑企业现金流动负债比、现金债务总额比的分析,结合企业的实际确定现金支付比率范围,以现金支付率来动态控制企业现金持有决策。变现能力分析对速动资产真正能在一年内变现的资产进行分析,分析应收账款的账龄,对其中拖欠时间长,回收无望的账款作特别处理。在编制近期现金流量预测表的基础上,现金流量预测分析以列表的方式对近期应支付债务进行排队,以进一步确定支付的缓急程度。
2建立资金管理体系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提高建筑企业资金运行效益,保证建筑资金合理、安全使用是增强建筑企业抵御财务风险能力必要措施。对于跨度大、层次较多、流动分散的建筑企业,从传统的分散型资金管理模式向现代的集中型资金管理模式转变更有意义。建筑企业需要成立内部资金结算中心,改变目前资金结算和收付分散的局面,变零星的资金沉淀为整体积集。通过规模运作,加强资金调度,降低建筑企业整体资金成本。在资金管理上,建筑企业必须明确总会计师、委派的财会主管的职责权限,保障其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同时建立资金预算管理、资金划拨管理、借还款管理和资金管理评价制度,规范资金业务流程,实现资金的预算控制、日常业务管理控制和资金支付风险控制。
3盘活现有存量资产
建筑企业的大量的资金积压和沉淀是以存量资产的形态存在的。因此合理利用现有资源,是实现建筑企业资产经营,防范财务风险的关键。建筑企业需要定时进行大规模的清产核资工作,切实摸清现有存量资产的真实状况和了解各种资产的变现性能和变现价值。同时根据建筑企业生产情况,对企业施工设备进行清理,报废陈旧无使用价值的设备,变卖技术落后、无修复价值的设备,以集中资金投入急需的关键设备,减少对流动资金的占用。此外,建筑企业要充分行使企业法人财产权利,对效益低下且资金支出时间较长的项目进行清理,该作损失的作损失处理,能变现的按变现处理,以求盘活积压沉淀资金。最后,建筑企业内部可以成立存量资产管理小组,负责领导和加强监管盘活行为,防止盘活过程中发生不当行为。
4加强成本控制管理
企业应建立有效的内部成本控制管理体系,制定科学的目标利润管理指标,生产过程实行严格的成本核算和监控制度。在项目施工过程中,首先要根据设计图纸和技术资料,考虑合同工期、施工现场条件、目标责任成本等因素,制订出科学先进、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达到缩短工期、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的目的。同时要拟定经济可行的技术组织措施计划,列入施工组织设计。其次,企业要大力推行责任成本管理,加强对施工项目成本中材料费、人工费、机械费、等重点项目的监控,及时开展调价索赔工作,把成本费用控制在责任成本范围内。再次,施工过程中要尽可能采用新设备新技术,以降低工程成本,缩短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