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春琴传》观后感
王倩 09商务A1
《春琴传》观后感
《春琴传》是老师在《巴黎圣母院》之后推荐给我们欣赏的一部经典越剧,我们同样是分两节课看完的。
我想就着剧情谈谈我的感想,因为里面的唱法我真的不怎么懂。我只知道乐曲很好听,能烘托场景的气氛。同样,表演者唱的也很富有感情。
事实上,一开始听老师介绍《春琴传》的大致内容时我就觉得它和国内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有些许相似。我一直都挺喜欢类似的爱情故事,因此对该剧充满期待。再加上它原本讲述的是一个日本的故事,现在却用中国的越剧演绎,让我更是充满了好奇。于是,抱着期待的心我认真地观看了越剧《春琴传》。欣赏完后,我觉得剧情真的是非常让人感动的。
春琴和佐助二人从主仆之情,到师徒之情,最后到夫妻情。两人的感情始终是循序渐进地发展着的,没有丝毫突兀之感。佐助很小的时候就被春琴的美貌所打动,她的脸旁一直深深印刻在他的心里。我觉得这是一个伏笔,预示着之后他俩凄凉却又美好的爱情故事。果然,多年后佐助来向春琴的父亲学商,春琴的父亲看佐助为人忠厚老实欲将他安排在女儿身边服侍她。我想象的出当时的佐助有多么愿意和高兴,他当然要把握这次与小姐近距离接触的机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表达自己的爱。我觉得他的这种爱是不求回报的,他只求单方面的付出,这么做他已经得到了无限的满足。
后来,春琴的父母看佐助对春琴照顾有佳,令其拜春琴为师。(我觉得春琴教佐助弹琴时那段音律节奏的口号很有意思,齐立干路路通什么的)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春琴经常用他的簪子扎佐助的手心,我实在是无法理解,觉得这么做很残忍。但是佐助却无怨无悔,觉得师傅做的对。这时的我百感交集,甚至觉得佐助这又是何苦呢?不过人总是感情动物,佐助全心全意无怨无悔的苦苦追随终于打动了春琴。即使春琴的芳心暗许但在表面上还是依然把佐助当作仆人,我觉得这又是何必呢?既然两个人真心相爱就自然地表现出来啊!不过后来,看到两人在琴声的世界里冲破一切阻隔,成为知音,心灵相通,患难与共,一直到最后春琴被毁容,她决意让佐助离开时我明白了。春琴是爱佐助的,只不过是她的自卑而又自傲的心理在作怪,她的内心其实是无比复杂的。她觉得佐助是自己的仆人,自己怎么能和仆人在一起,但是她自己又是一个双目失明的有残缺的人。然而,她又确是被佐助的爱所感动,同样深爱着他。
剧终,春琴被利太郎毁容,佐助用春琴送给自己的簪子刺瞎了自己的双眼,并告诉春琴这么做他心中所留有的永远将是是春琴最最美好的形象时,我的心流泪了。但我还是不能不说这样的爱情,未免太残忍,也太不现实了。或许这才是它成为经典的原因?
第二篇:《凤凰琴》观后感
《凤凰琴》观后感
这是关于千百万民办教师的优秀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叫张英子的农村姑娘,因为两次高考落榜,又不愿随父辈下地种田,在舅舅的介绍下到大山中的界岭小学当代课老师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我曾自不量力地用自认为具有杀伤力的语言去抨击这个时代,试图撕裂现代人搭起的自我庇护线。我天真地将人们的丑恶面目赤裸裸地呈现于光天化日之下,会让他们有不可逃脱的负罪感,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今天下午看完了《凤凰琴》这部电影,我那荒唐的念头正一个个被抛弃。我才明白行动的感染力胜于一切语言的催化力。看完片子的同时,似乎有一股不可名状的血液冲进我的身体,沸腾了我的思想,某种爱国的形态与价值让原本词穷的我下不了任何结论。“好人”,我只能借助这个普通俗气的词语来表达我全部的敬意。用不平凡的语言讲述那些民办教师的不平凡、无私地付出,对于他们而言,华丽辞藻的修饰都是多余的。
在这所破旧不堪的界岭小学,教室是破烂的瓦房,小小的场院,要不是有随风摇曳的国旗,或许没有人知道这是学校。然而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只有以余校长为代表的五位民办教师为孩子们讲课,他们每天要早早地去接孩子们上学,为他们煮饭,想办法卖药材筹钱买教材,教师的工资也因为没钱而拖欠好几个月。余校长狭小的房间腾出空间给一些孩子寄宿,像家人一样承担责任,病着的妻子在夜色中哀嚎,让人倍感凄凉。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升旗的场景,国歌是老师用口风琴和竹萧吹出来的,乍一看有些滑稽,但想想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能如此坚持每天升旗,和我们现在用高质音响放出来的国歌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反映了乡村教师教育孩子热爱祖国的责任心。岁月的沧桑在余校长的脸上折起皱纹,生活的艰辛使他的声音变得沙哑。当他默默为这些艰苦的孩子们圆上学梦的时候,他无言的奉献淹没了张英子当初对城市充满的浮华。
小小的界岭小学使几十名师生紧紧地团结在一起,现在的我们要学会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还要向农村的孩子送去更多关爱包括必要的金钱。更要学习以余校长为代表的民办教师的无私奉献和学生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第三篇:张春琴先进事迹
江都市郭村中学优秀教育案例材料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记郭村中学张春晴老师先进事迹
江都市郭村中学坐落于革命老区——郭村镇,秉承五十年优良办学传统,一辈辈郭中人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辛勤的耕耘,他们以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创造老区教育事业的辉煌,他们中涌现出众多教技精湛、师德高尚的优秀教师,张春晴老师就是杰出青年教师的代表。
张老师一九九五年毕业于扬州教育学院英语专业。在十多年的从教生涯中,她时刻以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在初中英语教学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深受学生、家长、同事和领导们的好评,成为郭村中学英语教学一名骨干。
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本身就得是川流不息的江河、容纳百川的大海。作为一名教师,张老师深知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在理念上与时俱进,在业务上强人一筹,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从教多年来,她潜心研究英语教材教法,广泛阅读英语教学研究刊物,积极参与各类英语课题研究,努力提高素养,拓宽眼界。在紧张的教学工作之余,她积极参加业务进修学习,自学了英语本科的全部课程。
张老师视工作为生命,对待英语教学工作,她从来都是精益求精。课前她精心备课,课堂上她积极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拓展英语课堂的深度和广度,努力追求教学的高质量、高效益,课后她及时总结教学得失,认真填写的教学后记。不仅如此,张老师还十分注重博采众长,她深知每个老师身上都有他的闪光点”,平时只要没课,张老师都会主动去听课,与其他老师共同探讨。张老师高超的教学业务水平不仅在郭村中学是有口皆碑,在校外也是声名远扬。05年学校面向全市开展“深化新课程”公开教学活动,张老师的一堂多媒体英语公开课以生动的讲解,饱满的激情和专业的基础知识获得了专家以及外校老师的一致好评。
在郭村中学,“优秀”二字除了要有过硬的教学水平,更是体现在带班能力上。张老师多年担任毕业班班主任,多次都被评为学校的“优秀班主任”。她对自己的学生总是严而有度,用爱心与学生真诚沟通。她说,在课堂上班主任老师应该是一位风趣而又不乏严厉的父亲,生活中班主任则应是一位慈祥和蔼的母亲,平时搞活动的时候班
主任就应成为学生的亲密忘年伙伴。也正是这多重角色的成功转换,让张老师在学生心中一直保持着可亲可敬的形象,而她所带的班级也以优良的班风成为学校的一面旗帜。
随着学校近几年飞速发展,教学班级大幅增多,英语教师也日益紧缺。作为骨干教师,张春晴老师长期超负荷工作,每学期都既要担任班主任,又要完成两三个班的跨轨教学任务。尽管工作繁重,但她从不抱怨,数年如一日,满腔热情地投入工作。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张老师工作的勤勉换来了英语教学上丰硕成果,在近几年初三毕业升学考试中,张老师所教班级的英语成绩全市名列前茅,她指导学生参加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也是捷报频传。在每一年的年终考评中,她常以全票被评为校“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
张春晴老师以实际行动体现了一名人民教师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高尚品质,为年轻教师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也为我们郭村中学的英语教学插上了奋飞的翅膀。
撰稿人:孙劲
第四篇:《钢的琴》观后感
1.题目:
“钢的情”
———《钢的琴》观后感
2.影片信息
【影片原名】The Piano in a Factory 【中文译名】钢的琴
【出品公司】北京紫禁城三联影视发行有限公司 【出品年代】2011 年
【上映日期】2011年7月15日 中国 【国家】中国
【导演】张猛 Meng Zhang 【主演】王千源 Qianyuan Wang....陈桂林 秦海璐 Hailu Qin 张申英 Shin-yeong Jang 国永振 Yongzhen Guo 田雨 Yu Tian....王抗美 【对白语言】汉语普通话,俄语
【获奖情况】2010年10月31日,第23届东京国际电影节,王千源凭入围竞赛单元的华语片《钢的琴》获最佳男演员奖。
2010年11月,香港亚洲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特别提名”(张猛)2011年2月6日,第三届悉尼中国电影节“评委会特别推荐奖” 2011年3月12日,第28届迈阿密国际电影节“最佳国际电影奖”
2011年4月28日,第18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艺术探索奖”、“最佳女演员”提名(秦海璐)、“最佳男演员”提名(王千源)。
2011年6月18日,第1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国产新片展映单元暨第8届电影频道传媒大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张猛)”、“最佳男演员(王千源)”、“最佳女演员(秦海璐)”。
2011年8月,《钢的琴》获第14届华表奖“优秀故事影片”、“优秀编剧”(张猛)、“优秀女演员”(秦海璐)、“优秀新人导演”(张猛)四项提名。
2011年8月28日,第14届华表奖颁奖礼在北京展览馆剧场隆重举行,荣获优秀故事影片奖。2011年9月9日,《钢的琴》提名第2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
2011年9月28日晚,《钢的琴》荣获FIRST青年电影展“瞩目无限”华语电影优选单元的最受国际大学生瞩目华语电影。
2011年10月22日获金鸡奖评委会特别影片奖
【内容简介】
上世纪90年代初,东北某重工业城市。原钢厂工人陈桂林(王千源 饰)在下岗后,独自拉起了一支乐队,终日奔波在婚丧嫁娶、店铺开业的营生之中,生活勉强维持。他的妻子小菊(张申英 饰)离家出走,转投有钱的假药商人怀抱。如今小菊光鲜回归,不仅要与桂林离婚,还要争夺独生女小元的抚养权。桂林慨叹自己失败的命运,于是一心要将女儿培养成钢琴家。为了得到女儿,他四处筹措买钢琴的钱,甚至和女友淑娴(秦海璐 饰)以及当年钢厂的好哥们夜入学校偷钢琴。
当所有的办法都失败后,桂林偶然翻到一本关于钢琴的俄国文献,于是叫上伙伴们在早已破败的厂房中开始了手工制造钢琴的征途。通过这些平凡小人物的幽默与艰辛,展露一段感人至深的亲情和友情。
3.理由
叙事结构:虽然故事有一个复杂而又庞大的时代背景,但电影叙述起来还是相当清晰明确的。具体表现为导演用陈桂林为了挽留女儿而凝结了其他配角一起造钢琴的作为电影的主线。一个父亲只身带着孩子披肝沥胆这样的题材在电影史上从来就不缺少经典,无论是当幸福来敲门还是偷自行车的人都是如此。毕竟,写一个看似坚强的男人去面对生活的山穷水尽比去写一个弱小姿态的女子更具有戏剧的张力。而为了防止情节单一,电影又辅助了其他线索,比如片中陈桂林前妻与陈桂林抢夺孩子抚养权而给陈桂林制造压力的线索。以及象征那个时代工人阶级命运的两个烟囱遗留问题的线索。
构图:应该说在电影投资非常少的情况下,电影能达到如此高的视听水准实属不易。在钢的琴中,导演对构图可谓非常讲究,造型感很强,也有很多构图上的寓意。比如陈桂林与妻子小菊在离婚协议签订后,置身于一幢破败的房子前,那幢房子的屋顶一分为二,直指家庭的瓦解。还有电影片名出现的时候,屏幕定格在一个葬礼和两根大烟囱的构图上。显然,一开始导演就是想暗示那个背景时代下工人阶级的结局。
光线与色彩:光线和色彩是电影视觉风格的重要表现形式,不但可以表现思想主题,刻画人物形象,体现时空转换、创造情绪意境,烘托影片气氛,更是构成影片风格的有力艺术手段。本片在用光和色彩上可谓独具匠心。本片很多场景都选择了在夜晚且配合较为低调的光线来表现,即使在白天也是用很温和的暖黄色基调。暗示了一种怀旧,感伤的情绪和基调,突出了本片较为凝重,苍凉的风格,与电影的主题相得益彰。
配乐:电影的配乐是点睛之笔。影片的一开始,由陈桂林和淑娴组成的草台班子歌剧团就先唱出了一首《三套车》,“冰雪覆盖着伏尔加河,冰河上跑着三套车,有人在唱着忧郁的歌,唱歌是那赶车的人”;之后情绪急转,悲情立刻转为喜悦,演奏一曲《步步高》。这也暗示了影片悲喜交加的调子。除去各种俄罗斯小调外,电影中还充满了1980年代到1990年代初流行在小城镇的歌曲。像《张三的歌》、《心恋》、《跟往事干杯》。这些音乐的运用与环境和剧情连接紧密,本身也具有强烈的表现作用。不过最让人会心一笑的就是《超级玛丽》闯关音乐的运用,并且共计两次。第一次出现在陈桂林为女儿搭建木质钢琴上,女儿玩游戏的音乐直接架入到现实,既诙谐又有一种儿戏的感觉。影片中段出现了第二次,陈桂林正在为与妻子离婚争夺孩子的抚养权而犯愁,当时出现的音乐则变成了超级玛丽过关失败的声音,那种悲凉感稍稍触动心灵。
镜头剪辑:电影的镜头剪辑也有着自己的特点:例如片中大量采用了客观平移镜头,使电影中的人物仿佛被置身于一个巨大的舞台上,实际上他们身后巨大的烟囱和破蔽的厂房正是他们真实的舞台。这样的镜头也使得观众与电影的人物之间保持了一定的距离。而导演似乎正是希望通过这样的一种距离使观众不仅仅沉浸在这个故事中而是跳出这个故事来思考他们生活的那个时代背景以及在这个背景之下人物的命运。因此电影的镜头运用也是非常符合电影的风格和主题。
演员:男一号王千源凭借钢的琴中的出色表演一举拿下第23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第1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国产新片展映单元 “最佳男演员” ;第七届中美电影节“金天使”最佳男演员奖项三项国际范围内的大奖,可见外界对其在电影中演技的充分认可。王千源成功的表演并不是偶然,导演张猛在一开始就被他那种“你看着觉着他很冷,看着他很坏,但是他眼神很善良,他永远做着不合时宜的事情,但永远让女人怜惜他。这点和王千源特别像。”的气质所打动,在资方的质疑声中坚持用他。而王千源自己也对陈桂林这个角色有着自己深刻的理解。在片中,他没有刻意去表现陈桂林面对困境时沮丧抑或悲伤,而是以一种近乎倔强的态度与生活中的各种纷扰做着抗争,甚至把陈桂林身上一股酸酸的文艺气都恰如其分的表现了出来。正如王千源自己所说:“每个小人物都有不高兴、失落的经历,电影取其一段,我将原原本本地还原出来,因为他并不仅仅代表他一个人,他是一个群体的缩影,结局并不悲凉,最后告诉人们给予也是一种幸福。”
人物:电影本身的主线索是比较普通的,很容易造成影片本身的单薄。不过幸好导演成功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弥补了这点。陈桂林之前已经分析过了,而其他配角也都性格分明。这点在我关于印象最深的一个场景还会详细讲到。
取材和主题:应该说这是这部电影最成功的地方。发现电影的主旨其实并不难,只要理解了两个烟囱在本片中作为过去那个时代辉煌的象征符号作用,就能顺着两个烟囱遗留问题的线索明白导演真正试图表达正是:对于在市场机制的大潮中被时代所抛弃和遗忘的集体企业工人阶级们的命运的关注。应该说这是可以触动大部分中国人神经的题材,因为即使自己没有经历过,身边的人总会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例如我,虽然只是个19岁的对于那个时代没有任何亲历经验的青少年,但电影伊始,我就从陈桂林的身上找到我父亲的气味,仿佛这是在讲一个关于我父亲的故事。这种亲切感不仅仅是来源于我父亲早年出生工人,后因为厂子黄了下海从商。更是因为电影通过各种视听语言清晰地还原关于那个时代真实的状态。这种状态可能是一首风靡当时的心恋,抑或望子成龙成凤的心态,也许是那个时代里消遣的舞厅,也可能就是陈桂林手中发泄郁闷的鞭炮……这是一部关于我的父辈们的电影,感谢导演对于电影情绪的把控,使得我们这一辈理解起来也并没有多大障碍。
最后我不得不说电影和其他艺术一样,只有扎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里才有可能获得广泛的认同,才能成为一部经得起考验的艺术品。你当然可以喜欢教父,喜欢它出神入化的叙事手法或者视听艺术。但是归根到底你没有外来移民的历史根源,没有资本社会泛滥的权钱交易导致的金融危机的历史背景你还是只能像一个局外人一样冷冷观看,而不是像看钢的琴这样的电影一样产生强烈的共鸣。这也是我最欣赏这部电影的地方。
所以,钢的情,不仅仅是关于工人阶级对于逝去的辉煌的怀旧的情,更是一部鼓励国人不忘过去,在种种困境中坚持活着的民族的情。
4.最值得分析的段落、场面和细节(3个以上):
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段落:
全片令我印象最深的段落当属一开始介绍几个配角入场的段落。在这一段中,导演非常巧妙地以戏谑的方式把每个配角的性格特征在他们入场时就交代的十分清楚。首先,以演出之后想借搭桂林的车遭拒一事轻描淡写地交代了文艺双馨却一根筋迷恋陈桂林的淑娴;以偷带桂林的女儿到学校学琴被抓一事交代了“不愿干”却重感情的王抗美;以在猪舍的一番调侃意味的对话勾勒出一个妻管严的“猪肉王子”形象;然后又以在理发店与二姐的一番交谈交代了一个怕磕碜的二姐夫;以及最后以一段打麻将偷牌被抓而仓皇逃跑的事交代了德行不佳的“全职老混混”胖头。
正是这一段结实而又生动的描写使得电影中的人物有了鲜活的生命,为电影故事情节的展开做好了铺垫。
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场面:
在喝了很多酒之后,陈桂林准备带着他的一帮好哥们去学校偷琴。在通往学校的路上,他和他的好哥么们一起唱着邓丽君的心恋,在一个狭小的货车里载歌载舞,自娱自由。在这里导演明显的使用了表现性的手法,将这一群受困于社会底层的工人阶级苦中作乐的状态表现的淋漓尽致。
导演通过这样的手法使得片中的人物脱离了几个简单的性格符号,而使人物顿时丰满起来。因为小人物毕竟也有自己的生活,这样一笔细腻的描写使得观众和人物的距离一下子就被拉近,而不是远远的作为一个旁观者观看了。
恰当好处的使用那个时代的经典符号——邓丽君,暗示了故事发生的大背景,让我不由地联想到那个时代下人们的生活状态,使得他们这种本来近乎无厘头的表演增加了一抹历史的厚重和苍凉感。
同时,以乐写苦的手法更是充满了讽刺,让人体味到作为社会底层和被时代所遗忘的工人阶级其中的辛酸和无奈。
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细节:
电影开篇和后来陈桂林与前妻在一起商量离婚和小元归属的时候用的是几乎相同的构图:两人一边对话,人头各甩一边,导演用了这种破坏性的构图来体现他们不和谐的关系。还有陈桂林身后破蔽的雨棚和前妻身后完好的雨棚似乎又在预示着他们之间并不平等的地位。
5.与其他至少2部相关影片比较分析
与张猛前一部电影《耳朵大有福》的比较:这两部作品非常地有共性。固执的平民叙事,强颜欢笑,但又无处不在、在深深地底下流淌着的哀怨。在我们这里,没有人去关心小人物的沉浮,大家关心的都是这个第一或那个第一。但小人物仍然存在,仍然在生活,其实,正是小人物承载着一切的历史,他们在默默前行,淡淡地看着云起云落。《钢的琴》与《耳朵大有福》还是有区别的。大体而言,前者相当于摄影机作品,后者相当于DV作品。张猛在《钢的琴》里面,可能借鉴了一点《黑暗中的舞者》,尤其是盛装歌舞那一场,强烈的对比中突出了现实的荒诞不经,好吧,面对苦涩而不得不下咽的事实,难道还不允许我们载歌载舞一回么?
(因为没有看过耳朵大有福,这里直接摘抄了相关影评。)
与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比较:这两部都是我很喜欢的电影。两部电影都以社会生活中不起眼的小人物为契入点刻画了一个复杂而庞大的时代背景,并且是深深刺痛在国人心中的两段历史。两部电影都具有强烈的怀旧色彩,两个导演似乎都在为观众找回一个时代的记忆,但又都不是单纯为了怀旧而怀旧。在手法上,两部电影也都采用了悲剧与喜剧混合的叙述风格,让人在一段段笑料之后陷入深深的沉思。
两部电影的不同之处同样明显,总体来说,阳光是借一个大背景来深入描绘了一个青春萌动的世界,而钢的琴则是借一群下岗职工造琴一件小事来暗示一个时代一群人的命运。前者更像是导演半自传性质的电影,而后者则运用了大量舞台剧的元素。当然两部风格化的电影在修辞手法也有着很多不同。
6.批判性观点
可能是受到资金和时间的限制,电影后半部分的叙述给人以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无论是对于从造琴到弃琴这一转折的含糊交代,还是烟囱的线索与主线之间的关系模糊都是影片的一些遗憾。
尤其重要的是,节奏失衡导致了中心事件——造钢琴被弱化。总片长就那么多,“砸挂”“包袱”多了,自然情节就显得薄弱,也让影片在应该出现的高潮处显得中气不足。
还有一个较为重要的问题就是人物缺乏变化与成长。尽管大家都明白,陈桂林造出钢琴并不能赢得女儿,其他人的生活也还会是老样子,但是观众们总是希望看到角色有所成长的,不一定是精神层面,即使是恩怨的化解,习惯的养成,一句口头禅或者一个小动作这样的细节,也会让故事看起来更丰满。
第五篇:《张雅琴》观后感
电教片《张雅琴》观后感
今年一月,学校组织我们全体党员分批赴文化城观看了电影《张雅琴》。张雅琴自2000年担任村党组织书记以来,团结带领支部一班人,积极引导党员群众创业致富,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了金桥村的跨越发展。
影片的取景大多是在新桥镇,作为一个紧邻新桥的后巷人,我深刻地感受到影片的真实性,甚至几度触景生情,潸然泪下。张雅琴同志通过短短几年,凭借她的执着、坚强和对工作的负责用心使得一个贫困落后的金桥村由负债20多万元的经济薄弱村变为集体年收入超540万元的经济强村,人均收入呈三倍增长,村容村貌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综合实力跻身全市前列,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和文明村。
我家有位亲戚就住在金桥村,从前他是亲戚中家庭条件最差的,每日去界牌上班,妻子和女儿因为智力问题,基本没有劳动力。但这几年他家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因为村里招商引资有了很多中小型企业,所以他在自己家中置办了一些设备,为这些企业加工零件,家中妻子女儿也能在家里帮帮忙,日子过得越来越好。除了这些,到了年终,他们村每户人家还能得到一笔很可观的福利。当亲戚们每每谈论此事,莫不充满羡慕向往之情。
但是创业不易,改革的过程也非一帆风顺,张雅琴在担任村支书期间也曾不断遇到事业上的挫折和人为的诋毁,但她坚守住了自己的精神家园,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最终也获得了老百姓的支持和拥戴,在得知雅琴生病后,大家纷纷去医院探望,以前口口声声要“下接地气,上面没人踩”的“拒拆大爷”在雅琴病床前的忏悔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位共产党员的付出所换来的得民心。影片最后,在金桥村发展的企业老板也纷纷表示对雅琴的感谢,更我们觉得
雅琴同志无愧为新时期农村支部书记的优秀代表,她的身上集中体现了当代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
所以我认为我们在学习张雅琴同志的先进事迹的同时,更要学习她坚定信念、牢记党的宗旨、心系群众、不计得失、甘为公仆的崇高品格,要学习她勇挑重担、奋力作为、自我加压、开拓进取、锐意创新的革命精神。学习她忍辱负重、埋头苦干、以身作则、忘我奉献的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