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会计信息失真看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必要性
会计信息真实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核心,如果说质量是会计信息的生命,那么真实性则是会计信息的生命之魂。笔者通过对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原因及其危害的分析,旨在探索对会计信息失真进行综合治理的途径,加强单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从源头上防止会计信息失真。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具体表现和种类
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五
花八门,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资产不实。购入资产不及时记账,处理随意性大,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二是负债不实。债权、债务不对应,手续不完备,甚至有名无实;三是盈亏不实。少数领导为了追求政绩和一己私利,常常责成会计人为地调节收支;四是资金不实。货币资金、往来款项等长期不对帐,造成账实不符;五是税金不实。有意无意地少记漏提,侵占税款;六是信息披露不实。随意夸大成绩,报喜不报忧,骗取上级和社会的信任;七是会计核算不实。不按会计制度办事,乱设会计科目,财务管理混乱;八是核算内容不实。会计活动内容张冠李戴,隐瞒事实真相。
上述表现按不同层面可分为:从主管方面看,可分为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主观上存在有意造假和无意失实之分,前者是有意识地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形成舞弊和违法行为;后者是会计人员技术能力和工作疏漏等造成的“失误”;客观原因指市场经济环境瞬息万变,会计核算存在众多不确定因素,导致会计信息出现误差或失误。从信息产生过程看,可分为会计事项引起的失真和会计处理引起的失真。前者是指会计信息来源即原始凭证不真实、不合法造成会计信息虚假;后者是指不按规定的会计制度和法规处理会计信息来源,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及危害
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从法制的层面看,一是法制不健全,不少财会法律条文过粗,缺少可操作性;二是执法不严,有时长官意志凌驾于会计法规之上,长官出数字;三是内部法制观念淡薄。其次,从会计环境的层面看,一是部分财会人员独立执法地位和权力缺乏保障,当单位利益与财会法规矛盾时,财会人员不得不按照领导的意图处理;二是我国正处于新旧经济体制转轨变型时期,会计在与国际接轨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第三,从单位内外监管来看,单位内部制度不全、执行不力依然普遍,财产物资常常账实不符;外部财会监督也未能充分发挥作用,有的问题知而不查、查而不纠,为造假客观上提供了可能。第四,从财会人员素质来看,相当一部分人员业务能力偏低、自身工作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使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失去了保障。
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性:一是导致领导决策失误。无论哪级领导,根据虚假信息做出的决策必然会出现偏差,给工作带来不良后果;二是干扰了市场经济秩序。会计信息失真使财会监督失去了控制,破坏了市场运行的有序性。三是为经济犯罪打开了方便之门。会计信息一旦失真,必然会造成管理混乱,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四是带来了行业不正之风。少数领导为一己私利指使会计做假账,使会计质量受到严重影响。五是严重削弱了国家财经法规的权威。
三、强化内审质量控制,从源头上治理会计信息失真。
(一)加强对内审工作的领导,确保内审工作独立性和权威性。
内部审计是监督和评价本部门及所属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是审计监督体系以及单位内部管理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是本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因此,要防止会计信息失真,单位主要负责人首先要提高认识水平,增强法律意识,充分认识内审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对内审工作的领导,把素质好、业务精、能力强的人员充实到审计岗位上,并在管理权限范围内,授予内审机构必要的处理处罚权。要帮助内审人员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坚决杜绝内审人员“站得住、顶不住”、“顶得住、站不住”的现象发生,使内审机构与财务、基建部门真正的成为单位经济管理工作的“左右手”,而不是“对手”,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内审工作的客观性、公正性和权威性。同时,要让内审组织有足够的地位和层次,内审组织机构的组织地位和设置层次越高,权威性越大,内审的作用就发挥得越充分。
(二)不断提高内审人员素质,加大内审督导的深度和广度。
内审部门要想在会计信息质量控制上有所作为,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首先,要提高内审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要加强学习和培训。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努力培养“复合型”、“专家型”的内审人才;要继续充实审计队伍。把思想品德优秀、熟悉业务流程、精通现代信息技术和财经、审计等多方面知识的专业人员充实进内审队伍;要加强内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作风建设。认真贯彻执行《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工作严谨细致,公正严明。其次,要加大审计督导的深度和广度,对单位会计信息全过程进行控制。要认真制定、周密安排审计计划;要加强对财会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在审计过程中,适时解决
第二篇:从内部微观上看,可通过加强控制建设来治理会计信息失真。
2、从内部微观上看,可通过加强控制建设来治理会计信息失真。
(1)加强会计控制,拓宽对会计控制的认识。传统的会计控制是指会计人员通过对反映业务的原始凭证的复核与检查以证实其是否真实地记录了各项客观的经济业务,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记账凭证、各类账簿及报表的相互核对及审阅,实现对经济业务的监督与控制。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的情况下,单一的控制环境使会计履行控制与监督职能比较容易,会计信息输出也较客观。但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所有者与经营者客观上存着利益不相容、信息不对称及激励不相容三大矛盾,使得现行会计管理体制下,会计反映失实,会计控制弱化。在承认“人都是有限的理性经济人”这一前提条件下,会计代表谁来控制经济业务这种主体选择的不同,必然导致其控制与的不同。代表经营者的控制或再监督显然不同于代表所有者的监控,所以两权分离环境下会计控制的利益代表及控制目标需要重新审定。
(2)加强会计控制,优化会计控制的环境。具体来讲,就是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设计出一套使经营者在获得激励的同时又受到相应的约束,以保障所有者权益的机制。激励与约束的有效结合,将使经营者行为与所有者目标实现最大程度的一致。对经营者的约束,所有者可以利用业绩评价,或通过董事会利用公司章程规定经营者的权限范围,还可以派出监事会直接监督经营者的代理权,以维护所有者权益;对经营者的激励可以尝试推行年薪制与股票期权计划,使经营者利益与股东利益相结合。
(3)充分发挥会计控制的作用,改变现行会计管理体制。由所有者委派财务总监,领导会计机构及会计工作,财务总监对所有者负责,会计人员对财务总监负责。公司业务运行则由经营者全权负责,财务总监与经营者相互配合相互监督,通过财务总监使所有者与经营者达到激励相容。财务总监制的会计管理体制下,会计控制的范围不仅仅是账、证、表的相互核对与审阅,还应包括业务流程的标准化设计与控制、业务处理过程不相容职务的控制、事后的复核与控制、财产清查核对控制。除此而外,各公司可根据自己的业务特点,结合经营战略、管理方法设置其他必要的控制点。通过关键控制点的有效运行,实现会计控制的目标———维护所有者权益,使会计提供的信息具有相关性与可靠性。
(4)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及职业道德,使会计控制有效发挥作用。首先,应重视会计人员专业技术资格的聘任和考核工作。将对外提供真实信息作为聘任、考核会计人员的重要内容。其次,要切实抓好会计人员的经常性管理。主要是加强对会计证的管理,以保证持证会计人员真正具备从事会计工作的能力,保证会计证的权威性、严肃性。再次,要切实抓好会计人员继续,提高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修养。一个财会人员不仅要精通业务、熟悉法规,具有高超的会计水平,更要品质好、思想过硬,真正与企业共命运。因此,财会人员需要不断充电、回炉,提高自身素质,这样才能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为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的提供前提条件。
总之,治理会计信息失真,一要从宏观方面入手,真正建立与完善企业制度和监督制度,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加大执法力度,使企业、单位在法制的轨道上正常运营;二要从微观角度入手,加强会计人员的管理和继续教育,加强单位内部制度的建设,强化内部监督,遵守国际规则,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把握这两个方面,解决会计信息失真指日可待。
第三篇: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管理程序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管理程序
1.目的为了规范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作,保证内部审计质量,根据《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制定本程序。
2.适用范围
XXX公司
3.定义
本程序所指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指内部审计机构为确保其审计质量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
4.职责
4.1内审经理对制定并实施系统、有效的质量控制政策与程序负总体责任。
5.程序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一般包括内部自我质量控制、内部审计督导与外部评价三个方面。
5.1内部自我质量控制
内部自我质量控制是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和审计项目负责人通过适当的手段对内部审计质量所实施的控制。内部自我质量控制包括内部审计机构质量控制与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两个层次。
5.1.1内部审计机构质量控制
内部审计机构质量控制是为合理保证所有内部审计活动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的控制政策和程序。
5.1.1.1 内审经理确保以下措施的实施:
1)通过制订《内部审计制度》明确内部审计机构的组织形式、授权状况、职责、权限,以及内部审计业务的范围特点等;
2)通过设置内部审计人员岗位要求并在人员招聘时予以体现,确保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与专业结构符合公司审计要求;
3)内部审计实施过程中需考虑成本与效益原则;
4)其他。
5.1.1.2内部审计机构质量控制程序:
5.1.1.2.1《内部审计工作手册》中有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章节,内审经理负责传达给每位内部审计人员;
5.1.1.2.2通过对新进内审人员的带教,每年对内审人员进行内审质量考评,结合考评结果制定培训计划,以保持并不断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
5.1.1.2.3根据审计项目的性质、复杂性、时间限制、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等,进行适当的分工,合理安排所需的审计资源。采用工作轮换的方式安排审计项目及审计小组。
5.1.1.2.4适当运用咨询手段。
5.1.1.2.5每半年一次,内审经理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员工绩效考评,评价内部审计人员的审计质量情况,考评结果由公司人力资源部体现在员工薪资绩效中。同时,通过定期的内部审计质量自我评估及外部评估相结合,确保内部审计质量。
5.1.1.2.6为评估审计报告的使用效果、避免内控缺陷的重复发生,审计改善项目完成后,内审人员应对相关的关键内控环节进行再评价,以验证类似内控缺陷已得到根本改善。
5.1.1.2.7内审经理负责监控内部审计机构质量控制政策与程序得到执行。
5.1.1.2.8内审根据公司保密制度及档案管理制度规定对审计资料进行归档及管理。
5.1.2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
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是为合理保证审计项目的实施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的控制程序与方法,并体现内部审计机构质量控制的要求。
5.1.2.1 基本原则
5.1.2.1.1内审应根据审计计划确定的审计项目,编制项目审计计划并组织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做好审计项目业务管理与控制工作。
5.1.2.1.2在审计项目管理过程中,内审负责人与审计项目负责人应当充分履行各自的职责,以确保审计质量,提高审计效率。
•内审负责人职责范围:
a)选派审计项目负责人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授权;
b)审批项目审计计划;
c)对审计项目的实施进行总体督导;
d)审定并签发审计报告。
•审计项目负责人职责范围:
a)制定项目审计计划;
b)制定审计方案;
c)组织审计项目的实施;
d)对项目审计工作进行现场督导;
e)编制审计报告;
f)组织后续审计的实施。
5.1.2.2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程序
5.1.2.2.1.内部审计负责人及审计项目负责人需指导内部审计人员执行审计计划;
5.1.2.2.2监督内部审计过程,对内部审计督导具体见──内部审计督导;
5.1.2.2.3审计工作底稿见5.1.2.3
5.1.2.2.4审计报告。审计小组组员编写本人负责内容的审计小结/审计结果,由审计项目负责人起草审计报告。审计报告经小组讨论后确定初稿,与被审计人/部门沟通后,由内审负责人审核定稿并签发。对于专项审计报告或重要事项的审计报告还需经总经理批准。
5.1.2.2.5沟通与监督
1)内审通过持续和定期的检查,对内部审计质量进行考核和评价。通过实施公司统一的员工绩效评估表对审计质量进行考核和评价。考核内容主要是审计计划的完成情况,由内
部审计人员先进行自我评价,内审经理再进行评价。考核评价结果及时报人力资源部门作为考核审计人员绩效的主要依据。
2)在实施审计内部自我评估时,内部审计人员需要对优秀的审计项目实施质量进行自我评估,同时征求被审计单位和组织其他部门的意见。
3)质量控制结果通过实施审计质量内外部评价及时向公司总经理报告。
5.1.2.3审计工作底稿
审计工作底稿,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形成的工作记录,是联系审计证据和审计结论的桥梁。审计工作底稿的形式可以是纸质、磁带、磁盘、胶片或其他有效的信息载体。无纸化的工作底稿应制作备份。
审计工作底稿应内容完整、记录清晰、结论明确,客观反映项目审计计划与审计方案的制定及实施情况,并包括与形成审计结论和建议有关的所有重要事项。
5.1.2.3.1审计工作底稿主要包括以下记录:
a)内部审计通知书、项目审计计划、审计方案及其调整的记录;
b)审计程序执行过程和结果的记录;
c)获取的各种类型审计证据的记录;
d)其他与审计事项有关的记录。
5.1.2.3.2审计工作底稿的分级复核
无论书面形式或电子形式的审计底稿都需分级复核。复核应由内审中比工作底稿编制人员职位更高或具有丰富经验的人担任,复核人员应在底稿上对其复核结果进行书面记录或以邮件形式确认。工作底稿的复核程序:
1)内审经理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负完全责任
2)审计小组组员编制的工作底稿需经审计项目负责人/主审复核后交内审经理审核;
3)审计项目负责人/主审编制的工作底稿由内审经理审核。
4)如果发现审计工作底稿存在问题,复核人员应在复核意见中加以说明,并要求相关人员补充或重编工作底稿。
5)内审内审以外的组织或个人要求查阅工作底稿,必须由内审经理批准。但法院、检察院和其他有权部门依法进行查阅的除外。
5.2内部审计督导
内部审计督导是指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和审计项目负责人对实施审计工作的审计人员所进行的监督与指导。
5.2.1内部审计督导的一般原则
5.2.1.1内审经理对督导工作负主要责任。审计项目负责人负责审计现场的督导工作。5.2.1.2对于重大或敏感的审计问题,内审经理应直接进行督导。内审经理应采取适当的措施,尽可能减少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风险。
5.2.1.3在督导工作中,应遵循重要性、谨慎性和客观性原则
1)督导人员应根据内部审计的知识与技能,以及审计项目的复杂性,有重点地进行督导工作;
2)实施督导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进行合理的专业判断,减少审计风险;
3)实施督导时,必须以事实为依据,做到客观公正。
5.2.1.4督导应当贯穿于审计项目的全过程,包括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和审计终结三个阶段。
5.2.2审计督导的内容与方法
5.2.2.1督导人员应确保审计人员明确审计目标和审计责任,并具有完成审计项目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
5.2.2.2督导人员应确保审计人员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性质和需要特别关注的重大经营问题,制定可行的审计方案。
5.2.2.3督导人员应确认审计人员按批准后的审计方案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并针对新发现的重要问题修订审计方案。
5.2.2.4督导人员应复核审计人员所编制工作底稿的质量。
5.2.2.5督导人员应确认审计证据的充分性、相关性及可靠性。
5.2.2.6督导人员应确认审计报告的可靠性,审计建议的可行性。
5.2.2.7对被审计单位提出的异议,督导人员应进行核实、复查,并及时给予答复。
5.2.2.8督导人员应确认审计目标实现的情况,确定是否存在尚未解决的重要问题。
5.2.2.9督导人员应确认审计人员遵循内部审计准则的情况。
5.3内部审计质量评估
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是指由具备职业胜任能力的人员,以内部审计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为标准,同时参考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对组织的内部审计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价的活动。
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包括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两种形式,以下为外部评估内容及程序,内部评估参照执行。
5.3.1内审负责确定外部评价机构,并报经总经理批准。
内审可以从以下途径选择外部评价机构和人员:中国内部审计协会或者其认定的机构实施,如组织内部其他机构和人员、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咨询公司、内部审计协会、其他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
5.3.2外部评价机构和人员应当遵循独立、客观、保密的原则,并具有评价工作所需要的专业胜任能力。
5.3.3外部评价应当定期实施(一般为至少5年一次),在下述情况下,也可以适当延长外部评价的间隔:
a)自上次外部评价后,内部审计机构的组织结构、规章制度、人员素质以及审计质量控制具有较大的稳定性;
b)组织适当管理层在近期对内部审计质量的相关内容进行过考核与评价。
5.3.4 外部评价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a)内部审计机构组织结构的合理程度;
b)内部审计人员履行内部审计准则的情况;
c)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
d)内部审计目标的实现程度;
c)内部自我质量控制的适当性及有效性;
d)其他。
5.3.5内部审计质量评估的程序
内部审计质量评估过程包括前期准备、现场实施和出具评估报告三个阶段。评估可以运用问卷调查、访谈、现场查阅文档等方法。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制定的《中国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手册》是开展质量评估的技术指南,对评估程序、评估方法和评估要求提供具体指引,具体可参照执行。
5.3.6外部评价人员在对内部审计质量作出评价后,应当出具外部评价报告,并提交给公司总经理或董事会。
外部评价报告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a)对内部审计活动是否遵循内部审计准则发表意见;
b)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c)对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建议;
d)内部审计机构的反馈意见。
5.3.7内审可以参考外部评价内容及程序,在实施外部评价前开展内部评价。内部审计质量评估结果可以作为考核评估组织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和做出相关决策的依据。
5.3.8内审应根据内外部评价报告内容牵头制定内部审计质量改善计划,改善计划经公司总经理审批后执行。内审负责改善计划实施的跟踪及向管理层汇报。
5.3.9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的结果均应当按中国内部审计协要求对外公布。
第四篇:从ICAC看内部审计
从ICAC看内部审计上世纪70年代以前,香港社会贪污状况非常严重。连消防队救火也要给黑钱,否则消防员到场后会按兵不动,看着大火吞噬一切。
1973年,涉嫌贪污420万港币的香港九龙总警司葛柏在被调查期间成功脱逃出境,引起了香港社会的极大愤慨。已对贪腐忍无可忍的香港市民走上街头,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反贪污捉葛柏”大游行。为治理香港的贪污现象,在时任港督麦理浩推动下,1974年2月15日立法局通过《香港特派廉政专员公署条例》,宣布成立一个“与任何政府部门包括警务处没有关系的独立的反贪组织”,即香港廉政公署。
自1974年成立直属总督的廉政公署后,只用了4年时间,到1978年,廉政公署共破获23个贪污集团,其中18个属于警方,香港凡10名以上公务员联手贪污之集团已全部粉碎。有关政府人员的贪污举报比例逐年下降,由1974年的九成减至只占整体举报的三成,香港公务员队伍以廉洁和效率著称于世,在“透明国际”2003年全球清廉指数排行榜中,香港位居亚洲第二,仅次于新加坡。廉政公署在那么短的时间之内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具体可概括为四个方面,即机构独立、人事独立、财政独立和办案独立。
●1.机构独立,指廉署不隶属于任何一个政府部门,其最高官员“廉政专员”由香港最高行政长官直接任命;
●2.人事独立,即廉署专员有完全的人事权,署内职员采用聘用制,不是公务员,不受公务员叙用委员会管辖;
●3.财政独立,指廉署经费由香港最高行政首长批准后在政府预算中单列拨付,不受其他政府部门节制;
●4.办案独立,指廉署有《廉政公署条例》《防止贿赂条例》《选举(舞弊及非法行为)条例》等赋予的独立调查权,包括搜查、扣押、拘捕、审讯等,必要时亦可使用武力,而抗拒或妨碍调查者则属违法。
上述四个独立性,使廉署从体制及运行上切断了与可能形成掣肘的各部门的联系,从而令反贪肃贪“一查到底”成为可能。除此之外,廉政公署还大力宣传反腐意识,号召全港对贪污腐败“零度容忍”从惩治、预防、宣传的角度“三管齐下”。内部审计作为“经济警察”,应该从中吸取经验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内部审计,是建立于组织内部、服务于管理部门的一种独立的检查、监督和评价活动,它既可用于对内部牵制制度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价,又可用于对会计及相关信息的真实、合法、完整,对资产的安全、完整,对企业自身经营业绩、经营合规性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价。虽然会计也有经济监督职能,但是会计的监督职能与审计的最大区别在于审计的独立性。会计监督职能是指会
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的同时,对特定主体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查,而内部审计直接隶属于部门、单位最高管理当局,并在部门、单位内部保持组织上的独立地位,在行使审计监督职责和权限时,内部各级组织不得干预。这样就能保证审计工作不被任何部门干扰,一方面能更好的执行财经法规,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维护企业和员工的利益,平衡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利益关系。
从预防的角度,内部审计不应只停留在经济监督的职能,而应该从表面问题深入分析,参与企业风险管理。国际内部审计三大发展趋势中,前两大趋势——重新介入内部控制和推动更有效的公司治理,重视的是加强企业的制度建设;后一趋势——对内部审计师的期望在改变,强调的是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制度建设加强了,管理漏洞堵塞了,人的素质又相应提高了,企业所面临的风险自然会大大减少,即使出现风险也会采取措施加以防范或控制。这就是IIA提出的国际内部审计三大发展趋势的高明之处。所以面对国际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我国的内部审计的理念也该发生改变,从以前的评价和监督职能过渡到以咨询策划和为企业的经营决策出谋划策为主的服务职能。
要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和咨询职能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1.正视内部审计的地位,积极改善内部审计履行职能的环境。从现代企业制度的构成来看,内部审计应该是企业内部控制机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了帮助企业管理者合法有效地完成受托责任,并利用真实公允的会计信息向社会有关职能部门及利益相关者证明企业的经营活动及成果分配的合法有效性。除了需要来自企业内部的监督,还需要财政税务部门、政府审计部门、民间中介机构甚至司法监督部门对企业行为的监督与控制,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监督环境,促使内部审计职能的正常运转。
2.实现内部审计职业管理社会化。由于内部审计人员是市场经济活动中的特殊从业人员,不仅要有良好的业务素质,还应有较强的政策观念和职业道德,受法规制度和职业纪律的约束。不具备条件的人员,不允许从事会计工作。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会计工作从业人员的管理,并对每个会计人员的从业成绩、执业执行情况做出完整记录并定期进行考核。
3.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监督检查。建立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工作,在我国还刚刚开始,实践不多,经验也有待积累,因此,有必要加强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的监督和检查工作。监督和检查,主要是监促和教育,帮助内部审计人员提高职业道德,同时通过正反典型案例的宣传,逐步树立遵守职业道德的良好风尚,这样才能维护好内部审计师良好的社会形象,增加内部审计监督的力量。
第五篇:浅谈单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主体的组织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经济运行格局突破了原有模式,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这些都给内部审计增加了新的难度。内部审计在组织中地位日益受到重视,都希望通过内部审计职能优化来解决单位治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领域所面临的挑战。要有效发挥内部审计预防问题、发现问题,为管理服务等作用,就必须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因此,改进内部审计管理,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涵义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中规定,审计执行主管应制定并坚持开展质量保证与改进项目(或称改进程序),该项目应涵盖内部审计活动的各个方面,并不断监督内部审计活动的效果。设计该项目要有助于内部审计活动增加价值,改善组织的经营状况,并确保内部审计活动遵循《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和《职业道德规范》。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对质量保证与改进程序是这样定义的:质量保证与改进程序是内部审计机构主管,用以评价和改进审计机构工作而制定的工作程序。简言之,质量保证和改进程序是评价和改进内部审计机构工作的程序。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所称的质量保证与改进跟我们所讨论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基本是一致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目的是使内部审计工作质量不断改进与提高,从而使单位高级管理层能有充分的理由信赖内部审计工作,能更好地为单位服务。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有三个显著特征:第一,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开始于审计计划阶段结束于审计工作的完成。“持续”一词表示在计划、检查、评估、报告以及跟踪等各个阶段都应进行控制。第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一个体系,包括审计人员、审计组、审计复核机构、审计主管和决策机构等在内的相关机构和人员。这种监督控制扩展到培训、审计人员业绩评估以及类似的行政管理领域。第三,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核心是分清责任,责任明确才能很好地对审计全过程和各个层次人员的工作质量进行控制,也便于进行责任追究。对审计人员完成的工作质量进行奖励,运用“奖优惩劣”的激励方式,进行审计项目质量控制。
综上所述,可以把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概括为:在单位主要负责人或权利机构的领导下,内部审计机构主管对内部审计的各种业务活动全过程或行为进行有计划的监督、评价和协调的一种控制活动。
二、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必要性
1、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坚持审计独立性和客观性的根本要求。内部审计具有独立性和客观性。独立性是指内部审计人员独立于他们所审查的活动之外,一个人能够客观的评价自己的工作。它要求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经高级管理层批准并在内部审计章程中做出规定。审计执行主管由高级管理层任命,并对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或其他相关治理机构报告业务工作,定期评价并协助其他部门进行风险管理。客观性是指公正的、不偏不倚的态度,它要求内部审计师在工作中不与任何方面达成任何质量妥协。独立性和客观性是内部审计的必要条件。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独立性和客观性的有力保证。只有不断加强管理、改进程序、提高质量才能在组织中树立权威性,才能让领导认可,让被审单位满意。
2、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规范内部审计的必然要求。内部审计和其他活动一样,要受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的约束,内部审计机构应促进行业内的道德文化发展,内部审计师应熟练掌握专业技术,坚持应有的职业审慎,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为我们提供了制定计划、开展业务、报告结果等环节的操作规程。《职业道德规范》也为内部审计师适任本职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遵循《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和《职业道德规范》,能够使内部审计工作更加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能够更快、更好地与国际接轨,而要使《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和《职业道德规范》真正落到实处,就必然要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3、加强内部质量控制是完善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内部审计准则中明确指出“内部审计部门应建立和坚持质量保证方案”。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第十二届年会上也把审计质量作为重要议题之一,指出“质量保证是从事审计工作的组织应坚持的职责”。这充分说明,强化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已成为世界审计发展的趋势。
国际上大量舞弊案件的出现已证明与企业内部的审计制度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存在直接关系,2001年下半年,美国接连爆发了一系列财务丑闻。卷入丑闻的不仅有财富500强排名第7的全球第一大能源交易商安然公司,美国第2大长途电信公司世界电信公司,还有审计行业的“百年老店”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在营造企业树立诚信和维护“企业良心”的外部环境方面,美国的法律不可谓不多,美国对企业的监管体制不可谓不严,审计技术和手段不可谓不先进,然而造假欺诈接二连三发生,这使人们不得不把关注的焦点从企业外部环境转向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方面,认为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才是企业的“免疫系统”。因此,他们把内部审计当作“企业良心”,当作企业道德文化的最后一道防线。
我国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体制中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和复杂的过渡形式,甚至矛盾和混乱的现象。由此导致的腐败、诚信危机、会计造假等问题严重扰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我国股市中虚假财务报告也时有发生,如银广厦、蓝田股份等。这些都在客观上就有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理论诉求。
4、加强内部质量控制是降低审计成本,增加单位价值的内在要求。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可起到节约审计成本,帮助单位增加价值的作用。首先,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益与效率。即以较小的审计投入取得较大的审计成果,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满意的审计效果,这本身就能为单位节约成本,增加效益。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降低审计风险,帮助单位预防和减少损失,这也为单位增加了价值。这种价值是显性的、直接的。据统计,长沙市教育系统2011年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加强“人、法、技”建设,提高工作水平,共完成审计项目538个,查出损失浪费金额1100万元,促进增收节支12500万元,为国家挽回了损失。除此之外,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还会产生潜在的、间接的价值。一方面加强内部审计质量的控制,客观上会对单位内的经营管理者和其他职能部门产生督促作用,使他们知道因为要不断地接受内部审计的监督与检查,不得不维持良好的控制系统和工作秩序,并努力改善他们的工作绩效;
另一方面内部审计质量的提高健全了约束机制,完善了内部控制制度,保证了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以管理出效益。
三、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内部审计工作缺乏独立性,影响和制约其质量控制。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是这样为内部审计定义的:“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为组织增加价值和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它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国家审计署发布的《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对内部审计的定义是:“内部审计是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以促进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中国内部审计师协会制订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和《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都对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作了明确定位,但在实际工作中,尚未得到全面、认真的贯彻落实。
从审计管理体制看,“独立型”内审机构少,“业务兼容型”内审机构所占比重大,影响审计人员独立客观公正地执业。有资料证明,我省在3567个设立内审机构的单位中,只有739个单位独立设置了独立的内审机构,占20.7%,其他79.3%的单位是与其他部门合署办公,其中与财务部门合署办公的有1162个单位,占合署办公的69.3%,兼职内部审计人员7736名,占62%,而兼职的大部分是单位的财务人员。他们既是审计者,又是被审计对象,担当了“运动员和裁判员”的双重角色。由于机构不独立,兼职人员多,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审计执业的客观公正性。
(二)内部审计工作缺乏前瞻性,影响和制约其质量控制。
内部审计作为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具有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的职能,这就要求其具有一定的预测预警功能,要通过科学的方法预测单位经济活动可能存在的风险,事前发出警报,从而规避和控制风险。而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单位过分强调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而忽视了内部审计的预警评估职能。有资料显示,目前仅有58%的单位开展了管理审计。
(三)内部审计工作缺乏连续性,影响和制约其质量控制。
内部审计是一个连续渐进的发展过程。它需要对经济活动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控,它要对每个项目从立项到终结进行跟踪,它要对领导干部任前、任中、离任进行审计。因此它强调连续性,并建立相应督导制加以保证。
在实施内部审计过程中,如何对审计的全过程实行有效控制督导,保持其连续性仍存在不少问题。例如,科学抽样等先进手段运用不足,主要还是依赖于审计人员的个人素质与综合能力,以经验判断的方式进行审计监督,在信息不对称、人员能力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审计质量难以有效、充分保证。内部审计部门受人员、机构编制等因素的制约,没有设立必要的内部督导,设立了督导部门的具体职责内容又不明确。调查结果显示仅有50%的内部审计机构建立了分级督导制,严重影响了内审工作的连续性。
(四)内部审计工作缺乏整体性,影响和制约其质量控制。
我国审计体系是由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三部分组成,俗称“三驾马车”。但整体效应发挥得不够理想。多年以来,国家审计机关忙于自身的业务工作,内审协会未成立之前,没有专门的机构,也没有过多的精力对内部审计进行管理、指导和监督。加之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建立完善过程中,社会中介机构的无序和违规竞争较为普遍,违反诚信原则的事情时有发生。还有经济利益的驱动等因素存在。为避免审计风险,国家审计机关不敢大胆利用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的成果。而国家审计机关的队伍素质也有待提高,且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故内部审计也不完全相信他们的结论。这也体现出在我国市场经济成熟度不高的情况下,也出现审计市场成熟度不高的问题。
(五)内部审计力量薄弱,影响和制约其质量控制
据报道,美国花旗银行内审人员占员工总数的5.8%、美州银行占4.4%、纽约银行占4.1%。根据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指引》的规定,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人员配备不得低于员工总数的1%。而我省内审人员占单位员工的比例非常少,全省专职内审人员才4478人,在已设立内审机构的3567家单位中,每个单位平均只有1.26人。在普查的12940个单位中,平均每个单位0.35人。如果加上兼职审计人员,平均每个单位也只有0.92人。
同时,高素质、复合型的内部审计人员还不多。《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准》指出:“内部审计应该拥有履行内部审计职责所需的会计、审计、经济学、金融、统计、信息技术、工程、税收、法律、环境事务和其他学科获得资格证书的合格雇员”。
在全省11854名内审人员中,主要是学会计专业的,达6288人,占53%,而学审计专业的只有683人,占5.8%,学工程、法律、管理三个专业的2434人,占20.5%,取得注册会计师等各类执行资格的2095人,占17.7%,其他高规格的人才就更少。
四、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对策
(一)完善组织机构是搞好质量控制的重要条件。没有完善的机构,质量控制将无从谈起。因此,要使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得到保证,就必须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完善管理体制,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强化督导力量。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岗位责任制,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职责落实到每一个岗位和人员。
此外,还必须建立健全一个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监督机构。该机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健全内部审计业务内部控制制度。以控制内部审计工作中发生差错和弊端,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健全的内部审计业务的内控制度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主要有:(1)内部业务的职务分离制度;
(2)内部牵制制度;
(3)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控制制度。二是建立健全内部审计业务的监督检查制度。内部审计业务的监督检查制度要求内部审计机构既要对内部审计的各项业务或工作进行自我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问题,同时还要接受来自其他各个方面对内部审计业务的监督和检查,以便更全面、彻底地发现和纠正内部审计工作中的各种问题。
(二)提高综合素质是搞好质量控制的重要保障。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关键是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
1、加强内部审计队伍职业道德建设
为了培养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理性,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于2003年4月正式发布了《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虽然只有言简意骇的11条,字数不超过400,但却是使内部审计行为由“强制他律——被动自律——自觉自律”的不断科学规范的渐进过程。
一是内部审计人员不得从事损害国家利益、组织利益和内部审计职业荣誉的活动,应保持廉洁和职业谨慎,不得从被审计单位获得任何可能有损职业判断的利益。内部审计人员在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前提下,有责任维护本组织的合法权益和利益,并要千方百计为实现组织目标而不懈努力。同时要维护自身的职业荣誉。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保持廉洁的作风,不能因为可从被审计单位获得某些利益而左右自己正确的职业判断,从而造成审计风险。二是内部审计人员在履行职责时,应当做到独立、客观、正直和勤勉。不做任何违反诚信原则的事情。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为人正直的优秀品德,不为权利、人情、利益所惑,实事求是地开展审计工作。要学习江平教授,不向权贵弯腰,只向真理低头的精神。
(2)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
首先,人员选拔进口要严,起点要高。为适应现代审计的需要,必须选用具有审计、会计、工程、法律及相关经济专业,且有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经过良好训练、思想品德优秀的合格职员从事内部审计工作,同时要注意人员数量、业务结构与综合素质的合理配置。
其次,要拓展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空间。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通晓会计、审计、管理知识,还要熟悉经济法律、工程技术、金融税收、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此外,内部审计人员还需要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对内部审计人员要定期培训,使审计队伍不断精干、内部审计人员知识不断更新与业务活动保持同步。而目前有调查显示,57%的单位有时为内部审计人员提供培训机会,42%的单位偶尔提供培训机会。这已远远不能达到让内审人员拓展知识、拓宽视野的目的。
(三)建立责任追究是搞好质量控制的重要约束
(1)要明确责任。从审计员到审计组长,再到审计部门负责人,都应明确应该承担的质量控制责任,要使质量控制的结果与业务考核挂钩,要加大违规惩罚力度,对没有履行好责任的进行追究和处理,通过奖优罚劣来提高质量意识和责任心。
(2)实行审计业务委派和回避制度。在实行委派时应充分考虑审计工作的目标和具体情况,要注意委派能胜任项目审计的审计人员,还要兼顾到审计组成员的知识结构。要实行定期岗位轮换或进行交叉使用,以避免徇私舞弊,保证审计的相对独立性。
(3)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质量考核评价体系。定期对业务质量进行综合考核评价,通过内部审计效益的考核和评价,可以从总体上了解内部审计工作的最终结果,才能了解过去,分析现在,预测未来。要科学考评内部审计质量,首先应建立健全一个考评内部审计质量的指标体系,以便全面正确地考核内部审计工作质量。该体系是由很多具体指标所构成的,包括定量、定性两方面的指标。定量指标主要包括审计覆盖率、审计计划完成率、被审计单位违法违纪问题重复发生率和审计处理落实率等。定性指标一般包括审计人员的素质能否胜任审计工作,审计机构内部管理与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审计机构和人员是否及时、正确处理已查证的各种问题等。其次,制定内部审计质量考核的具体操作过程。最后,对考核结果进行综合、整理,从而得到正确结论。
(四)加强全程控制是搞好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
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是为合理保证审计项目的实施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的控制程序与方法。按照审计项目实施的过程,可以分为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
实施阶段的质量控制;
终结阶段的质量控制。
1、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
审计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是指审计工作进行前的审计质量控制,是对审计质量控制的总体规划,是整个审计质量控制的起点和首要环节。它包括审计立项、编制审计工作方案、确定审计组、制发审计通知书。具体要抓好三个控制点:
第一,审计项目立项和编制计划。
主要目标是要把握“三性”,即审计项目立项的重要性、针对性和可行性。所谓重要性是指立项的项目是重点领域、重点单位、重点资金以及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大事项。所谓针对性,是指专项审计的目的要明确。所谓可行,是指审计立项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职责范围,适合审计人力资源的现状。
第二,审前调查。
一个审计项目要发挥审计职能,审前调查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审前调查是编制好审计方案的基础。项目审计前,审计机关要根据项目的审计要求,全面掌握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重点掌握领导关注、群众关心、社会热心的问题;
要调查了解使审计单位和个人近年来接受过一些什么审计;
调查被审计单位近年来资产负债、财务收支的变动情况,了解其变动的合理性和真实性;
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合理评估被审单位内控风险大小。只有这样才能编制出针对性强且合理有效的审计方案。要重点查看以下材料:
(1)单位财务活动概况;
(2)内部控制的设计及运行情况;
(3)财务、会计资料;
(4)重要的合同、协议及会议记录资料;
(5)上次审计的结论、建议以及后续审计的执行情况;
(6)上次外部审计的审计结论;
(7)其他与项目审计有关的重要情况。
审前调查中应克服以下三个问题:
(1)对审前调查认识不清,准备不足。
有的审计人员,自认为对被审计单位情况都比较熟悉,特别是对多次审计的单位和项目,更是认为情况清楚,无须开展审前调查。由于对审前调查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在审计项目开始之前,不充分收集项目相关的基础材料,对项目的了解仅局限于自己的经验,不能有的放矢的收集项目的相关信息,从而造成审计实施方案的过于粗糙,致使审计目标不明确,审计重点不突出,缺乏针对性,审计步骤和方法缺乏指导性,严重影响审计质量。
(2)审前调查不深不细不全,流于形式。
开展调查工作前不制定调查方案,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调查什么、采用何种方式进行调查,都是临时决定。调查工作中不坚持重要性和谨慎性原则,大多数审前调查工作,都是在进点审计前,找审计对象的领导和财务人员口头了解,造成调查重点不突出,内容不全面。
(3)重财务管理、财务收支等方面的调查了解,轻会计数据的收集整理、汇总分析以及相关业务流程的调查。
很多审计人员在审前调查阶段只粗略地了解审计对象的内控制度建立情况、财务管理和财务收支等一些表面情况,实施审计时才开始对会计数据进行收集、整理、汇总和分析,而对反映审计对象履行职能过程的业务流程,没有去了解熟悉。如果审计时间比较紧张,就没有足够的时间认真分析会计数据和业务数据,很容易漏掉审计线索。
第三,认真编制审计方案
认真编制好审计方案是审计质量控制的关键。审计组要在充分调查了解、广泛搜集有关材料和权据的基础上,制订好审计实施方案,明确审计目标,确定审计的范围、内容和重点,对审前调查所取得的材料进行初步分析性复核,评估审计风险,确定防范措施。按照审计项目的重要程度,经审计组长和分管领导批准后才能实施。
2、审计实施阶段的质量控制
审计实施阶段的质量控制是对具体的审计过程的控制,是审计质量控制的核心部分。包括审计进点会、提交书面承诺、进行审计公告、审计访谈、问卷调查、现场审计、底稿编制。具体来说要抓好三个控制点。
第一,审计承诺控制。
审计承诺是降低审计风险、明确审计责任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确保被审计单位和个人所提供的审计资料真实完整的重要措施,审计承诺中应当注明审计的时间范围、所提供的审计资料种类,被审计单位银行账户等情况。
当前审计承诺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怕承担责任,不肯承诺。根据审计法第四十三条规定:“被审计单位违反本法规定,拒绝或者拖延提供与审计事项有关的资料的,或者提供的资料不真实、不完整的,或者拒绝、阻碍检查的,由审计机关责令改正,可以通报批评,给予警告;
拒不改正的,依法追究责任”。由于承诺书是由被审计单位法定代表人和财务负责人签字作出,这对法定代表人和财务负责人提出了要求,不真实或乱承诺要追究责任。而一些存在违法乱纪的被审单位领导和财务负责人,更怕要求承诺。因此对审计承诺能推则推,能拖则拖,有的到审计结束时才提交承诺书。
(2)不得不做,无奈承诺。被审计单位并非真正心甘情愿地向审计机关作出承诺,往往是迫于审计机关的权威性,为了不给审计机关留下不配合的印象而无奈作出承诺。而更有个别被审计单位甚至认为他们配合完成这道审计程序是为了让审计人员交差,碍于审计人员的情面,他们作出承诺并不表明他们真的愿意或准备承担所承诺的责任。这种承诺也失去了其真正意义。
(3)做好好先生,随意承诺。被审计单位及相关人员根本不去考虑什么后果,只要是审计人员要求填写的都会填写,部分明知自己单位存在违规违纪行为的被审计单位,在审计机关送达审计通知书并提出书面承诺要求时也是挥笔在承诺书上豪爽签字。这样的承诺也等于没有承诺。
对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我们要从以下二个方面加以重视和关注,使审计承诺更具有操作性和实用性。
一是要使审计承诺可以承诺。从审计承诺的时间、程序、格式、要求上进行适当的改变,提高审计承诺的可操作性,让被审计单位及相关人员可以承诺,也让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更能有效地利用承诺书。
审计承诺时间不一定只是审计组进驻前作出,允许被审计单位及相关人员随时作出承诺或可补充审计承诺,只要被审计单位及人员在审计实施阶段提出。
二是要使审计承诺必须承诺。
审计承诺制作为一项审计业务制度,已写入审计法和审计准则,就必须坚决执行,要提高承诺书的刚性约束,不能走过场搞形式。
要健全承诺制度。应从明确其法律效力为突破口,以法律强制力来保证该制度的实施。对被审计单位不提供审计承诺书、提供虚假承诺或到审计结束后才提供审计承诺书的行为,要采取强制性措施加以处罚,并进行责任追究。
第二,现场查证控制。
现场查证要深入细致、一丝不苟地全面完成具体的现场作业。审计人员要严格按照审计实施方案的具体审计事项,采取审核、观察、监盘、询问、函证、计算机和分析性复核等手段收集审计证据。审计人员在获取审计证据时要注意:
(1)充分性:证据的数量足以证实审计事项作出审计结论和建议;
要保证审计人员形成审计意见所需审计证据的最低数量要求。
(2)适当性:审计证据的适当性就是指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相关就是指证据和审计目标相关,不能风马牛不相及,张冠李戴;
可靠就是审计证据能如实反映客观事实。
第三,审计日记和审计工作底稿质量控制。
(1)基本要求
审计组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应当真实、完善地逐日编写审计日记。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以及对审计结论有重要影响审计事项,审计人员都要如实记载,在此基础上编制审计工作底稿。
审计底稿应该内容完整、记录清晰、结论明确,客观反映形成审计结论和建议有关的所有审计事项,一般应载明以下事项:被审计单位名称;
审计事项及会计期间或者截止日期;
审计查出的问题摘要及其依据;
审计结论;
执行人员姓名及其日期;
复核人员姓名、复核日期、复核意见;
索引号,页次等。
(2)要实行三级复核
我们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底稿要进行三级复核。所谓三级复核是审计工作底稿应由项目负责人、部门负责人和审计机构负责人或专职的复核机构或复核人员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逐级复核的一种复核制度。
①详细复核:项目负责人的复核;
②一般复核:部门负责人的复核;
③重点复核:审计机构负责人的复核。
审计复核的主要内容包括:所引用的有关资料是否可靠、证据是否充分、审计程序和方法是否恰当、审计结论是否正确。
3、审计终结阶段的质量控制
审计终结阶段的质量控制是审计质量的反馈控制,是审计质量控制的最后环节,包括底稿交换意见、汇总审计问题、审计评价,形成报告初稿,征求意见,出具正式报告,归档立卷等。具体来说,应抓好两个控制点。
第一,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
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情况和结果的集中反映,它应该起到三个作用:一是审计机构向上级或授权部门报告审计项目结果的文件;
二是审计机构向被审单位或个人下达审计结论的方式;
三是审计机构向社会公告审计结果的载体。因此,审计报告必须如实、客观、及时、恰于其分地反映审计结果。编制审计报告时应当注意:
审计报告的编制应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反映审计事项。
审计报告应按照规定的格式及内容编制,做到要素齐全、格式规范、不遗漏审计中发现的重大事项(格式及内容见内部审计实务指南)。
审计报告应突出重点、简明扼要、易于理解;
审计报告应及时编制,以便适时采取有效措施纠正;
审计报告应针对被审单位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的缺陷提出可行改进建议,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审计报告形成的结论与建议应当充分考虑审计项目的重要性和风险水平。
(1)当前审计报告质量存在的普遍问题
①文字不通俗。一些审计报告在反映问题时往往简单地以会计核算过程或会计科目来说明事实真相,阐述问题没有与整个业务操作过程相结合,专业术语过多过滥,给行外人阅读和理解审计报告增加了困难。
②重点不突出。一些审计报告在反映问题时主次不分、重点不突出,将所有查出的问题一一列出。对这种没有进行提炼,面面俱到,数字充斥整个报告,让人看了处处是问题,而又看不出关键性的问题。
③适用不恰当。一是对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和其他有关规定的问题的定性没有引用法律法规,或者错误引用法规。二是由于执法主体、适用的范围等原因导致引用的作为审计处理处罚的法律依据不准确。三是引用过时甚至是失效的法规作为审计依据。四是引用法规不规范。引用法规应写明发文机关、文件标题、文件号三个要素。
④建议不具体。一是针对性不强。一些审计报告提出的建议针对性不强,只是泛泛而谈,无事实作根据,无证据作支撑,脱离客观事实,无法让被审计单位心服口服,降低了审计威信。二是可操作性不强。由于有些审计建议过于原则化、笼统化,使被审计单位无法组织落实。
⑤评价不规范。一是超越审计范围进行评价。对不属于审计事项的内容进行评价,对审计过程中没涉及或仅表面涉及的问题进行随意评价。二是审计评价单一。不管什么项目,审计评价一个样,没有按照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或根据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会计资料真实、合法、效益性及被审计单位的相关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而是作单一笼统的评价,或不予评价。三是审计评价用词不严谨。存在着用词不恰当的问题。如有的单位存在违纪违规问题,甚至是比较严重的违纪违规问题,但审计评价时往往顾及被审计单位的形象,就把审计评价中的:基本真实、基本合法、基本健全,夸大为:真实、合法、健全。还有的审计评价在对某些重大问题发表肯定意见时,语言表达过于绝对。
(2)加强审计报告质量控制的主要措施
①加强审计报告复核工作的力度。②健全报告质量检查和过错责任追究机制。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从审计人员到审计组长,再到部门领导,都应明确质量控制责任,需要有严格的质量责任追究制度予以保证。一方面,要加强审计报告基础工作的规范化,建立审计质量分级责任制度。对审计报告的各个质量控制环节都要有监督,明确审计人员的职责,合理分工,强化过程控制,把事后责任评估的工作前移,避免产生责任时相互推诿。另一方面,加强内部质量控制机制,要定期开展事后审计报告质量的检查工作,建立定期的抽查和互查制度,一旦发现审计报告有质量问题,除了正常的追究处理外,还可结合培训有针对性地对有关人员进行业务培训。③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第二,审计项目档案整理质量控制
审计项目档案的整理要归入四类材料,即结论性文件材料,证明性事件材料,立项性事项材料,其他备查材料。立卷时应按规则排列:卷内文件材料应按结论类、证明类、立项类、备查类顺序排列;
结论类采用逆审计程序并结合文件材料的重要程度排列证明类按照审计工作底稿及所附审计证据与审计报告所列审计事项对应的顺序排列立项类、备查类按照文件材料形成的时间顺序,并结合文件的重要程度排列。每组文件应按照正件在前附件在后,定稿在前初稿在后,批复在前指示在后,指示在前报告在后,重要文件在前次要文件在后,汇总性文件在前基础性文件在后的顺序排列。
(五)强化行业指导是搞好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明确提出“审计机关可以通过内部审计自律组织,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业务指导和监督”。这不仅确立了内部审计协会的法律地位,而且为内部审计协会发挥作用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内部审计协会要按照《审计法》及《审计法实施条例》的要求,加大对内审行业的指导与监督力度,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1、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检查长效机制。通过对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检查,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谋划、引领和服务,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预防、揭露和抵御功能作用。要将内部审计工作的常规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通过检查揭露问题,解决问题,降低内部审计风险,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2、积极构建内部审计机构相互交流的平台。内部审计协会作为内部审计行业的指导机构,要为各级内部审计机构搭建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通过观摩内部审计优秀项目、开展内部审计论文研讨、组织内部审计人员培训,交流内部审计工作经验等多种形式,指导各级内审单位对照优秀找问题,对照范本找差距,对照课题找思路,促进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之间的交流,从而达到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目的。
3、着力制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中国内审协会最近出台了《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办法》(试行)和《中国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手册》(试行)。内部审计协会要将其作为后续教育的重要内容,组织内部审计机构认真学习。使各单位内部审计工作都以遵循准则为原则,以标准控制为尺码,以价值贡献为导向,以风险防控为目标,不断促进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长沙市内审协会2005年就制定了详细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并编写成书,发到各级内部审计单位。由于行业指导得力,近几年在国家和省审计项目质量评比中,多个项目被评为一等奖,成绩十分突出。
4、全面推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风险导向审计是审计理念的一次重大改变,使其他审计模式忽略审计风险的缺陷得到弥补,是内部审计未来的发展方向。内部审计协会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完善和出台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实务指南,通过分阶段分层次分行业在内部审计机构中试点后,全面推行,从而使风险导向审计成为单位防范和控制内部审计风险的主要手段,成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保障,促进了内部审计质量质的飞跃。
审计质量控制是审计工作永恒的主题,实施审计全过程质量控制,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根本保证,审计工作者只有专心执业、细心履职、规范做事、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才能有效地提高审计质量控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