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议论文阅读2
当自己的伯乐
①我们曾读过韩愈的《马说》一文,大意是这样的:有伯乐,才会有千里马。如果没有伯乐的话,本来资质很好的千里马,就会沦为常马,死了也没人知道它是能日行千里的马。②也许大家都因之而相信,一定要有伯乐出现,看出自己的潜能,并且尽力栽培,自己的天赋才能够发扬光大。很多未获成功的人,也常常认为自己本是怀才不遇的千里马,只是时运不济,没遇上伯乐,害得自己的天才被埋没了。
③伯乐对于一个人的成功,无疑是有一些作用的。但每位伯乐所扮演的都不是“一路扶持、始终相依”的角色,他或许陪过成功者一段,但终须放手,最重要的障碍还是由成功者自己跨越的。
④人生遇到伯乐,固然有助于成功;而伯乐可遇不可求,不遇伯乐,我们就注定是失败者吗?
⑤不久前,有位记者问曾获得世界冠军的羽毛球选手熊国宝:“你能赢得世界冠军,最感谢哪个教练的栽培?”木讷的他想了想,坦诚地说:“如果真要感谢的话,我最该感谢的是自己。”
⑥原来他入选国家队时,只是“绿叶”的角色。教练选了他,并不是要栽培他,而是要他当陪练。他没有埋怨,也没有懈怠,他赏识自己的球技,相信自己有朝一日能成功。那些年,为了增强体能,零下十几度的冬天,他依然早上5点去晨跑。
⑦那一年他垫档参加世界大赛,大家都认为他是去当“牺牲打”的,没有人在意他会不会打赢。没想到他竟然势如破竹地一路赢了下去,甚至赢了教练心中最有希望夺冠的队友,得了世界冠军,一战成名。
⑧没有教练赏识自己,他自己赏识自己;没有教练栽培自己,他自己栽培自己。当机遇垂青时,他抓住了机遇,获得了成功。如果他当初纠结于“绿叶”的角色,埋怨教练“有眼无珠”,自我放逐,那么,当机遇降临时,他定会措手不及,最终当个“牺牲打”罢了。⑨没有任何一个成功者是需要诸葛老师费尽心力来扶持的阿斗。成功的人其实都是自己的伯乐。如果成功者是千里马的话,那根要自己跑快一点的鞭子,99%是握在自己手中的,方向也是自己操纵的。在人生道路上,若不遇伯乐,我们要勇于当自己的“伯乐”。(选自《青春励志》2011年第10期,有删改。)
1.文章开篇从韩愈的《马说》写起,有什么好处?(3分)
2.阅读③④段文字,回答下面问题。(4分)
(1)分析第③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说说第④段的作用。
3.从论证过程看,文章是如何阐明“要勇于当自己的‘伯乐’”这一观点的?(3分)
4.你赞同本文的观点吗?为什么?(4分)
欣赏使人美丽
①面对同一棵树,有人看到了绿叶,有人看到了毛毛虫。真诚的人能够感知到他人的真
诚,而骗子总觉得全世界的人都在说谎。善良的人会被别人的善举感动,在缺乏善心的人眼里,善就是傻。从这个意义上说,会不会欣赏别人是对自身品质的一种检验;学会欣赏别人,则是对自身品质的一种提升;对被欣赏者来说,欣赏是一种引导和激励。
②19世纪末,美国西部的密苏里有一个坏孩子,他偷偷地向邻居家的窗户扔石头,还
把死兔子装进桶里放到学校的火炉烧烤,弄得臭气熏天。他9岁那年,父亲娶了继母,并对继母说:“亲爱的,你要好好注意他,他是全郡最坏的孩子,他让我头疼死了,说不定会在明天早晨以前就向你扔石头,或者做出别的什么坏事,让你防不胜防。”继母好奇地走近这个孩子,当他对这个孩子有了了解之后说:“你错了,他不是全郡最坏的孩子,而是最聪明的孩子,只是还没有找到发挥他聪明的地方罢了。”继母很欣赏这个孩子,在她的引导下,这个孩子的聪明找到了发挥的地方,后来成了美国当代著名的企业家和思想家。这个人就是戴尔-卡内基。
③台湾作家林清玄去一家羊肉馆用餐,老板对他说:“你还记得我吗?”林清玄说:“记
不起来了。”老板拿来一张20年前的旧报纸,那里有林清玄的一篇文章,那时他在一家报社当记者。这是一篇关于小偷的报道,小偷手法高超,作案上千次,次次得手,最后栽在一个反扒高手的手上。文章感叹道:“像心思如此细密,手法如此灵巧,风格如此独特的小偷,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会有成就的吧!”老板告诉他“我,就是那个小偷,是你的这段话引导我走上了正路。”如今他开了好几家羊肉馆,成了那里颇有名气的大老板。
④连小偷身上也有可欣赏的地方,连小偷也能在欣赏的引导下走上正路,我们周围还
有什么人不能被欣赏、不能被引导呢?
⑤学会欣赏别人吧!欣赏你的同事,你和同事之间会合作得更加亲密;欣赏你的下属,下属会工作得更加努力;欣赏你的爱人,你们的爱情会更加甜蜜;欣赏你的孩子,说不准他就是下一个卡内基——学会欣赏你周围所有的人,你周围的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丽。
1、从文章第①段知道欣赏具有双重作用,一是;二
是。
2、下列句子可以作为本文道理论据的一项是 []
A、当我们在生活中学会欣赏,我们会惊喜地发现:那些蛰伏的不起眼的种子,原来可
以轻易地发芽、开花、结果。
B、敬人者,人恒敬之;关照别人,就是关照自己。
C、欣赏别人得到的回报是超值的,就如同通过欣赏本想得到的一篇枫叶,而得到的却
是一片枫林。
D、美是生活的阳光,是大地的精华,是艺术的冠冕,是人心中开放的鲜花,没有对美的渴求,人类可能还混迹于一般的动物群中。
4、比较文中加线句和下面的改句,谈谈原句表达的好处。
这位小偷心思细密,手法灵巧,风格独特,做任何事情都会有成就。
原句表达的好处:
5、你有欣赏别人或被别人欣赏的经历吗?请简要叙述并谈谈当时的心理感受。
困境也是一种机遇
(1)有一个养牛专业户,由于勤劳发奋,善于经营,几年间便声名显赫。可是突如其来的一场大火导致数十头奶牛葬身火海,老板也一下子陷入困境。悲痛之余老板没有灰心,没有倒下,反而信心百倍、奋力抗争,决心走出困境,东山再起。于是他筹集资金又买了两头奶牛,让其繁衍。仅六年时间,老板的奶业公司又有声有色、红红火火地发展起来,老板又成了远近闻名的富翁。这位老板的经历正应了“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这句俗语。任何一个人只要敢于直面困境,勇于接受困难的挑战,即使眼看着就要山穷水尽,仍有可能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在困境中找到出路。
(2)人生的路有很多条,解决任何问题的办法都不可能只有一种,条条大路通“北京”,此路不通可以走他路,只要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困境就不等于绝境。_____________。
(3)英国学者岁内贝费里奇说得好:“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在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思想上的压力,甚至肉体上的痛苦,都可能成为精神上的动力。”也许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澳大利亚作家安得鲁·马修斯才说“人生需要晴天霹雳”,孟子才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先哲们大概都想告诉人们一个道理:经历过风雨,方能见着彩虹!
(4)如果,寄希望人生是一支舒适、轻快的乐曲只能是一种幻想,那我们为什么不去珍惜人生的困境,充分利用困境磨炼自己的身心,把困境当做铸造生命奇迹的钻石呢?
(5)请相信,风雨是另一种经历,流泪是另一种人生,困境是另一种享受。换一个角度,困境也是一种激励、一种机遇!
1.上文中作者论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题目《困境也是一种机遇》中的“也”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第(2)段的横线处,用简洁的语言补写一个事例来说明“只要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困境就不等于绝境”这一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引用了许多中外名人名言,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这段文字,结合本文论述谈谈你的理解。
一位清华管理系的硕士,担任县城荒芜开发区的领导。然而他感觉到书本上的种种理论与现实的差距竟是如此之大。由于对当地人处事方式欠缺了解,他无法融人到他们当中,更谈不上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努力工作换来的是别人的白眼,一件简单的事情总是无法顺利进行。纵然有无数困难,但他始终相信每次困境也是机遇,战胜它便是证明自己的能力。白天他忙着处理公司的事务,晚上细细思量问题的解决方法。慢慢地,他明白企业里做事情要顾及到别人的利益、讲究人情世故。当下属工作表现不佳时,他会和他们坦诚聊天,而不是简单地质问;当很多人为了一件事情而争论不休时,他会先征求主要部门领导的意见,再召开会议,使会议顺利进行。在这平淡的一年中,他感受到了成功与失败的起承转折。他从困境中走了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浅议“抄读”
①凡出版物皆可读,读法自是多样。有坐读、卧读,有朗读、默读,更有一种读法,前人谓之抄读。
②抄读由来已久。古代出版业不发达,书籍尤其宝贵,古人嗜学抄书,以抄为读,蔚然成风。宋人苏轼曾三抄《汉书》,东坡先生聪明绝顶,自称抄书乃“迂钝之法”,聪明人却偏用迂钝法,可见此法之不俗。明人张溥的书房雅号“七录”,有个缘故,原来他每读一篇文章,总要事先抄录下来,背诵一遍,然后烧掉,随后再抄录,再背诵,再烧掉,如此反复七遍,终于读熟记牢了。
③时至今日,不管市面上多么浮躁,抄读事业依旧。有不少从上世纪文化匮乏年代走过来的人,念念不忘当年如饥似渴抄读中外名著的往事。我从网络上得知,当今虽然流行“下载一族”,但是同时也活跃着“抄书一族”,更有“抄书癖”!据《中华读书报》载,在湖北安陆的大山里,有一农民用七年的时间抄写了《红楼梦》《三国演义》和唐宋诗词,总计1170万字。
④抄读有着如此强大的生命力,究竟原因何在?有人说抄读有“三益”:易于记诵,校正讹误,练笔习字。有人说抄读可以积累材料,厚积而薄发。有人说抄读有一有一种“雕塑感”,给读书人印象极深。还是梁启超高屋建瓴且又细致入微,他说:“发明的最初动机在注意,抄书便是促醒注意及继续保存注意的最好方法。当读一书时,忽然感觉这一段资料可注意,把它抄下,„„经过几次之后,每翻一书,遇有这项资料,便活跳在纸上,不必劳神费力去找了。”而在我看来,抄读的好处可以概括为两条:一是加深记忆,存档备忘;二是增强理解,温故知新。
⑤当今,科技的发展导致出版物物质形式的不断改变,阅读与写作的状态也不断更易,电脑逼使人们换笔,网络向纸质出版物挑战„„然而,有一样东西是永恒的,那就是一种精神,一种创造与发明的精神,以及坐实这种精神的学问的根基。正因如此,抄读永远具有生命力,同时也永远具有诱惑力。诚然,抄读的笔退位了,而敲击键盘的双手依旧灵动,从前抽屉里保存着的小册子、单纸片或者卡片之类,统统变成电脑文档里分门别类的一个个文件,而且永不褪色、永不发黄、永不磨损。(选自《人民日报))2010年3月16日,有改动)
25.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选文中的原话回答)(3分).
26.选文第②③段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2分)
27.选文第③④段画线句子分别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其作用各是什么?(4分)
28.下面的材料能否充当选文第④段的论据,请说出理由。(2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能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29.读书方法有很多种,除了文中提到的这几种外,请结合你的学习实际再举出一种读书方法,并谈谈它的好处。(3分
第二篇:议论文2
1、模式一:
议论文段标准模式:观点+素材+分析+小结
观点——明确(一句话,干净利落)
素材——事例典型,叙述简洁(用公众认可的例子,某人之类少用为妙)
分析——紧扣中心论述,不游离
小结——归纳,点破主题
注意:最好多用几个素材,每个素材都应有相应的分析。
示例:
生命的光芒,因位置而变幻。(观点)
扎拉?菲利普斯是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的外孙女,曾被《人物》杂志评为“全球最美丽的50个人”之一,她高雅的举止让英王室为之自豪。然而,当扎拉公主毅然决定成为一个马术骑手时,她生命的光芒改变了颜色。脱去冠冕,褪去礼服,她和普通骑手一样艰苦地训练,挤在地摊上挑选别人用过的马鞍。2006年9月,她成功地赢得了“欧洲全能骑术锦标赛”冠军,整个英伦为之振奋。(事例)
在赛场这个新位置上,扎拉公主宛如露珠,尽显光芒。她那金黄色的皇室标签变成了鲜红色的勋章。在皇宫里,她的美丽让皇室生辉;在赛场上,她的技术让众人折服。(评论)在生命的锦缎上,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向25岁的扎拉学习,怎样让适合锦色的繁花添到锦缎上绽放,怎样在不同的位置中找到生命光芒的方向。(小结引申分析)(317字)注意:素材必须有分析
反例:“自古才子出寒门”。司马光出身贫寒;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喝到;明代龙图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荷兰画家梵高也曾穷困潦倒,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着弟弟接济;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外出打工„„这都是幼时曾经贫困而后来成为才子的非常之人。寒门是他们植根的土壤,是这块贫瘠的土壤使他们不断地发育不断地成熟,塑造自我,完善自我,最终成为参天大树,开出灿烂之花。由此看来,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摆脱贫穷的信心和斗志。穷则思变,就要奋发图强,越是贫困越激励人奋发上进,这何尝又不是一笔财富呢?
2、模式二:
议论文段标准模式:观点+道理+素材+分析+小结
观点——明确(一句话,干净利落)
道理——进一步诠释观点,力求准确、具体、深刻
材料——事例典型,叙述简洁(用公众认可的例子,某人之类少用为妙)
分析——紧扣中心论述,不游离
小结——归纳,点破主题
例文:
回到原点
电影《让子弹飞》让人捧腹之余更予人一个耐人寻思的结尾,张麻子历经腥风血雨又重上马鞍,驰入山林。也许英雄的归宿终是草莽!电影的结局总是太蒙太奇,但我庆幸,英雄不是走回头路,他只不过是回到原点,那里才有刀光剑影,那里才有豪迈与洒脱。回到原点,重返本真,重拾你的真性情。(提出论点)
难忘毕淑敏的一句话:“额头上没有一丝皱纹的美人,怕血管里流动的都是水。”的确,生活在现代世界里的人们是不是已经忘记自己不饰粉黛的素颜,是不是已经遗漏了真性的原
点?我们习惯于挤出不由衷的笑容,习惯于对化妆品和面具的依赖。殊不知我们暗自高兴以为岁月的痕迹和世故的表情统统遮去,却令自己最珍贵的一面,生命最澎湃的热度一同抹去。(道理论证)
生命的原点在于个性的张扬,在于情感的表露,在于性格的突围。回到原点不是褪下成熟的外衣,而是撕掉不必要的包装;回到原点不是原地踏步,更不是退回起点,二是以淡定而真实的姿态上路,轻轻抬头,已屈指行程二万,翻越无数的高山„„(道理论证)
每次坐飞机时,空乘人员都会为乘客演示应急用品的使用方法。面对乘客,本是机上空姐绽放最美丽一面的时机,但我却每每看见一张张蓦然而冰冷的脸,很规范却很敷衍。(事实论据)
我想,再动人的脸容也经不起随意的解读和虚伪的摆弄。回到原点,虽不完美亦叫人亲切;远离原点,尽管精致但让人生厌。回到生命的原点,是展现自己自然而感性的一面,是在生命的轨迹上搏动着最和谐的节奏,是在自己和他人的心中演绎着真善。(分析)
于是想起著名的人口学家马寅初。尽管在那个人云亦云的年代,多少学者为苟全学说已放下知识分子的尊严,但马老依然保持着不屈的姿态。“宁鸣而死,不默而生”。造反者说他已丢掉立场的原点,我却谓马老回到了一个学者应有的原点。“绝不向以力服人不以理服人的人低头”。这个原点如此厚重而神圣,承载了人性的光辉和一个知识分子最倔强的底线。(事实论据+分析)
原定不是起点,坚守原点者业已登上一个道德的高台,原点又是起点,坚守原点,回到原点者从这里再出发,再扬帆启航,最淋漓也最真实,最平平淡淡也是最轰轰烈烈。
在一个浮躁的社会里,我们满足于“枝枝叶叶外不寻”,但一个人人都标榜“金钱为原点”、“权力为原点”的社会又何尝不是一个迷失了原点的贫血社会?惟有每个人都自觉地寻找原点的坐标,重获人性的庄严,才有“民德归厚”的一天。
回到原点,重拾本真,这样的要求算不算太高?(最后三段,小结)
3、模式三:
正反论证:观点+立论(立论+素材+分析)+驳论(驳论+素材+分析)+小结例文:
幸福之花,开在感恩枝头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花儿的感恩。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这是鸟儿的感恩。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是人类的感恩。因为懂得感恩,他们拥有了一颗金子般的心,因为懂得感恩,他们创下了人世间温馨的传奇。
懂得感恩,这世界才会如此美丽。“忠则《出师表》孝则《陈情表》”,这两表道尽了人间感恩的真谛,演绎了人世间感恩的传奇。为报刘备三顾茅庐之恩,诸葛亮七出祁山,巧计破敌军,为刘备打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为报当年的知遇之恩,他用毕身的精力向后人诠释了感恩的真谛。自幼失去父母是李密的不幸,但祖母却用自己的温暖让这个可怜的孩子长大成人,且名扬四方,为官作宰是多少读市人毕生的梦想,十年寒窗不正为一朝为官?然而当这个机会真正来临,李密却不曾忘记自己的祖母。他放弃了这个机会。因为他知道“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在为官和报恩之间他选择了后者,向世人彰显了一首伟大的诗篇——感恩。他们的感恩温暖了自已,感动了后人。那一刻,幸福之花,在他们的感恩的枝头灼灼其华。
感恩之心,是我们维系这个世界的根本,拥有感恩的心,才能称之为有灵性的人,然而一旦失去后果不堪设想。(反面过渡)(特别注意)
云南大学曾震惊一时的血案是多少人挥之不去的阴影。马加爵一时的性起让四个年轻的生命就此终结,我不想说他的残忍。我只想说,他真的不懂感恩。云南大学用知识培养他,而他却便之蒙羞;他的父母用心血把他养大,他却让他们体会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楚;他与同学的同学情他不懂得珍惜。如果他有一颗感恩的心,也许这一切就不会发生。当感恩的心不在,那一刻,他的幸福之花开在哪里?
古往今来,知道感恩的值多少?数十年为战友守墓,矢志不渝,是陈健对战友的感恩;荆轲赌命,是为报太子知遇之恩的感恩;袁隆平数十年专注研究杂交水稻,是为祖国的感恩。怀抱一颗感恩的心,让我们将爱传递。将别人无私的帮助,深深铭记,将之传递,这世界因感恩而美丽。人世间没有不绝的风暴,感恩却有其不老的风情。幸福之花,开在感恩枝头,灼灼其华。(照应)
4、模式四:
辩证分析:观点+矛盾一方(分论点+素材+分析)+矛盾另一方(分论点+素材+分析)+结论
逆境与成才
人们无不向往美好的环境,因为好的环境能使成才的道路畅通无阻;同时,人们也认识到,“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顺境造就幸运儿,而逆境往往造就伟人。这是因为,顺境虽说给人的成长铺平了道路,但逆境更能催人奋进。(提出观点)
历史事实证明,厄运能磨炼人的斗志。身遭腐刑摧残的司马迁,就是以身处逆境而自强不息的历代先贤为楷模,他凭惊人的毅力完成了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皇皇巨著《史记》,成为史家的不祧之祖,我国力学、桥梁专家李国杰教授,在“文革”期间身居“隔离室”,经常受审讯,在这恶劣的环境里,他顶住各方面的压力,写出了10万字的专著《梁扭转理论——梁桥的扭转、稳定和振动》,填补了一项世界桥梁建筑学上的空白。司马迁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赋《离骚》,左丘失明著《国语》,孙子膑脚修兵法,韩非囚秦著《说难》„„”可见“艰难困苦,玉成于汝”,确实有道理。(矛盾一方)
但是,逆境能够出人才,绝不意味着逆境一定出人才。一个人能够成才,关键在于自身主观上是否努力。巴尔扎克说得好,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同样是贫寒的生活环境,贝利经受困难的磨练,成为一代球王,而有些人却堕落为小偷;同样是身有残疾,张海迪成了中国当代青年学习的楷模,而有些人却沦落为乞丐;同样是国民党反动派的镣铐和铁窗,江姐成了坚贞不屈的烈士,甫志高却成为可耻的叛徒„„可见,面对逆境,丧失奋斗勇气和决心的人只能是苦苦呻吟、怨天尤人,甚至自甘堕落;只有“扼住命运咽喉”的人,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超越任何障碍,战胜任何困难,成为堪担大任的“大丈夫”。(矛盾另一方)
我们希望整个人生都一帆风顺,但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不可能的。如果遭遇逆境,应该怎么办?不要动摇,不必气馁,积极进取,奋力开拓,这,就是我们应取的态度。
5、模式五:
中心论点+三联系(联系历史、联系现实、联系自我)+结尾
第一段提出论点,第二段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可偏向于举例论证;第三段,从现实的角度去思考,第四段从自我的角度去思考。第五段结尾。
6、模式六:
层进式:论点+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小结
对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论证结构,即
围绕中心心论点回答三个问题:
例文:
孤独与幸福
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说:“社交生活的坏处深藏不露:消遣、闲聊和其他与人交往的乐趣掩藏着巨大的、通常是难以弥补的祸害。青年人首先要学习的一课,就是承受孤独。”(名言引入)因为孤独是幸福、安乐的源泉。(中心论点)
世间怕有无数称己为幸福的人,却没有多少人认为自己也是一个孤独的人。“幸福”的人往往开朗、健谈、善于社交;孤独,似乎注定只是一个与阴暗、不幸甚至畸形的人生态度所相伴的名词。事实上真正的孤独是鲁迅的“寄意寒星荃不察”的觉醒,是布鲁诺被烧死前大声疾呼“未来的人们会了解我……”的信念,是无法选择“出世”的苏轼的清高。(诠释论点)孤独即意味着超越常人的旷达与淡泊,它是幸福的前提。(分论点一“是什么”)
孤独就是走出无止境的无聊社交、闲扯、平庸的一种生活态度,它卸除了表面的浮华,追求内心的旷达与淡泊。(议论)当庄子头也不回地边钓鱼边婉言拒绝出任楚相时,我们体会到的是孤独。世事纷乱,天下名士皆各投其主,各尽其才,惟独庄子安然身外(例证)。这种孤独,实际上是一种超越常人的豁达与淡然。但庄子又是幸福的,他的一次平静的拒绝,带来了自己政治生涯的孤独,换来的却是一座矗立在无数文人志士心目中的高标。(议论)孤独让我们拥有内省的时空,它是享受幸福的条件。(分论点二“为什么”)
物质的充裕,人心的浮躁,更多的人越来越急功近利,人与人的关系越来越势利化,幸福感距离我们越来越远。(议论)孔子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论语》中的睿语无一不是孤独困顿的孔仲尼的自我反省。(例证)孤独的时候,人才有时间和空间去进行人生的思考,追寻自己活着的价值。才会远离喧嚣、芜杂,看到自己内心,保持一份坦然与淡定,看清自己前进的方向,这是享受幸福的条件。(议论)
孤独要求我们与现实适当地保持距离,它是享受到幸福的方法。(分论点三“怎么样”)与现实适当地保持距离,开拓一份属于自己的孤独的小天地。做许多你想做的事情,展开你曾被限制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不再为庸人俗事所扰。(议论)现代派代表诗人戴望舒在诗集《灾难的岁月》中抒写“夜坐听风,夜眠听雨”的孤独而寂寞,这种孤独是一种幸福的状态,让他悟到“月如何缺,天如何老”。(例证)远离现实,你的处境是孤独的,然而你的内心却是宁静而充实的,你的心不再因孤独而哭泣,反而因孤独而折射出幸福的光芒。(议论)面对现实,当今的年轻一代作为独生子女,无疑常有一种孤独的心理,他们给自己取了一个名字叫“愤青”。有些年轻人以上网玩游戏为幸福,以打架滋事为快乐,更有甚者以吸毒杀人为荣。他们因为孤独而丧失了对幸福的感受,继而心态失衡,无处宣泄,这无疑是一种极大的悲哀。(联系实际)
所以正视孤独,享受幸福吧!这种孤独不是消极遁世、自我封闭,而是“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一种旷达的孤独,伟大的孤独。(辩证思考)正视孤独不仅是一种哲理的思辨,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感悟,是对真正幸福的一种追求。(结论)
7、模式七:
中心论点+分论点式(俗称三并列段落)
回到原点
文学创作是雨水缓缓渗入大地,再化作泉水泗泗流出的过程,而不是冷水直接装入冷饮车间,从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过程。当我们看到评判一本书的好坏仅仅由其印数和销量来决定时,我们应该反思。我们必须回到原点,回到文学创作的根本……
回到原点,要回到生活中去寻找创作的源泉,而不是闭门造车。文学创作本就是来源于生活,然后才是高于生活,然而现在很多作家却离这个原点越来越远。有些作家以“作家团队”的形式,打着“名牌作家”的旗号,开个会讨论一下就可以出书,这样的闭门造车,只能产生无病呻吟之作。回望历史,那些有成就的作家在创作时却是紧紧把握住这个原点。列夫·托尔斯泰在他几部著作期间漫长的时间里,他总是深入到庄园里,与那里的农民们一起劳作、收获、编草鞋、编识字课本……他之所以被称为“耕作的诗人”,正是因为他没有远离文学创作要来源于生活这个原点,也才有了那些闪烁着人性光辉的文字。如今,我们需要更多像托尔斯泰这样的作家,回到原点,以一种谦敬、悲悯的姿态去体察民众的生活,这样的文字才能有持久的生命力。
回到原点,要回到文学创作的根本使命,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印数与销量。文学创作本肩负着触及灵魂、涤荡思想、感召人性的使命,然而我们却看到,它已经渐渐变为一种只需要类型标准、只需要印数与销量的纯技术活动。从一年出一本书,到一年出几本书,再到杂志书的出现,有些作家为了保持读者的关注度,持续吸引读者的眼球,已经将出书速度化,将文学创作的使命这个原点全然忘却。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中的一字一句都是他带着使命周游列国的见证。白居易也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先人的理念,却是绕着这个原点,带着使命来创作。如今,我们已经偏离了这个原点,如果我们再不回到原点,那这种姿态必然阻止文学创作走向深刻,走向宽广辉煌的文学圣殿。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说:“我们要有放慢脚步回望从前的勇气”。确实,现在我们的文学创作已经偏离了原点,远离了文学创作的根本。我们需要放慢脚步,少一些急功近利,不要再闭门造车,去看看先人们是怎样做的,回归文学创作的根本。
回归原点,还文学一份厚重与深刻……
8、模式八:
议论散文(无定法,不易学)
第三篇:八年级议论文:境界
八年级议论文:境界
冯友兰先生曾在他的《人生的境界》一文中将人生分为四个境界,它代表了不同的人生方式与人生追求。而我们的人生历程从纵向来看,亦可分为三个境界:简单境界、功利境界、自然境界。
一、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少年人的心思,充满了对整个世界的新奇,当然也纯洁简单到极致,就像象牙塔里沉睡的积木,简单的构型转折勾挑出纯粹的喜怒哀乐。没有世俗的五色眼镜,少年的眼中是纯净的水纹,宛若烟水亭边的青色丝绦,轻易便可绾就满心情结。少年对待伤心,哭泣是他们的特权:小小的失意,点点的失败,就像打翻了用半个月零花钱买来的刚舔了两中的雪糕,不幸踩死了鞠躬尽瘁养了三个多月的蚂蚁,甚至于月亮拖不出来、太阳呼不上去时,他们都可以愤愤不平地哭到嘴唇发白甚至昏去一两分钟。这就是少年人的简单境界,把不平与悲伤简化成一组公式,几滴泪水就能一洗而空。
二、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壮年人的心中,多已布满社会的种种污迹,他们正值春秋鼎盛,在社会的浪潮中,正是披波斩浪寻找他们功利境界的时候。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得到了太多,同时也失去了太多。武则天得到了天下,却失去了亲情;陈良宇得到了权力,却失去了人性;卢武铉得到了金钱,却失去了诚信。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就在于他们已经完全失去了少年的简单境界。逐步被社会这个大染缸一天天着色,加工,再染色。在功利面前,他们的心已经面目全非,只是复杂到足以可以绕上几千难解的愁思。相反,那些用简单的心去探寻他们功利境界的人,无一不实现了人生理想。汉代班超信誓旦旦:“大丈夫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唐朝李贺慷慨陈词:“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一声声简单得让人感动的呼喊,亦是对人生最好的追求!
三、老年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矣
老年人在经历了人世浮华之后,反而将心归于宁静、简约,达到了人生的自然境界。老年的季羡林喜欢陪着他的老猫,于阳光下,于清风中,饮一杯清茗,品一段佳句,这是何等的惬意!而古人也一样,“有朋自远方来”这可是大喜事,闲聊一整天或是对弈一整晚,将自己的心灵归于自然,远离尘嚣,这才是人生的最终壮态。我们都会为这样的情景所感动:夕阳下,一对老年人携手缓缓走在石子路上,岁月给他们的身影镀上金边,这就是美,这就是自然的境界啊!人生得意、失意不过一时而已。很多时候,我们需要以简单的心,洗却尘世的浮华,达到宁静淡泊的自然境界。
点
评:文贵在创新。本文之贵,在于立意的创新。冯老先生将人生境界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在冯老看来,自然境界是人生的最低境界,作者却反其道而行之,将之说成人生的最高境界,即恬淡宁静、笑看人生。
要达到这种境界,看似简单,实属不易。作为一名高中生,能有这样的胸怀,更是不易。
除了立意上的创新,结构也颇显新意。主体的三部分,均用了小标题,小标题诗句的引用,不仅增添了的诗情画意,而且因其按时间顺序写了“少年”“壮年”“老年”三个不同时期人生的不同状态,使得形成严密的纵式结构,逐层深入地将人生由低到高的三个境界诠释出来。
论证方法也灵活多样。第二部分的比喻论证,形象而生动;第三部分的对比论证,干脆有力;第四部分的三个蒙太奇镜头,如清雅之花雨,洗涤着读者的心灵,让读者对自然境界,由衷憧憬。结尾简明扼要,漂亮有力,犹如豹尾!
第四篇:八年级议论文:诚信
八年级议论文:诚信
”可见信用对我们的重要性。例如古代就有曾子杀猪的故事,讲的是曾子的儿子要与曾子一同出去,可母亲让他呆在家里,并骗儿子说回来后给他杀猪吃,可让妻子没想到的是曾子回来后就真的把猪杀了。
之所以我们以诚信为本,是因为诚信不仅仅是中国发扬了很多年的传统美德,还代表着一个人的品质的好坏,决定着他人对这个人的看法。”可见诚信对于我们来说有多珍贵。”意思是说人可以没有诚信怎么可以呢?就好比车子没有轮子一样,怎么可以行驶呢;好比鱼没有鳃一样,怎么可以呼吸呢;好比树木没有阳光一样,怎么生长发育呢?由此可见诚信是做人的根本,所以我们要诚信。
诚信是人的道德范畴,也是做人的基础。通常情况下,人们肯定会相信这位从不说谎的人。什么是诚信呢?所谓诚信,就是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称,是人的第二个“身份证”,也是儒家为人之道的中心思想。
怎样才能做到诚信呢?诚信是来之不易的,不能只是嘴上说说,还要用实际行动去证明。在生活中,有两种人,一种是经常说谎的人,另一种是从不说谎的人。可见曾子是一位讲诚信的人,就像中国古代的一句俗语“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即使这个人这次说的是谎话,但是人们还宁愿相信他,因为他给别人的印象就是从不说谎,由此可见诚信对自身给他人留下的印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以及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大仲马曾经说过“当信用消失的时候,肉体就没有生命了。
如果一个人失去了诚信,那么将没有人会相信他而他,而他也可能会一事无成。还有孔子也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也。如果你想做一个受欢迎的人;一个被信任的人;一个受尊敬的人。
这句话肯定了“诚”是一种真实不欺骗的美德。还有富兰克林也说过“失足,你可能复站立,失信,你可能永难挽回。
为什么要诚信呢?因为从一个人讲不讲诚信就可以判断出一个人的好与坏。
第五篇:八年级2
一、教材分析:
《音诗音画》是义务教育音乐八年级第一学期(人民出版社),第四单元的内容。《图画展览会》则为该单元中的欣赏内容之一。曲作者穆索尔斯基是俄国著名作曲家,强力集团成员之一。《图画展览会》是1874年穆索尔斯基参观亡友俄罗斯画家和建筑家哈特曼的遗作展览后有感而写的。全曲共分十段,但书中仅引用了其中的《牛车》、《两个犹太人》及《基辅大门》这三个乐段。此三段音乐作品与相应的图画作品交相辉映、完美结合,不仅给了学生视觉与听觉上的双重冲击,更让学生体会到了“音画”的含义及特殊的音效作用。
二、教法和学法:
教法: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参与和实践,重视学生感受、表现、鉴赏音乐的美。音乐课在实践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与创造,应当把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潜质作为重要的培养目标。因此我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打开心灵去欣赏音乐,让音乐与画面完美结合,从而更深入的了解音乐内容,体会“音画”的概念。根据不同的段落,设置视听结合,自主表演,听音创作绘画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从真实感受出发,以自己喜爱的方式投入到音乐与活动中去,提高积极性。学法:本课以欣赏为主,结合歌唱、体验、想象、绘画、创编、表演、评价等一系列活动,对“音画”有理性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
1、聆听《图画展览会》,能够感受、体验乐曲中音乐要素(节奏、旋律、音色、力度等)在表现情绪、刻画形象中的作用,理解音乐的内容及意境。
2、通过小组合作,在理解意境的基础上,能创编哑剧动作将音乐加以再现。
3、通过欣赏、创编、表演,掌握“音画”这一概念。
4、利用上网查阅、预先收集视听资料等多种渠道,学会用自学的方式了解穆索尔斯基这个音乐人物。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欣赏《图画展览会》中《牛车》、《两个犹太人》、《基辅大门》三个音乐段落,体验要素在表现越情绪中刻画音乐形象的作用。
2、教学难点:根据,发挥想象创编哑剧并表演
五、教学准备:
电脑、多媒体投影仪、多媒体课件、黑板、钢琴、图片
六、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学生进入教室,并按老师要求,以“U”型方阵入座。
2、左中右三个方阵各请一名同学抽一签。(数字号码将为课程中的表演、体验做好准备工作)
(二)新课导入:
提问:同学们有没有去参观过一些展览会啊?去过哪些展览会呢?(汽车展、售楼展、动漫展、画信展、美术展、古玩展等等)
今天,老师将邀请你们用耳朵去参观一个图画展览会。(有议论声)是不是觉得老师刚才的话说错了?耳朵如何去参观画展?其实一点没错,一会儿,我们就将在俄国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的引领下去参观一个精彩的图画展览会。
点题,出示课件: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 哈特曼
——音画作品——美术
(三)新课教学:
1、大家平时参观展览会的时候通常会选择用怎样的步伐速度呢?(快速、中速、慢速)学生选择其一。
2、如果为你参观的步伐配上音乐,你会选择下面哪一种呢?教师点击课件里的音乐片段,请同学感受选择一个速度与意境最为适合的旋律片段。(《野蜂飞舞》《漫步主题》《葬礼进行曲》)初听《漫步主题》
以上环节目的:体会音乐要素中速度与情绪对作品的影响作用,并对《图画展览会》中衔接各乐段的《漫步主题》有一个初步印象。
3、刚才大家听到的《漫步主题》是穆索尔斯基作品《图画展览会》中最为重要的一段。因为这部作品是曲作者穆索尔斯基去参观亡友俄罗斯画家和建筑家哈特曼的遗作展览后,经过筛选从中挑出他最感亲切的肖像画、风俗画以及与民间创作密切相关的画面,写成的一套钢琴曲。全曲共分《侏儒》、《古堡》、《杜衣勒里宫得花园》、《墓穴》等十段。每一段乐曲描绘了特定的景物,(强调、语气加重)而整个作品则用《漫步主题》加以贯串和统一起来,所以说这段音乐在这个作品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4、跟随钢琴伴奏,随老师一起将这段主题进行视谱演唱。
5、熟悉漫步主题后,我们将在它的旋律伴随下依次来欣赏图画展览会中展出的三幅作品。三幅绘画作品我们将按照抽签号码,分别邀请各方阵的同学配合老师来进行现场解说与介绍。
以上环节目的:简单介绍《图画展览会》的创作背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下面各段音乐旋律。《漫步主题》的视谱演唱,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牢记这段贯穿全曲的音乐旋律,同时也能帮助学生练习视唱能力,为下一个环节做好铺垫。
5、首先,第一幅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幅画,(课件)老师只给看5秒钟立即关闭图片。请左边方阵同学回答。
提问:刚才这幅画面中有哪些建筑?除此之外还看到了些什么?(同学回答时肯定以大的建筑物为主,教师此时要引导学生分析出画面中与有关的内容,比如:教堂、大门、欧式建筑、街道、欢歌的人群。)
6、分段播放《基辅大门》,当听到中提供了某些线索时立刻举手示意,并告诉大家是什么建筑?教师根据学生的反应,进行适当引导,借用音乐要素引导学生答题。
A、庄严的颂歌,它像巨人一样宏伟和有气魄。管乐器的合奏强调出它所有特有的气质——雄伟的城门,具有古俄罗斯的建筑风格。
B、虔诚而严肃的形象仿佛是有人在祈祷,祥和安宁的唱诗声和祈祷声,又让我们联想到了什么建筑? 教堂
C、听这一声声规整有序,有着金属质感的声音,它像是什么东西发出的? 教堂的钟声
D、热烈辉煌的钟声,表现了古俄罗斯的节日气氛,在这雄伟的城门下,我们还能看到什么景象? 节日里欢腾雀跃的人民
7、听赏完毕小结,再次打开PPT观看图片,对比音乐与绘画作品的吻合程度,强调在艺术领域中除了美术外,也可以用音乐的手段来描绘自然景物。注意音乐还中隐约出现了“漫
步主题。”
以上环节目的:在分段听赏回忆图片画面中感受要素中旋律、乐器、情绪、力度等对塑造形象起到的影响作用。教师的小结给学生起到了一个“音画”概念的引导作用。
8、伴随着轻声的“漫步主题”欣赏第二幅图片(课件)。画面中有两个人物,请用词语来形容这两个人的特征。请中间方阵的同学回答。(消瘦、哀怨、贫穷、富有、肥胖、蛮横……)
9、这幅画中的两个犹太人,是作者哈特曼在1868年旅行时写生的模特儿。其中一个富有、肥胖、自满而乐观;另一个贫穷、消瘦、哀怨。
10、看黑板上的表格,仅仅只在欣赏了这幅图片后就请中间方阵中两位同学凭你的设想来填写。(板书/课件)本方阵同学可帮忙
11、表格填写可供选择的词语:强、弱、缓慢、急促、重、轻、木管乐器组和弦乐器组、小号、傲慢、威风凛凛、神经质、机灵、趋附逢迎、哀怨、自满而乐观
人物戈登堡什缪耶尔
主题
情绪
力度
乐器
旋律
画面内容
12、填写结束后对《两个犹太人》音乐段落进行欣赏,边听边看刚才填写的表格是否正确,另外两个方阵的同学在结束后对表格的填写进行批改。
13、请同学根据刚才听到的来设计一段哑剧动作,三个方阵各派一组代表,看哪组能将音乐与图片中这两个人物的特征表现得最淋漓尽致。(给2分钟排演,同时轻声播放,教师到各组给以辅导)
14、请中间方阵第一个上场表演,配合开始部分,进行哑剧表演。随后是左右方阵。
15、小组相互点评,教师点评各组优缺点,并给表演得最好的方阵加分。以上环节目的:根据抽签情况,确定中间方阵同学回答第二幅画面介绍。为了避免重复教学方式,所以此处设计为填写表格与哑剧表演。表格的填写可以帮助学生明确音乐要素对音乐人物形象刻画上的作用,哑剧表演可以让学生更直接的参与实践,通过不同的方式再次点题,体会音乐中所要表现出的画面。点评加分能激发大家的参与热情。
16、听着轻柔的“漫步主题”音乐,我们来到今天要欣赏的最后一幅图画作品前。图画作品的标题叫《牛车》,但这幅画不在老师这里,而是在同学们的手中。(学生议论、觉得诧异、开始翻书)
17、这最后一幅画先要请大家认真去听,继续利用分析音乐要素的方法对穆索尔斯基的这段音乐进行赏析,这样我们就能看到哈特曼的这幅图画作品了。
18、完整播放《牛车》。先请大家闭上眼睛,最大程度发挥想象,老师在播放音乐的同时给予一些小的提示来帮助同学感受画面。教师提示学生注意聆听分析要素中的乐器、音区、旋律、力度等特征。
教师画外音引导提示:两头驯顺的公牛拖着一辆大货车正缓缓驶来。这是一辆什么样的大货车呢?(华丽精致/笨重简陋、轻松行进/蹒跚而来、车上农民心情是喜悦/悲痛、牛车是由远而近/由近而远?)
19、结束,请同学拿出带来的纸张和笔,根据刚才的分析与欣赏,当场进行简笔绘画。请两位右边方阵的同学到黑板上现场作画。教师根据要素对应呈现的画面给予点评,并请大家欣赏原作(课件)。
以上环节目的:通过欣赏进行简笔画的创作,让学生在体验中理解“音画”的含义,同时在欣赏时有的放矢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掌握利用音乐要素分析作品的方法,为今后音乐作品欣赏打下扎实的基础。简笔画的创作之后再欣赏原作,一来是对比,二来也更进一步让学生确信“音画”作品是能用音乐很清晰展现自然景物画面的一种特殊的体裁。
(四)巩固新课:
今天我们欣赏了俄国作曲家穆索尔斯基创作的《图画展览会》中的《牛车》、《两个犹太人》、《基辅大门》三首作品。三首音乐都有与之对应的绘画作品,而且三首音乐都在描写和描绘着现实生活中一个个不同的自然景物,像这类型的描绘性的交响诗就被称为“音画”。点击课件,再次出现课题PPT 画面。贯穿这些画面的则是我们已经熟悉的《漫步主题》。回忆轻声哼两句,加以巩固复习。
以上环节目的:课程结束前的小结,帮助学生再回顾今天课上所学的知识与欣赏过的,通过回忆帮助大家再次明确理解何谓“音画”这种音乐体裁。
(五)布置作业:
1、继续完善并完成《牛车》的简笔画,下周课前交。
2、简单查阅了解俄国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的生平及代表作品。
3、简单查阅了解俄国作曲家鲍罗丁的生平及代表作品,下周课将资料带来进行交流。以上环节目的:作业1的布置主要针对需要进一步完善与提高绘画作业的同学而设计的。作业2要求学生对曲作者进行了解,对于初二年级的学生已有足够的自习能力,所以课堂上老师没有多加介绍,主要依靠同学课后查阅、学习,这也是对课堂知识的一种课外拓展延伸的学习方式。作业3为预习,为下一节课内容的开展而设计的知识预习准备。
(六)礼仪: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