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传热学课程考试复习提纲
传热学课程考试复习提纲
第一章 基本概念:传热学的研究内容;热能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传热过程和传热系数。
计算:传热过程和传热系数的计算。
第二章基本概念:导热基本定律 —— 傅立叶定律温度场;等温面、等温线;导热系数;
导热问题的数学描述;导热微分方程的推导及物理意义;热扩散率;接触热阻。计算:典型一维稳态导热问题的分析解;等截面直肋的计算。
第三章基本概念:非稳态导热过程的特点和类型;Bi准则数;第三类边界条件下Bi准则
数对平板中温度分布的影响;集中参数法的条件。
计算:集中参数法温度场的分析解及应用。
第五章基本概念:对流换热的影响因素;表面传热系数的物理意义;对流换热问题完整的数学描述;流动边界层、热边界层。
第六章基本概念:相似原理与量纲分析;P241 表6-1;变物性影响的修正及原因;流体
横掠单管流动的特点——边界层的分离(用图定性分析);
计算:管槽内湍流强制对流传热关联式的应用
Nuf0.023RefPrf加热流体,n=0.4;冷却流体,n=0.3此式适用于流体与壁面温度具有中等温差的场合。
采用流体平均温度tf为定性温度,取管内径d为特征长度。
实验验证范围为Ref10~1.210,Prf0.7~120,l/d60。
第七章 基本概念:凝结传热的模式;努塞尔的纯净蒸汽层流膜状凝结的分析解推导的思路。
注意相关的假设条件。(难点);水平管外凝结与竖直管外凝结的比较。(P307,第四版);不凝结气体对膜状凝结和沸腾换热的影响。大容器饱和沸腾的三个区域及特点;临界热流密度及其工程意义。
第八章 基本概念:热辐射的概念;固、液、气的吸收率、透过率和反射率;如何理解黑体
模型;黑体热辐射的基本定律及计算公式;辐射力、光谱辐射力、定向辐射强度之间的区别。实际物体的发射率、吸收率,光谱发射比、光谱吸收比的定义及计算式。如何理解实际物体的吸收比;灰体的定义及重要意义;吸收比与发射率的关系——基尔霍夫定律建立的严格条件、它与灰体的提出的意义;加深对教材(第四版:表8-3)的理解。
计算:三个基本定律的应用;黑体辐射函数表的应用。
第九章 基本概念:辐射传热的角系数;有效辐射的定义;重辐射面;表面热阻;空间热阻;
多表面封闭网络法求解的实施步骤。
计算:两个漫灰表面组成的封闭腔的辐射传热公式及计算;两表面换热系统的辐射
网络图;多表面封闭系统网络图。
第十章 基本概念:通过圆筒壁的传热分析及计算公式的特点;通过肋壁的传热过程分析计
算公式的特点;临界热绝缘直径的意义;顺流、逆流的区别;平均温差的计算;换热器设计的类型和要求;换热器设计的方法及主要步骤。
任课老师:欧阳莉2014年6月16日 450.8n
第二篇:考试复习提纲
附件二:
党校学习必备知识
党章及党的基本知识部分
1、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什么?
2、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3、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4、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什么?
5、“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具体指的是什么?
6、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含义是什么?
7、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什么?
8、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
9、我们的立国之本是什么?我们的强国之路是什么?
10、党的纪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1、党支部“三会一课”制度具体内容。
12、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什么?
13、党的建设必须坚决实现的四项基本要求是什么?
14、“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是什么?
15、现阶段我党的基本纲领是什么?
16、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和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分别是什么?
17、党的领导主要是哪些方面的领导?
18、党员的党籍管理(组织关系接转)程序?
19、党的纪律的主要内容?
20、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什么?
2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有哪些?
2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
23、预备党员的预备期有多长?预备党员的权利和义务与正式党员有什么不同?
24、预备党员预备期满后,转正的条件和程序分别是什么?关于延长预备期的具体规定是什么?
25、预备党员的预备期和党员的党龄应如何计算?
26、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27、党的中央委员会每届任期几年?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任期几年?
28、党的中央、地方和基层组织有哪些?
29、成立党的基层组织在党员人数上有什么要求?
30、根据工作需要和党员人数,经过上级党组织批准,可以设立哪些党的基层组织?
31、党的基层组织的任期是几年?
32、党的基层组织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33、党的领导干部的产生方式有哪些?
34、党组织本着什么原则对违纪党员进行处分?
35、党内的纪律处分有哪几种?
36、给予违纪党员纪律处分,由谁决定,报谁批准?
37、党的三大优良作风是什么?
38、中国共产党党徽的图案由什么构成?
39、中国共产党的党旗是什么样的?
40、中国共产党的象征和标志是什么?
41、你的入党动机是什么?
发展党员工作细则部分
1、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联系人应由什么人担任?应采取何种方式对积极分子进行培养和教育?
2、党支部应该间隔多长时间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一次考察?
3、积极分子经过多长时间的考察和什么程序,才能被列为发展对象?
4、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政治审查包括那些内容?基本方法有哪些?
5、什么人可以担任入党介绍人?
6、不能担任入党介绍人的情况有哪些?
7、支部大会应该如何接收预备党员?
8、讨论多个人入党时,支部大会应该如何讨论和表决?
9、哪些党组织无权接收、审批预备党员?
10、预备党员转正,应该经过什么程序,报谁批准?
11、预备党员转正的手续有哪些?
十七大报告部分
1、党的十七大主题是什么?
2、什么是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核心,基本要求,根本方法分别是什么?
3、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经济发展目标是什么?
4、十七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目标与路线是什么?
5、十七大上提出我们党的建设主线是什么?
6、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7、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9、党内民主的形式体现在哪些地方?
10、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1、党的建设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关键是什么?
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什么?
14、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核心是什么?
15、中国共产党要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必须加强党的哪些方面建设?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创先争优活动及《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部分
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谁的领导?
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要求是什么?
3、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什么?
4、党的基本路线中的奋斗目标是什么?
5、确定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间。
6、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以什么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7、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兴国之魂是什么?
8、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新局面,新局面具体是指什么?
9、当代大学生在创先争优中发挥的作用。
10、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九十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分别分别是什么?
第三篇:军事理论课程复习提纲
军事理论课程复习提纲
第一节军事科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对象
1.军事科学:亦称军事学,是研究战争的本质和规律,并用于指导战争的准备与实施的科学。
2.军事科学的研究对象:军事科学源于战争,并以战争为研究对象。
第二节军事科学的任务和性质
3.军事学的任务:是从客观实际出发,透过极其复杂的战争的现象,探索和把握战争的性质和规律,从而预测战争的发生、发展及其特点,提出准备与实施战争的原则和方法。4.军事科学的性质:(1)军事科学是一门具有特定范畴的综合性科学;(2)军事科学
属于社会科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民族性。
第三节军事科学体系
5.军事科学体系分为军事理论科学和军事技术科学两大部类,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军事
理论是先导,对军事技术的发展和运用起着指导作用;军事技术是基础,对军事理论的变革和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第四节军事科学的地位和功能
6.军事科学的地位和作用:军事科学对战争和军事活动实践具有重要的先导地位和作用。7.军事学的主要功能:(1)为国家的军事战略提出建议和咨询;(2)为国家规划武装
力量建设提供理论依据;(3)为国家发展武器技术装备进行科学论证;(4)为国家准备战争和实施战争提供理论依据。
第五节大学生学习军事学的意义和方法
8.大学生学习军事学的意义:(1)大学生参加军事训练,学习军事学是法定的公民义务,责无旁贷;(2)大学生参加军事训练,学习军事学有利于提高全民国防意识,振奋民族精神;(3)大学生参加军事训练,学习军事科学有利于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4)大学生参加军事训练,学习军事学有利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9.大学生学习军事学的方法:(1)拓展思维领域,综合运用各种科学的思维方法;(2)研究
战例,借鉴历史;(3)善于“合成”,融会贯通。
第二章军事思想概述
第一节军事思想的基本概念
10.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的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
11.军事思想的内容:(1)军事哲学问题,主要内容有战争观、军事问题的认识论和方法
论;(2)军事实践基本指导原则问题,主要内容有战争的基本方针和原则、军队建设的基本方针和原则、国防建设的基本方针和原则等。
12.军事思想的特性:(1)具有鲜明的阶级性;(2)具有强烈的时代性;(3)具有明显的继承性。
第二节军事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13.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主要代表作:有《孙子兵法》;(2)《吴子》;(3)《司马法》;
(4)《黄石公三略》;(5)《六韬》;(6)《尉缭子》;(7)《李卫公问对》等。14.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主要观点:(1)提出了“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
续”的著名论断;(2)比较系统地探讨了战争的目的,论证了消灭敌人和保存自己的关系;(3)阐述了民众战争的作用及使用原则;(4)认为指导战争必须考虑精神的和物质的要素,物质要素是“刀柄”,统帅的才能、军队的武德和民族精神等精神要素
才是“刀刃”,打败敌人就是要剥夺对方的抵抗意志;(5)强调集中兵力是首要的战略原则,兵力优势是战争中普遍的制胜因素,防御是较强的作战形式,并最早提出了积极防御的作战思想;(6)论证了战争是充满暴烈性、偶然性、盖然性以及作为政治工具的从属性的领域等理论观点。
第三节军事思想的作用及其发展规律
15.军事思想的地位和作用:(1)为认识军事问题提供基本观点;(2)为进行军事预测提
供思想方法;(3)为从事各项军事实践活动提供全局性指导。
16.军事思想发展的基本规律:(1)以新的生产力和新的社会关系为前提;(2)依赖于军
事实践,特别是战争实践;(3)在激烈尖锐的对抗中发展;(4)在继承和借鉴优秀成果中发展;(5)在与哲学思想的相互促进中发展。
第三章毛泽东军事思想
第一节毛泽东军事思想概述
17.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领导中国革命战争、军队建设、国
防建设和反侵略战争的指导思想。
第二节战争观与方法论
18.毛泽东战争观与方法论主要内容: 战争观:战争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战争是经济的竞赛;用正义战争消灭非正义战争。战争方法论:研究和指导战争要把握战争运动的客观规律;要着眼其特点、着眼其发展;要关照全局、掌握关节;要使主观指导符合客观实际等。
第三节人民军队思想
19.毛泽东人民军队思想主要内容: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执行打仗、生产、做群众工作的三大任务;实行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民主;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实行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和瓦解敌军的政治工作三大原则;强调政治工作是我军的生命线;加强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等。
第四节人民战争思想
20.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主要内容: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反抗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战争伟力
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兵民是胜利之本;人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坚持党对战争的全面领导是人民战争的根本保证:人民军队是实行人民战争的骨干力量;广泛深入地动员群众是进行人民战争的基本条件;巩固的革命根据地是进行人民战争的战略基地;“三结合一配合”是进行人民战争有效的组织、斗争形式等。
第五节战略战术思想
21.毛泽东人民战争战略战术思想主要内容: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战争目的;积极防御的战略指导思想;歼灭战的作战方针;运动战、阵地战、游击战的作战形式;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法则;审时度势、灵活机动的指挥艺术。
第四章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
第一节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科学含义
22.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科学含义: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是邓小平在中国社
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为指导中国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而提出的系统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毛泽东军事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我军建设和军事斗争的根本依据和指导思想。
第二节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23.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全面成熟阶段(1978-1985)的思想精髓:解放思想,实事
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创造性地研究和解决新时期军队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节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基本内容
24.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基本内容:当代战争与和平理论、新时期国防建设理论、新时期军队建设理论、新时期军事战略理论。
25.邓小平战争与和平理论:(1)判明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丰富了分析国际形
势的科学方法;(2)指出战争的可避免性和危险性同时存在,揭示了战争运动规律;
(3)指出了霸权主义是现代战争的根源,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战争根源的理论;(4)提出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的新思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战争消亡的理论。26.邓小平新时期国防建设理论:(1)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2)
正确处理国防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的关系;(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国防。27.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理论:(1)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2)
新时期军队建设要以现代化为中心;(3)注重质量建军,走精兵之路;(4)加强和改进军队政治工作,保证军队在政治上永远合格;(5)适应新情况,把整个后勤管好。
第四节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28.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1)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继承和
发展,是最富有时代精神的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2)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3)是新时期军事斗争和军队建设的科学指南。
第五章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
第一节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基本含义和形成背景
29.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是关于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等问题的系统理性认识,是对毛
泽东军事思想和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指导新时期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根本依据。
第二节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基本内容
30.江泽民的军事战略思想:一是正确认识战争与和平问题,抓紧做好军事斗争准备;二是
用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统揽军队各项建设和一切工作;三是立足于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
31.江泽民的军队建没思想:(1)保持人民军队的性质本色和作风;(2)坚持依法治军从
严治军,全面加强军队建设;(3)按照“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江泽民的国防建设思想:(1)注重增强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家战略能力;(2)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3)大力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建立和完善国防科技建设体制;(4)大力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
第三节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科学价值
32.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科学价值:(1)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把我国的军事指导理论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2)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宝库;(3)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是我们在新世纪继续开拓前进的行动纲领和理论指南。
第六章军事高技术概述
第一节军事高技术的基本概念
33.军事高技术,就是应用于军事领域的高技术。具体地说,它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基础上,处于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对武器装备起巨大推动作用的那部分高技术的总称。34.军事高技术的构成:(1)军用微电子技术;(2)军用电子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3)军用信息技术;(4)军用光电技术;(5)军用核技术;(6)军用航天技术;(7)军用海洋开发技术;(8)军用生物技术;(9)军用新材料技术;(10)军用定向能技术。
第二节高技术对未来战争的影响
35.高技术对武器装备的影响:(1)提高了武器的杀伤性能;(2)提高了武器系统的综合作战能力和自动化水平;(3)提高了武器装备的生存能力;(4)提高了武器装备的全天时、全天候的作战能力;(5)提高了武器装备的可靠性和可维修性;(6)促进了新型武器系统的诞生。
第三节打赢高技术战争的对策
36.正确认识高技术武器装备:(1)要正确认识高技术武器装备的优点长处和局限;(2)要正确认识人是决定作战胜负的重要因素。
第七章侦察监视技术
第一节侦察监视技术概述
37.现代侦察技术:是指为发现、识别、监视、跟踪目标,并对目标进行定位所采用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第二节现代侦察监视技术的主要种类
38.现代侦察监视技术的主要种类:无线电侦察技术;照相侦察技术(可见光照相侦察、红外线照相侦察、紫外线照相侦察、多光谱照相侦察、微波照相侦察、激光照相侦察);雷达侦察技术(预警雷达、中近程对空侦察雷达、炮位侦察雷达、战场侦察雷达、海岸侦察雷达);传感器侦察技术及其他侦察技术。
第三节侦察监视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
39.现代侦察监视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按空间地域及其运载工具的不同,可分为:(1)地面侦察:地面侦察是指陆地上进行的侦察,可分为便携式侦察、固定侦察和机动侦察,可执行战略、战役、战术侦察任务。(2)海上侦察:主要分为水面舰艇侦察、潜艇侦察、海军航空兵侦察和两栖侦察,可用于执行战略、战役、战术侦察任务。(3)航空侦察:航空侦察是指使用航空器在环绕地球的大气层内,对敌方活动、阵地等情况进行的侦察与监视。用于执行战略、战役、战术侦察任务。(4)航天侦察:可分为卫星侦察、宇宙飞船侦察、空间站侦察和航天飞机侦察。主要用于战略侦察,也可以进行战役、战术侦察。
40.地面常用的技术侦察设备包括:声测器材、电话窃听器、观察镜、地面传感器、瞄准镜、可见光照相机、望远镜、潜望镜
第四节对抗侦察监视的技术措施
41.对抗侦察监视的技术措施:(1)伪装技术。伪装就是进行隐真示假,为欺骗或迷惑对方所采取的各种隐蔽措施。其原理就是减少目标与背景在可见光、红外、微波等电磁波的散射或辐射特性上的差别,以隐蔽真实目标或降低目标的可探测性特征;模拟或扩大目标与背景的这些差别以构成假目标欺骗敌方。主要技术有天然伪装、迷彩伪装、植物伪装、烟雾伪装技术、示假目标伪装。(2)隐身技术。又称隐形技术或降低可探测技术,是通过降低武器
装备等目标的信号特征,使其难以发现、识别、跟踪和攻击的综合性技术,主要有主动(有源)隐身技术和被动(无源)隐身技术。
第四篇:传热学论文
地球的温室效应分析:原因及其对策
内燃1301赵坤
摘要:地球自有人类出现至今,已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维持生命所必须的条件,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对地球的开发利用,使得地球正遭受着毁灭性破坏。工业化革命以来,人类的活动增加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导致了地球升温,全球气候不断恶化„„
关键词:全球变暖 温室效应 二氧化碳 对策
何为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是指“大气中的温室气体通过对长波辐射的吸收而阻止地表热能耗散,从而导致地表温度增高的现象”。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阻止地球热量的散失,使地球发生可感觉到的气温升高,这就是有名的“温室效应”。破坏大气层与地面间红外线辐射正常关系,吸收地球释放出来的红外线辐射,就像“温室”一样,促使地球气温升高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
温室效应的一般机理
温室效应是由太阳——大气——地球系的物理学相互作用造成的,包含以下关键因素。
(1)太阳的温度大约为5800K它外发射光线,产生许多波长的光,波谱范围从紫外线到红外线,在550μm左右的可见光部分最大。
(2)这些光线的大部分通过大气传到地面,其中一部分被陆地或海洋表面吸收。
(3)地球表面也发射辐射,地球辐射的波长范围从接近红外线区域到远离红外线区域,峰值大约为10μm,比太阳光的波长长得多。如果没有大气存在,这个通量将与太阳入射通量平衡。
(4)无云的大气层对太阳光是相当透明的,但对于地球的红外辐射的透明程度则小得多,因此,大气被加热了,随后地球表面也显著增暖。
(5)大气中含有吸收红外辐射的所谓“温室气体”,包括水汽、二氧化碳、甲烷、氧化氮、臭氧和一些浓度更低但仍强烈吸引红外辐射的气体,如氯氟烃类。所有这些温室气体都在一个或多个狭窄的波长范围内吸收红外辐射,形成红外吸收带。由于含有自然吸收红外辐射气体的大气造成了大气的整个较低部分变暖,升温幅度超过30K,这一现象常常被称为自然温室效应。这种增温还可以被认为是由于发射红外辐射的有效高度增加而产生的。大气低层对于红外辐射不再是透明的,所以地球向外辐射就从更高的高度上发射,结果使得地球表面变得更暖。
温室效应加剧的原因
人类活动使温室气体含量增加
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主要有六种,包括: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氟烃类物质。关于每种温室气体含量增加的原因,具体分析如下:(1)二氧化碳(CO2)。在对大气释放CO2方面,最重要的人类活动是交通、电力等部门对化石燃料的消耗,全球每年因此接受到的碳量19世纪中期为1亿吨左右,到本世纪80年代已达57亿吨。CO2增加的另一个原因是地球陆地植物系统的破坏,近几十年来,森林的砍伐和破坏日益严重,导致大气中CO2浓度增加。
(2)一氧化二氮(N2O)。海洋是一氧化二氮的一个重要来源。无机氮肥的大量使用和石化燃料及生物体的燃烧也能释放出一定量的一氧化二氮。工业革命前一氧化二氮的浓度为288cm3·m-3,目前已增加到310cm3·m-3。据以往的观测结果进行推断,大气中一氧化二氮的年增加率仍将保持在0.25%左右。
(3)甲烷最重要的来源是沼泽、稻田和反刍动物,这三项占总排放量的60%左右。天然气、煤的采掘和有机废弃物的燃烧等人类活动也产生甲烷。
(4)臭氧(O3)臭氧在大气层的上部浓度最高,并且形成我们所熟悉的臭氧层,其可以吸收大气中过量的紫外辐射,使生物的免疫系统免受损害。然而,近年来,在大气层的下部,一定数量的人造物质聚集起来,生成了低空臭氧,并且还在不断生成。
(5)氯氟烃(CFCS)氯氟烃完全是人工合成物质,因其无毒、有惰性,而被广泛应用于灭火剂、制冷剂等化工产品的制造。从上个世纪来,人工合成的卤素碳化物不断大量排入大气,使其在大气中的浓度迅速上升, 它们不仅浓度高,保留时间也很长,因而其对环境的影响也是长期的。
人类活动导致温室气体被吸收量的减少
大气中任何气体的含量,都是由其排放量与被吸收量之间的平衡来决定的。但是,人类活动破坏了这种平衡,导致温室气体含量增加。如对CO2气体,自然界主要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进行吸收的。而人类对森林的大规模砍伐,却降低了自然界对CO2的吸收能力,破坏了CO2的排放量与被吸收量之间的平衡,导致CO2大气含量增加。
温室效应带来的后果
自然灾害
温室效应加速,地球升温,大气恶化,必然气候带迁移,冰川消融,海面上涨,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一系列变化,人类和地球面临严峻的威胁。温室效应带来的自然灾害现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海平面上升今后50或100年内,全球温度升高几摄氏度,海洋发生膨胀,山地冰川融化,和格林兰冰原南缘可能后退,海平面会升高0.2一1.5米。海平面升高,严重危及沿海地区的居住条件和生态系统。
(二)飓风和大风暴频繁 海洋升温,使其逐渐增多的水蒸气在大气中产生更强烈的对流,其结果咫风和大风暴更为频繁。已知太平洋周围易受台风袭击的地区在过去20年间大约增加了1/6。
(三)干旱地区增加 地球升温加速水份蒸发而减少河流流量,也就是说大气中水蒸气增多,意味着某些地区干早概率增加,预计2030年,低纬地区酷暑季节干早的概率增加到每3年一次,而50年代仅20年一次。
(四)地震 环境因子太阳活动和气象与地震之间存在某些联系,对地震的发生常常起有调制和触发的作用。温度效应的加速,地温升高大气变化,以及太阳表面剧烈活动释放的能量,无疑影响到地震发生的频度和强度。
对生态的影响
有人曾经说过,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比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威胁更大,而由温室效应引起的地球表面温度上升正在破坏着地球上的生态平衡,这主要表现在植物、动物和昆虫出现迁移现象,以适应气候变化;一些动植物因不适应环境而被毁灭,严重的影响着生物多样性。另外,一些农作物的产量由于气温上升而下降,甚至无收;沙漠地区由此不断扩大;森林面积不断减小;干旱连年发生。这种生态平衡的破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势必产生不良影响。
促进疾病的蔓延
温室效应造成的气温升高和臭氧层变薄而引起的紫外线辐射加强会使某些疾病蔓延,同时也会损害人体自身对疾病的预防能力。紫外线的辐射不仅会导致癌症,而且还会改变或消除免疫系统,加剧了一些与皮肤有关的疾病的产生,如麻疯病、天花、皮肤溃疡和疱疹等。例如,由于气温升高,在南美洲和中美洲由吸血蝙蝠传染的狂犬病、登莱热和黄热病有可能传播到北美洲。例外据证实,臭氧层的臭氧量减少1%,放射到地面的紫外线则增多2%,皮肤癌的发病率相应增多4%—6%,过量的紫外线还可以加速艾滋病的发病率,甚至引起天然电磁场的变化,影响人类的整个健康。
温室效应的应对策略
温室效应已引起全世界的密切关注并就此展开了热烈讨论。近年来各有关专家已相继展开了一系列的地区性和国际性会议,共同商讨具体措施和对策。现总结如下:
(1)减少CO2的排放量 此是最有生命力的预防,能措施、替代能源(太阳能如光电池、生物质能),或从煤、石油改为天然气和其他含碳量低的然料,停止焚烧和砍伐森林并大面植树造林。提出并制定“空气法”,即向每个国家规定污染权,使二氧化碳等的排放量保持在一个全球标准之下。
(2)改变交通工具,完善机动车辆 汽车尾气是大气中CO2的主要来源,因而改变交通工具由机械代替机动对控制温室效应将起重大作用;另外加速研究新的装置安装在各种机动车辆上来吸收、净化其所排放的废气也是控制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
(3)限制氯氟烃的生产,研制新的制冷剂,代替传统的气雾剂,是缓解温室效应的途径之一。另外,面对着如此严重的挑战,仅仅是某一个个人或国家的努力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它需要我们全世界全人类的共同努力,通力合作。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的破坏是全球性的“灾难”,因此,各国有关的专家、学者应通力合作,共同研究,并制定出科学的方法,缓解现存问题,控制未来新的温室效应的再形成。(4)保护森林的对策方案
今日以热带雨林为生的全球森林,正在遭到人为持续不断的急剧破坏。有效的因应对策,便是赶快停止这种毫无节制的森林破坏,另一方面实施大规模的造林工作,努力促进森林再生。目前由於森林破坏而被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根据估计每年约在1~2gt.碳量左右。倘若各国认真推动节制砍伐与森林再生计划,到了二○五○年,可能会使整个生物圈每年吸收相当於0.7gt.碳量的二氧化碳。具结果得以降低七%左右的温室效应。
(5)改善其他各种场合的能源使用效率 是要改善其他各种场合的能源使用效率。今日人类生活,到处都在大量使用能源,其中尤以住宅和办公室的冷暖气设备为最。因此,对於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方面,仍然具有大幅改善余地,这对二○五○年为止的地球温暖化,预计可以达到八%左右的抑制效果。
(6)鼓励使用天然瓦斯作为当前的主要能源 因为天然瓦斯较少排放二氧化碳。最近日本都市也都普遍改用天然瓦斯取代液化瓦斯,此案则是希望更进一步推广这种运动。惟其抑制温暖化的效果并不太大,顶多只有一%的程度左右。(7)鼓励使用太阳能
譬如推动所谓「阳光计划」之类。这方面的努力能使化石燃料用量相对减少,因此对於降低温室效应具备直接效果。不过,就算积极推动此项方案,对於二○五○年为止的温暖化,只具四%左右的抑制效果。其效果似乎未如人们的期待。
(8)开发替代能源
利用生物能源(Biomass Energy)作为新的乾净能源。亦即利用植物经由光合作用制造出来的有机物充当燃料,藉以取代石油等既有的高污染性能源。燃烧生物能源也会产生二氧化碳,这点固然是和化石燃料相同,不过生物能源系从大自然中不断吸取二氧化碳作为原料,故可成为重覆循环的再生能源,达到抑制二氧化碳浓度增长的效果。
结论
伴随着人类社会文明进步而来的温室效应已在无声无息地危及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因此加速对其形成原因及后果的研究对实施合理的对策来缓和清除由此而产生的后果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保护大气环境,不仅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一致,同时也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我们每个人的手里都紧握着珍贵的资源、能源,掌握着一份民族生息发展的“命脉”。已有5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700多名美国权威科学家签名上书政府,力促联合各国通力合作,采取对策,以“稳定”全球的气候,“遏住”地球的危机。成之毁之、爱损之在于我们的一举一动。为了我们的今天更为了我们后代的明天,为了地球的长久,全世界人民更应该团结起来,共同应对日益严重的温室效应。
参考文献:
[1] 田景春.浅谈温室效应.岩相古地理.1996,15(5):54-58.[2] 王文香.温室效应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对策.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07,11:95-96.[3] 张 峥, 张 涛,郭海涛.温室效应及其生态影响综述.环境保护科学.2000,99(26):36-38.[4] 阎志德.浅论温室效应及其灾害和对策.甘肃科学学报.1991,3(3):85-89.[5] 孙玉清,张永波,陈熙.浅析温室效应加剧的原因、后果及对策.苏州城建环保学院学报.1999,12(4):55-58.[6] 余国泰.温室效应及其生态影响.环境化学.1990,9(5):71-78.[7] 陈中元.逐渐增大的温室效应危险及其对策的研究.云南化工.2005,32(6):53-56.
第五篇:传热学试题
传热学
(二)本试题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1 页至 2 页,每二部分为非选择题,3 页至 7 页,共 7 页;选择题 20 分,非选择题 80 分,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对于过热器中:高温烟气→外壁→内壁→过热的传热过程次序为(A)A .复合换热、导热、对流换热 B .导热、对流换热、复合换热 C .对流换热、复合换热、导热 D .复合换热、对流换热、导热
.温度对辐射换热的影响 对对流换热的影响。(B)
A .等于
B .大于
C .小于
D .可能大于、小于
.对充换热系数为 1000W/(m 2 · K)、温度为 77 ℃的水流经 27 ℃的壁面,其对流换热的热流密度为(D)
A . 8 × 10 4 W/m 2 B . 6 × 10 4 W/m 2 C . 7 × 10 4 W/m 2 D . 5 × 10 4 W/m 2 4 .流体流过管内进行对流换热时,当 l/d 时,要进行入口效应的修正。(C)A .> 50 B .= 80 C .< 50 D .= 100 5 .炉墙内壁到外壁的热传递过程为(D)A .热对流 B .复合换热 C .对流换热 D .导热 6 .下述哪个参数表示传热过程的强烈程度?(A)A . k B .λ C .α c D .α
.雷诺准则反映了 的对比关系?(B)A .重力和惯性力 B .惯性和粘性力 C .重力和粘性力 D .浮升力和粘性力 8 .下列何种材料表面的法向黑度为最大? C A .磨光的银 B .无光泽的黄铜 C .各种颜色的油漆 D .粗糙的沿
.在热平衡的条件下,任何物体对黑体辐射的吸收率 同温度下该物体的黑度。(C)A .大于 B .小于 C .恒等于 D .无法比较
.五种具有实际意义的换热过程为:导热、对流换热、复合换热、传热过程和(A)A .辐射换热 B .热辐射 C .热对流 D .无法确定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
.已知某大平壁的厚度为 10mm,材料导热系数为 45W/(m · K),则通过该平壁单位导热面积的导热热阻为。
.已知某换热壁面的污垢热阻为 0.0003(m 2 · K),若该换热壁面刚投入运行时的传热系数为 340W(m 2 · K),则该换热壁面有污垢时的传热系数为。13 .采用小管径的管子是 对流换热的一种措施。14 .壁温接近换热系数 一侧流体的温度。
.研究对流换热的主要任务是求解,进而确定对流换热的热流量。16 .热对流时,能量与 同时转移。
.导热系数的大小表征物质 能力的强弱。
.一般情况下气体的对流换热系数 液体的对流换热系数。19 .在一定的进出口温度条件下,的平均温差最大。20 . 是在相同温度下辐射能力最强的物体。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20 分)
.稳态导热 22 .稳态温度场 23 .热对流 24 .传热过程 25 .肋壁总效率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8 分,共 16 分)
.不凝结气体含量如何影响了蒸汽凝结时的对流换热系数值?其影响程度如何?凝汽器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写出直角坐标系中导热微分方程的一般表达式,它是根据什么原理建立起来的?它在导热问题的分析计算中有何作用?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12 分,共 24 分)
.两块平行放置的平板 1 和 2,相关尺寸如图示。已知: t 1 =177 ℃、t 2 =27 ℃、ε 1 =0.8、ε 2 =0.4、X 1,2 = 0.2。试用网络法求:
• 两平板之间的辐射换热量;
• 若两平板均为黑体表面,辐射换热量又等于多少?
.一台逆流式换热器用水来冷却润滑油。流量为 2.5kg /s 的冷却水在管内流动,其进出口温度分别为 15 ℃ 和 60 ℃,比热为 4174J/(kg · k);热油进出口温度分别为 110 和 70,比热为 2190 J/(kg · k)。传热系数为 400W(m 2 · k)。试计算所需的传热面积。
传热学
(二)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
1• A 2 . B 3 . D 4 . C 5 . D 6 . A 7 . B 8 . C 9 . C 10 . A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
. 2.22 × 10 - 4(m 2 · k)/W(若没写单位,扣 0.5 分。)
. 308.5W/(m 2 · k)[ 或 309W/(m 2 · k)或 308W/(m 2 · k)](若不写单位,扣 0.5 分)13 .强化 14 .较大
.对流换热系数(或α c 均可)16 .质量(或物质)17 .导热 18 .小于 19 .逆流 20 .黑体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20 分)
. 【参考答案】
发生在稳态温度场内的导热过程称为稳态导热。
(或:物体中的温度分布不随时间而变化的导热称为稳态导热。)22 .【参考答案】
温度场内各点的温度不随时间变化。(或温度场不随时间变化。)23 .【参考答案】
依靠流体各部分之间的宏观运行,把热量由一处带到另一处的热传递现象。24 .【参考答案】
热量由固体壁面一侧的热流体通过固体壁面传递给另一侧冷流体的过程。25 .【参考答案】 肋侧表面总的实际散热量与肋壁 测温度均为肋基温度的理想散热量之比。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8 分,共 16 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因在工业凝汽器设备的凝结温度下,蒸汽中所含有的空气等气体是不会凝结的,故称这些气体成分为不凝结气体。当蒸汽凝结时,不凝结气体聚积在液膜附近,形成不凝结气体层,远处的蒸汽在抵达液膜表面进行凝结前,必须以扩散方式穿过这个气体层,这就使凝结换热过程增加了一个热阻,即气相热阻,所以 α c 降低。(3 分)
(2)在一般冷凝温差下,当不凝结气体含量为 1% 时,换热系数将只达纯净蒸汽的 40% 左右,后果是很严重的。(3 分,答 50% 左右也可)
(3)这是凝汽器必须装设抽气器的主要原因之一。(2 分)27 .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直角坐标系中导热微分方程的一般表达式为:(3 分)
(2)它是根据导热基本定律(或傅里叶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建立起来的。(2 分)
(3)作用:确定导热体内的温度分布(或温度场)。(3 分)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12,共 24 分)
.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3 分)(2 分)=1105.65W(1 分)
• 若两表面为黑体表面,则(3 分)
(2 分)
=1492.63W(1 分)
若不写单位,扣 0.5 分若直接把值代入而没写出公式,也可给分。29 .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已知: q m2 =2.5kg/s
• 计算平均温差
(2)计算水所吸收的热量
(3 分)
(3)计算传热面积
由 得
(5 分)
(4 分)若不写单位,扣 0.5 分若没写公式,直接把值代入,也可给分。
传热学
(三)本试题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1 页至 2 页,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3 页至 7 页。本试题共 7 页;选择题 20 分,非选择题 80 分,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 1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在锅炉的炉墙中:烟气 内壁 外壁 大气的热过和序为 : 【 】 A.辐射换热 , 导热 , 复合换热 B.导热,对流换热,辐射换热 C.对流换热泪盈眶,复合换热,导热 D.复合换热,对流换热,导热
2.由表面 1 和表面 2 组成的封闭系统中: X 1,2 _____ X 2,1。A.等于 B.小于 C.可能大于,等于,小于 D.大于 3.流体流过短管内进行对流换热时其入口效应修正系数 【 】 A.=1 B.>1 C.<1 D.=0 4.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 下列哪种物质的导热能力最差 ? 【 】 A.空气 B.水 C.氢气 D.油 5.下列哪种物质中不可能产生热对流 ? A.空气 B.水 C.油 D.钢板 6.Gr 准则反映了 ________ 的对比关系。A.重力和惯性力 B.惯性力和粘性力 C.重力和粘性力 D.角系数 7.表面辐射热阻与 ________ 无关。A.表面粗糙度 B.表面温度 C.表面积 D.角系数
8.气体的导热系数随温度的升高而 【 】 A.减小 B.不变
C.套管式换热器 D.无法确定
9.下列哪种设备不属于间壁式换热器 ? 【 】 A.1-2 型管壳式换热器 ? B.2-4 型管壳式换热器 C.套管式换热器 D.回转式空气预热器 10.热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为 【 】 A.导热、热对流和传热过热 B.导热、热对流和辐射换热 C.导热、热对流和热辐射 D.导热、辐射换热和对流换热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
11.在一台顺流式的换热器中,已知热流体的进出口温度分别为 180 和 100,冷流体的进出口温度分别为 40 和 80,则对数平均温差为 ___________。
12.已知一灰体表面的温度为 127,黑度为 0.5,则其车辆射力为 ____________。13.为了达到降低壁温的目的,肋片应装在 ________ 一侧。14.灰体就是吸收率与 ________ 无关的物体。
15.冬季室内暖气壁面与附近空气之间的换热属于 ________ 换热。16.传热系数的物理意义是指 _________ 间温度差为1时的传热热流密度。17.黑度是表明物体 ________ 能力强弱的一个物理量。
18.肋壁总效率为 _______ 与肋壁侧温度均为肋基温度时的理想散热量之比。
19.在一个传热过程中,当壁面两侧换热热阻相差较多时,增大换热热阻 _______ 一侧的换热系数对于提高传热系数最有效。20.1-2型管壳式换热器型号中的“2”表示 _________。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21.换热器的效能(有效度)22.大容器沸腾 23.准稳态导热 24.黑体 25.复合换热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26.气体辐射有哪些特点?
27.为什么高温过热器一般采用顺流式和逆流式混合布置的方式?
五、计算题(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28.某炉墙由耐火砖和保温板组成,厚度分别为 200mm 和 80mm,导热系数分别为 0.8W/(m.K)和 0.11W/(m.K),炉墙内外侧壁温分别为 600。C 和 70。C。求炉墙单位面积的热损失和两层材料间的温度。
29.以 0.8m/s 的流速在内径为 2.5cm 的直管内流动,管子内表面温度为 60。C,水的平均温度为 30。管长2 m。试求水所吸收的热量。(已知 30。C 时 , 水的物性参数为: C p =4.17KJ/(kg.K), λ =61.8 × 10-2 W/(m.K), ρ =995.7kg/m 3 , μ =0.805 × 10-6 m 2 /s,)Pr=5.42, 水 60。C 时的 υ =469.9 × 10-6 kg/(m.s))。已知水在管内流动时的准则方程式为
(1)Nu f =0.027Re f 0.8 Pr f 0.4 ε 1 ε R 适用条件: Re f =10 4 — 1.2 × 10 5 , Rr f =0.6-120, 水与壁面间的换热温差 t ≤ 30C °
(2)Nu f =0.027Re f 0.2 Pr f 1/3(μ f / μ w)0.11 ε 1 ε R 适用条件: Re f =10 4 ~ 1.75 × 10 6 , Pr f = 0.6 ~ 700, 水与壁面间的换热温差 t > 30 以上两个准则方程式的定性温度均为流体的平均温度(μ w 的定性温度为管内壁温度), 特性尺度为管内径。
传热学
(三)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
. A 2.C 3.B 4.A 5.D 6.D 7.D 8.C 9.D 10.C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 2 分,共 20 分)
. 61.7 ° C 或 61.7 ° C(若不写单位 , 扣 0.5 分)12 . 725.76W/m 2 或 726W/m 2(若不写单位 , 扣 0.5 分)13 .冷流体
.波长或 “ λ ” 复合 15.复合
.热冷流体(或"冷热流体"也可,"热流体和冷流体)也可)17.辐射 18.肋壁实际散热量
19.较大或 “ 大"、“较高” 20.管程数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20 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换热器的实际传热量与最大可能传热量之比。或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高于液体饱和温度的热壁面沉浸在具有自由表面的液体中所发生的沸腾。
•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物体内各点温升速度不变的导热过程。
•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吸收率等于 1 的物体。
•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对流换热与辐射换热同时存在的综合热传递过程。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8 分,共 16 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气体的辐射(和吸收)对波长有强烈的选择性,即它只能辐射和吸收某些波长范围内的能量。
(2)气体的辐射(和吸收)是在整个容积中进行的。固体和液体不能穿透热射线,所以它们的辐射(和吸收)只在表面进行。
评分标准:(1)答出 4 分:(2)答出 4 分。27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因为在一定的进出口温度条件下,逆流的平均温差最大,顺流的平均温差最小,即采用逆流方式有利于设备的经济运行。
(2)但逆流式换热器也有缺点,其热流体和冷流体的最高温度集中在换热器的同一端,使得该处的壁温较高,即这一端金属材料要承受的温度高于顺流型换热器,不利于设备的安全运行。
(3)所以高温过热器一般采用顺流式和逆流式混合布置的方式,即在烟温较高区域采用顺流布置,在烟温较低区域采用逆流布置。
评分标准:(1)答出 2 分;(2)答出 2 分;
(3)答出 3 分。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12 分,共 24 分)
• 28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9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