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陕西省会计管理条例
陕西省会计管理条例
(2008年5月29日陕西省第十一届人民
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
陕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十一届〕第一号
《陕西省会计管理条例》已于2008年5月29日经陕西省第十一届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8年9月1 日起施行。
陕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08年5月29日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会计机构与会计人员
第三章会计信息
第四章会计监督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会计行为,加强会计管理,保证会计资料的真 实、完整,维护经济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有关法 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下统称单位),实施会计管理,办理相关会 计事务,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单位必须依法设置会计账簿,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 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支持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 责,维护和保障会计人员的合法权益。
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 进行会计核算,实施会计监督。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做假账。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会计工 作。
县级以上财政部门依照法定权限履行下列职责:
(一)组织实施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
(二)监督管理会计工作,查处会计违法行为;
(三)管理会计从业资格,建立和实施会计人员从业信息管理制 度;
(四)规范会计人员培训秩序,管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检
查登记继续教育情况;
(五)对会计中介机构实施监督管理;
(六)对会计行业组织进行指导和监督;
(七)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依法履行职责,忠于 职守,坚持原则,做出显著成绩的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应当给予表 彰或者奖励。
第二章会计机构与会计人员
第六条单位应当根据会计业务的需要设置会计机构,或者在有 关机构中设置会计人员并指定会计主管人员;不具备设置会计机构或 者会计人员条件的,应当委托具有会计代理记账资格的中介机构代理 记账。
第七条单位应当根据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建立 和实施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完善会计机构内部稽核制度。
单位会计、出纳不得由一人担任。出纳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 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簿的登记工作。
单位在金融机构预留印鉴的印章不得由一人保管和使用。
第八条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应当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 从业资格证书实行注册登记制度。
单位不得聘任未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从事会计工作。
第九条大中型企业和达到一定规模的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 位应当设置总会计师;业务主管部门根据需要经批准可以设置总会计 师。
设置总会计师的单位,在单位领导成员中不设与总会计师职权重 叠的副职。
第十条总会计师依法履行职责,组织领导本单位的财务管理、成本管理、预算管理、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等方面的工作,参与重要 经济问题的决策。
单位的预算、财务收支计划、成本和费用计划、信贷计划、财务 专题报告、会计决算报表,应当经总会计师签署;涉及财务收支的重 大业务计划、经济合同、经济协议等,应当经总会计师会签;大额资 金支出和报销应当经总会计师与单位负责人联签。
单位负责人应当支持和保障总会计师依法行使职权。
第十一条总会计师应当具备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资格,主管单 位或者单位内一个重要方面的财务会计工作时间不少于三年。总会计师管理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十二条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应当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并 具备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资格或者有从事会计工作三年以上的经历。第十三条会计人员实行回避制度。与单位负责人有配偶、姻亲、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的,不得担任本单位总会计师、会 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和出纳;与总会计师、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有上述关系的,不得担任本单位出纳。
第十四条会计师事务所、经省或者设区市财政部门审批的具有 会计代理记账资格的中介机构可以接受委托从事代理记账业务。委托代理记账的单位,应当向代理记账机构提供真实、完整的原 始凭证以及其他会计资料。
代理记账机构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实行 会计监督,并对委托单位的商业秘密负有保密义务。
第十五条单位应当支持和鼓励本单位的会计人员通过多种方式 参加继续教育,保证学习时间,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
会计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情况作为会计从业资格检查登记、职称 评审、聘任和奖励的依据之一。
第十六条县级以上财政部门应当建立会计人员从业信息管理系 统,记载会计人员注册登记、接受继续教育、奖惩以及诚信等情况。会计人员的从业信息可以查阅。
第三章会计信息
第十七条单位应当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保证会计信息真 实完整。
单位不得以虚假的经济业务事项或者资料进行会计核算。单位进 行会计核算禁止下列行为:
(一)伪造、变造、隐匿或者故意销毁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及其 他会计资料;
(二)随意改变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标准;
(三)随意改变财务会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依据、编制原则和 方法,编制虚假的财务会计报告;
(四)设置账外账或者保留账外资金、资产;
(五)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十八条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 定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有权拒绝接受,并向单位负责人报告;对记载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予以退回,并要求更正、补充。
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应当根据经过审核的原始凭证及有关资料填 制记账凭证。
第十九条使用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会计 电算化岗位责任制、操作管理制度和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
使用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的,会计核算软件及生成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应当符合会计电算化工作 规范。
使用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的单位,应当确保会计数据的安全性,并对其进行备份。
第二十条单位应当按照会计档案管理规定,建立健全本单位会 计档案的立卷、归档、保管、调阅和销毁等制度。
会计档案包括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采用磁带、磁盘、光盘、微缩胶片等介质存储的会计数据、会计软件资料以及其 他会计资料。
第二十一条会计人员工作调动或者离职,必须按时办清移交手 续;未办清移交手续的,不得调动或者离职。
会计人员擅自离职或者死亡、失踪的,由单位主管会计工作负责 人、会计机构负责人或者会计主管人员组织清理有关会计事项,编制 移交清册,对未了事项写出书面材料,办理移交手续;必要时,由其 主管单位派人监督移交。
第四章会计监督
第二十二条县级以上财政部门应当建立健全会计监督制度,依 法对单位下列事项进行监督检查:
(一)是否设置会计账簿;
(二)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是否 真实、完整、合法;
(三)会计核算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
(四)是否依法设置会计机构、配备会计人员或者委托代理记账;
(五)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是否具备会计从业资格;
(六)是否依法设置总会计师;
(七)会计管理和会计人员任用是否遵循回避制度;
(八)代理记账机构是否具备相应执业资格并规范执业;
(九)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其他事项。第二十三条县级以上财政部门依法实施监督检查时,被检查单 位应当如实提供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 以及有关情况,不得拒绝、隐匿、谎报。
县级以上财政部门对被检查单位的会计违法违规行为,应当依法 作出处理决定,必要时予以公告。对不属于财政部门职权范围内的事 项,应当及时移交有关机关处理。
第二十四条单位应当按照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原则,合理设 置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约机制。
不相容职务主要包括授权批准、业务经办、会计记录、财产保管、稽核检查等职务。
第二十五条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对本单位的经济业务事项依法 进行会计监督,对违法违规的会计事项有权拒绝办理或者按照职权予 以纠正;对超出其处理权限的违法违规会计事项,应当及时向本单位 负责人报告,请求处理;单位负责人不及时处理,或者授意、指使、强令违法办理会计事项的,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有权向财政、审计、监察等有关部门检举。
第二十六条县级以上财政部门按照职责权限对本辖区内代理记 账机构及其从事代理记账业务情况进行管理和监督,检查代理记账机 构的执业情况,并公布检查结果。
第二十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检举会计违法违规行为。接到 举报的机关应当依法处理,并为检举人保密。
第二十八条会计人员因依法履行职责受到打击报复的,有权向 财政、监察或者其他有关机关投诉,接到投诉的机关对属于职责范围 内的事项,应当依法处理;对不属于职责范围内的事项,应当及时移 送有权处理的机关,并告知投诉人。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违反本条例第七条第二款、第八条第二款、第十二 条、第十三条规定,任用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和其他会计 人员不符合要求的,由县级以上财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 的,对单位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 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条违反本条例第七条第三款规定,在金融机构预留印鉴 的印章由一人保管和使用的,由县级以上财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 期不改正的,对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处二千元以上二万 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一条违反本条例第九条第二款、第十一条第一款规定,在单位领导成员中设置与总会计师职权重叠的副职或者任用不符合条 件的人员担任总会计师的,由县级以上财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 不改正的,由县级以上财政部门予以通报,对单位处五千元以上五万 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二千 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二条违反本条例第十四条第一、三款规定,委托未经审 批的代理记账机构代理记账或者代理记账机构不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 制度进行会计核算的,由县级以上财政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 改正的,给予通报批评,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 的,吊销其代理记账许可证。
第三十三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伪造、变造、隐 匿或者故意销毁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及其他会计资料,编制虚假财务 会计报告,设置账外账或者保留账外资金、资产的,县级以上财政部 门对单位可以处五千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 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三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会 计人员吊销其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对国家工作人员,还应当由其所在 单位或者有关主管部门依法给予撤职直至开除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 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四条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法律、法规已有处罚规定 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五条县级以上财政部门作出吊销资格证书或者许可证,对单位处五万元以上罚款、对个人处三万元以上罚款处罚决定的,应 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听证的权利。
第三十六条国家工作人员和单位负责人在会计管理工作中滥用 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等,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依法 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七条本条例自2008年9月1日起施行。
第二篇:陕西省煤矿安全管理规定
【发布单位】82502
【发布文号】陕政发[2001]48号 【发布日期】2001-09-06 【生效日期】2001-09-0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陕西省煤矿安全管理规定
(2001年9月6日陕政发〔2001〕48号)
各级人民政府对其辖区内的煤矿安全监督管理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负责煤矿安全监察工作。各级煤炭主管部门负责煤炭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省煤炭主管部门负责开办煤矿的审核和煤炭生产许可证的审查颁证工作。
开办煤矿应符合《 煤炭法》第十八条的规定,符合全省煤炭生产开发规划和煤炭产业政策;煤矿建设项目须经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审查,安全设施设计必须由具备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承担;除陕南地区外,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应达到30万吨/年以上。
省煤炭主管部门负责审批国务院煤炭管理部门审批范围以外的煤矿,主要负责审批年生产能力60万吨以下的国有地方煤矿、乡镇煤矿和煤炭行业以外申请开办的煤矿。
煤矿建成投产前,应当经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对其安全设施和条件进行验收。对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颁发煤炭生产许可证。
煤炭生产许可证应在发证或注销后30日内,由省煤炭主管部门向国务院煤炭主管部门备案,60日内应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告。
煤矿企业必须依法为井下作业职工办理意外伤害保险。
煤矿企业依法与招聘的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并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鉴证。
煤矿企业和各级管理机关的行政正职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者。
市、县区、乡镇人民政府的行政正职是本地区煤矿安全第一责任者。
对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并由省关井压产办公室公告关闭的煤矿,由各级人民政府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按程序实施关闭。无证非法矿井由矿产资源管理部门依据《 矿产资源法》的有关规定进行查处。
煤矿企业必须按照国家规定从上煤炭销售额中按比例提取安全技术措施费用。安全技术措施费用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挪用。
煤矿企业必须建立重大事故隐患排查制度,及时排除事故隐患。
特种作业人员应当接受专门技术培训,经陕西煤矿安全监察局指定考核发证单位考核合格取得操作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作业。
煤矿安全设施必须满足《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关闭国有煤矿矿办小井和乡镇煤矿停产整顿的紧急通知》文件的要求,采煤工作面必须保证有两个安全出口,实现全压通风。
严禁国有煤矿开办任何形式的矿办小井。坚决做到“四个一律关闭”。
煤炭生产许可证实行年检制度,对年检不合格的煤矿,要依法实施行政处罚、直至吊销证照予以关闭。
对已取得煤炭生产许可证的煤矿,市、县煤炭主管部门要加强日常安全检查和管理,对已不具备基本安全生产条件的,应责令停产、限期整改(不超过3个月),逾期仍达不到条件的,建议发证机关依法吊销其煤炭生产许可证。
煤矿安全监察人员发现煤矿作业场所的瓦斯、煤尘或者其他有毒有害气体的浓度超过国家安全标准或者行业安全标准的,煤矿擅自开采保安煤柱的,或者采用危及相邻煤矿生产安全的决水、爆破、贯通巷道等危险方法进行采矿作业的,应当责令立即停止作业并将有关情况报告煤矿安全监察机构。
煤矿安全伤亡事故后,事故单位必须立即上报。国有重点煤矿报告驻地煤矿安全监察办事处;国有地方煤矿、乡镇煤矿和其他煤矿报告县人民政府和驻地煤矿安全监察办事处,并逐级进行上报。
各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按事故调查处理权限,负责对事故批复结案。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事故,事故调查处理报告经省人民政府同意后,报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批复。伤亡事故结案后,要公开宣布处理结果。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陕西省森林保护管理暂行办法
【发布单位】82502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1982-01-04 【生效日期】1982-01-0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陕西省森林保护管理暂行办法
(1982年1月4日陕西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森林保护
第三章 森林管理
第四章 造林育林
第五章 奖励与惩罚
第六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第一条 为了保护森林,发展林业,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试行)》和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保护森林发展林业若干问题的决定》,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 第二条 爱林护林,植树造林,是全省人民的光荣义务和权利。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向人民群众进行爱林护林的宣传教育,动员全省人民保护森林,发展林业。
第三条 第三条 森林资源包括林木、竹子、林地以及林区范围内的野生植物、动物。
森林按不同效益划分为: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和特种用途林。
第四条 第四条 森林属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和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
社员在房前屋后、自留山和生产队划定的地方种植的树木,永远归社员所有,允许继承。
机关、团体、部队、学校、企业、事业等单位,在自己用地和当地政府划定的地方种植的林木,归种植单位所有。
国家、集体、个人以及其他部门、单位的林木,经过清理登记,明确权属,由县或者县以上人民政府颁发林权证,保障林木所有权不受侵犯。不准将国有林划给集体和非林业单位,不准将集体林划给个人,不准侵占国家、集体和个人的林木。
第五条 第五条 林业建设必须执行以营林为基础的方针,加强森林保护,大力植树造林,积极抚育改造,合理采伐利用。
第二章 森林保护
第六条 第六条 根据森林状况,划定林区县和林区社、队,作为重点保护地区。
林区县由省人民政府划定;林区社由地区行署(市人民政府)划定;林区队由县人民政府划定。
林区县和林区社、队实行以林为主,全面发展的方针。各级人民政府要合理安排林区县和林区社、队的粮食购销任务。
第七条 第七条 各级林业行政部门主管本地区的林业建设事业。充实健全林业工作站,根据需要建立林业工作分站和森林病虫害防治站。
省、地区(市)和森林面积较大的县,应当建立有林业、公安等有关部门参加的护林防火指挥机构;建立健全林业公安、检察、法院机构。
行政区交界的林区,建立护林联防组织。通往林区的山口要道,由县人民政府设立护林检查站。
人民公社根据需要配备林业专职干部。
第八条 第八条 国营林业局、林场和林区社、队,应当建立群众性的基层护林组织,订立护林制度和护林公约;划定护林责任区,配备专职或兼职护林人员。
护林人员的主要职责:
(一)宣传护林政策;
(二)进行巡山检查;
(三)制止一切可能引起破坏森林的行为。
第九条 第九条 严禁毁林开荒,禁止陡坡开荒。已经垦种的,必须限期停耕还林。
第十条 第十条 严禁乱砍滥伐森林、树木。
林权有争议的,在纠纷解决之前,任何一方都不准砍伐有争议的林木。
国家划定的自然保护区、军事禁区和秦岭、巴山、关山、乔山、黄龙山五大山系主梁两侧各一公里范围内的森林,禁止采伐。
五大山系主梁两侧一公里以外的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名胜古迹林、环境保护林、科学试验林以及公路、铁路、河流和渠道两侧的护路、护岸、护渠林木,只许抚育采伐、卫生采伐和更新采伐,不得皆伐。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林业管理单位要在林区修建护林防火设施,做好森林火灾预测预报,防止森林火灾,保障森林安全。
每年十一月至翌年五月底,为森林防火期。防火期内,必须加强火源管理,严格控制用火。
在林区进行生产需要用火的,必须经林业管理单位批准。
发生森林火灾,当地政府必须立即组织力量,全力扑救。驻军和有关部门要主动配合,大力支援。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各级林业行政部门和国营林业局、林场,要做好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综合防治以及林木种苗检疫工作,防止危险性的病虫害传播和蔓延。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在珍贵、稀有动物和植物的生长繁殖地区,由省人民政府划定自然保护区,进行保护管理。未经管理单位批准,任何人不得进入自然保护区从事生产和狩猎活动。
国家规定的保护动物,必须严加管护,不得任意猎捕。不得在禁猎区、禁猎期狩猎,不得使用危害人畜安全和破坏动物资源的狩猎工具和方法。
严禁砍挖古老、珍贵、稀有的树木、植物。
第三章 森林管理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国有林按山脉、水系和森林分布情况,设立国营林业局、林场,实行分级管理,建立严格的森林管护和生产责任制。国营林业局、林场的建立、撤销、合并和改变其经营区界,按规定报批。
未建立国营林场的国有林,由县林业行政部门设立管护站。零星小片的国有林,可委托社、队管护,签订合同,林权不变,收益分成。
国营林业局、林场根据需要,组织林区社、队参加各项林业生产活动,付给合理报酬。居住在国有林区而没有集体林的社、队,国营林场要在生产、生活用材方面予以照顾。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集体所有的林木,建立社队林场、专业队或包到户、包到劳,负责经营管理,实行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责任制。耕地上的零星树木,可以包给社员经营。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严格控制森林采伐量。以国营林业局或林场、林区公社为单位计算,用材林的年采伐量,不得超过年生长量。全省木材生产计划,由省人民政府下达,各级不得层层加码,不准计划外采伐。
国有林的采伐,由国营林业局、林场根据国家计划,制定采伐作业设计,分别报省、地区(市)林业行政部门审批。社队集体和部门、单位采伐自有林木,要提出计划,报县(市、区)林业行政部门审批,发给采伐证。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林区木材及半成品由林业部门统一经营管理,其他任何部门和单位都不得进入林区采伐、收购和加工。
供销、轻工、外贸、社队企业等部门需要的柴、炭、木柄、木棍、沙柳、扫帚、竹子及大宗木竹制品、半成品,均应纳入计划,由林业部门负责组织生产,提供货源。
第十八条 第十八条 严禁盗伐和非法贩运木材,严禁投机倒把活动。
第十九条 第十九条 运输木材、竹子和木竹制品、半成品出县的,必须有县林业行政部门发给的运输证明;出省的,必须有省林业行政部门发给的运输证明。国家计划调拨的木材,凭批准的调拨计划、运输计划、供货合同运输出境。
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 进入林区狩猎或从事林副业生产,由当地林业管理单位批准。进入林区的人员,必须遵守护林制度,不得毁坏林木,不得破坏资源。
国有林区的林副业生产,由林业部门统一管理。
第二十一条 第二十一条 建立林业基金制度。木材、竹子和林产品征收育林费,征收标准按国家规定执行。林副产品按实际消耗量征收,具体办法由省财政局、省林业局共同制定。
第四章 造林育林
第二十二条 第二十二条 实行全民义务植树。凡是条件具备的地方,年满十一岁的公民,除老弱病残者外,每人每年义务植树三至五棵,包栽包活,或者完成相应劳动量的育苗、管护和其它绿化任务。
第二十三条 第二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植树造林规划和实施计划,限期绿化所属地区的宜林地和村旁、路旁、水旁、宅旁,实现《 森林法(试行)》要求的森林覆盖面积和绿化任务。
铁路、交通、水利、农垦等部门,要营造护路、护岸、护田林。煤炭、造纸和其他以木材为原料的企业,要建立原料林基地。烧柴困难的地方,要发展薪炭林。
第二十四条 第二十四条 城市、集镇,应当把植树绿化作为市政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发动群众种树、种草、种花,美化环境。机关、团体、部队、学校、企业、事业单位,要带头绿化环境。
第二十五条 第二十五条 国营林业局、林场和社、队,在林木采伐后,应当以人工更新为主,于采伐当年或次年内及时更新。积极开展封山育林,进行次生林抚育改造和人工林抚育间伐,促进林木速生丰产,扩大森林资源。
第五章 奖励与惩罚
第二十六条 第二十六条 有下列事迹之一的集体和个人,由各级人民政府或林业行政部门给予表扬或奖励。
(一)连续三年以上无森林火灾,无乱砍滥伐,无毁林开荒的;
(二)在护林中同违法行为作斗争,扑救森林火灾,制止乱砍滥伐,事迹突出的;
(三)育苗造林,封山育林,抚育林木成绩显著的;
(四)在林业科学研究、技术推广中做出优异成绩的。
第二十七条 第二十七条 对违反本暂行办法的单位和个人,按下列规定处理:
(一)毁坏“四旁”树木一棵要栽活三棵,或处以罚款。
(二)盗伐、滥伐、乱砍林木的,除追回木材外,并处以罚款;数量大,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烧毁森林、毁林开荒、毁林搞副业的,应分别情节,责令限期还林,赔偿损失,处以罚款,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四)乱捕滥猎国家规定的保护动物,破坏珍禽珍兽和其他野生动物资源的,砍挖古老、珍贵、稀有的植物的,根据情节,处以罚款,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五)无证运输木材,拒绝检查,殴打护林人员、木材检查人员的,根据情节,除扣留木材外,分别给予罚款,行政处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六)非法贩运木材,投机倒把,情节较轻的,没收木材,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七)非法进入林区收购、加工木竹及林副产品的,根据情节,没收木竹及产品,处以罚款。
(八)国家工作人员失职、渎职,贪污受贿,使森林遭受破坏的,根据情节,给予行政处分,罚款,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以上给予经济制裁、行政处分的,由林业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处理,追究刑事责任的,由司法部门依法处理。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八条 第二十八条 本暂行办法授权省林业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九条 第二十九条 市、县人民政府根据本暂行办法和实际需要,可制定实施细则。
第三十条 第三十条 本暂行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陕西省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
陕西省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咨询投诉电话2011-03-10 15:16 陕西省公安厅
单位全称:陕西省公安厅
单位地址:西安市未央路120号
乘车路线:乘坐600路、609路、202路、711路、723路、509路、336路公交车雅荷花园站,向南500米。网站网址:联系方式:029-8616555
5单位简介:陕西省公安厅为主管全省公安工作的省政府组成部门,是全省公安工作的领
导机关和指挥机关。
二、主要职责
1、维护社会稳定;
2、预防、制止和侦查违法犯罪活动;
3、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制止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行为;
4、维护交通安全和交通秩序,处理交通事故;
5、组织、实施消防工作,实行消防监督;
6、管理枪支弹药、管制刀具和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等危险品;
7、对法律、法规规定的特种行业进行管理;
8、警卫国家规定的特定人员、守卫重要的场所和设施;
9、管理集会、游行、示威活动;
10、管理户政、国籍、入境出境事务和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居留、旅行的有关事务;
11、对判处管制、拘役、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和监外执行的罪犯执行刑罚,对被告宣告缓刑、假释的罪犯实行监督、考察;
12、监督管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工作;
13、指导和监督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重点建设工程的治安保卫工作,指导治安保卫委员会等群众性组织的治安防范工作。
三、领导信息
王锐:厅党委书记、厅长
杜航伟:厅党委委员、副厅长、西安市委常委、政法委副书记、西安市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
雷鸣放:厅党委副书记、副厅长
许强:厅党委委员、副厅长
陈里:厅党委委员、副厅长
董明军:厅党委委员、副厅长
张恒:厅党委委员、副厅长
马中林:厅党委委员、副厅长
田桦:厅党委委员、纪委书记、督察长
向书茂:厅党委委员、政治部主任
四、内设机构:
陕西省公安厅设有办公室、研究室、指挥中心、政治部、纪委、警务督察总队、直工处、装备行政处、治安管理局、出入境管理局、禁毒总队、刑事侦查局、法制处、监所管理总队、经济犯罪案件侦查总队、信息通信处、科技处、交通管理局、边防局、消防局、警卫局、机关离退休人员服务管理处等内设部门,分别承担有关业务工作。
西铁公安局、走私犯罪侦查局、省森林公安局、铁一局公安处、铁二十局公安处、民航西北管理局公安局、民航陕西机场公安局列入陕西省公安厅序列,接受主管部门和省公安厅双重领导。
部分业务部门工作职责如下:
(一)治安管理局:负责指导全省公安机关治安管理工作;研究、指导有关治安管理工作的政策、规章;研究、指导特种行业和公共场所的治安管理工作;研究、指导爆炸、剧毒、放射性等危险物品涉及公共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研究、指导枪支警械管理工作;研究、指导公安派出所工作和群众性治安防范工作;研究、指导巡(特)警业务和队伍建设及处置群体性治安事件工作;研究、指导大型活动治安管理工作;研究、指导保安服务业管理及技术防范工作;研究、指导户政和流动人口管理、公民身份证件制作及管理工作;
组织实施治安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指导、协调、办理管辖的101种刑事案件工作。
(二)出入境管理局:贯彻落实出入境管理政策,负责指导全省公安机关对我省居民的普通护照和赴港澳台证件的受理、审批、答复工作,以及外国人在本省居留、旅行的行政管理工作和办理签证业务;负责审核、查堵不准入出境人员;指导全省公安机关查处外国人和中国公民违反出入境法律、法规案件;依法审查报批在本省加入和退出中国国籍的申请;承办本省对外开放地区的审核报批、对外公布等项工作。
(三)禁毒总队(省禁毒委员会办公室):掌握全省毒品违法犯罪活动动态,研究拟定预防打击对策;组织指导、监督全省毒品犯罪案件侦查工作;组织开展毒品预防教育、禁吸戒毒、禁种铲毒工作;组织开展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和易制毒化学品的管理工作,协调有关部门开展禁毒工作(承办省禁毒委员会办公室的日常工作)。
(四)刑事侦查局:掌握全省刑事犯罪动态,收集、通报、交流刑事犯罪信息;组织、指导和监督全省各市公安机关打击刑事犯罪工作;承办上级交办案件;组织、指导协调跨省、市刑事案件的侦查和重要案犯的缉捕工作;规划刑事技术工作的发展,为全省重大疑难刑事案件提供技术支援;规划警犬技术工作的发展。
(五)法制处(省劳动教养审批委员会办公室):综合研究公安执法问题;编制地方公安立法和执法制度建设规划,组织或者协助起草、审核、清理、汇编有关公安工作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对规范性文件进行备案,对地方性公安法规、规章做应用性解释;指导听证、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国家赔偿工作,办理听证、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国家赔偿案件;组织、开展、指导执法质量考核评议、执法检查等内部执法监督工作;组织、开展有关法律应用研究、法制宣传工作;指导、监督劳动教养、收容教养案件审批工作,承担本级人民政府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的日常工作,按照规定办理劳动教养、收容教养审批案件。
(六)监所管理总队:对全省看守所、拘留所(拘役所)、强制戒毒所、收容教育所和安康医院实行归口管理的业务指导;掌握监所管理工作信息和羁押情况,开展对策调研;指导监所管理工作,依法对在押人员实施规范化管理;指导监所教育转化工作,配合办案,深挖犯罪;指导监所安全防范工作,查处重大恶性事故;指导监所在押人员生活卫生管理工作;协助有关部门抓好公安监管民警队伍建设;规划和指导监所设施、装备和技术建设,配合有关部门管好用好中央、省上财政补助专款;管理陕西省看守所。
(七)经济犯罪案件侦查总队:负责本省重大特大、涉外经济犯罪案件和上级交办的经济犯罪案件的侦查工作;负责对全省经侦工作的组织、指挥、指导和协调;负责对全省经济领域犯罪活动的情况收集、分析和研究,制定打击经济犯罪的对策和措施,维护陕西经济建设和市场经济秩序。
(八)交通管理局:研究拟定全省道路管理规章;组织指导监督各级公安机关依法查处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和交通事故;维护交通秩序和公路治安秩序;先期处置发生在公路上的治安和刑事案件;负责指导机动车辆安全检验、牌证发放和驾驶员考核、发证工作;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指导地方公安机关参与城市建设、道路交通和安全设施规划。
(九)边防局:对出入境人员及其行李物品、交通运输工具及其载运的货物实施边防检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出入境的交通运输工具进行监管;对口岸的限定区域进行警戒,维护出入境秩序;执行其他法律、行政法规赋予的和主管机关规定的任务。
(十)消防局:主要负责消防监督检查、建筑工程消防审核验收、火灾事故原因调查、消防产品行业监管以及火灾扑救、社会抢险救援等工作。
第五篇:管理会计
第二章成本性态分析
教学要求
掌握账户分析法、高低点法和直线回归法的分析过程;
理解成本的含义及分类,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中成本的不同定义,根据不同决策目的提出的不同成本分类方法;成本性态的含义;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混合成本的含义及分类;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特点和相关范围;
了解历史资料分析法(包括高低点法、散点图法和回归直线法)、技术分析法、账户分析法、合同确认法和散点图法的分析过程;各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教学重点
根据不同决策目的提出的不同成本分类方法,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混合成本的含义和分类,历史资料分析法(包括高低点法、散点图法和回归直线法)、技术分析法、合同认定法和散点图法的分析过程。
教学难点
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混合成本的含义和分类,账户分析法、高低点法和直线回归法的分析过程。
课时安排
本章安排3课时。
教学大纲
成本性态,可以揭示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规律性联系,使企业进行最优管理决策和改善经营管理绩效。
第一节成本的含义及其分类
一、管理会计中成本的含义
按照经济学的观点,成本是由产品价值中物化劳动的价值和活劳动中必要劳动的价值组成。
现代西方财务会计学的理论认为,成本是企业为了获取某项资产或达到一定目的而发生的可以用货币计量的价值牺牲。
我国传统会计把产品成本定义为:在一定条件下企业为生产一定产品所支出的费用总和。
从管理会计角度看,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象化的、以货币表现的、为达到一定目的而应当或可能发生的各种经济资源的价值牺牲或代价。
美国会计学会曾在1951年给出了一个较广泛意义上的成本定义:“成本是指为达到特定目的而发生或可能发生的、可以用货币计量的牺牲。”
1.不同目的具有不同的成本分类
管理会计中成本分类确定的中心思想是:“针对特定的决策需要确定特定的成本对象、计算特定内涵的成本。”同一项成本费用在不同目的中会有不同的归类。例如,生产产品的原材料成本在会计核算中属于生产成本,在成本性态分析中又是变动成本,在决策分析中会被确定为是相关成本或是无关成本,在业绩评价中要归类于可控成本或不可控成本,等等。
3.采用广义的成本观念
广义的成本观念是管理会计全面、全过程进行成本管理的基础。
二、成本的分类
不同的决策目的决定了不同的信息需求。企业管理当局决策的多样化直接导致了成本信息的多样化,即“不同目标,不同成本”。
除了最常用的按经济职能和成本性态对成本分类外,还可按成本与决策的关系把成本分为相关成本与无关成本,按可控性分为可控成本与不可控成本,等等。
(一)按经济职能分类
财务会计中广泛采用的成本分类方法,是按其经济职能划分为制造成本和期间成本。
1.制造成本
制造成本也称生产成本,是指为制造(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而发生的支出,根据其具体的经济用途可分为直接人工、直接材料和制造费用三个子成本项目。
2.期间成本
根据经济职能的分类,主要是依据同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是否有直接联系作为分类标准的。如果是直接形成产品或服务本身价值的支出,那么就是制造成本,而与相应的产品或服务本身价值无关的支出则是期间费用。
(二)按成本性态分类
成本性态是指成本总额与业务量(产量、工时等)水平之间的依存关系。根据与业务量协同变动关系的不同,成本可以分为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和混合成本。由于本章第二节对成本性态分析将有进一步的讨论,所以这里仅给出成本性态的定义。
(三)按成本追溯到成本对象的方式分类
成本对象即成本归集分配的最终承受体,它不仅仅限于某种产品或服务,还可以是某个部门、某条生产线等。按追溯到成本对象的方式不同,成本可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需要指出的是,划分直接和间接的标准是相应的成本能否准确地直接归结到某一特定产品上。在简单的生产流程中,生产的产品较容易归集成本,所以直接成本(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和间接成本(制造费用)比较容易区分。随着生产经营流程的不断改进,成本核算体系的不断进化,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划分越发困难。
(四)按决策相关性分类
按费用的发生是否与所决策的问题相关联,成本可以划分为相关成本和非相关成本。
1.相关成本
2.非相关成本
(五)按成本的可控性分类
按费用的发生能否为考核对象(责任中心)所控制,成本可以分为可控成本与不可控成本。成本的可控性是指责任单位对其成本的发生是否可以控制,即在事先预计并落实责任,在事中施加影响以及在事后进行考核。
可控成本与不可控成本都是相对的,对一个部门来说是可控的,对另一个部门来说就可能是不可控的。但对于整个企业来说,所发生的一切费用都是可控的。
(六)按发生时态分类
按发生时态不同,成本可分为历史成本和未来成本。
1.历史成本
2.未来成本
第二节成本性态的分类以及分析方法
一、成本性态的含义及分类
成本性态也称成本习性,是指成本总额如何随着业务量的变动而产生不同的变动,即两者之间的依存关系。
按成本性态可以将企业的全部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混合成本三类。这里的业务量可以是产品产量、人工小时、机器工作小时、销量等。
(一)固定成本
1.固定成本的含义
固定成本是指在一定时期和一定业务量范围内,成本总额与业务量的变动无关的成本,主要包括固定制造费用、固定销售费用和固定管理费用。例如,行政管理人员的工资、办公费、财产保险费、不动产税、按直线法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费、职工教育培训费等均属于固定成本。固定成本具有如下两个显著特点:
必须注意的是,固定成本并非是固定不变的成本,这里“固定”的含义只是说明固定成本总额和业务量变动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不会随业务量的变动而变动。超出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固定成本总额也会发生改变。
2.固定成本的分类
按是否受管理当局短期决策行为的影响,固定成本可进一步细分为酌量性固定成本和约束性固定成本。进行这一划分的意义在于寻求降低固定成本的途径。
3.固定成本的相关范围
固定成本的前提是“在一定期间”或“一定业务量范围内”,也就是说,固定成本的“固定性”的限定条件是“相关范围”,具体表现为一定的期间范围和空间范围。
(二)变动成本
1.变动成本的含义
变动成本是指在一定期间和一定业务量范围内,其成本总额随着业务量的变动而成正比例变动的成本。一般来说,制造企业的变动成本主要包括变动制造成本、变动销售费用和变动管理费用。直接材料费、产品包装费、按件计酬的工人薪金、推销佣金及按加工量计算的固定资产折旧费等均是典型的变动成本项目。
2.变动成本的分类
根据发生的原因不同,变动成本可以分为酌量性变动成本和技术性变动成本。
无论是酌量性变动成本,还是约束性变动成本,对特定产品而言,其单位量是确定的,其总量均随产品产量(或销量)的变动而成正比例变动。
3.变动成本的相关范围
与固定成本一样,变动成本的变动性,即总额与业务量成正比例变动也有其相关范围。变动成本总额随业务量呈正比例增减变动并不是绝对的,前提是在一定时期、一定业务量范围内,超过这一时期和这一业务量范围,两者之间就可能不存在这种正比例变动关系。
现实经济生活中,很难将变动成本总额与业务量的关系描述为完全线性关系。但是可以假设在相关范围内它们两者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并以此进行成本性态分析,从而为相关的预测和决策行为提供数据支持。
(三)混合成本
1.混合成本的含义
为了进行决策,特别是短期决策,人们将成本按性态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但实际生产经营活动中,往往会发生一些既不与业务量成正比例的增减变动,又不是固定不变的成本,由此产生了混合成本。混合成本是指具有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双重性态的成本,介于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之间,其总额虽然随业务量变动但不成正比例变化的那部分成本。例如,设备维修费、机械动力费、检验人员工资、行政管理费等都属于混合成本。
2.混合成本的分类
混合成本项目繁多,按照变动趋势不同,混合成本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1)半变动成本。
(2)半固定成本。
(3)延期变动成本。
(4)曲线变动成本。
二、成本性态分析方法
成本性态分析是在相关范围假设和一元线性假设(总成本近似于一元线性方程yabx)的基础上进行。成本性态分析的方法主要有历史资料分析法、技术分析法、账户分析法和合同确认法。
主要概念
1.制造成本和期间成本
2.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和混合成本
3.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4.相关成本和非相关成本
5.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
6.历史成本和未来成本
7.酌量性固定成本和约束性固定成本
8.酌量性变动成本和技术性变动成本
9.半变动成本
10.半固定成本
11.延期变动成本
12.曲线变动成本
13.高低点法
14.散点图法
15.回归直线法
16.技术分析法
17.账户分析法
18.合同确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