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活在体制下(推荐)
活在体制下
临近期末,综合楼英语语言学习中心人满为患,这种现象在没有考试压力的平常实属罕见。“我还有两个小时就挂满了”,“我才挂了六个小时”,诸如此类的谈论时不时的回荡在走廊里,这都是英语考试所迫啊。这就是制度“魅力”,考试制度的“魅力”。
当今社会,制度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我们的一言一行。用电有限电制度,选课有选课制度,回家过年购买车票有购票制度,就餐时也有餐盘回收制度。也正应了所谓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约束着我们,引导着我们。那么放大了看,我们的命运、今后的发展道路岂不是要受当代体制所掌控?
细观当代青年发展历程,有多少人跟随一路走来,深深印上了体制的痕迹。高考不易啊,千千万万学子寒窗数载,共跨独木桥。独木桥吗,总要有被挤掉落水的人,而且不在少数。落水者可能会发几句牢骚,一考论英雄很不公正的,一考定终生很悲剧的,一考为社会主义建设选拔接班人很不科学的。还有为什么清华北大在北京招那么多人,而在我们这里只招这么可怜的几个?但牢骚发完还是要重拾装备,撞破脑袋,使坏眼睛卷土重来,再次去挤那独木桥。为什么呢?这就是教育体制的“魅力”所在吗,它不费丝毫力气让你对它服服帖帖,它的光环时时刻刻笼罩着你,使你产生了思维近视,你很难会去想寻找其他的路子,因为你想出人头地吗。当然,社会永远不乏“离经叛道”之辈,但风险大啊,要么就是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走体制之外的路的人要么成了众人眼中的天才、巨匠,要么成了众人眼中的痞子、渣子。
进入大学,教育体制的“魅力”似乎有些衰减,退居配角。就业体制此时则霸气外露,粉墨登场,主导时局。学校分了学院,学习分了专业,语言分了术语,技能分了专项等等此类。观之皆为就业体制所致。我们需要一个人会用萝卜做菜,他会不会挑选萝卜不重要,所以你只要去学怎样掌握做萝卜时的火候,什么时间上调料就行了,至于选萝卜,或有人去做的。我们要的是国家免检的标有有机无公害绿色食品标志的萝卜,无论你打没打过药,老点或是嫩点。至于其他的萝卜长的再怎么水灵,再怎么无公害也入不了我们的法眼。每次看到人才市场上人扛人的壮阔景象,心中难免波涛汹涌。当你看到招聘告示上写着研究生学历,看着手中简历上的本科生字样,只能叹口气,唉,回去再修炼几年吧。虽然你当初已经下定决心要就业,一定要就业。你或许想过参加国考,做一名公务员,但想想高考过来的场景不免有些心悸。但无论怎样,你始终徘徊在这个就业体制当中,沉醉于它的“魅力”不能自拔。
好了费劲心血就业了,真真切切进入社会了,开始参与政治了,关注政治了,政治体制此时要高居统治地位,让你不得不瞻仰,顶礼膜拜。因为你要办事儿啊,要生存下去啊,还要为后代着想啊。你只知道这个政治体制赋予了你什么权利,无暇去想自己应该拥有什么样的权利。甚至有时,政治体制赋予你的权利还要受到政治体制下的潜规则的制约。于是你开始学会研究、适应这个体制,只有这样才能行得通吗,对吧。总体说来你还是在被这个体制所指引,体制在塑造你。
有如学者所说,其实在短短几千年的文明进程中,人类的本性并没有发生多少变异,他们只不过是在不停地改正和调整彼此的关系,以便发挥规范自身的特性。人类的文明史实际上就是体制的演进史。体制是永远会出毛病的,但很多人在经过理性的归纳之后还是选择活在体制下,无论它有怎样的弊端,因为这些理性的归纳,是对感性经验的提凝。
既然无法逃脱体制,就试图推动体制进步吧,这也许是人代代相传思考人生问题的原因。
第二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贫富差距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贫富差距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20080975
蔡庆住
一、贫富差距问题
从1981年党提出的“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现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的经济从世界的底部跃居到了世界前列,经济实现了一个质的飞跃。从经济弱国到现在的稳定的经济发展速度,可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是一个促进中国进步的助推器,不可否认中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取得的巨大成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中国带来了繁荣与富裕,带来了飞速的发展,但另一方面,也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其中,贫富差距就是一个显著的让人不可忽略的问题。
贫富差距是指由于各个社会成员所处的具体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地位和环境不同,而形成的实际占有社会财富的差距。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国际上把0.4作为收入分配贫富差距的警戒线,据此,我国的贫富差距已经超过了国际警戒线。贫富差距在我国的现状表现如下:
(1)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呈扩大化趋势。最近,中国社科院在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2008)》其中指出,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出现全方位扩大。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额差距增加了近12倍。数据显示,1978年至2007年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增加了7.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7.3倍。但1990年以来农民收入的增幅明显低于城镇居民,二者之间绝对额的差距逐年扩大。2007年是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却扩大到3.33∶1,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1】
(2)除了城乡之间,我国各行业之间收入差距也在明显加大。当前,垄断行业主要包括电力、电信、民航、铁路、石化、金融、保险、烟草、煤炭、房地产等部门。这些垄断性行业凭借垄断经营的特权及国家政府的特殊保护,与其他行业进行不公平竞争,从而取得高额垄断利润,使行业间差距不断扩大。最近,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作出的一份评估报告指出,在北京,高收入行业职工工资增长速度快于低收入行业,将两者差距进一步拉大。报告举例说,证券业、航空运输业、银行业等行业的职工年薪能达到10万元以上,而纺织业、农业、文体用品制造业等行业的职工年平均工资却低于2万元。【2】
(3)区域间贫富差距扩大。区域间的贫富差距主要表现在东部和西部之间的贫富差距。据国家统计局数字表明,1999年,东部地区人均GDP为10732元人民币,西部地区为4302元; 到2005 年,东部地区人均GDP为22200元,西部地区为8970元。6年间,东西部人均GDP差距由6430 元扩大到13230 元,增加了1倍多。2006年,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GDP总和不到人民币4万亿元,约占全国GDP的17%; 而东部地区GDP达到2万亿元的省份就有3个,其中江苏省为21500亿元,山东省为22000亿元,广东省为25000亿元。从这一组数据不难发现东西部之间的差距的明显。
二、贫富差距危害
(1)贫富差距过大,会动摇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对执政党产生怀疑,严重的会造成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我们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的是要他们带动后富,最终走向共同富裕。然而,现状却是先富的人越来越富,贫穷的人越来越穷。富人与穷人的差距愈拉愈大,已是天壤之别。势必影响到人们对社会的信任感,造成对社会的不满,对领导者的质疑。甚至会形成仇视社会的心理,做出危害社会的得报复行为。
(2)贫富差距过大,会影响生产力提高,阻碍经济发展,威胁社会进步。贫富差距的扩大,影响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对生产力产生负面效应。我国收入总体水平偏低,已经对国内需求产生了影响。而贫富悬殊更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这种不平衡的财富分配结构严重弱化了社会总消费能力,因为高收入阶层消费倾向低,低收入阶层消费倾向高,社会收入过分集在高收入阶层的结果是,“钱多的不去买,钱少的没钱买。” 生产力不提高,经济难于发展,社会又何来的进步。
(3)贫富差距的扩大,甚至会危害国家安全,引起民族分裂,造成阶级对立,以至于发生不可收拾的结果。
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整体上相对落后,且多处于地理位置不佳的区域,致使发展缓慢,贫穷较普遍。但贫富差距若大到他们无法接受的话,便易于引起民族分裂,危害到国家安全。不同阶级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势必难于让他们友好的共存着,阶级之间的对立难于避免。一旦人们的心理超过了承受极限,阶级斗争便很容易被激起。
三、解决贫富差距的方针
过大的贫富差距的存在不仅会造成严重的危害,而且,它的存在不是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有的,这样的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人们想要的。忽视贫富差距只会引起社会的**。为此,解决贫富差距势在必行。
(1)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促进就业机构的调整。从目前来看,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消除城乡之间在居住、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税收、财政和金融等方面不公平和二元化的政策和管理,引导农村富足劳动力有序转移。【3】为此,因大力改进户籍制服,打破城乡之间的屏障,实现城乡一体化。加大农村的基础建设和医疗、保险等的投入,改善农民生活。正确引导农民的流到,制定有利于农民在城市生活的方针与政策。
(2)加大医疗以及教育投资,重视在卫生和教育等公共领域的投资,使贫困阶层的温饱和基本生活有可靠保障,因此不容易产生仇视富人和社会的心态。加大以及维护劳工权益,目前中国经济已经积累了发展的资本,而且正处于调整结构的关键时期,因此加强对劳工权益的维护,提高劳工的基本工资正当其时,这对于改善民生、缓和贫富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3)完善社会主义保障体系。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宜的社会保障体制,是解决贫富差距的重要方针,也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改进医疗体制,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加大对处于生活水平线下的贫民的经济救助,加强农村的保险配置,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完善社会保险制度,让更多的群体享受到国家发展进步所带来的好处,是发展的目的。
(4)统筹城乡规划、协调区域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三农”工作,使农业得到加强、农村得到发展、农民得到实惠,为解决贫富差距、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创造重要条件。我国经济的协调发展,主要是处理好东部和中西部的关系、沿海和内地的关系。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结构,推动各地区共同发展。让先发展起来的区域带动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走向共同发展。
(5)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尽量将收入差距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并且注重社会公平和效率。完善税收法制,充分发挥税收在分配上的作用,发挥其对减小贫富差距的作用。制定合理的个人所得税,最好征收遗产税和高消费税等。加大公款吃喝的管理。支持和扶住农民的发展。
(6)完善慈善机构。将慈善机构的体制不断深入健全,使其能着眼到最大范围的需要帮助的贫困区域,帮助改善贫困。鼓励那些先富起来的人伸出自己的手去帮助正处于生活贫穷线的人们。
(7)完善法制,促进权与钱的分离,加强对官商一体的惩治,防止以不法手段获取高额利益。鼓励通过合法诚实劳动来获取劳动成果。
(8)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抵制投机倒把的行为,建立一个公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参考文献
【1】刘佳,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出现扩大 17年间增加12倍[N],北京商报,2008-10-16
【2】郭爱娣,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收入比3.33∶1[N],京华时报,2008-08-29
【3】朱光磊,中国的贫富差距与政府控制[M],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2002
第三篇:浅谈新所得税体制下的分类管理
自2006下发《关于印发〈企业所得税分类管理指导意见〉的通知》(国税发[2006]129号)以来,各地纷纷探讨了许多分类管理的措施,一些省份也都制订“所得税管理的分类管理办法”,但由于种种原因,都没有很好地运用起来。新《企业所得税法》颁布实施以后,国家税务总局在200416字方针的基础上提出了新企业所得税管理的24字
方针,即“分类管理,优化服务,核实税基,完善汇缴,强化评估,防范避税”,同时,将“分类管理”由原来的最末一位提升到第一位,充分说明了“分类管理”在新所得税管理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同时,也把如何做好新所得税体制下的“分类管理”摆上了议事日程。
何为分类管理?分类管理是按不同类型的企业、不同行业、不同规模和企业的不同事项的特点,进行科学分类,合理配置征管力量,加强薄弱环节的征管措施,采取不同侧重点的管理方法。分类管理是企业所得税管理的基本方法,体现了企业所得税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和项目化管理的要求。
企业可以如何进行分类呢?通常情况下可分为,一是按属地原则分类,分为居民企业和非居民企业;分为汇总纳税企业和非汇总纳税企业;二是按产业分类,分为工业类企业、商业类企业、农业类企业和服务类企业;三是按照是否享受税收优惠,分为享受税收优惠企业和非享受税收优惠企业,如此等等……可以将企业分为若干个类别。那么,新企业所得税应如何进行分类呢?笔者认为应划分为:一类是非居民企业,二类是汇总纳税企业,三类是一般查账征税企业,四类是核定征收企业。二类至四类为居民企业,二、三类居民企业按经营规模进行分层管理,上年销售额分为10亿、1亿、5千万、5千万以下“四个层级”,在“四个层级”的居民企业中进行关联交易、享受税收优惠、风险事项等分项管理,从而实现企业所得税的分类、分层、分项管理体系。
一类:非居民企业。非居民企业所得税管理的对象是外国居民、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的跨国经济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所得,税源具有流动性大、隐蔽性高的特点,税收收入易流失,税收征管难度大,在多数国家被列为税收征管高风险领域。为此,要建立健全非居民企业所得税税源日常监控机制,把握其流动规律,重点要加强对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税收管理、预提所得税管理以及非民企业承包工程与提供劳务税收管理,防范税源流失风险。应分经营项目建立非居民企业的经营台账,注意分别取得的所得与非居民企业所设立的机构场所是否有实际联系。具有实际联系的,应注意境外所得的纳税,没有实际联系的,应注意境内所得的扣缴。
二类:汇总纳税企业。实行法人所得税制度是新的企业所得税法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发展和完善的客观要求。汇总纳税企业、不同于一般企业,因此,在管理上不仅要引起各地税务机关的足够重视,而且要根据总、分支企业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防止出现管理漏洞。注意分支机构财产损失的报批和总机构的扣除,并准确按三因素和权重分摊税款和计算应纳税额。
三类:一般查账征税企业。对二、三类“四个层级”的企业,首先按经营规模进行分层级管理。一是上年销售额1亿元以上的企业,应全面开展精细化管理,在强化管理的同时进一步优化税收服务,充分体现管理与服务的统一,强化税源的监控分析,突出管理深度,确保税收收入与经济发展的同步增长。对企业应建立一整套“企业经营评估体系”,从企业性质、规模、资信、效率、财务、税收以及特殊业务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为企业经营提供评估数据,为核实税基提供可靠保障,在管理上确保“抓大”。二是上年销售额5千万元以上的企业,应分行业对本地区的重点行业建立评估模型,从收入、成本等方面,通过投入产出率等评估指标,抓住薄弱环节,不断总结行业税收管理经验,采取行之有效地征管措施,提高整个行业的管理水平,在管理上确保“控中”。三是上年销售额5千万元以下的企业,应引导企业建立健全财务会计核算制度等环节,提出管理要求。要通过完善不同收入项目的确认原则和标准,以发票等各种凭据为抓手,利用税收综合征管信息系统,通过分行业规范企业成本归集内容、扣除范围和标准,严格查验据以扣除的凭证,加强费用扣除审核,对跨收入和扣除项目实行台帐管理,规范财产损失扣除管理等措施,加强税前扣除管理,在管理上确保“核小”。
其次,在“四个层级”分层管理的基础上,按有关事项进行“四个层级”的分项管理。一是关联交易管理。特别是在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较多、税负差异较大的情况下,加强关联交易管理更加重要。各级税务机关要通过拓展关联交易信息、健全关联交易台账、加强关联交易行为审核、建立联合检查制度等方法来强化关联交易管理。二是对减免税期限超过一年以上的企业,要结合减免税年检加强管理,年检必须实地调查,重点检查其减免税情况真实性、合法性,减免税条件有无发生变化,是否有转移或调节利润的情况,发现问题依法处理,对检查不合格的企业,要取消其减免税资格。三是企业合并、分立、改组改制、股权转让、债务重组、资产评估以及接受非货币性资产捐赠等事项,一般比较复杂,具有不确定性,税收管理难度较大,要实行企业事先报告和税务机关跟踪管理制度,切实加以管理。四是对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集中力量组
织开展税务登记清查,将民办医院、民办学校等单位纳入企业所得税管理范围。对其中符合非营利性组织条件的,要强化资格认定管理,严格界定不征税收入和免税收入,加强成本费用扣除的规范管理。五是连续二年亏损且累计亏损超过50万元或当年亏损超过100万元的企业,要结合所得税后续管理与纳税评估加强管理。税收管理员要加强实地调查,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分析亏损原因;评估人员要将其列入重点评估企业,加强对相关项目、数据和指标的评估审核,分析其申报的真实性与合法性。六是清算管理。清算是企业注销前所得税管理的最后一道关口,要通过及时掌握企业清算信息,规范企业所得税清算申报,加强清算后续管理等措施,切实强化清算管理,等等。
第三,建立规范化的“企业所得税汇缴底稿”制度。由于所得税汇缴期较长,且计算调整项目较多,加之有些企业在在实际财务处理时不执行向税务机关报备的处理办法、有些企业财务披露时不完整,所以,很有必要实行“企业所得税汇缴底稿”制度,以规范企业汇缴行为,减轻税务管理人员审核工作的压力,为税务稽查提供项目化的审核资料。一般企业所得税汇缴底稿应包含以下内容:一是企业基本情况;二是本企业执行财务制度的情况,包括: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坏账处理方法、投资核算方法等等;三是本企业所得税备案和审批项目的备案及审批情况;四是本企业所得税汇缴调整项目调整情况;五是法人代表签字及日期。另外,汇总纳税企业还应加上汇总及分公司报批审核等情况。
四类:核定征收企业。对核定征收户的管理应针对其收入规模较小、财务核算不健全等特点,及时督促纳税人办理纳税申报,着重加强计税依据的管理,强化各类管理信息的综合比对,防止纳税申报的随意性。对实行应税所得率核定征收的纳税人,要区分不同核定方式加强管理。对按销售收入确定应税所得率的纳税人,要强化对财务会计报表销售(营业)收入的监控,按期将企业申报的企业所得税收入总额与增值税、营业税申报的收入总额比对。对按成本费用支出确定应税所得率的纳税人,要通过加强发票、工资表单、材料出库单等费用凭证的管理,加强对成本费用支出真实性的控管。核定绝不是“一核了之”,税务机关应通过对中小企业的后续管理,提高其财务会计核算水平,促使其不断健全财务制度,逐步实现向查账征收方式转变,促进企业的规范化发展。
在实行分类管理的过程中,首先强调的应该是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随着新《企业所得税法》的颁布实施,所得税的各项政策也在不断更新,税务管理人员要能第一时间掌握税收政策,并学以致用,辅导纳税人按新税法的规定执行,加之,2006年以来财会制度不断更新,《会计准则》在许多大型企业已经运用,会计与税法的差异又有了新的变化,管理人员要持续学习,懂税法、懂财会、会分析、能评估;其次是强化纳税服务。由于纳税人的实际情况各有不同,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各有各的特点,税务管理人员应尽量为纳税人提供详实的、不走样的税收政策咨询,在平时的工作中,注重日常分析,关注企业的涉税特点,采取切实可行的分类分项管理办法,在汇算清缴期,应加强汇缴工作的辅导,注重备案资料和审批事项的及时性和真实性,强化纳税调整项目,特别是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计算的影响;第三是应建立各种分类管理台账、跨管理台账、非居民企业应税项目台账、投资管理台账等等。
分类管理是一篇大文章,各人都可做得,只是各有巧妙不同,相信大家在今后的工作中都能做好这篇文章,并且不断丰富和发展,降低税收成本,提高管理效率。通过分类管理,提高我国企业所得税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实现所得税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和项目化。
第四篇:如何激励国有体制下的员工
管 理 题目:姓名:学号:
院系:学 论 文 国有企业的员工激励机制研究*** ********** 经济学院1004
国有企业的员工激励机制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员工激励问题越来越突出,甚至成为企业发展的桎梏。无论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还是国有小型企业改革,都必须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的作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作用,而要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作用,就必须建立员工的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员工激励机制
市场经济给企业带来的是日益增多的机遇和挑战,国有企业作为政府拥有和控制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实体,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而企业的员工对企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国有企业的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由于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相比,在企业文化、管理机制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国有企业的整体薪酬水平也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如何利用激励体制这把双刃剑去激发、鼓励员工,使他们为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而努力工作,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目前国有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现状及问题
(一)国有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现状
1、管理意识落后
由于国有企业间的交流少,企业管理人员管理意识落后,对人才重视不够。另外,由于历史、区域、政治等原因,部分国有企业不能公平的参与市场竞争,所以企业管理人员认为企业中有无激励一个样。部分企业,口头上重视人才,习惯上却还是以往的一套。还有一些企业虽然建立了员工激励制度,但是不符合实际情况,激励制度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2、企业建立的激励制度不科学
目前企业中普遍存在实施激励措施时,并未对不同员工的需求进行具体的分析,而是对所有人采用单一的激励手段。在奖金分配中,企业为了避免矛盾实行平均主义原则,大大打击了员工的积极性。另外,激励机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事件中不可能找到一种适合任何情况的激励措施,企业必须综合考虑当前利益和长远发展,随着各种条件的变化改变激励体制。
3、激励制度改革力度不足
国有企业作为国家的经济支柱,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作用。然而,由于委托人机制的不成熟,企业中的各种制度很难执行。在分配制度上,一方面分配不公平,员工干的好与坏和个人所获报酬不成正比。另一方面是程序不公平,国有企业中领导的“官本位”思想严重,企业内的裙带关系复杂,领导的决策没有透明度。有的管理者运用手中的权利捞起黑色收入,与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违背,同时对认真负责的员工产生了强烈的不满情绪,挫伤了员工的积极性。
二、国有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改革方案
(一)待遇激励
1、薪酬及福利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类的需要分为三大系统,即基础性需要、心理性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基础性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生理需要是指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的需要,这些需要在所有的需要中占绝对优势。如果这些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人就会全力投入为满足饥饿的服务之中。外在薪酬中应该满足员工的这部分需要,因为外在薪酬主要是指可以量化的货币性报酬,如基本工资、奖金、短期激励薪酬、长期激励薪酬(股票期权)、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货币性的福利,以及公司支付的其他各种货币性开支,如住房津贴、俱乐部成员卡、公司配车,等等。满足这部分需要也就是实现薪酬的保健功能。现在国有企业薪酬中就是过多地强调了薪酬的保健功能,而忽视了激励功能。安全需要是指对于稳定安全、秩序、受保护、免受恐吓、焦躁和混乱的折磨等的需要。如果生理需要相对充分地得到了满足,就会产生安全需要。国有企业外在薪酬中应该满足员工的这部分需要,但可考虑一部分与个人当前的绩效挂钩(薪酬的短期激励功能),这部分绩效考核标准的设置,应该让一般的员工稍作努力就可达到。一部分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挂钩(薪酬的长期激励功能),因为员工的安全不仅是指生命不受到威胁,更重要是减少未来的不确定性,包括职业稳定(免受下岗的担心)和离职或退休后的不确定性。心理性需要由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自尊需要组成,如需要朋友、渴望在团体中与同事间有深厚的关系等。企业的内在薪酬可以满足员工的这部分需要,因为内在薪酬是指个人对企业及工作本身在心理上的一种感受,是给员工提供的不能以量化的货币形式表现的各种奖励价值。例如,对工作的满意度、公司提供给员工便利的办公设施(如笔记本电脑)、培训和晋升的机会、提高个人名望的机会、具有吸引力的文化、和谐的工作环境以及对个人的表彰等。
2、股权激励
在企业中,运用股权激励的方法不仅能将企业员工与企业命运紧紧相联,同时也是一种成本较低的薪酬激励方法,国有企业的领导者应有决心拿出部分股份留住企业核心人员并吸引优秀人才,实行员工持股和股票期权制度将职工的未来收益、养老计划和公司股值联系在一起,使职工重视企业的利益和资产的保值增值,通过将个体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统一起来,从而在公司内构建“利益共同体”,增强人才的责任心,激发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增强企业凝聚力的作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大多数公司都实行了这种制度,许多小企业就是靠这种成本低廉而又行之有效的方式发展起来,如今在全球范围内股权激励已十分普遍,据调查,全球排名前500名的大企业中,至少有89%的企业对经营者和核心员工实行了股票期权制度,我国联想集团也是通过改制后的股权激励制度造就了上百个百万富翁,达到了很好的激励效果。
(二)情感激励
相对于外在薪酬及福利而言,内在情感激励也是必不可少的,如对工作的胜任感、成就感、责任感、受重视、有影响力、个人成长和富有价值的贡献等。事实上,对于知识型的员工,内在情感制度和员工的工作满意感有相当之大的关系。因此,企业组织可以通过工作制度、员工影响力、人力资本流动政策来执行内在情感制度,让员工从工作本身中得到最大的满足。重视内在情感制度是目前的大势所趋。我国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又过于强调内在情感制度,在物质上吃“大锅饭”;而现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有很多企业又太过注重外在的薪酬,一切问题都用钱来解决,忽略了精神上的激励(自尊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内在激励)。自尊需要,可分为两类:(1)希望有实力、有成就、能胜任、有信心,以及要求独立和自由;(2)渴望有名誉或威信、赏识、关心、重视和高度评价等。内在情感激励可以满足员工的这部分需要。可见,通过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和情感文化能引导员工努力工作。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个人潜能充分发挥的需要,即是促使自己的潜能得以实现的趋势,这种趋势是希望自己越来越成为所期望的人物,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这种需要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的,在企业中估计通常是高级管理人员更有自我实现的需要,而且为满足自我实现需要所采取的途径是因人而异的。此外,只有在上述需要都得到了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才会产生。
(三)事业激励
事业激励是指企业的目标,发展前景让人才感觉有吸引力、值得留下来,并为之奋斗和努力。其实,事业的发展需要人才去推动,人才的稳定需要事业来吸引,越是高层次的人才越看重事业、成就和发展前景。事业红火,既能吸引人才,又能留住人才。因此,我们的企业要拓展事业领域,要不断给人才提供好的项目。只有好的事业和知识与科技含量高的岗位,才可能为人才充分发挥才干提供舞台。这就是说当一个组织的所有成员都深信其所从事的事业有广阔的前景和崇高的社会价值时,他们就会充满热情、才思敏捷、积极进取,就会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的潜能,并与企业风雨同舟,为实现自己和企业的共同目标而奋斗。
(四)制度激励
制度激励是指通过改革和完善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等来吸引、安抚和稳定人才。我国的国有企业存在着平均分配等不公平的制度,很难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所以,制定科学的员工绩效考核制度、完善的人事制度和员工的报酬制度等是必须的。绩效考核制度就是对员工的绩效结果做出客观公正的测量、考核和评价。通过绩效考核,判断不同员工劳动支出、努力程度和贡献份额,有针对的支付薪酬和给与奖励。为了使绩效考核制度真正发挥激励作用,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薪酬体系,国有企业员工报酬可尝试建立比较认可的岗级工资制,即总薪酬收入包括岗位薪酬、奖励薪酬、成就薪酬和附加薪酬四部分。
总之,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改善,国有企业面临着新一轮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随着经济开放程度的提高,国有企业面临的竞争也迅速加剧。相关人士说:“二十一世纪的企业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只有将企业的员工紧紧团结在一起,根据实际情况,运用多种激励机制,重视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激发出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内在潜力,才能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保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艳琳、陈银娥、宋才发.《国有工业企业改革的实践与走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梅特兰,《员工激励》,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3]刘贵生,《电力企业绩效考核》,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4]槙洁,《国有企业劳动者参与剩余分配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
[5]余凯成、程文文、陈维政.《人力资源管理》[M]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6]赵曙明,成思危:《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7]胡八一,《这样激励最有效-员工激励十大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8]杨水利,《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与监督机制》,科学出版社,2011.
第五篇:活在今天
活在今天
茫茫的撒哈拉大沙漠中,生活着一种沙鼠。这种沙鼠呈土灰色,每当旱夏即将来临时,它们都异常忙碌。它们不停地寻找着有绿色植物的地带,将那些被咬断的草根搬回洞穴,然后又寻找着另一处绿洲。即使洞穴里的草根已非常多,足够它们度过整个旱夏,这些沙鼠依然来去匆匆。似乎只有这样,它们才能安心。
有一天,一个动物研究协会驻进了大沙漠中。他们封锁了沙鼠的洞穴,每天提供给沙鼠足够的食物。这时候,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这些沙鼠不是安心地享受着现成的食物,而是依然四下寻觅着,表现得非常焦虑,甚至不能进食,最后终因忧心忡忡而死去。
动物研究协会的成员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结果发现:导致沙鼠死亡的原因是焦虑,而这种焦虑来自于它们对未来的担心。它们想像着一旦夏天过去,绿草枯萎,就再也难以觅到草根,这样就会很快接近死亡。
曾经有一个大学生,毕业一年多了,总是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有一天,他终于得到一家大公司的录用通知。为他担忧的同学都很高兴,吵着要让他请客。然而,在酒桌上,那位大学生却高兴不起来。一个同学问他:“难道你不满意这份工作?”他答道:“不,我非常满意,可是,假如有一天,那家公司不要我了,我又该去哪里?”终于有一天,由于他整日的神思恍惚,工作上出了重大的失误,最终被公司辞退。
有心理学家定义了一个名词叫“自我实现的预言”。讲的是人们把情景定义为现实,那么这些情景在其后果中便是现实的。这是因为,你一旦有了一个对结果的假设,你所有的行为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向结果的方向努力。这样,沙鼠就在担心会被饿死的心思中忧心忡忡地死去,有了一份好工作的大学生也会因把心思花在会被辞退的恐惧上,不能认真地工作,最终导致自己被辞退。
在语言学上,人们往往用“昨天”“今天”“明天”来作为对时间的划分。“昨天”代表过去,“今天”是现在,“明天”则代表将来。人们往往在缅怀“昨天”的同时,却担忧着自己的“明天”,而对美好的“今天”熟视无睹,一点儿也不知道珍惜。
活在昨天,那是一种虚幻的生活。活在明天,只会增加不必要的心理负担。我们为何不活在今天?当你担心会失去明天的朝霞时,何苦不享受今天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