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伦理道德的内容及其特点
文章标题:浅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伦理道德的内容及其特点
道德是一种依靠社会舆论和人们内心信念来约束人们思想、行为的规范和准则,是社会对人们思想、行为的是非、善恶、荣辱的评价标准。它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范畴,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社会经济基础服务的。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必然会产生和要求不同的伦理
道德。当前,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坚持科学发展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建设的核心。然而,由于封建小农经济的伦理道德观念和资本主义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和侵蚀,我国当前社会的道德标准和道德评价存在不一致性,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人们充分发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热情和积极性。所以,认真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道德标准和规范,划清它同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和资本主义的伦理道德之间的界限,是当前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那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伦理道德究竟具有哪些内容和特征呢?笔者试就这个问题作些粗浅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观主要包括社会主义的义利观,社会主义的致富观,社会主义的竞争观以及平等交换,互相合作,文明经商,讲求信誉等观念群,其内容十分丰富。当前最突出的道德观,可以概括成以下几条道德原则:
一、义利统一的原则
义利观是伦理学最重要的范畴,是整个道德体系的核心。不同的义利观,反映着不同时期的经济基础,并对经济建设起着促进或促退的作用。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建立在封建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的伦理道德,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原则就是“重义轻利”。孔子曾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也说:“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几千年来,孔孟被尊为“圣人”,被奉为神明,他们的话也就成了代代相传的道德训条。而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又无不采取“重农轻商”、“崇本抑末”的政策,使商贾成为屡遭歧视、贬抑甚至价格侮辱和人身迫害的对象。这样,就导致了我国封建社会经济长期停止不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极为缓慢的局面。
今天,要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破除“重义轻利”的传统道德观念。毫不讳言,发展市场经济就是要以正当的手段重利、取利、追求利。“利”的具体表现就是“钱”。在经济活动过程中,是不可能回避“利”、回避“钱”的。讲“利”、讲“钱”,[此篇范文为好范文 wenmi114.com作者呕心呖血之作(www.xiexiebang.com)-未经过xiexiebang.com站同意转载此文均为抄袭后果自负]实际上就是按照价值规律,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认真计算成本,取得利润。这是市场经济普遍存在的规律,不然,它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遵循的伦理道德原则,强调义利的一致性、统一性。具体地说,就是鼓励人们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正确地结合起来。只要是为国家创利,为集体谋利,只要是个人合法取利,勤劳致富奔小康,这就是“义”,反之,就是不“义”。那种“重义轻利”的传统道德观念,其实质是虚伪的,因而是一种极不道德的表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道德中的义利统一原则,与资本主义的唯利是图、金钱至上等伦理道德原则有着本质的不同。其区别主要在于:第一,两者根植的基础不同。义利统一的原则,植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反映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唯利是图,金钱至上的原则,它植根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基础,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意识的集中反映和突出表现。第二,两者追求的目的不同,义利统一的原则,是要从事市场经济活动的劳动者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即不仅要考虑赚钱,而且要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唯利是图、金钱至上的原则,却使生产经营者一头栽进钱眼里,一生只为钱打转,他们“活着就是为了赚钱,除了快快发财,他们不知道有别的幸福,除了金钱的损失,他们不知道有别的痛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53页)。只要有利可图,能赚大钱,就可以不择手段,不要人格,践踏法律,为非作歹。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引用的资料所说:“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马恩全集》第2卷第564页)。第三,两者造成的人际关系不同。在社会主义社会,义利统一原则形成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和谐竞争等。而唯利是图、金钱至上的原则,“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马恩全集》第23卷第829页)。极端的利己主义,成为资本主义社会处理一切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绳。由此可见,义利统一的道德原则,与资本主义唯利是图、金钱至上的道德原
则是完全不同的。
二、勤劳致富的原则
当前,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遵循和坚持勤劳致富的道德原则,就是承认分配方面的合理差别,承认劳动者通过辛勤的劳动获得合理的物质利益,从而激励人们向着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
然而,由于
小农经济的残余意识和极“左”思潮的影响,现阶段人们的头脑中还残留着各种陈旧落后的观念。诸如安贫乐道,不患寡而患不均,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等等。一段时期内流行甚广的“红眼病”就是这些观念最典型的反映。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原则和目标。但是,共同富裕绝不是同步富裕,也不是同量富裕。让一部分人依靠勤劳致富先富起来,是符合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是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有的同志担心,提倡勤劳致富的道德原则,会使一部分“能人”的收入过高,导致两极分化,贫富差距悬殊。这种顾虑完全是多余的。因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是使全体人民过上幸福生活,达到共同富裕的预定目标,而绝不是要以一部分人的利益去牺牲另一部分人的利益。而且,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实行按劳分配,尽管劳动者的智力、体力、家庭负担有所不同,但是,就一般而言,“除个人的消费资料外,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成为个人的财产”(邓小平《改革开放和平发展问题》)。而且,诚如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所说:“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三、开拓竞争的原则
开拓竞争的原则是人们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自主意识,创造精神和竞争态度的道德表现。众所周知,市场经济是最活跃的经济,市场经济的弄潮儿首先必须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即既有独立的个性,又有独立自主的权力,能对自己的生产和经营行为及结果负责。但仅有这一点还是不够的,他们还必须具备大胆的创新精神,这就是敢于破旧立新,敢于标新立异,而不随波逐流,求同从众。大胆的创新精神是市场经济从业人员能够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决定因素。既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又具有大胆的创新精神,就必然会呼唤竞争,展开竞争,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这种开拓竞争的道德原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与坐享其成、无为自居、清心寡欲、不求进取的封建小农经济的道德信条是格格不入的,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互相吞并、大鱼吃小鱼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原则也是水火不相容的。
四、诚实信誉的原则
诚实信誉的原则是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产经营者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处理自己同国家和消费者关系的行为准则。它是生产经营者们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这种道德是以“诚”、“信”为基础,以为用户着想和对用户负责为目的的。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诚实信誉的原则具体表现为:货真(质量上乘)、价实(价格合理)、量足(计量准确)、有誉(热情周到)。生产经营者们诚实信誉观念的强弱、正误,都会直接影响自己的生产和经营活动的成败。
当前,在有些地区,企业的生产经营者们不懂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不讲起码的职业道德原则,眼光只盯在“钱”字上,为了“钱”而不惜使用一切手段。如掺假使杂、以次充好、哄抬市价、坑蒙拐骗,等等。这种搞“一锤子买卖”的做法,既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利益,也堵塞了自己产品的销路,其结果不仅使企业失信于民,导致亏损、倒闭,而且,严重的还会受到法律制裁,自食其苦果。所以,在市场经济面前,生产者和经营者只有坚持诚实信誉的原则,才能达到生产和经营的预期目的,才能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上述四条原则是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伦理道德的粗略概括,虽然不够完整、准确,但就从这些道德内容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道德具有已往一切伦理道德所无法比拟的优秀特征,这些特征主要有如下几点:
首先是它的主体性。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道德的最重要的特征,也是它区别以往一切伦理道德的显著标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道德,其主体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人对道德的自觉性和选择性;其二是道德对人的积极作用。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道德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物,是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的,因此,人们不仅能够自觉自愿地遵守道德准则,履行道德义务,而且能够在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自身利益和他人利益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时,根据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和道德精神,作出正确的抉择。可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道德面前,人们不是道德的盲从者,而是自觉地选择者。从另一方面来看,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最活跃的经济,它鼓励人们去开拓创新,积极进取。因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道德也就成了极大地调动和发挥人的主动性、创造性的精神因素。它不象以往的伦理道德那样,是人的精神枷锁,恰恰相反,它是促人前进,激人向上的思想动力。
其次是它的真实性。道德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反映的内容和反映的方式如何,直接决定着道德的真实性程度的强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道德,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反映,它有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指导,实事求是地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具有很强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它不是脱离历史发展而提出的抽象的道德观念,成为“空中楼阁”、“镜花水月”,而是从实际出发,鼓励先进,照顾多数,把先进性的要求同广泛性的要求结合起来,形成适应时代条件需要的有层次性要求的道德规范。
再次是它的公正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道德是维护全体人民利益的,这是公正性的核心。它具体地反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整个活动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从生产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关系来看,他们都处在公正平等的位置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道德鼓励生产经营者们依靠勤劳致富,鼓励他们去开拓创新,并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开展必要的竞争;从生产经营者与消费者的关系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道德既保护生产经营者去合法取利、求利,又保护消费者的利益,要求生产经营者讲求社会效益,文明经营,讲究信誉等。
《浅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伦理道德的内容及其特点》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浅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伦理道德的内容及其特点。
第二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与马克思当时设想的按劳分配所依据的条件有所不同,其主要特点表现在:
第一,按劳分配的“劳”还不是直接的社会劳动,只是以企业为单位的局部劳动。企业生产的商品必须经过交换,企业生产商品的局部劳动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作为分配标准的“劳”还不是劳动者的劳动时间,而是通过商品交换被社会所承认的劳动,即通过价值形式来实现的劳动。
第二,按劳分配还不能按照劳动者实际提供的劳动量来计量,而只能按照被社会承认的劳动量来计量。
第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都是采取价值形式,按劳分配也必须借助商品货币形式来实现。劳动者提供劳动,起先获得的是价值形态的货币,然后再用货币去购买所需要的商品。正是由于按劳分配是通过价值形式来实现的,因而价格的变动就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劳动者的实际收入水平,从而影响到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
第四,按劳分配还不能按照统一的标准在全社会范围内实行,只能在局部的范围内实行。这是因为在现阶段,对劳动者进行分配的主体是企业,而不是社会。正因为分配的主体不是社会,所以,也就无法做到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照统一标准对劳动者进行分配。每个企业的标准也是不一样的。因此,从社会的角度来看,还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照统一的标准来实现劳动者提供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
第三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剥削
33年前,一位老人站在高山之巅,挥手洒下了令中国强大的种子,今日早已遍地开花。经历了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早就已经在各个领域独树一帜,并且变得越发坚韧。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的每个角落,无数国人尝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甜头,但在当时,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斗争的时候,却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1978年,中国内部展开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人们在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上争论不休。当然,这场**自然开始向经济上扩展,并且演变成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大对决。
世界强国,社会主义阵营的龙头老大前苏联,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逐渐僵化。邓小平同志敏锐地看到了这一问题的关键,在全面接手政治经济之后,他开始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将中国原有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并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提出了“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经济”和“不管黑猫白猫,能抓到老鼠就是好猫(不管哪种体制,只要能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就可以施行)”两种理论。在老人睿智的思维和幽默的话语的带领下,中国走上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在这个大方向的带领下,中国经济天天向好,蒸蒸日上。与此同时,便无可避免的留下了一些隐患,发展到现在,贫富差距过大便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归根结底两个字:剥削。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发展生产力是手段,实现共同富裕是最终目的。简单来说,邓小平同志所提出的中国发展的大方向,是令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带动余下的人富起来。所以中央开放了沿海经济发展带,并明确指出:“中央没有钱,所以要你们自己杀出一条血路来”。面对惨淡的事实,一些人自然开始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俨然创造了一个可以被称作阶级的“资产阶级”,所以自然而然的就存在了一些“剥削”,可是无法否认的是这些人所起的模范作用:带动经济发展,并帮助其他人富起来。所以我们应该理性的看待“剥削”和“贫富差距”的产生,这些都是我们要行走的必经之路。目前我国的生产力还未达到能够进入共产主义的水平,所以理所应当的要经历这一环节,但是也应将其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不应使其对整个经济体系产生影响。但事实证明,中国现状确实出现了“富的更富,贫的更贫”的现象,而且我国的基尼系数从1978年的0.16迅速攀升至2004年的0.458,超过了国际公认的0.40的警戒线,前景实在令人堪忧。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们应该认清,中国现状不是要去消灭什么剥削,而是允许一些剥削,利用他们大力发展生产力,缩短两极分化,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也并非能在短时间实现。现在世界上除了经济特别发达和经济特别落后的国家或地区贫富差距较小,其他地区都存在着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所以中国在走一条别人都在走的老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是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力,缩小贫富差距的最好办法。
但是根据各国国情,每个国家又都很不一样,所以中国的发展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从先富到共富,这一个艰难的发展过程,还尚待后人努力。
第四篇:1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和基本框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和基本框架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
所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通过市场配置社会资源并通过社会主义国家(政府)调控的经济形式。因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一种现代市场经济。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公有制兼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因而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就是要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家的宏观调控比一般西方市场经济国家调控的范围更广,力度更大,也更自觉。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主要由以下五个部分组成:
第一,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市场主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形式。
第二,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市场体系是市场主体活动的空间领域,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第三,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现代市场经济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因而包含着国家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现代市场经济,我国要建立的宏观调控体系主要是国家计划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手段协调配合的宏观调控体系。第四,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坚持效率优先、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收入分配制度。
第五,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让个人、企业、政府共同分担风险,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和生活需要,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第五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道德建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道德建设
摘要:近年来,随着“地沟油”、“三鹿毒奶粉”、“毒胶囊”等一系列事件的曝光,人们越来越关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道德问题。如何遏止和治理当前道德中一些扭曲现象,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肥沃的土壤上营建新道德模式和道德观念,如何构建社会主义道德新体系,法制建设能否代替道德建设,道德规范的建设能否起到道德人格建设的作用等。不仅关系到道德文明本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否沿着正确轨道健康发展。
关键词 市场经济 道德
从中国建国到现在,可以说中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以前的经济萧条、工业不发达、建设滞后到现在的经济繁荣、工厂遍地、各方面建设实施健全。现在的中国不仅能生产大量的工业产品,无论是高端科技还是日常生活用品,而且大量的产品还远销美国、非洲等国外、海外地区。中国的城市建设如雨后春笋一样迅速“成长”,建成了上海、北京、广州等国际知名大城市。特别是改革开放和加入国际贸易组织WTO以后,中国的经济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特区应运而生,为中国的经济加油打力。但是在享受经济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喜悦的同时,中国的环境问题和市场经济下的道德问题也悄悄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特别是最近几年爆发了大量的食品安全问题,如地沟油、假鸡蛋、三聚氰胺牛奶、皮革奶、注水肉等,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不仅在食品安全方面,在工业和建筑方面也爆发了大量道德败坏的问题:松花江受污染、湘江遭遇镉污染、水体污染之广东北江险象环生、金矿选矿污染、铅污染、汶川灾区重建房豆腐渣工程等,这些问题都造成了生态环境和一些人生活环境的破坏,同时也造成了一些人和牲畜的死亡,严重伤害了人类和动物的生存空间。
为什么这么多的食品安全问题和工业建筑问题会在这几年频繁发生呢?其实这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而道德规范跟不上有关。市场经济下,一些人,一些商家及一些政府官员为一己私利,不顾大众安危,扰乱和协助参与扰乱食品安全、环境卫生和建设安全等方面。
如何有效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这一问题成为理论界、经济实业界以及党政领导十分关注的问题。一般来说,应该有强有力的保证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经济手段,有一套系统科学的、保证公平竞争的政策、法律、法规。然而这些还不够,我们更应该认识到伦理道德在建立、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单凭政策、法律手段还不能从社会心理的深层结构上为建立市场经济新秩序提供坚强的保证,对于社会腐败现象来说往往只能是治标不治本。因为法律、法规对市场竞争者来说仅仅是外在的约束力,对于没有自觉性和责任心的竞争者来说,只要能躲过法律制裁或钻到法律的空子,他能不惜一切,哪怕用生命作赌注去赚不义之钱,象走私、非法倒卖、制造和销售伪劣商品,并严重扰乱我国市场经济秩序的混乱现象,在我国法律法规中并非没有明令禁止,可这些不法行为依然屡见不鲜,这并非他们不懂法或不知法,而是因为在金钱的诱惑下,丧失了做人的良心,丧失了应有的起码社会职业道德。因此,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有效地处理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需要全社会每位成员的共同努力,需要人们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动。而仅有法律、法规这种戒律,外在地强制性地将人们的行为纳人到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新秩序中
去是不够的。还要从伦理道德的角度进行宣传和教育,逐步使人们在价值取向和道德责任上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并由此延伸到市场经济活动中,取得目标和手段上的共识,在真正实现内心自觉的基础上,共同创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稳定、有序、高效的局面。在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上,我国对前者的注重程度相对较高且步伐也较快,特别是近期,我国陆续出台了好多法律法规,法制宣传工作也较为扎实普遍,这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市场经济发展的有序性。但必须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是一项系统工程,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缺一不可,是不可偏废的两项基本工程,其中道德建设是一项“软件”工程、基础工程,在这过渡时期,我们仍必须把道德建设的工作放到一个恰当的位置,决不能用法制建设来代替道德建设,也不能因道德建设而放松法制建设。
如何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第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广大干部和群众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使其理解市场经济的内涵及运动的内在规津性,特别是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作到自觉地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树立止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破除陈旧观念,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观念.从而促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进步。
第二、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和舆沦导向,即用正确的价值观和舆论导向.引导人们辩证的认识市场经济对道德建设的正负影响,分辨出哪此是反映市场经济本质的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哪些是错误、畸形的思想道德观念,从而促进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道德进步的思想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克服那些在市场经济中自发产生又危害市场经济发展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观念,使道德建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爬坡”,而不是“滑坡”。
第三、建立起真正有法制化、公平的竞争机制。无约束的竞争是导致种种消极腐败现象的根源;平等的竞争机制是经济活动正常运行的客观环境,也是遏制种种不良现象产生的重要条件。
第四、加强法制建设,按照规范化、制度化、法律化的要求,建立正常的市场秩序,为道德建设的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法制荃础和法律保障。
总之,我们相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走向成熟,法治的健全以及国人道德水准的不断提高,将使经济建设和道德建设协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将沿着正确轨道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