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全局眼光整体评价语文教学
以全局眼光整体评价语文教学
——《永远的红裙子》听课评价及反思
五厍学校邓志军
12月20日,我们在**汇学校听了**老师执教的《永远的红裙子》一课。这篇课文,是一篇较为浅显的现代文,我们的执教教师设计为以这篇课文为载体,落实一个现代文知识点的训练任务,是一堂成功的生动语文课。
一、评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1、在了解文章的基础上,分析文章中女孩与女老板两个人物,体会女孩和女老板的品质。
2、写出文章中女孩的心理活动。”
本文作为一篇较为浅显的记叙文,脉络清楚。在第一个教学环节中,执教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圈画重点句子的方式,分析感悟文中两个主要人物的品质。最后以板书的形式归纳出女孩的“勇敢、诚信”,女老板的“善良、为他人着想”。为了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教师还特地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永远的红裙子”的标题在文中有什么含义?通过师生共同探讨,使全班同学对女孩和女老板的优秀品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第二个教学环节中,**老师以多种形式调动学生进行片断写作,不仅让学生在试卷上写,也让个别学生到黑板上写,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同时将老师的片断写作成果与学生交流分享,相得益彰。整个教学目标的设计和实现的过程体现了学生认识水平的层递性,教学目标落实得很成功。
二、教学过程的合理性
作为一堂40分钟的教学课,如何分配时间,取得40分钟教学的效益最大化,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在这一堂阅读复习课中,**老师科学分配时间,教学环节中各个节点把握恰到好处。如一开始通过解释“睹物思人”这个词语的意思直接引入对文本的阅读分析,耗时仅一分半钟,整个阅读分析过程耗时19分钟,其间不仅有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也有师生对内容的共同质疑,也有教师精彩的追问。各个教学节点环环相扣,非常紧凑,丝毫不显拖沓。在学生动笔写作部分,老师首先针对练习内容对进行了必要的写作指导,而不是让学生提笔就写,体现了初三复习阶段对知识点的落实和重点训练。在剩下的16分钟时间里,学生不仅完成了两个心理片断的写作,而且还有充分时间进行交流,说明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写作能力也是很突出的。特别是两位同学到黑板上现场分别写出了两个片断,无疑强化了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三、作业布置的层次性
在作业布置中,**老师把作业设计为两级作业,第一层次的要求是全体同学都要完成的两个心理片断的续写。第二个层次是要求学有余力的同学对多个文章进行深入阅读,并进行批注,读出自己的感受。通过老师的激励,学生表现出了完成作业的决心和良好状态。
总的来说,本节课不仅有答题方法的深入指导,又有及时合理深入的训练,虽然在某些教学细节上还不够完善,但作为一堂九年级的现代文复习课是很成功的。
第二篇:带着整体观和全局观进行语文教学设计
带着整体观和全局观进行语文教学设计
——一堂公开课的思考 现代服务系 李志霞
【案例背景】
去年十二月,根据市教研室和学校的安排,我开了一节公开课。在选择公开课内容时,我毫不犹豫地定下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选择综合实践活动,有两个原因。一方面,高职第一册的许多经典课文,比如《静女》、《景泰蓝的制作》、《药》,往往是老师们开课的首选对象,已经被进行了太多精彩的演绎,再想创新难度比较大;而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鲜有老师拿综合实践活动开课。然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却是不容忽视的。教学大纲指出,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培养的学生应该具体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一头连着课堂,一头连着社会,牵连起教材、学生、专业、职业,可以说是学生在校期间最接近社会、最接近生活的活动方式。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在实践中成长,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收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合作互助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这些宝贵的能力无疑是工作岗位最需要的。
选择综合实践活动,还出于自己的的教学尝试。新学期以来,因为是第二轮执教,我开始对一些问题进行思索,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教材整合——这个在我看来非常紧要的问题。如果敢于面对现实,我们会发现,语文教学常常是“时间紧,任务重”。以我校一年级新生第一学期的学习为例,课文一共六个单元,需要在20个教学周内学完。每个单元都有阅读与欣赏(包括选读课文在内,少则三篇,多则六篇),表达与交流(包括口语交际和写作),以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按照正常的教学速度,课文学习至少需要8个课时,口语交际2个课时,写作2个课时,加起来已经占用了18周的教学时间。20周中,去掉期中、期末复习和考试三到四周,十一假期一周,新生军训一周,还有其他节假日和运动会(则至少要耽误两节课以上)„„如此一来,无论老师如何 1
赶进度,恐怕都完不成教参建议的教学计划。更何况老师还要适当进行一些拓展,时间安排上更是捉襟见肘了。
既然如此,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呢?整合教材无疑是一个解决之道。从开学备课时,我结合第一轮的教学情况,进行了自己的摸索与尝试。整合有几种形式,比如可以将口语交际与课文学习相结合,写作与课文学习相结合,综合实践与课文学习相结合,以及口语交际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举个例子,第二册第一单元的口语实践活动是介绍,而且是重点是自我介绍。这个为什么不能放在新生开学的时候进行呢?而第一册第一单元的综合实践活动是“走进家乡”,是不是可以和第三单元的口语交际“解说”放在一起呢?解说部分后面的口语实践有三个参考任务,分别是解说新闻事件的概念、解说小发明(小创造)和家用电器(数码产品),其实这些并不是所有学生都感兴趣的,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让学生就自己家乡的一些景点或者人文情况进行解说?不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吗?
【学情分析】
本次公开课执教的对象是一年级旅游班学生。从学校往年毕业生的就业来看,大部分学生从事的是与导游相关的职业,而且基本都是留在南京的,这当然与南京本身是一个旅游城市有关。这样看,这次的综合实践活动对于她们意义尤其重大,是一个将语文学习与专业课学习相结合的机会,可以帮助她们认识、了解和感受自己的职业,并有的初步培养她们的职业意识和专业能力。
带着这样的思考,我开始了公开课的设计。【案例描述】
在构思的过程中,我根据自己的以上思考,结合本次公开课“围绕提升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要求,对教材进行了一些调整。
一方面是对教学目标的调整。(1)因为将本次综合实践活动与解说相结合,所以增加一个目标:“通过与口语活动解说的结合,进一步提高解说能力,将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与专业知识的学习相结合”;(2)课文中第二个教学目标是“制作知识卡片。通过叙述、描写、说明等方法简明、生动地表达事
物”。说实话,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只是单纯地制作知识卡片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了。本次公开课的中心是提升信息技术能力,对于学生来说,不管将来做什么工作,信息技术能力都是一个硬实力。所以我将目标调整为“通过利用实地考察、网络平台搜索和整合资料并制作PPT或视频,进一步提高观察感受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以及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要求学生在搜集资料的基础上,整理成清晰的WORD文档和PPT,同时适当考虑视频的运用。”
另外一个小的改动,是课文上明确了四个小组讨论的主题,即关于家乡的“综合性简介”、“自然景观简介”“人文景观简介”“历史名人简介”。我根据南京本地的特色,稍作修改,并增加了几个选项,最后定下“历史沿革”、“传统工艺”、“历史名人”、“风味美食”、“地方风俗”、“地方歌谣”等六个研究方向供学生选择。
2.前期准备
开课之前两周左右的时间我开始了准备工作。包括:(1)明确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和教学目标;(2)班级分成四个小组组,各组从六个主题中确定一个作为本小组的研究方向;(3)根据确定的主题,结合自己的经历和网上资料,每个人完成一篇相关作文;(4)采用小组合作方式,进行组内分工,分别进行资料收集和整理、PPT制作、汇报展示等,通过这个过程,力图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5)鼓励各小组利用周末的时间根据自己确定的主题进行实地考察。
其实在之前我已经组织了全班去了一趟玄武湖,同学们观景吟诗,也算提前进行了“热身”。
3.设计评价表
评价是教学环节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程序,评价表是推进学生自主学习、检测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在第四单元的诗歌学习过程中我已经摸索并自己制定出《自主学习分析表》和《诗歌学习打分表》,作为辅助学生学习的工具,在教学过程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本次综合实践活动中,我参考网络资源《江苏 3
省导游面试标准》,并请教了相关专业课老师,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制定了《小组活动研究方案表》、《 “走进金陵”模拟导游评分表》以及《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评价表》,分别作为组长记录本组活动进度、课堂学生打分以及课后综合评价(包括学生自评、组评、师评价)使用。
4.课堂展示
经过学生进行了两周的准备后,公开课到来了。按照之前的设计,课堂采取“跟着导游看南京”的形式,每个小组派出两名代表做导游,为大家进行解说,四个小组分别选择了“历史沿革”、“传统工艺”、“历史名人”、“风味美食”作为自己的研究主题。历史沿革组“导游”因为准备比较充分,为大家展示了许多精美的图片,展示了南京精彩的历史;传统工艺组同学选择了云锦和秦淮彩灯这两项富有南京特色的工艺,展示了南京人的精湛技艺,其中秦淮彩灯的视频让大家大饱眼福,两位“导游”还发出关注传统手工艺的呼吁;历史名人组同学展示了王导、谢安、秦淮八艳、曹雪芹、孙中山等几位南京的风云人物,演绎南京的历史风采;最后的风味美食组同学则带来自己去夫子庙和老门东美食街采访的视频,同学们看着自己的伙伴化身小记者,都忍俊不禁。后面的当堂评价环节,邀请同学发表自己对“导游”以及小组成果的感受和看法。最后我在总结和布置作业(完成评价表和实践总结报告两项作业)中结束了本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案例评价及反思】
对于本次公开课,听课的老师们给出比较中肯的评价。肯定的方面主要是结合学生的专业进行教学设计;能够将教材进行前后联系,并做出一定调整;学生的能力和水平较高,课堂效果较好以及评价体系比较完整。当然也指出了存在的教师主导能力不足、学生课堂参与度仍然不够等问题。
就个人感受而言,我自己认为最值得肯定的还是对于教材整合的尝试。可以说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结合了课文学习、口语交际、综合实践和写作;并且是在单元之间进行的,可以说有一定的创新。通过这样的尝试,让我知道了语文教学还有更宽广的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和开拓。
其次,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从一开始的班级出游、写作文,到明确目标、划分小组、确定主题、收集资料、实地采访、制作PPT和视频,再到课堂展示与点评,课后评价和撰写实践活动总结报告,综合实践活动不再只是一个独立的活动,而是被拓展为一个系统的学习过程,从而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再次,本次实践活动中我对评价体系进行比较详细深入的思考,能够借鉴相关的成果,制定出符合本次实践活动的评价标准,并且可以作为以后活动的参考。
当然,这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也明显存在着一些不足,这些不足其实反映着更需要自己深思的问题。
第一,一个不该删掉的环节。传统工艺组同学本来准备了一个猜灯谜的小游戏,我觉得主意挺好,但是因为一开始就是掐着时间算的,每个小组只有6、7分钟,还不排除有的主持人因为紧张会拖时间,再安排这样一个环节,实在属于不可控因素,于是就建议她们删去了这个环节。结果这恰恰成为令人遗憾的一件事。评课老师说:这个灯谜实在不应该删掉。为什么?因为它是最能体现语文味的地方。我顿时如梦初醒:对啊,猜灯谜不是一个考验语文能力的好方法吗?这一点让我感到非常惭愧,自己只想着时间问题,说到底,还是在为公开课而公开课,却不曾认真去思考:什么是语文课?当然,另一个原因,则恐怕是自己的水平不够,对于怎样才能真正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没有一种职业敏感性。同时这也让我更加明白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始终应该姓语。
第二点,不够尊重学生的感受。正如老师指出的,其实应该在每个小组的展示结束以后就请学生起来点评,这样学生的印象比较深刻。自己之所以将点评放在最后,一方面是希望四个小组都完成后,学生能有一个对比;另一方面还是因为害怕时间不够,也就是说,还是把其他的东西放在了学生前面,这是自己必须要面对并需要反思的地方。每节语文课,有且只有一次。任何时候,都不应该牺牲学生来成就自己。
同时老师们没有提到,我自己意识到的一个问题是:小组合作的方式是否合理?这个问题是学生反映的。有个小组一共七个人,五个是住校生,两个是走读生,按照约定,七个人都去实地考察,结果两个走读生因为事情没去,但
后来搜集资料工作主要由她们俩负责,而且其中一个女生特别有主见,甚至已经到了已经打压别人积极性的程度。可实际上她们两个人整理的资料太多,而且思路不清晰,结果最后还是由另外两个女生重新整理加工了一遍。这让我产生了困惑:现在都在提倡小组合作,如果小组内部有的同学特别强,有的同学比较弱,怎么办?马太效应会不会出现?到底是要学生去发挥自己的优势还是去弥补自己的不足?自己是否应该想出更多的方案供学生选择?
此外,还有一些听课老师指出,在本节课中教师的地位似乎体现得不够。的确,自己在本节课中,主要负责了是开场导入、任务说明、各个小组之间的衔接以及最后的总结,对学生的点评比较少,主导性体现得不够。但是考虑到要给学生留出发挥的时间,实在是“戴着镣铐跳舞”。当然,前期的指导工作肯定少不了老师的主导作用,但可能体现在课堂上,离理想的教学效果还有一定差距。这一点需要自己继续进行思考和探索。
通过这次公开课,我更加明确了一点,作为一个新时代的语文老师,应当带着整体观和全局观进行语文教学设计。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三篇:以大学生眼光看大学生形象
以大学生眼光看大学生形象
一、当代大学生形象分析
根据我们设计的问卷调查和文献资料,分析目前大学生的现状如下。
(一)观念现状
1.价值观
被称为80后的一代大学生在价值观念上发生了明显而深刻的变化,在对老一辈大学生的采访中,发现许多之前的大学生更注重于社会的发展,而现在的大学生则更注重于个人的发展。具体表现如下:
(1)价值主体由社会主体向个人主体转移。针对“相比而言,你更注重社会的发展还是 个人的发展”这一问题,74.5%的同学注重自身的发展,而采访的大部分老一代大学生则都将社会发展放在首位。
(2)大学生有一定的奉献精神,但总体价值取向趋于利益化,而且呈现出进一步强化趋 势。在“你愿意去参加志愿服务吗?”问题中,84.6%的同学表示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愿意适量参加一些志愿服务,而11.5%的同学表示很乐意参加志愿服务,只有极少数不愿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但在“如果你和另外一个同学的成绩一样,都拿一样奖学金,而奖金名额只有一名,你会怎么做?”一问中,78.3%的同学表示会主动争取;而只有21.7%同学愿意放弃奖学金金额。与2002年财做的调查相比可以看出,大学生对利益的追求己呈进一步上升趋 势。
(3)价值目标由理想向现实转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下,大学生由注重精神需 求转向现实生活,由以往对于“前途”‘成材”的长远期限盼转化为工资收入,住房、职称、行政级别等具体条件要求,其价值判断明显地带有功利化色彩,理想主义人生价值观正在削 弱,而表现出现实主义倾向。这一点可以从几种工作的选择看出,选择工资很高,环境一般,但是却不是自己喜欢的工作的占到40.2%,而选择工资不高,但却是自己从小就理想的工作占的33%。
2.政治观
(1)有一定的政治敏感度,也有较强的民族荣誉感。调查中发现,86.2%的同学对国家 的时政问题都有一定程度的关心,只有极少数同学对时政问题毫不关心。而在国家主权受 到侵害时,几乎1叨%的同学都表示非常愤慨o
(2)政治信仰淡薄*当代大学生党性意识音‘分淡薄,在对入党问题的看法中,58.3%的人认为入党只是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10.6%的人认为人党是优秀学生的标志,为了做优秀学生而入党;9.8%的周学有明确的信仰,以助党员为荣,并愿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而7%的人表示不想入党,其余则对入不入党问题持无所谓态度。
3.爱情观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传统观念日趋淡漠,现在的大学生更多的喜欢时 尚、另类,具体到感情上则表现为游戏主义、实用主义、新潮主义等等,恋爱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较为突出的问题。据调查,大学生谈过或正在谈恋爱的比例达到87%,在对谈恋爱进行评价的调查中,认为大学生谈恋爱是正常的身心需要占的39.6%,认为大学生谈恋爱是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恋人的占13.4%,认为谈恋爱可以促进积累经验、体验人生的占40.7%,不赞成谈恋爱的只有6.3%。
另外,通过一些采访也可以看出目前大学生的择偶标准日益注重人的素质和有助于事 业发展的伴侣,且大部分女生的思想仍然为“忠贞不贰”,这也从另—层面上体现了当代大学生较为实际的价值观。
4.学习观
大学生的学习观是学生个体对知识、学习现象和经验的直观认识*其发展经历了从客 观主义到建构主义倾向的顺序,但学习观的各个维度的变化并不是同步的,这是由于受大学 生自身学习经验、所学专业、课堂教学以及学校和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学生的 学习规反过来对学习成绩、认知过程及策略、自我调节以及学习动机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 学生学习观建设也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通过调查总结如下。
(1)学习目的已呈现多样此。学习目的决定学生的学习态度,也就决定了一所高校的学 风。与以往单一的学习目的相比,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目的呈现多样化,在对学习目的调查 中,选择报效祖国,为国争光的同学占5.6%,为了找个好工作的占67.4%,为爱好而学习的占18.6%,混文凭的占8.4%。而在许多小学生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有许多小学生的目标都是报效祖国,为国争光,在经过了多年的学校教育与4年高等教育之后,一个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比小学生还低,而应届毕业生的功利性却比学生时代任何一个阶段都要强烈。这说明大学教育存在明显的倒退现象。
(2)存在部分学风不正规象。在对大学生每日的学习时间调查中,75%的学生坚持每天 学习。而在逃深情况的调查中,96%的同学存在着逃课情况,在上课认真情况的调查中,86. 3%的同学表示自己上课会有走神或睡觉现象,不能集中精神听课。很少有同学表示自己一 直聚精会神地听课。且这一现象随着年级的增加逃课情况呈现上升趋势,这说明大学生目 前仍然存在学风不正的现象,逃课、迟到、早退成了学生上课的代名词。
(3)学习主动性不强。在学习中能善于提问,是大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种表现。不善提 问,说明学习上的研究气息不浓、并不意味着已解决了所有的问题。当今大学生在学习中只习惯于从听课或阅读中“学”知识,而很少会从主观上进行思考,在学习中少有同学问相互提问、切磋的习惯,也很少有学生主动向老师提出问题。至使很多老师感叹:如今的大学生不爱提问!在对大学生提问情况调查中,12.3%的同学表示会时常提问题,历.5%的同学表时偶尔会提,22.2%的人表示自己从来都不会提问。
(4)考试前临时抱拂脚现象严重。对学生的考试态度调查时,“平时不看,临时抱佛脚” 占到61.2%。这也反映了现在大学生知识的积累存在着严重时间脱节情况。没有一个连贯 性的学习过程,都是在最后补充一下,目的只是为了考试,而不注重真正知识的学习。
总体来说,当代大学生的学习观基本上是正确的,但部分大学生存在误区。如:学习目 的不明确、学习理念陈旧;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主动性;厌学心理浓郁;学习情绪低落;学习方法单一;重视“学会”,轻视“会学”,重视考试,轻视积累。
(二)索质状况
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涵盖了高校教学内容的方方面面。大学生的质量就是大学生素质现状的具体表现。
1.道德素质
(1)有一定道德伦理观念,但付诸行动较少。在杭州市城区通往大学城的一辆较为拥挤 的525路公交车上,有33.4%的同学表示偶尔看到别人让座自己才让座,46%的同学表示自己从不让座,只有20.6%的同学表示自己时常会给别人让做。如果在公交车上看到小偷行窃会怎么做?64.3%同学表示会装作没看到,只有7.1%的同学表示会上去制止,大部分人是没有勇气直接上去,而更愿跟在别人之后,不愿自己承担最大风险。其实多数大学生都知道见义勇为,都知道尊宠爱幼,但是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能真正付诸行动的人却不多。
(2)文明素质欠缺。爱护公物,排队等侯,文明礼貌,对于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在校园里我们还是随处可见一些不文明的现象。在对学生不良习惯的调查中,85.6%的同 学表示自己或多或少存在乱涂鸭、公众场合穿脱鞋、讲脏话粗口的现象,只有少数几个表示 自己没有这些坏习惯。
2.专业与能力素质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大学生都能在认知市场经济的同时,也意识到随 之而来的竞争和风险。为了在竞争中处于竞争优势,同学们并不满足于课堂上传授的专业 知识,同时努力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掌握多种技能,投身社会实践,提高各种综合能力,如口头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调整能力、心理适应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专业素质偏低。一些学生专业基本功不扎实,对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学科发展方向 知之不多,缺乏主动搜集与专业相关的内容、巩固加深学过的知识的能力训练。在有关专业 认知情况的调查中,67.5%的同学表示对自己专业认识问题不甚明了,甚至有16%的同学都不知道自己所学的具体内容,对自己的未来一片茫然。
(2)知识面较窄。据了解,现在许多高校都规定了大学期间课外应读书目,并列入成绩 考核。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对课外知识的涉及面不广,许多学生只局限于学习课本专业知 识,重视英语考级、考证,而对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重视不够,涉猎面窄。在课堂教学模式带领下,又缺少人文精神的陶冶和人文素质的养成,致使缺乏对他人、对社会、对世界、对自然的关心。
(3)实践能力较差。在目前各大高校中,或多或少都出现一些“书呆子”现象,学生只注重对课本知识的简单记忆,缺乏实际操作的能力,缺乏对课程的融会贯通,触类旁通的灵活运用,使知识与能力脱离,形成高分低能,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
(4)缺乏创新性。这一现象在大学生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知识创新、观念创新、行为创新都与我们这代大学生失之交臂,老师说什么,那就是什么;传统是什么,我们就传承什么;需要实践了,找个模版重做一追,这就是当代的一些大学生。对于一份论文作业的态度,93%的同学选择网上直接找一份上交和网上找几份后整合一下上交.只有7%的同学选择自己写一份。当代大学生不是没有能力创新,而是懒得创新。
3.试信现状
受社会风气影响,大学生诚信现状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作弊造假。考试作弊屡禁不止,论文秒袭、文凭内容造假等问题也不可谓不多,使许多社会人士在谈论到此问题时只能摇头感叹。
(2)信用意识淡薄。国家推行政府贴息助学贷款政策,无需抵押。如期还贷,靠的正是 学生的诚信。但有些大学生往往让学校和银行处于尴尬境地。中央财经大学的一项调查就 显示,有20%的受助大学生竞然表示未曾考虑过还款问题。
(3)欺瞒现象严重。大学生逃课、迟到早迟已成为约定俗成的惯例,在被问及原因时,大多数学生会以生病、有事情等借口搪塞,只有少数人表示自己从不逃课。
部分大学生的不诚信行为影响的却是整个大学生群体的声誉。大学生诚信问题已经成 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但是针对以上大学生出现的诚信危机,我们又不能简单地归结为 大学生道德品质下降,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诸多的现实原因。
4.心理素质
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在高校已成为一种常见现象。以西南政法大学为例,自1978年复办 以来,几乎每个年级都有1名以上同学因失恋或其他心理问题导致精神失常而被迫休学、退 学,或因其他心理疾息而高校出走、自杀或犯罪。据有些专家估计,在校大学生中出现心理 障碍倾向者的比例大约在30%—40%,其中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障碍或疾病者约占总数的 lo%左右。可见,心理障碍在大学生群体中已表现得相当普遍。如此脆弱的心理承受力,如 何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和新世纪的挑战?
5.公关能力
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具体公关能力主要有:组织协调能力、敏锐的洞察能力、宣传推广能力、社会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灵活应变能力等等。大学生毕业若要选择与公关相关的职业,这些能力应该必备。即使不专门从事公关工作,这些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组织协调能力弱,社会交际能力差,语言表达能欠缺等现象,这与学校 教学模式,大学生自身定位等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三)生活现状
作为消费者,多数大学生没有经济收入压力,没有负担家庭的责任,生活在象牙塔中无 忧无虑。有些学生能打理好自己的生活、学习,有些人却生活无序,乱花钱。
1.习惯现状
目前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大致可分为5类;吃喝族、恋爱族、手机族、读书族、游戏族。在对大学生课余生活习惯的调查中.只有41%的同学表示自己在课余时会安排自习和体育锻炼等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而绝大多数学生则以上网玩游戏、聊天、看电视、陪朋友玩、逛街为乐。大多数大学生虽然能够自主安排自己的时间,但是生活习惯塔忧,仍然有待改待。
2.消费现状
大学生的生活消费现状多数是务实的、合理的。但是,个体差异较大,在调查中,56.7%的同学每月得到的生活费为600。800元,也不会超出这个限额花费。个别学生每月花费的数目惊人,两干多块钱也不在话下。这主要是生源来自各地,家庭经济状况不同,消费习惯差异等所造成的。在大学生中,培养独立的理财能力、科学的价值观和诚信理念应是当务之急。在目前大学生消费现状中,“趋前”消费已形成一股不可小视的力量,这又说明了另外一个问题,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中普遍存在笨比心理,盲目消费。
二、完善自我,与校共荣
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努力通过自己的言行为高校学生形象加分。
(一)社会需要的大学生
有人说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的评价存在偏差,也较为犀利。但是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个方 面看出,这是社会对我们的关注和期望高,才会有湖口此类的批评意见。针对以上出现的种 种问题,通过对高校领导、老师和社会各界的采访后发现,社会需要的是这样的大学生:
(1)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好。政治素质是指对国家的热爱和正确的民族信仰,这是对大 学生最基本的要求,是民主法制意识的体现。它约束大学生要依法办事、遵守法律。做“对” 一个“人”。思想道德素质是一个大学生发展的“源”动力。是与优秀人格、民族精神、社会
责任感、诚信等高尚的精神境界相关联的素质,他要求当代大学生要做“好”一个“人”。
(2)专业知识扎实,英语、计算机过硬,各方面知识都有涉猎。现阶段,用人单位对大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适用性强”“知识自我更新能力强”普遍比较侧重。可见,过硬的专业知识功底,过硬的各种能力已成为当今社会对大学生众多要求中的大项。
(3)认真踏实,勤奋肯干。当代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被父母宠着,被长辈呵护着,做起事情来难免伯吃苦,且较为浮躁。在这样的现状下,认真踏实、肯吃苦的品质则显得难能可贵。
(4)具有强烈的责任感。责任感包含了社会责任感和个人的责任感,是大学生对于社会 的使命,是个人对自己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自我意识。个人责任感,是一种自律意识,是 个人对自己所提出的要求与对自身行为的约束。这意味着个人的社会责任感是人格素质的 内容,反映个人的社会化和人格完善化的程度。
(5)有一定的公关能力。现代社会中,衡量一个人的素质标准之一就是公关能力。现代 化的工作、生活过程实际上包含着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而要善于处理好各种矛盾,打开各 种局面,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公关能力和社交能力。如果一个人不善交际,缺乏适应周围环境 的能力,那他就将会被社会所淘汰。
(6)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是个人成长、人生幸福 和事业成功的保证。一个合格的大学生除了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专业素质和各种技能以 外,还必须具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这同样也是当代大学生形象建设中的一个必备条 件。
(7)要有远大的理想。理想一方面作为一种观念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人类社会 实践活动的产物;另一方面作为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形式之一,是人生所向往、追求的奋 斗目标,是建立在现实发展的可能性认识基础上而形成的对人类未来社会与生活远景的希 冀,是对事物美好未来的科学预见、合理想象和热切向往。
(8)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开拓创新精神是品格、胆魄和才识三者的统一。也可称为社会 对大学生的一个高要求。
(二)希望社会与学校怎样帮我们
1.社会
我们听到的,感受到的,是当今社会对我们的高要求,严标准。但我们在完善自身的建 设过程当中,更需要社会向我们伸出援助之手。
(1)正确理解“形象”,细化高校学生形象,不以点带面。当今社会,人们对于高校学生 形象一词的运用已趋于广泛。大学生实践能力弱,则说明高校学生形象不好;大学生知识结 构不成体系,则评论说高校学生形象不好;大学生行为习惯有缺陷,也说高校学生形象欠 缺„„事实上,高校学生形象是一个大的概念,学生表现出来的任何一个细节都是高校学生 形象的组成部分,当我们任何一点做不到位,社会便评价我们的形象欠缺,只有在尽善尽美 的条件下才能得到肯定。其实学生形象包括学生的专业知识形象、综合素质形象、生活习惯 形象等,希望社会在对大学生进行评价时,能够将“形象”细分,不要以点带面,不以一点小的
过失则评价高校学生形象的欠缺。
(2)正确看待大学生,不以偏概全。作为一名大学生,常常会因为看到社会对大学生的 评论而不置可否。不容否认,在大学生中曾经发生过马加爵杀人、清华学生硫酸泼熊事件。也有一些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存在一些不良现象。但是,绝大部分学生都拥有正确的价值 观、正确的人生态度,所以我们希望社会能够对我们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要以偏概全。社 会对我们的认同就是我们不断进步的动力。
(3)以宽容的心容纳大学生。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只有批评意 见,我们更需要的是社会的包容、支持与鼓励。大学生群体,没有经过社会的历练,没有经过
实践的考验,在许多问题的考虑上不够全面,处事的方式不甚完美,但这些只要经过锻炼都 可以完善的,所以希望社会以宽容的心接纳我们。
(4)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大学生中存在许多“书呆子”现象,只会读书而没有任何实 践经验,这就限制了大学生的发展,也不能将学生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希望社会能够 为我们这些在校的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在大学期间就完善自我.而不要在我们毕业 后走向社会才开始从军学起。
2.学校
学校是我们学习、生活的场所,是决定大学生个人人格,今后发展好坏的圣殿。对于学 校我们也有话要说。
(1)不断提高教学教育水平。近年来,各大高校都在扩招,虽然学校在师资力量和教学 设施上下了许多功夫,但是我们仍然看到一个现象,学校的师资数量赶不上学生扩招的速 度,以前培养的大学生是桔英,而现在许多大学生毕业后则受到多方质疑,所以希望学校在 扩招后也能不断提高教学教育水平,让我们学有所得,学有所长。
(2)积极引导,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学校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综合 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但是在大学的几年里,许多同学都不知校园文化谓何,也不会积极主 动地参与到校园文化活动中来,针对这一现象,学校更应积极引导: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我们中更多的个体参与到学校的文化活动中揩长课外知识,学习课外实践。
(3)发挥榜样的力量。知识来源于课本,也来源于老师,老师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专业的知识,也是榜样的作用。老师的言谈举止,潜移默化影响到学生的形象建设,当学校老师的形象是积极的、向上的,健康的,那么学生也会时时以老师的榜样要求自我,完善自我,而当老师们不务正业;沉迷于炒股、赌博、尔虞我诈之中,那留给学生的又将是什么呢?所以,请学校的老师们给我们做一个好榜样吧,由www.xiexiebang.com首发百度文库。
第四篇:以大局眼光抓军转工作
以大局眼光抓军转工作
和平年代。维系国防建设发展、社会和谐安定的军转安置工作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胡主席在今年5月作出重要批示:“做好军队转业安置工作,事关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要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圆满完成安置任务”。
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三年来,全军和武警部队有18300多名军队转业干部告别金戈铁马的军营,从祖国的四面八方齐聚江淮大地,江苏各级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用“慈母”般的真情接纳。2004、2005年的军队转业干部中,有80%以上进入各级党政机关,74%安置在大中城市,各级各类转业干部、特别是师团职干部都得到了较好安排,为转业军人成功实现人生角色的转换创造了有利条件,他们正怀着一颗颗感恩而自信的心投入到江苏“两个率先”的生动实践中。
立足大局,“一把手”亲自抓责任落实
近三年,江苏全省接收安置军转干部总数、计划分配数和师团职干部均居全国前三位,军转安置工作任务很重。由于连续大批安置军转干部,加之目前公务员法正稳步实施,事业单位改革减员增效,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编制越来越紧,接收空间和渠道越来越窄,江苏大、中城市的安置压力和困难逐年增大。
面对各种压力和困难,省委书记李源潮在专题研究2006年军转安置工作会议上强调,江苏各级党委、政府都要认真贯彻,主动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立足大局、千方百计、求真务实地完成军队转业干部的安置任务。省长梁保华主持召开省长办公会,专门听取汇报后明确要求,要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巩固国防的高度,充分认识军转安置工作的重要意义,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坚持讲落实,切实把军转安置工作纳入目标管理,作为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双拥”模范城(县)的重要指标,严格考核落实。江苏省委在文件中明确规定,对不配合、不支持、不落实安置计划的部门和单位,要予以查处通报,并追究领导责任。去年,有个别单位不配合,找理由拒收转业干部,结果被通报批评,在受督查后迅速进行了纠正。
党中央、国务院和江苏省委、省政府对军转安置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迅速在全省各地党政领导和广大群众中形成共识。提起军转安置工作,全省各地与党中央一个声音:“做好军队干部转业安置工作,事关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近年来,当军转安置工作开始后,全省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都亲自出马,用中央精神统一思想、造舆论、抓落实。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罗志军和全省其他12个市的市委书记都是这项工程的“一把手”。
省军区系统作为军地之间的桥梁纽带。在军转安置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省军区党委对做好军转安置的协调工作高度重视,列入党委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司令员陈一远、政委吴齐亲自抓,利用各种时机宣传军转安置政策,突出抓好师团职干部安置,其他常委也高度关注,杨森副政委、政治部苏俊高主任经常过问,亲自出面协调解决重难点问题。各军分区、警备区也都密切配合地方党委政府和军转安置部门,积极主动地做好转业安置中的协调配合和服务保障工作。
维护大局,安置部门高标准抓政策落实
维护大局就要高标准抓政策落实。军转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时间紧的硬任务,省市各军转安置部门的同志都把它当作一场“硬仗”来打。近年来,江苏省加大指令性安置计划的执行力度。江苏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赵克志亲自主持召开省军转安置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听取汇报、部署任务、制定计划。每年年初,军地组织、人事和军转部门都组成联合工作组,通过走进军营召开转业干部座谈会等方法,摸清转业干部志愿,并到所属的13个市调查摸底,广泛听取意见,综合考虑各单位的编制数、历年接收数、实际工作需要等因素,制订全省各市人事关系实行垂直管理的单位、驻宁部、省属单位指令性接收安置计划。
江苏连续三年安排师团职干部均上千名,总数居全国第一。该省把师团职转业干部作为安置工作的重点,采取预留位置、先进后出、增加非领导职数、带编分配等办法,用积分选岗的办法安排相应的工作和职务。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前两年,该省接收的100多名师职转业干部,全部低一职安排领导职务或非领导职务;对符合安排领导职务条件的团职干部,有50%低一职安排了领导职务。省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刘国中在谈到转业安置改革时说:“用积分选岗的办法安置师团职干部,把安置的选择权交给了干部本人,有利于实现‘妥善安置、合理使用、人尽其才、各得其所’的安置工作目标。”省市在安排师职干部时依积分排序,阳光操作。在平等的条件下凭贡献大小选单位,认实绩定分配。2005年,江苏省直单位和南京市共接收了47名师职干部,他们共拿出60个相应的岗位,严格按分数高低选岗定人,不看关系看分数,人情关系没了市场。这一公开做法得到了部队和广大转业干部的一致赞扬。最近,省委李源潮书记在省委组织部《关于2005年师职军转干部安置工作情况的汇报》上专门批示,对这项改革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
省市军转办就是转业干部的家。当我们走进江苏省、南京市军转办,一眼就可以看到他们按照时间节点制订的军转安置工作统筹图。什么时候干哪些工作?由谁负责?图上一目了然都进行了标定,他们严格按时间节点推进工作,求真务实高标准抓落实的作风使得军转安置工作改革取得了成功,安置任务得到高质量完成。服从大局,接收单位千方百计抓计划落实
服从大局,接收单位千方百计抓计划落实
“2003年,江淮大地遭遇百年不遇的洪水,是人民解放军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用科学的抗洪技术降伏洪魔,保住了高邮湖,使地处锅底的高邮人民安然无恙,我们一定想方设法把这些最可爱的人接收好、安置好、使用好。”曾是当年抗洪总指挥的高邮市委书记王正宇如是说,这也是江苏省各级接收单位的真实写照。
接收转业干部不讲条件讲责任,不讲困难讲大局,不讲价钱讲服从,不打折扣讲感情。2005年,江苏省委办公厅、省人大办公厅、省人事厅都服从大局,主动接收转业干部7名以上,公、检、法、司等部门接收安置都在10人以上,省教育厅安排45名、南京海关安排23名没提任何条件,成为接收安置转业干部的主渠道。如此“爽快”的接收,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事厅厅长赵永贤在接受采访时告诉笔者:“一方面是落实中央战略决策,确保政令军令畅通,另一方面,江苏正处于全力推进‘两个率先’、为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起步开局、打好基础的关键时期。转业干部是我省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极为重要的人才资源,全省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都能顾全大局愉快接收!”省建筑工程管理局局长高学斌本人就是转业干部,他要求人事部门在双向选择洽谈会上挑选转业干部时,要对转业干部“高看一眼、厚爱一份、多帮一把”。
正师职转业干部、空军某部原副参谋长李陆玖转业前长期从事飞行任务,荣立过二等功,积分第一的他选择了省水利厅纪检组长的工作岗位。在接受组织谈话时激动地说:“江苏省安置转业干部既带感情,又有好的阳光制度保障,使我们充分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我们一定把感激化作奋进的动力,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努力为江苏实现‘两个率先’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据统计,三年来,全省有100多名优秀转业干部成为所属市、县、区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有80多名自主择业的转业干部成为企业老总。
第五篇:以全局视野展开劳动竞赛
以战略视野展开劳动竞赛
所谓战略视野,就是从一种社会事物与其他社会事物的全面关系中,整体认识与把握该事物的性质、地位、作用与运动规律,从而科学推动该事物的发展,使其发挥出应有的社会作用。劳动竞赛的战略视野,就是要从这项工作与工会服务党的中心工作的全面关系中,整体认识与把握劳动竞赛的性质地位作用与发展规律,从而坚定有力地推动劳动竞赛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出劳动竞赛应有的社会作用。这也是劳动竞赛顶层设计的主旨要义。
以这样的视野观之,从劳动竞赛伴随着社会主义建设整个过程的实践经验与成果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劳动竞赛是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的伟大创举,是工人阶级直接发挥社会主义建设主力军作用的基本形式,是充分发挥职工群众主人翁积极性与创造性的有效载体,也是社会主义工会体现作为的特色职能与手段。因此,在当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更要进一步深刻认识与发挥劳动竞赛的价值与作用,以此充分体现出我国工人阶级在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的宏伟能量。
一、根植“中国梦、劳动美”展示劳动竞赛的重大社会价值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党领导中国人民奔向美好幸福生活的史无前例的伟大事业,工人阶级作为我国的领导阶级和建设的主力军,肩负着神圣的历史使命,劳动竞赛作为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的基本形式之一,必然要进一步发挥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作用。我们要以此为基点,深刻认识把握劳动竞赛的重大内涵。
1.劳动竞赛是工人阶级主力军的重要表现形式
在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经济建设是中心任务,企业是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作为我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工人阶级无论在国有还是民营企业,都必然是生产建设的主力军。劳动竞赛无论在各种所有制企业中,都是要充分体现与发挥出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推进企业生产经营高质高效发展,进而推进整个国民经济的不断优化强大。实现党的十八大描绘的宏伟蓝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造福工人阶级,也必须紧紧依靠工人阶级。我国工人阶级要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贯彻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大力弘扬主人翁精神,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都充分证明,作为工人阶级的伟大创举,劳动竞赛与社会主义共建共享的追求有着内在的本质联系,是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性的表现,是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方针的重要实践依托与举措。在实现中国梦的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创新发展的广大职工群众劳动竞赛,必然会产生出新的强大的历史推动力。
2.劳动竞赛是提升企业效益的强劲助推器
军队打胜仗要靠队伍的士气,企业大发展要靠职工的人气。现代企业管理理论认为,职工在一般的企业氛围中,只能发挥其能力的70-80%,但在充满激励的环境中,其能力发挥值能达到90%以上甚至更高,即“超水平”发挥,最大限度地投入能量、释放潜能。劳动竞赛正是通过以高尚的目标激励广大职工的生产进取心,“比学赶帮超”,形成高涨的劳动热情,充分调动起大家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使企业产生众人是柴火焰高的经济效率与效益。实践充分证明,劳动竞赛与企业效益呈明显的正相关效应。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在我国转方式调结构的过程中,劳动竞赛不断由体力型向智力型转变,围绕企业提高技术水平的重点难点突破点,发动广大职工群众献计献策,大力开展技术革新与发明创造,以“工人先锋号”为代表的各种形式的技术创新劳动竞赛,为企业升级换代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劳动竞赛的创新发展,必将进一步成为企业创新驱动的一个强大动力。
3.劳动竞赛是提升职工队伍素质的大学校
实践出真知,创新出新知。劳动竞赛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和岗位工作的重点难点突破点,广泛展开各种形式的技术比武、技术大赛、互帮互助、“老带新”等,具有极强的提高职工技术技能素质的针对性、应用性与实效性。因此,也大大激发了职工群众学习运用新知识新技能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技术技能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迅速提高,技术等级普遍提升。以金牌员工、明星员工为代表的大批一线人才在竞赛中不断涌现。特别是竞赛中的技改技革、发明创造、合理化建议、金点子等活动,有效养成了广大职工的创新意识与主动性,大量的各种等级创新成果表明,广大职工的创新潜能在劳动竞赛中得到了不断释放,成为培养知识型员工、创新型员工的重要方式。为企业与社会发展转方式、调结构,成为学习型、创新型组织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4.劳动竞赛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坚实纽带
劳动竞赛是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市场化条件下的新型劳动关系的创新性举措。党委领导、行政支持、工会运作、职工广泛参与、各方通力配合的劳动竞赛组织体制,使企业劳资双方对实现企业目标凝心聚力、深化共识、共谋发展。世人瞩目的“共同约定行动”,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劳动竞赛的激励机制,使职工在提高自身技术技能含金量的同时,在经济待遇和荣誉上得到了回报。涨工资、职位职级晋升、各种创新奖励等等,使职工切实的到了创新劳动的实惠,体现了自身价值,对企业的向心力大大增强;企业通过劳动竞赛提高了效益,优化了管理,培养了人才,锻炼了队伍,增强了后劲,形成了强大的生命力,既实现了企业自身目标,也体现了其应有的社会责任。劳动竞赛的实践与成果,使企业劳动关系双方对企业价值形成共识并达到共赢,共建共享,不断促进企业向利益、事业、命运共同体迈进。5.劳动竞赛是弘扬劳动最光荣的宏伟实践
千百万职工群众热情迸发的劳动竞赛,是工人阶级身体力行“劳动最光荣”的伟大实践,是中国精神楷模的最好注解,从中展示的劳动“竞赛精神”、“劳模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充分体现。习近平同志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劳动竞赛是实践“劳动最光荣”的最好载体,劳动精神即在其中得到了有力地宣传与弘扬,又在其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树立与提升。进一步充分发挥劳动竞赛的精神导向功能,不仅能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劲的精神动力,更能为实现中国梦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的精神动能。”
二、立足创新驱动布局竞赛的实施平台载体
劳动竞赛的布局总的着眼点是服从服务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向。我国转方式、调结构的核心是以创新驱动实现国家经济社会转型升级。这既是必须达到的目标,也是一个长期的创新实践过程。因此,劳动竞赛在实践中必须围绕创新驱动设定战略取向,把竞赛的战略目标与具体实践载体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具体竞赛载体的科学设计,推动劳动竞赛强力持续发展。
劳动竞赛载体就是劳动竞赛实践的具体内容,即通常所说的“着力点”、“赛点”、或者“选项”。从战略角度看,劳动竞赛要全面全方位融入企业中心与整体工作,既要有明确总体目标与整体系统规划,又要分层次、分领域、分步骤地具体确定劳动竞赛的载体。可以说“五比一创”作为竞赛内容的基本载体,较好地解决了这两方面的结合。同时,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创新驱动的今天,劳动竞赛的载体还要在“五比一创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丰富创新驱动的主题与内容,全面科学地融进企业的创新发展中。
1.着眼企业重点大项目开展劳动竞赛
企业的重点大项目经济技术含量高,创新作用强,社会意义大,是企业的发展重点与突破点,其难度高、时间紧、工作量大,特别需要集中力量,众志成城,攻坚克难。劳动竞赛融入这样的大项目展开发力,最大限度地发动全体职工群众集体攻关,最能体现劳动竞赛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也最有效地体现劳动竞赛的经济与社会价值。
2.着眼提高职工岗位技能水平开展劳动竞赛 培养造就一大批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高素质职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基础性的战略任务,也是企业发展的百年大计。企业的发展能力与水平的提高,根本上取决于企业职工的整体劳动能力与水平提高。因此,劳动竞赛要促进企业发展,本质上是劳动能力的竞赛,是对广大职工劳动能力的促进与提升。现代企业工作岗位有着特定专业化、精准化、熟练化、效率化、时代化的要求,其也是企业系统性生产经营的基本组成环节。劳动竞赛瞄准职工敬业爱岗、勤学苦练、绝活绝技、岗位成才,组织职工广泛深入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技术交流、技能培训等活动,展开比学赶帮超,既能有针对性地提高职工技术技能素质,又是对企业发展的根本促进,也是劳动竞赛对企业中心工作的全面深入地融入。
3.着眼激发职工的创新潜能开展劳动竞赛 创新是我国经济社会会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企业发展的源泉。在知识智慧经济时代,职工劳动不仅是存量劳动能力的支出,更需要增量的、创新劳动的激活与投入。因此,激发职工的劳动创新潜能,是劳动竞赛与时俱进的重大课题与内容。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言“中国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各类技能劳动者近两亿人。如果这么多人哪怕是大部分人都能发挥出他们的聪明才智,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体力加脑力,制造加创造,开发出先进技术乃至所谓颠覆性技术,中国发展就一定能够创造更多价值,上新台阶。”劳动竞赛中的技改技革、创造发明、合理化建议、先进工作法、“金点子”活动的大量实践与成果,有力证明了这一点。
4.着眼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开展劳动竞赛
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是企业综合实力的表现,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整体水平的提高,需要企业内所有工作环节齐心协力、精益求精、共同拼搏。这就需要劳动竞赛全面覆盖融入企业所有领域与流程,实现“有劳动就有劳动竞赛”。以全面提高企业整体技术水平为目标,以劳动模范、技术标兵、明星班组为榜样,大力开展群众性的技术练兵、技术比武的比学赶帮超竞赛。同时,向国内最高技术水平看齐,开展同业竞标赛,厂际达标赛,是劳动竞赛的推进企业整体上水平的新形式,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5.着眼提高企业的效益开展劳动竞赛
企业效益是企业生命力的直接体现和企业发展的现实保证与基本目标。促进企业提高生产效率与效益,是劳动竞赛的目的之一。劳动竞赛要在放眼企业长远发展得同时,还要强化劳动竞赛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现实针对性。要通过劳动竞赛,激发职工群众的主人翁责任感,强化职工的市场意识和效率效益意识,积极主动地提质降耗、增产节约、挖潜增效、创先争优、扩大市场,不断提高劳动竞赛的经济含量,把劳动竞赛助推企业长远发展与现实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上述作为劳动竞赛载体内容的五个着眼点,其彼此关系是相辅相成、内在有机统一的。劳动竞赛的布局,要就此统筹规划、科学设计、有机组合,协同发力,充分发挥出劳动竞赛的巨大能量。
三、精心设计劳动竞赛的长效推进机制
党委领导,行政支持,工会运作,各方配合,广大职工积极参与,是行之有效的劳动竞赛组织体制。在此基础上,还要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强化提高对劳动竞赛的认识,科学建立劳动竞赛的长效机制。
1.要注重劳动竞赛的整体长期规划。
劳动竞赛作为一个伴随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性的工作,不能“随风飘落”,要注重顶层设计,明确长期的战略价值指向,有长期的布局规划与步骤安排,把长期目标、阶段性任务与当前实施的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登高望远并脚踏实地地把劳动竞赛不断深入推像前进。2.强化对劳动竞赛过程管理的措施
“细节决定成败”。劳动竞赛真抓实干的内容就在竞赛的过程中,只有抓好过程,抓好竞赛的每一个环节,才能把竞赛的作用真正落实体现出来。要克服劳动竞赛组织工作“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在竞赛组织过程中,不断完善党政工齐抓共管、各部门各负其职的组织管理网络,明确全程和各阶段的目标任务,细化各成员单位的责任与落实措施,定期督促检查和指导,及时协调解决竞赛活动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劳动竞赛的过程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要逐渐形成管理的专业化标准。要在管理的各个环节建章立制,细化竞赛标准与措施,突出制度化管理,切实保证竞赛环环相扣,扎实稳步地向竞赛目标推进。
3.劳动竞赛的组织重心要沉到基层
劳动竞赛既要树标兵、创佳绩,更要注重切实广泛地发动职工群众的全员参与,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是劳动竞赛总得着眼点,和目的所在,也是全面融入企业的工作的必然要求。要坚持劳动竞赛主在基层、沉到班组、落在岗位。以具体的竞赛针对性和丰富多样的竞赛方式,积极引导广大职工立足班组、立足岗位,岗位创优、工作创造,争做优秀职工,争创优秀班组。为切实搞好基层劳动竞赛,其组织工作还应包括相应的服务措施,如:开展职业道德、岗位技能、业务知识、心理素质的培训和咨询活动,增强职工钻研新业务、掌握新技能、增长新本领、创造新业绩的自信与实力。为企业整体提高职工队伍素质与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4.激励机制要切实做到精神与物质激励并重
劳动竞赛的激励要认真体现“功有其奖”,“奖有其值”的精神。激励机制既要受奖面宽,又不能搞成大锅饭,要通过激励机制,切实体现职工群众创造性劳动的价值。鉴于以往过于侧重精神鼓励,要认真研究物质激励的比重与方法,特别是要研究设立劳动竞赛的奖励基金,使物质激励有切实可靠的来源和保证,并注意及时兑现奖励。精神鼓励要结合现代传媒技术,广泛深度地宣传劳动竞赛的先进人物拼搏进取、无私奉献的精神与创新价值,切实体现出先进人物的精神效应。岗位晋升、职务晋级等等激励方式,具有精神与物质奖励的综合效应,应有长期的对应制度安排,以明确的导向激励职工群众拼搏向上,激发营造创新劳动光荣的热烈氛围。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我们强调劳动竞赛的战略视野与布局的同时,还要向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关键在于落实”。既要登高望远,更要埋头苦干。要以求真务实,“踏石有印”的工作态度,一步一个脚印地迈向劳动竞赛的更高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