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科学论》读书报告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2 13:09: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佛教科学论》读书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佛教科学论》读书报告》。

第一篇:《佛教科学论》读书报告

《佛教科学论》读书报告

世界上的人们对佛教的态度大概有四种:信仰的、半信半疑的、不信仰但也不反对、反对的。其中反对者的理由林林总总,但主因主要有两种:消极逃避、迷信。这些反对者是否真正了解佛法的内容?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慨叹:“任何宗教如果有可以和现代科学共依共存的,那就是佛教。”所以,真正明智的科学家不可能排斥佛教,因为对科学与佛法都稍曾涉足的人都会明白,科学和佛法在追求世间的真理方面有许多相同之处,科学和佛教是世界上的两盏明灯,他们照破了世间的愚暗,解除了人们的迷执,使人类的智慧得以无止境的发展,而达到无上的正觉,然而现代的科学只限于明了物质的相貌,凡有关于心的部分,仍得借助佛教的一盏慧灯,才足以破除迷暗。

首先,我们要认识佛教的伟大。正如谓,佛法与科学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两者追求的目标都是要揭示这个世界的本质真理,而各自使用的方法不同,所以两者所得到的成果也不同。佛法彻底明了地描述了这个世界的本质面目,明了一切时空维数中万事万物的本相,即在深广无边的智慧中真实见识一切事物皆是缘起而生,因缘具足则生,因缘消失则亡,有因必生果,有果必有其因,而缘起生的事物皆无有不变的自性,无自性而本来平等,无我性而原本清净。一个社会,仅仅具有高度的物质文明仍是远远不够的,就象一个人,只是腰缠万贯而缺少思想道德的修养仍会被世人认为病态一样。现代社会在注重发展物质的同时也应注重精神的升华。

信佛不是迷信。有一部分人以为佛教是迷信的,信仰佛教的人们也是被迷住了等等,产生了诸多不客观公正而颇似幼稚的看法,现在也是有一些不懂佛法的人持这种相当轻率的态度。在我看来,真正有智慧的人当中没有发现有人说佛教是迷信的,也许他们自己并不信仰佛教,但在他们的心目当中,佛教是很高深博大,只不过现在暂时还没有时间去进行深入研究或者自己还没有缘份加入到佛教信仰者的行列之中。

其次,我们对佛教应抱有正确的科学态度。对于真正希望探寻真理的人们,若是不想被错误的见解左右和支配,或者为了澄清对佛法的误解和怀疑,就要先知道佛教的来历,要知道佛是怎样出生的,佛教又是怎么创立的。否则,就容易

产生既没有任何道理也不符合历史真实的邪思倒见。世间上普通的人往往仅以自己的经验和见闻来判断一切事物,但这往往是不可靠的,我们的感觉和经验常常在欺骗自己。大家都知道,哲学是对人生、宇宙世界总的看法,涉及到精神与物质、自然与社会等各种现象而超越于各门具体学科,并对人们认识世界提供总的方法论和指导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佛教就应该是一种哲学。所以,我们对佛教应抱有正确的科学态度。

其实,科学家们得到的结论决不可能是完全的正确,只能说是针对于目前所能观察到的事物范围内的某些现象,他们作了某一个层次上的比较适合的解释,超出了这个层次和范围对于科学家们来说也只能说是假设臆测。实际上,在我们这个人类社会上,科学家还没有解决的问题是非常地多,比如说人类内心的痛苦和世间上的各种灾难,科学家也没有办法解除。比如在我们这个复杂的世界上,由于不同众生的种种业力而显现的各种奇奇怪怪的现象,科学对于这方面的事例就是很难于解释的。而对于佛教中所说的人类精神或是心灵的奥妙,即使是对当今最著名的那些科学家来说,也是如堕云雾,难于明白其真相。

科学发展是人类心逐外缘,梦想在外境中找寻最大安乐的必然结果。在广阔浩瀚的宇宙世界中,各种形形色色的现象无穷无尽,科学未知的事物数也数不清。人要是没有了解安乐的本质、寻到安乐真正的源泉,那物质对人们其实也就没有什么助益。人们在充分享受现代科学的物质文明之余,也就更加憧憬科学能够带给人类更加美好幸福安乐的生活。但是,这种与反观自心顺应因果缘起规律背道而驰的做法,必然会使人们的美好希望最后以幻灭而告终。科学只能帮助我们多明了一些开悟,如佛陀对人所说的,但不能引导我们到悟的境地。如果我们要悟得正觉,我们须以佛陀所教示的方法去切实修行。

最后,我想谈谈我读完这本书的最大感受,就是我从这本书中学到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关于佛教与科学方面的道理有很多,但是要知道,其中大乘佛教中最重要的即是饶益一切的众生。对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怀有一颗大慈大悲的心,这样的一颗心不管对什么样的人都是应该具足的。如果人与人之间、众生与众生之间,乃至国与国之间以大慈大悲而且心心相连,那么现在社会上的许多灾难和国际上的战争也就会风平浪静。自古以来历史上的各种**和战争就是因为人们没有征服自己的心。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人们以嗔恨心为因,导致在短暂的时间内就使数千万的人失去了生命。因此我们人类的彼此关心爱护是非常重要。

当今大多数国家本来希望缔造一个和平稳定发展的世界,但是现在社会上的很多人不相信善恶因果报应的道理,造下了种种的恶业,比如制造核武器等,由此给整个人类都造成了很大的危险。我们要排除现在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各种危机,就必须要依释迦牟尼佛的教言,以大慈大悲、五戒十善等这些佛法善巧智慧和慈悲精神来使人类积极向善,使未来的世界更加光明。

如果我们以佛法的教义来要求自己,则我们的身心将会更加健全和理智,对人类将会充满慈悲和同情,对社会也会更加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这样我们的家庭也就是一个幸福和睦的家庭,我们的社会也就是一个和平进步和健康发展的社会。科学技术的研究发明创造在佛法精神的指引下,也会同人类的幸福命运联系在一起而显得更为理性,政治和经济的利益在慈悲和良知的保证下如理合法地进行,我们人类也会从彼此仇恨和罪恶战争中解救出来。

佛教的道理浩瀚而无垠、精深而博大,可以使我们年轻一代正确的认清自己,磨练自己。我自己对佛学认识也只是沧海一粟,只是明白个中道理,所以只能是发表自己的个人见解了。我喜欢的是一种文化,一种有非常深厚的历史文化,一种非常值得去深入思考的文化,我们应该将佛学中的教诲融入自己的学习生活中,更好地完善自我、提升自我的修养和素质。我们自己要把往日的坏习惯、坏行为改过自新,以佛的教导为依归,爱国家、爱民族、爱社会、爱朋友、爱父母、爱子女,努力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奋斗,自我完善伟大高尚的人格,人格的完善就是佛了。

不同的境界有着不同的人生,大彻大悟,小彻小悟,不彻不悟。若依此自己的真境界、大境界,于境界中坐看它“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雨即不怕,晴即不喜,胸怀坦荡,任天而动。岂不是禅宗所说的“眼界今无染,心室安可迷”的超脱心态的境界人生。正是: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需精心去处世,便也就是真的做人与处世的境界人生。

第二篇:论佛教建筑

论中国古代的佛教建筑

姓名:侯韩冰

学号:3120622035

班级:建筑122 指导:张克明

摘要

宗教信仰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宗教场所在成为人类重要的精神场所的同时也为建筑史画上了重要的一笔。佛教起源印度,大约在东汉初期即已正式传来中国。在中国传统文化大背景下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产生了独特的自成一体的佛教建筑文化。论文首先简述了佛教以及佛教建筑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及其特点,其次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当下流行的“禅境”,找到传统佛教建筑在现代建筑思想的影响和传承。关键词:佛教建筑、禅境

想要了解佛教建筑必须对佛教有一个深刻的了解,佛教思想是佛教建筑的象征文化体系的根源。

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到5世纪,东汉末年传入中国,早期作为统治者奴役劳动人民的工具,被极力推崇,其艺术文化逐渐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汉传佛教作为大陆地区传统佛寺发展的代表和缩影,在大陆地区分部广泛。在发展过程中,佛教建筑与中国固有的思想文化不断冲突和调和,形成了自己独一无二的体系特点。在传统的木结构建筑中,融合儒家,道家思想的内在品质,整体实用美观,成为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部分。

佛教本身是什么呢?是一种宗教,也是一种哲学。甚至可以说是教化世人的教育体系。这种教育体系教育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和“真正的智慧”。佛教的理论轴心,是寻求人生乃至宇宙万象的“真实”,在林立众生的佛教门派中有着很多不同的解释。虽于哲学而言,这些对于真实的描述,绝大多数属于唯心主义,但其蕴含了及其深刻而又玄妙的道理。

佛教义理固然玄妙抽象,但其仍需要具象的表现形式,在加上修行、传播的实际需求包括了建筑、绘画文学、艺术等一系列关于佛教艺术便应运而生。远在其象征意义还未发展成为复杂的体系之时,佛教艺术就已经开始萌芽。据考证,佛教艺术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而其中便有佛教建筑一类。

相传在公元67年天竺高僧迦叶来到当时的中国首都洛阳。当时的政府把一座寺作为他们的招待所,寺本汉朝一种官署的名称,但是从此以后它就成为了佛教寺院的专称了。按照历史记载,当时的皇帝下令为这些天竺高僧建造一些特别的房屋,并且以他们驮着经卷来中国的白马命名,叫做白马寺。时至今日凡是来到洛阳的善男信女都无不去白马寺去看看这座佛教建筑的苗圃。

公元200年前后,在中国历史的汉朝已经进入土崩瓦解的历史时期,在长江下游的丹阳郡(今天南京一带)有一个官吏怍融,“大起佛图,上累金盘,下为重楼,又堂阁周廻,可容三千多人。这是中国历史的文字记载中比较具体地叙述一个佛寺的最早文献。我们可以看见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在人民的精神生活所提出的要求下,一个传统的中国建筑类型,在加上一些外来的新因素,就为了一个新的要求佛教服务了。以上两段摘自梁思成《中国的佛教建筑》

佛教建筑在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而大量涌现,而且这段时期也是佛教建筑开始中国化,外来的建筑风格与本土的建筑风格相交融的时期。在当时建造了大量的寺院、石窟、佛塔。据文献记载,仅在北魏洛阳内外,就曾建寺12000余座;南朝建康一地,亦有庙宇500余处之多。现存我国著名石窟,如云岗、龙门、天龙山、敦煌等都肇始于这一时期,其建筑与艺术的造诣也都达到很高的水平。由于这一时期实物和文献的增加,始我们能对当时的佛教建筑有较多的了解。例如北魏洛阳的永宁寺,是有皇室兴建极富盛名的大刹。据《洛阳珈蓝记》等有关记载和对遗址的考古发掘,得知这寺的主体部分是由塔、殿和廊院组成,并且采取了中轴对称平面布局。中国寺庙的布局优美独特,样式与宫殿相似。以门庭正中为山门,山门左右设有钟楼、鼓楼,从外进内分别是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各殿中以大雄宝殿最为重要,也是寺庙中占地最大的建筑部分其因为大雄之名意为佛祖释迦牟尼。在寺庙中意义最为重大的是佛塔这是历代供奉佛僧舍利的地方,神圣庄严。也是中国楼塔文化的源流之一,佛塔由印度传入。梵文音译为窣堵坡,与中原重楼文化相结合有多种形式:阁楼式塔、密檐式塔、亭阁式塔、覆钵式塔、金刚宝座式塔、宝箧印式塔、五轮塔、多宝塔、无缝式塔等。一般都建造在寺庙中部位置,因为文化的发展和历史原因为了更好的保护佛骨舍利都另辟别院建造佛塔。在西游记中唐三藏为表达对佛的尊敬发过誓愿道“见佛拜佛,遇塔扫塔。”佛塔也有浮屠的意思,俗语中常说的: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便是说救人于为难,比之你建造一座佛塔来彰显虔诚与祈愿善良更加重要。寺庙的布局俯瞰之下一般为:平面四方形,从山门殿中顺次进入为天王殿、大雄宝殿、寺庙供奉主菩萨殿、讲法殿、藏经楼为主,南北纵贯对称。其体现了中国传统寺庙中阴阳 宇宙观和崇尚对称、次序稳定的审美中心,而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寺庙建筑特色融入祭祀、观天的功能建筑。

从敦煌的壁画里,我们看到,从北魏到唐(从第五世纪到十世纪)这五百年间,佛寺的布局一般都采取了上面所说的庭院式的布局。但是,建造一所佛寺毕竟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规模比较大,工料比较好,艺术水平比较高的佛教建筑,大多数是在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力量比较雄厚的时候建筑的。佛寺的建造地点,虽然在后代有许多是有意识地选择远离城市的山林之中,但总的看来,佛寺的建筑无论从它的地点来说,或者是从它的建造规模来说,大多数还是在人口集中的城市里,或者是沿着贸易交通的孔道上。除了上文所提到的建康的“南朝四百八十寺”以及洛阳的一千三百多寺之外,在唐朝长安(今天的西安)城里的一百一十个坊中,每一个坊里至少有一个以上的佛寺,甚至于有一个佛寺而占用整个一坊的土地的(如大兴善寺就占靖善坊一坊之地)。这些佛寺里除造像外大部分都有塔,有壁画。这些壁画和造像大多是当时著名的艺术家的作品。中国古代一部著名的美术史《历代名画记》里所提到的名画以及著名雕刻,绝大部分是在长安洛阳的佛寺里的。在此以前,例如在号称有高一千尺的木塔的洛阳,也因为它有大量的佛寺而使北魏的一位作家杨衒之给后代留下了《洛阳伽蓝记》这样一本书。又如著名的敦煌千佛洞就位置在戈壁大沙漠的边缘上。敦煌的位置可以和19世纪以后的上海相比拟,戈壁沙漠像太平洋一样,隔开了也联系了东西的交通。敦煌是走上沙漠以前的最后一个城市,也是由西域到中国来的人越过了沙漠以后的第一个城市。就是因为这样,经济政治的战略位置,其中包括文化交通孔道上的战略位置,才使得中国第一个佛教石窟寺在敦煌凿造起来。这一切说明尽管宗教建筑从某一个意义上来说,是一种纯粹的精神建筑,但是它的发展是脱离不了当时当地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所造成的条件的。

在两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的佛教建筑,经过一代代经验的积累,不断地发展,不断地丰富起来,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珍贵的遗产。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代,由于不同的社会的需要,不同的技术科学上的进步,佛教建筑也同其他建筑一样,产生了许多不同的结构布 局和不同的形式、风格。

同时中国的佛教文化影响了中国几千年,而禅文化作为佛教特有的一种文化对我国有着深远的影响。

“禅”何为禅?百度百科是这样解释的:人生中的烦恼都是自己找的,当心灵变得博大,空灵无物,犹如倒空了烦恼的杯子,便能恬淡安静。人的心灵,若能如莲花与日月,超然平淡,无分别心、取舍心、爱憎心、得失心,便能获得快乐与祥和。水往低处流,云在天上飘,一切都自然和谐地发生,这就是平常心。拥有一颗平常心,人生如行云流水,回归本真,这便是参透人生,便是禅。宁静的心,质朴无瑕,回归本真,这便是参透人生,便是禅。

禅学,是佛教的一种思想,其大意是放弃用已有的知识、逻辑来解决问题。认为真正最为容易且最为有效的方法,是直接用源于自我内心的感悟来解决问题,寻回并证入自性。其理论认为这种方法不受任何知识、任何逻辑、任何常理所束缚,是真正源自于自我(你自己)的,所以也是最适合解决自我(你自己)的问题的。也就是说可以把禅理解为是一种最为简单也是最为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当下这念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看清楚自己的每一个念头中所包含的贪、瞋、痴,当下就把它照破,所以,对外境不起攀缘染著,自内照而不昏沉无记是也。

我认为中国古代的佛教建筑最能体会到禅的意境,它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无不散发着迷人的气息。

曾经在很多日本建筑中都能看的禅韵的身影。而日本的古建筑又大多在中国唐朝时期传入日本,不免感叹日本已经把中国的一些文化继承同时和日本本土文化融合成为一套自己的体系。而中国现在确依然徘徊缅怀在古时的辉煌或者疯狂迷恋现代建造潮流当中。一个事实我们不得不承认日本设计师的设计做的比我们国内的设计师做的好,而在日本的景观或其他设计中我们都能看到禅文化。鉴于本人才疏学浅所以我个人认为日本设计师在景观设计中所应用到的枯水景观是最能体现其禅境。而我又认为所谓枯水景观其实很大部分跟我们的国画中的山水极其相似,所以我们当代设计师所丢失的并不是所谓的前卫所谓的创意与灵感,更多的是在社会主义的教育体制下丢失了我们老祖宗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以上的例子只是单单说明为什么日本能够创造那么多令人钦佩的建筑(这里不仅仅指佛教建筑)。而现代中国建筑却始终缺失了那么一种韵味。为什么古代中国能够留下如此之多的建筑瑰宝,而现在却只能看到建筑的复制于黏贴呢?我们得先想一想我们看那些个有禅境的设计的时候我们是什么感觉,或者我们想到禅的时候我们有什么感觉。淡泊,宁静,致远、、、、还有一个最最关键的“干净”,此“干净”非彼“干净”我说的是心灵上的干净,是佛教讲究五蕴皆空达到无我之境。那么我们想要做出禅境也得自身达到这样一个境界。仔细想设身处地的想僧人他的境地,没有金榜题名之喜没有洞房花烛之乐他们所寻求的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境界。所以我们在做建筑的时候应该换位思考。做禅境我们应该做一个僧人,做商业空间我们不仅把自己想成甲方更多的是我们要把自己比作消费者。

传统佛教建筑对现代建筑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而其留给后人的思考更应该去探究。我认为传统佛教建筑留下的传承不是其建筑形式而是对一切生命的思考与换位。所谓的意境无论是何种意境都来源于此。每一个物体都是有生命的,石头,植物都都有其灵魂。在设计时我们应和它们进行心灵的对话。你把它们组合摆在一个适合的位置让它的灵魂得到最美的展现。你设计的每一个建筑都是有生命的,当你在草图纸上勾勒时它便如胚胎里的幼儿,你不需要刻意的提取古代建筑的某一元素强置在它的身上,因为当你落笔时便赋予了它性格,它便会自己塑造自己,这里的自己塑造指建筑师此时已经不能按照自己的思想去决定这个有生命的建筑的未来。不能一味的用建筑师的眼光去看待建筑。

第三篇:佛教与科学

佛教与科学

杨振宁

因为对科学感兴趣,我高考时报考了物理系。在大学读书时及毕业后就对佛学兴趣日浓。今天我想从科学的角度谈谈我的佛教观。

佛教是科学的、理性的,是符合科学精神的。科学是理论和实践的总和。科学理论和科学实践相影响、相促进。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获得了新发现。而这些新发现又不能用原有的科学理论来解释时,人们就提出各式各样的假说。

一种假说被大家广泛接受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它的理论体系必须是自洽的,即它必须自圆其说,不自相矛盾的。

第二,它必须对已有的发现能够准确地描述,即这种假说能自圆其说,并且是符合现有的科学实践的。

第三,根据这种假说能够得出一些推论和预言,而这些预言能够被将来的实验和观测所验证。当越来越多的推论和预言得到验证时,这一科学假说就得到科学家的广泛接受,而这一科学假说也就被称为科学理论了。

如果这一理论描述、解释和指导的对象广泛而重要,这一理论就被称为伟大的科学理论,如牛顿力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牛顿力学适用于所有宏观物体(非微观粒子尺度)在非接近光速运动时所遵循的规律,相对论能描述所有宏观物体在相对光速而言的低速,以及接近于光速的高速运动时的规律。

这二种理论被提出的时候,它们能解释人们用旧理论解决不了的问题,并且根据它们所作的推论和预言都被以后的大量观测所证实。相对论是牛顿力学的推广,牛顿力学是相对论在低速时的特例。

因为这二种理论的适应面非常广大,因而牛顿和爱因斯坦被公认为是最伟大 的科学家。他们的理论是最伟大的科学理论。卫星上天、潜艇入海、运动比赛、天文观察等都受这种理论所描述的规律的制约。

同样,佛教也完全具备科学理论的三大特性。首先,佛学理论是自洽的、圆融的。四圣谛概括了人生多苦的现象,指出人生多苦的原因,指明了涅槃入灭的方向,指出了修习正道的道路,佛教的发展形成了众多宗派,各宗各派有各自独特的理论依据和修习方法,其基本的理论和目的是一致的。

其次佛陀成道后提示了宇宙和人生的根本道理,解释了社会和人生的种种现象,更重要的是听从佛陀开示修习的许多人都体验到了佛学所指出的种种境界,因而佛教在当时就得到许多人的拥护,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我要强调的是佛教的实证性。听从佛陀的指示,依法修行的人都能或多或少地证实佛陀所言之不虚。佛学不是纯粹理论性的哲学,而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实证科学,虽然它包含了伟大的哲理。依佛学修行实践就是学佛。

第三,佛学描述的一些自然现象对达到相应修行功力的人而言是一种实践观测,而对于普通人众来说则只能姑且信之,但对今人的自然科学的观测结果而言,就是伟人的科学预言。佛陀在千百年前就说过:一钵清水中有微虫八万四千,以及有关宇宙结构的三千大千世界等,这些都为现代科学中的微生物学和天文学所证实。

现在有些人会对佛教不够了解的情况下指责佛教是迷信、是不科学的。其实这些人中相当一部分对科学也是了解不够的,是对科学采取迷信态度的,是缺乏真正的科学精神的。佛教的六道轮回的因果报应说往往被人攻击为迷信。这种人的论据之一就是有人做恶事也没得恶报。有人做好事也没得好报。其实这是对六道轮回业力成熟才得果报了解不够。论据之二便是因果轮回怎么没人看得见。

事实上从佛教产生后的两千多年来,历史记载了许多看得见因果轮回、只有种种神通的修道人。看不见的东西并不就是不存在的。我们的眼睛不能感觉到红外线、紫外线;我们的耳朵听不到超声波、次声波;我们看不见微生物,更看不见原子等微观粒子,我们也看不见听不到我们周围如今到处充斥着的大量电磁信号,如无线电波、电视信号、手机信号。

我们能看见阳光却不能马上知道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但是我们把上述东西作为科学常识而深信不疑,因为当今流行自然科学。科学的实证精神在于科学不会因为你相信就让你轻易地检测到,也不因为你没有去观测而不存在,而成为迷信。

如果一个人想深入了解我们感觉器官不能感觉到的科学规律和科学现象就必须认真地跟科学领域中的善知识虚心学习。随着从小学读到博土毕业,你就能逐渐学到更多的科学理论,做更多的科学实验和观察,借助于科学仪器感知更多的科学现象。

如果一个人不学习科学而仅仅因他不懂许多科学现象和规律却去指责科学现象和规律为迷信,这是非常可笑的。同样佛教所揭示的真理并不会因为你没有跟善知识学习、没有修行,就指责成为迷信。佛学也不会因为你仅相信而不努力用功就让你轻易把握。

佛教是智信而非迷信,是智慧者的信仰。印度和中国世世代代的历史人物证明了这一点。科学是人类智慧的运用,而佛学正是令人断除妄念显现众生本具智慧的,所以科学与佛学丝毫不矛盾的。

佛教的科学性——正确认识佛教从这里开始!

佛经中很多论述,与现代科学惊人的吻合。大到宇宙的形成、太阳系及银河系的构造,小到寄生虫、微生物的观察;甚至相对论、量子力学等尖端科学等,3

无一不证明佛教的真实性。下面略举数例:

三千大千世界与宇宙

佛陀在《起世经》中对我们这个宇宙的状况作出过准确的描述,原文是古文,大家有兴趣可以找来看看。

佛陀以一千个太阳,一千个月亮组成的世界为一个„小千世界‟,而以一千个小千世界形成一个„中千世界‟,再以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个„大千世界‟。一个„大千世界‟就是一佛化土。李庆宏居士在《佛教起信与入门》一书中分析认为:小千世界对应的三维空间即为银河系。佛陀把一千世界合在一起讲,并且说明了此小千世界„犹如周罗(盘起的头发)‟,即不仅圆,还带螺旋状,正是银河系的形状。而且指出银河系有上千个有人的星球。佛并未把无数没生命的星球放进去,因为人是正报,物是依报。

三千大千世界对应的三维空间即我们当前观察到的整个宇宙星空。

如果把三千大千世界理解为三千个大千世界,算下来就是30亿个星系(目前天文学家已观察到约10亿个星系),这个三千大千世界是同时成住坏空的,这就符合当前的宇宙大爆炸理论。

这种三千大千世界有无数个,也就是说目前人类观测到的宇宙还没有超出一个三千大千世界。

《起世经》还提到我们这个小千世界中(即银河系)有阎浮提、瞿陀尼、弗婆提和郁单越这四个大洲,地球属阎浮提洲之一。其它三个大洲应指银河系其它类型的外星人。佛陀对他们作过详细描述,包括脸型,寿命,生活状态等。四大洲外还有„八万小洲‟,应是其他类型还没进化出高级生命的星球。

《瑜伽师地论》卷二记载:„又此世间,二十中劫坏,二十中劫坏已空,二 4

十中劫成,二十中劫成已住。‟根据部分佛教典籍的论述,一小劫为1,680,000年。每20小劫为一中劫,即33,600,000年。80中劫为一大劫,即268.8亿年。这就是一次宇宙大爆炸的寿命。我们目前测定的宇宙年龄是137亿年,也就是说我们这个宇宙现在是中年。

我们大致算一下,其中„成‟和„成已住‟的年限是67.2亿年,生命仅在„成‟和„成已住‟的阶段出现,太阳系已形成46亿年,约形成十几亿年后开始产生最简单的生命;太阳系还有47亿年的寿命,后面若干亿年地球上已不适合生存,算下来刚好。

论地球的形状

《楞严经》载,佛的弟子阿那律陀双目失明,后成罗汉。在开天眼后看见阎浮提(地球)就象掌中的庵摩罗果(印度一种椭圆形的水果)。若不是实证,2500年前怎么知道地球是圆的?

《俱舍论》描述到地轮依水轮、水轮依风轮、风轮依空轮。这表示地球是圆形的,地球表面大部分是水,水外围是大气层,大气层外围是太空。

准确指出月亮阴晴圆缺的原因

佛在《起世经》中准确指出月亮阴晴圆缺的原因(于黑月分第十五日,最近日宫,由彼日光所覆翳故,一切不现。),现在的西藏人则还可以根据佛教的《时轮金刚续》准确测算日食月食。

论微生物

释迦牟尼佛曾指著桌上的一杯水说,这杯水中有八万四千个众生存在(佛观一碗水,四万八千虫)。这八万四千是虚数,表示非常多的数目。即不用显微镜就看见了水中的无数微生物。佛当年规定弟子喝水都要先过滤,尽可能避免伤害 5

大一点的微生物(太小的就没办法了)。

论寄生虫

释迦牟尼佛说人身是个虫窠,人体内的虫约八十种。还指出确定位置和活动状态。今日由于科学发达,发现人体内的寄生虫,如蛔虫、蛲虫、便虫、钩虫、丝虫、绦虫、肺蛭虫、肝蛭虫等有数十种之多。(详见〈治禅病秘要〉及〈正法念处经〉。)可能在人要问了,2500多年前,没有任何现代科学,怎么对大到宇宙,小到微生物,了解得如此清楚?

实际上一切都在识心中,人可以通过深度的精神修行,在大觉悟后,认识到宇宙的一切。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即使从现在开始经过50亿年的科学研究,人们对宇宙本质的了解还是及不上佛陀。这是由识心本身的属性所决定的。佛是亲证,而许多现代科学,只能靠推测。如万物都是从空无中产生,以及所有物质依观测而存在,是现代量子力学铁定的结论。科学家无法从感性上理解,但也不能不接受这种结论。而佛早就指出万法心生,诸法无我。

《楞严经》指出:“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又如近年兴起的宇宙全息理论,在《楞严经》上也可找到印证:“于一毛端含受十方国土”。这种例子举不胜举。二千多年前的佛学理论,近百年来才被现代科学一一验证。

现代科学家黄念祖说:“近百年中由于相对论、量子论、亚原子物理学、太空中的宇宙研究等等,所取得的成果,给佛教哲理增添了许多实际论证和实例”。无论如何,我们至少可以看到:佛教与科学是彻底相容的。

第四篇:科学读书报告

《科学方法论》课程报告 220120238 一. 课程开设背景

二. “科学方法论”的研究意义 科技提高生产力,而生产力改变生产关系,从而促进社会变革,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得以丰富和改善。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科学技术居功至伟,它使人类从野蛮变得文明,增强了人们适应和驾驭自然的能力,它使人们的生活变得便利,人与人之间距离变短,时至今日,科技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每一个环节,已经不能想像如果没有科技的支持,人们的生活将会变成什么样子。电器、互联网络、汽车、医疗、能源、农业种植等,科技作为一种改善人们生活的工具和手段,已经如此紧密得与这个世界进行关联,人们必须重视科学技术的巨大能量。

这个世界的发展需要科技的推动,而科技的进步需要科学的方法做支持,重视科技必须重视对科学研究方法的归纳总结。每一个领域每一个行业都有其规律和章法,无论我们是从事行政管理,或是程序编写,还是三维动画制作,也可能从事财务管理,新闻记者等,我们都有其方法做指导。像其他任何职业一样,作为潜心学问的学者,要想做出有价值的研究,掌握合适的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研究的思维和方法,养成独立思考和研究的习惯是极其重要的。可以说,科技有多么重要,科学的方法就有多么重要。一切理论的探索,归根结底是方法的探索。在科学创造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科学方法的创新,尤其是在划时代的科学理论诞生时,集伟大的科学家和伟大的哲学家于一身的哲人科学家,在科学方法的形成和进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独特作用。近代科学的奠基人伽利略和牛顿,是近代科学方法的奠基者。他们在构筑经

典力学的巍峨大厦时,成功地使数学与实验、假设与验证、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诸方法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是十九世纪伟大的科学成就之一,其中蕴涵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广泛地渗透到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成为人们观察和处理问题的独到的维度或视角。

世界观是在谈世界是什么,是指人们对世界的总体看法和观点,而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方法论主要在谈“怎么办”的问题,科学方法论则是方法论的一种,它是科技哲学的范畴,它帮助我们理解什么是科学观,科学法则,科学方法论主要在讨论人们用什么方式、方法观察科学现象和解决科学领域的问题,它是对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学科研究方法的归纳总结,科学方法论如同哲学是对所有学科知识的概括总结,又指导各学科知识的运用,科学方法论是指导各类科学运用不同的具体方法完成科学实践的重要学科。

三. “科学方法论”的几个重要问题 1.科学是什么?

吴冲龙教授在“科学方法论问题”讲座中详细讲解科学的概念与分类,引导同学深入认识什么是科学。他通过列举中国历史上一些重大发现,如四大发明,讨论中国历史上是否有科学。吴教授在讲座中指出,科学的核心是关于世界处于什么状态,以及世界如何运作的系统理论知识。科学是相对于技艺(techne)的认知(episteme)行为和结果,它具有思辨性,并总是猜想新实体、新过程和新机制的存在,直至对可能存在的新世界的探索。从这个意义上讲,尽管我们的祖先对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和印刷术等技术的运用已经非常娴熟,但古代中国人并不知道其原理,也没有尝试找出其中的原理规律,并形成系统的理论。所以无论是著名的四大发明,还是郭守敬的天文观测仪器,张衡的地动仪,都只能称为技术,在本质上都是“手段、技巧,是主观思维和操作能力相互结合所形成的技术系统”,而非系统的、规范的、认识事物本质的理论体系。因此,今天的多数 中外学者都认为,在中国古代领先于西方只是在技术应用的领域,而科学研究则远落后于西方,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古代不存在“科学”。科学按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以及总结和贯穿于三个领域的哲学和数学;按与实践的不同联系可分为理论科学、技术科学、应用科学等。按人类对自然规律利用的直接程度,科学可分为自然科学和实验科学两类。按是否适合用于人类目标来看,科学又可分为广义科学、窄义科学两类。自然科学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等实用科学;社会科学所涵盖的学科包括: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人类学、民俗学、新闻学、传播学等。社会科学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的各学科总体或其中任一学科。如社会学研究人类社会(主要是当代),政治学研究政治、政策和有关的活动,经济学研究资源分配等。科学方法论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总结归纳。2.如何选择科学的问题? 在历经一个月的讲座中,几乎所有的老师,无论是从事自然科学研究,或是从事社会科学,无论是从事能源研究、还是生物学、或者是地质灾害的研究,老师们都谈到如何选择研究方向和领域的问题,已经八十高龄的赵鹏大院士在讲座中引用爱因斯坦的观点“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强调选择研究方向和科学问题的重要性。发现问题是起点,如何发现,作为一个研究者,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对于有些科学问题,很多都是假问题,没有研究意义;比如《论哲学家对自然科学家的引导》这一问题,实际上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都是平行工作的,它们不存在谁引导谁的关系,这就是一个假问题;还有许多研究心理学的学者,研究六岁儿童的运算能力等,都是过于肤浅或者没有意义的研究问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吴德华研究员在一次学术会议提出这样的观点,在选择研究问题时,第一个方面是要找到科学问题,科学问题可以通过多阅读文献寻找。如某学者测定一个物种的代谢特征的季节变化,发现了一些规律,如(啮齿动物)冬季产热能力增加,夏季产热能力降低等,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那么科学问题就有:为什么会有季节变化?哪些环境因素影响动物的代谢能力?哪些

生理因素影响动物的代谢能力?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动物的代谢能力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什么(有还是没有?)?哪个因素的影响最大?如果你认为食物的因素重要,那么是食物中的哪种营养成分导致的?脂肪含量、碳水化合物含量还是蛋白质含量?发现食物有影响,那么很容易就会产生类似:光照周期是否有影响?如何影响?环境温度是否有影响?有哪些影响?„ „那么到底做哪个?选择其中哪个问题作为研究问题? 发现科学问题后,要确定科学问题的重要性和意义。这里边要问几个问题:这个科学问题重要吗?有意义吗?怎么个重要法?有什么重要意义?在科学(学科领域)上有什么贡献?对人们认识自然规律上有哪些启示?有应用价值(前景)吗?如果有,有哪些? 作为教师和科学工作者,我们经常被家人和朋友问到一个问题:“你是做什么研究的?你的研究有什么用?”如果你能拍着胸脯,满怀信心回答这个问题,并且让听的人有无限的兴趣,参与到该问题的讨论,大概这就是对人们有价值的和有兴趣的问题。如果回答了对方的问题后,对方只是抬了一下头,然后又低下头读自己手里的书(报纸),说明你的研究问题还需要重新加以思考。对于自然科学,如地球科学领域,地质灾害的问题、新能源、环境污染和治理等问题都是大家关心和感兴趣的问题;对于社会科学,如人们的健康、长寿、食品安全、旅游文化、教育、房产经济等问题都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课题。综合来说,在选择科学问题时,阅读和思考是发现科学问题的途径,自己的兴趣、人们的关注和需求是衡量问题价值和意义的基本标准。在《科学方法论》的讲座老师中,殷坤龙教授选择滑坡灾害的预测研究、以及对水库库岸滑坡与涌浪灾害的研究,唐辉明教授的《水库滑坡演化进程多维诊断与稳定性研究》等这些研究课题的选择,对我们如何选择研究课题具有极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3.如何展开和深入科学问题研究?

确定要研究的科学问题后,接下来就是如何开展对该问题的研究,即研究方法的问题。综合来讲,按照概念内涵的深度和广度,科学研究的方法可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各门学科的具体研究方法,例如:地质学中通过古生物化石确定地层相对年代的方法。第二层次是各门学科研究的一般方法,如观察实验法、科学抽象法、逻辑方法、数学推导、资源预测和评估方法等。第三层次是篇二:科学究竟是什么的读书报告

《科学究竟是什么》读书报告

《科学究竟是什么》是作者查尔莫斯介绍的关于科学哲学的一本书,因此,作者研究的不是科学的具体内容,而是从哲学的视角将“科学”直接作为一个对象来进行研究。作者在书中介绍了 20世纪最有影响的科学哲学大家,如波普尔、库恩、拉卡托斯和费耶阿本德等人的主要学术思想,还介绍了20世纪最后20年科学哲学的最新发展。

对于科学的发展我们知道,近代科学产生最先是哥白尼(copernicus, 1473-1543),提出日心说。然后从伽利略(galileo, 1564-1642)再到牛顿(newton, 1642-1727),建立牛顿力学,这样近代科学开始形成。后来有培根的经验论,归纳法;笛卡儿的理性论,演绎法;.伏尔泰的普及牛顿力学,启蒙运动;康德的哲学反思;孔德,马赫的实证主义,经验论,启发狭义相对论、量子力学的创建。再后来出现了波普尔的证伪主义,证伪原则和拉卡托斯的精致的证伪主义,总得来说,在科学哲学的发展历史上,先后出现过大致七种主要观点或派别,它们分别是归纳主义、证伪主义、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历史主义、实用主义、唯物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查尔莫斯按照历史发展脉络对这些观点一一作了简要介绍并对每种观点的缺陷给予了评论。

全书除序和导言外共有12个章节,前三章介绍“归纳主义”及归纳问题;四至六章介绍了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的科学观并对其局限性和错误性一一做出批判;第7章和第8章的主要集中于介绍托尔卡斯和库恩对科学的理解,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推崇科学应该有作为结构的理论;第9章作者提出了三种对科学知识性质问题的研究方法,说明客观的研究方法才是正确的,并指出库恩理论的不一致性,指出科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最后3章(包括激进工具主义或多元实在论,作者在指导人们一步步认识真正的科学是什么时,依旧采用批判性的手法,对比了不同的主义对科学的认识观,并竭力阐述区分一些概念上的混淆,在第12章中,作者提到了认识论的无政府状态持有者。

书的内容: 第二章

观察是实践的干预 1.观察:被动和私人的,还是公共和主动的?

许多哲学家对观察的理解通常将观察看作一种被动的、私人的活动。认为当观看时,我们只是睁开眼睛,指挥眼睛让信息流入,记录看到的东西,因此观察是被动的。正是观察者心内或脑内知觉自身直接确证这个事实,例如在我前面有一个红的西红柿。如果这样来理解观察,那么确定可观察事实就是一件完全私人的活动。这是由个人完成的,在感知行动中密切注意提供给他或她的东西。由于两个观察者并不获得对方的知觉,他们就不可能参与由他们的知觉确立的事实是否有效的对话。

被动和私人的知觉观或观察观是完全不适宜的,并没有对日常生活的知觉,更不要说科学提供精确的论述。日常的观察远不是被动的。为了确定知觉的正确性需要做一系列的事情,许多是自动地,也许无意识地。在看这个行动中我们对物体进行扫描,移动我们的脑袋来检验所观察的情景中有什么预期的变化等等。如果我们不能肯定通过窗子观看到的情景是窗外发生的事情还是在窗子上的反映,我们可以移动我们的脑袋来检查在看到情景的方向上有什么效应。一般认为,如果由于某种理由根据我们的知觉我们对实际发生的情况表示怀疑,我们能够采取种种行动来解决这个问题。在上面的例子中,如果我们有理由怀疑西红柿的映像是聪明地设计的视觉映像,而不是真正的西红柿,我们可以仔细看它,触摸它,必要时我们可以尝尝它或将它切开。

这些少量的有点初步的评论仅仅触及充满细节的故事的表面,心理学家能够告诉我们在感知行动中个人所做的许多事情。对我们的工作更为重要的是,考虑一下这一点对观察在科学中所起作用的意义。说明我的论点的一个例子是显微镜在科学中的早期使用。当罗伯特·虎克和亨利·鲍威尔斯等科学家使用显微镜来观看苍蝇、蚂蚁等小昆虫时,他们经常对观察事实发生分歧,至少虎克起初将分歧的原因归诸于照明不同。他指出,苍蝇的眼睛在一种光下看起来像覆盖孔的格子(顺便说一句,这使鲍威尔斯相信实际情况就是如此),在另一 种光下像覆盖圆锥体的表面,在第三种光下像覆盖金字塔的表面。虎克为了澄清这个问题进行了实践干预。他努力使标本的照明均一来消除由于耀眼和复杂反射而引起的虚假信息。他做到这一点是靠了使用通过盐水溶液散射的烛光照明。他也从各种方向来照明他的标本,以确定在这些变化之下哪些特点保持不变。有些昆虫需要用白兰地浸泡,使之不能运动,又没有损伤。

虎克的书《显微学》(micrographia,1665)含有许多来自虎克这些行动和观察的详细描述和观察。这些成果过去是公共的,现在仍然是公共的。别人可以检查、批评和补充这些成果。如果苍蝇的眼睛在某种照明下像覆盖小孔的东西,那么密切注意他或她的知觉的观察者不可能有用地评价这种事态。虎克表明了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检查这种外观的真实性能够做些什么,而他建议的程序任何愿意做而受过训练的人都可以进行。关于苍蝇眼睛结构的可观察事实最终是一个主动而公共的过程的结果。能够采取行动来探索作为观察事实提出来的那些主张是否适宜这一点具有这样的推断:知觉的主观方面不一定是一个科学不可解决的问题。前一章讨论了同样情景的知觉可以种种方式随不同观察者的背景、文化和期望而有不同。由于这一无可怀疑的事实产生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通过采取合适的行动而得到解决。个人的知觉判断因一系列理由而不可靠,这对任何人不应该是新闻。在科学中的挑战是如何安排客观境况使依赖这种判断的情况减少到最低限度,如果不能消除的话。有一两个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月球幻觉是一种常见现象。当月球在高空,它显得比在地平线低处小得多。这是一种幻觉。月球没有改变它的大小,它离地球的距离在它位置改变的几小时内也没有变化。然而,我们并非必须相信关于月球大小的主观判断。例如我们可以爬上一根装有十字金属丝的观测管道,使我们可在标尺上读到它的定向。在观测地点与月球形成的对向角可由十字金属丝与月球每一边的联接来确定,并注意标尺上相应读数的差异。当月球在高空时这样做后,再在它接近地平线时重复。在这两种情况下标尺读数没有显著差异这一事实,反映月球大小仍然没有变化。2.伽利略和木星卫星 有一个历史例子说明本节与上节讨论的相关性。1609年晚期,伽利略建造了一架强大的望远镜,用它来观测天体。在以后的三个月他所作出的许多新颖观察是有争议的,与有关哥白尼理论正确性的天文学争论密切相关,而伽利略已成为哥白尼理论热心的斗士。例如,伽利略声称他观测到有四个月球围绕木星旋转,但他难以说服别人相信他观察的正确性。这是一个时机问题。哥白尼理论涉及有争议的主张,例如地球是动的,每天围绕它的轴旋转,每年围绕太阳运行。哥白尼在上一世纪前半世纪向之挑战的公认观点是,地球是静止的,太阳和行星围绕地球运动。反对地球运动的一个论据,远不是微不足道的论据是,如果地球像哥白尼主张的那样围绕太阳运动,月球就会拉在后面。一旦人们承认木星有四个月球,这个论据就消除了。因为即使反对哥白尼的人也同意木星是运动的。结果,木星带着它的月球运动,展现了哥白尼的反对者认为地球不可能有的现象。

伽利略用望远镜对木星月球的观察是否正确在那时是个时机问题。尽管有起初的反对以及他的许多同时代人似乎不可能用望远镜辨识木星月球,伽利略终于在两年内说服了他的对手。让我们看看他如何能够做到这一点-他如何能够使他对木星月球的观察客观化。伽利略用一个环将一个有同等间距的水平线和垂直线标志的标尺安装在他的望远镜上,这样使标尺能够面对观察者,并能沿着望远镜上下滑动。用望远镜观测的人可以用一只眼睛用望远镜看,另一只眼睛看标尺。为了便于看标尺,用小灯照亮标尺。将望远镜瞄准木星时,将标尺沿望远镜滑动,直到用一只眼睛通过望远镜看到的木星映像出现在用另一只眼睛看到的标尺中央方块为止。这样做了以后,通过望远镜看到的一个月球的位置可在标尺上读到,读数与它与木星的距离相对应,为木星直径的倍数。木星的直径是一个方便的单位,由于使用这个单位作为标准,就自动承认这样的事实:从地球上看到的木星外观直径随它接近地球或远离地球而有变化。

伽利略利用这些就能够记录伴随木星的四颗小星星的每天运动。他能够表明数据与小星星的确是以恒速围绕木星运行的月球这一假定相一致。这个假定不仅得到定量测定的证实,而且也得到定性观察的证实,当这些卫星通过木星的背面或前面或进入它的阴影,它们就从视野消失。

伽利处在一个强有力的地位来论证他对木星月球观察的真实性,尽管肉眼不能见到它 们。他能够并确实反对这样一种意见,说这些月球是望远镜产生的幻觉,指出这种意见难以说明为什么这些月球出现在木星附近,而不是在别的什么地方。伽利略也能诉诸他的测量的一致性和可靠性,及其与这些月球定期围绕木星运行的假定相容。伽利略的定量数据得到独立观察者的证实,包括罗马学院和罗马教皇法庭的观察者的观测,他们是哥白尼理论的反对者。更有甚者,伽利略能够预测这些月球的进一步位置以及月相和月蚀的发生,这些也被他自己及独立观察者确认,这些由斯蒂尔曼·德赖克(stillman drake, 1978, pp.175-176, 236-237)记录在案。

望远镜观测的真实性很快被伽利略同时代人接受,他们是有能力的观察者,甚至也被起初反对他的人接受。确实,有些观察者始终不能辨认这些月球,但我认为这并不比詹姆斯·塞尔伯(james thurber,1933, pp.101-103)不能通过显微镜辨认植物细胞结构更为重要。伽利略论证他对木星月球望远镜观察的真实性的力量在于他的主张能够经得住一系列实践的、客观的检验。虽然他的论证也许并非绝对定论性的,但比对其他主张(例如说他的观测是望远镜产生的幻觉或人为产物)能够做的任何论证都无比地强有力。3. 观察事实是客观的,但也是可错的试图从我们已经提出的批评中挽救关于可观察事实的强主张可遵循下列路线进行。如果观察陈述能够直接接受感觉检验,并经受住这些检验,它就构成值得形成科学基础一部分的事实。这里的直接是要把握这样的观念:观察陈述的正确性应该接受种种常规客观程序的检验,而无需观察者方面精巧的主观判断。对检验的强调使观察陈述的辩护具有主动、公共的性质。在这个方面,也许我们可以把握由观察可靠地确立事实的观念。毕竟,只有沉湎于某种嗜好的哲学家才会愿意花费时间去怀疑,像米表读数那样的事情能够在很小误差范围内靠仔细利用视觉来可靠确定。

在前一段提出的可观察事实概念需要付出一些小的代价。这个代价是,可观察事实在某种程度上是可错的,可接受修改。如果一个陈述够得上成为可观察事实,因为它通过迄今为止能够向它提出的所有检验,这并不意味着它一定能经受住因知识和技术的进展而成为可能的新型检验。我们已经遇到两个重要的观察陈述的例子,它们根据充分的理由被接受为事实,但是鉴于新的进展最终被摈弃:地球是静止的和火星和金星的外观大小在每年运行篇三:科学管理原理读书报告 《科学管理原理》读书报告

一、阅读书目:

书名:《科学管理原理》

作者:[美] 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

出版发行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3

二、出版背景:

《科学管理原理》一书出版于1911年,这一时期美国工业化已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然而,在生产规模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同时,缺乏有效管理大工业企业的方法的问题不断暴露出来,雇佣者与雇员之间的矛盾激化,“磨洋工”现象普遍发生,生产率增长缓慢,生产效率低下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绊脚石。在经过多年的实践之后,泰勒总结出了科学管理的原理。

三、泰勒科学管理思想精要:

泰勒认为,雇佣者和雇员的利益是联在一起的,管理的主要目标,应该是使雇佣者实现最大的富裕,同时也使每个雇员实现最大的富裕。泰勒对“磨洋工”现象的分析简单地概括为以下三点:

第一,工人中流传着一种谬论:如果每个人或每台机器产出的物质产品增加了,那么最终

会导致大量工人失业;

第二,当前的不完善的管理制度,使得每个工人为了保护自己的最大利益而必然要“磨洋

工”;

第三,各行各业几乎仍在普遍采用效率低下的经验工作法,从而导致工人浪费了其大部分

的劳作。

要消除“磨洋工”现象,就必须提高雇员的“积极性”(作者认为此处的“积极性”表示每个工人竭尽全力以其最辛勤的工作和全部的传统知识、技能、智慧以及其良好的意愿。),而泰勒发现,即使是当时通用的“积极性加激励”这种公认的最佳管理模式也难以实现,真正能赢得这种“积极性”的情况是非常罕见的。问题出在哪里呢?原来在这种模式下,全部问题都是由工人根据个人经验去完成,管理者对这些问题的进程缺乏监督能力和控制能力;另外,这种模式并没有触及管理的本质,即管理的科学化,制度上的缺陷使之成为必然。

泰勒在经过长期的实践后提出了比“积极性加激励”更有效的模式,即科学管理,并且归纳出四条原则:

第一,使管理形成一门科学,让科学知识代替旧有的经验知识,让科学方法代替经验

工作法;

第二,管理人员科学地选择工人并对其进行培训、教育; 第三,管理人员与工人之间保持亲密无间的合作,以保证所有工作都按照已制订的科

学原则来进行;

第四,管理人员和工人之间的工作几乎是均分的,管理人员与执行人员应承担各自的责任。

为了说明科学管理完全适用于从最初级的到最错综复杂的所有类别的工作,并证明

其能产生比积极性加激励管理更巨大的作用,作者从手头掌握的几千个例证中挑出了几个典型的例证,其中包括“生铁搬运实验”、“铲挖实验”、“砌砖实验”、“检验钢珠实验”、“金属切割实验”等技术要求和复杂程度不同的实验。

四、读书心得:

在当时的背景下,泰勒提出科学管理原理,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更大的财富。显然这样的目的在今天仍然是企业的最主要目的,因此,即使是在100多年后的今天,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中的很多思想仍具有重要价值。对于“磨洋工”的问题,我自己也有亲身经历,印象比较深的是,大一暑假,我在西湖旁边一家酒店做短期兼职,任务是清扫客房,报酬按小时数计。当时自己就是典型的“磨洋工”表现,因为是计时制,而且酒店也不会因为你工作勤恳而付给额外报酬,所以我总是会故意地拖延时间,除非有人来监督的时候,才会按正常能力工作,一旦有机会,就会让自己休息。另外一件事,给某饮料公司拆箱放广告标签,当时我们是一群人工作的,我起初很卖力,想早点做完自己应该做的那份,然后休息。可是突然旁边的人对我说,干嘛这么卖力,你做完了还是要帮其他人做,而且如果大家都很早做完,上面肯定会派我们完成其他任务,工资又不会增加??回想起这些经历,我深刻地体会到,100多年前存在的普遍现象,直到今天还能在大大小小的管理问题中瞥见它的影子。而此类问题的本质,用四个字来概括,便是“劳资对立”,资方要利润,劳方要劳动消耗补偿,任何一方的增加都会损害另外一方的利益。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二者的利益是不能统一的,正如泰勒所说的:管理的主要目标,应该是使雇佣者实现最大的富裕,同时也使每个雇员实现最大的富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应该利用科学管理的原理,将工作标准化,管理着承担制定任务的责任,采取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有效的工资制度,在最大化地提高效率的同时,还要保证雇员的利益,从而实现互利共赢的目标。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很多人一味地把目光放在引进先进设备、研发创新产品等提高硬实力上面,而忽视了内部高效管理的软实力。这不得不让我想起科学管理这一伟大思想出现的历史背景,我忽然发现,我们似乎在重复着100多年前的人家走过的歧途。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资源总是有限的,提高生产效率正是促使有限的资源得以最大化利用的保障。如果顾此而失彼,我能想到的一个词就是“粗制滥造”。我想这可能也是科学管理思想在今天仍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然科学管理思想在我国的应用也是相当广泛的,尤其是在制造业中,作为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我深知效率对一个企业的重要性。例如刺激性报酬的工资奖金制,制定定额,对超额完成任务的工人付额外的奖金刺激其生产积极性;又例如标准化原理,每个工人都负责产品生产的其中一部分,而非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将产品的生产过程分成若干个细小,标准,单一的动作,采用单一的工具,能减少工人们转换动作,工具所花的时间,对工人的素质要求也没那么高,他们只需掌握一种技能,一种工具就能投入生产。计划与执行职能分开。现代组织绝大部分都已经实现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组织内有专门负责管理而不负责生产的人。可以看出,科学管理原理在今天仍然闪耀着它的光芒。

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当时的科学管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不能从更高层次的需求上满足工人,没有合理的晋升机制,工人们都只关注自身的利益等。然而一种思想提出的开始,必然不是完美无瑕的,它需要后人不断地加以完善,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它将是开启一个新时代大门的钥匙。篇四:政治科学读书报告

读《中国政府概要》与对我国政府的认知思考 杨凤春的《中国政府概要》对中国政府的基本结构做出了清晰的界定,衡量和区分了中国政府结构中不同部分的功能和地位,重点研究和讨论了中国政府的核心构成部分,使人们能够在较高的层面上本质性认识和理解中国政府。并及时反映和评价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政府制度的最新变化。《中国政府概要》主要从横向描述我国的机构设置与政府的深层问题,从我国政府的性质、我国执政党和参政党出发,全面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务院、我国监督与审判机关、地方政府,国家主席等机构的知识,让我们全方位了解国家的机构及体制。杨凤春现任北京大学政府翻案理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电子政务研究中心主任。并著有《当代中国政府》、《中国大陆政府与政治》等,而在《中国政府概要》中,论述中国政府的诸多方面、层次的问题,如对国务院总理政治地位问题的研究等等都带有极大的启发性。

领导核心与精英理论的体现

在第二章的中国的执政党和参政党中,他提出强调革命家和领袖的作用,由于我国历史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强调在战争年代的职业革命家和领袖在党的组织、政治中的重要性是共产党的特色之一,符合中国特色的特点。这就提出了精英在政治中的作用,这里尤其是政治精英,毛泽东是政治精英的代表之一,具备富有经验、威信、人格魅力的素质,有了成为领导的素质,最终使中国人民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就充分体现了早期精英理论的基本内容,也是对精英影响社会发展的又一验证。同时,在精英理论体现中,掌握着重大决策权,他们的政治态度、言行,对政治发展方向和前景产生重要影响,决定,精英理论认为,社会的统治者是社会的少数,但他们在智力、性格、能力、财产等方面超过大多数被统治者,对社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和作用,是社会的精英。其中极少数的政治精英代表一定的利益集团着政治的性质。认为必须分析这些政治精英才能揭示政治的本质和规律。这些理论证明了邓小平关于的“领导核心与领导集体”的理论,我国一直都是坚持这个领导核心理论,服从中央最高层的领导与决策,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中,服从领袖与领导核心的决定,使我国走向了改革开放的新征程,开启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篇章。

国务院的政治地位与权力问题

在书中提出关于国务院的的政治地位确定问题,宪法只是规定了国务院是最高的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而没有其他相关的法律具体、明确地规定最高国家权力机关通过怎样具体方式和渠道来使国务院成为它的执行机关,提出了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与国务院之间的执行与决策未落实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与澄清,观点特别的鲜明。

国务院的职能与权力内容提出我国一个鲜明的特殊制度,即国务院总理实行总理负责制,并且总理由国家主席提名,这样,国务院是一个非选举程序产生的国家机构,类似于内阁制,但是其实质性并没有脱离选举制度与民主集中制度,国家主席是通过选举产生,则总理是间接选举产生,都赋予了国务院的特殊性与重要职能。总理与主席的直接关联,相对削弱了总理的政治地位,并有使总理具有更强的政治地位,同时并解释了在人民代表制度下经常发生的行政权大于立法权的根本原因,指出了我国当前的制度问题。国务院可以说是我国国家机构的神经中枢,机构更是分工细致与数量繁多,这些都保证这国家的正常运行,并且中国人民银行直接隶属于国务院,调节汇率与调控经济,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还有行政立法的相关规定与职能,保证政府高效地运行与维护人民的利益。经过这些知识的介绍使国务院的各项知识都不在神秘与困惑。

聚焦地方政府改革——行政体制改革

地方政府体制改革与行政体制改革是当前的热点问题,在将我国从职能型政府转型到服务性政府,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书中主要指出国家只是有原则性要求,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时,1 改变政府直接干预经济的现象,使政企分开,成为独立的经济组织。并改革行政审批制度与大力精简机构,消减公务开支等目的,这些措施都是针对我国当前的政府现状提出的,旨在促进“小政府、大社会”设置模式的形成,书中还举了深圳、海南等具体政府的改革措施,更加的具有说服力与借鉴意义。

就当前的行政体制改革,首先需要了解我国政府出现的一些问题与弊端,而在推动行政体制改革中,应该促进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型与升级,从职能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同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还要正确处理权力配置与机构设置的内在联系。行政机构是行政权力的具体承担者,所以在—级政府内部,究竟应当设置哪些机构、多少机构,应当赋予各类机构何种地位和权限,都主要由各个机构的权力来配置。在法律上明确行政权力,推动行政问责制,例如在出现重大事故需要人来承担行政失职的责任,更加强调政府的责任意识。行政体制改革是在适应我经济与社会发展推行的,要使政府为国家的发展而服务,不断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也是提高政府执政能力能力的重要内容。

新时期政府改革主题——政府信息公开相关制度的建立完善

在读完杨凤春的《中国政府概要》与他的几篇访谈,我们看到政府信息公开与公开述职有利于公民参与政府管理和科学决策。并且将增进公民对政府的信任。一个政府的民主化程度,要看其行政民主化的发展状况和公民直接参与行政的程度。真正的公共行政是以公众的知情权为前提,以参与为主导,以监督为保障。政府只有通过积极、主动的信息公开,才能有效提升民众对政府管理的认同程度,扩大民众的参与度,增加政府与民众行为取向的一致性,真正做到民主管理和科学决策。如果没有信息公开,公民的行政参与也仅是一句空话

政府信息公开是实行行政管理法制化的有力措施与保证,更是实现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为政清廉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重要保证,对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增强公民参政能力,参与行政监督体制内,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信息公开对我国行政监督制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官员转变官员的执政理念,执行群众路线都具有重要意义,这些是杨凤春在接受人民网论坛记者访谈提出来的,充分展现他对完善我国政府职能的独特见解,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监督政府引导舆论,使政府执政的透明化与科学化,最近,越来越多的人提出政府的政务公开与公务员的财产申报制度,都是在推动国家政府执政的公开、透明,做到真正的对人民负责,提升政府的形象。

我国政府机构还有许多的制度需要完善与健全,关于国家主席的职权中宣布权的规定,主席有公布法律的权利,没有否定法律的权利,但是,法律未经主席公布却不能生效,这些规定都不免存在缺陷,同时,国家主席是作为一个国家机构存在的,但是很长时间主席是一个人代表这一个机构,必然存在许多的弊端,都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的。读了《中国政府概要》之后,使自己对国家政府的研究产生了兴趣,在对以前困惑的行政区域的层级问题,现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且还会查阅一些关于政治研究的相关书籍,提高自己的理论认识水平,并且发现思考对学习的重要性。

学号:08070121 行政管理081 籍洪亮 2篇五:科学究竟是什么的读书报告

《科学究竟是什么》读书报告

《科学究竟是什么》是作者查尔莫斯介绍的关于科学哲学的一本书,因此,作者研究的不是科学的具体内容,而是从哲学的视角将“科学”直接作为一个对象来进行研究。作者在书中介绍了 20世纪最有影响的科学哲学大家,如波普尔、库恩、拉卡托斯和费耶阿本德等人的主要学术思想,还介绍了20世纪最后20年科学哲学的最新发展。

对于科学的发展我们知道,近代科学产生最先是哥白尼(copernicus, 1473-1543),提出日心说。然后从伽利略(galileo, 1564-1642)再到牛顿(newton, 1642-1727),建立牛顿力学,这样近代科学开始形成。后来有培根的经验论,归纳法;笛卡儿的理性论,演绎法;.伏尔泰的普及牛顿力学,启蒙运动;康德的哲学反思;孔德,马赫的实证主义,经验论,启发狭义相对论、量子力学的创建。再后来出现了波普尔的证伪主义,证伪原则和拉卡托斯的精致的证伪主义,总得来说,在科学哲学的发展历史上,先后出现过大致七种主要观点或派别,它们分别是归纳主义、证伪主义、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历史主义、实用主义、唯物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查尔莫斯按照历史发展脉络对这些观点一一作了简要介绍并对每种观点的缺陷给予了评论。

全书除序和导言外共有12个章节,前三章介绍“归纳主义”及归纳问题;四至六章介绍了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的科学观并对其局限性和错误性一一做出批判;第7章和第8章的主要集中于介绍托尔卡斯和库恩对科学的理解,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推崇科学应该有作为结构的理论;第9章作者提出了三种对科学知识性质问题的研究方法,说明客观的研究方法才是正确的,并指出库恩理论的不一致性,指出科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最后3章(包括激进工具主义或多元实在论,作者在指导人们一步步认识真正的科学是什么时,依旧采用批判性的手法,对比了不同的主义对科学的认识观,并竭力阐述区分一些概念上的混淆,在第12章中,作者提到了认识论的无政府状态持有者。在《科学究竟是什么》这本书中,作者举了很多有趣的,通俗易懂的例子,比如在说到可证伪性是理论的标准中,举了几个简单断言的例子.它们在所指的意义上是可证伪的。1星期三从来不下雨。2所有的物质受热都膨胀。

3在靠近地球表面的地方松手将重物(如一块砖)放开,如果不被阻挡,就垂直下落。4当光线从平面镜上反射时,它的人射角与反射角相等。断言(1)是可证伪的,因为观察到有一个星期三下雨就能被证伪。断言(2)是可证伪的。它能被大意是这样的观察陈述证伪:某一种物质x,在时间t,受热益膨胀。接近冰点的水就能证明(2)为伪。(l)和(2)都是可证伪的,并且是假的。断言(3)和(4)据我所知也许是真的,虽然如此,它们在所指的意义上是可证伪的。一块砖被松手放开时往上“掉”,在逻辑上是可能的。断言“砖”松手放开时往上“掉”,并无逻辑上的矛盾,虽然也许这类陈述从来没有被观察所支持过。断言(4)是可证伪的,因为光线射向镜面的人射角是斜角时可以设想,以垂直于镜面的方向反射出去。如果反射定律是正确的,这就永远不会发生,但是假如发生,也无逻辑上的矛盾。(3)和(4)都是可证伪的,即使它们也许是真的。

读完这本书后,由于作者的对于科学的观点是贯穿在他对现代观点的批判和选择性接受的基础上的,所以还未形成像现代观那样系统集中的形式。总结作者对科学性质的观点如下:1.应该把理论当作某种有结构的整体来描述;2.对科学知识性质问题的正确的研究方法是客观的研究法,“客观”与“真的”并没有必然的联系;3.科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实验方法并不是始终都存在的;科学的实践没有主体;4.科学实践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是相对自由的。

其实科学是什么,谁也说不清楚,虽然我们很多人都想知道,但很少人能知道它。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探索,才能理解和掌握现阶段的科学。我倾向于认为科学就是用实验的方式(包括理论)思考、理解未知

世界的过程,它是人类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是与权威、逻辑、直觉相对的一种方法,一旦我们知道了之后,就可以不必再问为什么了。了解科学,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类与其它生命共同在自然界生存的方式,从而使人与自然以及社会之间建立更和谐的关系。

现在我自己对于科学是什么的回答是“一个人通过客观的研究方法,在他/她所在的常规科学体系中进行解决难题的工作。如果在此过程中发现常规科学体系的不足,这个人通过一定理论依据和自己的判断甚至顶住巨大的反对之声,在科学实践中建立新的理论,更接近与真理的理论的过程。而他/她的理论是科学史中很小的一部分,且不一定会马上被证实是正确的,也不一定在时间跨度上符合更接近于真理的规则,但这个理论比上一个理论有进步之处。”最后不得不提的是认识论的无政府状态的观点,此观点持有人费耶阿本德认为科学如宗教一样是一种信仰、一种选择,他提倡把科学和国家分开以允许发展科学以外的东西。他认为不管科学实践者是享乐主义者还是别的,喜欢还是不喜欢它,科学可以有种种结果。他的观点是典型的激进观点,可以作为反面观点加深对科学的理解。通过这本书,我领悟到,一定要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既要继承最新的科学成果,亦要勇于批判不正确的观点。学会“否定”的思维方式很重要,做研究的时候我们倾向于在权威面前的认知倾向总是以“肯定”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和解决问题,或许经常提醒自己批判、否定,更有助于我们反思、重构理论、知识和现象。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对待任何一项实验,都要持一颗冷静理性的态度与批判的性思维。不能妄下正确或错误的判断。因为我们人类往往会陷入一个误区,重视实验结论,忽视实验条件,其实实验结论都是在控制了无关变量之后得出来的,若不加以辨识就照办乱套,这就给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第五篇:论自由读书报告

《论自由》读书报告

姓名:汤哲凡 学号:180312066 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约翰•斯图亚特•密尔所著的《论自由》翻阅一遍,说句实话,还真是有点云里雾里的感觉,半知半解,也许是由于该书是由外文翻译而来,有些语词不符合汉语的语言习惯,还有就是密尔所表述的观点、其所展现的论证也确有一定的抽象性吧。最后,终在查阅了些相关论文,才大体明白密尔所阐述的自由观体系。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当初本科阅读哲学书籍的情形,例如《西方认识论简史》、《西方哲学史》、《法哲学原理》等著作,真是颇费些脑力,最后亦是不解甚多。在此说点题外话,本人现在对哲学专业的看法有了极大的变化,当初班上的同学大多是被调剂至哲学专业学习的,也包括本人,普通大众的看法就是哲学专业毕业就业前景不好,是个极其冷门的专业,本人也是抱有这样的想法,于是乎,对哲学就没有了兴趣,在哲学院懵懵懂懂的走过四年。现在想想,当初真是年轻,要是本科期间多看点哲学专业的书籍、好好上课对自身真是大有裨益,如果能看懂哲学专业的书籍,法学的书籍自然也就容易看懂些,特别是法理,有着较高的抽象性。当初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学哲学的,是因为与普通大众持那种较低层次的想法,现在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学哲学的,是因为自己本科没有学好哲学,担心与同僚交流起来一问而三不知。好了,回到密尔的《论自由》一书,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重印《论自由》序言中强烈批判了密尔在该书中对有关自由的观点,批判其是为资产阶级服务,是以引诱无产阶级放弃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为目的——“密尔,作为资产阶级的代言人,只看见了资产阶级的自由,而抹杀了阶级内容,空洞地高唱个人自由、个性发展,实质上只是在鼓吹资产阶级随心所欲地发展经营、进行剥削、扩张政治势力的自由。”然后,坚定地支持马克思的自由观——“自由乃是一种认识并掌握客观规律,进而控制自然、控制社会生活、控制人类历史的实际能力。所以自由对于我们来说,正如民主一样,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它的目的是在于实现人类的无阶级、无剥削的幸福生活。”该序言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该序言写于1959年2月,我想难免是出于当时政治形势的需要。

密尔在《论自由》中主要阐述了两条基本原则,也就是其在第五章《本书教义的应用》中提到的两条格言:第一,个人的行为只要不涉及他人的利益,个人就有完全的行动自由,不必向社会负责;他人对于这个人的行为不得干涉,至多可以进行忠告、规劝或避而不理。第二,只有当个人的行为危害到他人利益时,个人才应当接受社会的或法律的惩罚。社会只有在这时,才能裁判个人的行为,对个人施以强制力量。密尔对自由观论述的逻辑起点是个人自由,在《论自由》第一章《引论》部分,密尔开宗明义地宣称他所讨论的自由是“公民自由或称社会自由”,主要是社会合法施用于“个人的权力”之性质和限度,不受尊重的、不受限制的、不是绝对的自由就不算完全意义上的自由,而完全意义上的自由是按照我们自己选择的道路去追求给我们带来好处的自由。在第二章《论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部分,密尔主要论述思想自由与言论自由的关系及对社会的影响。言论自由是思想自由的外在表现。个体自由的主旨在于思想自由,思想自由表现于外成为言论自由。言论自由或称为表达自由,是一种获得和表达各种意见的自由,包括了收集、了解和发表各种事实意见的自由,其核心内涵在于个人的所思所想能够以某种形式体例表现于外而不受桎梏。言论自由是维持真理的必要条件,言论自由的价值在于其能够维护知识真理、健全民主政治,促进个人价值。但言论自由并非不受约束的自由,而是被法律框定了必要限度的自由,同时法律也为言论自由提供了保证。

在第三章《论个性为人类福祉的因素之一》中,密尔认为,社会进步的原动力由个性自由与个性成长共同构成,人们应该按照自己的个性去生活,这样按照自己理想的样子生活远比别人认为好的生活方式去生活是会更有所获的,一个人保有自己的个人自由不仅有益于个性的自由发展,而且有益于社会的长久发展。首先,个性自由是人追求幸福生活的原动力。为了突出个性自由的重要性,密尔将个性自由与幸福联系起来,真正的幸福是拥有自己的个性,依照自身的个性去追求自身的喜好,这样,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个人的能力不仅得到了发展与提升,人类的生活也变得多样与精彩,富有生机。可见,个性自由是幸福的重要源泉。个性在社会生活中一旦得到充分发展,个人价值便自然而然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对他人而言,也更具有价值。这样一来,社会中的人们都得到幸福的良好体验。其次,个性自由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密尔在指出个性自由对人幸福指数的提高及人的价值的体现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后,将个性自由对民族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亦作了详尽的说明。他强调,一个民族的个性自由是这个民族永葆发展青春的不竭动力,社会进步的可靠源泉是自由。

在我看来,抛开意识形态的需要,密尔的自由观体系是值得我们当今建设法治社会、法治政府可以借鉴和思考的。特别是言论自由方面该如何设立一个合理的限度与超出此限度该如何,比如说今日有人在网上在事实还未查证的情况下发布矿难死亡人数,但是这个死亡人数却少于实际死亡人数,警察却将其拘留。警察是否能将其实施拘留?重庆大巴坠江事件,在事实未查清的情况下,有网友造谣是轿车女司机逆行所致,后众多网友盲目跟风,影响舆论,剑指该轿车女司机,后经查证是大巴突然转向冲入江中,并撞了该轿车,该事件却未见有网友对该谣言负责,这不正是密尔所阐述的“多数人的暴政”吗?该女司机白白承受了一波舆情压力。按照密尔所阐述的原则,是应当有造谣的网友为该女司机承担法律责任的,因为其所行使的言论自由侵害了他人的利益了,是应当受到强制性的惩罚的。上述两个事件的区别对待,是应当值得我们反思的了。

下载《佛教科学论》读书报告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佛教科学论》读书报告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自由读书报告

    《论自由》读书报告 姓名:吕紫君 学号:1003010402 班级:港航四班 学院: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学院 一、作者简介 约翰·斯图亚特·密尔(1806—1873)是英国哲学家、政治思想家、经济......

    论自由读书报告

    论自由读书报告 关于密尔的论自由,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解一下:一伤害原则二 多数人暴虐三 言论自由四 个性自由是人类的福祉五 天才的首创性六 涉己的行动不需要向社会......

    大教学论读书报告

    《大教学论》读书报告 对于夸美纽斯也用不着我在做任何多余的评价,而对于《大教学论》我目前还不能好好的理解,因此不好妄加评判。因为这样的书是需要用一生来研读的,而我现在......

    《费尔巴哈论》读书报告

    《费尔巴哈论》读书报告 一 有关黑格尔的一些浅见 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思想的全然否定,并不是建立在了解和研究的基础之上,而是彻底地弃之不用。然而,黑格尔的思想涵盖了各个......

    大教学论读书报告

    《大教学论》读书报告 《大教学论》成书于1662年,在书的扉页就写着这句举世闻名的话:“将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无所不包的艺术”。夸美纽斯旨在探索一种教学法——一种无论在......

    《大教学论》读书报告

    《大教学论》读书报告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J.A.Comenius,1592-1670)所著《大教学论》(1632)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开始,副题为《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普遍的艺术》,共......

    费尔巴哈论读书报告范文

    费尔巴哈论读书报告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这篇文章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德国古典哲学批判的继承和对自身内容的阐明。对待这篇文章的理解不能仅......

    大教学论读书报告

    《大教学论》读书报告 大教学论是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代表作之一。夸美纽斯(1592-1670)生活于欧洲宗教改革爆发以后的动荡时期。他经历了民族压迫、宗教迫害和三十年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