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对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方法

时间:2019-05-12 13:36: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对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方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对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方法》。

第一篇: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对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方法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对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方法小学阶段,是学生打好基础的一个关键阶段。在小学生年龄尚小,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都不强的情况下,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教育。下面,我就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对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出了几点看法:

(一)去掉框架式的作文“填空”,还学生自主作文的主动权

多年来,传统作文教学暴露出以下弊端:教师给出指定的作文题目或范围,再由学生去“填空”;学生不懂得以真情实感来作文,完全按照教师的作文套路来写作,缺乏新意和创造性;作文条框、理论方法太多,遗失了学生的观察、思考、表现与讨论的能力;作文教学带有极重的功利性,使学生为考试而作文;作文评价单一和模式化,不能激励学生自主自愿主动作文的热情等等。课改背景下的作文教学首先就要革除这种这种弊端,让学生选择作文,有自主作文的主动权。小学的学习阶段,是学生今后知识储备和能力发展的基础阶段,为了让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就能主动地发现问题,进行讨论,形成自己的作文触感和作文思维,教师就要放手让学生去观察、思考、表现和讨论,只起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关键环节巧引精点即可,千万不能以过多的条条框框限制学生。学生有了自主作文的主动权,那么在生活中就能写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这就间接地培养了小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因此,少“填空”最好是“不填空”,还学生自主作文的主动权是培养学生探究性作文能力的第一步。

(二)培养学生阅读和搜集材料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这也是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形成的关键,是探究问题的知识储备方式。探究的前提是必须要有相应的知识基础,这也是写好作文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小学的作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形成常阅读、爱阅读和懂阅读的习惯,积累素材,捕捉信息。否则,探究将会成为空中楼阁。

1、常阅读;

首先,就是常读课本。常读课本是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基本前提,小学生的语文课本图文并茂,文字不是很多,自读课本难度并不大。在教学当中,教师要坚持“分期要求,堂堂训练,层层推进”的原则,由扶到放指导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对于一些不懂的字词就引导学生去查字典。

其次,就是多读课外读物。多读课外读物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视野,是学生进行探究的重要来源。只有具备厚实的知识基础和广阔的视野才能发现问题,进行探究。最后,就是多读学生作文。多读学生作文是指在每次作文训练之后,给机会让学生自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去朗读作文或者互相交叉朗读,在读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自己的优缺点也会从中吸收别人的优点,避免不足,最重要的是,在让学生读的过程中,就等于无形中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思想撞击的机会,使学生在语文中发现问题。

2、爱阅读;

有了阅读的习惯,爱阅读就自然水到渠成了。学生只有热爱阅读,才能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联系生活,进行反思再创造。

3、懂阅读;

懂阅读是指教师要指导学生形成阅读的方法。在指导学生看书时,要注意帮助学生养成“提笔看书”的习惯,培养学生边看、边想、边画的自学能力;其次,要指导学生养成写读后感或说感受的习惯;最后,就是要引导学生掌握通过阅读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激发学生探究生活的兴趣和培养热爱生活的感情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激发学生探究生活的兴趣和培养热爱生活的感情。原因有二,第一,作文只有来源于生活,才能写出真情实感;第二,没有探究生活的兴趣,对生活不热爱的话就无法实现探究生活,更不能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那么,应该

如何去激发学生探究生活的兴趣和培养热爱生活的感情呢?

1、教师要善于创造写作情境;

前面已经谈到了要还学生自主作文的主动权,也就是说为了避免太多的条条框框影响学生自由作文的发挥,教师尽量放手让学生去写,需要指出一点的是,放手不等于放任,而是按照教学大纲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完成写作能力的培养。小学生的理解和感悟水平不高,在教师不明给题目的情况下难免会产生迷茫和困惑,这时候,教师就应该设置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究。教师可以通过制作课件、组织阅读讨论或者创设问题等来给学生创造写作情境。例如,要想让学生探究“关爱他人”的意义和快乐,并围绕着这一中心写出心中的想法的话,在作文训练课上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与爱相关的课件、录象和音乐等,酿造气氛和情绪,然后让学生围绕着“为什么要去关爱他人?”,“关爱他人有什么意义?”等问题进行讨论,并把讨论后的感受写下来。如果是单纯凭教师定题目由学生来写的话,效果远不如事例中学生经过情感的变化,自发讨论,自愿作文来得好。

2、给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去自由观察、探讨;

探究性作文关注的是过程。关注过程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关注学生对写作兴趣的参与以及参与的程度。[3] 对于一些学生陌生的事物以及事件的描写,教师应给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去自由观察、探讨,最后形成习作。同时我们也知道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辍而就的,在培养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给学生留空、留白,使其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下自主探究,培养其探究生活、热爱生活的良好习惯。

(四)以学生“说—评—批”代替教师“讲—改—评”的传统教学模式

教师“讲—改—评”模式:“讲”即教师讲作文的范围、要求,甚至设定题目,再由学生随堂写或课后写;“改”即教师评改学生的作文,设立等级或根据要求打分;“评”即评讲作文,指出存在的问题、优缺点以及示范读优秀例文,这是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长此以往,会限制学生发现问题、写出真情实感能力的发挥。

学生“说—评—批”模式:即先由学生来讨论,说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再根据自己的想法写成文章,形成灵活多样;“评”即由同学来评同学的作文,充当“小老师”的角色,让学生评作文,会有助于学生形成作文评价的能力,既能锻炼了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练就了胆量,又能增加促进彼此学习,互相交流的机会;“批”即学生互相批改作文。

对比两种作文教学模式,前者老师占绝对的领导作用,学生让老师牵着鼻子走,而后者问题由学生提出,过程是学生来主导,结果也由学生来实行控制,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能力。

(五)构建多样化的习作展示平台,让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

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会或成功或失败地得出相应的实践结果,写成一篇篇有个人思想和思考的文章。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的是能力形成的过程,而不是成绩,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收获成功的喜悦,激励其实践探索,教师应该能为其构建多样化的习作展示平台。

1、优秀习作展示专栏;先由学生自己推荐出优秀的文章,然后教师再从中指导挑选,把公认为优秀的及具代表性和学习性的作文帖在教室里专门设置的优秀习作展示栏目上,以供大家学习、观摩。

2、制作学期刊物;教师引导学生去收集班上半个学期或一个学期以来所写的作文,整理成刊物,可以手抄,也可以复印、打印,视情况不同而不同。

3、推荐优秀作文;即教师把学生比较突出的和优秀的学生作文推荐到校报或更高一级的报刊去,争取学生的更多作文能在校或校以外的刊物发表。这既能发挥喜欢文学写作的学生的写作特长,又能激励带动基础稍差的同学来勤学苦练。

第二篇:谈一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

谈一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

鹿泉市实验小学 崔军霞

探究性学习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的模式,是一种积极学习的过程。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使学生在较为宽松的学习环境中,以其自身的学习能力为基础,自觉发现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关键是要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不断增强学生探究的自信心,要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获得体验成功的喜悦。那么教师怎样巧于点拨,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呢?

一、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启发式教学主要是教学过程中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的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强调学生要有主动的、积极的、能动的学习状态,强调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创造。中学语文教师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就某个问题展开积极的思考,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分析判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1、运用多种启发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课文的题目就是课文的“眼睛”,它具有独特的功能和阅读韵味,教学时可以从课题入手,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带着明确的学习目标进入探究过程。

教学一篇新课文可不让学生看书,从课题入手,适时引导探究课文可能会写什么内容?然后再引导学生看课文,验证猜想。如教学《蜜蜂引路》一课学生会提出很多问题:蜜蜂怎样引路?为谁引路?在哪引路?这些问题,调动了学生主动思考和积极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在验证猜想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启迪,有所收获。

2、把握恰当的启发时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时机问题不仅在于教师对几个问题先后忽视顺序的安排,更在于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的把握。有的语文教师提出问题后急于要求学生回答,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这样,学生没有经过深刻的思考,没有结合课文内容做全面的剖析,这样的回答仍然是机械的。在教学中若能在讲述中紧贴课文的一些中心句和一些重点关键的词语提出种种疑问,无疑会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大大拓宽思维的范围,提深思维的层次。

二、问题引导拓展思维

探究性学习一般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程序,善于发现问题是进行探究的第一步。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就是明确探究的目标,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勤学好问,这不仅仅是一种学习的态度,也是一种学习方法,应大力提倡。

三、巧拨妙引,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探究性学习提倡让学生自主探究,并不是放任自流。教师要巧妙点拨,相机诱导,在教学中教给自主探究方法。

1、围绕矛盾处质疑

小学语文教材中常常有一些看似矛盾其实合理的地方,引导学生围绕矛盾大胆质疑,是寻找探究切入点的方法之一。

2、扣住情境点换位

课文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产物和思想轨迹,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地方,或借用文中角色,或引入相关角色,或充当某些角色,去换位思考。为了使自己进入那种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中,当好工作人员这一角色,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研究课文,取得了较好地效果。

3、捕捉“空白”点延伸

课文是例子,更是艺术品,有许多“留白”之处。引导学生捕捉这些启人深思、促人挖掘的空白点,尽情发挥想象,是寻找探究之路的最好切入点。总之,教学中,无论是什么方式的探究学习,都必须以学生扎扎实实的独立学习为基础,探究学习不是以尖子生为主,中下学生做听众的学习方式,而是每个学生积极参与,人人既是老师,又是学生。另外教学中,合作学习可以是同桌议论,也可以是四人小组讨论,还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合作对象,三四个、七八个都行,只要有利于合作学习,应当有多种选择:内容简单的题目,可以同桌合作;难度大的问题,可以四人小组讨论,学习的内容不一样,应当选择相同学习内容的伙伴合作。课堂自学,探究的时间在安排上必须要有精神的把握,不能过长,不能过短,要根据教学的重难点来合理的安排学生自学探究的时间。

第三篇: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龙桥九义校 饶佳勇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容、规律和联系。而自主学习则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发现、去探索,去获取知识。因此,自主学习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习的效果。

当今时代,知识激增,教师不可能教会学生终身知识。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所谓自主学习能力就是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具备这种能力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会合理的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独立学习,获取知识。因此,教师仅看到学生是主体还不够,还要对学生进行自觉主动学习的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 下面就结合教学实际谈一谈我的体会。

一、激发兴趣,增强主体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 意愿。”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发展 智力潜能的契机。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要让学生像一个小“数学家”一样自己去研究、去学习。为了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导入新知识时,精心创设情境,催生出强烈的探究愿望,也可以创设一些悬念,启发学生把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变为数学的对象,把生活的实际问题和数学紧密联系起来,从数学的角度,并运用数学知识对其进行思考,对之进行解释、阐述,让学生认识到平时学习的数学知识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有帮助,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只有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才能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化为“我想学”、“我要学”。

如教学“混合运算”时,可创设本班学习委员到文具店,统一购买学具的系列情境。上课开始了播放购买文具用品实况:⑴购买圆珠笔8盒和铅笔10捆,每盒圆珠笔6支,每捆铅笔10支。⑵学习委员给同学们说:“圆珠笔的价格好贵一盒6支就要9元,一捆铅笔10支才2元。”让学生观察购买文具用品情境,从中收集、处理好信息,解决自己想解决的问题:⑴购买圆珠笔和铅笔一共有多少支[6×8+10×10=48+100=148(支)]⑵每支圆珠笔比每支铅笔贵多少元?[9÷6-2÷10=1.5-0.2=1.3(元)]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使学生感悟出计算两个积(商)之和(差)的运算顺序应同时先算两个积(商)。情境素材取自于生活,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又把生活问题数学化,培养学生善于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

二、改变方式,激励学生自主探究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必须在教学中改进教法,指导学习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关键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数学能力,逐步掌握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动手操作,增强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的发展是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可进行自主学习的感性材料,加强直观操作,指导学生初步学习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使学生通过具体操作进行大量的感知,建立表象,以此作为抽象数学知识的支柱。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认识圆”的时候,课前教师让学生自己准备半径不同的圆形纸片。上课时,让学生拿出圆形纸片反复对折,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折痕相交于几点?(1点),而这一点刚好在圆正中心,最后得到圆心的概念,再让学生在同一圆中通过测量圆的直径、半径,从而找出同一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为d=2r,r=d/2,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学生的自主性、主体性充分得到体现,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了新知识。

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内容时,我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人字形屋顶的房架图,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房架为什么做成三角形的吗?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由此展开了大胆的猜测,有的说是因为三角形美观;有的说是三角形省料,还有的说是三角形便于雨天流水。对此,教师都一一肯定,并引导:“那么,究竟为什么将房架做成三角形的呢?下面,让我们自己通过动手操作来进行研究,好吗?”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展开了以下的探究操作:

1、小组合作:利用发下的七根木条,螺丝、螺帽等材料做一个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比一比,哪一个小组做得迅速;

2、拉一拉两个图形,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经过制作图形与拉一拉,切身体会到了三角形不易变形的特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但让学生在独立探究和小组合作中自主发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结合知识的探究发现,使学生认为这个数学知识是我自己动手实践出来的,只要自己动手实践数学知识也是很容易的。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敢于动手,勤动手。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2、提供空间让生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教师应允许和鼓励学生对课文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对疑问有与众不同的解释。布鲁巴克曾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学须有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一个明智的老师不但要把“释疑”作为天职,在学生质疑的过程中发挥好主导作用,更要鼓励学生大胆就学习上不懂的问题提问,以求最后弄懂。如何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质疑的信心和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至关重要。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启发学生开阔思路,多思善想,质疑问难。在学生质疑过程中老师首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其次,指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最后,还要启发学生自己学会解决问题。比如在教学用不同方法解答应用题(少先队员在山坡上栽松树和柏树共120棵,松树是柏树2倍,松树和柏树各多少棵?),这道题可用多种方法解答。我先让学生根据课本上的提示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根据已学的知识探索出不同的解答方法,最后老师加以指导,进行归纳和总结。由此学生体会到了“殊途同归”的妙处,学习更有兴趣了。通过这样的教育,不仅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在解题时,学会运用转化的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利用生活实践自主探索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现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必须让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再贴近。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又能在实际的生活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认识体系,那么数学知识才能成为活生生的知识,才能转化成学生自己的知识。

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材料的感受与兴趣。来自身边熟悉情景,不仅可以增强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保证了学习对探究内容的理解深度,为进一步构建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不断挖掘小学生身边的数学学习素材。

在教长方形面积计算课临近结束之际,我联系班级的实际情况说:“我们教室的窗户上有一块面积是24dm2的玻璃,不小心被打破了,要配置大小相等的玻璃,它的长和宽是多少呢?”学生一下子配出了好几块面积相等的玻璃,有的说长是6dm,宽是4dm;有的说长是8dm,宽是3dm;有的说长是12dm,宽是2dm„„这是一个颇具开放性的问题,学生的思维有效地得到发散。老师话锋一转:“玻璃不光面积要相等,而且要能装到教室的窗户上,即形状也要相等,那它的长和宽究竟是多少呢?”只要用尺测量出打破后的玻璃的长度,就能知道玻璃的长。

数学是一门基础工具课程。所谓工具,就是用来处理其他事务的手段和器材。既然是手段,我们就要用,要常用,用它解决工作、学习、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再如在教学“组合图形的周长、面积计算”时,我让学生计算操场的面积和周长,需要哪些数据让学生自己去测量。在教学“统计知识”时,我让学生去统计学校班级的男女生人数。在教学“测量”时,我让学生拿着测量工具测量学校教学楼、操场等的有关数据。在教学“体积计算”时,我让学生计算一只茶杯能放多少水(圆柱形)。这类实际生活问题得以解决,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又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开展合作交流、自主探索

小组合作学习既是帮助学生搞好学习的催化剂,又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激情的兴奋剂。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结精神,在自主探索中学生与学生互相帮助取长补短,让知识融会贯通。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组织者和引导者。把自己当做一名初学者,走近学生,与学生一起探索中学。学生要在合作交流中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研究者,发现者。在教学中,我们要选择适当的切入口,提供研究材料、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自主探索。例如,教学“圆柱体的初步认识”时可设计这样的教学过程:教师让学生每人从自己桌上众多的学具中找到一个圆柱体,然后分组活动:“观察这些圆柱体,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热烈讨论起来。经过讨论学生发现:圆柱的上下两个面都是圆的。圆柱体上下是一样粗的„„老师对他们的发现给予充分的肯定。在这一情境中有个学生提出问题:“圆柱上的这两个圆是不是一样大呢?老师紧紧抓住这个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想办法证明这种观点。这时学生的热情高涨起来,他们热烈讨论,群策群力,想出了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有的小组把圆柱一头的圆画在纸上,再把另一头掉过来比较;有的小组用纸条量圆柱两头的外围,看是否一样粗;有的小组量圆的直径是否一样长„„在这个合作交流探索的过程中,学生人人动手、个个动脑、合作讨论,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的调动,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在活动中对学习充满了信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的学习,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使用性,使学生发现数学、喜欢数学,并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景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发现并主动获取知识,才能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素质。我相信,只要我们深钻细挖教材,坚持改革,在教学中给与学生足够的重视,并不断地进行培养和训练,久而久之,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一定会得到发展。做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将来,我们大家都会让自己的天空常蓝,让学生的心灵温暖。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2.《西方教学方法的历史发展》作者:布鲁巴克 3.《数学教学实施指南》刘忠智 张晓霞主编 4.《小学数学教师》 2007年第5期 5.《心理学》作者:叶一舵

第四篇:浅谈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摘要】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这个界定中数学有一个明确的指向就是“抽象概括和形成方法理论的过程”。探究性学习是小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本文就笔者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上,对探究性学习做的初步研究和探讨。【关键词】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这种旧的教育观念至今仍然影响着一部分教师,旧的教学习惯影响着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应该表现出来的高度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压抑。事实上,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应该只是简单的概念、法则、公式的掌握及其熟练的程度,而是应该更具有探索和思考性。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和思考问题。因为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思考和探索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因此创新应该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指导原则。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培养的,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主阵地。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它强调的是主动参与,关注的是实现学生从“听数学”、“练数学”到“做数学”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取如下的策略,使学生尽可能多地运用探究性学习方法。

一、创建问题情景,使学生想要去探究

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对于学习者来讲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的目标,确定思维的方向,从而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加足思维的“马力”。设计问题情境要力求体现“五性”

障碍性:引起冲突,产生不平衡,提出智力挑战; 趣味性:富有趣味,吸引注意力,引发积极思考; 开放性:思路灵活,鼓励多样性,刺激发散思维; 差异性:层次分明,浅入到深出,吸引全体学生; 实践性:实际操作,寻求新方法,寻找解题方法。

小学数学大纲修改稿,重点强调学生解决问题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地用现成的模式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探索中了解实际问题中的各种关系,从而能将实际问题用数学关系式表达出来,这对学生数学意识的培养和数学思维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设计练习,不仅要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和巩固知识,更要有利于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教师在设计练习的时候有时候不要把问题的结构设计的太全,条件不也不要太明显,必须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结合有关的经验才能解决问题,特别重视开发性练习的设计。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时,教师首先创设情境:“上个星期,我校去春游,学校为我们五、六年级准备了380份食品,请同学们帮忙分一分,每个年级可以分多少份?”学生读完题目之后都跃跃欲试,第一位学生说:“我认为可以把380份平均分给两个年级,每个年级可以分得380÷2=190份”,听完这位同学的发言之后,很多人都这样认为。这时第二位学生站了起来说:“我不同意这种分发,请问:你怎么知道每个年级的人数相等呢?如果一个年级有180人,另一个年级有200人怎么办?”一石激起千层浪,已经有些辩论的味道了。我就顺势引导:“既然平均分不是很合理,那应该按照什么样的标准来分呢?”学生经过分析,讨论后认为就应该按照班级的人数来分,这样是比较合理的。在这个基础上,我就说:“实际上五年级有学生194人,六年级有学生186人。”

这样,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由学生的发言引出本节课需要讨论的问题,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能主动、自主地去探求新知识,又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增强了学生学习

二、提倡自主学习,提高探究的积极性

“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也就是让学生能积极能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认识和学习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主体,不仅指教学的目标是为了增进学生的主体性,更是指教学过程是随学习内部矛盾展开,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活动和自我拓潜的过程。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交往能力,充分拓展学生潜能。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

1、超前学习

自主学习中的超前学习有别与以往的课前预习,以往课前预习是学生在课前简单地看一遍书,了解教材的大概内容,但这些内容老师在课堂上,又要详细讲解,预习与不预习效果相同,并且预习增加了学习负担,所以,预习工作往往不能正常完成。而超前学习有这样几个方面:明确的学习目标、自学课本知识、做探索性或验证性小实验、达标检测。超前学习的目标,教师应在学生学习前公布,一般在前一课结束时告诉他们,使他们知道该学什么,解决什么问题,培养什么能力,查阅什么资料。在开始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自学课本知识。如阅读全文,先粗读,后精读。粗读了解知识的概况,了解本节要学的物理概念、规律、定律公式。精读,是对全文仔细阅读,反复阅读,细心体会概念、规律的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这是超前学习的重点,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

2、课堂问题

教学美国人文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认为,若要使人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活动必须让学生面临对他们个人有意义的有关问题。所谓课堂问题教学,就是以问题为载体,贯穿课堂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新旧知识融合重组和内化,获得比超前学习更积极、更深层次的体验。对教师而言,就是要发现那些对学生来说是关键性的、共性的问题,以问导学,以问促学,多方位、多层次设问,使学生学得全而深,而不是将课本的知识再从头至尾认真讲解一遍。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情感和理智全部投入到学习中去。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并不断地进行培养和训练,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发展,能提高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三、鼓励合作交流,激励学生共同探究

所谓合作交流,是指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集体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使学生在相互讨论分析的基础上,能揭示知识规律或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途径。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互相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为了提高合作交流的有效性,教师要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

听的技能:要培养学生专心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要能听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发言要作分析判断,有自己的见解。

说的技能:要培养学生能说的勇气,说话时声音要响亮,条理清楚,语句完整,语言简练并且能突出重点。

交流的技能:尊重别人,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给别人有插话的机会,修改、补充自己原先的想法,体会他人的情感,控制自己的情绪。策略的技能:学会根据任务性质来决定应该采用的策略,促使合作更加有效。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我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测量几种圆形物体的周长和直径,通过计算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合作研究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使学生在测量、讨论中得到圆周长的计算方法是: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这次教学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又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小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具有创造和探究的潜能,教师将知识的原始发现过程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用自己的学习方式探究新的知识,对他们来说是最好的方法,教师再“因势利导”就更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特点了。

四、重视评价体验,促进学生主体发展

学生主体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主动发展的动力和主动发展的能力。评价体验的主要任务在于增强学生主动发展的动力,提高主动发展的能力。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发展:

首先是对学生进行独立探究,合作发现,实践运用等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自主性,主动性,独创性等主体精神和品质进行评价,使学生获得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其次要引导学生对探究学习的活动过程进行反思,重点是提炼解决问题、获得新知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有效策略,使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策略有所体验,并自觉将学习思维指向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策略上,以提高主动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存在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

笔者从以上几个方面对学生探究性学习进行了探索,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影响学生主动探究的因素,主要表现在:

(一)教材的限制。以书本形式出现的数学知识,它的思维和智力价值是潜在的,这就往往使人误以为有了现成的结论和现成的论证,不经过什么思维就能直接地获得数学知识,于是教学中“满堂灌”便应运而生了,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它完全割裂了教学过程与人类科学探索过程的联系,也无视现代数学课程所强调的科学数学知识结构不单是内容的相似,更重要的是追求精神,思想和方法的一致。

(二)错误的观念。这表现为受目前教育现状的限制,我往往会忽视教学中数学知识的智能性,偏重数学知识的工具性,即不注重概念、原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的教学,而注重解题的训练,这样重机械模仿,轻联系变化;注重正确方法,轻深入分析的结果就是导致学生的死记硬背,只能得到表面形式的知识,因此只能解答死套公式的数学题,稍有变化,学生就会无从下手了。

(三)不良的习惯。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时候,学生存在着很多的不良习惯。如: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思维比较活跃的学生会很快解决问题,动手操作的兴趣也比较浓厚,就会抢占了大部分的操作时间;而那部分思维比较慢的同学本来就不是很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甚至由于没有动手操作的机会而失去了对活动的期待!再有由于活动本身的特点,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课堂纪律相对要松散一些,那么个别学生就会利用这样的“真空”放飞自己,没有真正参与到活动中来。

六、实施的具体方法设想

为了防止和纠正以上出现的问题,突出探索性,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着重从一下几个方面去落实和体现数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方法的运用。

(一)“主动探究”要重视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把数学的发现过程返璞归真地交给学生,让学生的思维进入到知识的再发现过程中,尽量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让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学习的主人。

(二)加强解题的思维力度,教师引导和训练学生养成对解题过程的分析,讲解的良好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如何去选择正确的方法去获取知识。

(三)注重问题解决方法的掌握。逐步培养学生产生问题的意识,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这其中要发挥教师特有的引导作用;要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以促进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总之,“主动探究”旨在将学习更多地看作独立获得问题解决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探索思考的策略。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运用探究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认识、发现、改造和创新,真正使今天的学习成为明天参与社会建设的强有力基础。【参考文献】:

[1]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2] 《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初探》北师大附小李颖

[3] 《辩证思考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数学教学》《小学数学教学》

2005年第3期

[4] 甘致远《创设情境应突出“四性”》《小学数学教学》

2005年第4期

第五篇: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

江苏省邳州市第二中学王子玲

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是学生认识化学世界,了解化学基本知识、提高化学素养的主渠道。教师除了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应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性人格、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他们想创新,敢创新,会创新。在教学中我们该怎样结合学科特点,有意识地不失时机地给学生提供创新的环境,提高他们创造性的学习能力呢?研究表明,从可能性上看,任何一个有智力的人都有创造力,但并非任何一个有智力的人都能发挥出创造力,即并不具备有现实的创造力,也就是说创造力犹如人的智力中的宝藏,需要进行开采和挖掘。由此可见学生创造力的提高需要我们去训练和培养。本文就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谈点粗浅认识。

一.掌握学生学习特点,提高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针对性。

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分析,学生的学习大体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记忆型,这类学生主要通过记忆来学习,听、读、看、记为其学习的主要手段。记忆型学生学习成绩一般随着年龄的增长呈逐渐下降趋势,如许多初中阶段很优秀的学生,到高中后成绩下滑到一般,是何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这些学生在学习时被动地接受知识,很注意老师的结论,但不善于探索,不敢大胆质疑,缺乏创新意识,一般不敢“出格”,在低年级教材内容浅显易学的情况下显示了他们的优势,而随着年级升高与教材内容的加深,需要创造性解决问题时则暴露出很不适应的弱点。因此要对这些学生进行创造性意识的训练,特别是发散思维的训练。在教学中要教育他们克服死记硬背,被动接受知识的现象,给他们开创主动探索知识的条件,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使他们充分意识到对教师的结论不能仅停留在记忆的水平,更重要的是通过认真分析,深入钻研把知识化为己有,使他们明白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如果知识学得死,学得再多也没有用,所以在学习时必须考虑到能对所学概念进行归类吗?对于所学的原理能自己举例吗?对相同、相通、相似的事物能用所学的理论来加以区分、解释与说明吗?还有哪些不同的见解以及能提出新的问题吗?等等,使学生经常想想这类问题就能逐渐养成善于自我探索,大胆创新的良好习惯,并逐渐由记忆型向创造型转化。另一类是创造型,这些学生是通过思考进行学习,有较强的学习效率意识。创造型学习的学生成绩一般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他们在学习中善于质疑,大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善于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有寻求多种方案解决问题的习惯,思路比较开阔,对问题钻的较深,解决问题的方法较多。但有时存在问题处理不果断,在多种方案面前举棋不定,甚至认死理,爱钻牛角尖的现象。因此对他们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同时,更应着重加强集中思维训练。如对他们的善思、好问、爱向老师质疑问难的情况,教师不能有厌烦情绪,相反应当积极鼓励这种精神,即使对那些爱钻牛角尖的学生也不能压制他们的探索热情,而要善于引导他们从钻研问题的误区走到正确探索问题的途径中。

二、通过学习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科技创造发明史上,凡是做出辉煌成就与突出贡献的伟人,他们都有着无与伦比的创造力,也都有着创造发明的浓厚兴趣与好奇心。由此可见,创造力同浓厚的兴趣、好奇心是有着必然的联系。这种必然联系可表示为:兴趣是创造力的原动力与维持力,好奇心理是创造力的推动力与激发力。学生的学习与兴趣更是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如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对不感兴趣的那一门学科,就

是拚命学也不可能学好;相反对感兴趣的内容学得又快又好。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当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认识到学生的兴趣并不是天生的,更不是头脑中固有的,要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需要教师自身的影响、启发和诱导,采用直观的方法,生动的语言,创造激发兴趣的良好情景。如教学中的实验特别是探索性的实验,其内容充满思维性、挑战性、探索性、创造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做钠与乙醇反应的实验时,将钠投入乙醇时,学生观察到钠投入的瞬间沉于试管的底部,但很快又浮至了上面。有学生很快就联想到钠与水的反应,并开始讨论原因何在?有的想到了密度问题,有的想到了产生的气体在推动着钠向上浮动,有的则想到了类似鱼漂的问题。学生的思维是多么的活跃,加以引导和讨论,不是很多问题都可以解决吗?在课堂演示实践中,要留有“空白”、“开发区”让学生去发现去创新,锻炼他们的创造实践能力。例如在做“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时,提出只给大家一根铜丝和酒精灯,能否完成实验?让学生自己思考,设计方案,解释原理并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亲自实践,领略“创新”成功的滋味。

化学教材中有很多内容单凭教师干巴巴地讲解和平铺直叙,学生往往无兴趣,感到枯燥乏味,难学难记,如果将其设计成一个个饶有兴趣的问题,则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他们在学习中体验到乐趣,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真正达到了愿学、乐学。

三、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

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会系统地掌握知识,而且更要着眼于学生的会学和善思。因为实现教育任务最可靠的方法是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使学生的聪明智慧用在创造性学习上。为此,在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1.让学生自己发现新知

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使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迁移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对后续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发现新问题,探求新知识。例如教师在备课设计教学程序时,都要把功夫下在引导思路和学法上。教学程序的设计不应该受固定模式的限制,要具有开放性,要根据不同内容、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设计。教学设计的重点是设计出有梯度、有较高思考价值、富有启发性、有深度和较大思维空间的新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不同梯度的问题,重在让学生都有成就感,激发全体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要改变用“对不对”、“是不是”的简单问题提问的旧习惯,避免学生齐答的场面,精心探索提问的内容、方式,要锤炼设问语言和激励评价语言的艺术性。要热情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提出不同的答案,特别要高度评价有创意的学生,对于答错的学生要引导慢慢思考,自主发现错误的原因和纠正的方法。教学程序的安排要以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学习为目的,如分小组讨论,反馈意见后针对性挑选学生进行辨析,同桌相互交流等等。教师的每一个安排都要落到实处,更要关注不爱说话及后排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力争营造团结互助、轻松愉快、全员参与的课堂气氛。另外探究性学习能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科学态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要通过设计问题、创设探究情景、提供必要的动手操作和思维操作的工具,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讨论评价”的思维习惯,在提出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开展探究活动、完成研究成果、展示分享研究成果各个环节,教师要起到

引导和点拨的作用。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进行探究性学习,何况传授式教学在班级授课体制下无疑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式。所以我们必须明确讲授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思考,认真研究“为什么讲、讲什么、如何讲、讲多深多浅”等,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实现探究性学习与传授学习两种学习方式的融合,实现有效教学。

2.多让学生提问题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做学习的真正主人,也是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一条措施。学生能否提出问题,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有些教师缺乏这方面的研究,认为学生提不出恰当的问题,或者提出的问题不符合教师的要求,耽误讲课的时间。诚然,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不恰当的,有时甚至是荒唐错误的,但是他们只要提出了问题,说明他们动过一番脑筋进行了思考,已向理解迈进了一步,况且提出问题本身就蕴含着创造性的火花,不可能提出的问题都是错误的。所以对学生的这种积极性应给予鼓励,并积极支持学生多提问题,每一节课都尽量给学生创造提问题的机会,即使在教学任务较紧的情况下,教师也应给学生腾一方质疑问难的天地,以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知识的兴趣,使学生的思维处于非常活跃的状态,特别是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充分发挥和锻炼。

3.多让学生自己总结规律

归纳、综合是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不仅是科学家发明的手段,也是创造性学习的手段。学生在学习中只要善于发现、归纳、总结规律,就会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有新的发现和新的创造。并且综合的对象越多,范围越广,见解也就愈普遍、愈深刻。因此,教学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

在新授课学习某些新概念、原理时,最好不要上来就讲,也不要把一切都讲完,而要让学生结合旧知识先去自学,去自我探究和总结规律。化学教科书是经过专家精心编写,广大教师学生使用、修订、再修订的知识宝库。教师应该重视发挥课本功能,要教育学生学会读书。

提倡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读书的好习惯,这就迈出了主动学习的第一步,课前预习读书可以在开学前的假期中,也可以在前天晚上或上课前。学生必然要独立思考发现其中要探究的新问题,上课时心中有数,明确新课知识中的疑点、难点、重点,激发出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激情。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内容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做好读书笔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科书更加体现现代化教学理念,新教科书的结构、内容设计、图文更富有新意,更有利于吸引学生,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看彩图、看边图、认真分析运用图表等。同时也要认真落实教科书中的讨论、阅读、研究性学习等各部分内容等。

教材中很多概念、原理都可在指导学生阅读的前提下,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这不仅能检查自己是否真正理解,而且还可以帮助其他学生更好地理解,把知识真正化为己有,与此同时还锻炼了归纳、总结的能力。再如习题课或复习课上,有的教师习惯于上来就讲,然后让学生照葫芦画瓢模仿着练,或者把正确答案完全将出来,让学生记住就行了,把能力要求降低到记忆的层次。而有经验的教师则是先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钻研,然后再启发、引导和点拨,重点讲解,这种讲解针对性强,多数已是水到渠成了,这不仅克服了教师的硬性灌输、包办代替现象,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己总结的能力,进而提高了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

下载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对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方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对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方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特别强调:要转变学习方式,把学生从被动压抑的学习的状态下解出来。作为教师,必须改变以教......

    浅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浅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又称自我调节学习,是指学习者自觉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控制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自主发展,是指学生逐步学会运用元......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历史学科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我们常常会发现:为什么同样的一节内容,同样的学生,不同的老师讲授而效果......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 关于如何培养学生勤俭节约习惯的研究 摘要:当今社会,家长对孩子的物质要求多数会尽量满足,致使现在的孩子虚荣心重......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进行学习的一种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小学生对科学课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什么事情都想看一看,摸一摸,对事物外部的、直观的、具体的特征特别敏感。那么如何在教学中......

    在教学中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反思[大全]

    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材的改革,“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范文模版)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课堂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探究的过程。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发展为方向。在课堂上应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