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生叙事性作文失语的现状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中学生叙事性作文失语的现状分析
作者:杨大为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7年第02期
一、什么叫作文失语
什么叫作文失语?中学生作文失语就是中学生以机械模仿、机械复制为主要手段来完成作文从而导致作文成品个性化思想缺失、个性化表达丧失的一种作文现象。这类作文的突出特点就是假、空、套,“文中无我”,缺乏真情实感,内容苍白,没有自己的主张,写作时主要采用机械复制的手段。总之,这类作文没有自己的话语系统,没有自己的个性化语言,照搬别人的词汇和语法;这类作文不能与现实对话,作文内容、思想情感远离现实,或者搬别人的作文材料,或者复制他人的思想情感。
二、中学生作文失语现状
症状之一:语言复制。在作文语言上,模仿和引用传媒语言的现象较多,而能够正确使用传媒提供的语言经验形成个性化语言风格的作文较少,也就是在传媒的作用下,中学生在最基本的语言层面上,失去了表达自我的能力。看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就模仿余文的语言方式,学会了“文化故事+文化感叹”的语言模式,追求文化方面的宏大叙述;有的作文甚至没有“文化故事”,仅剩下了“文化感叹”。这种抱住“宏大感叹”、空发议论的语言方式,很有点无病呻吟或没事干号的腻味感。更有甚者,表面看来是在空发议论,而实际上连自己也不知道在说什么,语无伦次,自言自语,颠三倒四,疯人呓语一般。
症状之二:内容复制。在内容上,大众传播把学生和现实生活分割开来,使中学生部分失去了体验现实生活的机会和能力。中学生只能写远方世界的故事或沉淀在记忆深处的事情,或转述书本里已经存在的故事,作文的内容离学生实际不是太远就是太近,却很少找到与生活距离适中的作文。从传媒性质来看,主要受以下几种媒质的影响:一是影视影响,照搬照抄影视剧的情节,往往使内容显得成人化。二是书刊的影响,主要复制《读者》、《心灵鸡汤》、《时文选读》等等书刊上的文章,他们读到什么就复制什么,往往使作文内容显得概念化。特别是仿写《读者》上的文章,出现了大量的“意林”、“心灵碎语”般的文章。三是受网络的影响,不少学生转述网络游戏的情节,作文内容显得低俗化。
症状之三:思想复制。学生作文没有自己的思想,缺乏自己的情感,照抄照搬现成的思想,有的连感情也照搬。2006年广东省高考作文题《雕刻心中的天使》,60%的作文都写到感动中国的一些新闻人物。例如,有的学生写道:洪战辉是一位天使,他成了家喻户晓的感动中国的青年,他用平凡而朴实的行动,把自己“雕琢”成一位有爱心又充满责任心的“天使”。有的学生写道:李春燕用爱雕琢出心中的天使,她是苗乡的“天使”,也是感动全中国的“天使”。有的学生写道:丛飞用一生的爱,把自己“雕琢”成永生的“天使”,他让全中国人民永远怀念他。内容惊人的相似,情感惊人的一致。更令人担忧的则是作文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和价值取
向。个别大众传媒存在娱乐化、庸俗化乃至恶俗化倾向,而一些学生往往又缺乏辨别美丑善恶的能力,缺乏应有的是非观念。有个学生写作文,以一只蚊子的视角,用大量的文字描绘这只蚊子的心理活动,写它不爱吸食老人的血,不爱吸食中年人的血,只爱吸食青年学生的血,蚊子认为青年学生的血新鲜、有丰富的营养,最后对这只蚊子大加赞赏。还有个学生写一个偷盗集团,成功的射杀了两个警察,从而逃脱了。这类作文几乎丧失了最基本的审美观和是非观。症状之四:结构复制。学生作文结构程式化现象相当严重,表现之一是结构雷同于某些时文,比如雷同于《读者》上的文章,雷同于《时文选读》上的文章。表现之二是结构程式化。写“给材料作文”的“程式”是什么“引(出材料)、述(说论点)、议(论证明)、联(系现实)、结(尾)”。“开头引、中间点、结尾扣,一步三回头”的顺口溜成为学生扣材料的法宝。作文,本来是极富创造和乐趣的劳动。作家林白以为:写作极益于己,可带来美和张扬生命力,使生命获得快感。但是中学生考场作文几乎成了“工业生产线”上的产品,采用一个或几个模子批量地生产。学生作文“思想苍白、语言干瘪、结构和技巧雷同是教学流水线上复制出来的面目俗气、不堪卒读的无魂文”。其严重后果和危害必将“导致学生人格分裂”,即作文与做人的背离,“导致学生思维萎缩”。“当我们津津乐道于培养了许多擅长编造„美丽谎言‟的„写作尖子‟的时候,其实,我们往往没有意识到学生的心灵已经锈迹斑斑了,学生的精神家园己经荒芜萧索了,学生的人格个性已经人为折损了。……学生从作文的虚伪滑向做人的虚伪……”。
三、总体失语下的叙事失语现状
首先,中学生作文基本没有叙事。绝大多数学生选择写散文或议论文,极少数学生选择写叙事文。据统计,某校高三的一个班有49人,在两次大型考试中,写叙事文的只有8人和12人,占总人数的16%和25%,其他学生要么写议论文,要么写散文,而写散文又以议论性散文为主。在传统观念中,我们往往以记叙性散文和抒情性散文为主,较少写议论性散文,中学教材中议论性散文也不多,但是不少学生在周国平散文的影响下,开始大量写议论性散文,而且这种散文在高中学生中大有蔓延之势。
其次,不少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几乎不会叙事。在这些极少数叙事作文中,几乎没有像样的叙事文。这些叙事文要么记生活流水帐,不懂叙事技巧,要么叙事枯燥,缺乏渲染或细节,要么语言颠三倒四,缺乏流畅性。人教版第二册专门对叙事做了要求:“写出人物的个性”,“写出事件的波澜”。怎样写出人物的个性和事件的波澜?教师束手无策,学生无从下手。所以学生作文中没有叙事视角之别,要么是“小A”、“云”等第三人称叙述,要么是“我”等第一人称叙述;概括叙事较多,具体叙事较少;不讲叙事速度和节奏,平铺直叙,平均用力,叙事缺乏剪裁。
四、中学生叙事作文失语原因分析
从小学到高中,学生练习叙事文体几乎没有中断过,为什么到高中反而不会叙事了呢?究其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在全国高考试题中,现代文阅读偏重于散文的阅读,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多年,这对学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平时训练是散文,大考小考是散文,以至于学生形成了“散文式”的思维方式。而对小说阅读却缺乏必要的训练和指导。至于作文训练,缺乏一定系统性,整个高中阶段,几乎是以“话题”为中心来组织学生作文。教师把不同领域的焦点问题提炼成不同的话题,每一次作文训练选择一个话题,作文训练只在此话题的深度和广度上开掘。至于表达技巧、文体特征等因素却考虑较少,长期训练下来,学生作文在文体上写成了“四不像”。而有技巧的叙事,对高中生而言已经是遥远的童话了。所以中学生作文叙述变得越来越举步维艰了。
(二)教师教学避难就易。中学教师在文体教学方面存在避难就易问题。叙事文体的指导费时费力,而且没有套路可循,学生又不易掌握。所以有些教师干脆避难就易,放弃叙事文的训练或者指导,而选择容易下手的议论文训练;或者选择散文体裁训练,以为散文可以随心所欲地写,而且让别人看起来比较丰富。在作文方法的指导上,教师也存在避难就易的问题。在难得的几堂写作指导课上,教师经常单从如何开头,如何过渡,如何呼应,如何交代,如何照应,如何结尾等等方面进行指导。因为这些知识比较容易找到相关的参考资料,手头上不乏这样的文章,网络上更是比比皆是,教师可以轻而易举地占有这些材料。
(三)作文教育急功近利。从训练效果看,议论文指导方便,有章可循,训练周期不长,训练效果显著,所以教师往往偏重于选择议论文进行训练。从应试心理看,写议论文比较保险,能够得到基本分数,而记叙性的文章就显得风险较大,所以不少教师和学生都倾向选择议论文。从高考评卷来看,议论文观点明确,论证层次清晰,便于阅卷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内把握,为迎合阅卷教师的心理,不少学生选择些议论文。
(四)叙事作文理论缺失。中学作文的叙事理论基本停留在记叙文的相关知识上,如记叙的六要素、记叙顺序、记叙人称、记叙详略等等。多少年来,不少教师只满足于记叙文的这些知识储备,缺乏必要的知识更新,他们没有接受过叙事学理论培训,也没有时间接触其他一些新理论。目前在中学叙事文教学中,还没有一套比较权威的作文教学理论方面的专著,以供教师学习。在新课标背景下,省编的几套教材,在作文训练体系上没有统一的思想认识,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大都处于探索阶段,而涉及到叙事作文教学的甚为寥寥。相比之下,人教社编的高中语文教材,在作文训练方面有自己一套比较实用的体系,但是涉及叙事作文教学的部分又缺乏系统性,只是以专题的形式分两节进行阐述。总体看来,中学教师在从事叙事作文教学时,常常困难重重,总是无本可依,无章可循。
杨大为,男,硕士,中学语文教师,现居广东深圳。
第二篇:中学生作文现状分析及对策
新课标指出“作文教学应鼓励学生有个性、有创意的发表,能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但每当翻开学生的作文,我不禁悲从中来。经历了多年的作文训练,我们学生的作文还是缺少个性和创造力,学生习作的立意、选材与结构、表达等多方面如出一辙。作文仍然是千人一面,读来索然无味。
一、立意定势。我们语文教学从古至今一直带着极强的片面功利色彩。在作文教学中更要求“文以载道”。政治思想被作为衡量作文的重要标准,而忽视了学生的真实感,漠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也正因如此,近年来,高考阅卷中扼杀了许多有个性的佳作。学生动笔作文,便把先前准备好的思想内容作为作文的思想基础。常见例子:面对母亲的篮子,一定要赞颂母亲的辛劳与勤快;面对中秋圆月,一定要想到香港回归,台湾统一;面对朋友,一定要到与自己患难与共,给予自己真诚帮助的人,而自己的思想呢?靠边站或干脆没有。
二、选材定势。学生很少用自己的慧眼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选材常会从延用了几十年的陈旧事物中选取。如初二下学期第一单元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唱给母亲的歌,写作选材时学生总会想到雨中送伞;夜晚送往医院治病;考试失败后耐心的安慰等材料来表达母亲的爱。学生难以做到以我眼观生活,以我手写我心。
三、结构定势。写记叙文,学生往往写成总分式,开头写什么?中间写什么?结尾写什么?什么时候做什么事、什么时候说什么话、往往都是事先定好的;写议论文,通常是摆出问题——|分析问——解决问题,正反对比,再加上一些名言警句和名人故事,俨然成了新时期的八股文。
悲伤之余,我们冷静的思考,其实学生这些定势思维与我们教师平时模式化训练密切相关。当然也与我们的积累,观察力和感悟力等有关系、。
一、现在虽然提倡话题作文,但教师们总会担心学生无从下手,于是教给学生许多话题作文拟题的方法,如在话题前加修饰语,话题后加补足语等,甚至要给学生拟几个题目写在黑板上,这无疑是学生像骑着带花头上的骏马站在广阔的大草原上无法自由的驰骋。
二、教师重要理论指导,忽视情境设计,用写作原理指导学生写作,能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但对学生不能运用。无法企及的感受也会让学生陷入无法自由发挥的困境。
三、教师要求多,鼓励少。作文教学中教师忽视了学生个性差异和水平高低,忘记了因材施教,一味地的统一要求,即使少数基础差的学生习作中有闪光点,但因不符合整体要求,变不舍得给点表扬鼓励,长期以往就打消了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
四、教师中批改,少互动。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不是写出来到的,这一形成了一种共识。但我们语文老师往往把这一重要环节大包大揽,表现在对学生的习作精批细改的,圈画、打杠、总批,似乎改动越多越负责,这实在是一件事倍功半出力不讨好的事。多数学生拿到教师精批的作文本,看看的得分之就束之高搁,很少去推敲教师的评语,长期如此,学生写得 再多也难有长进。
根据上述原因,我们提出如下对策:
一、学生不是要人云亦云,要勇于创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之所以在“前人之述备矣”的情况下能名与世,传与后,是因为它的利立意高人一等。放下自己而写天下。启示学生写作对应尽量反弹琵琶,变化角度,追求立意创新。如写《母亲的篮子》,我们可以通过篮子写母亲的辛劳和勤劳;也可以写母亲篮子里的物品的变化丰富,歌颂党的好政策,是人民的生活日益改善。而相比较,两类哪种效果更好当然是不言而喻。
二、引导学生注重语言的积累和感悟,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是个性作文的过根本语言重在于学生作文现状分析及对策 武进敏
积累。具体做法是: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抄本,将平时看到的优美的句子抄到本子上,并写出简要的点评。加强“积累——感悟|——仿写”的思路,每星期教师要检查学生完成的情况,每个月在全班交流一次,评出活动的优秀学生,并给予适当的奖励。通过这样的训练,长此以往,学生就会自觉积累并灵活运用新颖丰富的语言,这对展现文章的个性色彩大有益处。
三、互动评改,给学生张扬个性,搭建平台。作文欣赏。教师客运用以下方法:⑴佳作欣赏。学生作文收上来之后,教师可从中选出几篇较好的在全班范读,将其余的发给学生,让他们找差距。这种批改方法,既可以增强学生的荣誉感,激发其成功动机,还可以让其余学生能自觉的检查自己作文中的毛病,并积极争取下次作文也能被教师欣赏。⑵互批互改。⑶交流互评。⑷面批面改。⑸共批共改。多种批改方式的综合运用,让学生参与其中,变被动为主动。获得作文的兴趣,并开始自觉思考作文水平如何提高的问题。
四、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作文前,教师不要干巴巴的说教材、立意等理论,而是要想法创设一定的语境,用热情洋溢的感情,抑扬顿挫的语调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达到心理的亢奋,产生写作欲望。教师要扮演一个点火者,点燃学生感情和思维的火花。我校初一语文老师应很好地抓住学生送别实习老师这一材料指导学生写作,收到了出人意料的效果。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关,创新作文教学更是迫在眉睫,我们语文教师只有在作文教学领域中积极探索,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才符合时代的要求——张扬个性,体现创新精神。
第三篇: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和分析..
陕西省山阳县城区第三初级中学
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和分析
现今初中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和问题。这些问题的表现方式是不同的,形成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的 对
策 也 应 是 不 同 的,本 文 试 从 学 生、教 师、管 理
三 个 方 面 研
究
解
决
问
题的方
法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有关情况
为了研究和掌握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内容和实施方法以及相关情况,我们于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在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总共80个班进行调查。调查采取问卷、测试、座谈、专访等形式,收到个人有关材料3800份(其中家长反映的材料1500份)。同时,组织教师座谈会8次,学生座谈会10次,访问中学心理咨询室4个。在心理老师配合下,对72个咨询案例进行分析。调查获取的情况的数据反映出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的总体趋势,从中折射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成绩与不足。
(一)学习心态
1、学习压力 A、学习压力大
在问卷调查中,九年级学生感到学习压力“很大”和“大”的占90%以上,七八年级的学生为80%。由于国家实行计划生育,一般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和社会的期望值过高。学习压力主要来自激烈的升学竞争和家长、老师的高期望。学生们谈到,各个方面反复告诫他们的是:考上重点高中是家庭的最大希望,否则就是失败。很多家长和教师长期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教育模式的单一化,选择人才的狭隘思想占着社会的主流。在上述思想观念影响下,学生的学习任务被层层加码。课后作业和假期繁重,补习班横飞,考试日益频繁,不断公布分数排位,学生们承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重负。每天面对几个学科一齐压下的大量作业,部分学生的心态多是消极或无奈,“乐意接受”的只占15%,“不乐意但只有接受”的占80%,认为“不堪忍受”的占5%。
B、睡眠时间严重不足。
学校晚上20:30还在上课。很多走读学生22:00以后才能休息,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足8小时的超过100%,住宿的九年级也有37%的学生在晚上息灯后还想方设法学习。睡眠不足已严重影响一部分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效率,上课学生打瞌睡,体育课晕倒的学生已成为一个老大难问题。
C、考试频繁
面对频繁的大考小考,学生们更是难以保持平常心态。能够“从容镇定”乐意参加考试的,只占16%,考试“非常紧张”的占8%,“比较紧张”的为50%,另26%的人觉得考不考“无所谓”。考试紧张 座谈了解到,少数学生已患上较严重的考试焦虑症,有的学生考前几天无法入睡,进了考场,思维紊乱,难以发挥出应有的水平。考试作弊不在少数 由于考试及排名压力过大,不少学生应试时采取了不正当手段。在887名九年级学生中,有20%的人承认考试“经常作弊”,75%左右的学生承认“有过作弊行为”,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同学“从未作弊”。
D、苦恼来自学习
当问及学生“最大的苦恼是什么”,回答学习方面问题的学生占89%,主要包括“成绩不好”、“学习退步”、“进不了前10名”、“考试失利”、“找不到好的学习方法”等等,且年级越高、学习成绩越好者,为学习而苦恼的比例越大。特别是九年级学生面临毕业时,对自己的人生考试陌生起来,不知道该怎么做,一直在苦恼中度日如年。
2、学习的问题与障碍非智力因素心理障碍表现突出。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一部分是由于智力因素所致,如对学习内容理解力、解决难题的能力等,但相当一大部分问题是出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如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看错算错、动作慢等。“在学习中你遇到的最大的问题与障碍”问卷调查中,学生反映,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为32%,常看错或运算出错为10%,做作业动作慢为16%,对学习内容难以理解为15%,经常有解决不了的难题为10%,不愿做作业为17%。
(二)自信心与自主性
调查表明,中学生多数具备了一定的自我判断和决策能力,且随年龄、阅历的增长,独立性和自主意识迅速增强,当然其中还隐含着诸多不成熟。自信心不足、自卑占多数 在参加问卷调查的九年级学生中,认为自己对生活与学习充满信心的为20%,比较有信心的为23 %,信心不足的为40%,自卑的为17 %。
A、自主能力欠缺
对八年级学生自主性的调查中发现,认为自己有自主能力的有19%,认为不知道的37%,认为自主能力差的为29%,认为自己无自主能力的有15%。意志力一般 在参加意志力测试的高一学生中,意志力强的为18%,意志力比较强的为28%,意志力一般的为42%,意志力比较弱和弱的12%。
B、心理承受力一般
在对学生应对困境能力测试中,经得起突如其来的变故的为10%,心理承受力一般为77%,不能迎接挑战的为19%。对家长的座谈中得知,很多孩子由于家庭突然的突然变故,性格变的孤僻;从此开始沉沦。表现在课堂学习不认真,不能很好地处理与学生的关系,对老师的关心也很淡然,我行我素。
(三)情绪状态
1、情绪测试 在座谈会上,老师和学生都谈论到,中学生的情绪大多数是乐观和正常的,但有部分同学较易冲动,情绪起落很大,如受到委屈、冤枉时容易产生激烈的反抗情绪,或因考试失利而心灰意懒、萎靡不振等等。此时如果老师和家长能妥善化解,则不良情绪可能烟消云散;而如果处置不当,则可能造成伤害甚至阻碍学生健康成长。心理咨询室记录的220件心理咨询案例中,除8件是关于情感方面的咨询外,其余212件均是因碰到麻烦、心情苦闷、忧郁、无望而求助,有一些并未要求解答,而明言只是“诉诉苦”,进行一番宣泄。经统计,案例当中以谈学习问题为主的最多,其次是与同学的关系、家庭矛盾问题,另有与老师的关系问题、试图克服自己的坏习惯的咨询、与异性关系咨询等等。为情绪压抑、焦虑而咨询 值得重视的是,咨询的学生大部分情绪压抑、焦虑,有的经常暗自哭泣,极其痛苦,有位学生因恨自己不争气,竟在自己手上刻字,还有一些女生发誓与父母对着干,故意逃学去喝酒、上网。在对学生自我控制力测试表明,缺乏耐心,心神不定,过度兴奋而又时常感觉疲乏又无法摆脱以求宁静,对人对事缺乏信念,生活自由散漫,随心所欲,不能控制自己者为9%;有情绪,但经过一定努力能克制自己保持平静的为21%;能在夸张情绪中积极控制和调节自己者为47%;能心平气和,知足常乐,保持由心的平衡的为23%。
2、兴趣分布
调查中发现:第一,中学生大都具有健康积极的兴趣爱好,兴趣分布较为广泛,趋同性不高,呈多样化的活跃态势。第二,学生的兴趣所在恰恰与学校教育的着力程度形成反对应,学校抓智育特别有力,可学生对学科学习感兴趣的比例却特别低;艺术教育和体育在目前中学教育中相对薄弱,学生这方面的兴趣却十分浓厚,比例高居首位,动手能力的培养也是中学教育的薄弱点,而不少学生对此很感兴趣。第三,由于课业负担沉重,学生的兴趣多在放松型、趣味性的项目上。这一方面表明学生具有本能的调节能力,另一方面也表明片面强调“苦学”导致的是学习兴趣的降低。对文体有兴趣 在问卷调查中,对文体活动感兴趣的为28%,对上网有兴趣31%,对手机感兴趣的占30%,对看课外书有兴趣的为5%,对学科有兴趣的为6%,对新闻有兴趣的为0%。
3、中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一般良好 但发展趋势应引起重视
对学校850名学生进行心理症状指数检测。依测试结果80%以上的中学生心理状况良好,另17.9%的学生则可能轻度地存在一些心理问题,还有2%的学生有些心理障碍,需要加以关注和引导。调查中发现,由于中学生学习、生活、成长发现少数学生存在着心理障碍,应引起高度重视。
A、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些学生由于学习紧张和睡眠不足导致注意障碍。如注意涣散:表现为主动注意的不易集中,注意稳定性分散所致; 注意减退:主动及被动注意兴奋性减退;注意的广度缩小,注意的稳定性也显著下降;注意衰退:不能留意观察和主动将注意集中于外界客观环境。有些学生思维内容空洞,联想贫乏,语量少,不主动讲话,回答问题也很简单。对他的这种表现并不自觉到异常,也不为此感到着急。思维迟缓,说话少,不主动。思维内容并非空洞、贫乏,而是联想困难。部分学生反映感到脑子里出现的思维内容,完全不受自己支配,好像是一种外力强加给自己的,甚至思维没有固定的内容。情绪情感障碍 情感淡漠。表现为情感活动的减退或丧失。有些学生对周围的环境变化丧失情感反应。还有个别学生生活懒散,不打扮自己,甚至不理发、不洗脸。至于国家大事,令人兴奋的消息,家中的困难,家人的不幸遭遇等,对此也无动于衷。情绪低落:也叫情绪抑郁,什么事情都不能令其高兴。较轻的情绪低落,仅表现对以前感兴趣的事物缺少兴趣,不愿和人来往,但外观上对人的态度变化还不明显。严重的情绪抑郁则表现苦闷、悲伤、面带愁容、行动减少。情感脆弱: 有些学生情绪容易引起波动,感到伤心流泪或兴奋激动。冲动倾向: 有冲动倾向者占11.81%。他们坐立不安,小动作过多,好发脾气,严重者还会骂人、打架。他们当中有些人是遗传原因造成的,更多的人则是属于生活习惯不良或是心理不健康。过敏倾向 有过敏倾向的中学生占6.91%。他们有点“神经质”,爱哭、胆怯、担心、小心眼、一点儿小 事就放心不下等。过敏倾向多是家庭原因造成的,如父母有神经质,或者家庭关系紧张、家庭状况恶劣等。
B、意向行为的障碍
意向缺乏:表现为不负责、不认真或无故不上学、没有干劲等。高中生中有2.1%生活没有规律,早睡晚起、不讲究卫生、甚至不理发、不洗脸、不换衣服等。适度的学习焦虑是一种正常的心理体验,它不仅不会影响学习,而且促进学习。这里所得的数据是指那些学习焦虑过强的学生。他们害怕考试、害怕学校、害怕老师、甚至 讨厌学习。学习焦虑在开始时是怕学习成绩不好受父母和老师批评,被同学瞧不起。如果真的学习成绩不好,受到了斥责、批评和歧视,久而久之便会产生过强的学习焦虑和考试焦虑。另外,成绩排队、选择学校、中考压力等也是产生学习焦虑的原因。对人焦虑: 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占7.62%。他们在众人面前感到不安,表现出退缩、提心吊胆、拘谨老实、不敢讲话等特点。对人焦虑大多是经验不足造成的,或者因家长娇惯总是一个人在家里玩,或者是受到过大孩子的欺负不敢到外边玩,或者是缺少游戏伙伴。家长过于严厉的管教也是学生怕人的原因。焦虑引起的身体症状: 由于焦虑而引起生理反应的学生占11.87%。他们自述经常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头痛、失眠、疲劳等症状。在这些身体症状中,有的是真正的“病”,但当这些“病”同时出现时,大多是由于焦虑所造成 的。中学生由于不能及时排解心中的烦恼和郁闷,便以身体症状进行逃避。
C、孤独倾向
有孤独倾向中学生很少,只占被调查人数的2.12%。他们感到自己孤单,没有朋友,平时很少 与同学来往,总爱一个人呆着。调查中发现,有孤独倾向的学生多由自卑引起,而引起自卑感的原因很多,有 的是由于学习成绩不好,有的是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有的是由于身体原因,如身材矮小、长相不美、身体缺陷 等。也有一些自视清高的学生有孤独感。
D、自责倾向
有自责倾向者所占比例最大,占被调查人数的15.73 %。这些人自我评价低,自我轻视自己责备自己,其行为受悲哀和忧郁情绪的支配,背后可能掩盖着敌意和攻击。自责倾向的形成与家长的严厉惩罚、教师的歧视和同学的嘲笑等有关。
E、恐怖倾向
有恐怖倾向者占13.17%。恐怖倾向多表现为胆小,其中以怕黑暗地方者居多。恐怖倾向与早期教育有关,娇生惯养和过分照料都会使孩子产生依赖心理,形成胆怯的性格。中学生的恐怖倾向往往与对失败、失望和惩罚的不安混杂在一起。
(四)人际交往状况
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测试结果,显见学生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普遍较弱。这与学校和家庭均不重视社会能力培养、学生接触社会、接触实际的机会极少有很大关系。喜欢交往 在交往能力测试中,喜欢交往的为11%,善于交往49%,对交往比较反感的17%,交往能力一般为23%。调查显示,多数中学生都乐群、合作、能较好地与周围的人相处,他们珍惜友情,热爱集体,尊敬家长师长,人际关系比较和谐。据统计,中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的占59.6%,参加活动“比较积极”的占34%,只有6.4%觉得“无兴趣”和“无所谓”。初中学生对人际交往的认识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座谈当中他们谈到:交往能力是一项重要能力,从现在起就应开始学习训练。包括试着与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人打交道,试着接受与自己差异很大的人。中学生处于比较稚嫩的成长时期,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他们常常遇到矛盾和问题,有的学生因此心理失衡。
1、同学、同龄人关系 A、同学关系交融洽
问卷反映与同学相处“很融洽”的占56%,“一般”的为41%,“难相处”的为3%。可见多数和谐,但也存在几种类型的矛盾。交友经验欠缺
择友交友与处理人际矛盾的经验欠缺,包括对交友认识上的困惑。相互设防、相互妒忌 学习竞争带来的相互设防、相互妒嫉,如学习资料、学习方法技巧,相互封闭,尤其是“尖子生”之间因竞争激烈而生出不良心态,有的把自己的胜利寄托在对方的失败上。
B、歧视差生
有差异的同学之间关系不协调,如班干与一般同学,成绩好的与成绩差的同学之间,常常存在一定隔阂。对被认作是“害群之马”的“坏学生”,老师家长都号召“别跟他接近,免得被带坏”。适应环境能力欠缺,环境变换引发的人际关系不适应,如转学、学校分班调整等,与新的同学、新的集体时就难以融洽。
2、与老师的关系 A、尊师爱生是主流
中学师生关系的主流仍是“尊师爱生”。主要体现为老师对学生负责,学生敬重老师,听从教诲。但受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影响,师生之间较少有平等交往和民主对话,关系的融洽度不高。
B、期望老师善解人意
问卷让学生写出对老师的期望,有59%的同学写的是希望老师改善对学生态度,包括“多一点笑容”、“多与我们沟通”、“公正、善解人意”等,而对老师教学方面提希望的只占27%。
C、老师过于严厉
对三个年级个共40个班级的同学了解,认为班主任比较民主、能深入学生的只有17位班主任,其余均为严格或严厉型。学生在与老师的交往中较少有民主、平等、尊重、理解等积极体验,更多感受的是被约束、被控制,这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显然不利。在此种隔膜的状态下,学生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很少求助于老师,老师作为“人生向导”的责任难以发挥。乐于与老师交往的为23.5%,与老师交往感到拘束的为62%,不敢与老师交往7%,不愿与老师打交道为8%。学生对师生关系反应较强烈的一点是有些老师不够公正,对同学不一视同仁,存有偏见和歧视。如成绩好的同学出了错可以包涵,成绩差的永远就是不好。考试时优生交头接耳叫作“对答案”,“差生”一出声就是“舞弊”。一位成绩不好的学生说:老师从来不愿同我说话,因为我总是考不好。学习跟不上往往伴随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上的孤独无助,“差生”往往因此而变得无法逆转。
3、与家长的关系
总的来看,不同学校、不同年级的师生关系没有太大的差异,而学生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却因家庭背景、父母素养和家教方式的不同,学生对家长的教育反应大不相同。认为父母关心方法不对 对在初二学生问卷调查中,能主动与父母交谈的12.5%,反映父母“对我十分关心”为36.5%,“对我关心,但方法不当”为39.5%,“父母对我不关心11.5%”。在初二学生心理咨询案例中,有17%是为亲子间的矛盾、对立而苦恼,主要包括,(1)成绩不好常遭父母排斥;(2)得不到父母关心(父母忙于赚钱或玩乐);(3)家境不好,常成为父母的出气筒,如父母气不顺,常骂人。(4)父母离异带来的心理阴影。正因为与父母之间存在隔阂,当被问及“你有苦恼和困惑会对谁讲”时,只有24%的学生选择了“父母”,而“同学”以38%的比例成为主要倾诉对象,另有6%选择了“老师”,剩下的32%竟表示“没有人”可以倾诉。学生最不能容忍的是父母的唠叨家长“唠叨”成了孩子们最痛恨的一件事。在调查问卷中,在回答“对家长最不能容忍的地方”时,有55%的学生选择了“唠叨”,其余有25%的学生选择了“不能沟通”,20%的学生选择了“专制”。学生们普遍反映,听到父母的唠叨后,情绪会消沉,压力会增大。很多学生最想对父母说“别烦我”面对家长与孩子之间关系的隔阂,不少学生借此狠狠地发泄了心中的怨气:“别烦我 ”“少来管我 ”“我好累啊 ”“烦 ”“少说点吧,好烦啊 ”“让我自由地生活 ”“请别唠叨 ”“不要老问我考几分 ”“别管得太多”。在谈到最想对父母说的话时,很多学生都认为自己不小了,希望得到父母的尊重与理解。“请多给我们一点自由吧 ”,这是许多孩子的心声。在回答“如果你是家长,你会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这一问题时,一名学生这样说:“总之我不会像父母那样对自己的孩子抱太大的幻想,我要让他独立自主,而我可以做他的朋友,而不会给他施加压力。”同样,不少学生纷纷表示:父母与孩子之间最完善的关系是“朋友关系”,双方要多交流,父母应多给孩子帮助,给孩子更多的自由和空间,而不是唠叨、呵斥和打骂。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1、男生与女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男生与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类型: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男生和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度一致,心理偏常的总检出率和各项焦虑倾向的检出率基本一致。只是在恐怖倾向方面,女生的检出率明显高于男生。两者之间的差异显著。有心理障碍的女生略低于男生。
2、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类型: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一些差异,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恐怖倾向方面,城市学生心理偏常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农村学生;农村学生身体症状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城市学生。说明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略高于城市学生。
3、结论: 中学生心理偏常的检出率高达40.02%,但是,其中只有一项标准分等于大于8的就占到了 21.23%,有两项标准分等于大于8的,占8.98%,两者合计达30.21%。如果我们把有三项以上的标准分等于大 于8的学生视为心理异常,那么,他们只占学生总数的9.80 %。如果我们严格按照标准,即总标准分等于大于 65才说明有心理障碍,那么,只有5.72%的学生有心理障碍。男女生之间心理偏常的项目数 量分布非常一致,只是女生单项高的人数明显的高于男生,也说明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略高于男生。
(1)、中学生心理偏常的检出率很高,说明中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存在心理偏常或心理障碍,应当引起家庭、学校、社会的高度重视。
(2)、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也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严重,心理偏常的检出率虽然高,但单项或两项高的人数很多。
(3)、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略高于男生,但女生中有恐怖倾向的人数明显多于男生。
(4)、在中学里开设系统的心理教育课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也是富有成效的。(5)、有心理异常或心理障碍的中学生是客观存在的。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有些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的发 展和主观努力而逐渐消失,有些则需要接受专门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才能有效地克服。为此,中学里应当配 备经过培训的心理辅导员或心理咨询员。
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属于正常 综合问卷、测试、座谈、专访所调查的情况,可以认定:中学生的大多数(85%左右)心理发展正常,心理素质属好和较好水平,表现为能自我悦纳,有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有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乐群合作,能与人较好相处,自主意识不断走向成熟,能以正确态度对待困难和矛盾,承受得起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与挫折,即使有暂时性的失意和情绪低落,也能较快加以调整。不可忽视存在的问题 但是,还应当看到,中学生的心理成长环境和心理状况确实还存在一些问题。某些方面的问题还较普遍,有的还比较严重,尚有15%左右的学生存在一些心理障碍,这有学生先天个性方面的因素,更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存在的偏颇和欠缺不无关联。全方位重视心理健康 面对这些冲突和矛盾,既需要青少年自身心理健康的保健,也非常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的工作。从青少年自身来说,要加强心理卫生知识学习,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面对挫折的适应能力,陶冶自己的情绪和个性,健全自我意识,学会心理调节,把学习、工作、娱乐结合起来,加强对自己、对社会以及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认识。多帮助与疏导 从家庭、学校、社会来说,应充分尊重、理解、信任、爱护青少年,给他们以发展自己的自由和条件,多指导少指责,多帮助少干涉,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卫生教育、性知识教育和生活指导,建立心理咨询、辅导、治疗的机构,帮助青少年解决心理困惑和实际困难。
三、问题分析和基本判断
1、就本县范围来讲,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上下协调统一的指导机构,心理健康教育未真正纳入中学办学评估体系,影响学校对此项工作的有效重视。
(1)不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既很难培养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也不利于学校有效的利用心理咨询室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实践证明人有7种不同的智力:语言的智力、逻辑—数学的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音乐的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和进入内心的智力。在这7种智力中,我们的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只重视前面两种智力。因此,要全面看待和培养孩子的智力,不要片面强调某一两个方面。
(2)过重的学习压力、激烈的学习竞争,造成不良的人格成长环境中学生身体发育还不完全,却要承受高强度的学习负担,心智发育尚不成熟,却要承受着激烈竞争的巨大压力,这严重背离了“健康第一”的教育原则,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大受影响。考试舞弊、“优生”相互封闭和妒嫉、“差生”悲观厌学等,都是人格缺陷的表现。学习成绩、考试分数的作用被过分强化,成为决定人格尊严、人际关系乃至整个学生生活的主要甚至唯一因素,造成的是对学生成长空间的限制和对个性发展的压抑。加重学习负担,片面追求分数已经使得多数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正常,学习上的自我认识失真,主动性和求知欲减退,即使成绩不错也常常感到紧张焦虑,对部分学生来说,学习的重压已构成对积极人生态度的挫伤。
(3)学生的心理成长缺乏必要指导,缺乏锻炼和实际体验的机会,造成人格和智力发展的不平衡在“情商”和性格对人的命运的决定性作用已被公认的当今,学校、家庭却仍在片面抓紧智育,对人格成长未予充分重视,对学生的情绪调节、学会处事、学会交往、完善人格缺乏有效指导,即使有所涉及也是照本宣科的说教,缺乏针对学生实际问题的实质性帮助,没有让学生去亲身感受和体验。集体活动、社会实践本是学生学习社会和接触实际、锻炼能力和人格的好机会,可惜在多数中学活动安排并不到位。亲子关系、师生关系本是熏陶学生人格的隐性教育因素,是学生学会生活、学会交往的重要渠道,但因关系在主导方面———家长、老师的观念和素养的参差,致使部分学生未能从中获益,少数甚至受到负面影响。教育究竟如何促进一代人智力和人格的和谐发展,是亟需回答的大问题。
(4)对学生的实际状况和心态了解和研究过少,对后进学生的漠视和歧视,已成为当前中学教育的最大隐患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服务,而当前中学教育只思考倾尽力量研究教材教法,研究试题和资料,研究答对答错,却对学生的状况和心态了解甚少,缺乏研究。老师们不惜牺牲业余时间为学生补课、辅导,却很少有时间有耐心摸一摸学生的心思,听一听他们的呼声。学生太需要理解,太需要与老师、家长沟通了。特别是学习有困难、品行有缺陷的后进生们,他们本来就因成绩不好或经常犯错误而感到自卑和痛苦,还要领受冷漠和歧视,领受老师的嫌弃、家长的责骂,生活在一片灰暗之中,叫他们如何正常地成长,如何形成健全人格?对后进生不予关注、帮助,反而歧视、排斥,意味着提供负面教育,意味着给社会制造包袱和隐患。
5、外部文化环境差,社会上到处充满网巴,根本无人管理,不少学生留宿网巴 由于社会上到处充满着网巴,又没有其他健康的文化设施,不少学生迷恋上网,甚至留宿网巴,众多家长十分痛苦而又十分无耐。
四、思考
根据调查与分析,我们认为,大力加强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确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就当前现状看,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培养,远不是开几节心理课、搞几次讲座就可以奏效的,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实施,必须在广泛重视全员认同的基础上,全方位地启动和渗透,贯穿教育活动的始终,才能显示成效。要把加强“心育”与改进和优化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推动教育向民主化、科学化、现代化方向迈进。
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繁荣以及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中的心理素质的要求日益突出。因而,在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也越来越显现出其独特的重要性、紧迫性和不可替代性。《教育部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强调,“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为全面贯彻落实《决定》及《意见》的精神,使心理健康教育获得全面、稳定、健康的发展,在科学规划、求真务实的前提下,积极行动,全面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蓬勃开展。
第四篇:中学生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中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
姓名:何晶晶 学号:110411209 班级11英本2班
摘要:社会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英语作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已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英语的教学相应也成为当今热点,受到全民关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英语教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教学取得了显著成就。国家教育部为适应现代英语教育形势的需要,出台了新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几年过去了,目前高中英语教学和学习的情况如何?经过调查研究发现高中英语教学方法滞后、学生学习兴趣低下、对词汇和语法的学习普遍感到吃力。人们有必要要其反思,找出学习英语的好途径。
关键词:中学英语,教学,调查研究 引言
全球经济一体化使英语重要性愈加突出,极大地促进了英语教学的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中英语教学在指导思想、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上业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广大教师要认真探索英语教学的规律,提高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进行形式多样的训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及时发现英语教学中现实存在的问题,改革教学方法,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英语教学的肯定
现行新编中学英语教材体现了现代语言教学思想,是我国教育改革在教材方面的成果。外语教师为新教材的实施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同时教研部门也做了大量培训工作,开展了多形式、多渠道的教研、教改活动。这些工作的开展为中学英语教学带来可喜的成果,由此教师的教学思想有了提高,“发展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以学生为中心”等观点开始并越来越多地被接受,从而促进了新教材的顺利实施。多数教师能够灵活驾驭、处理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学生在交际情境中学习语言,开始显得主动、轻松,兴趣得到激发,积极性得到提高,个别化学习也得到加强。
一、中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肯定教学效果的同时,也看到了存在的教学问题。当前,由于应试教育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致使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面对迅猛发展的形势,英语教学目的未及时进行调整。
英语教学大纲规定现行初中英语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现行高中英语教学目的是在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巩固、扩大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提高初步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侧重提高阅读能力。从初、高中英语教学目的看,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没有注意中学生的特点
中学生具有思想敏捷,眼界开阔,富有朝气,重视个人的权利,个性化更加突出的新特点,且思维具有更强的预见性。他们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得更深刻,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明显增强,思维的完整结构基本形成,并趋于稳定。可是部分教师忽视了中学生的这些特点在英语新教材的教学中还是停留在单纯的原始英语教学上,没有结合新教材选择适合高中生特点的教学方法,致使学生在沉闷中学习英语。
(三)、教师教学方式、方法陈旧
教学方式上存在问题。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的角色定位不明确,只扮演了“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仅仅起到了知识的“传递”作用,忽视了学生应如何形成学习策略、构建知识框架这一重要因素。部分教师还不能完全适应新教材的教学,其教学思想跟不上教材思路,仍存在捧着新教材上的是老模式的教学现象。部分教师把较多的时间放在语言点的学习和语言技能的训练上,留给学生的活动时间相对减少,忽视了实际能力的培养,结构与功能两者之间的比重掌握不好。在教学方法上,被动多于主动,灌输多于启发,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听、记、背、练的苦学之中;重视对现有结论的记忆,而忽视学习的过程;重视教学的严格划一,而忽视学生个体差异的创造才能。这种做法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他们自主发展与独立人格意识的形成。
(四)、部分教师能力素质跟不上教育发展的进步
部分教师分析教材的能力、思路不够明确对课堂模式和教学方法产生误区。教学中虽致力于知识与能力并重,但教师总感到学生对知识掌握得不够系统,能力发展得不够显著。有的教师把对话课上成阅读课,不懂得如何根据不同的课型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言交际能力,课堂教学步骤层次不够清楚。部分教师的文化素质、语言水平和教学水平亟待提高。新课程的内容涉及面广,西方文化色彩较强,而教师本身的这类文化素质不够,不能满足现代中学生英语学习的需要。当前外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总体上明显滞后是产生教学问题的主要根源。然而,仍有不少教师迟迟不得要领,其中有的教师英语功底太弱,无法驾驭新教材的教学;还有的教师则认为:教材中的所有内容都要“讲明白”。在这些教师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能力被忽视,语言实践机会被剥夺,情感得不到激励,智力得不到开发,听说训练只走过场,对话、阅读上成统一模式。但最后发现,内容“太多”讲不完,便有了“教材内容太多”的感慨。可以说,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的心态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复杂和矛盾,教学效果的差异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显著。并且部分教师至今在课堂上仍基本用汉语授课;有的语音不准确,语调欠纯正;有的口语较差,语法错误较多,课堂语言单调贫乏,不能很好地胜任课堂语言交际活动的顾问和组织者的角色,以致无法创设一种“逼真的”交际环境。
(五)、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不够充分
发现这样一个现象:评优质课时,挂图、简笔画、卡片、实物、录像、投影、录音机样样俱全,应有尽有;但到平时上课时,这些东西在课堂上统统不见了,教师依旧沿用那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传统教法,仿佛多媒体教学手段只是为了应付优质课才用,致使平时课堂教学不生动、不活泼,教学过程呆板,气氛沉闷。而有的教师虽然常用多媒体教学,但只注重了生动和趣味性,学生是学得开心轻松了,可终究还是没学到应掌握的知识。
上述问题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如果不予重视和解决,将影响中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众所周知,中学英语教学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应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为使高中英语教学适应改革开放和国民素质教育的需要,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听、说、读、写能力均衡发展,综合提高。
二、结束语
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语,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英语教育近年来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总之,我国中学英语教育质量的提高任重而道远,本文已分析许多现存问题都在不同程度地制约着其发展。针对这些问题,笔者也试着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希望国家各级主管部门、社会各界、学校、家长乃至教师能够高度重视,推进我国中学英语教育的更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道义.中学英语教育发展进程中的问题和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09(2).[2]沐正芳.体验式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2).[3]教育部.2001.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林承芳.2005.应对课程改革探索初中英语教学新模式.中学外语教与学,(10).
第五篇:中学生心里现状分析
中学生心理现状分析与对策
一、学生心理问题之双重性格 双重性格是多重性格的一种,是严重的心理障碍。具体指一个人具有两种以上的、相对独特的并相互分开的亚人格,是一种癔症性的分离性心理障碍。当孩子的生活、学习压力过大,或内心强烈的自卑和脆弱,或家庭暴力,没有满足感、安全感时,容易造成儿童性格障碍,严重的导致多重人格症。案例介绍:
陆某,15岁,初中二年级成绩一般,家中还有个小8岁的弟弟。在学校,陆某是个懂事的孩子,性格内向,话不多,做事中规中矩;上课遵守课堂纪律,和同学也能够友好相处,尽管成绩一般,但还是老师眼中的好孩子。但在家里,却是另一番景象。自私懒惰,自己的事情自己不做;性格暴躁,妈妈批评不听,甚至顶撞;有时妈妈出手打他,他就把怨气转嫁到小弟弟身上。总是拿弟弟和自己比,弟弟吃什么、玩什么、穿什么,自己也想要。
解决或控制办法
1、减轻或缓解个人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的压力,改善生存条件。本质上,多重人格是一种对于环境压力的防御。身为人师的我们,应携手家庭,改善学生的生活空间。
2、多重人格的背后,是强烈的自卑和脆弱。因此应注意循序渐进的培养自身的自信感和自强感。从小事做起逐步获得成功的感觉。
3、要给予患者足够的满足感和安全感,不要让学生有自己的爱被分割甚至被抛弃的感觉。要让他觉得尽管有了小弟弟,父母对他的爱仍然没有减少,自己还是被关注的。
4、多与患者进行交流,引导其与友善的人建立友谊,及早发现学生性格发展上的异常表现,辅以科学合理的引导培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5、给孩子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禁止家庭暴力。家庭关系的不和谐很容易造成儿童的性格障碍,严重的导致多重人格症。
二、学生心理问题之逆反心理
所谓逆反心理指的是孩子对父母的思想观念、管教方法、严格要求,常常产生反感的心理。逆反心理具体表现为:要我这样,我偏要那样;你说这个好,我非说那个好;让我信这个,我非信那个。逆反心理的存在对青少年学生的的健康成长有着严重的危害。如果在这一阶段,对他们的这一心理不能及时加以引导和教育,就很有可能对他们以后的性格、为人处事、人生观、价值观的发展和形成都产生不利影响。上了初中以后,特别是初二这一学期,是孩子逆反心理最为旺盛的时期。初二学生的自我意识、独立意识、成人意识开始出现萌芽,家长在这个阶段对孩子过于关注,对孩子的教育过于武断。案例介绍: 杨某,15岁,初中二年级,独生子女,妈妈是老师,对他的教育比较严格,父母亲关系不好。初一进来,还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孩子,成绩算不上拔尖,但也过得去。但是初二下来,成绩节节倒退不说,上课迟到、不听讲,下课不做作业,总是跟那个从外面打工回来的孩子混在一起。
解决或控制办法
1.理解孩子,尽量与他产生同感,这是交流的基础。学会换位思考,从孩子的角度想问题。
2.用平等、尊重的态度与孩子进行有效地沟通。而不是用命令的方式说你要这样、你要那样。3.要信任孩子,给予孩子独立思考的机会。相信您的孩子已经有一定的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生心理问题之厌学心理
厌学是学生对学校的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持冷漠态度等心理状态及其在行动中的不良表现方式。据调查, 厌学学生在中学生中高达50.14 % , 其中初二最高, 达66.18%。他们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 感到学习没劲, 丧失上进的信心, 学习欲望低下, 重者甚至对学习丧失兴趣,把学习视为苦差事, 上课懒得开课本, 作业不能独立完成, 盼望着早点毕业以求解脱, 更严重者根本不学习, 终日浑浑噩噩, 看到课本就头痛, 坐进教室就犯愁, 经常迟到、早退、旷课, 对老师缺乏感情, 部分学生最终辍学流失.我现在所任教的初二年级,有两个班。一个班级还好,另外一个班级80%都存在厌学心理,上课提不上劲,下课也不完成作业,把大把的时间都花在聊天和吃零食上。
造成学生厌学的原因有很多。社会上流行的“读书无用论”,以及就业的难度和不公平性,导致很多孩子认为读书没有意义;学校教育方面,有些学校为了抓安全问题而忽略了学习风气的培养,导致整个学校的学风、校风不正,加上学校教育教学设施跟不上,都容易造成学生厌学;家庭教育方面,家长出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往往对孩子高标准、严要求,而没有考虑到孩子自身的实际问题,一旦孩子成绩不好,往往以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学生自身方面,没有学习目标,怕吃苦,基础差,跟不上教学步奏,学习方法不恰当等造成孩子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产生厌学心理。
解决或控制办法:
1.社会应该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导向,给就业人员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读书无用论”变为“读书有用轮”
2.学校在抓好安全工作的同时,要抓紧学风建设,营造一个和谐有利的学习氛围。
3.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应该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及能力,让他们能够体会到成功地喜悦,从而渐渐培养学兴趣;加强对孩子的挫折教育,培养孩子的受挫折能力。
4.学生自己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有不怕苦、不怕难的精神。
四、学生问题心理之闭锁心理
案例:苏某,女,16岁。这个女生在学校里没有朋友,都是独来独往的。上课的时候注意力也不集中,都是看窗户外的花草树木。老师提问了,要旁边的同学叫几次才能回过神。要么就那本日记本,在那边抄抄写写。据了解,这个女生小学的时候也是个很开朗爱笑的女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就变得沉默寡言了,脸上的笑容也少见了。
闭锁心理也叫含羞草心理。一方面渴望与别人沟通了解,一方面把自己封闭起来。表现为沟通时紧张、拘谨的心理状态。闭锁心理是青少年发育过程中一种阶段性的心理现象。当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后,心理上大都会出现闭锁性,即出现隐秘的心理特征。表现为把自己封闭起来,平时很少与人交流,内心的矛盾从不外露,当困难和矛盾得不到解决时,往往因焦虑而自卑,甚至自暴自弃。闭锁心理的危害:
1.不利于新人际关系的建立。人际交往是双向性的。如果我们渴望获得理解,就要袒露自己的真实思想;如果我们渴望人际交往中的温暖,就要献出自己的信任。
2.不利于身心健康。影响学生的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甚至还会导致悲观厌世和轻生的念头。
3.会发展成自闭心理。般来说是一种正常现象。但如果这种闭锁心理与其内倾的气质联系起来,变得抑郁、忧虑、苦闷和不安,那就可能产生闭锁心理障碍,从而走向自闭。克服闭锁心理的方法
1.选择开朗性格。试着与人见面时,展露你的微笑,给别人留下和蔼可亲的印象。
2.主动与他人沟通、交流。青少年要多交挚友,相信老师,有什么想不通的问题应向知心人倾诉。
3.对老师、同学态度友好,与人交往主动、豁达,不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置身于社会的大圈子中,而不要久陷于个人的小圈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