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坚持既教作文又育人的原则
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坚持既教作文又育人的原则
小学生写作文,不论是写人、记事、状物,都离不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如何看待周围的人、事、物,怎样评价自己做过的事,都包含着不同程度的认识能力和情感因素。因此,作文教学不单是语言文字和写作方法的训练,同时也是思想认识和道德品格的训练(也称育人)。通过作文的训练,不仅要使学生运用恰当的语言文字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而且要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思想观点,使他们在作文过程中建立道德观念、产生道德情感,从而在生活实践中规范道德行为。写作训练和思想认识、道德品格的训练对学生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如何才能做到“教作文与教育人的统一”呢?
第一:在审题中引导学生明确作文的目的,抓住所要写作文的“题眼”,启发学生确定文章的中心。我在学生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做了适时的、恰当的点拨,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写这篇作文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一件事来“赞扬一种精神”或“说明一个道理”,“吸取一个教训”,“给人一个启示”,这就确定了德育的导向。例如:有一次作文课,我布置了一篇题为《我懊悔„„》的作文,要求学生写真情实感。学生们经过认真审题和我的点拨后都在各写各的。作文收上来后,我发现有一个学生写了这样一件事:“小学三年级时同小朋友们去河里游泳,这次轮着我留在岸上照看衣服,我发现有一同学的红皮带非常好看,不禁动了心,就将其藏起来据为己有。那同学上岸穿衣服时不见了红皮带,十分伤心,但由于大家都是好朋友,他压根儿也没有怀疑我,只当是弄丢了。回家后我一直把它藏在床下面不敢用,心里总是忐忑不安,后来又不知道怎么搞的不见了,一直感到很懊悔”。
文章真实而生动地描写了红皮带的美丽诱人和自己矛盾、悔恨的心理,感情真挚,语言流畅。然而,看似很好的文章读后总让人感到一种未收尾的梗塞和缺憾。因为让人一直感到“懊悔”的应是无法挽回之事,而文中的这件事是可以弥补的。写一件可以补救而不去补救的事怎么能算是完整的呢?
我发现问题不只是出在审题上,主要是出在该学生小朋的思想上,他不明白此事该如何处理。要把这篇文章修改好,首先要解决小朋的思想问题,帮助他弥补过失,不只是弥补对方的损失和心灵上的伤痛,更重要的是弥补自己人格上的缺陷,鉴于他的原文写得很真诚,只要点拨适当,目标是可以达到的。
于是课后我把该学生叫到办公室,帮他弄清了“懊悔”的内涵,然后说:“你难道永远在懊悔的痛苦中生活吗?何不想办法去弥补呢?我相信你能把事情处理好,再把文章写完整。”经我这么一教育,该学生回去后鼓足勇气,向那“丢”红皮带的同学说出了两年前的事情真相,诚恳地向他道歉,并将自己最心爱的一支圆珠笔送给他作纪念。那同学非常惊讶又非常激动,说自己早已忘了那事,没想到你还向我道歉,还送我这么好的礼物,你真是我的好同学。
该学生回来后将致歉的内容组织成文字写进了作文,结尾处写道:“看着他那感动欢喜的样子,我心里酸酸的。”后来我又问那学生:“你觉得这样做就可以了吗?”他说:“不,今后还要互相帮助”。至此,一篇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都比较完善且和谐统一的文章就完成了。
第二,在指导选材时,注意把握德育契机。曾经有一名学生谈了要写同学助人为乐时,我及时指出:“这件事选得好,反映了同学之间应该互相
帮助、互相关心这一鲜明的中心思想。”这就为学生的选材点明了思想意义,同时赞扬了高尚的道德行为,在学生心灵中树立了美好的形象。当另一名学生谈到要写和邻居家发生的事时,我指出:“人与人之间应该真诚相待,宽厚为怀……”并鼓励学生说:“只要认识到自己错了,大家都会原谅你的。”经这样的深入浅出的点拨,学生会领悟到应该怎样做人,怎样做事。总之,我在指导选材的过程中,紧紧抓住学生的行为性质和认识趋向,相机渗透思想教育,既体现了作文的要求,也提出了做人的原则。
第三,在评改作文时强化德育效果。如我在评改上述《我懊悔……》一文时,对写做错事的同学,既从写法上评论,又从思想上评论:“一个人应该有诚实的美德,以前你虽然做错了事,现在你却敢把这件事写出来,且已向同学认了错,说明你还是一个诚实的好孩子……”。这里,我没有生硬的批评,没有长篇大论的说教,而是从作文中发现了孩子敢于向同学承认错误、敢于在作文中写出来的优点,抓住积极因素及时进行教育。教育以鼓励为主,语言亲切,相信学生一定会记住这个教训的。这说明,在作文教学中帮助学生怎样认识事物,教育学生怎样做人是十分必要的。
古人说,“文如其人”,“文道统一”,语文尤其是作文本身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最好的结合体。作文教学要以人为本,鼓励学生敞开胸怀,抒写真情实感,这样最能写出自然流畅的作文。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只有听其言观其行,及时端正学生的认识,强化德育效果,才能使语言表达能力和认识事物能力同步发展,才能使学生写出更有质量的作文。
——2003年4月12日——
第二篇:既欣赏别人,又欣赏自己 作文
既欣赏别人,又欣赏自己
“欣赏别人,是一种气度,一种发现,一种理解,一种智慧,一种境界.”的确,当你懂得欣赏别人时说明自己的心中可以容纳其他人,并且可以发现别人的优点,长处,从而取长补短,完善自己,这就体现出自身的一种智慧.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所以需要不断的去学习,欣赏别人的长处.就像卡内基的母亲,卡内基虽然是个到处惹事生非的坏孩子,所有人都认为卡内基成不了大事,但他的母亲却和别人不一样,她能看到卡内基的长处和优点.正是他的母亲不断的激励卡内基,才使他能发奋努力,才能使他身上的光辉照亮整个美国,成为美国当代著名的企业家和思想家.正是因为卡内基的母亲懂得欣赏卡内基身上的亮点,所以卡内基才知道自己的优秀,才使他刻苦学习,成为了当代名人.所以每个人身上多多少少都有值得别人学习的地方.吉鸿昌说过:“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的确,世界上任何的雄伟建筑,任何的名著经典,都是由人创造出来的,我们自己的人生也由我们自己照亮.就像达摩斯梯尼.他小时候看到其他的雄辩家在演讲台上滔滔不绝的演讲时非常羡慕.于是他立志当一名雄辩家.遗憾的是他从小口吃,所以很多人在在到他的理想时都不相信他,有的甚至嘲笑他.但是他觉得自己有这个能力,并没有自暴自弃.为了使声音洪亮,他每天早晨对着大海朗读,为了不口吃,口含小石子说话,为了增强肺活量,每天早晨坚持登山,并且对镜子练习演讲时的神态动作,经过不断努力,最终成功的成了一位雄辩家.正是因为他对自己的认可,相信自己有成为雄辩家的资质,所以才会努力去练习.假如他觉得自己根本不可能成为雄辩家,那么就不会刻苦的练习,也不会有后来的自己.所以懂得欣赏自己是一个人成功的前提.欣赏,是一种美德,是一种胸怀,是一种境界.我们要学会欣赏别人,更要学会欣赏自己.
第三篇: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育人教学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育人教学
汝城二中 邓青松
育人,先育德,只有具有高尚的品德的人才能更好服务社会。化学是德育的隐性课程,只要我们认真研读教材,仔细分析,就能发现教材的每一章、每一节的化学知识中都不乏思想、道德、法制教育的素材,是化学教学与德育教育的很好的契合点,为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提供了可行性。
一、在化学教学中实施思想教育
化学虽是一门自然科学,但却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如果能结合化学课上的生动实例,有机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进而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的高度组织教学,潜移默化地熏陶,则不但不会影响化学教学,反而能促进化学教学。通过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硫酸由于浓度不同而性质不同等内容使学生理解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通过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是反应物的化学性质,影响因素是温度、浓度、压强、催化剂等的学习,加深对内因是决定因素,外因是影响因素的辨证思想的理解。总之,只要有机地、适当地结合化学课的内容,将辩证唯物主义内容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课程内容的深刻理解,把知识融汇贯通,而且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发展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二、在化学教学中实施道德教育
学会与他人共处与合作,是21世纪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当代青少年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父母的娇惯,家庭的溺爱,生活环境优越,因此很容易滋长以自我为中心的娇纵习惯,缺乏合作精神,所以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如在解答开放性习题时,可以组织学生共同讨论,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互为补充。使学生有更多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并在讨论中发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认识到与他人合作能使自己思想更广阔、更深刻。在进行探究性实验活动或研究性学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组合,一起设计实验,一起进行实验,一起分析,共同解决问题。通过参与式的交流合作,让学生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与他人互相合作,发挥同学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的教育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安排,使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交往中,克服自私和妒忌,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既能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同时也能使自己更好地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和欣赏。
三、在化学教学中实施法制教育
有关环境污染和保护的知识点的内容,分散在中学化学各章节之中,如酸雨与环境保护、NO2与光化学烟雾、氟里昂对臭氧层的破坏、聚氯乙烯和“白色污染”等。教师应通过课堂教育,使每个学生都懂得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人们的生活所造成的巨大影响,增强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让学生了解产生环境污染原因和消除环境污染的方法,增强环境保护的能力和信心。在课堂演示实验时,教师也要以身示范,做好有毒尾气、废液等的处理,教育学生保护环境,不能停留在嘴上,而应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第四篇: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育人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育人
【摘要】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是基础学科。语文学科区别于自然学科,它是一门文化课,也是一门思想教育课。“文以载道”是中国文学的传统。文章是为了说明道理,弘扬精神的,也就是说语文教学不仅要为学生传递知识,同时也担负着思想教育的任务,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论文试图从语文课程目标和知识内容的人文性,以及语文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和语文实践活动中如何实现育人的角度加以剖析,提出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语文 人文性 实现 策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概言之,教师的职业目的就是教书育人。教书育人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遵照教育教学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自学地把教书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过程。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是基础学科。语文学科区别于自然学科,它是一门文化课,也是一门思想教育课。“文以载道”是中国文学的传统。文章是为了说明道理,弘扬精神的,也就是说语文教学不仅要为学生传递知识,同时也担负着思想教育的任务,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
一、课程目标和知识内容体现人文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部分“课标性质与地位”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要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在课程目标上,应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行为目标和表现性目标、结果目标和生成性目标同时并重。既应注重系统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等目标的达成,更应注重高尚的情操、个性、价值观等目标的达成。偏废了语文课程的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和生成性目标,实施人文性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在语文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首先应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使语文教材人文化,教材内容应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精神。其次是要充分利用多种课程资源,如报刊、影视、广播、网络、广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全球事件等都可作为课程内容,成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良好素材。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教育者,在对上述人文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应切忌形式
化、模式化、机械化,最重要的是应真正落到实处,以人为本,成为课程资源的组织者,成为学生人文精神的唤起者。
教师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总是以所教的知识及一定的信仰、追求,对生活和社会的态度、言行,对学生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道德品质和意志性格等,施加一定的影响,起着形成学生整个精神面貌和思想体系的作用,语文这一点上尤为突出。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听说读写的训练,所有语言材料,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无论是听说还是读写,都包含着一定的思想内容。语文知识的传授和思想教育的关系是很密切的。语文和数理化等自然学科不同,它反映着政治倾向和感情色彩。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同时,总把一定的观念、思想、感情灌输给学生。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不仅学会了知识技能,他们的思想品德和世界观也在发生着变化。
二、阅读教学离不开育人
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章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性质的定位充分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阅读的重要作用。阅读教学的依据是课文和课外读物。课文是内容和语言形式的统一体。现行的语文课文,思想内容健康,主题深刻而明确。有的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最后一课》);有的包含爱心教育(《背景》、《送小龟回家》)有的揭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纪念白求恩》);有的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有的进行意志品质教育(《谈骨气》);有的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正所谓“文道合一”。文章中蕴含着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当学生接触课文时,接受的不仅是文章的形式——语言文字,同时也接受它的内容——观点和情感。这是性质上和自然科学迥然不同的地方。所以阅读课文与培养观念和陶冶情操不可分。因此,作为教师应发挥语文教育的导航作用,借助阅读及阅读教学,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发展。在阅读教学中要具体做好以下两点:
1、在阅读教学中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是阅读
主体,在阅读过程中,他集中了生理的和心理的,智力的行为的,认知策略的和操作的等多种因素。这些因素的综合效应往往会使理解课文各有千秋,不完全为文本所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明白由于学生家庭背景,生活环境,认知能力的不同,他们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也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对于这些情况,教师要有心去了解,并把学习的语言文字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体验,让学生感到语言的学习就是生活的再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要刻意寻求“统一答案”、“标准答案”,为学生个性化阅读创设空间,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2、在阅读教学中注重感情和积累。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中提到学生要有较丰富的积累,具体来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语言积累的基本理念,正是对语文“核心知识”,“核心知识课程”的确切描述。它应该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语言材料的积累,如识字和写字,掌握最基本的字、词积累大量词汇等,这是语言发展的基础。二是语言运用规律的积累。口语交际,阅读,习作都有自己的规律,了解这些语言规律是语言发展的核心。三是规范语言的积累,如教材文本的学习,记诵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等。学生通过规范语言的学习,不仅可以陶冶性情,提高认识,更主要的是可以为语言发展提供借鉴。
三、作文教学中包含着育人
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听说是基础,读写是目标,是根本。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一环。作文是学生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的精神活动。作文与每个人的思想认识、感情体验有着不可分割的。而学生的一篇作文,往往是他的立场观点,人生态度、思想感情和生活体验的集中表现。因此,教学生作文,实际是教他们做人。看朱自清先生说得好:“固然,写作文是基本的训练,是生活技术的训练——说是做人的训练也无不可。”而实际上,学生作文,除了那些应用文之外,一般是评判是非、褒贬美丑、抒发感情、勉励个人等。《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本)要求学生作文“思想健康”。教师可以利用作文这块阵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给予正确引导。作文批语中时时有“心灵的对话”,使学生具备健康的心理。这样,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便自然会有净化思想、陶冶性情的作用,达到了教书
与育人的和谐统一。包含着育人的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乐说、乐写,激发个性作文。在实践教学中建议努力做到:
1、创设情景,鼓励学生乐说。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是思想的定型。所谓定型不仅定思想的形式,同时也定思想的质料,因为语言里所用的材料就是思想本身的质料,那是二而一的。思想拿不出来,定型成为语言,这才拿得出来,说出来可以让人家听见,写下来可以让人家看见,人家凭你的语言就可以知道你想的什么。”由此可见,口语表达应该是学生作文的前提和基础,尤其是对于作文水平相对低下的初学者而言,口语交际是作文训练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充分激起学生说话的欲望,自觉地突破各类文体僵化的藩篱,才能使学生畅所欲言,做学习的主人。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先动口,再动笔,非常重要。
2、巧妙渗入,引导学生乐写。亚里斯多德说过:“人从儿童时起就有模仿的本能,他们因模仿而获得最初的知识,模仿就是学习。”小学生自觉动脑、动手能力差,还不知道有意识地去看、去听、去想,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积极地去观察、分析周围的人、事、物。结合实际教学中的知识,及时地适当地渗透一些写作知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通过写作活动、游戏等激发学生写作举。
3、丰富素材,激发个性作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些学生非常怕写作文,作文课时拿着笔冥思苦想一节课也写不出几个字,觉得无话可说。我们一定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意思,而不是照搬照抄地套用别人的话。有老师讲:“玩得痛快,才能写得有味。”生活是素材的源泉,只有活,才能从生活中提取大量的素材。由于条件的限制,生活经验有较大的局限性,为了让学生直接体验生活,积累素材,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经常带学生出去走走。春天到了带学生去春游,去发现春天。秋天,带他们去秋游。冬天,带他们去感受寒冷。学生发现光秃秃的墙壁上长出一颗草,发现大树杆上寄生的草开着一朵小野花,发现一块小石头很奇怪,他们都会很惊喜。无论他们发现了什么,我都会表扬他们。只要他们肯去观察,肯去发现,就会有收获,他们就会觉得有话可说,有话可写。
四、语文活动中渗透着育人
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是育人目标的综合体现。语文素养的提高,光靠讲读几篇
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要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丰富语文课外知识。“生活是语文的内容,语文是生活的工具”。在教学中,我们要以教材为依托,以综合实践活动为媒介,把生活中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料与教材相结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信息,及时为学生提供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爱好,建成切实可行的符合学生年龄的活动方案。心理学家认为,人的道德品质由知、情、意、行四个因素组成。要想获得教育的成功,学生的自我教育不容忽视。格言、警句、座右铭、古今中外成功者的事迹等,往往产生强大的教育力量。阅读和抄写名言警句,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意志。搞演讲比赛,让学生杂感、谈读书心得,对社会生活、周围世态有个更改的认识,学会以冷静、积极的态度审视人生、认识环境和对待生活。如激发爱国情感的《国旗在我心中》和《心系祖国》,涉及人生观、价值观的《踏着雷锋的足迹》等,促其具有正确的立身处世的准则,形成优良的品格。“经典诵读”也是不错的语文实践活动。经典是文化的精粹,是人类文明的积淀,诵读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利用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在读经诵典中养德行,学会了做人,它不仅丰富了我们知识,提高了我们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教会我们怎样做人,它像丝雨一样润物细无声地泫润的我们的心灵,使我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秀的道德育品质也自然形成,同时了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多姿多彩的语文活动,发挥了学生的专长。一部分在学习成绩上有失落感的同学,在语文活动中找准了自己的闪光点,对自己的能力有了自我肯定,增强了自信心。从这一点上讲,语文活动还具有“修复心灵”的功效。
由此可见,德育是灵魂,教书与育人不可分。鉴于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老师要从自身做起,首先是提高自身的思想品质,加强自身修养。语文教学的教育性决定了语文教师要具有较高的思想品质。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讲授教材,发挥教材本身内在的思想因素的教育作用。教师的思想觉悟、作风和道德品质,都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影响。当学生看到自己的老师是先进思想的化身的时候,他们受到思想影响和教育必然是深刻的。再就语文教师应有意识地将教书育人有机结合在一起。由于思想性蕴含在知识之中,教师必须自觉地去挖掘、领会,然后才能想方设法传授给学生。做到有既定的方向,有既定的标准。
学生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但分辨能力较弱,面对纷至沓来的各种思潮,往往随心所欲,不能择善从之。所以,在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思想认识的实际,有针对性地下面诱导,让他们明辨是非,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情感。
参考文献
[1] 王世堪主编:《中学语文教学法》(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 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3] 黄甫全主编:《现代课程与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
[4] 韦志成.《作文教学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5] 李山林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案例教程》,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 蒋仲仁.《叶圣陶教育论文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何廷智四川省江油市教师进修学校
第五篇: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育人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育人
【摘要】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
【关键词】数学教学;教师;育人
教师塑造一个灵魂的同时,也传授知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生活中不乏成功运用一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范例。在教学中若能恰当引入一些这样范例,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使学生明白学习数学知识的目标在于应用,从而产生渴望获得该知识的欲望。我们每位数学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我们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一堂富有成效的教学课,是在轻松愉快中完成的。为实现教学目的更好地服务。教师应该灵活应变,善于因势利导,合理地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并加以恰当组合,形成活泼、愉快的课堂气氛,力争教与学双方都达到最佳的状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必不可少,必须要照顾到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因此我十分注重因材施教,基础差的学生上课多提问,课后作业的布置,我会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设计A、B两份题目,甚至A、B、C三份题目让学生选择。作业面批面改外还利用下午放学后多辅导,用爱心,耐心转化他们。我的工作量增大了很多。但通过努力,优生差生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学生都具有可开发的潜能,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渴望成功的强烈欲望,但同时也有较强的自尊心,往往想表现,但又畏首畏尾不敢表达。教师要给每个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适当的机会表现自己,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点拨解题思路与方法,激励学生认真地探究问题,让学生独立地解答出来,并给予恰当的鼓励。这样使学生能够成功地展示自己,坚定了学习的自信心,从而使学生自我加压,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地探究性学习。
老师要有一桶水,才能引领学生走向一条知识的河流,从而奔向知识的海洋。因而我除了认真教学之余,并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不懂的问题多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平时也常到其他班级听课,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为使自己的业务水平有进一步提高。我能利用非工作时间去阅读一些书刊,并及时总结心得体会。
另外,在数学教学中,概念课的教学特别要讲究概念的形成,通过大量的生活知识的堆积,才能达到理解概念的含义,区分概念之间的异同,以及概念的灵活运用。比如:在九年级的《圆的有关概念》这一节中,就有12个定义,要学生理解和记忆,就得结合图形来分析和讲解;计算题的教学,学生难于理解算理,正确地掌握较复杂的书写格式;应用题的教学,学生难于分析数量关系,理解其思路,解法及特点;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学生难于建立抽象的空间观念。总之,数学课教学的难点,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分析,准确地把握。使教学难点明确在教学之前,突破在教学之中。让我们知难而进,让学生学得轻松。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们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 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为了使学生的灵魂得以净化,智慧得以升华,作为教师,更应该是学生的亲人。富有艺术性的教学,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把知识信息轻松而有效地输入学生的头脑中,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数学老师更是如此。
学生进入学校,老师成了他们最亲近的人,使自己成为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将成为他们一切行为的中心动机和迫切需要。因此,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搞好教学不可缺少的前提。老师时时刻刻给予学生真挚的爱,学生对其就有强烈的感情,那么学生在老师面前就会感到“心理安全”,容易形成愉快的学习气氛。
但是,学生和老师必须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学生有错误教师一定要指出,让其改正,想方设法把学生的错误想法引到正道上来,同时在教学中一定要尊重学生。况且,建立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局面也十分重要。正如古语所言“上下同心,其利断金”。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共创和谐、美好的校园!
工作二十多年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其实在教学工作中,只有把批评和处分建立在关心热爱学生的基础上,才能体现出对学生的真诚与期望。当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时,他们会更倾心于老师,更乐于接近老师,更愿意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吧?可见育人中“爱”是如此的重要,经验告诉我们当面对有困难的学生时,这种现象更是明显。特别是后进生更容易遇到困难。
最后,我们既是学生的老师也是他们的亲人,不但要教会他们知识,更要教会他们做人,与他们共同编织属于自己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李福兴.《谈数学课的导言设计》.梧州师专学报,1995.04
[2]梁荣照.《教育实践与研究》[J],2002(5)
[3]《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G],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