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体育学概论知识点
1体育学:研究人类体育现象揭示体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体育科学:以体育现象和体育规律为其共同研究对象的相关学科的总称,是由若干体育类学科构成的学科总体。
3体质:指人的质量,它是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素质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
4体质的指标:包含体格、体能、机能、适应能力和精神状态等。
5影响体质好坏的因素:遗传变异、营养条件、身体锻炼、生活环境、生命规律
6体格:是人体形态、结构的发育水平、它主要包括人体生长发育水平,体型及身体姿态。7机能:是指器官系统的功能。
8体能:是指有机体在身体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9技术:是指那些能充分发挥人体机能潜力、合理有效的完成动作的方法。特点是有效性、合理性、相对性
10技巧
11有针对性地发展身体活动能力,不断克服自然和人为的限制而展开的身体教育活动。12完整的运动技术包括:
(1)技术基础:是根据动力学、运动学和节奏性的要求,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的各种技
术环节的总称。在技术基础的各个环节中,对动作的效果起着关键的决定性作用的那个环节称为技术关键
(2)技术环节:是构成技术基础的各组成部分。
(3)技术细节:是动作的次要特征,指在不违背技术基础的条件,根据自己的条件灵活发挥
自己的长处,表现出符合个人特征的技术风格的动作
13运动技术要素:(1位置。包括动作的开始,进行过程中和结束姿势。(2)动作的轨迹:是指身体或身体某一部分在做动作时所移动的路线,包括形式、方向和幅度。(3)动作的时间:是完成动作所需的时间,或者说是动作所持续的时间:(4)动作的速率:周期性动作在单位时间内重复的次数。(5)动作的速度:在单位时间内,人体在空间的位移。取决于肢体长度、肌肉力量、神经反应的灵活性以及外界的阻力和助力。(6)动作的力量:是身体移动时对外部物质对象所产生的物理作用。(7)动作的节奏:动作的节奏是动作的快慢、用力的大小、肌肉收缩与舒张与时间间隔的长短合理交替的一种综合特征。
14对动作质量和效果的综合评定:(1到预期目的(2)动作的协调性:标志是动作连贯性,节奏合理,配合恰当,身体及身体各个部分在完成动作的过程中配合协调(3)动作的力量性:是达到身体运动负荷,达到运动目的的保障,是展示力量美的前提(4)动作的经济性:在保证完成技术动作前提下,提高肌肉工作效率,省时省力特征,以减少能量的消耗,经济性是动作准确性和协调性的综合体现(5)动作的弹性:体现人体的活力;加强动作缓冲性,减少来自对于外界和器材的冲击力,以保证动作的完成;减弱人体向前的推动力和落地时的冲击,以防止犯规和受伤,还可以加强动作美感
15体育手段的分类:(1)健身类(2)健美类(3)娱乐类(4)竞技类(5)冒险类。16体育手段:是人们为了强身健体,娱乐身心以及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而采取的各种内容和方法的总称。
17育手段的一般特点(1)体育手段具有历史性特点(2)国际性和民族性(3)地域性18体育手段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体系(1)体育的手段来自生产劳动的动作和劳动工具的转化(2)军事防卫技能和武器的移植(3)日常生活技能的规格化(4)体育手段来自
娱乐活动(5)模仿动物的动作(6)人们对大自然的向往和挑战
19身体练习的分类(1)、按发展不同的基本活动技能分类(2)、按发展不同的身体素质分类(3)、按发展人体的各个不同解剖部位分类(4)、按身体练习本身不同的技术结构分类
20我国体育的目的:增强人民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为社会主义服务。
21我国体育的任务(1)增强人民体质(2)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能、技术(3)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攀世界体育高峰(4)进行思想品德教育23体育功能:1本质功能:
(一)健身功能:(1)体育运动能改善和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使人脑清醒、思维敏捷(2)促进有机体的生长发育,提高运动能力(3)体育运动能促使人体内脏器官构造的改善和机能的提高(4)体育运动能调节人的心理,使人朝气蓬勃,充满活力(5)体育运动能提高人体的适应能力(6)体育运动可以防病治病,推迟衰老,延年益寿。
(二)教育功能:(1)教导基本生活技能(2)教导社会规范、发展人际关系(3)传授人体运动科学和体育文化科学知识(4)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娱乐功能:(1)体育户外活动可以调节生活气息使人享受“回归自然”的感受(2)密切人际关系,促进家庭和睦(3)体育表演可疑使人得到美的净化、熏陶和享受(4)可以使人获得自我和自信,体现人的生存价值(5)在体育世界享受休闲和天伦之乐
2非本质功能:
(一)政治功能:
1、表达一个国家政治立场和意愿,展现国家的对外形象
2、促进国际
交流,增进各民族的友谊
(二)经济功能:
1、体育赛事广告收入
2、电视转播权收入
3、发行体育彩票
4、发行
纪念币
5、比赛门票收入
6、开放体育场地设施收入
7、赛事指定产品标志的出售
8、冠名权出售
(三)文化功能:
1、体育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培养高尚的人格
2、体育运动提供人际交
往的最佳场所,是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手段,是人际交往的最佳方法
3、体
育运动本身所蕴含的的文化内涵为许多艺术形式提供丰富的艺术素材
(四)科技功能:人们对体育运动极限的无限追求和对健康长寿的无限渴望,给科学技
术带来了更高、更新、更难得研究课题,人们从仿生学、生物学„„一系列科学
角度来研究人体运动与健康问题,从而丰富和推动了科学的进步
24你怎样看体育的本质
1.教育学说
体育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从本质上说,体育是为了人的生存与发展而进行的教育活动,体育是教育的手段之一。
2.文化学说。
抑郁时“人类通过专门设计的身体运动和游戏达到增强体质,提高竞技水平和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为目的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
3.属性学说
主要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角度,认为体育一方面为人的生理属性提升具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体育可以为人的社会属性提供服务、发展个性、增强意志。培养合作精神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4.身体学说
从生物本能角度,增强体育运动参与是体育与其他教育的根本区别。宗旨是为了发展体能,超越身体极限,挑战身体自我的身体活动,富有挑战性、教育性和竞技性,目的是问身体的表达而服务:从生命需要角度,体育的本质是激活和表达生命力的教育。体育只是影响体制、健康的手段之一,从生命的角度,体育是人的生理能量的本能释放
5体育目的教育视角解读
(1)奥林匹克的格言“更高、更快、更强”体现了人们的拼搏精神
(2)培养公平竞争精神和合作精神
(3)培养社会规范
(4)勇于创新精神
(5)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
25增强体质的四个方面的体现
一、促进体格健壮。包括生长发育良好,体型健美,姿态端正
二、全面发展体能。包括身体素质好,身体活动能力强
三、提高适应能力。包括对外环境适应能力,对疾病抵抗能力
四、促进精力充沛,生命力旺盛,能够精神振奋,长时间工作,疲劳出现晚,消除疲劳快 26体育与各种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
一.体育与政治的关系.(1)政治贯穿整个体育的发展过程
1.政治利益制约体育的目的性质
2.政治制度决定体育的发展方向
(2)体育对政治的作用
1.改善国家关系,增进民族间理解
2.振奋民族精神,提高国家国际政治面貌
二.体育与经济的关系
(1)经济是体育发展的基础
1.经济状况决定体育发展的规模和水平
2.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体育的结构和手段
3.经济制度决定体育意识形态
(2)体育反应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1.体育状况是国家经济状况的“日历表”
2.体育提高劳动者素质
3.体育产业方兴未艾、渐成假日经济消费热点
三.体育与文化的关系
(1)文化对体育的作用
1不同的文化模式决定了不同风格的体育
2不同的文化特征决定了体育的属性
3文化积淀程度决定了体育的发展底蕴
(2)体育对文化的作用
1体育丰富了社会文化,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2体育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发展与交流
四.体育与科技关系
(1)科技变迁加速了体育的发展
1极大提高竞技体育运动成绩,有利于高、难、险、快的竞技发展方向
2促进了学校体育的科学化控制,有利于发展学生体能、体质增强,促进健康
3加速社会体育建设,促进社会体育发展,更好的监控体育人中的体质监测,加速了体育科
学化进程
4促进了体育社会的沟通和理解,促进了人与人之间、民族语民族、国家与国家的体育交流与交往,加速了体育的国际化进程
(2)体育的客观发展需要给科技界提供了许多新的课题,促进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方面的进步
26“体育”一词的来源
(1)最早 1760年 法国报刊,论述儿童的身体教育问题(2)有日本传入中国。1897年 康有为 《日本书目志》(3)1903年 清政府《奏定学堂章程》 规定各类各级学校开设“体操科”标志中国体育开始(4)1923年北洋政府《中小学课程纲要》“体操科”改为“体育课”
27学校体育课的来源
(1)体育课来源与西方
(2)中国的体育课“强国强种”“救国图存”为目的(3)清政府的《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体操科”
(4)北洋政府《中小学纲要》“体操科”“体育课”
(5)新中国成立后,学习前苏联“劳卫制”体育课
(6)基本脉络:仿德、学日、仿苏
29体育的基本形态:(1)学校体育:是一个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技术,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教育过程(2)竞技体育:是指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和提高人体在体格、身体能力和运动能力等潜力取得优异运动成绩而进行的科学的系统的训练和竞赛(3)大众体育:是指以健康、医疗、休息、娱乐为目的,是人在身体和精神上获得更新而进行的一种健康的身体运动
30原始社会体育(学说:劳动、军事、宗教、本能、医疗卫生)
(一)生存性 与原始生存密切相关
(二)劳动性 在原始人类的生活和劳动过程中萌生
(三)教育性 原始体育是原始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四)安全性 原始部落的军事冲突
31奴隶社会的体育(古希腊体育文化的形成 公元前776年)
古希腊体育文化的贡献
(1)创造了古代奥林匹克的辉煌
(2)为维护世界和平创造了先例
(3)为现在社会文明提供了必要途径
(4)为体育文明奠定了基础
32体育过程的特点是什么
(1)体育过程具有实践性(2)直观性(3)多层次性
33中国传统体育的基本特征
(1)注重伦理与道德(2)注重和谐统一(3)注重实际与稳定(4)注重理性与人文修养 体育过程的特点。
(1)体育过程具有实践性:体育过程是体育参与者进行运动实践的过程。
(2)体育过程具有直观性:体育过程是以人体运动的形式得以实现的,具有很强的直观性。
(3)体育过程具有多层次性:体育过程是以各复杂的、多层次的过程。它包括体育教学、运动实践和恢复三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各自鲜明的特点和功能。
第二篇:毛泽东思想概论知识点整理
毛泽东思想概论知识点总串整理
毛概总体把握
宏观时间把握:1919年五四运动→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
国民革命(1919~1927)→土地革命(1927~1937)→抗战(1937~1945)→解放战争(1945~1949)
注:过渡时期(1953~195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6~2050)毛概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的两次结合: ⑴与中国革命相结合形成了完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并建立了新中国。⑵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提出了社会主义矛盾理论(主要是人民内部矛盾及如何解决),以及探索中国工业化道路(主要是发展中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关系问题)等等探索。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和主要矛盾,构成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在近代中国,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人民始终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⑴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⑵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
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的历史必然性:
从根本上说,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矛盾斗争及其尖锐化的结果。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近代中国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的转变的条件(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的开端)第一,经济上,辛亥革命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二,政治上,中国工人阶级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第三,思想文化上,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四,国际环境上,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
毛泽东思想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产物。
1、近代中国社会矛盾和革命运动的发展,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现实需要。
2、新的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物质基础和阶级条件。
3、马列主义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文化来源。
4、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大革命的伟大实践,是毛泽东思想的实践基础。
5、十月革命开辟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这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国际背景。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1948年毛在晋绥干部会议上提出来的):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完成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革命直接目标是实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根本目的前提,而后者则是前者的必然结果。反对官僚资本主义,并非因为它是资本主义,而是因为这种资本主义同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地主阶级和旧式富农密切联系,具有买办性、封建性、垄断性,严重阻碍中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就是人民大众,包括无产阶级、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和无产阶级最有力的同盟军;小资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基本动力;具有两面性的民族资产阶级也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最基本动力:无产阶级。最广大动力:农民中的贫农。
[注:农民以外的个体劳动者即小资产阶级,包括广大知识分子、小商人、手工业者和自由职业者] 毛泽东指出:决定革命性质的力量是主要的敌人和主要的革命者两方面。由于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因此,中国革命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即使在五四运动后开始的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
①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都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②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阶级代表先进生产力。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直接目标是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1949年的《共同纲领》用国家根本大法的方式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根本国家制度(国体)。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主要内容是:
⑴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特征是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⑵人民民主专政的领导者和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和工农联盟。⑶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和任务。
对外:防止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派的颠覆与破坏,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安全,维护世界持久和平。对内:镇压敌对势力的反抗,并最终实现消灭一切阶级和一切国家的远大目标。
⑷人民民主专政的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近代中国的三种政治势力
①建立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政权。北洋军阀的统治和国民党南京政府就是这样的政权。由于这个政权代表是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残酷压迫和剥削中国的各阶层人民,因而遭到全国人民的普遍反对,注定了其必然灭亡的命运。
②中华民族资产阶级主张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但是帝国主义义不容许;国民党统治集团不允许;更重要的是民族资产阶级本身力量弱小,并具有软弱性、妥协性。
③中国共产党主张在民主革命胜利后,建立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政权。正如毛泽东指出的,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两种中国之命运:⑴大地主大资产阶级领导下,无论结局如何,都无法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民族资产阶级领导下注定无法成功,也无法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⑵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获得成功后中国就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建立人民民主共和国(新中国)。
中国共产党将中国资本主义分为官僚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主义,并采取截然不同的政策。
没收官僚资本既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同时又属于社会主义革命的范畴,具有双重的革命性质。
1947年,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
没有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阶段为解决农民土地问题采取了不同的政策。总体情况是:
⑴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采取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 ⑵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争取地主阶级抗日,党在各抗日根据地停止了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改为实行减租减息的政策,既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又满足了地主的要求;
⑶在解放战争时期,党恢复了没收地主土地归农民所有的政策,其标志就是1946年5月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中国共产党是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既有提出最低纲领也有提出最高纲领(共产主义)。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基本问题,三个主要法宝。
中国革命的武装斗争将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的原因: ⑴半殖民地半封建及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的基本国情。⑵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凶残,人民军队的弱小。
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的原因:
第三篇:铁道概论知识点
铁道概论知识点
1、铁路线路平面的组成要素:曲线(圆曲线和缓和曲线)和直线
2、附加阻力:列车在线路上运行时,所受到的额外阻力,如曲线阻力,坡道阻力,起动阻力等
3、缓和曲线设置原因:在缓和曲线范围内,曲线半径由无限大渐变到等于它所衔接的圆曲线半径,从而使车辆产生的离心力逐渐增加,有利于车辆平稳。在缓和曲线范围内,外轨超高由零递增到需要的超高量,使向心力与离心力相配合。
4、平道与坡道组成了线路纵断面的要素
5、限制坡度:是单机牵引普通货物列车,在持续上坡道上,最终以机车计算速度等速运行的坡度
6、变坡点:平道与坡道,坡道与坡道的交点
7、线路标志的目的:为方便检查和养护维修线路,方便司机和车长等工作上的需要,在线路沿路设有的各种线路标志
8、路基工程由路基本体、路基防护和加固建筑物、路基排水设备3部分组成
9、路基的基本形式:路堤、路堑、半路堤、半路堑、不填不挖路基
10、桥梁的组成:桥面、桥跨结构、墩台、基础
11、桥梁的分类:按长度(小桥≤20M,20M<中桥≤100M,100m<大桥≤500M,特大桥>500m)按桥梁结构形式分为梁桥、拱桥、刚构桥、斜拉桥、悬索桥。按桥梁结构所用建筑材料可分为钢桥、混泥土桥、石桥。
12、轨枕的作用是支撑钢轨、固定钢轨及保持规定的轨距,并将轨枕传来的压力传递给道床。
13、道岔:一种使机车车辆能从一股道转入另一股道的线路连接设备。
14、普通单开道岔由转撤器、撤叉、护轨、连接部分
15、转撤器由两根尖轨两根基本轨和转撤机械组成
16、有害空间:从两翼轨最窄处到撤叉心实际尖端之间,存在着一段轨线中断的空隙,叫做有害空间。
17、消除有害空间:采用活动心轨道岔
18、曲线轨距加宽原因:由于机车车辆具有固定轴距,在曲线上运行时转向架的纵向中心线与曲线轨道中心线不一致,因而引起转向架前一轮对外侧车轮缘和后一轮对的内侧车轮轮缘压挤钢轨的情况,曲线半径越小,挤压钢轨越严重。所以小半径曲线的轨距应适当加宽。
19、限界:为了确保机车车辆在铁路线路上运行的安全,防止机车车辆撞击邻近线路的建筑物和设备而对机车车辆和接近线路的建筑物、设备所规定的不允许超越的轮廓尺寸线,20、铁路基本限界分为机车车辆限界和建筑限界
21、铁路车辆由车体、走行部、车钩缓冲装置和制动装置组成
22、车辆全长:为该车辆两端钩舌内侧间的距离
23、换长:将车辆全长换算成辆数来表示的长度
24、自重系数:车辆自重与标记载重的比值
25、轴重:车辆总数与轴数之比
26、线间距:两相邻线路中心线之间的最小距离
27、站界:为了保证行车安全和分清工作责任,车站和它两端所衔接的区间应有明确的界限
28、线路有效长:指在线路全长范围内可以停留列车或机车车辆而不妨碍领线正常行车部分的长度
29、区段站的作业:客运业务与货运业务
30、编组站:是铁路网上办理大量货物列车解体和编组作业,并设有比较完善调车设备的车站
31、编组的主要作业:改编货物列车作业,无调中转列车作业,货物作业车作业,机车整备检修作业,车辆检修作业
32、联锁的意义:在有关信号机和道岔之间,以及信号灯与信号灯之间必须建立起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才能保证车站作业的安全,这种制约关系叫联锁
33、闭塞:在单线铁路上,为防止一个区间内同时进人两列对向运行的列车而发生正面冲突,一级避免两列同时运行的列车发生追尾事故,铁路上规定区间两端车站值班员在向区间发车前必须办理行车联络手续,
第四篇:《档案学概论》知识点
《档案学概论》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
1、档案学 P191 是以档案现象为研究对象,以提示档案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为目标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档案 P6 是社会组织或个人在以往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清晰、确定的原始记录作用的固化信息。
3、电子文件 P42 是以代码形式记录于磁带、磁盘、光盘等载体,依赖计算机系统存取并可在通信网络上传输的文件。
4、来源原则 P239 来源就是通常所说的档案形成者,包括机关组织和个人。据此,来源原则指的就是档案馆按照档案的来源进行整理和分类,要求保持同一来源的档案不可分散、不同来源的档案不得混淆的整理原则。
5、档案价值 P47 是指档案对国家、社会组织或个人的有用性。它是主体(档案利用者及其利用需求)与客体(各不同时代产生的各种类型、载体、内容的档案)之间的关系范畴。档案价值作为一种关系,是主体需要和客体属性的统一和结合。
6、档案工作基本原则 P76 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维护档案完整与安全,便于社会各方面的利用。
7、职能鉴定论 P274 应按照文件形成机关在政府机构体系中的地位和职能的重要性,来确定档案文件的价值和保管期限。
8、数字档案馆 P130 是利用网络技术,将分布于不同档案机构的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以网络化方式加以互相联结,提供及时利用,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其实质是形成一个有序的信息空间和资源共享的信息环境。
二、简答
1、简述档案的凭证价值。P48 档案是历史的真凭实据,它这种可资为凭的特性构成了档案的基本价值之一——凭证价值。
档案的凭证价值是档案不同于其他各种资料的最基本的特点。档案是确凿的原始材料和历史记录,它可以成为查考、研究和处理问题的依凭,认定法律权利、义务与责任的证据,以及政治斗争,外交斗争和教育人民的工具。
档案之所以有凭证价值,是由档案形成过程及其结果的内容和形式特点决定的。首先,从档案的内容看,它是从当时直接使用的文件转化而来的,并非事后为使用而另行编制的,因此它客观地记录了以往的历史情况,是令人信服的历史证据。其次,从档案的形式特征看,文件上保留着真切的历史标记。
2、档案室的任务。P89 档案室的基本任务是:集中统一地管理本机关各部门形成的各种门类和载体的全部档案,为本机关各项工作服务,并为党和国家积累档案史料。档案室的具体任务:
(1)对本机关文书部门或业务部门文件材料的归档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2)负责管理本单位的全部档案和相关资料,并积极组织提供利用;(3)定期把具有长远保存价值的档案向档案馆移交。
3、档案职业道德的内容是什么? P159 档案职业道德,是指档案工作者在从事档案行政、档案保管和利用服务等项职能活动中,应当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档案职业道德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忠于职守,爱岗敬业
① 档案工作者应当保护档案及相关资料的完整与安全,以确保其作为历史证据的可靠性;
② 档案工作者应当从历史、法律、职能、行政管理等角度,对档案文件、资料进行筛选、鉴定和保管,切实合理地运用来源原则,保持文件之间的历史联系。
③ 档案工作者在进行文件的整理、保护和利用工作中,应当保护档案的证据作用。
④ 档案工作者应当确保档案所含信息的连续性。
⑤ 档案工作者应对他们从事的工作活动进行记录,并能对其工作进行辩护。(2)遵纪守法,严守机密
① 档案工作者应当注意保护国家的安全及集体和公民个人的隐私,不得销毁相关的档案文件信息,尤其是易于更新和消除的相关电子文件信息。② 档案工作者应当珍视国家和社会给予的特殊信任,并在实际工作中,不利用其职务之便,为自己或他人谋求私利。
③ 档案工作者应当自觉养成良好的职业保密习惯。(3)博学求进,公正服务
① 档案工作者应当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工作能力和专业水平等方面的基本素质,这不仅是从事档案工作的必要条件,也是档案工作者职业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之一。
② 档案工作者应当尽可能地提供档案信息,为档案用户服务,即为所有合法的利用者提供公正的服务。
③ 档案工作者应当通过与其他专业工作人员的合作,促进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提供利用。
4、档案行政管理机构的具体任务是什么? P92(1)拟定档案工作的规章、办法,建立国家档案工作制度,制定档案工作的发展规划。
(2)指导和监督各机关、部队、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档案工作;规划和筹建档案馆,在业务上指导档案馆工作。
(3)研究和审查有关档案保存价值、档案保管期限的原则和标准,监督和审议有关档案的销毁问题。
(4)组织和指导档案工作业务经验的交流、档案干部的专业教育和档案科学研究。(5)组织和参与档案工作的国际交流。
5、简述档案鉴定理论的发展轨迹。P273(作简答自己作适当删减)档案鉴定理论是各国档案工作者和档案学者依据长期积累的鉴定实践经验,对档案价值规律和档案鉴定原则和标准进行的科学总结,对鉴定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1)年龄鉴定论
年龄鉴定论是德国档案学者迈斯奈尔于1901年提出的。他的理论体系由6条一般原则和7条具体标准组成。原则包括:①事关档案存毁的决定必须当机立断;②必须避免极端行为,既不要过于谨慎地保存,也不要过于随便地抛弃;③不要以抽象概念作为价值标准;④高龄案卷应当受到尊重,16世纪以前的案卷不得销毁;⑤第五,为暂时目的使用的案卷在达到目的后应当销毁;⑥一个永久性机构成立过程中经过的案卷应当保存。鉴定标准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档案内容,二是档案来源。
迈斯奈尔的鉴定理论具有开创性意义。首先,他第一次提出了“高龄案卷应当受到尊重”的著名诊断;其次,他第一次提出了较为系统的鉴定原则与标准;再次,他第一次提出了档案来源是最重要的鉴定标准之一。(2)行政官员决定论
行政官员决定论代表人物是英国档案学者希拉里·詹金逊。他在1922出版的代表作《档案管理手册》中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鉴定思想,其核心观点就是,档案人员不宜参与文件的鉴定和销毁,鉴定应由行政官员自行决定。
詹金逊的鉴定理论有其正确与合理的一面。因为档案文件既不是档案人员所形成的,也不为档案人员所用,其价值判定及存毁自然不能由档案人员单独决定,而应主要由档案文件的形成和利用者决定。但他将档案人员排除在鉴定工作之外,也有明显的局限性。(3)职能鉴定论
波兰档案学者卡林斯基在1934年发表的论文《文件的选择》中提出,应按照文件形成机关在政府机构体系中的地位和职能的重要性,来确定档案文件的价值及保管期限。说的具体一点,档案文件价值的和保管期限的长短与其形成机关的地位高低和职能重要性在总体上成正比。
职能鉴定论进一步发展了迈斯奈尔的来源鉴定思想,找到了二者之间的对应关系,即形成机关地位越高、职能越重要,档案文件的价值相应就越大。这一结论一定的科学性和普遍性,但其局限性与片面性也很明显。档案文件的价值特别是历史文化价值,绝不能仅仅由其形成机关的级别地位来决定,而应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的具体分析。(4)文件双重价值论
美国档案学者西奥多·谢伦伯格在1956出版的代表作《现代档案——原则与技术》中系统地阐述了这一鉴定理论:公共文件具有两种不同的价值:一是对原形成机关的第一价值;二是对其他机关和个人利用者的第二价值。形成机关的行政官员对鉴定第一价值负主要责任,而鉴定第二价值则应主要由档案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来完成。
谢伦伯格的文件双重价值论具有明显的进步与深刻之处。这种鉴定观的理论贡献是:一是它确认了档案价值是档案文件客体满足利用者主体需求的关系,真正揭示了价值的实质;二是把档案价值根据不同需求主体区分为两种形态,使认识更加深入。
(5)利用决定论
代表人物主要有美国档案学者菲斯本、布里奇弗德和芬奇等。这种鉴定观一切从利用者的角度出发,突出强调学者的需求是判断文件价值的决定性标准。利用决定论的倡导者们希望通过关注利用者的需求来增加社会公众的档案意识,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与合理性。但其局限性是不容否认的,且很可能带来严重后果,无法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消弱了文件来源的重要地位。(6)宏观鉴定论
宏观鉴定论主要包括“社会分析与职能鉴定论”、“文献战略”、“宏观鉴定战略”。
①社会分析与职能鉴定论由德国档案学者汉斯·布姆斯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提出,到90年代基本成熟。理论核心就是以文件形成者职能来体现社会价值。
②文献战略由美国档案学者海伦·塞穆尔斯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核心思想也是依据文件形成机关的职能来判断档案的价值。
③宏观鉴定战略由加拿大档案学者特里·库克于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核心思想同样是依据形成文件机关的职能对档案文件进行宏观鉴定。
④上述三种鉴定理论将档案价值与社会的运行方式、发展动态紧密相连,视档案价值为社会自身价值的反映,属于一种广泛的社会鉴定观;强调职能鉴定标准,认为文件形成者的职能就是社会宏观职能的最佳体现,属于一种宏观的职能鉴定论。反映了现代社会生活联系日益紧密且呈一体化的宏观趋势。不足之处在于在现实操作中难以具体化,容易造成浮泛、粗放的鉴定结果。
6、档案法律、档案法规、档案规章及其关系是什么。P139 档案工作法律,简称“档案法律”,是指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制定的档案事业规定性文件,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各种关于档案和档案工作的法律行为规范。
档案法规是指由国务院根据我国的宪法和法律制定的关于档案行政的规范性文件。
档案规章是指国务院各部委,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依法制定的与档案事务有关的规范性文件。
档案法律与档案法规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 第一,制定主体不同。档案法律的制定主体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而档案法规的制定主体则是国务院。
第二,档案法律具有广泛的行为约束力,它是国务院制定档案法规的重要依据,也是我们目前常见的档案法规的渊源。就此而言,档案法规的制定与实施,均要以法律为准绳。
第三,档案法律所调节的对象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的特征;而档案法规所调节的对象则具有特定性和专指性的特征。档案法律与档案法规的联系在于:
首先,两者的制定与实施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有效地规范和调整档案事业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关系,以利于档案事业的正常工作秩序的建立与维护。
其次,尽管档案法律高于档案行政法规,但是,从两者的发展历史来看,它们又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再次,档案法律与档案法规均应在宪法规定的框架内制定和实施,不能违背宪法规定的基本准则。
档案法律与档案规章也有一定的区别和联系。档案规章从属于档案法律和档案法规,或者说是档案法律和档案法规具体化的产物,更具有特定性与操作性。与档案法律相比,档案规章优势在于:
第一,档案规章的制定程序比法律简便。第二,档案规章的内容具有专业性。
第三,档案规章的规定比档案法律的内容更加明确,具体。
三、论述
1、试述档案工作的发展规律。(四个方面)[08年论述] P108(1)档案工作的分化与整合规律。
从档案工作的发展历史来看,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档案工作与文书工作是不分的,档案工作与图书资料工作也是不分的。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我国档案工作才真正从文书工作、图书工作中分化出来,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工作系统。
随着档案信息资源观的形成和信息技术在档案工作中的广泛应用,档案工作的发展又面临着一些新的变化: ①文档管理一体化
“文档管理一体化”是指将目前机关中的“文书处理”和“档案管理”工作,整合成一个既统一又分工、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管理过程。②档案、图书、情报管理一体化
将档案、图书、情报综合管理并进行联合开发,可以发挥三者在功能上的互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2)档案工作的智能化发展规律
档案工作的智能化发展规律突出表现在档案技术设备的变化上。具体表现在: ①运用电子计算机实现档案管理的自动化。
②运用计算机及其相关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实现文件与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及档案信息传递的网络化。
③档案缩微化与档案保护水平的提高。(3)档案工作发展与社会环境变化的互动性规律
①一方面,社会环境状况影响和制约着档案工作的生存与发展。
②另一方面,档案工作在参与社会事务的过程中,也对社会环境变化,特别是社会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建设做出贡献。(4)档案工作的社会化发展规律
随着人类社会活动领域的扩大、社会分工的细化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档案的来源与形式日益广泛和多样,档案信息服务逐步社会化,档案管理越来越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2、试述档案工作的性质。(五个方面)P101(1)档案工作的服务性
档案工作通过提供档案为社会实践活动服务来推动生产力发展与社会进步。档案工作实现自身价值的这种特殊途径,决定了它是一项服务性工作。
服务性是档案工作的基本属性之一,是档案工作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因素。
(2)档案工作的文化性
①档案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馆具有保存历史文化遗产的作用。
档案馆作为社会文化的聚集地,汇集了具有重要文化内容的档案,从一定意义上看,档案馆具有文化传承作用。
②档案馆具有传播社会文化知识与信息的作用。
档案馆是人类文化财富的宝库,必然在社会历史的各个阶段为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服务。
③档案馆具有社会文化教育的作用。
档案馆所保存的档案是社会文化历程的结晶,既是反映和维护民族历史真实面貌的可靠见证,也是认识民族历史的重要渠道,更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素材。
④档案馆具有发展科学文化的作用。
档案馆需要对档案所记载的科学文化知识进行研究与开发,为推动社会文化的进步做出贡献。(3)档案工作的管理性
①档案工作是一项管理档案的专门业务。
档案工作的管理对象是档案,管理的目的是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为社会服务。
②档案工作是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
档案工作管理对象的独特个性及其基本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上的自成体系,决定了它在信息资源管理工作中不可替代的功能与作用。
③档案工作是社会管理活动的组成部分。
档案工作这一相对独立的管理系统牌不同规模和层次的更大管理系统之中。(4)档案工作的政治性
①档案工作的服务方向是档案工作政治性的集中表现。
②档案工作的开放度大小也是档案工作政治性的表现之一。
③档案工作的机要性也是档案工作政治性的表现之一。(5)档案工作的科学性
①档案工作是一项为科学研究和科学管理工作提供必要条件的工作。
②档案工作实践中包含着特殊的规律与丰富的科学内容。
③档案工作大量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内容和信息技术的成果。
3、试述档案学科体系的基本内容。(五大部类)P198(1)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
档案学基础理论是由关于档案现象的一般性认识问题的理性认识和关于档案学各分支学科的共同性问题的理性认识等构成的。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应当注意建设好以下学科科目: ①档案学原理:
主要研究和阐明档案现象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问题的产生原因、社会背景及其内在的本质、规律、特点、相互关系等。②档案术语:
主要研究关于档案专门术语的规范化、标准化的理论和基本原则。③档案法规:
主要研究档案法规的制定和实施的有关理论的原则。④比较档案学:
采用比较研究方法,通过纵向和横向的比较研究,找出各国、各地区、各领域、各时期档案学理论与档案工作的异同,及其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2)档案史学研究
档案史学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 ①中国档案事业史:
是研究中国档案历史现象的产生、发展过程及其客观规律与特点的档案学科目。
②外国档案事业史:
即研究世界各国档案现象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③档案学史:
主要研究世界各国档案学思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和特点。
(3)档案学应用理论研究
档案学应用理论是以研究档案管理中具有普遍性规律的具体问题、具体原则、具体方法为对象的档案学学科门类。其研究主要同以下几门具体的学科有关: ①档案事业管理学:
主要研究国家档案事业宏观管理活动的理论、原则和方法。②档案管理学:
是研究各种门类档案的一般管理理论、原则和方法的档案学分支学科。③科技档案管理学:
是专门研究科学技术档案管理、开发和利用的学科。④档案编纂学:
主要研究档案信息的编辑、加工及出版工作的理论、原则和方法。(4)档案应用技术研究
研究档案应用技术的任务主要应由以下几门学科来承担:
①档案保护技术学:
是研究文件与档案制成材料的自然性状和保护技术的学科。
②档案缩微复制技术:
是研究档案的摄影、冲洗、加工、拷贝、还原、存储、检索等技术进程的学科。
③档案计算机管理技术:
主要研究计算机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问题。(5)档案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边缘性研究
在档案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地带与边缘区域中,值得开拓的学科领域主要有以下几个:
①记录信息管理学:
是研究人类社会各种记录性信息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普遍原理和通用方法的交叉学科科目。②文件管理学:
是从整体上研究文件现象的产生、运动规律和特点,以及文件信息科学管理与控制的一门综合性学科门类。③档案社会学:
运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原理来研究档案学中某些课题的交叉新兴学科。④档案心理学:
既运用档案学研究方法又运用社会心理学的方法来研究档案学有关课题的交叉新兴学科。
4、国家档案馆的基本任务和具体任务是什么? P85 我国国家档案馆一般可分为历史档案馆和综合档案馆两类。历史档案馆包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主要保存明、清中央机构的档案)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主要保存民国时期各个政权中央机构的档案)。综合档案馆是我国国家档案馆和档案事业的主体。
我国国家综合档案馆是统一保管党和政府机关档案的管理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有关文件的规定,我国档案馆是党和国家的科学文化事业机构,是永久保管档案的基地,是科学研究和各方面利用档案史料的中心。综合档案馆的基本职责是:集中统一管理党和国家需要长远保管的档案和有关资料,维护历史的真实面貌,为现实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历史的长远需要服务。
概括起来,综合档案馆的基本任务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接收与征集本级各机关、团体及其所属单位具有长期和永久保存价值的档案以及有关资料,科学地管理;第二,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地开展档案资料的利用工作;第三,参与编史修志。
5、何谓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通常分为哪几个阶段? P258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是指导从文件到档案全过程管理的基本理论,是现代档案学理论的重要理论成果之一。它是研究文件从最初形成到最终销毁或永久保存的整个运动过程、研究文件属性与管理者主体行为之间的关系的一种理论,是对文件和档案运动过程和规律的客观描述和科学抽象。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内容可概括为:第一,文件从其形成到销毁或永久保存,是一个完整的运动过程。第二,由于文件价值形态的变化,这一完整过程可划分为若干阶段。第三,文件在第一阶段因其特定的价值形态而与服务对象、保存场所和管理形式之间存在一种内在的对应关系。
从文件运动形态的角度分为现行、半现行和非现行三个阶段;
从文件保存场所的角度分为在承办单位存留、在中间档案馆存留和在总档案馆永久保存三个阶段;
从文件运转流程的角度分为文件的产生办理、现行利用、过渡保存和历史保管四个阶段;
从文件管理程序的角度分为文件的形成、使用与维护、鉴定和选择、档案管理四个阶段。
6、中国近代档案学产生的原因,及其特点是什么? P213 我国将有关档案现象作为一个独立性的专门问题进行科学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
第一,1933年,国民党发起“行政效率运动”,这是促进我国近代档案学思想产生的直接原因之一。行政效率研究会创办了机关刊物《行政效率》杂志,刊载了60多篇相关文章,从不同角度研究和总结了文书档案改革运动中的经验和教训,这对中国近代档案学思想的产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二,史学界整理明清历史档案和学术研究的需要,也是促进我国近代档案学思想产生的重要原因。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近代档案学的某些思想,是通过总结整理明清档案实践活动的经验获得的。
第三,近代意义上的档案教育的分立,对促进档案学思想的产生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主要代表为1938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在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学校创办的档案管理专科。
1935年腾固撰写了《档案整理处的任务及其初步工作》一文,档案学的概念在我国正式出现,并初步形成体系。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档案学建设取得了令巨人瞩目的学术研究成就: ①档案学已经成长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科学。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图书情报档案专业评议组的成立,档案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的确立,《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卷》的出版等,都是客观的证明。
②档案学已建设成由若干分支学科构成的群体。
就总体而言,中国档案学已成为具有较完整系统的、多层次的一系列分支学科组成的群体,档案学研究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③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不断深化。《档案学概论》、《档案学原理》等多部专门以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为内容的档案学著作的出版,以及大量的专门研究档案学基础理论的学术论文的问世,对档案和档案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较为广泛、深信和探讨。④档案学的史学研究和外国档案管理理论研究不断深入。
对中外档案事业发展历史的研究取得的较大的进展,特别是对中外档案事业史中的一些问题的澄清,以及对断代档案史学的研究的深入开展,都表明中国档案史学的研究正在向专深文献发展。⑤档案学应用理论研究成绩显著。
我国十分重视从宏观上研究档案工作的组织管理理论及其原则与方法,对档案工作组织管理理论的研究在档案学应用理论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中国档案学研究对世界档案文化的重要贡献之一。⑥档案学应用技术研究成绩斐然。
20世纪80年代以来,几乎每年都有一批档案科技研究成果通过鉴定,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档案局科技进步奖或其他各种科技成果奖,其中有不少科研项目都取得了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的研究成果。
第五篇:农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1.广义的农业包括:林业、渔业、种植业、畜牧业
2.作物:指野生植物经过人们不断的选择、驯化、利用而长期演化而来的具有净几产量或其他经济价值的栽培目的的植物。3.土地数量、质量是农业生产制约的因素 4.水稻、大豆起源是中国
5.一天中昼夜的时间长度构成光周期
6.小麦主要分布于北半球、欧亚大陆和北美洲
7.中国玉米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黄河流域、西南地区 8.水稻是喜温短日照作物,小麦是耐寒长日照作物
9.生长是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一个不可违的量变过程。
10.作物生产的特点:①系统的复杂性 ②技术的实用性 ③土地的重要性
④生产的连续性 ⑤作物生长的规律性
⑥明显的周期性和季节性 ⑦自然环境的强大影响 11.土地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替代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12.栽培作物与野生植物的区别
①栽培作物的器官特别是被人类利用的部分显著增大
②栽培作物的器官成分有明显改进
③栽培作物的成熟期较一致、落粒性减弱
④栽培作物的种子休眠期短,而野生植物休眠期长
⑤栽培作物的传播手段退化,防护机能和适应不良环境的能力减退 13.瓦维洛夫的八大起源中心学说
14.小麦原产地公认的是西亚,玉米起源于中美
15.土壤结构:块状、片状、柱状、团粒结构(最为理想的一种)16.作物必须的营养元素:肥料三要素:氮、磷、钾 17.土壤胶体一般带有(静)负电荷 18.干旱分为大气干旱和土壤干旱两种
19.温度三基点: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最适温度
20.世界作物增产的原因:①品种改良 ②增施肥料 ③扩大灌溉 ④病虫草害防治
⑤温室与薄膜栽培 ⑥高新技术的推广 21.轮作:同一田地上不同间按照一定的顺序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不同的复种形
式的种植方式
连作:同一块土地上连年种植同意作物或种植方式 22.连作的危害:①化学危害:肥力偏耗、毒素积累
②物理危害:土壤的物理结构恶化
③生物危害:寄生伴生性杂草危害和专性病虫害加剧,土壤微生物
群体结构失衡和土壤酶活力下降 23.耐连作的作物:水稻、甘蔗、玉米、麦类、棉花
24.品种:指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下,按照一定的目标,在自然选择的基础上,经人工选择培育而成的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主要性状相对一致,能生产出符合人类要求的产品的一个作物群体。
25.病虫害防治的基本原则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26.排水方式:阴沟、暗管、竖井、生物和机械排水
地膜覆盖作用:①增温 ②保水 ③保土 ④促肥效 ⑤防治杂草 ⑥充分利用光能 27.收获方法:刈割法、采摘法、掘取法(挖掘法)
28.复合肥(无机肥)包装袋标明养分含量15-12-10表示肥料中含N 15%,P2O5 12%,K2O 10% 29.合理施肥以有机肥料为主、化肥为辅 30.种子清选方法,风选、筛选、密度选 31.合理轮作增产的主要原因
①能均衡利用土壤营养元素、用养结合、提高地力
②可以减少病虫害
③消除土壤有毒物质
④改变农田生态条件,减少田间杂草 32.轮作的意义:①提高作物产量
②均衡利用土壤养分
③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④减少病虫、杂草危害
⑤清除土壤有毒物质
33.轮作的类型:年间进行的单一作物的轮作、复种轮作
水旱轮作、草间轮作
34.提高作物产量的途径(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径):
⑴选育高光效率的品种:培育充分利用光能的高光合效能的作物品种群体,主要从株型、生理水平、形态学三个角度。
⑵提高群体光能截获量提高群体叶面积指数(LAI)和叶面及持续时间(LAD)⑶降低呼吸消耗,低光呼吸、通过环境调控、防止逆境引起的呼吸过旺,减少光合产物消耗
⑷改善栽培环境和栽培技术:①复种与间作套种 ②合理密植 ③培育优良株型 ④改善水肥条件 ⑤增加田间CO2浓度 ⑥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 35.播种量(kg)=
基本苗数千粒重
发芽率出苗率10001000经济产量
生物产量36.经济系数(或收获指数)=37.经济系数:即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它的高低仅表明生物产量转运到经济产品器官中的比例,并不表明经济产量的高低,通常经济产量高低与生物产量高低成正比
经济产量:单位面积上所获得的有经济价值的主产品数量,也指栽培目的所需要的产品收获量,即一般所指产量
生物产量:指作物一生中,即全生育期内通过光合作用和吸收作用,所积累的有机物总量
三者之间的关系:经济产量=生物产量×经济系数 38.产量构成因素:㈠产量构成因素 作物产量=株数×单株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粒重
㈡产量因素间的相互关系
乘积关系:1.相互制约①单位面积上穗数增至一定程度后,每穗粒重就有减少的趋势,粒重会有降低,只要由于光合产物的分配和竞争而产生的。②当单位面积上穗数的增加能弥补并超过每穗粒数减少的损失,仍表现增产,反之就表现减产。
2.相互补偿①理论产量=穗数×穗粒重×粒重 ②作物产量成分的主要特点是补偿能力,即自动调节主要反映在群体产量的补偿效应,这种补偿能力是陆续在生育中表现出来的。③穗数是产量补偿能力最大的成分,调节幅度较大,适量分蘖和成穗率对群体产量的形成有促进作用,当基本苗不足时,可以通过分蘖增加穗数进行产量补偿,补偿播种密度和基本苗不足。
④小穗和小花分化量是穗粒数潜力的基础,并对产量有一定补偿作用,每穗粒数可以调节和补偿穗数的不足
⑤粒重和粒数之间有一定的补偿,如果粒数少时,增加粒重对 39.几类作物的产量构成因素
1.小麦、水稻、玉米:穗数、穗粒数、粒重
2.豆类:株数,每株有效分枝数,每分枝荚数、每荚粒数、粒重3 3.纤维作物:有效茎数、单株鲜茎重、出麻率 40.种子:作物生产上直接用来作为播种材料的植物器官或植物学上由胚珠发育而成的繁殖器官。
41.生育期:作物完成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时间。
42.种植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总称。43.品种: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下,按照一定的目标,在自然选择的基础上,经人工选择培育而成的具有一定经济价值,主要性状相对一致,能生产出符合人类要求的产品的一个作物群体。
44.根的主要功能是:吸收、输导、支持、合成、贮藏。45.种子萌发需要的适宜环境条件包括:水分、温度、氧气。46.作物生长必需的生活因子:光照、温度、水分、空气和养分。47.作物生长发育的温度三基点:最低温度、最高温度、最适温度。48.复种指数:全年总收获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49.作物生长发育必需的三大营养元素:氮、磷、钾。50.病虫害防治的基本原则: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51.土壤是由固体、液体、气体三相物质组成的复合物。52.决定一个地区能否复种的首要条件是温度。
53.短日照作物要求在24小时昼夜周期中,日照长度短于某个临界日照长度,才能正常开花结实。
54.五大生活因子:光照、温度、空气、水分、养分
55.光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通过:光照强度、光照时间和光谱成分 56.光补偿点:当光合作物的积累等于呼吸作用的消耗时的光照强度
57.光饱和点:随着光照强度的进一步增强,光合强度叶进一步上升,当光照强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光合速率不再增加时的光照强度 58.光谱成分包括:紫外线区、可见光、红外线区
59.可见光波长由长到短是:红、橙、黄、绿、青、蓝、紫 60.绿色植物在可见光夏进行光合作用
61.活动积温:作物在某时期内大于生长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温度的总和 62.有效积温:作物在某时期内日平均温度与下限温度之差的总和 63.土壤:地球陆地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64.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粒级土粒配合的比例。分为:砂土类、黏土类和壤土类 65.土壤孔隙由:大孔隙(利于根系生长),中等孔隙(利于排水),小孔隙(利于保土)
66.维管束系统包括:木质部导管和韧皮部筛管
67.品质的评价标准:食用品质、营养品质、工艺品质、加工品质、贮藏品质 68.评价作物产品品质的指标:形态指标、理化指标 69.作物品质的形成:遗传因素和非遗传因素
70.环境条件对品质的影响的环境因素:光照、水分、温度、大气污染、土壤 71.根的主要功能是:吸收、输导、支持、合成、贮藏 72.种子作物的根有:主根、侧根和不定根
73.作物根系分为直根系和须根系,大多数双子叶作物(棉花、麻类豆类、油菜等)属于直根系,单子叶作物属于须根系
74.跟的变态:贮藏根(贮藏大量营养物质)主要形成肉质直根:萝卜
气生根(所有生活在空气中的根):支持根、攀缘根、呼吸根、寄
生根
75.根的共生现象:根瘤:作物地下部分的瘤状突起,将空气中的游离氮转化成氨
菌根:作物根与土壤中的真菌形成的共生作用,促进吸收,利激根的发育
①土壤阻力②土壤水分(向水性):水田中根系较浅,旱地作物根系较深76.影响根的生长条件: ③土壤温度④土壤养分(趋肥性):施氮有利于茎叶生长,施磷促进根系生长⑤土壤氧气(向氧性):根系生长的必要条件77.茎的主要功能:支持、输导、合成、贮藏
78.作物叶的主要功能: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及一定的吸收作用,少数作物的叶还是具备繁殖功能
79.叶的一般组成:叶片、叶柄和托叶
80.单子叶作物的叶分为:叶片、叶舌、叶耳、叶鞘 81.自花授粉和异花授粉的区别:
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柱头上单过程称为自花授粉:大麦、小麦、水稻、大豆、花生等。
花粉落到另一朵花的柱头上的过程称为异花授粉:玉米、向日葵 82.种子的组成:胚、胚乳、种皮
83.种子:有胚乳种子:多数单子叶作物和部分双子叶作物:小麦、水稻
无胚乳种子:常有肥厚的子叶:花生、大豆 果皮:内、外、中胚根胚胚轴胚芽子叶84.果实种子 胚乳种皮85.低温对作物的主要危害:冻害、冷害和霜害
86.高温堆作物的危害:高温使作物生长发育受阻,特别在开花结实期易高温伤害 87.高温危害的原因:破坏光合与呼吸作用的平衡,植物可能因饥饿而死亡、高温促进蒸腾,破坏水分平衡,植物萎奄枯萎、高温促进叶片衰老,造成高温逼熟、高温导致蛋白质凝固,有害代谢积累,造成植物中毒
88.夏季高温少雨,有利于蛋白质的积累,低温多雨,有利于淀粉的积累 89.土壤十分充足有利于油分的积累 90.干旱对作物的影响:旱害指长期持续无雨又无灌溉和地下水补充,致使作物需水和土壤水失去平衡,对作物生长发育造成的伤害,包括大气干旱和土壤干旱 91.水是通过:不同形态、数量、持续时间三方面的变化对作物起作用的 92.环境因素包括:气候、土壤、地形、生物、人为
93.大气干旱:气温高而相同温度小,叶片的蒸腾量超过根系的吸水量,使植物发生萎奄,光合作用降低
94土壤干旱:长期持续阴雨或地表水泛滥,淹没农田,或地势低,田间积水,水分过剩,土壤缺乏氧气,根系呼吸减弱,久而久之引起作物窒息死亡的现象
95.田间CO2分布和变化规律:一年之中,田间作物生长比非生长季CO2浓度低、一天中,午夜和凌晨,越接近地面,CO2浓度约高、C02在群体内的垂直分布有较大差异,近地面层的CO2浓度一般比较高、白天,群体中部和上部CO2浓度较小,下部较大、作物生产上要十分重视田间通风通光的原因所在 96.肥料种类:有机肥(农家肥)
无机肥
微生物肥料
97.影响作物产品品质的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栽培技术、病虫害 98.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在作物生长发育的过程中的某一时刻,作物对养分的要求不论是在绝对数量上还是在吸收效率上都是最高,此时使用肥料所起的作用最大,增产效率也是最为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