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三老》教案

时间:2019-05-12 13:46: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北大三老》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北大三老》教案》。

第一篇:《北大三老》教案

《北大三老》教案

综合部姚冠军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查找资料,熟悉“北大三老”,了解他们人生经历、为人处世的态度以及学术上的贡献。

2.学习作者从不同描写角度对呈现人物特质。

3.引导学生理解三位文化老人温柔敦厚、朴实慈爱的长者风范,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智慧底蕴。感悟作者对“北大三老”的深深敬意。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运用不同描写角度呈现人物特质,引导学生理解三位文化老人温柔敦厚、朴实慈爱的长者风范,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智者底蕴,感悟作者对“北大三老”的深深敬意。

【课时安排】1课时

【知人论世】

季羡林(1911~2009),山东临清人。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唯一的终身教授。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金克木(1912~2000)安徽寿县人。著名文学家,翻译家,学者,和季羡林、张中行、邓广铭一起被称为“未名四老”。20世纪三十年代后到北京求学,曾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任职员,同时还掌握了英语、法语、德语、世界语等多种语言。1941年金克木经缅甸到印度,任一家中文报纸编辑,同时学习印地语和梵语,后到印度佛教圣地鹿野苑钻研佛学,同时跟随印度著名学者学习梵文和巴利文,走上梵学研究之路。1946年金克木回国,应聘任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1948年后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曾任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理事,中国世界语之友会会员,第三至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第五届至七届常委,宣传部部长。2000年8月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临终遗言:“我是哭着来,笑着走。”

张中行(1919-2006),原名张璇,河北省香河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卞毓方,男,1944年生于江苏,祖籍阜宁,后移居射阳。中共党员。毕业于北京大学东语系日语专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国际新闻系专业。社会活动家,教授,作家。长期从事新闻工作,文学硕士。199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95年以来致力于散文创作。他的作品或如天马行空、大气游虹,或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其风格如黄钟大吕,熔神奇、瑰丽、嶙峋于一炉,长歌当啸,独树一帜,颇受读者喜爱。

代表作品:《煌煌上痒》、《岁月游虹》、《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历史是明天的心跳》等。

作家和余秋雨在散文界被称为“南余北卞”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本文是一篇合写三个文化人的散文,作者写了哪三位北大的文化老人?这三位老人有什么共同特征?

明确:“老”、“值钱”

2.那么第一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总领全文

解读张中行(2-6节)

1.张中老照片给作者留下了那些印象?

明确:“慈眉善目”的长者。(总写)有金山万丈、玉海千寻之色,而无剑戟森森、鳞甲铮铮之态(具体写)

2.作者由张老照片联想到于是之作用是什么?

明确:作者由张老照片联想到于是之,不仅是想通过于是之来加深对张老的印象,更主要的是不留痕迹地引出了张中老不堪回首的一段往事。表现了张老的隐忍精神,在苦难中呈现出的人性之美。

3.第三自然段是从什么描写角度来引述张老的两段评述的?

明确:侧面描写

第一篇记述了他淡泊名利,文章风格独特。

第二篇记述了他的人生价值及简朴生活。

4.如何理解作者“心下一愣,想这样的老先生好生面熟,不是见过面的面熟,是没见过面的面熟”。

明确:表面上作者读了记述,感觉张老“似曾相识”,其实是在说张老的代表性,他代表了中国知识分子,特别是老年知识分子的风貌。

5.作者由张中老《顺生论》联想到爱拿散宜生作笔名的已故诗人聂甘弩,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类比

作者由《顺生论》联想到已故诗人聂甘弩未能“乐尽天年”,感慨了张老的坎坷命运,将聂甘弩与张中老进行类比,表达了对有相似经历两人的同情与尊重。

自读”金克木部分”(第7-18节)

讨论:

金克老给作者留下了哪些印象?举例说明。

生活简朴“仿佛踏进了六十年代,目之所及,茶几,书案,床铺,窗帘,帘外的阳光,阳台的杂物„„无物不是上了一把年纪”。

学习、工作认真忘我“非但陈旧,还凌乱,乱的祸首是随意摆放的书和报”。“谈锋甚健”“意兴淋漓”。

博学多识“涉猎广泛”、“专而多能”。

率真童心“哎呀,我正病着呐”;“那好,我十点钟还要看聂卫平下围棋”;谈话中不忘十点钟围棋赛。

责任心知道“我”来意后,建议我去找邓广铭;建议作者写小说,一方面担心“我”惹上麻烦,另一方面提醒作者谨慎从事。

文章风格气势宏大文如其名,“摧枯拉朽,锋利犀刻”;“先生擅长的是蝶泳,一波一波鼓浪而前”。

研读季羡林(19-35节),思考:

1.这一段主要写了季老的哪四件事?

明确:季老居室不用电脑扉页题词词与词根

2.作者写这几个片段主要围绕哪方面的内容,想突出季老的什么精神?

明确:这几个片段始终围绕季老的工作与为人来写,突出了一代宗师严谨的工作作风与谦逊的胸怀。

3.请简要分析“老人得意地一仰脖子:„老家伙有些顽固是正常的‟”这一细节描写的好处。明确:“得意”是神态描写,“一仰脖子”是动作描写,“老家伙有些顽固是正常的”是语言描写,短短一句话,作者通过神态、动作、语言地描写,写出了季老执着的工作热情和态度,他不肯用电脑是出于写作的考虑。

4.文章的结尾“有一会,我又但愿化作先生窗外的一棵树”,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作者通过形象化的手法,满怀深情地写出了自己对季羡林老师的敬意,独立成段,作为文章的结尾,我们还可以理解为作者对“北大三老”的深深敬意。

【课堂小结】

本篇文章是作者以“北大建校一百周年”为连线,走访了北大三位学者为线索,描写了三位先生,取材上以作者走访过程中的所忆、所想、所见为内容,极力表现三位文化老人温柔敦厚、朴实慈爱的长者风范,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智者底蕴,同时从不同描写角度来展现了三位学者的特质,饱含了作者对三位老人的深深敬意!

【教学反思】

《北大三老》是中职教材第三册中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是现代散文单元,收录的是一组写人叙事的散文。意在通过学习,了解作者所写人物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的思想性格特质。了解作家在描绘人物时所运用的方法技巧,掌握有关细节描写的知识,感受作家浓烈的情感意蕴和厚重的人文意识。

课前,我认真熟读了文本,知晓这是一篇描写多人的散文。是为了“纪念北大建校一百周年”,作者走访三位北大老学者并描写了三个人物。通过作者的所忆、所想、所见来表现老人的长者风范及智者底蕴,感悟作者对三老的深深敬意。这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散文。短短三千余字的短文,竟描写了三个有着不同性格的人物,但作者赋予的情感却没有发生变化。真可谓形散而神不散。

如何在讲课的时候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呢?课前我也认真地考虑过这个问题。是打破常规来授课还是按传统方式将三个人物逐一展开讲解呢?想到这就觉得很困惑。个人一直觉得是有利有弊的。

如果打破常规教学模式,让课堂彰显特色,活力。优点不言而喻,凸显学生主体地位,让课堂活跃起来。但学生对文本的细节是否掌握却要大打问号。而采取传统教学方式,偏于“灌输式”、“提问式”的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会丧失,学生就会“机械式”、“被动式”的接受知识。但优点却是老师能将文本中出现的重难点灌输给学生。

我在备《北大三老》时准备了两份思路,一种授课方法就是传统式的将三个人物逐步展开分析,单一化的分析三位老人的形象、性格,以及不同的描写角度;另一种是通过表格式让学生讨论归纳三个文化老人的共性、个性,以及从什么描写角度来写三老的个性的。但最后衡量后,我还是决定选择传统式的。虽然略显机械化,我的原初衷是想通过这种高强度提问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但事与愿违,本节课上完后,发现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时间紧。对张中行老先生讲解时穿插讲解了杨沫《青春之歌》。花得时间比较长,讲完第一个人物花了接近二十分钟。这个远远高于预计时间。

2.容量大。实践证明。四十分钟课要将“三位老人”讲授完毕确实不易,而且要让学生真的理解。除去导入部分跟结语部分,几乎十分钟需要讲授完一个人物。本节课也是在我的“赶集式”的授课下完成,大部分学生处于似懂非懂、囫囵吞枣式被动接受知识。个人觉得就是一种失败。

3.备课考虑不周。课前将重点放在对教材、文本的研读上,却忽视了备学生这一个重要环节,对学生学情把握不到位。

第二篇:学三老精神感言

学三老精神感言

榜样是时代的先锋,是社会精神的引领。而“三老”就是衢州的精神丰碑。

一是争当敢为人先的“拓荒牛”。在改革开放初期,谢高华以敢于改革创新的勇气和担当,催生培育了义乌这一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在去年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谢老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改革创新,从来都是“无中生有”,是推陈出新、破旧立新。“无中生有”既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思维方式。

二是甘当勤恳务实的“老黄牛”。邓小平曾说过:“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埋头苦干历来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是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凭着一如既往的埋头苦干,才为国家和民族建立了不朽的功绩,赢得了群众的衷心拥护和信赖。93岁的抗战老兵胡兆富,深藏功名60载,省委书记车俊对他的事迹做了批示肯定。我们应该学习这种胡兆富“老黄牛”的品格,发扬“老黄牛”的精神,保持一股工作干劲、一腔工作激情、一番拼命精神、一种必胜信念,彰显党员干部的本色。

三是愿当无私奉献的“孺子牛”。今年,在入党50周年纪念日上,80岁的贵海良将积攒了35年的40万元个人积蓄无偿捐赠给党组织。在他的倡议下,柯城区成立“柯城区领头雁培育基金”,用于培育人才。他一颗初心、一生践行的无私奉献精神令人感动,值得我们学习。当前,我市大花园建设任重道远,以什么样的心态和行动面对困难和挑战,显得尤为重要。一个人如果私心杂念多了,患得患失多了,昂扬锐气就少了。我们只有公而忘私、担当有为,才能把脚印留在大花园建设的实践中,为守护绿水青山蓝天白云作出自己的贡献。

四是愿当生态环境保护的“冲天牛”。学习陈奔同志的事迹,就是要学习他的拼命三郎精神,学习他对环保执法事业的执着和热爱,学习他忘我的拼搏精神,学习他浩气长存在的英雄气概。我们要努力学习环保执法业务知识、提高执法本领,为活力新衢州美丽大花园、全国两山实践示范区保驾护航。

以为人镜,可以明得失。谢高华、胡兆富、贵海良三老就是一面面镜子,我们要用好榜样这些“镜子”,让他们身上的光芒照进我们的现实,“照一照”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为自己“洗洗澡”“治治病”“正衣冠”,让我们找准、找好差距,以便有的放矢进行整改。

第三篇:三老人员调查报告

中共**乡委员会

关于对**、**二同志申报“三老”人员待遇的调查报告

中共**县委组织部:

按照8组发﹝2010﹞23号文件《关于对近期申报“三老”待遇相关情况进行调查的通知》要求,乡党委高度重视,成立了由乡党委书记***为组长的调查组,对全乡近期反映的“三老”人员问题进行了调查核实,现将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对***村***同志的调查情况

**同志反映其在1957年参加了××乡基干队,乡党委调查组经过审核其提供的材料,发现存在以下疑点:***的户籍本上名字是**×,曾用名是×××,出生日期为1943年,而档案局的档案(1957年××乡基干队名册)上名字是×××,家住兴洛湾,年龄是20岁,推算是1937年出生。乡党委调查组于5月28日对×××进行了见面调查,×××解释称:他本名叫×××,1937年出生,原来家在×××乡,6岁时被卖到××给奴隶主(当时还没有解放)××家当娃子,奴隶主就给取名×××,1957年参加基干队时就报了这个名字。后来×××参军入伍时担心年纪大了,就谎报自己是1943年出生的,所以后来就一直用的这个年纪。后来全县搞申报户口时就报的自己本名×××,1943出生。乡党委调查组后来通过多方了解,证实其身分属实,的确于1957年参加过××××××乡基干队,符合“三老”人

员标准。

二、对××××同志的调查情况

××同志反映其于1959年任过××生产大队长,乡党委调查组于5月28日对××进行了见面调查,××称其确实出任过,但是没有提供档案依据,乡党委调查组要求其尽快到档案局等相关部门查阅,并出据了查阅介绍信,要求6月14日之前提供结果,目前还没有查阅结果回复。

特此报告

2010年6月16日

第四篇:三老项目管理办法

安徽省老运动员老教练员老体育工作者

关怀基金管理暂行办法

为体现国家对为体育事业做出过突出贡献的老运动员、老教练员和老体育工作者的关怀,鼓励运动员、教练员不断攀登体育高峰,安徽省体育局决定在安徽省体育事业发展基金会内设立“安徽省老运动员、老教练员和老体育工作者”关怀基金(以下简称“关怀基金”)。管理办法如下:

一、资助条件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老体育工作者、老运动员和老教练员可以申请关怀基金:

(一)因长期训练比赛造成身体伤害,导致英年早逝,给家庭生活带来较大困难者;

(二)因长期训练比赛造成身体伤害,在1987年至2009年之间未参加伤残等级评定,经省体育局认可的机构重新进行认定,被评定为十级以上伤残且生活有较大困难者;

(四)因长期训练比赛造成身体伤害,导致退役后影响就业和生活,医疗负担较重,有较大困难者。

(五)因重大疾病、去世、突发性事件等原因造成家庭生活有较大困难者。

二、资助标准和管理

(一)根据老运动员、老教练员和老体育工作者实际所遇到的困难程度,将关怀基金资助标准分3个等级,分别为3万元、2万元、1万元。资助标准根据基金筹措情况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二)安徽省体育事业发展基金会原则上将关怀基金一次性直接支付给受资助者;

(三)凡已获得国家体育总局“国家队老运动员、老教练员关怀基金”或本“关怀资金”资助者,原则上不再享受二次资助。情况特殊的,另行研究。

三、申报程序

(一)申请者需填写《老运动员、老教练员、老体育工作者关怀基金申请书》(以下简称《申请书》),并提交个人申请报告和有关证明材料,向所在的训练单位提出申请;

(二)申请者所在单位收到申请书后应认真审核并提出具体意见,将《申请书》(一式三份)、个人申请报告和有关证明材料一并报安徽省体育局人事处审核后送安徽省体育事业发展基金会;

(三)安徽省体育事业发展基金会设立安徽省老运动员、老教练、老体育工作者关怀基金审定小组,负责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并提出具体意见,并报省体育局审批;

(四)获资助者名单经安徽省体育局批准后,安徽省体育事业发展基金会定期在有关媒体上公布。

四、申报材料

(一)《安徽省老运动员、老教练员和老体育工作者体育关怀资金申请表》;

(二)个人申请书(亲笔签字)和身份证;

(三)伤残等级证书;

(四)医院诊断证明书原件(二级甲等以上医院出具)及医药费单据、化验单、病理报告等医疗相关材料复印件(呈报单位审核原件后在复印件上加盖公章);

(五)生活困难证明(有单位的本单位出具,无单位的由失业管理部门或社区、街道办事处出具)。

五、其他

(一)伤残基金每年颁发一次,经报安徽省体育局批准,可随时颁发;

(二)本办法由安徽省体育事业发展基金会负责解释;

(三)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北大社会学教案

第1章 社会学基本知识

一、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掌握社会、社会学等社会学学科的基本概念,明确社会学学科的诞生、发展的基本历程及其主要思想流派和代表人物,理解它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所具有的意义、使命和社会作用,掌握学习本课程的方法,建立对学科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初步树立同学的专业意识。

课时分配:5学时

二、教学重点: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的功能,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阶段

三、教学难点:

社会学产生和发展历程中重要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社会事实;社会行动;“行为-关系-制度”;社会唯名论;社会唯实论;结构功能主义;冲突理论

同学专业意识的树立

四、教学方法:讲授、组织讨论

五、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社会

1、“社会”一词的词源含义

2、西方社会学者关于社会的两种代表性观点 社会唯名论:社会只是一个虚名,只有个人的存在才是客观真实的,“2”=“1”+“1”。

社会唯实论:社会本身就是真正的客观存在,是超乎个人的另一实体,即“2”>“1”+“1”。

3、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的两个基本观点 社会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 社会的基础和本质是生产关系

4、社会的特点举例

5、社会的定义

社会是人们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相互交往所结成的有机总体,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二、什么是社会学

1、社会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社会学研究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孔德); 社会学研究社会事实(迪尔凯姆);

社会学研究人们的社会行动(韦伯);

社会学研究社会关系、社会行为及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辞海》);

社会学研究社会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北大《社会学教程》);

社会学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人大《社会学概论新修》)

国内有代表性的3个社会学定义:

《辞海》: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学科。”

北大《社会学教程》:“社会学是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社会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探讨社会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社会科学。”

人大《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整体性:研究对象 综合性:研究方法 实证性:研究方法

3、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4、社会学的功用:干预说和价值中立说

三、社会学产生的根源

1、社会历史根源

2、思想理论根源

3、方法论根源

四、创立阶段(19世纪30年代至19世纪末)的西方社会学

1、本阶段社会学总体上的特点

2、本阶段社会学的代表人物:法国的奥古斯特〃孔德、英国的赫伯特〃斯宾塞

五、形成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的西方社会学

1、本阶段社会学总体上的特点

2、本阶段社会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法国的埃米尔〃迪尔凯姆、德国的马克斯〃韦伯

六、发展阶段(20世纪40年代至今)的西方社会学

1、本阶段社会学总体上的特点

2、本阶段社会学的代表性理论流派之一:结构功能主义

3、本阶段社会学的代表性理论流派之二:冲突理论

七、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诞生

七、思考题:

1、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的含义

2、社会学实证性的学科特点有什么含义?

3、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的关系

4、西方社会学界关于社会学功用的两种代表性观点

5、社会学产生的根源

6、西方社会学创立、形成、发展阶段总体上的特点

7、孔德“三阶段”理论

8、迪尔凯姆对社会学的贡献,尤其是自杀理论

9、韦伯的合理行动

10、韦伯《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主要内容?

11、结构功能主义的关于功能的两对概念?

12、科塞的安全阀思想

13、你如何看待冲突与社会弹性之间的关系?

第2章 地理环境

一、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对当代主要的环境问题有责任意识,树立与环境和谐共存的生态自然观。

课时分配:2学时

二、教学重点:

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作用和影响,当代环境问题的实质和主要环境问题,解决环境问题的思路

三、教学难点:

环境问题的实质,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关系的确立

四、教学方法:

讲授、分小组讨论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地理环境的含义及其对人类社会的重大作用和影响

(一)什么是地理环境

(二)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产生重大作用和影响

1、地理环境对社会生产产生作用和影响

2、地理环境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作用和影响

3、地理环境对国家的政治、军事及国际地位产生作用和影响

4、地理环境对社会心理和文化产生作用和影响

5、地理环境是影响人类前进步伐的重要变量,或者加速或者延缓人类社会的变迁与发展

(三)有关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和影响的论述

1、西方哲学家孟德斯鸠、黑格尔的观点

2、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

3、中国学者梁启超、朱谦之的观点

二、环境问题:人类未能正确对待地理环境所造成的恶果

(一)环境问题成立的前提及其理论阐释

1、环境问题成立的4个前提

2、环境问题的3种理论阐释模式: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冲突理论和建构主义

(二)当代世界和中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举例

(三)摈弃人类中心主义: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

七、思考题:

1、地理环境的含义及其构成部分。

2、你是如何评价地理环境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的?

3、如何理解环境公平的问题?

4、中国面临的环境公平问题主要有哪些?

第3章 人口:社会的主体

一、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了解人口的含义及属性、马尔萨斯和马寅初的人口理论,掌握人口问题包括数量、素质和结构三个方面的问题。其次,当代世界和中国都面临人口数量过多、增长过快的问题。第三,人口素质包括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三个方面。第四,当代中国人口结构严重失衡,存在严重的人口结构问题,具体包括人口分布失衡、性别比失衡、年龄构成失衡即人口老龄化。学时分配:自学

二、教学重点:

人口的含义、人口的数量和质量、马尔萨斯和马寅初的人口理论、当代中国的人口问题

三、教学难点:

人口素质“逆淘汰”现象、我国的人口政策的讨论

四、教学方法: 自学、课堂提问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人口

(一)人口和人口问题

1、人口的含义

2、人口的两大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3、人口问题

(二)影响人口变动的三要素

1、生育率

2、死亡率

3、迁移率

(三)人口学理论简介

1、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

2、马寅初的人口理论

二、人口数量与社会发展

(一)“人口爆炸”:当代世界和中国面临的共同问题

1、世界人口数量越来越多、增长越来越快

2、中国人口数量多、增长快

(二)中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的原因

1、历史包袱沉重

2、建国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3、现行计划生育政策还不完善

(三)人口数量的多少对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

1、人口数量过少不利于社会发展

2、人口数量过多不利于社会发展

三、人口素质与社会发展(—)人口素质影响社会发展

1、人口素质高,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2、人口素质高,有利于经济快速发展

3、人口素质高,有利于控制人口数量

4、人口素质高,有利于社会稳定

(二)中国人口身体素质偏低

1、我国人口的体质不尽如人意,平均预期寿命明显低于发达国家

2、我国存在大量残疾人、痴呆傻人

3、体育政治化和职业化影响了我国人口身体素质的提高

(三)中国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偏低

1、我国受过高等教育者所占比重偏低

2、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偏低

3、我国的文盲率偏高

(四)人口素质“逆淘汰”现象

1、世界人口素质存在逆淘汰现象

2、中国人口素质存在逆淘汰现象

四、人口结构与社会发展

(—)中国人口分布失衡及其影响

1、人口地区分布失衡

2、人口城乡分布失衡

(二)中国人口性别比失衡及其影响

1、性别比的含义

2、我国性别比严重失衡

3、性别比严重失衡的后果

(三)中国人口年龄构成失衡(老龄化)及其影响

1、中国存在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2、人口严重老龄化将给中国社会造成一系列消极影响

七、思考题:

1、人口和人口问题的含义。

2、人口再生产类型(人口再生产演变规律)。

3、马尔萨斯和马寅初人口理论的主要内容。

4、你如何理解人口素质“逆淘汰”?

5、你如何理解中国人的生男偏好?

6、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印度和中国人口问题的异同。

7、你认为我国目前的人口政策合适吗?对社会的影响?关于人口政策是否需要调整和如何调整?

第4章 个体社会化

一、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了解社会化的含义及重要意义、个人一生的社会化历程,掌握影响个体社会化的社会环境因素和个体社会化的基本内容,理解西方学者关于社会化研究所提出的理论解释。

学时分配:4学时

二、教学重点:

个体社会化的环境条件、个人一生的社会化历程、社会化的基本内容、西方关于社会化的理论研究

三、教学难点:

社会环境尤其是家庭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西方关于社会化的理论研究

四、教学方法:

课题讲授、案例分析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社会化

(一)社会化的定义

(二)社会化的特点

(三)社会化的作用

二、社会化的必要条件

(一)个体的生物遗传条件,包括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学习能力、较长的生活依赖期;

(二)外界的社会环境条件,包括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等。

三、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一)学习和掌握必要的技能;

(二)接受和适应政治规范及其他社会规范;

(三)认识和培养特定的社会角色;

(四)学会正确对待生活和死亡,树立乐观、豁达的生死观;

(五)形成个性或人格。

四、西方学者关于社会化的理论

(一)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二)米德的社会化理论:角色扮演

(三)弗洛伊德的社会化理论:无意识

(四)皮亚杰的道德社会化理论:认知发展

(五)埃里克森的社会化理论:认同危机

七、思考题:

1、请评述现有社会化定义。

2、社会化具有哪三大特点?

3、社会化分哪两大阶段、三大类别?

4、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角色?

5、同辈群体具有哪些特征?

6、你认为现代社会中哪种个性更有优势,或者都一样?

7、如何看待死亡对人生的意义?

8、请谈谈在你从小到大的成长历程中,对你影响最大的人(指家庭、邻里、学校、同辈群体、社区、大众传播媒介中的人)是谁,他(她)对你产生了什么影响。

9、你认为因特网对青少年的社会化有何利弊?

第5章 社会互动

一、教学目的:

社会互动是社会生活中个人、群体和组织都无法回避的现象。通过本章的学习,在掌握社会角色的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同学可以了解有关社会互动的理论分析、社会互动的类型,掌握社会关系网络在社会学研究中的应用,并学会分析社会生活中的集合行为。学时分配:4学时

二、教学重点:

社会互动的理论和类型、集合行为的分析和解释、社会网络

三、教学难点:

集合行为的分析、社会关系网络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

讲授、课堂讨论

五、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社会互动的含义及其理论

(一)如何理解社会互动

(二)社会互动的理论 1.符号互动论 2.拟剧论 3.本土方法论 4.社会交换论

二、社会互动的类型

(一)平衡性互动:合作和对立

(二)非平衡性互动:稳定的非平衡性互动和不稳定的非平衡性互动(集合行为)

三、集合行为

(一)集合行为的特点

(二)集合行为的理论 1.斯梅尔塞的基本条件说 2.感染理论 3.匿名理论 4.模仿理论 5.紧急规范论

(三)几种典型的集合行为:大众行为 谣言、恐慌、流行

四、社会网络

(一)社会网络的特征:网络密度和强度

(二)社会网络分析法 1.主体网分析 2.关系的分析 3.整体网分析

七、思考题:

1、通过调查,分析大学中的师生互动存在哪些问题?为什么?如何才能形成良性的师生关系?

2、通过实际调查,分析为什么有些人热衷于网上交友,而另外一些人不喜欢网上交友,这两类人群在现实生活中的性格特征、行为表现有何差异。

3、当前社会中存在很多流行,请指出其中一种,并说明它产生的原因及对社会的影响。

4、良好的人际沟通应把握哪些技巧?用实例给以说明。

第6章 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

一、教学目的:

人们通过社会互动组合成各种社会群体和组织的形式来参与社会生活,本章将介绍有关社会群体和组织的基本知识。通过学习,明确社会群体与一般非群体的人群聚集体的区别和群体的分类角度,掌握从群体结构和动力两方面分析群体的状态和性质。掌握初级群体的本质特征和家庭这一最重要初级群体的构成、发展历史,并探讨当前主要的家庭问题及其解决途径。了解常见的组织结构及其适用范围,掌握组织管理理论的发展和主要思想。

学时分配:5学时

二、教学重点:

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本质特点、社会群体的分类研究、社会群体结构和群体动力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

家庭问题的分析和预防、社会组织的管理、组织中非正式群体的功能、科层制的负功能

四、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讨论

五、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社会群体概述

(一)什么是社会群体

(二)社会群体的类型

1、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库利)

2、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梅约)

3、内群体和外群体(萨姆纳)

4、所属群体和参照群体

5、大群体和小群体(一般不超过30人)

(三)社会群体的结构

1、群体规模

2、群体角色

3、群体领导

4、群体行为

(四)社会群体的动力

1、群体凝聚力

2、群体规范

3、群体沟通

4、群体冲突

二、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家庭

(一)什么是家庭

(二)家庭的起源与历史演变

(三)家庭的结构: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不完全家庭

(四)家庭的功能:制度性功能和人格性功能

(五)当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主题问题

三、社会组织

(一)社会组织的涵义及构成要素

(二)社会组织的目标

(三)社会组织的结构与设计

(四)社会组织的管理

1、组织管理的涵义

2、组织管理理论

(1)古典组织管理理论:美国弗里德里克•泰罗(又译泰勒)的科学管理,法亨利•法约尔的管理14项原则和德马克斯•韦伯的科层制管理

(2)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美埃尔顿•梅约和切斯特•巴纳德。

(3)现代管理理论:系统的观点、权变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3、组织管理方式

七、思考题:

1、科层制对组织管理的优势及弊端?

2、“婚外情”产生的原因及预防办法。

3、家庭暴力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4、展望未来,家庭会消亡吗?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正方:会消亡;反方:不会消亡)

5、假定你是一家企业的总经理,你将如何管理你的企业?请谈谈你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

6、在今天的背景下你如何看待科学管理主义?

第7章 社区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社区概念的发展及其含义演变、社区的分类研究,通过回顾我国社区建设的发展历程,进一步讨论社区建设的内涵和方向及措施。学时分配:4学时

二、教学重点:

社区的含义、社区发展和社区建设

三、教学难点:

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社区研究实例

四、教学方法:

讲授、观看录象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录象带

六、教学过程:

一、社区概论

(一)社区的含义与特征(由关系到地域含义的过渡)

社区是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是一个地域性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包括四个基本要素: 1.一定的地域环境 2.一定的人口和群体 3.一定的社会活动 4.一定的文化心理

社区与行政区划单位、社会等社会共同体的区别。

(二)社区的分类

1.按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和社区的历史演化轨迹可分为:(1)传统社区;(2)发展中社区;(3)现代社区或发达社区。2.按社区的空间特征是否明显以及明显的程度可分为:(1)法定的社区;(2)自然的社区;(3)专能的社区;(4)虚拟社区。3.按社区的组织方式和控制方式可分为:神圣社区和世俗社区。4.按经济结构、人口密度、人口聚集规模多元标准分类,可分为农村社区、集镇社区和城市社区。

(三)社区的历史演变

真正意义上的社区出现在人类由渔猎采集为生转向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新石器时代,大致经历了下列的几个演化阶段: 1.原始村落社区 2.早期城市的产生 3.中古城市 4.现代城市

5.后现代城市的表现:大城市群区的形成、郊区化和“逆城市化”

二、社区发展和社区建设

(一)社区发展 1.社区发展的目标

根本目的在于人的全面发展和以人为本。直接目标在于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2.社区发展的原则

(1)基层自发、民主自治原则。(2)大众参与原则。(3)社区合作原则。(4)全面规划原则。

(5)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原则。

(二)社区建设

1.社区建设的主体:政府、社区组织和社区成员三位一体。2.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1)社区服务建设。(2)社区文明建设。(3)社区环境和设施建设。3.社区建设的难点和对策

社区承担的功能与管理能力之间的矛盾 社区自治与街区政府之间的矛盾关系 社区服务的发展与资金短缺的矛盾

三、我国主要的社区类型和城市化道路

(一)我国三种社区的概况 1.农村社区 2.小城镇社区 3.城市

(二)我国的城市化道路 1.加快城市化的必要性

2.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大城市重点论、小城镇重点论、中等城市重点论)

城市化过程中的双重动力机制:刘易斯的“二元结构”动力模型 城市化过程的双重性:托达罗的乡——城人口流动模型 3.消除城市化的体制和政策障碍

四、社区研究的中国学派——以费孝通为例

七、思考题:

1、你认为社区的含义中“关系”和“地域”哪个更重要?

2、阅读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建设运动”的相关文献,并谈谈它对我国当今农村社区建设的启示。

3、我国社区建设中的难点和对策?

4、你如何评价城市化过程中的双重动力机制和城市化过程的双重性的理论?对我国城市化道路的战略选择有何启示?

5、你认为应如何消除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体制和政策障碍?

第8章 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

一、教学目的:

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是最常见的社会现象之一,是反映社会结构和性质的重要方面。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机制、理论研究的成果,并对当代中国的社会阶层状况和社会流动有较清晰的认识。

学时分配:5学时

二、教学重点:

关于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理论观点、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的变化和状况、社会流动的影响因素和功能解释

三、教学难点:

社会分层的机制(标准)、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变化和社会分层的状况、社会流动的途径和影响因素

四、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讨论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社会分层是一种普遍现象

(一)什么是社会分层

(二)古今中外关于社会分层的理论观点

1、中国古代思想家和一般民众的社会分层观点

2、传统西方社会学家关于社会分层的理论

3、当代西方社会学的社会分层理论

4、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分层的理论

二、当代中国的社会阶级和阶层

(一)什么是阶级和阶层

(二)建国后中国的阶级阶层结构发生过两次大规模的变动

1、第一次发生在在20世纪50年代前期

2、第二次发生在1978年以后

(三)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的新变化

(四)当代中国农民阶级的新变化

(五)十大社会阶层、五大社会等级:有关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的一种新观点

三、社会流动

1、社会流动的含义

2、社会流动的类型

3、西方社会学关于社会流动的理论研究

4、社会流动的根源 一是地理环境因素 二是社会因素 三是个人因素

5、社会流动的功能

七、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分层?社会分层的根源是什么?

2、目前的研究中关于社会分层的主要模式有哪些?

3、合理的阶层结构应该具有哪些特点?

4、目前的农民阶层具有哪些特点和变化?

5、你认为中产阶级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点?

6、简述布劳—邓肯的地位获得模型的基本内容

7、对帕累托的精英循环理论进行评价

8、对大学生的分层情况进行经验调查,并分析其分层的主要标准有哪些。

9、你认为当代中国工人队伍的“主人翁”地位和“领导阶级”地位改变了吗?为什么?

第9章 社会制度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社会制度的含义、性质、组成和功能发挥,了解社会转型期我国主要社会制度的变化和特点。学时分配:3学时

二、教学重点:

社会制度的含义、构成和功能发挥

三、教学难点:

社会制度的功能分析,用制度范式研究一些社会过程和现象

四、教学方法:

讲授、课堂讨论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社会制度概论

(一)社会制度的涵义

可分为三个层次:(1)总体社会制度;(2)一个社会不同领域里的具体制度,体现着社会中某一层面的社会关系及其活动的特定规范;(3)某种规定的具体的行为模式和办事的程序规则,由各种具体工作部门研究制定。社会学侧重的是第二个层次的制度。所谓的社会制度,就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及其活动的相对稳定的规范体系。社会制度和社会规范的关系。社会制度和社会群体的关系。关于社会制度起源的三种观点:起源于风俗习惯;起源于人的共同意志,或说起源于人的生理心理需要;是在一定的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产生的。

(二)社会制度的特征和构成 1.主要特征:

第一,普遍性和变异性的统一。第二,相对稳定性。第三,系统性。第四,强制性。第五,阶级性。

2.社会制度的构成,主要包括以下四大要素: 第一:概念系统。第二:规范系统。第三,群体系统。第四,设备系统。

社会制度四要素的提出对大多数的社会制度来说是合适的,但并不是说所有的社会制度都是如此。

(三)社会制度的分类

从社会制度的起源与功能演变为标准,可以分为本源的社会制度和派生的社会制度。

从社会需要的类型、人类活动的领域、社会制度的性质和功能综合进行分类,可把社会制度主要分为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教育制度、文化制度、宗教制度、家庭制度、军事制度、科学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等。

二、社会制度的功能分析

(一)社会制度的基本功能

第一,对个人而言,社会制度具有行为导向功能。第二,从社会层面上看,社会制度具有社会整合作用。

第三,从文化层面上看,社会制度起到了文化积累和延续的功能。

(二)考察社会制度功能的角度

1.从性质的角度考察社会制度的功能:正功能还是负功能。2.从层次的角度考察社会制度的功能:显功能和潜功能。

3.从联系的角度考察社会制度的功能:该社会制度的功能与其它社会制度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关联,以及与整个社会大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关联。

4.从发展的角度看社会制度的功能

三、社会转型期我国主要的社会制度

(一)我国的经济制度

(二)我国的政治制度

(三)我国的教育制度

(四)我国的宗教制度

四、作为一种范式的制度

制度作为一种研究范式,认为社会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要从宏观的社会制度或结构的层面上去认识。用制度范式研究一些社会过程和现象,并从其它方法汲取有益的成分,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原则。

七、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制度?它有哪些特征?

2、对社会制度功能分析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

3、大学生活对一位大学生的显功能、潜功能,或者正功能、负功能是什么?大学对社会的作用?

4、挑选两部电影中任一部来看:《秋菊打官司》,《刮痧》,看后讨论:法律等制度与习俗的关系是什么?

5、有机会到农村进行关于“费改税”制度实施状况的调查,探讨影响该项制度实施的各种因素,如与其它制度改革的相互关系等。

第10章 社会生活方式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生活方式所包含的基本内容,建立描述生活方式的指标体系,掌握社会生活方式的研究方法,探讨在新世纪人类应有的可持续的健康的生活方式。

学时分配:3学时

二、教学重点:

生活方式的基本内容和指标体系,社会生活方式的研究方法,健康合理的社会生活方式的确立

三、教学难点:

社会生活方式的指标体系,对社会生活方式意义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讨论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社会生活方式概述

(一)社会生活方式的涵义

(二)社会生活方式的质和量

(三)研究社会生活方式的意义

(四)社会生活方式的研究方法

二、生活方式的基本内容

(一)劳动生活方式

(二)消费生活方式

(三)精神生活方式

(四)闲暇生活方式

三、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生活方式

(一)建立科学、健康、文明的社会主义生活方式

(二)健康人生的原则 四、一种生活方式的理念:小的是美好的(一)关于西方世界的生产问题的出路

(二)关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

七、思考题:

1、怎样理解社会生活方式的质和量的规定?

2、城市和农村生活方式的主要差别在哪里?

3、如何设计符合现代社会的健康的闲暇生活方式?

4、生活方式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5、阅读或选读《小的是美好的》(舒马赫著,虞鸿钧、郑关林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写出读后感。

6、什么是研究范式?

第11章 社会问题

一、教学目的:

社会问题是每个社会都存在的普遍现象。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社会问题的判断标准及其性质,探析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尝试对当代中国几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加以分析。

学时分配:4学时

二、教学重点:

社会问题的特性、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当代中国几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三、教学难点:

社会问题的判断标准、当代中国社会问题分析

四、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案例教学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社会问题概论

(一)什么是社会问题

1、社会问题的定义

2、社会问题不同于个人问题、社会热点问题和社会矛盾

3、判断社会问题的四个标准

(二)社会问题的四对特性

普遍性和特殊性,客观性和主观性,破坏社和建设性,复杂性和持久性

(三)关于社会问题的几种理论观点

1、社会整合论

2、社会病态论

3、文化失调论

4、社会解组论

5、价值冲突论

6、偏差行为论

二、当代中国几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一)失业问题

(二)贫富差距问题

(三)犯罪问题

七、思考题:

1、社会问题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社会西方社会学有关社会问题的理论观点中,你认为哪些更有说服力?

3、你认为目前我国的社会问题主要有哪些?

4、与大学和学生相关的社会问题有哪些?

第12章 社会控制

一、教学目的:

社会控制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本章介绍社会控制的基本理论和类型手段。通过学习,了解社会控制的社会意义,掌握社会控制的类型和手段,探讨越轨行为产生的原因以及对越轨行为进行社会控制的有效措施。

学时分配:4学时

二、教学重点:

社会控制的类型和手段,越轨行为的理论解释及其启示,对越轨行为的社会控制

三、教学难点:

社会控制手段的有效性,越轨行为的成因,对青少年违法行为的预防和控制的讨论

四、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案例分析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社会控制概述

(一)什么是社会控制

“社会控制”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罗斯(E.A.Ross)在他1901年出版的《社会控制》一书中提出的。广义的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以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的过程。

(二)社会控制的构成要素

1.控制主体

2.控制对象

3.控制工具

4.控制目标。

(二)社会控制的功能与意义

1.保持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

2.维持社会正常生活

3.促进社会发展

二、社会控制的类型与手段

(一)社会控制的类型

1.外在控制与内在控制

2.积极控制与消极控制

3.硬控制与软控制

4.宏观控制与微观控制

(二)社会控制的手段

习俗、道德、宗教、纪律、法律、社会舆论

三、越轨行为与社会控制

(一)越轨行为的涵义及其类型

(二)越轨行为的原因

1.生物学解释

2.心理学解释

3.社会学解释(差异交往理论、标签理论、失范理论)。

(三)越轨行为的控制

1.积极性的和消极性的越轨行为

2.违法行为、违纪行为、违德行为、违俗行为

3.对青少年犯罪的综合治理

七、思考题:

1、你是否主张中国当前废除死刑,请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2、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什么青少年犯罪率越来越高,如何进行社会控制?

3、为什么中国目前的腐败问题很严重,具体应从哪些方面强化社会控制?

4、中国目前有哪些风俗习惯有利于社会发展,值得发扬;哪些风俗习惯阻碍了社会发展,有必要进行抛弃和创新。

第13章 社会变迁和社会现代化

一、教学目的:

社会变迁是各个社会的常态。通过本章学习,应了解社会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社会变迁的各种理论,讨论社会现代化的内涵、已有的现代化理论和中国现代化的条件及限制。

学时分配:5学时

二、教学重点:

社会变迁的理论研究和影响因素,社会现代化的概念和关于社会现代化的理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社会变迁的趋势

三、教学难点:

社会现代化的含义,对中国现代化道路选择的探讨

四、教学方法:

讲授、案例分析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录影资料

六、教学过程:

一、社会变迁

(一)社会变迁的概念

(二)社会变迁的理论

1.进化论的社会变迁理论

2.循环论的社会变迁理论

3.功能论的社会变迁理论

4.冲突论的社会变迁理论

5.历史唯物主义

(三)社会变迁的原因

1.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

2.社会需要

3.环境与人口变化 4.发明和发现

5.文化传播

6.文化观念与主观努力

(四)社会变迁的基本形式

1.从对社会结构性质改变的程度可分为渐进式和突变式两种形式。

2.从社会变迁的方向可分为正向的社会变迁和负向的社会变迁

3.自发的社会变迁和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二、社会现代化

(一)社会现代化的概念

是以工业化为核心、社会结构根本转型为基础的社会系统全面发生变迁的过程。

(二)社会现代化的理论

1.传统的现代化理论

2.“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

3.新现代化研究

(三)不同国家的现代化类型

早发内生型国家与后发外生型国家

(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社会变迁的趋势

1.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2.发达国家社会变迁的趋势

三、中国现代化的困惑

(一)中国现代化的两种不利因素 1.两个国内基本矛盾的制约

(1)基本国情矛盾:人地关系高度紧张——资源约束。

(2)基本体制矛盾:城乡二元体制矛盾与相关制度安排——体制约束。

2.当前中国现代化面临的外部制约因素——国际环境也是非常严峻

(二)西方的现代化道路在我国可以复制吗

1.传统的工业化模式行吗?加快城市化的进程行吗?

2.接下来的问题是:农业如何现代化?

七、思考题:

1、试述社会学有关社会变迁的基本理论观点。

2、现代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3、我们应对现代性有哪些反思?

4、比较早发内生型现代化与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的异同。

5、你如何看待“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的关系?

6、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中的冲突与困境?

下载《北大三老》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北大三老》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老人员申请书(精选5篇)

    老 人 申请书 三 员 尊敬的古勒巴格镇党建办: 本人XXX,男,汉族,是XXXXXXXXXX村名,于XXXX年出生,XXXX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至今已有XX年党龄,自入党以来本人能够认真学习贯彻党的路线......

    2009年“三老”人员工作计划1(定稿)

    oooo乡“三老”人员工作计划oooo乡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自治区《关于加强“三老”人员规范化管理的通知》、地区《关于印发阿克苏地区农村“三老”人员丧葬管理办法的通知》精......

    学习三老先进事迹心得体会感悟

    学习三老先进事迹心得体会感悟“三老”的先进事迹,一次又一次感动我们,X在心,始终如一,履职尽责,坚守奉献,这也正是新时代的中国所需要的精神,作为新时代的执法干部我们要心怀感恩,......

    学三老、践初心、担使命

    学三老、践初心、担使命“三老”精神朴实纯粹、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彰显了老一辈共产党人的高贵品质和崇高品格,对我启迪颇多,我认为他们值得我一生学习。一学谢老“舍己圆民愿......

    学习李林森”三老“作风(本站推荐)

    学习李林森“三老”作风近日,中央组织部追授李林森同志“全国优秀组织工作干部”称号,并隆重举办报告会宣讲李林森同志的先进事迹,10万组工干部收听收看,受到强烈震撼。一个向......

    三老人员典型材料(共五则)

    散发余热 温暖社会 推荐xx社区“三老”人员典型材料 xxx,男,x族,xx社区x组人,xxx年出生,xx年加入中国共产党,xx文化。xx县原xxx会计。自xxx年至今xx,xxx评为优秀党员。 xx同志是一......

    东北大森林教案

    东北大森林 一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品读感悟、想象画面,了解东北大森林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3、联系上下文,理......

    “三老”人员和离任村干部调研报告(五篇模版)

    江茸乡“三老”人员和离任村干 政治生活待遇情况报告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发挥村干部和‚三老‚人员和离任村干部在新牧区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是促进各项工作开展的前提和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