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学创作意识之我见
文学创作意识之我见
中文0903张萌1703090509
关键词:文学创作 审美心理结构 艺术素养 艺术发现 素材 作品构思 摘要:文学创作意识是指作者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大脑对该创作的主题、副题的感知、运化,消识、响应的智力活动。是创作活动的下层、中层的大脑智力活动,是对脑中信息的组合、交融,拆分,集成、演绎、归纳的潜活动,迷感知、茫撮合、模糊创造的工程。
文学创作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创造,不能简单地记录事实,而需要把日常的生活现象典型化,这就是孕育作品时的艺术构思过程。所谓典型化,就是化生活素材为具有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这是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之一。为此,必须经过艺术概括对生活进行选择、提炼、改造、集中,虚构出新的形象。正如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所说的:“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渐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在这个过程中,首先是选取题材。作家所写的应当是他受了感动而又认为有意义的审美对象,接着而来的,是酝酿主题。文学创作要取得成功,不仅要题材选择得恰当,而且尤需从中发掘出它的深刻的含义,揭示出别人没有觉察到的事物之间的某种本质联系,获得对生活的独特的审美体验。主题应该是从丰富的生活感受中反复思索和探求而酝酿成熟的结晶,它来自生活的深处,是和生动的表象有血有肉地联系在一起的。艺术构思由此继续深化,使生活表象和作家的审美意识融合起来,逐渐形成意象,最后才能化为艺术形象。
文学创作在艺术构思的基础上,还有一个语言表达的过程。既要力求做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又要寻找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高尔基说:“语言把我们的一切印象、感情和思想固定下来,它是文学的基本材料。文学就是用语言来表达的造型艺术。”(《论散文》)语言具有描绘形象、唤起读者形象联想的功能,是因为语词所表现的概念是同有关的表象联系在一起的。作家应当掌握语言艺术的特点和技巧。从所反映的生活出发,去寻求最恰当的语言。老舍在《语言与生活》中说过:“语言脱离了生活就是死的。语言是生命与生活的声音。”作家有深厚的生活底子,对所写的人物有深刻的了解,才能更好地驾驭语言。
作家素养是文学创作的主体条件,它是作家在文学实践中其生理。心智定向发展的必然结果。从人类与文学的关系来看,作家是文学产生的人类学前提,是文学生成过程的直接操纵者,因此文学创作是作为作家的人主宰着整个活动的过程,其素养条件直接决定了作品的生成与优劣。一个作家的素养突出的表现为生活经验,艺术修养和审美心理结构等三个层面。
文学史作家用心灵对世界的拥抱,其阅历越丰富,人生磨难越多,对创作就最有利,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付到沧桑句便工”。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战国时代屈原的《离骚》,汉代司马迁的《史记》,雨果的《九三年》,直至当代的《哈利波特》等无不如此。生活中的挫折坎坷,痛苦悲伤是创作的巨大财富,“文章憎命达”、“愤怒出诗人”。东西方的这些格言都不约而同的道出了主体独特难忘的人生经历和不幸对创作的巨大影响和推动。当然,作家不仅是个人痛苦的体验者,同时也是人类苦难的承担者,他们通过文学作品所表达的往往是国家,民族,人类命运的关注,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作家的使命感和忧患意识。
从中外作家的创作经验中可以发现,作家早期生活——童年,少年时代的经历对他们的创作的重要影响。因为童年的经历更容易内化在作家的认知结构中并长久地影响着他以后对人对事的感情和态度。总之,无数的创作时间已经证明了作家的生活经验和阅历对于创作的重要性。只有牢牢扎根于实际生活的肥沃土壤,创作才会根深叶茂,结出甜美的果实。重视生活,热爱生活,深入生活,积累生活,是作家应具备的基本素养,是作家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
艺术修养是作家从事文学创作的一切专业条件,它包括作家的职业意识,审美观念,审美理想,艺术知识,艺术技巧等各个方面,这里的艺术修养主要是指作家对创作所具备的艺术知识,艺术技巧尤其是语言知识和技巧的熟悉和掌握程度。
文学创作中的艺术技巧表现为两个大的方面:在艺术的构思的心理层次上,艺术技巧表现为情化万物,心化自然,融主观情思于客观对象为一体,通过想象和联想等心理机能,将各种直觉,记忆,表象等改造整和为独特的审美意象,在实践操作的层次上,艺术技巧表现为对创作素材的选择,题材的提炼,人物的设置,情结的推进,主题的开拓,结构的安排,细节的运用,各种文体特征的把握,以及在文学语言的巧妙传达上。
语言表达能力是文学创作的特殊技能,语言素养也是一个作家的特殊修养,从作家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上看,作家永远是个以语言的方式拥有世界,以语言形式去沟通文学与现实的审美联系的,语言运用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作品的表达效果,因而,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在创作过程中,作家的语言表达能力主要体现为对于词汇,修辞,语法和语音,节奏,韵律的技巧运用和推敲上。古人有“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说法,可见语言表达对于准确的传情达意的重要性。
审美心理结构式文学创作最基本的主体条件,也是作家素养的核心内容,因为它决定着作家创作的发生并制约着创作的结果。一个作家只有形成自己的审美心理结构,才能同化现实以获得创作的人本前提。审美心理结构是一个作家的生理,心理因素和知识能力因素的诸多侧面组成的一个多层次,多序列的动态系统结构,是熔铸了主体的理想,气质和人格,包括观察,感受。需要,记忆,想象,情感,思维等多种心智因素的有机复合体。其核心要素包括气质与人格,智能素养,审美创造力结构等。
审美创造力结构的最高价值形态是艺术天才,天才就是一种特殊的创造能力。所谓艺术天才,就是指具有异常敏锐的创造性精神,高度自觉的创造性意识和能动运用创造性思维的杰出的审美创造才能。天才和一般才能的区别在于:天才是创造规范,有才能的人只是服从规范。因而艺术天才总是在某一领域做出了卓越的,不可企及的发现或创造,如戏剧之于莎士比亚,小说之于巴尔扎克,诗歌之于李白,音乐之于贝多芬等。当然,天才的审美创造力的形成不是天生的,天才是时代的产儿,艺术天才的形成离不开勤奋的锻炼,艰苦的探索,和丰富的实践。同时,天才的产生还需要充分发挥个人的先天禀赋。
文学创作是特殊精神生产,其创作过程既具有一般生产过程的特点,又比一般的物质生产更为复杂和独特,这种复杂和独特就在于它是作家审美意识的语付化显现活动,也就是说,文学创作过程是客观的生活现象变为作家的主观审美心理现象,然后再变为外部作品的主客体交互运动,是以语言能力为核心的主体审美心理结构由隐至显的语付化过程。
素材来自于作家的生活经历,经历越丰富,素材积累就会越多,对创作就越
有利,当然,这种生活经历不一定都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从他人生活中观察到的,借他人之口得到的,或从书本文献中获取的见解生活经验也是作家生活素材的重要组成部分。间接地生活经验可以是潜移默化的,但仍然要通过直接的生活体验起作用。并不是只有阅尽人间沧桑才能进行文学创作或只有经历伟大的生活事件才能创造出伟大的作品,人生的经历和感受都可以是创作的素材。伟大的作家不一定要有伟大的经历,但必定有着对生活深入细致的观察体会和思考。
对于文学创作来说,情感比素材更重要。因为一旦情感体验被激活,就会化作创作的动力,有关的知觉和记忆就会被唤醒而随之活跃,浮现于作家的脑海之中,可以说,情感体验是审美心理动力的触媒和审美想象的助推器,正是由于情感的介入,作家的许多生活经历,尤其是不经意的生活经历才会对他构成一种长久地心理体味并成为创作的动力。巴金曾不止一次地讲过,假如没有20多年对自己家族中无数悲惨事件的观察体验,如果不是因为自己的心灵始终忍受着“爱与烈火的煎熬”,那就绝对不会有《家》这部小说。
托尔斯泰创作《哈吉·穆拉特》时的艺术触发。昨天,我穿过一片刚刚犁过的黑土田地。一眼望去,除了黑土以外,什么也没有,连一根绿草也看不到。可是在尘土飞扬的灰秃秃的路旁,却长着一棵鞑靼花(牛蒡),这棵花有三条幼枝,一条已经断了,断枝头上挂着一朵沾满了泥的小白花,另一条也折断了,上面沾满污泥,黑色的残枝显得垂头丧气,十分肮脏;第三条幼枝向旁边伸出去,虽然也因为蒙上灰尘而变黑了,但还活着,中间部分还是红红的。这使我想起了哈吉·穆拉特。我真想把一切都写出来。在这一片田野上,只有它把生命坚持到最后,不管怎样总算坚持下来了。情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主要表现 : ①情感推动、引导着想象的展开。②情感影响着对生活材料的感受和理解。③情感也是文学创作理解人生、判断价值的尺度。艺术所要达到的目的是对于情感生活之本质的洞察和理解。艺术理解既包含着概念式的认知活动,同时又有情感对认知的参与;艺术理解是有情感参与的、以感性具体的方式运作的认知活动。它是理性认知与感性认知的统一,是理性把握与情感把握的统一,是理性把握的知解力、感性体验的想象力与情绪感应的情感力三者的和谐运行。
情感、激情对于文学创作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创作的重要动力,又是作品内容的重要因素。在创作过程中,作家必然对一些人物和现象流露出同情或
喜爱,而对另一些人物和现象表示厌恶和反对,他必然要透过作品中的形象对生活作出评价,显示出自己的倾向,并以这一切去感染读者。作家对生活的审美认识、审美评价、审美感情、审美理想,都和他的世界观分不开。然而,作家的世界观和文学创作的关系的表现又是很复杂的。对于一个作家来说,他的世界观不一定是单纯的,而且常常有发展变化。另一方面,在形象思维中往往表现出这样的情况:形象一旦孕育成熟,就有他自身发展的逻辑,有时会修正作家原有的观点。文学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形象的客观意义,既可能超越作家原有的认识,也可能没有达到作家原来的意图。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家的思想观点和客观的现实生活发生矛盾的情况是难免的。许多伟大的作家在面临这种矛盾的时候,都力求忠实于客观现实生活,纠正自己的错误观点,而使思想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百度百科
《文学理论》
《悟与灵感》
第二篇:纳税意识之我见
纳税意识之我见
纳税意识是个社会问题,它涉及到纳税人、征税人、用税人各个方面。虽然税务机关的税收宣传活动开展了16年,但公民的纳税意识仍然不强。其主要表现:一是偷税、骗税、逃税、抗税、欠税行为比较普遍;二是不主动办理税务登记手续和纳税申报手续及其他纳税事宜;三是对税收有抵触情绪,想办法少缴税;四是对税收的作用和重要性认识不足,不支持、不配合税务部门工作。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纳税人自觉纳税观念没有形成,国家意识、法制意识淡薄,个人主义、小团体利益思想严重,“欠税有利、欠税有理”的心理仍然普遍存在。
第二,税务部门执法质量的好坏也影响着纳税人的纳税意识。如果执法出现偏差,纳税人心理不平衡,就会出现少缴、不缴甚至抗税、逃税的现象;税务部门和税务人员的服务质量、服务水平、服务态度也影响着纳税人的纳税情绪,如果税收环境差,纳税人会产生逆反心理,认为自己为国家纳税应该是光荣的、受人尊敬的,反而受到冷遇和怠慢,实在太冤,挫伤了纳税人的纳税积极性;税务部门和税务人员的征收管理质量差,漏征漏管户、人情户、关系户大量存在,国家税收优惠政策的不严密、不规范和执行上的随意性也影响纳税人的纳税意识。第三,政府部门职能作用发挥的好与坏,政府机关人员履行职责的程度决定着纳税人的纳税意识。税收是政府职能运转的保障,如果政府部门的职能错位或失位,那么,纳税人的税收不能使政府机器快速、高效运转,或是纳税人缴了税看不到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纳税人就会怀疑自己缴的税都干什么
用了?是否用在国家建设和改善环境方面了?部门乱收费、乱摊派也会给纳税意识带来负面影响,纳税人认为自己既然缴了税,国家用税收保障了机关的经费,给工作人员发了工资,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就有义务和责任为纳税人服务,而且应该提供优质、高效、快捷、免费的服务,不应该再向纳税人收取各种各样的费用,于是纳税人的纳税意识不仅没有提高反而下滑。
纳税意识有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有着综合性的原因。提高纳税意识,需要长期努力,综合治理,对症下药。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要进一步加强宣传。要向纳税人讲清税收的地位和作用,税收和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关系,宣传税务机关的职能、职责和义务,宣传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
2、要进一步提高全民素质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并举。用道德的手段比用法律和行政的手段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更有效。只有思想深处的病毒铲除了,纳税意识才能提高。
3、要进一步创新税收环境,转变工作作风,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努力营造公平、公开、公正的税收执法环境,严格执法、严格管理、严格监督,规范税务人员的依法行政行为。
4、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变工作作风,逐渐形成宏观调控和服务型政府。要在搞建设、谋发展、创事业上多下功夫,在如何用税,怎样用好税上动脑筋,让纳税人亲眼看到,亲自体会到自己的税没有白缴,政府没有乱花。
5、要进一步改变纳税人生产经营的软环境,取消政府机关的一切不合理、不合法的收费项目,减轻纳税人的负担。创新经济发展环境,稳定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鼓励发展经济的各项政策,保护合法经营,取缔非法经营,给纳税人提供一
个更加自由、宽松、公平的竞争和发展空间。
6、要进一步提高纳税人的社会地位。全社会都要理解、支持纳税人,都要尊敬、崇尚纳税人,营造“依法纳税无尚光荣”、“我自豪我是纳税人”的良好氛围。
7、纳税意识要从娃娃抓起,在中小学生课本中要有税收知识,从小树立“依法纳税就是爱国爱家”的思想。同时要注意培养普通群众的纳税意识,不能等其成为纳税人后再宣传、再培训。
第三篇:档案意识之我见
档案意识之我见
摘要:本文通过引用哲学的观点对档案意识的含义、特点及档案工作之间的关系进行解读,以便于更深层次的了解档案意识,为普及和提高档案意识奠定基础。
关键词:档案意识
Abstract:
Keywords:
档案和档案工作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它既是历史的原实的真实记录,又是物质世界中的一种客观存在,在人类历史上,自从产生了档案,也就产生了档案工作,同时也产生了档案意识,但对于档案意识的认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认识及重视程度”,此种概念是以认识论来对其所做的阐释,较为全面,但没有突出档案意识的本质属性,并且有把认识与意识等同之嫌。
第二:“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客观存在的反映”。此种观点只说明了档案意识的本质,没有表明它是什么样的客观存在反映。
第三种:“对档案及档案工作的信念、知识、理论、技能的总和” 此种是从档案及档案工作认识的层次上来解释,并没有表明与社会实践的作用。
第四种: “参考价值的文件保存起来以备利用的意识”等。此种概念只是从档案的收集与利用方面进行的概括,只是档案意识的一小部分,有以篇概全之嫌,缺乏整体性。
本人以哲学意义上的意识为起点,对档案意识提出自己的认识与看法。请各位专家给予批评与指正
一、档案意识的定义。
首先让我们先从档案意识的形成系统来分析。档案意识的形成系统由三大部分组成,大脑、档案及档案工作和社会实践,这三部分中的大脑尤如加工厂,档案及档案工作尤如素材,社会实践尤如动力系统,这三者之间形成了以档案及档案工作为核心,以社会实践为基础,以人的大脑为主体的相互制约关系。由此对档案意识的定义形成如下:
档案意识是指行为主体对档案及档案工作这一客观存在物质由表及里,由现象及本质,由静态向动态的认识,并且与社会实践之间形成相互能动作用的反映体系总和。简而言之,指人类大脑对档案和档案工作这一客观事物的行为及存在中抽取出来的普遍性规定,是存在于世界万物之中的绝对抽象事物。由三部分构成,即 “知”、“情”、“意”三者的统一,“知”指对档案及档案工作的知识性与理性的追求,它与对档案及档案工作的认识的内涵是一致的;“情”指情感,对档案和档案工作这一客观事物的感受和评价;“意”指意志,是指人类追求某种目的和理想时表现出来的自我克制、毅力、信心和顽强不屈等精神状态。
二、档案意识特点
(一)档案及档案工作的存在反映。
意识的本质属性是对客观事物的存在反映,档案意识的本质属性应该是对档案及档案工作这一客观事物存在,发展的存在反映。无论其是正确或者错误,都是对档案及档案工作的抽象反映的结果。
(二)主观性。
档案意识作为对档案及档案工作这一客观存在事物的存在反映,它是人的大脑对档案及档案工作的存在,运动及发展的抽象,它是人的大脑绝对抽象的结果。由于人的智力水平,知识水平,社会实践的经历不同,其抽象结果也各不相同。既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档案及档案工作的存在,运动,发展的抽象也不一样。
(三)能动性。
档案意识的能动性首先表现在,它不仅能够正确反映档案及档案工作这一客观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其本质和规律;档案意识的能动作用还突出表现在能够反作用于档案及档案工作这一客观事物,以正确的思想和理论为指导,通过实践促进档案工作的发展,错误的档案意识会延缓甚至阻碍档案工作的正常发展。
(四)多元性。
多元性是由档案意识的抽象性决定的,档案意识作为人类大脑对档案及档案工作这一客观存在事物的主观反映,对档案及档案工作所表现的同一现象或者规定,不同的主体对其抽象绝对不同。它随着人类主体对社会实践的深入,对档案及档案工作的存在及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规律,规定的抽象的多元性会逐步的消失。
(五)层次性
档案意识是社会、国家、组织、个人对档案及档案工作这一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根据抽象事物与反映主体之间的差异情况分为感性意识与理性意识。感性意识属于印象型反映,即对档案和档案工作这一客观事物进行的完整的实体再现,对客观事物没有进行任何理论抽象加工。理性意识指对档案和档案工作这一客观存在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规定
有了一定的抽象,形成了一定的理论。这一层次的档案意识形成必须通过一定的社会实践和相关的理论学习。
三、档案意识与档案工作之间的关系
(一)档案意识与档案工作的区别。
1.概念不同:档案意识是指行为主体对档案及档案工作这一客观存在物质由表及里,由现象及本质,由静态向动态的认识,并且与社会实践之间形成相互能动作用的反映体系总和。档案工作,是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利用先进的、科学,与时俱进的思想、方式、方法和手段对档案进行的有效管理,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一项系统工作。即包括档案馆(室)的业务工作,也包括档案教育,档案科研,档案出版等工作.2.所属哲学范畴不同:档案意识是一种抽象事物,是主观世界的结果,具有主观性。档案工作是客观世界的一种存在物质,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物质,具有客观性。
(二)档案意识与档案工作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
1.档案意识产生,存在,发展的源泉
首先、档案工作是档案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离开了档案工作,档案意识也就无法抽象,就是有了档案意识,也是成了无法实践的理论。
其次、档案工作是档案意识实践的对象。档案意识是否正确抽象档案工作的规律,规定,只能通过档案工作社会实践来证实,从而进一步提升档案意识。
2.档案意识是档案工作发展的精神指导。
首先:离开了档案意识,无法形成对档案工作的本质、规律、规定的认识,即档案工作理论,也就无法指导档案工作实践,档案工作也就处于自身自灭的状态,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其次:强化档案意识对档案工作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头脑有档案的弦,才能以档案的眼光去看待、对待文件材料,在工作中注意收集、整理文件材料,起草文件时注意符合档案要求、方便存档立卷等。也就是说,档案意识越强,越有利于档案材料的有效收集,从而越能使形成的档案材料具备及时、准确、完整的特点,从而最大限度的满足利用者的需求。
档案工作是否能够随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档案意识是关键,放任自流的档案工作发展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作为档案人,对档案事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古人的话说得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首先应该加强自身的档案意识修养,提升自己的档案意识,只有档案人对档案意识有了比较全面而又清晰的认识,我们才能够以此影响和推动全社会档案意识的提升.促进档案事业与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事业的融合,体现档案工作的“有为才有位“的思想。
参考文献:
①巴思(1998)(意识的认识理论),剑桥大学出版社
②李晖著《提高档案意识,创新档案工作》载于《兰台世界》2006.8理论版
③刘素阁著《档案工作要强化五种意识》载于《中国教育发展研究》2007年第期。
④万承华著《试论档案意识》载于《宝鸡文理学院学院》2006年第4期
⑤《礼记,大学》
第四篇:教学管理意识之我见
教学管理意识之我见
【摘要】:教育之所以为教育,它应是人格心灵的唤醒,尊重与信任也是一种“能量”,学校教学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管理工作者承担着管理网络的角色。在学校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强化科研意识,提升教学管理工作的科研含量是学校生存发展壮大的一条充满阳光之路。
【关键词】:教学管理….信任….氛围….和谐….创新….教学模式 阳光乃万物生长之源,无论是青青草木,还是莘莘学子,还是辛勤园丁在阳光下,皆能天天向上。为使学校的生命力更加蓬勃,生机更加盎然,就必须建构出一种适应时代要求,体现时代特色的阳光教学管理模式,以应对竞争激烈的知识经济和如火如荼的课程改革对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的挑战。通过远程培训学习,结合我们目前所面临的教育发展现状,下面我从教学管理意识的角度谈谈我对教育的理解。
一、树立人本意识,实现教学管理工作的民主化
学校教育要立足与“人”的发展,人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围绕人进行的。学校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为己任。在现代教学管理中,最重要的管理理念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的辨证统一,这是学校领导从事学校管理工作时,应当树立的一种教育管理哲学。“以人为本”就是强调以人为核心,促进人的发展,即以学校里的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为目的。正如《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所强调的“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在学校管理的诸多要素中,教师管理是第一要素,因此,学校管理应该树立“以教师为本”的管理思想。教学管理者是校管理者队伍中的重要角色,理应具有而且必须强化这种意识,来实现教学管理的民主化。教学管理实现“教师为本”的思想,其实质就是要重视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使教师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人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为教师创设和谐的心理时空,将是实现教学管理民主化的重要标志,是学校阳光四射,生命涌动的重要标志。
1、学会换位思考
在学校教学管理过程中,如果领导、教师、学生以及家长都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甄别事情的曲直和真伪,互相换位思考的话,则可以化解许多矛盾,形成理解、尊重、关心和合作的氛围。在领导与被领导者的关系中,经常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如果领导“换位思考”,转换一下角色,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考虑对方的处境、情感和利益,那么,矛盾就少多了。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考虑学校领导意图多,注重教学任务分配多,重视教学活动开展多,却很少考虑教师究竟在怎样的心态下接受任务,他们是否感受到完成任务的压力与快乐等。如果我们在布置或检查工作时作一番换位思考,就会避免许多粗暴生硬的操作方式,就会使教师乐意接受任务,并愉快地去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2、学会尊重与信任
教育之所以为教育,它应是人格心灵的唤醒,尊重与信任也是一种“能量”。“士为知己者死”,这句话也充分强调了人们彼此尊重、相互信任的心理力量是何其强大。由此对教师的尊重与信任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在学校中,教师只是分工的不同,每个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所以我们要努力营造一个尊重人的管理氛围,使人与人之间感情融洽,互相发生积极的影响。例如:在对教师进行教师评价时,教学管理者不要在课堂听课,查阅学生反馈意见后,直接指出教师存在的问题,因为这样评价的效果是不好的;应当通过与教师的接触,谈话交流,促使教师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让教师通过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反思,认识到自己的问题,这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做法是基于他们对专业人士学习特点的认识,即专业人士不愿意在对其能力怀疑和攻击的环境中工作;专业人士的学习是以自我评价为中心的,愿意保留和使用他们认为与其个人和专业需求相关的的事物;专业人士有自我指导的需求。其次要给于教师充分的信任,不要事必躬亲,要给教师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使教师怀着快乐的心情参与各项教学活动。教学管理强调的是教师的发展,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帮助教师成长。不能把管理简单化为鉴别、考核和评价。教学管理者应在行为上、方法上和手段上,积极为教师提供一个人文化的成长发展的空间。
3、学会赏识,满足成就需要
每一位教师都希望被认可、被赞扬、被发现、被重视。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考虑每一位教师的成就需要。不以同一目标培养教师,不以同一目标评价教师,使每位教师在不同的工作层面上都尝到成功的甜头;要善于撘台子、铺路子,使每位教师都有尝试成功的机会,显露身手的空间。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付诸实践,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为教师展示自我撘台铺路。例如:“走出去带回来”活动。走出去,去他山之石;引进来为我所用。派教学领导、部分教师参加上级组织的活动,开阔教师视野。回来后,由带队领导做讲座,由教师做引路课,模拟创新课,使教师获得做示范榜样的成就感。各教研组每周一次的“特色绝活展示”,每周一节面向全校开放的“答辩式创新课”活动,每周一次的“四课”会诊(四课:研课、会课、上课和论课)即校本教研活动。“天天有好课,周周有
精彩”即主题教学开放活动等。这些形式各异,内容多样的教学活动,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挖掘潜能,激扬热情,展示教学风采,展示个人魅力,使每位教师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极大的满足其成就需要。
当然,教学管理为教师营造和谐的管理氛围,必须以一定的规章制度和常规要求为前提,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管理的民主化。
二、深化科研意识,实现教学管理工作的课题化
学校教学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管理工作者承担着管理网络的角色。在学校体育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强化科研意识,提升教学管理工作的科研含量是学校生存发展壮大的一条充满阳光之路。首先管理者要有较强的科研意识,坚持“科研兴校”策略,以科研促教育,以科研求发展,“向教育科研要质量,靠教育科研上台阶”的思想,与时俱进,用心去研究管理工作;坚持以科研为先导,以管理做保证,大刀阔斧抓科研,聚精会神抓质量,做到“工作课题化,课题工作化,人人有研究”,力争提高科研品味,把教育科研效能转化为素质教育效益,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同时,要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去引导教学研究活动的开展;要有较强的感召力,去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教科研活动,带动学校的教研工作,朝着课题化、科研化方向发展。
其次,作为管理者要努力实行常规管理工作的课题化,如:拓宽常规管理的视野和范围;在严把静态要求关的基础上强化动态管理;在工作进程中要逐步实施多层次分类别管理,使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运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三、强化创新意识,实现教学管理工作的现代化
“创新十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在只是经济时代,人们参与市场竞争的资本是知识创新水平,决定竞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是知识创新的能力。由此可见,学校教学工作要参与激烈的竞争,并且要取得竞争的胜利,要从容面对教育随时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变化,作为管理者必须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必须从长远的、发展的、创新的眼光去认识和理解新时期创新教育的内涵和外延。
教育现代化必须具有三个基本方面的条件,即先进性、特色性、完整性。可见,要办出具有先进性、特色性的现代化教育,教学管理者就必须具备较深的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创新精神。只有坚持不断地创新,才能使学校的教育事业如朝阳般蒸蒸日上,永葆活力。
总之,阳光有七彩,赤橙黄绿青蓝紫。无论是人本意识的民主化管理,还是科研意识的课题化管理,还是创新意识的现代化管理均能体现出金色的梦想,绿色的生机,蓝色的高洁,紫色的华贵。阳光教学管理模式真正地将教学活动视为鲜活的生命行为,以不断创新与生
成的对生命行为关照方法为手段,真实地为人的潜能的开发和个性发展服务。
第五篇:职业意识之我见
城轨职业意识之我见
一个企业是由领导和员工组成的,其中员工是一个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是企业运转的基本动力。所以,企业里员工的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好的企业,他的员工会具有良好的职业意识,所谓职业意识既作为职业人所具有的意识,以前叫做主人翁精神。具体表现为:工作积极认真,有责任感,具有基本的职业道德。我认为职业意识应该包含诚信意识、团队意识、自律意识、顾客意识和学习意识。地铁服务行业也是一样的,作为将来的地铁员工,我们也应该具备职业意识,下面我来谈谈我对地铁行业的职业意识。
一、诚信意识
在日常交往中,人们最重要的一条交往原则就是诚信。有了诚信,人们取得互相的信任,人们才能更好的进行交往。在地铁服务行业里,诚信也是不可或缺的基本原则,在与乘客沟通交往的过程中,讲究诚信,会给乘客一种信任感,乘客乘坐地铁,是将安全托付给地铁,我们诚信严谨的对待,才能使乘客安心的乘坐地铁,为地铁树立良好的形象。
二、团队意识
地铁服务行业是进行轮班制的,一个班组和一个班组互相交替接班,每个班组成员共同完成当班的工作任务,必须通过互相配合来完成工作。所以,地铁服务行业也是讲究团队配合的。要进行团队的配合,每个员工就必须要有团队意识。团队意识就是指企业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真正把自己看成是企业的一部分。当团队里的每一个员工都具有团队意识的时候,就能克服许多困难,轻松面对更多的挑战。
三、自律意识
一个人想要实现自己的目标或理想,需要具备自律意识。在我国,人们普遍缺乏自律意识,不文明现象随处可见。自律不可能凭空产生,而是需要时间和勇气去培养。但结果会证明所付出的努力是值得的。作为地铁客服人员我们应该培养我们的自律意识,只有使自己成为更优秀的人,才能使自己在职场上更进一步。
四、顾客意识
在地铁行业里,乘客既是顾客,顾客意识就是服务意识。乘客花钱来做地铁,我们就要给他们最好的服务。“顾客就是上帝”同样适用我们地铁服务行业。我们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责任,这样才能更好的为乘客服务。
五、学习意识
一个优秀的人无时无刻都在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要学会从各个角度去学习,不断地完善自己。向领导学习,向同事学习,甚至向路人学习。每个人都有他的优点和长处,这些优点和长处就是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我们要培养自己的学习意识,使自己保持在无时无刻都在学习的状态。
我们将是福州地铁的第一代地铁人,我们将会是福州地铁的主人翁,也会有许多机遇和挑战等着我们。只有使自己更加优秀,才能敢于面对挑战,然后抓住机遇,通往成功。我们不仅要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拥有良好的职业意识,培养自己良好的职业意识是成功的基础。我们要将自己的基础打好,成为一名合格的地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