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学创作
浅析一些著名作家的文学创作观
在以创造性精神活动为基本特征的写作领域里, 文学创作尤其显得复杂,往往被认为是不可知的。但是,和其他复杂的事物一样文学创作的复杂的心路历程也是可以认识的,是可以揭示出某些规律,是可以讲可以学的,许多有成就的写作者大都是从尝试文学创作中逐步提高写作能力的,即使是应用写作课适当讲些文学创作也是可行的。所以,下面我就粗略地研究了一些我喜欢的作家的文学创作观,希望从中能够得到一些写作的启发。鲁迅的文学创作观---抒写自己的心
鲁迅曾说过,文学创作不同于其他的工作,例如与教书相比,“作文要热情,教书要冷静。兼做两样的,倘不认真,便两面都油滑浅薄,倘都认真,则一时沸腾,一时心平气和,精神便不胜困惫,结果也还是两面不讨好。看外国,兼做教授的文学家,是从来很少有的。”这里, 鲁迅已经点出了文学创作活动的独特性是在于它的情感性,在于它必须具备的特有的热情。在《而已集.读书杂谈》一文中,鲁迅曾更为明确地指出:“研究要用理智,要冷静的,而创作须情感,至少总得发点热。”这里更是明确地将文学创作的独特性归结为情感性。在鲁迅看来,文学创作活动主要体现为一种情感活动,因此,情感活动的规律在文学创作活动中起着某种主导的或决定性的作用。这是因为,创作活动是人这个主体的精神活动,作家在创作中并不是对生活现象作直观的反映,而是对生活现象进行“人化”,即在反映社会生活现象的同时,也熔铸进了作家自己的心血、生命和情感。对感情常常较一般人更为丰富的作家来说,要在创作中排除情感的决定作用几乎是不可能的。诚如鲁迅所指出的,“既然还是人, 他心里就仍然有是非,有爱憎;但又因为是文人,他的是非就愈分明,爱憎也愈热烈。”正是这种热烈的爱憎情感催促作家们去从事创作,也正是因为融入了这种作家们的爱憎情感,才使其作品具有了感人的力量。作品中熔铸的作家的真实感情越丰富,作品的艺术价值便越高。反之,没有真心,没有激情,不管写什么,都难成为好作品。这就是鲁迅所谓的呼唤血和火的,咏叹酒和女人的,赏味幽林和秋月的,都要真的神往的心,否则一样空洞。
鲁迅特别地将“情感”问题提出来,将之作为文学创作的重要标志和特点,以之区别于诸如研究等其它创造活动,这反映了鲁迅对文学创作的独特性的认识,同时也昭示了他的整体的文学观念。强调文学的情感性特征,是与鲁迅对文学功用的认识相一致的。鲁迅认为“文学和学说不同,学说所以启人思,文学所以增人感。”鲁迅从事文学活动的目的是在于以文学来改变人们的精神, 但鲁迅又十分清楚, 这种改变精神的方式, 不是在于思想的赤裸裸的教化,文艺之所以为文艺, 并不贵在教学,而在于从情感的角度进行精神的感化和启悟。以无情之语,欲感动人是很困难的。
鲁迅所谓的“创作抒写自己的心”,正可看作是他对文学创作独特性的最好的概括。这里所谓的心,当然包括思想在内,但文学创作活动更主要体现为情感的活动,思想是化为情感表达出来的。情感活动的规律在文艺创作中起着主要的或决定性的作用。鲁迅就曾说过:“创作总根于爱”,“人感到寂寞时,会创作;一感到干净时,即无创作, 他已经一无所爱。”即使是像杂感这样的议论性散文,其创作也同样离不开情感活动的驱导这一规律。鲁迅在《华盖集续编小引》 中说, 他的杂感“不过是将我所遇到的,所想到的,所要说的,用笔写了下来。说得自夸一点,就如悲喜时节的歌哭一般,那时无非借此来释愤抒情”。寂寞、苦闷、爱、愤等等,都是主观情感的东西,鲁迅强调文学创作中的情感作用,正是为了突出文学创作的独特性。王国维的文学创作观---疏散生命的痛苦
在王国维看来,文学创作的起点和动因是人的永不停息的生命活动,它原生于人的生活之本质。那么,“生活之本质曰何?‘欲’而已矣。欲之为性无厌,而其原生于不足,不足之状态,苦痛是也。既偿一欲,则此欲以终。然欲之被偿者一,而不偿者什佰。一欲既终,他欲随之。故究竟之慰藉,终不可得也。即使吾人之欲悉偿,而更无所欲之对象,厌倦之情,即起而乘之。于是吾人自己之生活,若负之而不胜其重。故人生者, 如钟表之摆, 实往复于苦痛与厌倦之间者也,夫厌倦固可视为苦痛之一种。”显而易见,在王国维看来,生命的本质就是欲望、厌倦和痛苦,而人的一切活动莫不因此而起。然痛苦又可分为“积极的痛苦”与“消极的痛苦”。“ 工作”就是一种人们所经验的积极的痛苦。但人又不能经常地处于这种“积极的痛苦”中,因为“岁有闲月,月有闲日,日有闲时”,这时,人们体验到的就是“空虚之消极的痛苦”了。于是人们就需要以种种的嗜好,来填充生活的空虚,来缓释由空虚而起的痛苦。总之,在王国维看来,嗜好是“不能以须臾息者”的人的生命活动的结果,是人的实际的“直接为生活”的工作的补充形式,是剩余精力的发泄,而文学作为“最高尚之嗜好”,“亦不外势力之欲之发表”,“故其渊源存于剩余之势力,无可疑也。”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王国维的文学创作动因观, 既像人们所知悉的那样,是对康德、席勒、叔本华、尼采和海定甫的美学和心理学“向慕归化”的结果,又是在他痛苦的探索和反思的过程中形成的。在《论性》一文中,他认为人类的一切文化创造皆起因于抽象的善与 恶的斗争,“政治与道德,宗教与哲学,孰非由此而起乎历史之所纪述, 诗人之所悲歌,又孰非此善恶二性之斗争乎。”又在《释理》一文中否定理性之有益于人性的徙恶迁善,认为它不足为人的行为准则而在《原命》中则肯定和宣扬抽象的“定命论”和“定业论”,并总结道“一切行为必有外界及内界之原因。此原因不存于现在,必存于过去不存于意识,必存于无意识。而此种原因又必有原因。而吾人对此等原因,但为其所决定,而不能加以选择。”王国维的文学创作动因观,便是筑基于这种为非理性的盲目意志所决定的悲观主义的人性观之上的。
王国维以意志、欲望、势力及痛苦等因素,作为文学创作的终极动因, 有错误的消极的一面,又有一定的合理性。就其“ 片面”来看,首先,他以观念代替实在,为一般牺牲了个别,脱离开具体的时空环境,来探求生命的本质,不惜以形而上的主观臆断,代替对生命实体的具体分析。这样,他就不可能比较合理地揭示生命本质的一般的和特殊的内含,从而也就不可能全面地深刻地揭示文学创作的复杂的动力因素。其次,他将思维的局限圈划在封闭的内宇宙里边。忽略了对外在的客观因素的考察。事实上,人的活动是由内界的和外界的因素的合力决定的,所以离开对人的具体的生活境遇、时代背景、文化环境等外在因素来考察人的本质是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来的。同样,人的文学创造活动的复杂动因,也不可能得到正确的阐释和说明。因此,我们可以断定,以唯心主义的态度,仅从人的抽象的内在的生命体验出发, 是无法揭示文学创作的规律的。第三,单用人的非理性的意志、欲望等因素来阐释文学创作的动因,势必要给自己的文学思想涂抹上浓重的悲观色彩,势必要把文学创作看作是救赎人生的罪过及解除人生痛苦的一种消极的方式,而看不到文学活动的根本性质和深层动力,乃是人按照美的规律所进行的自由自觉的审美创造,是人通过美的创造对自己的自由本质予以确证的健全理性。就其“深刻”的方面来看,王国维吸收了西方近代人本主义哲学和美学的积极成分,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及文学,把文学作为诘问人的命运和省思人的价值的方式, 当作为人安顿精神家园的诗意手段,“来日滔滔来,去日滔滔去,适然百年内,与此七尺遇。尔从何处来?尔将去何处?”可见,他又是把寻求人的终极归宿作为文学创造的动因的。这实在是一种脱数千年之思想束缚的新的文学观,看来周扬称他为“新文学运动的先驱”,实非虚美。沈从文的文学创作观---在现实和梦中神游 众所周知, 文学是对现实生活的再现与表现, 一切创作都离不开现实这块肥沃的土地。任何作家都概莫能外,沈从文当然也需要首先把自己的创作植根于现实的沃土中。但是,沈从文又不仅仅满足于此,局限于此。他认为:创作还必需把‘现实’和‘梦’两种成分相混合,用语言文字好好装饰、剪裁、处理得极其恰当,方可能成为好作品。弗洛伊德认为创作就是作家的白日梦, 这当然有其荒谬之处,但至少有一点则是无可厚非的:文学创作总是要借助文字去实现,或表现人们在梦中的‘现实’,或梦中的‘愿望’。文学作品就是实现了‘现实’或 ‘愿望’的一种审美的物化形式。尼采认为:“正如哲学家面向存在的现实一样,艺术上敏感的人面向梦的现实。他聚精会神于梦,因为他要根据梦的景象来解释生活的真义,他为了生活而演习梦的过程。”又有人说:“一部文学作品,即使不记录梦境,本身仍是一个梦,作者的梦。它代表作者潜意识愿望的实现,或者记录了无法实现愿望的哀叹,就象梦一样,它是由作者过去心灵生活的残屑所构成,再加上最近事件或心像的润饰。”沈从文说:“有人用文字写人类行为的历史,我要写我自己的心和梦的历史。”沈从文的“心和梦的历史”的构成, 即包括了他的‘即往经验’在感情世界中的美好‘残留’和他对未来的憧憬与理想,再加上最近事件或心像的润饰。在沈从文的许多作品中, 我们都不难看出他对湘西古朴之风的深情依恋, 对现代都市‘文明’的深深遗憾以及对‘美与爱’的孜孜迫求。例如在他的代表作《边城》和《长河》中, 就展现了湘西社会那安宁、秀丽、淳朴的风俗美和‘优美、健康、自然’的人情美,寄托了作者的人生理想和迫求。也可以说, 《边城》或《长河》是实现美的破灭在作者笔下的复活, 是浪漫气息和现实精神的结合。也正如凌宇所说“《边城》、《长河》与其说是湘西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勿宁说是湘西社会历史演变和作者审美理想的艺术象征。”沈从文在谈及《边城》时亦言“我过去的痛苦挣扎,受压抑无可安排的乡下人对于爱情的憧憬,在这个不幸故事上,才得到了排泄与弥补。”沈从文的创作是“现实”和“梦”的结合。沈从文的梦,不仅是他‘过去心灵生活的残屑’和对未来理想的憧憬, 而且也是他对人生的一种特殊体验。沈从文创作的动力源泉, 是他对“美与爱”的本能向往和炽热追求以及他对表现这种“美与爱”的庄严神圣的文学事业的执着追求尽管“美丽总是使人忧愁”,尽管他深沉的爱常常不被人理解, 尽管他概叹:“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 照例那作品背后隐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 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尽管他对此也有似“寄意寒星荃不察”的寂寞与孤独,但他也不无有慰和自信地说道:“我有一颗能为现实光影而跳跃的心,就很够了这颗心不仅能够想一切,而且可以完全实现它一切花草既能从阳光下得到生机,各自于阳春烟景中芬菲一时,我的生命的花朵,也得发展、也得开放,必然有惊人的美丽与芳香。”沈从文视文学创作为他生命最庄严的一部分, 他的作品, 就是他生命开放的‘花朵’,美丽而芳香。他的‘热情’与‘悲痛’,就是他用形象表现的爱的内心世界的展示,诚挚而动人。他存心走一条“从幻想中达到人与美与爱的接触的路”,并“从自己头脑中建筑一种世界,委托文字来保留,期待那另一时代心与心的沟通。”沈从文为美与爱所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 沈从文对陶冶国人灵魂的功绩是辉煌的。他用他‘朴实的文字’, 使“生命之光,熠熠照人,如烛如金。”这一切都完好地保留地埋藏在广大读者的心目中功不可没,任何人、任何势力也抵毁不了。
参考文献:
【1】鲁迅.两地书.六十六.鲁迅全集[M] 北京: 人民文出版社,1981 【2】鲁迅.而已集.读书杂谈.鲁迅全集[M] 北京: 人民文出版社,1981 【3】《静安文集续编· 人间嗜好之研究》 【4】《静安文集· 论替》
【5】汪曾棋,《沈从文的寂寞》,1984 【6】尼采,《悲剧的诞生》 【7】《沈从文选集》
第二篇:文学创作动机
浅论赵树理文学的创作动机
作为农民出身的作家赵树理,终其一生都在创作农村题材的小说,并开创了中国农村小说的重要流派——“山药蛋”派。他的作品从《小二黑结婚》到《锻炼锻炼》、《三里湾》无一不给人以浓郁的乡土气息,而我认为赵树理文学创作动机基本上可以归结为归属与爱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两方面的理由。
首先来谈谈归属与爱的需要,我认为这一方面的创作动机也可以从两个角度思考。首先是赵树理的出身,赵树理出生在山西省沁水县的一户贫苦农民家庭,从小在农村长大的他,不仅真正了解农村和农民还深深地热爱着这广大的土地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有着坚定的农民立场和坚实的农民情感的赵树理,从心底里有着为农民创作文学作品的渴望,所以他的所有作品都是以农民所熟悉的农村作为创作题材,而他的作品也都是农民们能够读懂的作品。他曾这样说过“作品语言的选择,首先要看读者对象。写给农村干部看,用农村干部能懂的语言,写给一般农民看,用一般农民能懂的语言。如我在写《小二黑结婚》时,农民群众不识字的情况还很普遍,在笔下就不能不考虑他们能不能读懂、听懂。不知你们留心没有,我在《小二黑结婚》里没有用过‘然而’、‘于是’这类词儿,为什么? 因为这在知识分子虽然是习惯用语,写入作品,当时的农民群众却听不懂,读不懂。”可见赵树理在写作时就将农民预设为他作品的主要阅读群体,他是真正为农民创作文学作品的作家。第二从赵树理的政治倾向看,赵树理是解放区的作家,建国前在农村经历过水深火热的生活的他深感旧社会的封建制度的不合理性,对中国共产党解放广大受苦受难的农民怀揣着巨大的希望。同时赵树理自己也是一名中共党员,闹过**,参加过革命,被敌人逮捕过,这些经历都让这位资深的党员对中国共产党有一种家一般的归属感,他对中国共产党有着纯洁而坚定的信仰,他希望中国共产党能带领着人民走向新的未来。所以赵树理在创作上是向着共产党、坚持中共文艺路线的。他还曾在1943年冬认真学习过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他的作品无论是像《三里湾》这样歌颂了广大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揭露了封建思想在农村的流毒和影响,显示了实现合作化的艰巨性、复杂性,符合当时文坛主流的作品。还是像《锻炼锻炼》这样带有“批判大跃进极左路线”异响而在文革期间遭到猛烈批判的文章,赵树理都是怀着对共产党的热忱的希望,怀着自己真诚的农民情感,怀着为最多数人民创作的共产党文艺工作者的情怀去写的①,希望中共中央对于大跃进的问题能有一个更深入的思考,希望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真正能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新社会。
再来看赵树理文学创作动机自我实现的需要,他虽然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但青年时期就外出求学,曾就读于山西第四师范学院。在这期间,赵树理不仅接触了新文学,还受到了当时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的五四运动的极大影响。“五四”精神是他主要的人生追求,所以,赵树理的小说中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都是和中国如何摆脱落后,不断进步相关的: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问题;农村中先进、落后两种势力对比问题;妇女解放问题等等。②赵树理文学创作动机中自我实现的需要主要还是想象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就以他的成名作《小二黑结婚》为例,《小二黑结婚》作品通过边区农村青年农民小二黑和小芹争取婚姻自主的故事,描写了农村中新生的进步力量同落后愚昧的迷信思想及封建反动势力之间的尖锐斗争,以主人公在新政权的支持下突破阻碍获得幸福婚烟显示出民主政权的力量和新思想的胜利。作品的主题思想与他所追求的“五四”精神完全相符,文中的主人公小二黑与小芹虽然他们表面上的身份是农民。但实际上他们都是具有“五四” 精神,敢于反对封建包办婚姻,大胆地自由恋爱,追求婚姻自由的新青年,都是赵树理笔下的理想的化身,是赵树理对自己的一个理想即赵树理想象自我实现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而《锻炼锻炼》则可以看出赵树理创作中的“反熵倾向”,当其他的文坛主流作家如浩然、李准等人都在热烈地歌颂在全国各地火热开展起来的大跃进运动的时候。赵树理没有跟风随大流,为这场运动加把柴火,而是保持着一颗冷
静得头脑,通过“吃不饱”、“ 小腿疼”这两个中间人物写出了在大跃进运动中广大农民们在表面积极运动的光环之下内心的真实的想法,指出这场运动中所存在的操之过急、对农民的意愿不够重视等的一系列问题,一语中的。
以上两方面是从作家主观因素角度出发而产生的创作动机,也是作家创作动机的主要原因。但是除了这两方面的原因之外我们还应该注意在当时特殊的社会政治背景之下驱动作家进行文学创作的客观原因。在毛泽东文艺路线的指导之下,特别是在合作化、大跃进等重大的改革运动期间,文学创作存在着政治指标问题,作家每年的创作量必须达到相应的指标,赵树理作为体制之内的作家更是不能忽略这部分的原因,这就是特殊社会政治背景之下,作家进行文学创作的外部动机。
以赵树理为代表的老一辈中国文坛的作家们,他们的身上闪耀着一种对新中国、新社会无比信仰的光辉,连创作的主观动机都是这么的纯洁,真的很让人敬佩、感动。
参考资料:
①、②:李恒田《解读赵树理的小说观念》
第三篇:文学创作心得
文学创作心得
那那,冰块写作心得,喜欢写作的朋友可以进来交流指点一番哦!
一本不忍释下的《诛仙》从此让冰块爱上了阅读,一本点击近亿的《斗破苍穹》让冰块记住了起点,而几十部佳作也让冰块对写作有了一些心得。在此,冰块把心中所悟整理出来与大家分享,但有一点,大家不要骂冰块是关公面前耍大刀,窑姐面前卖风骚就好。
哇哈哈,冰块自己就不介绍了,无名小辈不值一提,我们还是开门见山的谈谈写作心得吧!
近日来,冰块闲暇之余,畅游书海,掏了很多大神作品。呵,那叫一个受益匪浅。看的冰块我都有了想买根面条上吊自杀的冲动。为什么冰块会有这样的冲动?原因无他,那些大神码的太精彩了,打击到冰块了。
不过,没关系,冰块没什么大本事,但脸皮却是相当厚。于是冰块就谦虚学习,不耻下问,几日之间冰块对写作也就有了一些心得。
写作十戒:
一戒:跟风,不要修真受欢迎就写修真,三国好看就写三国。每个写手都应该有自己的想法与目标,小说没有什么类型的就一定好这样一种概念。写作前记住两句话,第一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你写的好,慧眼如炬的广大读者们总会发现。第二句“用心写作”,这一句就不用冰块解释了吧!
二戒:“我”,这点冰块就更不用多说了,对于所有的写手来说,用第一人称写作是大忌。纵观各方大神,那怕宗师级的大神,金庸与黄易这样重量级的前辈,也都不用第一人称写作。
三戒:流水帐,文章太过简陋,文中必须多多出现对话,环境的描写与人物性格的描述。这点包括冰块在内的很多新手都会犯的毛病,刚开始写,总是拿捏不准。还有一点,文中尽量避免。虽然码的字多了难免出现错字别字,但大家可能都发现了这一点,本来自己读的兴趣大浓的书,突然出现很多错别字就会影响读者的兴趣,这点冰块自己一直也在改正。
四戒:抄袭。就算抄袭至少要抄得读者看不出是抄的,有的人的作品一看就知道是抄寻秦记的剧情。看到这样的书,冰块就会破口大骂一句,什么人嘛!浪费我时间。的确,这样抄袭的书,很多人看了都不爽。
五戒:太啰嗦。拖戏是可以的,但必须要有技巧,不能无限地拖长。说起这一点,冰块感触最多。本来一本很好看的书,被那些无能的导演和婆婆妈妈的演员一拍成电视剧,放出来马上就倒人胃口了。回望当今电视剧,不是磨叽不堪,就是乱扯一阵,花钱把一本好书拍成这样,不是啰嗦惹的祸还是什么。反正自从冰块喜欢了阅读,电视剧就很少让冰块感到兴奋的,记得前不久,就那《雪豹》看着还不错。老天,现在的电视剧冰块真的不想说什么了,一句话太啰嗦,太磨叽了。
六戒:超人。靠,冰块看书最讨厌主角一出来就厉害到天上去的书。谁都喜欢主角强大,但强大是慢慢来的。一夜间主角就厉害的不得了了,那你还不如写写某个二愣子一夜暴富的故事来的痛快。
七戒:名称太多。偶的个神呢!冰块有时看书,开篇就一大堆人物介绍。看完就晕了,相信很多读者看到这样的书,没像冰块一样晕了但也肯定像喝了酒了。人脑毕竟不是电脑,一下子让人记住那么多与书相关的人物真累。所以,写作时,只能慢慢(很慢很慢)地在文章中交代,给读者慢慢地消化。如果作者太急,只会使读者看得头昏眼花变成了流水帐。
八戒:例表。很多写手在序言之类的东西中就把书的情节和结局大写特写了一番。这让读者看了介绍就对书没新鲜感了,试问已经知道了结果的书看着还有什么激情可言。
九戒:上下关系混乱。有很多书,主角都是尽力与身边的角色拉关系。比如:主角就个将军,命令身边的手下也是亲大哥的人去攻占什么地方的时候是这样说的:“某某哥,去帮我把什什地方给打下来吧!”而不是:“某某某听令,将XXX给我打下来。”公私无法公明,上下关系混乱,你看全世界哪一个军队在战斗时、工作场合这用这种语气与亲人说话,这只能表现作者社会经验不足。战场之上无父子,铁一样的纪律面前,没有辈分,没有亲情。
十戒:个性塑造。很多书中的主角,都失去了一个男人应有的风骨与自尊,任由女人任打任骂,似乎只要有个女朋友就足够了,就算那女生犯了任何的错误我也见不到主角生气或怎幺样的,这也太圣人了吧。这种主角一多,啊!那这个主角就失去了自己的性格。特别是一些写君王的书,君王是绝对不会让任何人威胁到自己的权威的,必须做到冷酷无情,有的时候必须放弃自己心爱的女人,做到极度冷血,但很多作者硬要写成完美爱情故事。去!无论是现实或者是小说世界从来都没有完美的,因为读者自己本身都不相信完美的存在。这样写不是明着告诉读者这只是我的妄想吗?还有,网上读者百分之九十都是男性,如果作者们想写情情爱爱的东西可以考虑去写爱情小说。本人不认为爱情的因素不应出现在男性读物中,不过我看到很多的人都将小说中的爱情成份比例调得高得离谱,明明是君王类的小说硬要与情爱拉上关系,铁血类军政小说非要弄得像过家家,似乎比起国家而言女人更重要。哈!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有的时候必须在女人与国家之间作出选择,但很多的作者硬是写成完美结局,好嘛!只爱美人而不爱江山这句话够经典了吧!但这是很多读者们对这类书讽刺的写照,硬要写成完美是不可能的。还有在很多书中主角都过于心软,至少我还见不到有打杀女人的事发生,不管那个女人多混多嚣张。唉!武则天的天下了。
说完写作禁戒,冰块再谈谈写作的一些技巧。
禁戒冰块挑出了不少,可说起写作技巧,还是新人小白的冰块,学到的并不多。那就随意聊聊吧!
冰块觉得写作时,适当的运用一点脏话是绝对有必要的。很多人都觉得一个高尚的作者是在写作时,绝对不应该出现这样的语句。其实不然,一些脏话用的恰当,绝对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一位从不生气的烂好人,有一次被一个无赖气的终于发飙了。对于这样一个情节,很多人都会从正面大肆描写一番那个发飙的神情,什么那人脸色气的发青,拳头紧握,牙齿紧咬着嘴唇等一大堆。其实这样一个情节,你还不如让那个烂好人朝那无赖直接爆出一句“狗日的你给我滚”这样的脏话来的爽。这样一句脏话造成的效果胜过你百句正面描写。因为一个从不生气的烂好人能在此情此景下骂出这样一句脏话,可见这次他义愤填膺真的生气了。不让怎么会破天荒的骂这样的脏话。这道理就跟半路突然杀出了个程咬金是一样的,冷不丁一句脏话,绝对让人在感到诙谐幽默的同时,捧腹大笑一番的。你说你写一堆是不是还没有这样一句脏话造成的效果好。
另外,一点技巧冰块之前其实已经说过。错别字,别看几个错别字,这些“家伙”的作用就如同一锅汤里的死老鼠。错别字太多,很有可能毁了这本书。错别字一多,再好的书,别人看到也会骂一句,“靠,这家伙写不会写书,连语句都不通顺”。这就是错别字的“功劳”。那怕文笔再好,错别字这种小毛病一定要注意。(悄悄在这里说一句,这点冰块其实也错的非常糟,为此冰块还受了不少骂?不过冰块不恨骂我的这些好心人,没有教训冰块就意识不到这一点。所谓逆耳忠言吗?)
好,就好这么多。看到了的,不同意冰块看法的尽管说出来,冰块也很想在与大家的交流中找到一些更多更好的方法来。最后希望这些东西对大家有一定的帮助,这样的话,那冰块就很开心了。啧啧!!
第四篇:报告文学创作概述
1996年创作情况 1996年的报告文学创作,真正迷人的地方似乎不多。在这些新景致中,热情讴歌社会生活中的新人和一些重大的生活事件的作品还是不少的。像江宛柳的《没有掌声的征途》〔1〕,报告解放军某坦克旅旅长邬援军,在和平的岁月里自觉以战争环境的要求来训练和约束自己,使自己能够成为既符合和平时期的军人也适应未来战争生活的军人,在“没有掌声的旅途”上义无返顾的追求的情形。像白描在《一个人与一座城市》〔2〕里报告的大连市市长***,在大连的城市开发和建设中的许多构想和实践过程,使大连的城市面貌有了巨大变化的内容。像李钧报告解放军某给水团团长李国安无私奉献,不惧艰难地长期带病生活战斗在找水打井工地模范事迹的《生命甘泉的追寻者》〔3〕。像胡平报告江西江铃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敏开拓进取事迹的《江铃风景线》〔4〕。像绍六描写武汉市武昌区信访办主任吴天祥为民解忧,为民解难,全力做好信访工作,为人民办好事事迹的《心之桥》〔5〕、田天的《你是一座桥》〔6〕。像张敬群报告长庆石油管理局筑路公司职工不畏艰难,经过几年的苦战,终于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修通等级公路,结束了这里为“死亡之海”的传说,为该地的石油开发和运输提供极大方便的《世界沙漠第一路》〔7〕。像文乐然报告一批石油地质工作者在西藏的“无人区”冒死找油的《走向圣殿》〔8〕。像蓝夫报告河北宾馆在经理倪德奎的带领下,大胆改革,加强管理,参与竞争,使宾馆的面貌和效益迅速改变的《五星之梦》〔9〕。像王宗仁、周建报告北京西客站建设过程中许多故事和感人事迹的《建设者的丰碑》〔10〕。像焦祖尧报告山西万家寨引黄入晋水利工程的《黄河落天走山西》〔11〕、周洪成、周绍义报告胜利油田钻井职工和科研人员在开发寻找石油的过程中感人事迹的《横空出世》〔12〕、《问天》〔13〕。莫申的《大京九纪实》〔14〕,是在全景角度上报告京九铁路决策、设计和施工建设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作品信息量大,有许多感动人的事件和人物故事。可以说,这部作品,是京九铁路建设者的丰碑,它为所有的有贡献的人们作了文学式的记录,等等。这些作品大都是紧贴着现实生活的发展来表现生活的,它有很强的现实生活气息,也有较多的社会生活信息。在写作的过程中,因为大都是作家从生活的第一线采访来的素材,而作家们也都褒有较多的热情,所以,它们对于人们了解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人和事都是有不少帮助的,同时,也还因为生活事件和人物对象本身的生动性,使得这里的一些作品就有了不小动人的力量。但是,也许是过于靠近社会生活的现实,作家们在接触生活对象的时候,还未能充分的调动起理性的精神。所以,有时还来不及对生活、人物或事件进行更多的分析研究。因此,有的作品明显的缺少对生活事件的深入开掘工夫,作品明显的还处在生活的表层状态,未能达到更加深刻和激动人心的层面。尽管如此,对于这些作品,我们是不能有所忽视的。因为有它们的存在,密切了报告文学和社会生活的联系,使得文学在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方面有了新的收获与新的进展。而这种不断的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状态,正是我们现实的文学创作所欠缺的、所不足的地方之一。在1996年的报告文学创作中,王家达的《敦煌之恋》〔15〕、陈桂棣的《淮河的警告》〔16〕和张建伟、邓琮琮的《中国院士》〔17〕、程童一等人的《开埠—中国南京路150年》〔18〕等作品是最为引人关注的了。这些作品在选择题材对象时作者就是有着某种思考和追求的。作家们在自己的作品中不光是要表现生活的对象,还自觉的要在这报告的同时,实现自己对生活事件和人物的某些认识和理解。因此,报告在这里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宣传和张扬,还是一次深入的思考和能动的批判或崇尚。而这一点,恰恰是一些表现表层社会生活的作品所欠缺的。王家达的《敦煌之恋》,是一篇十分动人的历史和现实报告。作家把历史和现实,把事件和人物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艺术地报告了敦煌艺术对人们的巨大诱惑和人们对敦煌艺术的疯狂般的迷恋情形。在作家的笔下,常书鸿、段文杰和席臻贯等人在对敦煌艺术的认识研究和开发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无私牺牲精神和所取得的重大成果,深深地感动和激励着人们的心。为了保护敦煌艺术遗产不再继续遭受破坏,常书鸿携妻离开了巴黎的舒适生活,奔向荒凉的戈壁大漠。在那个战乱的年月,他们在敦煌经历了人们难以想象的艰难。最后,妻子实在不堪忍受这里的荒凉和孤寂也离开了他。面对如此严峻的生活现实,面对这感情的痛苦和家庭的离散,在忍受了巨大的悲痛之后,常书鸿依然不改初衷,毫不动摇地坚持在保护祖国珍贵文化艺术遗产的敦煌。常书鸿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段文杰等人。后来段文杰也告别家乡,投奔敦煌,从此和敦煌及敦煌艺术的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在经过几十年的精心研究后,他和他的伙伴们终以丰硕的成果,使“敦煌学”的研究和开发回到了祖国。从而结束了敦煌在中国,而“敦煌学”研究却在国外的让人痛心的历史。“敦煌学”的回归,是中国历史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这是常书鸿、段文杰等人对国家民族的重要贡献。如今,“敦煌学”已经是一门既蕴涵丰富,又有其独特个性的文化艺术科学门类了。席臻贯的情况和常书鸿与段文杰有些不同,他是一位音乐工作者,单位不在敦煌。可是,他却迷恋上了敦煌的古乐谱,决心要把只有一些怪异的音符,如同天书一般的谜解开。让这些多少年来藏在深山人未识的古代艺术重现出来。对这些古乐谱,此前,也曾经有人进行过一些研究,但是,都未有大的突破和成果。席臻贯知难而进,他在人们难以想象的困难条件下走进了这个神秘的领域。锲而不舍,终成正果。他科学的破译了这部“天书”,并和别的艺术家们一起,将其成功地搬上舞台。于是,一台题为《敦煌古乐》的大型音乐舞剧和人们见面了。这台音乐舞剧一出现,立即获得一致好评,轰动海内外。可是,不幸的是,就在人们还沉浸在喜悦之中的时候,席臻贯本人却因积劳成疾,延误治疗,在他成功的时候永远地倒下了。《敦煌之恋》是一篇深情动人的历史和现实人物报告,是一首充溢着丰富文化内容的诗篇。作者把自己对于人物的敬佩和感受化入到对人物事迹的描写叙述之中,生动艺术,确为一篇不易多得的优秀作品。《淮河的警告》,是近些年来报告文学中勇于大胆接触尖锐社会生活矛盾的极少数作品之一。淮河是淮河沿岸人民的生命河。千百年来,它以自己的乳汁无私的滋养着两岸的人民。可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和两岸社会生产方法方式的不断变化,大量的小工业项目无组织、无统一管理的盲目上马,结果对淮河的水质造成严重的污染。作者陈桂棣用大量触目惊心的污染状况的描写,让人们充分的感受到了污染的严重和治理污染的迫切性。他大声地疾呼,他以淮河的名义向人们发出大声的警告。在作品中,作者对于那些只顾自己本地区、本部门的一己私利而置淮河的污染而不顾的人和事进行了严厉的揭露和批判。作者痛惜的感情和愤怒的情绪溢于言表。淮河的污染,直接危害着淮河沿岸人民的生命健康和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作者是怀着极大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来写自己的报告的。所以,在这部作品中,我们是可以更多的感受到报告文学对社会生活现实的积极参与精神和不惧矛盾的勇气的。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很多,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勇气去涉及,去表现的。这些年来,文学明显的疏远了社会生活的现实,对于现实的生活表现不力。这常使人们感到不足。所以,《淮河的警告》可以给我们启发的决不仅是它本身。它对于我们的文学创作,特别是报告文学创作是应当有直接的启示作用的。在1996年的报告文学创作中,张建伟和邓琮琮的《中国院士》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中国院士》是一部在全景视角和十分开阔的空间里对中国的“院士”的产生、沿革及许多“院士”的人生经历和科学精神进行报告的大作品。《中国院士》题材重大,内容丰富,形象生动,品位高雅。两位作家在大量的深入采访和资料收集的基础上,有繁有简的对许多“院士”的生活行为和科学成果的取得过程作了生动的报告。所以,这部书具有中国院士的群像素描和院士文学史编的特点。但是,这部作品的突出特点,还是对于“院士”们动人的科学精神的着力描写表现。作者以院士们的出色劳动和取得的成果使我们清楚的认识和感受到,中国的院士们是中国的脊梁,是中国经济建设和科学发展的最重要的力量。而这些丰富内容的存在,对于人们具体的认识和理解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是极有帮助的。作家十分重视科学家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表现出的种种不同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科学的人格。在先后五代“院士”中,许多人都有着十分曲折和坎坷的经历。可是,从作家为我们所作的描述中,我们看到,许多人在遇到人生的曲折和坎坷的时候,他们都是自觉的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了第一位,而把自己的私利毫不痛惜的放弃了。例如,著名的核物理学家邓稼先,为了国家的国防事业,隐姓埋名几十年的从事核武器的研究;王淦昌索性就改了名,在艰苦的条件下默默的工作了许多年。科学家们的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和行为,是足以感动读者的心的,它使人们在崇尚科学家的同时,也更加崇尚他们的伟大人格。当然,作品也没有完全回避在非正常的年月和错误的思想统治时期,科学家们所遭受的不少打击和苦难。即使这些令人心酸的现象的存在,也是能够给人以不少思索和启发的。它使人们意识到,科学就是科学,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家和他们的科学活动,才能更加有利于科学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中国院士》把对人和事的描写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在事中写人,以人带事,虚实有度,张弛有致,在其表现的方法上也是有一些值得我们重视的地方的。《开埠——中国南京路150年),是一本有趣并有意思的书。这本书也许可以划入我分类的那种“史志性报告文学”中去。它以上海南京路150年的历史变迁为认识报告对象,有很明显的历史性和艺术性特点。围绕着南京路的发展变化,对上海开埠过程中的许多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历史人物进行了历史的和现实的分析认识,其中所表述的不少见解是耐人寻味的。我们有理由认定,这部书认识和表现上海南京路的历史的过程,是和今天上海的改革开放现实有着不少的联系的。在认识历史的过程中,人们一定是可以发现和找到上海进一步开放、开发的一些有益的东西的。这部书也许还不是太标准的报告文学,但是,它是有着分明的辨析报告的特点的,是一本有着丰富内容的好书。解思忠的《国民素质忧思录》〔19〕,是一本在大量的真实生活现象的基础上对国民素质提出的认真思考。作者认为,国民的素质,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石。我们在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能不认真的对待我们国民的素质问题。作品从人格、精神、道德、文化、科学、健康、职业、审美和教育等方面进行考察之后,提出了我们的国民素质的忧虑问题。作者把严峻的现实状况和理性的分析研究结合在一起,既表现了在某些方面国民素质不高的实际现象,又较为具体地说明了这些现象之所以出现和存在的原因以及改变的途径。这是一本醒世之作。它表现了作家的忧患意识和对现实社会生活和现实的人的负责精神。作品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可以作为一本很好的素质教育的书来读。另外,钱宁的《留学美国——一个时代的故事》〔20〕,也是值得注意的书。在许多反映报告留学生活的书出版之后,钱宁集中对近百年来几代中国人留学美国的历史和现实作了有益的考察。作者简洁的勾勒了留学历史现象的轮廓,还真实的记录下了一个个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的思想生活感受。因为作者自己就有不短的留学美国的生活经历,所以,不少的思索和观察是有一定的深刻性和启发作用的。云南作家汤世杰的《殉情之都》〔21〕,是一本奇特而又是重要的文化报告。作者在拥有大量的资料和实地采访的基础上,细致而充分的对云南丽江地区传统的“情死”现象作了分析和报告。它为人们打开了一个有趣的地域之门,为人们认识和理解一种特殊的,但又是让人有点惊心动魄的民族传统文化习俗提供了丰富的内容。黄传会的《忧患八千万》〕22〕选择的是一个大题材。全国现今仍然存在的八千万贫困人口使得黄传会不能安定。他在连续的报告了“希望工程”和山村教师的状况之后,又多次的告别都市的舒适生活,深入到边远的山乡农村去采访,然后把山乡人们的贫困状态和他们为改变这种状态所作的努力真实的报告给读者,以期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和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作者的真诚和作品的具体形象力使得作家的呼喊和忧患有了更加沉重的分量,也有了新的希望。鲁丹的《70个日日夜夜——大学生眼睛里的1957之春》〔23〕也是一本十分引人注意的作品。这是一部历史的写实作品。作品通过大学生的眼睛真实的描绘了1957年春天的那场从“整风”演变为“反右”的严峻政治运动的过程。作者真实具体的记述了几个人民大学的学生在这场运动中从热情参加其中到茫然不解,从一个个幼稚的学子到“右派分子”的演变过程。作品对于人们真实的了解和认识那场历史的政治运动有着很强的参考作用。才铁军、雷风行的《神州大动脉——中国铁路建设一百二十年纪实》〔24〕,是一本在历史与现实的纵横全景关照下,报告我国铁路建设的历史与现状的书。作品有丰富的信息和一定的思考,有充沛的激情。在对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的交叉报告中,有不少的篇章是十分动人的。作品写出了中国人对铁路的认识过程和认识之后的积极追求行为,报告了许多人在铁路建设中的奉献牺牲精神,是在表现物质文明建设时弘扬精神文明建设的好作品。报告文学的现实性和当代性要求作家,必须要有现实的目光和现实的思索。而现实的目光中,就包含着对那些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影响的事件人物的及时报告。报告文学应当把自己对读者的关怀反映在一个十分宽广的层面上。所以,所有那些可能给人们的生命安全,生活平静,精神健康等造成危害的现象,都应该是报告文学作家们要注意的对象。在1996年的报告文学创作中,有几篇题材个性都比较明显的作品我以为是应当提及的。刘伟的《乘愿再来》〔25〕,是报告十世**圆寂和他转世灵童认定坐床过程的作品。这篇作品,因为它题材的特殊,一般的人读起来是有些吃力的。可是,你若沉下心来认真地读完它,你就会增加许多的佛教知识,就会对西藏的历史有更多的了解。作家用报告文学的形式,为一个历史的大事件留下了真实的记录,是并不易得的奇特之作。杜卫东的《世纪之泣》〔26〕,这也许是我们的报告文学作家一次认真的面对艾滋病这个对人类发生着巨大威胁现象的反映。作品简略的追述了艾滋病发生的历史和其在国际上其它国家的表现及危害情况之后,又把艾滋病在我国发展蔓延的严峻状况以确切的数字告诉了读者,让人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作者在提示人们警觉的同时,也对那些染上了艾滋病的患者表示了痛惜和温情,使人在冷酷中有了不少的思索。国际题材的作品这些年来一直很少。在刘亚洲之后,似乎还没有哪一位作家去认真的在这方面下些功夫。马平的《带鹰爪的鸽子——拉宾之死》〔27〕是引起我兴趣的一篇国际题材的报告文学。以色列前总理拉宾是推动中东和平的重要人物。可是,也许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知道,拉宾曾经是一位坚定的以色列犹太复国主义者。这位在以色列军队里从士兵一直干到以军总参谋长的人,他一生历经多次战斗,可谓战功卓著。然而,正是这样一位有着坚定信念和果敢精神的以色列英雄,为了犹太民族和阿拉伯民族的和解与地区的和平,勇敢地迈出了和平的脚步。最后,因为他的和平行为,而被犹太极端主义分子刺杀于一次和平的集会上。马平的作品对于我们了解拉宾的经历和事业是大有帮助的,也可增加人们对中东历史和纠葛的理解。以上这些作品,题材各异,但是都从不同的方面给人一些历史的、知识的收获,也许是不应忽视的。在历述了1996年的报告文学创作状况之后,我们尽管会有一种不小的收获的喜悦,但终究还是不太满意的。这是因为,真正的优秀作品还是太少。尽管有许多的作品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可在综合的方面,大部分作品还是未能达到较高的层面,实现成功的报告。最使我感到遗憾的是,报告文学在报告现实社会生活时的表层和轻淡。现实在社会生活中有许多作家应当关注和报告的矛盾和热点问题,可是,我们的作家却很少去涉及,有些即使涉及了,而力度显然也是很不够的。和社会生活之间存在的明显间隔,是我们的报告文学不能像早些年那样在群众中产生较大影响的主要原因。在题材内容方面的平俗,作品在读者中的反映轻淡,有形无意间淡化了作家们在艺术表现方面的追求和努力。报告文学的表现手法缺少革新变更,是和这种创作的表现沉寂局面有不小关系的。我们的报告文学,在80年代已经有过它可以说是辉煌的岁月。它也已经是一个比较成熟或者说接近成熟的文学形式了,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给它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它有更大的期望。1997年创作情况 回顾1997年的报告文学创作,尽管人们还可以列出一些读者反映不错的作品来,但是,从报告文学创作的总体上分析,把这一年创作的成果和往年进行一下比较,就不能不承认,这是一个薄收的年份。最近,不断听到和看到人们对短篇小说、对诗歌创作不满足的意见,再联系到报告文学创作的这个现状,不知这相互之间可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报告文学创作的颓势在一两年前就已经表现出来了。但是,前两年,还总会有一些在读者中叫得响的优秀作品出现。这样,主打作品的存在就影响和确定了人们对报告文学创作的整体评价,误以为创作十分繁荣。其实,这种繁荣是比较单一和有限的,它比起报告文学真正繁荣的80年代中后期的那种全面的繁荣来,实在是显得微薄一些了。不能否认报告文学在90年代以来发展和革新的许多成果。90年代以来的优秀作家作品,我可以列一个长长的名单。这个名单中的作家和作品,有些是完全可能在中国报告文学创作的历史上占有一定位置的。可是,尽管这样,也不能不看到报告文学创作在90年代以来因为参与现实生活的不力,因为在许多现实社会生活矛盾面前表现得无所作为,而大大地减弱了在社会生活和读者中的影响作用的事实。报告文学是一种现实性很强的文学创作活动。现实社会生活既是它赖以生长的基础,也是它可以充分展示自己性格和作用的舞台。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家、作品,一定是对于社会的现实生活有着非常直接的感受和理解,有代表前沿智慧的关照。这样的作家作品,不光是为人们认识和了解现实社会生活状况提供了可能,而且会为人们理智地观察和把握现实社会生活提供有益的帮助。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近些年来,这样的作品是愈来愈少了。在小说创作中,还有“现实主义冲击波”的现象,可是,在报告文学创作中我们却只能谈论“史志性报告文学”的收获。“史志性报告文学”的突出表现,虽然说是报告文学创作的重要变化和成果,它对于现实社会生活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启示影响作用。但是,缺乏对现实社会生活矛盾作直接的应对毕竟是报告文学创作的严重缺陷。也许,有人会对以上的看法不予苟同,认为报告文学创作的情况不完全是这个状况,不是出现过许多描写先进人物和重大工程事件的报告文学作品吗?难道这不是对于现实社会生活的积极反映!我不否认这样的事实。近些年间确实出现过一大批描写不同战线上先进模范人物的报告文学作品,也有过一些以某一项重大建设工程为题材对象的报告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中许多人的先进事迹和自觉的牺牲精神确实是十分感人的。报告文学表现他们本身也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热情的回应。但是,我认为,这些作品大多是在新闻媒体对某一个对象进行了充分而又是全面广泛的报道之后,才由报告文学作家去进行文学报告的。所以,它在一开始时就已经表现滞后。更何况在现代化的新闻媒体的追踪覆盖下,报道的对象是否还有值得报告文学作家再度开发的内容,即报道的对象还有新闻没有关注到的地方,那么,报告文学作家是否就能够关注到、并报告给读者呢?不能比新闻报道为读者提供更新更多的内容,就难以因为改变了报道的方式而赢得读者的欢迎。许多这种以先进模范人物和某一项工程事件为题材的报告文学作品之所以显得一般化,未能在读者中造成大影响的原因就在这里。报告文学与新闻报道是有某些内在联系的。但是,报告文学创作不是新闻报道。它是一种作家在社会生活中自主选择和独立表现的一种文学创造活动。报告文学作家应当非常关注现实社会生活的动态发展,可是,他不能丧失自己的独立感受和自主表现。报告文学作家如果把自己的创作活动完全的等同于新闻报道,或是机械地追逐新闻的脚步,那就是等于放弃了自己的独立性,而使自己变成新闻的附庸了。严重的新闻表现正在有力地约束影响着报告文学创作的能动性表现。这也是报告文学创作走向平实,缺乏个性,少有创造的因素之一。
第五篇:文学创作研讨会讲话稿
文学创作研讨会讲话稿
文学创作研讨会讲话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朋友们:
承蒙xx文学沙龙诸位老师的厚爱,在这个充满了人情暖意的地方为我召开这次聚会。在此,我向为此付出辛劳的老师、朋友,为在我成长道路上不断关怀与帮助我的老师们送上我最诚挚的敬意。谢谢大家!这份真情与厚爱让我深受感动。
2008年,当我还在xx文理学院求学时正式开始了我的写作生涯。那一年,市作协副主席、著名诗人、《秦岭文学》副主编白立老师刊发了我的散文作品《那一次,他经过王道士的圆寂塔前》。这对于一个对未来充满了未知的惶恐与无助的青年人来说是一次莫大的鼓励。从此,我开始了的创作,并且一直坚持到今天。也从那时起我的文字频频被印成铅字,见诸于《延河》、《秦岭文学》、《秦都》、《篇海文学》等刊物。2011年和2012年先后两次获得全国文学奖项,2012年散文《一个人》入选《2012陕西省青年文学作品选散文卷》,2013年有诗歌作品入选“xx市80、90后诗人作品选”。同年,小说《涎水娃》《门前的地雷》入选2013《xx小小说选》。2014年短篇小说《结婚》荣获中国小说学会组织的“文华杯”短篇小说大赛优秀奖。荣获首届xx文学奖,2015年6月荣获xx文学网首届文学奖。9月,我的中短篇小说集《虹》出版。10月,有幸代表xx八零后作家群体参加了陕西省作家协会文学院组织的“文学陕军八零后培训班”。
《虹》是我出版的第一部中短篇小说集,全书共九篇作品,246个页码,银河出版社出版,著名作家李喜林老师作序。这本书中的作品是我从2011年至2014年创作的,代表了我在那个四年里的创作功底。从中也能发现我对于创作的态度和认知水平。在《虹》的酝酿、出版过程中,省作协签约作家、省职工作协小说委员会副主任、柳青文学奖获得者李喜林老师给了我莫大的鼓励和帮助,带着我几次驱车联系印刷事宜。
不仅如此,李老师从一开始就十分关心我的创作,常常与我交流创作,不断鼓励我加强阅读和学习,从精神和创作实践上给予了我雪中送炭般的关爱。xxxxxxxxxx„„这是一个充满了正能量,直接或间接对我产生了重要影响的群体,他们是我的宝贵财富。创作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是一件轻松的事情,随着创作的深入,我越来越感觉到肩头责任的重大。《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能不能写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以此为导向,作为一名写作者我将继续立足生活实践,强化生命体验,写人民的生活,写生活里的人民。深刻关注人性,不断修炼内功,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最后,我要再次感谢今天莅临现场的所有老师和朋友,请大家为我的文字多加诊断,以促进我更好更快地成长。谢谢大家!
2015年1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