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探讨竞技体育的弊端和不足
从人文角度探讨竞技体育存在的弊端和不足 摘要:竞技体育是人们进行体育活动的一种方式,作为当代体育运动的主体,在发展过程中,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并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其主流是使人类社会有一个和平、民主和进步的环境。同是,其在社会中的经济作用也得以突显,使得人们对竞技体育的关注度越来越大。但是,本文主要是从竞技体育的特点出发,以人文关怀角度为切入点,探讨了竞技体育目前存在的一些弊端和不足。以引起社会对竞技体育中存在的这些问题的思考和重视。
关键词:人文关怀 竞技体育 弊端 不足
竞技体育人文关怀的内涵
竞技体育人文关怀,可以从哲学、历史、教育三个角度出发。从哲学上讲,人文主义更强调人本身,关注人本身的存在超过关注物质的存在,关注人的精神状况超过关注人的存在的物 质基础;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推崇人,反对神,提倡以人为本,反对神权统治; 从教育上看,它试图通过对这些人文学科的学习,来解决“心灵”问题,即人文知识性的东西转化为“精神”层次,以达到人的更全面发展。当代人文主义的复兴,也是同它积极的一面分不开的。加强竞技体育人文关怀有助于对人的地位的提升,使从事竞技体育的人的素质不断提高,从而以一种高度的责任感和道德感从事竞技运动,解决竞技体育中的“疑难病症”。如兴奋剂问题,反兴奋剂的斗争虽然不断加强,但总是得不到彻底解决,治“标”不能治“本”。当务之急,必须借助人文主义回归的时 机,通过普及教育完善人格,来提高各国教练员、运动员的道德修养,使他们自觉停止使用有害于身心健康,不利于竞技体育发展的兴奋剂,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这也是和人文主义教育具有社会性、广 泛性和普及性的特点分不开的。科技界已把科学和人文问题提到一定高度,体育界更应旗帜鲜明。加强竞技体育人文关怀有助于竞技体育完善内部机制。竞技体育内部腐败问题,上至奥委会委员的 丑闻,下到裁判员的“黑哨”,再到运动员的“假球”等。在个人利益与公众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相 矛盾时,由于缺乏人文素质教育,心目中没有那些敢为真理而献身的榜样的激励,对自身价值缺乏正确 的估量,抵不住金钱的诱惑,致使许多人为了个人利益铤而走险,而丰富的人文文化正是人们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公众利益相矛盾时的有力武器。加强竞技体育人文关怀有助于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人文主义的回归能使人们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竞技体育,从而更好的发挥其在社会生活中各方面的作用,以达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第27届奥运会成功之处在于这是一届绿色的环保奥运。这与澳大利亚人崇尚自然、超前的环保意识 等人文文化是分不开的。如今,北京申奥之际提出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和人文奥运”的口号,这是明智之举,也正是人文主义教育回归的具体体现。
竞技体育管理缺少人文关怀产生的弊端
重视竞技成绩而忽略运动员自身生理极限:现代竞技体育在“更高、更快、更强”的鼓励下,表现为一个不断冲向生理极限的过程,破坏了认得生理平衡,致使运动员伤病缠身。这是竞技体育中运动员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样为了追求更好的成绩,人们不断的把科技运用于竞技体育之中,这有效的提高了运动员的成绩,但是另一方面也降低了运动员本身的能力,从心理上有些依赖科技的倾向。这不得不让我们深刻的反思。此外,技术训练与身体训练、苦练与科学训练的关系等没有真正从我国运动员的生理极限角度出发,我国竞技体育所出现的运动员运动寿命短、基层训练拔苗助长等现象严重,这形成了严重的人力资源浪费。重视运动训练而忽略运动员的政治思想管理:部分运动员通过职业化竞赛变成了“体育贵族”,他们在一些重大的比赛中表现出的傲慢态度已使观众感到不满。此外,由于职业选手大多与体育经济人联系密切,而这些经济人往往惟利是图,在他们的挑动下,有可能使体育组织失去对运动员的监督和控制,赌博、酗酒、打架斗殴、严重的个人利益至上等 现象在我国竞技体育界屡见不鲜,严重的影响了某些竞技项目在群众中的影响。
强迫运动员服用药剂以提高成绩:竞技体育就是为了战胜对手,取得优异运动成绩,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提高个人、集体在体格、体能、心理及运动能力。而在比赛中,部分教练不顾法律法规,要求运动员服用兴奋剂以达到这些目的。服用兴奋剂本身就是一种欺骗行为,既对运动员的身心健康产生许多直接的危害,又有悖于诚实和公平竞争的体育道德。
过于重视集体而忽略个体需要:运动员首先是有感情有个体需要的人,其次才是运动员,但过去的某些运动训练大队恰恰颠倒了这 一自然规律,要求运动员的一切行动服从要求,制定了许多成文或不成文的规定,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竞技成绩,使运动员的精力全部投入到训练中,但过于重视集体的需要有时并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在生活中运动员要面临来自多方面的诱惑,体育商业化运作的趋势使运动员逐渐考虑到自身的经济问题,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将引发人才的流失、运动员早早退役等问题。
运动员的退役安置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我国的高水平运动员的运动生涯具有以下特点:
(1)进入专业运动队训练时间早;(2)训练专项化 时间早;(3)训练体制(近似于职业训练体制)的特点要求运动员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在整个从事高水平竞技运动期间,要求运动员必须投入绝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这使得他们在正常教育、职业培训及社会常识
与社会规范的学习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就导致了运动员在其专业运动生涯 结束后,如何更好地向非竞技运动生涯过渡的问题。过去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近几年才逐渐得到解决。后备人才的社会保障制度滞后在全国范围内,由于财力有限,不能为运动员投保的何止一家。成千上万的省级运动员、青少年运动员的社会保障问题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我国竞技体育人才的社会保障问题,一直困扰着体育管理 部门和运动员及家庭,影响着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特别是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及其家庭的培养影响较大。根据调查发现,很多家长(甚至是原来的专业运动员)的子女虽有良好的身体条件和体育天赋,却始终不愿意进入优秀运动队,从表面上看主要是家长不支持,但深层的原因是家长认为运动员的社会保障程度较低,不利于子女今后的发展。社会保障制度滞后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市场的影响可见一斑。
简言:竞技体育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并不是一时半会就能解决的,同时也需要我们所有人的共同努力,坚守奥林匹克精神,使竞技体育人文精神得到良心发展,使竞技体育人物精神回归本质,使竞技体育人文精神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刘伟.竞技体育的社会作用[j].辽宁体育科技,2004.刘清黎主编.体育与健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0
肖威著.大学体育健康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7 裴海泓.《体育》.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
《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13年03期豆丁网
第二篇:企业应从人文关怀的角度看市场营销
企业应从人文关怀的角度看市场营销
营销从产品角度而言,就是通过一系列的社会活动,将人们对某种产品的潜在需求和欲望转化为实际的购买行为。当前的营销活动中,缺乏营销道德和人文关怀,在经历了太多的以强欺弱、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坑蒙拐骗之后,现代企业开始呼唤一种你我共存的理想境界,呼唤一种双赢的营销活动,呼唤极具亲和力的现代营销,在营销过程中关注人文关怀。营销过程中的人文关怀就是要关注营销整个过程中的利益相关者,终极目标是以人为本。即企业以人文要素为中心所开展的经营销售活动,通过营销整合,营造强烈的人文氛围,重视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良性沟通及人文关怀,强化竞争及交易双方的亲和力,以实现有效营销。对于营销中的人文关怀,不仅在理念方面,还需在4P策略方面;不仅针对顾客,还要针对员工和利益相关者。总体来说。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营销理念
传统的营销理念过于强调竞争,企业和相关企业之间只是交易和竞争的关系。企业采取的竞争性战略往往是在同一块蛋糕里争夺,这种你死我活的输赢之争,不仅使企业外部竞争环境恶化,而且使企业错失许多良机。在网络经济时代,全球一体化使得竞争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企业之间的竞争从追求厂房、设备等有形资产的竞争转向高科技、无形资产的竞争,从价格、质量竞争转向信息、人才竞争。面对技术变更加速和全球化经济竞争日益加剧的严峻挑战,仅靠企业自身的力量来长久地维持其竞争优势已非易事,因此,在知识与技术共享上领先一步的大企业集团与跨国公司将取代单个企业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顺应时代的发展,企业越来越需要为竞争而合作,靠合作来竞争。合作竞争营销的理念,使拥有不同优势的企业在竞争的同时也注重彼此之间的合作,通过优势互补,共同创造一块更大的蛋糕,来实现“双赢”或“群赢”。但从竞争到合作,同样是优胜劣汰的过程,因为谁能在竞争中通过最佳方式获得最佳合作伙伴,从而最大限度地增强自己的竞争力,谁才是市场最后的胜利者。企业不仅采取合作的态度改善与竞争对手的关系,同时企业也开始重视产、供、销的整个价值让渡系统的良好协作以共同创造更多的价值,追求的是利益相关者和整个价值让渡系统的“群赢”结果,并充分挖掘出蕴藏在企业组织之间的巨大生产力,构建营销生态系统,以提高整个价值让渡系统的整体竞争力。从利益共同体的立场来共同关注消费需求,通过共享资源,降低供应链的成本,提高供应链的效率,使消费者用更少的金钱、时间、精力和风险,获得更多、更好的商品和服务,最终实现供应商、零售商和消费者共同获利。
二、整合营销
以消费者为核心,对企业行为和市场行为进行重组,综合协调地使用各种形式的传播方式,以统一的目标和统一的形象,有针对性地传递一致的产品信息,实现与消费者的有效沟通,迅速建立与消费者长期密切的关系从而达到有效营销的目的;通过延伸服务、提升服务价值等来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如营销过程中的体验、消费者参与、服务自动化、改善服务设施、亲情化、人性化服务等等,建立起完善的服务价值链,以“软性”服务延伸价值去实现消费者满意目标。从4P策略来看,营销过程中的人文关怀需要营销的各个策略具有人性化,具有亲和力。主要体现在:产品亲和力——具有亲和力的产品品牌(包括产品名、商标、服务标志等),极具人文关怀的产品功能与效用,突出便利功能的包装,体现消费者个性的产品外型和风格、特征,真正周全的服务,以及完全意义上的消费跟踪等等;价格亲和力——制定最符合消费者要求的产品价格(与消费者所得利益、消费心理、产品功效最适应的价格),在最佳的切入点上实现顾客让渡价值最大化等等;渠道亲和力——选择消费者感觉最便利的分销渠道,营造消费者最满意的购物或消费的环境,包括最便利的商品挑选、无打扰购物、购物或消费过程中的休闲娱乐等等;促销亲和力——力避说教式的、欺诈性的、模棱两可式的信息传递,强化亲和与沟通与消费者真诚相对,多“做”少“说”,给消费者真正实惠(真正兑现承诺)。从产品开发上看,无论从其使用价值还是价值上都能要体现人文关怀,它既包含了对每个消费者个体的体贴与关怀,也包含了对全人类的关怀与爱护。其整体性的3个层次分别为:产品核心——最大限度地体现人文关怀的功能和效用;产品形式——无论有形和无形都能关爱消费者的表现形式;产品延伸利益——对消费者的关爱持续到整个消费过程。企业开发产品应更多地去关心客户、关心消费者,从消费者的角度看,产品的实用性和适用性将成为评价产品价值高低的最重要的标准。从渠道方面看,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固定通路;二是流动通路(如宝洁开拓乡村市场的流动大蓬车);无形通路(直销、网络销售、自动售货等等)。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结合顾客的便利制定相应的渠道策略,如在人员推销渠道中,营销人员不仅仅是产品信息的传递者,而且还能给客户带来额外的价值,他们必须具备帮助客户解决问题、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的能力,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在沟通方面,强调双向的、互动的、真诚的交流。一是将推广资金从概括性的广告中转移到更加直接的推广活动中,用新的方式建立品牌,这将会给消费者带来更多、更直接的实惠;二是与雇员、顾客、供应商及分销商结成战略伙伴关系,采取有效措施实现相互之间的协作与配合;三是开发电子商务和电子交易,建立和使用数据库进行客户关系管理,注重客户终身价值、客户价值管理、客户利益及客户收益率。互动营销理念。
三、构建营销生态系统
企业营销生态系统(corporate marketing ecosystem)超越了传统价值链,是涉及供应商、分销商、外包服务公司、融资机构、关键技术提供商、互补和替代产品制造商,甚至包括竞争对手、客户、售后服务和监管机构与媒体等企业利益相关者在一块,综合价值链、产业链、人才链为一体的动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种一样,企业营销生态系统中的每一对象最终都要与整个企业生态系统共命运。因此,在制定公司营销战略时,不能只着眼于公司本身,还应从全局考虑,了解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以及公司在系统中扮演的角色。基于生态系统的营销战略不仅使公司自身得利,而且使所有系统成员共同受益,从而形成生态链上的良性循环,使公司得以持续健康发展。
四、关注营销利益相关者
营销利益相关者包括员工、顾客、竞争者、售后服务人员、产品互补者等等,笔者认为营销中的人文关怀关键要关注主要的三个利益相关者,即员工、顾客、竞争者。
作为内部顾客地员工,代表了企业的形象,员工的满意决定了顾客的满意,因此在营销过程中应关爱员工利益,渗透一种全体员工“亲如一家”的企业理念,形成一支极具“亲和力”、“战斗力”的员工队伍。要做到这一点,企业必须建立“理念、文化渗透工程”和“员工满意工程”,采取“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职位留人”等措施,提供对内公平、对外具有竞争力地薪酬;宽松的工作环境和具有发展潜力地空间;卓越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培训计划;强有力内部激励机制,从而塑造鹰一般的个人,雁一般的团队。
在与消费者之间,应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和谐。要求企业倡导消费者导向服务,实施消费者满意工程,建立“消费者维系”系统,形成“消费者维系”机制。一是倡导消费者导向服务,首先要制定一个完整的服务计划,它要求解决好4个问题,即服务理念(Mind)、服务方针(Policy)、服务目标(Purpose)和服务行为准则(Standard)。然后需要企业进行服务三要素组合——“系统服务”、“物的服务”和“人的服务”三要素组合,即“SPP组合”。在SPP组合中,通过S(system),即营销通路、营业时间、订货方法、商品配送等系统,向消费者提供“系统服务”;通过P(physical),即销售设施与设备、商标目录、广告单等物的要素,向消费者提供“物的服务”;通过P(Personal),即知识与资讯的提供、人员推销、谈判接洽等人的要素,向消费者提供“人的服务”。在设计时,应实现“SPP”的最佳组合;二是实施消费者满意工程,要求企业建立以规范消费者行为,实现交易双方有效沟通为目的的满意变革系统。这种变革系统是由企业的理念满意(MS)、行为满意(BS)和视觉满意(VS)构成的有机整体;三是建立消费者维系系统,要求企业进行“市场深耕”。
在与竞争者之间,应形成一种公平竞争、双胜双赢的格局,随着竞争的全球化的、全方位,企业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此时应实施“柔性竞争”战略。在这种态势下,竞争主体之间的关系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者;竞争的客体是双方所拥有的、代表各自分歧利益的各种优势和条件;竞争的内容是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寻找共同满意的合作方案。
(一)在技术方面的合作。一方面企业为了培育核心竞争力,加大对产品研发的投入,另一方面市场上技术的不确定性增多(如技术更新换代的加速,新技术的不成熟和变革性技术的出现等)迫使企业间加强科研方面的合作,与同行业企业的合作;与科研院所的合作等,以最低的成本和最小的风险来获取最大的收益。
(二)在渠道方面的合作。企业在当前的营销环境中,“得终端者得天下”,企业为了抢占消费终端,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不惜一切代价来自建渠道或发展代理商,以此来占领终端。但这需要高额的费用,在渠道方面良好有效的合作将会节省市场开拓成本(特别是在开拓新市场时)。在渠道方面的合作已越来越普遍,如新飞与通用的合作,飞利浦与TCL的合作等。
(三)在品牌方面的合作。品牌是一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企业在品牌方面的合作将会增多,强强联合,将会节省在促销方面的费用和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如方正电脑与可口可乐的联合销售;方正电脑与伊利液态奶在销售上的合作;碧浪洗衣粉与小天鹅的合作等。
(四)在信息方面的合作。在竞争激烈的今天,企业之间信息争夺异常激烈,对对方信息情报的侦探已成为竞争对手的惯例。但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增加,企业的预防成本会无须地增大。为了达到对信息的快速反应和加强事前控制,减少信息的不对称,在信息方面的合作将成为必然。通过对某些信息的共享将会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利于整个产业的发展。
(五)在人员招聘与培训方面的合作。知识经济的到来提高了企业员工的要求,人力资本将会成为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特别是在招聘与培训方面,为了更好地培育员工和降低企业对优秀员工的搜索成本,企业之间将会加强在这方面的合作。如与军队联合对员工团队精神的培养;与高校合作加强对员工理论方面的培养;与摩托罗拉大学或爱立信学院合作加强对员工业务技能的培养;与相关企业联合招聘等。
(六)在生产方面的合作。为了增强自身的优势,企业往往追求规模效应。但实际中许多企业存在过剩的生产能力。如在“非典”时期,广州的一些定单加工型服装厂,对出现“非典”的不能完成任务的同行业厂商进行加班生产;美国的飞机制造企业,在政府“招标”过程中竞争非常激烈,但在生产环节却相互合作。
当然,在合作过程中,需要避免可能出现“机会主义行为”或“搭便车”的现象,除此之外,合作需要一个“度”,“不充分”的合作可能会导致无状态、无负责的现象,过度的合作可能会削弱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所以在合作过程中应该提高退出壁垒、加强违约成本与道德约束等,使企业在竞争中的合作朝着良性有序的方向发展。
总之,在营销的整个过程中,应以人为本,实施人文关怀,从细节上着手,从营销利益相关者角度出发,构建健康的营销生态系统,从而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提高营销的效率和效益。
第三篇:从“前世疗法”看人文护理关怀
从“前世疗法”看人文护理关怀
近日在英国,“前世疗法”备受热宠。这种疗法是由催眠师帮助病人回忆前生经历,找出今生病痛的来源。根据治疗师和试过的病人说,这种疗法可以超过所有药物。但显然,这种说法有点儿夸张,有的专家提醒所谓“前世”只是潜意识中被遗忘的记忆,呼吁病人切勿因此延误治疗。
试过该疗法的詹纳64岁,27年来受严重偏头痛困扰,每次发病右眼后方都感剧痛。在催眠中,她称见到了200年前的自己,当时她是南美洲森林里的一名男童,被火烧伤右眼致失明,她相信这是今生患严重偏头痛的原因。医生的治疗方法是让詹纳假想前世的自己没受伤、右眼正常,治疗后3个月,她没再头痛过。
虽然这样的疗法,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的科学实验得以验证,但是从这些病例中不难看出,这样的疗法确实取得了一些疗效。这就给了我们一个思考的空间。其实,将所谓的“前世疗法”换一种思路,不就是我们现在常用在一些疑难杂症护理过程中所施行的人文关怀护理吗。
虽然没有“前世疗法”那样神乎其神,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患者的信念和心态,对于疾病的发展走向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一个对生命失去信心的癌症患者,可能只是拖着一副没有灵魂的躯壳,等待死神的召唤。而一个对求生欲望极强的患者,很有可能活的很久。这就是一种对生命的渴望和信念,就好像“前世疗法”中,那种坚信自己没有病的信念一样。
在对患者的日常护理过程中,人文关怀的护理方法,就是将这种求生的信念灌输到患者的脑海中,让他们相信医学,相信自己,相信生命,从而更好地对抗病魔,享受生活。
(环球医学编辑:余睿智)
第四篇:从人文角度促进思想政治工作发展提升
从人文角度促进思想政治工作发展提升
人是社会中最为重要的组成元素,是企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社会中,人的思想的转变带动了社会的进步;在企业中,人的辛勤劳动为企业带来了利润。所以,随着社会全面进步和企业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化,企业职工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更加丰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但与此同时,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生活和工作节奏的明显加快,竞争日趋激烈,导致职工的生活和工作压力增大,职工的思想会出现一些新的变化。落实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加强心理疏导,构建和谐企业显得尤为重要。
一、企业职工思想转变形成过程
伴随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职工的思想观念较过去有了很大的改变,多元化、现实化、动态化、复杂化特点明显。
1、职工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呈现出接受各种新鲜事物的开放性。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和不断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影响着职工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使职工思想日益呈现出多样化和开放性的特点,职工思想能够接受的范围不断拓宽,职工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不断增强、程度不断加快,职工思维活跃,这在激发职工创造性思维的同时,也使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必须与职工思想变化速度相适应的客观现实。
2、职工思想观念的现实化,呈现出现实选择取舍上的向利性。社会的发展变化,使职工面临着一些影响自身和他人利益的现实问题,职工的思想变得越来越现实,关注自身利益使他们感到尤为迫切,趋利避害的人生态度表现明显。
对自己有好处的、有利的,自然就心甘情愿地接受,对己不利或者关系不大的,就持抵制、排斥或者敬而远之的态度。职工思想的现实化,影响在工作中,就是苦活、脏活、累活和险活不愿干,出现了挑肥拣瘦、拈轻怕重的现象,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力不从心。
3、职工思想观念的动态化,呈现出思维意识的不确定性。社会发展和企业变革的加快,新事物层出不穷,职工只有勇于面对,才能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另一方面,企业职工的流动近年来呈现出不断加快的趋势,其流动的范围、方式不断扩大和变化,新的社会成员及其思想、思维方式相互影响,职工的心理承受能力发生了变化,其思想观念中认同的成分在不断减少,思想不确定的因素不断增加,职工思想让人猜不透、跟不上。
从以上三点,我们不难发现职工会因为各种原因造成思想变化。在企业里,只有员工的心理和谐了,才能有健康的心理,才能有和谐有序的内心世界,才能够具备应对市场经济、改革改制中给员工所带来的各种心理矛盾冲突和巨大的心理压力,才能不断增强员工应对不同变化的心理的承受能力,也才能不断培养其应对岗位、企业和社会的适应能力。积极探索在新的条件下有效提高员工心理承受力的方式方法,自觉地在人文关怀、心理疏导、正面教育等重要环节之间建立起良性互动的应对机制,营造培育和谐心理的氛围,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因此,“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建设和谐企业的迫切需要。
二、人文关怀、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人文关怀,它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格完整,侧重于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方面的感受和需求;心理疏导,它体现的是科学发展和以人为本的精神理念,就是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交流,通过解释、说明、支持、同情、理解等
来影响对方的心理状态,来改变对方的认知、信念、情感、态度和行为,它更侧重于解决人们的心理障碍问题。而思想政治工作,是以思想灌输和理论武装为基本途径,注重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觉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三者均以“以人为本”为出发点,都是为了培养人、塑造人,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素质。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既需要从认知角度对人们思想政治观念进行提升,也需要从情感、意志、行为等多个层面进行培养、升华、塑造,因此,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是多样复杂的。在人们处理思想政治问题的方法中,自然地包含了人文关怀和心理问题的处理方法,只有以人文关怀和心理问题处理方法为切入点,不断提升处理个体思想问题的层面,才能更好地处理思想政治方面的问题。
因此,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结合起来,贴近实际,贴近员工,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心理诉求,重在解决他们内心的实际困惑,在这个基础上,施之以正面的教育和引导,才能真正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成效和价值的最大化。
三、实施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途径与方法:
1、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文关怀
(1)、高度重视职工主体感受上是否满意、是否赞成、是否高兴的情绪反应,充分关注每一个职工自身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关注职工的理想、信念和情感,努力创造让每个人都能够根据自己的选择发挥聪明才智的环境,使职工人人都有平等竞争和凭借自身能力改变处境的机会,促进职工的个性、才智和潜能的充分实现。
(2)、加大思想政治工作调研力度,切实了解、摸清职工的实际需求。在调研工作时,要积极鼓励职工敢于讲出真话、实话,打消职工认为调研走过场的顾虑,尊重职工在单位的主体地位。积极开展群众性的文体活动,满足职工的精神文化需求,重点改善基层职工的文化生活,用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有效调节职工的情感和心理,消除忧郁感、孤独感、失落感等不良情绪。
(3)、及时向职工提供必要的心理知识和心理援助。发现职工有心理认识上的困惑,我们要主动及时地进行心理疏通,将思想政治工作与人本关怀相结合,换位思考职工的认识上的差异,及时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问题。
2、立足单位实际,健全心理疏导工作的长效机制
(1)、要健全心理疏导工作的领导机制。我们要把职工心理疏导工作作为确保单位稳定、实现和谐企业的基础工程来抓,成立专门的心理工作领导小组,健全领导机制,把对职工的动态心理分析作为思想形势分析的一项重要内容,做到常分析、常落实、常督导,加大对职工心理状态和思想动向的掌控力。要提高全体职工对心理健康教育训练和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帮助职工树立科学的心理健康观念,增强心理上自我修养、自我保健、自我调控的意识,并运用这些知识指导自己的生活和社会实践,提高心理素质和维护心理健康,预防心理疾病。
(2)、要健全经常性的活动机制。开展形式丰富、内容贴切的各种心理教育活动,普及心理基本常识。坚持把宣传普及心理知识纳入单位思想教育总体规划,抓住单位人事改革、职务、职称晋升以及热点问题等职工易出现心理失衡的时机,采取定期聘请专家授课、网上心理教育、现场答疑解惑等多种形式,在职工中广泛普及心理知识。
3、做好结合文章,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发展
(1)、把促进职工的个人发展和单位需求结合起来。在加强心理疏导的过
程中,既要注意研究职工个性特点,通过听其言、观其行,因人施教,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帮助职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形成良好的性格;又要建立约束机制,通过建立学习、谈心、管理和监督等制度,规范职工行为,营造有利于职工心理健康的集体氛围。
(2)、把心理疏导与经常性思想工作结合起来。把职工心理疏导工作纳入思想政治工作的总体部署,做到年有目标、季有计划、月有安排,在分析职工思想状况时,不忘分析职工心理状况,使心理教育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使职工始终保持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3)、把关心关爱与竞争激励结合起来。认真落实职工休假、体检、培训等制度,切实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地缓解职工工作压力;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方式,积极宣传培树先进典型,树立榜样,弘扬正气,在单位上下形成争先创新、典型辈出的良好局面。
4、重视弱势群体和“问题”员工,作为促进企业发展的关注点
每个企业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弱势群体和问题员工。弱势群体如短期用工、临时用工、新毕业的大学生、转岗、下岗人员、内退人员、老员工、女员工等等;“问题”员工则由于不同的原因导致更多不同的表现形式:有的表现为由于对身边与自己类似的事或物的比较而产生的心理不平衡“问题”,有的表现作风懒散、拖拉、玩世不恭等“问题”,有的表现为在某方面取得一些成绩之后沾沾自喜,对谁都不屑一顾的倚老卖老“问题”,也有的表现为由于上司变迁或撤换而“失宠”,或自己工作不力而被降职、降级而使自己成为心理有问题的员工,还有的是由于家庭遭遇不测或离异的等,而使自己心理失常的“问题”,等等,这些员工分布在团队的各个层面,虽然数量不多,但却是团队管理的难点,作为管理者,应该有责任、有义务去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员工”所存在问题的深刻根源,有效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则是让其获得精神和智慧上的支持,解除其心理困惑,重树生活信心,激发工作潜能的有效方式,是培育员工和谐心理,向企业释放能量的向心力、亲和力。
总之,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引导人、教育人、塑造人、培养人的工作,是检验人在企业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试金石,是使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指导,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运用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中,将有着丰富情感和奋斗精神的企业职工真正调动起来,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重要保障。
第五篇:过度强调了人文关怀而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弊端分析
过度强调了人文关怀而忽视了“食物”本身的制作工艺和流程,食物已变成了叙事的附属,甚至,部分叙事内容采用了故事片而非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如留守儿童的远望,麦客的秦腔等,在许多专业人士看来可能是摆拍而成……等等。
但是,如果从更广义的角度去认识《舌尖》系列片子,看清其希望传达的是什么理念,以及纪录的是什么内容,也许我们便不会从狭隘的“讲吃的少了啊”这个点去理解了。
《舌 尖》系列,固然讲的是中餐精湛的制作工艺,以及各地独具特色的美食,但这仅是第一层意义。我认为这并不是一部纯粹的美食片,至少不是一部具有严谨科学探索 性的食物介绍纪录片。这部片子本身,也犹如中餐一样——不严谨,但讲求“意境”和“味道”。与其说它介绍了中华文化中的美食,倒不如说通过美食传达出了中 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以及中国社会在剧变之下的世间百态——这一切,都由“吃”给符号化,物质化,从而以一种抽象的方式传递给了大家。
中 餐,无疑是中华文化最具对外传播力的一个文化内容,其对西方世界的影响力,甚至远超中国的艺术和商品。这其中原因,除了中餐菜色丰富,口味鲜美外,更重要 的是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哲学理念,生活习惯等等,都倾注在了“吃”中。中国人衡量生活品质的最高标准是吃,所有庆典活动的主体都是吃,中国东西南北人们口 味,菜式差别之大,譬如山东大饼和广东精致小盘之间的区别,绝不只是气候,食材的不同,更是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区别——看懂了吃,便看懂了中国文化,想看懂 中国文化,恐怕相当部分需要从“吃”下手。
从这个角度来看,《舌尖2》的意图也许已经并非单纯客观地描述食物本身的工艺,口感等内容,而是将食物做成了一个线索,去纪录中国当代社会下,人性的美好,人们为了生活的奔波,以及传统与现代的冲突。
《舌 尖2》第一集《脚步》,描写了西藏采蜂少年,夫妻养蜂队,陕西麦客,浙江夫妻船,各种面食,贵州打工夫妇,福建归国老华侨等人的故事。每个故事中,都有一 种或几种食物作为线索,但侧重描写的,却是人的情感——这种情感的表达,是非常内敛,隐晦,也非常符合中国人特点的,而情感的强烈部分,却“尽在不言中” 地被食物的画面所传达了——譬如片中不厌其烦地描写了贵州鱼酱和稻花鱼的复杂工艺,事实上已将难得的打工父母与孩子团聚的时光一并描写了,而在短暂的团聚 之后,父母几句看起来很平淡的“走了啊”便离开了孩子,但那种感情,却仿佛浓缩在了几罐随身带走的鱼酱中,成为一种精神的寄托——除了食物,还有什么更适合成为中国人的情感寄托呢?除了中国人,还有谁会在吃中倾注了如此的情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