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几点思考1
关于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几点思考
太仓市岳王学校曹雅琴
电话:1862370987邮编:215400
电子信箱:caroline-005@163.com
内容提要:面向21世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未来,怎样使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提高认识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时代对未来人才提出了新的标准。在以人为本的新的数学教育观下,我们必须认清应试教育下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符合素质教育标准的形式多样的数学作业形式,这就要求教师设计的作业不应仅停留在知识的层面,而应蕴含丰富的教育因素,应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有趣,主动,合作,开放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全面启动,它不仅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同时也是一场涉及课堂内外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目前多数教师比较重视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却对如何利用数学作业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关注不够。大部分教师所布置的作业仍是课本中想想做做的习题或相关练习册中的习题,这种习题形式单一,基本上就是例题的翻版,而学生做作业则是个人操作式的机械模仿,很少出现变式题和开放题,更谈不上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今天,除了必要的基础知识需要巩固之外,还应加强学生思维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能力的训练,让孩子在作业中找到学习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下面就如何有效设计小学数学作业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走出枯燥,体验有趣。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传统作业往往内容枯燥、形式单调,学生感到乏味。我们应该发挥作业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方面的独特作用,力求做到题目新颖有趣,形式灵活多样,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完成作业,在心情愉悦中巩固知识,培养能力。
1.游戏式作业。
游戏可以说是学生的最爱。任何一个小学生听到“游戏”恐怕都会两眼放光的。将作业以游戏的形式展现,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作业的积极性。如学完《乘法口诀》后,让学生同桌之间,回家与家长之间对口令。在学习了《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后,可以设计一道“帮助小兔找门牌号”的游戏性作业。即:小兔接到小熊打来的电话,邀请小兔到它家去玩,小熊说,它家的门牌号是108号。可
小兔到了小熊居住的小区一看,傻了,原来这里的门牌号都是一些乘法算式,你们能帮帮小兔找到小熊家吗?这样的作业学生非常乐意去完成,“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使课后游戏成为课堂教学的后续延伸活动。
2.情境式作业。
新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如学完了《百以内的加减法》之后,设计一个“今天我当家”的活动,让学生自主购物。再如学完《认识方向》以后,设置了“帮小动物找家”的作业。即有一天,小兔、小猴、小羊出去玩,可是回来的时候它们迷路了,你能根据图上的提示把他们送回家吗?又如复习完“计量单位”知识后,我们可以配合动画课件,设计这样一道填空题:张强的一天:今天早上7(),张强从2()长的床上起来,用了10()很快刷完了牙,洗好了脸,吃了大约200()的早饭,拿起一瓶150()的牛奶,就背起2()重的书包,飞快地向400()以外的学校跑去。路上他碰上了体重55()的小胖子方方,和他一起到了学校。
放学后,张强一回到家,马上拿出1()长的钢笔和1()厚的练习本做起了作业。晚上6(),动画片开始了,他看了大约半()。吃完晚饭后,他先陪妈妈散步,绕村子走了2(),然后复习了一会儿功课,就上床睡觉了。本来枯燥的“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的题目被改为富有情境式的作业,学生一个个都像讲故事一样地讲述着“张强的一天”。无形之中,学生对这些计量单位大小形成了切合自己体验的概念,理解了这些概念所包含的意义。
这样的作业,将枯燥的讲解,改为富有情境式的作业,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3.绘画式作业。
数学本身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因此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设计一些绘画式作业,用绘画的方式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而且对于绘画,儿童有着天生的喜好。从懵懂时代开始,他们就已经成为了绘画的“高手”。把数学与绘画结合在一起,让学生通过绘画完成作业,他们简直是求之不得。
如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后,让学生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设计一组美丽的花边,并在班内举行一个展览。学完了面积,让学生画一画家庭装修设计:如果你家的地面要进行重新装修,你能为你爸妈提供一份装修建议表吗?学完了《认识时间》,让学生画一画一天的时间安排。这样的作业,学生不仅感到新鲜有趣,而且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迸发他们创造的火花。
4.日记式作业。
数学日记可以使学生更广泛地接触了现实生活,更细致地观察了现实生活。数学日记也拓展了学生的数学眼界,培养了他们运用数学学意识,增强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学完了长度单位后,介绍小马虎的知识。在教学完乘除的计算后,我让学生写成一则“购物”数学日记,记下在购物中用到的数学知识。又如在学完“位置与方向”后,我布置了介绍自己家位置的作业。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亲身体验到的与数学有关的东西记下来,着力于唤醒学生的数学意识。
二、走出被动,自主选择。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在作业的设计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供给学生自主参与探索,主动获取知识,分析运用知识的机会,尽可能让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自我设计,自我控制,自我解答,让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学习的主动者,探索者和成功者。
1.“自助餐”式作业。
传统的作业往往“一刀切”,老师说了算,不管你愿不愿意,不管你会还是不会,大家都做同样的作业,而且都由老师来布置作业,这样可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桎梏学生的发展,导致一些优秀的学生吃不饱。新课程下的作业设计要让学生有选择的余地,可以选择作业内容可以选择作业形式,作业可以自已给自已布置,可以由同学、家长来布置。比如学完《年、月、日》之后,布置以下几样作业:①根据所学知识,完成填空题。②根据所学知识制作月历(2月、3月、7月、8月)③查找有关年、月、日的资料,了解年、月、日的来历,完成一张知识小报。再如学完《长方形、正放形的面积计算》后可布置以下作业:第一层次为基本题,第二层次可以是应用性的习题:一张方桌的边长9分米,现在要配一块与桌面同样大的玻璃,该配多大的玻璃?第三层次可以是扩展性习题:(1)一个长方形宽6厘米,长比宽多2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2)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16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这样的“自助餐”式的作业让不同水平的学生自主选择,给学生作业的“弹性权”,实现“人人能练习、人人能成功”,使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训练、发展。
2.“导演”式作业。
新课程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传统教学中,都是教师设计好习题让学生完成,形式能够被动应付,主动性得不到发挥。实践证明,学生对自己“创造”出的习题更感兴趣,练习也更投入、主动。我们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让学生当一回作业的“导演”,自己设计,自己控制,自己安排,自己参与评价。学生在这个自由 的空间里各尽所能,各展所思,兴趣浓厚。这样的数学作业给
学生带来的不再是“题海”大战后的疲倦、厌烦,而是创造发现之余的成功喜悦。同时,也把教师从成堆的作业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放在教学的其他方面。
三、走出封闭,快乐合作。
传统作业往往以“独立作战”的形式出现,只讲求学生个人的解题能力,而忽略了学生的合作精神的培养。新课程提出要打破传统作业的这种“独立作战”的形式,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作用,变个体型作业为合作型作业。在作业上,采用互动协作原则,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学生与老师相互切磋,共同合作完成作业,在合作过程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
1.亲情型作业。
如学了《高矮》后,让学生与爸爸妈妈比高矮,并用“谁比谁„„”说一句话。学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让学生回去后,算一算自己家的面积,由于学生年龄较小,独立操作起来比较困难,可以让家长参与进来一起完成。在这种具有亲情的环境中,学生学会了交流,学会了合作,知识、技能、情感都得到发展。
2.合作型作业。
小课题研究、做社会调查、办手抄报之类的作业都离不开学生间的合作,有的甚至需要一段时间的合作,为完成这一类的作业,学生能够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大家出谋划策,彼此信任,互相帮助,在互助中促进了交流,在交流中学会了合作。如:学习统计图知识后,可以让学生自主组成学习调查小组,开展“学校路口通过车辆的情况分析”调查活动。调查小组中有的专门负责数汽车、卡车、自行车数量,有的专门把车辆分类记录,有的根据数据画成表格,填上具体的数据,然后根据收集的数据制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最后小组成员一起分析制成环保情况调查的统计图,排列出污染程度,提出合理化建议,从中发现汽车的行驶对道路、空气污染情况以及改进的发展情况,并且写出分析报告给当地的公交公司或环保局。
这样的一个作业如果让个人去完成无疑是很大的量,但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不仅乐于主动的参与,在活动中通过集体的智慧可以不断取长补短,学会更好的学习,在共同的交流中,不断收获,这种收获不仅是知识上的,更是精神情感上的。
四、走出课本,研究数学。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靠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为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设计一些以学生主动探究、实验、思考与合作为主的探究性作业,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成为问题的探究者。
1.操作实践型作业。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中,应当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的设计一些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完《轴对称图形》后,我布置学生课后收集具有对称性的图案,如剪纸、蝴蝶图片等,并要求至少收集5件,以此培养孩子关心民间的剪纸艺术,培养孩子具有欣赏生活中的美的能力,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正是有了这些美妙的事物,生活才如此的丰富多采。
再如学完《统计》后,布置学生统计家里每周使用垃圾袋的个数,让他们自己亲自去收集数据,整理,然后绘制成一张统计图,重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亲身体会到生活中的垃圾袋对环境的污染,从而使学生从中感悟对社会的关心,让他们有社会责任感。我们还能多设计些像“测量教室的长、宽”“当小小设计师”等实践操作性的作业,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形成技能技巧,使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价值,从而激发学习热情,强化学习动机。
通过这些实践性的作业,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去研究生活中的数学,并能用数学的眼光去思考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培养孩子的数学学习兴趣,以及创新能力,孩子也将从快乐的实践作业中体会到数学学习的快乐。
2.调查式作业。
作业不仅是做在本子上的题目,还可以是形形色色的活动。调查作业主要指通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用数学的眼光来分析调查所得资料,从而进一步认识我们的周围世界,提出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建议性的方案或作业。我们教师要善于从现实生活中挖掘能引发学生去调查、实践的材料,营造自由宽松的氛围,引导学生提出新思路、新方法、新方案,并把这些调查实践的东西写下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在学习《小数的初步认识》之前,我布置学生去调查、收集生活中的小数,然后再到课堂上来交流。在学习了时间后,布置学生完成以下作业:A.选择一项活动,记录1分钟内的次数。(1分钟拍球,1分钟跳绳,了解家庭成员1分钟内做的事情。B.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各行各业1分钟内做的事情。在这些调查式的实践作业中,学生回归生活的“大课堂”中,体验到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经过自己的调查研究、计算比较,分析概括,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而且使单调枯燥的作业富有了生活的气息。
3.小课题式作业。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上,这种需要
又显得特别的强烈。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我们以“小课题”的形式,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通过自己的实践、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途径,然后指导学生把自己探索的过程记录下来。如教完《位置与方向》后,可以布置小课题“美丽的校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把研究的过程、结果、问题记录下来,然后再集体交流。如学习“比例尺”后,要求学生对自己家里的客厅制作一个平面图,并思考:你认为客厅的设计和摆设合理吗?你有什么改进的措施?为什么?请你写一篇探究报告。
实施新课程,要求不断变革我们的教学行为方式。从作业设计方面说,我们的出发点应是关注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这是作业设计的核心所在。而要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我们必须在作业的“趣”上动脑筋,做个有思想有创新的教师,经常变换花样,让学生兴味盎然地学,满怀喜悦地做。让数学和生活接轨,体现其应用价值,则是数学作业设计的本质要求
第二篇:小学数学作业的几点思考
小学数学作业的几点思考
河北省涉县井店镇台西小学 陈海亮
时下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关注减负工作,特别是高效课堂不断推进的今天,以往的作业观已不能适应新的要求。
小学数学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和补充,或者说反馈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手段,其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长期以来,那种对课堂教学克隆式的、周而复始、形式单一的机械作业到现在“减负”减的无作业或更多作业,恐怕都不是对作业的正确理解,使作业成了学生和老师无可奈何的负担。
一、关于作业“减负”的思考
传统的、片面追求考分的“应试教育”,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特别是学生作业量过大,学生整日埋在作业堆里,给学生带来严重危害。记得网上曾经有人编了顺口溜形容:“作业海,题目山,千辛渡,万苦攀,视力降,面色憔,食欲减,腰椎弯,学习厌,性格变,荷千斤,苦呻吟。”针对此问题,时下大搞高效课堂的改革,希望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减轻学生的过重课业负担。但是这种由上而下的改革的不彻底,忽略了对学生、对教师的考评的改革,致使教师为适应这种改革,又出现两种极端:不布置作业以适应改革督查,或由于高效课堂的短期效益不明显,大量布置课外作业,以适应应试教育中以学生考试分数考评教师的制度。所以“减负”多年,还是减不下来。
过重的作业负担减不下来,于是便来了很多规定,如小学低年级作业多长时间或高年级多长时间,使作业的意义变了味道,那到底多长时间合适?我认为时间不是关键问题,关键在于作业的目的、作业的质量与形式,能不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或兴趣。长期以来,很多教师习惯布置所有的学生做一样的作业,形式封闭、单一,全部是书面作业,随意、量多,做了一遍又一遍,课上做了课下做,好像做数学作业就是解题,大搞“题海战术”,面面俱到、多多益善。使做数学作业成了学生的第二课堂,从不考虑学生的个人实际情况,也不考虑作业的高效性,不想去花大力气在作业的设计上下功夫。
因为每个学生个体的发展不平衡性,导致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内在需求不同,所以设计作业要讲究艺术,讲求实效,做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只有多样性、高质量的作业才能使学生知识巩固,形成技能技巧,培养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数学思维。才能使使优生“吃好”,又有充裕的时间发展自己的特长,学困生“吃饱”,基本完成教学任务。只有在布置上下功夫,才是时下“减负”的最有效途径。
二、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
数学新课标中要求:“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获得知识,必须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接受学习的方式,也可以通过自主探索等方式;学生应用知识并逐步形成技能,离不开自己的实践;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只有亲身参与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才能在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得到发展。”也就是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高效课堂中,我们不断地谈到“以人为本”的理念,并努力实践,但在作业问题上,好像这种理念就很少体现。从教育学、心理学角度看,学生的身心发展由于受先天禀赋以及后天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低年级学生和高年级学生对生活的认知水平明显不同,低年级形象思维活跃,高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强,这都决定了学生的兴趣点儿不同,不能认识到这种差异,作业的设计、布置就会出现盲目性,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作业完全成了课堂教学的附属,学生课业的负担。这就要求教师学会用新课标理念指导作业改革,注重人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认识到作业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感悟,在发现的过程中去探索、去创造。使作业成为学生了解生活、了解社会和了解科学的载体,不同层次的学生都都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作业才真正发挥最佳效果。
三、作业形式的多样性
承认学生的差异性,是布置有效作业的前提,理解到学生的认知特点,是设计课外作业的前提。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对周围环境与数学有关的事物具有好奇心,能够主动参与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这就要求学生的作业形式必须是多样化的,而不是单一的、大量的书面作业来概括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形式多样的作业给学生创造一个欢乐的学习园地,无形中促使学生自觉的完成作业。很多人在这方面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现分享几种值得借鉴形式:
1、开放性作业
既然学生有差异,作业就需要分层次,如可以分为三类:必做题、选做题、实践拓展题。有困难的学生只掌握了基本知识,那可以只选择基础类的必做题来巩固,中等生可以自由选择完成一些选做题提高,而程度好的学生就可以不用做必做题,直接选择一些有兴趣的选做题或实践拓展题进一步拓展思维。
针对不同作业,方式灵活掌握。如有位高年级教师布置一个暑假作业:
A、总结本学期你都学到那些数学知识?B、运用你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C、运用你所学的知识编写几道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写成一个本学期数学总结。形式活泼,题目自由,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展示,又能通过这个总结提升学生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2、操作性作业
小学数学新课标要求: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那么有些知识就要多让学生动手去获取知识,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低年级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不妨可以让学生回去找一下家里那些地方有正方形,哪些地方是长方形,动手测量一下,比如家里的地砖,每个边有多长,窗户每个边有多长,它们是什么形?学生自然收获会比课堂学习有更多的收获,而又乐意去做。
3、实践性作业
数学源于生活,反过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因此,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时,要尽量捕捉生活素材,只有让学生尽可能地贴近自己的生活实际,才能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知识。
当你教了认识千克和克后,可以让学生调查身边物品的重量:一袋盐有多重、一千克鸡蛋有几个、一袋面有多重;学了人民币后,可以让学生调查一下20元钱可以买些什么生活用品;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调查一下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这个原理。学生有兴趣,又提高了认识,一举多得。
4、前置性作业
生本教育强调让学生自己主动的进行学习,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与拓展。传统的预习对于小学生来说,存在很大的盲目性,效率不是很高,讲授新课内容之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进行尝试性学习时,由浅入深的编写一些层次分明、结构合理、题量适中的同步作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用自己知识解决适合自己难度的练习,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收获,使课堂教学更加有目的,更加高效。
总之,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是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在作业内容与形式上改革和创新,使学生从单
一、枯燥的书面课外作业中解脱出来,才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增强实效的有效途径。
第三篇:浅谈小学数学作业设计
浅谈小学数学作业设计
深圳市南山区育才二小 高利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大多数教师的教学观念都有了重大改变。他们非常重视课堂教学环节,对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在课堂上也特别关注学生的表现,但对如何利用课外的数学作业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却关注不够。大部分教师所布置的作业仍是课本中的习题或相关练习册中的习题,这种习题形式单一,基本上就是例题的翻版,而学生做作业则是个人操作式的机械模仿,很少出现变式题和开放题,久而久之,导致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因此,我们不但要关注课堂,更要关注作业的设计。数学作业应将触角伸向小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作业设计可以与儿童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及其他各科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和谐的学习整体。.一、童趣性作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作业设计时,我们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具有童趣性和亲近性的数学作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一个学习的热情者和主动者。
如:在学习了“20以内的加减法”后,可以设计一道“帮邮递员叔叔送信”的游戏性作业。即:老师邀请小朋友们帮邮递员叔叔把信送到指定信箱,在每个信封上都有一道20以内的加减法算式,小朋友算出结果就可以把信送到写有相应号码的信箱里。让小朋友在具体的情境里学习数学,应用数学,改变了原有计算题枯燥、乏味的现象,同时还可设计一些如“勇夺红旗”、“智闯三关”、“我是小小神枪手”、“我是环保小卫士”等带有童趣味的游戏性作业,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运算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学习的兴趣。
二、游戏类作业
游戏是激发兴趣的最好载体。游戏作业带有“玩”的色彩,设计游戏类作业要考虑与所学习的数学内容有关系,此类作业主要适用于低中年级。
如在教学《认识图形》一课后,布置小朋友回家把书后面附页中的七巧板剪下来涂上颜色,和爸爸妈妈一起来拼一拼,比一比谁拼出的图案最多。小朋友可能会拼出小鸭子,轮船,渔夫等等,而爸爸妈妈也会再次体会到儿时的童真,愿意和孩子一起进行这样的学习;再如,教学了加减乘除混合运算以后,可以布置孩子在家里拿一副扑克牌和家人比赛算24点,经常作这样的训练,能提高孩子的反应能力和计算能力,从而自然地使课后游戏成为课堂教学的后续延伸活动。
三、创作类作业
数学创作可以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增强和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可以是数学设计、数学小论文、数学故事等不同形式。让学生把平时观察到的身边的数学知识、学习中发现的数学规律、解题中的新方法、对某个知识点产生的疑问等及时记录分析,定期互相作一次交流,互相评价。
如:学习了比例尺后,可让学生做一回小小采购师:如果这是你家的房屋平面图,它是按1:20000的比例尺来画的,现在客厅的地面要进行重新装修,你知道要买多少大理石吗?
学生要想回答出这个问题,就必须算出实际客厅的面积,这就要用到有关比例尺的知识,量出图距,再算出实距,才能算出面积,从而知道大理石的数量要买多少。
这样的作业,带有一定的现实性,学生会十分投入地去完成,比直接去完成一些枯燥单一的求图距、实距、面积的题目有价值得多。这样的作业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能力,又能让他们了解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加强了学生对数学价值的认识。
四、实践性作业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教材中,许多内容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调查等活动,可加强社会认知,提升社会参与意识,促进个体社会化进程。这类作业可结合某一教学单元某个研究专题进行,根据具体内容,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采取多人合作的形式。
如学习《统计》一课后,书上有一专题是“可怕的白色污染”。可以把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自由组合,根据课上学到的知识,选定调查对象,专门进行有关白色污染方面的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制出条形统计图,完成调查报告,写出调查后的心得体会,自己今后会怎样做等等。学生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会将很多数学知识运用其中,在完成调查报告的时候还综合运用了各学科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此种作业要注意让学生力所能及,不能盲目处理,否则将适得其反。
五、探究性作业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为此,在作业设计时,要根据教学的内容以及学生已具有的数学活动经验,设计一些以学生主动探索、实验、思考与合作为主的探索性作业,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成为一个问题的探索者。
如学习“轴对称图形”后,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请你在家观察一些汉字、蝴蝶等平面图形的形状,有什么发现?对具有这种特征的图形你有什么感觉?
六、分层性作业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在接受知识和思维能力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面向每一个学生个体。要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既要有“基本题”,又要有“提高题”,要有后进生“跳一跳能摘到”的“果子”,还得有让优等生觉得富有挑战性的作业。为此,可将作业难易程度分为A、B、C三个层次。思维能力、理解能力都比较强的学生可选择C,中等可选B,稍差可选A。
七、综合性作业
学生应该处于主动学习的地位。对于学生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教师要提供机会,引导他们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引导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的系统性、综合性,形成知识的网络系统。
如六年级学生在进入总复习阶段后,可让学生根据书上对复习内容的分类,事先自制每个单元的知识结构网络图,例如先是“数与代数”部分的,再是“空间与图形”,再是“统计与概率”等等,在老师进行系统讲解之前,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把本单元的内容进行了综合整理,在大脑里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表象,再听老师讲解时,知识结构就会非常清晰了。
综上所述,数学作业的设计,是一件具有创造性的工作。在全面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数学课程需要优质的作业设计及最佳策略。
第四篇:浅谈小学数学作业设计
攻读学士学位本科生试卷(作业)封面
(2012 至 2013 学第1学期)
题目浅谈对小学数学作业的认识科目教育学理论与实践姓名邹晓丽专业教育学学号201231470102
2浅谈小学数学作业设计
单位:兰州市安宁宁区万里小学
姓名:邹晓丽
浅谈小学数学作业设计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是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如果只布置一些形式单
一、陈旧、缺乏应用意识的计算题和应用题,就谈不上去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达不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因此,积极探索并实施设计多样化的数学作业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突入点,是新课程改革成败的一个关键的硬件。
关键词:新理念 小学数学作业意义设计
数学是人们改造主客观世界的主要工具之一。经过千百年的与发展,数学学科形成了具有高度抽象性、逻辑性、系统性等特点的学科,因此,与其他学科相比,数学学习过程需要更多的练习与实践。《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新的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课程的作业已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更而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下面先来谈谈小学数学作业的意义;
1、作业是联系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纽带
数学是生产生活中应用最为广泛的知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的数学往往是和多学科知识交叉在一起的。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引入生活情境,确实能帮助学生较快、较容易地理解新知,但要让学生明白数学与生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还要靠学生亲身体验,才能更直观、更深刻,而作业恰好补充了这点不足,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对生活的所见、所思、所感对他们来说才是更真实、更有趣味、更有意义的。如果说,在课堂上是学习书本知识,那么,作业就是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知识。
2、作业是学生充分展示学习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过程。
新知的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任何人无法替代。在课堂上,小学生虽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解了新知,但对新知的充分理解,知识系统的合理建构以及计算技能的掌握,尚需在课外完成,而作业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巩固所学知识、练习技能、探索新知,从而自主性与创造性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3、作业是学生掌握与运用多种学习方式的过程。
不论是传统的学习方式,还是新课程倡导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等方式,都不能仅仅表现在课堂上,而应当渗透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要将这些方式内化在学生的行为中,使学生能自觉地灵活运用,在实践中反复练习。多样化的作业必然有助于学生熟练掌握多种学习方式。
4、作业是学生内化数学基础知识、发展能力、养成良好情感的过程。数学学习不应只是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而应是包括能力、情感态度在内的多方面发展过程。
作业的内容、形式所呈现的人文思想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而学生在完成作业中所流露出的情感态度既是其内心写照,也是社会生活对学生影响的一种反映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
所以,就小学数学而言,作业是学习不可或缺的部分,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和保证.我们不但要关注课堂,更要关注课外作业的设计。作业作为
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延伸,应该更好地服务于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要落实和巩固知识目标外,更需要考虑能力目标、情感态度目标等。因此,研究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现存问题,并找出提升作业设计质量的策略,是当前小学数学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在新课程实践中,我们认为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让兴趣引领学生实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兴趣,才有动力,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我根据教材的要求,在设计作业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布置的作业从“写”的单一形式中走出来,将数学知识融入生活实际以及身边感兴趣的事物,与画画、游戏、制作、参观、访问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巧妙结合,把知识、技能的训练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智力因素的开发活动巧妙联系,使之符合小学生好动和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特点,设计一些具有趣味性、生活性的数学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愿做”变成“爱做”,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案例1:在设计“小数加减法”题目时,我让学生自己去购物,自己去交钱、找钱。还有进行“分数加减法”时,巧编故事——“猴子分西瓜”。这样使原来枯燥、乏味的计算现象,变成具有趣味的游戏性、故事性的作业,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学会小数、分数的计算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语说:“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针对这一特点,我结合教学内容特点,还设计了一些绘画式作业,用绘画的方式巩固、应用所学的知识。如在学完“有趣的图形”后,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些相关的美丽图案,或用学过的图形来设计一下他们喜欢的校园,并涂上颜色。这样的作业,学生感到新鲜有趣,不仅能巩固所学的知识,而且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把一次次作业变成了一件件艺术品。
二、设计开放性作业,让学生探索发现
这样,能鼓励学生勇敢地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探索,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发展,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让学生在“多种解法”、“多种答案”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开放性作业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为中心,引导学生会思考、善思考、巧思考,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案例2:教学《百分数的应用》后,可以布置类似的开放作业:“六年级(1)班有48名同学,在读书读报活动中,班委决定每人购买一本价格为5元的书。而书店对于一次性购买50本及50本以上者给予打九折的优惠。根据以上信息,说说你的购书方案。”学生在作业中提了多种购书方案:1.学生个人单独购买,全班共付:5×48=240(元);2.班级统一购买,并且购买50本,全班共付:5×90%×50=225(元),书多买2本,钱还少花15元;3.多买2本再按九折转卖出去,全班共付:5×90%×50-5×90%×2=216(元);4.多买2本再按原价转卖出去,全班共付:5×90%×50-5×2=215(元);从中发现后两种方案比较合适,而且最后一种方案最为合算。
这样开放化的数学作业,让学生对所获信息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得到不同的解决结果,并且从中发现最为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闪烁着学生独特的创新精神,也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思考的快乐感和创新的成就感。
三、变“独立”为“合作”:
1、亲情型作业
一些学生不能独立完成作业,可以让家长参与到作业中来,这样,学生既可以学到知识,又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作业具有浓浓的“亲情感”。案例3:学习了“简单的加减法”后,教师让学生在家里与家长玩扑克牌游戏,边玩边计算两人手中扑克牌包含的数字的和与差。学了“高矮”后,让学生与爸爸妈妈比高矮,并用“谁比谁„„”说一句话。学了“测量”后,比较爸爸和妈妈,谁的胸围大?自己的头围和妈妈的头围相差多少?
在这种具有亲情的环境中,学生学会了交流,学会了合作,知识、技能、情感都得到发展。
2、友情型作业
小课题研究、做社会调查、办手抄报之类的作业都离不开学生间的合作,有的甚至需要一段时间的合作。为完成这一类的作业,学生既要分工,又要合作,大家出谋划策,彼此信任,互相帮助,在互助中促进了交流,在交流中学会了合作。如学生学习了“比例尺”的有关知识,就可以运用这些知识帮助解决一些生活的实际问题。教师可以提供一定的资料,设计一个厨房,让学生自由组合学习小组,成立设计公司,为客户设计。要求:⑴用合适的比例尺将效果图画在设计纸上,并附上设计所需要的数据和计算过程。⑵设计合理,经济实用。合作设计后,让学生交流。让学生学会在众多的条件、信息中选出需要来解决的问题,提高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友情合作,促进学生的优势互补,使每个人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长处,在学习的思考中擦出思维的火花,并学会互相尊重,从而提升人际交往的能力。
当然,数学作业的设计除以上形式外,还有很多的类型,如准备性作业、资料搜集、延伸阅读等等。为让精心设计的数学课作业起到应有的作用,除了形式要多样外,教师在设计时,还得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作业设计的目标要有针对性和合理性,能使学生有的放矢地学习,让他们通过探究、操作、交流、分析,获得成功的喜悦。
(2)作业的时间要短期与长期相结合,每学期可考虑
一、两个需要花一番艰苦努力的、时间跨度相对较长的作业。
(3)作业的评价要有激励作用,以此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教学作业的设计,是教师在备课中的一项创造性的劳动。没有好的作业设计,就不是一份好的教案,也不可能有一节好的课堂教学。我们一定要在新理念的指导下,精心设计出形式多样,层次不同,内容丰富有趣,富有创意的作业。
总之,数学新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在作业的改革上,也应立足于这一出发点,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设计与实施适合孩子天性的作业,将使作业变得更生活、更有应用性。让处于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孩子都体验到数学学习的愉悦。面对这样“多彩的”作业,他们会乐意设计出一张张生动有趣的数学图画、一份份充满童趣和个性的数学作业,数学学习也就会洋溢生命的气息。作业成为学生课外、校外的一种生活过程和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2、吴康宁著:《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4、陶行知著:《陶行知全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5、[苏]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6、成有信主编:《教育学原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7、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8、[美]泰勒著,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9、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林崇德著:《教育的智慧》,开明出版社,1999年版
第五篇: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探索与思考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探索与思考
作业是学生学习的一项经常性实践活动,而批改作业则是教师对学生这一
实践活动的评价过程,也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数学作业是教学的一面镜子,或者说是师生交流信息的一个窗口。通过批改作业,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促进学生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智能,矫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弥补知识的缺陷,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教师可以通过此窗口获得信息,及时反馈,调整教学,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探讨“如何以新课标为依据,设计新型的数学作业”,“利用数学作业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能力,使之享受成功的喜悦”,成了当前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然而,在对学生实际学习过程的调查中,笔者了解到: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学生的数学作业还未完全走出机械重复、单调封闭的误区。主要表现为:
(一)存在过多烦琐无思维价值的练习,致使学生应付式完成,不求甚解;
(二)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完全割裂,作业内容乏味重复,致使学生态度消极;
(三)作业形式单调内容单一,致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得不到培养;
(四)作业布置专制,学生无自主选择权,且不同层次的学生,作业练习无差异,导致部分学生“吃不饱”,另一部分又“吃不了”;
(五)一味强调独立完成,忽视了学生合作交流的需要,致使部分学困生对作业产生恐惧心理。以上种种现状都直接影响着作业的质量和效果,大大阻碍了学生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观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数学作业的布置也应体现这一基本理念,兼顾基础知识的巩固与能力的发展的双重目标,赋予作业新的生命活力,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学生能力,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二、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尝试
(一)从枯燥走向有趣
新课程呼唤有情有趣的数学,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学习的兴趣越浓,越有利于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针对学生这样的特点,我们设计的作业应力求形式活泼多样,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进行作业和思考,并在过程中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会到创造的快乐。因此,设计的作业就要摆脱机械重复、枯燥乏味、无思维价值的练习,而要变得
“活”一点、“新”一点、“趣”一点、“奇”一点,通过多种渠道,把丰富知识、训练能力、培养情感寓于趣味之中,使之产生一种内部的需求感,自觉主动完成作业。
例如,五年级学完互质数的概念后,设计了这样一份作业:“一日三秋、三心二意、三令五申、三头六臂、四书五经、四通八达、五颜六色、五花八门、七擒七纵、七嘴八舌、十全十美、千奇百怪”这些数字成语中都含有两个数,哪些成语中的两个数是互质数?你能再举几个含有互质数的成语吗?
将数字藏于成语中,一下子使枯燥的找互质数的训练变得生动有趣。这样的作业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妙趣横生。
二)从书本走向生活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的确,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的数学教育资源。为此,把数学作业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常布置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作业,可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让所学的知识得到继续拓展与延伸。
1.还原实际生活
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学生的学习应脱离枯燥的、纯数学的、没有任何情境的学习。应将学习的内容放到具体生活情境之中去,让学生在具体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学数学,解决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只有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创新的***,才能让学生向更高目标挑战。于是,我们在五年级学完比例知识后,设计了这样的作业:“小倩从超市买回一袋速溶果珍,可是冲调的不是太淡就是太浓,仔细阅读冲调说明后,才知道,要调一杯可口的果珍,可以在杯中加25克果珍,200克温水,调匀即可。小倩按照这个方法,果然调出了一杯可口的果珍饮料。一天,小倩的几个好朋友来玩,小倩立即拿出了大杯,在杯中加入了0.1千克的果珍,你知道小倩需加多少千克的水,才能冲调出可口的果珍来吗?”
学生在这样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全身心投入,积极主动地思考,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走进现实生活
如果说,“还原实际生活”仅仅是一种生活情境的模拟再现,那么,“走进现实生活”则是让学生真正“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也是数学课程改革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过去那种一张纸和一支笔的作业已不能适应时代要求,学生再也不能被禁锢在课桌上。教师要创造性地设计作业,使学生在作业过程中自己走进生活、走向社会、去收集、去整理各种所需的数据,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得到数据,然后才能完成作业。如在学完《统计》后,让学生到家庭生活中,去统计家里一月的开支情况和家长的收入情况,并制成统计图表。又如在学习《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之前,布置学生去调查、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然后再到课堂上来交流。这样的作业使学生回归生活的“大课堂”,经过自己的调查研究、计算比较,分析概括,既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从传承走向探究
传统的教育往往只重视知识的传承,而忽略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传统的数学作业也往往只落实在白纸黑字上,压制了学生的灵活性、创造性的发挥,成为了一种“只有压力,没有魅力”的负担。事实上,“数学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只有当学生处在实践活动中时才能感悟出数学的真谛,逐渐养成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勇于创新的习惯。为此,在作业设计时,要根据教学的内容以及学生已具有的数学活动经验,设计一些以学生主动探索、实验、思考与合作为主的探索性实践活动作业,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感受、探索、应用所学知识,自主完善知识建构,成为一个问题的探索者。
例如,学完比例知识后,让学生想办法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并把研究的过程、结果、问题记录下来作集体交流。学生自然想到利用比例知识测量旗杆的影子来求得旗杆的高度。这样的操作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感知,而且成为了探究、发现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此时的作业已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而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重要内容;它不但激发了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更是从单一僵化的作业形式向自我建构的作业形式迈出了一大步。
(四)从被动走向主动
(1)“超市”式作业
学生的身心发展由于受先天禀赋以及后天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着差异。要想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就必须采取作业分层的策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习题,品尝属于他们自己的“果子”。所以在设计作业的时候,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特点、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设计
“超市作业”。所谓“超市作业”,也可说“自助餐”式作业,是指像超市购物(或选择自助餐)一样,让学生在所罗列的作业中选取有能力完成的作业。给学生作业的“弹性权”,为每一个学生创设练习,提高,发展的环境,实现“人人能练习、人人能成功”。
(2)“自编”式作业
传统作业都是教师设计,学生被动完成,主动性得不到发挥,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切实转变自己的观念,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在作业的设计中,应充分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可能让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自我设计,自我控制,自我解答,真正让作业成为学生发展的需要,让作业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乐事、趣事。例如,小数乘除法的作业中计算较多,形式单调,学生往往不喜欢做这样的作业。在作业设计时,我把自主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收集生活中有关小数乘除法的例子并进行作业。有学生设计了这样的题目:“爷爷的药瓶标签上写着‘0.1mg(毫克)×200片’,而医生的处方上写着‘每天3次,每次0.4mg,服用8天为一个疗程’,请你帮爷爷算一下,爷爷的这瓶药,够不够2个疗程?”学生对自己“创造”出的习题很感兴趣,练习也更投入、主动。看来,从学生自己的需要出发,让学生当一回作业的“导演”,或许能有意外的收获。
(五)从个体走向互动
以往的作业都片面强调独立思考,没有将合作作为重要的素质来培养,如果设计能让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家长之间、学生和老师合作交流的作业,定能增强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如一些学生不能独立完成的作业,可以让家长参与到作业中来,这样学生既可以学到知识,又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作业具有浓浓的“亲情感”。再如设计一些“我和妈妈比口算”、“我和爸爸妈妈比解应用题”等作业。让学生在这种具有亲情的环境中,学会交流、合作,让知识、技能、情感都得到发展。学生间合作的作业可以是做一项社会调查,办数学报之类的作业。在这类作业中,学生既分工,又有合作,大家出谋划策,彼此信任,互相帮助,在互动中促进了交流,在交流中学会了合作。
(六)从封闭走向开放,在开放中增强创新的意识
传统作业是制造标准件的工具,它给学生展示了这样一个误区,那就是任何数学题,它都具有完整的结构,包括适量的条件、惟一的答案、相对程式化的数量关系等。而现实生活中,几乎没有哪一个问题拥有的条件是恰好的,问题的答案有时也并不惟一。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适当改造封闭性练习,设计“开放性作业”,留给学生创新、发现的余地,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打破思维定势,让学生在“多种解法”或“多种答案”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如:一年级认识人民币后让学生把一张5元的纸币兑换成零钱。这样的开放题以教材为依据,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促使学生灵活调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通过不同的方式、选择不同的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面临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不断品尝创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创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七)从单一走向综合,全面发展学生素质
学习的过程是育人的过程,也是思想受到影响、熏陶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看来,数学应该由单一封闭走向综合,在设计作业时,可以多融合社会、生活的热点现象。学生在解题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以小见大,养成良好习惯,成为具有优良品质的人。
如:在作业中渗透节约用水的意识。“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大家应倍加珍惜水资源,节约用水。据测试,拧不紧的水龙头每秒钟会滴下2滴水,每滴水约0.1毫升。小明在洗手后,没有把水龙头拧紧,当小明离开4小时后水龙头滴了多少毫升水。水资源的紧张,是我国乃至世界都面临的问题,提倡人人都节约用水,通过一些具体数据的体验,使同学们感受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无形当中注意到平常的行为习惯。
总之,数学作业的内容应是丰富多彩的,形式应是多种多样的,价值是不可低估的。清代教育家颜元说过:“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我们应该重视“习行之功”,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确立以学生为本,新颖多样、面向全体、重视学以致用的数学作业观,重视作业的设计,使学生的知识在作业中升华,技能在作业中掌握,能力在作业中形成,个性在作业中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