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研究型大学高峰体验课程对我国大学本科实践课程的启示

时间:2019-05-12 13:08: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美国研究型大学高峰体验课程对我国大学本科实践课程的启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美国研究型大学高峰体验课程对我国大学本科实践课程的启示》。

第一篇:美国研究型大学高峰体验课程对我国大学本科实践课程的启示

美国研究型大学高峰体验课程对我国大学本科实践课程的启示

文/安丽绍韩建华

[摘 要] 高峰体验课程是为即将毕业的本科生开设的一种能够总结、评估和整合其大学经验的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综合、拓展、批判和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同时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和培养自我成就感。美国高校高峰体验课程的成功经验为我国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宝贵借鉴。

[关键词] 高峰体验高峰体验课程实践课程

高峰体验理论是马斯洛在研究“自我实现的人”的过程中提出来的。他指出,高峰体验是人的一种情绪体验,这种体验可能是瞬间产生的压倒一切的敬畏情绪,也可能是转瞬即逝的幸福感,甚或是欣喜若狂、如醉如痴的感觉[1]。这种感觉能使人与世界融为一体,达到道家所说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另外,在高峰体验的过程中,个体常常能感到自己可以理解世界的本质与奥秘,从而增强个体的自信心与能力。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掀起了全面教育改革运动,这使得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当时,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中存在着诸多问题,特别是在本科毕业的最后阶段,没有一种课程能使他们对以往知识加以综合利用,大多数学生毕业后不懂得在实践中运用自己以往所学的知识,因此学校、社会都呼吁要改善研究型大学的课程安排,增强教学的探索性、创造性和实践性,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2]。这要求学校为本科生营造一种高峰体验经历,即在本科生最后一个学期或最后几个学期,使他们集中在一个专业课题上,综合以往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课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沟通能力。

当前,我国大学教育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等现象,而这一时期的大学生从心理特征上讲,对自我角色、自我能力的认同感十分强烈。因而个体在经历高峰体验时,会表现出对自我力量的高度肯定,所以有必要引入高峰体验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信心。

一、高峰体验课程的内涵

在高等教育领域中,高峰体验课程也被称为高级研讨会。杜瑞尔(R.J.Durel)将其定义为“在一系列课程的最后阶段开设的登峰造极的课程或者体验,具体目标是把相对零散的知识整合为一个整体。作为一种结束学业的课程,它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成功的体验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3]威基纳(T.C.Wagenaar)认为,高峰体验是“一种极点体验,通过学习这种课程,学生可以综合、拓展、批判和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4]。克伦吉尔顿(J.R.Crunkilton)等人则将其定义为“有计划的学习体验,要求学生合成先前学习的内容,并把新知识与既有知识整合,以解决模拟的或者真实的问题”。[5]根据以上几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高峰体验课程是在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阶段的最后一个学期或几个学期开设的,主要是指集中在一个专业项目上,充分利用前几年的学习,来达到对整个学科的理解和实践。高峰体验课程强调的是学生的以往经验和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课程内容。该种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应用既有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表达问题能力;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还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合作能力和与人沟通的技巧。在某种意义上,高峰体验课程是所有本科生课程中最重要的部分。

二、高峰体验课程指南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高峰体验课程应遵照以下指南。

第一,高峰体验课程应该建立自己的核心课程。该课程要求学生在能够运用自己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在其他课程中获得知识。

第二,高峰体验课程特征是综合的、广泛关注的、多学科的以及跨文化的。

第三,该课程内容侧重于伦理的和实质性的问题,比如一些对整个世界和人类都产生影

响的事件。

第四,高峰体验课程主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它提倡学生运用超越传统的方法和观点学习知识,在高峰体验课程中,教师通常会采用严格的方法和手段来审查学生的学习。

第五,该课程包括一个严格的写作部分,这一部分要求尽可能是一个整体事件,包括整个事件的所有因素。

第六,高峰体验课程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开展创新教学的独特机会,该课程鼓励跨学科教学和团队教学。[6]

三、高峰体验课程的实际应用

目前,美国研究性大学普遍开设高峰体验课程,教学方法也呈现多种形式,主要包括讲授、个案研究、实践锻炼、团队项目研究、书面交流、口头交流、班级讨论与汇报、个人研究项目和口头汇报。其中,团队项目研究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活动方式,其实施过程充分体现了大学本科阶段研究性学习的体验性特征,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和提供合理的外在刺激因素,并适时给予激励和指导,以促进学生产生一定的相关体验,从而增强个体的自信心和能力。

下面以一门跨学科的高峰体验课程为例。该课程主要为建筑专业的学生开设,同时也允许房地产专业的学生进行选修,课程名称为“地点开发”。在教学中,该课程鼓励学生培养自学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该课程是在项目实践中完成的,由建筑专业的学生通过在做中学,来了解房地产开发的各个过程,如市场调查、选址和选址分析、项目可行性分析、地点设计、房屋设计、评估、调度、融资,以及工程竣工等一系列知识。作为一门房地产专业的选修课,这门课程涉及到房地产开发和商业开发等知识领域。由于一个班通常有12~20个学生,所以建筑专业和房地产专业的学生可以在同一时间和地点上课,每周2个课时,每课时2个小时,每门课程3个学分。在课程教学中,讲座和实验几乎各占一半内容,并且都由同一个教师任教,教学方式包括开设讲座、邀请嘉宾、投放视频、安排任务、学生展示和实地考察等。

以下是具体的工程实例介绍。2006年春季,指导教师选定一处位于威利斯顿路盖恩斯维尔西南地段的房产,其大小为95英亩,土地的价格为190万美元。此房产是一个家庭住宅,由于面积较大,教师决定将它分成六个平均领域,由六个学生团队模拟六个开发公司。在这之前,学生被要求通过荣格性格测试以了解他们的性格类型。根据该测试结果、学生的成绩等背景信息,指导教师把他们分成六个团队。小组成立后,由各个学生团队自己决定每个人在其所属团队的角色和责任。每个小组成员负责土地开发的不同方面,如领导小组、项目经理、财务经理、销售代表等。每个小组都要模拟一个开发公司,每家公司负责开发约15.8 英亩房产。通过分成六个部分,并由每一团队负责一块较小的土地,这略微降低了学生的工作量。而指导教师需要协调各个学生团队在开发过程中的所有活动,特别是涉及到地点分析和设计房屋等项目。学生被要求使用可持续发展原则设计施工项目,最终“产品”是设计整合所有这六个项目,并写出书面报告。[7]

此次高峰体验课程完成后,教师以下列标准评价学生:课堂参与(出席、测验、短文)占10%,中间有两个小测验各占10%,期末考试占10%,项目任务完成情况占60%。

这种基于团队项目的实践课程,鼓励学生走出课堂,面向社会,面向生活,所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对学生日后走向实际的工作岗位有重要的意义。其评价标准的多样性,使高峰体验学习不是仅仅关注学习的结果,而是更加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力表现,所以能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真正展示自己的才能。

四、高峰体验课程对我国大学实践课的启示

马斯洛认为,人在经历高峰体验时能够最好地发挥和运用自己的智能和创造力。当个体

经历高峰体验时,会有一种强烈的成就感和自我满足感。我国现在的大学本科教育,更多侧重学科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对学生主体情感缺乏足够关注。另外,教学方法也局限于教师讲授,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参与度并不高,主观体验更是少之又少,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比较差,这也因此出现学生的弃学厌学现象。

上述美国研究型大学高峰体验课程经验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使学生能够像一名数学家那样思考数学,像一名历史学家那样思考历史。换言之,要体现出学生的知识获得过程,要注重揭示这一过程,而不是只看其结果。下面通过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来揭示美国研究型大学高峰体验课程对我国大学实践课的启示。

1.明确大学本科实践课的教学目标,选好教育教学的主题

明确教育目标是开发人的智力、培养人才的推动力。明确教育目标也是提高教学效果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选好教育教学主题就是在即将开展实践教育的同时也要选取能让学生“心动”的主题,最好能使之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没有开始体验之前就已蠢蠢欲动,增强学生的主动性,这样才会使实践课更加丰富多彩。

2.注重教育教学过程,增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探索新知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得以提高的过程。在大学本科的实践课当中,要注重教育教学的过程。当遇到新的问题时,教师不能熟视无睹,而是要以学生为主体,耐心细致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进一步增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3.优化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巴班斯基把教学方法分成三大类,分别是组织和自我组织教学活动、激发和形成学习动机的方法、检查和自我检查的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应与教学目标相适应。教学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教师可以采取任意一种教学方法去达到教学目标。在开展大学本科的实践课中,教师的教学方法要有策略化和灵活化特征,使学生产生体验高峰课程的学习热情,关注学生主体的情感体验。

知识的获得过程不可能只由一种单纯的学生的接受性学习来完成,还需要学生的亲自实践,需要学生亲自体验科学真理的认识过程,只有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才能更好地获得知识和创新知识,而且只有通过实践内化了的知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批判能力、创新能力,激发他们的自我成就感。我国近几年一直在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方法,结果收效甚微,美国研究型大学的高峰体验课程为我们开展相关实践课提供了借鉴。?筝

参考文献:

[1] 汤丰林.高峰体验及其价值——马斯洛思想研究之三[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1998,14(3):62-64.

[2] 刘宝存.美国研究型大学的高峰体验课程[J].中国大学教育,2004(11):60-61.

[3] R.J.Durel.The Capstone Course:A Rite of Passage[J].Teaching Sociology,1993(21):223-225.[4] T.C.Wagenaar.The Capstone Course[J].Teaching Sociology,1993(3):209-214.[5] K.H Nisson, J.R.Fulton Tomas.The Capstone Experience Course in Agriculture Curriculum[EB/OL].[2006-01-08] http://www.agecon purdue edu/cab/research/articles/The Capstone Experience Course Pdf 2004/05/19.[6] www.mls.rice.edu/mls/Capstone_Course.asp?SnID=2.[7] O.Svetlana.Improving the Delivery System for Teaching the Project Planning and

Feasibility/Site Development Course to Building Construction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nd Real Estate Graduate Studen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ducation and Research,2008(4):55-60.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编辑:陈 敏

第二篇:浅论我国教学研究型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的特征论文

论文关键词:教学研究型;公共体育;课程;健康教育;特征

论文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对我国教学研究型大学公共体育课现状及特征进行了理论研究。主要结论:教学研究型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的体育教学管理初具现化化;体育教育的课外形式比重逐步增加;体育教师学科性认识要达到较高水平;体育教学的软环境将是今后发展的主渠道。

前言

通过教育部2002年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界定,基本确定了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基本特征,但是作为我国有几千所不同类别和级别的高等院校来说,由于其学校的性质所致,使公共体育课的教学改革呈现各自不同的特点。鉴于我国教学研究型大学的体育课程建设引领着我国本科体育教学的潮流因此,对这些学校当前公共体育课程特征的分析,不但有助于这些学校的进一步体育教学改革,而且将指导我国普通学校体育课程的建设。基本教学背景

1.1 办学规模

目前我国的高等院校可分教学型、教学研究型、研究型三类。教学研究型大学是以本科生教育作为学校的根本,以研究生教育作为学校发展,一般全日制学生规模1.5万至2万人,在校研究生人数达到1200至1500人。

1.2 学科建设

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学科建设初具规模,有相应国家、省、校级的重点学科。学科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体现在在校研究生的规模,实验室的档次,学科布点和地位,科研经费、论文(著)数量和质量等。目前认为本科的课程教学,依附于学科,学科指导相应专业教学,教学与科研统一于学科之中。在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评价指标中,学科建设程度对课程建设的影响占有相当的权重,教学研究型大学以学科建设推动课程建设的理念来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已深人人心。

1.3 校园文化建设

一流的大学就有一流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育人的外部环境,是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因此,校园文化建设是高素质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基础性工作之一。

1.4 师资要求

教学研究型大学80%以上的教师要具有研究生学历,其中博士学历者占30%,高级职称教师占50%以上,这两个基本的指标水平,充分反映了教学研究型大学对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也是基本目标。

1.5 学分制教学管理

目前,我国提出要建成教学研究型大学的高校,普遍着手进行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改革。学分制教学管理是弹性学制下教学管理的必然结果,而弹性学制是在“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下实行的一种学籍管理制度,是高校出高素质并具有创新精神专门人才的制度保证。

1.6 学校办学实力

近几年是我国高等教育大发展时期,全国属于教学研究型大学基本属于各省、市的重点高校,有地方政府的鼎力支持,学校的声誉较高,直接反映在报考学生人数较多,所以,促使学校规模迅速扩大,学校办学空间和经费也紧紧跟上,办学效益较好,形成了良性发展的局面,相对具有雄厚的办学条件。公共体育课程的特征

2.1 健康教育的平台

2.1.1课程设置。合理的课程设置和丰富的课程资源是形成大学健康教育平台的基础。根据200年秋《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规定,大学一、二年级开设体育必修课,大学三、四年级开设体育选修课,体育必修课建议全部开设选项课,选项内容应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给予按排。虽然,目前全国一些高校实施学分制,但一般都以4个学期的学时数,或以4至8个学分作为体育必修课的基本管理模式。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计划中,把体育课程作为大学生进行身体练习和体育健身教育的中心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经。因此体育课的设置,也就在组织形式上给了大学生们在校期间进行健康教育的平台。专项体育训练练课和保健课是二种特殊的组织形式,但也是健康教育平台不可缺少的部分。

2.1.2课程资源。大学阶段的体育课程目标,决定了大学体育课程的结构,而大学体育课程的结构决定了体育课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需要,相对体育课程的资源提出了特殊要求,这些体育课程的资源不是简单的以往对学校场、馆设施的规范标准,而是各个学校主要根据选项课要求和气候变化所配置场、馆、设施。目前全国普通高校十分重视对体育课对体课程资源的建设和提高利用率的工作,把它作为在硬件上进行健康教育的平台。

2.2 健康教育的内在化

对于普通高校的大学生来说,要具备一定的身体练习能力,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使身体练习成为日常生活中行为规范,必须有个健康教育的内在过程,而这个内在过程主要还是在非体育教学(体育课)中进行的,这个内在过程是柔性的,而不是传统的、强制性的措施。

2.2.1运动队建设。普通高校的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和比赛,可以激发所在学校同学对某项运动的热爱,通过对某一特定队比赛、训练的欣赏和助阵,会在心理上对这项运动的认同,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对特定运动的学习和理解,包括技、战术运用和规则的理解,最终上升到一种文化的需要,这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2.2.2课外活动。课外活动分无序和有序,是学生自发的一种学习和体验,随着对每个同学健康教育的深入(包括中、小学的健康教育),在校的课外活动逐渐成为终身健康教育的过渡阶段,这即使是一个过程,又是一个检验学生健康教育程度的重要指标。

2.2.3单项运动俱乐部。单项运动俱乐部是一个为开展某项运动而形成的组织,往往具有社团性质,它的组织形式可以是严密的,也可以是松散的,在俱乐部里可以有分等级的赛会制,各种运动技、战术及规则的讲座,但俱乐部形式只能被认为是一种活动形式,而非教学形式,如果以健康教育过程的身体练习特性(活动性),把体育教学俱乐部化,那么就失去了课程的内涵,而仅仅只有课程的外延,这是不足取的。

2.3 教学与科研的统一

体育教师历来以敬岗敬业、埋头苦干而著称。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学生素质和学生所迫切需要的健身理念和健身方法手段,要求体育教师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才能使学生的身体素质教育落在实处。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也是教学水平上层次、上档次的标志。对教学科研型大学师资在科研上的要求,还不如说是在教学业务水平上的深化。因为对课程的深厚理解,把握最新教学动态,必须有相应的科研来支撑,体育教学也不例外,目前,体育教学理念变化所带来的体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日新月异变化,本身就是一个研究的过程,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学生,如果没有一个较为完整的体育课程理论体系灌输给他们,不可能使健身习惯和健身能力得到预期的培养。因此,体育教师必须通过不断的科学研究完善和发展体育课程的专业(专项)知识,并充实在具体的体育教学实践中。

2.4 体现教学基本手段的教改

2.4.1教材建设。教材就是教学的范本,但面对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学生而言,不可能对固定教材过分依赖,应该介绍大量的指导阅读书,让他们自由选择阅读,而教师应该自编一些导读性的讲义,要改变一本教材统治体育教学的现象,否则,学生是不会接受的。优秀的体育课实践教材,必须注重健身方法、手段和身体练习步骤、身体运动监控等介绍,同时,也要考虑国际化的教材应用,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后大学体育所面临的挑战作好准备。如果能吸收最新研究成果的教材,那就是一部成功的学术作品。

2.4.2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软件应用是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标志,也是为网上教学并共享相应优质教学资源的先期工作。体育教学本身就是一个身体教育的过程,所以,应该发挥这个能很好表现肢体语言的优势,来发展体育实践课的多媒体软件,要把课件的使用作为教师的一项基本技能,在这个基础不断提高多媒体制作水平。

2.5 教学现代化管理

2.5.1学分制与学年制。学分制以及相应的弹性学制是教学研究型大学学籍管理制度的必然趋势。大学生生源中的年龄跨度日益扩大,公共体育课应该根据教学目标,把掌握运动技能赋予相应学分,由学生挑选相应阶段来获得。而学生体能状况以学年制来管理,即在校期间,每年给予一个评价,毕业时统算,以合格制作为标准。

2.5.2网络管理。网络管理是教学现代化管理的标志。基本包括网上选课、网络课程资源享受,网上体育课程成绩管理等。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其自由度都很大,且节奏又很快,同时,从教学管理者角度而言,所控制的信息比几年前大了几倍,因此,方便快捷的网络教学管理势在必行。结论

3.1 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办学规模和学生的特点,要求体育教学必须由现代化的管理来实施。

3.2 对于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学生来说,接受体育教育不仅限于课中的形式,课外的运动竞赛和训练、俱乐部活动都是重要的健身甚至健心的有效途径。

3.3 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定位,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有较高的专业性学术造诣,才能以系统的、前瞻性的、科学的专业知识引导学生,才会使学生有良好的健身习惯和健身能力。

3.4 目前教学研究型大学的体育教学发展瓶颈,更多地表现在软件上,即学生健身理念的发展和校园体育社团发展程度,而非体育场、馆等硬件建设上。

第三篇:关于美国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论文

论文关键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启示

论文摘要:美国教师教育课程经历了四个时期的演进,已逐渐走向理性与成熟。文章从美国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入手,分析了它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并观照我国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提出我国当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不足和改进的方向。

一、美国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

1.美国教师教育课程的演进

美国教师教育课程变迁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时期:职业性培训课程时期、“专业主义”教师教育课程时期、“科学主义”教师教育课程时期、融合化的教师教育课程时期…。

在19世纪职业性培训课程时期,在所有开设的26门课程中,没有普通教育课程.教育专业课程也只有2门。基本上是学科专业课程一统天下的格局。到了20世纪20年代,开始步人了“专业主义”教师教育课程时期.这个时期普通教育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都得到了空前的壮大,而学科课程被削减到了只占全部课程的四分之一不到二战后.随着科技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天平又开始向学科专业课程一边倾斜,而教育专业课程被削减。直~tJ2o世纪80年代后.教师教育课程的三大块才真正达到一种各占三分之一的状况.非此即彼的二元论思想也得到了摒弃.教育专业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走向融合化.从而消灭了由来已久的“专业性”与“学术性”之争。2.美国教师教育课程的结构

(1)普通教育课程。美国教师教育的普通教育课程主要有英语、哲学、文学、美术、音乐、戏剧、外语、历史、经济、法律、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生物、数学、物理、化学、遗传学、地球和空间学及健康教育和体育等,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艺术、语言等各方面。这种课程是任何专业的大学生所必修的.目的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具备宽厚的文理基础知识,注重普通文化知识的养成,避免了狭隘的专业化。

(2)教育专业课程。在美国,教育科学课程由三部分组成:是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课程,涉及教育哲学、教育史、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学过程、人的成长和发展、职业道德与法律、教育行政与管理、教育技术等:二是教学法,包括教学方法与策略、课程的组织设计与评价、教学计划、教育测量与评价等;三是教学实习,以见习、l临床实习的方式进行。这些可以为师范生提供教育学领域的专业知识.体现出教育专业与其他专业的区别

(3)学科专业课程。学科科学课程为师范学生提供将来所教科目的专业知识.而且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和中小学开设的学科课程相对应。初等教育者要学习涵盖初等教育学科的所有科目,中等教育者要集中学习一个或两个科目,这是由初等和中等教育自身的特点决定的。这三类课程在学时上的比重情况分别为:普通教育课程占1/3强,学科科学课程占1/3,教育科学课程占1/3弱L2]。

3.美国教师教育课程的特点

(1)普通教育课程注重广博性.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受“博雅教育”的传统影响,美国教师教育非常注重普通文理课程的设置。这为教育专业学生提供了广泛的人文学科、自然学科及社会学科课程,拓宽其知识面,使其具备宽厚的文理知识基础口]。

(2)课程突出师范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技能。美国对师范性课程设置予以特别重视.以此来提高师范生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美国教师教育课程在全部课程中达到了三分之一,而且课程内容都比较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教育专业指导:教育概论;②教育专业基础课程:心理学与发展科学、学习论、教育社会学、课程与教学、教学评估等;③教育专业课程:学科教育理论,如语言教育与阅读教育、数学教育、科学教育等;④临床实践和现场实践4_。

(3)课程内容符合基础教育实际,有利于培养学生在未来工作中的适应能力。高等院校的学科专业课程直接为学生未来的工作做准备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功能就是为学生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在美国。师范教育课程内容十分注意课程的实用性.以使学生在未来的实际工作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使所学知识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更具有可操作性。这些课程的开设,对学生顺利地完成向教师角色的转变大有帮助。

(4)重视教育实践性课程,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未来从师能力。美国向来重视实践性课程的开设,一方面在实践的形式上采取现场经验、见习、实习等多种方式进行,在实践的时间安排上采用连贯性的、层级性的方式实施,另一方面从法律、制度上对未来教师的实践性课程的落实加以保障。自1991年以来陆续建立了一大批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这些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学校为未来教师实践性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第四篇:美国社区学院课程设置及其启示

美国社区学院课程设置及其启示

梁万生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评论研究所浙江 金华343009)

摘要:作为美国高等教育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社区学院在其10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其中课程的开发是其特色的重要体现。本文试图通过系统地介绍美国社区学院课设置的特点,以期对对我国社区学院的课程开发和设置提供有益的借鉴。

以促使我国社区学院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社区学院; 课程设置

美国社区学院在其10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因课程设置丰富多样,办学灵活多变,学生 开放入学,学费低廉等优点,从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人称为美国高等教育的“沃尔玛(Wal--Mart,世界第三大连锁超市)”。并且以其“出售”的各种课程,成为社区学院运作的核心。我们知道,社区教育是通过各类社区教育课程具体实施的。社区教育作为社区教育的核心,它的建设将有助于社区教育的规范化发展,从而促进社区教育在新世纪高起点、高质量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的意义。美国社区学院在其1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探索出比较科学和系统的课程体系。了解美国社区学院的课程设置,将有助于我国借鉴其有益经验为我国社区学院的发展服务。

一、概念探析

课程一词源于拉丁语,原意是“跑”或“跑道”,西方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简称“学程”。当然,对课程的理解有多种理解与界定,诸如把课程作为学科理解,把课程作为学习者的体验理解,把课程作为计划或目标理解。这些理解都是从某种角度或层面强调课程的内涵,实际上也反映了人们对课程概念认识的一种历史轨迹。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课程的理解已经从静态的知识、内容结构化、系统化状态,到动态的实践性、弹性甚至是非结构化的活动和过程的变化,不仅扩大了课程的范围和外延,而且也反映了对课程内涵及其本质的深入认识和把握。

根据上述关于课程意义的定义,我们可以演绎出社区教育课程的定义:社区教育课程是由社区教育机构为一定区域内的各种学习者设计并提供,并由学习者自主选择的关于学习的内容、学习进程、学习活动和学习方式的全部安排。

课程设置是指一定学校选定的各类各种课程的设立和安排。以往,人们把“课程设置”仅仅理解为学科课程的开设,这是不够全面的。课程设置主要规定课程类型和课程门类的设立及其在各年级的安排顺序和学时分配,并简要规定各类各科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

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合理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合理的课程结构指各门课程之间的结构合理,包括开设的课程合理,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合理,各课程之间衔接有序、能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与训练,获得某一专业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合理的课程内容指课程的内容安排符合知识论的规律,课程的内容能够反映学科的主要知识,主要的方法论及时代发

展的要求与前沿。课程设置必须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它是一定学校的培养目标在一定学校课程计划中的集中表现。

二、美国社区学院的课程设置特点

(1)重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的整合。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美国需要大量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高素质技术人才,而当时的美国教育并不能提供这么多数量的空缺,或者说即使培养出来的人也会因为缺乏熟练的技术不能顺利上岗。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鼓励社区学院通过课程与教学更好地整合学术课程和职业课程。目的在于:一是使职业教育从狭窄的、针对具体职业岗位的、技能本位培训的模式转变为宽泛的、针对岗位群的、以个性为本位的培训模式;二是随着经济和新技术的发展,毕业生不但要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学术能力。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寻求工作的过程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2)注重课程设置的多样化。美国社区学院的课程可谓是种类繁多。有的有学分, 修满必须的学分可获得副学士学位或者职业证书;有的没有学分, 仅以娱乐、休闲、提高素养品位为目的。这些种类繁多的课程向公众开放,目的是将高等教育的大门向普通民众打开,使每一个进入社区学院学习的学院都能够从中受益。

(3)课程的设置强调实践性。与普通高等院校可课程设置相比,美国社区学院的课程设置更加体现其实践性。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实验室或企业进行实习。他们认为,学习完一门课程就要真正掌握一项技能,并且能够熟练地应用它,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该课程知识的了解程度上。为了保证课程的实用性,美国社区学院的专业和课程都是在充分的社会调查基础上确定的,并强调与实践相结合,其专业系科的实践课程学时占总学时的50%或更多,实践课程由学院和企业派专人指导,学生必须到实际岗位上参加生产劳动。通过与社会的广泛接触,亲身参与到社会实践中,使得社区学院的学生在职场上更加具有竞争力。同时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4)课程的设置始终以社区为中心,以社区的需要为出发点。美国社区学院在诞生之初,其宗旨便是为本社区的发展服务。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始终以本社区为中心,突出本社区的特色,始终以以社区的近期、长远需要及当地工商业的需要和就业趋势为依据。在招生方面,也是以招收本社区学院为主,并鼓励学院在毕业后能留下来为社区建设服务。

(5)课程的设置注重因材施教理念的贯彻。由于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不同,因此在课程的选择上也会大相径庭。美国社区学院为了能充分挖掘学员的潜能,根据学员的需要设置了众多的课程以便学员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这样做不仅满足了不同学员学习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把服务于个人的利益看作最优先的领域,其首要目标是认识、提高个人的尊严和能力。

(6)注重终身教育理念的贯彻。美国社区学院的课程设置自始至终秉承着终身教育的理念,即学习不光是为了谋取一份职业或是获得一项技能,更多的是领会终身学习的真谛。通过“ 学校—工作”方案,将职业技术课程融入学术性课程,克服了学生的长期“ 升学”

与“ 就业”的分离,并且在“ 学校—工作”实施过程中,通过角色扮演、企校合作、社会参与等方式,不仅获得了职业技能,更获得了一种兴趣和终身学习的思想。

三、对我国的启示

社区学院在我国存在的时间不长,在这短短的三十年间,我国的学院在课设置上主要是借鉴和摸索的道路。其中也不免走了一些弯路。以上是美国社区学院的课程设置的特点,其中是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社区学院的性质,决定了社区教育的课程比正规学校教育的课程具有广阔的外延和内涵。社区教育课程从价值取向上,应以居民需求本位为主,兼顾学科本位。因此,社区教育课程体系应以居民学习需求的结构图来构建知识、技能体系。因此,非正规的课程资源在社区教育中应占有主体地位,发挥更大的作用。结合我国社区学院的基本情况,笔者认为我国社区学院课程设置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1)课程的设置应具有本土化特色。社区学院的首要职责是为本社区的发展服务。因此,社区学院在课程设置上既要与全国的的发展要求相适应,但主要是根据当地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需求和条件。在经济发达的地区,经济实力强,人们的生活水平高,社区学院的课程的课程资源就应该相对丰富,能够很好的体现出当地现代化、国际化,体现满足人们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社区学院的课程应该根据当地的经济增长点,设置当地的优势产业课程,满足人们就业、致富的需求。比如,在浙江省萧山区的社区学院根据当地的优势农作物青梅而开发出了具有当地特色的“青梅生产标准”课程,提高了梅农的经济收入,很受欢迎。现在,进化“青梅生产标准”的培训课程,已经成为“青梅系列”的精品课程。

(2)社区学院的课程在设置上应该体现实践性和实用性。社区学院的课程必须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更强调实践性和实用性。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边工作,边学习。有条件的话,可以将课堂搬到田地里,搬到工厂里。这样,让学员亲身体验课程内容,而不是将一味地去接受书本上的理论知识。

(3)课程内容应该具有动态性。社区学院的课程内容要根据人的发展需要,要根据社区发展的需要进行不断的调整,社区学员课程的脉搏与人们的生活、社区的发展相一致。学校的课程重在给学生传授系统知识,具有基础性、相对稳定的特点;而社区学院的课程更多的是关注人们的生活需要和兴趣,课程是按居民需求设置的,居民有充分的选择权。社区学院的课程比学校的课程更注重课程的实用性与针对性,课程的内容与现代生活、现代社会文化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更加紧密,这使得社区学院的课程内容领域宽泛、实用性强,更加贴近社区居民的生活实际需求。因此,社区学院的课程内容应该具有一个动态的过程。

(4)课程对象的广泛性。社区教育具有全民教育的特点,教育对象十分广泛,包括所有生活、工作、学习在社区的人,不论年龄的大小,不论性别、职业。因此,社区学院的课程对象应该是区域内的所有成员。但是需要强调的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区学院的课程对象会应其社会背景的不同而发生改变。比如,现阶段的我国社区学院,其主要任

务是为国家培养有知识、有技能的社会劳动者。因此,课程应该集中在职业技能的培训上面。在一些发达地区,由于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这样自然会对精神生活、对知识有了更大的渴求。这样,社区学院的课程设置应该以更多的以社区生活、社区文化为主。

(5)课程目标的自主性。由于社区学院课程对象的广泛性,所以,表现在学习需求上就会呈现差异性。同时,普通学校教育更多的由于教育者确定的,而社区教育的目标更多的是由学习者自主确定的。社区学院课程目标,必须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因此,社区学院课程目标的制定应以学习者的实际需要为依据,它是由学习者自主确定的。

(6)课程的设置应以调查为前提。社区学院应该形成调查的好习惯,即在课程的设置前到社区实地考察,通过各种形式的调查,分析当前该社区最需要的是什么,并依此制定相应的课程内容。比如萧山社区学院,结合萧山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需要和造就新型农民的需要,制定了相应的课程。其课程的对象是以农民为主,重点关注弱势群体。其课程在实施上以小城镇为基本单位,课程内容的确定以来自小城镇的发展需要和农民的需要为依据,随发展需要和需求变化不断调整。总之,其宗旨始终是以服务新农村建设,造就新型农民为中心。

此外,在课程结构上,应该强调课程结构的非常规性。社区教育是为了满足不同的人群的不同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除了部分课程是以学科本位呈现的常规性课程,更多的课程应该是以需求本为导向的。因此,社区学院在课程设置上,不应该像普通高校那样一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为价值取向的,而应该是以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价值取向的。在课程管理上,应该强调开放性。不应该像普通学校的课程管理那样比较严格,而应该给其更大的自主权。这样,也就要求社区学院在课程的管理方面,能够大胆地创新,采取更为开放、灵活方法。

参考文献:

[1]刘晓保.美国社区学院课程设置的特点[J].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2] 李阳琇.美国社区学院课程设置特点及其基本理念[J].比较教育研究,2004,(4).[3]黄丽娜.美国社区学院课程设置对我国高等专科教育的启示[J].理工高教研究,2005.(5).[4]何锡涛.借鉴国际课程理论与实践促进我国高职课程的改革[J].职成教育研究

[5]邵宏.社区教育新视野[M].浙江人民出版社.

第五篇:美国幼儿教育课程标准化运动及其启示

美国幼儿教育课程标准化运动及其启示

一、美国幼儿教育课程标准化运动的由来

由布什及其一批州长们构想的面向21世纪的《美国教育目标》1990年正式颁布,而相应的“美国教育目标专门小组”也于1991年成立,以督促实现目标并监督其进展情况。在2000年之前,该专门小组于每年秋季发布报告,汇报本进展情况。克林顿上台后,将此目标由原来的六条扩展为八条(以下简称“八条”),并通过立法写进了克林顿政府2000年目标体系里。其中的第3.4条目标提出了关于教育标准化的“构想”,其第3条是:“到2000年,美国4年级、8年级和12年级的中、小学生在其毕业时,将在英语、数学、科学、历史和地理等富于挑战性的学科课程上具有扎实的能力;全美境内的每一所学校都必须保证充分开发其学生的智能,使其将来能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公民,并为其未来的深造和各种创造性的工作做好准备。”(1993,4)第4条目标则进一步强化了第3条目标:“到2000年,美利坚合众国的学生科学和数学方面的成绩将是世界一流的。”“八条”中,和学前教育密切相关的是第1条目标:“到2000年,所有儿童在上小学前就已经为学习做好了准备(ready to leam)。

“八条”颁布以后,在美国教育界与美国政坛却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潮流,前者积极响应,后者却强烈反对。在教育界,除数学外的其他学科也不甘落后,在政府基金的支持下,纷纷展开了标准制定工作。尤其是那些未被列进“八条”的学科,如视觉艺术、音乐、戏剧和舞蹈等艺术教育领域,外语、体育以及健康教育领域等,除了强烈争取其平等待遇以外,还迅速发展和制定出了“国家标准”;而另一方面,那些幸运地被“钦点”中的学科里却展开了激烈的内部竞争,有些学科甚至一下子冒出好几套“国家标准”。这样以来,美国教育界就深感有必要首先为这些“标准”制定出一套标准,以便裁定哪套“标准”才真正符合国家标准的标准。为此,专门成立了“美国教育标准及改进委员会”,该组织将根据“目标3目标4专门计划小组”在“教育标准综述”(1993)基础上制定的标准来为每门学科裁定一套“国家标准”。

而另一方面,这场“彻底的改革”在教育界开始不久,就遇到了来自共和党占多数的美国国会的挑战。虽然这场全国性的运动当初是由一位共和党总统发起的,并得到了那些急于控制公共教育基金的州长们的大力支持,但它却成了政界以及宗教界争相诡病的“活靶”。各州及地方政治领袖以及广大家长们清醒地认识到,这实质上是他们过去所摒弃掉的那种“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的教育”

(outcome-based education)的“借尸还魂”,是“新瓶里装的旧酒”。而所谓的“2000年目标”及国家教育标准实质上是变相夺权,是利用“国家标准”而把教育控制权从广大家长及当地政府手中夺回到联邦官僚手中。

这样以来,原本是想提高几个重点学科教学水平的带有专业性质的“标准化运动”,由于政府基金的介入与支持,最后演变成了一场十足“政治化”的运动。

二、美国幼儿教育课程标准化的内容

1.美国幼儿教育课程标准的分类。

根据“目标3目标4专门计划小组”(1993)的意见,美国幼儿教育课程标准应该包括内容标准和执行标准等两个方面的内容。内容标准必须清楚指明“学生应该学习而且能够掌握的内容是什么”,它应包括各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问题、基本架构与相关技能等内容。这些相关技能主要是指与该学科有关的思维、工作、交流、推理和调研方法与技能。这些内容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工作和学习习惯,以使他们能将所学知识与技能用于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目标3目标4专门计划小组”还建议分别提出两类内容标准:一类是国家标准,包括英语、数学、科学、历史、地理、外语、公民和艺术等八门学科,每门一套;另一类是各州自定的内容标准,各州要结合本地情况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标准,也是八门学科,每门一套。

对于执行标准,“目标3目标4专门计划小组”的定义是,“要明确规定出‘怎样好才算是足够好’(how good is good enough)”。它实际上是一套关于内容标准执行情况或完成程度的评估标准,详细规定了一系列用来衡量学生学习质量是否可以接受以及是否达到国家内容标准的“判断指标”。执行标准是保障内容标准得以切实执行的重要手段。至于这八门学科具体的美国国家标准,因篇幅所限,不能在此述及。

2.美国幼儿教育课程标准的标准。

为了最终核定各科教育的美国国家标准,“目标3启标4专门计划小组”提出了十条评判标准:(1)“世界级”水平。也即各学科标准必须赶超或至少接近其他发达国家现有的标准。(2)“重量级”内容。各学科标准必须列出最能代表本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基本因素。(3)实用性。各学科标准必须考虑学生将来作为美国公民,以及就业和终身学习的需要。(4)广泛代表性。各学科标准必须充分吸收社会各界以及教育工作者的各种意见和建议,反映各相关领域的共

同要求;(5)平衡性。各学科标准必须在深度与广度、明确性与灵活性、专业性与适应性、理论与事实、面向未来与保留传统等五个矛盾对立面中把握好平衡。

(6)正确且准确。各学科标准必须反映本领域里最好的学术成果,不能有错误或不准确的信息。(7)清楚可用。各学科标准必须十分清楚,以便于学生、教师和家长了解和执行这些要求。(8)易于理解执行。各学科标准必须具体明确易于理解,以便学生、教师、家长、测验制定者和使用者以及社会各界参照执行。

(9)适应性。各科标准必须具备灵活性和适应性,以便各州各地政府根据当地情况和文化个体差异加以改进。(l0)发展适宜性。各科标准必须适宜于促进儿童的发展。

而对于各州制定的内容标准,“目标3目标4专门计划小组”(1993)也提出了五条评判标准:(1)必须像国家标准那样严谨可靠,如果内容有所不同,其参照标准也应与国家标准保持一致水平。(2)必须切实可行且界定清楚,以便实际工作者贯彻执行。(3)必须保证给学生以充足的知识、技能和良好行为习惯,以使他们能够在日后的工作和终身学习中取得成功。(4)必须积极发展学生跨学科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5)必须广泛征求本州各界各方代表意见,根据各种反馈意见完善标准。

三、美国幼儿教育课程标准化的利与弊

1.幼儿教育课程标准化的有利之处。

这种全国性的教育标准对于幼儿教育工作者来讲,有两大好处;一是“灯塔效用”,即它像一座灯塔一样,指明了课程发展所必须遵循的航线,使大家按着共同的标准和方向去发展课程;二是“手电筒效应”,即它像手电筒一样,照亮了每一节课所必须前行的方向,使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都知道他们应该按着共同的标准和方向往前走,而不至于迷路。

而这种全国性的标准对于幼儿教育课程发展来讲,有五大好处:(1)它为每一门学科都指明了其最重要的、最值得儿童学习的内容。而这种工作又不是平时一般教育工作者所能胜任的,故而由专家学者们制定的标准无疑免去了他们诸多烦恼。(2)它为教师、家长和幼儿在每门学科发展方面的交流和对话提供了最基本的框架。由于这种国家性标准,家长们至少知道自己的孩子应该学习什么、学到什么程度,也可以监督教师的教学工作。(3)由于国家标准内容的内在连贯性,教师在把由专家编定的各科课程内容转化成小班、中班和大班的教育活动时,也不会出现遗漏与错误。例如,幼儿数学教育标准,由于它制定得非常完美,以至于普通家长或数学不好的人,也能看得一清二楚,毫不费力。(4)它可以

统一美国各州或各地方幼儿教育的水准,使各地幼儿所受的教育不至于差异太大。而过去由于地域、文化、人口以及公立私立等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各幼儿教育机构之间教育内容和水准实际相差很大。这在凡事必讲求公平的美国社会里,实在是一件不可容忍的事。(5)无论承认与否,过去在美国各地课本编制者和教材出版商的控制下,暗中实质上存在着一套“美国课程标准”。而现在由于真正国家标准的出现,出版商为了市场占有率都或多或少要受其影响,并按照它来改进其出版物。这样,就可以逐渐消除各地方各版本课程和评估之间的巨大差距,使它们渐趋统一到国家标准上来。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颇具争议的好处,过去高标准高要求只留给少数天资聪颖出身名门的儿童。现在倒是公平了,无论资质出身,大家一律向高标准看齐。对此,幼儿教育界的专家学者反应积极(Katz&Chard,1989,Edwards,Gandini,&Forman,1993,Metz,1995),他们认为幼儿学习和发展潜能确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巨大得多,在高标准要求下儿童的潜能可以得到充分发挥。而政界人士对此颇有微词。2.幼儿教育课程标准化的弊端。

(1)给早已进行的综合教育改革带来了巨大挑战。综合教育改革好不容易才把各学科教育“缝”在一起,而事实上近年来种种“裂痕”已经显现,而新推出的“世界一流”的各学科标准一下子就把综合教育冲得七零八落。要达到这些高标准高要求,综合教育课程显然力有不逮,各学科就只好如鸟兽散、各自为战了。否则,就只有降低“世界一流”标准,抑或拒绝实现政府的“高要求高期望”,鱼和熊掌,不能兼得。

(2)给多年发展起来的“发现教育课程”(emergent curriculum)带来巨大挑战。“发现教育课程”和“综合教育课程”是美国所有优秀幼儿教育方案的两大精神支柱(Jone&Nimoo,1994)。所谓的“发现教育课程”就是强调根据幼儿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兴趣、需要和想法来编排课程内容,让幼儿在类似于日常生活中的自然情境下进行学习,这样取得的效果是非常理想的。可是新的“世界一流”的国家标准,却是由专家制定的,并不能考虑各地区各文化背景下儿童的日常生活特点,更不能考虑到个体需要和兴趣等各个方面的差异,因为它是标准化的东西。

(3)而潜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国家教育标准只提出了对教育最终阶段的高标准高期望(如4年级、8年级或12年级等,有时也有2年级),并没将它分解为中间各个年龄阶段顺序实现的具体期望。而另一方面,美国幼教界一直存在着小学课程“下放”幼儿园的传统,因此,幼教工作者颇为担心有人会把小学二年级的高期望高标准顺便也“下放”到幼儿园来。

(4)这种全国统一的高期望高要求并没有考虑到儿童社会文化、生活背景以及个体方面的差异,因此它对于一部分儿童来说,实质上是一种非常不公平的要求。

(5)目前各学科的内容标准已经出台,但相应的执行标准还在制定过程中,从已经出来的艺术教育执行标准来看,它已经超出了儿童能力范围,并对幼儿艺术教育产生消极影响。因此,人们普遍担心将来各科执行标准会违背“儿童发展适宜性”原则,而片面追求高标准高期望。这种忧虑是不无道理的。

四、美国幼儿教育课程标准化运动给我们的启示

美国幼儿教育课程标准化运动还在进行中,“是‘灵丹药’,还是‘白日梦’?”(Bredeamp,&Rosegrant,1995),现在说起来还为时过早。但是通过对这场运动的分析评介,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一些启示。

1.必须尽快全面规划和科学建设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并将其提升到提高整个民族文化素质的战略高度。美国的“2000年教育目标”,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于巩固其岌岌可危的世界霸主地位。而我们要实现富国强民的目标、要实现“十五大”所规划的宏伟蓝图,也必须重新认识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事业,把它以及基础教育的发展提高到基本国策的高度,尽快使其走上科学和健康的发展之路。

2.必须处理好“课程标准”与“综合教育”改革之间的辩证关系,尽快出台新的幼儿教育课程大纲,使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我国幼教事业的发展。由于推行综合教育改革和《幼儿园工作规程》的发布,旧的《幼儿园教育纲要》已走进历史,十几年来我们一直没有制定新的统一的幼儿教育课程标准或教育大纲,而各地在开展综合教育改革时也大都各行其事,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许许多多的“地方性”标准。这对于条件较好的地区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使他们能够充分发展有地方特色的幼儿教育课程。但对于广大城乡地区来说,失去了统一标准之后,他们将陷入无所适从、无所参照或是胡乱参照的混乱局面:今天学北京的,明天搬上海的,后天再抄抄广州的,而事实上没有一个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于是,有些地方就只好还是拉起被废除了的、诞生已近20年的《幼儿园教育纲要》,虽然旧了但却聊胜于无。

现实在呼唤新的课程标准,广大幼教工作者也迫切需要一个反映时代进步和社会需求的新的课程标准。但是,有些人认为,制定统一的课程大纲与推行综合教育是相互矛盾的;也有的人认为中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巨大,要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是不切合实际的,等等。我们认为,美国也同样存在这两个问题,但是他们采用“国家标准”与“州立标准”并行的双轨制,允许各地方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地方性标准,这样就保证了课程标准的灵活性与适用性。而课程标准与综合教育之间的矛盾也并非不可调和的,事实上任何综合教育课程也都是需要一套科学的标准来作为基本的参照和约束,脱离课程标准的综合教育是毫无价值的。

3.美国发展其幼儿教育课程的做法值得我们参考,其中的利与弊也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进行任何一场幼儿教育改革或标准制定,都必须首先进行长期科学实验研究和反复推敲考证,对于课程大纲尤其要进行全面细致、谨慎小心的计划和准备,且必须认真听取各方专家和社会各界的意见,认真考虑标准所带来的各种正面和负面影响,然后权衡利弊、把握时机,适时推出合理灵活的、具有广泛适用性的方案,以充分照顾各地区不同的经济文化状况,也可以像美国那样实行“国家标准”与“省(市)级标准”并行的双轨制,先制定出国家标准,再由各地发展出相应的地方标准。

4.重新评价综合教育改革的得与失。综合教育改革在我国进行了15年之久,其功过如何?是否真的适合中国国情?它给我国幼教事业带来哪些冲击或混乱?其前景如何?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也到了该有个结论的时候了,对这些问题总采取避而不谈的态度是不明智的。现在美国幼教界开始检讨其综合教育改革,并认识到分科教学的好处,“如果缺乏学科体系这一重要基础,所谓的‘幼儿综合教育课程’必将很快堕落为毫无意义的嬉戏与毫无价值的消遣。如何通过综合课程来促进幼儿智能的综合发展,才是我们要面临的最大挑战”(Bredekamp&Rosegrant,1995)。这恐怕也是我们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下载美国研究型大学高峰体验课程对我国大学本科实践课程的启示word格式文档
下载美国研究型大学高峰体验课程对我国大学本科实践课程的启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美国校车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校车对我国的启示 (转)[博客帖] 文章提交者:Will.nan 加贴在 社会聚焦 铁血论坛 http://bbs.tiexue.net/bbs68-0-1.html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更是每一个家庭的希望。校车作......

    浅议美国行政公开制度及其对我国启示

    数据库】经济类2008年三季度 【文献号】1535 【原文出处】知识经济 【原刊地名】重庆 【原刊期号】20087上 【原刊页号】72~73 【分 类 号】MF1 【分 类 名】体制改革 【复印......

    美国保险业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保险业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人类在从事各种生产和社会活动的时候,总会伴随着许多风险。为保证生产的连续性和生活的安定,人们对其所遭遇的风险总要采取这样或那样的处理......

    高峰_《数据库高级应用》课程课外实践安排

    《数据库高级应用》课程课外实践安排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 时间:课外时间 地点: 和义楼412 课外实践班级:2012级计算机科学本科班 课外实践学时:32学时 课外实践目的: 1、 应用......

    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国幼儿园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启示

    多元智能理论是l983年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在其所著的《智能结构》一书中最先提出的。该理论挑战了当时盛行的两种关于人类思维能力的观念:一是皮亚杰学说......

    对我国课程改革的认识

    对我国课程改革的认识 我国目前进行的课程改革必须立足于两个基点:一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与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二是面对一个开放多元的世界,一个走向全球化的世界,课程改......

    对小学生职业体验课程的几点思考

    对小学生职业体验课程的几点思考 随着北京市对职业教育的调整规划,我校进入整形升级阶段,自上一学期以来对体育馆路小学的学生先后开展了“可爱的糖花”、“水果沙拉”、“美......

    美国外语教师教育课程研究及其启示(5篇材料)

    我负责的事情是寻找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教师教育研究》杂志中的2011年的第四期(7月出版),并在书中找到关于外语教育的文章,然后写成报告。我找到的文章是:《美国外语教师教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