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昆山市率先建立体育产业统计报告
昆山市率先建立体育产业统计报告
摘要:体育产业统计能够从数量上明确反映出体育产业的发展状况,然而,在现有的国家统计制度中,没有建立独立的、系统的关于体育产业统计的方法。因此,我们无法准确地把握目前体育产业的总量规模、结构特征,更无法判断其发展趋势,为确定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提出建设性的发展政策和进行宏观指导。
2009年,昆山经济发展的现状,为研究实施体育产业统计创造了可能的、趋于成熟的条件。昆山市委市政府基于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需要,颁布了体育产业统计制度及实施细则。本文介绍了我市率先建立体育产业统计的背景和过程,记录了在推进体育产业统计中遇到的困难,并为其他地区今后实施体育产业统计提供了参考意见和建议。
体育产业是指生产体育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提供体育服务的各行业的总和。体育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部门,具有与其他产业的共性,即注重市场效益、讲求经济效益,同时又有别于其他产业部门的特性。其产品的重要功能还在于提高居民身体素质、发展社会生产、振奋民族精神、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
一、我市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一)体育产业门类齐全。2008年,昆山体育局与统计局合作,按体育产业8大类,24个中类,57个小类,对昆山体育产业进行了专项抽样调查统计。2008年,全市共有各类体育产业实体2016家,营业额达198亿元。涉及体育设施建设、体育用品制造、销售、体育休闲、培训、竞赛表演等各大门类。
(二)体育产业投资强度大。近几年来,昆山充分利用开发区、花桥商务城、省级高新区三大载体及其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体育公司总部。利用锦溪省级体育休闲产业基地和昆山台商密集区的优势,积极引 1
进新材料体育用品、滑翔机、赛车模型制造和电子竞技等高科技项目。在昆山每年举办的外资招商月活动中,组织体育产业招商专场。目前,在昆发展体育产业的外资企业达148家,投资总额14.87亿美金,注册外资7.22亿美金,到帐外资
6.78亿美金。
(三)体育产业形态丰富。体育组织健全,全市共有单项体育协会20个,体育俱乐部400多个。拥有花桥迪卡侬体育总部、锦溪体育产业制造基地、车模、自行车、航模等体育产品研发中心,省级自行车出口检测外包服务基地。且拥有本土的中国名牌——多威和苏州市2008年度纳税大户——裕程(昆山)体育用品有限公司。体育培训市场繁荣,乒乓球、篮球、围棋、轮滑、跆拳道、健身操舞等各类培训遍及城乡,年受训人数超过城市人口8%以上。体育彩票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彩票销售达1.36亿元,增长56%。今年预计可超1.5亿元。体育局管辖场馆年经营额超千万元。体育休闲产业覆盖面广。以四大高尔夫球场和当地优秀的旅游资源相结合的高档体育休闲产业以及以昆山森林公园、陆家体育公园、淀山湖康乐园、张浦丹桂园以及环阳澄湖体育休闲园为主的中的中低档体育休闲产业基本覆盖和满足了各阶层人民日常休闲的需求。
(四)体育设施齐全。昆山拥有体系完善的城乡五级体育设施。截止2003年底已拥有各类场地1423 个,占地1582492平方米,建筑面积159689平方米,场地面积111761平方米(不包括四个高尔夫球场、新体育中心和农村体育“三个一”工程)。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2.96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55平方米。2007年前又建成含3万人体育场、6000座体育馆的新体育中心和200多个农村社区体育健身点。2009年,昆山还将新建游泳跳水综合馆、网球馆、壁球馆和新全民健身中心,所有乡镇新建文体活动中心,淀山湖镇还分别建有一个游艇俱乐部和一个帆船俱乐部。
(五)体育竞赛活动活跃。每年组织全市篮球、足球甲乙级联赛,举办万人徒步大会,每四年一个周期举办市运会、台商运动会、老年人运动会和职工运动会,乡镇每两年一周期举办镇级运动会。全市镇级以上的180次体育活动,全部进行市场化运作。2004年至今,昆山还承办了国际田联竞走挑战赛、斯坦科维奇洲际篮球冠军赛、中欧篮球对抗赛、中国乒乓球公开赛、蹦床世界杯、全运
会羽毛球决赛、三体会健美操比赛等20多项次国际国内大型赛事以及各体育协会积极协办国内国际重大赛事。高尔夫协会协办了VOLVO公开赛、欧米茄中巡赛;桥牌协会承办了江苏省桥牌等级赛;围棋协会承办了全国围棋甲级联赛西安VS北京的对抗赛等。累计金额达到3000多万元。今年昆山将要承办国际女排精英赛、第五届斯坦克维奇洲际冠军杯篮球赛、亚洲田径大奖赛。今后还将以篮球、女排、水上竞技为主攻方向,培育昆山的传统体育赛事。
二、昆山体育产业统计制度的建立
(一)体育产业统计产生的背景和设计原则
1995年6月,国家体育总局出台了《1995—2010年体育产业发展纲要》,指出中国体育产业要用十五年时间逐步建成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现代体育运动规律、门类齐全、结构合理、规范发展的现代体育产业体系。2009年,已接近《纲要》发展的尾声,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全面了解我市体育产业发展情况,为各级政府制定政策和进行宏观管理提供依据,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规定,昆山于2009年制定了体育产业统计报表。
体育产业统计具体落实到相关指标的统计,设计体育产业统计报表时,既要考虑到统计单位的全面性又要兼顾可操作性,既要实现分区域考核的需求又要突出产业统计的重点。总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原则:
1、目的性原则。产业统计应该首先能够满足了解体育产业发展规模、速度、效益等情况,从而为实现宏观调控和核算以及考核的需求。
2、可操作性原则。昆山的体育产业统计目前处于尝试阶段,统计基础薄弱,有些资料难以取得,因此,制度报表的设计不宜过于复杂,要立足现状,首先满足指标的可操作性,为今后完善发展奠定基础和树立信心。
3、突出重点原则。体育产业统计涉及面广,在设计实施细则时,要选择能突出产业特点的指标,从业能区别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统计中也能做到不重不漏。
(二)调查内容与指标设置
昆山体育产业统计的内容是依据国家统计局《体育及相关产业分类(试行)》(国统字〔2008〕79号)中提出的我国体育及相关产业的范围,具体包括以下
内容:⑴体育组织管理活动;⑵体育场馆管理活动;⑶体育健身休闲活动;⑷体育中介活动;⑸其他体育活动;⑹体育用品、服装、鞋帽及相关体育产品的制造;⑺体育用品、服装、鞋帽及相关体育产品的销售;⑻体育场馆建筑活动。
考虑到体育产业统计的内容涵盖三次产业,而进行产业统计首先要确保统计指标的可加性,因此统计报表设计采用了基本情况表加上企业财务表的方式,基本情况表主要负责采集企业的地址、行业代码、经济类型等基本信息,以方便日后按不同条件汇总计算,财务表执行企业会计制度,从而掌握体育产业的效益和从业人员等情况。
(三)职责划分和调查方法
鉴于目前体育产业跨行业、跨部门,单一的部门不可能进行全面统计,昆山在实施体育产业统计时由各级统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统计调查,市体育局和各相关单位负责所分管行业基础统计资料的调查、搜集、整理、汇总,并报送市统计局。具体分工如下:市统计局会同体育局制定体育产业统计制度、分类办法和实施方案;建立体育产业行业统计调查单位名录库;推行体育产业统计调查网上直报系统;对各部门体育产业统计调查工作提供业务指导,对各级体育产业统计调查人员进行统计业务培训;审核、汇总、推算、评估、反馈、发布全市体育产业统计数据,对各有关部门和基层调查单位开展统计执法检查;对各部门体育产业统计工作进行考核和通报。市体育局主要负责全市范围体育组织、体育场馆和体育健身休闲活动的管理和统计;会同统计局制定体育产业统计制度、分类办法和实施方案;对限额以下体育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实施抽样调查。
调查方法采用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相结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企业借助现有的工业和服务业网络直报平台体系实施全面调查,规下和限下企业实施年度抽样调查。
三、在推进体育产业统计中遇到的难题昆山是全国第一家由政府引导,体育部门与统计部门联合实施体育产业统计的县级城市,在制定体育产业统计制度和实施细则的过程中,“吃螃蟹”工作确实面临了不少难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体育产业分类与主营业务之间存在的矛盾。作为昆山体育产业统计范围依据的国家统计局的体育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八大类体育产业具体体现在国民经济行业(GB/T4754-2002)的相关行业代码中。
以体育用品、服装、鞋帽及相关体育产品的制造中的纺织服装制造为例,国民经济行业代码是1810,体育产业统计的是纺织服装中的体育服装的制造,而根据企业营业执照上主营业务的范围,只能判定企业的行业代码,而不能细分该行业小类中有无体育产品,给产业统计工作增加了难度。此外,对于某一家纺织服装制造企业来说,有可能一年中某一笔订单是体育服装,而财务报表上的主营业务收入指标明显包括非体育类的服装制造收入。如果仅仅按照财务表上的指标直接汇总计算,显然会放大体育产业的规模。
(二)体育产品概念模糊体育产业分类中涉及“体育用品”和“体育产品”这两个名词,仍然以纺织服装制造为例,在之前我市对纺织企业的电话调查中发现,不少企业生产的是休闲服装,现有的产业分类没有明确界定体育产品的范围,体育产品是否指的是进行体育运动时使用的物品,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即使是专业运动员,比赛时穿着的内衣能否算是体育服装,此外,非专业运动员在运动时穿的针织衫等休闲服装,能否也算是体育服装。
(三)体育产业统计内容与现有专业统计制度的矛盾体育产业统计中包括体育场馆建筑活动,按照一般的理解,核算某一地区的体育建筑情况,应该实施项目在地统计,而国家统计局现有的建筑业统计制度,建筑业产值是按建筑业企业注册地统计,而且实施单位统计而不是项目统计(一个单位可能有两个及以上项目)。因此,体育场馆建筑活动,不能借助建筑业统计的方法制度,而根据建设领域的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投资项目统计不包括财务表,如果作为投资项目处理,核算时缺少效益指标。
四、昆山在实施体育产业统计中的创新做法
五、几点建议
昆山市体育局陆美萍昆山市统计局朱茜
第二篇:体育产业调研报告
满洲里市体育局开展体育及体育产业
发展情况调研的报告
按照市委办公厅《关于开展我市第三产业发展情况调研的通知》的文件要求,为呼伦贝尔市体育局比较详细地了解我市体育产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满洲里市体育产业基本状况
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体育文化的需求逐年增加,体育消费市场逐步扩大,体育产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一个新兴产业,正以较快速度向前发展。我市在坚持体育事业公益性、加快发展体育事业的同时,对发展体育健身市场、开发体育竞赛与表演市场、发展体育用品业及体育彩票业等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
1、体育健身市场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假日经济的发展,使休闲体育在我市悄然兴起。为身体健康而投资,为锻炼身体而消费,已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和生活需要。除传统体育活动以外,休闲与户外体育活动,如羽毛球、保龄球、网球、乒乓球、太极拳等日益赢得人们的青睐。目前,我市已正规注册的单项协会共有11个,俱乐部75个。有游泳馆(池)2家、跆拳道馆2家、武术馆1家、健身俱乐部4家、室内滑雪馆1家。此外,各单位和民间组织的体育活动丰富多彩,这些活动直接拉动了体育消费市场的快速发展。
2、积极培育体育竞赛表演市场。我市在采用市场化方式举办赛事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依托黄金集团举办了“黄金杯”篮球赛赛,“体彩杯”大力士比赛大型赛事。
3、体育用品销售市场日益繁荣。由于人民群众健康意识的增强和各种体育用品需求日益旺盛,促进了体育用品销售市场的快速发展。
4、体育彩票销售态势良好。我市体育彩票销售收入总体上呈逐年递增态势。目前,全市共有体彩销售网点60家。
5、体育设施建设运营情况。2005年我市投资7000万元新建了满洲里市体育馆。
近年来,我市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重视,是经有关部门的不懈努力和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及旺盛的社会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我市在发展体育产业方面的主要作法是:
1、领导重视,强化措施。市政府多次组织调研、学习,召开专题讨论会,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及《内蒙古自治区体育市场管理条例》精神,制定了相应的体育产业开发的办法、措施,使我市体育市场的经营管理走上法制化的轨道。
2、加强宣传,不断提升水平。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是国家整体发展能力提高的一个标志。我市积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新闻媒体,不定期进行宣传。充分利用体育公益广告、网站,宣传我市体育、公布产业信息,以此带动更多的人关注体育、参加运动,为体育产业发展营
造浓厚的市场氛围。
3、积极应对,规范管理。一是体育彩票作为我市体育产业的龙头,市体育局认真研究和细分市场,对网点布局进行了调整优化、分级管理。二是改善了市体彩管理中心的办公环境,并配备现代化的办公设备。三是采取措施,有效应对。重新规范和划分了即开型彩票销售网点,落实网点管理职责,提升服务水平档次。四是推出了奖励办法,充分调动销售人员的积极性,各项举措取得了明显成效。
4、引入市场机制,增强运作能力。在管理和运作上逐步改变以往主要由政府办体育的格局,积极引入市场机制,促使市场开发和市场运作能力不断增强,为我市在培育体育市场、发展体育产业等方面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现已初步形成了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5、承办赛事水平不断提高。各体育协会在市体育总会的指导下,承办赛事的水平有较大的提高。2011年各单项协会自筹资金30万元,举办羽毛球、网球、乒乓球等全市赛事12项,参加人数达3000人次。
二、“十一五”期间我市体育事业成就简要回顾
1、五年来,市政府投入数亿元,新建了体育馆、体育场及社区文体馆,使我市的全民健身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2、五年来,全市群众体育得到蓬勃开展,体育人口增至42.5%,学生达标率近100%,体育协会进一步壮大。
3、领导重视,强化对体育工作的领导,使体育工作的地位和影响力得到明显提升。
4、竞技体育办赛能力水平显著增强,相继举办了全国男子柔道赛、中俄青少年体育夏令营等活动。
5、对俄体育交流蓬勃开展,每年有计划地与赤塔等地区开展乒乓球、篮球、田径等项目交流,不仅提高了竞技体育水平,同时也促进了两地人民交流友谊,为口岸经济贸易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
6、体育产业快速发展,以体育彩票为标志的我市体育产业不断壮大,全市体彩年均销售额近一千五佰万元。
三、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市体育产业虽然有新的起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总体上还是仅处于发展阶段,其自身价值潜力和特色优势尚未得到充分的发挥,与发达城市
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1、全市体育发展不均衡,全市各区的所属体育机构、设施等需进一步重视和完善。
2、体育工作没有列入到全市精神文明考评体系,对全市各单位开展体育工作没有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
3、体育交流项目需进一步拓宽,尤其要在我市及自治区竞技体育优势互补项目上需进一步加大交流力度。
四、意见和建议
1、继续提高思想与认识。一是从思想上树立新理念。各级领导应把体育产业发展置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格局中去谋划、去思考。二是遵循市场规律与运作。我市体
育部门和有关部门应继续转变观念,切实做到管办分离,真正做好管理服务,积极引导,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2、加大经费的投入。一是在“十二五”期间设立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预算和体彩公益金。二是广泛发动社会赞助和捐赠。三是进一步争取上级体育项目投资和资金补助,实现体育经费结构的多元化。
3、探讨体育与旅游等相结合的新途径,不断拓宽体育产业面。一是发挥地缘优势,打造我市冬季竞技体育新模式。二是创新思维,为我市群众体育增添新色彩。2012年我局将探索性的举办系列飞镖、台球、街舞等新兴赛事。
4、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发展体育产业。积极鼓励和引导国内外各种所有制的组织和个人投资体育产业,开办各类体育竞赛、健身娱乐、体育培训、体育中介等经营性实体。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发展体育的合力。另外,体育产业在吸纳社会就业方面的独特作用不可小看。以体育产业发展吸纳更多的企业、人员共同发展,让他们开拓更新的创业天地。
满洲里市体育局2012年3月11日
第三篇:2000年昆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0年昆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0年,全市人民在中共昆山市委、市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五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方针政策,围绕全年的目标任务,紧紧把握国际经济环境比较有利和国内经济出现重要转机的新机遇,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开拓创新,继续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加强城乡环境建设,全市经济建设、改革开放、社会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全面完成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预期目标,为“十五”时期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
2000年,全市经济呈加速发展态势,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00.8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29 亿元,增长6.7%,第二产业增加值 119.23亿元,增长17.1%,第三产业增加值70.28亿元,增长13.9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39万元,按现行汇率折算已超过 4100美元。产业结构继续优化,一、二、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6:59.4:35.0。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实现财政收入20.13亿元,比上年增长58.3%,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7.4%提高到10.0%。
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2.36亿元,比上年增长1.6%。其中,农业11.81亿元,降低6.3%;林业0.20亿元,增长37.2 %;牧业2.71亿元,降低2.5%;渔业7.64亿元,增长17.7%。大力推进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由上年的65:35调整为50:50,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养殖业的比重达到57.6%,比上年提高了6个百分点。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加快,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产业化经营水平、市场竞争能力得到提高。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得到改善。全年投入水利建设资金5954 万元,完成土石方 1309万立方米。土地复垦整理成效显著,共复垦土地 278公顷。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7.03万千瓦,拥有大中型拖拉机830台、联合收割机905台;全年农牧渔业用电量8594 万千瓦时。
工业
工业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全市工业加大了结构调整力度,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强化企业管理,积极开拓市场,企业竞争力逐步提高,生产增长较快,产销衔接状况良好,经济效益明显回升。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10.58亿元,比上年增长18.1 %。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430.61亿元,比上年增长17.7%,按所有制分:国有工业总产值15.71 亿元,增长3.4%,集体工业总产值33.92亿元,下降4.5%,三资工业总产值306.93亿元,增长28.9%;按隶属关系分:市属工业产值200.54亿元,农村工业产值230.0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3.2%和13.2%。产销衔接较好,完成工业产品销售收入409.84亿元,比上年增长22.6%,产销率为97.0%,比上年增加0.2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明显好转,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 134.3%,比上年增加了9.7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35.51亿元、利润总额20.5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1.1%和82.1%。企业亏损出现下降,年末,工业企业亏损额为4.36亿元,比上年下降16.9%。三资企业对全市工业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三资工业企业完成产值306.93亿元、产品销售收入296.83亿元、利税27.0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8.9%、33.4%和90.0%,占全市工业的比重分别达71.3%、72.4%和76.2%。以电子信息、精密机械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发展,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完成总产值94.28亿元,比上年增长27.2%,占全市工业的比重为26.5%,比上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
建筑业
建筑企业继续深化改革,施工质量和经营效益进一步提高。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 8.66亿元,与上年持平。全市建筑企业完成施工产值12.99 亿元,比上年增长25.4%,施工面积258.5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3.1%,竣工面积152.5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6.7%。按施工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6.48万元。
运输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持续稳步发展。全年完成运输业增加值6.3亿元。全市机动车辆增多,社会运输能力提高。年末拥有机动车辆7.94万辆,其中汽车1.26万辆,分别比上年增长17.4%和22.6%。交通系统全年完成客运量97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5%,客运周转量19011万人公里,比上年下降1.1%,完成货运量46万吨、货物周转量4018万吨公里,分别比上年下降13.2%和11.7%。全市港口吞吐量42万吨,比上年增长7.7%。
邮电通讯业快速增长。2000年完成邮电业增加值4.07亿元,比上年增长30.6%。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7.10 亿元,比上年增长46.3 %。共发送信函461.53万件,其中特快专递 20.69 万件;发行报刊1943.71万份,比上年增长4.5%,年末邮政储蓄余额3.29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年末全市市话、农话交换机总容量33.56万门,比上年增长33.2%,市话和农话用户合计19.92万户,其中:住宅电话15.51万户,分别比上年增长20.8 %和14.9 %;移动电话用户达104351户,比上年增长 1倍多。城乡电话机普及率达到每百人75.3部,比上年增加16.2部,电话主线普及率由上年的36.7%上升到51.1%。年末计算机互联网用户43402户,ISDN用户2494户。
国内贸易业
全市国内贸易业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发展新型流通方式,增加信贷消费,抓住假日经济机遇,努力促进市场销售。2000年国内贸易业增加值 27.36 亿元,比上年增长13.7%。消费品市场购销活跃,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5.66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6.27亿元,增长13.5%,餐饮业零售额5.43亿元,增长19.4 %。至年末全市共有商品交易市场108个,全年成交额58.3亿元,比上年增长24.0%。市场物价
市场物价稳中有降。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2.7%。其中,食品类价格下降3.7%、衣着类价格下降6.1%、家庭设备及用品类价格下降2.2%、交通和通信工具类价格下降9.0%、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上涨4.5%、医疗保健类下降2.2%、居住类上涨4.5%、服务类上涨2.0%。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3.1%。
金融保险业
金融保险业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全年金融保险业增加值7.75亿元,比上年增长11.9%。2000年全市金融系统切实改善金融服务,积极筹措资金,加大信贷投入力度,有力支持了经济发展。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53.07亿元、贷款余额98.7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1%和23.0%;全年银行现金收入285.26亿元、现金支出311.7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3.0%和22.7%。保险收入稳定增加。全年保费收入1.90亿元,比上年增长45.1%。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0.72亿元,增长26.7%;人身险保费收入1.18亿元,增长59.4%。
房地产业
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全年房地产业增加值5.77亿元,比上年增长14.0%。房地产开发规模适度,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74.79 万平方米、竣工面积61.68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5.5%和14.2%。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推进,住宅消费增长加快,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 51.3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62.3%;其中商品住宅销售43.24万平方米,增长53.4%。
旅游业
全市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提升城市品位为重点,加大旅游城市形象宣传和促销力度,完善旅游功能,积极开发旅游产品,大力发展假日旅游,不断改善旅游环境,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旅游总收入 21.78亿元,比上年增长25.3%;接待国内外旅游者 300.5万人,比上年增长58.2%。年内顺利通过了国家旅游局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验收,周庄景区荣获国家“AAAA”级景点称号。年末共有星级饭店8家,其中三星级以上饭店 3家。
二、改革开放
企业改革
2000年,全市继续深化改革,积极推进国有、集体企业改制、转制、重组,加大了所有制结构调整的力度,把体制创新与企业改制、转制结合起来,增强了企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年内有34家市属工业企业完成转制、改制,改制面达85%。对锦港集团、自来水集团、好孩子集团、AB集团等重点企业进行了规范化股份制改造,改制为多元投资公司,形成了较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为争取上市打好了基础。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我市三产流通企业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市商业、供销、物资等系统的企业改制全面实施。全年新批组建股份合作制企业12家。个体、私营经济蓬勃发展,年末全市共有个体工商户1.71万户,从业人员2.10 万人,注册资金2.83亿元;共有私营企业3030家,从业人员3.39万人,注册资金17.53亿元。全年个体、私营经济上交税金23251万元,比上年增长53.5%,占全市财政收入的比重为11.6%。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年末,全市有10.42万人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有10.90万人参加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已达46.5%,有1.98万人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社会保险费实施地税征收,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100%。有1705家企业参加了医疗保险,参保职工总数94698人,有1960家企业的9.01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统筹,覆盖面达96.4%。
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实现新的突破。全年自营进出口总额达37.5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6.6%,其中出口总额20.2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0%。按企业类型分:三资企业出口快速增长,共完成出口额 19.9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2.4%,占全市的比重由上年的97.4%提高到98.5%。按贸易方式分:一般贸易出口2.8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7.1%;来料加工装配贸易出口2.71亿美元,增长24.5%;进料加工贸易出口14.73亿美元,增长24.3%。
利用外资
利用外资上了新台阶。全年合同利用外资15.0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7.04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5.9%、17.3%。大项目多、独资项目多、增资项目多、高科技项目多是今年引进外资的重要特征。在新批的245个外资项目中,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有51个,合同外资11.39亿美元,占全市合同外资75.6%;独资项目有213个,合同外资14.09亿美元,占全市93.6%。外商投资企业运行效益良好,全年三资企业税收11.90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59.1%。
外经合作
多层次、多渠道开拓海外市场,对外经济合作取得新进展。全年新签订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额82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0.5%,完成营业额 917万美元,比上年下降3.8%。当年派往国外劳务人员 152人。至年末,昆山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涉及的国家和地区已达16个。
开发区建设
昆山开发区示范、辐射、龙头作用明显增强。全区范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4.63亿元,比上年增长29.0%;实现财政收入10.87亿元、进出口总额 24.51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14.69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 68.1%、37.0%和34.7%;完成工业总产值253.40亿元、销售收入243.4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6.5%、37.1%,实现工业利税22.49亿元,比上年增长87.2%。开发区的功能日趋完善,载体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出口加工区获国务院批准并率先封关运作,昆山留学人员创业园被认定为全国留学人员创业园示范基地、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
三、社会事业
科技
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大力推进技术创新,科技事业获得新发展。全市组织实施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科技攻关等科技项目105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个、省级项目32个。全年专利申请量787件、专利授权量972件。加强了对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品的扶持力度。全市新增产学研联合体和技术研发中心各10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0家、省级高新技术产品22只,软件开发企业发展到35家。中科昆山高科技产业园被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传感器产业基地。
教育
全市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和素质教育,高标准实施义务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教育整体水平又上新台阶。2000年,全市小学入学率、巩固率、普及率、毕业率都达到100%;初中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分别达到100%、99.9%、99%。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5%以上,高考录取率达到86.3%。学年末,全市小学在校学生49003人,初中在校学生25349人,普通高中在校学生7007人,职业中学在校学生1647人,共有中小学教师4679人。具有昆山特色的普教、职教、成教、地方高教的现代化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北京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昆山培训中心、民办硅湖大学正式开学。教育现代化工程成效显著,优秀学校群体不断壮大,教师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教育资源配置不断优化。
文化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年内成功举办了中国昆剧艺术节开幕式,成立了昆曲研究会。《我的新房》、《阿婆茶》2个创作项目参加了第六届中国艺术节演出,《我的新房》获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举办了“昆山十佳青年歌手选拔赛”、“商厦杯”青少年书画大赛、第二届社区文艺会演、台资企业文化艺术节。正仪镇被命名为“中国民间特色艺术之乡”,绰墩山遗址考古工作,得到了国家文物局的支持,列入正式考古发掘项目。至年末,全市共有文化馆(站)16个,公共图书馆1个,档案馆1个。全年放映电影3825场,观众人数19.24万人;放映录象1534场,观众3.10万人;各地文艺团体来昆演出559场,观众15.66万人。年末市镇二级图书馆藏书量59.52万册。广电中心大楼正式启用,实现了村村通有线电视。昆山人民广播电台平均每天播音15小时20分钟,昆山电视台自办节目5套,平均每周播放73小时30分钟,有线电视用户已达6.50万户。全年共出版报纸459.86万份。
卫生
全市卫生系统积极实施医疗集约化、保健产业化、服务系列化战略,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医疗服务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条件继续改善,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8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9个;专业卫生技术人员2120人,其中医生944人、护士护师697人;共有医院病床位1695张。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有新发展,各镇卫生院(医院)普遍组建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5个镇社区卫生服务网点的建设工作全面铺开,全市现有社区卫生服务站23个。
体育
全市积极宣传《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年内昆山市游泳馆建成使用,参加了苏州市第十届运动会,共获得金牌45枚、银牌35枚、铜牌46枚,昆山籍运动员唐卫芳在亚洲举重锦标赛上夺得女子75公斤级冠军。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年内成功地举办了“昆化杯”桌球赛、千人长跑赛、“新福保龄球赛”、“太保杯”网球赛、“外企杯”游泳比赛,玉山镇被评为全国亿万农民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
四、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在高位水平上稳步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 63.83亿元,比上年增长6.6%。投资结构发生新的变化。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5.70亿元;更新改造投资1.89亿元,增长1.1倍;房地产开发投资 6.69亿元,增长11.8%。从产业投向看,第一产业投资0.42亿元,增长7.7%;第二产业投资47.33亿元,增长11.7%;第三产业投资16.08亿元,下降6.0%。从投资主体看,公有经济投资43.88亿元,增长3.1%;非公有经济投资19.95亿元,增长15.3%,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28.9%提高到31.3%,其中,外商投资15.85亿元、私营投资1.91亿元,分别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4.8%和3.0%,比上年提高了3.7个百分点和0.5个百分点。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全面完成了南北公路南段13.2公里续建工程,并开工建设南段阮家浜村至珠沙江大桥、北段毛厍至陆杨段路桥工程;324省道改建工程全面启动;农村电网改造全面完成 ;葛江中学教育楼扩建工程投入使用,科技文化博览中心、玉峰实验学校正在抓紧建设;有75家外资企业相继建成投产。
环境保护
加强环境长效管理,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新进展,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全市空气环境质量总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三个监测项目均达到国家空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市区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城区地面水水质达标率为100%,市区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主要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达到国家标准。年内顺利通过了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复查和“一控双达标”的验收,第二垃圾填埋场一期工程投入使用,城市污水外排处理量为2140万吨,关停并转污染企业7家,全年实施工业污染治理项目36个,其中:竣工项目33个。
城乡建设
城乡建设和管理力度加大,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年内亭林园西部风景区建成开放,改造了前进路、人民路、长江南路、娄江两岸。娄邑小区西区、柏庐广场小区一期工程和香樟园一期工程等一批具有较高水准的住宅小区陆续建成。东新街、盆渎村、县西新村改造工程全面启动。市区低洼地区防洪保安工程按照百年一遇的标准全部建成。全市新增绿化面积138万平方米,市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3.07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2.4%,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9.6平方米。
公用事业
城市公用事业发展加快,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年末市区共有公交营运线路9条,公交营运车辆59辆,全年客运总量2294万人,比上年增长11.7%;共有营运出租车678辆。自来水日供水能力32.56万立方米,全年供水总量5341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4.3%,其中生活用水1384万立方米,增长9.9 %;全年城乡居民生活用电20843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7.4%;煤气供气总量178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5.3%,居民家庭燃气率达100%。
五、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
全市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人口出生率稳定在较低水平上。全市出生人口4736人,出生率为8.00‰,死亡人口3745 人,死亡率为6.3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67‰。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594592人,比上年增加5727人,其中农业人口315167 人,比上年减少78930人,非农业人口279425人,比上年增加84657人。
就业
2000年进一步推进再就业工程,大力开展下岗、失业人员的培训,强化市场化就业机制,全市就业情况良好。年末,全市城镇从业人员10.86万人,由于乡镇合并,原城北、兵希列为城镇范围后,比上年增加1.53万人。在从业人员中:国有单位3.35万人、集体单位1.93万人、其他经济单位 5.5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3561人,登记失业率为3.0% 人民生活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全市职工平均工资10658元,比上年增长11.1%;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 5510元,比上年增长2.3%,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8672元和5014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3%和2.9%。
居民生活质量稳定提高。农民人均生活费支出4388元,比上年增长2.7% ;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支出6378元,比上年下降4.2%。食品支出占生活费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农民为37.1%、城镇居民为40.2%,分别比上年下降3.2和0.2个百分点。居民储蓄继续增加。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6.42亿元,比年初增加9.10亿元,人均储蓄存款达12853元,比上年末增加1421元。
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农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61.2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5.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4平方米;城镇居民住宅成套率达到100%。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高新技术主导产业优势不够明显;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程度较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民营经济发展不快;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基础的比重还不高;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
第四篇:2014年昆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4年昆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4年,在中共昆山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弘扬“敢于争第一、勇于创唯一”的新昆山精神,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
综合经济
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01.0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7.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76亿元,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1687.75亿元,增长5.1%;第三产业增加值1284.51亿元,增长11.8%,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42.8%,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8.22万元。实现台湾电电公会“大陆综合实力极力推荐城市”六连冠。连续六年排名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城市第一。
财政收入量质齐升。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661.11亿元,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63.66亿元,增长8.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236.19亿元,增长10.9%,税收占比89.6%,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
农林牧渔业
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9.16亿元,比上年增长6.9%。进一步保护和发展优质水稻、特色水产、高效园艺、生态林地“四个十万亩”。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小麦亩产360.6公斤,比上年增长2.7%;水稻亩产水平稳定,亩产627.2公斤。全市水产品总产量4.39万吨,蔬菜总产量13.2万吨。年末生猪存栏5万头;全年生猪出栏6.33万头,家禽出栏22.99万羽;牛奶产量1.48万吨。新认定苏州市农业龙头企业1家、昆山市农业龙头企业8家,各级认定的农业龙头企业总数达40家。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总量为536只。
工业经济
工业经济效益提升。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8708.49亿元,比上年下降1.8%。实现利税总额573.04亿元,增长5.6%,其中,利润总额405.52亿元,增长4.5%。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26.48,比上年提升2.21个百分点。
主导产业持续集聚。全市拥有1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12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其中千亿级集群IT产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实现产值4709.64亿元,总量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58.6%,继续保持总量领先的优势。以通用设备制造和专用设备制造为首的六大装备制造产业较快增长,实现总产值1645.88亿元,比上年增长6.8%。其中,汽车制造业实现产值369.14亿元,增长16.6%。全年生产电子计算机整机5663.6万台、数码相机318.88万台;液晶显示屏产量19775万片,比上年增长81.2%。
企业规模化发展持续推进。至年末,全市产值超亿元企业769家,其中,超10亿元企业119家,超百亿元企业8家。全市126家大型工业企业完成产值5062.29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8.1%。
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全市制造业新兴产业实现产值3433.58亿元,比上年增长7.1%,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42.7%,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全市八大类新兴产业中,新型平板显示产值超千亿元,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智能电网和物联网、节能环保、新能源、软件和集成电路六个产业的产值超百亿元。
建筑业
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全市新报建工程面积1524.38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1.9%。全市资质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建筑业总产值277.13亿元,增长0.5%,其中:建筑工程产值241.44亿元,增长1.0%,安装工程产值33.98亿元,增长5.1%;实现建筑业营业收入280.05亿元,比上年增长1.1%,利税总额20.12亿元,下降6.6%。
运输邮电业
运输能力不断提高。年末全市拥有机动车辆39.4万辆,比上年末增长6.8%, 其中汽车36.95万辆,增长16.3%。私家车拥有量29.77万辆,比上年末增长18.7%。众品冷链投入运营,生鲜食品进口取得突破,天环冷链物流基地加快建设,飞力达国际物流等重点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昆山成为两岸冷链物流产业合作试点城市。
邮电通信业平稳发展。全年实现邮电业务总量36.70亿元,比上年下降4.1%。年末,固定电话用户51.78万户,比上年减少3.3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77.85万户,比上年减少5.96万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65.84万户,增长21.1%。
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增速平稳。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40.40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其中: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516.68亿元,增长13.0%;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23.71亿元,增长19.0%。城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3.64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增速较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
金融业
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三井住友银行、恒丰银行设立开业。台资金融中心、综合金融服务运营中心、商业保理等项目加快设立。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3210.79亿元,比年初增加255.80亿元,增长8.0%;贷款余额2257.18亿元,比年初增加255.94亿元,增长12.8%。
保险业健康发展。全年保费收入37.92亿元,比上年增长20.0%,其中人寿保险保费收入17.98亿元,增长23.2%。保险赔款和给付11.86亿元,比上年下降4.3%;其中赔款支出11.07亿元,下降5.7%。
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新增11家企业成功上市挂牌,到2014年底累计上市挂牌企业22家,募集资金64.98亿元人民币。其中,6家企业在境内A股上市、9家企业挂牌“新三板”、5家企业返台上市上柜、2家企业登陆香港联交所,初步形成了境内境外共同上市、梯度推进的良好格局。
房地产业
房地产市场发展有序。全年房屋竣工面积423.17万平方米,其中住宅300.69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下降5.8%和7.8%。商品房销售面积446.73万平方米,其中住宅405.27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下降18.1%和13.6%;商品房销售额367.34亿元,其中住宅323.64亿元,分别下降20.0%和15.9%。二手房成交面积269.57万平方米,下降18.8%;成交金额142.85亿元,下降22.5%。
旅游业
旅游业转型发展。统筹旅游度假区资源,加快“东方湖区”水乡旅游综合体项目建设,打造串联古镇的新兴旅游发展轴。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1926.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23.5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6.0%和5.4%。巴城蟹舫苑成为中国特色商业街。周庄镇入选《纽约时报》全球最值得旅游地名录。昆山市荣获“最美中国·生态旅游目的地城市”称号。
内资经济 内资经济稳中有进。立足“高、特、新”要求,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大、行业带动性强、科技含量高、能耗低、环境影响小的优质项目,形成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高成长型企业群。全年新增注册内资255.4亿元,其中新增服务业注册资本170.6亿元,占注册资本总数的66.8%。新增内资注册超亿元的项目24个,超5亿元的特大项目5个。
开放型经济
外贸结构发生转变。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847.91亿美元,比上年下降4.7%。其中,出口535.77亿美元,进口312.14亿美元,分别下降2.0%和9.0%。完成一般贸易进出口141.08亿美元,增长11.1%,占进出口总额的16.6%,占比提升2.3个百分点。
对外合作稳步推进。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2.8亿美元,其中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4.57亿美元。新签订对外承包工程合同7.07亿美元,实现营业额2.3亿美元,比上年分别增长84.3%和5.2%。实现服务外包接包合同额15.82亿美元,离岸外包执行额5.25亿美元,分别增长24.7%和34.4%。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850.05亿元,比上年增长1%,其中,工业投资271.16亿元。第三产业完成投资578.81亿元,增长7.3%,占全社会固定投资总额的68.1%,比上年提高4.1个百分点。
科技事业
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列入苏州市级以上科技项目312个,争取上级科技经费2.06亿元。3个项目获得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省地联合招标项目立项,争取经费1500万元,实现该类项目零的突破。新增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家、高新技术企业196家、民营科技企业182家、省重点文化科技企业2家,认定高新技术产品639只。新增专利申请18302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7790件;新增专利授权9867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870件,获评中国专利奖优秀奖4项。江苏凯宫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获评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江苏天瑞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获评省企业技术创新奖。
人才建设
人才引领优势明显。新增国家“千人计划”10人。新增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1人、省“双创人才”11人、“双创博士”2人,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15人。3个团队入选省科技类“双创团队”,省“双创团队”认定数量创历史新高。新增省院士工作站1家、省重点企业研发机构28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4家、省外资研发机构19家、省研究生工作站24家、苏州市企业研究院1家、苏州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3家。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建有研发机构数量508家,建有率92.37%。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180项,产学研联合体141个。
教育事业
教育事业协调发展。2014学年,在园幼儿48413人,专任教师2479人;小学在校学生84039人,专任教师5217人;初中在校学生29049人,高中在校学生9432人,初高中专任教师3271人;中职学校在校学生6375人,专任教师559人。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覆盖率85%,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100%。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继续保持100%,外来务工子女公办学校吸纳率72.3%;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和贫困家庭学生入学率分别为99.5%和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100%,普高与职高招生之比4.4:5.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68%。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98.4%。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报名29558人,报名总人数继续列全省县级市首位。城市和农村居民社区教育年参与率68%。老年教育普及率50%。昆山杜克大学正式开学,康桥国际学校建成招生。
文化事业
文化惠民深入推进。举办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2334场、书场演出4196场,新增图书分馆3家、流通点14个,精心组织开展第九届阅读节36项重大活动。全年创作各类文艺作品840件,其中国家级获奖作品9件、省级39件、苏州市级48件。原创作品《大美昆曲》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音乐剧《日历红了》等13件作品入围省“五星工程奖”决赛,荣获3金3银3铜的历史最好成绩。《粉墨宝贝》等2部原创动漫作品荣获中国国际动漫节“金猴奖”。全市累计放映电影13.1万场次,观影人数326万人次,影院票房收入首次突破1亿元。
卫生事业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达到100%。市老年病医院顺利启用,新改扩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8家。全市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66所,其中医疗机构445所,包括三级医院2所、二级医院7所、一级医院4所。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0894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4194人,千人拥有医生数为2.5人。全市拥有病床位6516张,千人拥有医院床位3.95张。人口平均期望寿命为82.86岁,其中:男性80.55岁,女性85.14岁。孕产妇死亡率为5.18/10万,婴儿死亡率为2.69‰。体育事业
体育事业持续发展。锦溪、周庄、淀山湖镇文体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巴城、千灯、淀山湖、锦溪4座拆装式游泳池投入运营,淀山湖农民康乐园投入使用,开发区体育公园开工建设。全市共举办各类体育赛事活动500多项,参与人数超100万人次。组队参加省级系列比赛,获得17金26银27铜的成绩;参加4项全国比赛,获得7金7银7铜的成绩。承办国家级以上赛事20多项。5月28日成功获得第29届2016年汤姆斯和尤伯杯羽毛球赛的举办权。全年昆山体彩发行量达7.21亿元,筹集体彩公益金5000多万元。
基础设施建设
公交服务体系日益完善。中环快速化改造高架基本贯通。开通轨道交通11号线花桥站至同里旅游专线、客运北站至嘉定便捷化班线。11号线花桥段开通以来,平均日客流量2.75万人次,单日最高客流达6.03万人次。完成新辟公交线路7条,调整优化44条、加密延时30条。新增更新公交车150辆。至年底,全市公交线路共216条,车辆1409辆,公交线网总长度3172千米,日均客流量47.5万。试点开通 “定制公交”线路1条。推出30辆泊站电调专用出租车,至年底,全市共有客运出租车1596辆。启用公交智能调度中心,实时掌握全市公交车运营和客流情况。淘汰黄标车890辆,更新节能环保公交客运车辆150辆,促进天然气等清洁能源车辆推广应用。
电网供电形势平稳。全社会用电量194.35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3%。其中工业用电量155.99亿千瓦时,增长3.6%;城乡居民用电量15.61亿千瓦时,下降9.6%。全社会最高负荷346.62万千瓦时,增长2.6%。全年实现110千伏及以下电网基建投资3.74亿元,新增110千伏线路64公里、变电容量21.3万千伏安。至年末,全市拥有110千伏变电站49座,变电容量420.8万千伏安;35千伏变电站19座,变电容量66.15万千伏安。
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
生态环境总体稳定。明确7大类13个红线保护区域,全市生态功能区总面积达189.9平方公里,占市域面积的20.4%。水环境功能区达标比例53.5%,提高2.3个百分点,三类以上地表水63.6%。出台《昆山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方案》,将PM2.5控制目标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建立18个水质自动监测站、13个大气自动监测站、1050套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形成覆盖全市域的环保“智能天网”。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75.9%。能耗水平持续降低。坚持绿色发展、环保优先的原则,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持续下降。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319万吨标准煤,增长1.1%,完成苏州市下达的综合能源消费量控制目标。
集约用地水平提升。建立健全耕地资源保护、项目用地管理、依法依规用地、存量土地盘活、土地市场建设、土地储备管理等六大机制,全面促进节地水平和产出效益“双提升”。新增建设用地内资投资强度达到464万元/亩,外资投资强度达到67万美元/亩。深入开展已批未开发土地清理处置专项行动,共处置已批未开发土地8900多亩。
质量技术监督
质量品牌标杆效应突出。复评江苏名牌产品10个、新增江苏名牌产品7个;复评苏州名牌产品26个、新增苏州名牌产品19个。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江苏有限公司昆山分公司获苏州市质量奖。完成采用国际标准及国外先进标准44项,国际标准新增2项立项。食品省级监督抽查合格率97.95%;工业产品省级监督抽查合格率达96.94%。
体制改革
行政审批服务水平提升。市级中心受理各类办件50.11万件,比上年增长5.2%。11个区镇行政(便民)服务中心办结477.68万件,增长42%。住建、国土、地税、公安、公积金等9个行政服务分中心办理507万件,增长10%。重大项目绿色通道办件15657件,是上年的2.3倍。网上审批办件率达65.8%,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
富民强村
富民强村工作实现新突破。全市发放城乡居民创业小额贷款33615万元,助推2507户城乡居民创业。村均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751万元,比上年增长12.1%;全市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组织涉及11个区镇、165个行政村和28个涉农社区,累计组建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组织513家。全市全面开展社区股份合作社“股权固化”工作。
人口和就业
人口规模保持稳定。全市出生人口9965人,出生率为13.09‰;死亡人口4305人,死亡率为5.6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43‰。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769746人,比上年末增加16820人;年末外来暂住人口达126.98万人。就业总体形势保持平稳。举办高校毕业生就业专场15场,提供毕业生岗位1.82万个,发放见习补贴近60万。昆山籍高校毕业生实名登记率和享受就业服务率均达100%。全年共举办招聘会50场,有5316家企业参加,提供各类就业岗位19.31万个,进场求职应聘达18.87万人次,近6.28万人次与用人单位达成聘用意向。累计建立人力资源合作基地达到233家,储备人力资源8.2万余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24%。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到每月1680元;低保边缘人群由13类拓展到15类,低保标准按苏州统一标准调整为每月700元。全市养老床位数达到6058张,每千名老人拥有机构养老床位数40张。全市84周岁及以上老年人纳入政府居家养老补助服务范围。加大对低收入家庭帮扶力度,帮助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3470人。调整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相关政策,缴费标准调整为2400元,发放标准提高60元/月。调整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筹资水平提高到700元。门诊统筹报销比例统一提高5%。
住房公积金覆盖面有序扩大。年末住房公积金缴存人数50.7万人,比上年增长7.4%,累计归集公积金189.5亿元。全年共向6452户职工家庭发放住房公积金贷款15.3亿元,年末住房公积金贷款余额70.7亿元,增长14.2%。
市场物价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回落。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1.9,涨幅比上年回落0.1个百分点。八大类消费价格呈现“六涨二降”:食品类上涨2.4%、衣着类上涨2.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1.8%、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2.6%、文娱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8%、居住类上涨3.1%;烟酒类下降0.4%、交通和通信类下降0.7%。
人民生活
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498元,比上年增长9.0%,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920元,增长8.7%;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921元,增长10.1%。
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4150元,比上年增长7.3%,其中,农村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5374元,增长11.6%;城镇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8332元,增长6.3%。农村和城镇常住居民文教娱乐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为19.2%和19.6%。至年末,平均每百户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城镇常住居民家庭:彩电197台、空调231台、电冰箱103台、移动电话246部、照相机67台、家用电脑121台、热水器109台、家用汽车59辆;农村居民家庭:彩电200台、空调229台、电冰箱104台、移动电话292部、家用电脑117台、热水器117台、家用汽车43辆。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农村常住居民人均拥有住房面积78.9平方米,城镇常住居民人均拥有住房面积47.6平方米。
注:1.公报中部分数据为预计数,最终以统计年鉴公布数据为准;
2.地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行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2010年为基准的不变价格计算
第五篇:体育产业形势调研报告
以下提供一篇调研报告给大家参考!
“”期间,在国家经济社会以及体育事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体育产业乘势而上,规模不断扩大,呈现出较快的发展态势。年全国体育产业从业人员达到317万人,实现增加值1555亿元,较年增长16%,明显快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体育市场体系逐步完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体育市场主体日趋成熟,呈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的出台标志着体育产业由各方面自行发展,向国家主导、各部门和全社会联合推动发展转变。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指导意见》取得积极进展,部分省市通过设立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等政策,有效推动了地方体育产业的发展。体育产业统计等基础性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完成了第一次全国体育及相关产业专项调查,摸清了体育产业基本情况。创办体育旅游博览会,以展会为平台,进一步带动了体育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先后建立了深圳、成都温江、福建晋江、北京龙潭湖、浙江富阳和山东乐陵等6个国家体育产业基地,有效地调动了地方发展体育产业的积极性,也进一步发挥了体育产业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以北京奥运会为代表的重大体育赛事极大地带动了文化、娱乐、旅游、建筑、通信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充分体现了体育产业的辐射效应。以高危险性体育项目为重点的体育市场监管体系初步建立,保证了体育市场的规范发展。体育彩票销量持续增长,“”期间共实现销售额2428亿元,提取公益金728亿元。
虽然我国体育产业在“”期间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从总体上看,体育产业规模还比较小,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还比较低,尚未充分发挥出新兴产业的潜力和优势;体育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体育服务业在体育产业中的比重较低,区域发展不够平衡;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性矛盾仍然较为突出,市场机制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体育市场尚不成熟,产品有效供给不足,消费观念有待引导,市场监管有待加强;体育产业各项基础工作还比较薄弱,体育产业政策体系亟待完善,高素质的体育产业人才匮乏。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重大机遇期,体育日益成为人民群众的重要生活方式,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体育产业已进入快速成长阶段,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握体育产业的发展规律,抓住历史机遇、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促进体育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