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1世纪高中作文教材的改革
21世纪高中作文教材的改革
人民教育出版社 顾振彪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精神,《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的作文部分作了比较大的改革。
一
在编排上,作文教材分为三个系统。第一个系统是相对独立编排的。目录如下:
第一册
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
人性光辉写人要凸显个性
“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
第二册
直面挫折学习描写
美的发现学习抒情
园丁赞歌学习选取记叙的角度
想像世界学习虚构
第三册
多思善想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
学会宽容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
善待生命学习论证
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
第四册
解读时间学习横向展开议论
发现幸福学习纵向展开议论
确立自信学习反驳
善于思辨学习辩证分析
第五册
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
讴歌亲情学习写得充实
锤炼思想学习写得有文采
注重创新学习写得新颖
第二个系统与阅读整合在一起,在课文后的“研讨与练习”中,设计了几十次写作练习。这些练习,从阅读说,属于应用性阅读,从写作说,属于笔记作文。
第三个系统与“梳理探究”整合在一起,在全套教科书共15次“梳理探究”中,设计了几十次写作练习。这些练习,主要是研究性作文。
上述三个系统中,第一个系统是这套教材作文部分的主体。它力图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规范的作文训练。虽然尽量加强与阅读鉴赏、梳理探究和口语交际的联系,但更注重按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作文教学的本身规律来编排。第二个系统是读写结合的产物,基于,“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主要是笔记式作文,让学生随时随地把阅读的心得体会写下来。第三个系统是写作与语文实践活动的结合,作文练习是在语文活动中进行的,十分贴近生活,体现了叶圣陶先生提倡的“练习与应用相统一”的原则。总之,这三个系统的作文教材,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它们与阅读鉴赏、梳理探究等紧密结合在一起,尽可能融会贯通,使全套教科书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重结果而不重过程,这可能是作文教学劳而寡效的重要原因之一。实际上,作文教学的关键,不仅在于让学生写出一篇作文,更在于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逐步把握写作要领,从而达到过程与结果的统一。因此,不难理解这次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什么旗帜鲜明地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之一,明确规定写作教学必须突出过程与方法。为遵循写作教学的规律,体现课程标准的先进理念,有效地提高作文教学质量,这套实验教科书的作文部分,尤其是第一个系统,致力于突出写作的过程和方法。
对于写作的过程,古今中外学者的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双重转化。”刘锡庆先生解释说:“任何一篇文章或一部作品的诞生,都要完成这样一种‘双重转化':首先,是现实生活、客观事物向认识‘主体'即作者‘头脑'的转化。它要依据‘反映论'的精神,能动地、本质地、真实地将现实生活、客观事物转化为作者的认识(观念和情感),这是由事物到认识的第一重转化;其次,是作者观念、感情向文字表现的转化。它要遵循‘表现论'的原则,有‘理'有‘物'并有‘序'有‘文'地将头脑中所获得的意识、情感转化为书面语言(思想的‘外衣')。这是由认识到表现的第二重转化。”简言之,由“物”到“意”,由“意”到“文”,就是写作过程所必须完成的“双重转化”。
这“双重转化”中,第一重“转化”是根本,是基础。生活贫乏,认识低下,缺少“发现”,是写作的致命伤。第二重“转化”是手段,是关键。思维紊乱,文字很差,如何写得好文章?因此,写作的全过程,必须完成“双重转化”,缺一不可。
基于上述认识,第一个系统的作文教材,每一个单元都分作“话题探讨”“写法借鉴”“写作练习”三大块。“话题探讨”力图帮助学生完成由“物”到“意”的第一重“转化”,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写法借鉴”力图帮助学生完成由“意”到“文”的第二重“转化”,解决“怎么写”的问题。“写作练习”则提供一些作文题目或范围,让学生试试看,自行经历写作的全过程。
从上边第一个系统的作文教材目录就可以看出,每一个单元作文标题的前半部分就是所要探讨的话题,后半部分就是所要借鉴的写法。例如第一册第二单元“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先在“话题探讨”中,指导学生探讨亲近自然、认识自然、体验自然的问题;接着在“写法借鉴”中,引导学生借鉴范文作者是怎样认识自然、感受自然和表现自然的;最后让学生在“写作练习”中任选一题,投入到表现自然的写作实践中去。全系统20个单元作文,指导学生探讨了20个话题,借鉴了20种写法,经历了20次“双重转化”──20次写作的全过程。
可能有人会问:“双重转化”中,哪一重“转化”是中学作文教学的重点呢?对这个问题,至今见仁见智,认识不一。
上世纪90年代《人民教育》杂志上还就这个问题展开过一场争论。
不少人认为,第二重“转化”是重点,理由是:提高学生积累生活、认识生活的能力,不是专靠语文一门学科所能奏效的,而是各门学科的共同任务。至于怎样反映生活,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则是作文教学责无旁贷的特定任务。然而,现在越来越多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认为,应把第一重“转化”作为重点。著名特级教师方仁工是这样说的:“在我的思想中,第一个转化比第二个转化更重要。现在有很多人拿到了作文题不知道写什么,不知道怎样写,指的并不是有了材料不知道怎样去表达,而是指头脑中似乎不存在所要写的东西。对中学生来说,要提高作文的水平,首先要抓的,倒不仅是如何立意、布局、谋篇,而是如何去选择材料,如何进行构思。材料选好了,构思好了,动笔是比较快的。前者是‘十月怀胎',后者是‘一朝分娩'。”应该说,这种意见是有一定代表性的。上面两种意见,各有一定道理。
在过去很长一个时期内,中学作文教材主要解决第二重“转化”的问题,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写”。从1997年底语文教学大讨论以来,又出现一些把第一重“转化”作为重点的中学作文教材,主要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两类教材各有长处和优势。但弄得不好,前一种教材容易忽视“写什么”,后一种教材容易忽视“怎样写”,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有鉴于此,这套高中作文教材试图在上述两种教材之外另辟一条新路,就是兼顾“双重转化”,不厚此薄彼。与前一种作文教材相比,这套作文教材多了“话题探讨”;与后一种作文教材相比,这套作文教材多了“写法借鉴”。这套作文教材所强调的,就是写作的全过程。
三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教科书应突出语文课程的特点,要便于指导学生自学。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掌握自学的方法,养成自学的习惯,不断提高独立学习和探究的能力。”为体现这个精神,这套高中作文教材特别注意有助于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首先,这套作文教材致力于贴近生活,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思想认识紧密结合,确保学生写作的自主地位。第一个系统的20个话题和第二、三个系统的写作练习设计,包括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人与自然几个方面,都是现实社会中生活、生产的热点问题,学生思想、生活和学习中的重大问题,以及学生最感兴趣的、最为关心的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探讨这些问题,有利于学生发现社会、发现自然、发现自我,在发现中发展自己的个性,提升生命境界。以这些话题为内容的写作,自然而然地成为学生生命活动的一部分,适应学生自己精神发展的需要。于是,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不可遏制地爆发出来,“要我写”变成“我要写”,为什么写、写什么的问题根本不成其为问题。这就保证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地位,学生写作的自主性就充分体现出来了。
其次,这套作文教材注重与阅读密切联系,把阅读作为写作的基础,让学生从范文中自主探究写法。鲁迅先生说过:“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叶圣陶先生告诉我们:“不要把指导阅读和指导作文看成是两回事”,“把课文讲好,使学生学习每篇文章的思路是怎样发展的,语言是怎样运用的,这就是很好的作文指导”。因此,这套作文教材主要是引导学生揣摩范文的写法,从中学习“应该怎样写”。这些范文,主要是阅读教材中已有定评的著名作家的经典作品,也包括当代具有示范性的佳作和学生习作。教材中只对这些范文或示例作极为简明的解说与点评,对学生各自的揣摩和集体讨论起一点儿点拨和指引作用。换言之,过去的作文教材,一般都免不了从写作知识出发,介绍一系列写作技巧,让学生全盘接受,而这套作文教材一反这种做法,只是指点学生自己从范文中去体味、领悟写法。这对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该是有所裨益的。
第三,这套作文教材着力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把多思善想作为提高写作水平的关键,注意破除束缚学生的写作程式。上文说过,这套作文教材突出写作的全过程,但在这全过程中有一个重点,就是培养学生个性化思维能力。应该看到,“写什么”的问题,对于广大中学生来说,他们的生活范围是相差不远的,差距大的是对生活的认识和发现,这就关系到思想水平问题;“怎么写”的问题,立意、选材、谋篇,都属于构思,至于语言,它的外衣也是思想。这就是说,“想”是写作的总枢纽。因此,第一个作文系统中,有五个单元是直接培养思维能力的:“多思善想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善于思辨学习辩证分析”“注重创新学习写得新颖”“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想象世界学习虚构”。还有几个单元,与培养思维能力关系很密切,比如“解读时间学习横向展开议论”“发现幸福学习纵向展开议论”“确立自信学习反驳”“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锤炼语言学习写得有文采”。其他单元,也贯穿着培养思维能力这根红线。上文说过,对于“双重转化”的重点,有两种不同意见。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重视写作中的思维训练。张志公先生是赞同第一种意见的。他说过,作文教学“主要解决学生有了需要写的事物之后怎样整理思路,怎样用语言文字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这个问题”。持第二种意见的方仁工老师说:“要提高作文的水平,首先要抓的,是如何进行构思。”“一定要重视构思。一定要在构思上多花时间!”一个强调思路,一个强调构思,其实都是强调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这套作文教材把培养思维能力尤其是个性化、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作为重点,想必是大家所认同的。
从1997年底以来,社会上批评一些学校热衷于对学生进行机械的作文训练,片面追求写作技巧。把写作中的立意、选材、谋篇、造句,都“铸”成一个个“模子”,让学生在这些“模子”中制出一个个“标准件”。这套作文教材力图打破这种局面,把学生解放出来,从培养个性化思维、创造性思维入手,真正做到学生的自主性写作、个性化写作。
四
使用这套作文教材,需要注意下列问题。
1.对“话题探讨”的要求要适度
在写作过程的“双重转化”中,第一重“化”是基础,至关重要。当前,大多数同志认为,高中学生作文的主要问题出在第一重“转化”上,没有解决好“写什么”的问题。这当然是有道理的。然而,应该看到:第一,完成第一重“转化”,解决“写什么”的问题,不是语文一门学科的特定任务,而是各门学科的共同任务,写作课没有必要也不可能独立完成这个任务;第二,完成这个“转化”、解决这个问题,贯穿学生的整个生活中,是学生平时生活的一部分,不是为了写作才特意去认识生活,也就是说写作过程中的第一重“转化”只是平时生活中“转化”的结果和延伸;第三,中学生写作,是写学生生活范围以内的,能够认识清楚的事物。叶圣陶先生说过,如果生活没有进展到某一阶段的时候,责备中学生的积蓄没有更正确更深广,就犯了期望过切的毛病。由于上述三个原因,“话题探讨”主要是“诱导”和“触发”学生平时已积蓄的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因此,对话题探讨的深度和广度,不可脱离学生的生活范围和认识水平,作过高的要求。
2.灵活处理“话题”和“写法”的关系
这套作文教材的第一个系统,是按照写作本身的规律来设计的。第一册的重点是记叙文的写作,第二册的重点是各种表达方式的训练,第三、四册的重点是议论文的写作,第五册的重点是更高要求的写作训练。有人说,把20个话题安排在20个单元中,有些与所要借鉴的写法有内在联系,安排在一个单元十分自然;而有些与所要借鉴的写法没有必然联系,安排在一个单元似乎有些牵强。后一种情况是存在的。但要看到,后一种情况下的话题和写法尽管表面上没有必然联系,但本质上还是有联系的,就是说这个话题可以用这种写法,这种写法可以用在这个话题上。过去的作文教材,以介绍写法为主,举例可以不限某个话题;现在的作文教材突出写作的过程,兼顾话题和写法,一个单元的写作就不能不在借鉴一种写法时,只以一个话题为例。这样,一个单元中话题与写法缺乏必然联系的情况几乎不可避免。教材是这样设计的,使用教材时只要注意到这种情况:对于这个话题来说,用这种写法只是举例;对于这种写法来说,用这个话题也只是举例。学生在写作中,完全可以灵活处理话题与写法的关系。
3.抓住一个“写”宇
“话题探讨”也好,“写法借鉴”也好,最终都要落实到一个“写”字上。要指导学生在写作中提高写作水平。
为此,这套作文教材的每个单元,都提供五个作文参考题目,全套教材共100个题目。这些题目大多数都不同于过去教材的作文题形式,它有助于开阔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当然,这些题目只是参考题,没有要求非做不可,愿意写就可以试试看,不愿意写也能起到促进思考的作用。做这些题目不限时间,不限地点,大都不限字数,对于写法完全不做硬性规定,有些只限文体,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自由自在地写作,个性化地写作。
高中写作的重要目标是在写作实践中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这套作文教材关于写作习惯有六个“小方块”,提醒学生重视这一点。教师在教学中,应把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贯穿学生写作的始终。
4.改变一个观念
有的老师也许要说:“这套作文教材,有三个系统,第一个系统还突出写作的全过程,而作文课的时间却很有限,这让教师如何是好?”
要转变一个观念。《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教科书应有开放性,在合理安排课程计划和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和选择的空间,也要给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余地,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正是根据这个精神,这套作文教材给学校和师生提供一个平台,让大家去进一步“选择和拓展”。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对教材作删节。补充、调整、重组。绝不是像过去那样,把教材当《圣经》,一成不变地去教学。这套教材编得丰富一些,设计了三个系统,只是想使提供的平台更宽广一些,便于教师和学生大显身手而已。
(来源:《中学语文教与学》)
第二篇:高中教材
高中化学教材是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编写而成,共8册,包括2本必修(化学l、化学2)和6本选修(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本套高中化学教材的编写着眼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学生未来的发展出发建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帮助学生全面地了解化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教材中创设一系列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教学情景,为学生更多地体验科学探究、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提供新的平台。
本套教材以教育部高中化学国家课程标准研制项目组第一负责人,编写组由高中化学国家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和一大批高校化学专业不同领域富有学术造诣的教授、副教授,优秀的高中化学特级、高级教师和教研机构的中青年化学教育工作者为主体组成。由众多国内资深的化学学科专家组成的指导组在专业上予以大力支持。教材编写者们在深入研究继承传统与体系创新、立足基础与提高延伸、社会需求与学科发展、知识呈现与活动设计,归纳整理与探究开放等关系基础上,形成了本套教材的下列特色。
一、贴近课程标准,正确把握学习要求,有利于学生顺利达到学习目标。
1.必修或选修教材根据内容标准的要求编写,其核心内容不仅反映出该模块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还十分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方面课程目标的落实。全套教材较好地体现了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着力提升高中生的科学素养水平。
2.教学内容立足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标准,定位明确,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深、广度把握较好。2本必修与6本选修教材紧密衔接,分工明确。
3.必修教材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选择内容,密切联系社会生产、生活实际,学习最基础的化学核心内容。内容基础性强,循序渐进,每个专题容量适当,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必修教材主题突出,思路清晰,实例丰富,难点分散,重视方法,好教易学,构成了整个高中阶段化学学习的基础,为后续化学选修模块的学习提供了较好的保证。
4.选修教材特色鲜明,无论是基本原理的学习(如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与性质),还是对化学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认识(如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都能贴近课程标准,做到立足高中生实际,依托必修教材内容,不“越位”,不拔高,简洁明了,特别对首次出现在中学教材中的某些新知识(如熵变、晶格能、杂化轨道理论、手性分子等)处理恰当,既很好地把握了科学内涵,又避免了因“大学化”倾向造成的难点,适合中学生学习。
二、建立了新的教材知识体系,层次清晰,结构科学合理。
1.必修教材突破了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结构体系,关注学科线索和社会实际的结合。
如化学 1从“科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为题引入核心概念和研究方法,继而通过“海水中的化学物质”、“从矿物到基础材料”、“硫、氮和可持续发展”展开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从化学与社会的关系出发建立了教材的整体思路,继而逐级引出化学核心知识,既体现了化学学习的价值,同时又很好地处理了内容点多和课时紧的矛盾。
每一单元的知识点相互关联,形成良好的逻辑结构,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如化学 1“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通过一种物质(氯化钠)和两个电解反应(饱和食盐水电解、熔融氯化钠电解)展开,前者得到氯气,在研究氯气化学性质基础上,推广到卤族元素性质;后者得到金属钠,进一步研究纳及其化合物性质。
2.选修教材按内容素材的特点建立不同的知识系统,使教材为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态度等方面的学习提供了更好的针对性,也使选修教材的不同功能得到更好的体现。
(1)第一类教材:《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
“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教材的内容,注意从社会事件为线索引出知识内容,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需要为基础,融入化学核心知识,力求使课程即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所讨论的生活和社会问题,帮助学生学习相关的化学知识,知识视野宽阔,科学性强。学生通过学习能更深刻地理解化学的基本观点,扩大、加深对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认识和掌握,有利于激发与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化学与生活》围绕“环境”、“健康”、“材料”三大生活热点问题展开内容,融入化学知识并以此解释更多的生活现象。
上述教材在较宽阔的社会背景下提出与化学有关的生活和技术问题,引发学生讨论、调查、实验,进一步理解化学知识,认识化学科学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科学 •技术•社会的关系。
这些教材在内容组织上,注意把性质相似的课题组织在同一主题下。在课题中用典型实例展开讨论。把看似零散的学习内容有机地组织起来,形成了比较清晰教材逻辑结构。
(2)第二类教材:《有机化学基础》、《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教材侧重学习物质性质和化学基本原理,在内容的选择与编写上,建立系统明晰的化学知识体系,学科知识编排深入浅出,逻辑性强。如《化学反应原理》从 “能量变化”、“速率与平衡”、“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三方面来解析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层次清晰。
这些教材不仅重视知识的结论,更关注知识形成的过程,有利于帮助学生领悟与把握化学观念和化学方法。例如,上述选修教材突出了 “从现象到本质”、“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思想方法,渗透“实验是验证与探究的重要手段,是化学研究的基础”、“人类对物质及其变化的认识在不断发展,永无穷尽”等重要观念。
(3)第三类教材:《实验化学》
本教材从课题入手,以研究物质的方法为线索建构教材,涉及物质的分离和提纯、物质性质的探究、反应条件的控制、物质的定量研究、物质的制备与合成等内容。每专题介绍相关的化学原理、实验研究方法和现代仪器的特点,循序渐进,在必修内容基础上逐渐提升。既有基础性的研究课题,又有一定开放、探究要求的拓展性课题,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和实验条件较好的学校能提供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三、教材重视科学探究,注重创设情景,力求使学习方式多样化。
1.教材重视通过实验与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
各教材模块都十分重视运用化学实验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接受有关知识和概念,揭示化学反应规律、探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学生可以在有关学习活动中体验、学习运用化学实验手段进行化学探究活动,培养问题意识。教材注意启发学生发现学习和生产、生活中有意义的化学问题;设计、评价解决化学问题的实验方案,收集、处理有关实验数据;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归纳,通过推理、判断,对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或者初步揭示化学变化的规律。教材也十分重视通过学习活动提高学生比较、分析和评价能力。
无论必修还是选修教材,都将化学实验作为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实验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化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在实验情景中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教材中增设了大量的化学实验,有的以学生的体验为主,有的重在引发学生思考。各册教材内容体系和呈现方式有所差异,但都将 “通过实验学化学”作为共同追求的一条线索。
2.本套教材非常关注学生“怎么学”,注重问题情景创设和方法指导。
教学内容不采用描述式文本的呈现方式,而运用各种栏目组织教学内容,编写者从学生生活经验和生产生活中鲜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联想质疑、观察思考、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回顾总结、资料阅读等活动来学习。
课本不再是纯阅读文本,而注重引导学生改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不仅重视知识点的理解记忆,还要求学生能发现问题,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应用价值。同时,教材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范例引领教师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通过各种学习指导栏目,让学生以多种形式参与学习活动,发挥教师教学的创造性。如 “你知道吗”、“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信息提示”、“调查研究”、“各抒己见”、“问题解决”等栏目提示了问题和方法,对应学生不同的学习行为和思维要求;对要求重点观察或记录的内容提示学生在表格中注出;每一单元后设“练习与实践”,在每一专题后设“回顾与总结”,旨在帮助学生通过问题线索学会归纳整理知识,促进学生学会反思,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
教材还通过调查研究、交流讨论、问题解决等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强化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促进高中学生化学学习方式的转变,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反思评价等技能。
教材突出关注寓科学方法的学习于教学过程之中。教材虽有一些显性的科学方法指导,但注意避免 “穿鞋戴帽”、抽象教条式论述,更多地是通过“学习范例”、“探究课题”体现科学方法的具体应用。
四、遵循学生化学学习规律,兼顾各类学校实际,力求易学好教。
教材遵循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力求体现初、高中化学教材在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的合理衔接,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高中化学教材必修
1、必修2与初中化学教材之间的关系,如《化学1》中“原子结构模型”是初中化学原子知识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又为《化学2》“物质的微观结构”奠定了基础。二是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
(1)选修教材从不同的侧面组织内容,但以《化学1》、《化学2》的知识为“生长点”。无论必修还是选修教材,均设有“拓展视野”栏目,给不同能力倾向的学生提供较大的选择空间,使他们获取各自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2)本套教材版面设计注重学生学习心理,版式活泼,直观性强,尽可能通过具有探究价值的课题、生动的文字和图表、功能特定的栏目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教材采用“平等对话”的方式展开叙述,借助“先行材料”
引出内容,如学习前的引导性材料,学习过程中的信息提示,有关生活或学科的背景材料等,体现了教材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3)内容素材选取兼顾不同地区的实际,教学要求上通过栏目和问题呈现一定的弹性,便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依据当地实际条件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如实验设计简单,现象明显,并设计多种活动为运用当地的生产、生活资源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体现了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对化学的实际需求,并在实验探究、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了重点指导,努力使每一位学生在科学素养方面都得到发展和提高。
(4)教材注意控制学习的层次与深广度。根据具体内容的难度和学生的认识水平,在教材中分别采取“深入浅出”、“点到为止”、“造成悬念,引起思考”等内容组织的策略。尤其是必修教材,通过问题的延伸或扩展,为学生多处设置了思维发展的平台,(5)教材在练习与作业编写中,既注重指导学生把握化学学科最核心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学会运用规范的化学用语描述与分析化学问题。同时,在基础之上分层次安排习题,注意引导学生把化学原理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提高应用和实践能力。
教材特点体现在八个方面:
1.努力创新 2.立足基础 3.融入社会 4.体现探究 5.学法指导 6.注重衔接 7.版面友好 8.城乡兼顾
第三篇:高中教材作文素材整理
幻灯片1
高中教材部分篇章的作文素材积累及运用
幻灯片2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写作素材: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
当年万户侯。曾记 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角度点拨】①人要有崇高的理想和兼怀天下的志向;②青春需要激情;③迈好人生的步伐;
幻灯片3
荀子《劝学》
(1)写作素材: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角度点拨】借助于外物往往能让理想早日成为现实
(2)写作素材: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角度点拨】①持之以恒;②优势与劣势
幻灯片4
庄子《逍遥游》(节选)
(1)写作素材:
A.鹏鸟奋飞:必须凭借强大的风力;水雾尘埃:要靠气息相吹;大舟无力:因为
积水不深;杯水胶地:因为水浅舟大;蜩鸠嘲鹏:不知自己“所待”;远行所待:备粮,越远所待越多。
B.能够“效、比、合、征”的四种人,有才智修养,当都被世俗所累;宋荣子置
世人的赞誉与诽谤于度外,但他的修养“犹有未树”;列子御风而行,逍遥自在,但“犹有所待者”。
【角度点拨】世间万物皆有所待,没有做到真正的自由
(2)写作素材:
A.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B.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角度点拨】①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是获取自由的要诀;②无己、无功、无名,才
能绝对自由
幻灯片5
韩愈《师说》
(1)写作素材: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写作素材: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
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角度点拨】①博采众长者可成大器;②学识的高下不完全取决于年龄的大小;③青出
于蓝而胜于蓝;④我们要敢于超越前人
幻灯片6
苏轼《赤壁赋》
(1)写作素材:方其(曹孟德)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角度点拨】“短暂与永恒”的思索
(2)写作素材: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
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角度点拨】①“选择”决定于生活的态度;②人要善于寻求精神的寄托;③自然是人
类最可靠的朋友
幻灯片7
苏洵《六国论》
写作素材: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
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角度点拨】①善始还要善终;②打击人才便是自毁长城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写作素材: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
灭。
【角度点拨】①自古英雄出少年;②什么才是真正的潇洒;③无法磨灭的功业往往永恒
幻灯片8
杜牧《阿房宫赋》
写作素材: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角度点拨】①不爱惜民力,就是自掘坟墓;②水(民)能载舟,亦能覆舟
幻灯片9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写作素材:
A.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B.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角度点拨】①获取辉煌的业绩才能青史留名;②英雄是时代的脊梁
(2)写作素材: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A.汉朝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封山而还。
B.元嘉二十七年,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出师北伐,想要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
绩,却落得向北回望,仓皇败还。
【角度点拨】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②立业当量力而行
(3)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角度点拨】①老当益壮,最美夕阳红;②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幻灯片10
《烛之武退秦师》(出自《左传》)
(1)写作素材:郑国被秦、晋联军攻打,形势十分危急,烛之武受命出使秦国。面对
强悍的秦王,他凭借自己高超的语言表达艺术、外交思想和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说服秦王退兵。
【角度点拨】①高超的语言艺术常可胜百万雄师;②武力不是最强悍的标志;③天下兴
亡,匹夫有责
(2)习作素材:“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吾不能早用子,今急
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角度点拨】为国效力,责无旁贷,不计前嫌,忠勇可嘉;知错能改不文过饰非;上下
一心,可成就伟业。
(3)写作素材:烛之武分析“亡郑弊端”,强调“利益”二字。
【角度点拨】国之政治,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慎用)
幻灯片11
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1)写作素材:
A.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面对秦昭王毫无惧色,进退有仪,不卑不亢,取得了外
交的胜利。
B.渑池之会,秦王以鼓瑟为名羞辱赵王,蔺相如以死相逼,跪请秦王击缶,秦王
无奈击缶。
【角度点拨】①无畏者无惧;②把握机遇才能成就未来;③生活需要智慧(2)写作素材:蔺相如接连升级,官位超越了大将廉颇,廉颇恼羞成怒,扬言欲羞辱
蔺相如。蔺相如顾念国家利益,抛弃私人恩怨,处处避让廉颇。廉颇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到蔺相如府上负荆请罪。
【角度点拨】①(宽容)宰相肚里能撑船;②国家利益至上;③小不忍则乱大谋;
④凡事以大局为重;⑤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幻灯片12
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1)写作素材:项羽兴兵四十万,驻扎于新丰鸿门,威逼刘邦十万军众。刘邦隐
忍以行,往项羽驻地赴宴,凭借张良的智谋和自己的勇敢,得以脱险。
【角度点拨】①“忍”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智慧;②不善于抓住机遇,成功往往
失之交臂
(2)写作素材:范增力主消灭刘邦,项伯为报私恩,连夜前往刘邦军营通告张良。鸿
门宴中,项羽不理睬范增杀死刘邦的暗示。项庄舞剑意在刘邦,项伯舞剑保护刘邦。最终,刘邦成功逃脱,项羽错失良机。【角度点拨】①人心齐,泰山移;②祸起萧墙;③机遇不等人
幻灯片13
王羲之《兰亭集序》
(1)写作素材: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
幻灯片14
屈原《离骚》、《湘夫人》
可乐也。【角度点拨】自然山水皆有其美,可娱可乐,可歌(2)写作素材: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角度点拨】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于是就设法增加它的宽度【角度点拨】①给自己活着的理由,人生才能奋力以行;②纯洁的才是高尚的
第四篇:高中作文教材纲要
高中作文教材纲要
第一册
第一单元感受和思考
学习重点1.培养感受与思考生活的意识;2.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对生活的认识
写作指导1.感受生活,用心观察周围的社会生活;2.思考生活,认识客观事物,并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写作练习1.抓住瞬间的独特感受以及引发的对生活的思考,写出一个片段;2.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表达自己的某种感受和思考
第二单元想象与联想
学习重点1.了解想象与联想的表达功能 ; 2.在写作中恰当地运用想象和联想
写作指导1.利用事物间的相通、相近、相似、相反的相联,突出事物的形象性;2.根据经验、认识对未来进行想象
写作练习运用想象,自拟题目写作
第三单元再现与表现
学习重点再现客观事物,要熟练运用叙述、描写、说明等表达方式,提高表现情感的能力写作指导1.寓情于叙事,对往事的回忆要因事而动情;2.寓情于写景,情感寓于景物描写中,情景交融;3.寓情于义理,把情融于议论中,既是议论也是抒情,情景交融
写作练习记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第四单元个性与创新
学习重点突出个性,力求创新
写作指导思想新、材料新、表现新形式
写作练习1.读《精神救助》后,用全新的人物、故事表现同一主题;2.借鉴《阿Q新传》写一篇故事新编 第五单元自由写作实践
从生活中捕捉材料、思想写一篇文章
第二册
第一单元写出人物的个性
学习重点记叙人物二三事,并借细节表现人物个性
写作指导1.选材恰当,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人物个性2.真实生动的细节
写作练习写一篇表现人物个性,有真实生动的细节的文章,题目自拟
第二单元写出事件的波澜
学习重点体会叙事时波澜起伏的效果,了解一些波澜起伏的方法
写作练习1.利用事件本身的曲折、复杂性2.了解写作方法
写作训练叙事具有一定的起伏变化地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
第三单元条理清楚地说明事物
学习重点了解说明文的结构、顺序
写作指导1.按时间顺序写,以灵活的方式交代时间的变化;2.按逻辑顺序写,了解事物内在联系; 3.按空间顺序写,注意参照物的选择
写作练习写一篇关于防治近视眼的重要性及方法的文章
第四单元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
学习重点生动形象地进行说明的方法
写作指导1.内容上穿插传说、趣闻 ; 2.表达上适当运用描写;3.语言上巧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写作练习写一篇说明文
第五单元自由写作实践
选择一篇材料进行扩写
第三册
第一单元议论要有理有据
学习重点论点正确、新颖、有针对性,论据可靠、典型、新鲜
写作指导立论要有针对性,要有新意,有据
写作练习针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写一篇议论文,做到有理有据,材料新鲜
第二单元议论要有条有理
学习重点学习并列式论证结构,递进式论证结构
写作指导1.并列式是把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分解成几层意思,逐步论证;2.递进式是在前面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的写作练习自拟题目,写议论文
第三单元诗歌
学习重点分解诗歌写作的一般特点,学习运用意象、比喻、象征写作诗歌
写作指导1.新颖构思,奇特想象2.运用意象表现丰富真挚的情感3.运用比喻、象征
写作练习针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写一篇议论文,做到有理有据,材料新鲜
第四单元散文
学习重点1.了解写景游记散文的特征2.学习写作写景游记散文
写作指导1.突出景物特征和地方色彩2.详略得当
写作练习题目自定
第五单元自由写作实践
就人文学科的某一问题进行议论文写作
第四册
第一单元作点辩证分析
学习重点学习在议论文中作点辩证分析
写作指导学会在议论中作辩证分析,重视辩证地看待问题,实事求是地分析事物
写作练习议论文写作
第二单元札记、随笔
学习重点了解札记、随笔的文体特点,并学会写札记、随笔
写作指导写札记、随笔要切记文贵平实、自然,并用勾勒
写作练习写一则短小札记
第三单元小小说
学习重点了解小小说的一般特点,并运用写作
写作指导立意新奇、情节完整,结局出人意料
写作练习观察思考,提炼社会生活,自拟题目写一篇小小说
第四单元寓言故事与科幻小说
学习重点了解寓言故事与科幻小说的基本特征
写作指导注意科幻小说的科学性、预见性、文艺性
写作练习自拟题目,写作练习
第五单元自由写作实践
为看过的戏剧写一篇短评
第五册
第一单元综述
学习重点了解综述的写法、学写综述
写作指导第一,收集和辨析材料。第二,安排好结构。第三,语言表达要恰当。
写作练习关注近期校内发生的比较重要的事件或动态,做好追踪采访和资料搜集,写一则综合消息。第二单元科学小品
学习重点1.学习信息筛选与信息加工2.学写科学小品
写作指导写科学小品要有科学性,生动有趣,通俗易懂
写作练习写一篇关于货币起源的科学小品
第三单元自然科学小论文
学习重点了解自然科学小论文的特点,学习写自然科学小论文
写作指导1.论文的选题要小,内容较浅;2.材料真实可靠,语言清晰;3要有创造性
写作练习自选题目练习
第四单元社会生活评论
学习重点1.关注社会生活,培养创新意识 2.练写社会生活评论,提高议论表达能力
写作指导1.积极关注和投身社会生活,要有社会责任感。2.严密结构,巧用评析方法。
写作练习就某一社会现象写一篇评论
第五单元自由写作实践
从现实生活中拟出一个话题,交流、讨论后写成文章
第六册
第一单元立意与选材
学习重点了解立意和选材的要求,在写作实践中处理好立意与选材的关系
写作指导立意创新,情意并重,选材切合文章主旨,有丰富意蕴
写作练习自拟题目写论文
第二单元思路与结构
学习重点1.学习信息筛选与信息加工2.学写科学小品
写作指导写科学小品要有科学性,生动有趣,通俗易懂
写作练习根据自己的情况,自拟题目写作
第三单元文体与文风
学习重点培养文体意识,树立良好文风
写作指导注意不同文体在内容、结构、表达方式、语体等方面的区别
写作练习自拟题目写作
第四单元本色与文采
学习重点了解文章要保持本色的道理,并写出文采
写作练习自拟题目写作,要求文情并茂,保持文章本色、文采
第五单元自由写作实践
以“学会生存”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我对高中作文教学的看法
新教材将高中三年的写作教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第一册),按照写作心理的几个方面编排,力图使学生把握写作运动的内部规律,以便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第二阶段(第二至五册),主要培养写作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的能力,培养写作几种常用文体的能力,并引导学生尝试文学创作。第三阶段(第六册),按照写作过程的几个方面编排,力求使学生把握书面表达的规律,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水平。
这样的编排是有很大科学性的,但也存在界限模糊的不足:第一阶段,主要训练学生把握写作的内部规律,但实际写作中,难道就要求学生不注意写作的文体吗?这样学生往往写出的文章“四不象”(既没有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等的文体特征)。学生的习作中往往也有文学创作的成分,这就和第二阶段分文体写作,尝试文学创作混在了一起等等。这些界线的模糊实际上反映的写作的复杂性,写作是习作者的语文综合能力的反映,要写好一篇文章,就得调动各方面的知识储备,就得进行各种心理活动,就得遵循各种写作规律。因此,把训练学生写作过程说成是螺旋形上升是形象而准确的。如果在教学中过分注意训练的阶段性,每次侧重于一点,整个训练过程显得前后不连贯,甚至支离破碎。
第五篇:教材改革几点观点
教材改革观念变革与教材开发
●作为教材的主体部分的学校教科书,在我国仍是依据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编制的,但在课堂中将不再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教科书和教材的选用制度的逐步变革,也将给未来教科书的建设事业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变化。学校和教师对教科书的选择,最终将使教科书的发展摆脱桎梏,真正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形成多种有特色的教材体系。
●编制系列教材是教材的发展趋势,必须发挥文字、音像、网络等不同教学媒体的综合作用。单独的一本教科书,已越来越不能满足学校教学的要求,还应当包括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和要求,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设计出来用于呈现、解释和提供资料与技能训练的必不可少的练习册、操作材料、图表、识字卡和其他包括电子音像读物在内的材料。
●教材应最大程度地满足教师的专业创造,满足教师的教学创新,引导而不是禁锢、规范而不是限制教师利用教材对教学进行建构和创造,是教材编制不容忽视的问题。教材编制的主要目的,不是为教师提供“法定”文件,让教师屈从于教材的要,求,而是定位在为教师的教学服务;为教师精;心打造和提供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
我国现有的学校教材体系面临着各种问题和挑战,如何使教材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如何使教材更加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需要我们建立新的教材观。教材改革的理念或观念,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种实践行动指南。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需求;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作为教材的主体部分的学校教科书,在我国仍然是依据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编制的。但随着现代大课程与教学观的建立,文字教材将不会再像过去一样,在课堂中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教科书和教材的选用制度的逐步变革,也将给未来教科书的建设事业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变化。学校和教师对教科书的选择,最终将使教科书的发展摆脱桎梏,真正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形成多种有特色的教材体系。
对新教材的理解和把握,需要我们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层面上,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认识,从而指导对教材的开发、选择和使用。
教材改革的整体观:
走向整合
*关键字:整合、人性化、系列化
建立综合化的、整体的、整合的或统整的课程,是新课程改革的价值追求,也是教材改革的重要目标。如何在教材设计和编制中贯彻整合的理念和要求,是教材改革摆脱以往那种巨大的物性化的学科惯性,而走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人性化设计的关键。
学科教材的改革也要纳人中小学教材改革的整体中加以考虑,树立学科教材改革的整体观。学科教材改革首先需要明确自身的定位,看到学科教材在教材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科教材设计需要更多地研究学科规律和适应各学科的普遍规律的相互关系,研究和把握学科之间知识、技能的迁移和横向联系,研究和把握知识的局部和知识的整体之间的关系,切实增强教材的整体性,注重学科内的综合和学科间的整合,防止学科分化过细、彼此孤立隔离、内容重复和脱节。学科教材的设计,也要在把握21世纪社会对人才的素质需求的前提下,研究本学科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教材的整合,既要克服学科本位的狭隘的倾向,但也要防止学科教材非学科化的倾向,不能否认学科体系的作用和魅力。学科教材的改革,只有考虑学科自身的特殊性,并把自身的改革放到更大范围中去考虑,才能在整合中获得平衡。
新教材的系列化设计是教材整合的具体体现。以人教版教材为例,教材设计的方向是力图发挥义务教育新教材学科齐全的优势,加强不同学科教材设计之间的相互联系,聚合不同品种和类型教材的不同特点,使教材在系列化的基础上形成合力。
首先,注意各学科教材的相互关联和配合。只有把各学科教材有机地协调起来,才能达到使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的。各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特点,但必须有整体的考虑。因此,每一门学科教材的编写,都要注意处理好本学科不同年级之间的纵向联系、同年级不同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既要加强本学科各年级教材有计划的统一安排,又要注意各学科教学内容之间的分工与配合,考虑各学科教材配合起来以后的总体效果。
其次,编制系列教材是教材的发展趋势,必须发挥文字、音像、网络等不同教学媒体的综合作用。因为,教科书并非惟一的教学媒体,也不总是最佳的媒体。单独的一本教科书,已越来越不能满足学校教学的要求。一套完整的教材,不仅应当包括课本,而且还应当包括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和要求,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设计出来用于呈现、解释和提供资料与技能训练的必不可少的练习册、操作材料、图表、识字卡和其他包括电子音像读物在内的材料。
教材改革的学生观:
改善学习
*关键宇:学材、主动、建构、体验、发现
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向,是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心任务,这实际上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培养日标上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从过去强调接受、继承的学习观和教学观,转变为强调主动探究、积极体验和发现的学习观和教学观。基础教育的教材改革和建设,也要因此而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方向。
对教材设计者和教师而言,学生不再是教材的被动的受体,而是对教材进行能动的实践创造的主体;教材不再是只追求对教育经验的完美的预设,而是要为学生留有发展的余地,使教材编制过程本身延伸到课堂和学生的学习之中。以往教材的设计,对学生因素考虑的欠缺是显而易见的。一些学科的教材受到难度和深度等限制,仅仅是教师“教”的材料,离开教师的帮助,学生对教材的学习和理解常常产生不可逾越的困难。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媒介,教材要成为“学材”,需要去掉生硬和冷冰冰的面孔,增加对学生的亲和力。教材要提供丰富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兴趣出发并体现这种已有经验和兴趣,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思考和研究的过程;要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学科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要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在学习活动的设计上提倡主动的、建构的、体验的、发现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教材改革的教师观:
改进教学策略
*关键字:教学法、创新、专业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和主要媒体,教材设计的类型、教材的组织方式与教学策略和方法有着直接的密切的关系。根据我国的国情,一套好的教材设计,往往需要把教学策略和方法即教材实施的方法包括在教材设计之中。一般来讲,这些具体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最好要渗透到教材的组织排列上。关注教师教学的新教材,必须重视对现代教科书的教学法功能的研究。
教科书所具有的教育功能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教科书是绝大多数学生获得知识的最重要的源泉,是教育内容的集中体现。课程标准的制订者强调提高学生所学的种种科学知识的理论水平,这种努力必须以教科书的形式体现出来;另一方面,教科书又是一种最重要的教学手段。它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掌握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范围之内的各种基础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性独立思考的能力,了解所学的学科,寻找并找到本学科所必需的信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教科书还应当针对具体教学内容,体现好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有助于教师完善教学过程。新教材的编写应重视从教科书的设计和编排上引导教学策略方法的改革,帮助和促进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教材最大程度地满足教师的专业创造,满足教师的教学创新,引导而不是禁锢、规范而不是限制教师利用教材对教学进行建构和创造,是教材编制不容忽视的问题。教材编制的主要目的,不是为教师提供“法定”文件,让教师屈从于教材的要求,而是定位在为教师的教学服务,为教师精心打造和提供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教材无论编制得多么出色,它依然只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被加工和重新创造的对象,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加以利用的课程资源,尽管它是一种主要的资源。
同样教材的呈现方式也因考虑教的需要和创造而改变,为此,必须研究教材的呈现方式,改变那种将所有事实和原理全部直接呈现的方法,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给教学留有余地。教材不是教师的“圣经”,而是教师要去加工和创造的东西,教材设计要有意识地引导教师能动地乃至个性化地解读教材。教材改革的技术观:
从传统到现代的嬗变
*关键宇:信息技术、动感、交互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中小学教材是课程的主要承载体,是组织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媒体。对教材的概念,早已不是局限于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的范围,而是指以文字教材为主体,包括音像与电子教材以及网络上经过加工和组织的信息。教材从一种被认为是静态的信息,开始逐步包含动态的交互的信息。文字教材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不可能承载全部的教学任务,教材的范围可以说是大大地扩展了。对于教材改革来说,最重要的是信息技术正在持续地改变着人们的基本思想方式和获取知识的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21世纪个人所要获取的知识,从广义上讲可能将必须通过信息技术才能得到。因而,信息技术对现行纸质媒体教材占主流地位的挑战更是直接的和可预见的。充分考虑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发展的教材设计,有利于加速和改善学生对世界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增加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使教学形式更加活泼,提高学习效率。这种与信息技术密切结合的教材将不可避免地冲击乃至改变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传统的课堂教学面临巨大的挑战。在班级授课制的情况下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和个别化教学,一直是教育先哲们和当代教育实践者们的追求,这种追求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和学校都是50人左右甚至人数更多的大班教学的情形下,更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交互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似乎又带给因材施教和个性发展以新的希望。
可以预见,信息技术发展对教育和课程将带来的变化,教材设计也必将做出重大的改变,教材建设将逐步摆脱单纯纸质媒介的状况,发展出多样化的教材形式,教材的触角将迅速延伸到多媒体和网络,动感的、交互的多媒体教材将成为教材开发的新领域。计算机本身已不单纯是一门课程或技能,而是与所有课程有关的课程工具。信息技术将使教材发生巨大的变革,融文字、声音、动画为一体的电子教科书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加速和改善学生对世界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现代信息技术将改变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增加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使教学形式更加活泼,提高学习效率。用多媒体制作的教学节目,可以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和个别化教学;多媒体计算机通过联网能够进行远距离教育和教学,可以使学校教育进入家庭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