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让课外作业成为创新园地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让课外作业成为创新园地
传统的课外作业让学生机械地抄写,简单地背诵,不仅耗时费力而且妨碍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让课外作业成为学生创新的园地,必须首先解决现今小学语文课外作业中存在的几种问题。
(一)“一刀切”的问题。教师常常不顾学生具体差异,不管有些学生是否已经掌握,另一些学生是否能够接受,布置作业一律同样要求,因而作业中利于学生发展的成分很少,学生所作无用功较多。
(二)机械重复的抄写作业布置较多。教师往往让学生花大量时间来抄写一些课堂上应该掌握甚至已经掌握的简单知识,作业含金量极低,不仅浪费了学生时间,还禁锢了学生思维,使学生对作业、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
(三)读写训练随意性较大。有些教师没有把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纳入语文作业常规,而只在课本知识学习暂告一段落时临时地、突然地布置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练笔。致使学生心理上、生活上缺乏作业准备,技能上缺乏积累,因而只能以应付的态度对待教师的突然袭击,达不到理想的训练效果。
思考作业布置中出现上述问题,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教师没有真正认识到学生是学习、作业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而是生硬地把自己的愿望机械地施加于一群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各不相同的学生。二是教师没有认识到课外学习包括课外作业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而仅仅把作业看成是课堂教学的查漏补缺。
三是教师没有真正认识到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狭隘地认为学生学习语文包括做作业,其目的就只是为了掌握好每一册书上的二十多篇课文,掌握课本上的生字、新词、句类、片段、篇章,从而在考试中取得高分。
要改变作业布置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其前提是教师要树立好三种观念。
一、学生是主人的观念
学生不仅仅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更毫无疑问应是自己作业的主人,课外作业则更应是学生的自留地。学生只有真正获得了自主权才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认真地、有创造性地耕种它。这比起不切实际的“一刀切”作业来,必然事半功倍。所以,教师要在思想上充分尊重学生,充分信任学生,把驾御课外作业的自主权交还给每一个学生。
二、作业即自学观念
当今世界,知识庞杂,而我们的课时有限,如果我们的课堂只是传授知识,作业只是巩固课堂所学知识,那只能教出一批知识面狭窄、目光浅薄的学生。所以说课堂主要是让学生学习方法,为学生打好基础,课后才是运用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所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也就是说,作业决不能只为课堂拾漏补缺,作业该是实打实的学生自我充电、自我发展的自我学习过程。
三、大语文教育观念
语文无处不在,而一本薄薄的语文课本其内容是何其有限,所以说教材只是例子,而教学是要通过这些例子让学生举一反三,真正学会学习。因而我们教师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念,认识语文教育全面性、综合性、广泛性的特点,教学决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学好一本语文书,作业则完全可以、也完全应该让学生跳出语文课本,到语文知识的大海中去遨游。
(李祥池 转载巨人网)
第二篇:论文关于小学语文自主性课外作业设计的探讨
关于小学语文自主性课外作业设计的探讨如东县曹埠镇曹埠小学 顾亚群
[内容摘要] 通过对当今小学语文作业现状的分析,从作业设计的题型上来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 自主性 作业设计
“老师,今天有作业吗?”“老师,今天做什么作业?”“老师,今天作业多不多呀?”校园里总能听到这样的声音。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布置作业似乎成了教师一人的事,学生成为旁观者,成为了教师作业设计过程中的代言人。实施“减负”以后,一年级不留书面课外作业,学生和家长便无所适从。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想就这个问题换一个角度进行深入思考。
自古以来,学生都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正是因为这种习以为常,见惯不惊,在学生作业这个板块,很少进行反思与研究,使之成为了影响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因素。小学语文学科也不例外,经过相关观察和调察分析,学生作业在关注作业的主体——学生自主参与这个问题上,存在以下一些不足:
作业理念上讲,“只见作业不见人”。于是大量存在“学生作业,教师主宰”的现象。在教师心目中,布置作业是自己的事,与学生无关,我布置什么,你就做什么;我布置多少,你就做多少;我怎样要求,你就怎样完成。学生成了装作业的容器,成了完成作业的工具。教师的作业命令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不管你愿不愿做,不管你能否完成,都得达到教师要求的结果。
作业方式上看,“我不相信你能自主”。于是多数安排“抄抄写写,机械重复”的练习。大多数教师认为,我不布置,你能做什么呢?动手动口等操作的作业,教师看不见,就不放心学生会去完成,所以不如布置书面 的抄抄写写,做了就做了,没做就没做,一目了然,谁也逃不过教师的检查;没什么作业可布置的,哪怕重复几次,也要学生去完成。学生作业中,过量抄字词,抄课文,抄卷子,抄作文的不在少数。
作业内容上说,“拿什么来自主学习”。于是主要遵循“拿来主义,毫无变化”的模式。教师自己设计作业的并不多,据调查显示,学生做教师自编的练习的,只占7%;选做练习册等资料上的题目的,占68%;常常做整张试卷的占4%;另外,操作型、活动型作业占21%。由此可见,多数教师毫无变化地采取“拿来主义”,不针对自己教学和学生实际设计作业。
作业评价上论,“你做主了我就难改”。于是批改步入“精疲力竭,费时低效”的困境。如果让你做主,作业交来五花八门,这对教师批阅无疑有相当大的难度。与其这样,不如一刀切,交来的作业方便批改。就是这样,某些作业教师一人批改就要一两天,如阅读题、小练笔之类作业。不少语文教师对此总是苦不堪言。
提出小学语文自主性作业设计,主要是基于以下理论。
一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这是从语文学科特点上对语文学习提出的要求,强调了语文学习离不开学生听说读写书等真实的语文实践活动,即要遵循“在游泳中学会游泳”的语文学习规律。这讲明了学生也应该是语文作业的主体,学生应主动去完成作业,做自己喜欢的作业,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作业。这表明了,通过作业方式的变革发展学生语文素养是语文学习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
二是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获取知识过程中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因此,学生的语文学习重在具体语言环境下在他人协助下进行自主建构,学生的语文作业也只能是在自己的知识经验背景下用自己的方式去完成,教师或他人只能提供语文情境、对话交流等帮助。
三是多元智力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了关于智力及其性质和结构的新理论——多元智力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力框架中相对独立地存在着九种智力: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和存在智力。
多元智力理论一经提出,即对教育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直接影响教师形成积极乐观的“学生观”。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这九种智力,只是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因此,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即学校里没有所谓“差生”的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这样的学生观一旦形成,就使得教师乐于对每一位学生报以积极、热切期望,并乐于从多角度来的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重在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从这个意义上讲,不同的学生就会对不同的作业内容感兴趣,不同的学生就会完成不同难度的作业,不同的学生通过作业就会取得不同层次的发展。
基于以上理论,因此设计小学语文自主性作业,必须找到一定的策略,即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作业设计操作方法。笔者从作业的基本类型来谈谈自己粗略的看法。
(1)从培养学生语文的自学能力分。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当能力‘软弱无力’,不能为知识‘提供服务’的时候,知识就变成了一种沉重的、不能胜任的负担。”小学生通过自主性作业,锻炼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形成语文自学的能力,从而学得更为轻松有效。因此,从形成语文能力的角度可以将自主性作业进行分类。
①积累型作业:即以记诵或积累知识为主的作业。这一类作业主要有诵读、背诵、抄读等。背诵应该只限于文言文、诗词、好文章的精彩片段 或全文,而且要尽可能把单纯的背诵变为以加深理解为目的的“背读”。抄读要讲究方法,应以“句”为单位,看一句抄一句。较长的句子,要按逻辑顿歇来分割。要把抄读变成一种有明确目的的工作,例如从课文中分类抄录精彩片段、格言、警句,累积成册,以供习作时参考。这些看得见的效益,可以提高抄读的兴趣。
②消化型作业:即以消化知识为主的作业,“消化知识”指的是理解和吸收知识,而不仅仅“记住”知识。课文后的大部分思考题、训练题都是这一类作业。教师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使用,也可以另行设计训练题。设计这一类作业,应该考虑含有一定的思维训练内容。有时也可以结合课文进行,例如学完《虎门硝烟》后,让学生写写站在林则徐的塑像前你有什么感受和想到了什么。
③应用型作业:应用的过程也就是“迁移”的过程,用我们传统的方法,叫做“举一反三”、“学以致用”。这类作业可以是小型的、分解的,也可以是大型的、综合的。要考虑大、小型作业适当的配合或间隔。重要的是,作业无论大小,都必须为学生创设灵活应用知识的情境。例如学了《九寨沟》之后,学生积累了许多四字组成的词语:。可设置一个新语境,让学生正确地使用本课学到的词语:
④评价型作业:评价能力是一种较高层次的读写能力。评价能力本身也有不同的层次。对文章中一个有特色的词或句子的认识,是一种评价;就课文里精彩的片段、有特色的词句谈点体会,也是一种评价,等等。学生能写这样的文字,标志着他们的读写能力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如学了《鸟语》一文后,可设计这样一个作业让学生谈认识,写体会。
比较下面两个句子,你更喜欢哪一句?说说你的理由。a、我想成为一个通晓鸟语的公冶长。b、我多想成为一个通晓鸟语的公冶长啊!(2)从重视学生自主实践的角度分。
①搜集整理型作业: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如学了《惊弓之鸟》后,让学生搜集成语或成语故事,并按字数整理搜集到的成语。②艺术渗透型作业:主要是让学生在作业过程中感受艺术、欣赏艺术。如学了《月光曲》之后,让学生亲耳聆听一下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等等。
③操作表演型作业:主要是引导学生在作业中培养自己动手实践的能力。正像一位教育家说过的那样:“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绘画、制作、剪集、广告设计等方式,多种感官协同活动,能使学生对知识掌握更为深刻。例如,在学习了《五彩池》一课后,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为当地旅游开发公司设计一则广告语,使更多的人了解“五彩池”,喜欢“五彩池”,到“五彩池”来观光游览。
④调查研究型作业:主要是让学生实地参观、访问、调查等,最后用图片或写调查报告的方式呈现自己的研究成果。如学生学了《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后,可让学生调查自己家乡的环境污染情况,并做一份调查记录。
(3)从作业设计的主体参与程度分。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参与作业内容的设计,自己布置作业。教师重在帮助学生学会内容整理,逐步在题型与内容上建立联系,从分工合作编制向个体独立完成过渡。每次编题后,教师取样讲评,再到学生互评,再重新改编,然后自由交换答题,教师答疑和协调,评选最佳编题和答题。
①主体选择型作业:这是一种双向互动的作业。教师针对学生差异,设计多梯级作业,即教师提供多项听、说、读、写与动手操作的作业,让学生选其一二完成。其选择可与家长商量,完成过程家长也可参与。具体到一篇课文学完后的作业,则可以分层设计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能力去选择。如学了古诗《小池》后,教师设计了以下三类作业,让学生自选。A、背诵、默写古诗《小池》;B、《小池》描写了怎样一幅画面?发挥想象写一段话;C、学习了作者杨万里的另一首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比较两首诗中所描绘的景物的异同。
②合作设计型作业:这是一种多向互动的作业。一个班可以根据不同的方式,分为若干小组,小组内合作完成作业设计和作答。如学完《惊弓之鸟》一文后,教师可让小组内的同学分别从听、说、读、写等方面去设计作业,设计完后并交换作答;或者,小组内,一部分同学负责设计作业,另一部分同学完成答题,然后组内同学一起进行自评。
③独立设计型作业:这是一种独立创新的作业。学完一定内容后,让学生独立设计自己喜欢的作业;然后在班上展评,看谁设计的作业新颖有趣,能让同学喜欢做,动脑子去做;最后选择有代表性的作业让全体同学练习。
从以上对小学语文自主性作业设计的初步探讨来看,主要呈现了以下几个观点:一是从关注人的发展来讲,要让小学语文作业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工具,而不是让学生成为作业的工具。二是让小学生参与语文作业设计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以逐步实现的。三是小学语文自主性作业设计,从过去单纯考虑题型的变化走向了寻求理论的支撑,让自主性作业更具科学和规范。四是提出了自主设计、自主解答、自主评价的作业设计总体思路,优化学生自主作业的整个过程,并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体现不同程度的自主。
搁下笔来,才发现“小学语文自主性作业设计”此话题的沉重,我犹如一脚踏进了一片沼泽地,眼前一片茫茫。我对语文作业设计的理论探讨还是肤浅的。我对作业设计操作层面的建构还很不成熟。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对语文作业的需求我深刻了解吗?等等。这些问题都还未得到一个比较圆满的答案。还有待于不断地学习、探究。
参考文献
[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M].第2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6 钱金明.你的作业训练有效吗[J].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06(3):24-26 杨光全.小学语文作业菜单式设计新尝试[J].今日教育,2005(12):34-35 俞世燕.语文作业设计的思考与探索[J].教学与管理,2005(9):76-78 6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让阅读成为一种乐趣_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让阅读成为一种乐趣人教版新课标
过阅读获得,阅读能力是基础教育的灵魂,而阅读能力主要依赖于幼儿时期的早期阅读教育,所以早期教育重在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先阅读后识字
在早期教育中,不少家长把教孩子认字当作阅读成功的判定标准,使孩子渐渐失去阅读兴趣。在这次学术会上,专家却提出了“先阅读、后识字”的早期阅读新方式。专家认为,早期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而不是仅仅比别的孩子多认得几个字。“先阅读、后识字”的分享阅读方法为家庭和幼儿园有效地开展儿童早期阅读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
分享阅读最早由新西兰著名教育学家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在此后几十年里,分享阅读被广泛介绍到很多国家和地区,在美国、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逐渐成为早期阅读的主流开展方式。近期我国的北京、天津等地的研究实践也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使阅读成为一种乐趣
美国伊利诺依大学阅读研究中心李文玲研究员介绍,分享阅读是通过老师或父母与儿童的交互作用,使儿童获得阅读和写作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它是帮助儿童从依赖阅读走向独立阅读的桥梁。北师大博士生导师舒华教授认为,通过分享阅读,可以激发儿童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技能,使儿童大面积实
现早期阅读、大量阅读。
分享阅读是指利用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根据儿童认知规律编写的分享阅读读本,配合特定的分享阅读教育方法和教育辅助材料,在家庭或幼儿园实施的早期阅读教育活动。分享阅读旨在以轻松、愉悦的方式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提高儿童的阅读能力,让儿童在互动中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在快乐中学习阅读,在阅读中悄悄成长。
分享阅读的四个阶段 分享阅读主要是通过利用专门的阅读材料分为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引起阅读兴趣,重点在于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帮助幼儿学习并掌握良好的阅读习惯。第二阶段阅读活动展开,重点培养儿童的独立阅读能力。第三阶段是阅读分享活动,重点是帮助儿童将图书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培养儿童的记忆力和表达能力。第四阶段是阅读拓展活动,重点在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自信心。
分享阅读的价值
从国内外“分享阅读”的实践结果来看,分享阅读对儿童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参与分享阅读的儿童与家长有更亲密、更和谐的亲子关系。分享阅读要求成年人与儿童共读,在共读的游戏中,孩子对父母之爱的需求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满足。
参与分享阅读的儿童表现得更自主、更自信。分享阅读强调让儿童成为阅读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行动者和评价者,在分享阅读中儿童可以表现出极大主动性和积极性。
参与分享阅读的儿童表现出更强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分享阅读中丰富的创编、改编、续编、表演故事的活动,儿童的想象空间被极大扩展,创造力得以有效激发。
参与分享阅读的儿童有极佳的阅读兴趣,喜欢阅读,会自己寻找书来读,而且这种兴趣会持续一生。
第四篇:小学语文教学创新论文
导语: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要求。以下是小编整理小学语文教学创新论文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摘要】面对现在教育教学中暴露出现有教学方法带来的弊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就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改善原有的情况,同时顺应时代潮流大发展的浪潮,不断引入新的教学模式,还给学生一个快乐的课堂,让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同时懂得做人的道理,并且能够为学生日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课堂教学
在原有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大部分时间是以讲授为主,按照教材,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的讲。殊不知,传统的和尚念经式的教学,只会使学生们觉得学学的内容都是书本上写的,自己看书就可以,何必还要浪费时间在课堂上。因此,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在课堂上引入新的教学模式。“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通过同志的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未来人才培养的核心就是创新能力。因此,我们必须从小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开端。
一、对课堂组织形式进行创新
传统的课堂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这种死板的组织形式很容易遏制学生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学生需要自己去对文章进行阅读和感悟,也需要和其他同学一起讨论,相互帮助。讨论式教学能够很好地满足学生的这一学习需求,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经常采用的讨论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同桌讨论,一种是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
论。为了改变这种一成不变的讨论方式,我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例如,学习《只有一个地球》时,为了使学生能够对课文有一个深入的理解,我以“火星也和地球一样有水和生命存在”这句话作为切入点,组织学生进行了一场辩论———“移民火星能否实现”。学生围绕着这一问题进行正反方的辩论。学生通过自己在网络或图书馆里所搜索的资料将课文内容进行了延伸,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对教学手段进行创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逐步走入了小学课堂,为我们的教学起到了很大的辅助作用。多媒体具有强大的信息输出功能,它能为学生带来立体的刺激,使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到认知活动中来,变抽象为具体、复杂为简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激发,促进课程教学的不断优化。如教学《科学的精神》时,我就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了水稻丰收的场景和炸药爆炸的情形。当课文中的内容用多媒体以动态的方式展示出来时,学生都感到非常震撼,也深深地体会到了科学家不畏困难,刻苦钻研的精神,学科学、用科学也成了他们头脑中一种强烈的需求。再回到课文学习中来,学生无论是回答问题还是进行交流和互动,都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学效果也非常好。
三、对教学语言进行创新
教学语言能够反映教师的综合能力,也是学生能够感知最为迅速的因素。对教学语言进行创新是教学创新中最为直接和外在的因素。每个教师的教学语言都有自身的风格。风格化语言的形成是教师个体精神的外化,它的形成非一日之功,只有当教师对于创新达到了一种自由的成就阶段,它才会逐渐产生、发展并最终形成。如进行复韵母ei的学习时,为了避免学生将ei与ie混淆,我就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大e要和小i一起爬山,爬了一会小i就爬不动了。这时,大e说:小i,我拉着你爬。于是,大e在前面拉着小i往上爬。大e带小i,边爬边喊ei,ei,ei。全新教学语言能够使学生对拼音的学习产生一种形象的认识,他们对这种练习形式也很感兴趣,学习兴趣得到了有效激发。
此外,教学语言并不只是教师所说的话,它还包括教师的体态语言,即教师的面部表情、目光以及手势等。我们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艺术创新过程,教师要将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充分地调动起来,二者相互作用,形成有效合理,创造一种形式多样,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的教学语言,使学生对教学产生一种美的体验,强化他们的审美感受。
四、对板书进行创新
板书是教学内容的浓缩,对于整堂课来说,板书的作用是总结学习内容,提醒学生注意本课的主要脉络。要想使板书新颖别致,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教师就要对课文进行深入的挖掘,发现其潜在的构思线索,将课文的内在结构以一种直观的形式展现出来。同时,板书要形象、生动,如果可以,还要配上一些简笔画或几何图,凝聚课文精华,从微小之处探寻课文,将所学内容以创新的形式定格。如学习《龙的传人》一文时,我先利用简笔画在黑板上画了一幅简单的龙的形象,然后结合课文中对龙的描述“角似鹿,头似牛,嘴似驴,眼似虾,耳似象,鳞似鱼,须似人,腹似蛇,足似凤”边说边画,并不时地咨询学生的意见:“大家看老师画的角像不像鹿?”等我画完,学生基本上就能将龙的这几个特征都记住。到课堂的最后,我又将一些与龙有关的成语整齐地写在了黑板上。在进行板书的创新时,教师只有让学生充分地参与进来,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板书的设计与完成环节,才能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为深刻。总之,教师要对板书的形式进行创新,力求新鲜生动。这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有效体现,也是我们进行教学创新的一个目标。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关注学生的发展,使学生对创新没有任何的顾虑,爱上创新所带来的成就感,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使他们成为高素质的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房玉红.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实践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5(Z2).[2]刘红云.新课标下如何创新小学语文教学[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3):148-149.
第五篇:小学语文论文创新,让语文教学发生质变_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创新,让语文教学发生质变人教版新课标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不论是影视作品还是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只要身在中华大地,到处都能看到、感受到语言文字中渗透出的“中国风”“中国美”。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如何真正让学生在欣赏及兴趣中爱上这种传统的美丽,从而理解并熟练运用这种属于自己民族的语言文字,从个人教学经验上来看,创新语文教学是关键。
怎样才能通过创新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熟练运用、操作能力?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创新性操作。
一、突破传统,创新课程教学资源
每一个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孩子,都有着对未知世界探索的浓厚兴趣和极强的接受能力。也许孩子们不清楚“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留下的名篇佳作,但孩子们绝对知道香港歌手梅艳芳演唱过一首歌曲《床前明月光》,内地歌唱组合凤凰传奇有一首“神曲”名叫《荷塘月色》。因为歌曲演唱者有强大的“明星效应”、偶像的号召力,所以再难记的人名、再难理解的歌词,在孩子们看来,都会因为兴趣的导向而烂熟于心。
台湾歌手周杰伦,这是每一个孩子都熟悉的偶像歌手,他演唱的每一首歌曲都能被孩子们传唱。其中有一些中国风的歌曲,如《千里之外》《青花瓷》等,歌词中都充满厚重的文化气息,也用文字勾勒出了一幅幅引人入胜的优美画面。比如《千里之外》,就通过讲述一对恋人相隔千里的爱情故事,传递出了“离人”的哀伤、对故土思念的情绪。实际上,在我们的语文课文中,有众多类似的作品,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等都和《千里之外》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作为语文教师,如果能够在教学中适当的引入这些学生喜闻乐见的音乐作品,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点,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以兴趣为导师甚至还能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融合课程类别,消除知识界限
“You say you love rain,but you open your umbrella when it rains.You say that you love sun,but you find a shadow spot when the sun shines……” 这是前一段时间在微信、微博上转载率非常高的一条消息的片段。短短的几行英文词句,经过中文翻译后却能出现不同的效果。
普通版:你说你爱下雨,但当细雨飘洒时,你却撑开了雨伞,你说你爱太阳,但是太阳照射时,你却往荫处躲……
文艺版:你说烟雨微茫,兰亭远望;后来轻揽婆娑,深遮霓裳;你说春光烂漫,绿袖红香;后来内掩西楼,静立卿旁……
诗经版:子言幕雨,启仐避之。子言好阳,寻荫拒之…… 离骚版:君乐雨兮启伞枝,君乐昼兮林蔽日……
四句英文却能有如此不同的种种翻译,能够通过汉语语言文字的不同组合形成不同的意境,这也就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对于学生来说,要让学生真正领会到语言的美,善于通过文字来表达语言的美,教师需要在语文教学中尽可能地延伸学科类别,直至消除课程设置的界限。
知识是没有边界的,是不会因为人为设置的课程类别界限而割裂的。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不仅可以融合英语、还能引入化学变化、物理实验、数学奥秘等,而这需要教师一方面勤于思考,另一方面强化各学科类别的学习,把自己所掌握到的知识有机的融合进语文教学课堂,从而更好的使学生充分掌握汉语言、文学的应用能力。
三、强化引导,着重技能运用
对于学生来说,语文不仅是培养文化素养,更重要的是能通过语文学习,熟练地掌握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
孩子有很强的创造能力,他们的思维没有受到外界太多的限制,天马行空的创意很多都是来自孩子的独特视角。作为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堂内外,以小组学习为单位,引导、鼓励孩子多记录下自己生活、学习中的点滴感受,不论好坏,都可以用文字将其记录下来,然后汇集成册,整理成属于孩子们的“手抄书”。这样,除了能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感性思维,还能有助于提升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氛围。教学不是为了应试,也不是为了完成任务。世界上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老师,一名合格、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要做到自身对知识的熟练运用,还应该多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创新”不仅是从形式上改变教学方式,更要从内容上扎实下工夫,让传道授业解惑在打破传统的禁锢中,发生质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