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

时间:2019-05-12 13:01: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

第一篇: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

教育部关于印发

《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的通知

教体艺〔2014〕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现将《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以下简称《基本标准》)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基本标准》是对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评估、检查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凡是达不到《基本标准》要求、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连续三年下降的学校,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不得评为合格等级,各省(区、市)不得批准其为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学校。

各高等学校要充分认识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意义,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体育工作摆上重要位臵,切实加强领导和规范管理,认真落实《基本标准》。

教育部将适时组织开展面向所有高校的《基本标准》达标工作专项评估、检查,凡不达标的学校,将予以通报并限期整改,整改期间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学校停止招收运动队新生。

请将此件转发至所属高校。

教育部

2014年6月11日

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标准。—1—

本标准适用于普通本科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的体育工作。

一、体育工作规划与发展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学校体育纳入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各项工作,认真执行国家教育发展规划、规章制度及各项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有效方法,学会至少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养成良好锻炼习惯。挖掘学校体育在学生道德教育、智力发展、身心健康、审美素养和健康生活方式形成中的多元育人功能,有计划、有制度、有保障地促进学校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统筹规划学校体育发展,把增强学生体质和促进学生健康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和重要工作内容,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全面发挥体育在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制订阳光体育运动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具体任务、保障措施和责任分工,并落实各项工作。

3.设臵体育工作机构,配备专职干部、教师和工作人员,并赋予其统筹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各项管理职能。实行学校领导分管负责制(或体育工作委员会制),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体育工作专题会议,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学校各有关部门积极协同配合,合理分工,明确人员,落实责任。

4.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管理,在学校体育改革发展、教育教学、教研科研、竞赛活动、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领域制订规范文件、健全管理制度、加强过程监测。建立科学规范的学校体育工作评价机制,并纳入综合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二、体育课程设置与实施

5.严格执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必须为一、二年级本科学生开设不少于144学时(专科生不少于108学时)的体育必修课,每周安排体育课不少于2学时,每学时不少于45分钟。为其他年级学生和研究生开设体育选修课,选修课成绩计入学生学分。每节体育课学生人数原则上不超过30人。

6.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开设不少于15门的体育项目。每节体育课须保证一定的运动强度,其中提高学生心肺功能的锻炼内容不得少于30%;要将反映学生心肺功能的素质锻炼项目作为考试内容,考试分数的权重不得少于30%。

7.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指导学生科学锻炼,增强体育教学的吸引力、特色性和实效性。建立体育教研、科研制度,形成高水平研究团队,多渠道开展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教学质量、课余训练、体育文化水平等为目标的战略性、前瞻性、应用性项目研究,带动学校体育工作整体水平提高。

三、课外体育活动与竞赛

8.将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健全制度、完善机制、加强保障。面向全体学生设臵多样化、可选择、有实效的锻炼项目,组织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三次课外体育锻炼,切实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

9.学校每年组织春、秋季综合性学生运动会(或体育文化节),设臵学生喜闻乐见、易于参与的竞技性、健身性和民族性体育项目,参与运动会的学生达到50%以上。经常组织校内体育比赛,支持院系、专业或班级学生开展体育竞赛和交流等活动。

10.注重培养学生体育特长,有效发挥体育特长生和学生体育骨干的示范作用,组建学生体育运动队,科学开展课余训练,组织学生参加教育和体育部门举办的体育竞赛。

11.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促进中华优秀体育文化传承创新。学校成立不少于20个学生体育社团,采取鼓励和支持措施定期开展活动,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传统和特色。开展对外体育交流与合作。通过校报、公告栏和校园网等形式,定期通报学生体育活动情况,传播健康理念。

12.因地制宜开展社会服务。支持体育教师适度参与国内外重大体育比赛的组织、裁判等社会实践工作。鼓励体育教师指导中小学体育教学、训练和参与社区健身辅导等公益活动。支持学校师生为政府及社会举办的体育活动提供志愿服务。

四、学生体质监测与评价

13.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心,安排专门人员负责,完善工作条件,每年对所有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测试成绩向学生反馈,并将测试结果经教育部门审核后上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系统,形成本校学生体质健康年度报告。及时在校内公布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总体结果。

14.建立健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管理制度,学生测试成绩列入学生档案,作为对学生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毕业时,学生测试成绩达不到50分者按结业处理(因病或残疾学生,凭医院证明向学校提出申请并

经审核通过后可准予毕业)。毕业年级学生测试成绩及格率须达95%以上。

15.将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将体质健康状况、体育课成绩、参与体育活动等情况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

16.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分析和研判机制,根据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制定干预措施,视情况采取分类教学、个别辅导等必要措施,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锻炼,切实改进体育工作,提高全体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五、基础能力建设与保障

17.健全学校体育保障机制,学校体育工作经费纳入学校经费预算,并与学校教育事业经费同步增长。加强学校体育活动的安全教育、伤害预防和风险管理,建立健全校园体育活动意外伤害保险制度,妥善处臵伤害事件。

18.根据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训练竞赛和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工作需要,合理配备体育教师。体育教师年龄、专业、学历和职称结构合理,健全体育教师职称评定、学术评价、岗位聘任和学习进修等制度。

19.将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训练竞赛和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工作纳入教师工作量,保证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专业)教师工作量的计算标准一致,实行同工同酬。

20.体育场馆、设施和器材等符合国家配备、安全和质量标准,完善配备、管理、使用等规章制度,基本满足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需求。定时维护体育场馆、设施,及时更新、添臵易耗、易损体育器材。体育场馆、设施在课余和节假日向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

第二篇: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以及解读

教育部关于印发

《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的通知

教体艺〔2014〕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现将《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以下简称《基本标准》)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基本标准》是对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评估、检查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凡是达不到《基本标准》要求、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连续三年下降的学校,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不得评为合格等级,各省(区、市)不得批准其为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学校。

各高等学校要充分认识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意义,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体育工作摆上重要位臵,切实加强领导和规范管理,认真落实《基本标准》。

教育部将适时组织开展面向所有高校的《基本标准》达标工作专项评估、检查,凡不达标的学校,将予以通报并限期整改,整改期间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学校停止招收运动队新生。

请将此件转发至所属高校。

教育部 2014年6月11日

—1—

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标准。本标准适用于普通本科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的体育工作。

一、体育工作规划与发展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学校体育纳入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各项工作,认真执行国家教育发展规划、规章制度及各项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有效方法,学会至少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养成良好锻炼习惯。挖掘学校体育在学生道德教育、智力发展、身心健康、审美素养和健康生活方式形成中的多元育人功能,有计划、有制度、有保障地促进学校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统筹规划学校体育发展,把增强学生体质和促进学生健康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和重要工作内容,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全面发挥体育在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制订阳光体育运动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具体任务、保障措施和责任分工,并落实各项工作。

3.设臵体育工作机构,配备专职干部、教师和工作人员,并赋予其统筹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各项管理职能。实行学校领导分管负责制(或体育工作委员会制),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体育工作专题会议,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学校各有关部门积极协同配合,合理分工,明确人员,落实责任。

4.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管理,在学校体育改革发展、教育教学、教研科研、竞赛活动、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领域制订规范文件、健全管理制度、加强过程监测。建立科学规范的学校体育工作评价机制,并纳入综合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二、体育课程设置与实施

5.严格执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必须为一、二年级本科学生开设不少于144学时(专科生不少于108学时)的体育必修课,每周安排体育课不少于2学时,每学时不少于45分钟。为其他年级学生和研究生开设体育选修课,选修课成绩计入学生学分。每节体育课学

—2—

生人数原则上不超过30人。

6.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开设不少于15门的体育项目。每节体育课须保证一定的运动强度,其中提高学生心肺功能的锻炼内容不得少于30%;要将反映学生心肺功能的素质锻炼项目作为考试内容,考试分数的权重不得少于30%。

7.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指导学生科学锻炼,增强体育教学的吸引力、特色性和实效性。建立体育教研、科研制度,形成高水平研究团队,多渠道开展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教学质量、课余训练、体育文化水平等为目标的战略性、前瞻性、应用性项目研究,带动学校体育工作整体水平提高。

三、课外体育活动与竞赛

8.将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健全制度、完善机制、加强保障。面向全体学生设臵多样化、可选择、有实效的锻炼项目,组织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三次课外体育锻炼,切实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

9.学校每年组织春、秋季综合性学生运动会(或体育文化节),设臵学生喜闻乐见、易于参与的竞技性、健身性和民族性体育项目,参与运动会的学生达到50%以上。经常组织校内体育比赛,支持院系、专业或班级学生开展体育竞赛和交流等活动。

10.注重培养学生体育特长,有效发挥体育特长生和学生体育骨干的示范作用,组建学生体育运动队,科学开展课余训练,组织学生参加教育和体育部门举办的体育竞赛。

11.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促进中华优秀体育文化传承创新。学校成立不少于20个学生体育社团,采取鼓励和支持措施定期开展活动,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传统和特色。开展对外体育交流与合作。通过校报、公告栏和校园网等形式,定期通报学生体育活动情况,传播健康理念。

12.因地制宜开展社会服务。支持体育教师适度参与国内外重大体育比赛的组织、裁判等社会实践工作。鼓励体育教师指导中小学体育教学、训练和参与社区健身辅导等公益活动。支持学校师生为政府及社会举办的体育活动提供志愿服务。

四、学生体质监测与评价

13.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心,安排专门人员负责,完善工作条件,每年对所有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测试成绩向学生反馈,并将测试结果经教育部门审核后上报国家学生体质

—3—

健康标准数据管理系统,形成本校学生体质健康报告。及时在校内公布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总体结果。

14.建立健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管理制度,学生测试成绩列入学生档案,作为对学生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毕业时,学生测试成绩达不到50分者按结业处理(因病或残疾学生,凭医院证明向学校提出申请并经审核通过后可准予毕业)。毕业年级学生测试成绩及格率须达95%以上。

15.将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将体质健康状况、体育课成绩、参与体育活动等情况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

16.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分析和研判机制,根据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制定干预措施,视情况采取分类教学、个别辅导等必要措施,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锻炼,切实改进体育工作,提高全体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五、基础能力建设与保障

17.健全学校体育保障机制,学校体育工作经费纳入学校经费预算,并与学校教育事业经费同步增长。加强学校体育活动的安全教育、伤害预防和风险管理,建立健全校园体育活动意外伤害保险制度,妥善处臵伤害事件。

18.根据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训练竞赛和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工作需要,合理配备体育教师。体育教师年龄、专业、学历和职称结构合理,健全体育教师职称评定、学术评价、岗位聘任和学习进修等制度。

19.将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训练竞赛和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工作纳入教师工作量,保证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专业)教师工作量的计算标准一致,实行同工同酬。

20.体育场馆、设施和器材等符合国家配备、安全和质量标准,完善配备、管理、使用等规章制度,基本满足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需求。定时维护体育场馆、设施,及时更新、添臵易耗、易损体育器材。体育场馆、设施在课余和节假日向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

—4—

教育部负责人解读《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

严格课程设臵 健全保障机制

——教育部体卫艺司负责人就《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答记者问

根据《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大学生至少要学会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养成良好锻炼习惯。高校要为本科学生开设不少于144学时的体育必修课,成立不少于20个学生体育社团。

日前,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为什么要制定这一《标准》,《标准》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体现了哪些特色和亮点,如何贯彻落实,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负责人就此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问:出台《标准》有什么意义?

答:目前,高等学校体育工作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尤其是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趋势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提高高等学校体育的教学质量,切实提高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部出台了《标准》。《标准》充分体现五个有利于的原则:一是有利于体育课程质量的不断提高;二是有利于课外体育活动与竞赛的蓬勃开展;三是有利于学生体质监测与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学生体质的不断提高;四是有利于基础能力的建设与保障水平的提高;五是有利于学校体育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创新。

问:《标准》的特色和亮点有哪些?

答:《标准》是对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要求,是衡量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依据。《标准》紧紧把教育教学、学生体质水平的提高作为高校体育工作的基本点和立足点,把高校体育发展规划、师资力量、资源配臵、经费安排、工作管理和工作评价等核心重点纳入标准范围。同时根据自身特点,将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作为高校学校体育工作的一项基本功能,使高校的体育工作真正能够成为继承文化传统、实践传承文化创新的有效载体。《标准》将起到以下作用,一是推动高校把学校体育工作列入学校的发展规划,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立德树人功能;二是保证高校体育课时,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丰富课程项目、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三是保障学校体育课外活动时间,解决校内外体育社团建设薄弱,校园体育文化、社会服务功能单一问题;四是健全学校的评价体系建设,使学生

—5— 的体质健康水平成为全面衡量学生发展和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指标;五是解决学校体育办学条件急待改善,场地设施等基础建设薄弱,教师队伍素质有待提高问题。

问:《标准》对课程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答:《标准》严格规定了体育课程设臵与实施,要求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有效方法,学会至少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养成良好锻炼习惯。其中,本科学生开设不少于144学时(专科生不少于108学时)的体育必修课。为其他年级学生和研究生开设体育选修课,选修课成绩计入学生学分。

每所学校都要开设不少于15个的体育项目。每节体育课提高学生心肺功能的锻炼内容不得少于30%;反映学生心肺功能的素质锻炼项目作为考试内容,考试分数的权重不得少于30%。

《标准》要求各高校组织学生每周至少参加3次课外体育锻炼,切实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参与运动会的学生达到50%以上;学校成立不少于20个学生体育社团;因地制宜开展社会服务等。《标准》同时要求各高校,一是要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心,形成本校学生体质健康报告;二是学生测试成绩列入学生档案,作为对学生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毕业时,学生测试成绩达不到50分者按结业处理(因病或残疾学生凭医院证明向学校提出申请并经审核通过后可准予毕业);三是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分析和研判机制,根据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制定干预措施,视情况采取分类教学、个别辅导等必要措施。

问:对学校基础能力建设与保障提出了什么要求?

答:一是健全学校体育保障机制,学校体育工作经费纳入学校经费预算,并与学校教育事业经费同步增长;二是加强学校体育活动的安全教育、伤害预防和风险管理,建立健全校园体育活动意外伤害保险制度;三是将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训练竞赛和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工作纳入教师工作量,保证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专业)教师工作量的计算标准一致,实行同工同酬;四是体育场馆、设施和器材要基本满足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需求。体育场馆、设施在课余和节假日向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记者 李小伟)

—6—

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目标,加强高校体育工作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负责人就《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答记者问

日前,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为什么要在目前情况下制定“标准”,“标准”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体现哪些特色和亮点,如何贯彻落实,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负责人就这些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1、出台“标准”的基本背景是什么?为什么要出台“标准”?

答:近年来,高等学校体育在课程建设、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提升科研水平、改善相关条件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为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推进高教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打下了基础。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总的来看,由于缺乏必要的基本制度、基本标准和明确要求,区域之间、学校之间体育工作水平差距较大,影响了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总体上看,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趋势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提高高等学校体育的教学质量,切实提高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部出台了“标准”。

2、“标准”所体现的基本理念和原则是什么?

答:基于当前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深刻背景,“标准”结合高等学校发展的发展任务、特点以及高等学校的体育工作的特点,充分体现五个有利于的原则:一是有利于体育课程质量的不断提高;二是有利于课外体育活动与竞赛的蓬勃开展;三是有利于学生体质监测与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学生体质的不断提高;四是有利于基础能力的建设与保障水平的提高;五是有利于学校体育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创新。

3、“标准”主要的特色和亮点是什么?

答:“标准”是对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要求,是衡量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依据,不是对高校的评估、检查。“标准”紧紧把教育教学、学生体质水平的提高作为高校体育工作的基本点和立足点,把高校体育发展规划、师资力量、资源配置、—7—

经费安排、工作管理和工作评价等核心重点都纳入了标准范围。同时“标准”根据高等学校的自身特点,把增强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作为高校学校体育工作的一项基本功能,使高等学校的体育工作真正能够成为继承文化传统、实践传承文化创新的有效载体。

4、“标准”要集中解决哪些核心重点问题?

答:一是推动高校把学校体育工作列入学校的发展规划,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立德树人功能;二是保证高校体育课时,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丰富课程项目、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三是保障学校体育课外活动时间,解决校内外体育社团建设薄弱,校园体育文化、社会服务功能单一问题;四是当前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还没有根本好转,健全学校的评价体系建设,使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成为全面衡量学生发展和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指标;五是解决学校体育办学条件急待改善,场地设施等基础建设薄弱,教师队伍素质有待提高问题。

5、“标准”关于课程方面有哪些新的要求?

答:“标准”严格规定了体育课程设置与实施,要求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有效方法,学会至少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养成良好锻炼习惯。

其中,本科学生开设不少于144学时(专科生不少于108学时)的体育必修课,每周安排体育课不少于2学时,每学时不少于45分钟。为其他年级学生和研究生开设体育选修课,选修课成绩计入学生学分。每节体育课学生人数原则上不超过30人。

要开设不少于15门的体育项目。每节体育课提高学生心肺功能的锻炼内容不得少于30%;反映学生心肺功能的素质锻炼项目作为考试内容,考试分数的权重不得少于30%。

6、“标准”对体育活动竞赛方面有哪些新的规定?

答:“标准”要求各高校要通过课外体育活动与竞赛的组织安排全面发挥体育在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中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其中要求组织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三次课外体育锻炼,切实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参与运动

—8—

会的学生达到50%以上;学校成立不少于20个学生体育社团;因地制宜开展社会服务等方面都是提出的新的明确要求。

7、“标准”对学生体质监测与评价是如何要求的?

答:学生体质监测与评价是当前学校体育工作发展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和抓手,各高校:一是要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心,每年将测试成绩向学生反馈,形成本校学生体质健康报告;二是学生测试成绩列入学生档案,作为对学生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毕业时,学生测试成绩达不到50分者按结业处理(因病或残疾学生凭医院证明向学校提出申请并经审核通过后可准予毕业);三是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分析和研判机制,根据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制定干预措施,视情况采取分类教学、个别辅导等必要措施,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锻炼。

8、“标准”对学校基础能力建设与保障上是如何要求的?

答:一是健全学校体育保障机制,学校体育工作经费纳入学校经费预算,并与学校教育事业经费同步增长;二是加强学校体育活动的安全教育、伤害预防和风险管理,建立健全校园体育活动意外伤害保险制度;三是将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训练竞赛和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工作纳入教师工作量,保证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专业)教师工作量的计算标准一致,实行同工同酬;四是体育场馆、设施和器材要基本满足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需求。体育场馆、设施在课余和节假日向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

9、“标准”印发后,各高校应该做的工作有哪些?

答:各高校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标准”的实施为契机做好如下工作:一是将学校体育纳入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各项工作,认真执行国家教育发展规划、规章制度及各项要求;二是把增强学生体质和促进学生健康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和重要工作内容,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三是切实加强师资建设、资源配置、经费投入和工作评价,力争在短时间内达到标准规定的要求。

10、“标准”印发后,如何确保各项制度举措落到实处?

—9—

答:为推进实施“标准”,实现其制度设计和政策目标,近期教育部门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大宣传力度,我部将就“标准”的施行进行宣传,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集体宣讲、培训等各种途径加大宣传力度。二是加强组织领导,督促并指导各地认真落实。三是组织督导检查,我部适时将“标准”的落实情况检查调研。四是鼓励社会监督,欢迎媒体和社会各界对各地各校贯彻落实“标准”的情况进行跟踪报道和监督。

—10—

第三篇: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的通知 教体艺[2014]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现将《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以下简称《基本标准》)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基本标准》是对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评估、检查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凡是达不到《基本标准》要求、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连续三年下降的学校,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不得评为合格等级,各省(区、市)不得批准其为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学校。

各高等学校要充分认识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意义,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体育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切实加强领导和规范管理,认真落实《基本标准》。

教育部将适时组织开展面向所有高校的《基本标准》达标工作专项评估、检查,凡不达标的学校,将予以通报并限期整改,整改期间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学校停止招收运动队新生。

请将此件转发至所属高校。

教育部

2014年6月11日

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标准。本标准适用于普通本科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的体育工作。

一、体育工作规划与发展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学校体育纳入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各项工作,认真执行国家教育发展规划、规章制度及各项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有效方法,学会至少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养成良好锻炼习惯。挖掘学校体育在学生道德教育、智力发展、身心健康、审美素养和健康生活方式形成中的多元育人功能,有计划、有制度、有保障地促进学校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统筹规划学校体育发展,把增强学生体质和促进学生健康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和重要工作内容,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全面发挥体育在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制订阳光体育运动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具体任务、保障措施和责任分工,并落实各项工作。

3.设置体育工作机构,配备专职干部、教师和工作人员,并赋予其统筹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各项管理职能。实行学校领导分管负责制(或体育工作委员会制),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体育工作专题会议,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学校各有关部门积极协同配合,合理分工,明确人员,落实责任。

4.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管理,在学校体育改革发展、教育教学、教研科研、竞赛活动、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领域制订规范文件、健全管理制度、加强过程监测。建立科学规范的学校体育工作评价机制,并纳入综合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二、体育课程设置与实施

5.严格执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必须为一、二年级本科学生开设不少于144学时(专科生不少于108学时)的体育必修课,每周安排体育课不少于2学时,每学时不少于45分钟。为其他年级学生和研究生开设体育选修课,选修课成绩计入学生学分。每节体育课学生人数原则上不超过30人。

6.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开设不少于15门的体育项目。每节体育课须保证一定的运动强度,其中提高学生心肺功能的锻炼内容不得少于30%;要将反映学生心肺功能的素质锻炼项目作为考试内容,考试分数的权重不得少于30%。

7.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指导学生科学锻炼,增强体育教学的吸引力、特色性和实效性。建立体育教研、科研制度,形成高水平研究团队,多渠道开展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教学质量、课余训练、体育文化水平等为目标的战略性、前瞻性、应用性项目研究,带动学校体育工作整体水平提高。

三、课外体育活动与竞赛

8.将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健全制度、完善机制、加强保障。面向全体学生设置多样化、可选择、有实效的锻炼项目,组织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三次课外体育锻炼,切实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

9.学校每年组织春、秋季综合性学生运动会(或体育文化节),设置学生喜闻乐见、易于参与的竞技性、健身性和民族性体育项目,参与运动会的学生达到50%以上。经常组织校内体育比赛,支持院系、专业或班级学生开展体育竞赛和交流等活动。

10.注重培养学生体育特长,有效发挥体育特长生和学生体育骨干的示范作用,组建学生体育运动队,科学开展课余训练,组织学生参加教育和体育部门举办的体育竞赛。

11.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促进中华优秀体育文化传承创新。学校成立不少于20个学生体育社团,采取鼓励和支持措施定期开展活动,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传统和特色。开展对外体育交流与合作。通过校报、公告栏和校园网等形式,定期通报学生体育活动情况,传播健康理念。

12.因地制宜开展社会服务。支持体育教师适度参与国内外重大体育比赛的组织、裁判等社会实践工作。鼓励体育教师指导中小学体育教学、训练和参与社区健身辅导等公益活动。支持学校师生为政府及社会举办的体育活动提供志愿服务。

四、学生体质监测与评价

13.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心,安排专门人员负责,完善工作条件,每年对所有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测试成绩向学生反馈,并将测试结果经教育部门审核后上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系统,形成本校学生体质健康报告。及时在校内公布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总体结果。

14.建立健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管理制度,学生测试成绩列入学生档案,作为对学生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毕业时,学生测试成绩达不到50分者按结业处理(因病或残疾学生,凭医院证明向学校提出申请并经审核通过后可准予毕业)。毕业年级学生测试成绩及格率须达95%以上。

15.将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将体质健康状况、体育课成绩、参与体育活动等情况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

16.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分析和研判机制,根据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制定干预措施,视情况采取分类教学、个别辅导等必要措施,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锻炼,切实改进体育工作,提高全体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五、基础能力建设与保障

17.健全学校体育保障机制,学校体育工作经费纳入学校经费预算,并与学校教育事业经费同步增长。加强学校体育活动的安全教育、伤害预防和风险管理,建立健全校园体育活动意外伤害保险制度,妥善处置伤害事件。

18.根据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训练竞赛和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工作需要,合理配备体育教师。体育教师年龄、专业、学历和职称结构合理,健全体育教师职称评定、学术评价、岗位聘任和学习进修等制度。

19.将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训练竞赛和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工作纳入教师工作量,保证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专业)教师工作量的计算标准一致,实行同工同酬。

20.体育场馆、设施和器材等符合国家配备、安全和质量标准,完善配备、管理、使用等规章制度,基本满足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需求。定时维护体育场馆、设施,及时更新、添置易耗、易损体育器材。体育场馆、设施在课余和节假日向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

教育部:本科一二年级体育必修课不少于144学时

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连续3年下降不得评为合格

教育部:本科一二年级体育必修课不少于144学时

本报北京7月8日电(记者樊未晨)“本科一、二年级学生体育必修课不能少于144学时,每周体育课不少于两个学时。”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副司长刘培俊今天介绍了不久前出台的《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强调要实现学校体育课在全面育人中的功能。

《标准》明确,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连续3年下降的学校,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不得评为合格等级,各省(区、市)不得批准其为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学校。《标准》不仅规定了大学生体育课的学时,同时强调,学校要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开设不少于15门的体育项目。每节体育课须保证一定的运动强度,其中提高学生心肺功能的锻炼内容不得少于30%;要将反映学生心肺功能的素质锻炼项目作为考试内容,考试分数的权重不得少于30%。《标准》还要求学校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指导学生科学锻炼,增强体育教学的吸引力、特色性和实效性,并将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学校教学计划,组织学生每周至少参加3次课外体育锻炼,切实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学校每年组织春、秋季综合性学生运动会(或体育文化节),参与运动会的学生达到50%以上。

教育部还要求建立健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管理制度,学生测试成绩列入学生档案,作为对学生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毕业时,学生测试成绩达不到50分者按结业处理(因病或残疾学生,凭医院证明向学校提出申请并经审核通过后可准予毕业)。毕业年级学生测试成绩及格率须达95%以上。

重建体育的本来魅力

近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其中规定,学生的测试成绩列入学生档案,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这意味着,如果体育不达标,学生将无法得到奖学金等奖励。学生体育测试成绩达不到50分者按结业处理,即拿不到毕业证和学位证。

大学生的堪忧体质,为人诟病久矣。教育部对症下药,以《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为切口,意图大幅提升身体素质的评测权重。当然,对此思路公众并不陌生。所谓“体育不达标,拿不到毕业证”的强硬措辞,所奉行的仍是以分数杠杆,倒逼学生加强锻炼的庸常逻辑。固然初衷良善,却也不免粗暴简单。

只是,天知道大学里“不挂科”有多简单。在很多高校,文化专业课程尚且教学“水淋淋”,考试走过场。又怎能指望体育测试能独善其身、严格较真?

但即便如此,观察者还是忍不住质疑,此一规定本身的机械与漏洞。比如有人担忧,“运动细胞先天稀缺者,难道只能忍受悲惨结业的命运吗”;亦有人指出,大学旨在培养人才而非“完人”,学有所长便好又何必强求“德智体美”兼有?

很多时候,教育部门总是指令太多、投入太少。一方面,为大学设定种种培养目标,几乎无所不包;另一方面,却鲜有“支撑目标实现”的耐心、技巧和资源,乃至“理想”从来不能照进现实。提高大学生体质,绝非增加体育课、拉升考试难度那么简单。更为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赋予学生们足够的运动时间和空间?如何在校园内建构“崇尚健体”的文化空气?

如今的困境是,教育者往往将体育理解为纯粹工具性的,认为其服务于学生增强体质的需要。而实际上,运动本身就是生活的目的之一,我们所要做的是减轻附着于“运动”之上的功利价值观,继而学会享受运动项目所带来的乐趣和欢娱。具体到操作中,让学生更积极投身运动中,注定要有赖于门类众多的校园社团,有赖于层次丰富校园活动,一言以蔽之,其有赖于大学生们的自我动员和自我组织。

将体育理解为强身健体的工具本就无趣,将“锻炼”矮化为应付考试的手段更是无理。说到底,推动大学生体健运动,最首要还是以更酷、更时尚、更有效率的方式,重建运动本身的魅力。(然玉)

第四篇:关于落实国教部《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的方案

关于落实贯彻教育厅《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的方案 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教体艺〔2014〕4号,以下简称《基本标准》)的通知,对高校体育工作的目标任务、体育课程的改革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实施、学生体质监测、工作条件保障等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标准。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转发《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的》到各高校并专门召开各高校负责人会议,细读和深刻领悟文件精神。湖州师范学院高度重视,成立了以负责校长为领导,学校各部门负责人为组员的特殊小组具体负责该项工作的实施。现就湖州师范学院落实《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的具体工作汇报如下:

一、成立特殊小组,专门负责该项工作

从浙江省教育厅转发教育部的《基本标准》到学校后,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了以蒋云良副校长为组长,体育学院、学生处、团委、教务处、院长办公室及各二级学院主要负责人为组员成立专项工作小组,多次召开专门会议学习领悟文件精神,根据文件内容逐项检查现有体育工作与文件要求的差距,然后对找到的问题再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订措施进行改进。

二、体育教学方面的改革

为了达到教育部《基本标准》的要求,湖州师范学院对学校体育教学工作进行了改革:课堂教学中素质练习的内容与考核比重增多。大一新生体育与健康课堂中基本素质占总成绩的60%,平时表现占40%,每节课中素质练习的内容不少于30%,此次改革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素质练习的积极性,学生课外锻炼的积极性大大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明显改善。

三、体质测试工作 根据文件精神,进一步提升了大学生体质测试工作的重视程度。通过该《基本标准》的实施,学校及学生对体质测试工作的认识更近一层。学校各部门通力合作把体质测试工作作为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举措来抓。通过组委会共同研究:学生体质测试的成绩与学生的评优评奖挂钩,测试成绩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才能毕业。为了达到《基本标准》测试人数比例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把体质测试工作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大

一、大

二、大三在第一学期进行、大四学生在前一学年的第二学期提前进行,以免很多大四学生在外实习。加强过程监控,规范测试步骤,为了提供准确的数据,体质测试工作分工细致,责任到人,以学院40多名一线体育教师亲自操作,确保测试数据的有效和准确性,测试过程中学生有效证件的配备,学生体测成绩档案的生成,学生测试结果的反馈等工作都较往年有了很大程度的规范性。

四、加强学生课外体育锻炼

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学校有关部门定期开放学校的部分体育场馆以满足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需要。学校的燕英体育馆往年都是对外承包,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体育锻炼的需求,学校将其收回,对场馆的设施和环境进行改造,定期对学生进行免费开放,2015年学校将投入部分资金在学校的不同地方增加体育设施,以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体育健身锻炼,真正把学校的课外体育锻炼组织起来。

五、加强学校运动队建设

学校专业运动队建设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龙头,学校很据《基本标准》的要求对运动队管理与训练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实行教练负责制度,明确运动队训练的基本要求,教练员的基本职责,运动员选拔的基本办法等,通过一些列的改革运动队训练工作更加科学,更加科学,提升了运动队建设与管理的效率。

六、学校体育社团工作

根据《基本标准》的要求,体育学院与团委对所管理的体育社团进行了调整,对体育社团的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合理和科学。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重新开设了一些有实际效果的体育社团,社团活动开展的更加丰富多彩。

湖州师范学院落实《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措施 支撑材料

1、湖州师范学院关于落实《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加强体育工作的实施方案

2、湖州师范学院加强体育工作任务分解表

3、学校认真贯彻落实《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报道 湖州师范学院

关于落实《基本标准》,加强体育工作 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和《关于印发〈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等三个文件的通知》精神,现对我校体育工作总体目标、体育课程改革、课外体育活动的实施、运动队训练竞赛管理、学生体质监测和工作条件保障等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体育工作总体目标

1.把增强学生体质和促进学生健康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统筹规划学校体育发展,把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和重要工作内容,全面发挥体育在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2.将学校体育纳入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各项工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有效方法,学会至少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养成良好锻炼习惯。挖掘学校体育在学生道德教育、智力发展、身心健康、审美素养和健康生活方式形成中的多元育人功能,促进学校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体育课程改革

1、进一步优化体育课程结构。依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规定设置体育课程,开足、开好体育课程。构建结构合理的体育课程体系,促进课内外、校内外体育活动的有机组合。按照规定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不同层次、多种类型、内容丰富的体育课程,真正赋予学生选择课程内容、上课时间和任课教师的自主权。

2、深入推进体育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在遵循体育教育规律和体质健康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倡导教学方法个性化和多样化,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助活动,努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仅要注重教法的研究,更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练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加强安全教育和管理,制定安全预案,避免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体育课程改革实施细则》详见附件一。

三、课外体育活动实施

1、强化课外体育活动管理。创新课外体育活动管理模式,制订阳光体育运动工作方案,将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健全制度、完善机制、加强保障,保证每天锻炼一小时和课外体育活动制度。学校认真组织落实每年春季体育节、秋季运动会和系列学生体育比赛活动,参与体育节和运动会的学生达到50%以上。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必须为当天没有体育课的学生预留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三次课外体育锻炼,同时为参加体育选修课且考试合格者提供任意选修学分。

2、充分发挥学生体育社团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学校成立不少于20个学生体育社团,采取鼓励和支持措施定期开展活动。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为培养学生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锻炼的能力,要求学生在校期间每人参加一个及以上体育社团组织。并要求体育社团组织周周有活动、月月有安排,并建立考评奖励机制。《课外体育活动实施细则》详见附件二。

四、运动队训练和竞赛管理

1、加强学生课余训练与竞赛工作。注重培养学生体育特长,有效发挥体育特长生和学生体育骨干的示范作用,组建10支以上学生体育运动队,制定学习与训练相长、激励与约束并存的学籍管理制度,强化科学训练,不断提高体育竞赛水平,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教育和体育部门举办的体育竞赛。

2、有效激发教练员、运动员训练积极性。将各级各类课余训练竞赛纳入教学计划管理,校运动队教练员的日常训练纳入教学课时,参照学校制定的《辅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标准发放课时补贴。从事课余训练竞赛运动队的学生,参照体育选修课的管理方式,按照要求为他们提供相应的任意选修学分。

《运动队训练和竞赛管理实施细则》详见附件三。

五、学生体质监测

1.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体育学院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心,安排专门人员负责,每年对所有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测试成绩向学生反馈,并将测试结果上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系统,形成本校学生体质健康报告。及时在校内公布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总体结果。

2、加强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的评价。把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列入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评估指标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将学生测试成绩列入学生档案,作为对学生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毕业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达不到50分者按结业处理(因病或残疾学生,凭医院证明向学校提出申请并经审核通过后可准予毕业),毕业年级学生测试成绩及格率须达95%以上。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分析和研判机制,要根据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制定干预措施,切实改进体育工作。

六、工作条件保障

1、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根据工作任务,在满负荷、保质量的基础上,合理配置体育教师数量。不断加强体育教师在职培训教育工作,努力提高体育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根据体育教师的工作特点,合理计算体育教师体育课程教学、课外体育活动指导和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等各项体育教学工作量,计算教学工作量要与其它学科教师同等对待。

建立体育教师职称评定、岗位聘任和其它学术评价分类指导体系,根据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赛等不同性质的工作岗位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反映不同岗位体育教师的能力、贡献和工作特征。

2、健全学校体育工作的保障机制。根据《基本标准》的需求,将学校体育工作经费纳入学校经费预算,并逐年增长。其中,体育教学、课外群众体育活动组织、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以及低值易耗体育器材的添置等学校经常性体育维持经费,要予以保障;学校运动队建设经费要按规定予以拨付;体育场馆设施新建或翻修需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专项经费。

3、完善体育场馆设施管理。按上级有关规定规划建设体育场馆设施,配备相应的器材设备并及时更新添置。学校制定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的管理、使用和维护制度,设立专门的机构由专人负责运营管理。体育场馆设施在保障体育课程使用的基础上,尽量延长开放时间,提高设施利用率。体育场馆和运动设施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应免费或优惠向学生开放。

4、强化学校体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实行学校领导分管负责制,将体育工作列入学校的重要议事日程,每年至少召开两次专题会议,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强化校体育运动委员会的指导、统筹和协调功能,下设校体育运动委员会办公室,配备专职干部和工作人员,负责各项具体工作。学校各有关部门积极协同配合,合理分工,落实责任(见附件四)。要根据学校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建立健全高效的学校体育工作体制与运作机制,包括对二级学院及相关部门体育工作的考核激励及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排名等机制,保证学校体育工作可持续性提高。学校加强体育工作任务分解表 序号

项目

具体措施

责任部门

协助部门

责任人

完成时间

体育课程改革

制定《体育课程改革实施细则》

教务处

体育学院

杨建雄

11月中旬形成有关文件

落实体育必修课、选修课安排和学生人数要求

教务处

体育学院

杨建雄 12月底前

改革学校公共学生体育课程教学方法

体育学院

大学体育部

孙华勇

12月底前

课外体育活动实施

制定《课外体育活动实施细则》

校体委办公室

教务处、学生处、团委

庞国庆

11月中旬形成有关文件

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管理并纳入学校教学计划

教务处

体育学院

杨建雄

12月底前

组织落实春季体育节各项活动

团委

学生处、体育学院

谢杭

12月底前

组织落实秋季运动会和系列学生体育比赛

校体委办公室

学生处、体育学院

庞国庆

11月

组建学生体育社团并按要求开展活动

团委

学生处、体育学院

谢杭

12月底前

运动队训练和竞赛管理

制定《运动队训练和竞赛管理实施细则》

校体委办公室

教务处、体育学院

庞国庆

11月中旬形成有关文件

开展运动队课余训练与竞赛活动

校体委办公室

体育学院

庞国庆

按要求正常进行

建立教练员、运动员训练激励机制

校体委办公室

教务处

庞国庆

12月底前

学生体质监测

每年对全校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并形成报告

体育学院

大学体育部

孙华勇

按要求正常进行

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的评价结果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

学生处

体育学院

范丽峰

11月底前提出方案

工作条件保障

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人事处

教务处、体育学院

刘林箭

11月底前提出方案

体育工作的保障机制建设

校体委

教务处、计划财务处、资产与后勤管理处

劳士健

12月底前

加强体育场馆设施管理

资产与后勤管理处

学生处、保卫处、工会、团委

沈振德

12月底前

建立对学院、部门体育工作的考核激励机制

校体委

校长办公室、体育学院

杜宁

12月底前

注:上述所列各项工作均需各二级学院的配合,故协助部门中未列出各二级学院,建议各二级学院指定一名学院领导作为此项工作的负责人。学校认真贯彻落实《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报道

为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教育部最近印发了《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对各高校体育工作的目标任务、体育课程的改革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实施、学生体质监测、工作条件保障等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今年暑期,我校体育学院有关负责人参加了省高校体育部(室)主任、体育学院(系)院长(主任)及骨干教师的培训会,学习讨论教育部关于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和《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等文件精神。

近日,学校专题召开各学院负责人会议,学习上级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副校长、校体委主任蒋云良主持会议,他要求各单位充分认识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意义,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把我校的体育工作摆上重要位置,把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列入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评估指标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他强调,体育学院要按照标准落实措施,提高学校体育工作管理水平,切实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他还对近期开展的大学生体质监测提出要求,做到专人负责,落实到人,密切配合,全力做好2014的大学生体测工作。

根据要求,学校已成立了体质测试工作机构,设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副校长蒋云良担任,副组长由相关职能部门和体育学院负责人担任。全体学生的体质监测工作于9月16日至10月20日进行,测试项目包括有身高、体重、肺活量、坐位体前屈、50米跑、立定跳远、1000 米跑(男)/800 米跑(女)、引体向上(男)/仰卧起坐(女)等,全校17439名大学生都将进行测试。测试安排由体育学院具体负责,体育学院已召开多次会议,精心安排、规范管理,认真落实专项测试、评估和检查等工作,测试期间均安排医务人员值班。截止目前,已有近一半学生完成了测试。

据悉,今年我校学生的体质测试成绩将列入学生档案,并和学生的评优评奖、学生能否毕业等直接挂钩。全省今后将对普通高等院校(含独立学院)每年随机抽取部分大学三年级学生,组织实施学生体质状况现场测试,抽测结果将予以通报。

第五篇:普通高等学校党建工作基本标准党建党委

为了加强和改善党对普通高等学校的领导,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效益,现按照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要求,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的规定,结合普通高等学校实际,制定《普通高等学校党建工作基本标准》。

一、党委对学校工作的领导

第一条 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法规,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把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

第二条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切实领导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改革思路清晰,奋斗目标明确,有切实可行的改革和发展规划。主动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第三条 不断深化和完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了精干、高效的机构,运行机制有利于加强教师队伍、党政管理队伍和职工队伍建设,有利于吸引优秀人才、稳定骨干和有效地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在提高教师队伍、党政管理队伍和职工队伍政治、业务素质,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等方面有新的进展。第四条 能够驾驭复杂形势和正确处理突发事件,努力维护学校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二、领导班子建设

第五条 重视领导班子的组织建设。按期召开党员代表大会或党员大会,审议工作,选举学校党委领导班子。党政领导成员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较高,年龄、知识、专业结构合理。

第六条 重视领导班子思想理论建设。认真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持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有计划,有考勤,效果好。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理论培训。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不断提高领导成员的理论水平和政治素养,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

第七条 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有健全的议事规则。党委领导成员正确处理个人与组织、少数与多数、下级与上级的关系。设常务委员会的党的委员会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委员会全体会议。对学校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人事、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以及大额度资金使用等,坚持集体讨论决定。

第八条 重视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建设。有勤政廉洁、监督制约的严格规定和措施。领导成员敬业爱岗,艰苦奋斗;作风正派,严于律已;坚持原则,勇于负责;深入实际,联系群众;敢于抵制不正之风,坚决同各种腐败现象作斗争。党政领导团结协调、勤奋努力、开拓进取。

第九条 重视领导班子制度建设。领导班子学习、议事、监督、管理等各项制度健全,坚持领导班子成员过双重组织生活和定期(一年一次)民主评议领导干部的制度,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第十条 重视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按照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选拔任用干部。在干部的选拔、教育、培养、考核和监督方面职责明确,制度健全,程序规范,措施落实。校、系(处)级后备干部建设符合上级规定和要求。

三、党的总支、支部建设

第十一条 党委重视总支、支部建设,责任明确。党委把总支、支部建设列入了重要工作日程;有明确的工作思路和具体的工作条规;建立了切实加强总支、支部建设的目标责任制;实行了分类指导,考核、检查措施得力。

第十二条 重视系(处)级单位党组织建设。系(处)级单位党总支(党委、直属党支部)能按时换届选举,特别是认真选配好党总支(党委、直属党支部)书记。系(处)总支(党委、直属党支部)能在本单位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积极参与讨论和决定本单位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事项;支持行政负责人在其职责范围内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

第十三条 定期进行党支部改选,特别是选配好党支部书记。党支部书记政治素质要好,群众威信高,热心于党的工作。支委会团结、协调,认真做好党支部工作。注意抓好对党支部书记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

第十四条 党支部委员会正确履行职责,党支部书记参与讨论决定本单位、本部门的重要问题,保证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及学校各项决定在本单位、本部门的贯彻执行;积极开展群众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第十五条 加强和改进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以提高素质和增强党性为目标,紧紧围绕学校根本任务和中心工作,结合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实际,认真做好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坚持党支部学习制度、组织生活制度和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积极探索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办法。共产党员能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党内正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表彰先进,弘扬正气,严肃处置不合格党员。

关心离退休教职工党员的思想和生活,经常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

第十六条 积极做好发展党员工作。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要求和“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加强对申请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考察工作;发展工作有计划,重点突出,特别重视在优秀学生和青年教师中发展党员。

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第十七条 学校党委统一领导思想政治工作。同时,积极发挥行政领导和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众组织的作用,共同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第十八条 坚持对师生员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开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教育,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帮助他们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十九条 结合国内外形势,围绕学校根本任务和中心工作,针对师生员工思想实际,利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注意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有稳定、精干的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队伍。特别注意加强对青年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十条 学校德育体制、机构、队伍健全,适应工作需要,符合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要求。积极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的改革和建设,教学效果好。重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有制度,有要求,有措施。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列入教学计划,在人力、财力、场所上有保证,长期坚持,效果良好。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经常、及时。

第二十一条 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安全文明校园建设活动。在校内形成健康向上的环境气氛,舆论导向正确,核内秩序良好。

第二十二条 重视德育工作队伍建设,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各项政策落实。建立了一支以专职人员为骨干、兼职人员为主体、专兼职相结合的德育工作队伍。这支队伍具有干部、教师双重身份,具有教育管理等功能。

五、组织机构和党务干部队伍建设

第二十三条 党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学生工作部、统战部等工作部门健全,职能作用发挥好。党的纪律检查机构健全,认真做好党的纪律检查工作。

第二十四条 重视党校建设。组织健全,办学,方向明确,并有人员、设施和经费保证。

第二十五条 本着精干、高效原则,按规定和条件配备党务工作干部;落实党务干部的各项政策。

六、对工会、共胃团、教代会、学生会和统战工作的领导

第二十六条 党委重视研究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众组织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支持并指导它们依照国家法律和各自的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

第二十七条 建立了教代会制度,支持教代会正确发挥其职能作用。工会组织健全,干部素质与能力适应工作需要,在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开展教书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活动,开展有利于教职工自我教育和身心健康的活动等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第二十八条 重视共青团工作。指导、帮助共青团搞好思想政治建设和组织建设,发挥共青团团结教育青年的作用和党的助手作用,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共青团组织开展有利于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活动。

第二十九条 关心学生会、研究生会建设,党委领导成员支持并经常参加学生会、研究生会组织的重大活动。

第三十条 加强对统战工作的领导,积极做好民主党派和党外知识分子的工作。

普通高等学校党建工作基本标准

xiexiebang.com范文网[CHAZIDIAN.COM]

下载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西南财经大学体育工作基本标准

    西南财经大学体育工作基本标准 为落实大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挖掘学校体育在学生道德教育、智力发展、身心健康、审美素养和健康生活方式形成中的多元育人功能,有计划、有......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讨论稿(推荐)

    .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 切实增强大学生体质的意见(初稿)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院校: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

    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党建工作基本标准》的通知(5篇)

    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党建工作基本标准》的通知 (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党组) 为了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依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

    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考核基本标准

    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考核基本标准363738394041......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 (2017年2月28日中共教育部党组教党〔2017〕8号文件印发)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

    保安员基本工作评定标准

    保安员基本工作评定标准(试行) 一、 评定内容 1、仪容仪表仪态 (1)发型不规范扣5分/次 (2)未刮胡须扣3分/次 (3)指甲过长扣5分/次 (4)便装上岗扣10分/次 (5)工装破损、较脏扣5分/次 (6)未......

    示范党支部基本工作标准

    示范党支部基本工作标准(车间)类别项点工作基本标准及要求支部班子强支部班子健全1.车间党支部(总支)一般应设立委员会,由3至7人组成;一般设党支部书记、副书记以及组织、宣传、纪......

    《高等学校毕业生登记表》“班委鉴定”“院系意见”基本标准

    《高等学校毕业生登记表》“班委鉴定”“院系意见”基本标准 篇一:毕业生登记表(班委意见参考) 毕业生登记表班委意见填写模版参考 模板一:XX同学在校期间遵纪守法;学习勤奋,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