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个农民的画家梦
一个农民的画家梦
在深州市双井开发区马官屯村,有一个名叫杨计增的农民,自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起,就痴迷上了画画,由此名扬当地十里八乡。如今,已近古稀之年的他,仍矢志未改,醉心于丹青之中。我很想知道,是什么让他喜欢上了画画,又如何坚持到了现在?为此,我和杨计增先生有了一次面对面的交谈。
到达杨计增的家门口,轻扣铁大门,开门的是他的儿媳。问清我的来意,便引领我向杨的卧室走去。就在我步入房间的一瞬间,我一眼看到坐在床上的杨计增,心里顿时有种说不出的凄凉之感。原来,他最近生了一场大病,刚从北京治疗回来不久。经过病魔的折磨,本来身体就单薄的他,看上去更加消瘦,深陷的两眼黯淡无关,举手投足显得力不从心。可一谈到作画时,杨计增又马上恢复了昔日的神采,侃侃而谈起来。
杨计增,乳名杨小旦。出生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双井乡马官屯村。解放前,其祖上曾是村里有名的富裕大户,但到他祖父一辈,家业开始衰败。到他父亲一辈时,已经是解放后。幼年的杨小旦聪明好学,学习刻苦,但读完高小就辍学了。更不幸的是,母亲和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异而去,给他的心灵留下了阴影。从小失去母爱的他,慢慢形成了非常独立和要强的人格。
听杨计增讲,他喜欢上画画,偶然中也有必然。解放之初,农村生活条件仍然很艰苦,出于改善生活的渴望,他开始接触画画。可以说,对富裕生活的向往成为他最初喜欢上画画的源动力。
然而,学画何谈容易!没有一点基础的他,一切从零开始。没有画笔和颜料,他就试着自己制作。没有现成的教材,他便找来带画的书,临摹里面的画。据杨-1-
计增回忆,当时还没有电视,看不到视频学习资料,他便买来美术书籍自学。他从基本的配色开始,从临摹着手,最初只是在玻璃上作画,先是画各种鸟类,后学画山水。作的画,从不像,到有点像,再到比较像,一步步提高,一点点改善。后来,他从同族叔辈那里看到两本清代出版的线装画册,如获至宝,说尽好话,借到手里,便爱不释手。他一边临摹画册里的画,一边捉摸其中的技巧和道理。就这样,一直坚持临摹了十几年,他的画技日趋成熟。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当地人们结婚时兴送各种牌匾,他便以画玻璃牌匾为主,以期多卖些钱。当时,正是生产队集体劳动时期,杨计增每天要去生产队出工,一天下来腰酸腿痛累得不行,但业余时间他仍然坚持作画。即便是在田间劳作间隙,别人休息聊天,他则坐在一边用木棍当笔,土地作画板,构思他的画。
除了身体的劳累和时间的紧张,家庭的负担时常影响着他的作画。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他的第一个儿子出生不久,便患上了脑炎,后医治无效死亡。失去爱子,让杨计增痛不欲生。但他很快又投入到作画中。不久,杨计增的第二个儿子出生,这给他带来了新的快乐!可是,几年后,妻子又查出脑瘤。突然到来的打击,让杨计增有些措手不及。幸亏妻子得的是良性瘤,做完手术后,很快恢复了健康。面对家庭接连出现的不幸,杨计增没有被打垮,对富裕生活的向往和对画的痴迷让他坚强地坚持了下来。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一个偶然的机会,杨计增认识了附近村在北京工作的业余画家张铁峰,并应邀到北京张铁峰所在单位——中央办公厅老干部局学习画画。在北京,杨计增一共呆了两年,他得以有机会到中央美院看画展,到人民大会堂看壁画,到图书馆看美术资料。总之,这次外出学画,让他眼界大开,加上名人的提点,他的画技上升了一个大档次。从这时开始,他跳出了临摹阶段,开
始试着独立构思作画,并主攻山水图。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作画技艺快速提高,画的画越来越好看,也越有神韵。
时光运转到二十一世初,杨计增的儿子和后来出生的女儿都已经成家立业,加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的改革变化,农村生活大大改善,家庭富裕的杨计增,作画不再是为改善生活,而是有了更高的追求,他想到北京办自己的画展,以打出自己的品牌。为此,当上爷爷的杨计增,本应好好休息体息,保养一下儿身体。可他没有停歇,反而认为这正是到了他前所未有的作画好时机。为了有一个清净的,不受干扰的作画环境,他不听家人劝阻,竟自跑到自家承包地里盖上了三间简易房作画室,开始吃住在地里。同时,他还养了十几只羊。每当作画累了。他便放一会儿羊,既散了心,又给家里增加些收入。
对于杨计增近乎疯狂的举动,开始家人坚决反对,但慢慢地就给予了理解和支持。乡亲们看到后,也从新奇,变为敬佩!在充满乡土气息的承包田里,走进杨计增的画室,只见桌上、床上、墙上,到处摆满了他的画。他还把画拿回家中展览,乡亲们看了,无不称赞有加!有的索画于他,他总是爽快答应,认真完成。
遗憾的是,由于长年劳累,不顾身体,加上地里潮湿的环境,杨计增的身体开始出现不适,且每况愈下。除了肠胃不好,他还经常犯头痛。在北京工作的女儿知道后,心疼地把父亲接到北京进行检查,结果病情严重,不得不手术治疗。但为了不给孩子们增加负担,在北京治疗稍稍稳定后,杨计增便坚持回家乡县医院治疗。期间,只要身体觉得好些,他就坚持看画册,捉摸画技。出院后,他不顾医生要长期卧床休息的嘱咐,又回到他的画室作起画来。黑夜里,田野间,人们又看到常常是亮到深夜才熄的灯光。结果,他的身体没有得到很好恢复,疾病再次复发。家人和乡亲都劝他,不要再作画。但所有人都明白,他放不下他的画。
因为,杨计增心中的梦想还未实现,那就是要画几幅大画,到北京去举办自己的画展。
不知不觉中,一个上午匆匆过去。考虑杨计增的身体情况,我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停止了采访,和他握手告别。走出杨家,我的心情仍然不能平净。我衷心地祝愿杨大哥尽快康复,重操画笔,以早日实现他的画家梦!
2014年夏于衡水桃城
投稿人:杨永宁(笔名:维健)
手机:***
电子信箱:hsly203@126.com
共画了多少幅。获了什么奖。都找了哪些高人指点,参加过什么比赛或活动,成绩如何?等。
第二篇:一个农民作家的追梦行动
一个农民作家的追梦行动
李虎功,1950年3月出生于阜宁县三灶镇中三灶村,1967年6月三灶农业高中毕业后回乡务农,是位地地道道的农民。40多年来,他钟情写作,闲暇之时,笔耕不辍,已有320多首诗词发表在《中华诗词大全》上发表,有百余篇散文、小说在《散文选刊》、《盐城晚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并获奖,是位名副其实的农民作家。3月10日,记者采访了与李虎功一起分享了他的创作梦。
10年写成60万字长篇历史小说
“陋室虽无金万贯,床头总有书一摞,农闲之时少娱乐,良师益友常相伴。”这是李虎功《自题陋室》的一首小诗。李虎功从小就嗜书如命,特别喜爱读《三国演义》、《水浒传》这一类的书,十分敬仰书中的英雄人物。有一次,他到县城办事,见到书店里书架上有本《古文观止》,一咬牙,心一狠,事也没办买了一部回家。妻子知道后,一把将书夺了过去就要撕。他忙陪笑说:“你撕了书,家里不是又多一份损失嘛。”妻子见事已至此,只好把好又交给他。以后,家里经济逐步好转,妻子见他又没什么不良嗜好,见他买书也不在过问,现在他家里藏书已有上千册了。
李虎功除日常农活劳作和外出打工外,就是摆弄笔杆子,进行一些短诗词的创作,主要是练笔,增强文字功底。他心中一直有个梦,就是自己也能效仿罗贯中,写出一部历史演义,写出心中的英雄人物。
从甲午战争到新中国成立这段近代史,中国大地上风云变幻,几度沉浮,50多年里有军阀混战,有抗日战争,有解放战争,期间涌现出无数的仁人志士和英雄儿女。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深深地刻在李虎功的心里。“我要把这段历史整理出来,写成一本像《三国演义》一样的历史演义小说,让人们了解这段历史,知道新中国的来之不易。”李虎功说。
自1996年起,李虎功开始收集资料,光买相关的资料就花去了4000多元。成堆的资料,他白天黑夜学习整理,认真研究,去伪存真。在此基础上,他对这段历史进行适当加工,至2005年底完成《中华立国演义》书稿,真可谓“十年磨一剑”。期间多少艰辛,只有他心里知道。该书共分84回,共计60万字,李虎功密密麻麻地整整抄写了40个备课笔记本。2009年国庆60周年前夕,他花2000多元将其打印成册。李虎功说:“我平生没有多少爱好,别人农闲打牌、打麻将,我一不赌博,二不抽烟,就是爱好写写画画,写这段历史是我多年的一个梦想,写好这部小说也是追梦吧。”
8天骑一人骑车去北京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的歌声多么嘹亮„„”“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伟大领导毛主席,指引我们向前进„„”这两首歌是李虎功最爱唱的歌,唱起它们让他心潮澎湃,他对北京充满了向往。
“我梦寐以求的愿望就是到北京天安门,去看升旗,去瞻仰毛主席的遗容。”李虎功说,“过去家里穷,家庭事务多,自己又有晕车的毛病,不能坐车,所以一直没有去成北京。”
几年前,李虎功的妻子不幸生病去世,儿女也相继成家。他想,要是不趁现在身体好,去一趟北京,恐怕以后就没有机会了。2009年3月16日,他瞒着儿女,带上几百元钱和一些衣物,骑着自行车踏上去北京的旅程。
第一天,他经滨海、响水、灌云到达连云港。为方便旅行,他特地在买了一册地图和一块电子表。由于自行车破旧,一天没到晚,车轴就坏了,只好步行推着车子走了3公里,后经当地好心人指点,才顺利找到修车铺子,把车修好再上路。
因为所带的盘缠不多,他不敢花钱住旅馆,夜晚大多住宿在汽车站、火车站、加油站内,合衣睡下,凌晨就赶路。饿了,他就吃些干粮,喝一些水,最奢侈的就到路摊上来上一碗面条。他一路历经江苏、山东、河北、天津等10多县市,吃尽千辛万苦,于3月24日到达北京。期间,他骑车2000多里,平均每天行程250多里。
第二天一大早,李虎功赶到天安门,参加升国旗仪式。他在文中写到:“几十年来,伟大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把一个从战争废墟上解放出来的旧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繁荣昌盛、举世瞩目的新中国,使中华民族昂首阔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为祖国骄傲,我为祖国自豪!”接着,他瞻仰了毛主席的遗容。然后,他沿静海、青县、沧州一线,过济南、曲阜、微山湖,参观淮安周总理故居后回家。
“20天的旅途生活,虽说劳累一点,艰苦一点,我的心里还是乐滋滋的。60岁,我实现了我的人生梦想,我兴奋,我自豪!”李虎功笑着说。
为霞满天育后人
“我想尽快地联系到一家出版社将《中华立国演义》这部历史演义小说出版出来,让更多的人读到它,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李虎功说出自己的心愿,“我想把一些书赠送给中小学的图书室,让孩子们去读一读,了解从甲午战争到新中国成立这段近代史,懂得新中国的来之不易,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
李虎功现在三灶镇中心小学当校园保安,平时一有空闲,他就爱对孩子讲书中的历史故事,孩子也爱听,都称他是“故事爷爷”。他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我老了,但还要发挥余热,在关心教育下一代上发挥作用,作些贡献。”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几年前,李虎功担任了村里的关心下一代主任,为村里的孩子健康成长操起了心。他将中国使用上千年的《百家姓》进行增编,采用五字一句,带韵的形式编写成一部《中华常见千家姓》,计收录姓氏1200多个,让孩子们易学、易记,受到人们的欢迎。他还经常协助镇里关心下一代委员会,进校园搞宣传,分文不取,杯水不扰。
“我是一个农民,没多高文化,但我觉得一个人在世上,应做点什么,不能白过呀。”李虎功说,他每天过得很充实,心里很快乐。
阜宁县新闻信息中心余焕
超刘猛
第三篇:我的画家梦演讲稿
人人都有一个美丽的梦想,我也不例外。有的人是我梦想是当一个画家,把自己看到的物品都形象、生动地画下来。以下是小编整理我的画家梦演讲稿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篇一:我的画家梦演讲稿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的理想是当一名画家,长大后画出美丽的画,让每个人都可以欣赏到。
你们想知道我为什么有这样的理想吗?因为小时候我拿着笔爱画来画去。所以现在我让妈妈给我报了画画班,自从在画画班里学画画,让我懂得了作事一定要细心。认真。就像是学别的东西一样,只要认真,就能学好任何东西。在画画班里,画画老师看了我的画每次都说:“你画的画都画的很好。”因为我画的很好,还在画画班当了一个组长。
因为我喜欢画画,所以我会每一天都画一副,让我的画一天天画的更好。
假如我成了一名画家,我会让我的每一副画让大家去欣赏,假如我是一名画家,我要让爱画画的小朋友画的更好这就是我的理想。
篇二:我的画家梦演讲稿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理想,有志气的,有远见的,有发展的,有前途的,个个与众不同。我的心中也藏着一个我喜爱的理想:画家。
画,生活在人们的身边,电视里,书籍中,随处可见,我也在那时候和画结缘。小时候,我爱看风景,听妈妈说,在姥姥家不远处,有一片四季如春的大草地,那里有花有草,有水有树,空气清香宜人,天空湛蓝无比。我开始憧憬,想象着妈妈说的,那片欣欣向荣的美景。我可望看到那郁郁葱葱的绿树,万紫千红的花朵,湛蓝的天空,清澈的流水。渐渐,一幅美丽的风景画绘在了我脑海里的白纸中。我迅速找出纸笔,一笔一划的,一心一意的画出心里的那幅画。从此,我爱上了画画,画家这个职业的种子,也在这时深深的种到了我的心中。
在一本名人传中,我看到了著名画家达·芬奇笔下的《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圣母与圣子》。他的作品细致,有纹理,有立体感,使画活了起来,栩栩如生,我对画又有了新的了解。
慢慢,我对自己提了更高的要求。我不满足于只画简笔,素描,我要挑战自己。于是,我缠着妈妈学国画。国画也称毛笔画,调出颜色,用毛笔勾勒,涂色。在勾边时需一气呵成,如中途间断,会破坏画的整体美观,调色要知道两色混一起会形成什么颜色,上色要抓住细节,色的淡化和深透需看溶水的多少和手的劲道,这样画才能有出神入化的效果。刚开始我画的第一幅画是《寿桃》,因为没显出桃子的淡化,所以失败了,另一幅画是因为颜色浓,因此也没有成功。我毫不气馁,经历千磨万难,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成功了,我画出了一幅又一副好看的画,我看着一路的艰辛,幸福的笑了。
现在,我离我的理想越来越近。我相信,只要我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向往的理想一定会向我微笑的!
篇三:我的画家梦演讲稿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每个人都有许许多多五彩斑斓的理想,当老师,医生,军人……这些理想就是一盏指路的明灯,它会指引你到达成功的彼岸。
我的理想是当一名漫画家,画出千千万万幅美丽的漫画。
几年前,妈妈带我去书店买书,无意间,我发现了一本精致的漫画书,里面的每一个人物,每一张图片,都是那么的美丽,那么的迷人……我陶醉在漫画之中,心想:如果有一天,我也能画出这么漂亮的人物就好了!于是,我的心中渐渐萌发了长大后当一个漫画家的想法。
小时候只是单纯的喜欢,没事喜欢一张一张的画。妈妈特别喜欢我画画,因为她觉得我画画的时候特别安静,所以特别支持我画。尤其家里来客人的时候,我老捣乱,妈妈就会一挥手,说:“画画去。”我就立刻回屋坐下,一画就是两小时。
但慢慢长大了,我就把它树立成我的理想。而美术专业复杂的种类中,我选择了漫画。我喜欢漫画,是因为它充满幻想与乐趣,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又一个不同的世界。每一部作品的主人公都是有血有肉的,我们和他们一起哭、一起笑。
不过,想要当一个漫画家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必须有足够的恒心才行。为了锻炼我的毅力,一有空我就会翻出我的漫画书开始画画。先是脸型,再是发型,接着是表情……终于,第一幅画在我的手中诞生了。接着就该开始修改我的画了,我聚精会神地盯着画上的人物,每找出一处不足,我就会对照着漫画书开始修改。经过我的一番修改,画上的人物渐渐变得漂亮起来了。虽然这不是什么丰功伟绩,但对于第一次画漫画人物的我来说,已经是一个不错的成绩了。
看着桌子上经过我精心修改出的画,我不禁想入非非了:我是一个漫画家,我正坐在书桌前聚精会神地画着一幅又一幅美妙绝伦的画。最后,我把它们寄到了一家出版社,做成了一本本精致的漫画书……想到这,我情不自禁地笑了起来:“哈哈,真希望这一天早点到来!”
泉水挑不干,知识学不完,只要我为自己的理想去努力冲破难关,就必然有志者事竟成。我相信,我一定会在欢笑声和喝彩声中迎来实现理想的那一天的!
第四篇:一个画家眼里的美丽乡村
自调到中国农业出版社开始,胡主任就与“生态家园”结了缘。在科教司领导的倡议下,经过大量的农村实际调研和与基层农民的交谈,充分了解了农民朋友的需求。2000年开始,他组织策划了“生态家园连环画册”系列丛书之一——《生态家园科普连环画册》,该书获得了国家科普图书二等奖。之后,胡主任又组织策划了《沼气用户手册》一书,该书采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小人书作为图书的表现形式,插图采用贴近群众的写实绘画和稍作夸张的卡通绘画相结合,真正成为让农民“读得懂”、“买得起”、“用得上”的好书。该书一经出版便取得了喜人的成就,曾获全国最畅销图书奖、农业类科普图书网络评比第一名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特别值得大家感动的是,该书的10余名主创人员将获得的10万元奖励全部用于捐助汶川地震的灾后重建工作,这一举动体现了主创人员对支援灾区建设的一片爱心。
凝聚着对农业和农村是热爱,近两年,胡主任参与“美丽乡村快乐行”的大型送书下乡活动。2012年,参加了东北地区的快乐行活动;2013年,参加了南方地区快乐行活动。在为期30天的活动中,胡主任把一本本图书送到农民手中,在送书下乡的过程中,真正做到了把“美丽乡村”创建活动落到实处。活动中“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潺”的美景,紧紧勾住了胡主任的心神,他不停地按动快门,拍下幅幅摄影作品,创作的灵感在心中流淌着.作为中国农业出版社装帧设计中心的主任,胡主任把创新理念带到工作中去,依托农业部科技教育司等司局,改变老旧的思维模式,集中设计力量,将装帧设计中心重新定位与整合。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曾完成了《中国农业五十年》、《盛世华章》、《情系高原》等系列画册;《中央一号文件粮食补贴政策宣传》、《外来入侵生物宣传》、《禽流感防控》、《援疆援藏》等系列挂图;《沼气用户安全使用》手册。无论是翻开画册或是张开挂图,看到的都是对农业的眷恋、对创作的热忱和对“美丽乡村”的那份执着。
整洁的村容村貌、秀美的人居环境,激发了胡主任的创作热情。在工作之余,胡主任拿出画笔自己创作起“美丽乡村”,已经完成了《丽江古城》、《绿色江南》、《水乡晨曲》等30余幅作品。作品先后登载于《新闻出版报》、《农民日报》。受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邀约,胡主任为其创作了两幅壁画——《锦绣山河》、《金色大地》。壁画采用了沥粉描金的装饰方法与农广校大堂的气势磅礴相得益彰。美丽富饶、活力和谐的锦绣画卷让目睹她的人们不禁感叹,其静、其清、其秀、其美,这不正是每个人心中所思所念的那“美丽乡村”吗?
第五篇:城乡居保惠农政策圆了农民一个梦[定稿]
城乡居保惠农政策圆了农民一个梦大半个世纪以来,我们的农民除了与城市存在着“城乡差别”和收入较大的差别之外,在别的有些方面,农民们对城里人也是极羡慕的,比如“社会养老保险”就是典型的一例。过去在乡下,虽然也有五保户,有些地方还实行了老农保,但知道内情的人都明白是怎么回事,说白了,五保户也好,老农保也罢,都只能维持生存。
现在不同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是这样说的:“过去的老农保主要都是农民自己缴费,实际上是自我储蓄的模式。而城乡居保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是三个筹资渠道。特别是中央财政对地方进行补助,这个补助又是直接补贴到农民的头上。”胡副部长还认为,这是继取消农业税、农业直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一系列惠农政策之后,又一项重大政策。
可以说,这项惠农政策实实在在地圆了中国农民一个梦,让他们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养”,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特别是对于农村较好地落实计划生育国策,实现整个社会和谐,都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众所周知,中国农民不仅很辛苦,而且生活水平与城里人相比,一直是比较低下的。有些农民为自己老了之后担心无人抚养而发愁,而他们的子女又由于自己的生活负担较重,也常常为抚养父母发生一些家庭矛盾。如今国家有了这项惠农政策,可以说等于解除了他们的一块“心病”,农民们老了之后,也可以像城市里退休的老人一样,安享晚年,不再给子女们增添过多的经济负担。
说起来,我们的农民也完全应该得到这样的待遇。
中国有十几亿人口,是粮食生产与消费大国。10余年前,中国著名经济学家、时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现在已是世界银行副行长的林毅夫发表过一篇文章,题目是《中国人有能力养活自己》。而养活中国人的不是别人,正是中国广大的农民。因此,像这样得民心顺民意的惠农政策,越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