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信用环境建设工作意见
为进一步改善我县信用环境,增强金融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区域经济环境、行政环境、信用环境、司法环境、信用中介环境和金融环境的改善,加大地方信用体系建设,维护地方金融稳定,培育诚实守信的社会信用文化,促进地方经济金融和谐发展,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县信用环境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贯彻落实宏观货币政策,加大金融对竹溪经济社会发展支持力度
各金融机构要在认真贯彻落实稳健货币政策、保持信贷投放合理适度的前提下,紧密围绕竹溪经济发展战略,主动发掘和培育新的信贷支持点,主动向上级汇报,争取更多的支持,促进信贷资源向竹溪倾斜。要努力实现信贷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涉农贷款、中小企业贷款增幅高于各项贷款的平均增幅。
各金融机构要在稳健货币政策的前提下,坚持“区别对待、有扶有控”的原则,加大金融对竹溪经济社会发展支持力度。一是要加大力度突出支持“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以扩大信贷投入为关键环节,针对“三农”发展的资金需求,有针对性地创新信贷产品、信用模式和信贷体制,增强农村信贷供给能力。二是要立足我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的实际,进一步支持水电、绿色食品加工、医药化工、矿产建材四大工业集群,促进产业做大做强。三是要进一步改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创新银企对接思路。四是要加大对科技企业的信贷投入,大力支持民生工程,履行社会责任。
二、深化信用工程建设,全面提升信用环境质量
(一)加强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各金融机构要积极满足“三农”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合理布局金融网点,增加农村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大对涉农贷款的发放力度。要以信用乡镇创建为平台,着力推动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要进一步明确责任,强化措施,加大创建力度,确保全县信用乡镇达到100%。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县、乡农村信用社要积极配合,每年对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进行评定,按照“支持、整改、摘牌”的分类管理模式进行动态管理。对符合信用标准和条件的,加大信贷倾斜力度。对信用下滑的实行黄牌警告,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好或完全失信的实行摘牌处理,取消相应信用资格以及信贷支持。
(二)加强社区信用工程建设。各社区要广泛开展“诚信经营户”、“诚信商业街”、“诚信企业”等细胞工程创建活动。金融机构要组织在社区开展信贷知识、征信知识等相关金融知识的宣传活动;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强对社区的领导,督促落实社区建设的配套措施及优惠政策,支持社区发展。人社局、财政局、担保公司和各金融机构要让社区居民和劳动密集型企业享受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生源地助学贷款等金融扶持民生工程的信贷业务。城关镇人民政府要加强与相关部门配合,完成信用社区创建工作,力争2012年底全镇4个社区全部评为“信用社区”。
(三)加强企业信用工程建设。要深入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推广中小企业网络金融服务等创新模式,努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通过制定信用企业培植计划,采取各种措施,帮助中小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各金融机构每年至少培植2家A级信用企业,要制定培植计划和工作方案,加强引导和督促,按照一户一策的原则,通过培植A级信用企业,增大有效投入,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优化金融业服务环境,为经济金融发展保驾护航
(一)优化金融司法环境,依法维护金融机构权益。一是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下的多部门工作协调机制,联合开展反洗钱、打击非法集资、假保单、假赔案等各类违法金融活动,坚决打击金融欺诈、高利贷等非法活动;二是要建立金融机构和司法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着力改进部分金融案件审理效率不高、胜诉案件执行难的问题,提高执行效率,推动标的资金执行到位;三是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清收不良贷款或历史遗留债务,加大化解力度,努力盘活金融资产,降低全县不良贷款率;四是要建立地方金融机构重大事项报告制度、金融风险报告制度和分析制度,及时发现和处置风险,维护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
(二)提供优质行政服务,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依据国家法律法规,规范执法,不得以开展检查或其他名义向金融机构乱罚款、乱收费、乱摊派。对金融机构和各类金融主体在经营发展中需要审批的事项,要纳入绿色通道,积极配合,及时办理。已经制定了企业办理抵押和银行处置抵债资产有关税费减免政策的项目,应切实将相关政策落实到位。要组织对贷款抵押担保、评估、登记等涉贷收费项目进行清理,按照就低不就高的原则重新核定收费标准和收费内容,取消不合理收费和重复收费,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
四、充分发挥《省金融生态环境监测评价系统》的监测分析和系统晴雨表功能
现行的信用县考评首先是非现场考评,考评系统是由省人民政府组织省金融办、人行武汉分行联合开发的《省金融生态环境监测评价系统》,该系统依托省政务网运行并发布监测结果,运用客观统计数据和科学的监测评价方法,对金融运行的基本条件和外部环境进行全面综合评价和分析,指标数据来源涉及部门较多,包括法院、经信局、商务局、财政局、统计局、工商局、房管局、民政局、国土资源局、担保公司、金融机构等。各涉及到的部门要严格按照系统数据报送工作的管理规则要求,按季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数据。
五、夯实基础,努力推进信用环境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明确职责,加强配合。加强信用环境建设是服务地方经济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部门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各金融机构是信用环境建设的主体,要积极主动地投身于信用环境建设中。人行、银监办要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协调好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三者关系,共同维护好县域经济金融安全与稳定。县委组织部、宣传部、纪委要积极做好信用环境建设的指导工作,尤其要抓好国家公务员和行政事业单位逾期贷款清收工作。工商、税务部门要围绕“守合同、重信用”活动,充分运用工商、税务登记、年检等手段,防止恶意逃废金融债务,支持和配合金融监管部门,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活动,努力构建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公安、检察院、法院要加大涉及金融犯罪的打击力度,积极做好依法清贷工作,维护正常的社会信用秩序。各乡镇要抓好本乡镇的信用环境建设工作。各相关单位要按照职能分工,明确职责,落实任务,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共建的工作格局。
(二)加强沟通,严格考核。领导小组要定期召开成员联席会议,通报情况,交流信息,分析问题,部署工作。县政府政务督查室要与县信用环境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密切配合,加大督办落实力度,对发现的问题要督促整改,并跟踪督办,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对工作取得突出成绩的,进行通报表扬;对工作不力、成效不明显的,给予通报批评,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xiexiebang.com范文网[CHAZIDIAN.COM]
第二篇:粮食局信用建设工作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政府推动、培育市场,完善制度、严格监管”的原则,围绕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国家战略的实施,进一步解放思想,将“信用”建设融入全局重点工作的各个环节,加大推进力度,不断提高社会信用水平,促进粮食事业科学发展。
二、工作目标
深化政府信用、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三大主体建设,完善信用道德、信用制度和信用网络三个体系,加强信用监管,建立健全信用奖惩机制,努力提高全粮食行业信用意识、企业信用水平。初步建立起一个信用制度基本健全,信用服务初具规模,信用监管和失信惩戒机制有效运行的具有粮食系统特色的社会信用体系,为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工作重点
(一)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完善信用道德体系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引导和监督作用,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新闻媒体加大对信用工作的宣传,弘扬诚信正气,倡导诚实守信的社会道德,形成有效的社会自律机制和道德评判机制。把信用道德教育列入各级领导干部培训、公务员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着力提高干部群众的信用素养,增强信用意识和信用观念。深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积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广泛“从我做起,走向文明”主题实践活动,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积极开展信用道德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社会诚信水平,努力营造“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社会风尚。
(二)更新观念,强化政府信用建设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
一是推进粮食执法。制定行政处罚案卷文书统一规范标准,健全完善内部制度,规范执法行为。做好放心粮油店、放心早餐工程、粮食加工企业面粉添加剂等各项工作的专项检查。落实《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创造良好的粮食流通环境,确保粮油市场基本稳定和质量安全。
二是加强效能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信息公开暂行办法》,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积极推动政府信息公开,深化政务公开工作。实行信用承诺制度,严格落实“首问负责”、“超时默认”等制度,优化服务环境,提高机关效能。
四是实施“百村万户”科学储粮工程。继续组织实施“百村万户”科学储粮工程,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农户科学储粮示范仓1万个,促进农民减损增收,增强农户储粮能力,提升全社会安全储粮水平。
五是抓好粮食收购工作。认真落实国家粮食收购政策,引导和鼓励各类粮食经营和加工企业积极入市收购,合理设置收购网点,严肃收购纪律,坚持依质论价,优质优价,保护种粮农民利益。
(三)力求实效,深化企业信用建设
以市粮食储备库为载体,以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为契机,继续深入开展“诚信单位”认定和企业信用评价工作,引导企业加强信用建设,提高自律意识,鼓励企业启用科学的质量管理办法,加强内部信用管理,进一步推进企业规范化管理再上新台阶。
(四)立足实际,拓展个人信用建设
继续推行“文明户”、“文明楼道”、“文明粮库”、“文明企业”、“文明粮油店”创评活动,大力弘扬诚信为本、重约守规等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深入贯彻落实《市市民信用公约》、《市公务员信用守则》,积极推进个人信用建设。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根据局领导和科室分工,及时调整“信用”建设领导小组,确保“信用”建设机构健全,人员到位。把“信用”建设列入《市粮食局2012年目标责任督查考核办法》,层层分解任务,落实责任。
(二)加强调度,强化考核。加强日常调度和监督,积极组织开展相关活动,按时通报“信用”建设工作进展情况,强化监督,抓好落实,促进“信用”建设不断发展。
(三)统筹兼顾,相互促进。正确处理好“从我做起,走向文明”主题实践活动和做好当前各项工作的关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统筹兼顾、合理安排,把信用与推动业务工作紧密结合,真正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
第三篇:2011年信用环境建设工作总结
襄州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总结
2011年,区政府金融办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信用建设”为龙头,以“银企双赢”为抓手;“以和谐建设”为支点,在全区大力开展创建全省“A级金融信用区”活动。不断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完善社会信用体系,营造良好的金融舆论环境,使金融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努力实现经济与金融的互动共赢,为全区经济金融协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年以来,我区各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金融创新和银企对接的力度,以促进经济稳定增长为目标,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大力支持襄州地方经济建设,金融监测的各项指标都显示较好的发展趋势。一是存款总量不断增长。截止到今年十二月底,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160.38亿元,比年初增加21.43亿元,增长15.43%;二是信贷投放持续加大。全区各项贷款余额达到73.23亿元,比年初增加19.63亿元,增长36.63%。其中,中小企业贷款余额为37.44亿元,增长60.44%;涉农贷款余额为33.95亿元,增长26.21%。三是存贷比大幅提高。2011年,全区金融机构存量存贷比达到了45.66%,比上年增长6.91%。增量存贷比更达到了 91.6%,两者都创下了开展信用环境建设工作以来的最大增幅。四是经营效益稳步提高。截止今年11月底,我区金融机构共实现
利润17606.85万元,比去年同期增4159.85万元。增长30.94%。实收利息达到26788万元,其中收回历年欠息1750.24万元。五是保费收入逐年上升。全区保费收入12月底达到19774.78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8276.84万元,增长71.98%。六是信用环境逐步好转。辖内金融秩序良好,金融机构资产质量保持在较高水平,没有一例企业逃废银行债务的情况发生。
一、制定实施方案,全面掀起金融生态环境建高潮。今年五月,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襄州区2011年创建全省“A级金融信用区”实施方案》(襄政办发[2011]48号)和《关于做好信用乡镇、信用社区创建工作的通知》(襄政办发[2011]49号)两个重要文件,出台了《襄州区加大信贷投入激励暂行办法》襄政办发[2011]94号)。区政府金融办制定了创建全省“A级金融信用区”工作规划,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金融机构为主体,区直相关部门相配合的工作格局。并且与各镇、各部门签定了金融生态建设目标责任状。把争创全省“A级金融信用区”作为打造诚信襄州的主要手段,把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当作衡量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尺度,把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各项指标完成情况作为各镇、各部门领导班子实绩考核的主要内容。
二、强化工作措施,建立金融生态建设互动机制。为进一步落实金融生态建设规划,区政府金融办制定了
创建全省“A级金融信用区”工作例会制和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联系会议制,金融办每月召开一次创建专题会议,分析解决创建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各镇、区直各部门、各金融机构都把金融生态建设作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长期工作来抓,做到有专班、有方案、有部署、有检查,把创建活动开展与各项中心工作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相互促进、平衡发展。
三、实施信用工程建设,全面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一是大力实施农村信用工程,开展了信用镇、信用村、信用户创建活动。在“信用镇”建设上,实现了从重数量到重质量的转变,提高了信贷资产质量。在“信用户”建设上,推广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办法,收集完善了信用农户评级档案,扩大了授信覆盖面。全区共评选信用村312个,占行政村总数的63.64%;信用农户14.57万户,占农村总户数的80.92%。2011年,有13个镇(办)被评为湖北省信用乡镇,占比达到92.86%。
二是大力实施信用社区创建工程。政府金融办与劳动保障、工商管理、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担保中心、城区联社等部门,按照创建信用社区的各项要求,积极协调各镇抓好“信用社区”创建工作,各社区成立了创建工作专班,制定了工作职责,建立了个人信用档案,搭建了社区服务平台,完善了社区全体居民、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发放等
五个基本台账。2011年,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013万元,比上年增长21.32%,带动2000多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和再就业,促进了社区经济良性发展。今年有13个社区被评为湖北省信用社区,占社区总数的31.71%。
三是大力实施企业信用工程。金融办把培植信用企业作为“金融信用区”创建工作的重点,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企业评级工作,金融办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库,推动并完善了信用信息采集和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同时,金融机构还积极开展企业帮扶活动,对达不到A级信用企业评定标准的,采取“一厂一策”措施,帮助企业提高信用等级。对获得A级以上信用等级的企业,各金融部门实行授信、审批、放贷“三个优先”,并在利率上给予一定优惠,增加企业参与积极性。2011年全区A级以上信用企业达到328家,占全部贷款企业的97.58%。
四是开展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创建活动。区政府金融办与团区委、辖内三家涉农金融机构(农业银行襄州区支行、邮储银行襄州区支行、襄阳市城区农村信用联社),以诚信意识教育为活动主线,以信用等级评定为活动载体,以发放无担保、无抵押小额信用贷款为主要内容,在全区范围内广泛开展了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创建活动。全区推荐的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候选对象达到360多名,并在市人民银行建立了电子信用档案(湖北省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电子信息平
台)。在360多名候选对象中,共评出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150名。其中农行评选出58名,邮储评选出45名,联社评选出47名。三家涉农金融机构共发放无担保、无抵押小额信用贷款1700多万元。
四、围绕创建工作目标,建立金融生态建设长效机制。(一)加强部门互动,建立金融生态建设的协调机制。区直相关部门和金融机构指派得力人员充实到金融生态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和完善了组织领导体系。构建“政府主导、人行推动、部门支持、金融机构参与、企业自律”的长效工作机制。各单位制定了金融生态建设的长期工作计划,巩固了当前已取得的成果,在创建过程中始终做到有部署、有检查、有考核,保证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二)强化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文化。各部门充分利用各种载体,加强诚信教育、宣传和引导,弘扬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和社会信用文化,培育信用道德,强化社会成员的信用观念和意识,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突出对农村村民、城市居民和企业员工进行信用知识普及,教育公民在经营、融资、纳税活动中依法办事、诚实守信。对经济活动中讲信用的典型事例广泛宣传,弘扬正气,进一步促进了社会信用文化的发展。
(三)严格考评考核,全方位实行信用动态管理。2011年,信用乡镇和信用社区创建工作纳入了各镇年终实绩考核
范畴。各镇结合实际制定了镇域范围内的金融发展指标、经济发展指标、信用社区创建指标、信用企业培植指标、不良贷款降比指标、企业逃废债化解指标等指标考核体系。把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落实情况作为本单位年终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加以完善,切实推动全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今年十二月底,金融办对各镇信用乡镇和信用社区创建工作进行了严格地考核,考核结果已被区政府经济目标办采用。
(四)建立激励机制,发挥示范效应。金融办对创建全省“A级金融信用区”活动中行动迅速、效果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及时给予表扬;对行动迟缓、创建不力的,及时提出批评。区政府在每年召开的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上,对创建全省“A级金融信用区”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对完不成创建任务的单位,将不兑现工作目标责任书约定的奖励事项;对不认真履行创建工作职责、影响全区创建进度的部门,追究主要领导的责任。
区政府金融办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开展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工作部署,以“四大信用工程”建设为纽带,在全区深入开展金融生态环境专项治理活动,积极营造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氛围,教育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诚实守信”的信用理念,逐步形成了一个居民讲诚信、企业守信用的良好金融信用环境。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第四篇:2010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意见
2010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及其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我镇加快发展、全力实施扩权全镇、奋力崛起的关键一年。为进一步创建更加廉洁高效的服务环境、优惠宽松的政策环境和规范有序的社会环境,认真解决制约发展、阻碍发展、危害发展环境的突出问题,大力营造投资放心、办事顺利、群众舒心的创业发展环境,努力促进我镇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现提出全镇2010年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意见:
一、提升服务水平,优化政务环境
1、深化机关效能建设。进一步解放思想,精减办事环节,强化规范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合理划分、科学配置内设机构的权力和职能,加强对权力行使的规范和限制,加大效能监察力度,巩固治理“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成果。
2、强化行政服务中心功能。进一步加强镇政务中心建设,重点解决少数部门项目进驻不全、窗口授权不够、事项两头办理、审批时间过长、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切实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简化行政审批程序,落实集中审批制度,提高行政审批效率。
3、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创新行政管理机制和工作机制,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牢固树立“管理就是服务,服务就是环境”理念,努力实现管理与服务有机结合,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全面加强干部队伍思想、作风、能力建设,以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推进年活动为契机,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努力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4、深入推进政策创新。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紧密结合实际,用足、用活、用好上级政策规定,制定出台一批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灵活宽松、便于操作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降低创业门槛,激发创业活力,释放创业能量。
二、规范权力运行,防止滥用权力
5、深入推进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坚持以公开促公正、以公开促廉洁,严格依据“权力清单”,界定职责,明确主体,规范程序,切实做到权力行使有依据、环节有控制、公开有重点、监督有保障、效果有提高。全面推进“十公开”,即:公开职责权限、办事依据、办事程序、办事时限、收费标准、办事结果、重要决策、廉政规定、监督办法、责任追究。严肃查处和切实解决少数单位“不公开”和“假公开”的问题。
6、严格规范收费行为。(1)认真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坚决制止自定名目收费、擅自提高标准收费、取消的项目收费和借年审、年检之机搭车收费等行为。(2)全面开展涉企经营服务性收费专项清理,摸清面向企业的各类收费底数,依据有关规定界定其合法性和合理性,着力解决一些收费主体利用其上级主管部门、挂靠单位的行政权力以及搞行业垄断强制服务收费的问题。(3)进一步规范我镇会计、评估、咨询、信息等中介服务,重点加强对环评、房产评估等中介组织服务和收费监督。(4)严格按照《霍山县招商引资优惠办法(暂行)》优惠标准规范收费行为,严禁超标准收费,为外来投资者到落儿岭镇投资兴业创造更加宽松地政策环境。
7、坚决查处乱摊派、乱罚款行为。加大对企业的保护力度,严肃查处强行要求企业提供赞助、捐献、担保,强行要求企业参加社团组织和无关的会议,强行收取会费,强行以委检手段变相乱收费,强行要求企业刊登广告、订购报刊及音像制品等行为。规范执法行为,严禁下达处罚指标,严禁将罚款指标与单位和个人利益挂钩,一经发现,严肃追究主管部门和单位主要负责人的党纪、政纪责任。
8、认真开展专项治理。严肃查处极少数执法人员与不法商人相互勾结、以权谋私、打压同行封门堵路、无理无纠缠、阻挠施工、强买强卖以及少数基层工作人员与社会闲散人员相互勾结、刁难勒索生产经营者等违法犯罪活动,以抓基层、强基础为重点,推进企、警、地共建机制建设。
三、强化效能监察,突出重点监管
9、认真受理各类投诉。建立健全投诉受理网络,按照“有诉必理、有理必果、有果必复”的要求,畅通投拆受理渠道,充分发挥调解和查处职能,积极主动帮助企业和群众解决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加大对违法违法问题的查处力度,用铁的纪律、铁的手腕、铁的心肠,下大力气解决影响发展环境的问题,对破坏和干扰发展环境的人和事零容忍,不搞下不为例,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10、开展专项监察。紧紧围绕全镇重点项目建设、行政服务事项、招商引资企业进驻、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等工作,选准切入点,积极开展效能监察,通过明查暗访,严肃查处各类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和不会作为的行为,确保招商企业顺利入驻、在建项目顺利实施、群众利益得到维护。
11、强化重点监管。加强对与企业发展关系密切的行政执法机关、司法机关和经济管理部门一线工作人员的监管,按照
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各级各部门和单位,要切实强化自身监管职能。镇纪检监察机关要强化组织协调职能,整合监督资源,形成监督合力。
12、破除“潜规则”。潜规则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一颗“毒瘤”,严重败坏社会风气、损害党和政府形象,影响投资环境改善,必须坚决抵制、大力封杀。按照“无关系办事、无停留办公、无利益服务和招商引资无障碍入驻”的要求。着力治理“办事托熟人找关系”,“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以及“好人主义”等问题。通过加强教育,健全制度,严格监管,严查重处,弘扬新风正气,抵御歪风邪气,树立良好导向。
四、强化制度建设,完善长效机制
13、坚持和完善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责任制。各村、各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负总责,明确一名工作人员具体负责,坚持与中心工作和业务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一起考核。及时调整充实经保办力量,支持他们积极开展工作,经常性地进行督促和指导,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
14、坚持和完善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各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领导小组要定期或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每年不少于2次),听取工作汇报,分析形势,找准症结,强化措施,完善对策,确保工作推进落实。
15、坚持和完善“明查暗访”和情况通报制度。围绕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若干规定》等政策措施,坚持不打招呼、不定时限,开展跟踪明查暗访,重点是对各行政执法单位和窗口服务意识、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和服务收费情况,加大查处力度,确保暗访效果。对企业和群众反映的执法不公、滥用职权、行政不作为或乱作为,以及严重妨碍和影响重点项目建设、企业生产经营、外商投资行为以及吃、拿、卡、要、报等举报投诉,一经查实,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16、坚持和完善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监测点制度。从今年起,经保办将在全镇规模工业企业中建立经济发展环境监测点,实行每季度零报告制度;对重点保护企业反映的发展环境方面的问题,要做到在第一时间受理、以最快时效办理;定期到重点企业走访活动,听取他们对优化发展环境的意见和建议;对新进的企业发放效能跟踪服务卡,为企业顺利入驻落儿岭镇开辟“绿色通道”。
17、坚持和完善对企业检查备案制度。除涉及安全生产、环保、专门案件、突出事件等情况外,行政执法部门不得随意到企业检查。确需开展执法检查的,必须先到经保办备案。经审核批准后方可实施。
18、坚持和完善政风行风评议制度。不断完善评议办法,提高测评质量,强化评议结果运用,切实解决少数部门和单位权利意识强、服务理念差,以及少数单位工作精神状态不佳、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促进部门和行业作风转变。
19、坚持和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坚持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同班子建设和考核、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等紧密结合,进一步细化目标任务,量化考核内容,明确完成时限,确保取得实效,建立并实行影响机关工作效能行为责任追究暂行办法。
[打印][关闭]
第五篇:环境信用三包责任制
排污者环境保护社会责任“三包”承诺制
(征求意见稿)
第一条【立法目的】为建设“平安重庆”、“宜居重庆”和“健康重庆”,倡导排污者诚实守信和增强社会责任意识,维护公众的环境权益,保护环境质量,保障环境安全,促进可持续性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重庆市环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排污者环境保护社会责任“三包”承诺制的概念】排污者环境保护社会责任“三包”(以下简称 “三包”)承诺制,是指在经营活动中,产生或者可能产生,直接、间接排放或者可能排放污染物的排污单位或个体经营者(以下简称排污者)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切实承担起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对污染物排放、环境质量和环境安全实行“三包”承诺,并通过签订“三包”承诺书的形式向社会公开承诺的制度。
第三条【“三包”承诺的内容】
“三包”承诺的内容是:
一包是指排污者对产生或可能产生,直接、间接排放或可能排放的废水、废气、噪声污染、固体废物等污染物排放符合法律、法规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
二包是指排污者对周边水环境质量、大气环境质量、声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负责,保证特征污染因子的种类或浓度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其确认的上下游监测点位之间的河段、上下风向监测点位之间的区域,以及监测范围内的土壤中不得增加,保障周边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三包是指排污者保证不因违法排放污染物或其他安全事故等原因引发环境污染事件,造成生态破坏或重大不良社会影响,确保环境安全。
第四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下列排污者:
(一)国家、市、区县(自治县)重点控制排污者;
(二)群众投诉强烈和具有严重环境安全隐患的排污者。
第五条【组织管理】
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向市重点控制排污者发放 “三包”承诺书,区县(自治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向其他排污者发放 “三包”承诺书。
本办法生效当年的发放时间是生效后的第二个月之内,以后为每年的十二月发放次年的承诺书。
承诺书的内容和格式由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制作。
第六条【承诺前的自查】排污者在领取 “三包”承诺书后,应按照承诺书要求,对以下内容进行自查:
(一)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二)是否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制度;
(三)是否执行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制度;
(四)是否按照法律、法规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排放污染物;
(五)是否按照环境监察机构核定的排污费数额按时、足额缴纳;
(六)是否有与污染物排放相匹配的污染治理设施并保证其正常运行;
(七)重点污染源和危化品污染源是否具有资质单位作出的环境风险防范评估报告;是否针对所有环境安全隐患制定切实可行的环境应急预案、建立环境风险防范责任制;是否及时排查环境安全隐患,落实相关应急措施,并定期举行应急演练。
排污者在自查中发现问题,应主动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制定措施进行整改。整改期限一般不超过十天。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七条【承诺填写内容的要求和承诺书的签订】
排污者应全面了解承诺书中的内容,逐一落实需要填写的款项,并对承诺书上填写的内容和提供的相关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针对承诺书的内容,排污者可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进行
咨询。
排污者应当在领到承诺书的二十日内进行签订;需要进行环境风险评估或整改的,应当在三十日内进行签订。
承诺书一式三份,一份由排污者通过网络或悬挂于生产、施工、经营现场予以张贴公示,一份交由乡、镇、街道或区县人民政府留存,一份作为排污申报内容提交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第八条【排污申报与排污许可】排污者的“三包”承诺应当纳入环保排污申报,并作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作出排污许可的重要内容。
排污许可证件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排污口的数量、编号、名称、位置;
(二)环境质量监测点位、污染源监测点位范围;
(三)各排污口或噪声源产生污染物的种类、浓度、数量、速率、强度、方式、去向以及时段、季节要求;
(四)监测点位上的污染特征因子浓度、种类;
(五)执行的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
(六)有总量控制要求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削减数量及时限;
(七)对排放污染物的其他特别要求。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设置环境质量监测点及污染源监测点,应当根据环境管理的需要和监测技术规范要求,以通过监测值的计算,确认特征污染因子种类或浓度的增加或减少,判断周边环境质量情况。
第九条【变更承诺】承诺内容发生变化将超过三十日的,排污者应当在发生变化前进行变更承诺并按本办法第七条第三款的规定重新进行公示和备案。
第十条【监督管理】排污者“三包”承诺制的落实情况应当纳入本市企业环境保护行为信用等级评价考核的主要内容。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排污者“三包”承诺内容,对环境质量进行每年不少于一次的抽查。
第十一条【奖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三包”承诺成绩突出的排污者,应当予以通报表扬或奖励,并按照环境保护信用等级评价制度的规定进行升级,在评定先进、申请使用环保专项资金
和补助资金、银行信贷、办理绿色出口业务以及环境市场准入时,予以优先推荐或考虑;对因其过失违反环保法律法规但未造成环境危害后果或危害后果轻微,且及时改正的行为可以免予处罚。
第十二条【惩罚】排污者违反了承诺或提供假数据、假材料、假证明,进行虚假承诺的,视为主观故意违反环保法律法规,排放污染物或危害环境并拒不改正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按照《重庆市环境保护条例》的规定对其从承诺之日起实行按日计罚,对有关责任人处以罚款并移交有关部门处理;并按照环境保护信用等级评价制度的规定对其作出降级处理,取消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评优、评奖等评先资格,限制其新、改、扩建项目的审批。
有关职能部门和评估单位提供假资料、假证明给排污者的,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处理。
第十三条【解释权】本办法由市环保局负责解释。
第十四条【生效时间】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