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市保险业在改革开放30年中发展壮大
XX保险业在改革开放30年中发展壮大
改革开放30年来,XX市保险业实现了蓬勃发展。1979年3月,当时的中国银行XX支行内设有5人保险科。1980年1月起,根据国务院“逐步恢复国内保险业务”的决定,全国大部分地区陆续成立保险机构。同年10月1日,XX地区保险中心支公司和XX(芝罘区)保险支公司(一个机构两个牌子)同时成立,恢复开办国内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业务,继续办理国外保险业务。1994年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进入XX。1996年5月,根据《保险法》关于产寿险分业经营的规定,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XX分公司进行重组,成立中国人寿保险公司XX分公司和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XX分公司,分别经营人身保险业务和财产保险业务。1998年中国平安保险公司进入XX保险市场。2001年和2003年,中国太平洋和中国平安分别完成产寿险分业。进入新世纪,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我国加入WTO,XX保险业发展迅速。2004年x月XX市保险行业协会成立。截至2008年9月全市保险公司达到43家,其中财产保险公司20家、人寿保险公司23家;另有保险中介机构xx家。此间,相继有合资保险、专业农险、专业健康险、专业汽车保险等公司进入市场。XX市保险市场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景象。
30年来,XX保险业顺应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充分发挥现代保险的经济补偿、资金融通、社会管理三大功 1
能,发展活力日益显现,保险市场持续繁荣,机构数量迅速增加,布局设置更为合理,保费收入连年增长,开办险种不断丰富,服务领域有效拓展。2005年XX市出台《XX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保险业发展的意见》,同年11月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视察XX保险工作,保险业在促进改革,保障经济、稳定社会、造福人民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XX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保险业规模显著提升。自1981年XX地区所辖15个县市相继全面恢复开办国内业务以来,分别以中国人寿和中国人保为带动,至2008年9月在XX市所辖4区1县及7个县级市范围内全部有保险分设机构开办业务。各类保险企业在XX经营的市级保险机构(一级分公司)达到**家,中心支公司(二级分公司)**家,营销服务部**家,代理公司**家,公估公司**家,经纪公司**家;各保险机构下设的县区级支公司(营业单位)**个,乡镇营销服务部***个,银行邮政代理保险网点****个。对外开放取得较大突破,2004年第一家合资保险公司——海尔纽约人寿XX营销服务部成立,至2008年9月全市共有**家合资保险公司营业。全市保险从业人员从1980年的不足30人,发展壮大到2008年9月的*万人,其中管理人员**人,销售人员*****人。全市初步形成了国有控股公司、股份制公司、政策性公司、专业性公司、合资保险公司等多种组织形式、多种所有制成份并存,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保险市场格局。
保险业发展势头强劲。改革开放30 年来,XX保险业坚持加快发展,效益至上,保费收入持续增长。1980年—1985年,6年累计保险业务总收入7747万元,居山东省第二位; 1989年XX市保费收入达11352.6万元,成为全省第一个过亿元的地市。1996年产寿险分业经营以来,中国人寿XX分公司保费收入连续12年保持全省第一,仅2008年前9个月保费收入就已突破20亿元。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XX保险业基本形成了包括财产保险、人身保险、保险中介等供需互补、种类健全、分工明确、专业规范的市场体系。保险市场规模和居民保险意识增强,保险深度(保费收入与GDP之比)和保险密度(人均保费收入数量)分别由1980年的0.4%和2.3元上升到2008年9月的**%和***元。保险业成为经济领域中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朝阳行业之一。
保险业产品不断丰富。改革开放30年来,XX保险业牢固树立“想全局、干本行,干好本行、服务全局”的观念,积极提供涵盖生存、养老、医疗、死亡、残疾等多种人身保障和财产保险范围,全面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险种结构明显改观。由初期的保险4大类不足30多个产品,扩大到2008年集产险、人身险于一体的16大类8000多个产品,其中财产保险有12大类3000多个产品,人身保险有4大类4000多个产品。在发挥保险的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功能,在应对重大疾病、意外伤害、灾害事故、服务地方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参与社会管理等方
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003年中国人寿率先开辟银行、邮政代理保险业务,2005年中国人保探索实践出“治安保险”新模式,2006年实施机动车交通事故强制责任保险。
保险业保障能力增强。改革开放30年来,XX保险业围绕XX作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的特点,抓住全市工业四大支柱产业和三大产品集群,积极开展业务,政策性农业保险、强制性责任保险、商业养老保险、健康保险和人身意外保险等一些涉及国计民生的重点业务得到创新发展,为XX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和健康解除了后顾之忧。承担的保险责任由1980年—1985年六年累计的321亿元上升到截至2008年9月的****亿元。30年间全市保险业累计赔付支出*****亿元,其中100万元以上赔款****笔。截至2008年9月,全市支付各类赔款与给付****亿元,赔付率**%;其中财险赔付****亿元,占总赔付的**%,赔付率**%;人身险赔付****亿元,占总赔付的**%,赔付率**%。值得一提的是:1985年9号台风损失数额之大、范围之广,是XX市恢复保险业务以来所未有的;1988年“芝罘轮”事故是XX市保险公司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保险事故;1999年“11.24”海难事故按推定全损一次性赔付5000万元,创下了XX保险业有史以来赔款金额最高、赔付最快的记录;2005年雪灾全市共计赔付****万元。
保险业功能有效发挥。改革开放30年来,XX保险业注重发挥保险的“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作用,在为
社会提供经济补偿、保障人民生活、扩大社会就业、促进金融市场体系完善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为社会提供了××万个就业岗位。各保险公司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参与地方公益事业,开展各类保险宣传活动,普及保险知识,塑造行业形象。仅中国人寿就帮扶56个特困村、243个特困户、46个残疾人、500名特困生、为海阳穷困山村建起了“中国人寿希望小学”。中国人保在XX市代表国家承办的两次APEC国际技术交流和经贸合作盛会中提供保险保障,在历年XX市所举办的各类大型活动中都活跃着XX保险业的身影。尤其是在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XX保险业积极行动,支援灾区,全行业共为灾区捐款****万元,中国人寿还为所有赴四川抗震救灾人员提供了人身意外保险保障,中国人保为赴汶川救灾武警官兵提供了保险保障。
未来XX保险业的发展,将围绕省委、省政府“东部突破XX”的决策部署和“一体两翼”区域发展战略,围绕市委、市政府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稳中求进、好字优先、又好又快,着力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提高综合实力,着力加强自身规范,着力服务经济发展,着力满足人民需要。
努力建设市场体系完善,业务规模较大的保险业。基本建立中外资保险机构并存、法人机构、分支机构和基层服务网络健全,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合理分工、良性合作,具有较强风险防范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保险产业。到2010
年,实现保费收入达到80亿元,年均增长16%,保险密度达到1000元/人,保险深度达到2.8%。
努力建设服务领域广泛,功能充分发挥的保险业。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树立效益中心的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统筹兼顾,加大改革创新,优化业务结构,使保险渗透到地方经济的各个行业、社会的各个领域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保险的各项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保险对经济社会贡献度显著提高,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努力建设经营诚信规范,综合实力较强的保险业。增强大局观念、责任观念和纪律观念,保险市场主体依法经营、诚信服务、规范管理。市场主体盈利能力明显增强,全行业效益显著提高,行业自律不断完善,市场秩序公平健康,产品种类齐全,销售渠道和服务方式丰富多样,从业人员素质明显提高,人才队伍逐步壮大,行业形象持续提升。
努力建设社会广泛支持,外部环境良好的保险业。保险业被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筹考虑,涉及国计民生的政策性、强制性业务得到健康发展。政府推动和政策支持保险业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人民群众保险意识明显增强。保险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为实现富民强市做出更大贡献。
第二篇: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保险业的变化
改革开放后三十年来中国保险业的变化
保险092高云英20090200355
保险从最初的单一产品到现在形式多样的产品,从前期大一统的责任到如今分化细致的责任,从初期业务员强势推销到现在自觉保险意识的培养和顾问式营销的转变,从盲目购买到现在对保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单纯购买保障到投资保险股票分享收益,保险业在这短短的三十年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时光流转回30年前的这个时候,大部分中国人还不知道什么是保险。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保险市场是由一家公司包打天下的,全部保费收入只有4.6亿元;到现在各类保险企业已经发展到115家,保险总资产超过3万亿元。甚至“保险”是个听起来很晦涩的专业名词。但是到今天,保险已经渗透到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逐步成为服务民生、改善民生和保障民生的重要手段,成为支持投资、扩大消费和保障出口的重要因素,成为优化金融结构、提高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力量,成为促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创新、提高政府行政效能的重要方式。
保险人员的变化
30年前保险公司工作人员中,大学本科生凤毛麟角,大专文凭也很少,大多是转业、退伍军人等,展业方式是一张条款加一张嘴。如今,在保险公司,博士生、硕士生已很常见。从业人员专业化程度高,很多代理人受邀为企业讲课并担当理财顾问。保险服务的变化
理赔难,手续繁杂,服务不及时,曾是过去保险业被投诉的焦点。尤其是最初机动车辆保险理赔中存在的吃请、收礼等恶风,一度造成负面影响。但是随着保险业的发展壮大和市场竞争,各家公司越来越重视保险服务工作。客户至上正由理念变为行动。统一的咨询电话,生日贺信、节日短信问候、理赔慰问告知、到期缴费提醒等,保险服务日趋完善。随着技术手段的提升,保险业的服务更加周到、细致化和人性化。
保险业发展快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业务发展快。2002到2007年的五年间,全国保费收入年均增长18.2%,是国民经济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2007年全国保费收入是2002年的2.3倍,超过1980年到1999年20年全国保费收入的总和。2008年1至10月,全国保费收入同比增长46.6%。目前保险业总资产3.2亿元,是2002年的5倍。
二是市场主体发展快。目前全国共有保险公司120家,比2002年增加73家。共有省级分公司1114多家,是2002年的8倍。初步建成了多种组织形式和所有制形式并存,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保险市场体系。一批保险公司茁壮成长,竞争力逐步增强。在A股上市的三家保险公司占国内A股市值的比例接近7%。
三是服务领域拓展快。十六大以来,不断提高保险业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和水平。保险产品和服务创新大量涌现,一大批保险产品从无到有,保险功能从主要集中在经济补偿功能,向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拓展。
为什么会有如此大而变化?
(一)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是保险业大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程表明,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正是
有了思想的空前解放,同一片天、同一块地才焕发出巨大的活力。保险业三十年的改革发展过程,也是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是不断探索中国特色保险业发展道路的过程,是不断回答中国保险业为谁发展、怎样发展和发展一个什么样的保险业的过程。
(二)改革的深入推进是保险业大发展的不竭动力
保险业的大发展,也源于改革,得益于改革。一是改革为保险业创造了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改革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风险保障模式、经济金融运行模式和社会管理模式逐步市场化,为保险业改革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改革激发出的生产力,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扩大了全社会的保险需求。二是行业的制度机制改革释放了保险业发展的动力。通过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赋予保险公司更大的经营自主权,调动保险公司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三)对外开放为保险业的大发展注入了巨大活力
对外开放促进了国内保险公司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提高了市场效率。共有超过600亿元人民币的境外资金通过设立外资保险机构和参股中资保险公司进入我国保险业,15个国家和地区的43家外资保险公司在华设立115个营业性机构。一些国际知名的金融保险集团,以及在农业保险和养老保险等领域有专长的外资保险公司逐步进入国内。与外国资本共同进入我国的还有先进的保险经营理念、营销管理经验和风险管理技术,推动了国内保险公司的改革创新。
(四)现代保险监管不断完善为行业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
伴随着保险行业的快速发展,保险监管也在不断进步完善。保险监管逐步从人民银行的一个处发展成为一个正部级单位,充分说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保险工作的重视,说明了加强监管对保险工作的重要性。在权衡监管成本和监管效益基础上,积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增强股东约束和市场约束。
从总体来看,我们仍然认为我国经济发展基本面没有改变,保险业在我国仍然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未来保险业仍将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势头。
第三篇:学校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中的成长历程
感受学校改革开放三十年
今年是国家改革开放30周年,同样,也是我们浙江中医药大学的改革开放30周年,在这30年里,我们学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953年7月,我们学校的前身——浙江省中医进修学校创建了。
1959年6月,浙江省中医进修学校升格为浙江中医学院,校址定于杭州市区庆春路原浙江大学旧址,这也就是我们学校30年前的所在地了。那时,学校在庆春路21号小弄堂里,占地面积仅38亩,老校区里没有新教学楼,教学设备陈旧,校园里鱼龙混杂,办学条件很差,但是就是在这种办学条件下,中医学院里每一位老师与学生都努力争取学校提升发展的机会。虽然在1960年至1974年期间,学校曾两度与浙江医科大学并分(1960年浙江医学院、浙江中医学院合并组建浙江医科大学;1963年浙江医科大学(原浙江中医学院部分)、浙江中医院、浙江中医研究所合并组建浙江中医学院;1970年浙江中医学院并入浙江医科大学),然而,学校并没有停止它不断的发展的脚步,在全校师生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中医学院校终于盼来了1998年6月28日在今天这块土地——滨江高教园上举行的奠基典礼!2000年3月,学校整体迁至这儿,即座落于历史文化名城浙江省杭州市钱塘江南岸,与国家级风景名胜“六和塔”隔江相望。2006年2月,学校正式更名为浙江中医药大学。
在这30年里,学校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于1978年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87年取得对港、澳、台地区招生权,1998年取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并成为开展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工作单位,2000年设置七年制中医学专业并成为开展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工作单位,2001年李鹏委员长视察我校的建设和发展情况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年,获得教育部首批本科教学工作随机性水平评估优秀,2003年设立中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并被批准为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单位,04中医临床基础学中药学针灸学推拿学通过省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终期考核验收,2006年获得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资格,2007年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中药学学科带头人李大鹏研究员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浙中大的迅速腾飞可以说是一个神话,学校师生规模、重点学科建设、硕博学位点及博士后流动站的建设、科研成果等这些成绩的取得都令浙江70多所高校刮目相看,让学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影响力突飞猛进。
在了解了这一路走来的艰辛后,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什么叫做“坚持”以及校训“求本远志”的真正涵义。只要朝着目标持之以恒奋斗,不管道路如何崎岖,不管中途多少荆棘,不管付出多少代价,终有一天,前方会显现胜利的曙光。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现在,学校已成为一所以中医中药为主,医、理、工、管、文多学科协调发展,在省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省属高校,广大师生员工秉承“求本远志”精神,遵循高等教育规律,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模式,开拓进取。正如周庚生老师所总结浙中大成长的十二字——“从旧到新,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浙中大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中茁壮成长!学校的发展让我震惊,也让我欣慰,选择这所学校,我不后悔。
第四篇:改革开放30年中的问题
改革开放30年中的问题
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从消灭了剥削制度、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及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来看,都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的范畴。但是,由于在指导思想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认识不完全清醒,思想僵化,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中确有不少不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东西,概括地说,主要有:“一大二公三纯”的所有制、计划经济体制、以阶级斗争为纲、高度集权。恩格斯说,社会主义“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每一个国家的情况都不一样,所以为了走出中国自己的道路就必须通过改革开放把不切合中国实际的东西,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东西改掉,并且打开大门走向世界。
回顾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我国取得的成就斐然。在经济上,2007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24.66万亿元,居世界第四位;GDP约占世界的5.5%,而1978年时中国GDP仅为世界 的1.8%,为中国有史以来最低(据著名经济学家Angus Madison《中国长期经济运行》(1998年)一书,按照购买力平价(PPP)法计算:1820年中国GDP占世界的32.4%,居世界第一 位,1890年降为13.2%,1919年降为9.1%,1952年降为5.2%,1978年降为5.0%,改革开放后1995年上升为11%)。在社会生活方面,中国的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7.9%上升到2005年41.8%、2006年的43.9%,近30年向城市转移了4至5亿人。改革开放后,中国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文化事业等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或一定的成就。目前,中国高等教育规模世界第一、博士生数量世界第一、大中小学生数量世界第一;政府先后在农村和城市推广了免费义务教育,2007年又开始实施师范大学生免费教育试点。在民主法制建设上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言论自由、迁徙自由,绝大多数国民的公民权利获得保障;中国社会、文化呈现多元化发展的态势;民主政治有所进展,最高领袖的个人独裁已经让位于政治局常委的集体领导;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事业在曲折中前行,物权法、监督法、行政许可法、反垄断法等得以实施;新闻媒体摆脱了全盘歌功颂德的局面,舆论监督、网络监督的力度不断加大;人大、司法、监察、审计等的独立作用越 来越明显。
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总体上来说很成功,但是,我们要清醒地看到,从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转变还远远没有完成,并且我们在改革中遇到了许多问题。
回顾三十年来的改革,我们体会到,从旧体制转变为新体制,从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转变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确实是一场革命。在改革进程中,困扰改革者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姓资姓社”的问题。改革从起步时起,就有人指责是走了资本主义道路;改革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姓资姓社”的争论。邓小平针对“姓资姓社”的争论,明确指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除此之外,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政府与政治体制问题。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最大的失误是公权力失控,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约束政府和官员,以至于逐渐形成了庞大的特权利益集团,严
重地阻碍了公民社会、法治国家的建立。改革开放之初,为了应付经济搞活、人员流动、言论放开的局面,保证社会的稳定,同时,为了以政府之手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最高当局自然选择了建立大政府、强政府的模式。然而,市场经济要求的是小政府、有限政府、适度政府,要求政府不错位、不缺位、不越位,要求公权力退出微观经济、退出市场,履行宏观调控、提供公共产品、建立社会保障、保卫产权等职能,否则会导致“政府失败”——政府的寻租活动,官员的腐败;政府部门的自我扩张,官员不断地扩大支配资金的规模;政府机构工作的低效率,政府职责的推卸。而中国的改革开放恰恰伴随着两个相反的运动——经济的自由化、市场化,政治思维的僵化、政府的大规模化。一方面,公权力大肆地介入市场经济,从改革开放之前的三级政府(中央——省——县,那时的地区行署、人民公社只是省政府、县政府的派出机构,规模很小)发展为改革开放之后的五级政府(中央——省——市——县——乡镇)或五级半政府(加上村委会半级政府);各级政府的部门迅速增加,虽经过历次“精简”,但机构越减越多,编外机构更是如恶性肿瘤一般繁衍。前审计长李金华曾经指出:国家审计署调查了31个部委,每个部委除了下面的几十个司局之外平均还有163个自行设置的非国家编制的机构;目前中国的县市一般设有80至120个编内机构,另外有数不清的临时机构和事业单位。政府的超级规模化并没有起到强化社会控制的效果,恰恰相反,由于存在严重的政府失败和官员的败德行为,导致中国的“软政权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法不依,执法犯法”;各级政府的权威性、公正性受到了空前的质疑;地方政府信用不断降低,社会不满情绪不断增长;200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表的《社会蓝皮书》显示,从1993年到2003年间,中国群体性事件数量由1万起增加到6万起,参与人数由约73万增加到约307万;有数据表明,2006年的群体性事件已经达到八万起。可见,那种认为大政府可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可以起到稳定社会的作用的想法完全是错误的。另一方面,公权力没有受到有效的制约与监督。长期以来,为了批判与抵制发达国家政治的“三权分立”,有关方面以至于违背人类文明的“权力必须分立、制衡”的原则,将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全部集中于一人或者少数人手上,形成同体监督、自我监督的荒谬机制。各个地方的司法、检察、监察、反贪、审计、新闻等都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媒体皆为各级政府所控制,往往成为自我美化、逃避问责的工具。由于迟迟没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特权制度及由特权引发的腐败问题、民生问题、行政性垄断问题、弱势群体问题成为当今中国最严重的社会问题。
社会与公民权利问题。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大陆通过户籍制度、单位制度、人民公社制度、票证制度(粮票等)把人民牢牢地束缚在居住地,几乎不存在自发的人口流动。改革开放之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单位制度、人民公社制度、票证制度逐渐松动或瓦解,但是户籍制度依然故我,几乎没有进行过全局性的实质性的改革。由此,如今的户籍制度造成了城市人的特权、农村人的社会底层化。而且隔离型的户籍制度,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城市之间割裂开来,按照特权、等级、排序进行治理,保护一部分人的利益,同时损害另一部分人的权益。源头上的不公正日益成为仇恨、犯罪的渊薮。户籍制度与市场经济完全相悖离、相冲突,成为“三农”问题的祸根,严重阻碍了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户籍的制度安排,使得城市可以无限度地榨取农村的财富、富裕地区可以无限度地掠
夺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源,而无须负责外地人的社会负担,不用考虑外地人的医疗、工伤、养老、子女教育问题,地方政府的人均GDP、人均财政支出也不包括外地人在内。有专家统计,每个农民工每年创造的剩余价值是1.9万元,全国有2亿农民工,每年创造的财富为3至4万亿人民币;另据统计,由于国有银行不给农民贷款,农村邮政储蓄也只存不贷,因此,农村每年向城市流出6000亿人民币,进一步维持了城市的繁荣。可以说,中国城市的发展,是以牺牲农民工的利益、放任农村越来越贫困为代价的。西方评论家认为,“中国的城市像西欧,中国的农村像非洲”,在很大程度上是事实。如果不废除户籍制度,中国的“三农”问题就永远不可能解决。迁徙自由是现代国家公民权利的重要内容。在中国,很多人回避或者从来不敢正视公民的自由迁徙权以及对自由迁徙权的限制所带来的危害,好像在中国,人口多,人民的迁徙权利就要受到控制,存在即合理。当中国社会出现种种不公平的事件时,人们只是震惊、气愤于地方政府或者某个领导人在处理具体问题时没有人性。例如孙志刚事件,虽然导致了收容遣送制度的被废除,但其背后的根源——户籍制度、暂住证制度、歧视制度却纹丝不动。由于长期以来中国没有树立社会正义、公平思想,没有“正义压倒一切”的理念,相反,奉行“稳定压倒一切” 的错误指导思想,一些官员以社会稳定为借口,剥夺当地人民的话语权、谈判权、参与权、管理权、组织权、投票权、抗议权,导致弱势群体不断扩大,社会道德沉沦,群体性事件频发,最终难以维护社会稳定。
经济问题。中国社会问题的核心是特权与垄断。特权市场经济酿成了腐败市场经济、不公平市场经济、不道德市场经济的后果,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过度垄断造成了社会矛盾与冲突的激化。特权垄断利益集团已经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祸害。特权垄断也使得中国沦为世界的打工崽。由于国有大银行不屑于为小企业服务,不给小企业贷款,而能够为小企业服务的中小银行、私人银行又不允许存在,加上小企业没有技术创新能力,没有自主知识产权,企业税赋之重居世界第二,企业的利润率微薄,没有资金投入到研发之中,因此,中国只能成为世界廉价的加工业基地,小企业无法发展壮大。据报道:美国拥有中小银行7000余家,欧盟也有社区银行等8000余家,而中国的金融业被特权势力所垄断。所以,中国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垄断国企进入了世界500强,使得国民福利受损,另一方面是漫山遍野的小企业,整个珠江三角洲上百万个企业的产值之和也仅相当于一个跨国大公司的产值。特权垄断还造成了新农村建设的失败。农民应当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但目前由于金融垄断,农村处于金融真空的状态,国有大银行不愿意也不可能为农民贷款,农村的土地、宅基地由于是集体所有,不能够抵押,承包的土地也不能改变用途,所以,农民已经没有了创业的可能。新农村建设只能沦为地方政府的政绩工程。台湾有农会,农会有信用部,信用部可以给农民贷款;美国有信用合作社11500家,可是中国目前有谁给农民贷款?农村合作信用社也产权不清,坏账率达56%,而且一直为地方政府所控制。农民已经无法在农村创业,只能流落到城市,成为苦力和打工崽。
环境问题。生态环境是中华民族的生存底座,不可恢复的生态环境破坏等于是断了子孙后代的活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奉行唯经济主义的指导思想,不惜破坏人民的生存基础和生态环境,以谋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的提高。
2007年中国环境绿皮书指出:中国的生态环境“局部治理,总体恶化”。特别是大江南北,非旱即涝;长城内外,沙暴连连。现有森林系统之所以未能充分发挥出应有的效益和服务功能,正是因为质量最高的原始林被大量采伐并转化为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而天然次生林又屡遭破坏,大面积人工化和单一化,加之森林总体数量不足,分布不均,因此无法有效地遏制住全国生态环境持续恶化、自然灾害愈演愈烈的势头。中国正在为环境污染付出沉重的代价。世界银行2001年发展报告中列举的世界20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国占了16个。中国许多大城市肺癌标化死亡人数增加了8~10倍。据研究,空气污染使得慢性呼吸道疾病成为导致死亡的主要疾病,其造成的污染和经济成本约占中国GDP的3%~8%,相当于广东和上海GDP的总和。另一个数据是,到2020年,中国仅为燃煤污染导致的疾病就将付出3900亿美元。
目前改革处在关键阶段,问题很多,矛盾复杂,难度很大,各种议论纷起,我们要下最大决心,拿出民主革命时期提出将革命进行到底那样的决心、气概和魄力,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虽然改革开放成就与问题同样突出、经验与教训刻骨铭心,但只要中国政府总结经验,接受教训,勇于纠错,改正缺点,中国还是可能从目前的“反改革 开放”时代过渡到“新改革开放”时代的。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会取得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滴水成海,集体是由个体组成的。要想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需要我们没一个人的不懈努力。我国进行改革开放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为“中华”这座大厦奠定坚实的基础。
动力与机械学院 自动化二班赵聪聪 2010301470033
第五篇:吴定富主席在保险业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改革开放三十周年
保险业改革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
吴定富主席在保险业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08年12月5日)
各位嘉宾、同志们、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三十年来,中国经济和 金融业发展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回顾三十年来的改革 开放历程,总结发展经验并指导今后的实践,对于实现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2008年对全 球金融业来讲也是极其不平凡的一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仍在不断扩散,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安全和全球经济增长带来 了巨大挑战。在回顾过去的同时,我们应该从国际金融危机 中汲取深刻教训,使金融业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方 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下面,我就保险业改革发展谈几点 看法,与大家探讨。
一、保险业的三十年是行业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的三十年 三十年来,保险业主动置身国家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行业特色的改革开放道路。改革开放之 初,我国保险市场由一家公司经营,全部保费收入只有4.6 亿元。到2007年底,全国保险公司达到110家,总资产2.9万 亿元,实现保费收入7000多亿元,市场规模增长1500多倍。改革开放之初,大部分中国人不知道什么是保险。到今天,保险已经渗透到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逐步成为服务民生、改善民生和保障民生的重要手段,成为支持投资、扩大消费 和保障出口的重要因素,成为优化金融结构、提高金融市场 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力量,成为促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创 新、提高政府行政效能的重要方式。
特别是十六大以来,保险业着眼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 局,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努力转 变发展方式,在又好又快发展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保险业发展快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保险业务发
展快。2 0 0 2到2 0 0 7年的五年间,全国保费收入年均增长 18.2%,是国民经济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2007年全国保费
收入是2002年的2.3倍,超过1980年到1999年20年全国保费收 入的总和。2008年1至10月,全国保费收入同比增长46.6%。目前保险业总资产3.2亿元,是2002年的5倍。二是市场主 体发展快。目前全国共有保险公司120家,比2002年增加73 家。共有省级分公司1114多家,是2002年的8倍。初步建成 了多种组织形式和所有制形式并存,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 保险市场体系。一批保险公司茁壮成长,竞争力逐步增强。在A股上市的三家保险公司占国内A股市值的比例接近7%。三是服务领域拓展快。十六大以来,我们紧紧围绕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不断提高保 险业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和水平。保险产品和服务创新大量 涌现,一大批保险产品从无到有,保险功能从主要集中在经 济补偿功能,向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拓展。
保险业发展好主要也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风险得到有
效防范。2002年以前,保险业整体净资产为负数,主要的公 司偿付能力严重不足,历史包袱沉重,保险公司缺乏风险防 范意识和能力。经过几年来的发展,保险业净资产已经达到 2486亿元,历史遗留的利差损包袱得到基本控制,保险公司 治理和内控制度建设不断加强,正在走上一条良性发展的轨 道。几年来,我们化解了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车贷险等新 的风险隐患。建立风险防范的长效机制,特别是通过保险保 障基金制度,建立了市场化的风险自救机制。目前,保险保 障基金规模已经超过130亿元。二是市场化和国际化水平不 断提高。在金融行业中,保险业对外开放早,市场化程度 高,市场化和国际化水平的提高,极大地增强了保险业发展 的活力。十六大以来,我们从培育新的市场主体、大幅度削 减行政审批、减少对保险产品定价和产品服务创新的限制、促进保险市场竞争等多个方面入手,不断推进保险业市场化 进程,保险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发挥。同 时,我们坚持以开放促发展,外资的进入不仅没有对保险市 场安全造成大的冲击,而且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技术,促进了 国内保险公司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三是发展模式逐步转 变。全行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转变发展方式。特别是通过制度建设,为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保障。目前共有 部门规章39项。过去保险业发展主要依靠从业人员的创业热 情、依靠增量要素投入,行业发展的制度约束不健全,也容 易积累风险;随着保险业制度建设的不断推进,公司经营和 政府监管的规则更加明确,全行业依靠制度、依靠管理和依 靠人才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
二、保险业的三十年是不断改革开放、与时俱进的三十 年
保险业近三十年来的巨大变化,从根本上得益于我国经全国版·文献 9 济社会的大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三十年来,保 险业不断突破旧有观念的束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保险业的生产力。
(一)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是保险业大发展的前提和基 础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程表明,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正是有了思想的空前解放,同一 片天、同一块地才焕发出巨大的活力。保险业三十年的改革 发展过程,也是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是不断探索中国特色 保险业发展道路的过程,是不断回答中国保险业为谁发展、怎样发展和发展一个什么样的保险业的过程。特别是党的 十六大以来,思想解放极大地开阔了保险业发展的视野,拓 宽了保险业发展空间,全行业迸发出巨大的发展动力和热 情。一是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十六大以来,保监会明确提 出,保险业要“想全局、干本行,干好本行、服务全局”,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这克服了“就保险论保险” 的思维局限,引导保险业逐步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不可分 割的组成部分。二是不断丰富保险功能。根据保险的本质属 性和国家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要求,提 出保险具有社会管理功能,丰富了保险功能的内涵。在保险 功能理论的指导下,保险业进入服务社会建设的广阔领域,逐步实现了从传统保险业到现代保险业的转变。三是保险理 论和理念的创新。紧密结合我国保险业实际,积极探索保险 业发展规律,提出了保险初级阶段理论、中国特色保险业发 展道路理论,以及保险业科学的监管理念,保险市场调控论 等一系列理论和理念,为应对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情 况、新问题、新挑战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为保险业改革 创新指明了方向。
(二)改革的深入推进是保险业大发展的不竭动力 通过三十年的改革,我国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有 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十六大以来保险业的大发 展,也源于改革,得益于改革。一是改革为保险业创造了良 好的宏观政策环境。改革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推动了风险保障模式、经济金融运行模式和社会管理模 式逐步市场化,为保险业改革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改革激 发出的生产力,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居民 收入水平提高,扩大了全社会的保险需求。二是行业的制度 机制改革释放了保险业发展的动力。通过市场准入机制的改 革,加大保险市场主体培育力度,促进形成统一开放、竞争 有序的保险市场体系;通过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赋予保险公 司更大的经营自主权,调动保险公司的自主性和能动性。通 过资金运用管理体制改革,促进保险资金集中运用,稳步 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提高保险资金的安全性、收益性 和流动性。三是保险公司改革推动了现代保险企业制度的建 立和完善。保险业始终把保险公司改革作为保险业改革的主 要任务,以国有保险公司股份制改造为基础实现组织形式的 转变,以保险公司境内外上市为契机促进管理体制的转变,以巩固和发展改制上市成果为新起点推动经营机制的转变,不断把改革引向深入。目前绝大部分公司实现了股份制的组 织形式,建立起较为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框架,有6家保险 公司在境内外上市,多家公司实现增资扩股,引入战略投资 者,优化了股权结构。保险公司改革的深入推进,为促进行 业科学发展奠定了微观基础。
(三)对外开放为保险业的大发展注入了巨大活力 我国三十年的发展实践充分证明,实行对外开放,充分 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在这个大背景下,保险业坚定不移地 推进对外开放,不断增强参与金融全球化和维护保险市场安 全的能力。一是对外开放促进了国内保险公司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提高了市场效率。保险业认真履行加入世贸组织的 有关承诺,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呈现出合作共赢、优势 互补、和谐发展的全面对外开放新局面。共有超过600亿元 人民币的境外资金通过设立外资保险机构和参股中资保险公 司进入我国保险业,15个国家和地区的43家外资保险公司在 华设立115个营业性机构。一些国际知名的金融保险集团,以及在农业保险和养老保险等领域有专长的外资保险公司逐 步进入国内。与外国资本共同进入我国的还有先进的保险经 营理念、营销管理经验和风险管理技术,推动了国内保险公 司的改革创新。二是对外开放增强了保险业的国际竞争力和 话语权。2007年我国保费收入世界排名第10位,我国保险市 场已逐步成为全球重要的新兴保险市场。保监会加入国际养 老金监督官协会。当选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和国际养老金监 督官协会的执行委员。承办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第13届年 会。加强中美、中欧双边和多边保险监管合作,发起建立亚 洲保险监管合作机制,积极参与国际保险监管规则制定。
(四)现代保险监管不断完善为行业健康发展提供了保 障
伴随着保险行业的快速发展,保险监管也在不断进步完 善。保险监管逐步从人民银行的一个处发展成为一个正部级 单位,充分说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保险工作的重视,说明了 加强监管对保险工作的重要性。十六大以来,我们坚持抓监 管、防风险、促发展,在完善现代保险监管方面进行了积极 和有成效的探索。一是坚持科学监管。在吸收借鉴国际保险 监督官协会的核心监管原则基础上,推动偿付能力监管进入 实质性实施阶段。引入保险公司治理结构监管。构筑了以公 司治理和内控为基础,以偿付能力监管为核心,以现场检查
为重要手段,以资金运用监管为关键环节,以保险保障基金为屏障的五道防线。二是坚持有效监管。在权衡监管成本和
监管效益基础上,积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增强股东约束 和市场约束。同时,依托现代信息技术,重点提高信息的及 时性、真实性和有效性,促进现场监管和非现场监管的有效 结合,提升监管的效率。三是坚持依法监管。大力加强保险 监管的规章制度建设,基本建立了覆盖保险经营和监管主要 领域的监管制度体系,为加强和改善保险监管提供了法制保 障。同时,狠抓保险监管的执行力建设,提高监管队伍依法 行政的能力。四是坚持寓监管于服务之中。国务院出台了 《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政府推动和政策支持 保险业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通过完善精算制度、推进行业 信息化建设等基础性工作,为行业发展搭建起高速公路。加 强保险宣传和舆论引导,推进保险教育和保险知识普及,不 断优化保险业的发展环境。
三、新形势要求保险业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总结近三十年来的保险实践我们有一个基本体会,保险 业必须主动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不断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开拓创新。当前,保险业站在新起点、新阶段,自身改革发 展和服务大局的任务更加艰巨。从外部环境看,国际金融市 场动荡加剧,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我国经济运行也正在 经受多方面严峻考验。面对这一形势,中央加强宏观调控,着力提振经济,这为保险业保持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利条 件。从社会需求看,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良好,保持经济 长期平稳发展的根本动力没有变。最近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扩 大国内需求的措施,特别是在保障民生、加强基础设施建 设、发展社会事业、刺激消费等方面的政策,都需要配套的 保险保障服务。从行业实际看,尽管近年来保险业改革发展 取得了明显成绩,但是在内部管理、基础建设、专业人才等 方面还存在差距和不足,迫切需要在科学发展中积累经验、壮大实力。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坚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 是、与时俱进,促进行业平稳较快发展。
第一,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按照经济社会发展对保险 提出的新要求,突出行业特点,充分发挥风险保障功能。要 继续坚持以养老、健康、农业、责任、巨灾保险为重点,不 断提高保险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覆盖面和渗透度。未来一 个时期,要特别重视发展农业保险和巨灾保险。党的十七届 三中全会进一步指明了要发展农村保险事业,健全政策性农 业保险制度,保险业要牢牢把握住这个方向,为社会主义新 农村建设作出新的积极贡献。今年以来频繁发生的重大自然 灾害说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 巨灾风险分散机制。保险业应该在建设国家巨灾风险分散机 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二,遵循保险业的经营规律。保险业的经营管理有其 自身的发展规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惩罚,不仅会给公司的 持续稳定经营带来较大风险,甚至会影响到整个行业的健康 发展。要深入把握宏观经济周期和行业发展的内在联系,特 别是研究在经济下行周期如何促进行业平稳发展。要深入研 究行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规模和速度转化为效益的提高和 竞争力的增强,努力做到速度与结构相协调,规模与效益相 统一。
第三,切实保护好保险消费者利益。这是坚持以人为本 的必然要求。保护消费者利益,一方面要求保险公司从供给 导向转变为需求导向,开发真正符合人们需要、定价合理的 多样化保险产品,努力做好各项保险服务,不断满足人们日 益增长的保险需求。另一方面要求监管部门加大监管力度,严厉惩处各种侵害保险消费者利益的行为。
第四,高度重视风险防范。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再次警示 我们,必须将防范化解风险置于保险监管工作的首位,任何 时候都不能动摇。从全球历次金融危机看,金融体制机制不 健全始终是金融风险产生、积累和扩散的根源。我国保险业 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体制机制上仍然存在不少诱发金 融风险的因素,这要求我们把制度改革作为防范金融风险的 根本途径,把信息化建设作为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内容,重 点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和约束力,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整合 管理资源、堵塞管理漏洞,更有效地维护金融保险市场的安 全稳定。
这次保险学会举办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座谈会是一个 很好的活动。因为理论是实践的先导,而理论研究的深入,一方面要求我们总结经验以指导实践,一方面要求我们面向 未来不断创新。新一届保险学会领导班子成立以来,围绕中 心、服务大局,在加强保险理论研究,促进行业科学发展方 面做了一些积极探索,学会工作也有新的进步。希望保险学 会再接再厉,按照会党委对保险学会建设的总体要求,加强 对保险业突出问题和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总结保险业改革 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反映保险业的 呼声。真正把学会建设成一个学术交流、激荡思想的平台,一个促进行业和谐发展、推动行业不断创新的重要力量。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