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市建立社保信访联动机制
我市社保信访联动机制已建成通讯员张慧莹报道: 记者从社保局获悉,今年6月,市社保局领导和业务科人员到各市区社保经办机构调研,并于9月制定了《江门市社会保险机构信访联动处置机制实施意见》。
据悉,机制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坚持以民为本和注重实效原则。此举旨在做好对集体上访和各种突发性事件的管控化解工作,对已发生的信访认真接待、耐心疏导,避免激化矛盾,尽量做到把上访群众提出的诉求有效的地解决在当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为强化落实,保障效果,我市特设由市局领导和各市区社保局分管信访工作的负责人组成的领导小组,并在市社保局综合调研科设立了信访工作联动办公室。办公室利用社保经办服务平台,指挥调度本市范围内的社保“信访联动”处置,构建起集管理、协调、服务为一体,信息采集与共享的社保信访联动管理大平台。此外,联动机制要求各市区社保局要强化社保信访工作机制,健全信访日常工作制度、落实领导包案制、建立信访联络员、信访员队伍和建立信访报告、督查制度等。
第二篇:昔阳县环保局信访联动机制
昔阳县环保局信访联动机制
为了加强环保部门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畅通信访渠道,努力为人民群众办实事,我局采取各种措施畅通信访渠道,努力解决人民群众实际问题,制定了信访联动机制。
一、组建联动领导机构。成立信访联动工作领导办公室,主任由王桂森副局长担任,副主任由办公室主任尚田柱担任,成员由各股室负责人及科员组成。
二、推行“信访一站通”。成立“信访一站通”,对信访实行“一门化受理,一站式接待”,下设接访室、调解室、领导座谈室、法律咨询室、职能服务室。信访领导办公室主任、副主任及各股室负责人要服从“信访一站通”的调度,经常保持联系,积极配合工作。“信访一站通”除履行正常的信访职责外,增加现场解决问题的服务内容,要即时赶到,现场为上访人员提供干部监督、纠纷调解、法律服务、争议仲裁等相关服务。
三、构建信访联动网络。搭建股、站、队信访网络,形成全局大信访工作体系,设立信访信息员,筑牢基层信访网络,把触角伸入群众遇到的各个难题,定期开展下访活动。
四、分级划类交办回复。对受理的信访案件,按照“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相统一的原则”分级划类交办给相关单位。信访案件发生地和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要带头抓好移交信访案件的办理;分管领导落实定领导、定专人、定方案、定时限和包辖区、包处理、包稳定,牵头包案处理移交的信访问题;承办信访案件的责任单位抽调精干力量组成专门工作班子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限时调查,限期结案,限期回复。
五、召开信访例会联办。每月召开一次单位负责人参加的信访例
会,汇报本阶段信访的处理情况、存在问题及下一步的工作意见,提出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矛盾或隐患。
六、分月结账通报改进。信访案件实行件件结账制度,每个月月底信访联动工作办公室牵头,组织本月信访案件涉及的相关责任单位分管信访工作的领导、信访专干开展信访案件对接结账,听取责任人对信访问题处理情况的汇报,对信访工作出色的个人表扬,对信访工作不力的个人进行通报并进行限期整改,对信访中的疑难问题认真排查分析,联系相关责任部门,制定处理解决方案,限期落实。
七、案件回访督促落实。信访案件实行回访制度,采取电话回访、信件回访等形式对信访人和处理信访的单位进行回访抓落实。一是把回访与联动结合起来,征求参与信访联动的部门对联动处理信访工作的意见,促进相关单位更积极地配合信访联动工作;二是把回访与疏导结合起来,听取信访人对问题处理结果的满意程度,结合教育疏导,缓和当事人情绪;三是把回访与解难结合起来,调查信访人反映问题的落实情况,主动提供上门服务和督促责任单位入户处理,切实帮助信访人解决实际问题。
八、经常开展交流学习。定期组织各单位信访负责人进行交流学习,选出工作业绩突出的先进单位典型发言,交流信访工作中的成功经验,组织到信访工作先进的单位参观学习,同时收集全国信访工作的典型事迹和先进经验在会上学习。通过经常性交流学习,增进各部门间的了解和信访负责人间的感情,为信访工作联动顺利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第三篇:地震应急联动机制的建立
地震应急联动机制的建立
山东省地震局 刘博
摘要:应急救援工作是防震减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健全完善的地震应急联动机制是顺利开展应急救援工作的重要保障。本文利用深入调研、比较分析等方法,对地震应急联动机制的历史沿革和现状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与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地震应急联动机制建设等方面的建议。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洪涝、干旱、台风、风暴、雷电、地震、沙尘暴、地质灾害等在我国都有发生。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和海洋等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近15年来,我国平均每年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约3亿人(次)受灾,倒塌房屋约300万间,紧急转移安置人口约80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近2000亿元。
近年来,我国破坏性地震频发,地震灾害不断,已成为社会关注和研究的重点领域。
一、地震应急联动机制的现状
地震应急联动机制是政府将所有资源纳入到一个统一指挥的调度系统内,协调指挥各相关部门,向社会公众提供紧急救助服务的联合行动。地震应急联动机制的运作程序包括收集汇总地震信息、会商、提出对策、建议启动应急程序、对地震现场监测和评估、善后处理和恢复重建。
以往,地震发生后,应急工作都是单灾种应急管理,联动效率低。但是地震灾害有损失大、涉及受灾范围广等特点,仅依靠本省的力量、本系统的力量是无法应对的,所以建立地震应急联动机制,实行跨行政区域、多部门、军地联动的应急联动。
在实践中,我国也对地震应急救援联动机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比如2005年11月26日的江西九江-瑞昌地震,就调动了安徽、湖北、福建等省的部队、部门、区域优势力量赶赴现场开展应急工作;2006年7月4日的河北文安地震,中国地震局及其直属单位、河北、北京和天津地震部门在地震现场联合开展应急工作。实践证明,较大的地震或具有重大社会政治影响的地震事件,开展地震应急联动十分必要,这也是今后地震应急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近年来,地震应急联动机制建设伴随着全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特别是5.12之后,我国对地震应急联动机制建设作了很多理论和实践探索。
如何在新形势下建设好地震应急联动机制,增强社会抗御地震灾害的能力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一项重要工作。
我国目前的地震应急联动机制大致分为三类形式。
区域联动机制情况2006年9月,中国地震局印发了《全国地震应急区域协作联动工作方案(试行)》,将全国分成六个区域,在地震系统开展地震应急联动工作。自地震应急区域协作联动工作开展以来,各联动区属地为主、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整合了区域内的队伍、装备、车辆等各种应急资源,加强日常和震后的相互协作与联动,形成了区域的应急合力。各区域协作联动工作体制、机制日渐成熟,体制建设逐步完善,工作机制运行也趋向平稳。汶川地震后,各区域应急协作联动工作发展加快,逐步与日常应急工作相衔接,工作内容正在向多方位、多层次、多领域延伸和拓展,得到了地方政府的重视和认可。各地震应急协作联动区结合自身特点进行了规模不同、内容各异、形式各样的地震应急演练。这些演练的开展为各区域磨合机制、检验队伍提供了平台,为提高地震应急工作效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汶川8.0级地震、西藏当雄6.6级地震、四川攀枝花6.1级地震等,西南和西北区域启动应急协作联动机制,派出人员支援受灾省份开展工作。
山东省地震局根据本省情况,下发了《山东省地震应急区域协作联动工作实施方案》,将全省划分为鲁东、鲁中和鲁西三个地震协作联动区。定期召开会议,加强地震应急联动机制。同时,山东省还与河南、江苏等省建立了区域应急联动工作机制,提高了地震应急能力。
军地联动机制情况中国地震局与总参、武警部队和公安部消防局就国家和省级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建设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近几年,各省地震系统和当地部队相继举行了各种军地联合演练。天津、山西、甘肃、辽宁、黑龙江、四川、云南、新疆、山东、宁夏、重庆、广东、海南、陕西、福建、江苏、青海等省,根据当地情况,或依托消防部队、或依托武警部队、或依托解放军工程部队,先后组建了省级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规模从60人到150人不等。针对地震灾害事件,各救援队与本省地震部门建立了工作机制,制定了应急预案,建立了震情灾情信息通报制度。
2006年,山东省地震局与省公安消防部队等多家单位在济南市举行了“军地联合地震应急救援演练”; 2007年10月,武警山东省总队和山东省地震局制订了《武警山东省总队省地震局地震应急救援协作联动方案》;形成了军地地震应急联动机制。
部门联动机制情况中国地震局和国家测绘局、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中国气象局等单位建立了联动协调工作机制,向中国地震局提供基础地理信息、企业安全生产和灾区气象等相关信息。部分省局也建立了相应的联席会议制度,综合协调救援队伍建设和紧急救援行动。青海省地震局与省铁路、民航建立协作机制,设立了震后的快速应急绿色通道。广东省地震局与省委宣传部建立了震后灾情信息快速发布的地震应急宣传工作机制。
根据工作情况,山东省地震局和山东省人防办(民防局)联合下发了《山东省地震局关于充分利用人防资源提高地震应急救援能力的通知》。利用人防战备资源,大力推进防空防灾一体化。加强部门联动,密切协作,共享资源。实现工作互补,建立运转灵活的应急联动工作机制。
二、地震应急联动机制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联动机制需进一步加强
制约应急联动机制建设的首要问题是体制问题,搭建一个技术平台容易,但是要统一到一个平台上,调度各方提高协同程度和应急反应速度却不易。因为这里有体制和利益方面的冲突,这就需要有政策和体制上的保障。
(二)应急联动缺少长效机制
近年来,通过由政府组织、地震系统牵头开展的应急联动,使各部门得到了锻炼,提高了实战能力,应急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比较好的应对了地震灾害。但是,应对地震灾害是一项长期工作,仅靠几年一次的应急联动演练还很难巩固和提高部门间、军地间、区域间地震应急联动机制,一旦地震来临,应急联动机制不能短时间发挥效能。
(三)区域联动机制尚未完善,协调能力不强
当前,地震应急六个协作区已经制定了《地震应急区域协作联动联席会议章程》和《地震应急区域协作联动工作方案》及各种制度,个别区域也开展了协同演练,初步形成了应急机制,但是还很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在处置地震事件中,明为各司其职,实为各自为政,尚未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缺乏统一的指挥协调机构,各协作单位之间缺乏协调和信息沟通渠道,难以形成工作合力;多数区域尚未进行过协作配合、互相协同演练;制度建设也仅限于地震系统内部,没有利用地震部门作为各省突发公共事件综合应急平台节点的功能来有效整合全社会的应急信息和资源。
(四)军地协调待沟通,军地应急体系有待加强。
根据预案规定,地震应急联动机制形成后,一切行动要服从应急指挥机构。但是由于部队上级管理部门和地方上级管理部门不相隶属,在协调联动时往往受部队动用权限,地震应急联动时调遣较难。
军地联动应急指挥保障体系距实践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军地情况通报、联席会议、需求对接、应急预警等长效机制尚未全面建立,各系统建设相对独立,还没有完全通过体系合成和信息融合连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且地方对军队参加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相关保障(如财政、设备等)没有作出明确具体规定,各种保障能力较弱。
三、进一步健全并完善地震应急联动机制的建设的建议及措施
(一)建立完善配套的规章制度
与建立其他体制、机制一样,地震应急联动机制的建设也要建章立制,走规范化、法制化的路子。2007年1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实施后,各地方要通过配套法规和地方条例来进一步明确应急联动各部门职、权、利的关系,加强各相关部门的协调与合作。研究制订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配套制度,修订完善现行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联动工作的组织构架、运作规则、处置程序、应急平台建设的技术标准及应急联动主体责任、经费保障等都要用制度和法规来加以规范。
(二)建立完善地震应急区域联动指挥协调机制
指挥协调机制是应急区域联动的运行规则,建立切实可行的指挥协调机制是有效开展应急区域联动的保证。
建立完善地震应急指挥协调机制,首先要建立一个指挥协调机构,按照现行体制,建立实体机构的可能性不大,可以明确一个临时性机构或依托一个部门来统一指挥协调地震应急工作。其次是制订应急区域联动指挥协调制度,即应急区域联动运行规则,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修正完善,真正使应急区域联动工作在应对地震灾害中取得实效。指挥协调制度应包括应急预案、应急资源配置、应急队伍调用、协同演练、信息互联互通、经费保障等。
(三)开展应急联动演练
应急联动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有很多个单位和部门参与,还涉及到指挥技术系统的运行,指挥协调机构的运作,应急队伍的调用,应急物资的配置等等。为了提高各部门的协调配合能力,检验应急指挥技术系统的运行情况,指挥协调机构的运作机制,保障应急联动的实战能力,要经常性的、全面的开展应急联动演练。
(四)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应对能力
军地和政府建立联合指挥机构,联合指挥和调动应急救援资源。以同级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和军队应急处置指挥机构建立联合指挥机构,在处置地震灾害事件时由联合指挥机构下达指令,在派遣救援力量时,采取重要任务用重兵、险要之处用精兵、留足预备力量防意外的原则,保证各种力量紧紧围绕着一个目的、一个意图和一个重心展开,协调有序,以充分发挥联合行动的整体威力。
第四篇:关于全市建立应急联动机制的总结报告
关于全市建立应急联动机制的总结报告
今年以来,我市着重加强全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一系列部署,加快建立和完善覆盖全市的应急体系,着力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较好地预防和处置了各类突发事件,没有发生一起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
一、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是应急组织体系
逐步健全。市政府、县区政府、各有关部门、各乡镇(街道)均成立了应急管理机构,明确了负责应急管理的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市应急管理委员会下设市应急管理办公室和自然灾害类、事故灾难类、公共卫生类、社会安全类四个专业应急处置办公室。社区、乡村、重点企业应急组织机构正在积极组建之中,近40%的已成立到位,预计年底全部到位。截至目前,全市初步形成了各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逐层落实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
二是应急预案体系逐步完善。我市市级应急预案有148个,其中总体预案1个、专项预案29个、部门预案90个,其它预案28个。三县二区应急预案309个,其中总体预案5个、专项预案109个、部门预案170个,其它应急预案25个。全市108个乡镇(街道)均制订了应急预案,共制订预案369个;1149个乡村(社区)中968个制订了应急预案。全市1303所学校(普通高校、中小学、幼儿园)中802所制订了应急预案,共制订预案1461个。930个规模工业企业制订了应急预案,共制订预案1910个。截至目前,全市应急预案覆盖率已达到90%以上,基本形成了市、县区、乡镇(街道)、乡村(社区)、企业五级应急预案体系。
三是应急救援体系逐步建立。全市建立了应急处置专家队伍,充分发挥专家在突发事件的信息研判、决策咨询、专业救援、事件评估等方面的作用,市一级设立了医疗救治、疫情处置、防暴、化学危险品、机械、压力容器、计算机、刑侦、火灾、道路交通、水上交通等15类专家库,在册专家300多名。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公安消防等应急专业救援队伍建设,增加设备设施投入,增强救援装备力量,完善应急救援队伍的管理体制,努力打造一支过硬的专业救援队伍。
四是应急响应体系逐步形成。全市已基本建立了各部门和单位之间快速反应、协调联动、综合处置、共同参与的应急处置体系。市、县区各部门、各单位根据部门职责和应急预案要求,明确了本部门、本单位应急工作人员和工作职责,均能根据突发事件处置要求开展工作、协同处置。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
1、抓组织机构的建立健全。市政府下发文件要求底前县区、乡镇、街道应急管理机构、工作人员全部到位,做到有专(兼)职人员、有办公地点、有工作制度、有相关记录台帐。底前社区、村居委会和重点企业单位应急管理组织机构组建完成。同时,市政府把应急管理工作纳入对县区、乡镇政府以及基层组织单位目标管理考核和领导班子政绩考核内容。各级应急办建立了日常管理制度、人员职责制度、应急处置流程制度、事后督查督办制度等。市应急办将应急工作制度、常见易发突发事件构成要件、应急处置简要流程等制度张贴上墙,明确职责和处置要求,从基础工作入手不断加强机构建设。
2、抓应急预案的修编演练。市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对市级应急预案进行认真梳理,总结各类突发事件分级构成要件,简化应急预案操作流程,进一步增强预案的实用性。积极推动县区、乡镇、街道以及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修编工作,加大对基层政府、单位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的指导和督查力度,确保今年底前实现全市应急预案的全覆盖。同时,把应急管理纳入安全生产行政许可重要内容,在核发安全生产许可证、经营许可证工作中严格审查应急预案编制情况。加强对常见、易发突发事件的演练,年初市应急办要求各县区拿出全年工作计划和演(来源:公务员在线 http://www.xiexiebang.com)练方案,对演练类型、次数提出具体要求。上半年,市安监局组织了中小学“防雷击、防火灾、防地震”模拟演练,市公安局开展了反恐演练,市消防支队开展了人员密集场所火灾事故演练,市交通局开展了水上搜救应急演练,市卫生局开展了突发公共卫生事故应急演练,市气象局开展了突发性气象灾害演练,市水务局、环保局开展了市区饮用水安全事故演练等。全市共举办各类大小应急演练1012次,通过演练,修订预案,锻炼队伍,进一步增强了应急队伍的处置能力。
3、抓应急知识的宣传培训。重点加强各级领导干部应急知识和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学习培训。去年8月份召开全市应急管理工作大会,公安、安监、环保、卫生等9个部门就如何应对突发事件为全市各级机关干部进行了一次现场培训,并将市级预案
第五篇:[关于建立和完善执行联动机制若干问
关于《关于建立和完善执行联动机制若干问题 的意见》的新闻发布稿
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发言人、办公厅副主任 孙军工
(2010年7月20日)
各位记者:
大家上午好。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主题,是向大家通报最高人民法院与中央19个部门联合会签的《关于建立和完善执行联动机制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有关情况。
一、《意见》的起草背景
近年来,执行联动机制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有些地方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实践,有些地方出台了执行联动机制的专门文件。然而,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全国范围内的执行联动机制一直没有正式形成。在2008年召开的全国集中清理执行积案电视电话会议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同志明确提出,要健全和完善执行工作长效机制,从源头上减少执行积案的发生,相关职能部门要支持人民法院建立健全执行工作联动威慑机制。在全国集中清理执行积案活动工作方案中,明确将建立党委政法委组织协调、人民法院主办、有关部门联动、社会各界参与的执行工作长效机制作为集中清理活动的三个目标之一。为贯彻落实***同志的讲话精神,健全和完善执行工作长效机制,全国清理执行积案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在调查研究、充分吸收各地经验的基础上,起草了《关于建立执行联动威慑机制的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并于2008年底送各单位征求意见。《方案》明确提出了成立国家执行联动机制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除全国清理执行积案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外,还增加了中央综治办、国务院法制办、民政部等部门。各成员单位对该项工作非常重视,组织专人研究并提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由于涉及到20个部门,征求意见工作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经多次沟通、协商,特别是通过与公安部、民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等部门的沟通,在很多问题上达成了共识。2009年6月,我院又将征求意见稿提交全国法院执行工作座谈会进行了讨论。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多次修改,数易其稿,形成了《关于建立和完善国家执行联动机制若干问题的意见(会签稿)》。
2009年10月,会签工作正式启动。会签过程中,我院与有关单位作了进一步沟通,对《意见》作了进一步的修改。截至今年5月底,各成员单位全部完成会签工作。《意见》于今天正式公布实施。
二、建立健全执行联动机制的重要意义
建立健全执行联动机制,是基于对执行难问题长期深入思考 提出的一项战略举措。大家知道,执行难问题一直是法院工作的难点问题,也是社会各界极为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央对解决执行难问题非常重视,针对执行工作先后下发过多个文件。中央领导同志对执行工作一直非常关注,曾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在各级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支持和社会各界的配合下,全国各级法院为解决执行难问题做了大量工作。1999年以来,全国先后开展了四次较大规模的集中清理执行积案活动,执结了一大批疑难案、“骨头案”,执行难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然而,经过近十年的努力,执行难问题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缓解:被执行人难找的现象依然存在;被执行财产难寻的局面仍未好转;应执行财产难动的情况仍很普遍;协助执行人依然难求;特殊主体依然难碰。上述问题的存在,促使我们深入分析执行难的深层原因。执行难是社会多种矛盾在执行领域的集中反映,执行难问题一果多因,纷繁复杂。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单靠法院一个部门、只通过强制执行一种途径,执行难问题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只有在党委统一领导下,依靠有关部门的协助和配合,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合力攻坚,才是解决执行难问题的治本之策。
正是基于上述认识,近年来,我们一方面立足内部挖潜,努力解决法院自身原因造成的执行难问题,同时积极推动形成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支持、政法委协调、人民法院主办、社会各界配合的执行工作新格局。而要真正形成执行工作新格局,重 中之重就是建立健全执行联动机制。通过执行联动机制,将消极、被动、单一的协助执行机制转变为积极、主动、多元的执行联动机制;将法院单打独斗的执行模式转变为以法院为主、各部门协作联动的执行模式;将单纯依靠强制执行的工作模式转变为强制执行与联动威慑并举的工作模式。卧们相信,执行联动机制的建立健全,必将促使执行难问题的解决取得根本性突破。
三、《意见》的主要内容
(一)明确规定了各成员单位的职责
为确保各成员单位在执行工作中真正实现整体联动,确保执行联动机制真正发挥作用,《意见》明确规定了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如《意见》规定,纪检监察机关对人民法院移送的在执行工作中发现的党员、行政监察对象妨碍人民法院执行工作和违反规定干预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的违法违纪线索,应当及时组织核查,必要时,应当立案调查。对于党员、行政监察对象妨碍人民法院执行工作或者违反规定干预人民法院执行工作,以及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应当依法依纪追究党纪政纪责任。组织人事部门应当通过群众信访举报、干部考察考核等多种途径,及时了解和掌握党员、公务员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以及非法干预、妨害执行等情况,对有上述问题的党员、公务员,通过诫勉谈话、函询等形式,督促其及时改正。对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非法干预或妨碍执行的党员、公务员,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意见》中还明确规定,综合治理部门应当将当地党委、人 大、政府、政协重视和支持人民法院执行工作情况、被执行人特别是特殊主体履行债务情况、有关部门依法协助执行的情况、执行救助基金的落实情况等,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责任考核范围。建立健全基层协助执行网络,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配合人民法院做好执行工作。检察机关应当对拒不执行法院判决、裁定以及其他妨害执行构成犯罪的人员,及时依法从严进行追诉,并依法查处执行工作中出现的渎职侵权、贪污受贿等职务犯罪案件。公安机关应当依法严厉打击拒不执行法院判决、裁定和其他妨害执行的违法犯罪行为,对以暴力、威胁方法妨害或者抗拒执行的行为,在接到人民法院通报后立即出警,依法处置。公安机关还应协助人民法院查询被执行人户籍信息、所处地点,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发现人民法院需要拘留、拘传被执行人的,及时向人民法院通报情况。协助人民法院办理车辆查封、扣押和转移登记等手续,发现被执行人车辆等财产时,及时将有关信息通知负责执行的人民法院。
国土、房管、工商、税务、工商管理、人民银行、银行业监管等部门在执行工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意见》对这些部门在执行联动机制中的职责也作出了明确规定。如《意见》规定了国土房管部门应当及时办理土地使用权、探矿权、采矿权、房屋等的查封、预查封和轮候查封登记;债权人持生效法律文书可直接向国土房管部门申请办理土地使用权、房屋变更登记,不需要再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部门应当将房 地产、建筑企业不依法履行生效法律文书义务的情况,记入房地产和建筑市场信用档案,向社会披露有关信息,促使被执行人自动履行义务。被执行人的纳税情况是发现被执行人财产的一条重要途径,为此,《意见》规定,税务机关应当依法协助人民法院调查被执行人的财产情况,提供被执行人的纳税情况等相关信息,并根据人民法院协助执行通知书的要求,提供执行人的退税账户、退税金额及退税时间等情况。《意见》还要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逐步将不依法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被执行人录入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系统,以通过信用手段,促使其自动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
为充分利用人民银行开发的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系统查询被执行人的账户信息,《意见》明确规定,人民银行应当协助人民法院查询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系统中被执行人的账户信息,包括单位和自然人的账户信息,并将法院提供的被执行人不履行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情况纳入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为进一步强化金融机构的协助执行义务,并通过金融手段对被执行人施加压力,《意见》规定,银行业监管部门应当监督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协助人民法院查询被执行人的开户、存款情况,依法及时办理存款的冻结、轮候冻结和扣划等事宜;制定金融机构对被执行人申请贷款进行必要限制的规定,要求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时应当查询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并将被执行人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情况作为审批贷款时的 考量因素。对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义务的被执行人,涉及金融债权的,可以采取不开新户、不发放新贷款、不办理对外支付等制裁措施。
(二)明确规定了执行联动机制的启动和运行程序 根据《意见》第19至第21条的规定,人民法院认为有必要对被执行人采取执行联动措施的,应当制作协助执行通知书或司法建议函等法律文书,并送达有关部门。有关部门收到协助执行通知书或司法建议函后,应当在法定职责范围内协助采取执行联动措施。有关协助执行部门不应对生效法律文书和协助执行通知书、司法建议函等进行实体审查。对人民法院请求采取的执行联动措施有异议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审查建议,但不应当拒绝采取相应措施。被执行人依法履行了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或者申请执行人同意解除执行联动措施的,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符合有关规定的,应当解除相应措施。被执行人提供担保请求解除执行联动措施的,由人民法院审查决定。
(三)明确规定了执行联动机制的组织机构
执行联动威慑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协调数十个不同部门,执行联动机制的有效运行,离不开强有力的组织机构。鉴于此,《意见》中明确要求成立执行联动机制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包括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政法委员会、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务院法制工作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安部、监察部、司法部、民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等20个部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执行联动机制建立和运行中的组织、协调、督促、指导等工作。各成员单位确定一名联络员,负责执行联动机制运行中的联络工作。各地应成立相应的执行联动机制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执行联动机制工作领导小组由各级政法委员会牵头,定期、不定期召开会议,通报情况,研究解决联动机制运行中出现的问题,确保联动机制顺利运行。
执行联动机制是整合社会各界力量综合治理执行难的一项重要举措。我们相信,执行联动机制的建立健全,对于形成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支持、社会各界协作配合的执行工作新格局,建立健全解决执行难问题长效机制,确保生效法律文书得到有效执行,切实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法律权威和尊严,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必将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