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纵论供应链服务行业模式与发展方向
纵论供应链服务行业模式与发展方向(2013年7月)纵论供应链服务行业模式与发展方向
供应链管理管好供应链等于提供生成力,供应链为什么没有被比喻为:供应杆,供应绳呢?因为链非常讲究结构,就如:我们自行车的链条一样,杆:可以供应推与拉,但是没有柔性,绳:柔性很好但是无法做到内部外部的结合助推,因此链是比较恰切的,但是目前又提到了网的概念,供应网,更多的是从宏观解读形象化!
作为供应链服务环节中所有的服务提供商、包括物流公司、银行、分销商、商贸代理公司、以及一些整合服务提供商等都是瞄准在某个或几个供应链环节中、自己能够插入一刀、将自身的资金能力、物流能力、分销代理能力、整合服务能力展示出来并体现可以呈现给客户的真正的价值、因为你确实优化了供应链绩效!
优化外部供应链更易直接见效:运输、仓储、报关等都是可以通过招标costdown模式达到目标、采购环节可以通过账期与银承来延长实际付款周期、销售可以通过现销快速回笼资金、其次还可以将优质客户应收帐款打包卖给银行!但优化内部供应链往往易看不易动、非技术问题而是内部斗争!
供应链业务供应链业务中:供应链企业到底有没有定价权?其实这个不是绝对的、唯一的,主要看你的上下游企业是谁?你的标的是什么?你能否承担得起这个风险!风险与收益始终是方向一致的!一旦具有差价,可能风险大了,渠道通路也变了,在银行融资的成本、宽松程度也就可能随着变化!
供应链服务行业一条主业务流程就是一套独立的商业模式、同时对应一套独立的盈利模式、目前归纳起来大致有:进口、出口、国内分销执行、国内采购执行、境外采购执行、境外分销执行、转口贸易!集成业务模式:产品整合!当然还有:纯物流!纯物流又分:国内、国际、保税、仓储配送!咨询与方案才刚起步!
物流公司有二种发展业务架构:做横向的平台、做纵向的项目!平台可以说是大物流、讲究规模效应!项目可以说是精致物流、讲究增值效应!做平台要玩标准化、做项目要玩专业化!做平台的企业要做项目你就得往上下整合、做项目的公司做平台你就往前后整合。小平台也可能做成大项目、小项目也可能做成大平台。
很多人将供应链服务公司说成是物流公司、甚至第四方物流公司、根据本人的从业经验及行业理解看、可以肯定的说这个理解有偏差!供应链服务公司往往物流服务收入不到营业收入的1%、怎能叫物流公司?盈利模式也大不一样!这些公司很难归纳到一条主价值链!它具有金融、物流、贸易特性的独有商业体系模式!
供应链金融在供应链金融青春焕发的时下、银行必须放下身段、原来是别人来敲门、现在需要去敲别人的门!除了提供钱你还能做些啥?这个必须想清楚!柜台业务到底还能占你多大比重?你是否能够承诺半天內放款?有没想清楚到底支撑你供应链金融底层的东西是什么?喝啤酒泡沫最漂亮、其实泡沫还是来自于下层的液体!
供应链金融从当年深发展落下国内第一锤至今已经十余个年头了、在金融界仍然是旋风阵阵、模式如雨后春笋、但这些都是基于模式、但是在技术与服务上还刚起步!云计算与移动互联支撑起技术之塔;同时给企业提供流程、经营、信息系统、理财、风险管控等方面服务!供应链金融:模式+技术+服务
供应链信息化供应链服务行业其实是一个细分的代理服务行业,基于它自身的特性:复合的业务结构,天量的资金结算,跨平台的资源整合,行业期待有比较完整、成熟的信息整体解决方案,在这个细分的市场,目前还没有任何一家软件巨头敢宣称掌握了成熟的行业应用,光深圳就有近亿的市场容量,究竟是蓝海还是红海?
很多供应链公司挂羊头卖狗肉,真正的供应链服务,是商流,确实有贸易发生,物流,即仓储运输配送增值服务,资金流,垫资融资作用,信息流那是自然的了,提供的一种整合的,集成的服务。需要强大的商务平台,物流平台,资金平台,关务平台,当然由信息平台将它们连接起来。
没有强大的IT系统的支撑的话、供应链都是扯淡、是技术的革新造就了现代物流与创新供应链!什么资金平台、关务平台、物流平台、商务平台、结算平台、客服平台等等平台离开了IT平台同样是扯淡、供应链的推也好、拉也好、讲究的就是协同、可视!如何保证?作为玩供应链服务行业的企业来说,资金仍然是核心,作为提供供应链服务行业的ERP软件厂商来说,最主要的是搞清楚行业的结算特点,以及一些“不规范”但是带有行业特性的业务流程属性。目前在这个细分的行业中,包括国内外最知名的软件厂商都至今没有弄明白!物流与供应链行业的ERP到底是金矿还是鸡肋?供应链服务行业中、其中一项核心能力就是IT系统、这个行业对IT的依赖程度非常高、已经是无它不行的地步、客户在考察供应链服务商时IT能力也是核心考察范围!虽项目行內话:上ERP是找死、不上ERP是等死、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才知道!但重申一点:没它不行!
供应链发展方向
物流与供应链服务企业的二个发展方向:项目化与平台化!项目化是针对特定的客户群体或者细分行业有针对性的提供内容、进而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就是通常所说的做合同物流!而平台化是面向大众消费、公交化的运作、相比而言平台化更容易出现航母级企业。但要讲日子过得滋润就不好说了!
做供应链服务企业是可以通过讲故事赚到钱的、物流企业必须是通过汗水才能赚到钱的。供应链公司做金融不如银行、做贸易不如贸易公司、做物流不如3pl、报关不如报关行、货运代理不如货代公司专业、好像是一无是处。但是他会讲故事、他会借鸡生蛋、会给客户看到一个完整的东西而不是七临八散的个别精致!
作为供应链服务提供商无非是从二个方向切如整合:一个是横向一体化、打造为社会平台供应链服务商、通过集约化服务、体现自身的成本控制能力与服务操盘能力、另外一个就是基于大型项目的平台搭建、为客户提供纵深服务、通过深度服务形成战略合作关系!前者注重同质客户数量、后者注重服务需求深度!
特色供应链将是一个发展方向,譬如,红酒供应链,电子元器件供应链,手机供应链,平板供应链,化工供应链等,主要看你整合的纵深,增值链条的长度,与客户供应商利益捆绑的紧度,以及你们上下游之间的依赖度,通过最高效的整合,有效的降低了客户成本,缩短了交付周期,提升了服务收益,供应链才平衡。
第二篇:浅谈物业服务行业的发展方向
0
推
荐
中国物业服务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渐变历程,但随着《物权法》、《物业管理条例》以及《劳动合同法》的施行,给整个物业服务行业带来了政策风险、自然风险和用人风险等一系列风险,对行业生存和发展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物业服务企业正面临着不进则退的尴尬境地。如何在困境中求得生存发展,是摆在每一位物业服务企业经营者面前不能回避的课题。物业服务企业在加强专业化建设,经营思路领先,在横向联合、广结同盟,创造模式品牌等方面,如何探索出一条发展之路。现结合工作实际,试图进行一些现状分析,探索物业服务的未来发展方向。
延伸业务范围,开展创新服务。从现实情况来看,物业服务行业始终属于一个微利行业,而且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一特点无法改变。但是,通过不断创新服务内容和延伸业务范围,物业服务行业会出现自己新的经济增长点。延伸产业链是物业管理行业增加经济增长点的有效方式,物业服务企业不仅可以提供体力劳动服务,而且还可以提供脑力服务。物业服务行业上线可以发展咨询服务业和销售代理业,向下可以创新服务产品,具体来讲就是可以为房地产企业做市场调查或市场调研。物业服务公司有条件和能力开展这方面的业务,物业服务公司最贴近房产消费者,最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偏好,可以从市场中采集第一手的市场信息为房地产企业服务;可以前期介入房地产企业规划设计,为中水系统设置、车位数、各种系统容量、各种功能用房位置、机电系统的形成、智能化环保节能等工作提供建议;可以参与检查施工质量、四方验收,参与设备调试等工作为后期物业管理打好坚实基础;同时物业管理公司还可以为业主或开发商销售或出租楼盘,获取佣金,增加收入。下线物业服务企业可以创新服务产品,延伸业务范围,拓宽服务领域,获取新的利润增长点。很多物业管理公司正在探索、实践新的服务模式,提出了很有见地的创意和服务理念,为业主提供一站式的服务、宾馆式的服务,将传统的物业管理内容,如保洁、秩序维护、绿化、维修等服务项目加以拓展,提供商务服务、个性化服务和预约服务。物业管理公司要在确保高质量完成基本服务的同时,心系业主需求,不断增加个性化服务项目,拉近自己与业主之间的距离,增进友谊,增强互信,构建和谐共融的合作关系,赢得业主的口碑和经济效益。
应对政策调整,联合抵御风险。近几年,各地劳动者最低工资线及社会保障标准反复上调,物价节节攀高均难以遏制,而等级收费不可能随风飘动而一再滞后限制了物管价格根据市场调节的权利。物业服务产品的非市场化价格,违背了质价相符、等价交换的市场规则,是物业企业经济效益低下、经济行为扭曲的重要原因。物业服务行业是劳动密集型服务行业,劳动力成本及其费用占企业总成本80%左右,政策调整对物业管理行业发展的影响非常明显。为了生存,全行业必须理性面对行业法制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变化,要及时调整自身的经营行为和发展战略,特别要通过企业的横向联合、改制等体制改革,来提高行业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物业服务企业可以通过适度的规模发展,以规模降成本、增效益;通过提高企业自身素质和专业化水平,积极参与招投标,扩大市场份额;通过招聘人才、提高员工素质等途径,把服务眼光瞄准大专院校、机关、商厦等档次高、收益好的物业,开拓非住宅项目市场,将企业做大做强。通过不断创新服务内容和延伸业务范围,开发相关联的边缘产业,做大有偿服务领域。企业可以尝试通过横向联合,应对和化解《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形成的劳动用工风险,如通过联营、合资、合并等方式,提高企业经营规模和抗风险能力。同时,有必要在开展前期物业招投标时,以物业服务企业整体的形式提倡推行酬金制,尤其是业委会比较健全的,应当可以推行酬金制,以抵御生存风险。
进行优化组合,走专业化之路。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中,没有一家企业能够涵盖所有的业务范围,这为各专业物业服务企业提供了生存空间,横向专业化有利于不同的物业服务公司专注地服务不同的服务对象,做自己最擅长的事,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内将业务做精,做细,做出特色。如做写字楼的物业管理公司很少涉足居民住宅区的物业管理,做工业区的物业管理公司很难将业务范围延伸到医院、学校。即使同为居民住宅区的物业管理公司也鲜见将别墅等高档住宅与低端居民小区统管的实例。此外,服务对象对物业服务公司服务内容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工业物业以绿化管理为物业服务重点,政府办公楼物业以安全为重点,医院物业以卫生保洁为重点,只有满足了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为客户提供专业化的服务才能赢得顾客的肯定。物业服务企业在追求做强做大的同时,还要在做精、做细上花大力气,下真功夫。纵向专业化有利于降低交易费用。交易费用是买卖商品或劳务时除价格以外的费用。物业服务企业决定自己是否拥有专业服务队伍,其主要依据是费用的比较。随着物业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物业服务企业更会优先选择专业化的服务队伍,这是因为:首先,选择专业化的服务队伍有利于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精简员工队伍,减少管理层次,提高企业的灵活性和市场反应能力;其次,可以降低人员的培训费用。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高层建筑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对管理这些楼宇的从业人员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物业管理公司投入大量的资金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这将大大增加经营成本,如果选择专业化的服务队伍可以节约相当的人力培训成本;再次,可以降低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费用。专业化的服务公司拥有专业化的生产设备,比如高层楼房的外墙清洁设备、专业的绿化设备,这些设备投资大,物业服务企业的规模使用效率却很低,公司的小而弱,设备的大而全,由于大量资金的被占用,必然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实力和抗风险能力。许多规模较大的物业服务公司,将其旗下的保洁、绿化、安保等业务部门成立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充分参与市场竞争,就是纵向专业化发展的一种很好的实践和尝试。
企业品牌输出,管理模式输出。在服务业,一流的企业出售品牌,二流的企业出售产品,三流的企业出售劳动。品牌输出的是制度、标准和管理模式。成功的企业总是相似的,失败的企业各有各的不同。成功的品牌企业都有其完善的管理制度、严格的标准和保证制度执行的有力措施,并且能够根据形势的变化打破旧常规,破旧立新,改变旧制度,实行新的制度。服务业的突出特点是产品的易逝性、时效性和不能储存性,产品质量受到消费者本身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因此,物业服务企业不可能出售如工业企业一样的同一规格、型号、无差别的产品。对服务业来说,将企业做强做精,做出品牌,以致出售品牌是企业发展的理想模式。譬如麦当劳遍地开花出售的是品牌,收取的是加盟费用;万豪酒店遍布全球,它出售的是管理,收取的是管理费用。同样,物业服务企业要想长久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在品牌的建设上狠下工夫。品牌输出有示范效应和扩展效应,可以提升物业服务行业整体水平,促进整个行业的工作绩效,提高整个行业的经济效益。品牌输出、连锁加盟、管理标准出售可预见为是未来物业服务行业的整合型发展方向之一。
第三篇:全球多种养老保险制度模式简介与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的应发展方向分析
全球多种养老保险制度模式简介与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的应发展方向分
析
研究世界各国实行养老保险制度主要模式,可概括为投保资助型养老保险、强制储蓄型养老保险和国家统筹型养老保险,也有的采取如两种模式相结合型养老保险。
1、投保资助型养老保险
即传统型的养老保险制度又称为与雇佣相关性模式或自保公助模式,最早为德国俾斯麦政府于1889年颁布养老保险法所创设,后被美国、日本等国家所采纳。以支出来确定总缴费率,计算个人领取养老金的工资替代率,然后再以支出来确定总缴费率。个人领取养老金的权利与缴费义务联系在一起,即个人缴费是领取养老金的前提,养老金水平与个人收入挂钩,基本养老金按退休前雇员历年指数化月平均工资和不同档次的替代率来计算,并定期自动调整。除基本养老金外,国家还通过税收、利息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实行补充养老保险,基本上也实行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
(1)美国养老保险制度
美国的养老保险由美国的社会保险由联邦政府的社会安全(保障)部署集中管理,办法统一,机构垂直领导。全国分10个大地区设立社会安全(保障)局,下属各个办公室,负责办理社会安全(保障)业务。各县、州(市)地方政府只负责附加保障计划。全国各地设立了电话咨询中心,负责接受公民的查询、咨询电话。在因特网上使用多国文字资料供居住在国内外公民查询。全国每年提取管理费用比例约为7%。
美国的养老保险分为三个部分,即联邦退休金制度、私人年金计划、个人退休金计划。
(一)联邦退休金制度始建于1935年,是美国最基本的养老保险制度,联邦退休金制度由国会立法,强制执行。养老保险的费用,国家以征收社会保障税的方式筹集,由雇主和雇员按同一税率缴纳,同时政府会把美国联邦收入税、社会保障收入本身的课税、美国财政部的一般资金、社会保障资金的投资收益等加入该项资金。
联邦退休制度通过法规规定65岁可能享受全额养老金,同时,允许提前退休,但养老金减额发给,雇员最多可以提前到62岁退休,但每提前一个月退休,养老金减发0.56%;一般情况下,年龄在62岁以上、通过就业缴纳社会保障税至少10年以上的工人都有资格领取法定养老保险,领取数额取决于所获得的资格分数量。一个资格分对应于一定的年收入“标准主要根据当年的全国平均劳动收入确定并随平均收入的提高而调整。领取全额保险金要求获得40个资格分。
1.如果开始领取法定养老保险时的资格分不足40分,领取的保险金将按比例减少。2.如果具备获得40个资格分领取全额法定养老保险金资格。工人领取的基本保险金额根据指数化的工人平均收入累积计算所得。这种计算方法反映了社会保障的收入调节功能,原收入越高,领取的退休保险金占原收入比例越低。相反,原来的收入水平越低,领取的退休保险金占原收入比例越高。
(二)私人年金计划是由企业设立,企业定期向该计划交纳资金,职工退休后每月可按其账户的积累额或企业事先规定的支付额领取养老金。私营退休养老保险早于基本养老保险60多年,而且在规模上也远远超过基本养老保险的规模。
企业和个人每月向养老金计划供款,而养老金管理机构通过投资行为对养老金进行保值增值,它没有固定利率,投保人的未来收益取决于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这类养老金的建立基本上是企业自愿的,不具有强制性,包括政府公职人员的职业年金计划。退休待遇确定方式有两种:
1、给付固定型计划是事先确定职工退休后每月可享受的退休金,再根据保险基金的运营状况、职工年龄、服务年限等因素,逐年计算雇主的缴费额。
2、缴费固定型计划则不同,私营企业老板和受雇人员按规定比例出资,计入个人账户,其中私营企业老板缴费固定,但必须提供一系列的投资选择供雇员投资参考;受雇人员自行决策投资的对象,自己承担风险,养老金给付取决于受雇人员自己缴费的数量和投资收益的高低。近年来,缴费固定型计划发展很快,正成为主流,与给付固定型呈此消彼长的关系。1997年,缴费固定型计划的资产已占私营退休养老金总资产的比例首次超过50%,超过给付固定型计划的拥有资产。其中在各类缴费固定型计划中,最受欢迎的是由企业设立的401K计划。401K计划:
1.职工可以享受税收优惠。由于投入资金可以退后纳税,不计入当年的纳税范围,而是作为提取时的当年税收征税。如果职工在退休之前支取缴费及其收益,必须补交所得税并支付一定罚金,这样就保证了退休保险金的支付,稳定保险公司及相应机构的经营活动。
2.缴费灵活性大,容易满足不同层次职工的需要。雇员自愿参加和自定存入数额,雇员投入一般为工资的10%~15%。
3.可以减轻企业的负担。企业无须为每个职工缴费,只需为参与该计划的职工补充一笔养老金。
4.提供包括储蓄、债券、股票、基金等多种投资方式,从实质上来讲,兼具保险保障与投资理财双重功能。
5.美国政府向雇主提供税收优惠措施以鼓励雇主为雇员建立“私人年金计划”。
401K计划因为其独特的机制设计、管理原则、运作模式,在国际养老保险制度中独树一帜,对全球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影响巨大,也成就了美国经济金融帝国地位。
(三)个人退休金计划即个人储蓄保险,是面向任何具有纳税收入者的一种个人退休储蓄计划。基本特点是个人出资个人管理享受一定的税收优惠条件。个人养老保险包括享受税收优惠的个人退休账户计划和个体劳动者退休计划,以及没有税收优惠的个人储蓄性养老,如银行存款、购买保险公司年金产品和证券投资等。
1、普通个人退休账户。任何人都可以建立,“每人每年投入的数额没有最低限制或其他要求”但有最高限制。存入个人退休账户的收入是否享受延后纳税。取决于所有者的收入税申报身份。扣除各种免税部分后的调整收入和参加具有税收优惠性质的退休金计划的情况。
2、个人退休特别账户。是一种新的个人退休储蓄账户。个人申报所得税、调整收入95,000美元以下和夫妻联合申报所得税、调整收入在150,000美元以下者可以建立个人退休特别账户。个人退休特别账户中的存款不享受延后纳税,但持有个人退休特别账户满5年和年龄超过59.5岁时,通过个人退休特别账户获得的收入可免交个人所得税。建立个人退休特别账户有一定的资格限制。
3、个人退休金计划,自愿参加,对于年薪超过一定数额的,不能参加这项计划。具体标准是:未婚者年薪超过3.5万美元,已婚者年薪超过5万美元。储金一般个人出3/4,企业出1/4;联邦政府通过免征所得税予以扶持和鼓励。在储存时不纳税,在支取时再纳税,也是一种延期纳税办法。此项计划的最高存款额为每年2000美元,并且必须在每年的4月15日前存入。所存款项,连同利息在退休后即可领取,也可继续存入银行,但到达70岁时必须起用。(2)基于俾斯麦模式-德国的养老保险制度
德国的养老保险体制由三大支柱组成 , 法定养老保险、企业养老保险及私人养老保险 , 其中后两项被成为补充养老保险。较全面地规定了养老保险的适用范围、资金来源、缴费标准和筹集方法等。规定养老保险费由雇主、雇员和政府三方共同承担,并主要由雇主和雇员承担,国家只作一定的补贴。这一模式是典型的收入关联年金计划。在这种年金计划下,缴费和津贴的多少与个人的工资水平直接相关,通常是根据劳动者的工资收入水平、就业年限、交费期限、收入替代率及调节系数等基本要素确定,并侧重体现收入关联和收入再分配的特征。此外,德国对缴费基金采取统筹和共济的方式进行筹集和分配,从而使工资收入水平不同的人在退休后所享受的养老金差别较小,使社会公平目标相对得以实现。
1.法定养老保险为强制性保险,所有的投保人都有义务依法按时缴纳养老保险费。养老保险资金的来源有两个渠道,一个是雇主和雇员缴纳的养老保险费,这是养老保险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另一个是国家财政补贴。1992 年德国政府进行养老金改革时 , 把退休年龄定为男性 65 岁 , 女性 60 岁。然而实际情况是退休者的平均退休年龄要远远低于法定的退休年龄。高失业率使更多人想方设法提前退休 , 以拿到可以达到工资 70% 的退休金。目前 , 德国人的平均退休年龄只有是 60 岁 , 但平均寿命则已达到 80 岁。因此德国政府计划从 2012 到 2029 年把退休年龄提高到 67 岁。
德国的养老保险不实行个人账户积累制度,而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收统支,现收现支。领取的养老金数额按照一个特定的、公开的公式计算,每个人都可能不同,主要由投保时的工作收入决定。德国以特定的公式计算出每个人不同的分值和折扣系数;国家则主要根据居民的消费水平和物价上涨率,每年确定一次各个分值对应的养老金金额。法定养老保险的养老金计算公式: 月养老金金额 =EP*SY*AF*PV。其中 :
EP(earning points): 收入积分 , 反映了投保人的相对收入状况 , 表示投保人每一年的工作报酬与当年所有投保人的平均收入之比。
SY(theyearsofservicelife): 服务年限 , 表示被保险人世纪缴纳养老保险的年限。
AF(adjustm entfactors): 调节因子 , 其变化范围在 0.25-1 之间 , 随着投保人领取养老金的时间不同而取值不同。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领取养老金的调节因子取 l, 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而领取养老金的调节因子小于 1。
PV(current pension value): 养老金现值 , 是一个变动的养老金计算因数 , 它可以确保每年在工资变化时对养老金也能做出相应的调节。它反映了一名平均工资水平的雇员每投保一年所得到月养老金水平, 并且每年都随着雇员平均工资的变化而变化。
2004 年 3 月德国社会保险系统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建议将“ 可持续因子 ”纳入养老金的计算公式中 , 可持续因子主要反映全社会养老保险缴纳人数(Contribution Payers)与领取人数(Pension Recip ients)的比率变化趋势。它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 , 不仅关注人口寿命的变化 , 还反映了包括出生率、人口流动及就业等人口发展动向 , 不仅如此 , 它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抑制养老金的增长 : 当失业率降低时 , 养老金提高 : 当较难养老金的人数负担过多的领取养老人人数时 , 养老金下调。这样 , 不论是就业者或是退休者都有负担养老金成本的义务。
2.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是法定养老保险的补充,属于自愿性养老保险,已成为养老保险体系中的一大重要支柱。与法定养老保险不同的是,企业补充养老不是政府行为,而是企业行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趋严重以及减轻国家养老负担压力的需要,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越来越受政府的关注,由私人公司经营,但政府并非完全放任自流,而是发挥着宏观调控的作用。为了防止因雇主宣布破产而致养老基金无力支付债务的风险,德国设立了雇主组织的养老保险基金会作为担保机构,规定开办企业附加养老保险的雇主有义务向担保机构投保,如果企业破产,无法支付本企业补充养老金,则由该基金会支付。
3.自愿保险的对象主要是医生、牙医、药剂师、律师等。公务员和法官是国家终身雇佣人员,不参加法定养老保险,有独立的养老保险制度。自谋职业的农业人员有独立的“农民养老保险”。(3)日本养老保险制度
日本早在1959年就颁布了《国民年金法》,强制符合条件的国民都要参加国民年金体系,以保证老后生活有一定的经济来源。与养老直接相关的法律还有1954年颁布的《厚生年金保险法》、1963年颁布的《老人福利法》、1982年出台的《老人保健法》、2000年开始实施的《护理保险法》等等。法律是养老保险体系得以构建和完善发展的基础和保证,日本每一项有关养老制度和措施的出台,都有严格的法律依据及程序。日本战后养老保险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也是相关法律不断完备、充实的过程。
日本目前实行的养老金制度具有三重结构:
第一层是由国家直接管理和运作的“国民年金”。国民年金以自营业者、学生和无业人员、企业职工、公务员及其配偶等为对象,具有强制性,居住在日本国内年满20周岁至59周岁的人都要加入。
第二层是由国家进行管理和运营的“厚生年金”及“共济年金”。它的对象是企业职工及公务员等。
第三层是由企业自己管理和运营经营的“企业年金”及“个人年金”。
其中,第一层和第二层属于公共养老金范畴。尤为重要的是第一层“国民年金”,它是日本的基础性养老金,又称为“基础年金”,它的对象几乎涵盖了居住在日本符合年龄条件的所有人。从制度上讲,国民年金把养老金的覆盖面做到了最大化,基础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达到了全体国民。居住在日本的人只要缴纳25年(或360个月)保费就有资格在年龄到65周岁时领取老龄基础年金,缴纳40年(或480个月)保费就有资格领取全额老龄基础年金。
随着家庭养老功能向社会转移,针对情况不同的老年人,日本采取政府主导,民间参与的形式,建立了形式多样的老年人福利设施。包括:(1)老年人日托服务中心。以65岁以上因患有身体障碍或精神障碍而难以进行日常生活的老人为对象,向他们提供洗浴、饮食服务。(2)老年人短期入住设施。以65岁以上老人为对象,在他们因病或其他原因暂时无法进行居家护理时,让他们入住设施,对其提供护理服务。(3)养护老人之家。接收65岁以上因身体上、精神上或环境上、经济上的理由,不能居家受到养护的老年人。(4)特别养护老人之家。以65岁以上因身体上或精神上的严重障碍需要日常护理的老年人为对象,让其入住设施,提供护理服务。同时,特别养护老人之家还是开展日托服务事业、短期服务事业及派遣家庭服务员等居家福利服务的基地。还有专门为老年人提供疗养、康复、咨询等服务的福利设施。这些设施大部分由国家出资设立,对利用这些设施的老年人收取较低的费用。还有一些是民间团体以营利为目的设立的“收费老人之家”,这里条件更好一些,费用也要比国家办的养老院高很多,针对经济条件好的人群。
但日本并没有放弃对家庭作用的重视。老人赡养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经济赡养、日常照料和精神安慰。在日本,由于有年金制度,经济赡养不是主要问题,日常生活的照料和护理是家庭赡养老人的最大问题。2000年,日本开始实施护理保险制度,其中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对加入保险的老年人提供居家服务。这些服务包括:上门护理(家庭服务员)、上门帮助洗浴、上门帮助康复、日托康复、居家疗养指导、日托护理、短期入住设施、痴呆老人生活护理等。这一制度实施,把老人护理交给专业人员去做,减轻了家庭的负担。护理保险制度的建立,通过加强居家服务,一方面使传统家庭的护理功能社会化,把家庭成员从繁重的老人护理当中解放出来,一方面又可以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得到维系,强化家庭关系。
2、国家统筹型养老保险制度 国家统筹型分为两种类型:
1)福利国家所在地普遍采取的,又称为福利型养老保险,最早为英国创设,目前适用该类型的国家还包括瑞典、挪威、澳大利亚、加拿大等。该制度的特点是实行完全的“现收现付”制度,并按“支付确定”的方式来确定养老金水平。养老保险费全部来源于政府税收,个人不需缴费。享受养老金的对象不仅仅为劳动者,还包括社会全体成员。养老金保障水平相对较低,通常只能保障最低生活水平而不是基本生活水平,如澳大利亚养老金待遇水平只相当于平均工资的25%。为了解决基本养老金水平较低的问题,一般在力提倡企业实行职业年金制度,以弥补基本养老金的不足。该制度的优点在于运作简单易行,通过收入再分配的方式,对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以抵销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1.基于贝弗里奇模式-英国养老保险制度分析 英国养老保险制度由三个支柱组成: 第一个支柱是实行现收现付的国家基本养老保险,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每个符合领取养老金条件的退休人员都可以得到相等数额的基础年金。它是一种强制性缴费制度,由国家财政、雇主和职工共同负担的。
第二个支柱由职业年金计划和强制性的个人年金账户(APPs)构成,它是英国养老保险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三个支柱为个人自愿性的补充商业养老保险。
英国养老保险最重要支点在于职业年金,其资产管理采用“谨慎人原则”,和多数欧盟国家不同,英国对于基金投资范围基本没有什么限制,养老金资产年收益率高于同期平均工资增长率和平均利率。在英国,国家基本养老金仅保证职工退休后的最低生活需要,其替代水平较低,退休待遇主要依靠职业年金来满足。很多企业为职工设立了多种类型的职业退休金计划。一些内部人员流动性较强的行业,则由行业内雇主发起设立行业年金计划。同时还有为公务员和公用事业的职工专门设立的公共事业年金。
(1)税收优惠政策鼓励职业年金发展 为了鼓励企业和员工建立职业年金,英国大力推行税收优惠政策。在达到一定法律标准,或经国内税务局批准后,一项退休金计划就可以享受相应的税收待遇。职工每年的最高缴费为工薪收入的15%,对雇主的缴费不加限制。雇主和职工的缴费和基金投资收益免征收入税、公司税或资产增值税,但领取时要缴税。(2)先规范后发展
英国发展职业年金的另一经验是重视监管。早在1834年,英国的法律就已经提出了职业年金的概念。近几年的重要法规有1995年颁布的《年金法》,1999年颁布的《福利改革和年金法案》等。英国养老保险改革一贯采取“先规范后发展”的原则,往往一项法律或政策,经过充分的民主讨论、专家评审和征求意见后才出台。
此外,还设立了英国职业退休金监管局(OPRA)。该机构通过公开披露、罚款、取消资格和撤销计划等措施规范企业年金计划的受托人及投资管理人、精算师、审计师和律师等相关主体的行为,保护职工的利益,监督《年金法》的执行和负责有关的咨询、教育和培训工作。发展职业年金的利弊:
一是大力发展职业年金固然减轻了政府基本养老保险支出的负担,但也加重了退休职工之间的贫富分化;
二是缴费确定型计划的普及增加了职工退休保障的风险; 三是职业年金的管理成本较高。
英国政府虽然也认识到了这些问题,但至目前为止并没有完美改进方案。英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利弊
⒈有助于稳定社会秩序。广泛的社会福利措施保障了大多数人的最低生活需要和社会需要,这对长时期地保持相对稳定的社会局势也有颇大的作用。
⒉推动了社会物质、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
⒊缩小了贫富地区的差距。
4.庞大的社会福利支出日益成为政府沉重的财政负担。社会福利庞大的支付成为导致经常性财政赤字的最重要因素。
5.社会福利制度带来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一方面,福利措施平均化,助长了一些人对国家的依赖思想,寻找工作的动力有所减弱。另一方面,福利制度也无力解决社会贫富悬殊问题。
2.基于贝弗里奇模式-瑞典的养老保险制度
瑞典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与该国形形色色的改良主义思想密切相关。福利经济学及在贝弗里奇模式基础上产生的福利国家理论、瑞典学派的经济理论、妥协的政治价值观和中间道路的思想都对其福利国家的建立产生了积极影响。
瑞典目前仍主要采用现收现付制。瑞典对基本保险及由政府支出的补充保障项目都采取了现收现付的制度,以收定支,一般不留积累(补充养老金少量进入积累系统)。这是自瑞典社会基本保障制度确立后就采用的支付模式,这种支付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克服通货膨胀的影响,而且瑞典社会保障的支出水平也是根据物价指数而及时得到调整的。瑞典作为福利型的国家,其养老保险费用主要由国家负担,来源于高税收。普遍年金的来源为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国家财政补贴和地方财政拨款补贴。附加年金的来源为补充养老金保险缴费和基金利息收入。雇工和雇员不需缴纳保险税,而雇主则要缴纳47%的工资税,政府负担基本养老费用总额的55%。国家实行高税收政策,退休金待遇标准也由国家统一规定。瑞典人必须交纳30%左右的所得税,购物时还得交纳25%的增值税。
瑞典养老保险制度利弊:
一是强制性强,负担公平,有利于提升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程度。
二是高税收影响了瑞典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三是失业、人口老龄化等多个社会问题的加剧会对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程度产生负面影响。四是高福利、高消费造成了福利费用开支太大,使得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制约了瑞典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五是保障人的平等是最大的意义,体现人性的社会。近来瑞典政府针对上述利弊重新研究了保障政策,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建议,养老金制度趋向完美。内容主要有:为每个工人建立两个相互独立的个人账户,一个是由瑞典政府代表个人管理的名义个人账户,另一个是个人账户。新的养老保险制度对养老税率也作了微调.从原来的19%降低到18.5%。个人和所在的企业各承担一半,即9.25%,然后在上述两个账户之间分配。逐步取消普遍年金,只留下最低保证养老金以帮助那些没有任何收入来源的老年人;附加年金支付额的计算不再依据最好的15年,而依据45年内的连续缴费记录。这样就将国家养老金的享受权利与就业和其他的一些经济活动紧密联系起来。此外,新制度下18.5%的税率的小部分(2.5%)将进入个人账户,这个账户是新的养老保险制度实行基金制的部分,这部分资金将直接进入资本市场,用于个人风险投资。到工人退休时,其账户资金的积累再转换成年金,供工人退休享用。该方案从1999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此外,瑞典一些机构和组织还在探讨把退休年龄从目前的65岁延长到67岁(基于瑞典人平均寿命80岁、允许提前退休),以减轻人口老龄化的压力。
2)国家统筹型的另一种类型是苏联所在地创设的,其理论基础为列宁的国家保险理论,后为东欧各国、蒙古、朝鲜以及我国改革以前所在地采用。
该类型与福利国家的养老保险制度一样,都是由国家来包揽养老保险活动和筹集资金,实行统一的保险待遇水平,劳动者个人无须缴费,退休后可享受退休金。但与前一种所在地不同的是,适用的对象并非全体社会成员,而是在职劳动者,养老金也只有一个层次,未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一般也不定期调整养老金水平。随着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解体以及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采用这种模式的国家也越来越少。这里不作简介。
3、强制储蓄型
强制储蓄型主要有新加坡模式和智利模式两种。1)新加坡模式是一种公积金模式。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强调自我保障,建立个人公积金账户,由劳动者于在职期间与其雇主共同缴纳养老保险费,劳动者在退休后完全从个人账户领取养老金,国家不再以任何形式支付养老金。个人账户的基金在劳动者退休后可以一次性连本带息领取,也可以分期分批领取。国家对个人账户的基金通过中央公积金局统一进行管理和运营投资,是一种完全积细小的筹资模式。除新加坡外,东南亚、非洲等一些发展中国家也采取了该模式。新加坡养老保障制度
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度始于1950年。新加坡中央公积金的管理机构是中央公积金管理局,负责资金的汇集、结算、使用和储存等,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单独核算,自负盈亏,独立于新加坡的财政之外,不受政府财政收入丰歉的影响。国家财政无权动用公积金存款,但却负有担保偿还公积金存款的义务。公积金存款大部分投资于政府发行的证券,并以政府实际持有的资产作担保,所以既能保证投资安全,又有稳定的利息收益。由于有政府作后盾,中央公积金存款的信誉卓著,其稳妥程度超过新加坡的私人银行。另外,中央公积金系统是透明的,其账户每年都经过国家审计局审计并对外公开。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和发展,目前中央公积金制度已经演化成为一个综合性的社会保障储蓄计划。它不仅能满足中央公积金计划会员在养老、购房和医疗方面的需要,还通过保险计划向公积金计划会员及其家庭提供经济方面的保障。
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
——退休计划。其中最主要的部分是公积金最低存款计划,规定会员在55岁领取公积金存款时,必须把一笔钱留在退休户口中,以保障晚年的生活。
——医疗计划。中央公积金计划的积蓄可用于支付中央公积金计划会员及其家属的住院费用和获准的医疗费用支出。另外还有“保健储蓄”等其他计划帮助公积金会员及其家属支付住院费用。而“保健基金”则是由政府设立的一项援助贫困人口医疗费用的基金。
——购房计划。中央公积金储蓄可用于购买政府建造的组屋(类似于我国的经济适用房)或私有的居住性资产,可向政府贷款,此类贷款的利率很低。
——家庭保障计划。包括公积金提供的两项保险计划,即“家属保障计划”和“家庭保护计划”。前者是一项定期人寿保险,目的是为公积金会员及其家属在会员终身残疾或死亡时提供应急资金;而后者是一种强制性保险,目的是保证会员具备归还建屋局贷款的能力。
——资产增值计划。宗旨是鼓励会员通过投资房地产和金融债券等途径管理其公积金储蓄。但是,会员的投资对象必须得到批准,投资有一定限额,并且出售投资所得以及投资所得的股息、利息必须存回公积金投资账户。
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利弊:
首先,中央公积金制度节省了大量的财政支出。其次,有利于建设资金的积累和生产力的提高。
第三,中央公积金的管理方式有利于金融市场的稳定。第四,通过调整公积金缴费率可以有效调节经济周期。第五,该制度没有再分配功能。
第六,缴费率过高,最高时达到工资的50%,企业负担较重。第七,账户投资收益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等。
2)智利模式作为另一种强制储蓄类型,也强调自我保障,也采取了个人账户的模式,但与新加坡模式不同的是,个人账户的管理完全实行私有化,即将个人账户交由自负盈亏的私营养老保险公司规定了最大化回报率,同时实行养老金最低保险制度。该模式于20世纪80年代在智利推出后,也被拉美一些国家所效仿。强制储蓄型的养老保险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强调效率,但忽视公平,难以体现社会保险的保障功能。
4.投保资助型(也叫传统型)养老保险和国家统筹型养老保险相结合的产物
法国由于历史发展的延续性以及各种既得利益的存在,一是没有建立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法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就像一幅针对不同利益集团的制度“拼贴画”。不同归属的部门(如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不同行业的雇员(如工商业与农业)、不同层次的雇员(如一般职员与管理行政人员)、不同的就业形态(如雇员与自雇人员)之间的养老保险制度都存在一定的差异。除了多行业的基础系统外,还有各行业的增补系统,从而使法国的养老金制度十分繁杂,各种制度高达538种,其中仅适用于公共部门职员(如政府公务员、地铁公司职员)的制度就有近100种(Barbier J.C., 2000)。当然不同的制度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也因此可以归结为4大类:
1、特殊保障制度,适用于军人、国家公务员;
2、普通保障制度,适用于一般工商业雇员;
3、农业保障制度,适用于自耕农、农业雇工;
4、非农业非雇员保障制度,适用于商人、手工业者、自由职业者等。
二是形成了有一定选择性的多层次保障结构。从纵向看,整个养老保险体系体现为基本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和补充的补充养老保险3个层次。基本养老保险(régime général)提供基本的养老金,补充养老保险(complementary régimes)提供附加的养老金。这两部分都通过现收现付制的资金运作模式,由国家立法强制实施。在缴费年限满40年时,可领取相当于本人工作期间工资最高的25年的月平均工资50%左右的基本养老金,缴费年限不足则按相应比例扣减。法定的补充养老保险缴费率约为工资的10%左右,由雇主、雇员分担,国家给予税前列支的优惠政策。这两部分相加,大约可实现70%左右工资替代率的养老金。补充的补充养老保险实施基金积累制,通过个人自愿的选择加入,由各种互助保险和商业保险组成,缴费率不固定。政府在个人投保时提供税收减免,但退休后收入超过纳税标准的部分,仍要纳税。
三是基本实现了对全体从业人员的全覆盖。1945年以后,法国确定了养老保险普遍化原则,规定任何人员应根据其职业活动加入相应的养老保险制度。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完善,借助各种各样分属于不同的行业部门管理的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形成了覆盖全民的养老保险体系。此外还通过一些建立在税收优惠基础上的非强制性实施的养老保险制度对自雇、自营等特殊类型的就业人员实现了覆盖。
四是建立了管理规范、监督严格的运作体系。在基金征收上,全国高度集中,强制实施。基金征收由“社会保险和家庭补助征收联合会”负责,授权私营性质的“征收联盟”进行各类社会分摊金(保险费)的统一收缴。企业注册登记后,其雇工人数、工资水平等详细资料均被要求登记入全国统一的企业管理电子信息系统。企业根据雇工人数、工资总额等情况自觉申报缴费,并对雇员承担的部分负责代扣代缴。如不按时缴纳的,则处以每天1‰的滞纳金。对极个别故意欠缴的,则提起诉讼,采取封账、没收或变卖企业财产等强制措施,负责人还可能因此送入监狱。在基金拨付上,由社会保障中央基金管理局协调安排。每月各地征收联盟将征集到的保险费和财政拨款汇入社会保障中央基金管理局的专门账户。基金管理局根据需求实际,拨付到养老保险全国基金会的专门账户。再由养老保险基金会直接汇入每个投保人的银行账户上,确保了养老金的按时拨付到位。在基金管理上,由独立于国家之外的带有私营性质的公益部门养老保险全国基金会进行经营,实行收支两个机构、两条线管理,各司其职,互相监督和制约。基金会采取理事会的管理形式,工会和雇主委员会联合组成理事会共同管理。
总的来说,法国的模式既不同于以德国为代表的“俾斯麦模式”,又不同于以英国为代表的“贝弗里奇模式”,而是在这两者基础上的混合模式。它继承了俾斯麦模式的原则,实施了社会保险费由雇主和雇员共同承担责任,并根据受益者在职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多少、个人的参与程度、所承担的责任大小来决定其领取保险金的标准。同时又接受了贝弗里奇模式的思想,肯定了其以行业性互助为基础的全国性互助的思路,继承了互济的传统。因此,法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一方面体现了坚守和超越行业性互助、植根于企业和工人之间的传统互助形式,并最终成为相对的自治——由相关阶层自我管理,另一方面又体现了通过政府财政支持、全国性互助来实现接近公共权利原则的集中统一。目前,从整个社会保障资金来源看,3/4为雇员和雇主按工资比例强制性缴纳的社会分摊金(保险费),1/4来自于政府的财政收入。
5.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应发展方向
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在经历了方案设计与政策调整之后,步入了稳定、持续的发展时期。随着中国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社会分层和社会矛盾日益加剧,社会养老保险的良性运行离不开政府公共财政的投入和雇主与劳动者的缴费参保。社会养老保险以“大数法则”为原理,通过调节个体一生跨期收入和代际收入两种方式进行收入再分配,从而实现风险规避。一般而言,在缴费精算的基础上,参保人数越多,覆盖面越大,社会养老保险规避风险的能力就会越强。扩大制度覆盖面,将大量的具有可持续缴费能力的人群纳入到制度中来,有利于提高社会养老保险规避养老风险的能力。规避养老风险的成本小于从中获得的收益,是个体寻求参保的前提,而个体持续的缴费能力是投保行为发生的现实条件。作为投保者规避风险的成本,缴费是个体参与养老保险制度的门槛条件,也是该制度得以发展的物质基础。投保者的缴费能力决定了社会养老保险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从参保人群维度分析,养老保险的参保群体可以划分为两类,即雇员和自雇人。雇员是指在企业、事业和政府等正规部门就业的群体。就我国而言,主要是指城镇企业职工、公务员和事业组织从业人员;自雇人是指在农业、小手工业等非正规部门就业的群体。在我国,一般而言,主要包括农民工、失地农民和城镇灵活就业人员等。相应地,按照参保人群的划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可以划分为雇员制和自雇人制。雇员制主要是针对企业职工、公务员和事业组织从业人员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自雇人制主要是指针对农民和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从养老保险项目维度分析,养老保险制度可以分为基础养老金、年金养老金和储蓄性养老金三个层次,三个不同层次的养老保险项目处于不同的地位,起着不同的作用。基础养老金处于最基本的地位,主要满足老年人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年金养老金和储蓄性养老金处于补充地位,属于补充养老金。其中,年金养老金是企业和雇员共同建立的,一方面企业基于人力资源规划的考虑通过年金福利项目留住人才;另一方面,作为一项福利计划,企业年金可以提高雇员年老后的生活水平,缓解社会养老保险的支付危机。储蓄性养老金是雇员基于预防性的考虑,在国家帮助下自愿建立的储蓄计划,主要用来提高老年后的生活水平。
从责任主体的维度分析,政府、雇主和个人是社会养老保险义不容辞的责任主体。个人作为最主要的责任主体对自己的老年生活负有直接和不可推卸的责任;根据一定的合约关系,雇主也应该为雇员的老年生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个人的理性局限、短视行为以及市场提供养老服务的低效率决定政府需要为个人的老年生活担负一定的社会责任,介入并提供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服务。
基于以上对健全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层次的分析,理想状态下的覆盖全体人口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具体而言,覆盖全体国民的社会养老保险理想模式应该具有如下结构:
首先,作为最基本的层次,为全体人群普遍建立具有强制性、公益性和共享性的基础养老金项目,满足全体国民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它构成了目前养老保险体系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可以简单地表述为由政府通过立法强制执行,以工资税或以一般财政收入为基金来源,并用“现收现付”方式筹集,规定养老金给付额,实行公共管理的养老保险计划。基础养老金项目处于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层次,是公益性和共享性的养老金项目,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必须强制参保。雇员制下的基础养老金项目是由政府、雇主和雇员三方缴费实施的保障基本生活的社会养老保险项目,符合责任主体多元化,在此政府必须从公共财政的角度出发承担起养老保障责任。
其次,作为补充层次,为雇员分别建立各种形式的年金养老金,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在雇员制下,社会养老保险的理想模式包括为雇员建立的各种形式的年金养老金。不同于基础养老金计划,年金养老金计划一般由雇主创立,或是集体谈判决定,政府很少参与该计划的设立和管理。但是,有些国家的政府通过立法,强制雇主为雇员建立年金计划,并对其进行监督。它的直接目的是提高退休者的养老金水平,缓解未来巨大的养老金支付压力。
最后,作为补充层次,在自愿参保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储蓄性养老金计划。它是个人或家庭通过储蓄或其他方式自愿建立的补充退休收入保障计划。政府通过政策优惠鼓励个人建立储蓄计划,为退休生活积累更多的资金。一方面可以向个人提供补充收入保障,弥补国家举办的养老保险计划的不足;另一方面又可以为经济发展积累更多的资金。
(一)目前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
1、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面不宽。农村人口和非正规就业人口没有纳入到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除农村之外,目前我国养老保险主要在国有集体企业,相当多的三资企业和多数个体私营企业都没有参加,即便国家公务员和大多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也没有参加。根据对《中国统计年鉴》、《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分析,目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只能覆盖全国总人口约30%的城镇人口的60%,即全国总人口的18%,而世界各类公共计划覆盖的平均水平约为30%。可见,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覆盖范围上依然存在缺陷。
2、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条块分割、不统一。这主要表现在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和机关事业组织养老保险并存,并且地区之间和行业之间的缴费率以及支付标准存在差异。
首先,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独立于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制度。公务员不缴纳社会养老保险和事业组织养老保险独立于企业职工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社会养老保险的统一性、广覆盖目标相矛盾,不利于降低制度运行成本, 离退休后的收入远高于企业退休后的收入,社会风气影响太差,违反了社会保障公平性,并造成财政沉重负担,纳税人的钱被用于这种开支,是对资源的浪费,且不同群体间社会保障待遇差距较大,容易形成社会矛盾爆发的焦点。
其次,农村和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特殊性倾向。在社会转型初期存在着大量特殊的弱势群体,包括失地农民、农民工、城镇中的非正式就业人员等灵活就业人员。由于他们所从事的生产方式的特殊性,基本上很多没有纳入养老保险体系,国家对他们的社会保障关心不够。
3、企业年金和储蓄性养老金发展不足。在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鼓励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大力发展储蓄性养老金计划,同时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但是,在实践过程中,资源消耗性的企业发展,注定维持不了多久,大部分中国人未富先老,财富“到金字塔式”的集中在客观上,还是形成了单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4、老年人的退休后生活,社会保障制度好像忽视了,便利、保健措施不够。
(二)构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理想模式的制约因素分析
1、国家养老保障责任不明确。对农民和灵活就业人员等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责任缺失。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不仅拥有大量农业人口,而且在转型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社会弱势群体,如失地农民、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等。他们是国家发展和转型成本的主要承担者,政府对他们的社会保障负有主要责任。老年风险是他们遇到的最大的社会保障问题之一。从公共财政的角度出发为农民和灵活就业者建立养老保险制度是政府承担社会保障责任的主要表现。许多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财政收入不断增加,国家完全有能力帮助他们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预防老年收入风险。
2、企业尽可能的推卸养老保险责任,拒缴、拖欠和逃避社会养老保险费,社会养老保险扩面困难。这一现象存在的原因之一在于企业养老保险缴费过高。我国养老保险缴费率(平均养老保险费与平均工资的比率)目前已经达到比较高的水平,从1991年的16%增加到目前的24%,远远高于10%的世界平均缴费水平,甚至高于20%的国际警界线。根据对OECD24个国家社会保障缴费率的统计,只有丹麦(24.55%)、意大利(29.64%)、荷兰(25.78%)、西班牙(28.30%)和葡萄牙(34.75%)等5个国家的社会保障税高于中国。我国的高缴费率主要在于庞大的转型成本——企业拖欠、逃避缴费现象严重,覆盖面、参保率难以提高。过高的收缴率大大增强了企业拖欠、逃避缴费的动机;而企业拖欠、逃避缴费的行为,反过来又影响了养老保险费的顺利征收,并使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的工作难以实施。
3、部门利益阻隔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统一。这主要表现在地区利益保护使得社会养老保险统筹层次难以提高,以及个别行业养老保险难以纳入到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管理之中。统筹层次越高,社会养老保险抵御风险的能力就越强,理想的社会养老保险应该实行全国统筹。但是,现实中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养老保险缴费以及待遇支付不尽相同,地方社会养老保险利益阻碍了统筹层次的提高。另外,个别行业利益也是阻碍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统一的障碍。较为典型的是我国公务员和事业组织养老保险制度一直独立于整个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之外单独运行。
4、社会保障法律建设落后,缺乏法律保障,不去研究完美的社会保障机制。国家立法滞后,养老保险制度被分割,退休待遇分三六九等的社会保障制度,怎么能跟上现在这个时代。
(三)覆盖全体国民的社会养老保险理想模式的实现途径
1、国家立法改革城镇企业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为农民和灵活就业人员普遍建立基于国家财政和个人缴费的基础养老金计划。建立基础养老金全民覆盖,依据统一模式,实现制度的统一。
2、国家立法降低缴费水平,刺激企业积极参保。
3、国家立法推行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将其纳入与企业职工相统一的基础养老金计划。回归人性公平,结束社会保障的黑暗时代。以美国为例,1920年,美国建立了独立于私人部门的公务员退休计划,其与目前我国的公务员退休计划类似。1983年,为了扩大社会保障养老金制度的覆盖面,维持其在财务上的持续性;同时,适应世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趋势——社会保障多支柱趋势,美国国会通过了社会保障法修正案,规定联邦政府新雇员参加社会保障养老金计划,改革公共部门的养老金计划,实现了社会养老金计划的并轨和统一。
4、大力发展年金养老金计划和自愿储蓄性养老金计划。这要基于企业和社会收入的再分配功能,政府应立法关闭资源消耗性的企业发展,应鼓励企业技术性的发展,使优秀企业成长;应加强对绝对富人的税收,平缓财富“到金字塔式”的集中。
第四篇:汽车维修企业经营模式和发展方向
汽车维修企业经营模式和发展方向
汽车后市场的主要经营模式分两大类 一是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汽车连锁服务品牌,二是以欧洲为代表的4S 品牌服务体系。
汽车 4S 店的特点主要有品牌专一性,技术专业性,配件配套性。其优点是技术专业,给人信任,在特定时期有其生存的空间。但 4S 店具有明显的垄断性质,在美国和日本 是违法的(我国也刚刚推出反垄断法)在欧洲 4S 店所占的市场份额也在逐渐萎缩和退,出市场。我国现有的汽车服务体系己逐步形成大型汽车维修企业、4S 店、大量自生自灭的 路边店和以及刚起步的品牌专业汽车后市场服务连锁店共存的局面。美国的汽车后市场企业按经营模式主要有品牌连锁服务模式和主流车型的 4S 模式 和事故维修中心(即路边快修店)三种类型。其中美国的汽车连锁服务发展非常迅速,仅 NAPA、AUTOZONE 和 PEPBOYS 三家汽配连锁经营企业,其配件销量占据美国汽配市场 70%的份额。以汽车专业维修、快速养护为主的汽车养护中心和以事故车维修、保险理 赔及紧急事故处理为主的事故车维修中心是美国汽车连锁服务的两种重要业态,也是当 今美国汽车服务业的主流。来源:汽车坐垫 http://
第五篇:对立统一命题模式的突围和退守——高考作文命题纵论
对立统一命题模式的突围和退守
——2010年高考作文命题纵论
孙绍振
一、评价准则从历史实践中来
评论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有一个标准问题,实际上是有关历史的自觉性的问题。不弄清楚我们命题的历史进程已经解决了什么问题,超越了什么阶段,面临着什么样的难点,就不能不盲目甚至倒退。十年来命题的主要胜利在于冲破了政治和道德教化扼杀个性的封闭性,回归语文素养。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命题并不给定主题,而是给定材料或话题,开放地给学生以确定自己的主题的自由,以此作为考核的首要关键。因为,在纷繁的社会现象面前,拿出自己的观念立场,这不仅是作文,而且是立人的根本。因而,传统的主题性命题变为非主题性的开放命题,成为历史性的突破。
第二,开放性不是绝对的,而是有限度的,是与导向性的制约紧密相连的。这一点,除了社会价值观念的认同的必要以外,还由于评价的可比性。第三,开放性与导向性的矛盾消涨,正是命题不断发展的内在机制。
第四,在调节开放性与导向性的过程中,产生了两种倾向:一种,字面上是开放的,但潜在的道德理念却是别无选择的。如前几年的《答案是多种多样的》,考生以“答案是多种多样的”为主题,却是全国一样的。名为开放,实际封闭,严格说来,应该叫做“伪开放”命题。近年来,此等“伪开放”虽然尚未根绝,但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与此相反的另一种倾向是不含任何导向性的泛开放。如前几年上海的《杂》。这种倾向导倾向导致了套题,也增加了评分(可比性)的困难,故总体来说,日益其少。但是,并未绝迹,今年湖南就以“早”为题,属于泛得没有边的一类。在台湾这种泛开放的命题却日见其多,几乎成为主流。如2002年的《镜子》,2003年的《猜》,2005年的《回家》,2007年的《探索》,特别是2009年的《惑》,可能是泛开放的极致。这可能与社会意识形态,也可能与考生总量较小有关。在大陆,泛开放命题也不乏比较成功的,原因就在于,在题目背后隐含着对立面。如去年上海的《他们》,潜在的“我们”不言而喻。今年重庆的“难题”的“难”针对的是“易”,故不至于泛得漫无边际,但还是不及前几年上海卷的“一定要跨过这坎道”和“我要握紧你的手”。其中的“坎”和“手”,均含具体意义和象征意义。具体意义是封闭的,象征意义是开放的。
第五,不管是开放性还是导向性,都以有利于考生发挥个性化的自由为上,当然这种自由是相对的,不但受到社会共识的约束,而且受到文体的规范。在文体上,西方命题,尤其是美国式命题基本模式是提供矛盾现象,迫使考生作两难分析。如:对朋友的妻子和孩子都言过其实的奉承是礼貌还是粗鲁。难道这样的虚假是绝对必要的吗?有趣的是,面对矛盾,我国往往以二者的统一为题,如今年的《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这样的命题,当然比较有利于审美抒情。但,分析议论和审美抒情,均为人文素质之组成部分,不可偏废,我国命题长期偏于审美,出于全面发展的考虑,近年命题有从感性向理性转向的潮流。
这就是我们的历史,其中有弥足珍贵的经验,也有代价极其昂贵的教训,评价的准则就在其中。
开放性与导向性的矛盾仍然是当前命题的主要矛盾,不过内涵都有了进化。当前的开放,不仅是向学生自主立意开放,而且是向学生独特的、个性化的立意开放;目前的导向,不仅是向感性表层开放,而且是向学生的理性深度开放,向文体的自由驾驭开放。非常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评论者都具有这样的自觉,缺乏历史清醒度的胡言乱语比比皆是。即兴的、网络式的胡吹瞎捧,不负责任的谩骂,冬烘式的瞎子摸象自不必说,一些文化明星的似是而非的评论,造成更大的混乱。今年高考开考之初,于丹在新浪网上发表对今年作文命题的评论:“很社会,很当下,很思维。”“很社会”其实就很不通。“很社会”针对的是“很个人’。命题的功能就是以公共现象激活考生的个人立意。“很当下”针对的是“历史”。当下难道可以脱离“历史”吗?她对“当下”的解释是:“第一就是特别强调中国社会在转型时期的社会现象„„要看你怎么看待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些特定现象。”“第二个特点就是紧扣当下的一些国际概念„„我们看到像绿色生活„„其实都是紧扣着时下的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它是给考生一个社会责任的思考。”这个“很当下”实际上就是当下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这是很外行的。和“当下”有所结合,并不是今年命题的特点,甚至也不是中国的创造,而是美国、新加坡和中国命题的一种共同现象。汶川地震时期四川的“坚强”,不是更为“当下”吗?但这个题目在当年并不是比较好的,而是比较弱的,因为它把救灾中人的意志绝对化了,完全忽略了救灾又是一种科学。多年的实践证明,以当下大事件命题是幼稚的。现成的话语格局对考生的个性是一种压力,而猜题、套题者却有可乘之机。结合时事,是命题的旁涉,绝不是我国当下命题的特殊对策。新加坡前些年有过的“中国的崛起对我们的利和弊’不是也很“当下”吗?其实,属于平庸命题。把当下社会热点问题放在首要地位,指导思想仍然是把作文作为政治道德图解,这对作文是粗暴的,在命题原则上是不折不扣的倒退。当然,于丹也不是没有说到命题的开放性,但是,她的开放性却是离开了导向性的,如果说有什么导向性,就是她所谓的“注重思维方式的考查”。还提出“立体性思维”;其实都是空谈。因为,第一,思维并不等于语言,思想并不等于作文,思维与语言之间存在着矛盾,正是因为有“言不及义”、“意不称物”、“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现象,学习语言,才是非下苦功不可的。此外,语言还不等于文体,还有一个文体的规范和开放问题。一些省份的命题要求“文体意识明确”,浙江省明确规定:“以‘角色转化之间’为题,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见解。文体除诗歌外不限。”离开了文体意识的“思维方式”,不能不变成没有躯体的幽灵。
有了这样的历史意识和文体意识的自觉,就不难发现近年的命题,有一种明显的倾向就是,把现象(材料)转化为问题,单纯的抒情成分递减,理性的矛盾对立分析成分递增。这样的变革之所以必要,原因乃在于抒情和议论遵循不同的逻辑。抒发感情可以极端、片面,而理性分析则不能不是全面的,至少是正面反面兼顾的。离开了这—点,大谈什么“立体思维”,只能是欺人之谈。
二、对立统一模式的突围和退守
从这个角度来看,今年的作文命题一方面把现象聚焦在矛盾上,使之转化为问题,这是大部分省市均已达到的普遍的水平,另一方面,在个别命题中,连材料也相当散乱,还没有达到起码的统一性,根本就谈不上矛盾。
最能代表今年命题的普遍水平的是北京卷《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这个题目朴实无华,没有玩多少材料和话题等的花样,提出的问题是一对矛盾——“理想”和“现实”。显然蕴涵着理性的成分,而语言却很感性。偏于感性的考生可以放心大胆地使用诗性的话语,偏于理性的考生也可以放手具体分析,驾驭例证,层层生发,“议论风生”。这个题目中还隐含良苦用心——鼓励作议论文,又为抒情留下了空间,既有一点与国际高考理性为主接轨的意味,又保留着很强的中国抒情审美特色。当然,这个命题也显示出某种局限,就是导向性甚于开放性,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显然是唯一选择。如果改成美国托福式的,论点(主题)就不会这么便宜地和盘托出了。他们大概不会暗示理想与现实的统一,而是把矛盾交给考生:“人们被教导说要有信仰,像仰望星空一样追求伟大的理想,可是多数人的经验证明越是伟大理想越是容易落空,于是人们又被告知,更应该脚踏实地,戒绝空谈,在自己的职位上作出并不一定伟大的成绩。人们应该何去何从呢?”西方式的命题,特点是迫使考生面对两难,然后决定取舍,评分标准不管论点是否“偏颇”。美国加州有一个极端的例子:一篇文章论点为那些丑陋的女人应该自杀,也没有扣分,评价者只看主题是否得到一定的论据(包括逻辑和事实)的支持,论题是否首尾一贯,词汇是否丰富,句法是否有变化。而我们的命题则是把主题暗含其中了。“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的统一不言而喻地成为公共的主题。对立面的冲突被显而易见的统一调和了,开放性就相应地消解了。
强调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向相反方面转化,是全国命题的普遍取向,其中似乎隐约透露出某种保险性认同的心态。
当然,这种模式既有局限也有优点,不能不作具体分析。上海卷的材料是:丹麦人钓鱼,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孟子曾说过:“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矛盾是放弃(小鱼)变成获得(大鱼),是小失和大得之间转化,命题者似乎为两个材料在时间上空间上的大距离所惑,其实转化的条件(结论)一望而知。留给考生的发挥空间比较狭窄。结论的不言而喻,是这类命题的通病。
安徽卷提供一首绝句:“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题目要求以此“哲理诗”引发的思考和联想为文,已经点明是“哲理”了,一般智商的考生当然会就“深浅不同,栽种植物不同”去为文,因地制宜的主题就会不约而同。相比起来,全国I卷的局限更明显:“许多猫吃鱼,就一只猫捉老鼠,别的猫说‘都什么年代了,有鱼吃还捉老鼠!’”题目提示了两个矛盾。第一个矛盾:吃鱼者多,捉鱼者少。这是正面表述出来的。第二个虽然没有直接表述出来,但是,一望而知,吃现成鱼成为不捉老鼠的原因。材料作文的优越,就是主题的开放性,也就是多元性。但是,在这里开放性是假的,因为不用捉老鼠的唯一原因,已经不言而喻。考生只能以唯一的原因作为主题。当多元变成唯一的时候,开放性就转化为封闭性。伪开放性的要害是主题现成,对于学生的智商,没有挑战,难度太小,结论太浅,停留在常识层次,高水平的考生发挥的空间太小,低水平的考生不难仅凭感性敷衍成篇。
与这种保险性同调的是湖北卷,干脆直接把答案放在命题之中:从孙悟空的筋斗云、哪吒的风火轮,到晚清幻想小说预言百余年后在上海举办万国博览会,再到法国凡尔纳梦想“从地球到月球”,都在今天成为现实。“幻想源自人类的求知本能,展现了人类非凡的想象力。幻想推动现实,幻想照亮生命,幻想是快乐的源泉„„”把结论用排比句加以渲染,可以说是开放性命题之大忌。反复的铺排,淹没了问题。公然要求考生根据这些写些“理解和体会”。这样的命题如果拿到美国去,会给人家笑掉大牙。
如果以北京卷为中轴,则全国的命题呈现两种倾向。一种就是前述保守性的,将矛盾消解,倒退到规定主题的老路上去。一种是对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进行突围,这种突围的努力,为命题展开了广阔的前景,其具体表现就是:从单纯一个系列的矛盾转化为复合的多重矛盾。天津卷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勇敢,材料是:世界在画笔下是“色彩缤纷”,在琴弦上是“跳动的音符”;世界因创新而进步,因和谐而温馨;“神奇虚拟的网络”,更演绎着“平凡真实的”人生;说起来“很大”,其实又“很小”„„这里包含着对立的关键词(创新、和谐,虚拟、真实,很大、很小)是纷繁的,不是熟知的一元化的二元对立,而是多元化的二元对立,可又没有失去逻辑一贯性导向。这应该是对命题思路模式化的一种冲击,其开放度和难度同步地扩大了。
突围的勇气不亚于天津的是福建卷:格林两兄弟本以为民间童话和历史文化有密切联系,但却求证不成,遂把耗费多年精力的笔记束之高阁,朋友偶然发现并出版了,发行上亿本,《格林童话》成为举世公认的经典。这里的矛盾并不是单纯的,而是多层次的。第一层次的矛盾是社会文化历史价值的阙如和经典的文学价值的巨大;第二层次的矛盾是,文学价值是客观存在,而被发现被认可却是主观的偶然。题目的难度在于,第二层次的矛盾只提示了矛盾的一个侧面,就是“偶然”,“必然”则是隐含在字里行间的。如果不将之补充出来,则论点缺乏层次。在这方面更有勇气的是陕西卷。材料:1.热带鱼放在一个小鱼缸里,它只能长到3寸大小;放进大水池里,有可能长得很大。2.狼之所以能顽强生存,因为对环境充满兴趣和好奇心。3.一位心理学家挑选一些学生,告诉老师他们都是有天赋的人,后来这些学生的成绩都明显提高。材料表面上互不相干,但是,实质上隐含着二元对立。鱼的大小和狼之顽强取决于环境,而人的成功,却缘于对于自己天赋的自信。一个强调客观环境,一个强调主观信心,从纷繁无序的现象中抓住“矛盾的矛盾”,使之有序。这就是对考生的抽象能力的考验,个性化的、自由的发挥的空间就在其中。
更加值得称道的是广东卷:“你我为邻,相互依存。‘你’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邻’无法回避,却可有所选择。”这里提供的矛盾(有形、无形,可选择、不可选择),不但没有通常这类命题那样的感性,而且也没有不言而喻的答案。更值得称赞的是,直接提供抽象的观念,不以具象的材料或者故事为基础。从这一点看,这样的命题方式接近了欧美命题的模式。也许这在我国高考作文命题中有重大突破的意味。山东题:“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都有魅力,一切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在抽象命意方面,与广东卷异曲同工,只是在文字上更为简练。与之同调的,应该是四川卷:“几何学上的点只有位置而没有长度、没有宽度、没有高度,正是那无数个点构成了无数条线、无数个面、无数个立体„„”(有网友指出,四川题有常识性错误:一点不能构成一条直线,两点才能构成一条直线。一条直线也不能构成平面,直线之外有一点才能构成平面。四川教委回答“没有错”但是没有讲述任何理由。我在这里之所以仍然引用,原
因是,这个题目出得很好,只是表达上有改进的余地,当然网友的质疑同样有改进的余地:一个点不能“构成”直线,一条直线不能“构成”平面,是指它们在静止的条件下。如果不是静止,而是在运动状态下,一点作定向运动肯定会“构成”直线,一条线作定向运动则肯定会“构成”平面。)从思维方法来说,这已经从根本上突破了二元对立,而是多元共生了。正当二元对立命题模式日益得到广泛认可,有可能趋向僵化的关头,这种思维模式上的突围,无可争辩地提升了我们开拓进取的信心。富有进取勇气固然值得赞扬,但保险性的固定模式亦非一无是处,它们能够以显性或潜在的方式把矛盾作为问题摆在考生面前,不管从世界范围,还是从改革的历史进程来看,都能保持相当水准。
但是,中国实在是太大了,发展之严重不平衡,是不可否认的。前进中有倒退,实属必然,但是倒退得离谱却是令人惊讶的。我说的是全国Ⅱ卷。关键词是“浅阅读”,”浅阅读”的定义是“追求简单轻松,实用有趣的阅读”。材料提供的另一信息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读书目的灵感来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又和一些伟大作家生日巧合。题目属于泛开放,泛到逻辑混乱的程度。“浅阅读”针对的应该是“深”阅读,可是接下来的关键词却是“美丽的传说”,“浅”跟“美丽”之间的逻辑是断裂的。最后的关键词“生日”,与“浅”“美丽”根本无法凝聚为统一的思路。整个题干一盘散沙,关键词互相游离,恐怕没有多少考生能把这三个关键词水乳交融、层层深入地贯通起来。须知开放的思绪和立意的聚焦是矛盾的。无限度的泛开放,就是无限度地为立意聚焦设置障碍。面对这样错综的关键词,考生要么狠心舍弃,要么表面上勉强串,在意脉上不断忍受断裂和错位干扰。关键词的散乱,暴露了命题者思维、逻辑上的缺陷。
类似的还有辽宁卷:一个人3岁的时候太贪吃糖果,手卡在糖罐里拿不出来。20多岁的时候,农场分水果,他拿了最小的水果,却很满意。58岁的时候,公司说谁能要回30万英镑欠款,就给他10万。他要回了,因为他只向债务人要21万英镑,自己只留下1万。第一个材料说明他太贪心。第二今材料说明约束贪心,并没有得到更多,只是获得了愉快,物质上有所失,精神上有所得。而第三个材料,似欲说明有所失才能有所得。但与前面的拿小苹果相联系则有不可比之处。拿小苹果是自己有所失,而后面的只拿21万,则公司无所失,自己则不变。前后二者由于主体不同,结果也不对称,故在概念上是错位的,逻辑上互相干扰的。在逻辑上犯了无类比附的低级错误。这种命题出现在基础教育改革十年之后,实在不能不令人浩叹改革之艰巨:说到底,命题原则离开了命题者的水准是不能不落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