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研究综述

时间:2019-05-12 14:06: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研究综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研究综述》。

第一篇: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研究综述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研究综述

内容提要 从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的内在关系角度考察传统农业社会的公共物品供给制度、人民公社时期的公共物品供给制度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可以发现现行的农村公共物品制度仍然是传统经济体制下供给制度的延续。这些特征表明,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与当前乡村治理模式不能实现有效统一,从而导致了农民负担加重、乡村政府债务危机和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以及农村公共物品供需失衡等问题。因此,必须积极探讨对乡村治理模式与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进行创新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乡村治理公共物品供给制度

基于乡村治理视角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历史演进分析从乡村治理与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的内在关系上考察,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的历史演进可划分为三个时期:传统农业社会的公共物品供给制度、人民公社时期的公共物品供给制度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

(一)传统农业社会的公共物品供给制度

从历史上看,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国家行政权虽然能够延伸到社会最基层,但是实际上国家行政机构止于县级,这一点已成为学术界公认的历史事实,即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一直都是“皇权”不下乡。国家政权对乡村社会的控制或治理更多与乡村社会自治权威结合在一起。这些自治权威往往是由乡村社会的族长、乡绅和地方名流组成,他们实际上承担了对传统农业社会进行日常生活管理的责任。因此,很多学者(如杜赞奇、梁漱溟、俞可平等)称传统农业社会是一种以乡绅为主导的治理模式。这一治理模式的特征有:

(1)长期运行的科举制为乡村治理主体提供了精神支持。“家国同构”的社会意识形态显示了国家意识形态与社会文化习俗的高度融合,而实现这一融合的依托在于把经典意识形态作为考核标准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不仅满足了乡绅精英实现读书做官、光宗耀祖的愿望,而且也使乡绅从这种文化和意识形态中获得乡村治理的精神支持。

(2)“家族”土地所有制为乡村治理主体提供了经济支持。历史研究发现,在中国南方的某些省份,家族规定把共有“族田”、“庙田”等的收益的一个固定部分用于家族范围的公共事务,这种制度安排为乡村治理主体提供了经济支持。

(3)乡村治理主体的合法性来源于国家政权与社会权威的有效结合。从传统社会的乡绅治理模式来看,乡村治理主体与被治理的客体——乡村社会存在内在利益的一致性,从而也决定了传统农业社会公共物品供给的制度安排。

(二)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

新中国在原有农村合作化运动基础上,迅速完成了人民公社化改造,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以“人民公社”为组织载体的国家主导型集权治理模式。这一治理模式的特征有:

(1)乡村社会的治理主体——人民公社,既是一个组织管理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农村基层政权,又是一个组织管理经济生活的集体经济组织,实现了国家行政权力体制和乡村社会经济组织体制合二为一,即“政社合一”。

(2)人民公社推行“三级管理制度”。

(3)人民公社是乡村社会唯一的合法性治理主体。在人民公社时期,乡村公共物品供给主要来自人民公社自身的制度外供给,它与当时的乡村治理模式是紧密结合、内在统一的。

(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公共物品供给制度

家庭承包责任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国农业生产的激励结构,使农户实现了由生产者到生产经营者的根本性转变,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适应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国家对传统乡村治理模式进行了相应的转变:一是取消人民公社体制建立乡镇政府;二是在农村取消生产队体制,实行“村民自治”。这样,“乡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这一新的治理体制取代了原有的“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小队”三级集权式治理体制,乡村治理模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这一治理模式的特征有:

(1)乡村治理主体逐步多元化。乡村治理主体不再仅限于国家基层政府,而村民自治组织日益在乡村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还存在农民自发形成的民间组织,如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民协会”以及农民个体等也在乡村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2)乡村治理主体——农村基层政府逐渐从农村集体经济中退出,蜕变为一种完全的行政组织。

(3)乡村治理主体之间存在“双重”的委托代理关系。对乡镇政府来说,其合法权威来自于国家或者上级政府的授权,从而与上级政府之间构成第一层次的委托代理关系;同时,乡镇政府也是农民的代理人,农民与乡镇政府之间构成第二层次的委托代理关系,这种双重代理角色往往导致乡镇政府容易在履行公共事务角色时发生冲突。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危机

家庭承包责任制下的乡村治理与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特征说明,尽管家庭承包责任制下乡村治理主体、治理客体和治理模式与人民公社时期相比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是乡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并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变,只是旧制度的延续,其结果必然导致公共物品供给制度无法适应农村治理模式变革的需要,其突出矛盾表现在:一方面,农村公共物品制度直接带来农村公共物品供需的严重失衡;另一方面,农村公共物品制度外供给又成为农民负担加重、乡村政府债务危机和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的重要原因。

(一)农村公共物品制度外供给加重了农民负担,使“三农”问题进一步恶化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仍然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城乡“二元”供给制度的延续,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存在着制度内供给的缺失问题。从需求来看,伴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对公共物品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这一需求在“城乡二元”供给体制下只能依靠本辖区乡镇政府制度外供给得以满足。这样,乡镇政府实际面临两方面压力:一是上级政府对其所辖社区治理绩效考核的压力;二是源于本社区内居民对公共物品实际需求的压力。这两方面因素将促使乡镇政府增加制度外公共物品的供给。从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乡镇政府要想获得制度外供给的资金以及政府机构运转的经费唯一办法是向农民“摊派”和“集资”,“三提五统”、“一事一议”等收费项目都是这一背景下的产物,其必然结果将导致农民负担加重和“三农”问题进一步恶化。

(二)农村公共物品供需的严重失衡

首先,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严重不足,主要表现在:(1)农业基础设施供给不足。许多地方的水利设施因维修经费短缺,致使渠道淤积堵塞,丧失了抗灾抗旱的基本职能;大型农用固定资产短缺,农业机械化水平低;交通和通讯设施落后等。(2)农业科技供给匮乏。从财政对农业的支出结构看,农业生产和农村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支出占财政农业支出的94 %左右,而农业科技三项费用所占比重不到1 %。农业科技投入的不足,导致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力度较弱,对农业发展的示范效应和扩散效应不强。(3)农村义务教育供给不足。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与其所担负的任务不相称,使广大农村地区(尤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供给不足问题十分突出。

其次,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相对过剩,主要表现在:(1)与政府“政绩”、“利益”挂钩的非生产性公共物品供给过剩。(2)臃肿的政府机构本身就是一种过剩的公共物品。按照我国乡镇编制原则,平均每个乡镇为30~50 人,但实际上平均每个乡镇在300 人左右。(3)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不能反映农民的需求偏好。钱克明以2000 年为例,按效率排列财政支农优先次序应为农业

科技支出> 农村教育支出> 农村基础设施支出。但是,事实上自1980 年以来,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实际次序为农村基础设施支出> 农村教育支出> 农业科技支出。

(三)乡镇政府的债务危机

从公共物品的制度外供给分析看,乡镇政府向农民的集资和摊派,诱发了农民负担不断加重和“三农”问题持续恶化,农村税费改革正是这一背景的产物。农村税费改革以“减轻、规范、稳定”为目标,试图在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将农民多年来以体制外方式承担的公共品成本有选择地用税收的形式固定下来,合理的加以规范,不合理的加以取消,从而遏制乡村政府打着各种幌子随意向农民乱收费。农村税费改革是解决农民沉重负担的重大举措。但是,由于国家没有将乡村公共物品供给纳入国家财政资金的预算轨道,税费改革使乡镇政府制度外财政收入锐减,而相应的转移支付制度没有建立,使乡镇政府历史遗留债务无法化解,陷入了繁重的债务危机。

(四)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

现行乡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不仅是农民收入增长的制约因素,而且也是农民负担不断加重的重要原因,也成为城乡关系失衡和城乡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的重要因素。2002 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703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2475.6 元,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为3.11 倍。如果把城市养老、就业、医疗等福利性保障考虑在内,那么城乡收入的实际差距为6 倍左右。在消费方面,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额是农村居民人均消费额的2.69 倍;在储蓄方面,我国城镇居民的储蓄是农户的4.65倍;在社会保障方面,农村社会基本保障难以真正落实,城乡社会保障存在较大差距。城乡差距的扩大和失衡不仅使农业为弱质产业、农民为弱势群体、农村为落后地区的格局得以强化,而且以牺牲公平为代价,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产生重大负面影响。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的创新

从当前的现实矛盾和问题出发,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的问题是为农民、农村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物品。因而,必须改变目前城乡分治的政策框架和制度安排,对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进行创新。

(一)建立城乡统筹的公共物品供给制度

陈锡文认为,城乡统筹的内容十分广泛,不仅指财政方面,而且指整个国家的发展,包括经济和社会发展两个大的方面,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三个方面都要实现统筹。我们认为,政府需要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理念指导下,按照公共物品特性、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将统筹城乡公共物品供给区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对影响整个国家的发展战略以及整体国民福利的公共物品,中央政府有责任实现全国性公共物品的城乡统筹供给;二是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战略的视角,区域政府(省级)有责任实现区域内部公共物品的城乡统筹供给;三是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战略视角,地方政府有责任实现地方性公共物品的城乡统筹供给。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视角出发,政府对城乡公共物品统筹的内容和范围应逐步由小到大,直至实现城乡公共物品供给水平的均等化。

(二)进一步深化乡村基层治理体制改革

乡村治理体制与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的有效性具有内在联系,有效的乡村治理体制是化解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匮乏和不合理的重要途径。目前乡镇政府与县级政府许多职能和机构设置完全类同,乡镇政府实际在代替县级政府履行职能,而村级组织代替乡镇政府履行职能。

因而,应把县级政府作为基层政权,而乡镇一级只作为县级政府的派出机构。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地方行政机构的重复设置,降低行政管理成本;另一方面,作为派出机构的乡镇“公务人员”,较多来自乡村社会的民主选举,可以化解和消除当前乡镇政府为了追求政绩而侵犯村民自治权利的行为,保证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有效性。

(三)建立农村公共物品供需的民主谈判制度

现行农村公共物品制度外供给与需求脱节的根本原因在于沿袭了传统“自上而下”的公共物品供给决策体制,使农村基层政府和村委会垄断了农村公共物品供给,而广大农民无法表达自己的需求意愿,解决公共物品最优供给必须建立公共物品供给与需求的民主谈判制度。农民对公共物品的需求意愿可以:一是通过定期村民代表大会对公共物品供给的“一事一议”程序直接表达;二是通过村集体代表、农民协会或者自发团体参与乡镇一级代表大会进行间接表达。

(四)进一步完善对农村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当前,农村公共物品制度内供给缺位的集中表现就是公共财政缺位,也就是没有建立规范的中央政府对农村社会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致使相当一部分县、乡财政入不敷出,财政缺口越来

越大,基层政府没有能力向农村社会提供基本的公共物品。因而,从中央层面上,应改进和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尽快制定转移支付法,促进国家转移支付的法制化、规范化。

(五)倡导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模式

现有的研究表明,农村部分公共物品,如小型水利设施、农业机械服务等,由私人提供更有效;部分农村良种、专用品种栽培技术、市场信息等,可由“龙头”企业提供。也就是说,那些外部性不强,且排他性消费成本不高,可通过向消费者收取费用弥补供给成本的准公共物品,可以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民间私人资本参与提供。倡导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公共物品供给模式不仅可以打破政府垄断供给导致资源配置低效率的局面,而且可以优化公共物品供给的结构和质量,减少重复供给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郑曦.农村公共财政问题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2] 朱钢,贾康.中国农村财政理论与实践[M].山西经济出版社,2006. [3] 何菊芳.公共财政与农民增收[M].上海三联书店,2005.

[4]熊巍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分析与模式选择〔J〕 中国农村经济,2002

[5]林万龙 乡村社区公共产品制度外筹资:历史现状及改革〔J〕 中国农村经济,2002

[6]李秉龙等 中国农村贫困、公共财政与公共物品〔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第二篇:农村公共物品对农户福利影响理论研究综述

农村公共物品对农户福利影响理论研究综述

摘要:农户生活质量与福利状况是当前中国农村经济政策研究中最为基础、最为重要和最为突出的问题。我国学者在农村公共物品对农户福利影响方面进行了许多有意义的研究,但也存在不少欠缺之处。本文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从农户享受的社会公共服务状况、农户福利的内涵、特定种类公共物品供给对农户福利的影响以及研究方法几个角度展开综述。

关键词:公共服务;农户福利;评述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09)06-0122-03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公共物品作为农村生产力重要组成部分,其供应的质量、数量与区域分布对农村发展与农户福利水平有着巨大的影响。农户生活质量与福利状况是当前中国经济政策分析中最为基础、最为重要和最为突出的问题。农村公共物品对农户的福利效应研究,对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我国学者在这方面也进行了有意义的研究,但现有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都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对农户福利的界定和对农村地区公共物品福利影响的评估研究,导致在理论上难以明确农村公共投资最优方向与数量,这些方面应当为国内大多数学者在今后的研究中所重视。

一、农户享受公共服务现状

朱守银从农村公共物品产生的外部效应来划分,分为好的公共品(即符合公众利益,并对公众产生正的外部效应、提高农村福利水平的公共品)和坏的公共品(即不符合公众利益的制度等)。全国各地农村社区公共福利与公益服务事业发展状况千差万别,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社区公共福利与公益事业兴旺发达,在中部特别是西部地区农村,由于缺乏集体经济基础与多样化就业渠道,农村公共福利和公益事业普遍走向衰败,农民个人福利和家庭福利水平普遍偏低。部分学者研究指出,目前我国农村虽然已经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但在农村仍有许多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公共卫生医疗服务缺位,许多农村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指标都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农村的公共文化设施落后,大部分乡镇文化馆已经瘫痪。大量的农村居民不能饮用自来水,有些村公路状况很差,有些农村几乎没有任何电信基础设施,农村用电电压不稳、电价偏高,一些农村没有电视信号,文化设施落后,全国尚有两百多个县无公共图书馆,很多农户仍被排除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农户享受的公共服务有待进一步优化,农户福利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贺雪峰认为对“三农”问题的研究应从农民增收转移到农民福利上来,公共物品不足会影响农民生产与生活的正常进行,农村基础设施等公共物品提供越发达,农户从中得到的效用越大,但也要看到,村庄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建设费用完全由农户自己承担,而乡镇以上范围的水利设施等也要向农户摊派;农民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前提是要支付15元的费用;新农村建设中修建道路一半以上的费用和大部分劳务也是由农民负担的。同时,农民福利政策实施的绩效评估体系缺失,一般的乡村公共项目经过上级政府审批后,上级政府就会直接拨款或者提供其他支持,而对项目的评估、建设监督和建后验收不是很重视。

二、农村公共产品供应对农户福利影响

(一)农户福利的内涵

农户福利是特指居住在农村的在乡镇政府行政区域内从事大农业的这些农户个体的福利。根据福利理论中个体福利的概念可知,农户福利主要包括:农户通过消费获得的效用,包括农户消费私人产品获得的效用和消费公共产品获得的效用;农户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差异;国家制度赋予农户的自由、平等、选举权、受教育的权利等等。

莎琳将主要的社会保障项目概括为社会救济和援助、社会福利、社会保险、优抚、医疗保险等。杨壬飞将衡量农户福利的指标分为两类:一类为有利于物质生活改进和提高的公共福利衡量指标,包括:生活用水的提供;生活用电及公共照明的提供;道路建设;村内及村周围的绿化建设;水道、水库等农业用水设施的修筑;村安全维护建设;市场的建设;本村所提供的工作岗位。另一类为反映精神生活的公共福利衡量指标,包括:有线电视广播的全面铺设;体育娱乐设施建设;对教育的投入;对老人赡养的安排;村里对纠纷调解的改进。

(二)特定类别公共物品对农户福利影响研究

总体来看,农村公共产品是消除贫困所必不可少的,因为它们能增强农村人口的能力,增加发展机会,提高福利水平。樊胜根、张林秀和张小波研究指出公共投资对经济发展和降低收入分布差距的重要作用,公共产品在贫困地区具有显著的效率和公平含义。彭代彦对湖南省农户的调查问卷分析发现:政府通过增加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资、开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和加强农村道路建设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但总的来看,基础设施仍然很落后,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和村庄道路建设的不足影响了农民的生活满意度,灌溉困难降低了专业农户的生活满意度。

在借款对农户福利状况的影响方面,李锐将消费支出和非土地资产作为农户福利的量度,发现农户借款在5%的统计水平上显著增加其消费支出。农业保险对农户福利状况的影响研究方面,现有的文献对于农业保险的福利经济学分析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基本观点认为农业保险会带来农产品产量的增加,从而使整个社会福利增加。农村合作医疗对农户福利的影响研究方面,多数认为国家往往难以在农村提供足够的公共物品,就需要由农民通过合作的办法来生产出这些公共物品。梁长来提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使得农民能够以较低的医疗价格享受到数量较多的医疗服务,无异于增加了农民用于医疗费用支付的收入水平,使得农民医疗卫生得到保障。农村合作医疗增大了农民的消费者剩余和医疗机构的生产者剩余,从而扩大了社会总福利。

三、农户福利的研究方法

国内关于农村公共物品影响的研究,在研究公共物品对缓解贫困的作用过程中,吴国宝对陕西省农村道路项目减缓贫困影响的研究采用Probit回归模型分析了贫困地区的贫困成因。2004年樊胜根和Connie Chan建立多元方程回归模型,分析了道路等基础设施及农业研发、教育方面的投资对经济发展和缓解贫困的作用,但政府投入的效应在不同地区的不同投入类型之间具有显著差异。王小平通过对全体农民福利极大化的分析,得到全体农民福利与个体农民福利收入增长率之间的关系,试图用模型来证明农民追求个体效用贴现总和最大化时收入增长率与全体农民追求福利最大化时收入增长率存在差异。

对农地价值、农地流转的福利效应研究方面,任艳胜等采用c-D函数并分析了引致武汉市农地价值形成变化的各主体的主要投入,估算了应给予农户的农地福利补偿。胡初枝等使用Tobit模型对农户农地流转的福利经济效果进行实证分析,本研究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2006年8月对分

第三篇: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研究

农村区域发展规划论文

目: 姓

名: 学

院: 专

业: 班

级: 学

号:

2015年12月12日

摘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农村经济和改善农民生活的必备条件,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钮带,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更是农民增收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对农村进行合理的、有效的区域规划可以促进农村的良好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完善的基础设施来支撑。因此,在加快新农村建设中,着力于基础设施建设管理这个重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提供,可以提高农业生产力,改善农民生活,加快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研究

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一体化,推动经济发展。

一、绪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基础设施的建设也飞跃发展。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得重要物质基础,要实现农村的农业产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改善农民的生活现状,就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

农村基础设施定位为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所必须的公共品和准公共品,大致包括以下三类:(1)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农田水利设施、部分农业生产工具设备、农业生产技术服务设施等。(2)农民生活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农村交通、通信设施,饮水、排水设备等。(3)农村社会事业基础设施:主要包括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文化娱乐设施,社会福利设施等。其中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农民生活基础设施一起构成农村经济基础设施。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提高,不仅改善了农村生产、发展的环境,同时也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消费水平。有数据统计显示,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与农业建设的基本支出之间存在长期的动态关系,增加农村基础建设支出可以促进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换言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是可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

二、xxx村基本概况

xxx村位于xxx县珉谷镇北面,距离县城2公里,是全县重要的产粮基地。全村共有14个村民小组,14个居民点,916户,3619人,村党总支现有党员50名;村“两委”班子共有10人。全村行政面积5.5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00亩,水田3566亩,主要居住着汉族、苗族、布依族等民族。村里有一个小学。全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种植粮食,水果和蔬菜,以及外出务工。

人口总数:3619人 农业人口:3610人 非农业人口:9人 行政区面积:5.58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5366.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布依族

所辖村:辖有14个村民小组 生产总值:11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名特产品:粮食,水果和蔬菜

办公所在地:xxx

三、现状

近年来,我村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农村公路方面:截止2015年12月我村通有二级公路8公里左右,我村与其他村子都有柏油路;村级水泥路达50公里,显示了村里有人居住的地方都通有水泥路。我村有80%的公路都是在山间修建的,大多数公路都是早期修的,在此基础上进行翻新。虽然村里通有柏油路和水泥路,但村里的道路没有路灯,夜间出行不便,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困扰。设施路灯是道路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减少夜间事故的发生。60%村里的道路交叉路口没有加宽路面,80%村里道路没有停车位,导致车辆没有停让的位置。我村的道路两旁基本上没有护栏和交通标识。我村30公里的道路两侧没有排水沟,以至于道路经常被雨水冲刷,道路被冲刷严重,水土一起流到道路上,阻碍交通。

移动宽带方面:我村仅有2个组通有移动宽带,用户不到50户。移动宽带的覆盖率仅为5.4%,网络资源极为缺乏。

水利方面:我村有10组通有自来水,摆脱了用水难的问题。但还有4个组没有通自来水,其中有两个组不间断停水,另外两个组的人用饮水还需要用人挑,人们的生活在不同程度受到影响。牲畜方面的饮水都得到极大的改善,不存在饮水难的问题。我村有水田3566亩,近3年,我村兴修农田灌溉水利工程投资200万元,修建了近20公里的农田灌溉混泥土水渠,极大的改善了我村的农田灌溉问题。虽然兴修的农田灌溉水渠改善了我村农田缺水性问题,但存在许多的问题。一些水利工程经常性堵塞、破损。水渠管理投入力度不够,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较差。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的灌溉和人畜饮水设施,因缺少资金维修和更新设备,已严重老化,无法满足用水需求,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严重缺乏。

生活垃圾方面:我村一直没有建立有生活垃圾处理点,大量的生活垃圾都是倒入农村房子的周围,或者是倒入公路的两侧,再或者就是倒入公路的下方等等。我村到处存在垃圾随处乱放、乱倒垃圾的现象;6个组的人民生活受到了生活垃圾乱倒乱放的影响,河水受到了极大的污染,生活用水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生活污水方面:我村有916户居民,村里没有生活污水处理厂,仅有106户自家修建了沼气池,拥有沼气池的居民仅占了11.5%。25.6%的居民把生活污水排进了自家的化粪池或者沼气池,74.4%的居民将生活污水排入渗坑或者直接排进河道,造成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污染,致使居民饮水不安 3 全。生活污水在不同程度影响人们的生活,有的居民把生活污水排在道路上。

卫生医疗方面:我村的卫生医疗保障极不健全,卫生医疗基础设施条件差,技术落后,只能诊断、治疗一些小病。我村仅有一家诊所,诊所的面积才10m2,卫生医疗极不正规,医疗人员诊所里还营业烟酒小吃。医疗人员只一个,而且都超过了60岁,病人的安全存在极大的隐患。

娱乐休闲方面:我村的文化娱乐设施建设滞后,我村没有建设有娱乐和休闲的公共场所,没有公共休闲的文化广场,没有运动健身设施,没有公共借阅的图书室。我村的居民都是打牌或打麻将为主要形式,娱乐休闲设施极不完善。

四、分析

改革开发以来,我村的经济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加大了对农村公路的建设,我村的交通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以前的毛坯石子路已结束,我村的14个组已全部通有混泥土4米宽的标准道路。虽然交通得到了一定改善,但有些道路建设得不到位。在公路建设中,部分工程建设不合理,资金投入不到位,监管不到位等原因,造成我村建设的一些公路质量不高。我村公路管理体制不够健全,没有公路养护人员,公路破损程度高。

我村仅有4个组处于偏远山区,但网络覆盖率不高,我村仅有两个组通有移动宽带网络。我村的网络覆盖率主要是由于缺少资金和村里不重视网络的建设,致使我村的网络覆盖率低。

近年来,村里注重人用饮水的安全,我村的人用饮水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我村有百亩甚至千亩良田多处,但农用灌溉水渠设施不够完善,供水 4 跟不上需求。出现水渠堵塞、破损,主要是村里的农用灌溉水利缺乏管理。需要加强对农用水利工程的管理、维修。

我村的生活垃圾没有设置集中处理点,主要是由于缺乏资金和村里不重视生活垃圾的处理。才出现了我村的生活垃圾乱倒乱放,公路边、河流边到处都是生活垃圾,生活垃圾的乱倒乱放甚至影响了我村饮水安全。

我村的居民没有修建沼气池或化粪池主要是由于人们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和缺乏资金。近年来人们的思想也在随之改变,也在大力的修建化粪池。人们没有环保意识,致使生活污水排入了河道,排在了道路上。我村的医疗条件技术差落后,运营不正规,是因为村里的医疗缺乏管理。娱乐休闲设施落后,是因为人们不注重休闲娱乐设施,受传统的思想影响。我村的休闲娱乐都以打牌、麻将为主,形成了传统,没有进行新的发展。

五、发展对策

公路方面:加强我村的道路建设,在原有的道路条件下加宽道路建设,加宽的道路在两侧建设排水沟,节约资金,二使车辆在道路上可以互让互行。在道路的两侧安装路灯,每隔50米安装一盏路灯,并且在道路的两侧种植观赏树木,每隔5米种植一棵观赏树。在道路交叉路口和拐弯处加宽路面,危险路段安置护栏和交通标识。

移动宽带方面:用两年的时间建设移动网络管理中心,让10个组通有移动宽带。

水利方面:没有通自来水的4个组,在高于聚居地的地方建造储蓄池,利用压力输水,让没有通水的四个组用上自来水。解决人们饮水难的问题。修复原有的水利工程,兴修农用灌溉水利,全力保证农田的需水量。

生活垃圾方面:在全村14个组建设生活垃圾处理点,将可回收的垃圾与不可回收的垃圾进行分类,再将不可回收的垃圾进行挖坑填埋,挖坑填埋的垃圾远离生活居住区。

生活污水方面:在全村鼓励居民兴修沼气池或化粪池,在3年的时间内居民的沼气池或化粪池的数量要占全村总人数的80%以上。村里的居住区的道路两侧修排水沟,严禁生活污水排在道路上。大力争取资金建设污水处理厂,大力宣传保护环境,保护水源,严禁居民将污水排河道。

卫生医疗方面:大力完善我村的卫生医疗条件,健全卫生医疗保障制度。加强卫生医疗设施建设,引进新的医疗设备,不再出现商店与诊所并 5 存的现象。引进高层次卫生医疗人员,扩大诊所面积,规划新建诊所面积40m2,病人床位达2个,拥有一些必要简单的医疗设备。3年之内修建完善,全力保证我村的病人得到好的治疗,及时的治疗。

娱乐休闲方面:在我村的居民居住中心建设文化娱乐广场,运动场,休闲健身中心。全力完善我村的娱乐休闲设施,健全娱乐休闲管理体制。规划在3年的时间内修建公共村用图书馆,文化体验中心。

六、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合理、有效的规划,极大的改变了我村公共基础设施的现状。但我村在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时候存在一些不足,建设的工程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应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并通过规划引导、统筹安排、项目带动等方式整合政府对农村的投资,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确保项目建设所需。

切实落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管护责任,加快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农村现代化所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要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有效的、合理的规划。有了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才能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按照统一规划、明确分工、统筹安排的要求、整合现有各项支农投资,集中财力,突出重点,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应多渠道筹集资金和积极鼓励、引导各种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农村社会事业。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建议重点加大对农村公路和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基础教育等建设的投入,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参考文献: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调查报告》

《河北省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调研分析》彭超、任春丽、王余丁 《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思考》

第四篇:农村公共管理

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在参与农村公共管理中的作用比较

——特点、区别与适用范围

概念界定:公共组织的类型,政府,非政府组织,事业单位,政府的性质,职责(有所为有所不为)。

非政府组织的性质,意义。

结合农村:农村乡镇政府,农村村民自治组织

特点:二八法则,无

举例:新农村建设,用水协会

区别:针对环境问题,两者的不同作用。

经济利益,高成本治理零收益。

作用(大力发展农村民间组织,让这些组织替代相当一部分政府功能,通过这个办法减少政府的开支。加强社会参与管理,减少行政干预。)

一、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定义

二、农村政府与农村非政府组织的定义

三、农村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四、农村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的特点并举例说明

五、结合环境问题分析农村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的区别

六、关于农村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改进意见

公共组织就是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拥有法定的或授予的公共权力的所有组织实体。公共组织的类型包括政府,非政府组织和事业单位。其中,政府是国家进行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机关,是国家表达意志、发布命令和处理事务的机关。广义的政府是指行使国家权力的所有机关,包括国家的立法、司法与行政机关负责执。狭义的政府仅仅是指国家的行政机关。非政府部门根据强调对象不同也可称为非营利组织、第三域、慈善部门、独立部门、志愿部门、免税部门、公民社会组织、民间组织等等。其行为特征包括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非政治性、非宗教性。

农村政府是连接国家权威和基层社会的纽带,是现代国家的公共权威,是政权体系的神经末梢,并非是中央政府的翻版或复制,其组织结构、工作队伍及运行机制带有一定自主性或地方性。农村非政府组织的界定还没有形威统一的认同。通常认为,农村非政府组织是指在乡村范围内活动的,主要由农民组织和参加,以维护、实现和发展农民利益为目的的政府和企业之外的社会组织。它秉承非政府组织的宗旨,即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1Salarnon,Lester M.anti Anheier.Helmut K.In Search of Nonprofit Sector I:The Question cf Definitions[J].Voluntas。1992.3(2).

第五篇:公共管理研究

征地拆迁工作中政府领导能力的加强

政治与行政学院 行政管理09级研究生 兰玲 2009010156

【内容摘要】在征地拆迁运作中,引发出了各类群体纠纷和恶性事件。主要原因为:一些地方政府及其主管部门有法不依、违法违规行政;利益驱动、权益失衡;监督失效等。所以加强政府的领导能力,就要确实不断地提高各级政府及其主管部门的决策能力、管理能力和监督能力。

【关键词】征地拆迁;群体纠纷;政府领导能力

随着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发展,征地拆迁工作已经成为各级地方政府主要工作之一。这项工作由于各地条件不同和不同级别的政府贯彻执行法律、政策的情况不同,除少部分地区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大部分地区都陆续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除个别特殊情况和客观存在外,主观上都凸现出了地方政府在执政领导能力方面的缺陷和不足。所以如何提升各级政府处理征地拆迁纠纷事件问题的领导能力,不断提高其执政能力水平,使征地拆迁工作成为一项经济发展的民心工程,是摆在各级地方政府面前的主要任务。

一 征地拆迁纠纷事件的主要表现

(一)地方政府主管部门执法不严、监督不力,使拆迁人或开发商无法无天、肆意妄为。他们仰仗自己的优势地位置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于不顾,违法强占强拆,致使被拆迁人群体反抗,最终酿成纠纷甚至流血事件。

(二)个别地方政府在执法过程中,征地强拆,严重侵犯了被拆人的合法权益。这便致使被拆迁人为了维护个人合法权益,使出了或自杀自残,或袭警、袭官的招数,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特别是近几年来,类似事件层出不穷,有增无减。

(三)部分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管理不严,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引发纠纷事件。一些地方拆迁补偿安置不到位、不合理合法,令被拆迁户产生逆反心理,不配合当地政府主管部门的征地拆迁行动,在双方人员情绪失控的情况下群体纠纷事件一触即发。

(四)个别地方政府的征地拆迁主管与开发商勾结,造成被拆迁户应得利益严重受损,引发了被拆迁户的极大不满,导致被拆迁户或集体到政府、党委门口

静坐上访,或以暴力抵制政府拆迁。

二 征地拆迁工作中政府领导能力缺失的原因分析

首先,政策缺陷是造成征地拆迁纠纷事件的根本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实施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报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对补偿标准有争议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协调;协调不成的,由批准征用土地的人民政府裁决。征地补偿、安置争议不影响征用土地方案的实施”。此项规定中政府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使被拆迁户处于有理无法讲的弱势地位。也导致了政府在执法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剥夺和损害了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

第二是对政策的实施缺乏有效监督。各级政府在征地拆迁运作中都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规章制度,目的是为政府发展经济、为民谋利,以体现政府依法行政、执政为民的宗旨。但实事上,一些地方政府自行其道,把上级或本级政府制定的政策当成摆设挂在了墙上,并没有完全按照政策实施进行。这时缺乏了有效的监督,再好、再完善的政策也不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最后,在利益的驱动下最终导致权益失衡。在当前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形势下,各级地方政府为推动本地经济发展用各种优惠政策招商引资,为政府争取最大的经济收入。共同的利益目标让政府和开发商成为了交易伙伴,他们为了取得最大程度的“双赢”,势必会使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受损。

三 征地拆迁工作中政府领导能力的加强

(一)各级地方政府必须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不断提高和加强领导能力,严格依法行政。据国家有关权威部门公布,近两年来,地方政府违法强拆导致发生群体纠纷或个别被拆迁人自焚自杀、袭警袭官等事件不胜枚举。“地方政府仍是土地违法案的主角”。因此,各级地方政府必须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不断提高和加强领导能力,严格依法行政从根本上解决政府在征地拆迁运作中存在的各种违法乱纪行为,杜绝各种群体纠纷和个体恶性事件发生。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要提高政府科学发展能力。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去指导征地拆迁工作的实践,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公共利益与商业利益、大多数人利益与少数人利益等关系,妥善处理征地拆迁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二)要提高政府征地拆迁主管部门及其领导的领导能力。第一,必须要加强主管部门及其领导执法能力的培养,要让执法为民、依法行政的理念真正深

入他们的心中,并且要在工作实践中做执法、守法和捍卫法律的模范,杜绝执法犯法或贪赃枉法的违法行为发生;第二,必须提高协调指挥能力。征地拆迁主管部门及其领导,是代表政府行驶征地拆迁职能的指挥部和指挥官,担任组织、协调、指挥工作的重任。要当好指挥官,完成好工作任务,要正确处理好领导和被领导、指挥部与拆迁人的关系;第三,征地拆迁主管部门领导者必须严于律己、防腐倡廉、自觉遵守法纪。坚决杜绝征地拆迁主管部门领导利用职务之便违法违纪走上犯罪道路。并且在遵纪守法的前提下努力提高业务素质,不断提高管理能力水平。

(三)不断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首先要以预防为主,化解矛盾,把事件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以保证及时掌握有效信息,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充分发挥现代信息工具的优势,及时掌握各种信息,有针对性、经常性地进行综合跟踪和分析研究。有效防止和应对各种群体性纠纷事件发生时,要及时了解情况、掌握信息,深入现场,沉着指挥,按原来制定的应急方案组织领导,正确处理冲突双方的矛盾,果断地采取措施消除现场隐患和社会影响,把事件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四)提高政府科学民主决策能力。征地拆迁工作必须在详尽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论证,并进行合法性的审查,最终做出有效决策。在决策实施过程中进行跟踪采访和阶段性评估,以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决策程序。制定合理的补偿标准,真正体现政府依法行政、科学民主决策的现代决策领导能力。

【参考文献】

1、冯玉军:《权力、权利和利益的博弃》[J],中国法学,2007(4)

2、朱东恺、施国庆:《城市建设征地和拆迁中的利益关系分析》[J],小城镇

建设,2004(3)

3、户邑《中国城市房屋拆迁的制度性障碍分析》[J],理论前沿,2005(3)

4、彭方平、方齐石:《房地产开发商与地方政府的博弈分析》[J],价值工程,2003(5)

5、王才亮:《房屋拆迁纠纷焦点释疑》[M],法律出版社,2004年

6、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中国转型期群体性突发事件对策研究.学苑出版社.2004.

下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研究综述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研究综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研究论文(合集)

    摘要: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是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实施与推进,我国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节目质量进一步提升。但是,目前“......

    2宿舍公共物品损坏赔偿制度

    宿舍公共物品损坏赔偿制度为完善学校公共财物管理制度,全面贯彻落实《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使学生养成爱护公物的良好道德品质,按照谁使用谁管理,谁损坏谁赔偿的原则,特制定本规......

    内蒙古农村牧区公共产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合集五篇)

    内蒙古农牧业产业化进程中农村牧区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徐全忠 (呼和浩特 内蒙古财经学院教务处 010051) 内容摘要: 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是内蒙古农牧业的必然趋势,也是内蒙古自治区......

    农村公共产品调查报告

    农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调查报告 -以安徽省铜陵县胥坝乡江滨村为例 一、前言 农民公共产品的范围广泛,农民对于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也多样化。因此,我们需要有一套完善的农......

    农村公共供水最新管理办法

    农村公共供水最新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全县农村公共供水的运行管理,确保饮水安全工程长期稳定发挥效益,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根据《农......

    农村信息公共服务

    农村信息公共服务翠屏 小学信息服务点领导小组 成员名单一、组长:石兆琳 二、副组长:连佳胜 三、成员:各班班主任 四、信息员:马玉梅 五、信息传递:全校师生翠屏小学信息服务点信......

    公共管理系研究方向[定稿]

    共管理系研究方向 公共管理系拥有行政管理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专业硕士学位方面有公共管理硕士(MPA)的培养。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一)公共......

    浅析蒙牛企业公共研究

    浅析蒙牛企业公共研究 2011年1月10日 浅谈蒙牛企业公共研究 前言: 在这样一个需求多样化而产品服务日益要求优质化的时代,如果一个企业的认识还停留在产品营销阶段,那将是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