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工作中的依法行政(共五则)

时间:2019-05-12 14:08: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层工作中的依法行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层工作中的依法行政》。

第一篇:基层工作中的依法行政

浅谈基层工作中的依法行政问题

当今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在强调“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同时,人们越来越感受到基层单位同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基层是依法管理、依法行政的基础阵地,切实抓好基层依法行政工作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关键环节。下面就当前基层工作中的依法行政相关问题简单谈几点意见。

一、基层依法行政的现状

党的十六大把政治文明作为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明确了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依法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并明确提出 “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推进依法行政”。2004 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明确提出了建设法治政府的宏伟目标,政府依法办事、依法行政已成为基层政府及其行政机关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在推进依法行政的过程中,政府及其部门的行政管理行为逐步规范,领导干部及行政工作人员的依法行政意识有所增强,依法办事能力和行政执法水平有一定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基层行政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有所提高。基层政府的法律意识、法律观念逐渐增强,依法行政各项措施得到了深入贯彻。基层行政审批等工作开始逐步强调决策程序、决策责任。在行使行政权力的同时,政府部门依法行政的理念越来越强,更加注重落实责任,一级约束一级,逐步规范办事程序,群众办事更加有依有据,行政工作正趋向法律化、制度化和规

范化。

二是行政执法效率和执法思路有力改善。在基层工作中,通过相对规范的行政措施,开展相对集中的办理和规范行政许可(审批),有力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也逐渐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同时,基层由于其行政地位的特殊性,能最直接地接触群众,第一时间根据群众反映的情况,及时反馈并调整行政方法,探索新思路,做到更加适应基层实际。

三是法律服务机构和诉求途径增加。近年来,乡镇政府逐步配备配齐司法、综治人员队伍,加强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建设。基层公安、派出法庭、司法所、综治办等部门能够紧密协调,分工不分家,服务群众,及时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群众“告状难,难告状”的情况基本解决。

二、基层依法行政存在的问题

基层工作中依法行政在凸显其重要作用的同时,在行使过程中仍然存在了一些不适应实际工作的问题需要解决,总的来说,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依法行政的认识不清。依法行政作为一项指导政府工作的准则,还未完全在基层普及。有的机关工作人员认为,本单位没有行政处理决定权,没有行政处罚权,也没有行政许可权,依法行政主要是职能部门的事,依法行政与自己关系不大。有的机关工作人员认为:原先工作好做,办法措施可以自己定,现在法律束缚了手脚,权力小了,事情难办,把依法行政工作看成束缚。这些不正确的认识,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依法行政工作的正常开展。

2、行政管理和执法水平不高。受人员素质、历史因素、政治环境等因素影响,基层工作人员包括部分领导干部法律知识欠缺,依法行政能力有限,不能适应当前依法行政的需要。但基层政府及其行政机关又处于行政工作的一线,行政效率高低显得十分重要,行政执法能力有限与行政效率欠缺二者形成了恶性循环。例如,有的单位面对一些棘手的信访问题时,由于对相关法律和政策不熟悉,不能依法及时作出处理,导致矛盾激化,甚至演变成越级上访事件。

3、执法环境不够理想。基层政府管理职能通常都有“越位”、“缺位”、“错位”情况,受内外环境及权力干预等因素干扰,执法存在众多难题。基层部门处在行政执法一线,直接与群众打交道,承担的责任较大,但基层的执法权力毕竟有限,因此,在面对一些复杂问题时,执法部门往往无所适从,不敢大胆、严格执法,个别单位干脆不开展正常的执法监督检查工作,导致工作的滞后,矛盾加剧。

4、执法保障有待改善。一些执法部门执法工作条件差,执法设备陈旧落后,执法经费短缺或者没有经费,严重制约了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由于经费没有保障,有的执法部门就不作为、不执法,消极对待;有的部门由于没有执法保障,又存在硬性任务,部门之间就互相推诿扯皮,推卸责任,导致机关行政效率和公众满意率降低。

三、加强基层依法行政能力的意见和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针对基层现状,对于今后如何加强基层依法行政能力,在此提出以下几点意见和建议:

1、转变思想认识,切实树立依法行政的理念。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具有一定的法律素质,能够按照法律的逻辑去观察、分析、解决一些复杂的社会问题,学会摒弃人治思想,树立法律意识和依法行政观念,使自己的行政管理在法律规定范围内活动。

2、强化队伍建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加强对基层行政人员的法律和业务培训,加强对《纲要》的学习,提高行政人员的整体素质,特别要提高领导干部的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切实推进依法行政进程。同时,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大对公务员队伍的行政管理学、行政法学和相关法律的培训教育力度,努力造就一支高效、廉洁、公正的行政执法队伍。

3、理顺行政体制,有效规范行政行为。上级行政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适当向乡镇下放一些行政权力,通过合法的形式如委托等方式适当扩大乡镇执法职权,促进基层政府更加有效的实施依法行政。同时,基层干部要学会树立“权利保护”的观念,摆正自己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正确运用手中的权力,依法履职,尊重和保护人权,真正做到执政为民,服务于民。各级行政机关要把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落到实处,深化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和配套措施,对执法的每一项法律法规都要进行责任分解细化。

4、加强待遇保障,努力提高依法行政效率。上级部门要更加重视执法队伍保障体系的建设,从制度上解决目前基层执法部门存在的经费、设施、人员等保障方面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执法部门的工作条件,配备必要的办公设施和执法装备,部门之间加强支持合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避免执法部门因经济问题或责任问题而产生的执法偏差和不公正、不作为现象。

总之,加强基层工作的依法行政能力已成为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主和法制建设的需要,是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学发展的需要。虽然在实施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问题,循序渐进,逐步改善。我们相信,只要始终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就一定能够实现依法治国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第二篇:基层质监局如何强化依法行政

基层质监局如何强化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是指国家和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权限,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各项社会事务,依法进行有效的管理活动。

一、基层质监局依法行政工作不断加强

基层质监局隶属国家行政机关,且处在国家行政管理工作的最前沿,与广大人民群众打交道最直接、最经常。其是否依法行政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保障和社会法治环境的形成,进而关系到党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基本方略的实现,关系到市场秩序管理、经济宏观调控、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政府职能的转变,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近十多年,党和国家实行依法治国方略,推行依法行政和贯彻落实依法行政责任制,使基层质检局依法行政工作不断加强,基层行政管理逐步朝法治化方向迈进。这主要表现在:一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法治意识有所增强;二是行政管理决策层在行政决策过程中开始注重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注重决策的合法性、科学性;三是在行政管理的实施过程中,不仅依靠政策,而且开始依靠法制,依法办事;四是行政补救渠道开通,一些违法和不当行政行为所造成的不良结果得到补救,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党、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五是行政管理队伍改革已取得了初步成效。特别是质监系统的垂直管理和连续几次的机构改革,使公务员制度已初步建立,人事、财务、体制、监督管理等方面的改革有了突破性进展。使基层质监局的依法行政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二、当前基层依法行政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改革开放二十几年来,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成为各级政府官员的夙愿。但是“焦点访谈”和“都市报道”中问题的大量存在,一些地方和政府在执法和监管中,执法违法,乱查、乱扣、乱收、乱罚等现象。不仅破坏了经济发展的环境,而且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及行政执法机关的形象,究其原因主要有:

1、行政机关官本位思想严重。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使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行政权力就包容一切,这种观念造就某些行政机关官老爷习气泛滥,特权思想严重,对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不尊重,缺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甚至故意压制、剥夺其正当权利。

2、法律意识淡薄、认识不到位。一是少数领导干部特别是中高层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中,重人治、轻法治,工作上,喜欢凭主观臆断下命令,不愿按法律规定办事,定指标、下任务、做决策不注重科学性、合法性,而以、“摘官帽”、“一票否决”等手段强制推行“长官”意志,下级为了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指标任务,不得不忽视法律,采取一些非法的行政手段,进而造成工作失误。个别地方少数领导,为了本地区、本部门甚至个人的利益,对违法行为不闻不问,包庇纵容,对正常的执法横加干涉,致使一些地区违法活动猖獗。如假冒伪劣产品成灾,小煤窑、小冶炼、小水泥屡禁不止,假烟、假药、假食品、事故不断发生等就是最好的证明。二是少数行政执法人员滥用职权,把法律赋予的职权当成一种为我所用的“工具”,对自己有利时就执行,对自己不利时抛到一边,我行我素。有些执法人员对一些法律、法规的处罚条款记得很清楚,而对其他条款模糊不清。三是相当一部分群众只要求享受权利,不自觉履行义务,有利的事就想方设法地“占”、“抢”,不利的事就不顾大局地“推”、“闹”。如在综合监管案件中,有利益时各部门“争抢、争占”;不惜垮范围、垮区域进行越权执法。需承担责任时,又相互“扯皮、推委”等,工作中这样的事屡见不鲜。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个别领导受封建特权和小农经济的思想影响较深,加上法制教育不够深入,法制观念淡薄,导致了执法人员不能完全适应法制建设的步伐要求。

3、法律和法制体系不完备、不健全。具体表现在:一是法制部门利益色彩浓厚。我国目前的一些行政法规,大多由中央和省级行业管理部门草拟,一些部门在草拟过程中,考虑本部门利益的多,考虑全局利益的少,致使相当部分法规、规章带有浓厚的部门色彩;甚至经常出现法规、规章打架的现象。二是立法滞后,立法进程与形势发展和行政管理的需要仍有差距。三是法规粗放。一些法律、法规对某些行政机关设置的职权过大,尤其对自由裁量权规定过大。如:《工业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中对无证产品的处罚幅度为5—20万元,等等。这些都容易造成少数行政执法人员毫无顾虑地行使执法权,导致行政执法权的滥用。

4、体制不顺畅,执法缺乏协调性和权威性。一是部门之间职能交叉造成工作难协调。由于有的法律、法规不够严密,加上机构设置过多,致使很多行政机关管理职能交叉。有利的事,几个部门争着管,麻烦的事,部门之间踢皮球,部门之间工作不协调,造成管理相对人无所适从,叫苦不迭。二是条块结合的管理体制使政府对部门的管理难到位。作为一级政府本应拥有完整的职能部门,然而条块结合的管理体制却把省级以下政府的管理职能支解,使基层政府根本没有任何行政管理职能。这样造成一些“垂直”管理部门其上级部门鞭长莫及管不到,当地政府对其又奈何不得管不了,他们不服从当地政府的统一指挥,在行政管理中我行我素,严重影响了行政管理的统一性和严肃性。三是强制执行难,影响了行政执法的效果。法律、法规规定,行政处罚措施告知管理相对人后,管理相对人超过法定期限不主动履行的,需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由于行政执法强制执行案件小而散,人民法院执行人员少,往往顾不过来,即使一些案件人民法院予以强制执行,但由于没有达到强制执行的应有效果,反而影响了法律法规的权威性,使依法行政陷入尴尬境地。

5、执法机构混乱,队伍素质不高。在现有的执法机构中,有行政机关单位,有事业单位,还有企业单位,他们的经费开支渠道有财政核拨的,有财政拨补的,还有自收自支的。由于执法机构的混乱和经费来源的不同,造成进人渠道多,把关不严,进而影响整个队伍的素质。目前部分行政执法人员素质较低,主要表现在:一是政治素质低,有的工作人员不注重世界观的改造,不加强政治学习,宗旨观念淡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不强,唯上是从、唯利是从;在依法行政过程中,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执法犯法等现象。甚至个别人在执法中搞“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等,严重损害了国家行政机关的形象,侵犯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二是业务素质低,有不少的执法人员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自身又不注重学习,造成不能胜任行政执法工作。如有些执法机构人员连基本的执法程序都搞不清楚,以致行政诉讼屡屡败诉。三是“重实体、轻程序,”不告知、不听取相对人的陈述申辩,甚至对相对人争辩,认为态度不好而加重处罚;执法手段简单、粗暴,为民服务思想淡薄,工作不扎实,不按规律规定的程序严格执法。有的随意扩张权利、越位执法、执法不公、滥用查封扣押权、强制执行权。在行政管理活动中,有些执法人员不是本着管理、服务的目的,而是报着挑毛病、耍特权、多罚款的心态,把法律赋予的权利,变成了罚款、谋私的工具。行政执法,既要严格依法办事,更要讲究工作方法,而一些执法人员在执法活动中野蛮执法,僵化了同管理相对人的关系,降低了行政效率,使行政执法活动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6、部分行政机关执法动机不纯、目的不当。一是受部门利益驱动,单纯为本部门创收,用行政权力摄取不正当经济利益。二是单纯为本部门人员出气,用行政权力报复他人;三是单纯为某单位或某个人利益,用行政权力为其助威开道;四是为了解决经费问题,给执法机构和人员下达罚没款指标,致使执法人员为完成指标,而把罚没款作为行政执法的主要目的;五是部分行政机关明知自己的执法行为违法,故意不给相对人留下把柄或提起行政诉讼的证据。这些现象无形当中也影响了行政执法人员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进而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加大了行政执法的难度。

7、对行政机关的监督制约不力,行政违法难以追究。一是监督法律不健全。没有专门针对行政执法人员行政违法追究的法律法规,虽然《行政处罚法》、《公务员法》、和《公务员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有部分条款进行了规定,但是规定不够系统,可操作性差。二是监督责任不明确。对行政管理人员监督的渠道很多,有人大的法律监督、政府的内部监督、纪检监察的纪律监督,还有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但是绝大多数监督主体的监督软弱无力,各级人大的监督实际运用很不够,所发挥的实际效力极为有限;人民群众的监督名不符实,实际效力极低;舆论监督受制较多,难以放手发挥作用;行政机关职能监督、行政监察等内部监督,由于受复杂情况和种种关系等因素的影响,虽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力度仍不够。三是责任追究不到位。由于没有明确的行政违法追究方面的法律、法规规定,又没有责任权利相统一的行政执法监督主体,致使许多行政违法案件无法严肃处理,造成行政违法人员有恃无恐,乱检查,滥收费,乱罚款现象屡禁不止。严重败坏了执法机关的形象。

三、进一步强化基层质监局依法行政工作的具体措施

1、摒弃人治思想,树立法治观念。法治就是指法律至高无上,国家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一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都必须遵守,一切管理都必须按照法律来进行,不能以言代法,以权代法。虽然党的“十五”大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政治纲领。但人治思想经受过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在人们的思想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影响极深。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行政命令、长官意识、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干涉司法机关独立办案的现象还很严重。所以人治思想在广大干部思想中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因此,我们各级领导干部,都必须依法行政。这样才能做到法大于权,法律支配权力。一是必须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市场经济要求我们树立法律观、法治观,树立依法治理社会,依法管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依法行政和依法治国的观念,依法管理好本部门的工作。二是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行政重在依法“治官”的观念。使行政机关的行政活动做到有治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提高政府威望和行政效率,使行政管理走向“法治”轨道。三是革除单纯的法律工具主义观念,树立法律工具主义与法律目标主义同时并重的意识。在将法律视作既管老百姓又管政府、管干部的同时,把重心转移到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和实现政府管理目标上来,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2、提高立法质量,完善法律体系。提高立法质量,是维护法律的统一和尊严,推进依法行政的前提。因此,立法工作要加强对瞬息万变的新形势、新情况的调查研究,及时修订不相适应的法律条款,使各项法律、法规既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又有较强的前瞻性。在制订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既充分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又多渠道,广泛地听取社会各界尤其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权力机关还应按照《立法法》的规定对备案的法规、规章进行审查,加大行政立法的协调力度,防止法规、规章“打架”和部门“扯皮”现象的发生。对行政管理中急需的法律法规,权力机关应及时研究制定,以消除管理中的“盲区”,使基层管理人员有法可依,监督主体有章可循。对于新法律的出台,国务院和地方人大、政府要迅速制定配套的、具体的操作办法,并尽量避免法律条文界定模糊,操作性不强,自由裁量幅度过大等问题,给依法行政以准确、权威的依据。

3、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强化法律意识,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强化法律意识,这是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必备条件之一,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显得更为重要。只有提高全民族的法律意识,才能自觉遵守与执行法律,只有提高全体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才能做到依法行政。因此,必须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对公民来说,通过普法宣传教育,使他们知法、懂法、守法、增强法律意识。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违法行政能加以批评、抵制,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纠正违法行政。对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学法用法、知法、懂法、守法就更为重要和紧迫。只有领导干部增强了法律意识,才能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依法行政和依法治国的方略。当前要注重抓好“五五”普法宣传教育和“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实施意见,不断提高整个执法队伍的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为依法行政创造一个良好法律环境。只有建立起一支具有较高法律素质的干部队伍,才能真正做到依法行政。

4、理顺体制,切实规范行政行为。这里所讲的体制,是仅从行政执法角度讲的行政执法体制。要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按照条块结合、适当分权、便于执法、讲求实效的思路,理顺行政执法体制。如前所述,我国现行的执法体制存在的政事不分,政企不分,层级职责不清和执法交叉过多等问题。为使行政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应积极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这种责任制要求各行政执法主体要以现行的法律法规为依据,明确其在行政执法方面的权力义务;要从领导机关到基层执法部门、从领导者到一般执法人员,逐步建立执法岗位责任制,分解落实行政执法任务,定期、逐级逐人、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地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公务员制度考核挂钩;各行政执法主体要建立健全内部管理的配套制度,严格实行错案追究制度。随着政治体制尤其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条件适当的时候,也可以考虑建立若干支综合行政执法队,此后再考虑建立若干个行政业务审批局和一个综合执法局,进而从根本上将行政的决策与执行、行政审批与管理、行政处罚与执法等等区别开来,分离开来,以完善和规范行政运行机制,建立民主、公正、法治与服务的公共行政,真正实现行政管理民主、法治、科学、高效的现代化目标。

5、深化改革,不断提高行政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依法行政,说到底是要靠人“依”,靠人“行”,亦即要靠各级各类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去“依”、去“行”。因此,提高行政机关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直接关系到依法行政的实现。首先,要按照“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要求,加强对行政执法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地贯彻“依法治国”方略,自觉地推行依法行政;第二,要努力提高行政执法队伍的业务素质。要有针对性、经常性、多渠道地对行政执法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定期、不定期地进行考核,促进行政执法人员必学、爱学、勤学业务,提高业务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第三,要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健全对行政执法人员的录用、考核、晋升、奖惩、辞职、辞退等具体制度,真正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机制,确实改善现有行政执法队伍的结构。真正成为一支高素质的执法队伍。

6、实行政务公开、改革评判标准和考核标准。一是各执法部门要在办公地点和信息网站设立公告栏,将办公程序、收费标准、处罚依据等内容以书面形式公之与众。一方面便于公众查阅,另一方面也能起到宣传教育和公众监督的作用。二是对行政执法部门的考核,只能依其对当地经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为内容,表现在在其职责范围内是否充分发挥了其职能作用,如经济秩序的维护与优化、社会治安的稳定与健康与否,等等。而绝非行政收费多少和罚没收入的高低。后者的弊端显而易见,将使 “三乱”行为禁而不止、腐败现象更加猖獗。严重败坏执法部门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给社会造成更大的不安定因素。

7、强化监督,努力形成有效的行政监督机制。权力必须受到监督机制制约,否则会导致滥用。一是要确立人大监督的核心地位,制定切实可行的人大监督法规,使监督内容、程度及后果明确清晰,便于操作,有效落实。二是要加大其他外部监督的力度。党的监督、民主党派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社会团体的监督、人民群众以及新闻媒体的监督都要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对各级各类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行政行为依法实施监督,在共同服务于人大监督这个中心的基础上形成监督合力。比如司法机关的的监督,要从体制上解决司法机关的人权、财权、物权受地方行政机关制约问题,使其能够没有后顾之忧地行使监督职权,同时应扩大司法审查范围,赋予司法权以法律监督的权威性;放宽行政诉讼的起诉资格,使行政权力受到普遍监督而得到广泛控制;赋予检察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行政违法行为提出诉讼和支持诉讼的权力,以追究违法行政的法律责任。国家应尽快制定《新闻法》以及相关的法律,以保障舆论机构获取信息、发布信息的权利,保障公民的知情权,使舆论监督成为行政监督一个重要渠道、重要手段。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现有监督网络的应有作用,保障依法行政的切实推行。

第三篇:法制办基层依法行政意义探讨

一、依法行政的重要意义

1、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依法治国能否取得成效,主要取决于依法行政。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一切政府机关都必须依法行政”。依法治国作为治国之道,必然要求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法治的重要原则,也是依法治国的关键,因为法治的核心是有效地约束公共权力。依法治国的重点是依法治权,治权的重点又在于行政权力,确保依法行政。从行政权力的性质来看,行政权也是最难制约的,行政权与立法权和司法权不同,可以为被管理者设定义务,可以独立实施行政处罚,在管理中具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被滥用的可能性就大。因此,如何实现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所在。另一方面,政府的管理范围,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通过领导干部对整个社会生活的规范的、文明的依法管理,不仅使法律法规在全社会得到全面落实和普遍遵守,有助于树起法律的权威,同时也在全社会起到很好的尊重法律、执行法律和遵守法律的示范作用,有助于公民法律意识的普遍提高。只有首先实现行政法制化,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严格依照表现为法律形式的人民的意志来治理国家,才能促进法律在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得到普遍的切实遵守,真正实现依法治国。依法治国要求各国家机关都严格依法(包括宪法)行使其权力,依法处理国家事务,治理国家。国家所颁布的法律、法规,百分之八十都须行政机关执行。因此,行政机关能否依法行政,将从总体上决定我国能否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从实践看,依法治国的重点和难点也在于行政机关。行政权力行使的特点之一是首长负责制,是命令和服从。同时,行政事务的繁杂性和紧迫性,要求行政机关必须强调办事速度,强调行政效率,并给予行政机关在行使职权时以较大的自由裁量权。行政方式上的这些特殊性,使人们习惯于按个人的意志行事,忽视依照法律规定行使权力。与其他国家机关相比,行政机关在依法行使职权方面,自然会增加些不利因素。因此,很多国家都制定了行政程序法,力图为行政机关行使职权时提供基本的行为规则,使行政机关与法院一样,都受程序约束,以保障依法行政。事实上,我国长期以来对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也很少从依法行政的角度提出要求;而是把“依法”看成仅仅是司法机关的事。我们一直把公、检、法称为执法机关,只有执行刑事法律才是执法,才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而并不把行政机关也看成是执法机关。至今仍有人只把部分行政机关称为执法机关,而将相当一部分行政机关排除在外。当然,这并不是说在此以前就不存在行政执法,而是说,人们尚未将实际存在的作出行政执法行为的行政机关,从法律的角度来认识和要求,恢复其执法机关的地位。认识上的这种偏颇,自然也将增加依法行政的难度。随着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行政机关是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权力机关的意志主要通过其所制定的法律表达出来,因此,执行机关也就是执法机关,行政机关必须依法行政。行政诉讼法把法院对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的审查称为“合法性审查”,也就是把行政机关看成是执法机关,要求其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必须合法。合法的条件是:证据确凿,即以事实为根据;适用法律法规正确,即以法律为准绳;并且必须符合法定程序。这就与司法机关在性质上并无二致。由此提出依法行政,反映了人们对行政机关法律性质的认识逐步深化。但是,这样说并不意味着实践问题的完全解决。这有赖于各项制度的完善和强有力的法制教育。最近颁布的行政处罚法,较好地体现了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思想,是依法行政的重要依据,应当深入进行宣传。

2、基层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重要作用。基层行政机关处在国家行政管理的最前沿,与广大人民群众打交道最直接、最经常。其是否依法行政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保障和社会法治环境的形成,进而关系到党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基本方略的实现,关系到市场秩序管理、经济宏观调控、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政府职能的转变,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近十多年,尤其是党的十五大以来,党和国家实行依法治国方略,推行依法行政,基层行政管理逐步朝法治化方向迈进。这主要表现在:一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法治意识有所增强;二是行政管理决策层在行政决策过程中开始注重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注重决策的合法性、科学性;三是在行政管理的实施过程中,不仅依靠政策,而且开始依靠法制,依法办事;四是行政补救渠道开通,一些违法和不当行政行为所造成的不良结果得到补救,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党、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五是行政管理队伍改革已取得了初步成效。连续几次的机构改革,公务员制度已初步建立,人事管理很多制度的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但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体制不顺等问题依然不容忽视,这些问题依然影响着党群、干群关系,阻碍着社会经济健康发展,若不及时予以解决,将影响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进程。

二、当前基层依法行政存在的主要问题

1、法律意识较为淡薄。一是少数领导干部特别是中高层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中,重人治轻法治,凭主观臆断下命令,不愿按法律规定办事,定指标、下任务、做决策不注重科学性、合法性,而以“摘官帽”、“一票否决”等手段强制推行“长官”意志,下级为了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指标任务,不得不忽视法律,采取一些非法的行政手段,进而造成工作失误。二是少数行政执法人员滥用职权,把法律赋予的职权当成一种为我所用的“工具”,对自己有利时就执行,对自己不利时抛到一边,我行我素。有些执法人员对一些法规的处罚条款记得很清楚,其他条款模糊不清。三是相当一部分群众只要求享受权利,不自觉履行义务,有利的事就想方设法地“占”,不利的事就不顾大局地“闹”,在税费征收、征地、拆迁及补偿等工作中这样的事屡见不鲜。

2、法制体系不完善。一是一些法规部门利益色彩浓厚。我国目前的一些行政法规,大多由中央和省级行业管理部门草拟,草拟中考虑本部门利益的多,考虑全局利益的少,致使相当部分法规规章带有浓厚的部门色彩,甚至经常出现法规规章打架的现象。二是立法滞后,立法进程与形势发展和行政管理需要仍有差距。一些领域还存在着法规上的盲区。三是法规粗放。一些法律、法规对某些行政机关设置的职权过大,尤其对自由裁量权规定过大,容易造成少数行政执法人员毫无顾虑地行使行政权,导致行政权的滥用。

3、体制不顺畅,执法缺乏严肃性。一是部门之间职能交叉造成工作难协调。由于有的法律、法规不够严密,加上机构设置过多,致使很多行政机关管理职能交叉。二是条块结合的管理体制使政府对部门的管理难到位。条块结合的管理体制却把省级以下政府的管理职能支解,乡镇政府更是没有任何行政管理职能。这样造成一些“垂直”管理部门其上级部门鞭长莫及管不到,当地政府对其又奈何不得管不了,他们不服从当地政府的统一指挥,在行政管理中我行我素,严重影响了行政管理的统一性和严肃性。三是强制执法难,影响了行政执法的效果。法律、法规规定,行政处罚措施告知管理相对人后,管理相对人超过法定期限不主动履行的,需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由于行政执法强制执行案件小而散,人民法院执行人员少,往往顾不过来,即使一些案件人民法院予以强制执行,但由于没有达到强制执行的应有效果,反而影响了法律法规的权威性,使依法行政陷入尴尬境地。

4、执法机构混乱,队伍素质不高。由于执法机构的混乱和经费来源的不同,造成进人渠道多,把关不严,进而影响整个队伍的素质。目前部分行政执法人员素质较低,主要表现在:一是政治素质低,有的工作员不注重世界观的改造,不加强政治学习,宗旨观念淡薄。在依法行政过程中,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执法犯法等现象。甚至个别人在执法中搞“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等,严重损害了国家行政机关的形象,侵犯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二是业务素质低,有不少的执法人员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自身又不注重学习,造成不能胜任行政执法工作。三是执法水平低。行政执法,既要严格依法办事,更要讲究工作方法,而一些执法人员在执法活动中野蛮执法,僵化了同管理相对人的关系,降低了行政效率,使行政执法活动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此外,一些部门领导为了解决经费问题,给执法机构和人员下达罚没款指标,致使执法人员为完成指标,而把罚没款作为行政执法的主要目的,这无形当中也影响了行政执法人员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进而影响了党和政府形象,加大了行政执法的难度。

5、监督制约不力,行政违法难以追究。一是监督法律不健全。没有专门针对行政执法人员行政违法追究的法律法规,虽然《行政处罚法》、《公务员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有部分条款进行了规定,但是规定不够系统,可操作性差。二是监督责任不明确。对行政管理人员监督的渠道很多,有人大的法律监督、政府的内部监督、纪检监察的纪律监督,还有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但是绝大多数监督主体的监督软弱无力,各级人大的监督实际运用很不够,所发挥的实际效力极为有限;人民群众的监督名不符实,实际效力极低;舆论监督受制较多,难以放手发挥作用;行政机关职能监督、行政监察等内部监督,由于受复杂情况和关系等因素的影响,虽然发挥一定的作用,但力度仍不够。三是责任追究不到位。由于没有明确的行政违法追究方面的法律法规规定,又没有责任权利相统一的行政执法监督主体,致使许多行政违法案件无法严肃处理,造成行政违法人员有恃无恐,乱检查,滥收费,乱罚款现象屡禁不止。

三、促进和完善基层依法行政的具体措施

1.摒弃人治思想,树立法治观念。党的十五大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纲领。但人治思想经过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在人们的思想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影响极深。我国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艰苦探索,才认识到依法治国的重要性,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方针。因此,我们各级领导干部,都必须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市场经济要求我们树立法律观、法治观,树立依法治理社会、依法管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科技等依法行政和依法治国的观念,依法管理好本部门的工作。当前要树立法治观念,必须首先树立法律支配权力的观念,纠正权力支配法律的错误思想。在国家各个生活领域中,法律应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各机关、各部门、各政党都必须在法律规定范围内活动,各级政府都必须依法行政。这样才能做到法大于权,法律支配权力。

2.加强法制学习、宣传教育,强化法律意识,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强化法律意识,这是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必备条件之一,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显得更为重要。只有提高全民族的法律意识,才能自觉遵守与执行法律,只有提高全体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才能作到依法行政。因此,必须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对公民来说,通过普法宣传教育,使他们知法、懂法、守法,增强法律意识。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来说,在全民都有较强法律意识的大环境中,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违法行政能加以批评、抵制,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纠正违法行政。对各级领导干部来说,知法、懂法、守法就更为重要和更为紧迫。只有领导干部增强了法律意识,才能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依法行政和依法治国的方略。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只有建立起一支具有较高法律素质的干部队伍,才能做到依法行政。很难设想在一支没有法律知识的法盲干部队伍的带领和管理下,能建设法治国家。

3、提高立法质量,完善法律体系。提高立法质量,是维护法律的统一和尊严,推进依法行政的前提。因此,立法工作要加强对瞬息万变的新形势、新情况的调查研究,及时修订不相适应的法律条款,使各项法律法规既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又有较强的前瞻性。在制订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既充分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又多渠道,广泛地听取社会各界尤其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权力机关还应按照《立法法》的规定对备案的法规规章进行审查,加大行政立法的协调力度,防止法规规章“打架”和部门“扯皮”现象的发生。对行政管理中急需的法律法规,权力机关应及时研究制定,以消除管理中的“盲区”,使基层管理人员有法可依,监督主体有章可循。对于新法律的出台,国务院和地方人大、政府要迅速制定配套的、具体的操作办法,并尽量避免法律条文界定模糊,操作性不强,自由裁量幅度过大等问题,给依法行政以准确、权威的依据。

4.加强法制监督,建立完整的法律监督体系。要使行政机关和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就必须把行政执法活动置于严格的监督之下。我国目前已建立起一套有效的法律监督机制:有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国家专门行政机关的监督、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和社会团体、人民群众、社会舆论的监督。这些监督从不同的渠道保证了行政机关对行政法律规范的正确实施,对于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法律监督工作仍然不够有力,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还相当严重,人民群众对此意见很大。产生上述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认识上的错误,也有监督体制上的问题。为了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必须加强法律监督体系。一是从思想上要进一步提高对法律监督制度的认识,充分认识没有严格的法律监督的权力,最终将导致权力滥用和腐败。二是在体制上要进行改革,并完善监督程序。将主要是自上而下的国家行政机关内部自我监督,改革为以国家权力机关为核心的外部法律监督体系,确立国家权力机关在法律监督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将行政内部监督机关改为直接向国家权力机关负责。加强立法监督,尽快制定监督法等。

5、深化改革,不断提高行政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首先,要按照“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要求,加强对行政执法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地贯彻依法治国方略,自觉地推行依法行政;第二,要努力提高行政执法队伍的业务素质。要有针对性、经常性、多渠道地对行政执法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定期、不定期地进行考核,促进行政执法人员必学、爱学、勤学业务,提高业务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第三,要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健全对行政执法人员的录用、考核、晋升、奖惩、辞职、辞退等具体制度,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机制,改善现有行政执法队伍的结构。

第四篇:征文:浅谈基层计划生育依法行政

浅谈基层计划生育依法行政难

随着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计划生育行政执法工作近年来得到不断加强和提高,但是由于我国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长期以来带有很强的计划经济的烙印和色彩,再加上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在计划生育工作实践中扎根,给现行的计划生育行政执法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群众的婚育观念并未完全变化,政策外超生和性别比问题如雨后春笋,新形势下的人口和计生行政执法工作难度越来越大。

基层计划生育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很多也很复杂,简单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一是依法行政工作与基层群众思想之间有一定矛盾。计划生育工作方法由过去的暴风骤雨到和风细雨,计划生育行政执法逐步走向了规范化、制度化轨道,伴随着计划生育“七不准”规定的出台,育龄群众认为有“尚方宝剑”护着不去参加孕检,不落实节育措施,甚至违法生育,也不敢把我们怎么样?这确实在工作中得到了印证,在工作中极不配合、支持,更有甚者对计生干部进行污辱,殴打和围攻计生干部事件时有发生,使基层计划生育工作者苦不堪言,有时象“钻进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而群众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思在不断提高,矛盾和问题中

反映在“三个强化,三个弱化”上。即:有超生欲望的人群依法自我保护意识强化了,依法实行计划生育的意识弱化了;民告官的意识强化了,服从政府管理的意识弱化了;计划生育服务机制强化了,行政管理执法机制弱化了。使计划生育管理增加了新的难度。二是社会经济改革措施与计划生育政策互不兼容。随着社会经济发生深刻变化,为适应新形势,各个领域、各个行业也在不断改革创新。但是,大多数的改革措施没有把计划生育政策统筹考虑进去,使计划生育成为一个“孤岛”,甚至起到反导向作用,给计划生育工作带来巨大冲击。比如婚姻登记管理改革,不要村、乡(镇)出具任何证明,男女双方持有效身份证及户口簿就可以办理结婚证书。比如户籍管理改革,城乡二元化的格局打破后人户分离和口袋户给计划生育管理带来了难度。比如惠农政策,按照“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方针,近年来出台的一系列惠农利民政策都是以人口为基数来计算补偿金额,超生人口越多奖励就越多,给计划生育政策背道而驰,起到反导向作用。比如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以来未和落实计划生育政策接轨,家庭人口越多低保待遇就越高,出现小孩少的家庭不能享受低保待遇,小孩超生多的家庭可以享受低保待遇现象等等。三是社会抚养费难以征收到位。育龄群众的生育观念受传统的封建思想影响仍未根除,超政策外生育现象时有发生,计生行政管理部门依据法律作出征收社会

抚养费决定很难征收到位,其原因是:例一是超政策外生育者经济能力差,交不起,就是俗话说的家穷,3-4口人一个炕,锅灶住宿一个屋,人畜家禽一个院,破衣烂衫全家人。例二是个别超生者抵制不交,作为计生部门无法律依据的保障措施及强制措施,院墙很高,铁门很厚,房屋很靓,衣着很光。过不去,不出来,计生部门无能为力。例三是不办理流动证的流动人口,外出也不办理婚育流动证明,农忙时间回来进行收储,忙完及时走人,见面说的中中行行,后来却是一走了之,父母是不管不问,政府是“管不着问不到”。例四是是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在实际征收社会抚养费中并不是法院可以完全征收到位的,何况法不责众,并不是每个违法生育对象都可以交给法院去征收社会抚养费的。这样给计生工作造成了负面影响。四是计生执法队伍不稳定、人员错位。现在的计生基础工作主要靠村一级充当主力军,长期战斗在人口计生工作一线,并且在开展工作中一无权二无有效强硬的工作手段,而乡镇计生机构人员少,乡镇政府行政管理多,县级以上的计生行政管理部门只负责其业务指导等,使人口计生工作开展相当繁重且真正过硬的目标难以达到。近年来各级计生部门对各级计生执法人员进行了法规知识培训,并为其办理了行政执法证件,但计生工作头绪多,任务繁重,人员极不稳定等,这些情况都严重制约着计划生育行政执法的顺利开展。

基层计划生育行政执法难是肯定的,但也是有好的建议和对策。一是加强法制建设进程,推行计生行政和刑事立法。计划生育行政执法,关键是一个“法”字,多年来的工作实践告诉我们,依法管理计划生育单靠计生部门是难以完成的。由于计生部门受法律法规之规定权力所限,征收社会抚养费及督促计生对象落实各项节育手术和“三查”等无强制性措施,致使行政执法难以到位。为此,对于拒不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人和事,该动用法律强制手段就动用法律强制手段,例如拒不参加孕检等行为可以视情节进行行政罚款或行政拘留,刑事立法方面是否可以定罪,对暴力抗拒计生行政执法行为的可以定为妨碍公务罪,非法鉴定胎儿性别的医务人员、当事人可以定为非法鉴定胎儿性别罪,对违法超生的也可以定为非法生育罪等等,以刑律确定后就促使计生对象不敢不守法,不敢违法。二是强化队伍建设,规范计生行政执法。要解决计生行政执法难点问题,首先要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现行的计生行政执法人员都是计生行政部门的干部,在工作中承担大量的计生行政事务,因此在行政执法方面精力投入相对有限,虽然有些地方相继成立了专门的计生行政执法队,但由于执法权力的限制、缺乏强硬法律手段等因素,作用发挥不明显,所以要将计生行政执法机构和队伍单列,作为一个单独部门专门负责计生案件的立案、调查、查处和移送处理等工作。三是加强流动管理,搞好流出流入

服务。由于农村群众的文化素质总体不高,就业流动频繁,生活压力较大,因此,他们往往忽视婚孕检查,平时为了嫌麻烦总是被动接受镇、村的动员,有时更是为了违法生育逃避检查的义务,这些都对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带来困难。而人口与计生管理有其特殊规律,从时间上必须在婚孕阶段开始有效管理优质服务,从空间上必须十分注重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因此必须强化法律监督,对企事业单位招收育龄流动人口,要明确其承担的法律责任和违法风险,以提高地方政府和计生行政部门的管理效力,规范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行为,从源头上治理流动人口管理“一头热(政府主管部门热)、一头冷(用人单位冷)”的问题。必须明确细化户籍地和居住地的法定管理服务的职责,在流动人口集聚的地方建立专职队伍,为流动人口提供有效的管理和服务,防止某些育龄妇女钻了管理的空子,选择在居住地怀孕,到了临近产期回到户籍地,导致违法生育抬头。必须突出流动人口信息化管理的法律效力。建立全国统一共享的流动人口信息数据库,并明确其法律效力,对于流动人口在流动过程中出现的拒不接受生殖健康服务、非法中止妊娠、违法生育、拖欠社会抚养费等违法行为进行信用记录,纳入其行政许可、信贷、培训、就业等一系列管理行为中,以提高计生行政法规的普适性。四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群众法制观念。计划生育法律等重在宣传,法律的实施来自宣

传的效果。在乡村解构的背景下,面临知识结构复杂、生育观念多样化的农村群众,加上各地法律法规的执行力不同,人口与计生的法律法规政策必须通过明确的口径和多角度、全方位的途径予以贯彻。明确计划生育法律宣传的统一口径,要毫不动摇地宣传计划生育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政策,毫无疑义地告诉群众人口面临反弹、出生性别比失衡带来的社会问题,毫不犹豫地宣传法律法规对于规范公民生育行为的各种规定和法律后果,要更加注重法律责任追究的宣传效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同时,要加大反面典型的宣传,使不遵守计生法规群众成为众矢之的,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要把解决基层干部和群众知法、懂法的问题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来抓,在宣传内容上突出法律责任的宣传,让广大群众懂得违反计划生育政策就是违法犯罪行为,一旦公民违反人口和计生法律,就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接受法律制裁,突出强制案件的宣传,达到了“执法一人、教育一片,执行一户、教育全村”的社会效果。

屯子镇计生办

2011年8月5日

第五篇:基层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几个问题

基层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几个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工作,这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施政理念得以实现的根本途径。胡锦涛总书记今年七月的一次重要讲话中谈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时,再次强调了依法行政在其中的重大意义。所谓依法行政,在我看来是指每一位公务人员要依据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权限开展工作,不失职,也不越权,这其中每个工作人员的作为十分关键。本人在乡镇基层工作十余年,负责过纪委和人大的工作,较多地涉及到基层工作中的依法行政问题,对此也做了些思考,今天,就基层工作人员在依法行政中存在的几点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乡镇人民政府是我国政权体系中的基层单位,是依法管理、依法行政的最前沿阵地,同人民群众的接触最经常,联系最直接,基层工作人员是否依法行政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保障和法治社会的形成,因此,在强调“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今天,切实促进基层干部依法行政工作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迫切的社会需要以及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是建设和谐乡镇、法治乡镇、幸福乡镇的关键环节。

近年来,乡镇基层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成果,基层工作人员的依法行政水平也有了提升。依法行政越来越受到基层政府的高度重视,成为其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依法行政实践成效明显,行政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有所提高,并逐步强调决策程序、决策责任;依法行政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并逐渐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与此同时,当前基层工作人员在进行依法行政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或者是没有很好地遵照相关程序,或者是很刻板地去套用相关规定,这是出于什么原因呢?本人根据自己的基层工作经验做出以下分析。

一、行政管理的各式实情与依法行政的统一规定存在矛盾。

基层工作人员处于行政工作的一线和前沿,工作千头万绪,任务完成又有时限要求,必然是需要将行政效率置于较为优先的位置。但与此同时,基于对行政相对人的保护,立法者赋予了行政相对人较长的时间以寻求司法救济。这就造成了基层工作人员追求的行政效率与法律法规确定的时效和期限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另外,基层工作人员在具体工作中会遇到许许多多各式各样的情况,为了高速而有效地完成事务,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处理。可是依法行政中规定了统一的程序,如果照其办理,会导致约束羁绊太多,事务难以完成。

比如计生卷宗,要求先提交个案报告单,再进行立案审批,立案后进行相关调查收集证据并做笔录,形成调查报告后到计生局开告知书,再回来把告知书发给当事人,在告知书期限满了以后发征收决定书,然后进行处罚。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一种更快的办法,就是通过通报和村干等渠道掌握当事人违反计划生育的情况,然后通知其缴纳社会抚养费,当事人一般也会在工作人员教育和动员下,马上缴纳费用。而如果不采用这种更快的办法,都要按要求做,不仅照成费时费力,也使得社会抚养费征收工作的完成量偏低,造成群众有意见,说谁谁没缴纳,而实际是来不及征收。同时,也有当事人从外地回来缴纳社会抚养费,需要在一天内缴纳完毕赶回外地;或者是当事人在长期做工作却不通的情况下某天突然委托他人前来缴纳社会抚养费,等等这些情况,都要求我们用更为合适而妥当的方式处理。

二、传统管理模式与运作习惯尚未跟上现代政府依法行政相关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基层工作人员的主要任务是执法和管理,但由于受传统体制的影响,以及过去几十年工作习惯、思维方式的惯性,基层工作人员对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角色还没有全方位的准确定位和把握,越权侵权现象偶有发生。另外,由于以往的行政体制原因,比如部门之间职能交叉造成工作难以协调,机构设置过多造成管理相对人无所适从,条块结合的管理体制造成一些垂直管理部门其上级部门鞭长莫及管不到,当地政府对其又管不了。这些使得基层工作人员只能依凭以往在这种情况下摸索协调出来的办法来处理事务,而不能跟上现代政府依法行政的相关要求。

现实生活中相当多的基层干部抓计生,抓生产都颇有心得,而对依法行政则感到无所适从。有的干部对于法律相关知识储备不多,对于行政执法的程序和严谨认识不足,结果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往往事与愿违,欲速则不达。有的干部存有一定重人治轻法治的思想,喜欢凭主观臆断下命令,不愿按法律规定办事,定指标、下任务、作决定有时不注重科学性、合法性。有的干部重视任务完成而忽视依法办理,为了完成指标任务,不惜采取违反法律法规的行政措施,片面追求结果,而不注重执法程序的合法性,进而造成工作失误,个别的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

三、少数基层群众法律素质不高,导致干部依法行政寸步难行。

基层群众的文化水平偏低,在近年来的普法工作影响下,对于法律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但是民主法制观念还远未增强,对于法律或断章取义,或有利的用,不利的不用,或纠缠于文字不讲道理不听讲解,或仗着法治的口号训斥干部阻拦执法,这种一方面享受着改革开放和法制健全带来的成果,另一方面对自身的违法行为不反省、不检讨,严重影响基层民主法制建设进程。少数群众在实践中一旦违了法,要么是托关系、说人情,请求法外开恩,要么是耍横拌蛮、软拖硬抗,甚至暴力抗法,逃避、减轻法律的制裁,把法律当作橡皮筋使用,蔑视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造成基层干部寸步难行,讲解又不听,强制又不行,工作进度受到强烈干扰,无法按照法律要求推进工作。

这些问题的解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广大的基层干部,在工作中反省,在反省后改进。对于促进基层工作人员依法行政,一方面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其更为严谨、更为全面,也更贴合实际,一方面要认真做好依法行政资格培训和管理工作,努力推进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一方面要推动基层管理体制与运作习惯的改进,努力跟上依法行政的相关要求,一方面要在基层工作人员的教育上多下功夫,加大培训力度。这些工作繁重而艰巨,需要大家更多的努力。

下载基层工作中的依法行政(共五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层工作中的依法行政(共五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依法行政努力做好基层统计工作

    依法行政努力做好基层统计工作通过参加镇党委组织学习,全面、系统的学习了《依法行政》,处于基层统计岗位的我们感到依法行政的责任重大。我们面临着任务大、责任重,更要加倍努......

    乡镇基层机关依法行政情况汇报

    乡镇基层机关依法行政情况汇报夯实基础 强化服务 全面推进基层政府依法行政进程*镇地处**县西北部,镇域面积37.85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9个居委会,总人口6.8万,其中常住人口3.3......

    乡镇基层机关依法行政情况汇报

    乡镇基层机关依法行政情况汇报夯实基础强化服务全面推进基层政府依法行政进程*镇地处**县西北部,镇域面积37.85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9个居委会,总人口6.8万,其中常住人口3.3万......

    也谈基层央行“依法行政”

    党的“十五”大曾明确提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在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基层政府依法行政问题研究

    基层政府依法行政问题研究 摘 要: 依法行政直接影响民生,从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社会法治环境、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市场秩序管理、经济宏观调控、 社会保障体系......

    关于基层依法行政的现实思考

    关于基层依法行政的现实思考 *** (2009年6月20日) 一、依法行政的重要意义 (一)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对这一基本......

    乡镇基层机关依法行政情况汇报

    乡镇基层机关依法行政情况汇报 乡镇基层机关依法行政情况汇报 乡镇基层机关依法行政情况汇报夯实基础 强化服务 全面推进基层政府依法行政进程 镇地处县西北部,镇域面积平方......

    依法行政工作中的难点问题及对策(5篇)

    依法行政工作中的难点问题及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民主法制建设的进一步加强,国家机关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工作得到了促进与加强。但在我的日常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