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对县五保供养状况的调研报告
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部分五保户生活出现一定困难,为了进一步做好五保供养工作,落实五保待遇,结合省财政厅、市财政局、民政局的这次调研和我县以前调查了解的情况,现将我县五保供养状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县位于周口市东部,与安徽毗邻,辖20个乡镇,495个村委会,18个社区居委会,127万人,其中农业120万人,现有耕地150万亩;全县现有已享受五保待遇的有3254户,3363人,其中在敬老院集中供养的有372人,应保未保9737户,10271人。
二、供养标准
税费改革前,已保对象执行标准每人每年500元钱、600斤粮,集中供养标准略有提高,应保未保对象以地保为主,税费改革后,由于五保供养资金匮乏,各地执行标准不一,有每人每年300、500、800、1000元不等,执行标准多数较低,仅有敬老院能达到1000元左右,状况堪忧。
三、此次调研情况
这次我们调研的乡镇是**县城郊乡的杨庄、陆庄两个行政村。城郊乡辖27个行政村,120个自然村,共有6.8万人、7.8万亩耕地,全乡已保对象70人,应保未保对象703人,已保对象中有17人是敬老院集中供养,乡筹乡管21人,其余32人为村组分散供养,应保未保多以地保为主,极个别无人供养。
城郊乡杨庄行政村,现有2860人,2340亩耕地,其中五保对象13户14人,走访3个五保对象:柴秀云,2亩地,地保;张本玉,03年给600元钱,04年未给;管文帽,03年给600元钱,04年未给(04年未给是由于乡里农业费附加还未同该村结帐)。以03年村帐目算,乡里共返附费2.5万元,21个村组干部支工资4600元,7个村两委班子工资每人每月约200元,全年合计1.6万元,扣除农业税尾欠3000元,学校修缮2000元,报刊1000元,加上其它开支,还要外欠帐,根本无钱支付五保供养资金。
陆庄行政村现有2455人,2700亩耕地,已保对象12户12人,应保未保对象19户19人,已保对象每年每人仅160元钱,应保未保每人分一份半地,免交农业税,税费改革后,已保对象出现了生活难、就医难,应保未保对象出现了年龄大,无力耕种,又无人代耕的情况。去年该村乡返还附费2.8万元,除去尾欠8000元,下余2万元,村干部工资7人1.6万元,书报1000多元,学校修缮1000多元,五保医疗费4000多元,附费也已超支,五保供养资金无处落实,村干部没办法,又向群众每人收0.75元,共收款1800元,用于12人的五保供养,以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五保医疗费一年4000多元,使村里不堪重负,农村五保无钱就医,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四、存在问题及根源
经过这次调研和以前掌握的情况,我们认为税费改革前五保待遇落实较好,税费改革后,五保供养标准虽然提高了,但五保供养资金从附费和转移支付中支出,致使资金不足,落实很不平衡,只能部分兑现,主要问题:一是农业税附加收缴难度大,五保供养资金难以落实。有些村农业税没收完,乡镇把正税扣足以后,没完成部分算入附费中,没完成部分收缴难度大,以致五保供养资金缺口相当大。城郊杨庄、陆庄03年分别扣除尾欠3000元、8000元,是一笔不小的数字,直接影响五保供养资金的落实。二是税费改革后,附税数额较小,除去干部工资和办公费用后,所剩无几,导致五保供养经费严重不足。三是由村发放五保款不利于五保待遇落实。附税由乡镇返还给行政村后,五保户是弱势群体,优先用于五保的政策落实不够好。四是五保分布不均衡。有些村地少,五保多,附费全部用于五保还不够,又加上转移支付资金没有跟上,由村来发放,无法保证五保待遇落实,也不利于基层政权的巩固。五是五保供养资金少,五保就医困难,陆庄行政村就是一例,每年医疗费4000多元,村里不堪重负。六是乡镇敬老院自身建设与发展资金匮乏。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紧张,个别敬老院房屋无钱维修,影响敬老院的自身发展。七是应保未保人员较多,不少村组采取给五保户多划几份责任田,让其转给他人耕种,从中收取600斤粮食的做法,税费改革后,由于税费降低,造成无人代耕。
五、建议和解决办法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增大中央和省市财政投入,弥补五保供养和敬老院建设资金不足,目前五保供养中央和省市投入专项资金太少。
(二)五保经费纳入正税,从附费中开支,列支项目多,资金不足,难以保证五保待遇落实。
(三)农业税费征收结束后,五保款一次性从县财政局直接拨付县民政局交民政所发放,实现专款专用,资金封闭运行。
(四)对应保未保人员一律澄清底子,纳入五保范围,确保农村稳定。
第二篇:五老志愿者队伍建设状况调研报告
五老志愿者队伍建设状况调研报告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五老志愿者队伍建设状况调研报告2010-06-29 19:00:31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五老志愿者队伍建设状况调研报告五老志愿者队伍建设状况调研报告(2)**县辖9镇4乡1区,面积885平方公里,总人口61万,其中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万人,占全县人口的27%;60岁以上的老人万人,其中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五老”人员约5300余人,参加到“五老”志愿者队伍中的老同志2600余名。三年来他们深入基层,深入学校、村(居)广泛开展“老少互动、共建和谐社会”活动,举办报告会、讲党史、送知识、宣传国家发展的大好形势,用自己所学知识和模范行动,教育、影响了一批又一批青少年,是全县关心下一代工作中的重要力量。
一、“五老”志愿者队伍及工作状况
全县“五老”志愿者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工作蓬勃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和良好的社会效果,我们认为主要得益于以下5个方面:
1、发挥“五老”作用,党委政府重视与支持是前提。自2004年9月全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成立以来,县委常委会先后8次听取关工委工作汇报,多次召开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关心下一代工作。对全县关心下一代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五老”同志及先进集体,都以县委、县政府名义统一进行表彰,并转发了《**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关于加强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县委、县政府两办转发了《**县关心下一代工作章程》,每次工作会议县党政主要领导都亲自参加并做重要讲话。县委、县政府的重视与支持是“五老”志愿者队伍壮大的保障,鼓舞了“五老”同志踊跃参加关
心下一代工作,从而让关心下一代工作更好更快地发展。县供电公司关工委老同志,看到本单位职工子女的工作就业有“等、靠”思想,不求上进,只想等公司内部照顾安排,认真分析本单位实际情况,及时向公司党委建议采取奖励促进,榜样带动,在职工子女中开展“比学赶帮超”学习活动,解决了问题,化解了矛盾,效果十分明显。
2、发挥“五老”作用,完善、规范的工作制度是基础。县关工委自成立以来,制订出台了《**县关工委工作制度》、《办公室工作制度》、《全县关心下一代工作职能分工》、《关工委领导带班制度》、《“五老”志愿者登记制度》,相继完善了学习制度、会议制度、办文制度、宣传制度等,使全县关心下一代工作走向合理化、规范化、制度化。在基础性、关键性工作中要求各基层关工委都要设置专用办公场所、配齐配强工作人员,为老同志参加关心下一代工作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有章可循的工作制度,开展
工作的有形阵地。去年7月份,我县成立了关爱工作团,办公室设在老龄委办公室,老龄委具体负责日常性事务,关爱工作团采取大手牵小手方式,结对子不断壮大县关爱工作团队伍。目前,全县60余个县直部门、单位,全县652个村(居)95%以上的村(居)成立了2-3人的“五老”志愿者关爱队伍,教育系统五老志愿者260名,分别担任各中小学校外辅导员,128名任家长学校委员会成员,314名参加到社会公益事业中。全县“五老”志愿者总人数达到2600人,在全县青少年帮扶、帮教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发挥“五老”作用,典型的带动是关键。典型的带动,榜样的树立是推动“五老”志愿者队伍壮大的关键。2年多来,县关工委各位老主任、秘书长,带领调研工作组先后8次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和部分村(居)的老同志、学校的老教师共同探讨当代青少年问题,收集资料编印下发了《当代青少年问题与对策》
一书,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特别是王绪彬、丛景贵、李树昌等老干部,在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不辞劳苦深入学校举办革命传统报告会20余场,教育青少年2万人次。同时,我们还注重对先进典型、先进事迹的宣传报道工作,高河乡的“五老”志愿者周鸣岗、张淑梅夫妇在救助弱势群体方面累计出资20余万元。在全县的关心下一代工作暨表彰会议上县委书记亲自给予颁奖,并邀请张淑梅同志作典型发言,会议结束后张淑梅同志又当场拿出1000元钱捐给县希望工程救助贫困学生,2006年3月,周鸣岗夫妇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张淑梅同志2007年3月被县委、县政府授予“感动**十大杰出名人”荣誉称号。由于宣传到位,榜样的号召和感染老同志参与积极性较高,“五老”志愿者队伍逐步壮大。老年大学280名学员,在开学典礼上加入了“五志”志愿者队伍,仅今年上半年全县就有520余名“五老”同志加入关心下一代工作中
来。
4、发挥“五老”作用,丰富多彩的活动是载体。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是吸引老同志参加的主要方法。我们利用六一、七
一、老人节、国庆节等重大节庆日广泛开展“老少互动、共建和谐社会”活动。清明节,利用五大教育基地,“五老”志愿者带领青少年学生缅怀先烈,开展“革命传统”教育;“五一”劳动节,科技关爱小组“五老”志愿者带领部分少先队员在司马镇青少年农村科技体验基地开展了农技科技实践体验活动;“七一”晚会上,吸收文艺界老同志30名和金师附小的小朋友共同编排了红军不怕远征难大合唱;九九重阳节
第三篇:五老志愿者队伍建设状况调研报告
**县辖9镇4乡1区,面积885平方公里,总人口61万,其中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16.4万人,占全县人口的27%;60岁以上的老人7.8万人,其中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五老”人员约5300余人,参加到“五老”志愿者队伍中的老同志2600余名。三年来他们深入基层,深入学校、村(居)广泛开展“老少互动、共建和谐社会
”活动,举办报告会、讲党史、送知识、宣传国家发展的大好形势,用自己所学知识和模范行动,教育、影响了一批又一批青少年,是全县关心下一代工作中的重要力量。
一、“五老”志愿者队伍及工作状况
全县“五老”志愿者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工作蓬勃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和良好的社会效果,我们认为主要得益于以下5个方面:
1、发挥“五老”作用,党委政府重视与支持是前提。自2004年9月全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成立以来,县委常委会先后8次听取关工委工作汇报,多次召开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关心下一代工作。对全县关心下一代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五老”同志及先进集体,都以县委、县政府名义统一进行表彰,并转发了《**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关于加强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县委、县政府两办转发了《**县关心下一代工作章程》,每次工作会议县党政主要领导都亲自参加并做重要讲话。县委、县政府的重视与支持是“五老”志愿者队伍壮大的保障,鼓舞了“五老”同志踊跃参加关心下一代工作,从而让关心下一代工作更好更快地发展。县供电公司关工委老同志,看到本单位职工子女的工作就业有“等、靠”思想,不求上进,只想等公司内部照顾安排,认真分析本单位实际情况,及时向公司党委建议采取奖励促进,榜样带动,在职工子女中开展“比学赶帮超”学习活动,解决了问题,化解了矛盾,效果十分明显。
2、发挥“五老”作用,完善、规范的工作制度是基础。县关工委自成立以来,制订出台了《**县关工委工作制度》、《办公室工作制度》、《全县关心下一代工作职能分工》、《关工委领导带班制度》、《“五老”志愿者登记制度》,相继完善了学习制度、会议制度、办文制度、宣传制度等,使全县关心下一代工作走向合理化、规范化、制度化。在基础性、关键性工作中要求各基层关工委都要设置专用办公场所、配齐配强工作人员,为老同志参加关心下一代工作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有章可循的工作制度,开展工作的有形阵地。去年7月份,我县成立了关爱工作团,办公室设在老龄委办公室,老龄委具体负责日常性事务,关爱工作团采取大手牵小手方式,结对子不断壮大县关爱工作团队伍。目前,全县60余个县直部门、单位,全县652个村(居)95%以上的村(居)成立了2-3人的“五老”志愿者关爱队伍,教育系统五老志愿者260名,分别担任各中小学校外辅导员,128名任家长学校委员会成员,314名参加到社会公益事业中。全县“五老”志愿者总人数达到2600人,在全县青少年帮扶、帮教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发挥“五老”作用,典型的带动是关键。典型的带动,榜样的树立是推动“五老”志愿者队伍壮大的关键。2年多来,县关工委各位老主任、秘书长,带领调研工作组先后8次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和部分村(居)的老同志、学校的老教师共同探讨当代青少年问题,收集资料编印下发了《当代青少年问题与对策》一书,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特别是王绪彬、丛景贵、李树昌等老干部,在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不辞劳苦深入学校举办革命传统报告会20余场,教育青少年2万人次。同时,我们还注重对先进典型、先进事迹的宣传报道工作,高河乡的“五老”志愿者周鸣岗、张淑梅夫妇在救助弱势群体方面累计出资20余万元。在全县的关心下一代工作暨表彰会议上县委书记亲自给予颁奖,并邀请张淑梅同志作典型发言,会议结束后张淑梅同志又当场拿出1000元钱捐给县希望工程救助贫困学生,2006年3月,周鸣岗夫妇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张淑梅同志2007年3月被县委、县政府授予“感动**十大杰出名人”荣誉称号。由于宣传到位,榜样的号召和感染老同志参与积极性较高,“五老”志愿者队伍逐步壮大。老年大学280名学员,在开学典礼上加入了“五志”志愿者队伍,仅今年上半年全县就有520余名“五老”同志加入关心下一代工作中来。
4、发挥“五老”作用,丰富多彩的活动是载体。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是吸引老同志参加的主要方法。我们利用六一、七
一、老人节、国庆节等重大节庆日广泛开展“老少互动、共建和谐社会”活动。清明节,利用五大教育基地,“五老”志愿者带领青少年学生缅怀先烈,开展“革命传统”教育;“五一”劳动节,科技关爱小组“五老”志愿者带领部分少先队员在司马镇青少年农村科技体验基地开展了农技科技实践体验活动;“七一”晚会上,吸收文艺界老同志30名和金师附小的小朋友共同编排了红军不怕远征难大合唱;九九重阳节的社区老少互动健身操大赛,上百名老年志愿者和小朋友同台竞技场面其乐融融,掌声笑声不断。各基层关工委也是积极响应发挥特色、开展活动,县医院关工委组织本系统“五老”志愿者成立了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门诊;**二中建立了有老教师组成的高考心理咨询室,专门帮助缓解部分高考生的心理压力、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政法部门组织100余名退休和
退居二线的法律工作志愿者,在普法宣传日深入学校村居举办法制讲座;政法离退休老同志协助在职政法干警坚持每学期给城镇中小学及部分乡村学校上一次法律课。建立法律服务中心,做青少年思想转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马庙镇中心校关工委组织退休老教师编写家长教育读本,帮助学习较差的学生补习功课。部分老教师,退而不休,关注后进学生,使学习成绩、政治素质得到转化提高,特别是退休老教师胡树德、刘继省等,创办了“奎星中学”、“阳光中学”、“清华园学校”等民办学校,在青少年教育事业上继续发挥余热。形式多样的工作方式、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了大批“五老”志愿者,让他们的技能、才艺在教育青少年上得到了尽情地发挥。
5、发挥“五老”作用,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是保障。在壮大“五老”志愿者队伍中县老干部局、老龄办等职能部门大力支持、密切配合是“五老”志愿者队伍有活动,不断壮大的关键。目前,网吧问题已经成为制约青少年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一情况由县关工委牵头,宣传、文化、教育、公安等部门积极配合,联合下文成立了以“五老“志愿者为主的网吧协管员队伍,利用节假日对全县56处网吧驻地实施协管,杜绝未成年人进网吧上网;在家庭教育现代化试点工作开展中县教育局、县妇联,组织离退休的老教师、老专家、老教授成立家教指导中心,帮助全县6处学校,两处社区开办新型家长学校;在青少年教育基地建设工作上县民政局、团县委、教育局等多少家单位给予了大力支持;在特色活动中老干部局、老龄委、老科协、老体协、老年大学等部门积极主动,全力参与,协助“五老”志愿者承担了大量具体工作,营造了良好氛围,同时也感染、吸收了大批“五老”人士参与到关心下一代工作中来。充分利用老年大学优势,与老年大学联合开展“家庭教育课”,坚持每周三、五授课制度,积极推进家庭教育中“爷爷奶奶班”的培训工作。
二、存在的问题
我县“五老”队伍建设虽取得了较好成绩,但与构建和谐社会、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目标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
一是认识还不够到位,与中央8号文件和中央八部委联合通知的精神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二是基层“五老”志愿者队伍建设有待壮大,发展还不平衡。三是队伍零散,不便于管理指导开展活动。四是“五老”活动的保障措施还不够健全,在活动场所、办公经费等问题上还没有得到切实有效的解决。五是随着关工委工作的进一步深化、细化,关工委的具体办事机构关工委办公室级别低、人员少、战斗力弱成了制约工作开展的一个瓶颈。随着工作深入地开展,协调事宜越来越多,由于弱势导致很多工作协调不下来,很多活动组织不起来,严重制约了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深入开展。六是“五老”志愿者同志间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少,互动、互通的活动少,有些老同志认识不到位,说既然退下来了还干这么多工作是不是想得到什么报酬?对关心下一代五老志愿者认识有偏差,宣传、动员的号召力受不良认识影响降低等问题。
三、建议和想法
“五老”队伍是一个特殊群体,是一个丰富的人才资源库。他们是培养、教育未成年人的重要资源,更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建议:
一是转变工作机制,加强基层关工委组织建设力度,通过省、市、县编委层层下发具体文件,把关工委办公室定性为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行政单位,提升县关工委办公室级别为正科级单位,扩充办公室工作人员,县级5人,乡镇要设专职办公室主任1人,落实其政治经济待遇,提高服务质量,增强工作效率。二是利用老年大学组建“五老”志愿者培训基地,定期开班组织学习,开办家庭教育的新理念、新方法的专业课程,同时以召开经验交流会、报告会的形式宣传推广典型人事和成功做法增强“五老”志愿者间的沟通学习。三是各级政府要多支持关心下一代工作,为其提供必要的经费,各基层关工委也要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配合,共同开展活动,自筹协调必要的活动经费。四是加强县、市(区)间的经验交流机会,可以有市关工委牵头,走出去,学进来,本着互通、互学、共同提高的原则推动关心下一代工作稳步、良性发展。五是建立保障机制,为“五老”开展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
1、各级党政领导,要从政治和物质上支持“五老”开展工作。使各级关工委有班子、有牌子、有办公用房、有办公经费。
2、关心“五老”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使更多的老同志热心关心下一代工作。要耐心细致地做好“五老”的服务与保护工作,做到在思想上尊重、生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使广大老同志感受到组织的温暖,使他们在关心下一代事业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3、关心“五老”的身体健康,做到发动好、发挥好、保护好。
第四篇:民政局对社区建设状况调研报告
目前,对社区建设还存在着思想认识不够,社区认同感不强;待遇保障滞后,社区建设人才匮乏;自治服务不强,社区建设活力不足;经费投入不足,社区建设保障不力和文化氛围不浓,社区建设内容不丰富等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应采取下列对策来完善社区建设。
(一)进一步提高社区建设认识,不断推动社区科
学发展
切实加强各级各部门对社区建设及重要性的认识,推动社区的科学发展。要深入学习、广泛宣传社区的自治职能,让社区自治意识深入民心,使社区尽快步入良性的发展轨道,从而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数。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建设和谐社区工作,把社区建设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重要工作议事日程,建立州县市领导联系社区,州县市直部门包扶社区制度,把社区建设的任务落实情况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主要责任指标考核评价体系。
(二)进一步加强社区队伍建设,不断为社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持
要创新社区干部队伍进入机制,拓宽选拔任用渠道,推进社区干部来源多元化。不断实行“公推直选”制度“选一批”,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尤其是街道工作人员中“派一批”,从各行各业优秀人才中“引一批”,从有文化、有能力的下岗职工中“聘一批”,面向社会和大中专毕业生公开“招一批”。要加强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促进社区工作者的知识更新和能力提升,不断提高他们服务居民、管理社区的能力。有条件的县(市)可以依托党校等机构成立社区工作者培训学校。要强化激励措施,使社区工作者保持旺盛的工作激情。在经济方面,切实解决社区工作者的生活补贴、工资偏低问题,并使待遇水平随经济发展而适当增长;切实解决社区工作者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问题,激发社区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在政治方面,给社区工作者提供上升的通道。
(三)进一步加强社区管理服务,不断激发社区建设的活力
要增强社区民主自治能力。社区居委会依法实行自治,坚持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发展壮大群众性组织,建立健全社区居民代表会议、居民议事会议等各项制度,不断完善社区公约,民主决策公开透明,民主管理科学有序,民主监督渠道畅通。坚持完善社区准入制度,政府各职能部门与社区之间职责明确,实现社区责、权、利的配套统一,保障社区充分发挥自治功能。要完善社区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扩宽服务领域,实现管理、协调、服务一体化,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化服务网络,建立专职和兼职相结合、专业和志愿者相结合的社区服务工作队伍,积极发展“爱心超市、家政服务、医疗康复、文化娱乐、中介信息、治安保洁”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区服务,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提高社区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升社区居民对社区居委会的信任度,增强社区的凝聚力。要提高社区主动管理能力。
(四)进一步加强社区经费投入,不断为社区建设提供物质保障
要明确收入来源,不断加强投入。包括财政补助收入,即州、县市两级财政按有关规定核拨的各项经费,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有序的增长机制。上级核拨收入,即上级有关部门和街道(乡镇)给予的非财政补助收入(包括非正规组织就业岗位补贴)。社区专项工作经费。主要是州、市(县)两级部门补助的设施建设、维修、服务、活动等专项工作经费;以及拨付社区“费随事转”的各项经费和社区党建工作经费、其他专项工作经费、活动经费等。各项捐赠收入。主要是慈善组织和基金组织的经费援助、驻社区单位和结对共建单位赞助社区的经费及各种募捐与个人捐助的经费等。奖励经费。主要是上级部门对于社区工作先进的表彰奖励经费等。其他收入。主要是社区有偿服务收入、社区使用的固定资产变价、租赁等收益等。要明确支出范围,落实经费到位。包括人员经费支出。主要是社区工作人员与公益性岗位及社区其他聘用人员的工资、福利、奖金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公用经费支出。主要是办公、服务、活动等经费支出。专项经费支出。主要是社区设施建设项目支出、设备购置和维修支出等。工会活动经费支出。社会保险费支出。主要是单位缴纳的各项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缴费。其他支出。
(五)进一步加强社区文化活动,不断丰富社区建设内容
要健全社区文化组织体系。设置一名专职或兼职的文化活动组织人员。发挥离退休人员的积极性,为社区文化建设多出力。要形成社区文化活动的组织体系,并健全组织机构。要丰富文化活动方式。如剪纸、象棋、乐队、合唱队、体育类的太极拳、气功;综合类的秧歌、健美操、民族舞蹈等。要提供社会保障。各级政府应给予社区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提供必要的政策或经济方面的支持。同时,各级政府、各相关单位应该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直接指导者。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并培养活动骨干,并定期地举办各类活动,为社区文化产业的形成起到宣传推动作用。
第五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状况调研报告
关于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状况的调研报告
——群文
近年来,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出现大量剩余,并不断向非农产业转移。为了解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影响,本人走访了两个村,并选择了100户有劳动力转移的农户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对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明显,但对农业生产也造成一些负面影响,且社会问题较为突出,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特点
某某镇是一个典型的农业镇,截至2009年末,全镇耕地面积2938公顷,占全镇总面积的30.2%;农业人口5.8万人。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如下六大特点:
一是从转移人数看,总数较为稳定。2005年至2009年,某某镇分别转移农村劳动力1.7万人、1.81万人、1.80万人、1.73万人和1.75万人,分别占当年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7.3%、48.1%、48%、47.5%和47.8%,从总量和占比来看,变化都不大。临时性外出务工人员减少,长期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劳动力转移队伍相对较为稳定。从100户的调查结果看,2009年转移的203名劳动力中,常年在外务工(一年以上)的占99%,临时性在外务工的仅5人。
二是从转移渠道看,无序外出偏多。近几年来,政府实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阳光工程”,旨在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但受各方面条件制约,不能充分满足庞大的劳动力输出需求,农村劳动力转移仍以亲友帮带和自闯为主,有组织的外出务工比例不高。2009年,全镇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通过劳务机构介绍的仅占11.6%,亲友帮带的占42.2%,自闯的占41.8%,其他形式的占4.4%。
三是从产业分布看,以二、三产业为主。经统计,2009年,全镇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进入一、二、三产业的分别占0.9%、56.1%和43.0%。
四是从转移流向看,以东部沿海为主。2009年,某某镇转移的1.75万农村劳动力中,省内、省外和境外的比例分别为21.3%、78.6和0.1%,到广东、江苏、浙江、上海等东部沿海城市占76.9%,到西部和其他地区仅占1.7%。东部沿海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对劳动力的强大需求,西部开发大战略的实施也对内陆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机会,从发展趋势看,东部沿海和西部地区仍将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集中地。
五是从年龄结构看,以青壮年为主。2009年,某某镇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中18岁以下、18—35岁、35岁以上的比例分别为7.5%、67.8%和24.7%。而从调查结果看,203名转移劳动力中,没有18岁以下的外出务工人员,94%的为青壮
年,农村劳动力转移以青壮年劳动力居多。
六是从文化程度看,以初高中为主。2009年,某某镇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中,小学以下文化、初中、高中、大专以上文化的分别占13.1%、70.5%、15.6%和0.8%。入户调查的203名农村转移劳动力中,初中、高中文化程度的比例分别为48.7%、38.8%。
二、劳动力转移对当地经济社会的主要影响
(一)正面影响:
1、转移就业,带动了农民收入增加。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的转移,不仅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再就业问题,也带动了农民收入的快速增加。一方面,劳务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据统计,近5年来,某某镇每年外出务工农民工的劳务收入总额均在2.5亿元以上。据对100户样本家庭的调查,2009年外出务工人员人均年收入14127元,是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倍以上。另一方面,增加了留守农民的生产收入。由于农村人多地少,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进步,国家惠农政策出台后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外出务工人员闲臵的土地一般都会被留守农民耕种。调查的100户样本家庭中有36户对耕地采取“转包给他人”的方式进行耕种。
2、返乡创业,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既是一种谋生手段,也是一个财富积累和技术学习的过程,部分外出务工者在打下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拥有一定管理或技术水平后,尝试回乡自主创业。据镇劳动保障部门统计,截至2009年末,全镇返乡创业成功的有86人,兴办企业37家,解决了1900人的就业问题,也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如某某镇化工有限公司法人代表赵某,九十年代初到深圳打工,2007年返乡创业,利用自己在打工期间学习的技术和管理知识,投资300万元成立化工有限公司,2009年该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400万元,上缴税金42万元。由于产品科技含量高、污染少、效益好,得到镇委、镇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2009年公司再投资200万元建设二期生产线,计划在5年内实现产值过5千万,上缴税金上150万元的目标。
3、开阔视野,促进了农民观念转变。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一般都流向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农民工在打工创业的同时,也开阔了自己的视野,增长了见识,思想观念也得到一定的转变。据调查中一位村支书反映,以前基层选举很多村民都不愿参加,即使参加也是随便投票,现在换届选举时有很多外出打工的村民都特意赶回来参与投票,农民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大为提高。此外,在维权意识、经济效益观念、社会责任和环保意识等方面,现在的农民相比过去都明显增强。思想观念的积极转变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和谐社会的建设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负面影响:
1、造成土地实际利用率下降。从总体上看,农村劳动力转移后耕地面积并未明显减少,但农村土地的实际利用率有所下降。一方面,部分面积小、位臵偏、灌溉不便的劣质田被荒芜,荒芜比例低的村有1%,高的达4%,被抛荒的主要是不便耕种的劣质田。另一方面,粗放式经营使部分耕地实际上处于半荒芜状态。由于外出务工家庭的耕地大部分由家中留守的老人耕种,而部分家中留守老人体力不足、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导致农业生产先进技术应用不广,粮食单产水平得不到提高,并且多为单季播种,耕地处于一种实际上的半荒芜状态。据对100户样本家庭调查显示,61%的耕地由家中留守人员耕种,双季稻的播种比例在75%左右。
2、延缓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由于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和文化水平稍高者大部分外出务工,懂经营会生产的农业高素质人才相对缺乏,大部分留守农民只从事简单的农业生产,特色农业和优势产业不能形成,农产品科技含量得不到提高,产业结构升级不快。据统计,近两年来某某镇农民粮食收入占农产品收入的比例均在65%左右,与该镇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不无关系。
3、制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老化是一个影响农业生产的关键性因素,特别是水库、塘坝和灌溉沟渠损毁严重,灌溉功能受到很大影响。近几年来国家加强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在道路和饮水工程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人们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关注度不够,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工、集资的难度较大。
4、衍生众多社会问题。目前大部分农村劳动力转移家庭的现状是,夫妻二人外出务工,老人在家耕地种田,带着孙子(女)上学。由此导致的两个社会问题:老人精神空虚、倍感寂寞、生老病死缺乏关怀;儿童缺少父母的教育、缺乏亲情的关爱,受到爷爷奶奶的过度骄纵,不良习惯容易形成,不利于他们的正常成长成材。
三、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对策思考
1、提高认识,重视劳务经济发展。近几年来,农民持续增收困难,农业生产效率难以进一步提高,农村经济发展乏力,农村消费市场启动缓慢等问题已十分突出,并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出了挑战。实践证明,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提高劳动力就业水平,是农民增收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各级政府部门应进一步提高认识,全面了解劳动力市场需求,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通过加强职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规范完善劳务输出中介组织、大力支持
发展民营经济吸纳转移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等多种方式,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转移。
2、加强立法,促进土地有序流转。土地是农民宝贵的资源,是农民的生存之本。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在充分尊重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的前提下,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流转,变单一的土地经营权为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统一的农户承包权,引导农民将自己的土地进行出租、入股或抵押。国家可考虑加强土地流转立法,按照城乡土地市场一体化标准,对土地使用权作为生产要素实行有偿转让,推动土地流转制度的建立,加快土地向农业生产能手集中,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提高土地利用率。
3、创造条件,鼓励农民返乡创业。当前,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创造各种优惠条件吸引外商前来投资,而忽视了对本地民营企业的扶持。在调查中了解到,有很多在外发财致富的务工者都有回乡创业的强烈欲望,但因内地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不佳而不能如愿。建议政府部门转变观念,把招商引资的土地、税收等优惠条件同等给予返乡创业者,让他们把在外学到的本领带回家乡,在本地创业发展,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同时农村金融机构要密切关注返乡创业者的金融服务需求,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项目给予必要的金融支持,扶持他们做大做强,充分发挥返乡创业农民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4、完善社会保障,关注农村留守人群。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国家已出台相关政策,创造条件让他们在父母务工地就近上学,但由于费用过高等多方面原因,落实得并不理想,国家应进一步采取优惠措施,让农民工子女都能上得起学。同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国家应加强农村养老院、老年人活动室等公益设施建设,给老年人创造一个美好的晚年生活环境,让他们生活上得到照顾、精神上有所寄托,真正实现老有所养。
5、搞好就地转移,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的外出务工不是实质上的劳动力转移,而是一种简单的务工方式转变。要想实现本质上的、更为经济的、更为人性化的劳动力转移就必须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实现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从社会成本方面来讲,就地转移劳动力能缓解当下由于大量劳务输出带来的儿童教育、老人赡养、社会治安等多种社会问题,降低了劳动力转移的社会成本。从经济和社会效益来讲,就地转移劳动力既能有效促进当地二、三产业的发展,增加地方财税收入,又大量节约劳动力转移成本,减缓转移中的交通运输和转移前后的社会管理等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