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网络环境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实践与思考———以嘉兴学院为例
网络环境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实践与思考
———以嘉兴学院为例
彭 巍
(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赣州,341000)
【摘 要】互联网强有力地推动社会转型和经济格局变革,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也提出新的要求。在深入研究网络环境下嘉兴乃至浙江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基础上,明确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的总体思路,并结合嘉兴学院实际提出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方案。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专业建设 培养模式网络环境下浙江、嘉兴地区地方经济发展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将人类社会带入以信息为重要资源的21世纪,特别是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推动社会深刻转型和经济格局的深刻变革,经济呈现网络化、信息化、全球化的趋势,这一切无疑强烈影响社会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需求。近年来,浙江省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方针指引下,坚定不移地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优先发展软件产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与信息服务业,打造“数字浙江”,实施“信息强省”,把浙江电子信息产业推进到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2007年浙江省信息化发展水平指数达在全国各省、自治区中位居首位。以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城市信息化为重点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企业管理信息化已从财务管理软件或制造资源计划(MRPII)转向实施企业资源计划(ERP)阶段。省市县三级电子政务网络统一平台建成,门户网站建设整体水平居于全国先进行列。电子商务及现代物流业发展迅速,拥有阿里巴巴等知名商务网站,2007年网上交易额超过5000亿元。嘉兴地处长三角的中心,特别是在上海和杭州之间,上海打造中国现代服务业中心,杭州打造中国电子商务之都,嘉兴也把大力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提高自身综合竞争力作为目标。嘉兴地区的中小企业众多,而这一地区中小企业信息化程度、企业利用网络从事电子商务的认识程度和使用程度都远远高于国内的其他地区,更重要的是嘉兴地区利用网络个人创业、开设网店的情况非常普遍。这一切都为嘉兴学院这所浙北地区唯一的综合性高校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为信息管理与信息专业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就业与发展空间。最近几年嘉兴学院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在95%以上。同时网络环境下浙江、嘉兴地方社会与经济发展也迫切需要对信*本文为2009年嘉兴学院重点教学改革项目“嘉兴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 70109053)成果之一。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进行研究,提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正因为如此嘉兴学院一直在探讨网络环境下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形成自身鲜明的特色。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的总体思路立足地方,面向经济,以人才市场的需求为导向,适应信息社会发展需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以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定位为基础,以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通过完善教学科研体系,合理设置课程,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与教材建设等手段,大力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提高教学与科研水平,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人才,最终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专业建设成一个厚基础、宽口径、懂管理、重应用、特色鲜明、注重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并在省内具有一定优势和影响的特色鲜明的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方案
3·1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定位嘉兴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目标应立足地方,浙江经济的发展需要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现代管理学、经济学、信息管理等知识与理论,具有计算机及互联网实际应用能力,掌握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和维护的方法和技术,能在国家行政机构、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教育教学机构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开发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人才。特别是为浙江、嘉兴地区中小企业培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围绕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坚持走基于信息的管理思维与计算机技能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向,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信息意识和服务意识,扎实的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系统设计与开发能力,以适应企业对信息系统、电子商务工作的要求。在明确了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在培养方案中明确了对学生的基本素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业务要求等方面相应的要求。
3·2 确定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产生以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一直没有停止过研究,也得出一些研究成果。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在美国率先出现的两种信息管理专业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一种侧重“通才”教育,强调基础教育,所培养的学生知识面较宽,各种背景知识扎实,另一种则侧重“专才”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偏重于信息管理专业教学,非常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例如,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强调基础教育,要求专业本科生要大量修读经济、管理方面的基础课程,凭借扎实的经济管理基础,学生在毕业时有广阔的就业前景和发展方向。卡内基·梅隆大学则侧重“专才”培养,非常重视对学生信息系统专业方面的培养与训练,要求学生选修专业核心课程和与信息系统相关的课程,毕业生往往能在各行业的信息部门和各类型的计算机公司找到理想的就业岗位。在国内各高校中也主要以这两种人才培养模式为主。事实上,无论是哪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都各有利弊。侧重于通才教育的,学生的综合素质较高,学生的视野广阔,就业口径宽,发展前景宽广,但专业功底相对薄弱;而侧重专才教育的,学生的专业功底扎实,对于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得心应手,竞争力比较强,但这类学生基础知识或技能不够全面,视野狭隘,发展空间受到很大的影响。正因为如此,国内学者又提出了专才模式、应用模式、复合模式、创新模式。现在已经提出的各种模式都有各自的缺点不足。笔者认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必须考虑以下几点:第一,网络环境、知识经济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需要;第二,地方经济发展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需要;第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性质、学科定位;第四,每个学校自身的教学、科研情况以及学生特点。在全面考虑以上因素,并综合分析研
究的基础上提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嘉兴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原则是:以浙江省为依托,面向嘉兴,服务全国,明确培养目标,以“厚基础、宽口径、懂管理、重应用”为指导思想,优化课程体系,构建“平台+特色模块”的课程体系结构形态,突出模块特色,强调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在专业培养过程中,力争在以下方面取得好的效果:第一,注意培养学生两个意识,即信息意识、服务意识;第二,打好三个基础,即管理科学基础、经济学基础、计算机基础;第三,培养、锻炼四个能力,即信息能力、交流表达能力、外语能力、实践能力。在人才培养上强调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紧密结合,真正培养出具有强烈信息意识、服务意识,宽厚的知识基础,懂管理的具有较强的应用能力的复合应用型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
3·3 构建科学合理、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1)在制订教学计划中,本专业以“厚基础、宽口径、懂管理、重应用”为指导思想,优化课程体系。(2)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结构形态通过“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结构,将那些服21RESEARCHES IN LIBRARY SCIENCE 务面较宽、体现学科基础的课程用平台结构组织,以保障科学文化知识和素质要求,将服务面较窄的课程用模块结构组织,用于柔化具有差别的个性发展和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具体设置两个专业模块:一是信息系统模块,主要包括Web程序设计、高级数据库应用、信息资源开发与管理、企业资源计划(ERP)、信息分析与预测等课程;二是电子商务模块,主要包括Web物流与供应链、网络营销、电子商务案例分析、电子商务系统建设与管理等课程。(3)构建五条课程主线在经济学、管理学教育的基础上构建五条教育主线:一是数学教育线: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运筹学等;二是英语教育线:大学英语———电子商务概论(双语)———面象对象程序设计(双语)———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双语);三是计算机技术教育线:计算机应用基础———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Java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Web程序设计———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等;四是信息管理理论与实践教育线:信息管理学———信息存储与检索———信息资源开发与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分析与预测———企业资源计划———信息安全———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等;五是电子商务理论与实践教育线:电子商务概论———网络营销———物流与供应链———电子商务案例分析———电子商务系统建设与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
3·4 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配合理论教学,实现实践教学体系的有序进行,逐步建立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体系。以短学期教学为平台,建立“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每门课程的实验分成验证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两部分,并随着年级的升高,设计性实验的比率将逐步提高。在完善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体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3·5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在素质教育同时强调创新教育,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行导师制,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组建学生信息协会、计算机网络协会,并制定关于学生创新活动的计划与措施。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竞赛(电子商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浙江省程序设计大赛、大学生英语演讲竞赛),在本科生中实行导师制,开辟第二课堂活动,鼓励学生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在培养计划中规定一部分的学生必读书目等。
3·6 完善教学体系结合学科发展和市场人才需要,明确培养目标,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办出专业特色,不断完善教学体系,使人才培养过程符合专业培
养目标,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使人才培养的各项要求能在教学过程中具体落实。在执行过程中,重视教学计划的权威性,制定并完善各种教学规定,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大纲、实验大纲、课程设计大纲和实验指导书由课程建设小组集体讨论,并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审定通过;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由基础课教研室负责讨论落实。各任课教师按教学大纲认真备课、精心组织教学;严格执行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坚持每学期分院领导和学科负责人、老师听课制度;严把考试质量关;坚持试卷审核制度;严格考试纪律;严把教学质量关,规定每位青年教师新开课前均要进行试讲;在期中教学检查中均安排教师听课并及时反馈意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采用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专题研究、网上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拉近理论教学与实际的距离;对于部分核心课程,创造条件,开展双语教学;不定期到信息技术开发公司以及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大中型企业参观实习,邀请这些单位的有关领导和技术人员给学生做报告、讲课,走开门办学之路。结束语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信息化社会发展过程中最富生命力的专业,网络环境下人类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等都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提供了巨大的机遇,特别在金融危机发展背景下更体现出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毕业生利用网络自主创业的优势。为了更好适应网络社会发展需要,所有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有关的政府、企业、学校领域内专家、学者、工作人员与师生应该共同努力研究探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建设问题。
参考文献钱洁,宋萍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面向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7)龚花萍,沈玖玖·中外信息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比较·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5)阳向军·西部地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基于广西师范大学的实例分析·现代情报,2008(1)王学东·面向现代信息技术的信息服务人才培养研究·情报学报,2000(5)
第二篇: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反思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反思
摘要: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行业十分的广泛,主要包含了商业项目研发、经济后今后发展趋势预测,公共医疗卫生等多个方面,预测较为精准,能够在公司、行业以及一个国家中给予一个可靠的理论基础,因此,大数据技术是目前作为热门的技术方案之一。随着大数据技术应用的不断增加,该领域对于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因此大数据背景下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探讨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大数据背景;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在经济全球化的前提下,大数据技术能够登上历史的舞台,可以让社会更加快速的发展,并且在今后,这一技术的应用可以普及到各个领域中,所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培养这一领域人才的摇篮,这一专业如何建设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对其提出针对性的意见,确保培养出来的人才符合要求,能够直接投入到工作中来。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专业定位不清晰
这一问题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工作的最大问题,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因为不同学科下学生发展方向是不一致的,比如说理工生比较偏向于技术,但管理专业的学生比较偏向于管理,这种模糊的限制难以区分,致使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精准度有所下降,这就会阻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发展。
1.2 教学模式较为单一
现在我国很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还是以传
统教学为主要的方法,这种方法完全与实际情况不相符,这是目前该专业遇到的最大问题,也是制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发展的一大重要问题。这一问题导致教学质量较差,所以就无法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1.3 师资力量薄弱
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其一,教师团队趋于老龄化,年轻教师的经验又不充足;其二,专业人才较为匮乏,学生多教师少的现象普遍存在。
1.4 课程设置不符合实际
课程设置不符合实际,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主要表现为如下两个方面:其一教学设计所包含的设计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接触到的知识并不全面;其二,其课程缺乏相应的合理性,这会对整个教学工作都产生影响,严重阻碍的工作效率,学科与学科之间没有交叉,学期与学期之间没有衔接,学生在学习知识时往往不能对相关知识进行关联,这些知识无法灵活运用。主要建设措施方案
2.1 翻转课堂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中的应用
应用翻转课堂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有如下几大方面的优势:(1)增加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联。传统教学主要是老师授课学生学习的方式,采取了“点对面”的教学手段,这仅限于能把现有的知识学完,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特别是在高职院校中这一现象十分的普遍,这种方式十分不利于学生们对其知识的理解与应用,由于信息管
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相关课程知识本身就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异常的困难,但使用翻转课堂这一模式后,老师在课堂上只需要对学生有问题的地方进行细致的讲解,在这一阶段就出现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不仅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勇于思考,还可以增加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联系;(2)实现了“因材施教”。翻转课堂主要对于学生课前自学问题进行间接,因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门理论性比较强的学科,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的问题,老师可以在学生的提问环节了解哪些问题是学生们的薄弱地方,在上课的时候进行强化,这种方式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们的独立思考能力,还可以提升学生对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了培养目标;(3)改变了传统教学地位。由于传统教学教师在课堂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对于学生使用填鸭式教学,对于理论性较强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来说,这种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们学习的需要,不仅达不到效果还阻碍了学生对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习的兴趣。而应用这一课堂进行教学,对学生和老师的地位进行调整,学生真正的成为了课堂的主导者,让学生自主查阅知识,将遇到的问题整理出来由老师进行答疑,将老师的地位从主导者变为了辅助者,因此这一模式有效的实现了地位的转换。
2.2 深化共享资源内容,全面实现共享
高校所使用的师资力量不仅仅要自己学校调动起来,还可以在搭建网络平台后与学生通过合作,将资源共享发挥到最大程度。第一,高校需要和其他学校进行合作进行交流,学习其他学校的优秀的教学
思想。除此之外,需要实现教学的最大化,不单单需要校方在网络上建立共享平台,还需要建设校内校外建立共享体制,确保平台的足够化。
2.3 建立优质资源交流平台
在高校建设网络共享平台的同时,需要确保高校之间、学生、企业之间的交流,能够所有人在平台中可以畅所欲言。这种体制打破了区域性吗,让每位同学都能根据自身的要求去进行学习,让其更加的多元化。结语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建设一定要迎合社会的发展,只有丰富了教学内容,才能更加的贴合社会,培养出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一雷.我国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9,27(27):115.
[2]张颖.应用型民办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76):80-81.
[3]李明伟.大数据时代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03):113-115.
[4]邱泽国,李俊玲.基于能力建设下的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分析———以哈尔滨商业大学为例[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Z2):48-50.作者:杨思宇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第三篇: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不仅渗透了各行各业及百姓家庭,也已经向教育提出了挑战。“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就曾明确提出,教育要跟上科学和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就必须加快教育的信息化。那“如何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课堂教学”就是各中小学所关心的比较重大的问题。
一、教育信息化是时代的需要
“当今世界,科技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江泽民
当前,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对当代社会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
以上种种情况表明,知识经济的来临,呼唤着教育必须进行创新和深刻的变革。同时也表明,教育的深刻变革,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是突破口,勇立教育潮头的是现代教育技术。为此教育信息化是时代的需要。
1、网络技术是改进课堂教学设计的切入点
在中国,现实的教育现状是:教育比较落后,发展很不均衡,需要接受教育的人口特别多。这种情况决定了我们的教学形式主要是面向学校班级的课堂教学,虽然素质教育是开放的(学校、社会、家庭的范畴),但在很大程度上,我们所强调的素质教育也必须在这一基础上实施。这给课堂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然而,每个学校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育信息化是时代的需要一套办法,我们应该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中的网络技术是改进课堂教学设计的切入点。
2、网络环境下教学资源的特点为素质教育提供实施环境
看看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资源的特点:信息资源永远开放的;传播媒介多向交流的;传递系统是多媒体的;知识是跨越时空限制的。这一特点决定了网络环下教学过程是:开放性与全球化;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内容形式的多媒体化。这恰恰应合了人本主义和素质教育的倡导,这也说明,一旦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组织起来,必然带有松散性、不确定性、难控制性,在不脱离学校模式、班级模式的课堂形式下,这种教学,的确是前所未有的一种新尝试,在我校校园网这一智能教学环境下,我做了课堂教学实践。
二、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的实践比较
1、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两种课堂教学比较
当前,课堂教学分为以教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和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前者主要是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后者主要是以认知学习理论为基础,前者是通过教学分析进行教学事件的设计及呈现教学事件的教学策略的设计,后者主要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中,选用学习资源或外界帮助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它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学习分析,设计学习资源,认知工具以及学习者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和支持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模式。这种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符合了人本主义及素质教育的对教育的要求。我从实践中对这两种“中心”进行比较试验,主要是以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媒体形式的不同和学生自主程度不同来区别的,从以上论述中可知,网络环境有助于形成素质教育的一种氛围,但是它的效果到底怎么样?
在内容和要求的水平一样的情况下,媒体选择及使用情况就体现出来了以教为中心和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的优化程度。以多媒体组合的课堂教学比起照本宣经的原始方法先进了许多,但它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学生的地位依然是处于被动的位置,教学依然是教师的个人表演舞台。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组织本身是线性的(从开始到结束),但内部教学资源的使用不再是线性的,因为各个内容区是用虚框围起来的,学生可任意在各个区漫游,学生自主学习在一节课时中占了90%的时间,学习过程的意义建构绝大部分是由学生自主完成的。两者的最大区别在于教师的位置,网络环境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广播者,教师除了主要起到教学资源的组织(当然包括教学资源的设计、制作、整合、试验、测试等)作用外,还在教学当中起到辅导个别、督促个别、察看全体学习过程。毕竟,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意义建构,个体特征不一样的学生对某一教学目标意义的建构就不一样,有的可能出现相反的情况。有的可能会问在导航系统设置一个虚拟教师,随时随地指导学生,不是更好吗?实际上,目前的计算机智能化程度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计算机依然是程序控制的(设计上可以采用菜单式、图表式、层次式、递进式等方法实现导航系统)。在这里要说明一点的是,班级上课的教室必须能满足人手一台多媒体计算机(这些计算机必须构成局域网并且联接上互联网)、必要的多媒体控制平台(可以是以计算机为主的软硬件)、完整稳定的网络教学信息系统和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
2、两种教学实验的个人体会
网络环境下教学中,作者的个人体会是:一是学生不太习惯于这种不太“象”上课的模式,大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进入角式(可能与传统的根深蒂固的教学模式有关),学生普遍反映信息太多,没有次序,不容易进入学习的角色,另外网页内容外观花样多、干扰大。但这次课堂教学实践是成功的,效果是好的,实现了教学目标,大部分的学生学会了自主获取信息,动手、动眼、动脑三维一体,多重刺激,学习兴趣增强了,创新能力增强了。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与传统教学相比发生了很大改变,教师在传统教学中的威信感受到了挑战,压力增大,因为教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与灌输;教师的角色主要是教学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学生学习促进者,教师表现主要是从前台走到了后台;教师在教学当中不能由计算机或计算机网络代替,相反教师在这种模式下的重要性更大了,计算机只是一种信息加工和呈现的工具,教师唯一选择是需要不断的更新知识和扩大知识面;教学组织者需要跨学科的知识结构;教学组织是单个教师所不能完成的,需要教师的群体协作;网络化的课堂教学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是如何制作教学课件、如何把它们组织成为符合教学要求的教学资源形式。因此,如何制作符合网络环境下优秀的教学课件是网络环境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
3、网络环境课堂教学的优点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真正达到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学生是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学习和提高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的,这种学习使学生真正获得了智慧而不仅仅是知识,这正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能够整合各个学科内在知识体系,学生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首先要具有计算机知识(最起码是基础知识),其次必须要有跨学科的知识与能力,才能驾驭各种计算机软件,比如几何画板软件,要用它来进行学习,要知道软件本身用法及它涉及的数学、物理等学科各方面知识,这调动了学生纵向与横向学科学习的兴趣,它使学生形成了长久的自主学习的习惯,这对于开发人力资源很有益处,这也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能够使学生开阔了眼界,扩大了知识面,互联网比特量以月成倍增长,传统教师念经式上课模式,其信息量充其量是九牛一毛。在这种模式下,我们的教师、学生是否作好了准备?教师、学生要转型到这种模式下,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培训便是比较突出的问题。
三、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实践所带来的思考
1、时代呼唤教师要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
上述的教学实践给我们很多思考,我们认为,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为基于认知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提供了环境。处于信息时代的教师和学生,面临着一个全新的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和认知工具的学习环境,如前所述,这种教学环境为素质教育的实践提供了教学条件。在这种环境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教师的职业技能和应具备的能力结构也随之转变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要紧跟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努力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以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教育部长陈至立。为了顺应这种转变,信息时代的教师必须掌握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关于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体来讲主要是掌握WINDOWS、文字处理、演示文稿制作、收发电子邮件、网页编写、课件的编制、动画制作、学科教学专门软件等。同时,还必须掌握现代化的、先进的教学设计理论、思想和方法,用现代化的设计思想和方法指导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才能优化教学过程。
2、寿光市北洛一中教师、学生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内容、办法
纵观客观的要求,近几年来,我校着眼于未来,为构建新的教育模式,努力培养现代化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特别是具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于课堂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上述的教学实践能如此顺利的运用,得益于我校改革实践:为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我校加强了校园文化方面的建设(包括校貌、环境的表层文化,规章制度的中层文化和群体认可度等深层文化);在现代教育技术方面,我校规定学科电教教学使用率占该学科总课时的30%以上,理科占50%以上,以硬性规定促进科任教师学习、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为了使以上措施真正起作用,我校采取如下措施:
(1)建立分层培训制度,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
学校在“校本培训“和“先化人后化物”的思想指导下,指定每学期的培训计划,培训内容除windows的基本操作、wps、记事本、word等文字处理软件及Excel电子表格外,重点加强Authorware、Dreamweaver等软件及网络知识的基本学习,采取校内与校外想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法,不断加大培训力度,除每周三、四晚由本校微机教师按培训计划进行辅导外、还选用50%的骨干教师利用周六上午进行集中学习,并多次聘请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就培训计划中确定的重点内容进行专题培训。
(2)建立评估奖励制度,大大促进了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紧迫感和使命感。学校建立科学、合理、完善性强的现代教育技术评估体系,加强对教师的管理、评估、检测和调控、定期组织理论测试,汉字输入、word、Excel软件操作、课件制作、网页制作和优质课等比赛,并及时进行量化评估,将量化结果纳入年终考核,按获奖级别进行奖励,并作为评优树先和奖金放的重要依据。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学生为学习必须要掌握计算机这种认知工具的基本使用。为此,我校对新入学的学生采取了强化的培训手段,主要是基本内容的普及,其次充分利用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课,对学生进行网页制作、网络浏览、邮件发送等方面的教学。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100%的学生能上网获取资料,能下载网上学习资料,能通过网上资源处理信息;35%以上的学生能进行电脑制图,能编制电脑小报,另外,我校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每年都派学科骨干教师到发达地区中小学参观考察,了解教育技术的最新发展及应用,以指导学科教学和研究;实施“六个一”工程,即参加一次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理论考试,成绩优秀;制好一个新颗件,新颖实用;上好一堂信息技术创新课,方法先进;写好一篇信息技术创新论文,推广经验;指导好一项信息技术创新活动,收到实效;参加一个信息技术课题研究,见到成果。以上措施的实行,我校的网络资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但离全方位开发、应用丰富的互联资源还有不小距离。“教无定法”,这里的例子——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也只是其中一种,或许还有很多地方需要不断完善。但,学生、素质教育、网络、课堂教学、教师将是未来课堂教学最活跃的要素和永恒的话题。
总之,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教学技术也应及时作出相应的改善,用先进的教学技术造就优秀的新世纪人才,是刻不容缓的事,网络教学、网页式课件,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目前正处于发展状大之中,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以及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校园网将实现全区、全国的联网。这对我们每一位教师来说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只有不断奋进,努力进取,才能跟上时代潮流,为我国的教育事业腾飞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及思考》宋连昌
第四篇:网络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网络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镇海中学俞加强
镇海中学历史积淀深厚,人文气息浓郁,拥有十二个历史文物景点,其中三处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多年来,我校依托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发挥学生个性特长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00年以来,随着学校千兆校园网的建成,以校园网应用为龙头的教育信息化热潮席卷整个校园,如何在坚持传统校园文化优势的基础上,充分挖掘镇海中学富有人情味的校园网的潜力,努力培育网络环境下的新颖校园网络文化氛围,是新时期我校工作的又一重点。经过四年的实践与探索,网络文化建设已经成了镇海中学校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网络文化正在成为镇海中学的新优势。
1.校园网络文化是网络时代校园文化的延伸
校园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向网络的延伸,是校园文化在网络社会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文化,它和传统的校园文化互相交错互相渗透并互为补充。众所周知,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的时代,是网络的时代,作为人类文明标志的网络已经深深扎根在当代学生心中,这是一个不容争辩的客观事实。虚拟的网络也是现实的,网络无处不在你我身边,对学生来说,因为网络的虚拟性,给了他们一个可以平等说话、相互交流、展现个性特长、激发灵感的舞台;就教师而言,虚拟且现实的网络提供了一个了解学生真实内心,促进师生交流的渠道。正是因为网络的虚拟性和真实性,使学校、老师、学生三者能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共同促进教育方式的进一步完善。
然而,开放的网络不但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也随之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充实我们的知识,使我们成为网络时代的胜利者;网络同样也能让我们颓废、堕落,使我们成为网络时代的牺牲品。因此,如何正确理解网络的内涵,如何引导学生在张扬个性特长的网络环境下把握好分寸,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风尚,成了摆在我们教育者面前的一个关键课题。
面对机会与挑战并存的网络,面对网络大潮的冲击,是坚守传统的壁垒采取“堵”的办法拒绝网络以求所谓的稳妥可靠,还是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采用“导”的策略接纳网络以期在新的领域取得新的突破?作为教育者,面对日新月异的网络时代,与其落在学生后面埋怨网络的负面,倒不如主动出击,走在学生的前面去充当网络领航员。
为了培育好镇海中学网络文化阵地,我们开始思考在镇海中学网站上开设校园BBS的可行性,我们认真总结了国内一些名校创办校园BBS失败的教训,针对镇海中学拥有高素质学生群体这一现实,在制定严格管理制度的前提下,以学生为主体,辅于学校的正确引导,在校园网上推出了校园BBS。经过四年的辛勤耕耘,以镇中网站、镇中论坛为核心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取得了成效,网络文化建设已经成了镇海中学校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网络文化正在成为镇海中学网络时代的新优势。
2.建设校园网络文化,需要勇气和自信
网络是开放的虚拟的也是真实的,我们在享受网络优势的同时,也必须认识到网络存在风险,为营造校园网络文化氛围而开设校园BBS更是让网络风险直接挑战我们的教育者。那么,我们如何正视网络风险,如何规避网络风险呢?实践告诉我们,建设校园网络文化需要监管和引导,更需要勇气和自信。
首先,个别学生网络法律意识淡薄,简单地认为网络就是自由的代名词,在网络上随心所欲地大放厥词;有的学生沉湎于网络不能自拔,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秩序,从而导致学习成绩的大幅度滑坡。这些现象无法通过限制学生接触网络这种简单而粗暴的手段加以解决,针对这些现象,我们及时将德育教育工作引入到网络,通过校园网站和BBS积极开展网络德育教育工作。通过开展网络法律法规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网上揭批“法轮功”等专题活动、就读书与上网的关系展开讨论等系列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情感,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网络素养。
其次,校园BBS的开设,使得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就某些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由于学生正处于心理的成熟期,表达问题的方法往往会简单而直接,这样,就有可能出现学生利用网络对教师的教学和学校的管理工作提出一些客观的甚至偏激的意见。如何看待这个“自亮家丑”式的敏感问题呢?一位在学科教学上颇有建树的镇中教师在校园BBS上留下的真知灼见:“宽容源于自信”对此问题作了精辟的诠释。实际上,不和谐的音符在网下是客观存在的,只不过通过开放的网络表现出来而已,面对网络上出现的这种“尴尬”,我们教育者需要勇气需要自信去面对去接纳去引导,也正因为有来自网络的不同声音,才给了我们教育者更多更全更真实地了解学生内心的机会。我们引导学生在表达自己真实想法时注意表达问题的方式和技巧的同时,也应该鼓励教师通过网络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旁观。这样,不但能让我们的教育教学更贴近学生实际,获取师生面对面交流所不能获得的真实信息,同时,也能让学生以一种更为积极更加理性的姿态参与到网络文化建设中来,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网络文化建设走向成熟、逐步完善。
3.给学生一片网络空间,他们必然能灿烂
网络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在统一了思想认识后,我们将工作重点放在了如何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如何在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为我们的校园文化培育出一片净土上。
针对学生喜欢上网的事实,我们努力挖掘镇中网站的潜力以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上网时有更多的时间逗留在学校网站上,以减少学生因浏览不良网站而产生的隐患。通过将学校长年积累的传统校园文化数字化,创办爱教基地、镇中像册、镇中快讯、办学成就、个人主页、校园生活等网络专栏,使镇海中学校园网成为镇中历史的缩影,成为学校信息汇集、交流和生发的中转站,为推动素质教育、理解教育的进程,增进学校、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情感交流以及教学管理互动提供广阔的舞台。
根据学生特点,我们逐步在校园BBS上开设了旨在挖掘学生个性特长的特色栏目,目前,我校的BBS已发展成包括“教育科研”、“心理社区”、“原创空间”、“校友寄语”、“海外学子”、“梓荫书友”在内的十七个栏目,十多万张帖子,被《中学生学习报》等报刊的编辑形容为“一本大型电子杂志”。全国不少报刊编辑还直接从上面挑选我们师生的原创作品。仅在“原创空间”上,就有30余篇文章被《中国校园文学》、《中学生学习报》、《浙江青年报》等报刊转载。通过校园BBS开展网上心理咨询,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帮助学生排解成长的烦恼,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地发展。我们还在不同时间段适时开辟校庆专题、高考专栏、校运会专栏等等。这些特色栏目的开设,不但给学生提供了个性化发展的舞台,给老师们提供了走进学生心灵的新手段,也给镇中校友们提供了另一种“回到母
校“的方式,镇中网站成了校友与母校联系的纽带,镇中论坛成了校友与老师,与学弟学妹交流感情的桥梁。
从利用网络载体开展德育教育,举办读书与上网专题讨论,创设网络心理咨询专栏,“超课堂“教学模式的初步形成,学生原创文章被广为转载,到每年高考结束,许多高校校友纷纷登陆校园BBS为师生提供高考志愿填报信息等等事实表明,经过四年的实践与探索,我校的网络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新载体已经到了收获的季节。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校园网络文化对学生进行政治方向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综合素质培养以及深化学校教育改革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提高,通过给校园网络文化以准确的定位,校园网络文化必将真正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流文化和先进文化,我们的实践与探索也必将结出更为丰硕的果实。
第五篇: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与思考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与思考
(本文获2006年福建省第三届“新理念、新资源、新探索”三优联评论文类二等奖,并刊载于2007年1月《福建中学数学》)
厦门市第二外国语学校 陈建楷
摘要:本文拟以《网络教学实践—探索椭圆的第一定义》课例分析的形式论述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整合,转变教与学的方式,体现了以人为
本的新课程理念。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中数学教学、实践、探究
网络信息技术走入课堂教学,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命力。作为现代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网络教学有着其他教学形式不可比拟的优势,它强调学生认知主体的作用,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了信息的加工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利用网络平台开展主题探究学习活动,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互联网自主探索新知,自主开展主题研究,达到学习相关知识的目的。本文是在学生学完椭圆的基础上,从椭圆的第一定义出发,让学生在网络教室对椭圆的一些常见结论作必要的实践和延伸,创造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提供一种全新的、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从而彻底改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带来了教与学的方法和手段上的革新,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促进教师教学观念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全面深入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提供了可靠的方式与途径。
1、在网络环境下的高中数学教学实实践
1.1利用网络环境,创设情境,提出课题,改变教学方式 课堂片断一:前面我们已经学完椭圆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椭圆的定义。椭圆第一定义:我们把平面内与两个定点F1、F2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大于|F1F2|)的点的轨迹叫椭圆。即|PF1|+|PF2|=2a(a>c)。我们在遇到有关椭圆问题时要善于回归定义,回归书本。(让学生动手操作模拟椭圆第一定义,问题情境再现,提出课题)
传统的数学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大多省略了概念本身的情境,以为学生对抽象概念的学习可以独立于现实情境来进行,可以自然地迁移到各种真实的情境中去。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对抽象概念的学习往往无法还原到具体问题情境中,不能学以致用。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呢?信息技术可以为我们还原知识本来的情境,尤其是利用网络技术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的实时开放,让问题情境生动逼真,使得学生进入角色快、兴趣浓、积极性高,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提供了更有效的手段,为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和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1.2利用网络环境,增大信息资源,改变内容的呈现方式,实现师生互动和多向反馈
课堂片断二:请同学拖动椭圆的动点P,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尝试重新认识椭圆定义的几何量: a、b、c。问:a,c大小如何?对点P的轨迹会有何影响?
让学生自主动手操作,通过拖动点P及改变a、b、c的大小,能比较直观地体验椭圆的轨迹与a、b、c之间的关系(及时监控,并进行转播),这时再引入离心率
学生就很容易理解:e→0则椭圆变得又圆又“胖”了,e→1则椭圆变得越来越扁,显得“苗条”了。学生通过自主操作学件,对概念情景进行模拟,使得数学概念不再抽象,学生从害怕、厌恶数学变成乐于学数学,不仅有效地掌握椭圆的概念,也锻炼了思维的严密性,达到教学的最大绩效。师生互动方式的转变实际是师生关系的转变,由于网络教室能为每个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空间,学生能自主操作、主动探索,尝试各种数学实验,教师也可通过各种监控、转播等互动手段,把个体学习和群体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多方位的互动学习,实现师与生、生与生、个体与群体的多向信息交流,全方位和谐互动,使师生由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变为平等、和谐的关系。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师快捷准确地掌握学情,也有利于学生互相了解学习状况,取长补短,提高学习效率。另外,网络信息传递具有快速、隐蔽、灵活等特点,可以丰富师生互动方式,丰富反馈与评价功能,使师生之间可开展更广泛、更民主、更有针对性地交流。
1.3利用网络信息优势,学生协作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 课堂片断三:对于由F1PF2三点所围成的三角形△F1PF2我们称为焦点三角形。设问:请同学观察椭圆的焦点三角形△F1PF2,你能研究出什么结论?(让学生利用计算机浏览教师准备好的网页,并能利用相关资料进行学习。)
首先,学生在计算机上操作时,同时要求学生对这个焦点三角形进行提出问题,也可其他同学出问题。因而产生了以下几个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学生是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也可以是教师根据需要补充的)
①若点P在椭圆上运动,P到F1的距离何时取得最大值和最小值? ②椭圆上的点P在椭圆上运动,∠F1PF2的取值范围?最大值?说明理由。③△F1PF2的面积的取值范围?
其次,鼓励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问题进行研究,并利用几何画板软件对问题情境进行模拟实验,观察思考,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教师有针对性地补充,并对主要内容加以强化。例如:对于点P在椭圆上运动,P到F1的距离何时取得最大值和最小值?学生经过分组讨论,协作学习,有创造性地提出了不同的解法:
方法一:利用几何画板直接度量出PF1的长度,拖动点P,发现P在长轴的两端点处取得最大和最小值,即最大值为a+c,最小值为a-c。
方法二:以F1为圆心,作一个圆,观察圆与椭圆的位置关系。当圆与椭圆内切时(半径为a-c),此时切点到F1的距离取得最小值为a-c,当圆与椭圆外切时(半径为a+c),此时切点到F1的距离取得最大值为a+c。由学生改变椭圆形状,发现椭圆始终和圆相切于长轴的两端点处(几何画板演示)。
方法三:利用椭圆第二定义:点P到焦点F1的距离与到相应准线的距离之比为常数e。故当P到准线距离最大时PF1相应取到最大值(此时P位于长轴一端点处),当P到准线距离最小时PF1相应取到最小值(此时P位于长轴另一端点处)。
方法四:因为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所以当P位于长轴端点处时,点P与F1F2三点共线即||PF1|—|PF2||≤|F1F2|=2c,又因|PF1|+|PF2|=2a,得到a-c≤|PF1|≤a+c 因此可识记为:椭圆上点P在椭圆的长轴的两端点处,PF1有最大值为a+c,最小值为a-c。
2、对网络环境下高中数学教学的思考
本课例是一节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探索课,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以及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反映了新课程理念下的“新理念、新资源、新探索”的发展要求。
本着从学生实际出发,着力于学生认知行为的发展,重视学生的参与过程和独特体验,在课堂中学生学习兴趣盎然、网络操作娴熟、自主学习充分、交流讨论热烈,网络技术在课堂中的优势凸显,学习成果显著。通过这节课,我对网络教学实践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2.1网络教学不仅辅助教师教学,更重要在于帮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网络教室给学生带来图文并茂、影音声色并举的数字化信息的享受,许多教师为了展示教学的最精彩部分往往引导学生按教师课前的预设进行,当然这样的课堂,学生用于无效学习的冗余时间少了,教师的活动流畅了,效率是提高了。但这种包办的结果,却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了过分的依赖,也使一些原本很好的体验探究过程也错失了,哪来的自主探究学习。因而,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教学交互性的特点,做到“助学”而非“助教”等问题是我在设计本节课遇到最大的挑战,避免整堂课只是教师的个人表演,教师只是机械地操作着鼠标、窗口频频切换,画面目不暇接,学生的头脑成了填装信息的容器,对许多问题的研究也是浅尝辄止,学生对学习知识采用了“拿来主义”。因此,在教学时应强调在学生探究过程中个体的思维主动参与、善于运用网络实践、善于独立思考、合作学习并能用精炼语言来表述自己观点,以提高学习的质与量。
曾有一位教育技术专家说过:教学媒体的现代化不等于教学最优化。如果在使用信息技术教学时,只是把电脑变成单纯的“黑板搬家”或“课本翻牌”,依然以落后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作指导,不断向学生灌输知识,实际上,这样的教学不过是从原来的教师的“人灌”变成“机灌”或“人机共灌”,网络学习变成了信息的简单累加和堆砌,只不过是多了一层网络信息化的“皇帝的新装”。
2.2利用网络环境教学的同时,不可勿视传统教学工具的作用 网络、多媒体辅助教学一方面解放了教师,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的表现手法和表现方式,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思维,提高了学习效率。相信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网络、多媒体辅助教学将为广大教师所采用,课堂教学的模式进入升级换代,古老的黑板将从以往的主角变为配角。使用多媒体与数学教学相结合,利用信息资源,教师可以节省的备课时间,运用网络、多媒体课件扩大课堂容量,要在45分钟内完成更多的教学内容和目的,学生要在45分钟内要学到比原先更多的东西。同时利用网络资源,学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的教学信息,提高学习效率,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
然而,享受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的同时,不可完全舍去传统教学工具。并不是所有的教学都要借助于计算机技术来完成,一节运用技术的课不一定是好的课。如果仅仅是把教材内容搬上了屏幕,用投影机来代替黑板,鼠标代替粉笔,那是一种不讲效益的整合。在使用课件教学时,要根据教学需要合理使用课件,课件始终应服务于教学而不是教学围绕着课件。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时,要“量体裁衣”,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效益为准则。整合的重点应该放在那些传统教学不便解决或无力解决的教学问题上,放在那些切实需要运用信息技术加以解决的教学问题上实现量与质的双赢。同时,要从学情出发、因地制宜,挖掘和发挥传统的各种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黑板、粉笔、挂图、模型等传统教学工具在教学中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生命力。比如用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具,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所用的一段时间,恰好是学生审题、思考的时间,利用信息化技术后,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认为许多东西都呈现给学生了,很快就过去了,没有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表面上看整堂课容量大,学生反映良好,其实效率不高。因此,要留给学生足够的自由的、独立思考的时间,甚至必要时可适当地在黑板上板书。总之,发展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并不是要抛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手段,而是积极促进各种技术手段的资源整合,产生教与学的最优化。
2.3利用网络环境教学,可以丰富学生学习的多种协作模式 借助网络平台,教师可以实现与多位同学互动,随时随地对全班同学的学习情况进行监控,学生随时可向老师提问,可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个别辅导,达到教学资源和教学信息的共享。教学信息的来源与呈现可以来自学生也可以来自教师,教师可以将任何一个学生的画面转播给大家。由于网络具有民主、平等特点,可以匿名不怕被人嘲笑,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独立完成自己的任务,营造了共同参与的氛围。利用网络交互功能,学生与计算机可进行人机协作,生与生之间可通过网络生生协作,学生与教师进行师生协作,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模式。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协作学习,具体的协作可通过收发电子邮件、BBS公告栏、虚拟社区、论坛等进行。
当前,以网络环境下教学为代表的信息化、网络化教育正展现着巨大的魅力,利用计算机及网络所提供的强大技术后盾,将给数学课堂教学带来的绝不仅仅是手段的先进、效益的提高,而是教师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体现了新课改中的以人为本理念。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6
2、构筑网络平台,开展探究学习2004年12月09日 余姚信息技术教学网
3、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数学教学—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实践与思考 罗春华
4、《探索网络环境下高中数学教学模式》研究报告
骆魁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