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等职校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思考(新)
对中职学校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
贠建强
【摘 要】专业建设是中职学校落实人才培养目标,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当前中职学校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实习就业等方面都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因此,中职学校要加快专业结构调整,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巩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优化专业师资队伍,从而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提高职业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关键词】中职学校;专业建设;思考
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完善,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和优化,社会对劳动者素质要求日益提高,这给我们职业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作为办学为地方经济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服务的中职学校,建设一批“立足本位,适应社会”的专业显得尤为重要。
一、专业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当前,不少中职学校设置的专业与市场脱轨,与当地的经济联系不紧密,一些学校墨守以前设置的老牌专业,导致在一定程度上,中职教育既无法与社会产业调整、经济转型及升级的发展变化相适应,又无法与产业、企业、岗位相对接,学生就业面临严峻挑战。主要表现在:
(一)专业设置不科学。很多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存在随意性、盲目性、重复性、“大而全”等问题。一是专业设置没有与当地的经济发展、产业布局、经济水平、人口结构、职业前景和人才需求等状况有效结合。二是专业建设存在贪多求大,只顾迎合招生“口味”不顾办学实际;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发展;只顾专业数量而不顾专业质量等问题。
(二)专业课程设置不切合实际。一是难以适应培养目标。培养目标不能很好地与社会需求、岗位需求接轨。二是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不协调。理论课程偏多,导致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存在“理实”脱节。三是专业课教材单
一、教法传统、缺乏创新。有些教材已经不合适宜,有些教法已经不合时宜,没有及时更新。四是课程时间安排不合理,不利于学生技能训练。
(三)专业师资队伍不稳定。一是有编制的老师名额有限,很多老师没有编制而是临时聘用。二是新招聘教师的成长需要时间和历练。三是专业课教师不足,师资力量缺乏,很难保证本专业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而且专业课教师中既懂理论又会实践的“双师型”教师更为缺乏,部分专业课教师动手能力不强,缺乏生产一线的实践经验。四是教育教学质量考核体系不完善,考核标准不统一,影响部分教师的工作责任心。
(四)专业品牌意识不强。近年来中职学校招生面临很多困难,部分中职学校只考虑眼前利益,一味盲目迎合市场、迎合招生需要,导致专业设置多而杂,专业建设参差不齐。而对那些现有稳定、专业实力强、就业前景好的专业,没有树立起品牌意识,没有结合学校优势重点打造和“包装”,专业品牌意识不强,特色不鲜明,并且在招生宣传时没有合理宣传和引导学生。由于专业品牌意识薄弱,专业建设滞后,在与其他学校相同专业比较时没有竞争优势,最终导致毕业生就业的劣势,形成恶性循环。
(五)“重硬轻软”不协调。在专业建设上片面强调“硬件”投入,而忽视“软件”投入和内涵建设。学校每年看重的是投入了多少资金、场地、实训设备等,投入很大,但投入方向不明,盲目上项目、进设备、扩场地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实训设备利用率不高,甚至有些设备成了摆设,资源浪费严重。而对于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更进、教材创新建设、教师培养培训、教学科研、课题研究、教师进修、论文评比、学校文化建设、人才引进等方面却没有给予高度的重视,“软件”方面投入少,导致专业建设缺乏后劲和活力,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长远发展。
二、中职学校专业建设的策略
(一)专业结构调整是中职学校提高自身适应能力、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一要树立“积极建设现有专业、逐步淘汰落后专业、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打造新型专业、高瞻远瞩培养潜在专业”的专业建设方针。结合学校布局结构的调整,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提高教育资源的整体效益。二要重视市场调研,根据当地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了解劳动力市场的主要需求,采取专业整合和专业分立相结合的方式,根据适应社会人才市场的要求,按照学校原有专业相近、相关的原则,在原有专业的基础上延伸、派生出新的专业。“新老”专业协调推进,即注重“老”专业的文化积淀,又注重新专业的适应性和创新性。简言之,要依据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积极创造条件开发、增设新专业,拓宽、改造老专业,突出重点专业建设,形成各自的专业特色和专业集群优势。
(二)办学定位准确,主次专业发展有序。中职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应结合自身优势、地方特色、行业特点、培养目标等方面,综合考虑办学定位。办学定位要准确、特色要鲜明、竞争要有优势,能发挥学校、学生特长,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发展定位明确,旗帜鲜明,学校就会有针对性地发展重点专业、特色专业、示范专业、优势专业,在这些专业建设上就会加大投入力度,加大政策倾斜,使优势专业更优、示范专业更强、重点专业更精。在发展重点优势专业的同时,利用现有教学资源量力而行地开设其他专业,使重点专业和非重点专业同时铺开,形成“专业建设特色鲜明、重点专业重点打造、优势专业优先发展、相关专业同时展开”的发展思路。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教学水平。建设一支业务精湛、知识渊博、职业道德高尚、结构合理、有理想抱负的师资队伍是学校健康有序、蓬勃发展的保证,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前提。一要学校要积极培养“一专多能、双师型、复合型”教师,要鼓励教师自学、进修、深造和终身学习。引进人才竞争机制,向社会、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引进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做好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作,改革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为社会培养适应性人才。要进一步优化教师结构,稳定教师队伍,做好新老教师的“传、帮、带”,优化教师年龄结构、专业课教师和文化课教师的比例及师生比例等工作,为教师提供施展才华的宽广舞台,提高教师生活福利待遇,促进学校向更高领域、更深层次发展。二要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学校要制定和实施有效专业师资培养培训计划,落实专业师资培训的经费,形成促进教师积极向上、不断学习的激励机制,在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中提高自身课程开发能力、现代教学技术应用能力、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在提高师资整体水平的时重点挑选和培养专业(学科)带头人。三要重视外聘教师队伍。为了稳定外聘教师队伍,必须逐步提高外聘教师待遇,建立外聘教师职务聘任制,按专业技术资格和教学工作绩效(如年终考核成绩)有计划地给外聘教师评聘专业技术职务,并按专业技术职务确定工资薪金等级,以调动外聘教师的积极性。
(四)优化课程体系,促使专业目标定位精准。中职学校专业课程设计要贴近学校实际、企业实际、行业实际、用人单位实际、岗位工作实际,从以“学校”为中心到以“学校、企业、行业、用人单位、工作岗位”共同参与、良性互动、注重学生实际能力培养的转变。一要让企业深度参与学校的教材制定、课程安排、教学内容设计、科研平台、技能培训、实习评价等细节领域,使课程体系、培养目标、专业定位等更加符合社会需要、企业需要。二要加强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充实生产服务一线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需要,实施过程中要推进产教结合、产学研结合,开展专业文化建设。三要举办技能竞赛活动,通过教学成果展示、聘请行业专家举办讲座、校园师生技能比武等活动,强化学生专业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教学实效,体现了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四要根据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学生学习意愿多样化的实际状况,试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为每位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服务。改进课程评价方式,部分课程取消期中或期末考试,课程结束时实行结业考试。重视考核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推进技能评价社会化,大力开展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等级证书、国际通行证书的考核认证工作。同时建立专业技能目标考核体系,将技能分解到各个学期,各个学段。
(五)加大教育资源投入力度,增强中职学校专业设置的适应性。在专业建设上要做到“软硬兼施,双管齐下”,既重“硬件”建设,又重“软件”投入。学校的发展建设,离不开教育资源的投入。教育资源的投入要科学理性,要管好用好教育资源,把钱用在刀刃上,把资源投入到最需要的地方。既注重硬件投入,又重视软件投入;既注重当前投入,更注重长远发展。在专业设置研究、师资队伍建设和教风、学风、师德建设方面加大资金投入,放宽眼界,避免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要重视“基础投入、潜力投入”的建设与管理,形成“有投入、有收获、有成果”的良好局面。
(六)强化品牌意识、扩大宣传力度,着力打造中职品牌专业。学校应高度重视重点专业建设、优势专业建设、品牌专业建设,在专业建设上大做文章。以重点专业为纽带、以优势专业为龙头、以品牌专业为抓手,着重打造专业立校、专业强校、专业创校的发展模式。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专业建设思路,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认可度,扩大学校社会影响力,提升学生就业竞争优势。同时,还要积极加强学校宣传力度,通过新闻媒体、期刊报纸、学校网站、专题报告等活动或形式,宣传学校发展动态理念、职教动态、专业建设成果、师生奖励荣誉等,通过学校举办的活动、取得的成绩、获得的荣誉、作出的贡献等方面对学校进行深度宣传报道,使“品牌建设有亮点,宣传报道有焦点,聚集人气有看点”。中职学校要始终树立起品牌意识、名牌意思、名片意识、窗口意识、忧患意识,才能以专业立校、品牌立校、口碑立校,提高学校知名度,扩大社会影响力。
(七)加强校企合作,提高中职学校的办学实力。校企合作模式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学校发展要求,符合企业、行业发展特点。校企合作可以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推进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加强与企业之间的人才交流、技术交流、实验实习设备交流,探索建立学校与企业间新的双赢模式,形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互利双赢”长效机制。
(八)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办好特色专业。学校要加强与社会和用人单位的紧密联系,可以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征求行业专家对专业建设意见和建议;定期听取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意见,及时反馈调整,便于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做好毕业生跟踪调查,通过召开优秀毕业生报告会等形式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利用学校现有条件,针对社会需求,大力开发社会培训,如本地农民工培训,下岗工人再就业培训,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培训,技能等级培训等。积极参加行业协会,扩大职业学校在当地行业中的影响力。此外,职校还可以与高校、职业教育机构合作办学,利用高校师资和科研力量,引进国外先进职教理念和课程,取长补短,不断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总之,中职学校应积极进行专业建设改革,始终以为社会培养人才为己任,以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为动力,以促进中职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赵国君.校企合作的现状及其建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26)
[2]陈疆雷.探析中职学校专业调整与开发路径[J].职业教育,2015(9)
[3]吴智泉,等.教育学视角下的高职专业分类研究[J].职教论坛,2009(1)
第二篇:中等职校工民建专业教学改革论文
中等职业学校工民建专业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考
江苏盐城盐南职业高级中学宋巧芹
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中等职业教育由培养预备型人才向实用型人才转化。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作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生产一线受过专业学历教育的技术人员比较少,相当一部分只是受过短期培训的民工,严重缺乏能够工作在生产第一线的、精通实践技能的基层技术人才。据此,中等职校应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全面推进专业教学改革,针对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充分调查和论证的基础上,本着“宽基础、活模块、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原则,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突出实践教学,建立 “能力模块”式的课程新体系。为进一步推动职教事业的发展,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挖掘潜力,办出职教特色,办出效益,更好地为市场、为社会生产服务。现将我校工民建专业教学改革的一些经验与各位同仁分享。
一、准确进行岗位培养目标定位,明确职业能力要求
准确进行岗位培养目标定位,明确职业能力要求是确定专业教学改革方向、强化岗位能力培养的前提和基础。随着社会经济和教育的发展,我校对中专生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进行了重新定位。主要表现在:
1、培养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即一线的管理者和劳动者。
2、以能力为本位,贯彻“够用为度,按需施教”的原则,不再追求各个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3、在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他们今后继续进修打下良好基础。
根据现阶段市场需求,工民建专业主要培养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人员和技术管理人员,其覆盖的职业岗位有材料试验工、木工、砖瓦工、抹灰工、钢筋工、混凝土工、油漆工、防水工、测量放线工、架子工等职业操作岗位的工作和施工员、预算员、质量员、安全员、材料员、工程监理等基层管理岗位的工作。
二、积极稳妥地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及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突出中专生岗位能力培养
人才培养模式及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是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为此,我校着重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适时调整选用新教材,编写反映自身教学特色的补充教材和讲义。根据实际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适时选用国家版新教材。同时,注重开发教学资源,编写反映自身教学特色的补充教材和讲义等。注意吸纳行业技术专家、教学研究人员和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和教材编写工作,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2002、2003级中专生选用了国家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新教材。
2、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行“2+1”分段模块教学模式。将三年教学分为两段,前两年左右为公共教学阶段,完成文化基础、公共专业课及基本专业技能训练,最后一年左右时间全部为实践教学阶段,按专门化方向分流,进行岗位(职业)能力强化训练。既可以按单一岗位形成不同专门化方向,也可由两个或几个岗位组合专门化方向.3、全面推行“两证一书”毕业标准。“两证一书”教育是职业教育的特色之一,也是衡量学生掌握本专业基本技能的重要标志。将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纳入培养计划之中,根据职业岗位的需求及专业的特点,由学生自由选择两种职业资格证书。近几年,我校学生在毕业时要求既能达到中等学校学历教育水平,又能达到相关职业资格要求,同时取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4、按能力本位要求重新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按能力本位要求,调整课程结构,优化课程设置,通过职业能力分析,确定专业各专门化方向相同和不同的知识点、能力点,从而构建出课程体系。构建课程体系时,体现职业教育既是学历教育又是就业前培训的思想,突出
职业能力训练,打破学科界限,构建综合化课程。
5、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我校工民建专业的教学内容改变了传统的以《建筑制图》、《建筑结构》等理论教学为主,取而代之的是以《建筑施工》课程为核心展开教学,增加《建筑施工》课程课时量,同时将近年来在建筑施工中普遍运用的施工工艺和技术措施、采用的新型材料和高效设备等内容纳入课程教学内容,增设工程监理方面、工程质量检验方法等课程,使学生的知识结构适应市场、企业的需要。努力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增加教学的信息量,适应新时期职业技术教育的需要。尤其增加与施工技术相关内容的信息量,通过观摩录像及多媒体教学片,了解各种建筑施工的基本工艺技术和现场管理方法,为实训实习打下良好基础。
6、制定完善的实践教学大纲,实行实践教学课程项目化管理。实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全面实行项目化课程管理,制订较完善的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的与要求,制定相应的考核评价标准,实施实践教学项目化课程考核措施。紧紧围绕施工这条主线,突出专业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删除超越中职层次的内容,将近年来在建筑施工中普遍运用的施工工艺和技术措施、采用的新型材料和高效设备等内容纳入实践课程教学大纲。
三、我校建筑专业教学改革着重解决的三个问题
第一,加强宣传,统一认识,着重做好领导班子、教师及教学工作人员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转变工作。教育思想的转变和教育观念的更新是推进专业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我校着重做好领导班子、教师及教学工作人员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工作。全校上下加强宣传、统一认识,充分认识到适应市场需求,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关键。我们深深体会到只有突出实践教学,加强中职学生岗位能力培养,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毕业生才能得
到社会的认可,就业率才能相应提高,也才能带动学校竞争能力、办学能力的提高,树立学校品牌,把学校做大做强。
第二,注重加强教师培训,适应强化岗位能力培养的新的教学模式的需要。我校不断加强教师专业技能、实践教学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培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培养骨干教师,提高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的比例,加快建设具有教师资格和专业技术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有效的培训机制,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顶岗工作或实习锻炼,提高广大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第三,合理设计实训实习项目课,形成完善的实训实习教学体系。实训实习课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满足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合理设计。我校十分重视学生基本技能、基本素质的培养,对实训实习内容恰当取舍,逐步增加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实训实习项目。积极创造条件,逐步使实训实习课独立设置,形成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完善实训实习课教学大纲、严格考核措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认真组织实训实习,明确实习目的、任务,作到前期有安排,中期有检查,后期有总结。充分利用时间,让学生对实际施工有一定认识和了解,对所学的理论知识有一个从理论-实践-理论的升华的过程。每次实习结束都要有详细的实习报告,并作为对实习考核的一部分。
加强中职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是我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学校办学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认为中等职学校只有严格按照市场需求来设计自我,适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和办学方向,不仅从数量上而且从质量上为建筑企业提供合格人才,才能保证学校在严酷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三篇:职校德育工作新思考
职校德育工作新思考
王 伟
辽西技师学院 辽宁 阜新 123000
摘要德育工作是学校长期的重点工作。面对如今中职学生状态,要搞好德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德育针对性要加强,德育队伍要过硬,德育环境要优化,德育工作要制度化等问题,都必须落到实处,才能使中职院校的德育工作顺畅开展。
关键字德育;针对性;队伍;环境;制度化
“校以育人为本,学以做人为要”。德育工作一直是学校的首要工作。在不断更新进步的社会环境下,职业学校德育教育也同时赋予了新的内容和要求,需要在漫长的德育工作道路上积极探索。
一、德育工作的针对性问题
1.针对当今中等职校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职校学生的成长经历差异,越来越大,单亲或隔辈抚养的学生比例一直是上升趋势,或被宠爱、或被冷落,使之“千姿百态”、情况复杂。因此学校德育工作首先要针对当前的学生心理特征,往往几年前的方法,现在不能奏效。有的放矢、恰到好处、急缓适度等,都是有针对性的具体原则和方法,旨在真正有效达到育人的目的。
2.针对中等职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疲劳。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首先就面对认知能力很低,同时厌学、厌课,无约束力,无自信心等。所以要站好德育课的讲台,就要有针对性地改变德育授课方法,填充兴趣元素,不吝惜夸奖言辞,注重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经常有成功的体验,才能充分发挥德育课堂的主渠道作用。
3.针对中等职校学生所学专业。学生所学专业不同,形成的职业风采就不同。班主任要时时抓住这一特点,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即除专业能力之外,要特别重视学生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风貌。
4.针对中等职校学生择业观和就业发展。在社会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每个学生都要接受社会的挑选,并适应社会的要求和发展。这就关系到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等的重要课题,如何在校期间就有针对性地解决好这类问题,是学校培养合格技能型人才的德育保障。
三、德育工作队伍建设问题
德育工作队伍的职业素质,关系到德育工作的成败。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德育工作队伍,是德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
1.校长负责制。实行校长挂帅的德育工作领导体制,发挥党委、党支部的核心作用,制定切实可行的德育师资培训、学习计划。并提倡和营造全员关心、人人有责的氛围。
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班主任队伍。对班主任的要求,除思想修养好的、热爱学生管理、有较强沟通能力外,还要求班主任教师,具备较强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和职业修养,能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从业教育等。
3.发挥组织作用。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只靠班主任的工作是远远不够的,学校的党、团组织及学生会等,都是德育工作队伍的主要力量。充分发挥组织的作用,开展各种有益活动,把德育工作落实到每个角落,才能取得整体的、全面的效果。
三、德育工作环境问题
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催化和影响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搞好德育环境,对于学校就是搞好校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家庭、社区的沟通渠道建设。
1.搞好校风建设。校风建设首先要发挥校长的作用。校长是一校之魂,在校风建设的过程中,校长要率先垂范,集学校风格于一身,集学校光华于一身;其次是校训的作用。校训是学校对师生行为规范的要求,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还有就是榜样的作用。学生的效仿心理很强,他们在相互比较、模仿中成长,最易受环境影响,所以要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好典型和榜样;最后是奖惩的作用。严格的奖惩制度是良好校风形成和维持的保障。好的行为要肯定、表彰,对不利校风的作法要批评、处分,确保学校风气健康发展。
2.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学校德育工作的软环境。校园文化能够展示学校的整体风貌、反映出校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程度,也是师生共同行为和心态的体现,最终反映出学校长期思想教育、德育教育的结果。学校应该让每个墙壁都能“说话”,每个设施都有人文理念,并且注重校园文化与先进的企业文化相融合,培养和熏陶学生的职业精神。
3.与学生家庭、社区沟通渠道建设。虽然家庭和社区不在学校涉及的范围,但家长会、联席会等方式,建立一个与家长、社区沟通和联系网络,经常了解学生的校外生活,尤其是“特殊”学生的状态,有助于抓住德育工作的重点和热点。通过“共建”、“互助”、“联谊”等方式,关注校园外的学生所处环境,使学校德育工作有的放矢,落到实处。
四、德育工作制度化问题
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在学生日常生活中逐步形成的,加强学校各项工作的管理是德育工作的重要保证。为使此项工作具体化和可操作化,两个“三”工程,有利于德育工作的细化,即三勤教育和三帮制度。
1.三勤教育。由于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增多,在学习和生活上表现出的惰性十分突出,故在教育上强调一个“勤”字,以逐渐形成一个勤奋向上的学习风气。这三勤之一是“学习要勤思”,“学而不思则罔”,勤思才能熟记;之二是“练工要勤作”,只有刻苦勤练,才能使操作达到熟练,才能形成技能;最后是“生活要勤俭”,这里提倡的还是传统教育,在生活上注重培养学生勤劳、卫生、节俭的生活作风。
2.三帮制度。一是老生帮新生,体现在校内外活动上、团委和学生会工作上、学习上及在生活上。二是好生帮差生,即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帮助学习能力弱的学生,技能好的学生帮助技能差的学生,形成一帮
一、互结对。三是科任教师帮带后进生,一个学习团体,在各方面中有好、中、差之分,我们采取一个科任教师帮带数名学生的方法,既拉近了师生间的感情距离,又减轻了班主任的压力。后进的学生进步了,班级就得到整体的提升,从而改善了整个学校的德育质量。
参考文献:
[1]章恩友等.最新蓝领人才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及教学质量评估使用手册[M].北京:中国职业教育出版社,2010
[2]叶奕乾,祝蓓里.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苏东水.管理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4]吴天宝.职高学生心理障碍的形成及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9,(10):41-42
第四篇:中等职业学校加强计算机专业建设的思考
中等职业学校加强计算机专业建设的思考
20世纪90年代后期,计算机开始流行,一时间各职业院校坚持适应市场办学的理念,瞄准市场人才需求,蜂拥而上,加大投入,引进师资,开办计算机专业。近年来,随着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的普及和家庭计算机拥有量的提升,大众化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已难以满足中职学校学生的学习需求,中职学校的计算机专业面临生源紧缺、难以生存的尴尬境地。面对已具规模的多媒体机房和数量充足的专业教师,计算机专业建设应向何处去?笔者认为,仍要遵循市场竞争规律,满足市场人才需求,认真调研、客观分析,找准专业定位,明确培养目标,从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和师资队伍等方面加强专业建设。
一、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建设现状及原因分析
2004年,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启动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明确将计算机应用及软件技术确定为紧缺人才工种,这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专业来讲,是政策方面的利好信息,为加强专业建设、拓展就业渠道提供了广阔平台。但反观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在政策有利、形势趋好的情况下,并未乘势前进、做强做大,甚至有些学校开始走下坡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淘汰边缘。
1.专业笼统宽泛,培养目标不明确
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计算机专业学科工种已越来越细,但相当一部分中职学校的计算机专业主要设置有“计算机及应用”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培养目标覆盖了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各方各面,使学生想学的核心技术成为镜中花,看不到明确的就业前景,不足以吸引考生和家长。
2.课程繁多杂乱,核心课程不突出
无论哪个专业,设置的课程差别不大,课时也区分不明显。各专业课程都涉及办公软件、图形处理、平面设计、网页设计、动画制作和组装调试等方面。乍看好像学的知识比较全,但忽视了在学制有限、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学生能掌握的技能也有限的客观事实,造成了学生对各门课程都了解一些、都可以简单上手,但在平面设计、网页设计和动画制作这些专业性强、难度高的软件技术方面只停留在会、懂和看书能做的层面,缺乏空间想象能力、艺术设计能力,不能独立完成一项工作任务的设计制作。所以到了就业岗位,已学的东西用不上或是不会用,企业不需要这样的人才,因此缺乏就业竞争力。
3.照本宣科,影响学生创造性
习惯了传统意义上对照课本实例老师先示范、学生跟着练或是学生自己照着书本的操作要求练习,对于平面设计、网页设计、动画制作的这种动手能力强、想象力、创造力强的核心课程,课时仍显不足,造成学生脱离书本标明的步骤和老师的引导示范就无从下手的客观事实,出现了一些学生到广告公司、数码影楼后不能立即满足工作要求的情况。
4.师资力量弱,不能与时俱进
计算机专业学科,是目前各专业中知识变化最多、更新最快的一个专业。而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在大学学习生涯中,偏重于硬件知识和编程。担任教师后,对于中职学校偏重于软件应用和操作的教学任务,多数教师属于自学,并包干到底,通常一个老师只注重于某个软件课的讲授,造成了教师的业务较为单一片面,不够丰富。加之教学任务重、时间紧,缺乏必要的新技术培训和与外界交流提升的机会,思路视野不开阔、教学理念不先进、教学手段方法落后等,远远不能适应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时代重任。
综上所述,主要是未能高度重视并充分认识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存在“我办我的教学,你管你的就业”的思想,教学就业两张皮,使得通过教学培养出的产品即学生不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从而难以就业。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就业是否通畅、是否稳定直接影响招生,而生源是学院发展的生命线,没有了学生,学校也就失去了办学的意义。因此,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核心为核心、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方向,建立“招生―教学―就业”三位一体、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工作思路,遵循“专业围着市场转、课程围着工作转、教师围着学生转”的专业建设思路,在激烈的竞争中加强专业建设,培养社会需要、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二、市场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与预期
只有走进市场、了解市场,才能发现市场的需求、找准专业的定位。
从计算机的生产销售和售后一条线来讲,就业岗位涉及计算机生产线工作人员、计算机组装调试人员、IT产品营销及服务人员、计算机维护维修人员等。需要学生具有扎实的计算机硬件知识和熟练的组装、调试、排故技能。同时,还要具备吃苦耐劳、勤奋敬业的职业素质和顺畅的语言表达能力、自然的人际交往技巧、。
从计算机相关软件的操作应用这条线来挖掘,就业岗位涉及文字录入、办公软件操作、广告设计、CAD平面设计、室内设计、网页设计制作、婚纱照片处理及婚纱设计、企业标识设计、宣传版面设计、动漫动画制作。需要学生能熟练运用办公软件、图形处理、网页设计、二维三维动画制作软件,还要具备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创造力和独立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
从计算机网络技术这条线来延伸,就业岗位涉及局域网的组建、网站的建立、网络安全维护等。需要学生有深入的计算机网络设计、组建、维护知识和技能,还要有诚信敬业、安全操作的职业素养和高度的责任心。
就业岗位就是明确的培养目标,就是专业设置的方向,越是需求量大的工种,就越是学校专业建设的重点和特色。
三、加强计算机专业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1.找准发展定位,细化专业,打造品牌
大部分学校都开设有计算机专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一定要办出特色,一定要打造品牌,以特色取胜求生存、以品牌竞争求发展。可以根据学校自身的教育资源、设备资源和人力资源情况,走入市场广泛调研,在“计算机及应用”大专业领域下,依照学科细化后不同方面的人才需求,不断改造已有的老专业、开发市场急需的新专业,新专业要针对性强、实用性强、可行性强,专业名称最好与就业岗位范围一致,实现大专业下的专门化方向发展,为社会的相关计算机方面的工种培养专业对口、适销对路的技能型、操作型人才。例如,针对当前社会各类大型商务会议、谈判文字速录员或法院庭审时电脑记录的书记员开设汉字速录专业。专业设置清晰、培养目标明确,学生在校学的就是将来岗位工作需要的,使学生能够清楚的地看到未来就业前景,进一步增强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2.遵循任务引领,优化课程,学深学精
要彻底打破学科系统化课程体系,认真分析本专业涉及的工作领域,总结提炼形成工作任务,根据完成任务所需必备的能力,有选择性地配置核心课程、基础课程和辅助课程,调整课程设置顺序和教学方法,使课程设置与工作任务无缝接轨,从而建立一套符合生产一线人才需求的工作过程化系统课程体系。对于核心课程,要安排充足的课时予以保证,使学生在学会学懂的情况下,逐步学深、学通、学精,从而真正掌握一技之长,实现就业零距离。
3.灵活教学方法,突出技能,强化训练
要不断探索和尝试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围绕任务引领型的课程体系,采用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法、行动导向法、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方法,从以教师为主体,知识讲解―实例示范―巡回指导的教学方法转向以教师为主导,展示任务书、提供工作方法―学生自主完成―教师指导答疑的技能训练,侧重技能的加强,在技能的训练过程中贯彻知识点,使实践和理论融会贯通。倡导情境式、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使知识和技能在举一反三的练习中得到巩固和深化,增强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
4.提高综合素质,贯穿德育,塑造品行
社会用人的标准是德才兼备,在同等条件和技术实力下,德比才更具备竞争优势。在教学过程中,一要注重学生的励志教育,通过贯穿讲解中国技能型人才楷模的先进事迹,逐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认真钻研、勤学苦练的意志品质。要以优秀毕业生的成功案例为榜样,鼓励学生珍惜青春年华和学习机会,广泛学习专业知识技能和其他文化知识,拓展知识面,为把握稍纵即逝的机会做好准备。二要注重学生的品德和行为养成教育,在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中,要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和不文明的言语。开设专门的德育课和行为养成教育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训练学生礼仪、守纪、正义、卫生、节俭、助人等方面的行为习惯,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品格和规范的行为习惯,增强就业竞争力。
5.加强师资建设,终身学习,提高水平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的一桶水怕也不够用。因此,教师一是师必须紧跟信息技术发展步伐,时刻更新知识内存。一要向身边的同事学习,沟通,利用教研活动的机会,共克难题、共商教改;二要走出去,开阔思路,学习新知识、新软件、新技术,与技术先进学校的老师交流教学经验、教学方法;三要放下架下,深入企业一线,有针对性地到学生就业的岗位上进行实践锻炼,总结亲身经历,更好的教书育人。
6.发挥资源优势,服务其他,开放搞活
要以开放的形式办专业,盘活人力物力资源,提升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一是在满足本专业教学的基础上,利用设备和师资优势,服务本校非计算机专业,为其他专业承担一定量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为满足学生信息化操作水平和国家普及全民计算机操作技能做出贡献。二是面对职业学校学生经常外出上网的现象,以疏导代压制。在学生课余时间开放机房,满足学生上网冲浪的需求,为学生开拓视野、释放心情、舒缓压力提供平台和场所,减少学生到营业性网吧的机会和次数,逐步将学生的注意力留在校内,保证学生的健康健全。三是利用寒暑假,协调当地劳动部门,承担社会青年电脑操作培训班,既锻炼师资队伍,服务地方职业培训,还可以为学校增加创收,实现了多赢。
(作者单位:山西交通技师学院)
第五篇:浅谈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
浅谈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
内容摘要:专业建设“一要改革、二要发展”,教学方法要少而精,按需施教,学用结合,注重能力培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学能力,加大实践教学硬件建设,合理制定教学计划。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
中等职业教育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历程,从当初的起步到迅速发展,再到90年代前后的辉煌,由曾经的辉煌过渡到相对的稳定、甚至是相对的衰退。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对象与之相对应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原来招收高中毕业生转为目前主要以招收初中毕业生为主;学制从二年、三年、四年转变为目前基本上以三年为主。随着招生对象、学制、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再加上近年来兴起的信息技术革命,使教学技术、教育手段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等等的变化。从而,促使中等职业各专业建设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现结合个人多年教学经验,就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发表一下个人看法。
一、专业建设指导思想。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指导思想,要贯彻“一要改革,二要发展”的方针,坚持按需施教、学用结合的原则,明确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规模要求,从各专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使得中等专业教育直接有效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专业建设方法。
(一)、明确专业建设的目标和方向。
要在调查研究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改革不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围绕目标和生产、工作的实际需要,充分论证本专业中等专门人才必备的知识和专业技能,处理好政治与业务,基础与专业,知识与能力,主干课程与相关科目,教与学诸方面的关系,使教学计划力求整体优化,产生符合培养目标的最佳效果。
(二)、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的教育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民主法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职业道德等内容教育。培养学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成为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三)、贯彻少而精,按需施教,学用结合的原则。
各专业要从实际出发,分清课程主次,精选内容,主干课程的学时要保证,内容要充实加强,精减陈旧的,非主要的内容,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重点学好本专业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例如我校的商务外语专业,根据学生就业特点,加强了口语训练,增设商函外语,导游英语,酒店英语等课程,而把一些专业基础课相对缩减。普通课中的主要课程应达到中等专业人才的文化知识含量;重视基础课程的教育,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专业课要从我国经济建设,技术设备更新改造和科学技术发展出发,更新教学内容,拓宽知识面,加强针对性和适用性。满足学生求知的需要。
(四)、专业建设改造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能力培养。
加强社会,生产实践教学环节,保证实践教学时间,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产,工作实践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已掌握的生产实践技能,经考核成绩合格,发给劳动技能证书。如面点师证、珠算等级证书、烹饪师证、电工证、调酒师证、电算化合格证、会计证、计算机操作员证、电子商务师证等。
三、专业建设改造措施。
(一)、建设及管理好师资队伍。
1、严把进入关,把品学兼优、综合素质好、专业对口的大学生、研究生引进来,补充新鲜血液,优化师资结构,建立年龄结构为老、中、青相结合的梯型结构师资队伍;2、通过离职进修、在职进修教育,更新教师知识,从而使教师知识的更新能够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3、积极引进一部分具有双师型,动手能力强、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在他们的带引下学生的实习变得更加有针对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4、组织教师定期学习教育学、学生心理学、外出观摩教学、以老带新、举办课堂教学大奖赛、开展教师教材研讨会、教学方法研讨会、集体备课活动等,从而既发挥师资的集体智慧,又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5、2 建立量化考核制度,对教师的教学内容及进度、观摩教学、教师教案、作业布置及批改、教学效果及学生反馈意见、考试质量分析、教学工作总结、技能及能力的考核等整个教学过程建立量化评分细则,由学校委派专门的科室对照标准对每一位课任教师评价打分,定期公布量化结果,与教师年终考核、职称晋升、评优评奖挂钩。
(二)、加强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教育。
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通过教学和自身的形象实现的,教学是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但是,要想取得较理想的效果是比较困难的,只有对学生怀着诚挚的爱,视知识为宝富,视教学为艺术,连朝接夕,执着追求,才能达到完善的境界。因此,它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心血和劳动。“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学不仅仅是教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过程,而且也是教师的学识、修养、性格、和风度的体现,一名优秀的教师,对待学生总是显得那么谦虚、那么和蔼可亲,那么平易近人,使学生感到亲切和温暖,感到易于接近,课堂下又和学生促膝长谈,成为学生知己,乐于接受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学生求知路上的引路人,是学生解决疑难完成学业的坚强后盾。因此,作为学校应该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文化理论,操作技术水平,警业爱岗精神。
(三)强化素质教育,全面提高育人质量。
各专业为了办出自己的特色和水平,在教学改革中,要做到六个坚持:坚持人才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坚持加强基础教育,拓宽专业口径,增强人才培养适应性;坚持注重素质教育,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相互协调综合发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教学思想;坚持加强对学生独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坚持在教育目标指导下,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
(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学能力。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引导的目的,是要使学生有所成就。施教的首要任务是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习知识和技能同某些事物有所联系,有何意义。“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善学与否,关键在于有无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了提高学习质量,引发学习兴趣,在教学和实习中应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尤其是在实践教学中应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引导式教学方法。
(五)、加大实践教学硬件建设。
实践教学硬件是职业技能培养的物质基础。加大实践教学硬件的建设力度,保证职业技能培养的质量,与产业行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扩大实训基地,使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目前,绝大部分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都是为生产第一线培养人才。动手能力强,熟练性,灵活性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实践硬件设施的配备变得至关重要。建立具有现代化水平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训基地,且主要设备的技术达到现代化的程度,实践中心既可以进行技能训练,又可以开展课题研究,为学生按行业设计训练项目,使学生有机会亲身经历和了解各专业的工作流程、生产环节、项目组织、实施和管理。从而,为学生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提供了物质基础。
(六)合理制定教学计划。
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制定须执行国家有关规定,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不宜安排过死,应根据学生的素质和市场的变化情况作适度的调整,把统一性和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在不降低教学总课时数的情况下,可以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等方面进行合理的调整。
四、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新理论,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发展和涌现,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的建设也要随着时代的要求不断地进行改革,转变思想观念,开拓进取,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培养新世纪高素质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