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职校加强师德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职校加强师德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师德建设决定着职校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成败。要想把教育做好,决定性的因素是教师,而在教师素质中最重要的是师德。当前职校广大教师忠于职守、无私奉献,赢得了广大学子的信赖和全社会的尊重。新时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研究和探索师德建设的内容、措施与途径以及师德教育体系,对全面提高职校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和整体素质尤为重要。
一、职校加强师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抓好志向教育,使广大教师忠于人民教育事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是衡量教育工作者个人行为和品质的最高道德标准,也是党和国家对人民教师的基本要求。因为一个不忠于教育事业的老师,是不会安心教育工作的,更不可能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用在教书育人上。所以,职校在抓师德建设中,首先要抓好志向教育,使广大教师始终都能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二)强化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广大教师更加热爱学生。热爱学生是师德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教育事业的具体表现,更是教好学生的前提。在师生关系中,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主导作用。教师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把自己的知识、才能和毕生精力无私地奉献给学生,学生也一定会热爱教师、信赖教师,把教师的教导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因此,作为职校教师要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热爱学校的每一位学子。
(三)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激励教师提高教学水平。职校完成传授专业知识技能,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任务,主要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因此,教好课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当然在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教好课的内涵更加丰富。职校要求教师不仅要能教好学科课程,还要能教好活动课程,不但能认真上好必修课,而且要积极上好选修课,这是培养 “合格”加“特长”人才的需要。因此,职校教师要根据教育“三个面向”的需要,努力学习和掌握渊博的知识和现代教学技术,积极研究教法,指导学法,以圆满完成所任学科的教学任务。
(四)规范教师的言行举止,使教师时刻做到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指教师在各方面都要为学生和社会作出表率。这既是约束教师自身的行为规范,也是影响作用于学生的教育手段。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曾提出:“教师的急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来诱导学生”。教师的世界观、道德品质,甚至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教师必须从严要求自己,做到用自己美好的人生理想和信念去启迪青年学子,用纯洁的品行去感染青年学子,用自己美好的心灵去塑造青年学子。
(五)增强团结协作意识,激励广大教师实现育人目标。团结协作,共育新人是调节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其他人员相互关系的师德要求,也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条件。因为教师的劳动是个人劳动和集体劳动的辩证统一;从教师的劳动方式来讲,是个体式的心智劳动。一个学生的成长、成才,只有靠教师集体的共同劳动才能完成。同时,教师的个体劳动也需要在教师集体的支持和配合下才能获得成功。所以,职校教师不仅要有竞争意识,还要有团结协作的意识,以实现共育新人的目标。
(六)加快改革创新步伐,激励广大教师增强科研意识。勇于探索研究、开拓创新是时代对教师提出的新的师德要求,也是区别传统的“教书型”教师与现代的“教科型”教师的一项重要标志。新时期,国际竞争更趋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这对职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职校教师要切实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树立新观念,研究新问题,提出新方法,寻找新规律,以培养出思维敏捷的创新型人才。
二、职校加强师德建设的措施和途径
为使师德建设成为一项全局性、经常性、长期性的工作,收到实效、落到实处,切实开展好有针对性的师德教育,作为职校之一的宿迁市宿城区职业高级中学在实践和探索中,建立了一套符合实际的师德规范和激励、考核、监督机制。具体来说,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制定《规范》,发挥教师在育人中的表率作用。按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字要求,我校制定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这个规范突出了教师教书育人的特点。通过制定、完善、落实师德规范,进一步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教育引导教师自觉履行《教师法》、《高教法》规定的职责和义务,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学识学风上,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二)运用“载体”,提高广大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道德建设重在实践。我校为让教师把师德规范运用到工作、学习和生活之中,贯穿于全部实践,通过抓载体、抓活动,使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和生活中,经常地、随时随地受到生动形象、潜移默化的教育,陶冶情操,锤炼道德观念,使师德规范成为他们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
我校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广泛组织教师参加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按照拓展领域、充实内容、改进方法、提高水平的思路,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把着眼点放在办实事、办好事上,进一步增强创建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推动学校文明创建活动。
我校以“三育人”活动为载体,使教师在自我教育中不断提高师德素质。“三育人”工作是发动和组织学院全体教职员工,自觉结合自身的业务工作,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和行为指导,以全面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活动。“三育人”活动是教师践行社会主义师德的有效途径,也是他们自我教育的道德实践活动。教师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自觉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反过来,在课堂教学中坚持知识性和思想性的有机结合,课外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日常交往中的为人师表,也促进了教师思想道德素质的锻炼和提高。
(三)开展“三项教育”活动,提高职校整体道德水平。我校以师德建设为龙头,实施以德治教,在干部中开展“以德行政”教育、在教师中开展“以德育人”教育、在学生中开展“以德修身”教育。通过“三个教育”,促进学校整体道德水平的提高。此外,把道德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切实加强领导,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在开展以德行政教育中,我校通过对干部的道德教育活动,使学校干部能够保持清正廉洁,用自己的言行发挥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在以德育人教育中,通过教育活动,引导广大教师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自己的道德追求、道德情感、道德形象去引导教育学生。在以德修身教育中,要求学生以德修身有“公德”,通过接受教育和自身体验、践行,把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
(四)抓好“四个环节”,不断提高我校师德建设水平。我校在师德建设具体实施过程中,切实抓好以下“四个环节”。首先,抓好师德先进典型。为弘扬师德先进典型,我校注重挖掘带有普遍意义的好思想、好作风、好经验、好做法,并运用多种形式在报刊、电视台上加以宣传推广。在宣传傅树洋等教师先进典型过程中,避免了人为拔高,实事求是地挖掘其师德模范的真人、真事、真心、真情,使先进人物贴近教师、感染教师、引导教师,让师德标兵可亲、可敬、可学。第二,抓好基层阵地建设。基层是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落脚点,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落实,归根结底要靠基层。职校加强师德建设,最基础的要抓好基层党支部的阵地作用。党支部是教师活动的最基层单位,对教师的情况最了解。基层党支部认真负责地组织教师开展丰富多彩的教书育人主题活动,往往更有针对性。通过加强党支部的思想政治建设,来增强师德建设的实际效果,从而不断强化全校的师德建设。
第三,抓好党员先进性教育。在师德建设中,我校特别重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纲要》要求道德建设要坚持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要从实际出发,区分层次,着眼多数,鼓励先进,循序渐进。同时大力倡导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带头实践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引导广大教师在遵守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目标。我校教师中的共产党员,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带头人,要求他们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带动广大教师。在扎实开展“以党风带教风、以党性铸师魂”主题教育中,通过党员带教活动,促进我校师德建设的健康发展。
第四,抓好机制建设。我校在师德建设中,建立了一套有效的保证机制。一是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进一步搞好评选表彰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和集体的工作。我校对师德和教书育人成绩突出者,给予表彰和奖励,并在教师职务评聘晋升和教学梯队选拔等方面优先考虑。二是建立和完善考核机制。切实把师德建设作为职校精神文明建设及教育教学工作考核的主要内容。对教师的考核突出教书育人的实绩,重点考核教师的职业道德状况、教学态度、育人效果等。切实将师德建设与教师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结合起来,把师德要求落实到师资管理的政策导向中。三是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制定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教师的师德行为,对违反师德的教师进行必要的批评教育和相应的处罚,对 情节严重并造成恶劣影响的实行“一票否决制”。
三、探索新时期职校师德教育体系
新时期,作为职校来说,师德建设任重道远。因此,我们必须提高认识,进一步探索并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师德教育体系。
首先,职校要培养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德才兼备的学生。广大教师应当认识到,以经济为中心的市场经济发展,决定了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信用和承诺是市场经济存在、发展的主观条件。市场经济要求人们要有商业信用。所以,以信用和职业道德为基础,形成了市场经济的道德体系。同样,职校应该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培养学生的道德水准,因而师德建设必然首当其冲。
其次,职业教育肩负着传播文明等社会公益职能。职业技术教育与市场经济有密切联系,但作为社会的公益事业,教育的宗旨是育人,主要是一种准经济的、或间接经济化的行为,而不是完全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经济化的行为。因此,职业教育在成为一种有偿教育的同时,它还肩负着传播文明、树立公正、助人上进的社会公益职能,它的行为与市场经济行为有一定区别。例如,是否允许教师与学生构成像企业老板与雇员的关系等,非常值得我们加以研究和具体规范。
再次,职校要“以德治校”与“依法治校”相结合。教师是特殊职业,有较高的操行要求,严重违反师德规范的人,不配继续为人师表。因此,职校的教师在选拔、培养、晋升、流动时,要考虑师德因素。例如,许多职校对弄虚作假等问题做出了严肃的处理规定,教育主管部门对各种评审、检查过程中请客送礼、行贿、拉选票等行为也做出了较严厉的处理规定。但是,目前在管理监督、扩大招生、规范道德行为等方面,特别是那些伴随市场经济发展出现的新问题,在制度和执行方面还不很完善,许多问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些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研究,合理规划。第四,职校要对教师进一步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对师德建设中存在的不良现象要敢于批评教育,严肃纪律。一方面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大力提倡学术民主,鼓励学术上的不同流派、不同观点进行交流和讨论;另一方面还要树立职校的阵地意识,要发挥职校的课堂、讲坛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引导广大教师用成熟的、正确的理论和观点教育学生,自觉用马克思主义占领职校的思想文化阵地。
四、结语
师德建设是造就一流师资队伍、实现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首要环节。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及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是职校生命的源泉,是职校整体实力的核心,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资源。高尚的师德是一流师资队伍的第一要素,是教师把自己的聪明才干用于教书育人、为教育事业自觉奉献的根本保证。
新时期,加强师德建设是确保职业技术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强化师德建设,提高育人水平,是职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因而,我们职校要着力引导教师以良好的教风带动学风,努力营造“校以育人为本、师以奉献为乐、生以成才为志”的优良校风,真正做到让学生健康成长,让家长放心,让人民满意。
【作者简介】蔡淑红,女,1974年出生。1996年工作以来,长期在宿迁市宿城区职业高中任班主任和计算机教学工作,工作期间,坚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并有多篇在省市获奖。所带计算机兴趣小组多次在全市专业比赛中获得一、二等奖,本人多次获得市级优秀指导教师奖,2003年获得全国NIT培训教师资格。
《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初探》
作者:蔡淑红
宿迁市宿城区职业高级中学
2005年6月20日
第二篇:职校路桥实训室建设与管理探索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职校路桥实训室建设与管理探索
作者:蔡均球
来源:《职业·中旬》2013年第03期
摘 要:本文从实训室建设与管理中的现实问题出发,结合路桥专业的特点,提出路桥专业实训室建设与管理的思路,使实训室成为高标准、高质量的现代化示范性实训教学场所。关键词:路桥专业 实训室 建设 管理
路桥实训基地对于路桥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非常关键。为了实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进一步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笔者结合路桥专业的特点,从实训室建设与管理的实践出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充分完善实训室的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是搞好实训室的依据,实训室管理员、实训指导教师及学生都必须严格遵守。笔者建议进一步分项并详细修订“实训室须知”“教学实施”“仪器设备”“试剂和材料的管理制度”“试验仪器操作注意事项”“实训室仪器损坏赔偿制度”及“试验仪器借用制度”;并将以上规定用镜框上墙。只有充分完善实训室的规章制度,才能依照规章制度做好设备管理、教学实施,以保证实训教学能够顺利进行。
二、做好实训室的设备管理
在实训室管理中,设备管理是最棘手的工作,它包含的工作量极大,有设备的购置、验收、使用、保管、保养、检测、事故处理、维修、报废、更新和借用等。为使设备管理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设备管理工作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仪器购买
在购买时,要做好收集市场信息工作,多收集同类产品的广告资料,尽量购买技术先进,经费合理的设备。
2.仪器验收
对新购置的产品必须做好验收工作,验收合格后才能使用。验收中如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记录验收中的各项资料。
3.仪器使用
指导教师要教育学生爱护仪器,引导学生正确操作仪器。在不了解仪器各项性能的情况下,教师要不断探索正确的操作方法,随时提醒学生在操作中的注意事项,以减少事故的发生。
4.仪器维修
为了避免仪器发生故障,延长使用寿命,要按规定对设备进行定期保养和定期检测。对于某些试验使用间隔周期长、试验任务不是很多、搁置时间较长的仪器,要进行每周一次的打扫和仪器使用后封存工作,做到防尘、防锈、防潮,以及进行一年一次的检测,记录检测结果,并与仪器原有的性能作一次比较,然后存档。在检测中发现问题和发生事故的设备都必须及时修理,以确保教学正常进行。
5.事故处理
在使用中发生事故后,必须分析事故原因,追究事故责任,对有关人员给予一定的处罚,并及时修理和记录事故发生原因和解决办法,存入技术档案,还应教育有关人员,作为一次经验教训,引起以后注意。
6.仪器报废与更新
当设备损坏需要维修费用很高时,继续使用在经济上又不合算,或仪器的各项技术指标已超出标准规定,应尽量做报废处理。但报废须慎重处理,要根据以前该设备的事故率、维修费及检测的各项记录资料,经过讨论分析后才可作决定。
三、加强实训教师队伍的建设
具备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实训室技术人员队伍是搞好实训室建设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为了提高试验技术员业务水平,学校应多组织教师到各试验检测站进行参观学习,多派试验人员参加相关培训,获得相应资格证书。
四、建立实训室技术档案
为了便于今后教学,学校应建立实训室技术档案,在教学上记载本室每届学生做过的试验项目、试验情况、学生的试验报告、教师的工作计划报告、每年的试验课开出率记录、学生的成绩情况和每年实训室教学管理的总结报告。在设备上进行编号、立卡、登记、记录生产厂家、出厂日期、规格、型号;保存设备使用说明书、仪器附件表,记录每台仪器使用日期、使用情况、故障现象、原因和采取的措施,以及仪器的鉴定情况、鉴定日期、维修日期、维修情况和仪器的每年新旧折算记录、试剂材料的耗费情况等。以上资料均进行标号分类,以便查找。
五、做好实训室的教学实施
为了保证实训教学工作顺利进行,应做好以下几点:一是指导教师在课前,先对学生做好实际操作的安全教育工作;二是在试验中,教师要来回巡视、指导、协助学生探索试验项目中技能知识,并提醒学生在试验中应注意的事项;三是在试验结束后,必须清理仪器,打扫卫生,使学生养成爱护试验仪器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曾令奇.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功能原则和途径建设理论探讨[J].职教论坛,2005(18).[2]朱伟萍.高职实训基地的功能拓展与模式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2003(19).(作者单位:广东省交通运输高级技工学校)
第三篇:信息化建设实践与探索
信息化建设实践与探索
中国电力财务有限公司
随着现代金融行业的高速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金融企业管理运营水平的重要标志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作为我国金融行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集团财务公司通过信息化建设,有力的推动了公司管理运营、资金管理、客户服务等各方面水平的提升。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信息化也必将成为财务公司战略发展的重要内容。
中国电力财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电财”或“公司”)是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由中国电力信托投资有限公司改组成立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由国家电网公司控股,注册资本金50亿元,目前拥有东北、西北、华中、华东、华北5家区域分公司和20家省级业务部,员工800余人,经营范围涵盖资金结算、存款、贷款、融资租赁、票据、贴现、债券承销、证券投资以及财务顾问等。中国电财自成立以来,一直高度重视公司的信息化建设,并始终将信息化纳入公司总体战略发展布局之中。经过多年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中国电财建设完成了覆盖全公司的一体化企业级信息系统,实现了业务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主要情况介绍如下。
一、中国电财信息化总体情况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电财信息化已经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形成了“以一体化平台为基础,以应用系统为核心,以保障体系为支撑”的SG186企业信息化体系。其总体内容主要包括一体化平台、业务应用及信息化保障体系:一体化平台就是建成“纵向贯通、横向集成”的一体化企业级信息集成平台,实现公司上下信息畅通和数据共享;业务应用就是建成适应公司管理需求的业务运营、客户服务、财务管理、协同办公、人力资源、综合管理等六大业务应用,提高公司各项业务的管理能力;信息化保障体系就是建立健全信息安全、信息管控等六个信息化保障体系,推动信息化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在一体化信息平台方面,信息网络形成了公司光纤专线和备份链路的广域专网,规范和统一了网络出口和网络安全管理,实现了公司总部、25家分支机构以及集团成员单位的网络互连。按照国家A级机房标准建设了生产数据中心和测试培训中心,使得业务数据能进行充分共享和安全管理。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统一部署,完成了“两地三中心”数据级容灾。完成了数据交换系统的安装部署,实现与国网系统的数据级联。全面实公司核心业务系统的一体化应用集成,实现了业务间流程协同作业,人力资源系统、综合管理系统、协同办公系统实现了门户级集成。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的典型设计建设了企业门户,实现了分公司虚拟门户、即时通讯系统的有效集成,实现了审计系统、办公系统、内部网站等多种应用系统集成和单点登陆。
在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方面,中国电财按照“业务应用一体化、应用部署集中化”的技术策略,实现核心业务系统数据、应用大集中和综合管理系统的部署大集中。核心业务系统是支撑公司业务经营和管理的生产系统,覆盖中国电财25家分支机构,涵盖了业务运营、客户服务以及财务管理三大应用,实现了公司业务“在线运营、在线管理、在线监控”的目标,全年通过系统处理集团资金结算量超过10万亿元。推进资金结算系统建设,构建企业集团到14家商业银行的统一资金结算通道,搭建了集团统一高效的“资金池”,有力支撑集团的资金集中化管理与集团化运作。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统一部署,积极推进ERP系统实施,在国网金融平台首家完成试点上线及单轨验收,顺利完成项目实施和人资、财务两个专业基础应用,实现SAP与核心业务系统、财务管控系统应用集成,初步实现“人财一体化”和“业财一体化”。积极推进协同办公系统、人力资源系统、审计管理系统、纪检监察管理、企业年金管理系统的推广实施,成为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内的首批试点或推广应用单位。
在信息保障体系方面,中国电财针对不同的体系制定了不同的建设方针和原则,并进行了科学的整合。在制定完成中国电财“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并首批通过国家电网公司组织的示范评审,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全面建设中国电财SG-ERP的工作目标与发展思路。建立了符合ISO20000国际运维标准、覆盖全公司范围的“两级三线”信息运维体系,有力保障了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基于金融行业特征和中国电财信息化的发展历程,确定了“以统一管理为龙头,集中建设与优质服务为两翼”的信息化管理管控模式。遵循“立足财务公司特征、遵循国网相关要求、借鉴商业银行标准”的建设原则,按照定时间、定人员、定方案、定措施的“四定”工作方法,开展信息化评价考核体系建设。按照“从项目中来,到项目中去”的原则,着力解决信息化项目中的关键技术、难点技术和重大问题,依赖有效的管理机制、人才组织和资金资源保障进行技术研究的构建。按照“集中统一领导、把握关键技术、发动业务部门、培养运维团队”的策略,构建信息化人才队伍,形成了层次鲜明、科学合理的人才队伍体系。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电财信息化工作得到了国资委、国家电网公司、银监会、财务公司协会等上级单位的高度肯定与认可,先后荣获“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SG186工程建设示范单位”,“国资委央企首批信息化示范工程”、国家电网公司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及二等奖、第十五届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二等奖等荣誉,连续4年荣获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初步建立了一套“安全稳定、架构合理、功能完备、标准规范”的一体化企业级信息系统,有力支撑了集团资金管理与财务公司经营管理的各项工作。
二、推动信息化与业务深度融合,支撑财务公司创新发展
作为国家电网公司的直属金融机构,中国电财具有独特的内外部环境。从外部环境来看,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发展,“两化融合”在金融行业的具体体现,就是要实现业务与信息化的融合发展。中国电财的业务运营具有典型的金融行业特征,业务主要围绕结算、信贷和中间业务开展,服务对象限于国家电网公司及成员单位。同时作为集团的直属单位,在内部管理、组织人事、行政和审计等方面,要遵循和执行集团统一的管理要求。从内部环境来看,中国电财通过公司总部、分公司和省级业务部三级机构,直接服务于国家电网公司总部及网省公司,向电网企业提供资金结算、信贷,财务顾问等金融服务,形成了国家电网公司统一的资金管理平台,有力的提高了国家电网公司的整体效益和资金管理效率。作为财务公司,中国电财要适应符合行业监管的信息化要求,同时与多家商业银行建立合作关系,为国家电网公司提供融资和资金管理支持,支持电网建设,成为连接集团和银行的纽带和桥梁。
面临内外部环境要求,在公司信息化建设初期,中国电财按照国网公司信息化SG186工程总体要求,结合公司金融行业特征,提出了“以一体化平台为基础,以应用系统为核心,以六大信息保障体系为支撑”的SG186企业信息化体系,明确了信息化发展思路:一是按照“业务应用一体化、应用部署集中化”的架构策略,自主建设应用系统;二是在信息安全的前提下,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公司总部大集中模式的实现,支撑日常业务的有序开展;三是信息化建设与服务并重,通过集中建设、分级服务的模式,实现集约化管理下的高水平的客户服务。
中国电财在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SG186工程总体技术框架下,采取自主建设与达标贯标两条路线并行的技术策略,最终要建设一个既符合集团统一要求又有财务公司自身特色的信息系统。回顾信息化建设发展过程,主要分为“支撑、协同、融合”三个阶段。
(一)基础环境建设阶段,实现信息化对业务的“支撑”
以业务数据大集中和信息网络全面覆盖为标志,实现信息化对业务的支撑。在信息化建设初期,由于未建立起有效的需求管理机制,且各部门和分支机构对业务系统建设需求把握不足和配合不够,主要以信息部门为主推动信息化建设。信息部门通过主动加强与业务部门的沟通协调,提高项目开发效率,加大信息化建设宣传力度,积极推动系统建设工作,取得以下成果。
业务系统建设方面,中国电财主要开展了业务运营系统的建设工作。业务运营系统(CPFBOS)是中国电财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中的核心重点内容,主要依据金融行业特征,借鉴先进金融企业成果,采取自主建设的方式,以满足公司业务需求。核心业务系统的建设目标可概括为“建设四个平台,体现四个原则,实现三个在线”。四个平台即支撑核心业务数据中心的基础信息平台、运营客户服务系统的客户服务平台、进行统一业务管理的业务运营平台和进行业务分析和决策支持的管理决策平台。2006年,中国电财自主建设了业务运营系统项目一期工程,信息化对业务的推动作用逐步显现。2007年,核心业务系统实现全部机构应用大集中和数据大集中,实现了从“应用大集中”到“当日日结”到“跨机构业务”的三大步跨越,以“数据大集中”为模式的系统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信息基础设施方面,2005年,建立了覆盖全公司的广域网络,实现了公司总部与所有分支机构网络的互联互通,公司集中式数据中心初具规模,基本形成公司“互连互通、分级管理、统一出口、安全可靠”基础网络平台,构建了坚实的信息化基础环境。
(二)业务环境建设阶段,实现业务与信息化的“协同”
以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SG186工程为指引,实现业务与信息化的协同。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公司上下对信息化工作在思想观念和工作态度上取得了一致、企业内部形成了较好的信息化建设氛围,业务需求管理机制不断完善,信息化建设从以支撑业务运营向整合业务渠道转变,信息部门与业务部门各司其职,共同推动,将公司信息化建设同各部门、各单位的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形成推动信息化建设的强大合力,不断推动信息化建设向前发展。
在一体化平台方面,公司信息网络、数据中心、数据交换、应用集成全面实现,企业门户投入试运行。在应用系统方面,不断提升和优化业务运营系统,深入开展技术架构优化工作,搭建了基于企业服务总线(ESB)的SOA系统架构,增强了对业务拓展、客户差异化服务等需求的支持能力;以需求管理办法为抓手,建立业务需求窗口期、业务需求评审会等工作机制,提升需求管理水平。推进资金结算系统并纳入国家电网公司财务信息化建设环节,成为国家电网公司资金集中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完成协同办公、企业门户、人力资源、审计管理、纪检监察等系统的上线应用,实现了信息化对公司各类综合业务的全覆盖。在保障体系方面,信息化管控体系得到加强,监控中心三期完成,完成运维体系详细设计,建立了过渡期业务系统运维模式;信息安防体系、技术研究、人才队伍、评价研究体系基本建成,标准规范体系得到全面加强。在国家电网公司首批通过信息化SG186示范单位测评并通过竣工验收。
(三)信息全面整合阶段,实现业务与信息化的“融合”
以企业信息架构管控为抓手,实现业务与信息化的融合。经过多年建设,中国电财信息化实现了重要核心业务系统的开发上线,但原有信息化建设管理方式缺乏统一企业架构约束,尤其是涉及到跨专业、跨部门、跨机构的业务需求,容易出现“局部功能最优,整体效率下降”的情况,导致需求不稳定、系统功能重复开发等情况。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国电财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管理模式的转变,实现从项目管理向架构管控与项目群管理转变,主要做法如下。
坚持架构引领。结合国家电网公司架构管控要求,有效融合公司发展战略,协同推进公司企业级流程架构设计。构建全面和完整的企业级架构蓝图,形成以统一企业架构为依据、以项目可研为前提、以项目储备为基础的信息化建设管控体系,抓住项目可研、概要设计与架构遵从测试“三个关键点”,确保信息化项目对整体架构的遵从,从全局高度实现对信息化企业架构的管控。实现业务驱动。经过多年信息化实践,业务部门积累了一定的项目管理实践基础,具备了实现专业归口项目管理的条件。以业务为主导,建立以业务部门为主导的项目管理方式,发挥业务部门在专业和资源上的优势,实现具体项目管理工作从信息部门主导向业务部门主导转变。确保技术支撑。信息技术部门进一步加强信息化项目群管理,确保各信息化项目有效服务公司战略发展目标,充分运用架构管控手段,确保各项目推进方向与公司战略发展目标保持一致,确保项目群各项目的协调发展,对整体资源进行统一规划、控制和协调,确保各信息化项目关键路径的有序衔接与高度协同,确保信息系统之间接口标准的规范统一与高效集成。
三、信息化建设经验与体会
信息化本质上是管理变革,而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要企业领导层高度重视,把握正确的方向和定位,采用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就能确保信息化取得成效,为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是明确方向定位。坚持信息化服务企业发展战略。中国电财信息化始终坚持围绕公司发展战略,不断适应公司各阶段战略目标,提出各阶段信息化建设规划并不断进行滚动修订。满足行业监管标准。高度重视信息系统风险,对照银监会《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风险评价和分类监管指引》要求,开展信息系统评价,公司将信息系统风险纳入公司经营风险统一管理;落实银监会《银行业重要信息系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规范》要求,完善公司信息系统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按照银监会《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和《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指引》要求,聘请国家安全权威认证机构对公司客户服务系统进行安全评测认证。满足集团主管标准。深入开展信息化SG186工程建设,与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建设步伐保持一致并达到先进行列;贯彻落实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管理标准和技术标准,达标贯标。
二是掌握科学的工作方式方法。系统建设与安全运维并重。系统建设与安全运维并重是指信息安全理念贯彻落实到信息化建设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全过程;系统建设与安全运维并重,特别是数据大集中,集中了数据,也集中和放大力风险,所以在系统建设和安全运行发生冲突时,要确保安全第一;信息安全的关键在预防,要做好安全规划和有效的防范计划;做好应急预案,组织演练是应对信息安全事件的重要措施。学习借鉴成功经验。核心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借鉴商业银行和同行成功经验,发挥专业咨询公司的技术优势,包括借鉴银行体系架购和系统设计思想;引入专业咨询机构,业务系统需求分析引入毕博咨询,业务系统项目监理所引入IBM公司;在业务系统项目建设前,走访中石油、中石化、华能等财务公司,学习借鉴成功经验。遵循客观规律、探索科学有效方法。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尊重规律,不断探索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包括遵循软件开发的一般规律(需求-设计-开发-测试-试运行-验收-推广应用-评估-效益分析-持续优化);在系统建设过程中积极探索有效方法,如引入高水平监理,实施项目质量和过程控制;组织开展安全测评和认证,提升系统品质和客户信任度;关键阶段组织集中攻坚,短期内度过问题井喷期等。三是信息化须具备良好的外部环境。领导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关键要素是领导重视、业务配合、认识到位、方法科学、组织有序。没有领导层的重视,就无法保障信息化建设的人财物资源,信息化建设只能是一纸空谈,没有广泛的员工参与,就无法保障信息化建设落到实处。业务流程规范。规范化是信息化的前提,企业战略、业务和信息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业务模式决定信息系统的架构,只有规范、统一的业务流程才能转变稳定系统需求、系统功能,信息化才能推动业务管理跨越式发展。推进管理变革。信息化推广应用是一个变革的过程,但实施变革过程中会有一定时期的动荡过程。特别是大型应用系统上线前,都应该进行主动的变革管理,同时,信息技术部门应该积极改善和优化系统,各业务管理部门要加强引导、正确认识、主动适应。
第四篇:职校计算机专业课有效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职校计算机专业课有效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姚荣
【摘要】:教学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活动,如何用科学的内容、理想的方法,提高教学效率,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这是教育工作者一直关注的课题。在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专业课教学中,积极寻求计算机教学的生活意义,实现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的转换;在实践练习中,注重个性化教育和学生的长远发展,提高课堂实践练习效率,这些措施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可行方法。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
【关键词】: 有效教学 计算机专业课 职业特色 教学策略 实践练习了解学生 专业课教学 中等职业学校 计算机教学 教学效率
【分类号】:TP3-4
【DOI】:CNKI:SUN:JSGD.0.2008-05-027
【正文快照】:
在中等职业学校,由于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致使计算机专业课教学处于一种低效状态,学生学习专业课的积极性不高,只重视专业考核的通过率,能力和素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毕业后社会适应能力差,职业生涯的继续发展受到严重的限制。因此,提高职校计算机专业课教学的有效性,建构计
第五篇:特色学校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特色学校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内容摘要】特色学校建设是基于特色项目基础上的一种学校深层次的打造,具体表现为特色文化统领、特色项目传承、特色课程保障、特色活动实施与特色成果呈现,本文就这几方面对特色学校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作出了一些归纳和总结,具有一定的引领作用。
二十一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对人类的影响是越来越大,人们对教育的需求质量在不断更新升级,学校的特色发展成了各级各类学校面临的重要课题。毫无例外,这让一些正在寻找发展方向的学校迎来了一次很好的机遇,都铆足了劲在寻找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以期创建具有自身特色的特色学校,寻求更好的发展。
特色学校是一种具有独特办学风格的整体化的成功学校,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从本校实际出发,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形成了独特的、优化的、稳定的办学风格与优秀的办学成果的学校。
结合我了解的县内几所学校创建特色的工作的实际,笔者认为,特色学校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明显的特征:
一、有特色文化统领
特色文化应该是特色学校的灵魂,是一所学校独特办学理念,指导所有教师和学生行为的核心理念。百和中心小学校位于泸县东部的百和镇,与重庆市的永川、合江接壤,地处偏僻,信息闭塞,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学校将“和”文化作为核心理念,既考虑到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相结合,又具有时代特征,切合实际。用“和”的思想统领学校全局,所有方案与制度的制定,都要以“和”思想为指导,力求让校园“和美”、师生“和谐”、校风“和正”、教风“和通”、学风“和悦”,教学结构改革打造“和创”教育、校本课程体现“和”而不同的理念、学校德育活动以“和”为主题……校内处处、事事皆有“和”。这样将学校核心文化作为一切工作的先导,在全校师生中必将形成深入的影响,学校核心文化理念必然会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
二、有特色项目传承
百和“莲枪舞”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得到传承和保护,百和小学作为此项目的承办单位,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2013年春,我校成功申报为全国特色学校课题的子单位,随即开始了继承和发扬“莲枪舞”,并结合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项目,完善了学校莲枪舞社团,把“莲枪舞”纳入大课间活动的必选项目。这样一来,“莲枪舞”这一传统民间艺术得到了有效的传承,又经学校师生的改
编创新,得到了一定范围内的发扬,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莲枪舞”,深刻地体会到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锻炼了身体,愉悦了心灵,感受到在跳舞时的那种和谐、欢乐的场面。为了让莲枪舞深入到师生的内心,学校从三年级开始,就让学生接触莲枪、了解莲枪并学习莲枪,并将其纳入大课间活动的保留项目,让莲枪舞能得到进一步保护和传承。乒乓球是喻寺小学的特色项目,该校师生崇尚国球,在特色创建之路上一直坚持不懈,并与泸县张勇乒乓球联合办学,多年来为学校创造丰硕的成绩,也为国家培养了人才。
三、有特色课程保障
课程是让特色项目能在学校得到有效传承、落地生根的保障。任何一所特色学校的特色项目,均应开发有相应的课程,配备有专门的师资,还有相应的制度和考核。如百和小学,经过思考,学校在不违背市课程设置标准的前提下,把地方课程用来学习“百和莲枪舞”,这样保证每个周有一课时的时间让学生学习。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和体质的实际,把每个年级的学习目标进行分散,开发出校本教材——《流淌的童心》,于2012年秋免费提供给每一名学生使用,每期末进行考核,保证了课程、教材、师资、经费的全部落实,让学生从三年级开始至六年级的能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地学习、传承和发扬“莲枪舞”。又如太伏小学的特色项目腰鼓,就开发出了自己的课程,并找到了社区腰鼓队定期对学校的教师、学生进行辅导,既传承了特色文化、保证了学校的师资,又促进了社区与学校的共建,起到了一举几得的效果。
四、有特色活动实施
活动是学校的生命线,也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最有效的形式,更是学校育人水平得到展示的最佳平台。特色学校应该有相应的特色活动作为阵地,来展示学校的特色,而且具有稳定性,一般是定时开展。像百和小学历年来的校园“和”文化艺术节,就是莲枪舞的展示平台,每一届都是开场节目。同时,该社团还积极参与各种社会上的公益演出,利用一切机会进行展现自身形象。为了更好地展示学校的特色,学校正在筹划每年举办一届“莲枪文化周”活动,通过说莲枪、唱莲枪、舞莲枪、演莲枪等形式,丰富莲枪活动的内容,展示莲枪艺术的独特魅力,让莲枪文化深入每位师生的内心,让莲枪文化对他们及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地处321国道线上,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毗邻的龙脑桥中心小学校,在学校“龙桥”文化的统领下,每年定期组织开展“龙桥”读书节、“龙桥”文化艺术节、“龙桥”科技节和“龙桥”体育节,每一次活动均是“龙桥”文化的一次展示,比如学校的“龙舞”就是艺术节上的保留节目,让全体师生在学校核心文化的指引下,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五、有特色成果呈现
任何一种形式的学校特色,必然会为学校带来无尚的荣誉,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在这方面,做得比较突出的有“雨坛彩龙”和“百和莲枪”:雨坛彩龙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曾参与国家、省、市、县的各级各类演出,并受到时任国家主席的胡锦涛亲处“点睛”,雨坛小学将这一传统项目在学校传承了下来,将这下文化进行了很好的保护;自2007年百和小学作为承办单位成功申报“莲枪舞”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学校坚持把其作为学校的特色项目,坚持组建“莲枪舞”社团,多年来,为学校带来丰富的荣誉。该社团曾在镇、县、市级平台上参加了多次演出,获得了很多的社会赞誉,多家县级以上媒体争相报道,曾参加央视2套、7套的节目录制。2014年6月,代表泸州参加了央视少儿频道《大手牵小手》的节目录制,随即四川省网络春晚栏目组选中,将参加2015年的四川省网络春晚;2016年初,又参加了央视3套《我爱满堂彩》的节目录制。这些荣誉的获得,极大地显示出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大力地宣传了学校,为学校带来了良好的声誉。
特色学校的创建,为学校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在现实中,我们很多学校在创建过程中,理解片面,没有完全弄懂特色学校与特色项目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导致以点盖面的失误。个人认为,二者之间是一个密不可分且相辅相成的关系,特色项目是特色学校的具体呈现,当这种特色已经完全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生存发展时,这个学校就已经是特色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