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农业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特色专业为例

时间:2019-05-14 20:59: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等农业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特色专业为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等农业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特色专业为例》。

第一篇:高等农业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特色专业为例

高等农业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特色专业为例

摘要: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三农”领域对“复合型、应用型、创新性”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与高等农业院校有效供给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为此,以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特色专业为例,探讨了农业高等院校经济学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运行和绩效,并提出了进一步推进经济学特色专业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特色专业;创新作者简介:刘辉(1974-),男,湖南长沙人,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讲师;许慧(1979-),女,湖南长沙人,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助理研究员。(湖南 长沙 41012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29-0073-02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7-0079.2011.29.0357

4一、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经济学专业创办于1994年9月,于2009年6月通过评审被确定为湖南省特色专业,形成了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三个大的专业方向。三年来,专业教师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个中心,扎实有效地展开了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

1.着力科学研究与专业教学结合,突显数理经济分析特色经济学专业建设立足于当前经济热点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突出以“三农”问题为研究对象,将科学研究与本科教学,经济理论与实践统一,着力农村一线调查和数文章由整理据获取,培养学生对数据进行统计和数量分析的能力。如在进行“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价格波动” 的研究中,特别强调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和社会调查能力,采取分层次、分阶段的方式:第一阶段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堂讨论,使学生明白粮食安全的公共产品属性,一般商品波动和农产品波动的共性与个性;第二阶段引导学生在学院资料室和学校电子图书馆查找中外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动态,把握当前研究的成就和不足之处,探寻我们在进行“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价格波动”研究中的突破点;第三阶段指导学生设计调查问卷,并通过问卷的预调查发现和修正设计中与实际不符合的地方,通过团队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探讨确定调查问卷;第四阶段利用课余和假期时间,带领学生从事农村的一线调查,让学生掌握农民和农村干部对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认知、预期和建议,使学生具备对基层经济现象的强感性认知;第五阶段对调查问卷进行数据采集和描述性统计,并与数量经济学团队密切协作,使学生掌握Eviews的软件使用和数据处理方法,进行计量实证的回归分析;第六阶段引导学生对“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价格波动”进行理性分析,撰写调查报告和专题论文,并通过课堂讨论,提升报告和论文的内涵和深度,争取在专业学术期刊公开发表;第七阶段将感性认知和理性思考形成简洁和可操作的对策建议,为调查地区和相关政府决策机构提供参考,切实服务于基层和整个社会。

2.着力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培养数理经济分析思维为把素质教育融入到专业教学中,实现培养学生数理经济思维这一核心目标和特色,经济学系对专业教学计划和激励机制进行了改革和修订。一是通过推进学分制、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时数、增设社会调查等,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二是改变数量经济学单一上机实习模块,将上机实习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书本练习和模拟问题的设计,使学生了解计量软件及操作的基本性能,对思考问题进行模拟设计;其次对自己设计的模块进行社会调查和数据采集,掌握数据的采用方法,学会处理数据和对数据基本特征的把握;第三是再回到实验室,将模拟模块付诸实践,做好数理经济学的分析。三是改革激励机制,引导数理经济分析思维创新。经济学专业为体现自己的特色,重点对通过英语六级和考取研究生的学生给予奖励,特别对学生发表的数理经济方面论文,利用模型解决“三农”、企业和政府实际问题的大学生创新项目等给予相应的资助。3.着力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结合,强化数理经济分析技能经济学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目标之一是训练学生将一般知识和数理经济分析技能有效结合,为社会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和综合型人才。为此经济学专业在两年的实施中着力于理论教育与实践的结合,强化学生数理经济分析的综合技能。具体而言:一是精炼教学团队,增加提高学生数理经济分析技能的新课程。根据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的需要,组建了由教授领衔,副教授和博士为骨干的教学团队,形成了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三个特色领域,促进了专业基础课、主干课的教学研讨、教学经验交流;为强化学生的数理经济基础性技能,新设置了行为经济学、数理经济学、经济数学课程。二是鼓励教师积极开展专业教材编写和研究,探索经济学专业特色的经济学系列教材。目前组织和撰写了本科生、研究高等农业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以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特色专业为例生用宏微观经济学、统计学等体现数理分析特色的专业教材。三是依托创新实验班,大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和数理经济分析技能。创新实验班的培养计划更注重实践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增加实践环节的课时,专门设置了创新实践课程,设计了包括社会责任培养、专业素质培养、团队精神培养、求职和考研指导等内容的创新实践方案;实行导师制,引导学生参与教师课题研究,开设了导师与学生互动的创新实验班讨论、创新理论与方法等创新类课程,组织了学生假期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和创新性数量模型设计与应用实践,提升学文章由整理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四是开辟实习教学基地,创建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平台。近两年以来,经济学专业加强产学研密切合作,拓宽大学生校外实践渠道,与社会、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实习、实践教学基地,新开辟了“望城工业园示范区”的实习基地和“湖南御邦大宗农产品交易所”基地。利用这些实习基地,集中组织学生进行以理论经济热点、产业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特色为主题的专业实习和统计计量分析,提高了学生对社会经济现象的认识、理性分析和数理经济分析的技能,确保学生实习任务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顺利完成。

二、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特色专业建设的绩效

1.经济学专业平台建设逐步提高,研究特色与成绩显著经济学省级特色专业确定以后,结合经济学学科和学位点建设,学院领导深谋远虑,精心规划和指导,采取多项积极有力的措施,全力推进经济学科与专业建设。通过不懈努力,目前专业已逐渐形成了以学科负责人、博士生导师为核心,优秀青年教师为骨干的专业科研团队和教学团队,团队领衔人在科研、教学等方面充分发挥了领军作用。三年来,专业教师的研究主要沿着理论经济、应用经济和数量经济学三个专业领域展开,在高层次论文发表,高级别课题申报和高等级成果奖励获取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成绩,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课题12项,横向课题2项;年在研项目科研经费60万元以上。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 CSSCI论文30余篇,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1项,校级奖3项。

2.经济学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成效明显经济学省级特色专业对经济学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明确,规划思路清晰,措施有力,管理规范、工作扎实,目前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三年来,在过级及证书方面:2006级经济学创新班全部通过英语四级考试和省计算机等级考试,有16人通过英语国家六级考试,通过率为53.3%,其中500分以上的有7人;1名学生通过雅思考试,3 名学生获得证券从业资格证,4名学生获得银行从业资格证,7名学生获得普通话二级甲等以上证书。07级创新班四级和计算机省二级通过率为100%,六级通过人数为26人,通过率为86.7%;9人获得机动车辆驾驶证,12人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6人获得普通话等级认证,1人获得证券从业资格证,1人获得银行从业资格证。08级经济创新班英语四级一次性通过

27人,六级一次性通过17人,并有7名学生的分数在550分以上;计算机省二级通过率100%,其中还有6名学生通过了计算机国家二级。09级创新班,目前湖南省计算机二级过级率为80.95%,英语四级过级率超过80%。在保研、考研和公务员方面:2006级经济学专业共有14人考取了西南财经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学校研究生,其中1人被英国利兹大学录取,3名学生进入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金融机构。2007级经济学专业共有9人考取了华中科技大学大学、湖南大学等学校研究生。在科研与创新方面:2006级有6名学生参与导师省社科基金、省教育厅科研项目研究,有7名学生主持或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研究,有3名学生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创新实践活动有8名学生被评为“优秀”;2007级目前有多名学生在《当代经济》等杂志共发表了4篇论文,在 《郑州日报》等新闻媒体发表了10篇报道,主持校团委创新课题6项,教务处创新课题1项;2009级主持校团委创新课题2项,教务处创新课题1项,省级创新课题1项。

3.重视目标管理和过程,专业教学研究成果丰富本着“既重视目标管理,又重视过程管理”的思路,结合评估指标体系和学院的实际情况,修订规范教学管理文件,通过教务处的学生评教系统及教学督导相结合的方法,健全了质量监控体系,加强了教学管理体系、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的建设。2009-2011年,经济学特色专业取得校级及以上教学研究项目立项5项,省级教学研究项目立项2项,指导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省级创新实验项目2项。获得湖南省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湖南农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各1项;获湖南农业大学优秀教材奖2项;主编或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6本,研究生“西方经济学”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也按质按量顺利完成。

4.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和服务地方经济突出基于学校特色和本专业建设需要,我们在社会服务工作方面进行了以下探索,成果显著:一是主持研究了多项与“三农”问题相关的科研课题。近年来,专业教师围绕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粮食安全体制政策、现代农业建设、湖南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获得了大量富有积极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为决策者制定湖南农业和农村发展战略提供文章由整理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二是积极创建产学研基地建设。如在怀化等地区开展农科教相结合研究与实践,在醴陵市进行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的建设,为湘大集团唐人神肉制品有限公司策划,创建了新型的企业运作模式等,为当地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2011年又先后在长沙、浏阳、望城、宁乡等地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有力地保障了实践教学环节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三是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科技三下乡”服务、“双百”工程建设。将农业、农村经济管理知识与技术传送到千家万户的农户手中,为指导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引领市场经济下农户经济和农业专业化组织的发展出谋划策。

三、进一步推进经济学特色专业建设的建议

1.加强经济学专业平台建设,精炼教学团队继续加强现有经济学专业平台和重点学科的建设工作,加强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的引进与培养,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精干高效的高水平教学科研队伍。加强科研方向的凝练,加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重大项目及具有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横向项目的立项,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成果奖,激励教师发表高水平的论文,提高CSSCI、EI等的收录数和引用率;通过学科平台的建设和专业教学团队的精炼,带动经济学专业学生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实现经济学特色专业办学能力、办学水平的提高,促进经济学特色专业的全面、可持续、健康发展。

2.加强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优化精品课程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重视引导学生了解经济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树立扎根基层、奉献自我的崇高理想和信念,培育其专业责任感,鼓励教师将科研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深入基层和企业生产一线,指导学生开展学术型实践调查和研究,提高经济学专业学生对经济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以科研促教学,理论联系实际,(下

转第82页)82 2011年第29期合,有的院校甚至整个数学课程都使用Matlab、Mathematics软件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使用先进的软件包和信息传递,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使其具备利用计算机工具解决问题和可行方案的综合素质。通过对比中美技术应用型院校数学课堂教学方式上的异同点可以看出,如何在数学课程教学中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开展数学实验,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是当前我校数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调动学生注意力,使其主动积极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于学生可以自学的内容部分,应主要讲解其实际背景、基本思想及在所学专业中的应用,对学生自学有难度的内容要细讲、讲透,对计算性的教学内容应适当淡化计算技巧的训练,采取笔算和数学软件计算相结合,重点放在对方法的掌握及对式子含义与结果的解释上。另外,可通过建立数学实验室,在教学内容中增设数学实验内容,使学生借助于数学软件,通过生动具体的例子加深对讲授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迅速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等科技手段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达到提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素质的办学定位。

3.教材使用方面目前我校数学课程使用《高等数学》(同济大学六版)和《微积分》(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优秀教材,这些教材经过国内很多院校多年教学实践的检验,在内容、体系及习题等方面日趋成熟和完善,已形成独特的系统和风格。从数学理论的角度来看,虽然这些教材与美国技术应用型院数学教材内容体系基本相同,但从教材习题的选择和分布上看,国内教材中的应用题大都仅限于数学知识在物理、几何上的传统应用,缺乏现代信息。相比而言,国外教材的应用题内容丰富,覆盖面广,紧密结合了最新的实际问题,包括物理、生物、医学、几何、经济、金融、军事等各文章由整理方面的问题都有,真实感很强,反映了当代科技发展的新成果。特别是国外教材通过精选一些只涉及较为初等的数学又能体现数学建模思想的案例,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转换成简单数学问题,并建立相应数学模型的能力。为了弥补我校现用教材在应用习题方面的不足,学校数学教研室上半年专门组织教师自编了数学习题册,其中习题数量大、类型多、编排层次分明,收集了很多不同专业之间的交叉题及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题目,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4.考核方式方面目前我校数学课程考核采用的是以闭卷形式来核定学生成绩的传统考核方式,相比而言,美国技术应用型院校对学生的课程考核评价更多的是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比如通过课后完成研究性课题作业或小论文等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借鉴国外院校在学生成绩评定方面的先进理念,应研究和改进我校现有的数学课程考核体系和评价体系,做到基础考核和实验考核相结合,其中基础考核是以考核学生最基本的数学基础理论和基础运算为主,将其作为学生学业考核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实验考核主要考核学生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并运用数学软件进行数学计算的能力,比如可对几人为一组的学生进行一次大型作业或数学建模的考核,最终以上述两项考核的加权分数作为学生的综合成绩。

三、结语本文基于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和上海电机学院重点教研教改项目,以具有技术应用型特色的上海电机学院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学校与美国类似的技术应用型院校在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的异同点,旨在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目前学校的数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建立一个具有较强应用性的技术应用型院校数学课程教学体系。通过本课题研究,可以将国外的先进教研理念同学校的办学定位相融合,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和服务一线,创新能力强、具有良好岗位适应性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为课程建设目标,为全面落实学校的办学定位,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提供有力的基础支撑。

参考文献: [1] 夏建国.技术本科教育概论 [M].上海 : 东方出版中心,2007.[2] 柴俊 , 张晶.美国的微积分教学 [J].高等数学研究 ,2005,(5):6-11.[3] 叶赛英 , 胡月.国内外两本微积分教材的比较与启示 [J].大学数学 ,2007,(2):187-190.[4] 李振祥.中美微积分教学改革的比较研究 [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4):58-61.[5] 刘连福.美国微积分教学变革对我国高职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启示 [J].辽宁师专学报 ,2006,(3):78-80.[6] 堵秀风 , 李晓红 , 张永胜.大学数学课程文章由整理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J].高师理科学刊 ,2006,(11):75-76.

第二篇:项目教学法与特色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研究——以江西教育学院为例

项目教学法与特色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研究

----以江西教育学院为例

洪华秀姚菊英夏克坚

(江西教育学院江西南昌330029)

【摘要】特色专业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电子商务人才。而项目教学法在实践教学中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讨论利用基于项目的教学推动专业建设中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同时也指出实施项目教学对高校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主张要鼓励和培养“双师型”教师人才队伍的壮大,建立产学研相结合长效机制。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特色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专业建设

一、特色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的背景

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和网民数量的剧增,新兴的电子商务行业得到强势的支持,经济学者吴晓波认为,规模庞大的网络商品交易将引领未来的消费流,2010年中国电子商务规模有望达到5760亿。巨大的电子商务市场的形成,使得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日趋迫切,专家预测,未来10年,我国电子商务人才缺口将达到200多万。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目前电子商务专业的毕业生越来越尴尬的就业问题。电子商务毕业生普遍无法直接上岗,就业率仅为20%,远远低于普通高校其它专业84%的就业率。如何能够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电子商务人才,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实施方案》要求,各级各类高校应加强专业建设,按照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新兴交叉、社会急需的原则,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办出特色。对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要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确定自己的个性化发展目标,发挥已有的专业优势,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我们在多年的电子商务教学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摸索,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计划、教学模式,将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定位于综合型特色电子商务专业,为壮大企业急需的具备综合应用能力的电子商务人才队伍而努力。

二、基于项目的教学推动知识体系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综合性电子商务特色专业旨在培养能熟练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进行商务活动的综合型应用人才。能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和网上交易知识,能够理解和掌握网络时代的企业管理与电子商务的整合;具有一定经贸理论水平和较强信 1

息技术能力,能熟练运用最新信息技术进行商务活动的应用型电子商务人才;能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展网络商务交流活动,基本具备从事电子商务专业工作、既有商业头脑又有信息技术的电子商务实用人才。特色专业建设包括知识体系建设和相应的课程体系建设。综合型特色电子商务专业的知识体系包括电子商务综合、经济、管理和技术四大知识领域的共十二个知识模块,知识模块的选择注重与企业的实际应用有机的结合,把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放在一个更加重要的位置,提升学生的整体就业能力。基于该知识体系而建立的课程体系就更加侧重培养学生的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实践技能的操作能力和对新事物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型的实际工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考虑了学生学习时的一般认知规律,有她的优越性和适合中国国情的一面,但在“陈陈相因,渐成形式”的套用中却缺失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生机。为了提升教学效果,更好地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必须积极探索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项目是指一个具体的任务。在项目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项目和实践过程为中心,与传统教学法相比,她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应用项目教学法来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消化吸收。通过作者所任教学科的实践证明,在应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新知识、新技能传授的基础上,辅以项目教学法进行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结合,是能够有效进行课程整合,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教学方式之一。

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元素来实施项目教学法,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拉近学生与社会的距离。目前,第三届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应用大赛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我们鼓励电子商务的学生积极参与,并且给他们提供指导和支持。把大赛当做学生就业的练兵场。比如一个销售汽车配件的网络营销策划案中,学生策划通过企业网站建设、博客、论坛、贴吧以及酷6广告等方式帮助企业在网络上推广产品,那么学生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涉及到计算机、网络、营销、经济等各个学科知识的整合和应用,同时还锻炼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每年一届的网络商务应用大赛为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搭建了一个和信息化需求的第一线结合起来的桥梁,是高校与企业合作及大学生远程实践的创新方

式。不仅培养大学生对互联网工具的应用能力,还帮助学生了解企业和社会的现实,提升大学生的商业分析和判断能力,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是实施项目教学的有效途径。

三、关于项目教学法与专业建设的思考

1、项目教学法的灵活运用

项目教学法的目的是在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应用项目教学法可以不拘泥于项目教学法的原始定义,可以在需要的时候灵活运用。比如在《网页制作》课程中,可以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来完成一个完整的网站的方式来实施项目教学,也可以要求每一个同学完成一个课程设计的方式来实施项目教学,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学效果。

2、专业建设中对教师的新要求

在确立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的过程中,以项目式教学为引导开展的“实践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逐渐成了培养综合型应用人才的一道硬指标。因此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考验。首先,教师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有效地进行知识传播和教学设计。其次,在项目教学中,教师还要具有一定的行业经验,能够将教学中的项目情景设计与社会接轨,而不是闭门造车。对于教师来说,是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对于学校,特别是高职院校,要鼓励和培养“双师型”教师人才队伍的壮大,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产学研相结合长效机制,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景艳,苟娟琼.电子商务技术基础.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2

[2] 焦晨霞.谈“项目带动式”培养模式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教育与职业,2006.8

[3] 袁纳新.计算机课程项目教学模式探究.文教资料,2005.28.[4] 林俐达,陈栋桦.项目实战_高职产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的新探索2009.12.8.[5] 曾长雄.ISAS项目教学法的启示.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期

[6] 张朝辉,蒋玲娟.教学创新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根本.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5)

[7] 徐瑾,叶爱英.基于项目教学的高职工业分析课程评价体系改革实践.职业技术教育,2009.14。

【作者简介】

洪华秀(1978-),女,讲师,硕士研究生学历,从事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和研究。

第三篇:环境工程专业跨学科特色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不错的有)

欲发刊物《南昌教育学院学报》,1900元,见刊时间2012年2-3月份。文后有作者她的详细信息,具体事宜请和我联系:徐亚辉,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收件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文苑西路郑州航院土建学院辅导员办公室,邮编450046,电话***,qq长风1275965062.环境工程专业跨学科特色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牛俊玲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15)

摘要:环境工程专业作为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为一体的边缘交叉型学科,本文研究了如何发挥本专业跨学科优势,适应现阶段环境工程人才社会需求,保证环境工程专业的教育质量, 推进环境工程专业特色建设和教学改革,并结合本校学科发展的实际情况对环境工程跨学科专业特色建设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思考。

关键词:环境工程专业;跨学科;特色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环境工程是一门边缘交叉型的综合性学科,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环境工程专业包含原环境工程、环境监测、环境规划与管理、农业环境保护和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等专业。新的环境工程专业提出的业务培养目标是,具备城市和城镇水、气、声、渣等污染防治和给水工程、水污染控制规划和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知识,能在政府部门、规划部门、经济管理部门、环保部门、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学校等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教育和研究开发方面工作的环境工程学科高级工程技术人才[1]。它与再生资源能源技术、化学工程、材料科学、采矿工程、热能工程、生物学、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的相关内容都有交叉,是工程领域正在得到快速发展的学科之一。面对环境工程蓬勃发展的局面,如何发挥本专业基础的学科优势,保证环境工程专业的教育质量, 推进环境工程专业特色建设和教学改革,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教育研究问题。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办学基础薄弱,师资队伍学历高,但学科专业背景繁杂,而我校与环境工程相关的、经济学、管理学、材料学、土木工程等学科优势明显,如何充分利用我校现有优势资源,发挥教师的学科专业优势,对环境工程专业进行跨学科特色建设,对提高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办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环境工程类岗位需要跨学科“复合型”人才

中国加入WTO 之后,一些国外大规模跨国环保公司相继走进中国,如法国的里昂、通用等开始争抢中国市场,通过BOT 融资或合并等渠道涉足中国环保领域,我国环保领域技术人才也有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如何理清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影响因素,培养就业市场需要的专业人才,是高校教育教学需认真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分析我国目前环境工程专业就业市场的情况来看,市场的饱和不是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人才知识结构的不合理才是桎梏,即应届毕业生虽多,但通才型人才少;生产型人才虽多,但特色型人才少;技术型人才虽多,但经营型人才少,不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动态设置课程,科学制定培养计划方案,学生的就业途径也就很难多渠道。

在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环境工程技术将越来越多的与管理、法律及经济等问题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个合格的环境工程师,不仅应是一个技术行家,而且应具有良好的交流技能及宽阔的交叉科学领域的视野。而实际上,不少环境工程本科生知识结构单一,理、工科知识基础僵化,缺乏大工程理念,无法提升中文写作水平,无法融入社科人文知识,也无法拓展交流和合作能力,这样也就根本无法在变化的专业领域和多边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998年,美国环境工程师学会(AAEE)提出环境工程教育的定义,即应用工程原理进行环境管理,以保护人类健康,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并改善与人类生活质量相关的环境,由此不难分析出环境工程专业知识教育的广泛性及学科交叉性[3]。如以环保工程师为例,一个出色的环保工程师的知识面是非常广泛的,从公共基础课到建筑专业基础课甚至还要掌握施工技术与组织管理等专业课的内容,可见丰富全方位的知识是加强人才培养的首要条件。大多数环境工程高校已意识到市场的引导机能,实施通才教育,即“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淡专业”。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加快环境工程专业跨学科特色建设,对课程体系实施模块教学,才能培养出适合市场需求的复合型环境工程人才。

二、以学科群为特色构建专业体系

在我国,由于环境工程专业是在不同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属于安全与环境类本科专业类别,以传统的水、气、渣的工程治理为主。国内大部分高等院校均开办了环境工程专业,很多学校的环境工程专业是在原有相关专业基础上发展和延伸出来的,具有原有专业的特色和专长。其办学方式基本上可分为三大类式基本上可分为三大类:(1)以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为代表的由传统的市政工程类专业发展而来的环境工程专业,以废水和固体废弃物处理为其主要特色;(2)以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为代表的由传统的化学工程类专业发展而来的环境工程专业以废气治理等为主;(3)其它如冶金、海洋、农业、地质等院校的由相关专业发展而来的环境工程专业,主要是培养该行业系统和地方所需的各类通用型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在课程教学上除环境工程中有关水、气、固三大部分课程的教学外,环境工程化学、环[2]

境生物技术、环境设备与环境材料等课程教学也得到重视。由此可以看出,各校的学科优势相当明显,研究内容分明。

在20世纪50年代,环境工程着重于末端治理措施, 60年代转向区域性污染的综合防治, 70年代强调区域规划和合理布局预防环境问题的发生,到了90年代,可持续发展、清洁生产逐渐成为人类的共同选择,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环境变迁、沙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的突出,环境工程已从传统的、相对成熟的水、气、固体废弃物治理等方面向碳循环、水循环、水土流失治理、生态恢复与重建、土地整理、城市化的生态问题等方面发展,并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结合经济、管理等人文科学,在环境经济与政策方面影响决策;运用计算机技术等解决宏观监测、规划;用生物技术方法治理环境污染,推动着环境工程向更加综合的方向发展。

环境工程应用领域的这种发展趋势,使环境工程的学科体系包含了多种学科,在每个学科内部,运用原有学科的理论方法研究环境问题,又产生了一系列的交叉学科。这样,环境工程成为包括许多交叉学科的学科群。以学科群为特色构建环境科学专业体系,有利于学生突破专业局限,从不同角度去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

三、建设跨学科特色的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中外高等教育的历史和现实证明,失去了特色的教育就失去了竞争的优势,也就枯竭了吸引力和发展原动力。所谓特色就是课程设置在统一性的基础上还要有与众不同之处,或有高校相关的学科优势,或符合区域的要求,或立足于市场需求等等,使培养的人才在某一或某些方面有所长。只有这样,该学科设置才有活力,才能真正为社会所认可。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知识信息在日新月异,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也在迅猛发展。我们一方面应该从各交叉学科中博采众长,汲取更多的学科知识丰盈自己,但另一方面应该尊重学科本身的内在规律性与整体性,使课程之间有机渗透。课程的选择应着眼于整个环境学科,为学生今后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服务。

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环境问题的解决,不单纯是技术问题,还需要公众的参与,甚至辅予一定的行政手段[5]。新型环境工程专业的建设十分有必要融入人文社科的内容,因而,我校高度重视环境素质的教育,开设有《环境心理学》、《环境社会学》、《环境经济学》、《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选修课程,通过人文素质的培养,让学生树立起环境意识与环境道德观、环境资源与可持续发展观、环境保护全球观、环境政策法制观,明确自己的权利、义务、责任与价值,建立起道德底线与价值低线。

一个专业,要想办好,办出特色,除了社会需求,还要基于自身的办学条件。我校在课程建设中,与工程管理类学科结合,开设出《环境监理》课程,既开拓了学生的就业领域,又促进了两个学科的交叉发展。由此可见,只有结合所在区域的的整体背景和本专业教研室实际能力,依托专业所在高校的学科特点,才能为专业人才成长和培养提供良好的土壤。[4]

总之,我国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走上了与时俱进之路,正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及课程体系建设,如把生态学、材料学、电子电工技术等学科内容纳入课程体系构建,使学生在未来工作中的着眼点由“治”变“防”,由“弃”变“用”,使学生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考虑问题,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国平.高等农业院校环境工程类建设与发展[J].高等农业教育,1999,(6):45-47.[2] 闫兵, 丛军兹.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及课程体系建设, 中国成人教育, 2010, 6: 107-108.[3] 雷鸣, 廖柏寒, 杨仁斌等.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就业形势及其教学改革, 高等农业教育, 2008, 7: 61-64.[4] 石辉, 张承中, 赵晓光.论环境科学专业的特色建设, 2009(4): 127-129.[5] 龙腾发, 李明顺, 陈孟林等.发挥地方优势建设有特色的环境工程专业, 中国电力教育, 2007年管理论

丛与教育研究专刊, 469-471Abstract: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speciality is a borderline interdisciplinary combined with natural sciences, social sciences and technical sciences.This paper studies how to play the professional advantages of an interdisciplinary so as to meet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talent demand of society at present,ensur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i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features and teaching reform.The interdisciplinary specialty characteristic construction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is explored and considered,that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development of the subject in my school.Keywords: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interdisciplinary;characteristic construction

附:详细通讯地址

作者:牛俊玲

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通讯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大学中路2号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土建学院

邮编:450015

电话:***

电子信箱:niujl72@163.com

第四篇:特色专业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

特色专业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

摘 要:特色专业建设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的情况,从创新人才培养的视角阐述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建设举措与成效,探索一条创新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关键词:特色专业;创新人才;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专业建设背景

特色专业建设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根据国家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引导不同层次、类型的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确定自己的个性化发展目标,发挥已有的专业优势,办出专业特色,从而实现对不同层次、类型高校的分类指导。特色专业建设是提升高校办学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及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始建于1993年,2000年升格为本科专业,2009年12月被评为校级特色专业,2011年11月被批准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专业结合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明确“以培养地方性、应用型人才为主”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一套基于机电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于一体的教学体系,在专业建设上形成了自身特色。特色专业建设的举措与成效

2.1 构建基于“卓越计划”的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借助2011年我校加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契机,专业在建设中以国家、省教育主管部门关于深化本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精神为指导,借鉴国内外工程教育改革的先进理念,全面推进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结合广东省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和众多外向型中小制造企业发展对机电类人才的需求特点,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中明确提出了“以培养地方性、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培养目标。立足广东制造业大省优势和学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科优势,通过产学合作、工学结合,融合学院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将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有机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在继续保持专业传统特色与优势的前提下,以“大工程观”和“卓越工程师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并注意将自我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综合能力以及产品、过程和系统构建能力整合到培养计划中,建立企业深度参与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于2010年和2012年分别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逐步形成了“工程认知、工程基础技能实训、工程综合创新训练”为主线的培养链,构建了基于“卓越计划”的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后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共44周。2012年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得了我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课程体系的优化与修订,以工程应用为主线,将传统 “3.5+0.5”的培养模式改为“3+1”的培养模式,构建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领域课三大平台课程体系,进一步改变过去专业教学内容划分过细,过分强调系统性、完整性的状况,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课程体系结构的设计,以就业为导向设置多个专业方向的选修课程模块(机械设计制造方向、数控技术方向、模具设计方向、机械电子方向等),以扩大毕业生的就业范围。课程体系中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和内容,在内容上减少验证性实验的比例,增加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以及课程设计和实训的比重,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深入企业调研,搜集企业对该专业毕业生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及相关建议,为专业进行教学改革、制订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提供参考依据,使培养出的人才符合企业“拿来就用”的要求,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

2.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师资队伍结构

教师队伍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学校要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企业能够“零对接”的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由于大多数专业教师普遍缺乏工程实践背景,为此,我们采用“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方针培养多元化教师。一是有计划地安排中青年教师到实验室、校内实训中心、企业等地参加工程实践。这是提高自身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必要途径,也是成为“双师型”教师的重要保障。二是充分利用我校与中国石化集团茂名石油化工公司建立的合作关系,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联合指导学生实习、毕业设计等工程实践教学,充分利用企业工程师的工程背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三是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引导教师积极参与科技攻关项目和企业委托项目的研究工作,通过项目研究增强教师自身的工程意识与工程素质,丰富教学的工程实践经验。

本专业现有教师13人,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2010年以来,我们一直坚持“引进、优化、培养、提高”的原则,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专业教师中有3人被评为副教授,2人被评为讲师,3人攻取博士学位,引进博士1人;现有教授1人,副教授7人,讲师5人,博士2人,在读博士研究生5名;广东省“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1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校级培养对象2人,1人被其他高校聘为硕士生导师。经过多年的建设,本专业形成了一支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3 建立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

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我们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学科和专业发展及人才培养的特点,建立了一套“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实训―实验―实习―创新四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能够得到不间断的系统实践训练。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以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发展为契机,投入130万元完善实验室建设;借助已立项的中央财政支持项目,现代机械工程训练中心投入100万元建设基于工程教育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集实验、实训、学生科技创新等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实践教学平台;与广西柳州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大学生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与东莞市润华五金科技有限公司、茂名重力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不断推进校企合作的深化发展,为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4 大胆探索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提高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目前,教学发展的趋势已从重教向重学转变,我专业教师在发挥传统教学优势的同时,根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点,积极进行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启发式、互动式、案例式、情景式等教学方法,关注课堂上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以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为例,该课程包括信号的获取、信号的分析与处理等内容,涉及知识面广,实践性较强,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模式,课程教学脱离工程实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会产生困惑,不知道所学知识在何处用得上,如何用。针对这一情况,我们采用工程案例法,将真实的工程案例引入教学过程中,将工程现场发生的事件作为素材,经过概括、整理、描述,最终形成可用于课堂交流或探讨的材料。如在裂解气压缩机振动故障诊断分析教学中,我们通过案例让学生了解旋转机械故障的各种形式,而对这些常见故障形式的判别可以通过所测振动信号进行频谱分析,学生此时会考虑振动信号如何获取,包括选择什么类型的传感器,如何对测得的信号进行调理和处理等,思考的问题不断深入。如何对测得的信号进行频谱分析,其中包括什么是频谱图,如何获取频谱图,如何通过频谱图进行故障判断等一系列知识点。这样,通过一个具体的工程案例,拉近了理论教学与实际生产的距离,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这些理论知识,并尝试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处理实际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此外,加强信息化网络平台的建设。以特色专业网站为基础,积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构建由网络支撑的师生网上交流、答疑、互动环境和系统,逐步形成多专业、多模式(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交叉互补的教育模式,逐步开展开放性网络学习与培训,为学生自主学习、终生学习创造条件。

2.5 以素质拓展计划为依托,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素质拓展学分计划的实施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我专业认真做好素质拓展中科技与专业技能模块的规划工作,合理设置模块内容,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内容设置上以培养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主要包括两种实现方式:一是开展实践技能培训与科技讲座,指导学生参与各种课外科技活动;二是鼓励学生参加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挑战杯等各种科技竞赛,通过竞赛活动促进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对于创新实践活动,我们鼓励专业教师结合自身的研究方向组建创新实践团队,充分利用学科和特色专业建设的资源,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学科竞赛,学校同时制定相应的教师工作量计算办法和学生学分的计算办法。近两年,本专业教师指导的学生获批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项、省级5项,获得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省级以上竞赛二等奖6项、三等奖8项。

2.6 课程与教材建设

课程与教材建设是质量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我专业十分重视课程建设,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安排和专业建设情况,坚持分阶段、分层次的原则,先建设条件较好的课程,从而带动其他课程的全面建设。目前,我专业已建设数字控制机床、计算机辅助制造两门校级精品课程,力争至少有一门课程具备冲击省级精品课程的实力。机电传动控制课程进行双语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教材建设方面,要求教师选用“面向21世纪”教材、“十二五”规划教材,鼓励教师编写特色教材。近几年,我专业教师主编或参编《机械设计》《数控技术》《液压与气压传动》等“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4部。结束语

特色专业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是高校得以持续发展的根本。我专业将特色专业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将专业建设成果很好地应用到创新人才培养中去,在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有待在省级特色专业的建设中不断完善创新机制,以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艳芬.CDIO模式下的信息工程国家特色专业建设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20):39-41.[2] 施俊侠.基于“3+1”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机电专业的建设与成效[J].科技信息,2011(16):8-9.[3] 黄文勇.质量工程视野下的课程与教材建设[J].高等农业教育,2010(1):43-45.[4] 陈华.工科学生大工程意识的培养与素质拓展[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1):36-40.[5] 李冰.工程案例教学在《机械工程测试技术》中的应用[J].装备制造技术,2010(8):202-205.[6] 刘雁,郭福平.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1(2):65-67.

第五篇:基于物流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

基于物流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 摘要:本篇毕业论文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从行业需求、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等方面探索高职特色专业的建设路径。

关键词:特色专业;高职;物流

特色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提升办学质量,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如何依据培养目标的准确性,专业设置的职业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办学形式的多样性原则,尽快建成一批品牌和特色专业是各个职业院校的一项紧迫任务。

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开办于2001 年,2005 年7月被江苏省交通厅批准为教改试点专业,2006 年7 月被江苏省教育厅批准为江苏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08 年被确定为学院创建省级示范院校重点建设专业。几年来,物流管理专业秉承以人才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的办学理念,及时跟踪市场需求变化,主动适应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创新并实施三循环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围绕岗位工作任务分析以及相应的职业能力要求设置课程,按照职业基础模块+职业通用能力模块+职业核心能力模块+职业素质拓展模块的设计思路,构建了物流管理专业专业平台+专门化方向的课程体系;通过引进、培养等多种形式,形成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根据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加强校内仿真实训室、生产型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建立健全素质教育体系,将素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一、科学定位,细化方向,满足行业人才需求1.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需要,科学定位专业培养目标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调整和设置专业。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社会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拉动了对物流管理人才的巨大需求。为满足区域经济和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需要,经学院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充分讨论,确定本专业对应的岗位群及相应岗位所需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将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为:立足交通、服务江苏、辐射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区域的现代物流产业链相关的企事业单位,旨在培养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精通物流业务,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既能胜任生产、服务一线的物流运输、仓储与配送等基层管理工作,又具备较强的组织与协调能力,熟练进行现代物流组织管理和市场开拓,并组织实施物流方案,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复合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多年来,学院坚持立足于长三角地区物流业的发展实际,不断调整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认真实施企业需求调研和毕业生跟踪调研。通过制度化的社会调研,保证专业

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条件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使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形成动态反应机制。

2.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创新并实施三循环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三循环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按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将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分为三个循环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第一学年完成职业基础模块学习后,安排一个月时间让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职业角色体验,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第二个阶段是第二学年完成职业通用能力模块、部分职业素质拓展模块学习后,再安排一个月时间让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轮岗实训,促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通过轮岗实训加以运用,为后续的毕业顶岗实习、实现预就业打下基础; 第三个阶段是在第三学年完成职业核心能力模块和职业素质拓展模块学习后,安排6个月顶岗实习,突出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接受实习单位的挑选,实现顶岗实习与就业的结合。相关才子建议:在校内学习过程中,做到理实并重,学做交融,突出学生基本技能、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职业核心能力模块的学习,一般安排在校内的生产型实训基地进行。按照企业采购、仓储、配送、销售、盘点、补货等业务流程,结合课程教学,设计岗位工作任务,合理安排岗位,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轮岗实训,将课程教学与生产性实习有机结合。近几年,学院与中储股份南京分公司、苏宁集团、北京华联等合作企业推行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真正实现了做中教,做中学。

3.以岗位实际工作任务分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课程体系课程建设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特色专业必须要在课程建设上有所突破。物流管理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三循环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将岗位能力、职业资格标准、从业者的任职要求和素质要求融入专业的能力体系、知识体系和素质体系,按照职业基础模块+职业通用能力模块+职业核心能力模块+职业素质拓展模块的设计思路,构建了基于工作任务分析、与职业资格鉴定标准相融通的专业平台+专门化方向的课程体系,在职业核心能力模块中分运输管理方向和仓储与配送方向两个专门化方向,既满足学生的职业趋向差异,又能满足用人单位用人需求。

4.以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为着力点,深化教学改革,带动专业建设一是根据社会需求与职业岗位新要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以岗位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分析该岗位所需的技能和知识,选择相应的课程内容; 将课程内容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岗位技能进行有效衔接; 教学内容尽可能及时反映物流行业的最新发展,如在配送管理实务、仓储管理实务等课程教学中,吸纳了行业新标准、新技术、新设备等相关内容,同时通过企业

专家参与课程内容改革,吸收了在实际工作中起关键作用的经验知识和技巧; 注重人文与专业技术的结合,将通识教育内容渗透到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岗位迁移能力,满足行业多岗位的转换。

二是以项目教学法为主,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对于实践结合紧密的专业课,采用项目教学法。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按工作流程划分项目(项目的划分以与职业岗位能力对应为原则),用几个项目囊括整个课程内容,然后将与项目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融汇在项目中。每个项目按照项目分析、项目所需知识、项目所需技能、项目小结、知识与技能评价等几个方面进行编排。

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灵活运用问题教学法、案例法、示范法、角色体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如在《配送管理实务》课程教学中,设计了大量的角色体验学习项目,通过校内仿真实训室、生产型实训基地以及校外实习基地等职业场景,让学生动手操作、轮岗实训,亲身体验学习的内容,产生直接的、直观的感受,同时通过企业技术骨干的言传身教,将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和职业技能进行了有机结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下载高等农业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特色专业为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等农业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特色专业为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采矿特色专业建设规划与进展

    采矿工程论文: 采矿工程特色专业建设规划与进展 摘要:基于采矿工程的专业与学科优势,以大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全过程一体化培养为核心,面对专业建设新的挑战,提出了中国矿......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特色与品牌建设总结

    数控加工专业特色与品牌建设总结 我校数控加工专业自2003年创建以来,已有八年多时间,在学校领导和系领导的关心下更得到长足的发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为中心,以就业为导......

    11服装设计与工程特色专业建设方案

    服装设计与工程特色专业建设方案 一、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办学理念 本专业以世界服装产业发展为背景,以中国服装企业依托,密切结合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服装学科建设的具体情......

    应用技术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特色专业建设与探索5则范文

    应用技术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特色专业建设与探索 摘 要:特色专业建设是教学工作内涵建设的核心,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结合近几年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

    会计学与财务管理专业特色教学研究与实践五篇范文

    会计学与财务管理专业特色教学研究与实践 [摘要]会计学的管理可以从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进行革新,在实践教学方面可以形成自身会计学专业的特有风格。在办学机制......

    客家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与特色专业建设

    客家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与特色专业建设 摘 要:在互联网经济日益繁荣的信息时代,文化创意产业拥有蓬勃发展的空间,但特色文化的关键点在于富有创意的人才。梅州地处客家文化最......

    中等职业学校特色专业的申报与建设方案

    中等职业学校特色专业的申报与建设方案 一、 中职院校的现状与困境 中职学校,曾经作为普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特色专业建设情况自查与总结报告撰写要点

    特色专业建设情况自查与总结报告撰写要点 专业基本概况 (包括设置时间、批准为特色专业时间、现有专任教师数、在校学生数,立项以来取得的主要成绩等) 如:湖南工学院安全工程专......